毛泽东论文

2022-05-2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毛泽东军事思想论文

浅谈毛泽东军事思想

摘要: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指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它是毛泽东高超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它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它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又继续指导了中国的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指针。它不仅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第一个原则。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眼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谋万世”、“谋全局”,就是全局观念,就是战略意识。 例如:1947年上半年,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处境日益不利,但同我军相比,其兵力、兵器仍占优势。蒋介石决心不变,继续贯切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加强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力求迅速解决这两个战场的问题,再行转兵其他战场,以达到最后摧毁解放区、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蒋介石的这一“哑铃”战术,棋着不为不高,用心不为不绝。

从受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来看,形势也相当严峻。山东解放区已大部被敌占领,只剩下胶东半岛的片偶之地;陕北方面,胡宗南的25万大军已占领延安,毛泽东率领着中央机关和警卫人员组成的小分队,经常被敌人追击,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可就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不过黄河。他目光敏锐,审时度势,对全局作了透切的分析。他认为,中国的时局将要发生一个新的变化,军事形势在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抓住影响整个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胸有全局,高瞻远瞩,而各路大军指挥员又能创造性地贯切统帅部的意图。刘邓大军为了全局的胜利,面对着40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刘邓大军占据大别山,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象一把利剑插入国民党的心脏。象这种战略全局上的出敌不意的进攻行动,在战争史上是绝无今有的。三路大军突破黄河以后,与国民党主力逐鹿中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2、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我国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无不重视灵活地使用兵力。兵圣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宋代军事家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要根据敌情的变化和战场的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

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

3、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要的是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的歼灭战,是解除敌人武装,剥夺其抵抗能力,摧毁或缴获其全部或大部武器装备的歼灭战。他的名言是:“对于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

第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问题。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第四,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第六,建立了一整套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坑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光辉记录,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建国以后,它又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军事理论。它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那些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原理、原则,具有长过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反侵略战争将继续发挥指导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国外的注意。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更是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学习,它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代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对中国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是毛泽东思想在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展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军事经济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经济思想。同时,又吸收了中华民族军事经济思想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风格和作风。毛泽东首创了科学的中国军事经济理论,在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土地问题、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人民军队内部军事经济、国防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经济问题,深化了对军事经济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所揭示的军事经济指导规律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所培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紧紧依靠人民,确立了军事经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依靠谁来发展和壮大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实力,是中国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军事经济指导思想,使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对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如何争取“民心”、利用“民力”提出过许多有益的见解。《孙子兵法》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当然,古代军事家没有也不可能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剥削阶级的狭隘私利也不可以使战争目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契合。况且,历代剥削阶级的征战又难以完全避免“妨民”、“害民”的结果,必然使人民产生离心倾向乃至厌战、反战心理。因而他们利用民力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他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于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他提出和实行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取之于民”,又要“帮助于民”,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努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他要求军队首先必须帮助民众发展生产,然后再向民众征收税款,而且还要多帮助,少征收。他说:“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轻而易举。”

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军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崭新的道路。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城市中组织工会,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罢工,直至发动城市武装起义。法国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这样,俄国十月革命也是这样,都是走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因此,其军事经济战略主要依靠对象是城市的工人阶级,战略基地在中心城市。

而中国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则完全不同于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革命。在敌人长期占领城市,井实行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党领导人民军队转到偏僻的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解决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的确是个大难题。一方面,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客观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另一方面,国际有的人对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工作说三道四。1928年,布哈林代表国际参加中国党“六大”时说:“在一个农村区域中,聚集了这么多不生产的群众——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女人,坐在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到这时候,农民一定起来反对红军。”

拿破仑曾经预言:“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都猜疑这位军事家会是谁,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有人都已知道,这位军事家就是毛泽东,他凭着非凡的军事思想打败了所有对手,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从此挺直腰杆站了起来,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只要提起毛泽东,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会肃然起敬,钦佩不已,借着他老人家声威,那时没有人敢瞧不起中国人,是毛泽东让世界重新尊重中国,重新尊重中国人,他彻底改变了中国软弱可欺的形象,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千真万确!可这一切都来源于毛泽东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百战不殆的辉煌战绩,要知道从古到今,世界就是用实力来说话,软弱就要受侵略,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受侵略不被挨打,就必须要拥有让敌人不敢动手的实力.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这样一件武器,能够令敌人思之胆寒,对中华民族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暗夜里的火把,照耀着前进的道路,研究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当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全民必修课,中国必将天下无敌!

毛泽东军事思想无处不闪耀着中国古代兵书的智慧光茫,可以说集历代军事家理论于大成,以此为基础,并能不拘泥于纸上,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但却也不是一朝形成,而是从无数次战斗,甚至是失败中得来的经验,形成过程充满了曲折困难,刚开始只是星星之火,最后才逐渐燎原.中国工农革命之始,采取了攻夺大城市的策略,由于大城市都驻有重兵把守,工农红军久攻不下,反而被军阀堵截,遭受到惨重损失,工农革命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以超越古今的大局观,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这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在历史上并无先例,堪称是一个伟大创举.这个创举在当时毫无疑问是唯一正确的决策,为中国工农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都受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震慑,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可战胜,不要同中国陆军打仗,欧美各强国已达成共识,足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震慑力.毛泽东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对外胜利,亦是中国军事理论的对外胜利,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有些人唯武器论,盲目发展高尖端武器,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过时,其实,这是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理论不朽的丰碑,是最符合国情的军事思想,完全背弃毛泽东军事思想,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武器固然重要,军队纪律比武器更重要,毛泽东在长征,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武器都远落后于对手,却获得了全胜,除了超凡的大局观,还特别重视军队纪律,官兵万众一心,这样才能够战无不胜,很难设想一支军官贪污腐化,士兵嫖娼吸毒的军队能打胜仗,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今无疑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非但不过时,而且要认真学习,准备迎战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4、【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推荐第2篇:毛泽东概论文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 【摘要】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毛泽东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国家

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的生涯中,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

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认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1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1960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再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2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

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提出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三)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3”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在教育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3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5页

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4。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特点

综观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五个主要特点:

(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

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5”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毛泽东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

毛泽东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毛泽东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毛泽东就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4 5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第137页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第140页

推荐第3篇:毛泽东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40006

5【摘要】毛泽东,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其中不仅仅是一次革命的胜利,更是伴随着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产生了新的伟大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到了今天,毛泽东思想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管对领导、工人、农民、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大学生 意义

【ABSTRACT】Mao Zedong, Great Leader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ed Chinese people won victory in the revolution , it is not only a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but also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new guiding ideology has been born , that is Mao Zedong Thought .Mao Zedong Thought is a great thought ,is the product of chin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who go through hardships ,is the science direct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s spiritual support of Chinese nation .Now the subject of the world is peace and develop ,it is as of today ,Mao Zedong Thought is still play a unique ro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Zedong Thought,no matter the leader ,worker , peasant or student all can do their best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life ,study and work.

【KEYWORDS】MarxismMao ZedongThoughtCollege studentsMeaning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九十年有余,自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诚然,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党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不太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

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分析敌我强弱之势,带领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通过这些文章,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1943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的时候,《解放日报》上出现一个新概念——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如何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问题。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事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原则方针,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还是党的决定,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属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老一辈的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历史的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几代人。她是指引无数革命者成长、成熟、成才的灯塔。

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先导。如果懂得了毛泽东思想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理,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从而在思想理论上明确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自觉地遵循邓小平理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第五: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不仅要学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活的灵魂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并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推荐第4篇: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摘要]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熟悉大众化对象,采取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大众化方式;使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并同其作坚决的斗争。总结这些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理解、认同、接受和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具体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可以深切体会到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贡献,这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发挥

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专业队伍,是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本的实践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步入现实的主要承载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培养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又要积极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针对当时宣传理论工作队伍相对较弱的情况,提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p533)在毛泽东的倡导下,20世纪30年代,党内涌现了一批以艾思奇、李达、陈唯实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强调,要组成一支强大的宣传理论工作队伍,并认为\"这是我们极为需要的,这又是一件大好事。......没有这支队伍,对我们全党的事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国防、原子能的研究,是不行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2](p395-396)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农村、工厂、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宣传思想队伍,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毛泽东还提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队伍,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二是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宣传作为核心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创新宣传方法,提高政治和业务能力。四是加强管理,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也应该管。

同时,要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传播和渗透马克思主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针对共产党员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1](p522-523)毛泽东还在不同场合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具有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和斗争牺牲的精神,应该具有襟怀坦白、忠诚、积极、正直、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的品格。毛泽东的这些要求,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及其干部,也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者发挥模范作用的具体要求。邓小平在谈到政治干部时说:\"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在言论和事实上来表现\'。\"[3](p124-125)群众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被接受程度。

毛泽东对宣传思想队伍建设和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者模范作用的理论及其实践,不仅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都纳入到了大众化的视野,而且在最深层次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和渗透。

二、熟悉大众化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的大众化方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大众\"是\"现实的人\"的集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来都是基于对\"大众\"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情况的深刻把握而有效推进的。毛泽东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强调只有熟悉大众化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大众化对象实际情况的大众化方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他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 [4](p836)这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

熟悉大众化对象,首先要熟悉\"大众\"的多质存在状况。\"大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都不是\"同质\"的存在,而是包含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把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学校的学生等都看做工作对象。如果从阶级构成上讲,\"一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压迫、损害或限制的人们\",[5](p1287)就是\"革命阶级\",都是人民大众,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毛泽东又强调,要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来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教育人民,提高全国人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打下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由部分阶级阶层群众拓展至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熟悉大众化对象,还要通过调查研究,熟悉其具体情况。毛泽东指出,要了解和熟悉工作对象,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4](p837)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是要调查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心理,研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生活需求、思想状况、文化水平等。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熟悉大众化对象的目的是要选择和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对象实际情况的大众化方式。比如,针对理论水平较高的党员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知识分子等,主要通过著作、报纸、刊物、杂志等形式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期的《新青年》、《湘江评论》,到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共产党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大量出版,都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量素材和资源。针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工农群众,主要通过办夜校、看戏、看画、唱歌、诉苦、壁报、电影等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6](p35)1938年,他在谈到如何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纲领》普及于军队和人民时指出,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而是要\"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1](p481)

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式方法,辐射范围极为广泛,群众又喜闻乐见,对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和习惯以及生活常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充分调查和了解人民大众的\"多质\"存在情况,又要在重视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努力形成传统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有声的和无声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老百姓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新方式新方法。

三、向群众学习,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助于理论贴近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论、理论掌握群众的必备条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如果不进行通俗化工作,就不可能被人民群众接受。毛泽东一生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率先垂范,他引用季米特洛夫的话强调:\"\'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4](p842-843)这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经验。

如何使语言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第一,向群众学习语言。1942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大众化问题时,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4](p841)1942年5月,他在《反对党八股》中,又严厉批评一些人用死板的语言的现象,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4](p837)

第二,吸收外国语言中于我们适用的东西。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针对外国语言,他提出,要反对照搬或滥用外国的语言,但是也要吸收外国语言中对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4](p837)不仅现在我们的语汇中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而且还要继续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他举例说,\"干部\"这个词就是从外国语言中学来的。

第三,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强调,要坚决反对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但是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古人语言中许多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应当给以总结,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毛泽东使用过的古代成语就有200多条。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表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论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时,毛泽东借用\"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言简意赅的中国语言形式。

语言通俗化、大众化,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还要反对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反对一切空话。针对写文章,毛泽东强调,要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空空洞洞,没有内容,要\"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禁绝一切空话\"。[4](p834)二是要反对庸俗化,\"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穿它,......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4](p839)三是反对只知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四是反对不讲究文法。他批评有些人写文章\"用字太硬,用法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意看下去\"。[7](p19)

毛泽东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后来者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关注民生,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8](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琐碎的生活问题,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义者不屑理睬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9](p35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感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他们谋利益的理论,才能从内心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6](p136-137)这一论述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问题紧密结合,并明确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只有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群众需要,马克思主义才能争取和团结群众,群众才会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此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做了多次论述。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为着这个,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10](p467)1955年,针对土改以后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毛泽东又强调,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他们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

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不仅包括生产生活问题,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环境等与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毛泽东对解决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阐述。譬如,针对文化教育,毛泽东强调文化教育要为人民大众,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积极发展大众文化。他针对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提出:\"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4](p1078)针对卫生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并在全国城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针对医疗问题,毛泽东不仅提出要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还特别指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1](p387)并在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赤脚医生。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消灭荒地荒山、绿化祖国的任务。1958年更明确要求,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

由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体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都成为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丰富的现实性。邓小平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2](p144-145)这些论断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不懈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作坚决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大众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展开和实现的。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13](p230-231)并强调:\"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判\"。[13](p232-233)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就同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斗争的胜利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想的界线,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这一过程中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结果。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各种错误思想,能否有效地进行批判和反击,直接关系到能否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中,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及右倾错误,主要是三次\"左\"倾错误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在谈到教条主义错误时,毛泽东指出:\"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不除去,那末,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4](p833)延安整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创举,通过整风,彻底肃清了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通过对一些错误思想的批判,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人们共产主义的普遍信仰。当然,这种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政治批判运动,甚至发展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肃反运动,使批判走向极端,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由于毛泽东始终坚决地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顺利传播,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13](p23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出现了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相互激荡,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坚决抵制、反对和批判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广大人民认识这些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努力划清理论是非界限;另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推荐第5篇:毛泽东实习论文

论毛东有关建设新型人民军队

学校:

系别: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艺)

班级:

学号:

姓名:赵骏

思想分析理论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n1015013 n101501326

毛泽东有关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分析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部队”、“加强制度建设”、“质量建军”五个方面,它是我军建设史上的光辉典范和良好开端。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 毛泽东 军队建设 历史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我军成长壮大的摇篮。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形成了丰富的军队建设思想。认真总结、深刻领会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军队建设思想,对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作风,切实履行我军的神圣使命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他接着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来到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开始了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历程,/同时也开始了他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产阶级没有议会可利用,共产党不可能通过选举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国,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舍此就没有中国革命。我们党之所 以在大革命中失败,就是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权。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和进行游击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要夺取政权一般的武装还不行,必须建立自己的正式的军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中都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强调:“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形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强调军队的作用,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地位,但是毛泽东反对单纯的军事观点。1928年10月在茅坪召开了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认为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止设的三位一体,在三者的关系之中,土地革命是“武装割据”的内容,根据地建设是“武装割据”的依托。而其中第一位的是武装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是一句空话,红色政权也不可能存在。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

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我党就在自己掌握的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那时党的基层组织都是设在团一级,即团一级才有党支部,而在军队的基层组织连队一级却没有党的组织。这样党对军队的控制力就不强,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强。这一点,在秋收起义失利后退却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罗荣桓元帅就曾回忆说“这支军队,虽有不少党员,但没有形成坚持的核心,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毛泽东通过深人细致的研究,察觉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为要使这支武装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的可靠工具,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建军。

毛泽东首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做到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专门做党的工作,做士兵的政治工作,指导士兵开展群众工作,从而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初步解决了以军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实行党代表制度,这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项重大组织措施。党代表的设立有力地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中的贯彻执行。毛泽东在总结红军斗争经验时曾特别强调“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为了使党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颁发了我军第一个政治工作条令(党代表工作大纲》。《大纲》共分五个部分:“军队方面”、“民众方面”、“党的方面”、“做报告”、“民众的调查”,对党代表的任务、职责、工作方法均有明确、详尽的规定。《大纲》强调“党代表应为各同志模范”;“党代表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均需站在党的观点之上”;“党代表在军队中、在民众中,均在党的指导之下,积极发展党的团的组织,并合党和团为群众核心”。《大纲》对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了极大的作用。

1929年12月,在红四军党的九大即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从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理论高度阐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便有走到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危险,如像国民党军所走的军阀主义道路一样。”这说明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在理论上得到再一次升华。

三、“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部队”的思想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当时红军处于初创阶段,红军的成份非常复杂,主要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组成,还有一部分是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的,在战斗中又吸收了不少国民党军队的俘虏,不少军事干部出身于旧军队,加上部队又一直处于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的环境之中,政治思想工作没有跟上,致使旧军队的作风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大量地反映到红军中来。比较突出的是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军阀主义残余、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这种情况与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及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改造收编的部队。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早日把袁文才部变成

懂政治、会打仗的革命队有:,毛泽东确定了首先从政治思想工作人手,对自卫军战士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的方针,帮助他们明白为谁打仗,为谁斗争的道理,然后进行队伍整顿,把一些坏分子清洗出去,吸收一些斗争性强的青年贫苦农民参加。毛泽东还亲自找到袁文才,告诫他要下决心整顿部队,将那些豪门子弟和不良分子清除出去,吸收一些阶级觉悟高的青年参加部队。在毛泽东的启发教育下,经过政治教育,袁文才部指战员思想觉悟大为提高。

通过讲课、办训练班等形式强化对部队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1927年底在宁冈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教导队虽以军事教育为主,但也学政治、文化,毛泽东还经常到那里去讲课。“八月失败”之后,毛泽东为了“洗刷党内机会主义的遗毒”,还亲自组织了我党庆史上最早的一次整党运动一一九月洗党。此后又在边界特委举办了一期六个月的党团训练班,同时红四军军委也在军队中开办了党团训练班。训练班主要讲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讲政治,群众工作,也讲时事。毛泽东等常抽空到训练班去察看,并亲自讲课。

不断地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针对党内军内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右倾悲观主义思想,毛泽东先在边界党的一大和二大上回答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毛泽东又针对这一问题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进一步澄清;毛泽东还针对当时在农村环境下,由土客藉矛盾和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宗族观念引起的“土籍的党,客籍的枪”的现象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斗争。这些都是毛泽东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重要举措。

四、“加强制度建设”的思想

井冈山时期,是我军的初创阶段,各种制度还不完善、部队还不正规。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一些与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不相符合的事情,这些都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深的思考,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提炼出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原则和制度来规范部队。我军的许多传统都是在井冈山时期建立起来的。

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官兵关系问题和军内是否实行民主制度的问题是新旧军队区别的一个重 要标志。我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一支从根本上不同于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因此必须用民主精神去涤荡封建观念,去打破旧军队的专制制度,建立起新型的官兵关系。为此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着手废除旧军队中的旧制度,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并在连以上建立了士兵委员会。

实行严格的纪律。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它们是:行动听指挥,筹款要归公,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1928年1月,毛泽东宣布了“六项注意”,这六项注意是:

一、上门板;

二、捆稻草;

三、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

五、不拉夫,请来夫子要给钱;

六、不打人骂人。这是我军最早的六项注意,它是继“三大纪律”后的又一项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纪律规定。它集中反映了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包括不许打;不许骂;不许搜腰包;有伤的给予治疗;愿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回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这些政策使国民党散布的所谓“共产党青面撩牙”、“共产共妻”、“抓住就要杀头”等谣言不攻自破,对壮大我军瓦解敌军产生了极大的威力。

五、“质量建军”的思想

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非常重视部队的质量建设,并以此作为提高工农革命军战斗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通过整编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秋收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由于严重减员,名为一个师的建制,实际不到千人。因此,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首先是整顿部队,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实际上只编制两个营七个连,同时将多余的干部编成一个军官队,一个卫生队,一个轴重队。并在人员本已很少的情况下,根据自愿的原则,愿留的留,不愿留的发给三至五元的路费,让他们回家。经过改编后,人员虽少了,但队伍精悍多了,战斗力大为提高。井冈山会师后,边界的武装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员急剧增加,编制了“三个师九个团”,丢净庆窟窟开穿.........加上妇女和娃娃近万人。这么庞大的队伍骤集在小小的井冈山地区,一时难以承受。毛泽东说:“一万人群众拖泥带水纪律太糟”,“吃饭大难”,因此决定湘南农军除少数能在二十八团、三十一团服务的和二十九团作为主力留下外,第三

十、三十

三、三十

四、三十

五、三十六团一律返回原籍,随农军上山的群众也遣返原籍。

重视对干部的训练和培养。干部是部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战斗频繁,部队干部伤亡非常严重,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特别是各县赤卫队更是缺乏指挥人才。因此毛泽东除要求中央和江西、湖南两省多派可充任党代表和下级军官的人员外,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培养训练,主要是通过创办军官教导队的形式培养干部。军官教导队的开办,为我军培育了一大批早期军事指挥人才,为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创建造就了一支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队伍,同时也为我军后来创办各种军事训练班及军事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视对士兵的教育和训练。士兵的训练包括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毛泽东说:红军成份,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游民成份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在此情况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而对于军事训练毛泽东认为长时间的休息训练虽然不可能,但也要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军事训练,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日常操课,二是作战后或月末进行讲评,三是实地训练,四是专题讨论。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建设的良好开端和光辉典范。周恩来曾盛赞它“在中国别开生面,过去所没有看到过的”,它为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6篇:毛泽东评价论文

对毛泽东的评价

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撰写学年:二零一五年五月

摘要: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字 :毛泽东

评价

人民

革命

改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来自沁园春-雪,也是我认识、喜欢毛泽东的开始。众所周知,毛泽东是划时代的伟大人物,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有外国元首说:“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诞生了毛泽东”,“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

毛泽东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真正的国父。可以这么说,他是中华人民的大救星。为什么这么说?毛泽东把一个任人欺凌宰割、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支离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为一个新兴的、统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而且是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为了真正的强国,当他在**上宣布不再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的时候,我们能感到毛泽东的激动,更能从心底感受到一个民族失落太久的尊严! 还有,毛泽东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人民服务”。至古帝王皆为自己,顶多为了江山社稷。毛泽东却为了不让“资本主义复辟”,不让“工农群众再吃二道苦”,始终高举“为人民”的大旗, 发动文化大革命,遏制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毛泽东是一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就是来自毛泽东。毛泽东指挥一支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军队,转战南北,通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彻底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八百万军队。毛泽东的“兵法”军事战略独步天下,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数不胜数,不禁让人感叹:“毛主席真是用兵如神!” 现在仍然是美军西点军校教科书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代表著作。

毛泽东是一位廉洁的领导者。毛泽东是中国最廉洁的领袖人物。毛泽东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作为最高领导人能够艰苦朴素过一生,最奢侈的食物也就是一碗“红烧肉”。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高级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后代廉洁奉公。

毛泽东是一位高明、伟大的外交家。毛泽东重视外交战线和改革开放。对待苏联的无理要求,毛泽东敢于说不。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利用著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创立了“第三世界”的理论,成为第三世界崇拜的领袖,很多第三世界领导人来华访问因为毛泽东晚年健康原因没有获得毛泽东接见,走的时候还哭鼻子。第三世界国家用轿子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驱逐了台湾代表,恢复了中国安理会成员的资格,种下了一棵为子孙后代遮风档雨的外交大树。

从才华上讲:毛泽东是集“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为一身的多才领袖。毛泽东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气势磅礴和文才飞扬的《沁圆春。雪》和《毛泽东诗词集》);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代表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和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还是一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代表作有《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哲学著作)。日本前总理大臣大平正方曾说:毛泽东是一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非常真诚坦率,谈起话来气势磅礴 。

总之,毛泽东是文武双全的开国领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创始人、伟大导师。毛泽东是中国千秋万代的伟人!自古至今,堪称伟大:只有毛泽东!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落笔能生千般秀,胸中自有百万兵。毛主席一生完全抛弃了个人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同强大与自己百倍乃至万倍的强敌斗争,他去世后没有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丝一毫的个人财富和地位。

有哲人说,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

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永远记得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推荐第7篇:毛泽东小论文

毛泽东小论文——中国分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成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代替。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由这一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收入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就在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也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这个问题,他明确表示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当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平,也就是说,通过财政和税收,更加照顾困难群体。他说,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把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如此失衡,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反映了人权的某种弱化,特别是劳权的缺失。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最近这些年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大幅下滑,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点。2000年,这一比重为51.4%,劳动者在初次分配格局中还是“优势控股”的;而到了2007年,该比重已经下滑到39.7%,这一“优势控股”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由51.4%到39.7%,为什么劳动者的收入比重在过去七年中下滑了11.7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劳权的弱化。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强化政府在调节收入平衡中的作用。政府要出于公心,从维护全体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制定既能有效反映多数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给社会群体带来最大化福利,又能兼顾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分配机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反垄断法配套法规。同时,要加大宏观调控,统筹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消减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还要加强监督,消灭灰色等非法收入,防止出现因收入分配人为不均扩大收入差距的问题。再者就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集体谈判机制,从制度上妥善解决劳动者在国家、企业、劳动者三者利益博弈过程中缺乏主张权利的渠道和能力问题。虽然现有的工会组织近年来在为劳动者维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状况与全国包括数亿农民工在内的庞大劳动者队伍对实现他们的利益、权利诉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政府如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旗,坚定不移地支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并在一定时间内收入差距扩大,但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先富带后富。并且先富的条件也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不是现在这样少数人利用自己掌管共有资源为私人牟利或是通过行政保护设置壁垒、限制市场准入、维护垄断地位所产生的不合理的高收入。这是比严重影响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推荐第8篇: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持有的放矢原则,引领全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引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其首要条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尤其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的学习。同时,他还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p18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毛泽东以各种形式,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号召“全党干部都应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2](p227)成为以科学态

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一、坚持有的放矢原则,引领全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被传播、理解和运用的。工农出身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在参加革命之前不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著作,甚至连字也不认识。因此,毛泽东倡导全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重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说:“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3](p801) 1.要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从建党后即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切实体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可以运用来解决各国具体革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p111-11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到要联系实际来学习马克思主义。1956年8月,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接受,不接受是没有道理的。”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4](p78)1958年11月,他提出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本书时,指出要“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5](p552)1960年12月,毛泽东写道:“研究方法,必须是为了我们的工作需要而去作研究,即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需要而去请教马、恩、列、斯,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不是读死书,而是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6](p385)

2.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要有的放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1938年10月14日,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不但应

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7](p553)1941年5月19日,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批评了一些同志错误的学习方法,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3](p797)同年,中央还作出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习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3](p814-815)

二、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引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倡导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毛泽东极力倡导全党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工具。他认为,运用是学习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标准。他号召全党,要“好好学习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领会其精

神实质,用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6](p384)他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p815)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引领全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引领

大革命失败后,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下,要读马列著作十分困难。但为了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毛泽东非常渴望能读到马列著作,以求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1929年11月28日,在福建汀州,毛泽东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布报》,《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我们一点都未得到)寄来外,另请购书一批,(价约百元,书名另寄来)。”最后写道:“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5](p26-27)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排挤,其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而教条主义领导者却动不动引经据典,说马克思、列宁是如何说的。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毛泽东发奋攻读马列著作。他后来

回忆说,从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彭德怀曾回忆说,1933年,“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大意):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这以后不久,他又寄给我一本《“左派”幼稚病》(这两本书都是打漳洲中学时得到的),他在书上面写着: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前一本我在当时还不易看懂,后一本比较易看懂些。这两本书,一直带到陕北吴起镇,我随主席先去甘泉十五军团处,某同志清文件时把它烧了,我当时真痛惜不已。”[8](p183)彭德怀的这段叙述,有助于我们从一个重要方面感受毛泽东对党的干部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

抗日战争时期,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党员和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

围环境”的任务,强调要“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我友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3](p802)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3](p802-803)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再次强调:“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

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3](p814)他认为,我们党真正需要的理论家是要“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假如要作这样的理论家,那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领会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学说,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3](p814)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前进的形势下,为了克服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保证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毛泽东重读《“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布尔塞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并在书的封面上写了一段批语:“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毛泽东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一日”。[9](p24)中宣部于当年6月1日发出这一批语,要求全党学习《“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同年9月8日,针对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一些地方在执行土地改革、工商业等项政

策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必须承认还是很低的,必须提高一步。这样大的党,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如划阶级就表现了我们党理论水平之低。”[10](p137)所以,“我们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普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要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这个问题,不然就说不服那些犯错误的同志”。[10](p138) 为了使党能够领导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并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次会议规定了干部必读的十二本马列主义著作。 对此,毛泽东指出:“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翻译了很多书,也都发了,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0](p261)对于这次读书学习的效果,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

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1](p153)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引领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新经历,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1953年,中央决定全党干部学习《联共党史》九至十二章。“当时正值《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准备组织干部学习。但毛泽东说,《毛泽东选集》都是过去历史上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大意)。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我们从《联共党史》九至十二章中确实也学到了某些有益的东西,当然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苏联经验缺点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在总结我们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不同于苏联的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9](p29) 鉴于“大跃进”运动中发生的严重错误,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会的同志们写了一封信,向他们发出了读书的建议:“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

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我以为这是主要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或者模糊影响,作者对于所要说的问题,在某些点上,自己并不甚清楚。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有两至三个月,也就可能读通了。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是如此。他们在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了。现在需要读书和辩论,以期对一切同志有益。为此目的,我建议你们读这两本书。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4](p432-433)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他认真阅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不仅做了大量的批注,还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这段话,对

于我们今天以至将来都是很有教益的。

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程来看,每当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党内或社会上出现错误倾向或发生思想混乱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地引领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引领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坚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他提出:“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尽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3](p80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他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方针,极力引领全党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结合起来。

1.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可以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

[10](p259)这是我们党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号召全党“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7](p534)他还认为: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3](p1094)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3](p817)另一方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2](p1515) 对于毛泽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于1945年4月20日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3](p952)邓小平也在1956年党的八大后不久回顾党的历史说起:“十一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革命,指导我国的建设。这个原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第

七、第八两次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13](p258) 2.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相结合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也是实事求是的大敌。所谓教条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当作宗教的条文一样地照样搬用。所谓经验主义,就是把狭隘的局部经验,即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教条主义轻视实际,轻视实践经验,因此是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轻视理论指导,轻视普遍原理,因此也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心论,经验主义的认

识论基础是机械论。毛泽东倡导全党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反对任何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指出:“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3](p819) 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反对主观主义,就“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3](p818-819)毛泽东还强调,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教条主义更为危险。因此,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的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这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了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适应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一书的批注中写道:“认识主体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起变化”,“在实践中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改造外界,同时改变自己”。[14](p17-18)稍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将这一思想表述为下列命题:“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p296)

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在主观认识指导下的活动。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于客观实际,决定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败。因此,为了有效地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必须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使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对此,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p284)1957年2月27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

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他说:“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拿我们这些人来说,很多人每年都有一些进步,也就是说,每年都在改造。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我在书本上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初步地改造了自己的思想,但是主要的还是在长期阶级斗争中改造过来的。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才能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就要落后了。”[4](p223) 4.坚持基本原理与推进理论创新相结合

自从经过艰难的探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列主义的老祖宗绝不能丢掉,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在实践中证实了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7](p533)“我们信仰马列主义”。[4](p176)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15](p5)

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因此,毛泽东在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强调要适应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对马列主义作出真

正创造性的发展,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他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4](p281)1959年底,他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指出:“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〇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〇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12](p109)他还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必须继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他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2](p109) 毛泽东对全党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相

结合的引领,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我们以诸多的激励和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做到不仅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善于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解决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使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取得新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10]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推荐第9篇:毛泽东自传论文(材料)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刚听说《毛泽东自传》时,以为这本书是毛主席自己写的,然而,接触到《毛泽东自传》后,看见作者是斯诺,感到很惊讶,心中自然产生着一个疑问:自传为什么是由外国人所写呢?原来,这本书是1937年毛泽东亲自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在解放前就已经出版发行了。书中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珍藏价值。

由于采访时间的缘故,《毛泽东自传》仅描述了毛泽东早年的生活,无法写毛泽东的晚年。所以,这本书介绍了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和思想的转变过程。

在介绍完毛泽东的家境后,书中写道:“我七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某处一个山谷里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离家里约八里。”“但,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点。我这次的反抗行为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这是我第一次胜利的‘罢工’。”他在那时就显现了“叛逆”的性格。不但如此,他还不顾教师的酷戒,读完先生所深恶的《岳飞传》、《精忠传》、《水浒传》、《三国》、《西游记》等书籍。此外,他还读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常人在读这些书会关注书中的情节发展,然而,毛主席在这些故事中发现一件可注意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这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的独特眼光与思想。

毛泽东在叙述了自己与李立三的交往后说:“渐渐地我在我的四周建立了一群青年,这样造成了日后一个团体的核心,后来这个团体对于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国事有极大的影响。这是一群严肃的青年,他们没有时间去讨论琐细的事情。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有一个宗旨。他们没有时间谈恋爱或‘罗曼史’,他们以为在国家如此危急,如此急迫需要知识的时候,是不能讨论女人或私事的。我对于女人本无兴趣。我的父母在我十六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人,不过我并没有和她一起住过———此后也未有过。我不以她为我的妻子,那时根本不去想她。”后来在做图书馆佐理员时说道“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藉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在这里,我也遇到了 杨开慧,而且发生恋爱,后来结了婚。”可见,在毛泽东心理并没有太多杂念,研究学术上的问题,为以后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书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读书。读书使他摆脱神学的束缚,使他开始接触世界,接触先进的共产主义,使他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成为一个著名的理论家。报纸,对于毛泽东的成长也十分重要。从第一次读到《民立报》,了解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知道了孙中山,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些具有新思想的先进分子,到参加学生军时的《湘江日报》,初次接触共产主义,再到《新青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创建了新民学会„„报纸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并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毛泽东如何开始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沪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当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共产主义书籍之后,他就开始坚信马克思主义了。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在全书的最后,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富有远见卓识的展望。“这次红军光荣的进军陕西,第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基本的伟大的技巧、英勇、

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的热忱。中国的共产党在以前、现在和将来将永远忠诚于马列主义,并对每一个机会主义者作斗争。这种决心解释了它的不可克服性和它的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它的不可克服性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在革命干部中的人才的特别精干英勇和忠诚。许多、许多优秀的同志,许多献身于革命的人,都在一个宗旨下工作,造成了红军和苏维埃运动,而他们和那些未来的同志,将要领导革命到最后胜利。”毛泽东凭借特殊的阅历和独特的眼光,自身的英勇带领中国人民渠的革命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一生充满无数的曲折和艰辛,他之所以能历尽沧桑后,最终走向辉煌,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坚强、坚决与坚定,正所谓“我的坚强与我的生命同长,我有一个梦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一代青年,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推荐第10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辩证 世界观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粗略的阅读了一下,知道《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不由得使我自然的就想起了我们机械专业在本学期进行的金工实习。那次的实习虽然短暂,可是意义重大,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实习开始,我们突然手无足措,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操作,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甚至经常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抛在脑后,在实习过程中不得不翻课本。通过那次实习,我们知道了平时一定要牢牢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

时多参加实践深化了解所学课程内容。我想这就是所谓《实践论》要教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一个具体指导吧。

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这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伟人毛泽东就曾提出《实践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它对中国革命巨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其次,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组成了真理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所总结出来的干点,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并不清楚,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所有的共产主义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这使的国家又一次的与快速崛起失之交臂,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本就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抓住每一个机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70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一要应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二要结合实际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反对不学习理论不相信理论做事凭经验碰运气。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反对一切只实践不总结完善和提升认知的行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这从一方面局限了我们学习的范围。目前我们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相交的阶段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是一个大学里面

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社会实践学习是我们有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自身的实践去了解我们即将要融入的社会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效的方式。。在哪里我们可以打开新的视野开拓另一个知识面努力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自强自立。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为我们进去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人才占据有一定比重而目前的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并不健全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束手无策。从而在一部分人心中产生了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由于这些过激的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单靠外在的引导是难以奏效的而社会实践 把我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这样自身的经历所积累的印像则更深刻因自身的阅历则可以容易的改变偏激不良的想法积极向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懂得了 我们应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第11篇:毛泽东诗词鉴赏论文

SKYUN.ORG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陈小晖

2011/6/

5[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宇宙观 儒家道德哲学 道家美学思想

论文摘要:孺家道德哲学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道家美学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研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穷其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宇宙观以及自己人生观的建设。而其宇宙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又是与其早年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的接受与吸收分不开的。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毛泽东青少年时刻意研讨的对象,并由此影响着他的内在精神建塑的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外在诗语世界。

一、儒家哲学思想构成了他宇宙观的精神内核

一个人一生的宇宙观、人生观基本上是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形成的了。毛泽东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曾经强调要探究“本源”之学,指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吾心之中。”“必须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鹊。在毛泽东看来,“精神”才是宇宙间的本体或本源,而本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悉自此大原则而生而道德哲学又是同本源,同整个宇宙观、人生观密切相关的。道德哲学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人们有了道德哲学作指导,就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觉。在吸收了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崇拜过儒家所谓的君子风度和圣人境界。他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曾“很相信孔夫子”,认为孔子是“古代圣人”,“最大的思想家,同时,青年毛泽东还通过听取老师杨昌济的讲课和自己的理解发挥,曾经完全接受了孟子关于“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的思想。毛泽东十分赞赏圣贤与豪杰的“至伟至大之力”和“至刚至强”的品格,并认为这符合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的精神。但同时他又对圣贤与豪杰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听杨昌济先生的修身课时的笔记狱堂剥里有这样几段话:“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0“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一到在他看来,“豪杰”即“办事之人”,而所谓“办事”就是指“建立事功”,即在具体的事业上建立了“大功大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建功立业的人。“圣贤”则不同,毛泽东在以后的著作里,曾解释说:“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这就是说,圣贤已超越了具体的事功,达到了对“大本大源”即人类、宇宙本源(真理)的根本体认,以思想、学术影响当代与后世,成为传教之人即“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风气的精神导师。

除此之外,毛泽东的家乡文化即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湖湘文化又尤其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精神,发扬和扩展了儒家强调教化,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精髓。由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和随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代表人物形成的湖湘文化伶流,都以“经世致用”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思想。德业俱全、在文学上造诣颇深的范仲俺、曾国藩的钦佩,也表现了于邮寸儒家理想人物的追求。总之,他对儒家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以政治功利为核心,关心民生疾苦,追求高尚道德和重视人的精神力量等的赞扬认同都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大宇宙观没有在他的政论文章中出现,更多地是不着痕迹地流露在他的诗词话语之中。仔细阅读和研究1936年的《沁园春·雪》,就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对世界、大宇宙及人的精神等等本源问题的探求。词上阂以冰雪美写祖国的江山无比壮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雄奇瑰丽壮观的大地山河之景自然引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这种热爱油然而生的对宇宙万物的掌控之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登高望远和广阔宇宙的参照下,想到秦皇、汉武、唐宗末祖,以至成吉思汗都成为“俱往矣”的轻烟薄雾,更别提如“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让渴求保留永恒生命的毛泽东发现:正由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歉于品德”,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精神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无疑是属于以上所提的豪杰之流,成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办事之人”、仅为“一代帝王”,而非“传教之人”、“百代帝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如今他所在的这个伟大群体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在诗里他表明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要做“传教之火,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志。同样的思想在《沁园春·长沙》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在这些诗词中他那种壶视天地,控引古今的豪雄志气及顽强的生命力意志,在宏伟壮观的宇宙气象中无拘无束的挥发和延拓,以此等精神内核相应铸就的是他外部诗语世界瑰丽奇妙的的审美幻境。

二、道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他表述宇宙观诗语的雄奇伟美的外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诗词中这种超越宇宙万物的“等闲”心态和雄奇伟美的寺吾表达,很显然是来自于对老庄思想的深深领悟。尤其是庄子的美学精神引导毛泽东走向了无限广阔与自由的外宇宙及内宇宙的世界。庄子认为,能握持“大用”跻身绝对自由的“圣人”、“神人”、“真人”,其最大的精神优势就是无所羁糜地游漾在无限广大的宇宙。因此,也只有摆脱“本源”之外的物质的束缚,并轻视与鄙夷物质世界带来的诱惑与挑战,也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长征给毛泽东提供了实现早年人格追求的舞台,面对多重危机,出路何在?要想胜利,必须是强者,而且首先必须是精神上的强者!青年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批注道:“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朋一四他认可泡尔生说的“最高尚之道德,非遭际至大之艰苦,殆未有能完成者”。并批注道:“振聋发联之言。《忆秦娥·娄山郑深层蕴涵即在这里: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的是不成功重新再来的勇气与信心,极力表现凭自力求生存的人生境界。

同时,庄子处处力求“从宇宙的本体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类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里去加以观察”,从而抵达心灵与思想的无限自由之路。比如《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展示了诗人藐视一切,超脱俗世的出世情怀。这样的情怀与精神正是庄子所主张的“大用”的真实贯彻,“无为”,即最高的自由境界,就是必须鲜明地表现出彻底消除物对人的羁束与支配,让物与我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其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

毛泽东一直非常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管是青年时代,还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都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陈晋将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出现称为“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冲动和毅力,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和理想。是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养育了他,创造了他,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苦难的中国召唤着他可以说没有对中国文化,对儒、道等思想精髓的深刻了解,毛泽东绝对不会成为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毛泽东的误八司造诣也经挤寸不会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事实上他已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人到他的生活之中、融人思想之中、融人到他的诗歌当中了。

如果说儒家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为其宇宙观的形成莫定了基础,那么道家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让其在超越宇宙人生中矢志不渝地追求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都为毛泽东诗语世界的营造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毛泽东的很多诗词都是在这样的文化与美学背景下的对宇宙创世的诊释,即在诗词语境中体现他的出世人世及创

世情怀。因此,毛泽东诗词既是儒道两种传统美学形态的对立统一,也是毛泽东由此而形成的宇宙观的具体体现。

第12篇:毛泽东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与指导意义之大东广场市民娱乐与健身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东广场市民娱乐健身总体情况

东广场位于大东区八王寺街,紧邻从新修复的大法寺(八王寺)为沈阳最大的下沉式广场,也是大东区主要的广场之一,广场分为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该广场同时拥有最大的音乐喷泉系统,是游人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广场外围是花坛和一个小型旱冰场组成,里面是一些娱乐健身场地。该广场自建成后,多次举办大型旅游,文化等广场活动,在沈阳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产业特点: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广场宣传。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可常年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动,提高区域和商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用科学反展观看大东广场的市民娱乐健身

大东广场附近集大型超市、居民区于一体,广场附属设施包括小型摊点和娱乐器材店等。来此休闲娱乐的人大多都是附近的市民以及一些娱乐的一些团体。

1、大东广场附近居民的生活概况

近年来,随着市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民的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过去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呈现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

高的新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现在,市民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

a)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安全问题涉及冠达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可以对吉祥商业区附近的居民进行调查,以便综合考虑商业区的设计和管理。设立顾客反馈中心和消费者管理中心,以接纳顾客的各种意见及建议。开通商业局域网,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给商业区的各项服务给予评鉴及给出建议。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是广大人民满意,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

第13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论论文

我看弗里德曼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我看‘外国人看中国’”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13701班第一组

小组成员: 王雨雨,刘兆鹏,张博洋,闫绍康,尹博文,赵文靖,薛若飞,董方娟,王福敏,沙洁

指导教师:张秀英

摘要: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实践论》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在延安写的,是根据中国历史和革命的具体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马列主义哲学问题的典范,是毛泽东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结晶。虽然它产生于七十多年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仍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三、《实践论》的特点

“实践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哲学资源和革命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中国性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兴奋点的转移

在毛泽东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已经实现了转移,由本体论而移至了认识论。他认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关键,不在于证明世界的物质性,而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以应对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毛泽东尽管讲世界的物质性,讲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两军对战,但他的兴奋点、着重点却不在于本体论,而实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这一提纲中,毛泽东着重阐发的是《实践论》和《矛盾论》,在这两部分中,他把实践的社会功能与认识功能、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考察人的认识活动,深刻地说明了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其间充满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对机械唯物 论、教条主义的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作的一次重大的转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方法论,突出了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走向的体现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由本体论向认识论、方法论的转向,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即可发现这一转向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走向,是这一历史走向的合乎逻辑的思想成果。

毛泽东进一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实践的唯物论”转向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论”。与瞿秋白、艾思奇、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相比,毛泽东的“实践论”更直接指向中国现实,更直接指向中国革命的实践,更能与中国人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

(三)、对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还与毛泽东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相联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种融贯与结合。这种融贯与结合,当然在《实践论》、《矛盾论》等毛泽东哲学著述中的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表现出来,但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则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的重现实、重实践的性格的承继与发展。特别是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给了毛泽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对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四)、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形成,无疑包括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但在学习和吸取这些哲学资源时,毛泽东是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出发的。因此,毛泽东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有一个环绕中国问题来加以咀嚼、消化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环绕中国问题的咀嚼、消化,毛泽东把这些外来的哲学资源中国化了。对苏联的本本、共产国际的本本照抄照搬,不是毛泽东的性格和作风。

总之,毛泽东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吸取,有一个环绕中国问题来加以咀嚼、消化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咀嚼、消化,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抽象讲述改造成了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思考,使这些外来的哲学资源中国化了。在对待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问题上,毛泽东既是一位很用功的学习者,也是一位有主见的思考者,而决不是一个本本主义者。

(五)、从外来哲学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从最根本处看,不仅在于“实践论”是在中国的山沟里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仅在于“实践论”是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在于“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一种外来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总特点,强调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践,来发现、把握现实的矛盾运动,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而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阐发,使这种思维方式为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掌握,毛泽东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他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矛盾论》当然是从哲学上来阐发这一思维方式,他的许多论革命、论战争、论政治、论学风的名篇实也是从哲学上来阐发这一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表明毛泽东已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方法论了。

四、《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正如实践论所说,认知建立由感性到理性,并从理性认识出发,来进行对认知事物进一步的推论。但是实践论同时提到没有人能保证认知绝对客观性,并且理性与感性是交织的,所以一来没办法保证感性所感知外界的正确性与客观性,二来理性没有办法绝对摆脱感性,比如说一个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在一定时间内会影响其对你本质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种认知中反复实践验证,在充分理性认识后得出其实践正确的结论,那么在继续实践过程中,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认知本身开始不适应于外部环境,我们依然很难摆脱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建立的认知观,这种对待信仰一般的情节,也属于感性对理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属于由理性进一步产生的感性,会令人产生更为严重的感情倾向,因为它同时夹杂着感性与理性,而这种理性的前提,却是建立在从前的外部环境判断之下,所以很容易使人继续坚持从前这种实践结果正确的认知,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去调整本来的认知,或者这种认知与环境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每到这时,问题开始产生,旧的认知不适应于社会发展,或许这种矛盾并不突出,却依然很多人在维护原来的认知论。这种问题的产生,根源之一在于对认知本身,产生感性上认可的情感,即便是这种情感产生于以往无数次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其二便是忽略了实践论中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理论的指导思想,这种保守思想的产生,必然因为其信赖理论超过实践本身。

当我们青年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是否能够脚踏实地,并能够按照实践来调整自身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很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他们的不完全。每个人不能单纯依赖于感性与理性,也不能人云亦云,或者避免陷于错误而当旁观者,失去宝贵的实践机会,身为当代青年,既要有明确目标,并勇敢地投身实践中去,亦要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冷静避免认知的误区,加强自身素养与能力,逐步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使其真正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五、研究学习的收获

虽然我们课上学到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可是能用理论分析我们现实中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通过对外文原件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如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还有关于价值观的原理等等。 《实践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且在于它也是坚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唯有使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大胆探索和解答时代所提出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始终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且成为引领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伟大的实践,在这千载难逢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实践论》这一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第14篇:论文如何评价毛泽东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如 何 评 价 毛 泽 东

姓名:张春雷 班级:B110804 学号:B11080408

摘要: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者。他的历史功勋卓著、思想影响深远。但是,毛泽东在晚年又犯了严重的错误,最严重的是发动了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造成了十年之久的社会*,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已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有鉴于此,在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共中央于1981年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20年实践的检验,证明《决议》对毛泽东作出的评价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决议》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党内对毛泽东的认识就已经基本统一了,更不能说社会上、海内外人士都赞同《决议》的观点。

关键字

毛泽东

评价

功与过

革命

改革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早期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 ~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 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6 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 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 年8 月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1 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1930 年12 月到1933 年2 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始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既不是要否定遵义会议前14年党的历届中央领导,更不是说党的历史从遵义会议才开始。如果这样理解,那是误读了。邓小平在1989年6月回顾党的历史讲领导核心问题时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遵义会议开始才逐步形成。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显然,讲“第一代”,是就“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而言的,即“第一代成熟的党中央”。 的确,毛泽东在遵义会议进入中央常委后,最初既不是党的总负责人,也不是军事指挥的最后决策者,但为什么说他是领导核心呢?这涉及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是形式地看问题,还是从实质看问题。在酝酿由谁来接替博古时,周恩来、朱德等是力主毛泽东的,但毛泽东推辞不就,认为让张闻天先干一个时期比较合适。这主要是考虑共产国际的背景,由张闻天接任,容易为共产国际接受。而让张闻天接任,又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这就是在遵义会议上没有立即作出改变最高领导的决定的考量。在长征期间,军事工作是第一位的,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打仗转。前述“张王橘谈”已说明了张闻天对毛泽东的拥戴,让他出山直接领导红军的军事行动是首要任务。再则,张闻天为人民主而不专权,对博古交给他的这个“负总责”不会“念念不忘”。

在军事方面,有如上述,周恩来的态度很明确,要让毛泽东来挂帅。周恩来长期处在军事领导主要岗位,在李德到中央苏区后,两人的意见不时相左,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后,在军事指挥问题上常常争吵。湘江战役后,两人的争论更加激烈,到黎平会议期间,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居然对李德拍了桌子,可见矛盾之尖锐。军团领导人都拥护周,遵义会议剥夺了李德指挥权,自然就由周代表政治局行使最后决策权。但周恩来不揽权,在做最后决策时都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毛泽东的意见。这在当年3月的苟坝会议上表现得最明显。苟坝的头一天会议上,与会的红军将领对来回渡赤水而没打仗已有些不耐烦,一致同意林彪等提出的攻打打鼓新场守敌建议。但毛泽东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并以宁可不当刚刚担任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相抗争,但他仍旧未能说服大家。毛泽东坚信自己的意见正确,到了深夜,提着马灯,摸走山路,到周恩来住处,要周晚一点下达命令,并找来朱德,说服了二人。第二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三人共同说服了求战心切的红军高级将领,撤消进攻决定,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这次会议上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又称“三人团”,周仍是团长。这个新“三人团”,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的地位。他尽管不是主要负责人,但周恩来在作最后决定时都尊重或征求他的意见。他的正确主张实际指导着此后中央红军的行动,其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凸显无遗。

1936 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抗日胜利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 年8 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8 年9 月~1949 年1 月,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 年9 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10 月1 日,在北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日后就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发动“文化大 革命”。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 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 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 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 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这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会*。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毛泽东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开辟了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历史前程。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前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得益于在他领导期间形成了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精髓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代表,总结毛泽东时代的经验教训,创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

与功劳的久远影响相比,毛泽东的过失的影响不会那么长久。,他的正确思想的发扬就是对他错误思想的克服;他的科学理论的久远影响就同时意味着他的错误观点的历史暂时性。其三,毛泽东的过失基本上属于被过分强调和延伸了的观念。在共产党执政之后,滋生着官僚主义,这是严重的危险。毛泽东十分警惕这种危险,力图加以克服,然而他说党内有“

官僚主义者阶级”,这就失之偏颇了。中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它在20世纪前半叶的有利国际形势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而走向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始终存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使社会主义遭到失败的两种危险。毛泽东十分警惕中国返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然而他没有看到,按错误理解的社会主义模式去办则更加危险。这就是片面性。因此,我们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否定方式而应作辩证的否定。这也是毛泽东错误影响具有暂时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毛泽东他的功是大于过的。

参考文献:特里尔.毛泽东传.人民出版社

陈明显.晚年毛泽东.江西人面出版社 黄允升.毛泽东生平实录.红旗出版社

第15篇:毛泽东概论论文(推荐)

《大国崛起》观后感

——审视历史 大道行思

学号:3080421045姓名:石静雅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2班

摘要: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记忆的负担。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将大国崛起之路,在这个时候展现在我们所有中国人面前,不能不引起这个国家的公民的思考。我想,凡是看过这个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会地头思索:中国的强国路在何方,中国的强国梦是否能实现。

关键字:历史、世界、大国、强国之路

有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几种说谎的技巧,一者是在你的谎言里搀杂真相,让人分辨不清。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说一部分,而隐瞒另一部分”。不得不说,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史书中,有的历史真相是被掩埋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耻辱,永远埋在了旧日的黄沙中,即便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事实还是会在国家虚荣的遮盖下消失。所以,当看到《大国崛起》的时候,我才自豪的觉得,中国真的愿意重新的审视自己。作为一个曾经强大过的封建帝国,在150年前还轻视西方列强并将其称为“蛮夷”的“大国”,一个常常将5000年历史、地大物博挂在嘴边的“自恋者”,这次终于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而是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称为“九个世界性大国”,摈弃了自大的心理,实在值得称道。其实,我们要的不是虚荣,而是反思。

我仍然记得片子每个系列的开头都有一段话,“公元1500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历史帷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分别是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德国、俄罗斯和美国。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地理大发现;17世纪荷兰资本的力量,1688,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789,法国大革命;1871,德国统一;1871,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沙皇改革,强国之路多舛;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极”。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个世纪,人类才找到了发展之路,不得不说,路上的艰难,不是当代的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就像我们无法知道哥伦布、麦哲伦在海上经历了怎样大的风暴一样。

这段历史的由来应该是从对香料的需求开始。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引入里斯本。幸运的是,就在葡萄牙大张旗鼓的进行海洋探索,并从中获利的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这让我又想到了恩里克,这个王子葡萄牙王子虽然一生从未远航,却无愧于航海家的称号,因为欧洲航海业虽有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都是以他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的航海计划作为起点的。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探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主要通过暴力进行赤裸裸的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的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说道强国,在那个时代,不难让人想到英国,这个仅有24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却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无疑这个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当欧洲的其他国家正在进行君主专制或渴望君主专制的时候,英国已经采取光明革命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束了王权的专制。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此时,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正四分五裂人们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此外,还有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曾经孕育出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的法兰西;饱受古典音乐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理性光芒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个摆脱西方帝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日本;大国之路起起伏伏的俄罗斯;实现新国新梦,创造了历史奇迹的美利坚共和国。道路多舛,却走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记忆的负担。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将大国崛起之路,在这个时候展现在我们所有中国人面前,不能不引起这个国家的公民的思考。我想,凡是看过这个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会地头思索:中国的强国路在何方,中国的强国梦是否能实现。回顾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只想说,当我们可以真真正正摒弃虚荣,认真反思的时候,就是我们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参考文献:《大国崛起》视频、《另一个谎言》

第16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

- 1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17篇:论文_我心中的毛泽东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 :耿 娟

学号:080510245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08级网络工程一班

论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12月 26日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摘要: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更重要的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每句诗词也在焕发这马克思主义的光彩。就像那句“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成功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客观规律的。虽然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过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他的一生功绩还是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伟人。

【关键字】诗人 马克思主义者 伟人 功大于过

Abstract: He is not only a poet more important is a great marxist.His poems in each sentence in the glow of marxist brilliance.Like the sentence \"day if yi sentient days old, the ever-changing world\", his succeful use of marx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re objective laws.Although MAO zedong senectitude especially “culture revolution\" really made a serious mistake, but we should seize things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his life feat or far greater than his negligence.He is always in our minds, the great man.

【Key words】The Poet Marxist Great Men Reactive than ever

- 1 -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目录

引言 .....................................................2

(一)成就之我见 .........................................4

(二)生活之我见 .........................................9

(三)对个人的启示 .......................................9 参考文献„„„„„„„„„„„„„„„„„„„„„„„„1

12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引言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省湘潭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的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过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他的一生功绩还是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

○摸索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当我在看完《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后,

1就更加敬畏这位伟人。以下是我个人通过阅《读毛泽东传》、《毛泽东诗词选》及毛泽东多部著作后,对毛泽东的成就及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看法和分析,在此与大家分享。

3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心中的毛泽东

一直以来就很敬佩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喜欢他那“红军不怕2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及乐观的革命3主义精神;喜欢他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高瞻远瞩及挥洒自如;喜欢他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停信步”的闲静与自信;更喜欢他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 拼搏与顽强。他是一位伟人,是的“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真的做到了。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更重要的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每句诗词也在焕发这马克思主义的光彩。就像上面那句“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成功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客观规律的,表达了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战争中更是如此,他把马克思主义真的中国化了,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由城市解放农村的构想,这正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成就之我见

如果要说一个人的成就,我感觉首先要从一个人的习惯及一个人的思想说起。阅读了毛泽东传了解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没受过什么苦,他酷爱读书,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书,那时他经常读的书诸如《西游记》、《水

4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浒传》、《三国演义》。韶山既不处于崇山峻岭也不处于平原上,但是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具有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正是他的这种习性成就了后天的他,注定了他要做出一系列的不平凡的事。看了毛泽东的自传,我不禁的又感动又有些许的伤感。13岁时毛泽东就退学了。因为他的父亲不满足儿子只是晚上帮他干农活。其实,在五岁时毛泽东就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劈柴、拔草、放牛的活儿,13岁时就成了父亲的管账先生了。但是求知欲强的他不满足这种状态,1914年开始就读于湖南师范学校,喜欢接受新教育的他在此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2岁的他可谓是文武双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是《体育之研究》发表在《新青年》上,主要表达:意志是表达身体的心灵的纽带,运动则是意志的体现。1920年在湖南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毛泽东就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事业了。

在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

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精神抖擞地干了几个月之后,写了一首词以表志念,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有“忆往昔

5○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峥嵘岁月稠”也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少不了怀旧又少不了对未来的展望。更喜欢的是那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充分显露了毛泽东的充满自信的个性,永远让身边的人感觉很有希望和很有活力的一个人。是的,正是他的这种自信与顽强、正义与责任拯救了全中国。

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篇文章成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军事理论著作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里尔在《毛泽东传》里这样说:“奋斗出英雄1923年—1926年在臃肿复杂的官僚机构中任职时辜负了杨教授(杨开慧的父亲)对他所做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评价,那么在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使他真正成为一名普罗修斯是的人物。”是的从思想范围来说,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是钢铁般的英雄。他们拿的不是抢而是刷子,他们用的激烈的言辞,此时的毛泽东在做什么呢?他的创新又体现在哪里呢?此时他的创造性是把三样东西结合起来:抢、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1930年,毛泽东在恢复林彪的信中说明

6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了中国的红军的前途问题,这封信的内容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中这样说道:“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是的,毛泽东就是一个这样一个永远充满热情和奋斗的人,在他的眼里没有悲观更没有绝望。他的这篇文章鼓舞了整个中国人民。同时在此期间,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毛泽东思想也开始形成。

提起毛泽东,当然要重点说一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

7○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绝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简单的认为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式,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

1949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晚年,毛泽东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是正确的,都必须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就全盘的否定他的功绩。看事情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只是个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是个人的问题,这不能把他所有的功绩抹掉。所以毛泽东的功还是大于过的。

以上是我对毛泽东成就的部分认识。

8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二)生活之我见

看过影片《走近毛泽东》的或读过关于毛泽东读物的人都知道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体育、创新。喜爱读书因为他的生存环境,因为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生活无忧无虑,那时的他就渴望得到精神食粮。后来毛泽东好像就离不开书了。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阅读过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等作品。建国以后,毛泽东依然对《楚辞》十分喜爱。此外,毛泽东特别喜欢伦理学,因为一个人首先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能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毛泽东还喜欢体育。他爱好游泳、散步,因为游泳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在风浪中搏击更能让他有成就感。毛泽东就是这样,他喜欢拼搏喜欢不断的奋斗,在他的身上总让人感觉有用不完的劲儿。散步能让一个人静心地去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种种。

毛泽东之所以愿意这么坚定地走完革命道路,除了他的才华和谋略外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正义之心。在《毛泽东传》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他在少年时期,读私塾时有几个同学总爱欺负弱小,这时具有正义感的毛泽东就勇于帮忙。这个小小的例子却能够充分的说明毛泽东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三)对个人的启示

毛泽东的思想我们也许我们无人超越,他是伟大的领袖,伟

9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运用。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毛主席的创新精神及正确的人民群众路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毛泽东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读书,不断的注视世界,所以他的眼光永远是先前看得。所以我们在埋头苦读的时候,不妨用耳朵倾听一下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声音。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责任感越强的人奋斗目标就越明确。还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大学生要喜欢至少一种体育活动。在21世纪把自己培养成新的朝气待发的弄潮儿。

10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2《七律·长征》 ○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 《毛泽东诗词选》 ○5《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页

6《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卷 ○

第18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姓名:余辉

系别:10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00201443

班级:五班

关于《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而在上毛概课后老师留了关于写课后目录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19篇:读毛泽东诗词有感。论文

陕西科技大学2013-2014-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02013体系概论》 院系:外国语与传播学院班级:编导124学号:201211030429姓名:吴晗电话:18792518627电邮:380236962@qq.com教师:王兴东得分:年12月1日完成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摘要:毛泽东是20 世纪中华民族历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伟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一原因必然是其身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的贡献,但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也是无可替代的。人中诗豪、文中伟人。

关键词:毛泽东;心理素质;特征

一个民族的复兴在乎人,一个专属于本民族的伟人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毛泽东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册里,毛泽东的光辉永远不会黯淡;不论是爱戴他的,还是反对他的人,対此都深信不疑。他是一位巨人,由于他的出现,改写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极其深刻而长远。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崇敬,他的丰功伟绩永不会淹没在时光的流逝中。他以其坚如磐石的意志和超群的智慧领导着中国共产党,将外忧内患、支离破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从而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长汉顶着。在20世纪,毛泽东这个长汉,为中华民族撑起了腰杆,为世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撑起了一片蓝蓝的天。“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试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究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代表深深的怀念。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毛泽东的心理素质是如何形成的

毛泽东心理素质是如何形成的,其心理素质是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和谐有机结合,是其自身禀赋和大自然熏陶的结合,是当时的政治、历史、社会、背景下,在家庭、老师、同志、战友的影响下经过革命洪流的洗礼,相互作用、相互砥砺而最终形成的。

客观上说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乡,这里地势雄伟,闪灵水秀,风光明媚, “山川资俊秀,时势造英雄”,他的心理素质是源于湖南韶山湘水:高岭给他以崇高于坚强,湘水给他以豪爽与奔放;出湖南人粗犷强悍和我行我素永不服输的民性之外,《水浒》给他以反叛精神,《三国演义》给他以智慧谋略,中国的秦始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外国的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林肯······一代英雄豪杰都唤起他改造中国的勃勃雄心。同时“严父慈母”的双亲“逆向”性格的家庭环境组合,对他早年心理结构的生成影响很大,从父亲身上懂得了反压迫的必要,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关爱弱者的精神,从而形成拯救敢的

冲动---这种刚性与柔性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他心理结构的主要支柱。毛泽东之所以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是因为他的品性、气质、智慧、才华、抱负无不得益于韶山的风水陶冶,风土人性的启迪。“蹲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7岁的《咏蛙诗》就完全反映了毛泽东那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

于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大大丰富了毛泽东的智慧,9岁时毛泽东就阅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礼记》、《春秋》、《尚书》、《周易》这些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经典。在毛泽东的血液里,渗透着传统的基因,毛泽东的生性里包含着很强烈的古代的勇士和智者两方面的品质,所以他既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也有一呼百应、惊天动地的豪义气魄。

在革命时期,没有人比毛泽东更懂中国;他不仅仅锤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更能透视群众的心理。他善于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人们所关注的、热心追求的某种目标,以此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和约束力,使群众自觉地聚集在这种精神旗帜下并为之奋斗。童年、少年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私塾的学习,使毛泽东产生了离经叛道和崇拜英雄豪杰的情感心理,这为他以后成为职业革命家奠定了基础。“满城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反映了毛泽东王者气象和恢弘大度的心理态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革命实践造就毛泽东的深邃的心理素质! 毛泽东心理素质---自身内在修养形成

毛泽东的叱咤一生,是勤奋读书,孜孜不倦的一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楷模。他读的书数量多,门类广,内容新,大大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不入旧俗,不就樊篱,开始了他救国救民的人生历程。1910年,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决心“以天下为己任”。1913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湖南省立师范学校,学习到1918年,在此期间,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对他影响最深,以至最终成立杨先生的爱婿。“在青年时代,杨先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杨昌济那种“欲栽大木柱长天”的理想激发了毛泽东的斗志,锤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就是绝代英雄的真实写照。青年毛泽东对*、对立、斗争和冲突持肯定和赞赏态度,抱羡慕和向往的心情。“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正是他个性酣畅淋漓的表现。他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怀着朝气蓬勃的创造欲,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逆反传统习惯势力,蔑视既成思维框架,是“天不怕,地不怕,权威不怕”。又可随时调整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其心理定势是一个“真” 字.他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崇高信念出发,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不断否定“旧我”,弃旧图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否定自我的心理“变压器”和驱动力,维系着毛泽东强烈自信心的持久活力与生机勃发。热心于体育锻炼,遇见下雨可雨浴,春风吹来可风浴,烈日当空可日光浴。中国的来日需要他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毛泽东注重对书本理论的研究,又特别重视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他反对读死书,主张读活书,认为一个人既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践说话”,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的思想行为中,最受影响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法家、孙子兵法,特别是在这些思想中的古代朴素辩证法。他把马列主义与古代智慧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思想里,一切都是活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和《实践论》等著作里,

无处不闪现着古代智慧的踪迹,古代智慧渗透到他的一切思想、言行之中。他用现代语言复活了古代智者的声音,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统帅。正是因为毛泽东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军事成果,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才能在任何危难的境况下稳若泰山、处变不惊。

而毛泽东在面对国家灾难是处变不惊,毛泽东有决心有能力有气魄拯救我们的民族,拯救我们的国家。他决不容忍中国人民受到他国的左右和欺凌,决不容忍中国领土和主权受到他国的侵犯,决不容忍任何反动政权对国人的野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的这种个性心里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所以再他领导的28年中,没有任何帝国主义敢于对中国人轻举妄动。他太爱这个民族,太爱生活在这个苦难土地上的民众,他号召天下的民众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历史的主人,自己做社会的主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首创,是把自己的胸怀大志传播给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树立必胜的信念。

毛泽东一直认为在灾难面前,要相信群众,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么任何困难都会克服,任何人也不能打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打倒。他一贯从精神上号召民众,有的是远见卓识,有的是高明的统御艺术,他能把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的号召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巨大的感染力,让人民产生无往不胜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代英雄人物:雷锋、王杰、欧阳海、陈永贵······始终成为人民的楷模,经得起任何时代的检验,任何人的挑剔,时间越久越完美无暇。

面对困难当仁不让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里写到“粪土当年万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36年《雪》中写到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充分体现了他那种强烈的斗争意志和君临天下的非凡气度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气。当然,他由于站在民族的根基上,最终也是世界的。我们必须强调毛泽东的“与人斗”不是狭义的斗争,还包括着团结、宽容和爱护。 从陈独秀算起,毛泽东受过大大小小的处分达11次,他的正确意见往往被否决。那是痛苦的,但他能以戳穿天宇的意志在任何逆境里泰然处之,忍辱负重,耐心等待机会,最终成为胜利者。在重庆和谈期间,毛泽东深入虎穴,仍然谈笑风生尽显英雄本色,毛泽东让蒋介石纳闷,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也让历史上众多鸿门宴黯然失色。是毛泽东让蒋介石知道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也是毛泽东让美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的力量。毛泽东从不屈服于挑战,这就是毛泽东。

总结

由于毛泽东具备了上述心理素质,毛泽东一生战胜了一切敌人,不管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他的才能是超人的的而且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卓越的共和国缔造者和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见解独到的哲学家,还是一位透析他人心理的的大师。他有过追求和挫折,有过欢笑和悲伤,有过悲壮与苍凉,有着毕生关心人民疾苦、寻求强国富民道路的名族伟人的神思风采和内心情怀,他随时会激荡中国人民的心灵,直到千秋万代。本文浅析毛泽东的心理素质,只不过是沧海之滴水之举。最后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 付东流?”此悲壮苍凉之情,落于天地间。不愧为人中诗豪之称。

6参考文献: 马社香《毛泽东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7-1 吕康军《向往毛泽东》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4-8 汪淏《挥手从兹去》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3-9-8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内蒙古出版社 2002-1-9 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人民出版社 2011-2 梅俏《毛泽东的珠峰》银河出版社2005-1-7

第20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关于《实践论》得读后感论文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

- 1

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毛泽东论文.doc》
毛泽东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