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序

2022-06-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总序: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与之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知道从何教起。我要说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做孩子的典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垂范做到。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教育课本,这里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从而能够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

《弟子规》这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了儒家经典的精华。从《论语、学而篇》中摘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将这一章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弟子,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边展开来分享,就是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去落实的。

《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做人应尽的道理。我们从这三个字,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导我们: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一个待人有礼貌的人。从明天开始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弟子规》。做一个孩子学习的典范吧!

弟子规,圣人训。

我昨天有提到《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经典重要之所在。

《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古圣先贤的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弟子规》对人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等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是对我们行为规范的明确指导,是当代家庭教育中难得的好教材。

当今社会,父母往往注重的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略的是对孩子规矩的教育,个人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的心中树立一种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要做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东西,当然,别人的也不一定全是对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学习。

此处我们所讲的圣人指的是:以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弟子规》中所讲的自然也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

首孝弟,次谨信。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是一个“老”字,再加上一个儿子的“子”字,也就是说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指的自然也就是孝顺。而此处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代弟和悌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在弟的旁边加一个竖心旁就变成了悌。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

也就是说,圣人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了。修身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行动都要谨慎,都要讲信用。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存有恭敬之心,要尊重他人。 这里的信还包含了信念的意思。我们要心存信念,立志做圣贤。圣贤人的生活一定幸福、圣贤人的事业一定成功。所以,学习《弟子规》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要学做圣贤。那么,幸福成功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泛爱众,而亲仁。 我们讲到:要修身养性。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进一步提升你的人生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

孟子讲的“亲亲而仁人”。就是说:先要对父母尽孝道,要爱父母,再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就是仁(仁义的人)。

对待比自己年长的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比自己年幼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子女一样。所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泛爱众”。

“ 泛爱众”孟子说“天下可运于掌。”也就是说,你想构建和谐社会,那是小儿科、易于反掌,把这个爱心扩展到社会就是和谐的世界。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真干、要实干。要行动起来,才会有效果,才能有收获。

下面讲“亲仁”,这是要我们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讲亲近君子、亲近圣贤。这种亲近就是向他们学习,因为跟这些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我们的学问就能够迅速的提升。

这里的“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那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文化都是仁德、圣贤人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找不到真正的有仁德的人,就可以在那些古圣先贤的书籍里找,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就很重要了,因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样是“亲仁”。

我说到的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我们要修学、要身体力行的部分。这些就是作为圣贤弟子的我们应该去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所说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都是我们要修学、要身体力行的部分。 作为圣贤弟子的我们应该去学、应该去做的事情。你都能注意到,都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浪费,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如何来充实自己呢?圣人说要学文。那么在学文这方面我们要知道不能乱学,要专一,不能今天学学这个,明天再去学学那个。

《三字经》中写到“教之道,贵以专。”教也是学,教学这个方法是什么呢?“贵以专。”专就是不杂。学要深入一门,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弟子规》中也说“此未终,彼勿起。”

所以我们要专心学一门,不要同时学习很多东西,那样学脑子都学乱了,更别提什么有所思、有所悟了。

我们专一的学习,一遍一遍的学习,学了之后再去和别人交流,边学边讲,教学相长,这样学,就能学得很快。

当然, “学文”,它也是有多重含义的,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工作上还不是很专业,你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你就要去钻研这个领域上的知识,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的学术范围里,更加深入,更进一步。

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我们也应该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有浪费的时间?

从《弟子规》里面,我们了解,总纲中所教导我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认识、重新来学习的。

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有机会来分享。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你的人生也许会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

推荐第2篇:弟子规 总序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小结: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吗?,懂得怎么去做事情吗?

4、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吗?

三、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四、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推荐第3篇:弟子规教案之总序

《弟子规》教案之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教学内容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弟子规》的总叙部分,理解基本意思。

2.了解《弟子规》包含五个部分以及这五个部分的大意。

3.使学生懂得《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在诵读的基础上会背诵。

2.使学生明白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对别人有爱心,并且要与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学习他的优点与长处。做到了这些,如果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了。

四、教学准备

《弟子规》的图片和小故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学国学了,学习国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礼貌、更受欢迎的好孩子。

2、小朋友们请看这幅画,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孔子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老师的故事吧。

二、了解孔子、学拜师礼

1、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72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易》、《书》、《诗》、《礼》等为教材,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做人的道理、遵守礼仪都是经由孔子才得以保留或是由孔子创制的。

小朋友们来学习孔子留下来的文化,也可以算是孔子老师的弟子,就是孔子老师的学生。作为弟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嗯,要尊敬老师)首先,弟子应该向老师行礼。

(1)、老师给孩子示范如何给孔子行揖礼。首先整理衣服和仪容,双脚并拢。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付托右掌背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双手合抱,拱手为礼,举到额头处,鞠躬90度,以示恭敬,行三揖礼。

(2)老师带孩子向孔子行揖礼(三拜)

端身正立,整肃衣冠,让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先师,行敬师礼。拜,兴;再拜,兴;三拜,兴。

(3)孩子们向老师行揖礼(一拜)

(4)老师请孩子们思考问为什么要行礼。 因为当我们庄重地整理好衣装仪容,缓缓的举起手,我们将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并恭恭敬敬,心怀感激的向老师致敬;俯下身时要把内心的傲慢、懈怠和嘈杂让大地带走;起身,我们做好了准备来上课,盛装智慧。

三.《弟子规》题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李毓秀所作。 (1) “弟子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谁知道“弟子”是什么人?(“弟子”指的就是学生。)

(2)教师补充:除此之外,从大的范围来讲,弟子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那么理所当然就是学生了。

(3) “规”是什么意思?(“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恪守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

(4)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在哪里了。《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过渡:了解了《弟子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的总叙部分。

四、理解“总叙”

1、什么叫“总叙”呢?总叙就像是一本书的开头、提要、总纲领,由总叙中可知道内容说什么?而这段总叙是摘自《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理解经典原文 (1)弟子规 圣人训

圣人是谁?(孔子)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教导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落实。

(2)首孝悌 次谨信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法来看,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我们要照顾父母,要孝顺父母。

再来看“悌”:我们看到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明白了,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敬爱,就是对兄弟姐妹要友爱。)

为什幺要孝顺父母呢?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恭敬父母,进而要孝顺父母。父母就像大树,我们和兄弟姊妹就像是大树上的枝干树叶,要互相爱护和睦相处。

人生最基本的就是行孝、行悌,做到后再说修身养性。在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言语、行为要合乎礼节,小心谨慎,讲求信用。

(3)泛爱众而亲仁

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有能力时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与财物,因为行善助人最快乐,俗话说:「施比受更有福」。对所有的人、事、物都要关心爱护,如公交车让座、帮助弱小、爱护动植物。

另外要亲近有仁德、品性的人向他学习,如良师、益友与多读好书(圣贤典籍),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典范。 (4)有余力 则学文

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须要做的事,做到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电视机与电动玩具上。

4、结语

我们现在学习弟子规的五项纲领后,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规,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五、故事时间

1、故事《鹿乳奉亲》二十四孝之七故事。

2、讲信用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曹操割发代首》是讲述曹操,诚实守信,爱护百姓的故事,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

一天曹操去打仗,赶往其他的国家,曹操一看,心想:“这麦子成熟了怎么还没有人收呢?”曹操觉得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百姓们都害怕士兵,好多都逃之夭夭了。

于是曹操告诉百姓:“我是来为民除害的。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军队中只要有踩踏麦子的人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经过麦田的官兵下马用手扶着麦秆,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见了,急忙跪在地上拜谢。

忽然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踩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拔出宝剑,向要自刎,大臣说:“《春秋》上说身有重任者,可减轻罪行。”曹操说:“既然《春秋》上说我先免去一死,但要有处罚。”曹操用剑砍下自己的一段头发,扔在地上。曹操说:“我就用砍断头发,代替头吧。”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信任就是权力。

3、仁爱故事《孔子问人不问马》有一天,孔子家的马厩失火,管家急速地跑去向孔子报告,管家暗暗地想:孔子一定会很着急,并且会问马匹怎么样了,伤到没有。但是孔子却很焦急地问道:“人伤到没有,先赶快抢救人的生命安全,再去抢救马匹。”于是,管家立即按照孔子的话去救火了,这就是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成语故事,充分展现出了孔子心地非常善良,具有仁爱之心。

4、有余力则学文故事,见教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六、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练习鞠躬礼

.

1、学习向孔子老是敬茶,恭敬地双手端着茶杯,缓缓走到孔子像的几案前,双手将茶杯向前向上托举放在几案上(同时上身前倾微府),然后起身后退两步,向孔子行揖礼,再后退两步,转身退到合适的位置。

2.请学生向家长鞠躬敬茶。(二)练习坐姿

1.良好的坐姿

请学生到前面示范良好的坐姿,良好的坐姿应该上半身保持挺直,头、颈部不要往前倾。

2.勿箕踞勿摇髀

「箕踞」是坐着时两脚张得像畚箕,最为难看,尤其女生更是要特别注意。「髀」是指大腿骨,因此「摇髀」是翘脚抖腿摇臀,显得轻浮不庄重。

七、巩固背诵

推荐第4篇:弟子规总序教学设计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初步体会其中的意境。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谁会背《弟子规》或《三字经》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试背诵)

2、简单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时期一个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共360句,1080字。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教师范读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三、引导简单理解

1、多媒体课件逐句出示,引导理解。

2、学生自读。

3、跟音乐读。

四、课间休息

1、课件出示《董遇三余读书》动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姿势或坐或趴听故事。

2、教师简单小结。

五、熟读成诵

1、齐读。分行读。

2、拍手游戏读。

3、轻轻地踏着脚的节拍读。

4、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读。

5、同桌练习背诵。

6、小组竞赛背诵。

7、检查背诵。

五、总结

同学们,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相信诵读它,你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一生幸福!

七、课件出示,名句欣赏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王籍《入若耶溪》

八、作

给父母背诵《弟子规》总序。

九、板书设计

《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推荐第5篇:总序工作总结

总序

时光荏苒,转眼,2013年已走近尾声。2013年是我院心健部成立第四年,经过前四届前辈的开拓与铺垫,心健部已发展完善。本年度,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往直前,作为新一届的心理健康工作部成员,我们一年来,再接再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心理健康工作部创造了一片碧海蓝天。这一年,我们部门以“美丽民大,魅力文新”为年度主题开展了各项工作,下面,是我们心理健康工作部2013年所总结的工作概述。

一、“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关爱心灵,你我同在”心理辅导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北纬30.3, 东经103.0 )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我院高度重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特此,我们开展了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正视心灵,邀请了专业老师和同学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疏通心灵,正视恐惧。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二、“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5·25”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

一幕幕动人的心理情景剧道出每一位学子的心声,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献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老师的精彩点评,学长的感人歌唱更是激励人心。这就是激励,这就是感动,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不能仅仅以书本知识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挖掘生命的深度,丰富生命的内涵。我们要多方面想想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句话的

内涵,让我们从心开始,不断地检视自我,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懂得感恩。同时此次活动气氛良好,没有人高声喧哗。后面的大众投票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观众的积极配合,加上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使此次活动更加引人入胜。通过此次活动,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一个衡量自己的标准,同时也起到了启发心灵的作用。

三、“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我的幸福童年”图片展

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最初的展开,童年经历孕育了在最初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这种童年经历不仅影响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以后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心理健康工作部注重童年的影响,特此进行了我的童年图片展,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大力赞扬。

四、“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新生入学寝室指导

迎接新同学,一直是我们各项活动的重头戏。鉴于心理健康工作部的特殊工作性质,我们部门首先开展“新生入学心理辅导”工作。从而为新同学建立一种和合偕习的校园氛围并培养自信自强的人文素养。

新生军训期间,心理健康工作部以及其他各部门的部长们在同各班辅导员联系之后,选择在晚上或者周末,同学在寝室的时间进入各宿舍进行了入学日常生活的指导、交流,以及对新生的疑惑进行简要解答。同时,向同学介绍了学校组织,引导同学正确合理的参加活动。

五、“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招新

招新工作影响着整个部门的发展走向,关系着部门的工作成败,我们在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前提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期,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积极向新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工作意义。选拨过程中综合考量整体素质,注意部门成员的搭配,选择了一群有热情,有思想,有魄力的新成员。同时,不忘心理健康工作部的特殊使命,被选拔的同学是具备解决同学们生活、学习上的心理困惑能力的专业人才。

六、“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2013届心理委员会议

在新生军训期间,通过联系各班的新任心理委员,我们选择了合适时间地点召开了心理健康工作会议。指导心理委员解决目前同学们存在的心理困惑,并且鼓动心理委员收集同学们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困惑,为“荧惑”讲座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向心理委员大力宣传我们心理健康工作部,鼓励同学在有疑惑,有困难时寻找心理健康工作部解决。真正做到为同学解难题,办实事。

七、“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新生寝室长培训

新同学来到新的环境,需要去熟悉新的规则,需要去适应新的氛围。我们特此召集各个寝室长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鼓励寝室长多在寝室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协调寝室关系,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

八、“美丽民大·魅力文新”系列活动之“荧惑”讲座

作为心理健康工作部的特色活动,此项活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系统地为大一新生介绍了大学生活,纠正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错误定位,同时回答了大一新生目前对各自专业以及对大学生活的疑惑,

让新生能更好的面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学习与生活,同时更好的应对未来。

推荐第6篇: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推荐第7篇:《〈激流〉总序》教案

《〈激流〉总序》教案 学习目标:

1.以课文前面“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习本文的突破口。运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需要“披文入情,析文入理”,要加强各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批读等)。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征服生活,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准备和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华理大附中高一(5)(6)班 授课人:石建柱

授课时间:2005年9月22日 教学设想:

二期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既然关注“人”就需要教学有针对性,需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来设置教学目标,可以看出,两个教学目标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难易程度上看,不太适合我校高一学生的情况,似乎脱离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但是,语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领悟,这是一份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从教师都要有“资源意识”的角度要求,学生都不是白纸,来到教室的时候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个活的资源库“激活”,用学生的已知,解决学生的未知。教师如果再辅助设置一些层层深入的台阶,逐渐引导学生爬上思想感情和智慧的某个高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项智慧性劳动,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智慧调动起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话是手段,交流是目的。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文的基本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 我用的是“五环节备课模式——导入、阅读、解读、拓展、作业”,“模式”只是大的框架限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可以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本文还着眼于对课文的精读,因为二期课改都强调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这固然是一个好方向,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使用教材旨在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所以本文“以文解文”,和学生一起精研课文,只好怠慢“拓展”部分了。

做出这么多设想,我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我可能是属于那种“说得好而做不好”的人,请大家多多批评!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导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给本堂课定个调子,属于教学资源之一,注意与本堂课的联系) 导入一:百岁老人有一个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导入二: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

导入三:巴金:毕生实践“爱人”的伦理思想。

导入四:法国小镇为巴金自豪:距巴黎100多公里的法国小镇沙多去里是巴金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的地方。

导入五:有一本书《中长篇小说七大家》中说:“本书曾说过,巴金对文学的态度颇为幼稚和不逊。”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好多人在谈到今年已经101岁的百岁老人巴金时说它不懂文学,巴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文学。可是不懂文学怎么能成为伟大作家了呢?而且还享有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学特别奖”呢?(大约需要3分钟)

二、阅读(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为下面更好地实施“解读”环节服务:感性认识(感知)是理性认识(深入解读)的基础,此环节不能跳跃,如果学生不预习,需要每个教师在课堂拿出一定的时间运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默读,朗读,浏览;圈点批注式的阅读,等等均可。本环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或检查预习情况。提一些字词句的问题,着眼于语言的品味,看看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是否到位) 检查预习情况: 1.提一个小问题:文中说“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写作本文时,巴金到底有多少岁? 2.“在这里我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这里”是指本文吗?你是依据什么得到这个认识的? (引导学生与《家》《春》《秋》联系起来,同时与“序言”联系起来,本文是作者自己给《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总序,借机介绍“序言”和作者及其作品) 3.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第六段中,第四段有)这个词语,大家能否联系全文给它粗略地下个定义? (激流是“一股有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也可以根据第四段概括:“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种种水花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激流”。) 4.文中说生活是一个“搏斗”,还说“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从文中看,“搏斗”与“征服”含义有区别吗?(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咀嚼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感受,进而领悟出两者的联系与不同)

“搏斗是参与生活,征服是实现生活的追求。”——这是教学用书的解释,可是这个解释并不到位。搏斗可能是被动的无奈的,可能不具有优势;而“征服”是主动的,显示着勇气和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有斗争的主动权。

5.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作者说不能确定地知道,到底能不能知道,大概说一说总可以吧?具体应该怎么认识这“唯一的海”?

(生活的海洋,爱恨、欢乐痛苦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秉持、信仰——这是参考书的解释。这个问题还有点难,留待后面解决,先跳过)(本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三、解读(深入阅读课文。本环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深入探究课文。可以继续“语言的品味”,可以是“思路的探究”,可以是“主旨的把握”,文学作品还要着眼于鉴赏。“解”字的本义就是“判牛角”的时候,把牛角分开,后来引申为“宰牛”的时候把牛的四肢分解开,就是分解,肢解,这里用“解读”就是需要我们把文章分成一块块的来理解,但千万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阅读,不能搞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整体阅读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精彩,品尝作者深刻的智慧) 听老师朗读(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朗读)。朗读前提出要求:合上书,仔细听,听完后说说听后的感受或者对老师的朗读做些评价,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识往往是从感觉即感性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这是课堂上的一笔巨大财富;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想和学生一起探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第二段说的话:“这篇总序平易自然,没有热烈的呼喊,不露斧凿的痕迹,但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即完成学习目标一) 同学们发言„„

然后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划出本文能够使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的词句。并试着读几遍,做些体会,看看能感受出什么。„„(上课时我用的是“问题”: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搏斗”“征服生活”“生活的激流”这些词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来了,这是捷径)

你认为所划出的这些词句中,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能够表达本文的主旨(主题)?——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文中多次提到我们活着是为了来征服生活,你能否说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征服生活”,作者有没有在文中透露自己对“征服生活”的理解?

我们学习了本文后,还觉得作者不懂文学吗?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就是思想和智慧的天赖式的爆发,是心灵的花,思想的光,智慧的火。巴金的好的作品如《家》、《憩园》《寒夜》等大都是感情和智慧的自然流露,没有斧凿的痕迹。是真性情,是大手笔。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反映出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作品,你毫不感到是在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谈谈当年我读《家》的时候的感受)!(本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

四、拓展(二期课改明显的一个要求是“教材和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育教学行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教材一个明显的导向就是“阅读量的增加”——课本明显地加厚了!所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从而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资源库“激活”,拓展部分就起这样的作用,它试图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拓展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和深入)

上面我们共同品尝了一道精彩的大餐,美味佳肴,我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做出这道菜的厨师(介绍作者)。

我们共同认识了作者巴金对生活和命运的认识,大家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了,自己肯定对生活有一点认识,能否用带有一点哲理(不是富有哲理)的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

从文中看,“激流就是生活”,征服生活就是征服激流,可是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生活”而曲笔地用了“激流”呢? 共同探讨本文的“物象”(象征)手法的运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等课文)。 „„(本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

五、(“适当”总结和)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并由课堂学习延伸课外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业还是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每一次作业都需要精心布置,也要显示出一点智慧才好。不过,我这次作业应该说没有多少智慧)。 1.回去阅读巴金的作品,至少读一下《寒夜》、《憩园》,以后寒暑假的时候再读《家》。 2.深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精彩。 „„(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附录:备课断想

1.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也是一种启发。 2.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孜孜追求。介绍作者、作品很多老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服务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系上的拓展。

3.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4.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上的分析理解来概括的): 生活的激流→搏斗→征服 5.整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体现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从课堂实施来看,由于教师朗读的精彩,所以一下子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再结合文章反复出现的“搏斗”“征服生活”,学生自己已经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

6.课堂教学的“趣、实、活”是这样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机智、幽默语言,还有问题的启发性和精彩性特点使课堂变得“有趣味”,紧扣课文、精彩的朗读和抓住关键语句的分析使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教学设想”里说过,两个学习目标有点难,但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也说明了本课的设计还是颇具匠心的。有了“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课堂上就笑声不断,变得“活”了起来。 7.“以人为本”的实施:本课完全实现了以人为本,两个班完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我不是这个年级的教师,又从来没有给他们上过课,怎么实现“以人为本”呢?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教学流程;第二,教师以亲和态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第三,充分地启发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第四,有几个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也在那堂课上回答问题了。

推荐第8篇:校本教材总序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校本课程精选》总序

忽如一夜春风来,2006年的秋季,我市所有高中校全面进入新课改!按照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我们编写了这套《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校本课程精选》,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

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就成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

新课改的大环境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校希望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校实行新课程改革工作展开的突破口之一。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和教师实际需要出发,从地区经济文化氛围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校本课程的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或者说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指向。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广泛考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的。相信定会得到家长、教师、学生的欢迎与支持。

我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内容是经过了在学生和教师中广泛征询的,并得到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经过研究之后,我校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道德素养。

在此,衷心地感谢为我校校本教材出谋划策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教师们! 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实施的网络化。

然而我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肤浅,探索和实践活动也刚刚起步,一切都还显得十分稚嫩,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也有仓促之处。因此当这套教材与大家见面时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广大教育界专家和同行的支持与鼓励,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必将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景报以更乐观的态度和更执着的追求。

希望今后参与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推广普及的广大教师、同学对我们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阎家坤 2006年11月

推荐第9篇:《激流》总序教案

九《激流》总序

【教材分析】

《激流》是巴金三部曲式小说《嫁》,《春》,《秋》的总名。以“激流”来命名,暗示了作者在三部小说中表现一个共同主旨:生活中友爱、恨,有悲欢,有酸辣苦,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方面。本文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掌握文中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寄托作者情感的写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生活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教学重点】

“激流”的五项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因为存在着时代隔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作家巴金的资料,学生介绍作者。

三、介绍序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朗读课文

五、问题:文章前二段引用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六、作者笔下的激流有什么特征? (永远动荡着,奔腾的,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七、这里“唯一的海”指的是什么?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八、作者写“激流三部曲”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四点)

九、主题探究

对文中”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

(举例:贝多芬,海伦凯勒等)

十、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建议和说明】

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使问题导读、作品导读,也可以使读写结合导读。问题导读,是利用问题的可研究性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并促使认识的深化;作品导读,是借“它山之石“以攻本文阅读重点难点之“玉”,具有良好的类比性和拓展型;读写结合导读,是将单一的认读转换成复合的文本化阅读,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与沟通。

推荐第10篇:弟子规活动评价总

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评价总结

2013---2014第一学期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教育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孩子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这学期我与班里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弟子规》,每天早晨我们以《弟子规》作为晨诵诗来开启美好的一天。以下我谈谈与孩子们共学弟子规的感受。

一、师生共背,体会经典。

今年3月份刚开学,我就在班开设了师生同背《弟子规》栏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前我总从网上找出相关故事,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一句话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时,给学生解释完之后,再通过给学生讲周文王当皇帝之前每天三次向父母问候,父母生病了他会很伤心,父母心情不好他也会安慰父母。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意识到该如何对待父母。不仅如此,我总是在学生背诵之前把《弟子规》上的内容背熟,然后背给孩子们听,或许我的表现激励了他们,他们也在努力背诵。就这样我与孩子们一起打开《弟子规》这扇窗,与先哲进行心的交流,把文明风,礼仪风带入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持之以恒,知行统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恒心,《弟子规》也不例外。在班里,每天早上学生到校之后我就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弟子规。每天的坚持慢慢的就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一句句“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感染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灵。

诵读只是学习《弟子规》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践行。我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比如,“入则孝”,就要引导学生尽孝。让孩子将这三个字写在记事本上,回家记录自己是怎样尽孝心的,比如帮父母按摩、捶背、洗脚、刷碗、洗菜等等,并让父母作为验证人签字,然后将记录的内容拿回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并让同学之间学习对父母的尽孝行为,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

三、家校联系,共同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给家长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好习惯可谓成功的轨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的孩子是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的一代。但也应该看到,在促进独生子女独立和自主意识及行为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弟子规》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经典读物。其中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行为举止上要求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表里如一,在与人交往中谦逊有礼,善于向他人学习,倡导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共同期望孩子养成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因此,我班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开展《弟子规》国学教育。

在此期间,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协助配合,请您经常听听孩子背诵《弟子规》,并让孩子解释古文的含义;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促使其行为转化为习惯;及时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相信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会在学习古文化中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并从中吸取智慧,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比较欣慰的是许多家长也十分赞同学习《弟子规》并且积极与我配合,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不定期的通过校讯通与家长联系,及时表扬先进。

在《弟子规》的影响下我发现孩子们变了:往地面扔东西的少了,主动拾纸片的多了;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少了,安安静静学习的多了,一切的变化只因为他们有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弟子规》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践行《弟子规》,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础。老师们、家长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传承中华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起努力加油吧!

第11篇:《弟子规》总叙 教案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学习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弟子规——总叙》。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同座之间互读,分组读。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家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全班齐读“总叙”。

四、《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你从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男女分组读。

五、介绍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

六、中华励志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你看我们古代伟大的范仲淹多厉害呀,你们想不想也变得这么厉害呢?让我们认真学习《弟子规》成为一个棒棒的小学生吧!

全班分组、齐背总叙。

七、全课总结。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更是无条件的。

推而广之:对长辈,比如老师,爷爷奶奶等等也要有相同的恭敬之心,也要做到以上的要求。

八、板书设计。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家庭作业:温习《弟子规》总叙并背诵。

第12篇:弟子规总叙讲义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一、弟子规 圣人训

弟子:指我们每一个人。

弟子规: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这部书是清朝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学而第一篇》里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它的底本是宋朝朱熹所编的《童蒙须知》。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家教著作相当多,而《弟子规》是集中国家教的大成之作,也是权威代表性的著作。编得非常好。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和花果。如果没有《弟子规》,那么《四书》、《五经》、《十三经》就像花瓶里的花,虽然很美,可是那是没有根的,很快就会枯死。所以,聪明的人一定会重视《弟子规》,一定会从《弟子规》学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我们落实德行教育最好的教材,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入手处。

昔者尧传位于舜,舜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而语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明,汝为司徒,而敬夫五教,在宽。

《礼记.学记》云: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从尧舜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伦道德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讲人伦道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信。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是衣冠禽兽,就不能称之为人。

所以 我们必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

圣人训:圣贤的教诲。圣人:孔子、孟子、老子等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孔子。圣贤的教诲,是人天眼目,如夜暗之明灯。

二、首孝悌

一个人,最重要的事,头等的大事,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会爱国、爱社会、爱全人类。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一个不孝父母、不懂得友爱兄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修身呢?《中庸》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论语.学而第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无他,就是孝悌而已矣。把孝和悌做好了,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举例说明: 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朝代。周朝的江山,就是奠定在孝和悌的基础之上的。

八百多年前,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现在的陕西境内,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豳国,它的国王是古公亶父,王后是太姜。他们从不与人相争,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一次,邻国的军队要来入侵他们的国家,当别国的军队将要打过来的时候,古公亶父心想:如果发生战争,那么,我的人民就会遭受极大的灾难,他们将面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两国交战,目的不就是为了争夺王位和国土吗?为了拥有自己的王位和国土,而让人民遭受如此的灾难,实在不值得,况且,国家在我的手里和在别人的手里,人民都是一样的过日子,怎么能够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而发动战乱呢?

第二天,古公亶父没有上朝,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已经骑上马带着王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翻山越岭,走来很远的路,来到了岐山之下,开始了新的生活。由于古公亶父非常有德行、非常爱自己的人民,所以原来国家的许多人民也都翻山越岭跟着他过来了,于是,他们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周朝的开始。

周朝一开始就是让出来的,不是争来的。谦让才会有好的结果,竞争争不到好的结果,只能争来一时的利益,后患是无穷的。当今,如果拉凳知道这个道理,能够向古公亶父学习,为了国民,可以双手将王位和国土让出来,那么,他的国民就不会残遭战乱了。今人实在是不如古人啊。

王后太姜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女子,她生了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王季。小儿子王季的太太叫太任,太任也是非常有德行的女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太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得胎教的女子,她在怀文王的时候,内心庄严肃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所以周文王出生的时候就很有圣人的瑞相。太王古公亶父非常高兴,很想把王位传给文王,因为他相信文王一定能将周朝的江山延绵下去。

要把王位传给文王,必须先传位给文王的父亲王季,可是王季是小儿子,泰伯才是大儿子,直接把王位传给小儿子是不合乎礼的,应该传给大儿子才名正言顺,所以古公亶父感到很为难。

泰伯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的心志,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假借上山帮父亲采草药为由,带着二弟仲雍离开了家,来到南蛮之地披发纹身,再也没有回来过。这样,父亲临终的时候,就名正言顺的将王位传给了王季。后来王季又将王位传给了文王。泰伯为了孝父亲之志,甚至将不义之名背在自己的身上。孔子非常赞叹他,孔子说:“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这一让,成全了他对父亲的孝心,也成全了他对弟弟的爱心,还成全了他对全国人民的忠心。所以这一让,让出了孝,让出了悌,也让出了忠。真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泰伯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皇室之子,为了王位而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甚至杀父害母,和泰伯比起来,他们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象齐桓公,他为了争夺王位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公子纠,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七个儿子都为了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没有一个人会顾及到卧病在床的齐桓公,最后他是活活的饿死在床上。死了以后也没有人来帮他收尸,尸体腐烂在床上,长了许多的蛆虫,根据《史记》的记载,“尸虫出入于门户”。以仁义道德为幌子,追求名利和地位,其结果就是“尸虫出入于门户”,能不慎乎?

只有象周朝这样,建立在孝和悌的基础之上的江山,才是真实的江山。周朝从头到尾,都把孝和悌做得相当的圆满,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周文王对自己的父亲王季非常的孝顺,文王每天都要三次给父亲请安,早中晚各一次,如果父亲气色很好,吃东西也很正常,文王就非常的欣慰;如果父亲身体状况不好,吃得很少,文王就非常的难过,父亲如果只能吃半碗饭,文王就也是只吃半碗饭。父亲卧病在床的时候,文王走路都走不稳,走路都打飘。

文王的太太叫太姒。太姒也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女子。《诗经.关雎》就是赞美太姒德行的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雎鸠是一种水鸟,它有三个特点:

1、从一而终,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2、它们之间的性行为非常的隐蔽,绝不会让别的动物看见。

3、偶常相游而不相狎。它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绝对不会互相开玩笑。

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比不上雎鸠了。

有一天,文王在河边散步,听到关关关的鸟叫声,循声望去,看见两只雎鸠正在河岸散步,文王就起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位妻子,她的德行就像雎鸠一样,能和自己白头偕老,帮助自己把国家治理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内心贤静道德很美好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跟君子匹配就是很好的佳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荇菜是古时候用来祭祀祖宗的物品之一,这种荇菜谁来采呢?内心贤静道德很美好的女子来采,祖宗才会过来飨用。如果采这个荇菜的女子无德,祖宗是不会来飨用的。娶得一个有德行的太太,既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同时还能帮自己生出优秀的下一代,所以娶得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反之,如果娶了一个没有德行的太太,就会败三代。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看人,最好的衡量标准是孝和悌。选丈夫要以文王为标准,选太太要以太姒为标准。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周文王以一颗至诚的心,求一位有德行的女子来帮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存心是善的。他终于找到了太姒。太姒就是文王要找的女子。太姒生了十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圣人,就是武王和周公。一个女子,能够生出两个圣人,这才是真正的女中豪杰。

太姜、太任和太姒,这三太,就是太太这个称呼的来源。她们的事迹都记载在《烈女传》之中。三太给母亲们做了一个最好的表率,她们才是女同胞们学习的好榜样。

文王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王季,他的儿子周武王承传了父亲的孝道,也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周文王。有一次,文王卧病在床,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都没有宽衣解带,连帽子也没有脱下来过。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承传了周朝的悌道,象泰伯一样非常友爱自己的兄弟。有一次,周武王生病,病得非常严重,几乎丧失生命。周公非常着急,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了,他就来到太庙里,在祖宗的灵前,写了一篇祈祷文,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哥哥周武王的寿命。周公将这篇祈祷文念完以后,周武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周公的这篇祈祷文就收藏在太庙里。

周武王去世以后,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周成王,武王为周成王选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就是姜太公,在叔叔周公和老师姜太公的帮助下,周成王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周朝以孝为传家之宝,以悌为传家之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孝和悌做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功了。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悌乃万福之基,有之,则百善皆具。无之,则一切所求皆成空。

三、次谨信

做人要谨慎,守信。

“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一生做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非常的谨慎,所以他能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说,“民无信则不立。”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子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不讲诚信,不知他还有什么是可取的,就象散架的马车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有一位中国的留学生,我们给他起一个假名叫聪聪,他到德国去学习。在德国乘公交车,售票几乎都是自助的,没有人监督你,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聪聪看出了这个漏洞,他无比的欢喜,他乘车的时候几乎每次都逃票,而且很少被抓过,逃了上干次的票,总共才被抓过三次。他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如果在中国乘公交车也是这样,靠自觉来买票,没有人监督的话,你会逃票吗?也许80%的人都会逃票,有一些小朋友,在大人的带领下,明明已经到了买票的高度,可是,上车的时候却故意弯腰下去,假装不够高,这种行为都是偷盗的行为,都是自欺欺人。国民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这只有靠教育,靠道德,靠《弟子规》的教育。

三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聪聪在德国留学终于毕业了。毕业后他很想留在德国,因为德国有许多的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很需要有才能的中国人。聪聪心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自己一定可以很顺利地在德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的。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到了很多家公司去应聘,一次又一次,他都失败了,所有的公司都没有录用了。他非常生气,他认为这些公司一定有种族歧视,一定是看不起中国人。所以最后一次应聘又失败的时候,他冲进了人事经理的办公室,叫经理给他一个明确的交待,为什么不要他。

经理说:“我们并不是看不起中国人,相反,我们很看重你,也很想要你,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非常需要优秀的中国人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你一来应聘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想要你。”

聪聪急切的说:“为什么现在又不要呢?” 经理说:“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因为乘公交车逃票被抓过3次。”

聪聪说:“因为这点小事,就足以让你们不用我吗?”

经理说:“我们可不认为这是小事,通过这些事,足以证明你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你不值得信任。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还有什么地方是可取的呢?你是中国人,难道你不知道你们中国的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聪聪觉得很奇怪,这位老外居然也会《论语》,作为中国人,自己却不曾学过这些东西,他在想,我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如果说不是,可是自己身体里明明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如果说是,可是自己却对老祖宗的文化一无所知。

聪聪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很后悔,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他真是欲哭无泪。是自作聪明、是缺德毁掉了自己的前途。贪小便宜吃大亏,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诚实守信是不可或缺的美德。

四、泛爱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爱的教育,它告诉我们如何爱人。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都是爱心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道德。道,是伦常大道,具体表现为五伦。德,就是八德。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五伦之首是父子有亲,父子之伦是天伦,其他的四伦都可以选择,唯有父子之伦是无法选择、也不可能断绝的,有些人在生气的时候会说,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能断吗?这种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

父子有亲,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使然,是不求回报的。同时,婴儿对父母的爱和依恋也是天性使然,是无邪的,所以我们常常把婴儿对父母的这种爱心叫做赤子之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把父子之间的这种亲爱保持到他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然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乐乐。”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乐乐。”孟子告诉齐宣王,大王您自己一个人喜欢音乐,何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才是真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里,孟子又有告诉齐宣王说,象文王这样,民所好者而好之,民所恶者而恶之,这才是真正的顺应民心。

这就是泛爱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大同世界就在这一念存心之中。

今天,我们很有幸能够遇到《弟子规》、遇到《幸福人生讲座》,能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心灵从此得到了复活,我们感到无比的欢喜。“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才是真乐。让我们随缘尽分将《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泛爱众,这就是大同世界的存心。当我们如此存心的时候,我们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五、而亲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可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以,有一些人变好了,有一些人变坏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亚圣,全是由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将他带大。刚开始,他们母子居住在坟墓的旁边,所以孟子很小的年纪就学会送葬,他母亲觉得这种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就说:“这里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这时,小孟子又学会了吆喝买卖、还会跟母亲比划着如何杀鸡杀羊等等,他母亲觉得,这里也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带着孟子又搬迁了。这次搬到了一个学堂的旁边,当时的学堂当然与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学堂里,先生在教孩子们读诗书,习礼仪,所以小孟子在这里很快就学会了背古书,常常背书给母亲听,还经常给母亲行古礼。母亲非常高兴地说,这里才是我的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在孟母精心的教育下,孟子终于成了亚圣。孟子的学说将随着孔孟之道流传千古,成为人天眼目,为世世代代的人民照亮人生之路。我们在学习孟子的时候,可曾想到,在孟子的背后,更伟大的是他的母亲。是他母亲不惜一切代价,为他选择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使他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的孟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把子女教育成人,子女长大以后危害一方,就是无后。孩子最亲近的人首先是父母,父母表演出一个好样子,孩子才会学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父母的视线,父母也离不开孩子的视线,为人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父母当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学习《弟子规》,要做到《弟子规》,这样,孩子才会有救。自己不付出一番代价,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不可能的。有一些父母和老师以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自己不用学,以为大人都会了,这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弟子规》最大的作用其实不是用来教孩子的,而是用来教父母的。父母必须要把每一条都做到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样,孩子才会有根。古人云,“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此之谓也。亲近仁者无需向外去求,父母自己做仁者,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秘诀。有良好的家教,孩子从小才能亲仁。能亲仁,才能成就。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本。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早的家教是胎教。中国第一位懂得胎教的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根据《史记》的记载,太任在怀周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眼睛不看一切不好的东西,因为她知道这样会影响胎儿。“耳不听淫声”,不善的音声,绝对不听;“口不出傲言”。她怀孕的时候内心庄严肃穆,以心平气和来孕育胎儿。周文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拥有一为非常有道德的母亲。

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子夏说:如果一个一个仁能做到敬老尊贤,孝悌忠信,即使他不识字,我也认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孝父母,即使大学毕业,也仍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

学贵力行,特别是圣贤的教诲,学一条,就要做一条,这样才能得到利益。传统文化不是在四书五经里,也不是在你的脑子了,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行住坐卧之中,在穿衣吃饭之中。

知和行是一,不是二。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一部《弟子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有当我们做到的时候,才能叫知道,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还没有知道。

要知道,就必须得好学,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成功就是谦虚加好学。要认真的学习、不间断的学习,学习《弟子规》,最好的教材就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幸福人生讲座》将《弟子规》里的每一条都化成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之中,表演得非常的精彩,如果我们能够用一颗谦虚恭敬的心去学习,我们就一定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第13篇:《弟子规》总训教案

《弟子规》总训教案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是一篇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初读内容

1.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次,老师读哪个字,你们指哪个字。2.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标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3.师: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读读。

三、理解内容

1.师:《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2.师:“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3.师:“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4.师:“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5.师:“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6.师:“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7.师:“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1)师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师: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五、拓展:

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第14篇:读《弟子规》总叙有感

用中国圣贤文化绿化灵魂

——读《弟子规》总叙有感

当下,我作为成年人,带着缘分,初探蒙训《弟子规》,顿觉汗颜。我多年养成的所谓\"好习惯\"与此规要求相差甚远,我成长在新时代,观照周遭,自我反省,我也常常总是攀高,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总希望别人多帮助自己,自己少付出些;总是以工作忙为由忘了看望年老的父母;总是承诺了别人却没有及时兑现;总是说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养成好逸恶劳等等劣习,自问黑暗的灵魂,伦常道德去了哪里?当我们人人都这样做人,变本加厉行之,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趋利的生存环境,到处充满野蛮,缺乏关爱,自私自利,造成害人终害己的恶果。

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先生很有智慧,很有仁德。他洞悉人性的弱点,人不教,不知过。他以此为己任,用智慧凝缩为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教育千秋万代。此规要求从呀呀学语的孩子开始学习\"人道\",即要求孩子们继承中国几千年的圣贤智慧,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规范做人。正所谓:十年磨砺,筑基百年。当孩子们通过长期磨练,道德修养提高了,大家相互遵守,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人生道路就顺畅,生活就幸福美好。这正是\"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范。

《弟子规》是为了启蒙学童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通俗一点,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好人的道德规范读物。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全书总叙尤为深刻,做人要旨,一览无遗。

《弟子规》开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娣,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此篇二十四字,言简意赅,概括了我们一生做人之道。

\"弟子规,圣人训\".该教言是教弟子的生活规范,不是作者的随意之言,而是依据儒家圣贤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做人准则。

\"守孝娣,次谨信\".我们做人首先要学会感恩,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们,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敬和孝顺他们,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学会感恩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有长者提携,有人帮助,他会油然而生的感恩对方,其人生方向就充满信心。若我们在生活中友爱我们的兄弟姐妹,大家就会团结互助,齐力断金,不怕艰难困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次,在自己的一天生活当中注意一言一行,何事该说,何事不该说,言宜慢,三思行,即谨慎言之,这样可以避免口舌之利产生的矛盾事情发生。凡是说到,必要做到,做不到,不要讲,即诚实守信,这一言一行是人与人交往,共同合作时的基本准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我们周围形成你虞我诈的氛围,社会发展就会滞后不前,社会关系就会紧张复杂。

\"泛爱众,而亲仁\".我们在严于律己后,还要学会爱护周边的人,视他们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亲近有仁德的人,学习他们为人处世,博爱大众,这样我们的心胸就会宽广,得道者多助,人生道路更加顺畅。

\"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若有时间,要花精力用在学习上。学习待人处世、文明之仪、仁爱友善、诚信感恩等礼仪知识,培养成真诚和善良的人;学习歌曲、舞蹈、器乐等提高我们对音乐鉴赏与陶冶情操等能力,激发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学习体育、游戏、社会实践,培养我们修身养性的君子风范;学习严谨自律、协调控制、运筹帷幄、团队建设以及抗挫能力等培养我们的精神力量和处事智慧;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诗词、书法、绘画等,培养我们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学习数学、天文、地理、预测、归纳整理、统计分析等培养我们的逻辑思辨能力。这些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学习都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要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各种文化,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衰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所以,我们要承载一份责任,带着一份真诚,继往开来,学习先人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弟子规》,重新规范做人。用中国圣贤教诲改变我们的一言一行,感化我们的亲朋好友,感化我们的领导同事,号召大家一同学习和运用中国圣贤文化改善我们的精神环境,绿化我们的灵魂。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梦想就能实现。

第15篇:《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子墨国学班 杨老师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是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编写而成的。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入学初期的儿童学习诵读。

总叙是学习《弟子规》的纲领。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心,才算具备了做人之“根”。本课就是引导孩子从对父母的“孝心”入手,联系实际等各种活动,延伸出学生对长辈,对他人的尊敬,感恩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入学不久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孩子们喜新好奇,求知欲强,记忆力非凡。如果能够先入为主地在他们脑海中播撒爱和善的种子,这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幸福成功的基石。

针对一年级孩子在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欠缺,本堂课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引路,深化文意;情境创设,体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解决现实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弟子规》的常识, 通过学习能熟读并理解总叙部分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及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孝行。

2)、通过故事及图片展示,初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情景体验中培养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父母及长辈的尊敬,感恩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读理解“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感受并理解先学做人的重要性。

(2)难点:能够联系实际,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的尊敬,关心,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坐时光机,穿越时空,去探望一下古代的小朋友。

准备好了吗?出发!(闭上眼原地转一圈)

1、介绍孔子

(睁开眼)咦!这是谁呀?(孔子爷爷),师介绍孔子。谁会说说孔子爷爷充满智慧的名言?

你们知道他的言行记录在哪本书里吗?(《论语》)

2、学行鞠躬礼

看一下古时候的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原来啊,古代的小朋友都很有礼貌的,见到人问好的时候都会行鞠躬礼。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习一下怎么向人鞠躬问好。

(立正站好,双脚呈小八字,女生双手交叠置于腹部,男生双手自然垂下轻贴两边裤缝,低头时90度弯腰。)

3、播放音像朗读

咦!老师好像听到古时候的小朋友在读书!我们听听他们读什么书?

(二)诵读成韵

1、字正腔圆

《弟子规》是古代韵文,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提出诵读要求:眼到、口到、心到,让学生按韵文节奏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全班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接龙读。教师适时指导,相机激励。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进一步强化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韵文表达的是怎样的意思。

(三)略知大意

1、简介《弟子规》

2、讲解意思

课件出示总叙的动画讲解。

提问:你们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师总结:《弟子规》告诉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跟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出外要尊敬师长,为人要谦虚谨慎,懂礼貌,讲信用。与人相处要有平等博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故事诠释

1、创设情境,引出“孝”字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孝”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用心想一想,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为什么这样写?它包含怎样的意思呢?(儿孙搀扶老人,表示奉养和服从父母、长辈)

3、讲《羔羊跪乳》的故事,理解“孝”是做人的根本。

4、听《黄香温席》的故事,学习古人是怎么孝顺父母的。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用心想一想,黄香是怎样的人?他是怎么孝顺自己的父亲的?相机引导让生思考:自己平时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的?

(2)点评:黄香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感恩的心去回报,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从肚脐眼说母爱。讲解母亲生养孩子的艰辛,引导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比如生病时。

(五)明理导行

1、回顾生活,明理察失:

同学们,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做个孝顺的孩子吧!

2、情境创设,实践导行:

我也是一个母亲,每当我辛苦到家,儿子给我倒杯水,我觉得那水比蜜还甜;过生日时,送给我小礼物,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A、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回家了,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给父母拿拖鞋、倒水)

B、要上学了,要对父母说什么呢?(妈妈,我去上学了)

C、父母生日时,我们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为父母做贺卡、唱生日歌、做小礼物等)„„

(六)拓展实践

孩子们说得真好,心动不如行动,拿下你们的笔,写下对爸爸妈妈想说的话:播放音乐(以前有哪些做得不好的,打算改正的;以后打算为父母做些什么;表达对父母的爱的„„„)

师总结:同学们:《弟子规》中为人处事的准则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之一,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诵读,更要在生活中实践,爸爸妈妈养育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现在长大了,要好好孝顺父母,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结束语:今天啊,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棒!不过时间过得真是快,快要说再见了。同学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啦!同学们你们开心吗?快乐吗?

在下课之前我们再唱一唱《弟子规》吧。

2013年1月4日

第16篇:《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学习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 “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17篇:《弟子规 总叙》学习心得汇报提纲

《弟子规·总叙》学习心得汇报提纲

王联翔

1.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1.1寻找依靠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人的个体状态,直接关系着社会整体的状态。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从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和谐建设开始。

如今大多数人都觉得活得很累。许多人感到疑惑不解,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享受远远超越过去的时代,为什么人们却并不感觉轻松幸福,相反却活得越来越累。由于竞争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等原因,许许多多的人都生活在紧张、空虚、忧虑、无奈、浮躁和欲望的折磨中。

“善良的朋友,你活得累吗?你有委屈吗?你,需要依靠吗?”假如有一个我们最知心的朋友,真诚、关切地这样反复问我们,或许我们都会流出泪来。

有人认为,损人利己不对,但金钱能带来幸福总不会错吧。其实金钱和幸福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金钱而无福报,如同推着一车金子在沙漠中却买不到一个馒头、一碗水,而有福报的人尽管身无分文却衣食无忧。

现代人容易盲目自信,“只信自己”成为口头禅,但又常常因为缺乏正确而稳定的人生理念,而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同化,以至于用竞争求成功、向金钱求幸福,甚至以损人求利己,从而导致自食苦果。当前没有信仰的人很多,由于精神和心理没有依靠,致使精神压力的程度加剧,造成身心的不和谐。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得到幸福,不再焦虑、痛苦、烦躁、忧虑。 要有依靠。有靠山,就能心安。

金钱靠不住,达官显贵靠不住,海誓山盟也不可靠。那我们该依靠谁呢?儿时靠父母,长大了要靠老祖宗。我们的祖先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对我们的呵护与关怀却通过经典书籍保存了下来,那里面,有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使我们获得人生幸福的真实不虚的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年我站在山东曲阜孔庙中仰头凝视“万世师表”的巨大牌匾时,才猛然领悟到,孔老夫子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家,不是难以企及的庙里供奉的神明,而是我们的老师,一个有智慧的人。

古圣先贤们的智慧远远超越于我们,他们穿越时空的人生经验经过了数千年的现实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依靠古圣先贤,就像流浪的孩子终于回到了家,受尽折磨的苦儿找到了生养我们的妈妈。而这种依靠来自于心灵的传承,是滋补灵魂的乳汁,它不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起作用,和金钱无关,与生命有份,所以它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伴终生的、最稳妥的、永远的依靠。 有靠山,心自安。

1.2认祖归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除了黑头发黄皮肤的体貌特征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具备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假饮料的例子) 现在的社会上,许多人都狂热地崇尚西方文明。在价值观方面,盲目地提倡竞争、疯狂地追逐金钱,导致迷失人生的方向,而陷于欲望的泥沼不能自拔;在文化方面,将扭曲变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当成了西方文明的“精华”而趋之若鹜,出现了诸多变态、荒唐的“垃圾作品”,污染着社会大众的感官;在道德方面,将贞操当儿戏、将孝道当陈腐,甚至在杀人游戏和泛滥的色情诱惑中丧失人性。(毒奶粉、一夜情、上海袭警事件、大学生卖淫···)在已被公之于世的美国政府制定于1951年并不断修订的颠覆中国的计划中,用文化手段培养中国青少年叛逆、颓废、放弃传统、仇视社会的思想意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进行着隐秘而险恶的侵略。而日本输送给中国的许多动画片,在日本国内是禁止青少年观看的。

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八旬老人杭州街头摔倒 众人报警不敢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许多人的心理定势。一位群众说: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做好事的环境。然而与此对应的却是教育的缺失。在大学校园中,数不清的看不懂文言文的大学生们,却无奈地拿出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用来苦学将来未必用得上的“考试英语”。人们往往用“80后、90后”的词汇泛指没有责任感、没有人生目标、没有道德观念的年轻人,但孩子们没有错,原因是我们没有教好他们。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许许多多有远见卓识的志士仁人们,出于挽救社会人心、延续民族命脉的责任感、使命感,身体力行地进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让无数中国人重新在归属感中找到了生命的根,越来越多的人从此重又走上了开创幸福人生的光明大道,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重又展现出希望的曙光。其中,我们这里也因为众多朋友们的善心善愿而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承者的一块希望的苗圃,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当发大志愿,从自身的学习、力行开始,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祖先的经典就是为我们写的。往圣先贤的教诲是大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凝炼的宝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所以,能够千年不朽,历久弥新。

祖先的教诲我们之所以能够听的懂,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脉;他们的经验对我们起作用,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只要全身心地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去,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先们对我们这些子孙发自生命深处的慈爱与呵护,就能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穿越历史、超越时空、无比温暖、圆满璀璨的智慧光芒的照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1 入门必修 《弟子规》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必修课。我们都知道,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学生守则》。“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矩、守则”,从题目上看我们就能知道,《弟子规》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守则》。

“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就是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生经验,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老先生为我们提炼出的儒家经典的精华,是依据孔老夫子《论语·学而篇》中的主旨编撰而成的。孔夫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老人家最早创办了接纳普通百姓的私塾教育,门下有三千余名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人后来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儒家讲的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讲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佛家讲的主要是人与自性的关系。《弟子规》这部书所讲的就是做人的标准,所以,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如何做人。

那么究竟应从何处入手呢?《弟子规》告诉我们要从“孝”入门:“首孝弟”。因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孝”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天然之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经》中讲:“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只有懂得孝敬长辈的人,才有可能善待他人、和谐自他。“首孝弟”这一章讲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善待身边的同辈和长辈。

进一步来讲,我们学习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经典,就是实行孝道的具体行为,我们将祖宗的教育在生活当中落实,并世世代代承传下去,就是真正的“大孝”。我们的祖先其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对我们不放心呐。祖先们早就为我们做好了打算,他们把对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照顾与呵护、叮咛与祝福凝结在了这些宝贵的文字之中,当我们捧起他们专门为我们而写下的经典时,我们就与祖圣先贤跨越千年而接通了心灵的网络;打开《弟子规》,我们就已经和祖先们面对面了;而当我们开始怀着好奇、欣喜的心情逐字逐句开始慢慢读诵时,我们其实是在亲耳聆听祖先们的人生经验的讲述;当我们读懂了义理并且照着去做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是接过了我们自己血脉根源的祖先用毕生心血为我们准备好的生命的传承;而我们通过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勤学苦练、思考与实践,逐渐将经典的精华消化吸收、融入生命、成为本能,那么,我们其实也已经走上了成圣成贤的光明大道,我们才可以称作祖宗的合格子孙,才有资格称为真正的中国人。这才是最圆满的“孝道”。

敦伦尽份,闲邪存诚。

2.2净化身心

学好《弟子规》,能净化我们的身心。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身体遭受着各种病毒的侵害,精神心理遭受着种种污染与扭曲,几乎每个人的身心都处于不健康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呢?自然、纯净是最健康的。“人之初,性本善”,原来的我们都是完善的,我们之所以有烦恼、痛苦,是因为我们被污染了。回归我们被污染前的纯净状态,就是最健康、最正常的。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像孩子那样生活”。 圣人,就是正常人。《弟子规》,讲的就是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学习弟子规,就是要通过模仿圣贤人的衣食住行、言语作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净化身心,从而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弟子规》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分为七个部分,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种做人标准。除了前面讲的“孝、弟”之外,还有“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内容。

“次谨信”。“谨”讲的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的正常状态,“信”讲的是人的言语行为的正确标准。也就是培养我们严谨认真、讲求信用的良好习惯。

“泛爱众”这一章是要我们扩大心量,将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心扩展到关爱一切人,并且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中,培养自己的爱心和感恩的心,从而营造起温暖纯净的内心世界。

“而亲仁”是教我们如何辨别真正有道德的人,以及亲近仁者和亲近仁道的好处。亲近仁者,就是亲近有道德的人,向好的榜样学习;亲近仁道,就是进行良好道德的熏习。

“有余力,则学文”是讲在具备了上述这些做人的基本素质之后,才可以进入其他知识的学习。

也许有人会说,《弟子规》中说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怎么能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提并论呢?其实,再高深的学问都是用来指导生活的,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或者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再深奥的理论都只是空谈。那些言大行微的“演说家”,还不如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的老实人。

我们都知道,外在的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反映,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内在素质。而《弟子规》就是教我们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开始模仿圣贤人的生活状态,从外在的生活习惯的净化逐步达到内在心灵的净化,从而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祖先的教导象清洁剂,能帮助我们回归建康纯净。回归到纯净了,我们与祖圣先贤们就真正融于一体了,我们也就成为圣贤人了。(纯净水的比喻)

《弟子规》中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而且详细具体、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自我净化,回归自然。

3.怎样学习《弟子规》 3.1解行并重

“解行并重”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弟子规》这部书,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实践操作方法。

《弟子规·余力学文》中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如果只停留在看过几遍、会背诵或者进一步懂得了字面含义的层面上,那么就不能真正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像我们喝牛奶,假如只看看颜色、闻闻香味,是得不到牛奶的营养的。必须要实际喝下去,并且在体内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滋养我们的生命。古人讲“说食数宝,空无有益。”我们只是记住经典中的道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这些道理,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理。通过明白道理的“解悟”,进而达到身体力行的“证悟”,即“知道、做到,悟到、得到”。

这就好比“开车”和读“交通指南”的关系。

这也如同我们学习游泳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学会了《游泳技法》的书,而不到水中实践的话,即便是将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也是不能真正学会游泳的;同样,如果我们不了解游泳的正确方法,没有明白人的理论指点,而想要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则会事倍功半,要费很多周折。如果我们既掌握了正确的理论,又积极地在现实中尝试与锻炼,那么我们就能很快掌握游泳的本领,等到真正学会了游泳,那些怎样游泳的经验与理论其实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了,而当游泳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时,我们才真正是学会了游泳。我们修学传统文化也是这个道理,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此,为大家提三条建议,仅供参考。

①建议大家在本轮学习期间,人人背诵《弟子规》,每周背诵一章,讲到哪里就背到哪里,提前背会内容,再听讲解会倍感亲切。同时,通过背诵《弟子规》,能够从此开始熟悉文言文。掌握文言文这一沟通古圣先贤与我们之间心灵联系的桥梁和工具,将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含藏无尽的文化宝库。

②除了来这里共同学习之外,平时在家里也要看光盘、学资料。通过学习注解、聆听讲解、思维揣摩,逐渐深入地理解和契入五常、五伦的义理。

③从小事做起,从家人之间的相互问候、礼貌用语开始,从为父母洗脚、在汽车上为人让座开始,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下面这个“顺口溜”献给大家:

真诚发心,坚定信愿。改过积福,弃恶修善。耐住寂寞,持续不断。逐渐深入,经住考验。解行并重,潜心修炼。日积月累,成效自现。

3.2持之以恒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必须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有所成就。修学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否则,如果没有毅力和长远心,而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的话,是不能取得成效的。如同烧开水,如果每次都烧到水刚发热就熄火的话,一辈子也烧不开一壶水,而如果坚持不懈地用毅力和耐心持续地加温,最终将这壶水烧开,就会使水产生本质的变化,即使是放凉了也是“凉白开”,而不再是生水了。

在此,就如何持之以恒地修学传统文化,也给大家提供三点参考建议。

①建立定课。建议大家每天早上拿出十五分钟,读诵一遍《弟子规》,提醒自己;晚上休息之前,再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对照弟子规的内容梳理一下自己一天当中哪些行为符合弟子规的要求,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建立起这样的定课之后,我们的修学才会形成规律、成为习惯,才能持续地进行。

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联系。经常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心得、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同时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接触修学传统文化有成就的榜样,能增长我们的信心,坚定我们的信念,对我们的修学很有益处。因为人是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我们经常接触什麽样的人,就容易被其同化。我们如果经常接触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经常处于修学仁道善法的环境中,自然容易契入圣贤之道。

③开始要一门深入,由专一而产生智慧。正所谓“教之道,贵以专”、“此未终,彼勿起”。好比挖水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挖个一两米就换地方的话,挖来挖去,最终只会是满地的土坑。而如果认准一个地方挖下去的话,可能早就挖出水来了。我们通过一门深入地修学,有了基础,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改善了生活、和谐了身心、开发了智慧、坚定了信心之后,再来进一步地深入,比如学习《了凡四训》等,这时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了。

总之,修学传统文化是一辈子的事,是要我们用毕生的生命来完成的最为重要的终生大事。而且也是在世事无常的流转变幻之中唯一有积累的、永远和我们相伴左右的、别人偷不走夺不去的、能带来真实利益、使我们获得幸福人生的最美满的追求。

如果你是儿童,学好《弟子规》将为你种下幸福人生的种子;如果你是青年,学好《弟子规》将帮你建立起正确的人生坐标;如果你是中年,学好《弟子规》将会使你获得安稳、充实的内心;如果你是壮年,补上《弟子规》这一课,将帮助你开启智慧的心扉,直至达到不惑的人生境界;如果你是老年,学好《弟子规》将使你获得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

再送给大家一首顺口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断深入,持之以恒。完善自我,共同提升。不虚此生,成贤成圣。

第18篇: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发现了学生中的两个不变的传统:错别字不变,男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总比女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多。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八

十、九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错别字如出一辙。无论何时何地,喜欢语文的男生总是没有喜欢语文的女生多,语文成绩好的男生总是没有女生的多。究其原因是语文要写字,汉字太难写、太难记。历经几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难觅解救良方。九十年代末期,接触了字理教学法后,茅塞顿开。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不识字理,那一个个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是那么单调、枯燥、烦人:一个个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钩,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左,有的在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字理,那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那么,什么是字理呢?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在进行字理识字实验的过程中又不断完善为字理教学。

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原来的形声字现在形存音废的叫存意字,如观,从见,又为部件;骤,从马,聚为部件;阻、租、祖、诅、组,分别从

、从禾、从示、从言、从

,且为部件。原来的形声字现在音存形废的叫存音字,如宪,“ 宀 ”是部件,“先”为声旁。几部分都无音义的叫部件字,如归、冈、凤、鲁、常、尝、圣、更、今、尺、斥等;直接由笔画组成(不含偏旁、部件)而无义可说的叫笔画字,如乡、寸、

八、门等。一些原来是象形字或指事字,现在简化为部件字或笔画字,但是这些字的构字能力特别强,也要寻其字源,把字理给学生讲明白,有助于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寸,篆文为“ ”从又,又表示手,以寸为部件构成的字有寻、夺、尊、导、对、封等,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如示,甲骨文象由石头砌起的“地神”之形,以示作部首的字有神、祖、祈、祷、祝、福、祥、社、礼、祚、祗、禄、禅等大多与求神拜佛有关,把示的字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这些字有事倍功半的效果。抓住了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五年的字理教学实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不但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而且可以延伸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我作为字理实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好方法向大家推荐,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第19篇:弟子规·总叙教学流程设计

《弟子规·总叙》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自我介绍

各位家长、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翡翡老师。 [大家好,我是荣荣老师!] 今天上午/下午我们将一起体验一次欢乐的国学课堂。各位家长、各位小朋友请起立。小朋友们上午/下午好!

[我们一起向翡翡老师问好吧,翡翡老师上午/下午好!] 2.引入孔子

大家请坐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弟子规》这本书。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小朋友们看一幅图。噢,小朋友来看一看,这幅画上面的老爷爷有个聪明的大额头,胡子有这么长,他的衣服是不是和我们的不一样啊?我们看看他的袖子宽宽大大的,小朋友们来猜一猜,这位老爷爷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啊?是古代人,那么这位古代的老爷爷是谁呢?他就是孔子。孔子爷爷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我们孔子爷爷会很多本领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好,下面我来告诉大家。 3.介绍“六艺”

第一,孔子爷爷小的时候就很懂礼貌,他长大以后就成了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的人;第二,孔子爷爷还懂音乐,还会弹古琴;第三,他还会射箭;第四,他还会驾驭马车;第五,孔子爷爷会写毛笔字,而且写得非常好;第六,孔子爷爷像我们小朋友这么大的时候数数就很棒,后来啊,他算术就学得非常好。

小朋友们来数一数:

一、

二、

三、

四、

五、六,哇!孔子爷爷会这么多知识、这么多本领,他是不是非常厉害啊?就因为这样在当时有很多人都想跟孔子爷爷学习,后来孔子爷爷收了3000个弟子呢!我们小朋友想不想成为孔子爷爷的弟子?想,老师也想成为他的弟子。可是孔子爷爷已经不在了,我们怎么才能成为他的弟子呢?别着急,老师有办法。

二、课程教学 1.打开音乐视频

好啦,小朋友们,刚才那个小姑娘唱得好不好听啊?好听,可是那跟我们做孔子爷爷的弟子有什么关系呢?刚才那位小姑娘偷偷地告诉老师说,她唱的是《弟子规》的前八句话,这八句话其实就是我们孔子爷爷说过的一段话。小朋友们都想成为孔子爷爷的弟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来学习这八句话。好不好? 2.诵读文本 下面,老师先把这八句话读一遍。 3.文本解读

孔子爷爷说的这几句话我们小朋友看不懂是不是?没关系,老师来说给大家听。 4.唱诵环节

小朋友们,孔子爷爷的话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真棒!

这八句话,老师已经会唱了,小朋友想不想学?那老师来打着节拍,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唱。等我们大家都学会了,我们再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看看是爸爸妈妈唱得好听,还是宝贝们唱得好听。好不好? 5.互动(比唱环节)

好啦,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比赛,荣荣老师和爸爸妈妈们一组,老师和宝贝们一组,我们先唱,老师给宝贝们起个头,然后我们让刚才的那个小姑娘陪我们一起唱。

[下面就由我带着各位家长一起来唱,我来起个头。] 小朋友们,刚才是爸爸妈妈唱得好听,还是我们唱得好听啊?我们唱得好听?爸爸妈妈唱得也很好听是不是?由于我们的宝贝们表现得非常好,下面老师就奖励大家看一集小动画。请宝贝们闭上小嘴巴,认真地看,一会儿老师还有问题想要问小朋友。

三、《中华弟子规》小动画

动画片看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想要问一问小朋友,孝孝的三色花为什么没有颜色还枯萎了?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举手告诉老师?好,请这位宝贝来说一说。嗯,很好,还有其他小朋友想要补充的吗?好,这位宝贝来说一说。嗯,刚才小朋友回答得都非常好。

孝孝的三色花是象征着孝顺和爱的花,只有真正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别人,三色花才会有颜色。可是刚开始的时候,孝孝有没有做到这些啊?小朋友说没有,我们来看几幅图,孝孝头上顶着的是什么啊?是南瓜的盖子,那么这个用来干什么的呢?噢,这是小兔子家的屋顶,孝孝把小兔子的屋顶拿走了,这样是对不对啊?不对,我们接着来看,小熊他们在干什么,摇红栗果的树,红栗果是非常珍贵的果子,能治百病,他们这样不爱护红栗果树是不是不对啊?而且他们把小白兔给小黑兔治病的果子都拿走了。我们再看下一幅图,这是一片青瓜地,孝孝他们只想着摘绿瓜,把绿瓜地踩得乱七八糟的,是不是。所以,孝孝一开始的做法是不对的。那么,后来呢?孝孝有没有改正自己的错误?有,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一幅图里,孝孝和小熊向小兔子道歉了,小兔子的家也恢复了原样。第二幅图,孝孝他们把青瓜地里的庄稼重新栽好了,是不是?第三幅图,他们用红栗果子给小黑兔治好了病,对不对。孝孝是不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那我们宝贝们回去也要像他一样懂事,学会爱爸爸妈妈。

四、力行小作业 给爸妈捶捶背。 发三色花的种子。

第20篇:送东阳马生序总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俟(sì) 负箧(qiè)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 烨然yè叱(chì)咄(duō)曳(yè)屣(xǐ) 划分句子停顿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 (走 古义: 跑 今义: ) 2.日再食 (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的样子。烨然若神人。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然则北通巫峡。

虽:(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有千里之能。

(2)即使。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1)所以。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

(2)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原因;缘故。

以:(1)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2)用。以衾拥覆。因以为号焉。

(3)来。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俯身倾耳以请 (4)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而 计日以还

或:(1)有时。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或凭或立,不一状。

之:(1)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吾欲之南海。 (2)的。益慕圣贤之道。醉翁之意不再酒。

(3)主谓之间,不译。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音节助词,不译。久之,目似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6)代词。弗之怠。策之不以其道。 (7)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则:(1)就。则又请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那么。然则北通巫峡。 至 (1)周到。礼愈至

(2)到达。至舍

若 (1)好像。 烨然若神人

(2)如。口体之奉不若人

道: (1)道路:道不通/伐竹取道

(2)学说:益慕圣贤之道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4)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腰:腰佩

緼袍敝衣:穿着緼袍敝衣

(2).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用笔 .

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酷爱,喜爱。 2.无从:无法。 3.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4.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5.弗之怠:否定词,不。 6.怠:懈怠,放松。 7.录毕:完。 8.走送之:跑,赶快去。 9.不敢稍逾约:......超过。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指成年。 12.益慕:更加仰慕。 13.圣贤之道:学说。 14.又患无硕........师:担心。 15硕师名人与游:大。 16.游:交往。 17.尝:曾经。 18.趋百里外:小跑,这里指跑。 ....19.先达:有德行学问而显达的先辈。 20.执经叩问:执:拿;经:经书;叩问:请教。 21.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22。填其室:挤满。 23.援疑:提出,引。24.质理:询问。 25.俯身:弯下。26.倾耳以请:....30.礼愈至:周到。 31.复:还言。 32.俟其欣悦:等到。 33.卒:最终。 34.负箧曳屣: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着。屣:鞋子。 35.穷冬:严冬。 36.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37.媵人:服役的人。 38.汤:热水。 39.沃灌:浇洗。 40.寓:寄居。 41.逆旅:旅店。逆:迎。 42.衾:被子。 .......43.再:两次。 44.享:享受,享用。 45.绮绣:绣花的衣服,这里指华丽的衣服。 46.腰:腰里挂着。 47.容...臭:香袋。 48.煜然:光彩照耀的样子。 49.缊袍敝衣:缊:旧絮。敝:破旧的。 50.略无:一点也没有,..毫无。 51.慕艳:羡慕,欣羡。52.奉:供给,这里指享受,享用...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 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侧着。 27.或.遇其叱咄:有时。 28.叱.咄.:斥责,训斥,呵责。29.色.愈恭:脸色,神情,态度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 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弗: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 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大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 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 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 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12.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1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1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八.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 “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结构图解

主旨: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 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 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 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3.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与“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5.第

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是赠序,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十一.迁移拓展。

1.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 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 2.根据积累,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满江红》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的《劝学解》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的《戒子书》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治学名联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民间流传的《警世贤文》中的勤奋篇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并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6.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7.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8.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9.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2.“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十二.中考链接。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4分,每空1分)

⑴俟其欣悦 (等待)⑵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⑶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⑷腰白玉之环(腰佩)

2.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2分)(2分,如关键词漏译,酌情扣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的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意同即可)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2分,意同即可)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我的看法: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弟子规总序.doc》
弟子规总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