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语录

2022-06-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胡适

 胡适: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赠言(1929年) ●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3年5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时间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足以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 胡适的婚姻与中国文化

● 朗学初

“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这是对胡适婚姻的精辟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始,内地通过对胡适等所谓右翼文人的反思,又给他们重新定位,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即胡适把中国思想文化从旧的变成了新的,古典的变成了现代的,所以其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地位又得恢复。当前研究界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谓成果硕硕,然而却对其成为民国奇事之一的婚姻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几千年来回响于中国人耳畔的声音,在这貌似威严的声音伴奏下不知多少人蒙冤受辱,呼天抢地,痛不欲生而身首异处,然而“天”却将掩盖一切罪恶。“天命”既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手段,亦是传统婚姻制度的立足点,胡适的婚姻就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胡适与江冬秀的结合就是始于双方母亲的包办而决定于上天。胡适13岁随其母到姑婆家与江母不期而遇。江母见胡适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就提议结为秦晋之好。但胡母未许。其一,江冬秀长胡适一岁(1890年生)又属虎,不相匹配。其二,胡姓家道中落,与江家不门当户对。原来胡适家乡流行女大一不如男大十之说,并且以为女子属虎,性格就会凶猛强悍,难得贤慧。也许现在仍称不贤淑的女人为“母老虎”即缘于此。胡母一方面担忧江冬秀会给胡家带来祸患,同时又受封建门第思想的制约,而不愿高攀江家。所以这桩婚事暂时搁浅。江母“外交失败”,又推出媒妁,即胡适的本家叔叔进行游说(他是江冬秀的老师),他屡次向胡母宣传江冬秀的八字好,胡母便让他开来八字。命也算过,二人很合。但吉凶与否还要等待“天”的评判。在当时人们看来,如果二人相合,一段时期内胡家便会太平无事,否则就会祸从天降。而检验的方式为“胡母将红纸八字叠好,放在竹升里,摆在灶神老爷面前,同时还放了别人送来提亲的几个八字、然后就虔诚地等待上天的旨意。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胡家事事顺遂,没丢一只筷子,没打碎一个汤匙,人丁兴旺,家畜肥壮。胡母便取下竹升,用筷子夹出一个八字,打开一看,是江冬秀的。这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在1904年胡适、江冬秀由双方母亲做主缔结了婚约。

从始至终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神秘莫测、令人生畏的“天命”,胡适的终生大事就这样依据天意以近乎荒唐的方式确定下来。胡适所生活的时代已进入20世纪,然而其婚姻形成的基础却依然是“天命”,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意识在百姓的思想中是何等根深蒂固,甚至达到了左右人们命运的程度。胡适的婚姻是历代中国青年男女婚姻的缩影,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此外,墨家、法家思想亦有一定影响。这些思想纠结在一起,融化为中国人的血液,规范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情感形态、心理状态等等。体现在胡适身上,既有儒家的仁义,道家的不争,又有墨家的兼爱。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那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这在胡适的婚姻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孝”与“信”。

胡适坚守婚姻最主要的是原因是为了母亲,出于至纯的孝道。胡母23岁守寡,主持家政,有着仁慈、温厚、勤俭、识大义能容忍的种种美德,并且给予了胡适至性至情的伟大母爱,这些都深深铭刻于胡适的心灵。因此,他对母亲十分尊敬,而又深感母恩无以回报。那么认可母亲包办的婚事,在他看来就是对母亲的恩情最好的报答。

胡适在给其美国女友韦莲司的书信与日记中,就曾讨论过“容忍迁就”与“各行其是”的问题。胡适认为“父母所信仰,子女虽不以为然,而有时或不忍拂爱之者之意,则容忍迁就,甘心为爱我者屈可也,其容忍也,出于体恤爱我者之心理,故曰:„为人的容忍‟。”所以胡适的婚姻,基本是“甘心为爱我者屈”的具体体现。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对他关爱备至的母亲。“在家庭关系上,我站在东方人的一边,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使我深感愧疚,我再不能硬着心肠来违背她”这封信表明胡适对母亲的孝心“近乎基督教的原罪,这个罪是无论如何都赎不清的,和江冬秀结婚,只是赎罪于万一罢了。”(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适之所以为长时期离开母亲而愧疚,是因为这有违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并且其母早抱孙子的愿望也因胡适求学一再推迟婚期,未能实现。所以他深恩难报的罪恶感,变化为母命难违的使命感。胡适在1918年5月2日写给他的至友胡近人的信中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胡适不但感到母命难违,同时也不愿伤害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儒家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行为上是自律性的克制,在思想上则显示出儒家的富于理性的牺牲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胡适如果追求婚姻自由定会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会祸及数家,而这都是胡适所不愿、不忍看到的。“今之少年往往提倡自由结婚之说,有时竟破坏已订之婚约至家庭之中龃龉不睦。有时其影响所及害及数家,此儿所不取”。从中可见胡适是十分重视家庭的和睦,并推己及人,不愿因违婚而影响相关家庭,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具体的阐释。还应提及的是,胡适思想亦受墨家学说的浸染,他曾直言喜欢墨家的兼爱说。众所周知,“兼爱”就是不分亲疏,爱所有的人。墨家认为祸乱的缘由即是人们爱自己而不爱他人,彼此不相爱。胡适既爱母亲,爱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也爱江家,爱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因此,不违婚约是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共同作用的结果。

胡适婚后,许多旧人都恭维他不背旧婚约,是最可佩之事,因为他们以此为大牺牲,胡适说“当初我并不准备什么牺牲,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罢了。假如我那时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胡适日记,1921年8月30日)我们没有理由说胡适写在日记里的话是违心的。在他看来,毁掉婚约,同当时许多新人一样娶了一位思想激进,才气横溢的新女性,她的光辉也无法驱逐心灵的阴影。履行婚约也许是痛苦的,那么毁婚带来的一定是更大的痛苦。

胡适的婚姻思想基础除“孝”以外,还有“信”。“信”即讲求信用,诚实无欺,也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就婚姻而言,虽系母亲所订,但信守婚约与否取决于胡适。胡适之所以能在1904至1917年漫长的13年的人生旅程中苦苦等待,憧憬琴瑟相得的美好未来,主要缘于“孝”与“信”。当胡适的家乡谣传胡适已在美另娶时,胡母在给胡适的信中要求澄清,胡适于1915年10月3日写了一封8页的长信,力辩谣言之无稽,其中说到“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儿久已自认为已聘未婚之人。儿久已认冬秀为儿未婚之妻……”。胡适在“不可毁”、“不必毁”、“不当毁”的旁边密圈加点,以示其诚,由此可见他信守之意是何等坚定。

一般人都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婚姻是不人道、扼杀人的天性的,这几乎成为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胡适在上海读书时也曾对旧婚约制度给予否定,1906年他在《竞业旬报》上发表文章对传统婚制进行批评,这成为其当时文章主要内容之一。其小说《真如岛》中也有类似观点“早婚则男女皆不能自主,多有配合不宜,夫妻因而反目,坏处一”。

然而胡适留学后却对旧婚制流露出温和态度,甚至认为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在认识上发生逆转。

首先,他认为旧式婚姻仍可成长为真实之爱情。这是他认可其包办婚姻与江冬秀结婚的又一真实原因。胡适的婚姻就“包办”而言,与几千年来多数的中国男性并无差别。不同的是:也许其他男性对包办婚姻的认同缘于一种惯性或是惰性,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胡适却不然,他是清醒的、理智的,曾经过了审慎的思考研究。他以为“订婚之后,女子对未婚夫自有特殊柔情。故偶闻人提及其姓名,伊必面赤害羞;闻人道其行事,伊必倾耳窃听;闻其有不幸事,伊必为之悲伤;闻其得意,则必为之称喜。男子对其未婚妻,亦然。及结婚时,夫妻皆知其有相爱之义务,故往往能互相体恤,互相体贴,以求相爱,向之基于想象、根于名份者,今为实际之需要、亦往往能长成为真实之爱情”。(《中国婚制》,《胡适文集·书信日记》33-3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胡适以为名份在旧婚制中是爱情的种子,在婚前萌芽破土,在婚后的互敬互爱中亦能长成参天大树。他将爱情婚姻与责任义务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明了旧婚姻主要特点。勿庸置疑,胡适的分析有其合理性。因为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描写了相思的永长,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是刻骨铭心的爱之绝唱。但是也必须承认,胡适对旧婚制认识失之片面,对其泯灭人天性的一面是回避的。

也许胡适对旧婚制好感缘于其亲身体验。在他求学的13年中,对未婚妻江冬秀是既重“名份”又寄真情的,并对再三延长婚期心存愧疚与歉意。在1914年7月8日与江冬秀的信中写道:“适去家十载,半生作客他乡,归期一再延误,遂至今日。吾二人之婚姻亦因此延误,殊负贤妹。”并且胡适曾在寄给江冬秀的照片背后题诗云:“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他还以《古诗十九首》的句子寄托“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的感慨与思念,体现出典型的东方情调。

其实这种情调源于他东方人的情感形态,胡适留美7年中,在许多方面如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治学方法等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家庭婚姻方面仍是赞同东方人。他在日记《容忍与各行其是》中写道:“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而东方人的家庭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是父(母)慈子孝,夫唱妇随,四世同堂,尽享天伦。这是胡适心向往之的。因此他在“得家中照片题诗”的末段写道:“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轩车何来迟,遂令此意负。归来会有期,与君老畦亩。筑室杨林桥,背山开户牖。辟园可十丈,种菜亦种韭。我当授君读,君为我具酒。何须赵女瑟,勿用秦人缶。此中有真趣,可以寿吾母”。这是一幅典型的体现着东方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图画:夫妻恩爱,琴瑟相得,长幼有序,母慈子孝,背山而居,种菜种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表现出东方所特有的温馨安逸,怡然自得生活状态,流露出胡适无法摆脱的也不愿摆脱的东方情结。

我们知道,胡适曾提出过“全盘西化”的观点,那么他的这一人生理想是否与之相矛盾?其实不然。胡适深知对于西洋文化,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全盘采取,事实上也决不能全盘采取,他是希望通过旧文化的惰力来历史地自然地折衷。胡适作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物,其文化思想上必然带有两个时期碰撞冲突又调和折衷的特征。而在家庭问题上对东方生活方式的眷恋与憧憬就化成其坚守婚约的内驱力。

其次,通过对中西婚制的比较,得出我国女子所处的地位高于西方女子的结论。他在日记中写道:“数日前余演说吾国婚制之得失,余为吾国旧俗辩护,略云:„吾国旧婚制实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女子不必自己向择偶市场求炫卖,亦不必求工媚人之术。‟”在胡适看来,东西方女子地位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讨好男人,这不能不说是失之肤浅的。固然不能否认西方女子在社交中的处境有其卑微无奈的一面,但毕竟其有学音乐、舞蹈和与男子交往的自主。其实中西方女子的地位并无本质之别,与其构成差别的却是高高在上的男性。

总之,胡适对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缠足、节烈贞操、迷信、嫖娼等深恶痛绝,在许多文章中加以批判,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对于律诗也一概否定。然而对于旧的婚制却有所偏爱,虽其见解不乏合理因素,但却未能揭示其罪恶的本质,这不能说是其思想的局限。

自古道“道不同、不相谋”。的确,无论是君臣、朋友,还是夫妻间感情的维系主要依凭的是“道”。

胡适夫妇虽然兴趣、爱好、知识水准有天壤之别,但在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上却有其本质性的一致。这就是他们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根本原因。 首先,他们都是无神论者。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就存在“有神”与“无神”的差别,这种对立思想广泛地体现于中外思想文化中。

其实胡适也并非是天生的无神论者,他也经历了由拜神到无神的转变。胡适的父亲是无神论者,但在胡适三岁时就已去世,胡适的母亲及家中其他女眷都信神,胡适小时也曾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后来他读到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引的范缜的《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胡适接受了无神论,并坚信这一学说。(留美后曾动摇,但最终放弃当耶教信徒要求)所以面对矛盾复杂的传统文化思想,胡适并不盲从,由此他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爱动脑的习惯。

尤为可贵的江冬秀也是无神论者。胡适曾夸奖她:“不迷信、不看相、不算命、不祭祖先。她的不迷信在一般留学生之上”。(《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总之胡江二人一致信仰的构筑了其婚姻的基石。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不做官。

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方“以商立国”,中国恰好相反,“以农立国”。封建王朝长期实行“重本抑末”政策,致使商人地位低下。并且在中国四千多年的专制政治中形成了君贵臣贱,官贵民贱以及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和特权制传统。中国专制政体主要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支撑,并且对官吏的选拔尤为重视。所以官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多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实现的尺度。而胡适夫妇对这一落后的传统思想是摈弃的,对升官发财,富贵荣华的中国人心仪神往的人生道路是否定的。

胡适在回国之初就在文章中反复表明远离政治,不做官的态度。他曾说:“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他也向同事们建议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最基本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可见胡适首先重视的是学术而非政治。

江冬秀对仕途的厌恶要比胡适强烈,不问政治的决心也更为坚定;胡适1938年任驻美国大使后,曾在信中表明态度。“现在我出来做事心理常常感到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的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来不作这样想。”(1938年11月24日信)还曾说:“我只能郑重向你再发一愿:至迟到战争完结时,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活去”。(1938年7月30日信)江冬秀作为一个旧式女子能有此迥异于世俗的胸襟见识,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再不要走错了路,把你前半身的苦功放到冰泡里去了,把你的人格、思想,毁在这个年头上。”1947年蒋介石力劝胡适出来参加政府,江冬秀临送胡适上飞机时还郑重叮嘱:“千万不可做官”。以往中国男性多想进入仕途,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女子也希望男人做官,实现夫贵妻荣的梦想。而胡适夫妇的价值观却与这一传统观念相背离,这是十分令人感佩的。

此外,胡适夫妇间互敬互爱,表现出对中外文化中进步思想的发扬与融合。首先,江冬秀是位理想的贤内助。“三从四德”的旧式教育没有扭曲她的人格,她继承了中国妇女勤劳、宽容、坚韧的美德。她善于烧菜,会做胡适最爱吃的徽州锅和徽州“塌裹”(馅饼)并且总是为丈夫预备好宵夜点心。她不但在生活上对胡适关心体贴,在精神上更给以理解,表现出从

容豁达的心胸,几乎对有关丈夫的男女间的传闻一笑了之。并且参与了胡适与韦莲司书信的整理工作。

胡适也非常尊重夫人的人格与精神,不但在其人生定位上听取太太的意见,而且在日常生活上对妻子也从不含糊。胡适说:“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尊重对方的人格。要能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其实,他的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的积淀,同时也表现出较浓厚的基督教的精神情绪,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平等意识。因此,胡适并不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头衔而凌驾于夫人之上。他在学术研究中把孔子与诸子并列,在生活中也把自己与妻子置于同一水准,即都是有着独立人格与精神的人。

总之,我们有理由认为,胡适先生的成就与其幸福的无后顾之忧的家庭有密切关系。所以唐德刚说:“国人一提到胡适之的小脚太太似乎都认为胡博士委屈了,但是有几个人能体会到,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最后一位„福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4日)

日记分类:我的首页 写日记 管理日记 胡适研究 数字艺术 人文历史 旅游地理 影音天地 东邪西毒 杂文集锦

我目前共有 41 篇日记 >

胡适的36个博士头

胡适(1891年-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人。在上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胡适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声震全国、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胡适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追捧,除了他为人谦和,一生涉猎广泛,著述等身,令人叹为观止外,还因为在他一个人的头上,竟然戴了36顶博士帽,这不仅堪称“中国第一”,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10年(清宣统二年)7月,19岁的胡适前往北京,参加了第二批”留美赔款官费“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同年9月,胡适赴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

1916年11月,胡适顺利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和哲学史初级口试、笔试,取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而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则早在这年的8月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这篇论文长达9万多字,胡适花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才写完。1917年5月22日,胡适参加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按照哥伦比亚大学的规定,每位“博士候选人”都必须向校方呈送论文副本100本。为拿到博士学位,胡适开始忙着安排起自己的论文出版事宜来。然而就在此时,他的老乡,安徽怀宁人陈独秀却发来了一封电报,催促他尽快回国。

原来,此时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胡适留美期间,曾经给《新青年》杂志投过几篇稿,倡导文学改良,一时间成了新思潮中的一员大将。给他发电报的陈独秀,刚刚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经他力荐,蔡元培决定聘请胡适担任北大的教授。胡适接到电报后,顾不得博士论文的出版,也顾不上博士学位还没有拿到手,便决定立即回国。

由于博士文凭迟迟未能拿到手,在国内学界和政治界长袖善舞的胡适,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1927年初,胡适在伦敦出席完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后前往美国,希望能解决掉困扰了他多年的“博士文凭问题”。到达纽约后,他没有亲自办理这件事,而是委托了一位叫作沈有乾的朋友,替自己将已经印好的100本论文交给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经过如此周折,胡适才总算正儿巴经地戴上了自己的第一顶博士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在耗时10年、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博士”后,一顶顶博士帽便接二连三地朝着胡适“飞”了过来。

1934年12月,胡适由北平赴香港讲学,香港大学于次年1月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1936年9月,胡适应邀出席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大会,并以“中国的印度化:文化借贷的专题研究”为题发表了演讲,会上他接受了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同年,胡适还接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这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胡适就一下子戴上了4顶荣誉博士的帽子。

1938年9月,正当国内对日抗战硝烟正浓之际,胡适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驻美全权大使。胡适在美国进行了大量抗日爱国的外交活动,使中国的抗战赢得了美国朝野的普遍同情。伴随着这位“书生大使”日益增长的名气,美国和加拿大的不少大学也纷纷邀请他作演讲、授学位。

1939年6月6日,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毕业生宴会上发表了演讲,并接受了母校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7天之后,胡适又接受了芝加哥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这一年,胡适因为生病后不能远行,还辞去了3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

1940年3月,胡适在一封家信中写道:去年得了两个荣誉学位,今年可得8个,连同以前的,总共有13个荣誉学位了。这年6月,胡适连续得到美国8所大学授予的8个荣誉法学博士,这8所大学分别是: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和宾州大学。至此,胡适的荣誉博士头衔已经有13个了。不过,“爱惜羽毛”的胡适也曾对此“自嘲”过.他说:“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一个是4年苦功得来的,13个是白送的。”

1941年1月20日,胡适前往华盛顿参加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他后来说:“为了这一次典礼,我却牺牲了一个荣誉博士的头衔。因为那天正好有一个学院邀请演讲,并且赠送我此项头衔,我因贪看罗斯福总统就职而放弃了这个机会。”不过这一年,胡适还是得到了7个荣誉博士,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森林湖学院、狄克森学院、密特勃雷大学和密达伯瑞学院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以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和多伦多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

1942年,胡适又迎来了自己接受荣誉博土的“高峰期”。这一年,他共获得了美国10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其中有2个是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分别是达脱茅期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其余8个均为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分别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第纳逊大学。

自胡适1938年9月就任驻美大使开始,到1942年8月卸职为止,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胡适总共接受了27个荣誉博士,占到他一生中所领荣誉博士的70%以上。

胡适接受的最后几个荣誉博士分别是:1943年美国柏克纳尔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1945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1949年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1950年美国克莱蒙研究所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

1959年7月,胡适飞赴美国檀香山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东西方哲学研讨会,夏威夷大学授予他名誉人文学博士,这是胡适一生中所接受的最后一个荣誉博士头衔。

胡适一生获有35(36)个荣誉博士学位。时间跨度从民国24年 (1935年)至1959年。按学科分:法学24个,文学9个,人文学 1个,不明学科1个;按国家和地区分:美国31个,加拿大2个,英国1个,香港1个。

胡适所获荣誉博士名录:

1935年 香港大学 法学博士 1936年 美国哈佛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南加洲大学 文学博士

1939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 法学博士

1940年 美国韦斯尔阳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杜史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克拉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卜隆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联合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柏令马学院 X X博士

美国宾州大学 法学博士

1941年 美国加州大学 法学博士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森林湖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狄克森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密达瑞学院 法学博士

加拿大多朗多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佛蒙特州大学 法学博士

1942年 美国达脱茅斯学院 文学博士

美国第纳逊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文学博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罗却斯德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奥白林学院 法学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妥尔陀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东北大学 法学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法学博士

1943年 美国伯克纳尔大学 文学博士 1945年 英国牛津大学 法学博士 1949年 美国柯鲁开特大学 文学博士 1950年 美国克莱蒙研究院 文学博士 1959年 美国夏威夷大学 人文博士

发表于2006-06-28 13:27:41 94 人阅读 0 条评论

 1918年7月20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

1918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说: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 东邪西毒,时间给爱情的挽歌 始终觉得,王家卫的电影中《东邪西毒》是最让人心动和心痛的一部,就像它的英文名字《时间的灰烬》一样,有百年孤独的味道。

虽然是取自金庸的《射雕英雄》第一章的名字,但是除了几个如雷贯耳的人物的名字之外,它恐怕与《射雕》再无半点瓜葛了。影片中既没有铁血丹心的豪迈,也不见忧国忧民的情怀。它彻头彻尾,不过是一首关于时间和爱情的挽歌罢了。

影片以西毒欧阳锋的独白贯穿始终,空洞寂寞的声音,回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没有强烈的爱恨情仇,在无穷无尽的回忆里,只有毫无起伏的声浪在陈述所有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张张褪了色的照片,随着暮色的夕阳和晚风,一页一页再次翻过。其实无论曾经多么惊心动魄或者荡气回肠的种种故事,到头来再看只不过是浮生若梦而已。

再炫目的美丽也会苍老,再浓烈的激情也会淡却,再璀璨的青春也会凋谢,一切的爱恨情仇,只有在人的记忆里才会鲜活。东邪永远记得家乡的那朵\"桃花\"和潺潺的溪水,即便是他喝了\"醉生梦死\"酒忘记世事之后,眼前仍然是那幅美丽的画卷,那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其实海上未必真有一座什么开满桃花的小岛的。孤女为了救弟弟,几乎在西毒的门前坐了一生一世,信念在她那里,已经固化为一种执着和一种生活。

时间既是爱情的杀手锏,也是爱情的试金石。有些时候,曾经拥有就已经是天长地久了。欧阳锋说:当你无法得到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直记着她。为情所困的慕容对欧阳锋说:\"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无论你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也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其实许多时候,我们要的,只是这种自欺欺人的美丽的答案罢了。

相爱、背叛、猜忌、错过、别离、重逢,众生在茫茫人海中随波奔涌,滚滚红尘里苦苦挣扎。在时间的灰烬里,爱与不爱,恨与不恨,一切都淡如烟尘。

推荐第2篇:去伪存真胡适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去伪存真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常玩微博、微信的朋友,想必对这段话不会陌生。倘若记性好,还能叫出作者的名字:这不是胡适说的么!这不由令我想起两位美国人小保罗·F·博勒与约翰·乔治合著的《名言,他们从没说过》。我读美国人的书,有两本最有同感,甚至发出“彼可取而代也”之慨:一是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二即这本书。此书所罗列的伪造名人名言的案例,在我们所置身的微博时代与微信时代,几乎可一一找到对应,只需把亚当斯换作张爱玲、把爱迪生换作白岩松、把伏尔泰换作陈丹青、把伯克换作王朔;甚至为“造假”行为辩护的借口,中西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约翰·罗金斯哀叹那些伪造的名言是“人类杰出的谎言”,我的一位律师朋友针对质疑,振振有词:这句话到底是胡适还是储安平所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没有道理,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有没有贡献——揣摩他的意思,一句话,是不是谎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的理念杰出与否。如果给被伪造名言所伤害的名人排排坐,胡适估计不在前列。他被强加、栽赃,仅见两例,一是把储安平谈1947年中国政局的名言,移花接木,挂在他的名下;二即这段谈规则与道德的名言,不仅冠名于他,还纳入胡适语录,甚至安排了出处,号称来源于《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在胡适文章当中,《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并不冷僻,反而常见人谈论、援引。譬如那句脍炙人口的自由之声:“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便出自此文。检索这篇作于1930年的文章,可知并无一言谈及规则与道德的关系。作伪者的手段实在不够高明,选择出处,自然越冷僻越好,或者干脆胡编一个篇目,纵使有人质疑,则可宣称,这是胡适先生的佚文。胡适一生著述数千万字,有一二佚文,再也正常不过。非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没有这段话,翻遍《胡适文集》(我用的是北大版),你也难觅踪迹。说白了,这压根不是胡适的言论。我生怕自己疏忽,特地请教大陆青年一代最优秀的胡适研究者、被誉为胡适传人的林建刚兄, 他的答案是:伪。

抛开出处,且谈文本。从修辞上讲,像“人味儿”“没事儿”这般带有儿化音的词语,无论作文还是演讲,胡适都极少使用。儿化音属于北方话,胡适的口语,则系吴语(其青少年时期,主要成长于绩溪和上海,这二地,都是吴语片区),两者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由此大抵可以证伪。 再说思想。这段话的立意非常明确,把规则与道德对立起来,扬规则而抑道德,正迎合了一批受众的简化思维:谈道德而色变,视规则如解药。然而这里有一根本问题:规则与道德并不完全对立,甚至无法构成二元关系,而是交错、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譬如说规则的发明,源于道德;规则的推行,有赖于道德,遵守规则本身,常被视为一种德行;一个肮脏的国家,可能不讲规则,然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必然是规则与道德并重,缺一不可。就此而言,可见这段伪造的名言立论之狭隘。 胡适思想,以通达著称,偶尔浅薄,绝不狭隘。我们不妨回顾他的文章。就我的粗略印象,他直接谈规则,并不多见,反而常谈道德。不过他谈道德,不会泛泛而谈(他一直提醒不要“让名词代理了思想”,这里的名词,指一些宏大而抽象的词语),而有其确定所指。以《易卜生主义》一文为例。他首先辨析道德的定义。通常以为,“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道德;不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不道德”,可是,何谓社会习惯,难道不该好好考量一番么?他举例道:“我们中国的老辈人看见少年男女实行自由结婚,便说是‘不道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事不合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习惯。但是这班老辈人自己讨许多小老婆,却以为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不道德。为什么呢?因为习惯如此。”由此可见,当社会习惯把持于有权阶级、既得利益者之手,作为一种偏见,一种压迫的工具,那么所谓道德,本质上可能不道德,所谓不道德,表面上则是道德。 胡适抨击的便是这种虚伪的道德:“这种不道德的道德,在社会上,造出一种诈伪不自然的伪君子。面子上都是仁义道德,骨子里都是男盗女娼。”他还高呼:“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义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无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的社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

这似乎呼应了那段名言的结论:“„„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 遍布的肮脏国家。”不过对比二者,出发点显然不同:一者在批判虚伪的道德,主张回归真实,一者在批判“大谈道德”,号召“讲规则”。我无意分辨此中高下与是非,只是试图提醒一点:胡适从不反对道德,更不反对谈道德,他的思想体系,多元是最大特色,道德建设与规则建设,或者说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一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明乎此,便可知胡适,无论青年胡适,还是老年胡适,都不会说出那样的名言。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结尾,胡适坦言:“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愿善意理解,有人伪造名人名言,目的也是使世人“不受人惑”,然而其方法已经丧失了正当性,譬如托胡适之名,以其为绳索,牵起了“少年朋友”的鼻子。

--以上文字摘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观点

推荐第3篇:胡适经典语录

胡适经典语录

胡适经典语录 胡适简介:

胡适,字适之,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新诗、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博学多才,在文学、哲学、教育学、红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出版过《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庐山游记》、《人权论集》等多部作品。他曾任北大校长、驻美大使等职位,周游列国,生在旧文化和新文化矛盾碰撞的时代,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常人少有的魄力和勇气。

胡适经典语录: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要问自已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我们要看破人世间,时间之伟大,历史的无穷,人是最小的动物,处处都在演进,要去掉那小我的主张,但是那小小的人类,居然现在对于制度、政治各种都有进步。——《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它圆就圆,方就方,是有意味;因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科学的人生观》

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危险的,定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少年中国之精神》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批评的、冒险进取的、社会的人生观。

——《少年中国之精神》

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新生活》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梦与诗》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调寄生查子》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人生有何意义》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我的母亲》

我也许不会再见那笑的人,但我很感谢他笑得真好。——《一笑》

时势生思潮,思潮又生时势,时势又生新思潮。——《中国哲学史大纲》

推荐第4篇:胡适年谱

胡适年谱

一八九一年 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於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 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 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 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 胡传病死於厦门。

一八九六年 六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 七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 八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00年 十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一年 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0二年 十二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三年 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

一九0四年 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駓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一九0五年 十五岁

春 改进澄衷学堂,在那裏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0六年 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0七年 十七岁 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0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0九年 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0年 二十岁

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一年 二十一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

九月

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

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

一月

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展」

五月

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

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微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典,以干事长身分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 1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一九二四年 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

筹备《现代评论》。

八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

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十一月 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著〕《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 并与郑振 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 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中间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一九二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

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复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等同游卢山。

三十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赴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著〕《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英著〕”Reform in Chinese Mourning Rites,”In:Antumn Leaves, by E.T.C.

Werner (Shanghai, Kelly & Walsh, 1928), pp.69-95.”Civiliaz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In:Whether Mankind, Apanorama of Modern Civilization, ed. by Charles A.Beard (New York, Longmans, 1928), pp.25-41.A revised text

appears in The World\'s Best, ed.by Whit Burnett.(New York, Dial Pre), pp.1066-1077.

一九二九年 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赴杭州出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赴州参观「西湖博览会」。

〔著〕《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著)(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Ο年 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

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七月

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赴青岛小住。

九月

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

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著〕《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 3十一月 去南京出席考铨会议。

〔英著〕

The Chinese Renaiance (The Haskell lectures delver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33) (Chicago, The Unviersity of Chicago Pre, 1934), xi , 110 pp.

一九三五年 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九日,到广州。

十一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

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 十九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七月 月初 到平绥路去旅行。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著〕《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

〔著〕《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一九三六年 四十六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 七日,到上海。

十四日,启程赴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室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 四十七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 八日,离北平。

十一日,到卢山,得到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加卢山谈话会。

二十八日,返南京。

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 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九月至十二月 去美国作非式的外交工作,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 哥伦比亚电台发表「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

〔英著〕

\"The Indianization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Cultual Borrowing,\" In:

Independence, Convergence and Borrowing in Institutions, Thought and Ar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 1937) (Harvard Tercentenary Publications), pp.219-247.

一九三八年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

五日,赴华盛顿就任。

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一九三九年 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著〕《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Living Philosophies Revised,\" In:I Believe, ed.by Clifton Fadi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39), pp.357-378.

一九四Ο年 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 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英著〕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nstrumentalism,\" In:The Philosopher of the

Common Man; Eaays in Honor of John Dewey to Celebrate his 80th Brithday

(New York, G.P.Putnam\'s Sons, 1940), pp.205-219.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In: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英著〕

- 5\"Chang Po-ling:Educator,\" In:There is Another China (New York, King\'s

Crown Pre, 1948), pp.4-14.

一九四九年 五十九岁

一月

十四日,赴上海。听到共产党提出的「八项二十四款」和平条件、指出「和比战难」。

十五日,蒋总统介石先生聘他为总统府资政。

三月 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十一月 二十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作「发行人」。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由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Ο年 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 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四月 二十日,出席美国哲学会议,讲演「十年来中美关系急趋 恶化的原因」。

是年 在美国全国社会科学协会讲演「共产主义在中国」。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的遗著《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作

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

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十一月 下旬至年底 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一九五三年 六十三岁

一月 十六日,与蒋总统介石先生作长谈。

十七日,离台经日本返美。

〔英著〕

\"The Natureal Law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n: Natural Law Instititute

Proceeding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Vol.5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 1953).

〔英著〕

\"Ch\'an (Zen) Buddhism in China:Its History and Method,\" In: Vision and

Action; Eays in Honor of Horace Mallen on His 70th Birthday, ed.by

Sidner Ratner.(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 1953), pp.223- 250.

一九五四年 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陈诚递送总统、副总统当选证书。

四月 五日,离台赴美。

七月 十六日,蒋总统介石聘他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英著〕 \"Authority and Freedom in the Ancient Asiatic World,\" In:Man\'s

Right to Knowledge: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esented in Honor of the

Two 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Columbia Uinversity, First Series:Tradition

and Change (New York, H.Muschel, 1954), pp.40-45.

\"An Oriental Looks at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Modern

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 Vol.5.(Pittsu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 1954) (Pitcairn-Crabbe Foundation Lectures), pp.47-60.

一九五五年 六十五岁

在美国各地讲学。

三月中旬 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胡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为他祝寿。

一九五七年 六十七岁

九月 二十六日,以中国代表团代表身分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批评中共的演说。

- 7

推荐第5篇:胡适 讲学习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返回日志列表

2011.11.25

(1932年6月)(节选)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镕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想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顽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马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顽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心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灭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推荐第6篇:胡适语录: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胡适先生写信给长子祖望:“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可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2、余英时先生谈到:一九五八年胡适就“中研院”院长之位,蒋来致辞,恭维他因为崇高道德以致在大陆上受到批判。胡答词,开头便用“总统错了”四字,并解释他受批判是由于提倡科学方法云云。这四个字等于当面打了蒋一个耳光。蒋虽极怒,却不便当众发作。此事也可见蒋有相当修养,至少还有雅量。

3、记者问:您相信大陆清算您的思想,可以成功吗?(胡适)答:我相信他们清算胡适思想,是不会成功,是要大失败的,古人有两句诗,说得很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陆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点常识的,你看是不是?问:我想是的。您的短短十分钟的谈话,可以给大陆同胞永久深刻的印象。

4、李敖1961年作文《播种者胡适》,其言曰:“一个稍有现代化头脑的人,一看就知道胡适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想不到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居然还不为人所容,这真是中国社会的大悲哀!胡适之不过时证明了我们四十年来没进步。”

5、1962/2/24,胡适先生忌日。陈之藩作《在春风里》纪念适之先生:“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春风就这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了。”

6、胡适先生在给国立北洋大学在读学生陈之藩的信里写道:"我二十岁时,初次读新约圣经,读到耶稣在山上,看见大众前来,祂大感动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我不觉掉下泪来。"(陈之藩着《在春风里》,第十五章:纪念胡适之先生之五)

7、1600/2/17,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被处以火刑。胡适作《容忍与自由》: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仅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8、他的意思是要说,我们是来救火的,不是来放火的。照他的教育训练看来,用暴力的革命总不免是“放火”,更不免要容纳无数“趁火打劫”的人。所以他只能期待“少数里的少数,优秀里的优秀”起来担负改良政治的责任,而不能提倡那放火式的大革命。——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9、【音频:也是微云(1926)】胡适作词,赵元任谱曲,白玉光男高音独唱:"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只不见去年的游伴,只没有当日的心情。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0、“二十一条”发,胡适力劝一起留学的朋友理性爱国:“让我们先克尽己责,那就是求学。我们不要被新闻报导的鼎鼎沸沸冲昏了头,而忘却了我们严肃的使命。我们必须要严肃、心如止水、坚定不移地求学。我们必须要卧薪尝胆,以求振兴祖国…而即令祖国这次不幸而覆亡,我们也要让它从死里复活!”

11、胡适:即使文凭能够暂时混得一支饭碗,分得几个钟点,终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终究要被后起的优秀人才挤掉的。打不破的铁饭碗不是父兄的势力,不是阔校长的荐书,也不是同学党派的援引,只是真实的学问与训练。能够如此,才是反省。能够如此反省,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

12、1911/1/30,胡适刚刚满二十岁才一个多月,还在学苹果栽培,次日一早期考第一门考生物,当其时也,正是那年的农历新年。适之先生期考前一天晚上的除夕夜作了一首诗自况:“永夜寒如故,朝来岁已更。层冰埋大道,积雪压孤城。往事潮心上,奇书照眼明。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诗言志。

13、我们中国学英文,和英国美国的小孩子学英文,是两样的。我们学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得几个洋字,会说儿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以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种“一箭射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同时并教。——胡适《归国杂感》

14、1917/1/1,胡适之(时年26)在《新青年》刊发《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化运动开。胡适为此作《沁园春》:「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又言︰“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吾辈已返,世界因此不同。胡适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这篇文章首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使他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人主持下,启蒙了整整一代人。这本最初发行量只二千份的杂志成为全中国青年之最爱。每个人都开始明白了民主与科学的道理。当时湖南的毛泽东也是铁杆粉丝并投了稿。

15、胡适之先生在六十八寿辰当天对大陆广播:“我们今天在自由中国,纪念北大的六十年。我们纪念什么呢?我们要纪念有三点。第一,我们追念北京大学的过去。第二,我们要哀悼北京大学的现在,第三,我们还要展望北京大学的将来。”(参见珍贵视频:胡适先生在台湾

16、1891/12/17,胡适之先生诞辰。林语堂评:“处于今日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适之先生所以配为中国学人的领袖,因他有特别资格:他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同时有真正国学的根底,能直继江永戴东原的师承而发扬光大汉学的考据精神,而无汉学末流公羊派的偏狭门户之见。两样齐全是不容易的。”

17、所谓的“一二九”运动发生后,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先生痛心疾首,读先生日记,鲜见此愤慨。“孟真(傅斯年)说我近日脾气不好!其实我这几天的失望比前二十天更大。青年人没有知识,没有领袖,单靠捏造谣言来维持一个浮动的局面,是可痛心的。”《胡适日记》1935/12/12

18、

1、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4、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胡适

19、1930年,胡适重申自己不变的信念:1.“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2.“只能承认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3.不要盲信本国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4.“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记住这些,提防骗子!

20、胡适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见不能束缚,时髦不能引诱,这就叫„独立‟!”

推荐第7篇:胡适_名言警句

1、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0、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11、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2、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1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5、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6、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8、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9、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20、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21、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落空;虚耗;虚掷)。(功不唐娟: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22、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23、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24、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25、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6、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27、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28、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29、《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推荐第8篇:几篇读后感(胡适)

《胡适传》读后感

今日完读《胡适传》,一代哲人,为民主、自由而奋争,为国难、民穷而奔波,尽一个知识分子的应尽责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人、领军人物,一度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终生索求,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堪有孔子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其主张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及怀疑的精神,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令学人深思。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正如毛泽东所言,该是为其正名的时候了。“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侯,替他恢复名誉吧。”蒋介石送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当是对其比较确切的评价。

读《胡适传》有感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 “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重读《胡适传》有感

最近在单位整理东西,无意间看到了多年前《光明日报》连载的白吉庵先生著的《胡适传》,便再次拜读了一遍。

记得当时每天拿到报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连载的《胡适传》剪下来。今天许多人对胡适可能比较陌生了,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比较久远了。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和陈独秀一道,是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第一人。

我十分敬佩胡适的人品!敬佩他的清正廉洁!敬佩他的骨气!敬佩他的才学!

胡适和母亲包办的年龄比他大、且识不得几个字的原配夫人江冬秀(小脚,即缠足)白头偕老,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才华能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完全可以再娶第

二、第三房姨太太,或抛弃原配,找个年轻貌美的。所以,从这一点看,他比鲁迅强。 胡适的清正廉洁、他的骨气更令人钦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四年驻美大使,离职时银行存款只有1800美元。长期在美国生活,但不愿加入美国国籍,拒绝接受美国人在住宅等方面的馈赠。在他花甲之年,国民党台湾当局送给他六万美元,被他全数退回。

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欣赏的,是胡适曾经对年轻人常讲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晚年在台湾某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的一次题目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演讲也非常经典。他送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三味药”:第一味药是“问题丹”,年轻人应总要寻找、思考几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地研究解决;第二味药是“兴趣散”,每个人除了本职工作外,都应有几个业余爱好。他认为:这种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也许比他的职业还重要,还富有成果;第三味药是“信心汤”,年轻人必须自信,要坚信自己能够干成一些事。他说: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读《胡适传》有感

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看着胡适走过的人生之路,想想现在的我,总是觉得生活很无聊,从来都不发言,从来都不写文章,从来都不广交友人,也从来都不上心于学术,我只是静静地对着电脑,偶尔玩玩游戏,偶尔发发呆,偶尔拨弄自己的头发,偶尔担心自己的作业没有写完。时间就这样在我这无数的偶尔中流失,流失了又开始后悔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我的生活似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胡适大学和读研期间可不是这样,他研究学术,发表演讲,研究政论,发表己见,想着怎样去救过,怎样去顾家。当然我不能和他比,只是有句话叫做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想我必须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不管晚不晚,我希望我也能有一番作为,能严于律己。

浅读《胡适传》

在我的记忆中,胡适这个名字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过。过分的轻描淡写,是我对这位名人的关注并不多,仅仅是知道他曾经是北大的校长而已。不像鲁迅,几乎每一册语文教材都有一篇鲁迅的名作,这就自然而然地对鲁迅了解更深了。

想去了解胡适,是从教育学课堂上认识到教授对胡适的崇拜开始的。因为对一个人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胡适的文章,只是借了本《胡适传》来看看。

《胡适传》总共十二章,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仅仅看了前两章,也就是仅仅是了解到胡适先生在留学美国前的那段日子里的事。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对家庭教育的见解。

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

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做人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在《胡适传》中清楚地写到:“每天天刚亮,就把他(胡适)叫醒,披上衣服坐着,然后训诫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真改正;并且要他认真学习。又是向他讲述父亲的种种好处……”、“平时胡适在家做错了事,母亲从不在人前责备他,而只用严厉的眼光一瞅,胡适就吓住了。到了晚上人静的时候,他母亲才关起房门教训他……”相比之下,胡适的嫂嫂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那么的愚蠢,她们总是在不顺心的时候拿自己的孩子出气,骂给别人听。

胡适先生的父亲死后,家业逐渐衰落,但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这应该能给现今的父母们一个启示:要求孩子学特长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令孩子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而不是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就更显得重要了!

联想到我的家庭教育,我的父母还是做的很不错的。他们向来不会在客人面前埋怨自己孩子的不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树立起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我真的有做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会在日常聊天中指出。我的父母始终认为不应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另孩子失去该有的自信,否则得不偿失。至于我的学习方面,他们从来不可以要求我去学这学那,而是培养起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在我求知的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希望更多的人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而不至于白白断送了众多孩子的未来!

推荐第9篇:学人翰墨——胡适

胡適(1891—1962),原名洪骍,字適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先后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颇大。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独裁和文化专制。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等。近年出版《胡適全集》。 宁鸣而死自由生 一

黄岳渐水间的徽州,历史上的文人名士不胜枚举。名人故居几乎散布于每个村落,而我几番重访的只有歙县潭渡的黄宾虹和绩溪上庄的胡適之。南黄北胡,一文一艺,是近代文化领域的奇观,恐怕亦是徽学的最后一振。

最早去上庄,是1993年,同上海来的楚三兄。上庄在徽州算是一个大镇,小巷逶迤,左曲右绕,才找到胡家,可能过访者稀少,铁将军把着院门。向邻居打听,几番周折,终于找到看门的胡氏后人。当年的胡家算不上大户,典型的皖南民宅,因久失人气,显得有些破旧。 正屋的门前挂着沙孟海写的牌子:“胡適故居”。堂前是胡適先生的造像,西装革履模样,纯用“院派新法”,画者闻是徽籍某地方画院院长。若用白描写真古法出之则别有一番气度,大概在他们眼里,胡先生就是一位新派的人物,古法太旧。其实画无新旧,全在格调。画旁是钱君匋的隶书对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钱也算是胡適那个时代的“遗民”,联语之评价也算得体。

我忽然想起,这是胡適的老家,或许有胡大博士的手泽流传,便问守门的人。他说:“都捐了。还有一部手稿,在别人手里。”问他能否看见。他笑了笑,表情神秘。 再访胡適故居,已是十几年后的深秋时节。与香洲兄自旌德往屯溪途中迂道上庄,故居已被修缮一新,门前也围起小院,垒起一座像样的门楼,砖雕的匾额上刻着“兰蕙书屋”。据说,胡適的父亲喜爱兰花。老屋也重新整修,粉墙黛瓦,矗立蓝天之下,过去门前杂乱的柴禾小屋已变成一排平房,院庭青砖花石铺地,墙脚黄花绽放,十分雅洁。屋里也陈列了许多胡氏的著作和生平介绍图片,已是像模像样的“名人故居”了。也开始卖门票,这样倒好,有了固定收入,守门人也好安心看护。

皖南的秋季真是醉人,秋高气爽四字不足以表达置身此地的深切感受。水愈发清澈,树也益见苍翠,这些常青的松柏杂树间点缀着斑斓的红叶,红也是极其丰富的,橙红、淡红、朱砂红,淡到鹅黄,深到胭脂,在绿色间跳动、闪烁,阳光也格外的清朗透彻。

村里人说,上庄的风水好,所以出了个胡適之。撇开迷信色彩,上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四围崇山峻岭,云蒸霞蔚,村口一弯清流,自山涧泻出,清冽如许;溪边,一行古树,硕大无比。徽州很多村口都会有这样的一排“风水树”,仿佛大户人家的照壁。只是上庄村口的这几株古树,粗壮虬老,临流欹立,异态勃郁,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可惜树不能言,无法向我们叙述古镇的风雨历程。我想,当年的小胡適,饱读诗书,踌躇满志,顺溪边走出山村,回首这村头的老树,难免依依不舍,却又满怀着喜悦吧,而等待胡適的则是一番崭新的天地。将胡適称之“山乡的儿子”,是十分准确的。胡適自称“我家世代乡居……历代都是靠小本经营为生的”。胡適喜爱杨万里的一首诗: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诗中的境界,可谓少年胡適内心的向往。走到村头,我又向做向导的守门人打探,有没有胡適的书信之类。他也是神秘兮兮,说:“现在恐怕很贵了,前不久还有一个北大的人来问。”我说:“得多贵?”他冷冷一笑:“起码五万吧!”我倒没觉得他大开狮口。事实上,胡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确实是不可言喻的。 二

曾问张中行老人,二十世纪的文人谁的名气最大?张老说:“那自然是胡(適)。”这一代做学问的人,恐怕谁也比不过胡適的影响大。

胡適的影响至今仍令一批有良知的青年学子们难忘。如果也有“胡適语录”一说,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以下两句: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適的思想除了大量文字通过平面媒体传播,他还非常重视演讲,他曾说:

我在康奈尔时代,演讲的地区相当辽阔——东至波士顿,西及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城。这个区域对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一个外国学生来说是相当辽阔的了。为着演讲,我还要时常缺课。但是我乐此不疲,这一兴趣对我真是历四五十年而不衰。(《胡適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適的声音,正表达了那一时代的最果敢的人所未言的独立见解。我生也晚,没有机会聆听胡先生的精彩演讲。我出生的时候,胡先生已故去一年多。有幸的是,今天我们尚能听到一些胡先生演讲的录音,他那带着徽州乡音的国语,充满磁性,抑扬顿挫间似乎很有“煽动性”。也正因此,胡適自然也会遭到“围剿”。

面对异己的“围剿”,胡適激动之余还是能够微笑面对,尽管他有所谓“宁可失之忠厚”的立场,那实则只是一种原则的底线。胡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是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 的晚间酒会上,那次面对不同的意见者,他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据胡颂平称:“先生正在大声疾呼的时候,突然把话煞住,也许感到不适了。急忙接着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胡適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胡先生“显然是心脏病发作,但仍挣扎着含笑与人握手,努力不要让人和他一起不愉快。终因心脏不支,仰身晕倒,从此再未醒来。我们当然知道他确实生气,但仍委婉出之,含笑携手。后人若只看到那开头的生气,忘掉了临去的微笑,实在是看轻了胡適之。”(罗志田《尝试梦想的胡適其人》,见《万象》2006年5月号)。胡先生曾手书他的名言“宁鸣而死”,也算是死而不已了。

胡適一贯以为“没有不在政治上发生影响的文化”,所以他反对“把政治划出文化之外”。尽管起初创办《新青年》时,他与陈独秀等声称不谈政治,但事实上,这种愿望很快被“书生意气”所销蚀,所以,这与当下大多数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要强调“不谈政治”的“为超脱”或“为隐士”心态是多么的不同。 三

胡適的墨迹,近年已寸楮可宝,我也陆续遇到过一些,有一部“听月楼藏版”的《玉荷隐语》(四册)胡適签名本我极喜爱,扉页有胡適墨笔数行:

己巳元旦,送给叔永、莎菲,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纪念我们当年做谜猜谜的乐事。適之十

八、

二、十

叔永、莎菲,即任鸿隽、陈衡哲夫妇。查《胡適日记》是年2月25日记云:

我一月十九日到北京,今日出京,在京住了三十六天,在叔永家住了三星期,在在君家住二星期,天天受许多朋友的优待,吃了一百几十顿酒饭,见了无数熟人。也认得了几个新朋友,如合肥阚铎先生,如白崇禧先生。

此行有许多可以纪念的事,可惜太忙,日记不能继续,这两个月的日记遂成最残缺的日记。 己巳元旦即一九二九的春节,正是胡適住在叔永家的日子。此书亦正是这期间难得的“史料”,更是他们之间友谊的有意义的写照。

任鸿隽(1886—1961)原籍浙江归安,出生于四川垫江。《科学》月刊发起人,也是最早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领导人。著有《科学概论》等。1916年,任鸿隽在美国求学,参与胡適倡起的“白话文运动”,因主编《留美学生季报》结识陈衡哲(1890—1976),衡哲原名燕,字乙。江苏武进人。据说陈衡哲本来是个“独身主义者”。胡適说,她被任鸿隽“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所动,结成连理(《胡適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四册)。他曾对妻子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与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同前)可谓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他们夫妇与胡適的友谊,一时有“我们三个朋友”之佳话。任鸿隽曾对赵元任说:“我太太很少留人住的,对你们两位特别,非住我们家不可。”(一指胡適,见《杂记赵家》)。 陈衡哲是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庚子赔款”的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这样的一位努力追求妇女解放自由的女性,自然是不同凡常的。据说,在家里,她也是女权主义的维护者,任鸿隽因此有怕老婆的“美名”(见智效民《胡適和他的朋友们》),这倒与胡適的“惧内”遥相呼应,堪有一拼。

1932年胡適创办《独立评论》,任、陈夫妇也极力参与支持,是杂志的主要撰稿人。 回头再说胡適的赠书,这是一部清代乾隆年间的谜语(隐语)专著,胡適以此相赠叔永、莎菲夫妇,为的是纪念那段日子里他们一起“做谜猜谜的乐事”,可见胡適是一位极有心的人。 1931年,“为中华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第五次常委会事,今天(1月5日)南下,料理行装,下午四点动身”往上海,同行的有“莎菲、洪芬、张纳川、王启常及元任”。这天的日记中,有一段极有趣的“谈话”,胡適与莎菲在火车上讨论各自对“爱” 的不同观点: 与莎菲谈,她说Love(爱)是人生惟(唯)一的事情;我说Love(爱)只是人生的一件事,只是人生许多活动的一种而已。她说:“这是因为你是男子。” 其实今日许多年轻人都误会在轻信Love(爱)是人生惟(唯)一的事。 (《胡適全集》日记 卷三)

胡先生俨然以一代导师口吻与年轻人谆谆教诲且不无叹息之意。我则在意,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学兴趣很大,对西方政治民主科学主义之向往,已远远超过对传统国学、礼教,而对西方关于信仰和生命的关系却视之不见。究其根源,可能正是知识分子骄傲的体现,这种骄傲亦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的强烈之担当。胡导师与莎菲女士不同,恰恰是这种担当和骄傲之使然,对“爱就是生命”的真切意义是无法蜕脱于这层厚厚的骄傲之壳。

唐德刚说:“胡適之是个背负着一个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他对这个现实世界感觉美好而乐观。”(《胡適杂忆》)他排斥宗教,反佛非耶,据说他“留学时代一度要皈依基督,中年以后他就反基督教了”,其原因是“他对教堂里高冠厚履的大主教们看得很不顺眼”(同前)。这或许正是中国旧式文人最个人及世俗的“人情味”的执着吧!这种因对世俗个体的认知而排斥宗教信仰直到今天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再看胡適的书法,典型“北大模样”。新旧文化交替之时, 这一代学人身上所折射的是对新学(西学)的积极追求,同时旧学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像蔡元培、周知堂、刘半农、徐志摩, 等等。

他们虽然还常拿起毛笔,但“书法”对于他们来说,纯任性情,和用“自来水笔”写字一样。若以传统审美规范来论, 书法至此恐怕也是“强弩之末”了,遗憾的是就连这样的传统如今在北大也无复可见了。

胡適自然算新派人物,新旧交替之际,知识分子难免有失落与困惑的尴尬,胡適不至于有王国维那样的迷失怅惘,他的信念是“前瞻”的。 1922年胡適得了肾炎,西医无策,于是请来中医名手陆仲安,以黄芪、党参为主药治好了胡適的病。陆也因治好胡的肾病而在上海名声大振。于此,胡適在与友人信中却矢口否认: 陆仲安是一位颇读古医方的中医,我同他颇相熟。曾见他治愈朋友的急性肾脏炎。我的朋友中有人患过,或用西法,或用中法,均得治愈。

慢性肾脏炎,友人中患者,如牛惠生,如俞凤宾,皆是有名的西医,皆无法治疗,虽有人传说中医有方治此病,又有人传说我曾患慢性肾脏炎,为中医治好,其实都不足信。大概慢性肾炎至今似未有特效药。

(见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查阅《胡適日记》,1930年9月12日:“昨日发热…… 自次日起,在床上躺了九天。朱仰高先生先来验血,说白血轮减少一半,似是伤寒。十七日起,遍身发红疹子。五六日之后,另请陆仲安医生来诊看,他说是秋瘟,用凉药,颇有功效。”又1934年3月20日,记:“冬秀说起陆仲安有一个治湿痒的方子,屡试甚灵,怕他失去,故要我记在此地……”现在这些“日记”已经出版,事情也真相大白。

这让我想起前些时同“我的朋友”余杰谈及中医之景况——事因网上有人建议废除中医。这位北大的学子竟如老校长胡適之一样,坚定地以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我还思忖何时将胡適所记药方抄给他,因其曾告诉我大学军训时小腿部染上湿疹,经常复发,甚是烦恼。余杰治学之理念是颇与胡適自由独立之思想相契的,他们对旧文化的“憎恶”同样也是一致的。新文化运动的“偏执”之风流传有序,科学主义的偏颇同样陷入非科学的教条之中。蒋廷黻的《我看胡適之先生》中有一段话:

保守主义者忠于中国的过去,胡適则忠于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他要求现代和后来的中国人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他希望中国人达到新的崇高成就,而不是自满古人已经做过的事。因此,胡適的思想是启示我们以新的更大的努力去发展一个比过去更辉煌的中国文化。 胡適的朝前看,或许正是胡適不可以不否定旧的缘故,显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

推荐第10篇:胡适致毕业生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文/胡适

原文刊载于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当学生踏入社会,面对现实,才算真正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作者身处特定革命历史背景下,故有此论断);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第11篇: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Qingcheng Qingcheng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

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第1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胡适掀起新文化运动,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虽然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受西方文明洗礼,蒋介石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先生“Expre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先生在1960年

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

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 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 “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 “五四运动” 的话: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

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第13篇:大使胡适(版)

大使胡适

近读《最后一分钟》(作者岳南原载《读者》2012.13)一文,颇有感慨。说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胡适,后来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期间,曾力阻美国向日本妥协,终致美日交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毕尔著书《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视胡适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

胡适之先生之于今日之中国人尤其是大陆人眼中,基本上是定了型的反面人物。这似乎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观和教育观留给我们的一笔“遗产”。一个人在历史的某些关头可能犯了错误,尽管不是他的初衷,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却能慨当以慷,这是非常宝贵的民族气节。然而是非功过却早已盖棺论定,这难道是正确的历史观吗?胡适之先生履行大使职责,捍卫国家利益,赤胆忠心,苍天可鉴!设若美日妥协,则昔日中国之苦难,较之日后不知又要深上几倍!期盼还原胡适之们以客观公正的历史面貌!

第14篇:近代史论文 胡适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摘要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很多实际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现在看来,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能让我们更注重于去了解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胡适;新文化;新青年;领袖。

读完《胡适自传》后,又找到胡适的其它一些文章读了读,读后感触颇深。对胡适这个人也比以前了解了很多。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返回复兴基地。1954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 1 -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初中的历史课中的一次接触到胡适,一脸的书生气息,活脱脱的一个文人样貌。再一次深入的去了解胡适,发现他很多观点都十分的犀利,带着他自己的特有的看法。《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是胡适的一篇小文章,发表在1919年7月20日的《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后收入《胡适文存》第二卷。这篇小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批判”,解放后更是被揪住不放,被批得“体无完肤”。 胡适的这篇文章当然是有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上世纪初期中国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知道,那时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时期,外来的思想文化象潮水一样涌向中国古老大地,各种“主义”满天飞舞,各色知识分子都在高谈阔论。由于当时中国的封建主义还根深蒂固,人民大众的文化思想还普遍落后,特别是社会弊病非常严重,国计民生问题更是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而一时引进的“主义”虽然多,但大多数是“空”的,只是少数知识分子在“纸上”谈论的东西,所以胡适认为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应该实际些,多研究与解决比较具体的问题,少谈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主义”。 胡适认为,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他感慨道:面对这么多的紧急问题,我们的舆论家,也就是评论家和研究家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他尖锐地指出:那么多人热衷于空谈主义,不愿意多研究些实际问题,根本的原因是畏难求易,是思想上的懒。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到一种解决的意见。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本《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了: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在胡适看来,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加上想像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的办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

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定为自己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看了胡适的原文,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很正确的。另外,不象有些人捕风捉影的那样,胡适也没有特别地反对社会主义。他反对的是所有的空谈“主义”。 不仅观点正确,我还觉得胡适这些话有着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富足、社会清明、民主法制、自由平等、生活舒心„„这些就是检验中国进步的标准,至于什么“主义”,那是很次要的。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出自胡适的名文《实验主义》,是胡适当时的一个长篇演讲稿,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是胡适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原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史实,不一定就完全的反映出了历史。当朝的统治者为了让后人看到当时统治的好,往往会让史官做一些修饰,去美化历史,去美化自己的统治。我们从不同版本的历史记载中才能推论或是看到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胡适的这句话,实实在在的反映出历史是存在着一定的虚假成分。

胡适一生以理性的态度批判现实,保持人格独立,视名誉如生命,同时主张“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些理念的形成都与他母亲的口授心传分不开的。什么是理性,就是胡适主张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不可武断。胡适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用良知和责任对社会保持评判的态势,以期国家进步。这就是有血有肉的胡适。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胡适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不能忽视的杰出人物。

参考文献

[1].书名:《胡适作品集》,作者:胡适,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 年5月,起止页码:1-504页。

[2].书名:《胡适自传》,作者:曹伯言,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日期:1992年7月,起止页码:1-132页

[3].站名: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htm?fr=ala0_1_1

第15篇:《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 胡适》 观后感

看了《先生 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

理性而温和。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哲学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中国向来不缺乏热血,亢奋与激进的人,但是惟独缺乏冷静思考的人,中国人的血是热的,总在沸腾着,中国人的火是一点即着而且燎原之势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维上始终欠缺着,泼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册的,妄想翻身何其难哉。胡适曾经抛出的自由主义之旗,被国民党和共产党无情践踏于脚底,二十一世纪给胡适平反。那么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终将浮出水面,飘扬起来。

第16篇:胡适的名言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2、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3、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颖处存疑。

4、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5、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6、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7、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8、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9、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10、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1、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胡适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12、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3、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第17篇:胡适《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qq:洁ae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胡适

其中有一段关于读书与做学问的评论,对于目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们有很大的启迪: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简洁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对于一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从业者来说,人随着眼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获得知识,信息技术、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家长希望教师能够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教”的形势也变得多种多样,不仅来自于书本,更多得则来自于实践。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蜡烛”精神强调的“牺牲”、“燃烧”在当今的社会中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也应有教学职业之外的生活,创造条件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充实自己,培养新的技能,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实自己。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奉献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他也需要自己的时间来充电,终身学习,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求更好地“教”。这样才能够打破陈旧的知识框架给学生带来的桎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视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也会给他的学生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要起到“以身立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品格的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收获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为人师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的职业生涯,不能仅似“蜡烛”般无畏地燃烧自己发光发热,那么在燃烧殆尽之后呢?他是一种长续的付出,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就必须不断地用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武装,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使这种教学能量持续永久。 而其中还有另一段: 《我的信仰》——胡适 从不转背而挺身向前 从不怀疑云要破裂 虽合理的弄糟,违理的占胜

而从不作迷梦的,相信我们沉而在升,败而再战 睡而再醒

(勃朗宁 胡适 译)

这一段,只是让我想到了荧幕中的那两个形象,深有感触。

第18篇:胡适作品有感

看过写母亲的文章很多,但是胡适写的《我的母亲》却时时让我想起,不仅因为此文反映胡适母亲懂得在品德上要从小严格管教孩子。还因为他的母亲在做人上极温和慈祥。尤其有一段话对我影响很深。

先引用原文: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事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读到此处,我总是有很多感慨,胡适那么小就能明白这点,而他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他母亲总是处处吃亏,从小让自己孩子吃亏忍让。不与他人争长短,不与他人计较争吵。因为胡适母亲的温和慈祥影响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谁人不爱子孙贤”但是“积产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莫将真心空计较,惟有大德享百福。”人生不过百年,钱财终将散去,厚德才能载物,厚德方能载福。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不贤不肖,留着钱财与不肖子孙也怕是他不能承受的。“羊有跪乳之恩”,孝亲乃天经地义。让子孙成为孝贤之人是每个人的愿望。只是年轻时怕很多人都不懂得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和管教,在做人上自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和气致祥”“与人为善”。修好自己的德,积德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祸必远离。万不可贪不义之财。为人父母时如若自己能够做好人,其实教育子女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当然对于已经成人的子女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管父母如何,毕竟他们已经抚养你成大成人。父母再有不是,当子女的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尤其在家庭中子女更加不能摆出一张生气的脸来给父母看,不可让父母伤心难过。“家和万事兴”,“和”也包含“和气”的意思。和气,开心,欢喜这就是家庭中应该有的气氛。2016,祝大家顺心,顺意。

第19篇:胡适文章读后感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一):胡适--新的偶像

算是大不敬吧。在酒醉的状态下写这篇文章。是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之前看过不少名人的传记,每一个都可以算是呼风唤雨的伟人,如果不叫伟人,就叫有权势的人。或者是篮球明星的传记。这次的名人有点专业,文化人,胡适。可能自己的偶像已经转移向文化巨人了吧。

台湾的一名大学教授,叫江勇振写的。这位先生也许是为了多几个码字钱,也许是真心热爱胡适,反正,他的胡适传记出奇的长,有三四册,我看到第一册就有600余页。看就看个过瘾,自己也就选了一本这样厚的传记。无语,只有服气。胡适的年代,之前看过蒋梦麟、牟宗

三、梁漱溟、徐复观、季羡林等人的介绍文章,很为当时的人的汉语修养所折服,高手中的高手啊。胡适也是一个这样的高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然后十来岁时去上海接受了英文教育,考上了庚子赔款的美国留学生,自此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没几年就能写作英文诗,在英文演讲中获奖,在英文征文中获奖,受邀去美国的多所大学演讲。而此时的胡适不过二十四五岁而已。如果说,这是一个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出这么些少年英雄不足为奇。可是,直到如今,文化的碰撞何曾停歇过。胡适在美国留学七年,整个文化气质被改变了。季羡林留学德国11年。都是贯通中外、古今的大家呀。无比羡慕崇拜。

看到这么些前辈高人的成长,知道了人生的高度,给我指引了方向。他们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无他,再高的山峰,也需要一步步攀爬。看这些传记,也就是时不时给自己灌输动力,要尽性,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经常审视、反省自己的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紫醉金迷,不是理想的人生。胡适认为健全的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追求自己的完美,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屈不挠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以此自勉吧。

写了这么些不相干的事情,说说这本书吧。物以类聚,胡适交往的都是文化塔尖的一拨人,看他们的交流与对话,真是有华山论剑的感觉,只有仰视的份。这本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高度,视角,我不得不仰视。

今晚,利用酒醉的时间写了这么篇作业,也算是不虚此晚了。明星的孩子满月了,和以前的老同事们喝了酒,尽兴,欢喜。真是时光如梭,自己的孩子也6岁了。珍惜时光吧。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二):有些过于细致了~~

试想将来五本出全,会是很大场面。

如果出个精简版,一样好卖~

然后系统说评论太短了,要再加点,那就加点:

作者似乎本着一种和已有胡适传记斗气的观点在整理各类材料,

总是试图证明胡适本人所记述的经历是经过修饰、刻意穿凿的,

那么引述胡适自传立论的各类传记作者自然下笔也就不甚高明,

并且作者很以此津津自得,每有收获辄欣欣然。

书中几处流露出这种情绪,看着有些刺眼。

另外,胡适到美国最初的日记是缺失的,这是所有研究胡适的人都绕不过的坎。也许通过各类材料可以七零八落的拼凑出一些他到初到美国经历的片段,但和其他部分相比依然显得单薄,同样本书也没能提供更新的东西。

第20篇:胡适致毕业生

胡适致毕业生: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 (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 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 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 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 (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p.s 两年前的六月底,我在《独立评论》(第七号)上发表了一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那篇文字里我曾说,我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赠与三个防身的药方给那些大学毕业生:

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的追求知识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研究。

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济是多发展他的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英国哲人弥儿(J.S.Mill)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但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上都有很重要的贡献。乾隆年间杭州魏之琇在一个当铺了做了二十几年的伙计,\"昼营所职,至夜篝灯读书\"。后来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与画家(有柳州遗稿,岭云集)。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应该信仰:今日国家民族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这是我对两年前的大学毕业生说的话,今年又到各大学办毕业的时候了。前两天我在北平参加了两个大学的毕业典礼,我心里要说的话,想来想去,还只是这三句话:要寻问题,要培养兴趣,要有信心。

但是,我记得两年前,我发表了那篇文字之后,就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写信来说:\"胡先生,你错了。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那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那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

对于这样失望的毕业生,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为什么同叫做\"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母校的文凭不值钱呢?还是仅仅因为社会只问虚名而不问实际呢?还是因为你的学校本来不够格呢?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所以社会厌恶轻视你的学堂呢?——我们平心观察,不能不说今日中国的社会事业已有逐渐上轨道的趋势,公私机关的用人已渐渐变严格了。凡功课太松,管理太宽,教员不高明,学风不良的学校,每年尽管送出整百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休想得着很好的位置。偶然有了位置,他们也不会长久保持的。反过来看那些认真办理而确能给学生一种良好训练的大学——尤其是新兴的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他们的毕业生很少寻不着好位置的。

我知道一两个月之前,几家大银行早就有人来北方物色经济学系的毕业人才

了。前天我在清华大学,听说清华今年工科毕业的四十多人早已全被各种工业预聘去了。现在国内有许多机关的主办人真肯留心选用各大学的人才。两三年前,社会调查所的陶孟和先生对我说:\"今年北大的经济系毕业生远不如清华毕业的,所以这两年我们没有用一个北大经济系毕业生。\"刚巧那时我在火车上借得两本杂志,读了一篇研究,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偶然发现那篇文字的作者是一个北大未毕业的经济系学生,我叫他把他做的几篇研究送给陶孟和先生看看。陶先生看了大高兴,叫他去谈,后来那个学生毕业后就在社会调查所工作到如今,总算替他的母校在陶孟和先生的心目中恢复了一点已失的信用。这一件事应该使我们明白社会上已渐渐有了严格的用人标准了;在一个北大老教员主持的学术机关里,若没有一点可靠的成绩,北大的老招牌也不能帮谁寻着工作。在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里,去年我看见傅斯年先生在暑假前几个月就聘定了一个北大国文系将毕业的高材生。今年我又看见他在暑假前几个月就要和清华大学抢一个清华史学系将毕业的高材生。

这些事都应该使我们明白,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得饭吃的了。拿了文凭而找不着工作的人们,应该要自己反省: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本事,是学问,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本领?从前在学校挑容易的功课,拥护敷衍的教员,打倒严格的教员,旷课,闹考,带夹带,种种躲懒取巧的手段到此全失了作用。躲懒取巧混来的文凭,在这新兴的严格用人的标准下,原来只是一张废纸。即使这张文凭能够暂时混得一支饭碗,分得几个钟点,终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终究要被后起的优秀人才挤掉的。打不破\"铁饭碗\"不是父兄的势力,不是阔校长的荐书,也不是同学党派的援引,只是真实的学问与训练。能够如此,才是反省。能够如此反省,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 “毕了业就失业\"的人们怎样才可以救援自己呢?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二十多岁的青年,若能自己勉力,没有不能长进的。这个社会是最缺乏人才又是需要人才的。一点点的努力往往就有十倍百倍的奖励,一分的成绩往往可以得着十分百分的虚声,社会上的奖掖只有远超过我们所应得的,决没有真正的努力而不能得着社会的承认的。没有工作机会的人,只有格外努力训练自己可以希望得着工作,有工作机会的人而嫌待遇太薄地位太低的人,也只有格外努力工作可以靠成绩来抬高他的地位。只有责己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胡适语录.doc》
胡适语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