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020-03-03 11:09: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睹题激疑

1、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请读一读课题,读---

师:吐字清楚,声音圆润,非常好。

2、认识作者及背景

师:作者是谁?--季羡林,了解他吗?请看相关资料。这就是季羡林,

出示:【季羡林(1911--2009),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老师来读一读第一段。(师读)这里是讲季羡林的身份,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第二段跟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段话告诉我们季羡林去德国时是1935年,一直到1945年10月才回国,对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945年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头,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正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当时也正和日本打战呢,能回来吗?直到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他才回到祖国。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引入:

师:好,我们先了解哥廷根,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人口很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

再到街道上去看一看,这是美丽的街道,(出示图片)漂亮吗?

师:看到什么了?咱们先读读书,老师先给你们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在街上看到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把那段话找出来。

2、请开始朗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

师:先说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

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句子)

师:抓得准。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写街上美丽景色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理解关键词语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词语。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形容花,什么意思?(出示课件)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字还没讲到。哪个字的意思你们没讲到?

师:“锦”什么意思,---锦:有纹彩的丝织品;上面有花,而且是有规则地排列着,非常多。这个词语就写出了花多,艳丽,丛聚在一起很华丽。(锦:有纹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师:“姹紫嫣红”的“姹、嫣”什么意思?

师: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姹、嫣:娇艳的意思。(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师:形容花儿多,颜色多,还很漂亮,作者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们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读起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簇”是第四声,“红”是第二声,这叫“仄起平收”,特别好听,多美啊,大家读一读。

5、再读描写景色的一段话

师:这两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这段话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指名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

师:读得好不好?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 (师引读本段)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1、师:这只是写德国人养花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前面我们讲过一处,也是写养花的,还有一处,往后面找,把它找出来。

2、再找描写德国人养花景象的话,对比不同之处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学生交流)一共三处了。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养花的。(读一读) 师: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选一处详细的描写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肯定有他的意思。我们仔细查看一下,这三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角度区别在哪儿?

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

师:你真厉害,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处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

生:给别人看。

师:第二处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第三处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师:注意,这段的开头,这是他什么时候,又一次看到满街的鲜花?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从什么角度来写?

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0年后再次回到德国这里的情景依然没有变。 师:他看到德国人养花的这个习惯怎么样?

生:跟40年前一样,依然没有改变。

师:第三次想强调的是德国人养花这个习惯没有变。同学们,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作者通过这三次的描写,巧妙写出了德国人几十年不变养花的习俗,爱花的文化。这就是高手啊。

写到这里,他又一次赞美,赞美这个民族说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可以想象: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

三、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

师:作者赞美哥廷根小镇普通民众时,这样写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请问这些人里面有没有人例外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一家不是这样的? 生:没有。

师 :好,读文章找出依据。哪个词语? 生: “家家户户”

师 :还有吗?家家户户出现几次?请圈出来。(出示课件)作者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文章中写德国人什么一直没有改变?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了,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

师:突出家家户户养花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所以他这个词儿也没有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也是作者用词的一种方法。

(一直没变,每人例外,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人人”,他们相互间都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少数认识,多数不认识。他们之间是陌生的。还有,那些游客,来了一趟,以后不来了,但这里的人还是把花摆在外面。

(不管是谁,都给看,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把花摆在外面,是不是哥廷根政府下命令?是谁让他们把花摆在外面的?

生: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这早已是习惯,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任何人都没有例外,是不是一种境界?几十年都不曾改变,是不是一种境界?这样方式养花完全变成人们共同的习惯,是不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这种境界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你再读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儿耐人寻味了?(再读这一句)

四、重点研读:

师:学到这里,大家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文章是不是学好了?其实读文章还是有方法的,这是著名学者梁启超总结的“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解剖——重点研读;会通——深层探究。我们再看看第二段话,看看还有什么疑难。

第二段(出示第二段)

师:现在看第二段,快速默读,看看有什么疑难,或者还有那句话不懂?提出来。 生:为什么德国人爱养花,但是又不看呢?

师:这是你提的,也是季羡林想不通的,他也提了问题,季羡林怎么问的? 生:你养花是给别人看到吧?

师:这句话到底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谁来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问句?(多指几位学生)

生:疑惑、猜测、反问的语气、感叹带点儿疑问。

师:你们三位都起立,你们三位是三个季羡林。在找一个女房东来读。(读

第二段)莞尔一笑:“正是这样。”(生读书)

师:现在请问三位季羡林,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有没有想过养花给别人看?

师:是啊,在你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想过养花给别人看,于是你疑问、于是你反问、于是你感叹。

(问“女房东”)女房东莞尔一笑,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

师:请问女房东为什么莞尔一笑?

师:我们读懂了,对女房东来说,这一点也不稀奇,太平常、太普通、太自然了。也许,她从小就看着父母是这样的,看着大家都这样的,她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有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行为方式才是他们独特的文化。

师:思考一下,这句话也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女房东和季羡林。

师:接着想,往大了说,还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中华民族和德国民族的养花的区别。

师: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这两个民族对养花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民族对养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看出了东西方对养花的差异。这个发现重大吗?作者写出来用了多少个字?数。31个字,一问一答,随笔一代,看似不经意,可是你咀嚼起来这么有味道,这是写作的高水平。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生读这段话)

四、补充阅读,结课

1、师:说德国民族奇特,还真不错。不但养花,生活也是如此,请看一篇短文《规则》,看了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2、生读短文。

3、交流读后感。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这样的民族在全世界也少有。这个民族真的很奇特!所以作者在写这样民族时,写下了“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贴切啊!

学到这里,老师要说,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多了解相关知识,多读书。

下课!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