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成语

2022-06-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赏字开头怎么做成语接龙

赏字的意思

1.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金。~赐。奖~。~罚分明。

2.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阅。~析。~花。~月。欣~。鉴~。~心悦目。

3.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识。赞~。

4.敬辞:~脸。~光。

5.姓。

由赏开头的成语接龙

赏一劝百 → 百喙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 义海恩山 →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清水秀 → 秀出班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出生入死 → 死声咷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赏字开头成语解释

1) 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2) 赏劳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3) 赏立诛必:指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4)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5) 赏罚信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6) 赏罚严明: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7) 赏高罚下: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8) 赏罚不明: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9) 赏不当功: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10) 赏不逾日:指及时行赏。同“赏不逾时”。

11) 赏信罚必:指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12) 赏信罚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13) 赏一劝百: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14) 赏一劝众: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15)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16) 赏不逾时:指及时行赏。

17) 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18)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19) 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20) 赏善罚否: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同“赏善罚恶”。

21) 赏同罚异: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22) 赏贤罚暴: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23) 赏贤使能: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推荐第2篇:《赏花灯》

《赏花灯》

元宵节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中山公园欣赏红红火火吉祥年大型元宵花灯展。

到了18:30,我和妈妈随着人群进入公园,赏灯的人熙熙攘攘。公园内沿路树上、路边、水上,到处都是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花灯。花灯的造型有神州6号飞船、京剧脸谱等等。荷花散落在水中的花灯旁,显得特别抢眼。真是灯如海,人如潮,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大家纷纷在漂亮的彩灯前合影留念,快门频频按动,拍了这个,又发现那个更好看,应接不暇。中国龙灯组无疑是灯会的焦点。龙身的鳞片是用一朵朵黄菊花组成,好象披上一件金光闪闪的金缕衣,一朵朵菊花串成一条威风凛凛的巨龙,腾空飞跃,追扑着身前的火球。好气派的花灯啊!我对妈妈说,去年灯会那光彩夺目的光碟龙还记忆犹心,今年独特的鲜花龙更市新颖迷人。站在中国龙前,大家久久不愿离去。舞动的旋律与奥运之光前的游客也不少。活蹦乱跳的小鲤鱼、顽皮机灵的福娃。据了解,今年整个灯展共设25个灯组,中山公园内布置23组,工人文化宫、鹭江道喷泉广场各布置1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赏灯,我和妈妈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中山公园,我想:明年的灯展一定会比今年更上一层楼的!

推荐第3篇:赏槐花

赏 槐 花

四月,没有了料峭的春寒,迎春花亦褪去了它的鹅黄。暮春的阳光,更加温暖的抚着,在看罢桃李争艳的热闹后,洁白清香的槐花来了,她来登台这最后的春光。

在泗水城北大约8公里处,有一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地方——西侯幽谷。未加雕饰的山体,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槐树。放眼望去,一片鲜绿中露出了一串串的雪白。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顺着新开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向山的怀抱中走去。明媚的阳光透过或稠或稀的树荫,斑斑驳驳。一株株槐树,就着山势生长,手拉着手,宛如亲密的家人。的确,这些槐树家族在这僻静的山野,已经繁衍生息了多年。每年的春末,她们竞相把美丽和芳香,挂上枝头,引蜜蜂嗡嗡,招彩蝶飞舞。寂静的山林瞬时喧闹了起来。

高高低低的槐树枝叶间,一串串、一簇簇,色如素缟,形如风铃。她不似桃花,点缀着枝干,娇羞如靥;她不似梨花,盈盈满树,白的耀眼;她也不似牡丹,富贵而又雍容。不娇不妖,清新淡雅的槐花,她仿佛天生就属于乡野,质朴可爱,又不失玲珑秀气之美。

一路向山的更高处走去,慢坡、陡崖,山的沟沟坎坎里,槐花的身影无处不在,仿佛给这山穿了件白花素裙。就在这白绿相间中徜徉,任弥漫的清香沾满了衣裳。

槐花不但可以供人观赏还可以采摘食用。在这纯净无污染的山林里,摘一串槐花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那甜滋滋、凉丝丝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这是其他花所不能相比的,她用甜润的味道勾起了我们对她的眷恋。

置身幽静的山中,远处的城市已变的模糊不见,也正好将喧嚣的尘世搁置一边。唯有身边的绿树白花,真实的让人触摸,暗香淡淡,满心清爽。

李平

推荐第4篇:赏荷花

赏荷花

昨天,听姨爹说镇安有一个荷花池,那里的荷花开得非常美丽,尤其是早晨的荷花最美。于是我们决定第二早晨去赏荷花。

第二天早晨,我和妈妈早早地起了床,前往哥哥那边,一起骑车到荷花池去。来到荷花池,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只见那一片片荷叶密密麻麻的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边,在晨风的吹动下,荷叶轻轻地摇摆着,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荡起层层波浪。我连忙走近池塘边,只见有的荷叶上面布满了一层小小的露珠,使荷叶看起来就像在牛奶中洗过一般。有的荷叶上面是一颗大大的水珠,晶莹透亮,像一颗美丽的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芒。露珠在荷叶的摇摆下越积越大,最后叮咚一声掉进水里,惊醒了晨睡的小鱼,吓得它向远处逃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景色我终于看见了。那才露出尖尖角的荷花,就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不肯向人们露出笑脸。一只红红的蜻蜓立在它上面,好像在安慰它,叫它不要害羞;那半开着的荷花,就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就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那样娇艳,那样迷人,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我现在终于知道古代诗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荷花、赞美荷花了。

中午,我们就要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有关赞美荷花的诗句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今天终于欣赏到了这样的美景。

推荐第5篇:赏醉翁亭

赏醉翁亭 悟醉翁情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设计及执教 青山湖区新才中学

刘玉春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8课 【设计理念】

1.诵读,花样繁多的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挖掘思想内涵,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适时补入相关材料、信息,使课堂“宽”起来。 【教学目标】

1.感受音韵美,积累文言字词; 2.感悟文意美,体会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字、词、句。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多媒体显示: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2.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多媒体显示: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2)21个“也”字,25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3)骈散结合,节奏明快。

(4)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2.感情朗读,要求:读出音韵美,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设计意图】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 读出古韵美。

【设计意图】让此处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析

着重品析“乐”字,并引导学生领会“乐”的原因。 【教学片断】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

生:乐!

师: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看看“乐”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交流)

生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生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生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生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生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这么多的乐趣从何而来?因何而乐?

生:禽鸟因山林而乐。

师:山林如此之美,你说说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生读)

生:出游人因“从太守游而乐”。

师:找出表现百姓“游而乐”的句子,我们能读出—— 生:百姓的安定富足,乐由心出。

师:除此之外,老师这儿还有个补充材料,同学们能看出乐的原因吗?(示: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官至滁州做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欧阳修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旷达胸襟。

师: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生:好像也不是的。乐中似乎含悲呀,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师: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生: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师:这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组织学生探讨:欧阳修是被贬至滁州的,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本文却句句写“乐”,原因何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欧阳修并非“乐已之乐”,而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所以才可以抛下个人的悲喜得失,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拓展迁移

同学们,今天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也品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深深的感到:醉翁亭很美,《醉翁亭记》更美,醉翁这个人最美!难怪后人评价《醉翁亭记》说:“此文是文质兼美的锦绣文章,景美、情美、人美、语言美、风俗美、思想更美!”你是怎样看待这篇文章的?请发表一下你的学后感言。

多媒体显示:活动四:我的学习感言

1.后人评价《醉翁亭记》说:“此文是文质兼美的锦绣文章,景美、情美、人美、语言美、风俗美、思想更美!”你是怎样看待这篇文章的?请发表一下你的学后感言。

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回顾总结,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谈均可,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好的文章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篇“文质兼美”的

散文,感受它的诗意之美!

2.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结束语:最后老师衷心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欧阳修一样拥有一份伟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襟,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上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

2、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音韵美:

21个也

25个而

10个乐 骈散结合 思想美: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的诵读为重点,以内在精神的解读为难点,呈现了有韵味的,高效、丰富的课堂效果。

一·读出音韵美。《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那么本文音韵美体现在哪里?师生共同探讨出(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2)21个“也”字,25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3)骈散结合,节奏明快。(4)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后师生共读,达到一个高潮。学生陶醉在锦绣文章中。 二·感悟思想美。寻找快乐源。让学生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总结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然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1)禽鸟因何而乐?(2)百姓因何而乐?(3)太守因何而乐?学生答出太守因百姓而“乐其乐”时,老师可以适时的补入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旷达胸襟。感悟到欧阳修的思想之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醉翁亭很美,《醉翁亭记》更美,醉翁这个人最美!

推荐第6篇:赏菊花

赏菊花

金秋十月,菊花开的正是茂盛,科学老师不愿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带着三个同学一起来到了菊花园。

刚走进菊花园,之间菊花园里枝叶茂密,外围是翠绿无比的竹子,还有许多的挺拔的假山和几棵参天大树,小鸟站在大树上唱起了欢快动人的歌曲,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的到来,欢迎你们的到来。”

菊花在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老师带着三位小朋友来到了一丛菊花旁,耐心地向同学们分别介绍着菊花的结构,以及菊花的根、茎、叶和花蕊。同学们跟随着老师地讲解仔细的观察着,不一会儿,大家又被菊花的颜色吸引,红的,黄的,白的,绿的,有的象展翅的凤凰,有的象垂丝的杨柳,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漂亮极了,数着数着,一位同学惊奇地叫道:“这里还有朵是拼色地呢,真的好漂亮。”。老师拉着小朋友的手,亲切地说:“看这些菊花,近处那些含苞待放地花苞就和你们一样,是还没有长大地孩子,而这些盛开地菊花就像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守护在你们的身旁一样,呵护着花苞,保护它们,陪伴它们,直到自己凋零,飘落。所以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知识,不仅要报效祖国,更要孝敬父母,是他们培养你们长大。”

菊花在寒冷的季节开放,象征着它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也要象菊花一样,经得起风寒,受的了磨难,才能等到吐露芬芳的那一刻。

推荐第7篇:诗词赏

《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江边的杨柳,垂拂青条,江中的水面,平静如镜,姑娘突然听到江上传来的歌声,这歌声是那么熟悉,为什么他不直接对我表白呢?这个人啊,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东边出太阳了西边还在下雨,说不是晴天吧,可还有晴天,真是无情又有情,让人捉摸不定.这首诗借眼前景,用谐音双关语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微妙的感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

酬乐天咏志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林栖者:指隐士。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推荐第8篇:赏莲作文

赏莲

夏天的清晨,阵阵蝉鸣声打破了沉醉于睡梦中的我。懒散地爬起床去迎接“无聊”的新一天。 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莲花之香,这香气似乎使空气变得更加清纯,从中还能感受到一种隐隐约约的质朴,这使我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于是我起了散步的兴趣。路上,看着颗颗刚从黑夜的寂静中苏醒而来的芳草,我不由得放慢脚步。 待我到一片莲花边时,一种自然之感悄然向我袭来。张开双臂,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色,感受自然之趣。

莲叶上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亮透明。它,从柔嫩的绿叶上缓缓滑过,留下一缕湿润的绸带,到叶尖轻轻一弹,以一个优美的弧线,无怨无悔地跳入清澈的池塘,只听“滴”的一声,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一切的一切消失的无声无息,无味无形,无边无际。随后,小巧的露珠就于水面会合,碰到老朋友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以表欢迎。那一刻,有一种感觉,一种说不出道不来的感觉,浮躁的心变得静静的,一切烦恼与不悦被那一声带到九霄云外,这时,只能用一个字来描绘,那就是静。

放眼望去,满池的碧水,满池的碧叶映衬着满池的莲花。圆圆的碧叶片挨片,碧叶之中,一株株墨绿色莲梗亭亭净值,昂首挺胸地毅立在水面中,宛如一个居高临下的仙子,不施粉黛,自然墨绿,就像是玉一般,丝毫没有一丝人间烟火味。再瞧她们的身姿,穿着绿装,挺着脊梁。微风乍起,碧水之面荡起一道道的涟漪,那涟漪稍稍翘起,宛若天仙褶起的裙子,装饰着株株莲花,又像一条条碧绿的丝绸,轻轻地披在莲花身上,她们随风摇曳,翩翩起舞。随后,就能闻到她们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仿佛一个女子的轻声喘息,引来对对蝴蝶飞舞翩跹,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啊。

缓步走近池边,映入眼帘的金鱼嬉戏,它们顽皮地吐着气泡,当气泡在水面“啪”的一声破裂时,它们就迅速游的远远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又成了入画的一景。近处看练花,她们就成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她们的写真。

站在亭榭中,观满池翠影,赏万点荷红,令我心旷神怡。我再次伸开双臂,仰望湛蓝的天空,充满深邃,突然,一只蝴蝶风筝飞向天空,在天中任自飞翔,这是我仿佛有一对隐形的双翼,它要带我翱翔天地。

推荐第9篇:《赏鹅》教案

《赏鹅》教案

一、图片导入,诵读古诗,欣赏《咏鹅》

1、配图介绍鹅。

师:今天于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据说是由天上的大雁演变而来的。它们生活在水塘边,善于游泳。在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把它们养在自己的家里了。如今,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喜欢把它养在自己的家里面边。这种小动物的名字就叫做——(指名答:鹅!)

2、导入古诗。

师:会写这个“鹅”字吗?左边是个?(生:我)右边是个?(生:鸟)伸出右手指一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两个字挨紧,紧紧地挨紧。 师:你见过鹅吗?

生:我在大酒店见过„„我在老家见过„„我自己养了一只鹅„„ (老师要及时总结。如,池塘里有鹅,田野里有鹅„„) 师:你见到的鹅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喜欢鹅吗?(生:喜欢)小朋友们,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7岁的时候,在一个小池塘边也看到了一群白鹅,特别特别地喜欢他们。于是,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幻灯出示《咏鹅》)谁来念?好,你来读。

3、指名读古诗。

生: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学生评价。

师:谁要对他的读说几句话?(请两到三个学生)

生:他读的“曲项向天歌”应该是曲(qū)不是曲(qǔ)。

师:①听得真仔细。曲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表示曲子的意思的时读三声,当它表示弯曲的意思时就读一声。(板书,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这首诗里的“曲”是指弯曲的意思,所以应该读一声。跟着老师一起读,“曲项”。 ②“曲项“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来想一想项是哪里?脖子的后边,摸一摸。这就是“项”。这个地方弯曲就叫做“曲项”。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诗,“曲项向天鹅”。 ③还有谁要对他的读说两句? 生:他的声音很响亮。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这个小姑娘提醒我们读诗的时候要大声读,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还有谁要说?

生:他读的时候很有语气。

师:速度越来越——(生:慢)对啦,他提醒我们诗要大声地读,他提醒我们诗要慢慢地读。你(第一位读诗的同学)明白了吗?请你再来读一遍。(请第一位读的人再读一遍) 生:再读一遍古诗。

5、齐读古诗。

师:大家会读了吗?我们一起,咏鹅,预备起。 生:(齐读古诗)。

6、师范读古诗。

师:被你们这么一读,我也想来读一遍,可以吗?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我读的和他读的,和你们所说的又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请3位同学回答) 生:于老师把动作加进去了。

师:有什么动作?你做几个给我看看。一个也可以。(生做动作)一个手指头的动作都被你观察出来啦!真厉害!

师:大家跟着于老师一起学学这动作。(师引导学生加动作读诗)你们看明白了吗?所以读诗可以加上动作。于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于老师读的“鹅,鹅,鹅”很长。

师:他看到了我的动作,你听到了我的声音,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请你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生:(加动作再读)。

师:除了动作,除了声音,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于老师念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会拖长音。来给他们示范一下。 师:(读诗)聪明吧。她为了把“歌”字念长音,特意在歌字前面吸了一口气。了不起。掌声送给她。

师: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再来念一遍这首诗好不好?我们读诗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要有——节奏,还可以加上——动作。

7、生齐读古诗。生:(全体起立加动作读)

师:(边读边指导动作)会读了吗?我们再来读一遍,这次我们配上音乐读。

看啊,周围来了一群——(生:鹅)。是啊,咏鹅起。(生读诗)

8、欣赏《咏鹅》,感受骆宾王眼中的鹅。

师:(出示图片)池水之上,游来了一群鹅,它们曲起自己的项,昂头向天高歌。

看啊,它们那洁白的羽毛和碧绿的池水交相辉映,真美啊!一个“浮”字让我们感受到鹅的悠闲自得。

瞧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慢慢地拨开清清的池水,多么的温柔啊! 这就是骆宾王眼中的鹅!咏鹅,预备起。(生带动作结合图片读诗) 师:骆宾王见到的鹅是一种怎样的鹅? 生:白色的鹅。

师: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鹅。(白毛红掌)这种鹅给人的感觉就是?(美,完美,温柔)这是美丽的,完美的,温柔的鹅,一起念——“鹅,鹅,鹅„„”(师板书:美丽)

师: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啦!我们念着这样的文字,依然能够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骆宾王看到的那些鹅的美丽,依然能够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那些鹅的温柔。这是为什么啊?那是因为我们刚才反反复复地读啊读,这种读我们就称之为咏。只有这样的咏鹅,才能感受鹅的美丽,才能感受它的温柔。预备起!

二、理解丰子恺眼中的鹅

师:(过渡)在大诗人骆宾王的眼中鹅是一种美丽、温柔的动物。而我们中国的一位大画家,大文学家丰子恺先生却觉得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他在自己的《白鹅》一文中,这样写到 (幻灯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白鹅》节选丰子恺)咱们用手势把这句话演示出来。

师:左顾右盼就是(生:左看看,右看看),感觉在检查工作一样,真是一只高傲的鹅啊!动作高傲,这鹅的叫声也很高傲!(出示:白鹅片段) 师:这里面有几个生字。跟我一起念一下。

生:(跟读词语)(厉声呵斥,叫嚣,篱笆,引吭大叫,狂吠。) (师生合作读这段话)

师:鹅的叫声也这么厉害,真是一只高傲的鹅!(板书:高傲) 师:读到这里谁能告诉我,谁喜欢鹅啊? 生:骆宾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写下了《咏鹅》这首诗。 生:丰子恺。他描写出了鹅的叫声。

师:他写了鹅的文章。老师要告诉你们,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白鹅,他是谁呢? (出示王羲之图片)他就是王羲之。知道王羲之是谁吗?

三、了解王羲之爱鹅

1、认识王羲之。

生:知道,王羲之是古代大书法家。

师:他是生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东晋的朝代。王羲之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了不起的大书法家,我们后人把他称为“书圣”。

2、介绍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师:同学们,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据说,有一位老妇人,她家里养了一只善鸣叫的鹅,王羲之一听,马上就想到——(派人去把她的鹅买回来)。那老妇人不答应。怎么办呢?(生回答)王羲之不得已就带上朋友一起去老妇人家赏鹅。哎呀,那老妇人一听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要到自己家里作客,她左顾——(又看),家里没啥可招待的,怎么办?咔嚓!她把那只鹅杀了,做成美味佳肴来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到灶头一看,摇头叹息,难过了整整一天一夜!

3、了解“鹅池”,了解王羲之的书法。

师:王羲之这么地爱鹅,就把把自己买的鹅都养在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叫做——。 (出示:“鹅池”图片) 生:(齐读)鹅池。

师:这个地方现在还在,就在浙江绍兴,有机会小朋友们可以去那里看一看。鹅池里现在还有鹅呢(出示满池鹅的图片)同学们,王羲之爱鹅那是出了名啊!他甚至把自己练书法的地方也搬到了鹅池旁边。他整天在鹅池旁边看啊,写啊,练啊,赏啊,日子一长,他竟把鹅的神韵和他的书法结合在一起。请看,这就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一幅书法作品,叫做《兰亭序》 。在这个作品里有一个字(出示《兰亭序》里的“之”)请念,再念。在这部作品里王羲之总共写了21个之字,这21个“之”字写得各不相同。我今天只选了三个。(展示三个“之”)仔细看,它像不像一只——(生:鹅) 生:读诗。

师:在王羲之的眼中啊,“之”字就是鹅的化身。所以他给自己儿子取名字,第三个字都是——(生:之)。 师:为什么都用这个“之”字? 生:因为“之”就是鹅。

师: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喜欢鹅,和自己一样有文化。果然, 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成了一位大书法家,更和他一样也深深地爱着鹅。 大家看,他的儿子写过一幅作品叫《鹅群贴》(出示王献之《鹅群贴》),作品里有这样一个“之”字, (出示行云流水般的“之”字)哎呀,是不是那只鹅?预备起!

师:预备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师:读到这,你告诉我,谁爱鹅啊?

生:王羲之。王献之。我也爱鹅。

师:是呀,这群鹅印在了骆宾王和丰子恺的心里,这群鹅也印在了王羲之父子的心里,这群鹅更印在了咱们的心里,而且更重要是,在鹅的心里也印下了——我们!

师:你们看,咱们的中国汉字就是这样的了不起,这么神奇!什么叫做鹅?这个“鹅”字左边是个——“我”! 右边是个——“鸟”! 师: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鹅就是我心中的鸟,鸟心中的我。同学们,如果哪一天我们心中真的永远藏着这些鸟,那么在这些鸟的心中也一定永远藏着我们。这就是咱们今天赏鹅的原因呀!

师:让我们来歌颂一下这美丽温柔的鹅吧!(生读古诗)

最后,咱们再一起去看一眼,这高傲美丽的鹅!(出示“鹅”的图片)

推荐第10篇:元宵赏灯

元宵赏灯

五(3)班李丹亚

元宵节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和弟弟一起去街上赏灯。今天街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盏盏彩灯犹如满天的星星落在人世间,给寒意未尽的街道增添了几分春意。在街上,观灯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一家子好像一只小船随着人流往里飘。欢声笑语,灯火辉煌中。一位老奶奶在她儿子的搀扶下走了过来,只见她眯着眼睛,看着“孔雀开屏”的灯,笑得合不拢嘴,不住地说:“好!好!”这时不远处传来了人们的哄笑声,我怀着好奇心跑去,向人群中挤去,原来是一个女孩望着“硕果灯”吵着要吃西瓜,这可怎么办,把她的爸爸妈妈难住了。这个时候到哪里买西瓜给她吃啊?我抬头一看,嗬!那红红的大苹果,像月亮的香蕉,还有笑开了花的石榴,还有红皮红瓤黑子看着就流口水的西瓜,连我的可口的苹果都被挤掉了。突然我听到了一声虎的叫声,吓死我了。然后我就随着声音走去,听见一位大哥哥说这虎做得绝了。不时一声虎啸传到我们的脑中。然后,只见兽中之王老虎气冲冲地。眼睛睁得大

大的,张着血盆大口,随后发出阵阵长鸣,吓得在旁边的小妹妹小弟弟直往他们爸爸妈妈怀里钻。

我、爸爸、妈妈、弟弟和姐姐一起来到了加德利广场那里。在那里只见孙悟空左手搭凉棚,右手握着如意金箍棒腾云驾雾向我们飞来;猪八背着媳妇,提着钉耙,咧着大嘴一歪一斜地走着;米老鼠屁股一扭扭地跳着迪斯科;唐老鸭随后不停地鼓掌,它好像很熟悉这旋律。我也不由得随着“嘣嚓嚓”的音乐跳起来。

月亮越升越高,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你挤我,我挤你,甚至常常不小心睬到别人的脚,我穿着新鞋在街上都被踩了几十下,回头一看,新鞋子不再艳丽。但人们似乎都没有注意这些,笑着向前拥去。这真是张灯结彩闹元宵啊!

第11篇:初中作文赏

母亲奖赏一本书给孩子、军人因为立功而受赏,我却在这个假期得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奖赏。

已经连着几个月没有见到奶奶了,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自从上学以后,我就和奶奶就很少见面了。这一天,我随母亲来到奶奶家,看望从小带我长大的奶奶。因为几个星期都没看电视了,所以,一进家门,问完好后,条件反射一下子就冲到电视机前,我打开电视,不经意间发现,电视机柜上,还放着许多工艺雕塑。它们是由五彩缤纷的小珠子串遍而成,有各种动物,其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便是几个奥运福娃。可我已来不及欣赏,一下子就“钻”进了电视里。

我看得正起劲,奶奶走进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宝,你觉得那些珠子制品好看吗?”,我“嗯”了一声,算是答复,心思还在电视里。奶奶这时拿起了一个珠子编成的小猫笔筒,慈祥地说:“奶奶听说你这次考试不错,作为奖赏,把它送给你好吗?”我一边听奶奶唠叨,一边神游在电视中,只随口应付一句:“不!”奶奶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依然缠着我问这问那。我终于忍不住了,用手一挡,把奶奶吓了一跳,小猫笔筒脱离了奶奶的手,种种地摔在地上。

我这才“醒”了过来,一看小猫笔筒落在地上,内疚一下子渗透了我的心,我怎能这样对待我的奶奶啊?她多么慈祥,多么爱我,而我却这么不尊重她。这小猫笔筒一定是奶奶几天的心血,难道就这样被我一下子否定了?

这时,厨房的母亲因为听到了声音,来到了客厅,连忙问:“出了什么事?”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奶奶并没有生我的气,她一边笑着,一边说:“没事,我一不小心把这小猫笔筒碰掉了,你忙你的去吧。”

母亲走后,我已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还没等奶奶开口,我便向奶奶道了歉,便小心收起了奶奶给我的奖赏——小猫笔筒。奶奶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高兴,脸上依然带着微笑,说:“乖孩子,等你考上市重点,奶奶再赏你个大的!”

我一直把这个小猫笔筒珍藏着,它不仅是奶奶对我成绩的肯定,而且印证着奶奶对我的一份宽容和慈爱。

忘不了,奶奶的奖赏。

第12篇:近赏荷花池

近赏荷花池

今天,是个很特殊的日子。是国庆节?是建军节?错!今天,是我与荷花,荷叶,莲蓬进行了零距离接触的日子!

来到荷花池边,微风正吹拂在我的脸上,望着远处那一池荷花,我不禁赞叹起来。偶然间我发现旁边花丛中隐藏着一条小路!我走进去,发现在这里,荷花,荷叶,莲蓬近在眼前!我走上前去,发现一只蜻蜓正立在一卷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真不愧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荷叶,犹如一个嫩绿的蝴蝶蛹,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着;它又犹如一个沉睡着的小孩儿紧紧抓住的被子;又犹一个只被切开一点的绿色长面包。再看那些展开的大荷叶,不由的,就觉得像一个生在水面上的绿平台,什么?不信你看着小水滴,它正在平台上玩呢!

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朵荷花跟前,低下头,注视那朵粉红色的盛开的荷花,只见荷花中心有一个小莲蓬,莲蓬四周,是密密的雄蕊,就像一个个侍从围坐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下边,真可爱!那五瓣粉红色的花瓣,犹如一个精致的托盘。一阵风吹来,带着荷花的清香与河面清新的空气吹向我,我感到一阵神清气爽。再一看那荷花,啊!更美了,只见在风的吹拂下,花瓣一会盖到花朵中心,一会儿,又闪到一旁,活像个调皮的小孩童,而莲蓬呢?若隐若现,美极了!向远处望去,千万朵荷花都在舞蹈,犹如仙女在跳舞呢!瞧!这一朵跳的最起劲,一会儿,将花瓣开开合合,一会儿,将花朵摇的像疯狂的“贝多芬”,一会儿,又微微踏起舞步„„我忍不住俯下身去,摸了摸那圆形的花瓣,毛绒绒的,略带一点柔柔的感觉,我又摸了摸“坐”在荷花中的“国王”——莲蓬,啊,一股细细的光滑的感觉布满全身,真舒服,它也许比婴儿的手还嫩吧!一低头,我发现,一朵花的花瓣正在向下落,最后,落在了水面上,水面扩散出一圈微微的水波,荷花的花瓣,飘在清澈的小河上,犹如一条行驶在爱河中的爱之船,驶向,远方„„望着那只小巧玲珑的“船”,我的心中不由默默祝愿:花瓣啊!祝你一路顺风,希望你能载着我的心愿,永远前进„„

我,闻着荷花淡雅的清香,感受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一路走着,这荷花池,简直比仙境,还要美„„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六年级:张佳怡

第13篇:赏“雨”词

~-4-10风花雪月,山水云雨,都是自然界的物象。它们在与人们发生联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某些特异的效应。有因色香而受宠,有因形异而被爱,也有因清光而得怜……雨则颇为特殊,它天生多变,有时与云同行,有时与风携手,或为丝丝小雨,或为磅礴大雨,变幻莫测。雨作为描写对象进入文学领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打开唐宋诗词,到处听得到雨声,看得到雨景。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唐宋咏雨之作,更多的是从绘画的角度去观赏雨的美感。那些诗词作者往往选取一组镜头,营造出一种意境,创造出如画的效果,凸显自己的个性色彩。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苏轼《浣溪沙》中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中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用雨来衬托自己的寂寞孤独之感。我最喜欢的咏雨之作当属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全词抒写风雨花落的怅怨,但写法上却颇为独特。那么多春天盛开的名花都匆匆的凋谢了,是因为凄风苦雨的摧残、蹂躏,这自然使人联想到人世间的许多风雨花残之事。全词表现了作者对一些美好的事物遭到风雨暴力摧残而零落的哀痛心情。而那朝雨晚风既是自然物象,又是政治上的风雨,这样的描绘确乎有非同一般的感人力量。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的洒落,也一声声的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然而同样是雨在不同的诗词中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苏轼《浣溪沙》中有:“软草平沙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而在众多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的,细细的下,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从诗中迸出。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秦观《好事近》中的“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翁卷的《乡村四月》中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这些诗词均写的清新可爱,给人以舒爽清澈的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希望。唐宋著名的咏雨之作还有很多,如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晨鸟啼春中的闲梦偶忆,着意抒写的是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王安石的“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在写雨中寄予深邃的意境;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显示了超群的捕捉意象的本领。“雨”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对我们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他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第14篇:赏山水美景

赏山水美景,展豪放人生 ——论李白山水诗的生命精神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其山水情怀的外溢,是其内在生命的自然延伸。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主体人格的独特灵魂,让李白的山水诗具有壮阔美、冲突美、崇高美特征。诗人在其山水诗中无论是生命激情的宣泄,还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沉思,或是与自然山水的特我同一的和谐,都是诗人自身的生命底蕴的强烈体现。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生命;精神

【Abstract:】: Mentions li bai, for every Chinese people are not strange,since the childhood we attended his poetry and his death, grew up and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give a person left doubt and topic.Li bai’s poems can be said to be its landscape feelings, which is the spilolover natural extensions of inner life.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times spirit, main body personality of unique soul, let li bai’s poems have grand beauty, conflict beauty, sublime beauty features.In its landscape poetry poet in the anger, neither lives paion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value or the meditation, or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ing my same harmony, are poets own life strong embodiment.Foundation 【Key words】:Li Bai; landscape poems; the life; spirit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1、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2、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

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3、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4、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4.1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

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4.2李白的山水诗情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4.3李白的山水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

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

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 全诗共分四段: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

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

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4]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 第05期 .[6]张厚余.太白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第15篇:《论语》赏读

《论语》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

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多人行走,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

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16篇:《诗经》赏读

《诗经》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 雅 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名篇

《关雎》(春秋)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

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贵人身材修长,穿绣花衣裙披外罩。齐王的女儿,卫王的妻子。齐太子的胞妹,邢王的小姨子,谭王是她的妹夫。

手指像柔软的初生草芽,皮肤像凝结的油脂。脖子像又白又长的小天牛,牙齿像洁白齐整的瓠子。螓一样的头蚕蛾一样的眉,乖巧的笑颜现出两个酒窝,秀丽的眼睛亮晶晶。

贵人身材高挑,停车休息在城郊。四匹驾车的雄马高大,红色的衔巾飘飘,野鸡翎装饰的轿车来朝见。大臣们该早些回去吧,不要叫国公太操劳。

黄河水浩荡,向北流去响声哗哗。撒下鱼网呼呼,鲤鱼、鲟鱼嘣嘣跳跃,芦苇荻花高扬。陪嫁的姑娘衣饰华贵,护送的小伙子威武健壮。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诗经名句赏析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经〃周南〃关雎〃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第17篇:赏雪散文

时值二月雨水时,天空竞然下起雪,真稀奇!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仙女散花,朵朵不断,那朵朵连着的雪花,犹如仙女们舞动着银白的丝带,优美动人。

夜幕早已降临,人们大多进入甜美的梦乡,而我却在痴情地望着窗外,在路灯照的光芒映照得层层如浪如潮如波如烟,如絮如丝如绸如带的洁白的雪。我真担心那洁白的雪花落地化为雨水,可那朵朵雪花飘着飘着,顺着目光无声地消融,只有零星的挂在墙角和院内停放的小车顶盖上,依然看见一片洁白。可是,明天是否将会消失得无踪无影,它在牵动着我的心,让我心痛。雪,总是在人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来临,却又是在人们不经意间缓缓消失。只是昙花一现,给人们以瞬间的美的享受,让人无法拥有,稍纵即逝。

窗外,雪依然在下,痴情地飞舞,可有又多少人在钟情于你。你在茫茫黑夜孤寂的黑夜里前行,可否与雨同行相伴,永结同心。你用尽毕生心血化作雨水,将爱无私奉献,但求永恒!

第18篇:赏梨花有感

四月的北京,早已不见了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就连之前时常肆虐的大风也稍有停息,温暖的阳光又一次光顾了这片多情的土地,它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4月16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技术保障部组织的赴大兴梨花村观光游览活动,这次活动使我产生了一些平日里不曾有过的感受。

季春时节对于久居北京的人们来说,正是外出游览的黄金时期。人

们选择此时外出游览,一来可以舒展一下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二来可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感受万物生发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三来也可以借此机会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我想,这也是技保部领导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描写梨花的名句,却也是未见梨花时的我,脑中对于梨花村景色的憧憬—这梨花村的梨花会不会如这般波澜壮阔呢?我心中不由地忐忑起来。

然而,这种忐忑的心情仅仅维持了四十分钟,从车停下来的那一刻起,它便渐渐地消散了。

梨花村地处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因村中成片的古梨园而得名,自建村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共有住户三百余户。能够支撑起如此规模的一个村落,想必这梨园也不会是浪得虚名!正想着,只见几棵梨树映入我的眼帘,我心中一阵欢喜,连忙取出照相机,正要把它拍下来,旁边的人提醒我:别着急,梨园还没到呢!听到这话,我心中对于梨园景色的期盼之情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十几分钟后,当我真正站在梨园之内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眼望去,形态各异的梨树充斥着双眼:有的正在张开双臂尽情地沐浴着阳光;有的相互依偎,仿佛正在窃窃私语;还有的排成了整齐的队伍,时刻准备接受游客的检阅。然而,无论哪种形态的梨树,却都有一个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在它们的枝干上都顶着层层叠叠、竞相绽放的梨花!此刻,我唯一可以确信的是:我已经充分地理解了岑参的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

近而观之,梨花花色洁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厚实的绿色圆形叶子的护佑下,显得格外地清新淡雅。也许你会说,梨花没有桃花那样芬芳的香气、没有玫瑰那样绚丽多彩的颜色,也许你认为它并不美,但我要说,梨花的美不在于绚丽的花色,也不在于沁人的芳香,梨花的美美在千万朵梨花绽放枝头的震撼,美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格!

反观现实也是这样,以机关服务局正在进行的团队拓展活动为例,其中每一项任务,由一个人都不可能完成。例如,翻越毕业墙的项目,要想翻越高达数米的墙体,就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首先要有人甘为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爬上高墙,然后,爬上高墙的人还要帮助其他的人。正是由于大家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使得大家最终共同跨越这道看似不可能跨越的障碍!而大家从中学到的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对今后的工作也都大有裨益!

我喜爱梨花,我爱它淡淡的清香;我爱它质朴的气质;我更爱它那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格!

第19篇:赏(思凡)有感

赏《思凡》有感

思凡望文生义,思是想头,牵挂,念念不忘,不凡是最平凡。世俗生活是人生需要的情理之中的生活。思凡就是不忘平凡的生活诗酒的生活,就血药摆脱一切阻碍杂念去融入生“凡“中。

在文艺美学课上初《思凡》,真有些丈二和尚,看的云里雾里,脑中只回荡着,邦邦的木鱼声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咒语般的重复呻吟。而其四幕更是让我迷惑,前后不搭调的四幕故事交织在一起,到底为了什么?在裳《思凡》我才似懂非懂,犹记得最后一句”僧尼双飞,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呐喊。《思凡》是别具风格的,不像现代的大部分电视剧和电影系列一集集,一幕幕都串着一个故事。九曲回肠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果。带给人的多是一种精神裳的享受。而《思凡》不是,它像一千零一夜像安徒生童话,但有别于他们。他是通过四个小的男女之间突破戒律,突破家庭伦理,突破传统,突破压迫权利,突破“南无阿弥陀佛”的禁锢的小故事来表现爱情诗神圣的,是不被一切俗杂遮挡的,来宣扬人们为了爱不顾宗教戒律,不顾家庭的阻碍,去自由婚恋的精神。

中间一头一尾两则故事《思凡》和《双下山》都是将僧尼之间逃离佛门,做回俗人。《思凡》是美的。不仅表现在大的追求爱的故事情节,连它的表演舞台效果也是美。诡异的灯光效果和场景布置空灵如真是一样,演员夸张的表演,引的观众开怀大笑。话剧中最引人发笑的是第二幕取材于《十日谈》的小店过夜。别具风格人物介绍,激情夸张可笑的表演,使话剧从第一幕僧尼内心“我不要阿弥陀佛”的呐喊结局一下子变得阳光,青春活力。第三幕《宫廷秘事》就让人苦笑不得了,马夫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的去爱皇后。而皇帝面对奇耻大辱却找不到人。时候一声荒诞的“干那个事的,以后别再干了”无奈悲求。让人失声。连至高无上的皇帝在追爱的人面前也败下阵来。

看了《思凡》我想起的老师给我们看的《受戒》当聪明俊朗的小明子和尚受戒多年后,他得意的告诉来接他回家的小英子,他多么受主持的赏识,要提拔他做未来主持候选人。那样当上主持就可以享受到不同的幸福和地位。小英子要问“不要你做主持答应吗?”得到的是和尚爽朗的肯定的回答。小英子在问“我做你的老婆,答不答应?”得到的回答是和尚肯定大声的“愿意”

同时出家人,在世俗生活面前。破五戒语出惊人的,不尾人所容的话。轻易但态度明确的追求世俗生活,追求所爱。封建的圈卡框,传统大戒的桎梏真是形同虚设,不堪一击。不要僧尼也疯狂,是人的感情永远不会被圈圈。就像《思凡》剧终是宝瓶中的话:

男有心来女有心 哪怕山高水也深 尼姑和尚成双对 有情人对有情人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20篇:共赏美文

共赏美文:关于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纪念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田园诗人王维,隐逸山林之中,写诗画画参禅,每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组组山水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读了,心驰神往;看了,神与物游;品了,通会之境,人书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远空旷与寂静,禅意十足,归意可掬,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是诗焉?是画焉?是禅焉?似是又不全是。这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沉醉于兹,心旷神怡,这种诗画禅俱佳的秋的去处,纵使贵族王孙,亦足以陶然可乐,而流连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点,“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我却独爱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片落叶而阵阵讴歌!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处苍老而击节赞叹!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个细节而怦然心动!

秋天,为你举杯!为你壮行!

罗兰: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评析]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

两 片 秋 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浍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晴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与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烈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

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

(选自《光明日报》)

门落清秋

作者:涵昭

相对百花齐放的春而言,人们总有些害怕秋的到来,尽管,秋也被誉为丰收的季节。然而,在习惯性用语中,人们始终会忘记夏与冬,而习惯用“春秋”表示一年。春天象征着早晨与开始,秋呢,则无疑是傍晚和结束。无意之间,秋便从夏末的余热里悄悄流走了,人往往会不经意的忽略了它的存在。

微凉的风,无声无息的被挡在门外,无法进得门内的世界,只因门外属于自然,门内却属于人生。直到门内的人透过窗户望见了门外落叶的几抹金黄,才发觉到了什么。秋,原来果真是金色的,并不逊色于春的翠绿。不过,那就是一袭轻纱般的美梦,飘过身畔,随后被白雪所替代。

秋去了,去往何处了呢?难道,又默然回归西方白色的净土了吗?雁儿们或许早已迁徙,却忘记了它们当初迁徙的时候排的队伍是“一”字或“人”字;虫儿们仍在田间呢哝,吟唱着单调而令人费解的诗歌。透过逐渐暗淡的金黄,能想象出一幕情景:站在高耸的山顶,俯视山下片片梯田,以黄色调为主,各色的一块块田地,排成规则的形状,是否更像壮族妇女精巧的手工织出的彩锦?偏偏,门吱呀一声关上了,自然的力量渐渐熄灭,直至改变了本应富含的颜色。

于是,秋就这样在紧闭的门口落下了,甚至去得不留一丝痕迹。门成了秋的镜子,一面照着梦,另一面照着现实。不知道门外落下了多少黄叶,却如剪影般被碾作了尘土,或被凉风吹到了某个不知名的荒原。门内仍是寂寞,有人在临窗吹笛,残碎的余音反而比主旋律更为隽永,更是耐人寻味。那是一种等待,仿佛快要发霉的长久等待,在麻木里,永远不用去担心是否能等到结果。

昏暗与朦胧中,再次嗅到桂子的清香了。独坐在空阔的椅子上,望见檐角的水滴变成冰霜,望见墙隅的蛛网又起了厚重的灰尘,才知道炎夏已走,蜘蛛早已经不住旧巢了。大概,虫子们都已经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候,或进入了不知多长时间的休眠状态。从狭长的门缝里,只偷窥到半缕凉月的微光,那门外的世界,到底需要门内的人怎样去创造呢?一转眼,门内依旧,门外却已万变,带不走的,仅是一声迟到的叹息。

秋是循环出现的,而不同于季节的事物的未必尽可循环,变化之所以称为变化,规律又有谁能明确的丈量猜度?听说秋天的蚊虫总会带上恶性病毒,在那时候人也容易感染上疟疾,只期待着来年春天能将不好的东西全部清除,然落得的依旧是“人比黄花瘦”。

终于鼓起勇气推开了紧闭已久的门,原来,凉秋深处,仍有桂之芬芳,浮动暗香的夜坠落了,明天将会升起艳阳,或许吧……一片小小的落叶,倏的掠过柔软发际,飘到温度回升的手心,呵,我竟然把秋拾在手里了。

初秋的雨

作者:姚章华

淡淡的风从敞开的窗溜进来。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闻到了这初秋时雨的气息——有些许浅浅的愁绪藏在清凉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是风已经没有了盛夏时那种所向披靡和凌驾一切的气势。大概是因为厌倦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寻回春天以后失去了的一些东西吧。虽然经历了几天的连绵秋雨,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如盛夏时的那般葱郁,见不到多少落叶散落在这城市的水泥地上。

记得小时候对雨有一种强烈的厌恶感,特别是像春天和现在的连绵细雨。那时还是住在郊外爷爷盖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觉得天空像是经过了某位水墨画大师挥毫泼墨过的宣纸,让人心中产生莫名的压抑与沉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只能困在房子里不能随意出去玩。于是心中盼望着快点雨过天晴。然而这连绵的秋雨似乎偏要与我作对,一下就是好几天。有时实在无聊,我就坐在大门口,看淅淅沥沥的雨在院中的坑坑洼洼里聚集成若干个小水溏,看不断生出无数的涟漪在水塘中轮回转世。溢出的雨水与新的雨水汇入几条一指来宽的我所认为的小溪流,沿着小土坡顺势而下流出院外,消失在视线尽头。会流到哪里去呢?我开始想象,于是便不觉的无聊了。

雨终究是要停的,无论它下了多久。随着雨慢慢渐减少,天空渐渐明亮起来。有时候太阳出来的太心急,还会看见真正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金色的雨丝幻化成金色的涟漪,在院中的金色池塘中依旧轮回。我也渐渐明白,最美的阳光原来不是在万里无云、骄阳普照却令人燥热的时候,而是现在这种经过了连日的阴雨,愁云刚刚消散,空气滋润清凉的雨后初晴时。于是我对雨的厌恶减淡了,同时对初晴的雨后情有独钟起来。

此时雨已经逐渐停了。我又习惯性的想去阳台,看那经过数天连绵秋雨的雨后初晴……

秋天,秋天 (张晓风)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 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尽子,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狄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

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

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

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大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秋天的雨(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秋天的况味

作者:韩浩月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写过一篇关于秋天的文字。那时我还在一个小县城里生活着,早晨骑了自行车去上班,晚上,暮色渐浓的时候再骑了自行车回家。

记不清那篇文字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内容。一个在电台工作的朋友拿去了,说会在某一天播出来。那天像往常一样回家,城里的有线广播喇叭如时的响了起来,是一曲钢琴曲,是一首关于秋天的钢琴曲,播的是我那篇关于秋天的文字,我停下来,停在路边的路沿石上,停在悬着一个音箱的那棵树下,昂着头,看着那只黑色的音箱,静静的听着。

声音在流淌着,调频把钢琴的音符诠释的清晰而清脆,一颗颗像是在树枝间跳跃着,在树叶上穿行着。马路刚被洒水车洒过,于是那音符又像一粒粒亮亮的水珠,从高处向凹处不慌不忙的散着步,再被自行车的轮胎渐起来,正仿佛琴声的婉转……

深秋,就这样不可抗拒的慢慢透过脚底的土地,莲叶一样浮了上来,至心,至肺,至我被暮色迷茫的双眼,再至我那被蓦然打开的脑海——秋天正四处弥漫着,像拿掉锅盖的一口大锅,淡淡的烟和轻轻的雾,迫不及待的涌了出来,遭到风的拦截,再一下子向八方散去……我的想象扑朔迷离,一股悲凉的感觉就如一柄孤单的落叶那样,在我视线所能到达的天空里,旋转着,飞舞着……

季节能如此轻易的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某一个季节在你内心深处载植的情感灌木一样生长着,只等着那个季节的再次到来,才像遭遇了春风的花朵,“扑啦啦”的绽放开来。我钟情的季节是秋天,不!应该说,我一直殷殷期盼,像守侯一段激情、一段灵感到来那样,苦苦地等待着,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只好用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刻画秋天的轮廓和图案。

每年的酷暑过后,我焦躁的心就会安稳、平静一些,在做着手头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偶尔会停下来,在心里告诉自己,秋天来了,秋天就要来了……不是喜悦,绝对不是的,秋天带给我的不是喜悦,我期待的是秋天带给我的那种悲凉,或者是苍凉,生命里值得喜悦的东西太少太少了,自由那悲凉或苍凉的感觉,才会让我感觉到生命的厚重——在秋天,我呆滞的思想开始转动,思考,是的,我开始闭上眼睛思考,再睁开眼睛的时候,那里面常常蓄满泪水……

有一年,我在一所学校进行短暂的学习。考试的那天,是10月,天气阴沉沉的,空气沉闷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我盯着窗户外面,用手指用力的抵着那只铅笔。外面有些树,是高大的,叶子大部分已经枯黄,但还勉强的挂着……下午的时候,教室的门突然涌进来一阵风,那阵风是掩着地面而来,有淡淡的泥土的腥味,吹到我的面前,顺着我的裤腿爬了上来,经过胸口的时候,我感到了凉——秋天来了,秋天就这样一个招呼也没打,说来就来了。就在我这样想的时候,外面的风突然大了起来,那些树被撼动着,落叶这时才像真正熟透了,在几秒钟之内像是被谁用力的撒了一把,刹那间遍布了所有的天空。那些冰凉的雨也来了,没头没脸的打在玻璃上,带着一点点尘土的污浊……我把试卷翻了过来,端端正正的写下一个题目《写给秋天的第一首诗》:关于秋天,我能说些什么/坐在秋天的田埂上,风照样掀起/我的衣裳。关于秋天/我能说些什么,旷野里我独自一人/即使是嘲笑,也没有人关注/我和草根一样微不足道的忧伤//去年的稻草人/还站在老地方/而孤独的秋天啊/我再也不能重蹈过去的覆辙了……

我是深爱秋天的。因为,我的忧伤与生具来。秋天是一个忧伤的季节,秋天的况味,其实就是那一点点的却永远挥之不去的忧伤。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在秋天的田野里漫步,任疾缓无常的秋风撕扯着我的衣领。坐在秋天的田埂上,前面一望无垠,有的是滚动的绒草,或者是自己折断下来的枯树枝,这些细小的事物是秋天唯一的动感,让人心生怜悯;秋天的深夜,很静,可以听见树叶的喘息,一只过路的老鼠,蹬踏了脸盆,整个院子,“哐当”的响了一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想起凉绳上未收的衣服。电视早就关掉了,风扇被室风吹的微微转动着。拉过被角,我的梦不知道停留在何处。懒散的想着:哦,是不是到里了立秋的时候了,明天是不是要加一件薄毛衣了,这样猜测的时候,秋天穿过门缝,蓦地铺满了一地的凉意……

我再也想不出来描绘秋天的场景和词语。在秋天面前,一切的描述,都是那么的苍白。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开头写的,那位拿去了我写的那篇文章的朋友,在一个秋天的下午敲开我办公室的门,告诉我说,播读我那篇文字的女孩,在最后一个钢琴声音消失的时候,哭了……我忘记了自己当时的反应。因为时间久远,我想最起码应该挑选一个风不算大的秋日,约她出来,看看斜阳里的落暮……想了,又笑了,这想法多么幼稚。在几年后,在一个离我家乡很遥远的城市里,我依然早出晚归,

但直到今天,才突然想起,秋天已经过去,只看得到它那博大的身影,在遥远的天空那边,隐隐若现……

写给秋天的第一首诗(韩月浩)

关于秋天,我能说些什么

坐在秋天的田埂上,风照样掀起

我的衣裳。关于秋天

我能说些什么,旷野里我独自一人

即使是嘲笑,也没有人关注

我和草根一样微不足道的忧伤

一盆莫色清水一样泼在脚前,转眼

就把正前方的太阳洗得冰凉 我得赶紧按住我的草帽,离开这

个地方

一群落叶正在匆忙地赶路

再晚一步,我就会落在它们的身后

手拿一柄树枝——这是秋天的树枝

我在一凹湖水面前迷了路

这是秋天的湖水,我的秋天啊

我刚刚蓄满喜悦的心

一下子悲怆了

手里的土壤从指头间变成了沙尘

我正在把一些浮躁的东西

慢慢地碾碎——去年的稻草

还站在老地方,而孤独的秋天啊

我再也不能重蹈过去的足迹了……

关于秋天,我能说些什么

写完这行诗,我就两手空空

奔跑在生命的田野上。关于秋天

我能说些什么。有谁看见我 过了对岸,就成了浩荡秋风里的

一粒沙子

寂寞花开

作者:沈辟君

不知不觉,竟入了秋,早起时感到了浸骨的凉意,恍惚中,好象看到时光从身边流走,却无力留住。

黄昏时竟然飘起了雨丝。下班了,撑着伞走在繁华市区拥挤的人群里,意外的竟看见一只在雨中飞舞的蝴蝶。雨早已打湿它粉饰过的美丽翅膀,再努力,也只剩苦苦挣扎。于是,突然的就有些伤感。我们不也是这城市里飞舞挣扎的蝴蝶吗?单薄的身躯要承受多少负荷。

初秋的雨夜,一个人在房间里聆听班德瑞的《迷雾森林》。长笛和着钢琴轻轻巧巧的从心间划过,躺到地板上,任这看似无波的旋律放飞我的思绪。曾经往事,我用回忆慢慢梳理,梳理成一个个的段落。或哀伤,或感动,或喜悦,或悲沉的一个个段落。我闭上眼,细细回想,无法给一个想要的答案。

曾经有人问我,可会寂寞?

我说,寂寞是一杯好茶,仔细品,会有深刻的味道。

是的,身边从来不缺少人群。然而寂寞,如影随行。

一个人的寂寞,不一定是为了爱情。就象,写忧伤的文字,不一定是因为低落的心情。有一个梦藏在我心里,那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孤独。陪伴我的是时间的脚步。

静夜里昙花悄悄的绽放,不给人太多的时间去欣赏,它的生命只是等待、绽放、盛开、凋谢。数小时之内完成,或者更短。有多少人去留意过昙花盛开时的娇媚,闻过它的幽香?他们或者不耐于等待,没有看到它吐蕊时的美丽。或者错过盛开的芬芳,只余面对枯萎时的遗憾。所以,大多时候,昙花都只是静静的开放,静静的凋谢。它的寂寞又有谁懂,谁明白?谁又愿做昙花?花开时固然可爱,谁有耐心去等待花开?

我们,得到的心太迫切,以至忘了等待的过程才是最美。现在,谁在等着你,我又等着谁?生活中那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承诺不易。

《赏成语.doc》
赏成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