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2022-05-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孔子学院简介

孔子学院简介

近年来, 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请你为《中国文化日报》写一篇介绍孔子学院的英语短文, 短文内容要涉及下列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词数:100左右。

孔子学院介绍

名称来源

孔子简介(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建设

世界各地现已建成156所;年底将达到200所

目的

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 推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服务范围

网上中文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中文教学书籍;介绍当代

中国(旅游、贸易、医药)

参考词汇: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哲学家philosopher; 推广popularize

One poible version:

To develop friendship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populariz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have, in recent years, set up Confucius Institutes all over the world.This name is a proud one for Chinese people because Confucius was famous thinker, educator and philosopher in Chinese history.Right now there are already 156 institutes completed an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at number will reach 200.The institutes’ services include teaching Chinese online, training Chinese teachers, providing Chinese textbooks, and introducing modern China’s tourism, busine, and medicine to the world.

推荐第2篇: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2、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思想对外国的影响。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F.M.Voltaire)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实价值,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於宗教蒙昧主义。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接受儒家的性善说,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G.W.V.Leibniz)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於文明的欧洲。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己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由此表现出莱氏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 继莱布尼兹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C.Wolff)积极提倡和宣扬儒家思想。他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孔子思想,其影响大於用拉丁文语著书的莱布尼兹。1721年,沃尔夫发表了一篇《中国的实践哲学》的演说,论述儒教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产生於孔子以前,而由孔子所发扬光大。他认为孔子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所不及。由此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Hegel)虽然对中国文化有许多曲解的地方,但也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黑格尔指出,孔子的道德著作就像所罗门的格言那种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科学的(可能黑格尔漏读了“致知在格物”)。也肯定了孔子的道德著作有“很好”的一面,并且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实是周易阴阳相克,具有中国的因素。比如其《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确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有暗合之处。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L.A.Feuerbach)在《幸福论》里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於别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服力的。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 被称为“欧洲的孔子”(The Confucius of Europe)的重农学派领袖魁奈(F.Quesnay)崇拜中国的重农政策,指出中国以农为本,其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学问。并以中国为农业国的规范,认为孔子把农业视为一切财富的源泉,指出中国一般把农民放在工、商阶层之上而予以重视,叹息欧洲国家尚不知农业的重要性。 回顾以上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孔子学说对东、西方的影响,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份,而值得今天的人类所吸取和发扬光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是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是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总之,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主张天下定于一,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寻本开新,创造未来,使东方文明的精髓神韵造福于人类社会。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将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被加封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的是鲁哀公,加封孔子为“尼父”。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公”级的是汉平帝刘衎,加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王”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加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朝加封孔子的是宋真宗赵恒,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又改称“圣文宣王”。 元朝加封孔子的是元武宗海山,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加封孔子的明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推荐第3篇:孔子、论语简介

孔 子 简 介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 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前551~前479

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

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

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论语》 拼音:lún yǔ 英文:The Analects《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

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

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推荐第4篇:孔子简介(定稿)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巨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源村),享年72岁。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各国9个年头,历经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名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名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家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神鬼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例和人讲学风气,主张因财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小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流,影响极深。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伟大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四,富如子贡,贵如懿孟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如慈母般的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兽参知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患。龙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以宗圣。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推荐第5篇:孔子简介 教学材料(材料)

孔子简介 教学材料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孔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熟悉古代经典,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形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丘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史记》有《孔子世家》。

孔丘是一个无冕圣人,却被后世追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名号,成为万世不易的“文皇帝”,他是封建统治思想的创立者,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哪一朝的统治没存他的影子?又有多少文人学士不尊奉他为贤哲呢?他的言行录《论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他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解中国文化,不可能绕开孔丘。

公元前496年的一天,一位年逾五十的长者率领一群弟子,路过一个叫匡(今河南长垣县境)的地方时被包围,匡人误以为是曾暴虐过他们的阳虎。匡人的包围越来越紧,弟子们有些恐慌,但年长者却镇定如常,并说,如果“天”不想毁灭文化的话,匡人不会把他怎么样。结果,匡人真的没把他们怎么样,但这不是“天”的拯救,而是匡人了解到他们确实不是阳虎后自动解围的,这位自称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的长者,便是被尊为“圣人”的孔丘。

孔丘,习惯上称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避乱逃到了鲁国。父亲叔梁纪,是鲁国的一位著名武士,晚年娶颜氏征在为妻,生了下孔子,因是次子,所以字仲尼。

孔丘幼年时,常爱模仿祭祀的礼仪。他“十五而志于学”,有积极向上的志愿。十七岁母亲去世,他把母亲和在他三岁时就已死了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为了能早日出头,身上还穿着孝服,就莽撞地跑到鲁国贵族季孙氏家去赴宴,被其家臣阳虎赶了出去。此后,孔丘更加发愤求学,没几年,他就以博学多才而声名大震。他年青时作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而随着学业的长进,求教的人也多了,三十岁左右时,孔子便开始收徒讲学,第一批弟子中有颜回、子路等。 孔丘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法典“周礼”已开始动摇,孔丘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难免对旧的统治有所留恋,但他主要以教学为业,且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因此他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认为对“周礼”应有所“损益”,这样才可以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由于鲁国内“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互相征讨,他的这一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公元前517年,孔子率弟子赴齐国,想在那里有所作为。当时的齐国相对稳定,他先是做高昭子的家臣,经高昭子的推荐得见齐景公。当齐景公询问治国道理时,孔子谈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政见。他认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于要象子,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实.各按其等级身份行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复周礼,维持统治。齐景公听了颇为满意,以后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针对齐国统治者奢侈浪费的情况,提出了“政在节财”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听后很高兴。当他准备重用孔子时,遭到齐国政治家晏婴的反对,齐景公便打消了这念头,以“吾老矣,不能用也”为借口,婉言辞谢了他。于是,孔子在齐国呆了一年多时间后,又回到了鲁国。虽然在政治上无获而归,但在齐国听到的韵乐(舜乐),竞令他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

回到鲁国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事业,经常和弟子们讲有关“仁”的道理。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他提出的“仁”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几乎包含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但主要要求是“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礼,维护宗法等级的上下尊卑关系的是礼;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的是仁。他还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意思是帮助别人而不伤害别人,作为“爱人”的内容,或言说是“为仁之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实行周礼的。这就把“仁”用作推行“礼”的保证。“礼”规范了“仁”的内容。所以他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这样,视、听、言、动都符合周礼,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他当上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做了一年的中都宰很有成绩,又晋升为鲁国的司空,管理工程建设,后又由司空而迁司寇,管司法工作。不久,他参加了齐景公提议的齐鲁两君夹谷会议,当鲁定公让孔子同去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请求让指挥军事的司马同去,得到鲁定公的允诺。当他们到齐国后孔子发现了齐人的阴谋并当场揭穿,使齐国劫持鲁定公威胁鲁国的计谋失败,还退还了以前齐国侵占鲁国的三座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的声望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公元前498年,鲁定公接受孔子的建议,拆毁了费城和邱城,消除了季孙、叔孙两家隐患。公元前496年,孔子56时,又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据史料记载,孔子摄相后,便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仅“闻国政三月”,鲁国风俗就大变。但由于鲁定公消除了季孙和叔孙两家隐患后,思想上松了劲,加上齐国的离间之计,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冷淡了,最后孔子只得率领弟子辞职出走。

孔子出走后,在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之间奔波游说,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末被采纳。于是,公元前484年,他六十八岁时,又回到了鲁国。

孔于回到鲁国后,曾向鲁哀公提出过一些治国的建议,然而他对参与政治已经看得很淡薄了,主要还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早年培养弟子的目标是参加政治活动,晚年则侧重培养弟子做学问的能力。

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之分,持“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在他看来“生而知之”的是圣人,一般劳动人民是“下愚”,只有被圣人奴役的命运,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唯心的,荒谬的。但他在教育实践中,并不主张“生而知之”,而是肯定“学而知之”,强调知识来源于学习,认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认为自己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不是天生的。故而,他热心教育,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他也肯定一般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来者不拒。他以学“礼”为主要内容,着重孝悌等道德的训导,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鄙视“学稼”、“学圃”等生产劳动。虽然他的教育思想是为恢复和保持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也培养了不少有才干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教学态度,主张“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学习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过的东西,要“学而时习之”,经常重复学习,加深印象,才能“温故而知新”,获得新的知识。“学” 和“思”还要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有“所得”。反对道听途说,赞成“多闻”、“多见”,对存有疑问的地方,也不要乱解或盲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臆断、不主观、不固执,不自以为是。相传他教过的弟子有三干,著名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古代的诗歌、历史都曾加以整理讲习,作为教学用课本。到了晚年,孔子主要是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他收集夏、殷、周的文献资料,编订或整理出了《诗》、《书》、《易》、《礼》、《乐》等文化典籍。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订,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这些典籍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我国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学、文学、史学、以及文化制度、社会情况和历史事迹的记载,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并系统地表达了儒家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孔子在积极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晚年生活今,体验到了以前在政治生活中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快,感到“得英才而教之”的快乐。但也遇到了厄运,他六十九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了,隔年,他的大弟子颜回也死了。第二年,他最亲密的弟子子路不幸也死于非命。这些接二连三的噩耗对孔子自然是沉重的打击,公元前479年,即子路死后的第二年,七十三岁的孔子离开了人间。

孔于是我国春秋末期最突出、最有成就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他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系统的伦理学说,开创了在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很大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因此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在教育方面,他顺应“学术下庶人”的历史趋势,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主张,开创了私人办学的新风,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的认识论。概括和总结出了一套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和求知方法,编纂《六经》,留下了言行录《论语》,为发展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第6篇:英语翻译孔子简介及“孔子名言”

英语翻译“孔子名言语录”24句(中英对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言必信,行必果。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their friendship helps his virtue.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How do you know that his future will not be equal to our present?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The Kwan Tsu is expre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hurtfully exceive.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Confucius , literally \"Master Kong\",[1] (traditionally 28 September 551 BC – 479 BC)[2] was a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emphasized personal and governmental morality, correctn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justice and sincerity.These values gained prominence in China over other doctrines, such as Legalism (法家) or Taoism (道家) during the Han Dynasty[3][4][5] (206 BC – AD 220).Confucius\' though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to a system of philosophy known as Confucianism (儒家).

Analects of Confucius (論語) Five Claics (五經) Claic of Rites (禮記) (editor),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春秋) (author).In the Analects (論語), Confucius presents himself as a \"transmitter who invented nothing\".[6] He puts the greatest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y,[18][19] and it is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study (or learning) that opens the text.In this respect, he is seen by Chinese people as the Greatest Master.[20] Far from trying to build a systematic theory of life and society or establish a formalism of rites, he wanted his disciples to think deeply for themselves and relentlely study the outside world,[21] mostly through the old scriptures and by relating the moral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to past political events (like the Annals) or past expreions of feelings by common people and reflective members of the elite, preserved in the poems of the Book of Odes (詩經).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teaching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er Confucius (Kǒng Fūzǐ, or K\'ung-fu-tzu, lit.\"Master Kong\", 551–478 BC).Confucianism originated as an \"ethical-sociopolitical teachi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ut later developed metaphysical and cosm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Han Dynasty.[1] Following the abandonment of Legalism in China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fucianism became the official state ideology of China, until it was replaced by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deolog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Maoist Communism after the ROC was replac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Mainland China.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is humanism,[2] the belief that human beings are teachable, improvable and perfectible through personal and communal endeavour especially including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creation.Confucianism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nd maintenance of ethics, the most basic of which are ren, yi, and li.[3] Ren is an obligation of altruism and humanene for other individuals within a community, yi is the upholding of righteousne and the moral disposition to do good, and li is a system of norms and propriety that determines how a person should properly act within a community.[3] Confucianism holds that one should give up one\'s life, if neceary, either paively or actively, for the sake of upholding the cardinal moral values of ren and yi.[4] Confucianism is humanistic[2] and non-theistic, and does not involve a belief in the supernatural or in a personal god.[5]

Cultures and countrie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include mainland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Vietnam, as well as various territories settled predominantly b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Singapore.Although Confucian ideas prevail in these areas, few people outside of academia identify themselves as Confucian,[6][7] and instead see Confucian ethics as a complementary guideline for other ideologies and beliefs, including Christianity,[8] democracy,[9] Marxism,[10] capitalism,[11], Islam[12] and Buddhism

推荐第7篇:孔子的一生事迹简介

孔子的一生事迹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推荐第8篇: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 闫合作

孔子教育智慧可用“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来简单概括。

“一”是一个教育目标:仁。就是以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为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有计划地每天进步一点点。

“二”是指两种认识观:孔子的教育观和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的教育观主要是: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移风易俗的社会活动。求学不是为做官,而是为开启智慧、提升能力,使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

孔子的教师主要是:教师不能只是教授“记问之学”,而要对知识追根溯源,还原生活,使学生学到活知识而不是死知识;教师应具备“知”(会说)和“愚”(会不说)两种语言能力;教师教的是孩子而不是知识,要目中有人、尊重学生。

“三四”是指三个四:四种教学方式、四种教学方法、四种学习方法。 四种教学方式分别是: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 四种教学方法分别是:喻,诲,言,教。 四种学习方法分别是:问、说、见、习。

“五”是指教师应像孔子那样具备五种品格: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敢说敢为、重名重利、心怀天下。

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老师可以轻松地教,学生可以快乐地学,把教学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孔子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老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谈话、演示、实验、练习等方法。

传统的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而新课改使现在的教育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的主题。

新目标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人们总是向外找,移植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实,要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只有从我们的文化中去找药方。从中国古典的教育思想中借鉴,比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更能适应中国的教育。

据《论语》中的记载,孔子针对不同的施教对象和施教内容,主要运用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喻、诲、言、教。

喻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讲故事等方法来讲清知识;诲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言是交谈,即师生对话;教是做出示范,使人仿效。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非常注重讲授方法,“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同,分别采用喻、诲、言、教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我们没有把“讲解”“讲授”单列为教学方法,一是因为几十年的教育现实已经证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这一种教法,不能保障大部分学生取得优秀成绩,而是造就了大批的差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少讲,少用这种无效的教学方法。

二是因为很多教师的讲解,其实只是“诲”知识,而不是“喻”知识。也就是说不是在讲课,而只是在重复教材知识。而且有的老师的重复,不是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而是把简单的知识变得更复杂。老师不讲,学生看看书还能明白;老师一讲,学生反而更糊涂了。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把重复知识当作讲解,却不知“喻”才是最好的讲解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太注重重复知识,仿佛不如此重复,无以表现教师的渊博。

一些本属“教”的知识,不去用身教,让学生模仿,也是靠讲解。如一些实践课、实验课、学习的方法、做题的技巧等。现在教育缺乏的是“喻”、“诲”、“言”、“教”,而把教学方法一味地禁固在讲解——复述教材知识上。

那么老师在课堂上还讲不讲?讲,这里说的“讲”不是重复教材知识,而是把“讲”变成 “喻”、“诲”、“言”、“教”等不同方法来使学生明白。

这四种最基本有效的方法,老师们平日也在用,只是没有明确意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能理性地运用罢了。

我们要像孔子教学一样,有教无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孔子的教学方法,正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

一、喻

讲解是说明、解释事实和论证原理。传统的讲解法,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解,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重复而已。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传统的讲解方法实质上就是重复知识。

真正的课堂讲解应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使学生易知易懂。讲解最主要的方法是“喻”,而在现代教学中,老师却很少有意识地运用。

《礼记·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喻”是先秦最主要的讲授方法,也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方法。

《礼记·文世子》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先秦时期对教师教法的要求,是“喻”而不是“传”“授”。

“教之以事”,就是举事例来阐述,让学生体会到需要学习遵守的各种知识、品德。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喻教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法主要是“喻”,而不是“传”和“授”。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就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繁杂的知识简单化,运用举例子,打比方,说故事,使学生领悟得更深刻。

而“喻”,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

1.何谓喻

“喻”是什么意思呢?喻就是不明言,而暗示之,“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学生心领神会,理解得更深刻,知道得更确切,明白得更清晰。

“喻”和“谕”不同,“喻”是不明言而暗示之;“谕”则是明确地告诉,直言而使人知道。

《广韵》解“喻”为“譬谕也”,意思就是打个比方来告诉对方,而不直接告诉对方。譬,譬如,打比方。

喻,是打比方来说明,能使人理解得更深刻,更清晰,因此,古代把“喻”做为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教学,用的方法就是“喻”。 “喻”是最重要的一种讲课方式。

“喻”,更容易使人接收。

想让学生知道的知识,不要明确地讲说,而是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使学生自己领悟到该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对自己感悟和发现的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因为是自己感悟出来的的东西嘛。这些知识,他会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敝帚自珍”,也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喻”,更容易使人明白。

抽象的道理打个比方,使之形象生动;难解的习题,举个例子,使之容易理解。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的文字题:6乘8加上4的和,积是多少?学生往往列式为6×8+4。

如果这样给小学生讲解:“6应该乘一个和,应该是最后求一个积,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6乘和,积是多少?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6×(8+4)。”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种玩文字游戏式地给学生讲解,只是重复题意,很多小学生仍很茫然,无法理解,如果打个与小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形象直观的比方来说明,就容易使学生明白。

“比如说‘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话中弟弟吃的是‘哥哥的苹果’,并不是‘哥哥’,所以不能因为上面的8离6最近,就用6×8。”

儿童思考问题,主要取决于儿童生活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这个比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容易使学生理解,可以使学生有直接的感觉。碰到这样的题,也不敢吃“哥哥”了,就会吃“哥哥的苹果”。(储冬生:《“数学现实”与生活经验》,《教书育人》2004.4)

这种打比方来讲的方式,就是“喻”。

4.现代教育如何运用“喻”教

现代教师讲授知识,最缺乏的就是“喻”这种讲授方式。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不用“喻”这种教学方法,而是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没有将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化、经常化。

有的老师讲课,往往只是重复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重复说给学生就算是讲课了,而不是用“喻”来阐述教材上的道理。道理只是几句话,而要学生学透学深,则需要来“喻”教材。就是打比方,举事例,深入浅出地以喻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明白,掌握的更扎实,学到的是活知识,而不是死知识。

讲课不是重复知识而是“喻”知识。

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不能传授的。现代教师,不但要具有传授知识的艺术,更要具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传授”,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但这种方式是以泯灭和牺牲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为代价的。

教材一般是用严谨的、学术的语言来说明理论、公式、定理。而老师讲课,不是重复这样的语言,而应该将这些理性知识用感性知识来阐释,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来“喻”这些理论。教材一般是用严谨的、学术的语言来说明理论、公式、定理。而老师讲课,不是重复这样的语言,而应该举例子来说明这些理论、公式、定理是如何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该如何运用于生活。将这些理性知识用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来阐释。

万有引力是理性知识,教材是用抽象枯燥的语言来阐释的。如果老师只是照着教材来讲,学生很难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只是作为知识来掌握,只是为了做题。如何来讲解这个知识?国外的老师就用故事来讲解。说有一天,牛顿坐在树下,有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牛顿就去研究这个问题,发现物与物之间相互有吸引力,苹果往下掉,是由于地球的引力的缘故。

这个故事,很生活地说明了理论,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发现是很简单的事,如果“苹果”砸的是我的头,我也可以发现这个伟大的理论。使学生知道,这个“苹果”,就是一种念头,一种对生活的观察。

教材讲的是理论知识,教师讲课是将理论通俗化,知识生活化。不能只是把知识从书本传到学生的大脑,再让学生从大脑搬到试卷,而学生却不知这些知识与生活有什么关系。 哲学本来是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而在我们所学的教材中,“哲学”是一门学术,是一门知识,学习它,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学生记记背背,并不了解哲学是怎样来的,也不知如何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因为老师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内容重说一遍而已。我问过许多大学生,许多教师,甚至政府官员,他们对哲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是一门课程的认识上。问是否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他们很茫然,觉得不可思议。“能指导吗?没有用过。”

你有这样的感叹吗?自己学十多年,学了几十门课,发现自己工作、生活很少主动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知识是用来改变自己的思维、见识、能力的,而我们学的知识,只是用来考试,几乎完全与生活脱节。这是我们老师只是重复知识的教学方法造成的,难道我们老师没有责任吗?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是怎样讲哲学的?“用照相作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反映论”;“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说明“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说明现象和本质;一句“天晓得”,就点明了“不可知论”的真正内涵„„

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会真正知道哲学是什么,就会知道怎样用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针对《哲学》这门教材,语言是枯燥和抽象的,教师给学生讲解时,如果只是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一遍,还是用那种抽象的、学术性的语言来表述,不是讲课,只是重复教材。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不重复教材而能讲好教材呢?

像艾思奇写《大众哲学》那样以“喻”来阐释理论,这才是老师真正的讲课方式。

教材所讲的都是理性知识,是在人类无数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事实和材料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而教师的讲课,就是把这些理性知识还原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感性知识。

教育是为了传播理性知识,而教学过程,决不能是传授理性知识,教学过程是用感性知识来阐释理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被发现和被总结的过程。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谈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时说:“科学著作中的理论知识,也是从极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辛苦研究出来的,我们自己如果不多少有一些同类的感性知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些著作。例如我们要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要了解其中的许多深刻的理论,我们就必须同时学习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有这些历史的感性知识作基础,才有可能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理论著作。”

打个比方,如果教材是讲毛泽东的理论,教师讲课,就要讲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感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性的知识。

讲故事是最好的“喻”方式,而很多老师几乎忘记了这种形式。并不是只有孩子才喜欢听故事,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来说服人,最容易使是相信接受。把说教的内容编成故事,把要传授的知识融于故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诲

诲,《说文解字》:“晓教也。”——就是用直接告诉的方法来教育别人。

告诉对方怎样做,使对方知晓。诲是直接告诉的意思。诲的内容一般较明白,直言于人,使人知道。

“诲”与现代的“讲述法”相近而又不同。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传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讲述是传述、描绘事实。

“诲”,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使学生知道而去遵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

(一)孔子的“诲”教

《论语》记载孔子用到“诲”的句子共五处,而在回答学生问题中,用“诲”这种教学方法的却比比皆是。

如《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子路与冉求问“闻斯行诸”时,孔子只是告诉其该做的行为,而不做解释。如果解释原因,告诉子路你有兼人的毛病,所以说要问问父兄;告诉冉求有固执己见的毛病,所以要“闻斯行之”。子路与冉求还会接受老师的建议吗?

有些知识,只要明白地告诉就行,过多的解释,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孔子弟子请教孔子的问题,孔子大都是针对其缺点而谈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解释只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往往采用“诲”这种教学方法。

(二)“诲”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课既不是“喻”,也不是“诲”,而是一种对教材知识的重复。将课本上的例题给学生在黑板上再重复讲述一遍,或把教参上的内容复述一遍,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讲课内容。

其实,那不叫讲课。老师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可以看,老师的职责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重复教材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

“诲”是是用肯定句式,最简洁、最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这不是老师偷懒,而是一种教学艺术。 有的老师一上课就是“讲”,说了很多,学生不知该掌握什么,好象都理解,却又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

道理只有一句或几句,而要阐明这个道理,却需要无数的事例,需要数十句或数百句语言。说道理叫“诲”,而要讲清道理,就需要“喻”。在讲课中,说明讲课内容,用“诲”;而讲课,不能是重复知识,而要用事例来喻。

课堂上哪些知识该用“诲”,什么时候用“诲”呢?

1.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简洁明白,使学生一目了然。出示课堂教学目标时用“诲”,直接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今天学什么,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目标明确。

2.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要采用“诲”的形式,明白地表述,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学生应该注意的知识点,需要老师强调的,要直接点出,让学生有明确的意识。

3.批评学生的时候

老师在批评的学生的时候,要用肯定式的句子,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错在哪,应该如何做。不要用反问的句式。反问语气有一种挖苦、嘲笑的意味。

一般的错误,直接指出就行,只要不是品行问题,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

4.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学生发问时,老师要用“诲”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不要频繁地针对学生发问。很多老师在学生来问问题的时候,总是反问学生许多问题,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育。

学生来问某个问题,说明某个问题的有关知识并没有掌握,老师此时的发问,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发问的勇气,使学生不敢再问。因为学生可能只是问你一个问题,而你要反问学生几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你可能发脾气,责问学生。学生为了避免与老师间的这种自找的尴尬,就会减少自己发问的次数直至不问。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礼记·学记》)我们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往往是小叩而大鸣,效果适得其反。

该“诲”的时候要“诲”,这不是老师偷懒,而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提问。

三、言

\"言\"的意思就是\"言谈\",\"谈论\",用现在的话就是\"课堂对话\"。是《论语》记载中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谈话法有很大不同。

传统的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对话,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有对话过程,也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真正的对话。

这里所说的\"言\",不是传统理解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不是老师提问学生,更多的是学生询问老师,或由老师引出话题,师生各抒己意,共同讨论。在对话中深化学生的思维。

这种对话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师从独霸课堂的\"独奏者\"角色转变为\"伴奏者\"角色,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将学生的独自学习变成了合作学习,由被动性的接受变为主动性的学习。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也主张对话式教学,认为教育是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老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展开对话,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一)言谈式教学法的形式

1.讨论式

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理解时,师生共同讨论,互相提高认识。

如《学而篇》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这里,\"始可与言《诗》已矣\",就是说可以与子贡一起讨论《诗》了。因为子贡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了。

《八佾篇》第8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始可与言诗已矣\"。 2.各抒胸意式

《公冶长篇》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这章,孔子提出一个各言其志的话题,师生各自表明自己的心志。言谈法的运用,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师生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式的。

《论语》中记载的另外一次学生谈志章,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是要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自己交流。

3.答问式

答问式,是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穷追滥问。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使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发问,这样老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发问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只要培养了学生的发问能力,不愁学生掌握不了知识。

教师提问,只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学生提问,除了掌握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发问能力。发问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二)言谈式教学的对话方式

现代课堂教育,真正的课堂对话太少,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缺乏生生之间的自由对话。而课堂对话,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

\"言\"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算是学习方法,做为学习方法我们叫\"说\"。\"言\"是一种对话式的交流。

课堂教学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课堂对话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言谈式教学的对话方式可以分为几下几种:

1.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对话。

这种对话方式多表现为提问与应答中。传统的这种对话,往往是教师占主体地位,主导问题。新课堂要求让学生占主导地位,来主导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对话,只有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才更有益。

此时教师最好不要站在讲台上,而要走近学生,便于与学生的交流。

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 这种对话多发生在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评价等教学过程中。这时教师是主体,其行为不是指向某一个学生,而是指向学生群体。

3.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对话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一般在相邻座位的学生之间进行。这种对话交流,可以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4.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

这种交流方式一般发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个体最好不要与全班学生进行这种个体与群体的对话交流。

5.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

这种交流一般是小组对小组,或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形成的群体之间的争论。

第三至第五这三种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在学生中巡视,一来便于掌控组织课堂,随时发现问题,二来便于学生发问。

这种言谈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表达知识的机会,可以使学生理解更明确,记忆更深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能力,是现代教育最需要的教学方法。

四、教

教,与演示法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完全一样。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指教师做出示范来,让学生跟着模仿做。

“教学”的内涵应该是教师做出示范来,让学生跟着学。而现在的“教”,严重缺乏示范性。教师对“教”的理解,已完全偏离了其原义,成了讲课,而不是“教”课。

“教”的内容一般是实践性强的,多指行为。

在《论语》中用到“教”字的句子共七处,而且 “教”的对象主要是民,只需“使由之”就行。

“困而不学,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不学,只能使他照着做,不能使他们知晓其中的道理。故针对百姓,一般提倡教化,使用“教”,而不用“喻”、“诲”、“言”。

当传授使人遵循的行为内容,形象直观的知识时,用的方法是“教”,让人仿效。

“言传身教”,很好地体现了“言”、“教”的本意。

现代教学中的演示法、参观法、实验实习法都是“教”。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教”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不是自觉行为罢了。

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一道例题时,对其解法的重复也是一种“教”,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只是我们把这种“教”当作了讲解,而没有当成一种示范。强调的是学生的听,而没有强调学生的模仿。学生运用最好的学习能力不是听而是模仿。“教”和讲只相差一点点,而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明确“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在教学中就可以自觉地运用,使之产生更好的效果。

当学生问问题时,教师若将自己如何思考的过程,再现给学生,尽量做得能让学生模仿,这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一种模仿,老师写一篇下水作文,使学生仿写,这是“教”;如果讲写作的技巧,一二三四五地罗列写法,这是“传”。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不可以“传授”。

老师范读课文,是“教”,而如果讲朗读的方法列出一二三四条,就是“诲”知识或“传”知识。只是“诲”或“传”知识,是不可以培养出能力的,“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方法,它使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对象,模仿是能力养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人类最擅长的学习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的功能已经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培养能力。”

匠人与艺术家区别在哪?能传授的是匠人技能,而匠心是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多参与,在实践中摸索,才能体悟。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最本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他们从一出生,就会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中,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加以仿效。

而孩子上学后,老师却不用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就发挥了学生这种本能的学习能力,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9篇:孔子

《孔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孔子》是小学s版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笫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通过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设计理念】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1 3).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即教师引导适时点拨.学法: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法.即,根据任务小组合作探寻答案,完成任务.三学生课前准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孔子的画像、生平简介等。收集孔子的生平故事和相关图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笫一课时:掌握生字新词,感知全文,弄清文章结构,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笫二课时:理解重点句子, 深入了解关于孔子的四件事。

2 三说教学过程

《孔子》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质疑导向。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思想令人怀想。谁知道中国最有名的老师是谁?生答:孔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这个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古代名人,你了解到了他生平的什么哪些呢?(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谈谈自己第一课时的收获。)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默读第1——4个小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师问: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这些内容各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推荐第10篇:孔子

寂寞圣哲——孔子的一生

——国学小先生第一次集体备课 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孔子的事迹及思想;2.激发同学们对国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孔子的事迹及思想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的为人师表;“发奋以食,乐以忘忧”是他的好学求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他的内心坚守。他踏着厚重的脚步,于乱世硝烟之中,踩下串串引领时代、启人心智的印迹。他就是孔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智者圣人。他的一生,是一种伟大思想诞生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步入春秋乱世,领悟孔子思想精华。

一、孔子的家世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我们背的特别熟练的,那么大家知道孔子为什么这么叫么?

因为孔子他的母亲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

孔子家世也十分与众不同。历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反正孔子是鲁国人啦。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注意这里的叔梁为字,纥为名,而不是叔叔什么的意思。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孔子家语.本姓解》上是这样说的,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所以说孔子是这家唯一的继承人,想必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

二、青年孔子

再来说说孔子幼年的事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孔子的思想也多受他的母亲影响。 孔子的母亲为孔子付出了很多,这跟天下的母亲一样。谁知道关于孔母与孔子的故事?

下面由我来讲一个关于孔母教子的故事。

(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在儿子7岁的时候,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学,是昂贵的重点学校。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见名人,增长识,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见外,还要承受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为此,她不得不起早贪黑。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为了证明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举两个细节。一天,正是秋收,颜徵在病了,卧床不起。孔子见状,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天刚亮,母亲便摇摇晃晃地走来,“丘儿,谁让你来的。还不快回去吃饭。好了,上学去。”“母亲,我请两天假吧,让我把这地收拾好。您有病。”结果,颜徵在死不同意,并且说,“你要再不回去,为娘我就生气了。”还有一次,孔子的母亲因高烧昏倒在桑地。面对此,孔子一跺脚:“孩儿不念书了,孩儿只要母亲。”几天后,孔子为母亲买来补品并对母亲说:“我有钱交学费了。”母亲问:“哪来的钱?”孔子说,给街上办丧事的人家当吹鼓手挣来的。结果,颜氏让孔子跪下,说:“丘啊,你知道吗,你这样会让别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将来成大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母子遂抱头痛哭。(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

孔母对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很多人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一心要作官,各位有谁清楚?

他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艰难,孔子也是生活逼的。苦难造就了早熟。苦难造就了伟大。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亲的影响。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35岁便早早离世。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的、最美的巅峰时刻却突然间香消玉殒。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苦,如此的悲。她是幸福少,劫难多。痛苦长,快乐短。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却为我们,为中国,为世界生育和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圣人。 孔子的早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冉耕等。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中年孔子

中年的孔子由于在鲁国受到排挤,不得已逃出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旅。 有一次,孔子辞了鲁国的大官之后,走到一条河边,找不到渡口,就让子路去向农民问路,结果这个农民反问子路,你是谁呢?子路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这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大乱,到处都是一样,谁能去改变他呢?你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着我这逃避坏世界的人呢!说完继续耕田,不再理他。子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与谁相处呢?天下若是有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儒家的“淑世精神”,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可能实现,还

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若不如此,则无法安心。所以,儒家不是解脱的智慧。

还有一次,孔子的车队往前走了,子路在后面没跟上。他到处找不到老师,看到旁边有一个老人在除草,就上前请教,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么?老人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我怎么知道你老师是谁?子路听到老人训他,就拱手而立,站在路边。老人见他表现恭谨,就留他在家过夜,杀鸡作饭给他吃,又叫自己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跟上了孔子的车队,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孔子一听,就知道又遇上了隐居的高人了。他让子路回去转达一段话,“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理解都不能废,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

由以上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或孔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他的思想的实质是“从政为官”。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一“从政为官”思想,他自己千方百计寻找“从政”的机会,只要一“为官”,就大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自己官场失意后,开办私学,向弟子教授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怎样才能“为官”?“为官”后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借弟子“为官”来实现和延续自己的理想。

孔子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从政为官”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在自己“从政为官”的仕途上不得意,便将自己的精力用在教育,孔子教育弟子的目的就是要“从政为官”,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后,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从而间接的达到了孔子教育的目的。 “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从政为官”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目的。“孔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君子”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才,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要培养士成为君子

四、老年孔子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

孔子的一生,胸怀大志,一生周游列国,把自己的学术讲给统治者,但世事弄人,他每每都受现实所累,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小结:

孔子,华夏文化的领跑者,人类心灵的指路人。孔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塑造并洗礼着中华民族的根基,历时愈久愈显其光彩。他的“仁”说是一种人类永恒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悠悠时光河床上永远闪烁的瑰宝。艺华风雅,曲水流觞。真正令人尊重的,是经历风雨洗刷过后,沉淀出的生命养分。孔子用他寂寞艰辛的一生,换来了后世无限的敬仰与尊重,留下了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备注:

1.教案中的素材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以采用师生问答、情景剧、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目的是让课堂生动活泼 2.课件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填补删减

3.试讲时,请同学选取你预想课堂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导语部分、孔子一段时期的经历等等)呈现,形式多样,可以穿插情景剧等,或请小组其他成员协助 4.试讲时间控制在十到二十分钟之内

5.评委评分标准将从准备充分、语言流畅、情景设置、表现力、教姿教态等方面考察,请同学精心准备

2012年4月23日

第11篇:《孔子》

误读的《论语》 正解的《孔子》

前言:《孔子》的宣传力度恐怕要创下国产电影的一个记录,从演员到出品,从剧情到道具,从开机到首映礼,每一次宣传都吸引了影迷们的眼球,吊起了国人的胃口。可是,《孔子》会不会过高的拉升了观众的期望值而导致心理落差呢?

2009年1月22日,南充两会结束的这一天正好是腊八节,与朋友小聚后,他请我看《孔子》。看完电影出来,朋友第一句话说:周润发演技真好,第二句则说:感觉也没多大意思的。电影途中——后座一位男士的嬉皮、一个孩童嚷着要吃东西的吵闹、前排一个短发男人吸烟被管理员制止,电影最后吸烟男子把自己影子投在银幕上与观众挥手„„直到听了朋友的话才对这一幕幕耿耿于怀的瑕疵稍稍释怀。但是,我从头到尾都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并一次次为之动容。这部电影不仅尽量尊重了历史,而且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圣人形象,编剧告诉我们孔子是要做君子,而不是圣人。

误读《论语》

孔子离世前说了一句话,他说:后人理解我和误会我都会因为这部《论语》。诚然,因为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宣传自己主张而假借圣人言,导致了不少人的误解,其中以过度强调礼仪为代表。

礼仪是我辈80后所见的《论语》版本中最为强调的,但是一味的强调礼仪却并非孔子本意,只是历代的政治家和伪儒们断章取义用以愚惑世人的工具而已。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证——孔子曾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人却独独用其前半句来教育世人,要以德报怨,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在影片中同样出现了孔子所言《论语》中广为传颂的一些言语所出现的场景,其中道理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孔子教育子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是因为子路前去为危机四伏的卫国效力,加上子路性情急躁,所以孔子加以这样的教诲。但同时孔子告诉子路,他并不是很赞成子路此时出仕,因为当时的卫国并非一个“善茬”。虽然子路最后死于内乱,但是他临死都记得孔子的礼教,临死正冠,正是这一幕让我先于剧中的孔子落泪了。师徒之间的情谊和世间公道,莫过于此。

影片中的孔子不仅能文善武,而且仪表堂堂官至国相,与人们从书中读出来的学究、夫子形象稍有差异,但这却是近代以来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读史读出的真正的孔子,而不是从删砍增编的《论语》中能够体现出来的。孔子担任大司寇后随鲁君赴峡谷齐鲁之盟,是彰显孔子治国才能的高潮部分。孔子不仅用善射赢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马支持,而且用类似于八路军铁桶放鞭炮的手法镇住了齐国大军,并且兵不血刃的从齐国拿回汶上三城。这为孔子登上代国相位置做下了铺垫,也解决了历代孺人的一个心结:儒者不兵,君子不武。文采固然重要,韬略亦不可缺。

正解孔子

自元代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独有宋代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和清朝摇摇欲坠之时从一介书生到封疆大吏的曾国藩把这句话时刻落实于实处。这些政治家所谓的半部《论语》恰恰不是人们所常见的半部,不是老夫子们常常说教的礼教,而是孔子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抱负和入仕技法。读懂了这半部论语的人算是理解了孔子,而没有读懂的对书中道理就有些谬误了。

孔子因为堕三恒失利而周游列国,但这并不妨碍后人用他的这里面的理论成功治理天下。西汉文景、清朝康熙削藩成功后集权于中央,天下太平盛世空前,用的正是堕三恒的手法。只是面临的整治环境不同了,孔子面临的是诸侯割据、相互制约、内忧外患,而文景帝和康熙帝都是在华夏一统、边境稳定的局势下开展的。孔子堕三恒是为了挽救已经日趋微弱的皇权,让天下百姓归于统一并且相对合理的统治之下。却没料到最后一堵藩城土墙,因为地处国界承担着抵御外敌的作用不可拆毁,而使整个削藩进程流产。这也印证了孔子选择合适时机入仕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在经济时代势利横行的当下,年轻人尤为缺乏剧中所体现的“苟以利国,生死以之”的赤子情怀。孔子对弟子冉求的失察差点使他的堕三恒败于事先,最后导致他中大司马之计对鲁君失去信心而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由于对自己施政纲领的怀疑致使他在列国只是宣扬礼教,而不再谋求入仕,再一次体现了他的入仕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数载的艰辛历程中,我们该学习他为志向而奋斗的坚韧。但同时也发现孔子只是被尊为圣人,实际上他也会看错人、做错事,也有过怀疑和彷徨。

不可错过的历史花絮

孔子与卫国君夫人南子的相遇是很短暂的,影片中只给了他们一次碰面的机会,却让许多男人为之动容了。周润发、周迅二人的出色演技和编剧设计的经典台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仅仅这一面之缘却让孔子也泪眼婆娑,他在世上拥有除了糟糠之外更懂他的人。可能许多男人都有过这么一个女人,但是也都和孔子一样因发乎情而止乎礼错过了。看着南子为见孔子最后一面在马车上追赶遇刺的一幕,男人们又心动了,默默祈祷着自己的那个南子一定要好好的才行。另外,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想象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会遭遇这么一场情缘吧。

当年骗孔子心灰意冷远走他乡的大司马临终派儿子迎孔子回到鲁国都城曲阜,编剧给了孔子一个巨大的历史礼遇,这恐怕是孔氏后人对影片大力支持的原因之一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孔氏后人对制片和演员公开支持之后,一个有趣的事情又发生了:影城招牌上注明,姓孔的观众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影片内外和影片本身,都成为我们不可错过的花絮。

后记:就在几天前,媒体报道说韩三平为保《孔子》票房而禁映《阿凡达》普通版,保留3D版。但是作为一个宣扬仁道、解读历史、讲述万世师表、寻儒教之根的影片题材,一部体现了意志坚韧、报效祖国、励志成才精神的国产影片,广电局不应该支持吗?或许韩三平也有和剧中的孔子一样的苦衷,世人理解他和误会他都因为同一事物,孔子是因为《论语》,韩三平是因为《孔子》。

第12篇:孔子

孔子

一、谈话导入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这个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孔子。

二、复习

课文分成几部分?分别介绍什么?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孔子的生平概况。这是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

第二部分(3—8自然段)讲了孔子的几个故事。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一一分述。)

引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的崇敬。这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他的形象风貌。

三、学习第二段部分

导入:这一段讲述了孔子哪几个故事?请快速阅读课文

(一)第三自然段。

1、思考

(1)、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推;推想,推断。就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也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事例:有的同学闹矛

盾,总是指责埋怨对方的不是,如果这时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做的不对。有的同学总是嫌父母唠叨,对父母的教导总是不耐烦,如果你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你就会理解父母的心意了。)

(二)第四自然段

1、小组朗读。

2、因为有个盗字,所以孔子宁愿忍受干渴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通过这件事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盗,即盗窃,,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赞扬孔子厌恶偷盗的精神。)

(三)第五自然段

1、指一位同学读。

2、这段写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在路上断了粮的时候的一番对话。在这里,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小人”的?(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节操

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安然的坚守节操。

(君子贫困时仍然安于清贫,恪守节操,不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小人穷困时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3、说说哪些德行品质是君子所有?

(信守诺言,诚实守信、谦虚正直,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严于律己,勤奋好学)

4、哪些品行是小人所有?(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制假售价,抢劫杀人,盗窃,造谣生事、投机钻营、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巧诈掩饰、挑拨离间、无中生有、巧舌如簧、甜言蜜语、左右逢源、拍马奉迎、嫌贫爱富、唯利是图 为富不仁)

(四)第

六、七自然段。

1、指小组读。

2、孔子对弟子们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看到什么?做出什么判断?事实真相却是什么?(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于是认为颜回偷吃。事实真相是烟尘掉进锅里弄脏了米饭,颜回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了)

3、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圣人?(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

a、《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逐渐走向完美。B、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做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

(六)第八自然段

1、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画出文中描写孔子读《周易》的句子,由此你体会到孔子怎样的精神?(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2、孔子的好学精神是出了名的,他经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完全是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乐趣来对待。孔子的学习是很刻苦的,有时还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竟忘记了吃饭、睡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你能用一些成语和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吗?(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废寝忘食,活到老,学到老。勤学好问,学而不厌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虚心好学、好学不倦。)

四、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以四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让我们试着潜下心来读读孔子的书,读读《论语》。如能把《论语》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可以深刻把握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思考怎样做人、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是很有意义的事。)

2、读读阅读链接。来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的一些言论。

五、布置作业。

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

板书: 推己及人

厌恶偷盗

安守节操

勇于自省

学而不厌

第13篇: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硕士 刘果 P09171018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级教学是集体教学。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教和学是有机的组合,不可分离。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 1

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个别教学,只是这种教学,耗费更大,它是以牺牲众多学生为代价的。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使每一个学生成才,那么,在现代的教学中,如何运用个别教学,发挥其作用,成就每一个学生呢?个别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个别教和个别学。当我们老师无法保证个别教的前提下,尽量地保障学生的个别学,是保障每个学生成才成功的基本底线。个别教学,不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一样,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好老师说:“如果谁说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到了好老师的班都能学好,都能考上大学,千万别相信。我只是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基点,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就是个别教学的最佳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个别教学的一种形式。现代教育呼唤“个别教学”,如果你无法保障个别地教,就保障学生个别地学吧!

二、无为教学。

无为” 就是不为直接的目的而直接去做,而是采用迂回战术。“无为而治”,就是不为治而治。要想得到天下大治,不要用刑治而

使天下大治。就像我们想让一个人学习,不能天天用逼迫的手段来使其学习,可以采用引导、激发兴趣等多种方式来得到目的。这种不用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就是“无为”。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在教学中也提倡“无为而教”。“无为而教”,就是不把知识只是作为单纯的知识放在课堂上来传授。而是把知识溶在游戏和生活中,利用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感觉而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不致产生厌学情绪。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无为教学,就是不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讲授。不经意的学习往往产生最好的效果。用间接的方式教学,不让学生感到是在学习而学到了知识,这就是无为教学。

不为直接目的而进行教学,就是无为教学。李阳说:“记句子就是记语法。”就是无为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将文章分解开来,划分层次,解析句子。这种方法,是在教学生阅读文章的知识,却培养不出阅读的能力。实际上,采用无为教学,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从读文章中读出层次,读出句子的优美和精彩来,同样可以得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将来要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到时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容易接受,这也是无为教育。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不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更好的无为教育方式。例如当学生犯了过错时,看到就当没有看见,不要立马就上火,进行喝斥批评。可以放一放,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去处理。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过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过错只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只要让学生知道就行了。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让学生会自觉地改正,没有惩罚,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是无为教育。

教育要成绩,但不能盯着成绩。无为教学就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让学生不经意地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中国有个成语叫“空中楼阁”,说有一个富人想建一座楼阁,可以使自己登高望远。因此他觉得建一二层是浪费,于是要求工匠只建第三层,不要一二层。结果可想而知,只落下笑柄。当我们嘲笑这个富人的时候,实际我们都在做着那个富人做的事。我们想要的成绩,实际就是富人所要的第三层楼阁。第一层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层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这两层,我们却想建成第三层的“空中楼阁”,因此只能徒劳。这就是现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了幸福感,学生有了学习的能力,想不让学生学好都难。而我们现在只是盯着成绩这个“空中楼阁”,把老师学生努断筋,也不可能做好教育,因为“空中楼阁”是建不成的。无为教学就是着力于建好第一层第二层楼,那么第三层楼阁很自然就能建成。这第一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生有一种幸福感。在幸福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随机教学

随机教学是随时随地地根据当时的情势,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有“预设性”,也有“生成性”。根据生成性进行教学,就是随机教学。随机教学就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要不管学生情况,只是根据自己的备课进行盲目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可以不讲,而针对学生随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正,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奖赏鼓励。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而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借用这一突发事

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随机教育。因为此时此境,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最易触及学生的心灵,而不需教师苦心孤诣地创设情境,教育的效果最好。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而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完全遵循自己的备课情况,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随机教学。教育最好的形式是创设教学情境,有意创设的教学情境,毕竟是人为创设的,而随机教学,则是利用自然现成的教学场景,学生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更强,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教育效果会更好。老师要关于运用身边的场景、事件进行教育,借用学生当时能看到的、听到的现场感受的物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而很多教师不注意随机教学,不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错失了大量良好的教育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是最佳的随机教学的机会。这时要充分利用这一情境,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说出原因,供所有学生借鉴。这时的教学,现场感较强,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而我们的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答错了时,只是简单地评价说你错了,再找其他同学来说出正确的答案。错误的出现,大部分都有它的共性原因,这时找出来,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警示。“处处留心皆学问”,随机教学,将对学生的教育贯穿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不只是进行课堂讲授。一来使学生容易接受,有感性的认识;二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感受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说记教学

说记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讲说知识,或学生给学生讲说知识,通过讲说这一手段来记忆知识、养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5

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讲说能力的培养,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从拜师学习以来,我从不曾不告诉别人。《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不能知道它的鲜美;虽然有极好的学识,不学,不能知道它的精妙。因此,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会明确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自己再学习,知困惑,这样才会去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人与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现在也有人把教学相长理解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运用说记教学,就是因为教学相长,能促进学生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书·兑命》曰:“学学半”——学只是学习的一半。那一半是什么?就是教,指能够讲给别人听。我们常说学习学习,学习就包括学和习两部分。“学”是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习”是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只有能够将知识熟练地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讲说知识也是对知识运用的一种形式。

好老师的教学成绩好,除了他注重育人外,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非常独特,不知好老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他的教学方式,刚好暗合孔子注重学生讲说的教学形式。在好老师的课堂上,贯穿始终的是学生讲说。一上课,学生口头作文,进行讲说练习。出示教学目标后,学生读文章,然后是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划分层次,学生赏析文章;课后题也是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 6

解决了的同学回答;最后是学生自结,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讲说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整节课中,学生单独说问题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学生集体讲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讲说能力的锻炼。好老师的学生知识扎实,素质较高,与好老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讲说知识,自己给自己讲说,学生之间相互讲说,可以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说记教学,就是用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来掌握知识。班级教学不等于集体教学,并非课堂教学就不能进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不是单独实行的,需综合运用才能发挥出教学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中,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最好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学得轻松愉快,当堂掌握,提高课堂效益。

在班级教学中,尽量减少集体教学,尽可能地增加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效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利用随机教学,将教学生活化,针对性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即课堂,处处有学问。运用无为教学,使学生学得有趣,在学习中增长能力,提高素质。辅以说记教学,训练表达能力,巩固课堂知识。这样就可以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就全体学生。

第14篇:孔子

1 为什么孔子自称是“殷人”?

知识链接:《诗经》里说:“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商人真的和鸟有关系吗?

2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知识链接:尧舜禹为什么实行禅让制?

3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知识链接:古书中有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古代的武士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4 有人说孔子是私生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人是如何求婚的?

5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来历?

知识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6 孔子到底是哪一天出生的?

知识链接:民间俗语为什么说“七十

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7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知识链接: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8 孔子和他的孙子子思真的都没长胡子吗? 知识链接:孔氏有无家学传统? 9 孔子有特殊的相貌吗?

知识链接:释迦牟尼的“相好”是指什么?

10 最早的孔子像是哪个时代的?谁画的孔子像最流行? 知识链接:孔府有什么世代相传的传家宝? 11 孔子小时候游戏玩什么?

知识链接:礼器的种类和用途是什么?

12 孔子为什么将父母合葬在一起?为什么修坟? 知识链接:清明扫墓修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13 孔子走向社会遭受的第一个挫折是什么? 知识链接:士为什么居四民之首?

14 孔子为什么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鲤”? 知识链接:被誉为“母教一人”的是谁?

15 孔子与妻子离婚了吗?

知识链接:古人什么情况下可以离婚?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离婚?

16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美食家吗?孔子都有哪些日常生活习惯呢?

知识链接:孔府菜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哪些特点?

17 为什么说孔子“学无常师”?

知识链接:六艺是指六种技艺吗?

18 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为什么回答不了两小儿的问题?

知识链接:孔子时代关于太阳的知识有多少?

19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真有其事吗? 知识链接: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神童? 20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知识链接:“金人铭”为何能引发出大道理?

21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为什么将音乐和肉联系在一起? 知识链接:春秋时期有哪些肉食?肉食的烹饪方法是什么? 22 孔子为什么说“学在四夷”? 知识链接:什么是夷夏之辨? 23 孔子赞赏什么样的女性?

知识链接:孔子有心中的偶像吗?

24 孔子是创办私学第一人吗?为什么他被奉为“万世师表”?

知识链接:古代学校名称和今天一样吗?

25 孔子说“白行束惰以上”,是说孔子收学费吗?

知识链接:古代对入学的弟子都有哪些要求?

26 孔子是否真的曾在“杏坛”讲学?

知识链接:“杏园”与科举及第的进士有什么联系?

27 孔子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是说不学《诗》就不能说话吗?

知识链接:古代的启蒙教育教什么?

28 孔子真有“弟子三千”吗?年龄最大和最小的弟子是谁?父子同为孔子弟子的又有谁?

知识链接:孔子为什么不收女弟子?

29 孔子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二”,为什么是“七十二”,有特殊含义吗?

知识链接:古人是怎么借孔予和《论语》开玩笑的?

30 孔门“四科”是什么?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没有大学?

31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

知识链接:儒家为什么称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孔颜乐处”?

32 孔子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卫懿公如何因好鹤而亡国? 33 孔子弟子中最有军事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周代为什么盛行车战?车战时代兵力的计算单位是什么? 34 孔子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怎样的人物? 35 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是谁?

知识链接:先秦时期著名的商人有哪几位?

36 孔子为什么将女儿嫁给了身陷牢狱的弟子公冶长?将侄女嫁给了南宫适?

知识链接:孔子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主婚姻吗?

37 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学圃,说明孔子轻视农业劳动吗?

知识链接:中国的农业是何时产生的?

38 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是指谁而言的?

知识链接:古代庙里供奉的土地神“社主”是用什么木料制作的?

39 孔子为什么说子路已经“登堂”却没有“入室”?

知识链接:古代的五音六律是指什么?

40 孔子做过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么?

知识链接:鲁国有什么样的官制?

41 孔子做官时,最高俸禄有多少?

知识链接:古代做官的俸禄有哪些形式?

42 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人为何要进行盟誓?什么是“执牛耳”?

43 子游治理武城,孔子为什么说“割鸡焉用宰牛刀”?

知识链接:孔予的孙子子思是鲁穆公的老师吗?他为什么到卫国做官?

44 孔子为什么要辞职周游列国?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齐鲁是甥舅之国?

45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为什么选择卫国?

知识链接:周代是怎样分封诸侯国的?共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46 匡人为什么拘押孔子?

知识链接:成语“养虎为患”是怎么来的? 47 “子见南子”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子见南子”引发了什么案件? 48 孔子化过妆吗?

知识链接:古人是怎样化妆的?

49 郑人称孔子为“丧家之狗”,孔子为什么欣然接受?

知识链接:古人养狗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狗、犬、獒有何区别? 50 孔子在陈蔡绝粮,又在路途中差点病死,真有其事吗? 知识链接:古代忠谏被杀的典范都有哪些人? 51 孔子为什么赞赏民歌“沧浪之水”?

知识链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什么意思?

52 孔子为什么不听隐士长沮、桀溺的劝告,放弃改造社会的责任? 知识链接:什么人才是真正的隐士? 53 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 知识链接:“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54 孔子周游列国“干七十余君”而不遇,他真的去过那么多的诸侯国吗?

知识链接:周代诸侯分几个等级?

55 孔子晚年回国担任“国老”是荣誉职位吗?

知识链接:古代也有退休制度吗?

56 孔子有怎样的交友之道?

知识链接:为什么称朋友为“足下”?

57 “六艺”与“六经”和孔子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古代有竞技比赛吗?

58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为什么孟子又说他“作《春秋》”?

知识链接:“春秋笔法”在记戡历史人物和事件上有什么特色?

59 孔子删诗书,是破坏文献的罪人还是保存文献的伟人?

知识链接:古人往往称赞某人“饱读诗书”,“诗书”是指哪些书?

60 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他用《周易》算命吗?

知识链接:古代有哪些算命术?算命术的祖师是谁?

61 儒的本义是什么?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齐鲁医生也称儒生?两千多年前鲁国医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样的精神疗法?

62 “儒”有特殊的服装吗?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不知儒服”?

知识链接:古代改朝换代为什么要“改正朔,易服色”?

63 孔子晚年悲凉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64 孔子临死前唱了一首什么歌?

知识链接:“孔子歌”是孔子写的吗?

65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亲致悼词,悼词中是怎么称呼孔子的? 知识链接:我们今天的悼词是怎么来的?

66 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为何子贡独独庐墓六年? 知识链接:古人服丧要多长时间? 67 孔子为什么“敬鬼神而远之”?

知识链接:中国的鬼神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68 孔子信命吗?他为什么说“五十而知天命”?

知识链接:古人为什么称以暴力推翻旧王朝为“革命”? 69 什么是“乡愿”?孔子为什么讨厌“乡愿”?

知识链接:“乡”、“县”这些行政单位名称起源于何时? 70 《论语》中最难读的一句话是什么?

知识链接: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之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 71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知识链接:古代清官拒绝贿赂都是出于公心吗?有无计算之心?

72 孔子为什么称赞管仲?

知识链接:为什么称赞朋友之间的友谊为“管鲍之交”?

73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小人”是指小孩吗?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妇女遵从怎样的行为规范? 74 孔子有继承人吗?

知识链接:什么是“巨子”制度?

75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散游诸侯做什么? 知识链接:“儒分为八”是怎么回事? 76 孔子的孙子子思做过孟子的老师吗?

知识链接: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思孟学派”? 77 墨家、道家、法家为什么批评孔子?

知识链接:“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指什么?

78 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把“布衣”孔子列入“世家”? 知识链接:古代史书的体裁分为哪几种? 79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知识链接:什么叫谶纬之学?

80 纬书为什么说孔子是“黑帝之子”? 知识链接: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81 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皇帝是谁?

知识链接:两千多年来共有多少位皇帝莅临曲阜祭孔? 82 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最高封号是在哪个朝代? 知识链接:古人的谥号有什么讲究? 83 最早的孔子庙立于何时?

知识链接:历史上博士是什么官?汉代五经博士指哪些人? 84 孔庙大成殿配享孔子的“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知识链接:国立孔庙为什么称文庙? 85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设孔庙?

知识链接:周代立庙的原则与规定是什么? 86 一年几次祭孔?祭孔有哪些程序? 知识链接: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87 孔子九世孙孔鲋为什么参加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知识链接:孔子后裔为什么分南宗、北宗? 88 内孔、外孔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89 历史上第一位受封的孔子后裔是谁?其后都有哪些封爵? 知识链接:孔府有哪些机构和属官?

90 第一位“衍圣公”是谁?衍圣公究竟是个什么角色? 知识链接:古代的官阶都有哪些?

91 朱元璋即位之初为什么急忙召见衍圣公?

知识链接:朱元璋为什么把孟子撤出孔庙? 92 孔府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知识链接:乾隆为什么将女儿嫁到孔府?

93 《论语》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谁编辑而成? 知识链接:《论语》的编排是杂乱无章的吗? 94 《论语》最初的书名叫《孔子》吗? 知识链接:古人书籍的命名方式都有哪些?

95 《论语》在汉代为什么被称为“传”不称为“经”? 知识链接:儒家十三经是何时形成的? 96 孔子故宅壁中藏书是怎么发现的?

知识链接:儒学对古代的书法有何影响? 97 《论语》最早传播到哪个国家?

知识链接:“儒家文化圈”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 98 “五四”时期人们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知识链接:太平天国为什么反孔?它反孔又造成了什么后果? 99 历史上为什么有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的说法? 知识链接:康有为为什么要建立孔教?

100 宋代宰相赵普是否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知识链接:国人不可不知的《论语》经典有哪几句?全球公认的两条伦理中,哪一条是出于《论语》?

101 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提出“《论语》加算盘”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链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是谁?

第15篇:孔子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孔子》观后感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 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看电影《孔子》有感

时间飞逊,转眼间已到2010年。但是,我们这些后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荣历史。

《孔子》主要讲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电影只截取了他51岁到去世,前一半讲他的政治生涯,后一半讲他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电影中……

孔子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有一个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国生前最喜欢的小奴。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被发觉后季孙斯派了还有很多士兵进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在一次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

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是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谋。

孔子是一个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射向武子台。孔子最后以十二条熊熊火龙将叛军彻底制服。但堕三都的行动因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这也直接导致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他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最终孔子决定启程归鲁。归鲁后的孔子不再参政,只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你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没落泪;在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你没落泪;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可敬啊 孔子》:“观众看完不后悔”

1月27日,是史诗巨片《孔子》以2500个拷贝特大规模投向市场的第6天。片方表示,影片投资1.5亿元“赌的就是观众看完不后悔”。《孔子》上映6天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场次均有爆满现象,上座率整体在八成以上。

《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

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影片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周游列国后回归故里为结束,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地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汤一介、张颐武、孔庆东、陈来、彭吉象、孙钦善、钱逊、顾青、张卫等学者近日对电影《孔子》各有点评。

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春秋乱世,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为观众呈现出宏大壮观的视觉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之道。史书上所记载,众弟子一路追随老师,无论艰险窘困,始终不离不弃。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暴裂,书籍全数跌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扑入冰河救书;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卫国发生政变时,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画面,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圣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与教义的现实意义。

《孔子》全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扣人心弦,虽然时长两个小时,但是依然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电影《孔子》的诞生,是国产史诗巨制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中国大片的标准提升到了圣贤这一步,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也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与同期的《阿凡达》相比,《阿凡达》展现了电影技术的一个新高度,而《孔子》则是为中国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人不需要再吊在威亚(特技)上讨好外国人,中国文化将成为代表中国的最强音。

画面大气磅礴,镜头质感浓重

电影《孔子》中表现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时,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气,布下陷阱诱敌深入后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个高潮。此节人物线索一分为三,一方三桓密议,一方夫子御敌,一方是反叛军从集结至正面对战的碰撞,三线并行,文戏武戏混搭。对于这一情节,导演胡玫拍帝王戏的经验派上不小用场。以帝王之势为圣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个高高在上、寂寞而专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识、才智对世人振聋发聩却始终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孙钦善教授看完《孔子》后认为,多线叙事考验的是导演的基本功,但整体氛围掌控才是电影的关键,《孔子》选取的每个场景都非常有气势,并较为巧妙地在各大场景中穿插进孔子的重要思想。

氛围的整体感也体现在全片大气的摄影上:“夹谷会盟”山雨欲来,彰显圣人箭艺和智谋;“堕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节奏营造紧张氛围;“武子台平叛”夫子亲自擂鼓挥兵,展现军事才华和大将气度;“齐鲁大战”是影片场面最为壮阔的一幕。该片摄影鲍德熹说:“我们用电脑制作出了十万人的视觉效果,„齐鲁大战‟真的是最大的场面,《孔子》会把我们的胸襟拉阔,把我们的所有想法提高。”

长期从事影视美学等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表示,影片中数字艺术营造出的大场面、大背景,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语境。他不同意部分学者提出的“此类影片最好不拍”的观点,而是认为,拍些精品是有好处的,许多年轻人和海外的中华文化爱好者都需要直观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严谨的学术。

孔子从政失败后离开鲁国,在外漂泊,先后经过7个国家:卫、曹、宋、郑、陈、蔡、楚。在今天看来,孔子并未出山东河南二省,但已足够展示两千多年前的社会风貌。电影《孔子》为重现春秋时代的实感,从布景陈设、笔刀碳粉、夫子慢车的沉重书简到衣履饰物都经过反复考究。《孔子》全片使用的道具多达3000件,此外人物的称谓、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也是经过权威历史顾问团队多次考证论证,务求细节完美、一丝不苟。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也对影片画面质感给予肯定:“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礼乐文明的厚重、庄严、肃穆和意味隽永的儒家思想。而对于有人提出的《孔子》思想性不强的意见,中华书局总编审顾青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太散文式地去讲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会造成公众理解上的困难。“不能用专家的视角看电影,适合专家学者们去看的电影不见得适合普通观众去看。《孔子》的观赏性很强,达成了与公众的沟通,不乏味,不说教,不干巴巴,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感动的时候感动,给了大家一个很生动的孔子。”顾青说。

人物刻画生动,塑造英雄孔子

耗资1.5亿元,历时3年,聚集了堪称“华语梦之队”的强大幕后阵容,周润发、周迅等巨星加盟,首度将2500年前中华圣人的传奇生涯搬上大银幕,这些无疑让影片亮点纷呈。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如今更成为了全球偶像。从影片上映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孔子》是近年来极具诚意、整体质量很高的中国电影。

影片壮观唯美的画面、有史可据但又剧力万钧的剧情、真材实料精细周到的道具,令全片极具观赏性。演员的表演也备受称道,周润发大气传神的演出堪称“演活了几千年前的圣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更描述周润发塑造的是“叱咤风云、临危不惧的英雄孔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周润发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动、有力量,让人看到了孔子为了理想目标坚韧不拔去奋斗的精神。整部电影宏大、有追求、有历史感,对白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适度、得体。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大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认为,影片《孔子》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孔子的“礼”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是为许多现在写孔子、说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视的重要内容。

周迅饰演南子一角也相当出彩,只是在这样一部男人戏当中篇幅略短。而陈建斌饰演的大反派季孙斯也十分“耀眼”,令观众大感惊喜。“颜回殉道”、“子路就义”、“孔子回鲁”等经典场面更是成了“杀伤力”十足的“催泪弹”。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说,拍摄这类影片,能够对古代文化传统与人物抱着“温情与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这点上,《孔子》做到了。这部凝聚着电影界以及学者心血的影片认真演绎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学者,没有陷入“戏说历史”的圈套,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

第16篇:21.孔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等字;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等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名人?(适当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名人,孔子。为什么是伟大的呢?学习了课文大家自然会知道。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代,走近孔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名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出示朗读提示,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对于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句子。)

2、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 预设及准备资料: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

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学习读课文,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文路,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于这节课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文章先怎么写了孔子的什么,又怎么写了孔子的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文章具体的写了孔子的几件事情?(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预设及准备资料:

(一)(

1、2)孔子的生平。(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

1、2自然段,读完之后,说说你都知道了关于孔子的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默读

1、2自然段 主要把握:

(1)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

(1)“同学们,哪个自然段写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蕴涵这什么人生道理。

点拨:段落中,那个词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联系你的生活,你还能用哪些词语进行理解呢?(将心比心、宽以待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学习第

二、

三、四个故事。温馨提示:(1)认真仔细的默读4-7自然段。 (2)用“”画出描写孔子的语言的句子,再读一读。

(3)小组讨论:孔子为什么这么说?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交流。

(4)由此,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在适当的地方做好旁批。(课件展示) 学习“提示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交流预计及引导思路:

(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课件展示)(通过这句话,学生可以学习第二人故事,启发学生理解“安守节操”。) 核心问题: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这是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厌恶“盗”字,认为偷盗不是君子所为。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谁能读出孔子在困难时安守节操的高尚品质(安守节操、君子自律„„) (2)“我刚刚梦见了我的父亲。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来祭祀他。”(课件展示) 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句话?(认为颜回偷吃了米饭,假装试探弟子颜回。但颜回并没有偷吃米饭。)

让学生理解孔子的心理活动准备理解下一句话。

(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课件展示) (通过理解,让学生体会孔子“善于自省”的处世准则。)

核心问题: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知错就改、善于自省、肯于反思、„„)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朗读。 (4)“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课件展示)

核心问题: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引导思路: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晚年”、“喜欢”、“翻来覆去”、“韦编三绝”等来理解。(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再进行朗读和体会。

“孔子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还告诉了我们很多的学习方法”(课件展示“学习链接”)(学生一起朗读,进行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感悟,体会难懂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善于质疑的学习精神。在体会了课文深刻含义之后进行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五、整体回顾,拓展升华

1、后世为什么这么推崇和尊敬孔子呢?

2、同学看看老师的板书,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3、其实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却都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

4、同学们,孔子的故事还很多,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也还很多。(课件展示)“不耻下问”(学习、体会、展示、交流) 你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与习作指导,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整体回顾全文。然后进行课文拓展,扩大学生的认识。]

六、总结全文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课后请同学们„„

七、布置作业

1、学而时习之——复习本课的生字、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再找一篇论语的故事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巩固与拓展]

课后习题

1、学而时习之——复习本课的生字、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再找一篇论语的故事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听听。

第17篇:《孔子》寓言故事

(1)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2)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3)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 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 入甄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饮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寓意: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5)《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第18篇:孔子事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1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局限性:但是,孔子轻视实际生产劳动,鼓吹求学为做官。

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从清朝末年的慈禧开始,不再用儒学治世,而后民国乃是后来的共和国,都不再重视儒学。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受列强欺凌的耻辱历史。今天的尊孔是从国际传回来的。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孔子学说在国际上受到极大重视,联合国将世界最高教育奖命名为孔子奖。各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立了300多家孔子学院。孔子被评为世界名人等各种世界级顶级荣誉称号。儒家学说将来必会被确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形式。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

现代日本文化的渊源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而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当然,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日本以后,是经过改造后接受的。

中国儒学以“仁”为核心,日本儒学以“忠”为核心。由于日本文化中“仁”的缺失,使得中日之间在许多问题上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每当中日关系又掀波澜,隐痛的现实与创伤的历史便狭路相逢。

孔子在东南亚

儒家思想早在秦汉时期便传入越南。历史上,越南出了不少大儒。 在越南尊孔崇儒的中心是首都河内。河内孔庙也叫国子监,它兼祭祀与教育两项功能。庙内的大成殿、奎文阁、东西庑及进士题名碑与中国相同。越南社会科学院的阮才书教授、政治学院的阮鹏教授也都是

五、六十年代到中国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留过学的老研究生,他俩与何步明被称为越南三大儒。

3 越南人把汉字称作儒字,平时交往用越文,但对祭祀、求福等活动,必须用汉字写成祝文。越南民间许多人信奉儒家思想,称作儒教,或良教。意思是学习和奉行儒家思想后,人就会变好。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36%,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吉隆坡有座尊孔中学,就已建校九十多年。在印尼、菲律宾同样是这样。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孔子也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报道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论水: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水和顺温柔,像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像君子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情操;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态,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第19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课文简短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了解甚少,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1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听课,你们的心情怎样?这让我想起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积极认真的学习状态来欢迎所有听课的老师和领导们。好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孔子拜师》。 3.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孔子和老子那令后人敬佩的品行 。

二、品读课文,感受拜师诚恳虚心。

(一)、体会拜师的诚恳。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特别让你觉得孔子拜师诚恳的句子。

2、反馈指导。

(1)重点句中品诚恳。

A、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我们先读这一句,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感动,用小圆圈画出来

2 相距上千里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我们在读一个词语的时候要眼前出现画面,这样才把词语读活了。再读这个句子,读出表现远的画面。

生读句子

B、当你读到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先说两个。

出示:孔子顶着炎炎烈日,冒着狂风暴雨。饿了就( ),渴了就( ),累了就( )。

生发挥想象。

C、就这样,上千里的路都是孔子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几个月后,最后——生接读(终于走到 洛阳) 一心拜名师,哪怕千里路遥遥,再读。 (2)、两人对话中显诚恳

过渡:凭着求学的信念,凭着坚强的毅力,孔子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洛阳,在这里,他见到了一心要拜访的大思想家,那位身穿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的七十多岁的老人老子。

A、初次见面,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边的内容,用“ ——”画一画孔子说的话,看能体会到孔子的什么品行。

B、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抽一名学生读出本自然段中孔子的话。出示:

3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C、师:千里迢迢,终于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行呢?

D、让学生谈体会。指导结合具体词语说,板书。 (引导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板书“学无止境”,实际上,学无止境这个词就是孔子说的。你知道什么叫做学无止境吗?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吗?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才不远千里前来拜访(板书)老子,正因为学无止境,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日夜兼程地赶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E、你对哪句话体会更深刻,就起来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 F、面对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老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老子的话: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谁来读老子的话?从老子的话中,你能体会到老子的什么品行?

4 抽说。哪个词最能表现老子的谦和有礼?“迎候”的意思是什么?(板书:迎候)是的,一个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对一个来向自己讨教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迎候”,这是多么的谦逊、大度、有礼。相机指导“迎候”和“等候”区别。

师: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说话彬彬有礼。我们一起来用心读一下他们的话。

G、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对话,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谦逊有礼。(出示整段对话) 师:一个谦虚好学、尊敬老师,一个博学多才而又谦和大度,这一老一少的话多有意思,想读好这段对话。你可以自由请人和你对话。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孔子说的话,一组读老子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H、同学们看,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就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大师的美好品行。

3.孔子和老子是这样说的,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请读第三段。

出示:从此,孔子每天……传授给他。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老师听到你们把每天,随时,毫无保留这几个词读得很重,为什么?

5 (2)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行,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佩服,崇拜。在我国,说起孔子家喻户晓,在外国他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

课件展示有关纪念孔子的社会活动。看完之后你有没有对孔子和老子说的呢?

出示

: ( ) 我想对老子说:( )

四、总结课文,子曰登场,运用拓展。

孔子拜师已成为一段佳话,传为美谈,孔子以老子为榜样,成为比老子更有名的大思想家,他的话语被弟子编在一起,就是我们熟悉的《论语》。 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齐读。

课堂教学结束了,学习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这“中华古文化”的旅程。布置课外作业:收集周围的传统文化,语文活动课交流。

【板书设计】

6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谦逊大度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

第20篇:三字经,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非所宜

器 知义

礼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一步

耳听为虚为实

金无足赤完人

更进眼见,,人无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鼠 寅虎 辰龙

午马 申猴 戌狗

丑牛 卯兔 巳蛇未羊 酉鸡 亥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明月松间照泉石上流。维)

江碧鸟逾白,山

清王,(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孔子简介.doc》
孔子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