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评课

2022-05-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让我们觉得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该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觉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跃,充满激情,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教学效果良好,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值得我认真总结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概念教学层层深入,由简渐难,不断引导。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 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扎实高效地推进教学,不断通过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形式多样,不枯燥。今后我自己的数学课,对习题设计还要精心、精炼,不断引导学生,通过习题加深理解。

3、精彩的实践性习题“分礼物”值得好好学习。这一课正是有了“分礼物”这一环节才显得光彩照人起来,首先通过“分礼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变得爱学、爱说、爱参与;其次通过“分礼物”环节,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有效练习,使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单位“1”是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你所拿的分数是几个礼物等等,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正如他本人说课时说的: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确;

2、概念教学有些仓促,再多让学生说一说,多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更好了;

3、概念教学没有新意,虽然也行之有效,但缺乏亮点;

4、“分礼物”环节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单位“1”是几,发生了变化没有;

5、“分礼物”环节应加强组织,注意纪律,学生积极性高应该肯定,但快结束时有几次好多学生别人说对拿走礼物乒乓球时他们不愿意,故意回答说“不对”、“错”,此时老师应适当纠正。

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进而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听课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设计、语言等,可以使我不断改进自己,不断成长。今后有机会还是应该走出去多听课、多学习、多总结,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2篇: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市第二十一小学 备课组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基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融合,结合我校小专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本学期,我校着力于在数学课堂上加大了电子白板的使用力度。三月份,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和特岗教师优质课竞赛,从上课的情况看,教师们都能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将所讲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张秀琴老师和张春云老师同课异构讲的三角形的特性,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的融合,特别是利用电子白板,不但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练习的形式也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马美佳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概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对分数初步认识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是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单位 “1”的掌握,马老师在导课时通过测量演示的方法引出了分数,通过学生前置作业的展示引出一个物体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后出示四个苹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体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数学上叫单位“1”。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分苹果总结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画出了重点词,紧接着让学生巩固练习说出几个分数的意义,出示熊猫图片,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亲自去体会分数的意义。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学分数单位,总结

分数单位的概念,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由于本节课大部分是图片的演示和操作,接下来我的这道练习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猜香蕉和分苹果这两道题都是起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二、自评

1.由于是四年级学生在接触五年级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这就需要老师更好、更恰当的引导。并且要提高自己组织课堂的能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的回答问题。

2.在提到前置作业时,应展示课件,让听课的老师明白这一环节的意图。

3.在总结完分数的意义时应及时的补充课题。

4.在分熊猫时,学生想表达两种分法,教师应恰当的引导学生,这也是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

推荐第3篇: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听了陈雪芬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陈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陈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陈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①理念新颖②练习层次分明③开放环节设计精致。

①理念新颖。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通过师生问答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②练习层次分明。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

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③开放环节设计精致。本节课是课例研究课,其研究主题是《分数的意义》一课如何运用和开发开放性习题。因此,本节课多次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环节,如:你们能不能利用8个苹果表示1/4?然后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图探究它的1/3。

3、组织学生探讨( )/( )的意义。

4、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等等。其中,你们能不能利用8个苹果表示1/4?这一环节是教材中的开放习题,教师加以了运用。其他环节是教师自己开放的开放性习题和问题。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本节课设计的这些开放性练习题,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分数的意义”评课材料

李芳

听完杨博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我感受颇多:

一、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哪些知识要引导,要点拨,要研讨,哪些知识适于自学阅读,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如分数的意义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层层设疑、分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教师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引导,教学效果很好。

二、本节课教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集体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使差生也敢想敢说,在议辩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参与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和富裕悬念的导言,挖掘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扩展其思维广度。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训练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吧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处不失时机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杨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通过学生小组操作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四、本节课以有趣的猜谜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继而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了一个个的分数,并且完整地表述出了分数的意义,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提升。本课杨老师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设计安排,灵活地运用教材,并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探究积极主动,尤其是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顺理成章地得出概念,并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当堂检测和总结评价。

五、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1/

4、2/3”,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抓住数学本质 理解概念含义——“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好多学生一直学到小学毕业,也没能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早在

三、四年级就认识了分数,但他们只是认识了分数的表现形式,根本不理解分数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袁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高效课堂。

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由整体到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①理念新、②做中学、③练中精、④重开放。

理念新: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的教学惯例,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操作的活动,引出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准备。 做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如小棒、棋子等),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分数”,如让学生用小棒做出 ,用棋子做出自己想做的分数等。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使对分数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让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充分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练习精: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当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了催化的作用。

重开放: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老师多次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环节,如:

1、你们能不能利用8根小棒表示

2、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然后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利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它的

4、组织学生探讨 的意义,等等。其中,你们能不能利用“8根小棒表示 ?”这一环节是教材中的开放习题,教师加以了运用。其他环节是教师设计的开放性习题和问题。这些习题和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到良了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很好。让我觉得:课就应该这样上。谢谢大家! 概念教学的新视觉——《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雨飘 发表于 2009-12-31 9:13:00

0

听了西塘小学蒋国康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蒋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幽默的一句:生活中什么可以用“1”表示?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但蒋老师的导入非常的好,从学生对“1”可以表示一个苹果,到引导到学生理解“1”也可以表示一堆苹果,或者一堆什么,一堆什么,然后制作了课件,出示3个苹果,用一个圈圈起来,问学生能看成“1”吗?然后又出示两堆,都是3个圈在一起。学生马上理解了是2个1,就是2。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蒋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自己找生活中的,再归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蒋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蒋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她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节轻松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

)份的数叫做分数”。

推荐第4篇: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评课)

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评课)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大家要一起度过40分钟,大家欢迎吗?真欢迎还是假欢迎?那作为小主人你想说什么? 生:欢迎老师来到我们宝应县。 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您。(掌声) 师:(屏幕出示一张青蛙素描图。) 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蟾蜍

师:是青蛙啊,(众笑) 哦,我画的是青蛙,你说的是蟾蜍啊。(又笑)那么我倒过来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码头。

师:看来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事物。 再出示一张图。 师:看见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吹喇叭。 生:一个大鼻子的人在抽烟。 师: 有没有看到漂亮女孩的脸? 生:没有。 生:我看到了。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师:我再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非常难的问题,1加1等于几?

生:等于2。

师:错了。等于1。你们老师教错了。(众笑) 师: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 师:7加8等于?(1) 不同的视角看1,看到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才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吗?有信心还要有好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的意义”。 师:关于分数我么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把一个苹果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师:老师也想说自己知道的。

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古印度、阿拉伯人不同的表示方法,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师:你有问题吗?

生:最大的分数是什么?分数能乘除吗?(能)举例分数可以应用题吗?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自己大家都可以通过读课外书,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明白,通过看书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解决不了的? 学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分数的产生。

生: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表示,就可以用自然数……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1“单位 1”,

生: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 生:为什么把不规则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 师:你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 师:现在我们进行“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 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2、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3、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学生的画多姿多彩,体现了富于个性的思维) 老师出示多种情况的图。(展示了很多可能性)

第二关:快速抢答。

把六枝铅笔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六枝铅笔,拿出三分之二,是几支?

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 (第三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估计是“动手摆小棒”的游戏) 师:(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听夏青峰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陈惠芳

一、唤起经验----“起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刚刚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学好吗?有了信心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说到第3遍,才说出了平均分,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改正。)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比如:4/5>2/5 生3: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

师:老师也想说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投影出示4副图:虽然都表示1/4,但是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后来逐渐演变到现在的1/4,(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夏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教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二、文本阅读-----“加速”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生2:分数能乘除吗? 生3: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 生4: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就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太明白,通过看书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起来解决。 学生看书。

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3: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4: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1与“单位 1”,(教师纠正这里的“1”是指单位“1”,与自然数的1是有区别的,象现在的一个班级, 一个大会场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生5: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能的)

生6: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教师板书一个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评析: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阅读文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夏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三、操作实验—---“冲刺”

师:我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现在来进行“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回答后,教师 板书:1/3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2、出示一个圆, 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猜测是1/

3、1/

2、3/8……实际上是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教师 板书:3/8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3、教师出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你能根据老师画的,画出下面的图形吗?老师告诉你,答案可能不止是一种。 学生操作,接着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问:关键看什么?

生:看露出一份。(学生展示的作品多姿多彩,充分体现学生富于个性的思维) 老师也出示多种情况的图。(说明有很多可能性,思维的多角度) 第二关:快速抢答。

1、铅笔实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几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1/2)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6人,每人得多少?(1/6) 生: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其中的1/2。

师:为什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2枝,还可以用1/2表示呢?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2枝,可以用1/2表示吗?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一些铅笔所表示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画图实验:

师:出示6枝铅笔,我要拿走它的2/3,请问拿走几枝? 生:4枝。为什么?

提问后板书:2/3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师:出示1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5根) 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0根) 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5根) 教师出示了三幅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的画,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 学生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后板书:1/5是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师:对照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评析: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夏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夏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节轻松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特别说明:片段三夏老师并没有上完,系根据他的描述记载.遗憾的是图没法发出去.王兆正

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建构

名师夏青峰“分数的意义”练习教学片段评析 片段一: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1) (2) 师:图(1)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师:图(2)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生又猜了几个分数,都不正确。师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 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我认为用3/8表示,因为我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 阴影部分占了其中的3份(如右图)。

2.(师出示: 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请你画出藏起来的部分。

生1:

师: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小三角形,露出来的是1个,就是它的1/4。

师:也就是说,要使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这个图形一共要平均分成几份?(4份)藏起来的是几份?(3份)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判断是否正确。如:

师:判断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生:关键要看是不是平均分成4份。

师引导填空:1/4,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评析:教者这里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练习:“根据阴影部分写出合适的分数”、“根据分数给图形涂色”,而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去掉了题一图中的虚线,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分法,并画上合适的虚线;二是将图形部分遮挡起来,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这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了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片段二:第二关——快速抢答

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3枝。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4枝。

师: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 生: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师: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请你想一想,画一画。

1/5 1/5 1/5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

师:为什么第一盒是1根1根的画,第二盒是2根2根的画,第三盒是3根3根的画呢? 生:因为它的每份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评析:同样一个“1/2”,所表示的铅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1/5”,所表示的粉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在变与不变的动态过程中,学生从更深层上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如果这里,夏老师再增设一个环节:同样是1根,是3根的几分之几,是4根的几分之几,是5根的几分之几.学生对于具体量与相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会理解的更全面。 片段三:第三关——动手操作

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2,你会拿吗? 生:6根。

(斜线后是个方框,下同)怎么拿?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 生有的拿1根,有的拿6根,有的根本没有拿。 师:已经拿好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拿1根的):分子是1,我就拿1根。

,可以看作1/2,就和上题一样了。生(拿6根的):1/ 师:对吗?听听没拿的同学的想法?

代表的数不同,拿出的根数也不一样。生:不好拿,如果 师:说说看。

代表12,是1/12,就拿1根。代表6,是1/6,就拿2根;代表4,是1/4,就拿3根;代表3,是1/3,就拿4根;代表2,是1/2,就拿6根;生:

/6,怎么拿?请有条理的思考。里的数不确定,拿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拿它的师:对。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总评:“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很显然,教材中的一些传统练习已不适应本课的学习要求。那么如何创新练习设计呢?夏老师作了大胆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练习目的的变化:淡化语言描述,强调概念本质。许多老师想要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地将分数意义表达给学生,因此,往往将课堂练习的重点放在概念的描述上,通过系列练习只是为了能让学生熟练地会说:“几分之几,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分数意义吗?夏老师这里通过“试试你的眼力”、“快速抢答”、“动手操作”三个环节的练习,虽然没有反复的描述,但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拿一拿等数学活动中,已经深刻的领会到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并且掌握的更加灵活。

2.练习形式的变化:由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夏老师不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而是凭借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意识,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通过分数与图形的结合、分数与整数的对应、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形成了分数的意义表象,沟通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实际应用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练习也变得富有吸引力了。

3.练习主体的变化:突出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练习设计,问题封闭、答案唯

一、缺乏灵活性。夏老师这里注意到了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每一道题目,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每一道题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答,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教学中,学生不时有精彩呈现。

4.练习功能的变化:不只是巩固,更要发展。传统教学的形式,是先传授,再巩固,练习沦为授课的附庸。而夏老师这一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发展、建构新的知识。通过“闯三关”的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般性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着知识的螺旋上升。

数学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夏老师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设计的“闯三关”练习,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分数。

推荐第5篇:评课意义

浅谈上孙老师课的收获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给我们认真讲解了李老师的评课,我觉得收获颇多。并且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可以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由于自己学生的身份,在教学实践的活动中参与的并不多,因此可能对于一些理论理解的并不深刻,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希望老师见谅。

首先,这节课打破了我以往的那种认为评课只是谈空话,套理论的观念,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评课的重要意义。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透彻地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和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即便是对于师范生而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从教之前,接触正确的教学方式, 并不断完善自身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对于李老师的评课,根据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一、教学中要研究好课标,树立强烈的课标意识。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根据课表进

行,要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再考虑知识、能力目标的设计.但是与此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度,基础知识的落实仍然非常重要,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载体。第二,从课程理念来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教育和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观点一定要正确。这就要求我,在学生时代就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观点,以生活逻辑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也是与贯彻“三个贴近”原则一脉相承的,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材料使用中尽量本土化。第三,研读课标时,要注意课标要求中的一些动词,并且要花心思解读这些动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含义,要注意课标“提示与建议”的部分,会对于如何处理课本有一个正确的指向。

二、在课标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引领性功能。从整

体上理解教材,宏观上把握教材,把握好它在单元乃至在一本书当中的体系。此外,还要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深刻理解它的用意,并且以此来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以课本为标准来讲课,要做到活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讲教材,捕捉教材中的或与教材有关联的甚至是各种迁移性质的能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材料。此外,在处理教材生成课件的过程中,要遵循主题解决的思路,突出观点教育,以观点引领知识。

三、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坚持“三个统一”,创造出“五个充满”的政治课堂。从\"权威教学

\"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成功感。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运用“三步走”的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互动,探究新问题,探究升华总结知识。“三个统一”是,生活逻辑与理论逻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五个充满”是:充满观点、充满思想、充满尊重与关怀、充满智慧、充满文化。这些在日后我都将慢慢的理解充实。

四、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的设计上形式多样。如:课前的铺垫音乐、图片;

课堂当中的动画、视频。这就要求我要充分学习各种对媒体手段,充分运用这些手段来丰富课堂形式。

推荐第6篇: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由于宋老师在教学中预设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宋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预设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预设中多下功夫,将直线性设计柔化为板块式的弹性设计,少去多余、繁杂的教学环节,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推荐第7篇:分数的意义(说课)

《分数的意义》说课设计

溧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黄伟华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1/4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姜英兰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

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

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

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

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

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六分之二或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由于老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教学之后,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都看作了一个整体。”这样,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7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深刻理解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这两个分数1/

2、3/5意义的理解,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然后老师出示规范的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是在感知、理解中总结意义,掌握新知的。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老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大显身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以上是我针对教学重点而进行的设计,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在一种自主、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相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8篇:分数意义教学(党员课)

“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反思

师专一附小

刘国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下)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探究意义

(一)感知1/4

1、回忆旧知

(课件出示1/4) 师:这是什么数?

生:这是个分数,1/4。

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产生以及1/4表示什么)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2、学生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并用彩笔画出阴影表示1/4,教师巡视 学生可能出现的表示形式。

3、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生2: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3:我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生4:我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指 生4 的图,作疑惑的神情问)这样能用1/4来表示吗? (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生1:我认为不能。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一苹果,所以每份不是1/4;

生2;我认为能。因为在这里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生3:我认为能。因为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强调了要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几分之几?(1/4)是几个苹果?(1个)

师:请接着往下看,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下面这副图的意思?(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生: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粉,每份是这1个苹果的1/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先后呈现的两副图)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副图的?

生1:一种是把1个苹果平均分,一种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 生2;两种都是平均分,每一份都能用分数1/4表示。

[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

(二)理解2/3

1、组织学生操作体会2/3的意义 师:请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什么分数?(出示2/3)2/3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反馈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的表示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

生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生2:把6支可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6支可乐的2/3。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2/3在这里表示几支可乐? 生2:4支。 生3:把9朵花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师:有创意!请问,剩下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3:1/3。

生4: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阴影部分是它的2/3。(图略) 师:想一想,阴影部分还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4:4/6。也可以看作把它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6。 师;真聪明!2/3就等于4/6!还有谁想展示一下你是怎样表示1/3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针对有创新的展示汇报给予肯定与鼓励) [反思:从1/4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有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三)深化1/□

1、组织学生利用花朵图探究它的1/□

师:你们还想研究别的分数吗?(课件出示1/□)这是个分数吗?它好特别!特别在哪儿?(分母没有分数)它读作什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这样的图(课件演示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花的几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分小组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馈 师:请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以接力赛的形式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已经说过的方法就不再展示。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叙述是怎样表示几分之一的) 生1: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红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生2: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黄色部分是这12朵花的1/3;

生3: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不涂色的(涂了9朵花)是这个整体的1/4;

生4: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橙色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6; 生4: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12份,紫色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12;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情况汇总在一起。(课件演示)

观察这组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都是把12朵花平均分成几份;

生2:我发现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发现了分母越大,每份所表示的花的朵数就越少; 生4:我发现了分母都是12的约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四)理解□/□

1、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生:填分数,理解它表示什么? 师:很好!请大家先看要求。

(课件演示如下,学生默读操作要求) (1)小组内先确定一个分数;

(2)分一分------选择材料表示这个分数; (3)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这个分数; (4)说一说------组内互相说说这个分数。

2、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分数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操作材料,并口述此分数表示什么。 生1: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2分,其中的5份是这张纸的5/32;

生2:我们把8只螃蟹平均分成4份,拿走的3份是这个整体的3/4,剩下的两只是这个整体的1/4;

生3:我们把10个橙平均分给5个同学,两个同学共分得10个橙的2/5,其余同学分得这些橙的3/5;

生4;我们买了7包薯条,吃了1包,吃了它的1/7,还剩6/7。 ……

4、学生讨论、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通称为单位“1”或整体“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也是分数的意义。而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板书)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些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1/3?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表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 生1:妈妈买回一个西瓜,平均分成10份,吃了其中的3份,吃了这个西瓜的3/10。

生2:银行存款利率要用到分数。 师;对,那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如;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一年的年利率是1.98%。

生3:全国耕地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1/6。 ……

[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五)小结与质疑

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我知道了分数对于我们的生活很有用处。

生2:我知道分数不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数。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2:它表示一个整体与它的一部分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你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生3:我想知道分数还能表示一个整数吗?

师;问得好!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能1比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4份就是这个整体的4/4,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5;我还想知道分数能不能像整数那样进行四则运算/ 师;分数也能像整数那样进行四则运算,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即将学到。师;(课件演示,图略)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红色部分的面积是最大长方形的1/2; 生2:蓝色部分是最大长方形的1/4; 生3:蓝色部分又是红色部分的1/2; 生4:绿色部分和黄色部分面积相等;

生5:绿色、黄色部分都是这个最大长方形的1/8,是红色部分的1/4,是蓝色部分的1/2;

生6:最大长方形是红色部分的2倍,是蓝色部分的4倍,是绿色部分的8倍

二、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书面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其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习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表面上没有平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 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 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

(3) 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

[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对部分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课后反思:改革原教材的例题呈现方式,采用板快结构,通过对1/

4、2/

3、1/□、□/□四个分数的操作理解,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取分组活动教学,每六人为一组。但在活动操作中,也有单个活动或两人活动的方式。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生成问题交流互动的调控欠缺,导致一部分学生活动不充分,对意义的理解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推荐第9篇:评课的意义

评课的意义

听评课是很多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评课不是为了找出教师的缺点或不足,而是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评课时,只有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正确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征,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学习行为着眼,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分析研究,这就是评课的意义所在。

推荐第10篇:听评课分数乘以分数

听评课—分数乘以分数

郝文晓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看,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分数乘以分数,及其代数意义和几何含义,如何计算分数乘以分数。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课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有落实,有反馈,有巩固,有发展。

从课堂结构上看,课前学生按照导学案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是复习式导入,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学生织围巾导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引入了分数乘以分数,继而研究其意义,复习乘法是几个几的含义,对应分数乘以整数,是分数的几倍的倍数含义,而分数乘以分数呢?通过层层的复习和已有知识的引导,激发学生归纳总结1/5X1/2的含义。然后运用建模的思想,引出aX1/2是什么含义?从特殊到一般的意义归纳出其代数意义。几何含义则是穿插其中的,每一个分数乘以分数都伴有图形的分割解释,运用了图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的对抽象分数乘法的有了更直观的深层认识。并且此处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动手画出分数乘以分数的图形,小组内演示,充分的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在解决如何计算分数乘以分数时,学生们能直接说出简单的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结果,由简到难,一些复杂的分数乘以分数呢?老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光有猜想是不够的,老师又把如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在此我们又通过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证明了猜想的可行。在整堂课上,一个一个的问题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通过大量的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了生本课堂思想。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可以说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个人认为,老师在小组合作环节可以多设计几个难点问题,给小组更多的展示和锻炼机会。此外老师可以设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计分系统或者其他的奖励和鼓励方式,及时的评价激励学生,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更积极的参入到课堂活动中。

第11篇:分数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 )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2:《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篇3:〈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

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是单位“1”的数量,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引导学生列方程解题。

2、同步练习:完成练习十第1题。学生用方程解答后,再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3、解决例1的第二个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3)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归纳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如果分析句中

的单位“1”是让我们求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5、同步练习:完成课本第3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哪个条件是多余的,为什么?

四、总结

小黑板出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关键、意义、解题方法。

评课: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

越简单的课越难上,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但简单的课不代表就随随便便的上,像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读前后教材,挖掘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联结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线段图这一部分的删剪有些可惜。

引入、新课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课堂练习也富有针对性,但在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是否可以考虑转换方式,或许也可以让学生出题,变解决问题为提出问题。篇4:《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作者:段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9期

摘 要:评了马梅莲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作者简介:段霞,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回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篇5: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李兆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李兆付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

一、用活教材

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示的新例题改编成学生已有知识的例题,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找准新旧链接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以及画线段图,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来为学生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一大亮点。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例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李老师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复习旧知的两个题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换一下,先由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改编的例题中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1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衔接更紧密一些。

2、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4、整节课,教师表现得很美,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第12篇:分数的意义说课教案

分数的意义说课教案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大纲要求: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为今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掌握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节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单位“1”的含义。为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代表性的材料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试着用不同的材料,说明“ ”

的意义再通过比较归纳,得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多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教学难点为分数意义的教学打下基础。接着再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和学生操作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选择:

本课采用尝试法﹑观察法﹑比较法﹑研讨法和分析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手中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表示“

”的意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单位“1”,再通过学生直观认识,动手操作练习,进一步比较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这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认知规律,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的有:导课的录相带﹑图片若干和一米的绳子。

学生准备的有:圆形纸片﹑一块橡皮﹑一根一米长的绳子﹑10根小棒﹑四个苹果的图片﹑六个熊猫的图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放录像了解分数的产生。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西瓜,每人分得西瓜的个数能用整数表示吗?这时可用一个新数(分数)表示。

二﹑动手操作,尝试研讨单位“1”

1﹑操作练习:

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圆形纸片﹑橡皮﹑绳子﹑小棒﹑四个苹果的图片和六个熊猫的图片)动手切一切,折一折,分一分,试着用不同材料表示“-”的意义。

2﹑归纳总结:

在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观察﹑比较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两份。

不同点:平均分的内容不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单位“1”。

3﹑学生举例:

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一米长的绳子﹑全班同学﹑教室里的桌子„„)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以上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得出单位“1”。从而突破了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在尝试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归纳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使学生直观认识分数(图片说明)

2﹑学生操作练习:小组同学团结协作。折出绳子的“ ”,涂出圆的“ ” ,切出橡皮的“

”,拿出小棒的“

”(学生操作,反馈情况)

3﹑归纳意义(投出“ ﹑

﹑ ” )你们已学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1)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分数?

(2)学生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分数的意义)。

(4)分析单位“1”为什么加引号,“若干份”表示什么?

四﹑练习设计: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1﹑基本概念的填空题,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判断题,加深对平均分﹑单位“1”的认识和理解。

3﹑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强化分数意义。

这样设计,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理解,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五﹑课堂总结:放手让学生小结,提高学生们的归纳概括

能力。

六﹑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意 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

份的数叫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第13篇: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分数的意义微型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 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饼的个数怎样来表示? 它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3 .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出示课件

说说每个图下面的分数是:

(1)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2、小组共同合作交流

1)出示4个苹果,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结合小组汇报出示课件,展示结果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几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4 个苹果、6 只熊猫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3、(1) 概括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4、巩固练习

课本62页做一做,填在书上,学生汇报

5.学习分数单位。

(1)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它们都有计数单位,分数有没有计数单位呢?”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分数单位的定义,并能举出例子。

(2)说一说课本62页做一做各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分数单位与哪个数有关?

让学生观察分数单位,从中发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四、、总结

1、想一想,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把这堂课上学习的知识看做单位“1”,请你估一估,你学到了这些知识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 若干份(一份)

一些物体分数单位

第14篇:分数的意义—评优课教案

课题: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每人一捆小棒、同桌12个圆片。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同学们,“1”是大家上学前就认识的数,现在,你能说出哪些用“1”表示的事物呢?

多指几名同学说,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如果学生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可以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能用“1”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1”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

教师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师生共同完成问题(1)。边操作,边讨论。 师:这是一捆小棒,猜一猜有多少根?(10根)

教师给予肯定,并一根一根数一下。 师:如果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10) 师:这捆小棒的1/10是几根?(1根) 师:那么,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

师:那这样的4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10,是4根)

师:那5份、6份呢?(学生逐一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2)中“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的问题,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再回答。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谁知道,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5)

师: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呢?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学生分完后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

●平均分成5份,每次放一根,每份是2根。

●先算出10÷5=2,每份一次放2根,共分成5份。

学生可能回答: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5,每份有2根,所以这捆小棒的1/5是2根。

师: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2份是这捆小棒的2/5,是4根)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1份是这捆小棒的1/5,是2根,2份就是2个1/5,就是4根。 师:这样的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3份是这捆小棒的3/5,是6根)

师:4份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5,是8根)

师:这捆小棒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还可以平均分成2份)

师:想一想,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1份是几分之几?是几根? 生: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2,是5根。

三、尝试运用

1、教师谈话提出平均分一筐西红柿的事情,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分一分,照样子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份、5份、2份,也可以说是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问题。如果一筐西红柿有12个,你能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吗?同桌两人合作,用圆片代替西红柿分一分,并照刚才分小棒的样子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

2、交流学生的分法。给学生展示不同分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说一说1份、几份是几分之几,各是几个。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每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几个? 学生可能说出5种分法。如: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12,是1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12,是2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2,是6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6,是2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6,是4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3,是4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3,是8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4,是3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4,是6个„„

四、课堂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对分数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填空,再全班交流。

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说出的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这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认识“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品,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1”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所以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5份,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时,在动手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融合。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忽视了时间的调控,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应该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时间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调整。

还有在学生做题时,没有全面地巡视,只注重谁做对了,没有帮做错的同学找到错误的根源,因此也就没有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纠正,这也是影响本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原因。

第15篇:分数的意义观课报告)

今天听完张老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张老师自然大方的教态、无与伦比亲和力、清晰的教学思路、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使得师生的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较为突出。下面我就一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这节课张老师先让学生认识分数有哪几部分,再读写分数,最后教学分数的意义,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分数,从导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然后根据教材呈现知识,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用“几分之几表示”来引导学生较好地感知它们的联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突破这一重难点。数学就是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电脑教学手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变得富有动感,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精彩的实践性习题值得好好学习。这一课正是有了这一环节才显得光彩照人起来,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变得爱学、爱说、爱参与;其次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有效练习,使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单位“1”是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你所拿的分数是几个等等,使学生加深了 理解,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张老师真正做到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即把枯燥的练习题变得丰富多彩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了联系。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练习中充分让孩子思考、想象,开拓孩子思维的空间。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确;

2、概念教学有些紧张,可放开再多让学生说一说,多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更好了;

3、概念教学没有新意,虽然也行之有效,但缺乏亮点;

4、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单位“1”是几,发生了变化没有;

5、应加强组织,注意纪律,学生积极性高应该肯定。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进而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数的意义》观课评课

值得学习的地方:

1.设计理念符合新课标。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经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平均分的探究过程,充分体验,感悟分数的意义,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注重学情与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运算等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分数的意义”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而“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等新出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因此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3.教学目标在符合三维目标基础上能够细化:

1)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达标率100%.2)通过分组创造分数活动,认识到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达标率达90%.3)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达标率达到95%.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达标率至95%. 5)通过动手涂色,明白单位“1”不同,同样的分数所占的比例也不同。达标率达80%

4.练习设计注重梯度性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

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雷老师不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而是凭借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意识,挖掘生活素材,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

我选择《分数的初步认识》为研讨主题,由刘老师执教,经过备课研讨,观课评课活动,我作为一名观课研讨教师,真的是受益匪浅!

一、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刘老师的课堂是个轻松的课堂,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活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激励的评价。这样夸奖,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活动场所,使学生爱上学数学。

二、设计充分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苹果、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刘老师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入分数,然后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 。在学生已经对习有直观的理解后,再通过反例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在学以后,又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再一次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感性到模型,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投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16篇:导数的几何意义评课

《导数的几何意义》评课稿

前阶段听了一节《导数的几何意义》,对这节课,我感觉: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2、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4、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5、了解函数在某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有效性;

6、会用导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等。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给出一个简单问题: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和单调区间,同学们很快的得出答案。接着,老师又提出要求:根据上述结果画出函数的大致图像。然后又提出问题:函数与直线有几个交点时参数的取值范围,学生通过图像可以找到答案。最后把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当两个函数有交点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可以利用前面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这堂课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教学思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和能力。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清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各知识点的合理编排、组合、衔接、过渡。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教师采用复习、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紧凑。在课堂上既有老师问题的不断抛出和理论阐述,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总体感觉这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自己下步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演板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杨老师对此很重视,不惜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耐心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暴露教师教学问题是绕满远老师特别设计和关注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上课特点鲜明,使听课老师感到轻松自然。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稳重得体,不失诙谐和幽默。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数学语言表达正确。

(五)从教学效果上看

教学效果好。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到思考问题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同时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方法和态度。教师的榜样作用得以体现。

第17篇:小数的意义评课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王老师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有受益匪浅,下面我说说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突出,教态沉稳,主次分明。

王老师上课的风格一直是很稳,不慌不忙,整个课堂简洁精练,层次清楚,思路清晰,注重课程与方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照顾的每个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学生也学的扎实,轻松,容易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与乐趣。

二、三维目标得到体现,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王老师在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新课开始,王老师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让学生估计一根绳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当测量结果不够1米,王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说说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引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只能用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课题,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三、注重过程,由潜入深,重难点突出,层层突破。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王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层次清楚,教学扎扎实实,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放,并没有为了追寻结论而一味的压缩过程而是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这个环节上王老师设计的合理,首先很直观地把米尺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把 1米平均分成10份, 运用等量代换思想1分米 =1/10 米 = 0.1米用分数跟小数联系起来得出一位小数,以此类推出两位三位小数、100份、1000份,利用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不仅让学生概括并理解了小数的意义,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

3、合理练习,体现练习的价值。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王老师精心设计与利用了每道练习题,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抓住契机,教学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到进率,安排得很巧妙。

第18篇:方程的意义评课

《方程的意义》评课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第19篇:《比的意义》评课

《比的意义》评课

江镜中心小学:何大妹

美国数学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应把数学的教转移到数学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比的意义》这节课,张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打破课本上的安排,另辟蹊径。现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颇有新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巧妙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即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激发了求知兴趣,过渡自然。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的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二、注重学法指导,鼓励主动探索,发展学生能力。

1、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能力。张老师在新课伊始,出示红旗的长、宽数量后就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智慧的火花顿时被点燃,诸如“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等数学问题应运而生。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自学P55,圈出重要内容”、“自学,你学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教师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张老师本课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借鉴学习。

第20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

对陈思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

田娜

各位老师好,我们三年级组的陈思老师上了一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展示课,从这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陈思老师作为一位资深老师,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前辈了,课堂整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气势,特别有范,值得我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与整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有很大的差别,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陈老师的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陈老师优秀的自身素质和充分准备以及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使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明朗,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一节课40分钟里学生是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目标明确扎实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本课从创设情境就引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的“分矿泉水”的这个情景中引入,把生活化的数学贯穿于整节课中,化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整个导入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得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了重点,就是分法是“平均分”。与此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情感品德教育,问孩子“如果有两瓶你会怎么分,学生回答是分给他一瓶,如果有一瓶就分这瓶水的一半,这虽然是个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细节,但是却体现了对孩子的乐于分享的情感教育,很难得。在分完矿泉水后有提到了分饼,一次体现分数的存在是多样的并且广泛的!本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教育思想。

第二、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教学中,对于孩子对分数的写法和读法,包括读题的规范,陈老师的这堂课都做得非常完美。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写法时,她会特别强调要用直尺画中间的分数线,并且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也是一丝不苟都以身作则全用直尺画线,又是我个人就很惭愧,为了省事就不用直尺,以致没有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在教学分数的读法时,陈老师也是很明确的说了,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有一个从什么到什么,这样的字眼,一次给学生强调了这个顺序,这个也是我很容易忽略的,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就发现,部分孩子就容易把分子分母的位置弄反,原因就是教学时没有像陈老师那样强调读法写法的顺序。在教学二分之一时,陈老师对题目中的分法“平均分“和“它的“都先让孩子自己发现关键词,再请学生说,然后老师总结的方式再巩固,让学生都能够完全理解。另外,在整堂课中,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陈老师都是会及时总结,我觉得做得非常好,充分照顾了学龄期的孩子们分散接受知识的特点,把知识及时总结归纳。

第三、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从陈老师的这堂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体现孩子主体作用。虽然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尚现粗糙、交流不免差强人意、回答的也会有些零乱,但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就是在这些粗糙、勉强、和零乱中培养和提高的。本节课中,陈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学生动手操作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领会到了分数与平均分的重要关系。本课很好地处理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历探究的经验。例如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制造出自己的分数,并涂上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折法多样化就体现了,这点特别好,学生并没有拘泥与相同的几种分法,而是各展所能,分法多样,陈老师也及时反问“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让孩子们思考。在操作探究之后,又总结“首先必须要平均分,在分数线下面的表示分得的份数”,再给学生提问“这个1表示整个物体还是表示一半一份”,从而得出“整个物体用1表示,这里的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另外,及时总结”用相同的图形可以得出相同的分数,用不同的图形也可以得出相同的分数,引出下一个问题“相同的图形是否可以得出不同的分数“。整个过程的教学衔接很好,自然而言不失智慧。

第四、学习中的思维碰撞,练习中的教学智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建构的,教学中,陈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许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习题设计“分层测试”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层次分明,上不封顶下能保底,同时饱含乐趣。

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整个教学中,综合我们年级组老师和我个人的观点,给出一些教学建议: 第

一、在教学的开始,关于分矿泉水的这个过程可以用简单的除法算式展示,例如四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用4除以2得2,两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用2除以2得1,那么一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列式就是1除以2,得多少呢,以此点课题,用我们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了,引出分数,可能会更好。

第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比较多,也做得很好,但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动手后却没有及时的说出自己的发现或者这个过程没有说出来,所以就感觉课堂中学生缺少了一些自己总结,学生交流的过程,如果学生多说自己的操作和发现结论,那么到后面的练习,很多孩子就不仅能明白,也能表达出来了。

以上就是我对陈思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评课内容,感谢我们年级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很多不足,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

《分数的意义评课.doc》
分数的意义评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