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

2022-06-2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推荐第2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案

新平小学:陈其利1350801711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询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关键: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今天我们同作者去的第一站就是德国,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它的异域文化和风景。

2、录像播放德国风光。3,谈谈观后感受。

4、揭题,板书课题:

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也曾经留学德国, 1945年才回国, 45年后,他再次踏上哥廷根——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写下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美隽秀的文章——25,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自己”在文中指谁?“自己的花”是指谁种的花?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写得非常优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走进文本(学习2——3自然段)

1、季老先生在四五十年后重返德国,真是感慨万千啊,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

2、交流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齐读)

3、季老先生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德国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你们可以把有关的句子用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理解或感悟,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

板块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师问:你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段文字真美!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生说一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说,再出示图片理解。

2,(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你所知道的还有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再读句子。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1,过渡:你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课件出示,让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从“花的海洋”你知道了什么?你可能会看到什么花?街道有多长,这花海就有多长,街道望不到头,这花海就望不到边。海洋有波浪起伏,那在这条街上有花海的波浪吗?

3,这么美的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 “不暇”就是——()。

“应接不暇”呢?(出示图片,师解说)

4,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德国奇丽的景色就在这里呈现。你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到这奇丽的异国风光吗?自由读——指名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指名读。 5,师让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抽生回答)

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指着板书,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

板块二:感受“奇特的民族”

感受了德国的奇丽景色,我们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之奇特的呢?让我们接着来交流。 (学生汇报并出示句子)

预设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脊梁是哪个部位?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花的脊梁是指哪?

2)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自己不喜欢花呢?从哪个词看出来呢?你还从那个句子知道的?(课件出示)读有关句子: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3)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可是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为什么呢?是怕弄脏房间,在窗外容易打扫?还是为了┅┅指名讲。

4)你们家里养花吗?你们家一般把花草养在什么地方?给谁看的?

5)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难怪作者会惊奇地问他的女房东——

课件出示句子: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女房东: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儿一笑”什么意思?从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简简单单四个字的回答中你读懂了什么?

; 6)小结:可见,在德国,大家都认为(引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家家户户都这样做了(引读)——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难怪就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课件出示,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个奇特的民族啊!

预设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段话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哪个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 3)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4)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举例谈谈。 师小结: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6)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

7)刚刚我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就叫——耐人寻味。

读着这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也想到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话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帮互利,和谐美丽”。(课件出示,齐读)

五、过渡,进入文本。(学习4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改变吗?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自由用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后师问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课件出示)说说你的理解。

师问: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能什么东西变了?但是什么始终没有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2)所以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他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课件出示)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猜一猜,是什么?

(3)师小结:这是季先生的梦,也是你们的梦,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觉地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的整个社会必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有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抄写生字词语。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推荐第3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

2.是的,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3.齐读课题。(强调: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很自信!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

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很好,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谢谢你!全班的女孩,一起试一试。漂亮!)

3.指导书写。

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请在书上脊的边写两个,学生写字)

4. 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好!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

5. 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随机板书:奇丽

奇特

(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在句子中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出示阅读提示)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全班一起读)

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划记哪些去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指名自由说(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地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 许多娇艳的颜色,花开得特别好看,这就是---姹紫嫣红

(2) 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课件出示)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同学们,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指什么?请你说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找3个人回答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每一天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随机出示课件)

这是我们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呀?(任何,应接不暇)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好不好?

播放课件: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指2到3人朗读,并评价。

同学们的朗读激发了李老师的表达热情,我来读一读。可以吗?好的,请大家把课文拿好。(师配乐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齐读配乐)

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一起读。(课件播放画面,生美读并背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相机课件出示: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同学们,这段话写出了这个民族奇特在哪儿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种花呢?(学生自由答)

是呀,德国人养花的目的和我们不同,他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女生齐读这段话。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

奇特在哪儿?(学生畅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师随机板书:我为人人)

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板书:人人为我)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让我们大声地说出来,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崇高精神。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四五十年后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奇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四五十年了,德国人种花的习俗还是不变。(又,都)

不变的仅仅是艳丽的鲜花吗?,还有什么没有变?(生自由说)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是呀,不论时光如何推移,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精神境界一直不变,永远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推荐第4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的部分被容。

2、围绕“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写一小段话,内容蕴含花的美丽景象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心内涵。

3、在品味朗读写话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引入奇丽。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老先生是我们祖国乃至世界的语言大师,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出示图片)

(季羡林)

师: 季先生的语言充满魅力。上节课,我们只是读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品”课文的语言(板书:品),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课题中有相反意义的两个词语。,请把他读出来。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突出了对比的词语“自己”、“别人”) 师:真让人觉得新奇,(板书:奇)怪不得季老先生35年以后重游德国故地(出示照片)发出了深深的赞叹。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里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奇丽的是-----(板书

奇丽 ) (景色) 师:奇特的是-----(板书:奇特) (民族) 师:可以说是一个“奇”字贯穿了全文。 我们回忆一下,德国的景色奇丽在哪里?

每家每户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板书

家“奇”) 任何一条街上都是花的海洋。 师:(板书 街“奇”)

二、品读奇丽,体会奇特。

(一)家里“奇”

师:让我们跟随季老先生的脚步到他的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样的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家里看看。季先生可是在他家住了十年啊!房东待她如同亲儿子。

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再把表现奇丽的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一生朗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

师:有一个词语特别有魅力,原本是形容人的,季老先生却用在形容奇丽的花景。(脊梁)

师:(板书:花的脊梁)摸一模我们的脊梁在哪里? 生摸后背的脊梁。

师: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脊梁必须要怎么做,我们做一做动作。 让学生试做,从而感觉到要尽力把身子向前倾。 师:家里的人,只看到花的脊梁,这花必须怎么长。 (一个劲地把身子往前倾。)

师:我们不妨把这朵花看作一个会说话的人,当她把整个身子伸出窗外的时候一定会怎么说。

生自由说 „„

师:这就是“我为人人”。这个词语太有魅力了。透过“脊梁”这个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德国人民“我为人人”的特点。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读一读奇丽的景象。

生朗读句子。

师:(出示德国人养花的图片,那些花儿精心搭配,错落有致,)家里的主人还想方设法让花尽量往外伸展,怪不得我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读: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

(师走到几位同学面前,与学生模拟季先生与女房东对话情景)

(二)街上的“奇”

师:(板书

我为人人)自己虽然舍弃了独享的快乐,但是成就了共享的美丽。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德国人看来却是如此平常。这不,我们上街去看看共同的心愿组成的奇丽美景。。

学生一起朗读

(出示)

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评价

生一起朗读。(老师顺势圈出学生读得好的地方) 师:读这些句子时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似乎看到了„„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写尽了花儿的繁多茂盛,颜色的丰富美丽。(点击“山阴道上”一词)《世说新语》(出示:王献之有一句名言:“从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原句表现大自然中季老先生活用了这句话,又恰好地表现了这里奇丽的景象。)

师:每一面墙上都展示奇丽的景象 生:(朗读)

师:每一面墙上写着大家共同创造的美丽 生:(朗读) „„

师:如果你走在德国的那一条条街,你会感谢谁呢? 师:这就是(板书:人人为我)人人为我啊!我们把这人人为我创造的美景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

师:要想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那就得先做到我为人人;只有我为人人了,才会人人为我。怪不得作者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永远的“奇”。

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又踏上了德国的街头,看到的是同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又是家家户户窗户上都开放着美丽的花。

师:那“莞尔一笑”的女房东入土为安了,那房子的建筑格式变化了,道路也许拓宽了。有什么是不变呢?

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没有变。

德国人美好的心灵没有变。

这种为别人创造美丽的习惯没有变。

师:(图画)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街头的时候,已经从英俊潇洒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读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 带着赞叹读

生朗读

师:

带着你的敬佩读

师:(结合板书)这奇丽的景色,折射出这奇特的民族,也只有这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奇丽的景色。透过这景色,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品味。这个“乡”到底是哪里呢?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呢?

师:那就用我们的笔,把季羡林先生的心声表达,梦境再现。适当用上板书上的词语和背诵的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修改 学生修改后,再两人发言。

三、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板书:

想像

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奇”

花的脊梁

姹紫嫣红 街“奇”

花团锦簇

永远“奇”

思乡之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推荐第5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华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发现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奇丽 奇特)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3)“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4)“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5)“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

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奇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奇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丽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六、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美)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美)

推荐第6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八一小学教师

徐春红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来让人既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教学时,一是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一些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让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脊梁”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异国风情的独特魅力;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3、感情朗读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五、教学方法:运用整体阅读法,抓住文章“奇丽、奇特”主线逐层深入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感悟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3、感受德国异域风情,了解当地人们爱花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方法:

抓住课文的题眼“让”字,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读中感悟,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家里养过花吗?你们把花放在什么地方?(院子里,屋子里,阳台上„„)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有这么一个民族——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可他们养花又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出示课题,生齐读)。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思考:“让”字使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养花知识,指出德国养花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质疑,使学生产生学习下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评价:能把长长的文章读成一句话,你真会读书!)相信词语也一定掌握得很好,我来检查一下。

3、检查生字新词:

脊梁(强调“脊”的笔顺,板演-范写。读准“梁”字轻声。什么是脊梁?课文指的是什么的脊梁?指的是花的背面,并朗读)

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指名读准字音)

“锦”、“暇”的偏旁(找形近字)、“嫣”字型(范写)

4、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读找到的描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句子。

【设计意图:根据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避免面面俱到。在学生弄清课文生字词后,我再次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让”速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为下面品词析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做好准备。】

(三)、品词析句,感悟精神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2)花多: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3)这样多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4)除了花多,你们还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5)出示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的图片 (6)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

(7)真美呀,谁能带上我们的感受,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过渡: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句子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给谁看的?(别人。) (3)、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不是,从哪看出来呢?“家家户户” (4)、德国人人爱花,却人人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感到奇特、感到惊叹。你能读出这种惊奇来吗?指名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好关键词。(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都) (引读)

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长长的马路,抬头向上看„„ 走过窄窄的小巷,抬头向上看„„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句子3: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成语也能让你感受到花又多又美呢? 指名答——“应接不暇”。

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拿出成语字典查一查吧。 学生质疑。

师:问的好!其实山阴指的是浙江绍兴,山阴道就是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那一带的风景,那儿的景色可美了!走在山阴道上,随处可见盛开的野花,这儿一团,那儿一簇,真是让我们——应接不暇。

师:是呀,看都看不过来了!这个词用在这个句子里,又写出了什么呢?指名答。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句子4: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课件出示德国美丽的风光图片 看了这么美丽的德国风光,你有什么感受呢?想到什么明白了什么?

作者看了也很感动,也很惊叹,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把你的喜欢、愉快、赞美之情读出来,现在再美美的读一遍。

【设计意图: 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德国人把花给别人看就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五.领悟生活,走出文本。

过渡:种花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这样的,同学们遇到过或是做过吗?

1.生自由说。

2.老师小结。德国人自己养花给别人看,作者由吃惊到耐人寻味,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但在德国人看来却是“莞尔一笑”,你又寻味到什么?(平常,自然地付出)

是啊,自已种的花让别人去看,在德国人看来真的很平常,而我们寻味到的是给予的美,给予的快乐,给予给我们的思考,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那么时隔多年后,作者再回到德国还会看到同样的景象吗?留到下节课,我们再去看一看。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课文新词,每个词美美的写她三遍。

2 背诵第三自然段。 3 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理解课文第四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走在德国街头,这到处盛开鲜花的美景,让作者好象走在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时,这熟悉的美丽又让作者不由自主得想到了——(浙江绍兴)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祖国),眼前的这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紧紧地揪着作者的心!

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播放课件)师:想看看德国那美丽的街景吗?引背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提出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3、感悟精神

(1)德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用书上的语句说这就叫——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课文中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把花种在临街窗户) (3)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奉献) (4)、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5)、是呀,正因为他们有了奉献,才有了(收获)。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类似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走进文本,先让学生感受花的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通过视觉感官欣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美丽,反复朗读,积累句子。同时,让孩子在优美朴素的文字朗读、品位中深深体会到德国民族的奇特,感受到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真实的品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探究了“奇丽与奇特”的魅力。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受到人文滋养。】 5.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永驻我们的心间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生齐读。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我为人人 (奉献)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收获)

推荐第7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刘丽萍 2011年10月6日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生:季羡林

是:是呀,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家,1935年他去德国留学,德国这一爱花的国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季羡林老人去德国看一看他们独特的风景。

(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怎么样让别人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二、组织交流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预习,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 学生板书会写的字:莞、锦、暇、姹、嫣、

师:文中词语“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一个动作。 生:微笑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词语已经掌握了。看“应接不暇”的“暇”字,是什么意思呀? 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生:没有时间仔细的看,看不过来。

师:没有时间看不过来,所以“暇”字的最左边偏旁是表示时间的“日”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意思?

生:姹紫嫣红指花的颜色很多,很娇艳很美丽,嫣就是娇艳的意思。花团锦簇指的是花一团一团聚在一起,很繁茂。 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来形容一下,

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生:读课文

三、引导解读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过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很多花,红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很艳丽很美丽。 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那你能不能美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感情没有充分的读出来,谁能再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表达不同大感受?

生:我从“家家户户”和“任何”两个词语中读出花非常多,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非常漂亮。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把这种美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补充?

生:我从“应接不暇”一词中看出花多得让人看不过来。 生:我来给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做一下总结。第一: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看出花非常的多,非常的漂亮。第二:从“任何”和“家家户户”看出花非常多,家家户户都养着花,每条街也都是花团锦簇。第三:从“花的海洋”中看出花连成了一片,就像是在大海中一样。 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总结。把前边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整理出来了。可是王老师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文中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人走在街上,两边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就像是走在山路上,两边全是美丽的景物。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 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样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 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作者又来到这个爱花的国度。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演一下,我当季羡林老人,大家就是接待我的德国人。

师: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的主人问我„„ 生:你离开了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师:变化是有的,德国越来越发达了,可是有一种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的美丽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也包括美丽的花。走在花的海洋中,我做了一个梦,我徜徉在花海中,周围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可是那不是在德国„„

师:谁来试着演一下? 生„„

(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说出其中的“美丽”包括美丽的花更包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作者做的梦,不仅是思乡梦,更是渴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够像德国一样,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们才看到了一幅幅奇丽的画面,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

推荐第8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进士小学

曾桂香

教学目标:

1.从“美”谈开,感受德国人爱花的境界,感受变与不变,体会作者真切赞美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2.抓住 “境界”走进作者心中的“梦”,读懂作者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重温花的海洋

1.听写一组词: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2.用上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问:这些词,这些话汇成了一个:(板书) 花的海洋。

3. 是啊,从这花的海洋里我们已经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然而,与别的民族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指课题说),家家户户如此,所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 境界

,由衷地赞美这是一个(板书)奇特的民族。

(点评:通过字词的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字词,同时巧妙的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重温全文。)

二. 补充资料,理解“变与不变”。

1.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也许在德国人的眼里,这一切都很平常,要不女房东就不会自信地“莞尔一笑”了。季老同样是生活在一个爱花的民族里,为何觉得这很奇特呢?更让季老惊奇的是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发现美丽没有改变。到底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2.让我们一起从季老这些文字中寻找答案。引出: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片段:

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感情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重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似欣慰,似惆怅,似追悔,似向往。小城几乎没有变。市政厅前广场上矗立的有名的抱鹅女郎的铜像,同三十五年前一模一样。一群鸽子仍然像从前一样在铜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声呼哨,飞上了后面大礼拜堂的尖顶。我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今天又回来了。我们走下地下室,到地下餐厅去吃饭。里面陈设如旧,座位如旧,灯光如旧,气氛如旧。连那年轻的服务员也仿佛是当年的那一位。我仿佛昨天晚上才在这里吃过饭。广场周围的大小铺子都没有变。那几家著名的餐馆,什么“黑熊”、“少爷餐厅”等等,都还在原地。那两家书店也都还在原地。总之,我看到的一切都同原来一模一样。我真的离开这座小城已经三十五年了吗?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江山如旧,人物全非。环境没有改变,然而人物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在火车上回忆到的那一些人,有的如果还活着的话年龄已经过了一百岁。这些人的生死存亡就用不着去问了。那些计算起来还没有这样老的人,我也不敢贸然去问,怕从被问者的嘴里听到我不愿意听的消息。我只绕着弯子问上那么一两句,得到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模糊得很。这不能怪别人,因为我的问题就模糊不清。我现在非常欣赏这种模糊,模糊中包含着希望。可惜就连这种模糊也不能完全遮盖住事实。结果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我只能在内心里用无声的声音来惊呼了。

在惊呼之余,我仍然坚持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访旧。首先我要去看一看我住过整整十年的房子。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存在。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街拐角处那一家食品商店仍然开着,明亮的大玻璃窗子里面陈列着五光十色的食品。主人却不知道已经换了第几代了。我走到我住过的房子外面,抬头向上看,看到三楼我那一间房子的窗户,仍然同以前一样摆满了红红绿绿的花草,当然不是出自欧朴尔太太之手。我蓦地一阵恍惚,仿佛我昨晚才离开,今天又回家来了。

3.默读后汇报交流:

4.小结:这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环境,这不变的基石是民族的品性和特征。

5.于是季老走在街上,不由自主抬头一看,引读: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由衷赞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让季老: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点评:通过阅读材料的补充,让学生从季老的笔触中找到“变”与“不变”。感受作者真切赞美德国这个民族,引出作者心中的梦。)

三. 走进季老心中的“梦”

1.季老为何会做一个花的梦,思乡的梦?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吧。请默读这些文字,在字里行间,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何感受?

补充季羡林的资料:

(1)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颁奖辞: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季老心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东方、乃至整个世界。他是为传播整个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毕生耕耘、无私奉献、闪闪发光。季老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书,一部启迪人智慧的书,一部净化人心灵的书,一部永远激励人奋进的书,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在这些评价中,你最想说什么?

(3)季老家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19英寸电视机。生活上极其简朴的季老,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在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四点半起床,五时吃早点,吃完早点就开始写作。在上班族每一天的\"正式\"工作开始前,季老已做完了一天中他要完成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我好奇地问:\"每天4点半起床难道不困么?\"他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困?但到时候就像有鞭子在抽,提醒我非起来不可。\"这不由使我联想起季老在《罗摩衍那》后记中的一句话:\"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我始终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忘我„„

2.季老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物,可是他又是如何看待荣誉呢?(出示材料:季羡林老先生在面世的《病榻杂记》中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中写道: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又是怎样的境界?

3.读到这里,我们突然明白:季老为何对德国民族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同身受,如同知音。我们突然明白:季老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正是如此吗?“我为人人”不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完美人生的梦吗?板书:人生之梦

(点评: 通过对作者平生的点滴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感受作者心中的梦,领悟作者天高云淡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梦:我为人人。)

四、追随季老,真心对话。

1.如果让你给季老写信,你最想对他说什么,请你们拿起笔,写上你们真挚的话语吧。2.汇报:

3:小结: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点评:与季老作心的交流是本节课的人文落脚点,也是言语表达的落脚点,学生通过一节课的阅读与理解,对季老有着更深的了解,对季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望在课堂上得到宣泄,语文的训练得到落实。)

五、推荐季老的作品:

《学问人生》《留德十年》《二月兰》等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海洋

奇特的民族

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的着重点在“第三”,这“第三”指的是一些精品文章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已经达到教学目的的情况下,但仔细想想,似乎又觉意味无穷,于是展开第三课时的教学,或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或在内容进行拓展,或让感情得到升华„„

拓展的方向:

广度:通过大量的课外相关的阅读,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的认识,

深度:拓展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可能是一个主题的探讨,可能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还有可能是感情的高峰体验„„

语文味:拓展必须立足语文训练,这是第三课时的重点,脱离语文训练的第三课时会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失去拓展的意义。如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了,言语的能力,写作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的要素,适当的利用精品课文开展这样的“第三”课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有质的飞跃。

推荐第9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推荐第10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里养花吗?花盆摆在哪里?养花给谁看的?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养花却是给别人看的。很奇怪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德国,去欣赏这道奇丽的风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由课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呢?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后,教师检查并指导重点字词。

三、粗知文意,直入中心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2、搜集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背诵积累第三自然段中优美的词句。

2、通过对文中重点句的品读、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哲理教育。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

2、3自然段,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领略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作者是怎样评价德国这个国家,这个名族的?

二、品读课文,深层感悟。

(一)感受民族的奇丽

1、德国的景色奇丽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想一想。

2、小组交流,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它的奇丽的?

3、全班汇报交流: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的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写花的什么? 你在课外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

②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个词,读这个句子。

4、诵读积累,感受美

(二)品读“奇特的民族”

1、为什么说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你们找出了哪些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齐读,交流:

①抓词感悟(理解“脊梁”)

②对比感悟

中国人的花是养在哪里?是给谁看的呢?而外国人呢?

③指导有惊讶的语气朗读

3、“正是这样”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三、感悟境界,感受“人美”

1、课件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的,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你们是怎样看待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呢?

3、你们是怎么理解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4、联系实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5、师小结: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一颗爱心奉献给别人,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升华情感,品味“美丽”

1、师: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四五十年过去了,这样的奇丽景色,这样高尚的境界,会长久的保持吗?(课件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当回小诗人”练笔训练:想象季老重返德国时,会发现哪些不变的美丽?(课件出示练笔)

3、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德国会发现哪些不变的美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教学效果。德国人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格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爱好阅读的你,课外去阅读《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作品。2、爱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国风光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进一步去领略异国的风情。

3、爱好写作的你,建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妙的街头风景、美丽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国”等为题。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

第11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首先,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3、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1、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第12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花朵的反面(走到学生的旁边摸摸他的脊梁骨)

师: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师:如果你在家里只看到花的枝干,花的叶子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

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生交流)

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师:自己种的花让别人放松心情,让别人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多么了不起啊!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 季 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师: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烦恼、郁闷、生气、伤心等等不好的心情都豁然开朗。如果是好心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街就想高歌一曲啊!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 季老 先

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师:种花给别人看,自己不吃亏,对。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们还思考明白了什么?

师:你真会联想,由德国想到品德来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样一种品德的呢?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一起读读

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师: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 ?2008年汶川大地

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 季 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予

第13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睹题激疑

1、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请读一读课题,读---

师:吐字清楚,声音圆润,非常好。

2、认识作者及背景

师:作者是谁?--季羡林,了解他吗?请看相关资料。这就是季羡林,

出示:【季羡林(1911--2009),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老师来读一读第一段。(师读)这里是讲季羡林的身份,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第二段跟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段话告诉我们季羡林去德国时是1935年,一直到1945年10月才回国,对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945年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头,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正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当时也正和日本打战呢,能回来吗?直到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他才回到祖国。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引入:

师:好,我们先了解哥廷根,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人口很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

再到街道上去看一看,这是美丽的街道,(出示图片)漂亮吗?

师:看到什么了?咱们先读读书,老师先给你们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在街上看到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把那段话找出来。

2、请开始朗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

师:先说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

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句子)

师:抓得准。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写街上美丽景色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理解关键词语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词语。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形容花,什么意思?(出示课件)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字还没讲到。哪个字的意思你们没讲到?

师:“锦”什么意思,---锦:有纹彩的丝织品;上面有花,而且是有规则地排列着,非常多。这个词语就写出了花多,艳丽,丛聚在一起很华丽。(锦:有纹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师:“姹紫嫣红”的“姹、嫣”什么意思?

师: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姹、嫣:娇艳的意思。(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师:形容花儿多,颜色多,还很漂亮,作者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们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读起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簇”是第四声,“红”是第二声,这叫“仄起平收”,特别好听,多美啊,大家读一读。

5、再读描写景色的一段话

师:这两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这段话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指名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

师:读得好不好?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 (师引读本段)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1、师:这只是写德国人养花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前面我们讲过一处,也是写养花的,还有一处,往后面找,把它找出来。

2、再找描写德国人养花景象的话,对比不同之处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学生交流)一共三处了。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养花的。(读一读) 师: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选一处详细的描写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肯定有他的意思。我们仔细查看一下,这三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角度区别在哪儿?

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

师:你真厉害,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处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

生:给别人看。

师:第二处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第三处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师:注意,这段的开头,这是他什么时候,又一次看到满街的鲜花?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从什么角度来写?

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0年后再次回到德国这里的情景依然没有变。 师:他看到德国人养花的这个习惯怎么样?

生:跟40年前一样,依然没有改变。

师:第三次想强调的是德国人养花这个习惯没有变。同学们,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作者通过这三次的描写,巧妙写出了德国人几十年不变养花的习俗,爱花的文化。这就是高手啊。

写到这里,他又一次赞美,赞美这个民族说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可以想象: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

三、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

师:作者赞美哥廷根小镇普通民众时,这样写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请问这些人里面有没有人例外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一家不是这样的? 生:没有。

师 :好,读文章找出依据。哪个词语? 生: “家家户户”

师 :还有吗?家家户户出现几次?请圈出来。(出示课件)作者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文章中写德国人什么一直没有改变?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了,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

师:突出家家户户养花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所以他这个词儿也没有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也是作者用词的一种方法。

(一直没变,每人例外,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人人”,他们相互间都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少数认识,多数不认识。他们之间是陌生的。还有,那些游客,来了一趟,以后不来了,但这里的人还是把花摆在外面。

(不管是谁,都给看,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把花摆在外面,是不是哥廷根政府下命令?是谁让他们把花摆在外面的?

生: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这早已是习惯,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任何人都没有例外,是不是一种境界?几十年都不曾改变,是不是一种境界?这样方式养花完全变成人们共同的习惯,是不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这种境界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你再读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儿耐人寻味了?(再读这一句)

四、重点研读:

师:学到这里,大家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文章是不是学好了?其实读文章还是有方法的,这是著名学者梁启超总结的“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解剖——重点研读;会通——深层探究。我们再看看第二段话,看看还有什么疑难。

第二段(出示第二段)

师:现在看第二段,快速默读,看看有什么疑难,或者还有那句话不懂?提出来。 生:为什么德国人爱养花,但是又不看呢?

师:这是你提的,也是季羡林想不通的,他也提了问题,季羡林怎么问的? 生:你养花是给别人看到吧?

师:这句话到底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谁来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问句?(多指几位学生)

生:疑惑、猜测、反问的语气、感叹带点儿疑问。

师:你们三位都起立,你们三位是三个季羡林。在找一个女房东来读。(读

第二段)莞尔一笑:“正是这样。”(生读书)

师:现在请问三位季羡林,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有没有想过养花给别人看?

师:是啊,在你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想过养花给别人看,于是你疑问、于是你反问、于是你感叹。

(问“女房东”)女房东莞尔一笑,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

师:请问女房东为什么莞尔一笑?

师:我们读懂了,对女房东来说,这一点也不稀奇,太平常、太普通、太自然了。也许,她从小就看着父母是这样的,看着大家都这样的,她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有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行为方式才是他们独特的文化。

师:思考一下,这句话也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女房东和季羡林。

师:接着想,往大了说,还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中华民族和德国民族的养花的区别。

师: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这两个民族对养花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民族对养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看出了东西方对养花的差异。这个发现重大吗?作者写出来用了多少个字?数。31个字,一问一答,随笔一代,看似不经意,可是你咀嚼起来这么有味道,这是写作的高水平。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生读这段话)

四、补充阅读,结课

1、师:说德国民族奇特,还真不错。不但养花,生活也是如此,请看一篇短文《规则》,看了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2、生读短文。

3、交流读后感。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这样的民族在全世界也少有。这个民族真的很奇特!所以作者在写这样民族时,写下了“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贴切啊!

学到这里,老师要说,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多了解相关知识,多读书。

下课!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第14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 “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想象法:通过想象再现美丽景色,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法:

1、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法:通过学生勾画圈点、读读想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受到启发,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图文并茂,激趣朗读: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图文并茂,激趣朗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六、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激趣导入:

1.播放德国的风光课件,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检查预习:

1、出示: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学生读、正音。

2、季老先生一生几次来到德国? (生:两次)

3.课文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4.季老先生在三十五年后重返德国,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象,发出怎样的感叹?

5.交流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象!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句子,什么词语首先跃入你的眼帘?(抓 “!”;“奇丽、奇特”)

板书:奇丽? 奇特?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师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生自学。

师:哪些句子让你看到奇丽的景象? 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时,相机展示重点句: ⑴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你是从哪儿感到景色奇丽的?。

生:我是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景色奇丽的。 师:(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瞧,这些花儿都簇拥在一起,这一丛,那一簇,这就叫——花团锦簇。

师:“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花的颜色非常多。

师:(课件展示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不仅花的品种多,颜色也多,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

师:从句中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从“任何”、“家家户户”中我体会到人们都是这样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景色奇丽?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着迷人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德国的迷人景色。

师:看到这么美的花,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这儿的景色太美了。

师: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愉悦。 师:请闭上眼睛,伴着轻柔的音乐,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

生汇报交流: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听到人们的声声赞美。

生: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花儿真香真美。

师:(出示课件)看了左边又想看(生:右边),看了楼上又看(生: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生: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生:含苞欲放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生活中有哪些场面或事物让你“应接不暇”?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应接不暇”。 )

师:走在这样的街上,如果是刚刚放学回家的你,心情会怎样?如果是留学在外的季先生,心情又会怎样?

(生交流)

师:真是“人在街上走,如在花间游。”带着你独特的情感,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配乐朗读,齐读评价) 师:这奇丽的景色是谁创造的?

生:德国人。

师:哪些句子让你体验到民族的奇特?

(3)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指导“脊梁”的读音:jǐ lianɡ。理解“花的脊梁”就是花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从哪些词中能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这三个句子中连续用了三个“都”字,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我们把花养在哪里?

生:养在家里。 师:而德国人呢?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我曾问过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真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怎样理解? 生:也就是“微微一笑”的意思。 师:从女房东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我为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养的花。(板书:我为人人)

生: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是“人人为我”。(板书:人人为我)

齐读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师:你身边发生了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

生:我想到了我们班捐书设立图书角,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为你着想。

生:我们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又一次来到德国,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齐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课件出示句子)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化?这里的美丽指什么?请写一写。 课件出示: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_______没有变_______没有变, _______没有变,原来,_______始终没有变。(写后交流)

师:不错!花的美丽没有变。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人们的习惯没有变。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

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梦见了_______;梦见了______ _。(生交流)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呀,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情感,再读: 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描写花美的句子。

2、推荐阅读书目:《德国印象》、《季羡林散文》等。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花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人更美

第15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二、说学生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如下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已具备初步阅读和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学生在理解文本中包含的道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方面存在困难,这正是教学中我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词语,理解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国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德国人种花奇丽、奇特的特点。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

四、说教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五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德国异域风光的图片,并设置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去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到过风景优美的桂林,今天我们就一起乘坐语文课这辆神奇的巴士,跟随季羡林先生领略德国的迷人风光。”然后我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播放德国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打算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先让学生汇报预习中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其次,我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指名读、开火

车读、小组比赛读,接着正音,让学生齐读。最后开展读书闯关活动,让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的深入研读环节,我让学生带着“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深读课文,我进行巡视,然后请学生回答。学生再读课文后能回答出德国给作者留下了“奇丽、奇特”的印象,紧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感到特别奇的句子。(板书:奇)学生再读课文能找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指名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这段话中“奇”体现在哪里的,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总结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引导学生将德国人和中国人养花的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表现在“每家每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在屋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进而概括出这就是——“家里奇”(板书:家里奇)

在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边读边画出作者感到奇特的句子,并试着概括这是什么奇。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我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这两个内容分别是“街上奇”和“永远奇”(板书:街上奇、永远奇)

最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先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我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崇高精神。(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自由读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德国风光的美,体会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通过上面的学习,在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部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体事例。然后,我以开放性的问题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来进行小结。最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作者重返德国后,发现了哪些不变的美丽。

六、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里奇

街上奇

永远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16篇:修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先热身活动,成语窜烧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读了生字读通了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指名

1、认读: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完成填空:师:季羡林先生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一起开启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1、放视频、学生谈感受。

2、师: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景色和民俗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生汇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 奇特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师:德国的景色有多么奇丽?民族又是怎样的奇特呢?

1、再次默读课文, 从书上找到具体的词句作依据,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随机出示课件

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课件出示句子 ) 师 :这些句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奇? 生1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脊梁

3、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你家养花吗? 师:谁家没养花? (部分学生举手 ) 生 :养。 师:那你家是把花养在哪里?(养在屋子里,养在阳台。)你们养花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好看、为了自己欣赏

师:刚才还有些同学没有举手,你们不喜欢花的那还会养吗?不会,我们是只有喜欢花的人在家里养花,而在德国呢?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他们是—— 生 :(读)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 :我们在屋里看着一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是—— 生:(读)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请同学们摸摸自己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的是(花的茎、叶片)并不好看

师 :也就是说 ,德国人在家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 只能看到花的 生 :脊梁 。

师 :感到奇了吧 !你们还画了哪一处? 生1: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 课件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什么是“花团锦簇”( 是说花儿成团,一簇挨着一簇,十分茂盛,看,像这样……(出示图)这就是“花团锦簇”它侧重写了花的样子、形态,你们看这一簇簇的花有的像张开的小手,有的像展翅的蝴蝶) “姹紫嫣红”又怎么理解?(是说花有紫有红,五颜六色,就叫“姹紫嫣红”看,像这样一朵朵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就叫做姹紫嫣红。(出示图) 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课件图四幅画

师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花的形态、色彩。请同学们看图,结合你们平时积累的词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在德国所看到的花?

预设1:颜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师引读、串读:走过这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到马路上,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楼上、楼下左边、右边……(板画花朵的外圈,边说边画。)“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 :花的世界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 !读——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

(听音乐)师: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两边的楼房都成了开满鲜花的墙壁,就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左边是花 ,右边也是花 ,前方是花 ,后方还是花 .花朵从四面八方迎面扑来,你的眼睛才会—— 生 :应接不暇 。此时走在这样的开满鲜花的山阴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注意加一个片子: 角色体验:(课件出示)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个别读(2个)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朗读评价:读得快的,这么美的景色,你舍得走吗?让我们慢慢走,慢慢欣赏,读——

看来你很心急,急于把德国的美景一览无遗 读得慢的,看来你对德国的美景恋恋不舍呢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色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

为什么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说。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的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半个世纪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两幅图,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事隔四五十年后,你们依然会看到……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师:不变的除了美丽的景色,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水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师: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小结

师:今天, 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五、作业超市:

第17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doc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二课时教案)

讲课时间:

2009年4月8日(中心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美”

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的?

(草原、大海、湖泊、星空、绿叶、花朵)

□课件示:美好事物照片

2、有多少同学亲眼见过草原?大海?花?

可见,花是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美的事物,在美的东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板书:花

3、你们喜欢花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一个爱花的民族,去德国走走,看看那里的花。继续学习25课(补全课题)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1、读课文,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故地重游的作者走上德国街头,有何感受?发出怎样的感慨?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句子

3、理解“奇丽”(奇特,美丽)

三、感受“奇丽的景色”:

1、德国究竟有着怎样奇丽的景色?读课文找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课件示句子

2、你是怎样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1)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你眼中是怎样的景象?

B、感受花的数量多

从哪感受到花多?(团、簇、花的海洋)

很多漂亮的花凑在一起,挤挤挨挨,这就是花团锦簇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现在就去欣赏一下。□课件示:各种花的图片

C、感受花的种类多

介绍各种花的名字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甚至见都没见过的。这么多有名的、没名的花凑在一起,这才叫做花团锦簇。□课件示:花团锦簇

D、感受花的颜色多、花的柔美姿态

让我们看得再细致些,你瞧,……(颜色+花名+姿态)师举两个例子,让生继续说下去□课件示:各种花的图片

这么多种颜色,这么多种姿态的花簇拥在一起,能用你积累的词语说说这种景色吗?(生举词例)

这样迷人的美景,季老只用了两个词语就概括出来了,这就是:

生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读) E、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花凑在一起,那可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看着图,把语速放柔放慢读词,把你对花的喜爱读出来。

(2)过渡:感受到花的美丽了吗?可是在季老眼中,这样的景色不仅是美丽的,更是奇特的。你还能从哪感受到景色的奇?

(3)引导学生抓住“家家户户”和“任何”等关键词去体会景色的奇特。

在德国,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任何一个普通人家的窗前,任何一条普通的街道都能看到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人人都养花让别人看,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共识,能不说这景色是奇丽的吗?

3、你想不想畅游于花的海洋中,去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呢? □课件示:德国街头图片+音乐+师范读

4、能用你的读再次把大家带进德国街头,感受那奇丽的景色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想同老师一起感受美吗?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畅游于花海中。

5、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有何感受?心情会是怎样?

(高兴、愉悦、舒畅、惬意……)

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

四、感受“奇特的民族”:

1、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景色的奇丽,你还能从哪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脊梁)

2、为何选择这句?怎样体会的?

(1)真切:自私的拥有并不是真的喜欢。

(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家里养花的同学举手。你家的花养在哪?而德国的花养在哪?

(3)脊梁:

在德国,养花为别人看,而在屋子里的人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花的脊梁”意思

那么花的笑脸给谁看?

3、对于这种奇特的做法,季老感到不解,当他向女房东询问:“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吗?”

女房东怎样回答?

4、理解“莞尔一笑”

这样自然的微笑就叫做——莞尔一笑。

你们能带着这种笑容回答我的问题吗?

5、我觉得他们这样的做法真了不起,可是为什么你们回答却如此平静呢? 引导生说出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四个都)是如此,不足为奇。

板书:养花让别人看

6、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想的?

五、学习三段后半部分:

1、从文中哪看出?

(每一家都是这样……耐人寻味)

□课件示句子

2、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如果说养花让人看是我为人人,那么看别人的花就是人人为我。

补全板书

理清关系:只有人人都有我为人人的意识,才会形成人人为我的局面。

3、为何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让人回味)

4、正是有了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才让我们欣赏了如此奇丽的景色,才使我们见识了如此奇特的民族。

也正是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带体会读课件出示句子

5、这种景色使人陶醉,这种境界感染了季老先生,当他走在德国街头,不禁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接读,老师指黑板)

六、学习四段: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德国土地,阔别多年的地方总会有改变,猜想什么会变?

(科技发达,人们的住房更大了,街道更宽阔了……)

2、那不变的是什么?

□课件示:变化是有的,美丽却并没有改变。

3、美丽为何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

(表明:花、环境实际:心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德国人爱花、爱美,更在创造着美,也让别人感受着美。

4、难怪作者说,接读——变化是是有的,美丽却并没有改变。

这种美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四五十年来始终没有改变。 当许多人这样想时我们的社会便会多一点和谐,当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时这便上升为一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

这是让季老最为震撼的,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5、让我们也来次故地重游,再次走进花海,希望你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记住这趟德国之行。

□课件示:图+乐+师读

6、季老走在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不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这奇丽的景色使作者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他做了一个关于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课件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1) 花的梦

这种美丽的景色给季老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种美景吗?——美好的境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之所以给季老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奇丽的景色,美好的境界。更因为在四五十年前德国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虽是主战国,但德国的百姓也遭受着战祸之灾,但是他们依然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并把这种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境界深深地打动着季老,置身于花海中的季老做了一个花的梦。

(2)思乡的梦

还是一个怎样的梦?

A、对祖国的热爱、思念

四五十年前,身处异乡的季老饱受战祸之苦,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记祖国。

B、寄以希望

期盼祖国也能有如此美好的境界,怎样实现?

希望每个中国人也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德国人中传递,也可以在国与国之间传递。这个梦中包含着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也包含着他美好的愿望。

8、作者寄希望于祖国人民身上,我也寄希望于同学们身上,希望每位同学都努力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班级、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第18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五年四班于智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词语识记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境界 耐人寻味

2.师: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

看的。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3.板书“奇丽奇特”

二、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师:我请第

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

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学生朗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1.感受“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交流(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b、指导朗读

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练读,评价。

全班读。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渗透造句练习) 感受“花的海洋”: 2.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

我们接着交流。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b、指导朗读。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过渡。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简洁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理解“耐人寻味”

师:同学们写出了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怪不得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课件文字)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4.朗读升华

5.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1)导语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

师:如此奇丽的景色!如此奇特的民族!所以当近5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多年的土地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出示句子,齐读) (2)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美丽到底指什么? a、同桌交流。 b、指名汇报。(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6.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他在这样的境界里又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梦的?(课件出示文字并板书“梦”) 引导学生谈理解。(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推荐课外阅读作品。 2.积累优美词句

第19篇: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4、收集更多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树立大语文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欣赏德国奇丽的景色、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并有感情地朗读。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明,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异域风情。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到德国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 齐读课题(轻、慢一点)! 课前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课文大家预习过了,那词语肯定难不倒你。出示,指读: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如入山阴道上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读完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作者两次踏上德国,却发出了同样的赞叹!谁知道?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3)作者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

三、探究——奇丽的景色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2、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名读。2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谈印象深刻的词,说理由。

(2)边说边指导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并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①“花团锦簇”的意思: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②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呢?在字典中,“簇”中三种解释,那文中的簇应该选择哪种解释?2。

③请你把选择的解释放到句子中试一试,合适吗? ④出示图片,加深词语的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一定都看到过“花团锦簇”,只是没有留意罢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这些花竞相开放,这一团,那一簇,一团紧挨着一团地生长,这就是——花团锦簇。

⑤在德国,不仅花的数量多,还有什么多?——颜色多!(看图理解)这些花不仅数量多,而且颜色各种各样,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白的,颜色那么丰富,那么鲜艳,这就叫——姹紫嫣红。

⑥结合这几幅图,你还能说上几个描写花的四字词吗? (繁花似锦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含苞欲放 万紫千红 争奇斗艳)

(3)点回句子,请你把这种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指读,生评,再指读。)

(4)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到德国的街头去看一看吧!师播放德国街头的画面,边播放边补充课文内容(师背诵)。 (5)这就是德国独有的风景啊! 走过宽宽的大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长长的小巷,抬头向上看……

穿梭于繁华的都市,抬头向上看……

留连于宁静的小镇,抬头向上看……

多么奇特,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四、探究——奇特的民族

1、德国不仅有奇丽的景色,还是个奇特的民族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2、集体交流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1)学生自由读句子,找,谈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 ①在我们中国,是喜欢花的人,才养花,而他们是——家家户户都养花;

②我们喜欢花,把花养在屋子里,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③我们在屋子里是是可以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而他们是——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师总结:德国人是每一家,每一户都养花,而且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2)师板书“脊梁”,生看,书写两遍。理解“脊梁”。——花的茎。实物展示。端着花,说:如果花的脊梁朝里,那就是——花朝外开。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屋子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德国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而且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又是自觉的,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谁来读读这段话?

(1)出示下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地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在文中,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3)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在诠释着这种精神。能举几个例子吗?(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比如干值日、成立图书角、无偿献血、支援地震灾区等。) (4)教师小结:要想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那就得先做到我为人人;只有我为人人了才会人人为我是吗?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并不是这样的。作为一名异国游子,当他踏上这块土地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啊。因为不管他走到哪里,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感染下,他意识到,人人都在为我服务,所以我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再回到我们这里,刚才大家都谈了许多身边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这是很好的基础!当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我为人人”时,所有的人也就都会感到“人人为我”的美好氛围。到那时,我相信不管是谁来到我们的集体,来到我们的城市都会被这种美好的境界感染、改变!也会这样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所以作者说,这种境界是需要人细细品味的!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指导背诵

师:整个第三自然段,季羡林先生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美好的画面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各自练习背一背。

齐背。

6、升华。

(1)师:季先生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踏上了这块土地,已经从英俊潇洒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带着你的赞叹读:——

带着你的敬佩读:——

(2)师:迎接他的主人问他“有什么变化没有”,他是怎么回答的?(课件出示,齐读)这里的美丽,你是怎样理解的?(一是美丽的花没有改变;二是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有改变。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没有变。)

(3)正是因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没有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有变,所以不管是过去四五十年,还是过去几百年,在德国的街头,那美丽的景色也是不会变的!

五、延伸。

1、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德国有了许多的感受和认识。那能 不能说你已经对德国有了全面的了解?——不能!课下,你有什么想法?除了深入了解德国外,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其实,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点,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点,只有积少成多,我们才能把点组成面,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2、在同一时期,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位,出示徐志摩及他的诗——《再别康桥》。这首诗,我们在经典诵读中已经背过了,那你能不能读出它的韵味呢?我来为大家做个引子。

3、课下,希望大家能像关注季羡林先生那样,去关注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去关注世界的多元发展! 板书:

2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第20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綦江区文龙小学

焦春梅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 为 我,我 为 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五年级第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中的第一篇课文,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训练目标及本文写作特点,本课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民族风情特点的,同时积累优美语言。并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运用学法阅读其他文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

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 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 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预设如下:

预设A:抓关 键 词,品养花方式之“奇”。

PPT: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学生抓住关 键 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品“脊梁”,感受风 情之独特。

(1)还有哪里写出了德国独特的风俗习惯?(板书:花的脊梁) (3)学生对照图片描述“花的脊梁”。

(4)对比句子,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茎微微向外弯曲,叶子挡住了整个花瓣。

3.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预设B: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

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1)生自由读文段,并说说从哪些词感受到德国风景之奇丽。

(2)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表达效果:两个写花的词语连用,是否显得有些重复?

(3)小练笔: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2.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3.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教师范读、指名读、背诵。

4.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回顾学习方法。

3、.总结。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doc》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