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2022-07-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注重数学文本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五年级“因数与倍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红星小学 代继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上线一定教学的指导策略,学校数学课题组组织同年级数学阅读教学研讨。本学期我听了刘老师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一课时,有下面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一:采用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学生汇报:1×12=12,2×6=12,3×4=1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

简析:教师注重在课堂中指导从理解因数和倍数入手,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片段二:教师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后,再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一13的内容:

(1)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2)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3)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要求学生打上着重符号,阅读两篇。)

3..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

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简析:教师在学生对因数、倍数有了理解之后,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果教师能长期对学生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指导学生阅读:

(1)3的倍数有: ,(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算算。)

(2)练一练:6的倍数有:——,40以内6的倍数有:——。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让学生阅读三遍并勾画: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阅读 :

(1)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简析: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抓住“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个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四:在找36的因数时,学生的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教师的提问:

1.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

学生就会明白:从小到大,有规律去找就不会出错了。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简析:三位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理解性阅读几篇,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总之,教师如果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把阅读用于每位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时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我相信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会形成,会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较大帮助的,更会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推荐第2篇:教学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是,发现如下句子: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老师打X,理解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六、案例分析

【案例】学习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

(师讲童话故事,配上音乐)有一天,小象博士ü见了好朋友j q x,真是高兴极了,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着眼镜怎能和别人握手呢?不太礼貌。于是,小象连忙摘下眼镜和他们一一握手答: 有明确的意识,寓教于乐、突出趣味性,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寓德育教育与教育与教学之中,体现了人文性。 【案例】

学习g这个声母时,教师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了。 请试分析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策略。

答:从分利用主题图,因势利导,借助游戏活动,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案例分析

“我们班有个孩子作文差得要命,六年级了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作文课上他还不听,自己捣鼓东西,交上的作文不是没写就是写两行。后来,我不再强制他写大作文了。别的孩子写大作文的时候,我只要求他写出一段完整的话。慢慢地,他也能把一段话写得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我准备让他开始试着写小作文了。” 上面这位老师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我们要承认这个差异。教学时因材施教,留作业要有梯度,对后进生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的鼓励,扑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逐步缩小差异 案例分析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根据交流,板书写下如下关键词: 陶罐和铁罐 易碎坚硬 谦虚傲慢 美观氧化 师: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内容,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变化,陶罐被保存了下来,还是那么美观,铁罐却连影子也看不到了。

请试分析以上教学片段中的教学策略。

答:策略一:教者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策略二:充分利用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概括课文内容。

六、案例分析

【案例】指导用“安安静静”造句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在唐僧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猪八戒会说什么呢?生1:师父,你叫大师兄安安静静地念经,那怎么能办到呀! 生2:师父,我可从来没见那猴子安安静静地念过经。 生3: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请谈谈你对这个教学案例的看法。

答:教者巧妙地把用“安安静静”造句这一学习任务,通过猜想唐僧师徒的对话呈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分析 【案例】《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答:我觉得很恰当,首先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一个读错的原因,再读错时又抓住进步给与鼓励,第三遍读对时让学生说出自己读的体会。其次教者把读的要求变成了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的经验和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 教师问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着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

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 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 试评价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答:这位教师做的有些不妥,应该对学生的做法给与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敢于挑战名人的勇气,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在哪里,放到句子里反复体会那个字更准确。教师在把作者创作过程进一步体会“绿”字意境。 案例分析 【案例】

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 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 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 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 请对这个案例进行简要评析。我认为这名学生思考的角度非常好,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又说“赢了就好、也没有损人利己,只是一种智取”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对这篇课文的认识,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否定投机取巧的做法,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既要充满智慧、又要脚踏实地。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六、案例分析 【案例】端午节前老师以去同学家过节,吃同学做的菜为由,鼓动学生学习做菜。〔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得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这则案例中老师的作文指导与传统的作文指导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 示?

这是一次开放性的习作,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文前指导,把作文巧妙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邀请老师吃饭,势必要用心的去做,这样学生既有生活体验,又有对老师的一片真情,这样的写出来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又有真情实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推荐第3篇:教学案例分析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由此可见,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教学案例的特点和撰写要求: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

4.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能为其它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案例的特征:

(1)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2)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3)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4)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

(1)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教育叙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有研究统计,在老师反思的叙事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读书感想、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宏观教育、现实生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应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其案例问题则集中在教学、教学法、认知水平、情感与态度、教学背景等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

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 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

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

(一)欢喜庆功宴;

(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 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 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 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 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潘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

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成为探索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具有整体性功能的集合体;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而且是以提高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效率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所以,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一、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课堂教学分析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记忆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对写字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卡片或图片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口头读读、说说,机械式地朗读.记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处理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显得呆板枯燥、单调乏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低年级语文尝试将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利用" 怎样写汉字" 识字教学软件、" 趣味识字"、" 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光盘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理解巩固字意,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演练,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多种感官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学生乐于这种学习形式,兴趣明显比传统教学要浓厚。 其次,在解决读音的练习上,从带拼音生字到去掉拼音的生字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画了一些荷花花朵,生字藏在里面,学生读对了时,花朵就绽放,通过练习,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出评判,(即当场批)而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分别对每一小题作出判断,并给学生修改的机会,最后计算出总分(对?题,错?题),就像一位老师。不仅如此,计算机中还会出现一些鼓励的话,如:真棒!你真聪明!没关系,再试试!可要努力啊!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意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计算机还可以加大练习的量,增加一些同等难度或高难度的练习。这样,做的好的、快的同学就可以多练习。由于计算机会做出评判,因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二、中年级计算机辅助句段教学案述

句段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说话和写作的基础。不能把句子写具体是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文中常见的通病。而段又是从句到段,段到篇章的过渡。段的学习既是中年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又是学生开始从句到段的重要转折点。段的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起步的成败,成为学生将来写作方法、写作手段、写作手法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而且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把要学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认识规律与学习心理过程.学生通过计算机显示直接阅读,清晰明了,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的优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师生的共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来讲,动手动脑,手脑并进。不仅牢固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分析

语文积累、运用教学是培养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开拓抽象思维,形成学习能力,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积累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联系性。教师组织的计算机辅助积累教学,必须有纲有目、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富有独特的鲜明的创造性,一定要选择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开拓抽象思维、举一反三的路子。

我在教学设计中写道:" 我设想利用计算机信息量大、速度快、个别教学性强的特点,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几种常见的记叙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从课内外读物中选取难度不等的段落错乱的短文,按类型由易到难编排成组,从扶到放指导学生掌握规律,学会整理的方法。

在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差异上,我在软件中安排了提示、答案、补充题,当同学们做完习题即可根据提示自我检查及时修正错误,习题速度不同,提示、答案出现的时间就不同。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通过补充练习得到进一步训练提高,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不仅吃了、吃好,而且吃饱。与此同时,教师有时间巡视作个别性指导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高年级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分析 高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我不断通过实验从以" 键盘当作笔、以屏幕当作纸" 的写作方式发展到网上收集作文素材,然后进行选择、编辑成为自己的文章。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把传统的作文教学和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把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既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又能流畅地表达个体思想,符合当代学生好动好思善于表达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目前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已从" 以键盘代替笔、以计算机屏幕代替纸" 的初级教学阶段,过渡到" 看图写话"、" 谋篇布局"、" 应用文─信" 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作文系列教学阶段,进而发展到"My Happy动物邮件"" 我的一天" 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获取、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阶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的总的发展过程。紧紧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构思逐渐完善,布局合理性提高,完整性明显提高。

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学校逐步形成和发展,并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推动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媒体的使用就成为关系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成败,甚至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与心相应的心理活动:即教师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接受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成为教育质量最优化的重要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

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谭小芬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 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 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 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 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 。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推荐第4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沃尔玛通过物流运输的合理化节约成本

沃尔玛通过物流运输的合理化节约成本

案例介绍

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是其经营的哲学。

沃尔玛有时采用空运,有时采用船运,还有一些货物采用卡车公路运输。在中国,沃尔玛百分之百地采用公路运输,所以如何降低卡车运输成本,是沃尔玛物流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沃尔玛使用一种尽可能大的卡车,大约有16米加长的货柜,比集装箱运输卡车更长或更高。沃尔玛把卡车装得非常满,产品从车厢的底部一直装到最高,这样非常有助于节约成本。

(2)沃尔玛的车辆都是自有的,司机也是他的员工。沃尔玛的车队大约有5 000名非司机员工,有3700多名司机,车队每周一次运输可以达7000~8000公里。

沃尔玛知道,卡车运输是比较危险的,有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因此,对于运输车队来说,保证安全是节约成本最重要的环节。沃尔玛的口号是“安全第一,礼貌第一”,而不是“速度第一”。在运输过程中,卡车司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沃尔玛定期在公路上对运输车队进行调查,卡车上面都带有公司的号码,如果看到司机违章驾驶,调查人员就可以根据车上的号码报告,以便于进行惩处。沃尔玛认为,卡车不出事故,就是节省公司的费用,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由于狠抓了安全驾驶,运输车队已经创造了300万公里元事故的纪录。

(3)沃尔玛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因此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知道这些车辆在什么地方,离商店有多远,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到商店,这种估算可以精确到小时。沃尔玛知道卡车在哪里,产品在哪里。就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有助于降低成本。

(4)沃尔玛的连锁商场的物流部门,24小时进行工作,无论白天或晚上,都能为卡车及时卸货。另外,沃尔玛的运输车队还利用夜间进行运输,从而做到了当日下午进行集货,夜间进行异地运输,翌日上午即可送货上门,保证在15~18个小时内完成整个运输过程,这是沃尔玛在速度上取得优势的重要措施。

5)沃尔玛的卡车把产品运到商场后,商场可以把它整个地卸下来,而不用对每个产品逐个检查,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加快了沃尔玛物流的循环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沃尔玛的物流系统能够确保商场所得到的产品是与发货单完全一致的产品。

(6)沃尔玛的运输成本比供货厂商自己运输产品要低。所以厂商也使用沃尔玛的卡车来运输货物,从而做到了把产品从工厂直接运送到商场,大大节省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仓储成本和转运成本。

沃尔玛的集中配送中心把上述措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个最经济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沃尔玛的运输车队能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率地运行。

思考题

(1)简述物流运输合理化的途径和“五要素”。

(2)通过该案例分析.沃尔玛如何从综合物流系统的角度降低运输成本。

推荐第5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用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孩子》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我是园丁,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幼儿园老师。花园里,娇嫩的花朵需要园丁的精心浇灌;幼儿园,小小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幼儿园的班级工作需要精细管理,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沟通和耐心教育。

磊磊是我们班这学期刚入园的孩子,初来时晒得黑黑的,穿着也不太整齐,脚上还拖着拖鞋,一看就是个“小顽皮”。更没想到的是:上课时整天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下课时,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个儿在教室打闹乱跑。于是,我注意地观察他,尝试着鼓励他,走进他的世界。

记得刚开始的几次谈话,他总是以沉默报之我的热情,甚至是敌意的眼神,戒备的表情。是啊,万事开头难,面对新鲜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接受,熟悉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让他无条件地接受你,信任你总会有一个过程的。于是我不气馁,仍像以前那样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给他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有一天他能对我有所改变。

有一天下午,我班开展的幼儿手工活动—鱼宝宝和鱼妈妈,在孩子们都快完成的时候,我看到磊磊还没有剪好轮廓,就上前鼓励他:“你剪的不错,进步了很多,如果再快点就更棒了。”磊磊默不做声,但我看得出来,他剪得更认真了……。终于,他努力地完成了作品。放学时妈妈来接磊磊了,只见他高兴的举着鱼宝宝和鱼妈妈的作品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看见了忙问:“磊磊,是你自己完成的吗?”他骄傲的点点头,妈妈则高兴地说:“磊磊,你真棒,妈妈太高兴了!”继而又回过头来对我们说:“吴老师,你知道吗?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以前他在家里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完整的手工,太谢谢你们了。”我和俞老师听了不约而同地说:“磊磊现在蛮乖的,进步多了,上课听的不错,下课也不和小朋友打架了。”听老师这么一说,磊磊母子俩高兴地抱在了一起……

开学到现在,磊磊的变化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和他相处的每一天,细小的事例多的数不胜数,值得欣慰的是:磊磊在当幼的三个多月里,喜欢上了幼儿园,老师,阿姨.他已经成为我们小一班快乐的一员了,他爱我们的幼儿园,老师,阿姨,将和我们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磊磊的事例,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个人不懂得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解救小孩?如何知道小孩的力量?陶行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既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是啊,对于幼教工作来说,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缺乏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幼儿,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更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相互交织,因此,我深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超人的细心、耐心和博大的爱心去关爱孩子,走进童心世界。但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真心了解、理解、尊重幼儿,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真正的促进他们身心和谐的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胆小鬼的屋子》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金锁银锁,金锁银锁,咔嚓咔嚓……捏着算数。我们正在学念儿歌呢!”可许多孩子不太感兴趣。这首民间童谣很绕口,幼儿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时一个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阳阳专心致志的和我一起念着,声音非常响亮。我第一次发现她那样自信。我明白,一定是她在家已经学过这首儿歌了。于是,我马上停下来,对小朋友们说:“刚才老师发现,阳阳念的非常认真,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欢迎她再来念一遍好吗?”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阳阳感到有点难为情,所以不做声。我轻轻地走过去,摸摸她地头说:“我们一起念,好吗?”在我的陪伴下,阳阳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一遍。有老师的陪伴,她自信了许多。我趁机夸奖她说:“阳阳念的真好,我们请阳阳做我们的小老师,教教我们好吗?”阳阳得到了鼓励,显得大胆了许多。没想到,平时不善言辞的她真的当起了小老师,教小朋友们学起了民间童谣。

阳阳是个不太起眼的小姑娘,她性格内向,平时总是不声不响,参加活动时也总是不太积极,有了这次良好的开端,激发了阳阳的自信心,她开始和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活动中积极多了,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

在工作中,我们大都很重视能力较强的孩子,有时难免忽视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语的孩子。但是,他们也像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表象自己的欲望,也想让大家来认识他们,夸奖他们。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一双惠慧眼,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个孩子的表现欲,使他们都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莱格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即内向和外向,内向的人表现为好静不好动,不善交往,不善言谈,不善表露。上面提到的孩子就是如此。但是内向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优点,他们善于观察,好思考,做事仔细,持之以恒。内向的孩子最大的不足就是不善交往,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孩子加强人际交往,需要他们豁达大度的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更要关注内向的孩子,趁早干预。

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性格,即使都属于内向型,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民主性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最为有利。因此,我们应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意愿,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家庭成员及外界交流的机会,要保护孩子的说话兴趣,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使孩子在家和在外有表达意愿的机会和倾诉的对象。扩大孩子的关注范围,把孩子逐步推向多种社会圈,将被动交往转为主动交往。

最后,可采用补偿法,扬其之长,克其之短,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内向的孩子也有出色的一面,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经常鼓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在生活中,成长着的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生活教育,让孩子回到了生活中,回到现实世界中体验和感受。这是我们新《刚要》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也是我们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

教学案例《孩子,你也不容易》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题记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们娇艳、美丽,但身上也有数不尽的刺,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拔掉他们的刺,让他们和小绵羊一样听话、温顺,但殊不知孩子也很疼,很难受。

镜头一

早操回来后,保温桶里的水还没凉透,小朋友就要排队喝水了。我们的要求是如果水太热,就自己吹吹再喝。今天开心喝水是过去比较早的,等大部分小朋友都喝完了之后,他还没回位。我生气的走过去板着脸问:“干嘛呢?当这是在自己家,想喝多长时间就喝多长时间啊!”只见他很委屈的抬起头,揪着小嘴说:“老师,请你帮帮我,水太热了。”看着开心为了早点喝完水,满脸大汗,着急又喝不下水,很“艰难”。于是,我接过杯子,帮他放在窗台上凉了一会儿,又吹了几下,说:“慢点喝,喝完上位。”“谢谢老师!”开心有礼貌的说道,然后大口喝下回位坐好了......镜头二

中午睡觉时,除了蔡源所有的小朋友都睡了,于是,我悄悄的走过去,拍着他的身体,细声细语的说道:“源源,快睡觉,老师拍拍你。”我一下一下有节奏的拍着,约莫10分钟左右,我以为他睡着了就走了。当我坐下去看书时,偶尔抬头间看见他正在学着我的速度拍着自己相同的部位,让自己快点入睡......上面两个孩子,给我很多感触:对开心我有点愧疚,可能是有时候要求太苛刻了,以致于在这样的小事上他也不敢说。对蔡源,我有欣慰,有感动,知道你很懂事,很努力,或许今天的周公就是不喜欢你了......给你们拔掉刺的时候只想着我要舒心,忽略了你们也是独立个性的人,也想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对不起,孩子,老师忘了你们也不容易,压力也很大,很辛苦,要学这么多不是很喜欢的东西,还不能有抱怨,受了批评,也没有地方发泄,还要继续“压抑的生活”。

我有时会问孩子“上幼儿园累不累”,结果大部分孩子给出的答案是“累”,听到这时,我常常觉得这是我们老师教育的失败。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想到“含泪的微笑”,所以,我正在努力的探寻一条双赢的道路,希望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童年......

推荐第6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刘婵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

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推荐第7篇:教学案例分析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王娟

一、单元背景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是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以“伴我们一生的权利”为学习内容,让学生理解法律与我们的权利息息相关,并让学生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未成年人作为公民,同成年公民一样,其生命健康受法律保护,从而明确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本单元包括两个框题: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下设四个基本内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这些内容从与学生切实相关的权利入手,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切入,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权利作为落脚点,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让学生愉快地渡过青春期。其中“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是本单元第一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2.能力: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体验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知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感受法

2、知识回顾法:

3、

3、案例法:

4、讨论交流法:

5、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难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思考:生命的意义?谈体会

视频和歌曲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2、你评我说 每组交流讨论,小偷在工地被抓,遭鞭打? 你是否赞同这

样的做法呢?为什么?

图片、故事内容展示,开展任务型教学。 播放视频《怒放的生命》 利用多媒体的

3、自主思考 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威胁生命健康的因素?

教师举出例子:自然灾害 课上学生积极发言,但几个小的知识点方

面,但需教师进行概括。

4、知识回顾 小组合作:为什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提示学生从四个方

面思考 视频播放:孙悟空与道士比法力、计算自己的生命剩余时间,既巩固旧

知识又联系新知识。

5、新闻回放 合作交流: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车安全?

视频: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民办幼儿园校

车事故 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事例,引发学生思考

6、考考你 讨论:你知道那些保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 教师展示法律 向

学生展示教师收集的法律书籍

7、小品剧 “小狗**”:晚上你和家人一起遛弯,如果被小狗咬伤,你怎

么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情景:

(1)主动赔偿

(2)拒不赔偿

8、我的收获

我知道了.......

我懂的了.......

我学会了.......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同步学习》探究提高我来选择分析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歌曲、视频、小品剧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知识内容讲解,教学设计能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新课讲授中通过真实案例(正宁县榆林子

镇小博士民办幼儿园校车事故)让学生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起到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命和健康的珍贵,知道免受伤害重在预防,

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但在“小狗**”小品剧表演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

的引导。

推荐第8篇: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投掷轻物教学案例

黄烁

这是一节投掷轻物课。这节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器材简单,一物多用,一物贯串全课,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上课了,我利用故事片“两个小八路”导入课题,然后配乐“闪闪的红星”用裂并队形式变换各种队形。把这些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接着,师生一起利用绳包来做绳操,动作舒展,乐曲优美。学生们活泼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进入基本教材,我不是让学生直接投掷轻物,而是给学生一段自由发展空间。利用小小“绳包”,我加强引导、启发,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创造能力,把“教学”转化成“点拨”,这一点难能可贵。她让孩子们利用绳包来玩几个小游戏,可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玩绳包,几个同学一组商量一下,看怎么玩大家才能高兴,我不给学生们任何的规定,抛也好,跳也好,用绳包做各种花样动作也好。商量好之后,就按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展开练习,孩子们真正由被动地位变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高兴地看到,学生从手持和脚踢花样、向上、向前、向后方向自抛自接动作、踩蛇尾、抓尾巴、快快跳起来,进而又想出一位同学摇包一位同学跳、双脚夹包搬运、两人互相抛接包、胯下传包。还有绳包抛出后一些附加动作,例如,数数、拍手、拍脚、拍腿、下蹲、转体等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从而使得游戏既能充分活动全身各部肌肉关节,又能提高投掷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创新有用武之地。同时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练习方法中,我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象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我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通过对各种练习方法的展示和评价,我及时指出其是否合理、科学以及它的价值所在。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接着围绕着本课的投掷轻物和游戏“叫号赛跑”两个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模仿法、自由练习法、观察法、自我体验法、提问法、分层次练习法、我导学导练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练习掷远前,我提问: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中有没有看过八路军叔叔投掷手榴弹炸鬼子的镜头?学生们都说有。我接着问:我们能模仿一下吗?学生们说:能。我说:好,下面我们就利用手中的绳包,来做一下模仿练习,每位同学练习三次,看谁模仿得最好;模仿时,学生们愿意怎么投,就怎么投。然后,分别找学生来做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肩上屈肘,肘部向前,快速挥臂。接着我正确示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动作要领编写成儿歌:拿起小沙包,小手高于头,肩上要屈肘,用力向前投。让学生在练习中边喊儿歌边做,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用语言过渡到投准练习:同学们说我们的八路军叔叔在投掷手榴弹时,不仅要远,而且要──“准”,对,同学们真聪明,回答得非常好,要准;下面在我们的训练场地中间就有一座敌人的碉堡,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够准确击中?在我的统一口下,先在大的圆上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可以在大圆上投,也可以在小圆上投。再男女分组投,看哪一组投中得多。最后让学生们一个个轮流投,如果用右手能投中的,可以尝试左手投,投掷几次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爆破能手奖、守纪律奖,奖励红五星标志贴在胸前。练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我示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表演,组织小组讨论,营造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践、创造,一方面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小小奖励是一种兴奋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欢悦,更对其以后的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发放完奖品后,便进入第二个内容。只听到我说:“同学们的火力可真猛,鬼子已经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要逃跑怎么办?”同学们有的说“追”,有的说“抓”。我借势说,刚才同学们说得追也好、抓也好,都要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同学们想不想练就一身飞毛腿的功夫,多抓鬼子立大功?好,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奔跑的游戏“叫号赛跑”。我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游戏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圆上以儿歌形式做各种模仿动作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纠正。练习的场面非常热烈,游戏时,用编写的儿歌和小红星等奖品以及教师恰如其分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关心他人,发扬体育精神,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及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速度素质,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当课进行到放松整理部分,在师生非常熟悉的乐曲“我有小手拍拍拍”的伴奏声中边唱边舞,做着小鸟飞、小船儿飘、滑冰、游泳等优美放松动作时,师生确实感到了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大优点。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②从音乐的选用、学生的差异性、我的鼓励性语言等方面都能体现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③从设计的“先学后导”方式、“小群体合作学习”以及“炸碉堡”等等都体现出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④从开始的配乐裂并队走,到绳操代替枯燥的徒手操,以及绳包的自我创新、炸碉堡、叫号赛跑等都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创新精神。

一年级障碍跑教学案例

余宝莹

在一年级“障碍跑”活动中,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跑过、跳过、爬过、绕过若干障碍。游戏开始,教师让各组尝试做一遍游戏,然后请各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过障碍很快,而且不犯规;有的很慢还犯规?”各组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既要快过障碍,又不能犯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呢?”教师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去寻找答案。接着各组在做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次各组过障碍的速度比第一次明显加快,犯规也少了。同学们在体验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做法:“跳沟”前要加速,绕杆前要减速。尤其是一名同学与众不同的“爬过”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他同学到达低橡皮筋前,都采用从头到脚依次爬过的方法,而他却把身体横过来与低橡皮筋平行,采用俯卧“横爬”方法,所以他的动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发现”,有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只要不犯规,还有什么更快、更好的过障碍的方法?”学生的练习情绪更加高涨,又出现“绕杆时身体主动内倾”和用“翻滚动作过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创举”。

分析反思:

创造性地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提供诱发创新思维的刺激,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创新体验。本课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刺激和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创新的满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比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说样样事情都需要学生去创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

四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教学案例

罗清华

一、前言: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介绍:小学四年级班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唱一编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唱、唱→创、创→评、评, 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三、案例分析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⑴ 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遵循学生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仅起到适时的诱导和点拨;在技能的学习时,不再是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的老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学生实践以后教师在点拨,这种循环反复过程,注意老师的点拨要有层次性。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补救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有所得,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⑶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随着音乐发出不同动物声音节拍,小朋友们一会儿是踏着沉重缓慢的脚步模仿搬运木头的大象,一会儿又成了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变成了活跃的青蛙,一会儿又变成了一群顽皮的小猴,有学生喝道“老师!我是孙悟空!”紧接着两手撑地翻起“小筋斗”,引得小猴们哈哈大笑……通过这一小游戏,把游戏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玩中乐,中乐学,学中思,思中创,创佳绩。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巧妙地采用各种小游戏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的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节奏。学生们既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既有站着又有坐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小游戏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原地投掷和障碍跑案例

张朝政

本课选自五年级体育教材《原地投掷和障碍跑》。课的开始) 开始部分* :在一曲激情豪迈、节奏感强的军歌《当兵的人》伴奏声中,进行队列、游戏、徒手操三项内容的准备活动。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着军人的豪情和朝气逢勃的精神风貌,从而以斗志昂扬的情绪状态进入军训操练———投掷“手雷”练习和障碍跑教学中。军训过程) 基本部分* :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生各两个“班”进行攻城) 原地投掷手雷* 和送“弹药”上前线) 障碍跑* 两个内容的操练。要求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发挥军人特有的勇敢、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果断、严肃认真的作风,同时在操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最佳的角度把手雷攻入对方城区,以最快的速度送“弹药”上前线。课的尾声) 结束部分* :在欢快、喜悦的《打靶归来》歌声中圆满结束军训任务) 教学内容。 案例评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较为枯燥的田径投掷项目。教者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把它创设成一个以军营军训为线索的教学情境,围绕“激趣—展趣—持趣”组织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以适宜的军歌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在尽情的“玩”中入趣、入情、入境,逐渐从“玩”的心态向有意主动的学习过渡,使这堂课达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

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会学,融“快乐体育”于教学中。同时在创设军营情境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体现了“育体就是育人”的教育思想。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更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去获得知识、增进健康。情境教学法便是这一主旨的体现之一。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立定跳远教学案例

李丹

一节体育课上,李老师讲解、示范立定跳远的要领后,便让同学们自己进行尝试练习。有一半同学还掌握不好,李老师便鸣哨集合准备给同学们再示范、强化。谁知道这时一声尖叫———“青蛙’ ”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女生吓得躲在一边,更多的同学拥上前去围观。李老师见势箭步上去,只见一个男孩子趴在地上用手戳一只绿绿的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顾欣吗(体育课上他就从来没有老实过,立定跳远自己一点没学会又来搞这名堂’ ”李老师正要发作,却又忽然发现了什么,便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是怎样起跳的(”同学们睁大眼睛,都在认真观察。“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小顾欣第一个兴奋地喊道。“很好,观察得真仔细’ ”李老师及时加以鼓励。“它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答道。“非常好’ 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李老师又问。“以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小顾欣跳起来答道。“太好了’ 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跳跃是一个道理。同学们,立定跳远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喜欢的绘画组或是手工组。)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要求:自由畅想,大胆表现,分工合作,创作出你心中最美丽最喜庆的作品。) 课件出示绘画、手工作品图片,并播放《春节序曲》的背景音乐。* 学生迅速进入构思创作之中,情绪饱满地制作、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制作、绘画。在《春节序曲》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沉醉在创作的乐趣中,很快便有几件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 六* 评价交流,共同提高。师:同学们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很漂亮,每个小组都表现得很积极。我们把作品展示在前面,大家一起来欣赏、讲评。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并给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我喜欢《拜年》’ 我喜欢《舞龙》,这幅画的颜色很漂亮’ 我喜欢那个形状奇特的春节的彩灯’ 我喜欢⋯⋯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就连我也被这么美的作品陶醉了。大家的想象真丰富,你们都是美术的天才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这么漂亮的作品你想送给谁呀( 能把你的作品介绍给你要送的人吗( 生:我想送给那些远离家乡春节不能回家的人’ 我想把我的彩灯送给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 我想把我的画送给春节还上班的叔叔阿姨们’ 我想把我画的《包饺子》送给春节不回家的解放军叔叔’ 我想⋯⋯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 你们的美好祝愿一定会使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七* 拓展欣赏,课后延伸。师:让我们一块来欣赏过春节时民间的其他艺术。) 课件出示:民间艺术图片———民间剪纸、玩具、花馍等。* 最后让我们互相拜个年来结束这节课,好吗?在喜庆的音乐和学生互相拜年的祝福声中,结束这节课。* ! 小学教学设计! 期左右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试一试呀%”“想& ”同学们齐声答道。同学们有的跟在青蛙后边,有的斜眼望着青蛙,模仿着青蛙的跳跃动作,起劲地练了起来。由于他们领会了要领,很快就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同学们边练边笑,气氛十分活跃,越跳越有劲。小学生兴趣转移快,不一会他们就不再理会青蛙,而是在老师引导下,互相比赛看谁跳得远了。 案例评析:

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突发事件,加以合理引导和利用,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李老师就拾起了这份资源,实现了这种转变。这一案例自然、生动地反映了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事件,李老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地面对,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师生间的冲突,表现出师良好的修养。同时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及时扭转被动局面,运用了权变性教学艺术,把握了教学的主动权,并运用迁移规律,灵活、巧妙地处理了“青蛙事件”,使其较好地为教学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了李老师的聪慧和较好的应变能力。

推荐第9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上看,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内容事先并不知道,对自己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心中没底,因此,一遇老师提问,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我要害怕了”、“我可能答不出来了”、“老师和同学又要笑我了”„„这种心理一出现,他们马上又会自我调整:“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往往并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它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其“逆反心理”特别强,你不要它紧张、害怕,它偏紧张、害怕;你越想把问题解答出来,它却偏又解答不出来。这样一两次的失败,或许并不可怕,但随着次数的不断增多,有些自尊心强、意志力弱的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行”、“我没出息”、“我脑子笨”。这种可怕的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走进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以自拔。害怕老师提问就会变成一种心理定势。

要克服这种心理定势,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点名回答问题前,教师应先将问题摆出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和调整心理的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树立起“这个问题我会答”的信心,形成一种“这个问题我来答”的心理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要让学生认识到,回答老师提问,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一次遭受磨难的历练。

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提问。既不能因为一两次回答正确就沾沾自喜;更不能由于一两次回答错误就否定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戴上精神的枷锁,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提问,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失败,才能走出心理的阴影,勇敢的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最后,就是要教育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你心理准备再充分,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保障,面对问题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加强训练,树立挑战问题、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你才能游刃有余的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寿光市化龙一中刘乐鹏)

农村学生世面见得少、交流少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同学生提问不同问题

推荐第10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湘教版的《沉与浮》,这一节是在奇妙的水的第四节课,这节课是在我们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来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在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物体的沉浮状态。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感知浮力的存在,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与什么有关。知道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和控制的。这节课单从理论上来分析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更多的需要学生来亲自动手通过实验来知道最后的答案。

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时候不如意,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该怎么转变孩子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1、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学贵有疑‛,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学生从来不会去怀疑老师的答案。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而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实践的过程。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某一理论或现象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教师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证实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在课程刚开始,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让学生们猜测和假设结果是什么样的,并让各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结论。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结果是否与我们的预测相同。 再通过一个特殊的实验结果,引出我们怎么改变一个物体的浮沉状态,这个问题依旧采取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协作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用一个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来给学生推出扩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型知识去尝试解决我们能够遇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探究之路走得更远!

第11篇: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北京教委颁布新规

2014年5月19日,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将于今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保证实效,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时间。严格依照课程标准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得随意提高课程教学难度。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得按部分提前自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加快教学进度。

意见还提出,严格控制家庭作业总量,切实保证学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的家庭作业要坚持“少留、精选、分层”原则。寄宿制学校要按照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的要求安排作息。

问题:

1、您认为北京教委上述新规的教育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您对您提出的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

民主

案例二:应付学校晨跑要求 大学生雇人代跑每次300

每学期要求大学生在清晨参加数十次长跑锻炼,是不少高校沿袭已久的一项加强体能锻炼制度,但随着学生校外实习活动、外宿等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晨跑。因此,收费代跑等应运而生。

为了应付晨跑锻炼要求和长跑体能测试,不少偷懒的大学生想到花钱雇人代跑,在大学贴吧内,如“本人女,对于800m此生无望及格,无奈之下,想请人代跑,唯一要求及格就行。价格面议,但本人保证绝对高于业内均价!”,雇人代跑的帖子广泛存在,代跑价格也逐年水涨船高,最高已达每次300元。后来,“网络代跑”已被制止,然而,由于“体育老师认不全所有的学生,只是按照学生名单点名,冒名顶替者基本上查不出来”,因此,人工代跑仍毫不避讳地存在于。

更有甚者,竟然雇佣黑客篡改高校的网络数据库,给“高枕无忧”的自己“敲”个虚拟的晨跑章。2013年12月至今年3月期间,陈某充当“介绍人”揽客,张某负责入侵后台篡改数据,大肆做起“网络代跑”的生意,每篡改一次晨跑记录收取15至20元手续费,短短4个月内,从200余名学生手中非法获利数万元,平均代每人篡改10条以上记录。今年3月,高校技术部门发现网站后台遇袭,在修复系统漏洞的同时报警,两人的行径这才曝光。

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您对学校长跑锻炼加强学生体能锻炼制度的看法。

2、如何更好设计体能锻炼制度,让大学生们更乐于参加体锻?

案例三:校长的赌约

材料1:副校长当众亲猪践诺

湖北省咸宁实验小学任教27年、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洪耀明,因学校门前的街道脏乱,学校采取派人督察等方式整治,效果不明显。为此,他承诺:只要学生们不乱丢垃圾,路的卫生状况得到改观,自己就在一个月后的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学生被这一新奇承诺点燃了热情,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学生还主动捡地上的垃圾。一个多月来,校园和道路卫生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于是洪耀明在2014年4月28日,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

材料二:80后女校长剃光头践诺

浙江省温州民办课外辅导学校的80后女校长徐善萍为解决学生厌学、网瘾,与该校5名老师打了个“赌”,“赌”的是老师能否解决学生的厌学、网瘾等问题,为期一个月。每位老师的目标是10名学生,如果有一人没有拿到10位家长的“赞”,也就是没让家长满意,徐善萍就要剃光头。2014年5月2日正好是最后期限,5名老师中有一名没有完成,徐善萍履行诺言,把一头乌黑的短发剃光了。

问题:

1、您是否赞同材料中两位校长的做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假如您是上述当事人校长,面对上述德育问题,请根据您所学教育教学有关理论,谈谈您会如何做?

案例四:我是一只鸟

课堂上,老师在教孩子这样的关联词:“不是……也不是……而是……”教师讲清了关系,就请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关连词的用法,问:“谁能用这个关连词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发言很踊跃,教师听了,认为大体已经掌握了这个关连词中的逻辑关系,就点头说:“我们今天就练习到这里吧”不料,王虎却举起了手,还没有站稳就大声地说:“我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一只鸟。”课堂里顿时笑声雷动,王虎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然后就大模大样地坐下了。

老师觉得他是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就恼怒地对大家说:“有什么好笑的!”大家的笑声戛然而止。“王虎,你今天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来”老师严厉地说。大家偷偷地看了一眼王虎,他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满脸委屈的样子,让大家为他捏着一把汗。

放学以后,王虎磨磨蹭蹭地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走到老师的跟前低着头不言语,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你不是狗是肯定的,是不是鸟你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吐了吐舌头,老师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他的眼泪掉了下来,老师把自己的毛巾递给他,他不接,老师就替他擦了眼泪,老师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你说呀,是为什么呢?”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我想让大家注意我,上课时哪位老师都不爱叫我回答问题,谁都不理我,我……我的心里很难受。”教师很诧异地瞪着他,“那你……”接下去不知该说些什么。他说:“谁都不搭理我,我要是狗大家会更讨厌我的,我还不如是一只鸟呢,飞得高高的,远远的,不再回来了。”他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不断地落下来。

老师拉起他的小手,轻轻地为他擦去脸上的泪水,老师的心很痛,孩子那点点

滴滴的泪都滴在了老师的心上。

问题:

1、请您如何评述老师和王虎的课堂行为?您如何理解“老师的心很痛”?

2、本案例对您未来的教师生涯有何启示?

第12篇:教学案例分析

2016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三点: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能力目标是: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德育目标是: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上课时我采用了"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请同学们讨论发言,逐一回答解释各句。由于事前已经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第3篇: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体育,而且在于育心,估计中外,一概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行咱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称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并进而促进个性和独特气质的形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我们本学期有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广播操比赛活动,这种练习过程是很枯燥的,学生很没有兴趣,我看到其他年级另外一个班也在练习。于是就对该班同学说:"下面我们再练习一次,然后我们和某班进行比赛,看哪个班做的好!"不等我说完,班上同学就争着喊道:"我们班一定赢!"各个都充满自信,接下来的练习也很积极,认真的完成了。在集体展示中也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案例2:

"没关系,这一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这是五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传来的声音。

这堂课我安排了学生练习30米加速跑的学习,在分组分项目练习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赛跑的练习。在第一次比赛中,某同学在中途跑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但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在这一轮比赛结束我去看了下他,他的腿上蹭破了皮,流了血,疼的孩子哭了起来。也正因为该同学的摔倒,他们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就在这时,一个同学说了上面的一段话。很多同学也都纷纷过来鼓励他。

二、案例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和家人的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缺乏集体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耐力寻来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用相互合作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通常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做各种游戏,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接力赛等竞赛性游戏,通过此类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失败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互相指责埋怨,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和不足,团结协作,争取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没关系,这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在课堂上渗透进德育的教育,我抓住这一事件在班级里进行了教育,先终止了大家的比赛,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做法,表扬了鼓励大家加油的同学,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的这种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平时的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和职责对方,而这次,面对该同学的失误,他的组员及时给予他的鼓励是很值得每一名学生学习的,让学生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帮助他人,做到团结互助。

做为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几次有效而实用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更多的则要学生自己参与和领悟在活动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其二,抓好体育比赛中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和毅力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使学生懂得取得好成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其三,在体育比赛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分高、中、低阻,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个班每个项目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在这时,老师就要组织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帮助参赛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做一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法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来,场内竞技很重要,场外集体注意精神也很重要,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版容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要求学生有自觉尊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留意一些细节,将德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得到锻炼、并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第5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巧激趣,教学提质量——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金丽珠

摘要:主要阐述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体现育人价值。通过教师有效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整体提高英语教学效益,努力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关键词:主动学习;初中英语;英语教学

案例片段

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发挥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体现育人价值?笔者整理了日常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案例片段并加以分析和思考,旨在寻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片段一: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听一首英文歌曲:Happybirthday!然后我就问:What'sthebestgiftyouhaveeverreceived?Whendidyougetit?Whogaveittoyou?

片段二: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大家谈谈应该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庆祝生日,并相互评价,是否合理。

片段三: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回家以后,调查家里人的生日:WhatshouldIgetmyfather/mother?Whatabout...Whydon'tyou...

教学反思

关于生日礼物,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但是应该送什么礼物,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教师有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明白对什么人该送什么礼物。

同时,布置调查身边亲人生日的作业,都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渗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13篇:“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分层”教学案例对比分析 位育初级中学郑育丽05.1.16

一、背景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初中学校除了少数学校是择优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较整齐之外,其余的学校一般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现行政策规定不能按学生差异分班。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目前的初中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

二、案例

案例

1、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03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对04届初三年级8个班的学生按各学科的总体认知结构重新组合:

学生层面:从各学科的总体情况进行划分为4个层次:

A层次两个班,每班60人,A层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专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有兴趣,学有余力,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 B层次:两个班:每班60人,B层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专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有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待提高。

C层次:两个班,每班56人,C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学习兴趣虽不高,上课尚能注意听讲,能较好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完成作业,有一定的学习愿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自控力不够,有时缺乏学习主动性。;

D层次:两个班,每班30人,D层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够专心,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差,缺少家庭辅导、督促条件。 时间: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

内容:一周新知识的巩固、拓展、变式。 教师层面:分为以上四个层面

案例

2、两个教学班进行小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04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对初预、初

一、初二三个年级实施对同一个教师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按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层面:

A层面:班级的前三分之一,B层面:班级的中三分之一,C层面:班级的中后三分之一。 时间时间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 内容:一周新知识的巩固、拓展、变式。

形式:对任课两个教学班学生按语文、数学、英语进行以上层面的划分,求大同存小异,尊求学生的愿意。采取散布式编排,避免波动太大。 案例

3、“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

上课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要求不同进行授课,使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类型的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照顾“吃不饱”的学生,从而达到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既因材施教,又照顾了和恢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教师队伍.操作步骤如下:

①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自主定层。

②对于不能准确定位的少数同学,综合其入学情况、当前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非

2 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通过面谈,教师再次进行隐性调整。

③通过个别告知的办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层次和目标。

④学期期中、期末结束,学生自我小结,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提醒,查原因,矫正补救,鼓励前进。

在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将学生的自主定层与老师的隐性分层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意愿又避免了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自己、出现低估或高估的情况,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三、案例分析

案例1分析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对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的弊端:大调整分层“走班” 分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负担: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的因素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从而想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的愿望的实现的程度很低。

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

教师的忧虑: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任课教师又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生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无法连续地跟踪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的状况。 综述:各个层面上都反应出波动太大。 案例2分析

对所教两个教学班学生进行小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与案例1的共性是:

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因此,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搞“一刀切”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样会使一些后进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会出现忽视优等生的现象。因此,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既可让优等生为后进生提供智力刺激,使后进生学有榜样,变得积极起来,也可让优等生在给差生的辅导的过

3 程中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巩固,进一步深化。这种互动就来自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更应适应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不同之处是:它减少案例1中的弊端,采取小范围散布式编排,避免波动太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 中必须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学习坡度与学习方法,实则上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本的操作方式是“合——分——合——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层面、B层面、C层面然后对A层面、B层面、C层面的教学活动有分有合,分合结合,其结构程序如下:“动”是直接教学,“静”是间接教学。

这样结构的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

⑴程序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而学习新知、应用新知和调控新知,逐步向前推进的。

⑵针对性。从纵向活动过程看,A、B、C三组都是有序,从总体上看,都是针对A、B、C三组学生的学习实际而进行的。

⑶灵活性。即分合式结构的具体内容,应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而灵活运用,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3分析

1. 班内隐性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不是复式教学,也不是按学生基础知识或分数分层次编班的、只抓“尖子生”的教学方式,她是适应任何学校随机编班的,在形式上与常规教学没有冲突,但在内涵上却有很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效果上大大优化于常规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层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大纲的要求,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

4 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发展智力,丰富情感。使其全面发展,普遍发展。

整节课分三个层次:从基础到能力层层递进,问题设计: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由难到易,层层转化,步步揭谜,并且每一道题都是上一题的变式,而解决它就是再把它还原为上一道题,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教学在变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变更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等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分层,这个分层有两种含义:

一是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即根据每堂课的教材内容,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层次,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时的难易,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各种层次的、程度不同的问题情景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逐步练习、思考和自觉学习,逐步实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使课堂形成几次反复、螺旋式上升的格局。二是对学生分层(不公开地),我们知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基础、素质素养、情感体验、行为习惯都不尽相同,不论是一个学校,还是个班级,只要不是按程度编班和招生,学生间总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如何面对全体、全面提高的问题,是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带来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受到批判的根本原因的所在,也是自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则以来,在班级教学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难题,更是我们当前推行素质必须攻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课题对学生分层的目的,就正是以这个难题为切主点,试图探索在随机分班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较好方案。 2.措施:

设计练习题时,第一层练习的题目,是把教材的最基础的内容改造成探索性问题。重点考虑让C层学生能够接受,兼顾A、B层学生的查漏补缺和探索性诱导,同时对全体学生渗透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复习课则用第一层练习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让A、B层生夯实基础,让 C层学生查漏补缺),这一层练习题一般设计为客观题,大多数学生用

三、五分钟能够完成并产生猜想。

第二层学习是引导学生尝试的问题,属于“理解”和“掌握”层的基本练习,设计时则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按大纲要求,把应当涉及的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辅助线、教学方法、理解的基本规律、基本步骤、公式的基本变形、知识的基本应用及基本变式编成

二、三道主观题,这些练习题要求反映普遍性,体现基本方法、步骤、规律和应用范围,必要时还要暴露学生通常可能产生的知识“盲点”,题量以B层学生10分钟左右完成为准。

5 第三层的练习的目标是运用和变式训练,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决定是否设置和所设练习题的难度,基础好的班可以每堂课都有,并且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办法、技巧,为什么做这条辅助线、作这样的变换,为什么会用这个公式等等)、进行变式训练以及问题的规律性探索;中等班级也可以设置这种练习,只是要把握适当的难度;基础较差的、甚至于中等生都不多的班则在开始时不必设置第三层练习,经过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多的时间逐步提高后,再由易到难地、逐步的增加这种题目,使学生逐步达到A、B层次。第三层练习的目的以主观题为主,一般是

一、二道,时量以A层学生10—15分钟能完成或讨论后能完成为度。最后是达标练习,主要是课余的巩固练习题,以覆盖每天新学习的内容为主,要主、客观道型兼顾,各层次的要求也要兼顾,还要配置适合学生现状的思考题,时量以本班学生在30—40分钟内完成除思考题外的练习题为度。

一层问题引导自学探索基本知识 ;二层问题引导学习基本技能与方法 ; 三层问题引导变式与创新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导入新课: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启动思维的闸门。

二、引导进入第二层

第二层问题融入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导入第二层,二层问题教学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发现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通过该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该层教学尤其重要。三个题目设置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这样学生不会感到题目艰深,且每个问题解决都能“水到渠成”而非“神来之笔”。

三、做适当变式与延伸,导出第三层

第三层问题在变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变更问题,角色转换了,学生变成了命题人,大大激发了兴趣,通过这种自我创新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两点启示

1、分层教学必须解决地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编写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

6 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分层教学必须具备地前提:

最重要地前提就是师资。无论向何形式地分层教学,其成功与否都与师资水平有密切联系。分层教学更需要业务强、责任性强、有奉献精神地教师。

为了帮助新参加“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的老师把握好教材和课堂,组织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分层教案的编写》,有了参考资料后,教学中就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了。

案例2与案例3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的统一,更可以发挥两者优势,效果更明显。

第14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前段时间三年级上到“分米的认识”的时候,对这节课感触很深。“分米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本练习册厚约5(毫米)

一根跳绳长约2(米)

一块橡皮的长约3(厘米)

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 )

质疑: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6米太长,6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米和厘米之间是分米。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铅笔,粉笔…

3、认识几分米。

师: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2分米=(

)厘米

250厘米=(

)分米

50分米=(

)米

100厘米=(

)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的高度约6(

黑板的长约4(

榜样专栏的长约12(

小明的身高是140(

4、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析】

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观念,牢基础,活思维”,我觉得我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都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感触:

1、有一定开放度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本节课我用到的方法是“点拔-探究”法。“点拔-探究”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客观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事,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在动手操作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送性、创造性。

3、将生活融入数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在复习导师的时候,都是身边常见的事物,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事又是新奇的、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在布置作业情节,我把数学问题又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时间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

课桌的长度应该是7分米,结果学生写了厘米,主要是没有真正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

房子的高度,边的图片,他是用尺子在图上量出的长度(实际长度1厘米),右边的图片,没有具体考虑到3分米到底是有多长,也是没有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概念。 (3)

这道题目很明显,就是这节课的重点,1分米=10厘米,板书上我用红色笔标记过的,可是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总有这样的矛盾,等号左边的一般都要比等号右边的少一个零,于是就有了左边这张图片,而右边的这个图片,我也是捉摸不透。 (4)

这道题目也是,学生心理只有1米=100厘米,不会去想分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题目拿来想也不想,进率就是10,上面这两位同学都是这样的错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时间或探究活动,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15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溶液的形成》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巧妙地设计问题,利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化学概念原理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节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记得我是用一个小故事引入的:“饭前喝汤,健康又苗条;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妈妈边说边给小明端来了一碗汤,小明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点盐;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盐;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我就问学生食盐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这碗汤中?学生异常兴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我问:你们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想。我让各小组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我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用水多了,放了好多溶质都没到饱和。有的同学用水少,一会就饱和了。看大多数同学做完了,我问:你的猜想正确吗?有的说正确,有的说不正确,意见不一致。我又问“你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拿起试管说:看溶液中有没有不溶解的食盐。如这里面有不溶解的食盐,证明已经不能无限溶解了。学生们一致点头。然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现象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抽取不同结论的两个小组进行汇报,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用水量不同,所用溶质的量也就不一样。通过再次实验,最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要指明在一定量的水中。„„经过教师的一次次的问,学生的一次次的探究,学生逐步把握了“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这种溶质的”这四个关键词语,形成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回想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性参与学习,情绪高涨,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已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回顾在以往教本节课时,我给出概念,讲解关键词语,演示实验;而学生呢?听、划、记、看。这节课却不同:我是将概念中的关键词设计成四个问题,针对问题设计了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主动建构概念。在实施我看到了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讲的虽少,而学生说的多了,思维更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了。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学生会处在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起来。把要解决的问题设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在冲突中不断的自我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形成概念。这样比生硬的灌输更有效。

教学案例分析《常见的碱》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1、(实验8-8)、活动与探究

2、补充实验

3、提前一天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新鲜的鸡爪。教学过程 : 老师: 同学们,你们好!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碱吗? 学生: 有熟石灰,有草木灰,有氢氧化钠„„ 板书:

二、几种常见的碱 (1) 氢氧化钠(NaOH)

演示: {实验8-8},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板书:

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易潮解(密封保存)。

展示: 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和一只新鲜的鸡爪。 老师: 由此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有很强的腐蚀性。

老师: 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 使用时要小心,戴上手套。

老师: 因为它有强的腐蚀性,皮肤触上就象火烧一样,所以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提问: 如果不小心,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学生:用水冲洗。

设问: 氢氧化钠有以上的性质,但它有那些用途? 课件展示: 氢氧化钠的用途(略) 提问: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碱? 学生: 熟石灰。

板书: (2)氢氧化钙{Ca(OH)2} 演示:{实验8-8}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归纳出氢氧化钙的一些性质与用途。

板书:

1、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2、特性:有腐蚀性。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制备:CaO+H2O=Ca(OH)2(放出大量热) 生石灰 熟石灰

4、用途:

提问:常见的碱还有哪些?这些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板书: (3)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活动与探究(1)、(2)、(3)

老师巡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老师: 都 做好了吗?(教师一一地检查各小组) 谁来说说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一学生: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

演示: 补充实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总结: 指出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俗称、和碱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强调使用碱液时要十分小心。

课件展示练习:

1、有两瓶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如何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鉴别?

2、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易潮解;B、氢氧化钙溶液有腐蚀性;

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D、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

3、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会变质的是( )。

4、下列物质中,溶于水时不会放出大量热量的是( )。 A、生石灰;B、氢氧化钠固体;C、氢氧化钙。 案例分

1、本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碱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诱人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2、展示新鲜的鸡爪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令学生惊讶,亲眼目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之强烈,自然引入使用它该注意什么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

3、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授课语言流利、简练,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充满自信与熟练。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当地肯定、评价。

4、从总体上看,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5、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6、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7、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归纳,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令学生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酸、碱、盐的复习》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

2、Fe(2)CaCO

3、CuSO4(3)BaCl

2、CuSO4(4)Na2CO3(5)BaCl

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

2、Ca(OH)2(10)CO

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

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

2、酚酞溶液(7)CO

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

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

3、BaCl2(4)石蕊溶液(5)AgNO

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

2、石蕊溶液(8)Na2CO

3、CuSO4 (9)NH4NO

3、BaCl2(10)BaCl

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第16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第17篇:《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郭庙小学教师:穆永强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

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

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

第18篇:电子线路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背景】

>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每年的电子专业新生都会学习这门课,它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两部分,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新生,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厌学情绪,关于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很欠缺,甚至有些学生刚拿起课本,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路图,心里便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还没开始学,他们就已经放弃了.如何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并能学以致用.这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最后,我把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到了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让课堂生活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下面的案例是我在>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案例片段一: (上课铃声刚响,我便拿了一个小台灯走进教室,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灯便亮了起来,这时,同学们都疑惑地望着我,有些调皮的学生还在下面议论了起来)\\ 老师: 我今天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小台灯过来,大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它过来吗? (这时,教室里像炸开的锅一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平时在课堂上就有点”顽皮”的学生1站了起来) 学生1: 老师,是不是您眼睛有近视看不清楚课本上的字啊? 老师: 这位同学说德不对!老师的视力很好呢!还没有哪位同学说说.。。。

(同学们又开始七嘴八舌议论了起来) 学生2:老师,这和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系吗? 老师: 对,确实有关系!并且和我们上次课讲过的一个知识点有关.

(这时,班上有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3站了起来) 学生3 :上次课老师教过我们晶闸管的相关知识,是不是台灯的控制电路和晶闸管有关? 老师: 很好,老师今天带台灯来,主要是想给大家介绍晶闸管的一种应用电路—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将可控整流电路版述到黑板上)然后,我指着台灯上的一个小旋钮,请问同学们:”这个旋钮是起什么作用呢? 全班同学: 调节光线的强弱.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老师: 下面我请位1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调光的过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上来”玩”一下,最后,我又请了调皮的学生1上来) 学生1: (高兴地走了上来,小心翼翼地左右转动了一下旋钮,台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最后还朝大家做了一下鬼脸,便下去了,同学们又大笑.) 老师: 大家想不想看看内部电路的”真面目”? 学生: 想!

老师: (打开台灯座,将内部电路结构展现在学生眼前.)其实,台灯的内部电路都是由我们所学过的元器构成的.比如:变压器,电阻,电容等,我们再来看看旋钮下面是什么,(把旋钮轻轻地抽出)里面居然是一个带开关的电位器。好了,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电路—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板书,画线路图)其实,这种电路在生活中用得非常普遍,例如:电扇的调速,台灯的调光等都用到了这种电路,只要改变晶闸管的导通角,就能改变负载的电压,从而实现我们调节的目的.(学生们都很崇拜地望着我) 【案例点评】

本次课所要讲解的内容是>中非常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先把图直接画在黑板上,然后耐心地讲解它的工作原理,最后布置习题进行练习,这样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掌握它,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也会有挫败感,所以,在上新课之前,我采用了平时生活中学生很熟悉的家用小电器—台灯作为新课的导入,这样既贴进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就轻易地把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学习状态转化成了他们主动认知的过程.从而.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在课堂上,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风扇为什么调节旋钮就可以改变风速,饭煮熟后为什么可以自动跳闸等等.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

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轻松,寓教于乐.案例片段二: (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已经全部讲完了,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故障----晶闸管发生断路.) 老师: 当晶闸管发生断路后,负载的输出电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哪位同学把它的输出波形画出来。

(学生都把头低了下去,很怕我点到他们其中一个) 老师: 老师给大家二分钟的时间思考,可以互相讨论,(还是没有一个同学上来)然后我又说了,如果哪个同学最先上来的话,我会在他的平时成绩中多加五分,(这时,有很多同学都举了手,我点了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学生1: 当晶闸管发生断路后,它的输出波形肯定和以前的不一样. ( 这时,同学们都大笑,这谁不知道) 老师: 我决定给他加五分,因为他的勇气(同学们都很兴奋,这样的回答都能加五分,都想跃跃欲试)那还有没有同学再补充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呢?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我点了学生2) 学生2; 发生了断路后变压器的次线线圈无法构成回路,负载上不会有电流,也就没有电压了。

老师: 很好,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正确,加五分,那还有没有同学把它的波形在黑板上画出来呢?那这回加十分哦

(学生3走了上来).老师: 同学们说这位同学画得的对不对啊? 学生: 对! 【案例点评】

在本案例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并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我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第一:就是和学生多互动,一堂生动的教学并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能和同学们起到共鸣.作为一名技校老师,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太爱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很多老师都抱怨学生太调皮,难服从管教.学生的问题越多,教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我采用了直接提问的方式首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互动互学的目的

第二: 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诱”和”鼓励”,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的尴尬场面,于是,我利用”加分”来吸引他们,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而得出来的,期末考试不及格,必须得交钱补考,许多同学怕自己不及格,我利用了他们的这一心理来”引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当然学生回答的结果是否正确,老师都必须给予鼓励,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个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重拾信心. 【案例分析论述】

>是一门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一般在电子类专业学生就读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开设这门课,而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含量都不是很丰富,基础差,不爱学习,并且在初中时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在上课之前,他们就已经出现了一种排斥,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干脆放弃这样的心态,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我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又进行了重新排列,增加了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知识点,在讲解各半导体器件时,把它溶入到一个具体的功能电路中,并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按照1次理论课+1次操作的教学安排,知识由简单到复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动脚操作能力.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实际教学,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想抓好一次课的教学,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每节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要结合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状态,最终确定导入的内容.同时,它还应该要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上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本次课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能掌握到哪些知识点,同时要怎么去学好它,另外,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生活中的某个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望.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最后,通过新课导入,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课本上的一些电路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了就能用.2,师生的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有力保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是老师自己的知识含量有多么地丰富,而是学生都尊敬他,认可他,假想如果某个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热情洋溢地讲解,而底下的同学却在睡觉,看课外书等,那这堂课肯定是失败的,教学,并不是老师一个的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一起共同学习,从而顺利地完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我们所面临的技校学生刚好处于逆期,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可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强加给他某个概念,他肯定有所怀疑,但如果是一起思考,他可能会接受/.3,适当的鼓励是课堂的催化剂

老师填鸭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己远去,渴望被鼓励,并肯定是每个人的精神需要,学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面对问题学生,要有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并使之成为后进变先进的转折点.有些学生有较重的自弊心理,整天“破罐破摔”,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如果某个同学答错了,我不会严厉地批评他,而还会去表扬他,因为他有勇气,站起来,而对于答正确的同学,我会说一些肯定的话,比如:”你真聪明”你的回答真有创意”等.在老师方的眼睛里不应该有差生. 4,”故障设置法”是巩固教学成果的有效办法

什么叫”故障设置法”这是我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子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在教学总结中,对于所讲完的电路设置一个故障,让学生判断其故障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于某个电路,先讲述组成的元器件,然后再讲解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布置习题,但是,学生真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理解了吗?如果这个电路应用到生活中,出了故障怎么办,怎么去维修,我们所面对的培养的技校生应该是”应用型”人才,通过故障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客三的效果.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第19篇:《贞观之治》教学案例分析

《贞观之治》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隋唐时代,《贞观之治》则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贞观时期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体概况的影音资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营造,学生很快便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影音资料“唐代社会风貌的画面及解说词: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及解说词的提示,猜猜看,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生:唐朝。(异口同声)

(学生很容易根据画面及解说词判断出是唐朝,问题虽很简单,但正确的判断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究这个最富朝气的、最强盛的时代的建立与发展的兴趣。)

师:同学们判断得非常正确,那么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怎样开创、发展的?谁的历史活动深深影响并成就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走进唐朝,共同学习《贞观之治》。

片段二:辨证思维,客观评价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及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插入玄武门之变的图片,让了解其原委的学生讲述,以便让不知道的学生简单了解其中

的史实。)

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在你的心目中,他还是不是一位明君?为什么?

(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后,学生在内心当中已经树立了李世民一代贤明君主的形象,而玄武门之变似乎给他的贤明抹了“黑”,杀戮亲兄弟、对父亲不孝的李世民还是不是一位明君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 1: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假使李世民没有先下手,他就有可能被他的兄弟杀掉。我认为他还不失为明君,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他能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生 2: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但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于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 3:我认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即位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从谏如流,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生 4:据我所知李建成其人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平庸的、禄禄无为之辈,他其实也很有才华,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还是过于狠毒了,杀戮亲兄弟有损于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生 5:(反驳生4)李建成确实也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他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他重视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

生 6:再怎么说唐太宗也不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毕竟是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呀!

生 5:(反驳生6)如果李世民不先下手为强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杀。“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

生 7:你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喽。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去实现吗?

生 5:(回应生7)我们现代社会是讲法制的,当然不允许。但是历史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判断他究竟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应该看他即位后的历史贡献。

生 8:我来说两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隋炀帝同唐太宗一样,都是通过流血的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但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却是骂声一片,主要就是因为他上台后一味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而唐太宗上台后却能励精图治,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确实是一位贤明君主。

生 9:我认为唐太宗是道德上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臣。

生 10:对,汉高祖刘邦以前还被人叱为市井无赖呢,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予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中进行评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只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是应看他的历史活动的影响。也许在道德上唐太宗李世民应遭受谴责,但他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又使他不能去“仁慈”。唐太宗以他的远见卓识、宽广的政治胸怀,博揽群才、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历史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而言,他功不可没„„

案例分析:

本节课授课老师能站在学科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需要出发,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问题设计独到,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如武则天“无字碑”之谜的猜测一题使充满兴趣和探知欲的学生立即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状态,得出了远远超出教师预设的结论,令人惊叹。再者,玄武门之变的使作俑者李世民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一题,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置于问题之中,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地评价,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即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任何一节好课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我认为在某些问题上,如让学生谈对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这一事件的看法时,由于时间仓促,不能进一步深入。

第20篇: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1年*月*日:今天教了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学生写他的姓是瘳。我问他你是不是姓廖?他说是。我说你写错了后面的两个点应该没有。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还大声地跟我说:我以前也这样写,我妈妈也这样写,我的老师也这样写。然后我给他看一本词典,但是我恰巧带的是一本小的词典,里面没有廖这个词。这个学生跟我说,你自己也看词典嘛!我跟他说我想给你看你写错了。他还不服说你不相信就问我妈妈,问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从中国来的。

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必须过硬,否则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只会误人子弟。如案例中的事件,就是由中国的汉语老师教错了汉字才引发的。该案例中,中国老师之所以教错,很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认为“廖”字就应该有后面的两个点,由此可见该教师对汉字的掌握并不过硬,最起码对“廖”和“瘳”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清楚。把错的东西当成正确的教给学生,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在教授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字词或知识点,一定要查阅、确认之后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猜测来应付学生。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案例中,如果该生之前的老师能负责地查阅词典、确认之后再教给学生“廖”字的正确写法,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发生教错的事,其一可能是如第一条中所述,老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有问题;其二,则是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而随意地拿自己也不确定的答案来应付学生,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盲目的信任,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首先老师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对自己讲授的每句话负责,确保教给学生的都是正确的。其次,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会怀疑,告诉学生老师的话也可能会出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大家一起求证,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就是案例中这位本土老师提出的“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国外,人们很容易对中国来的汉语老师产生权威感,认为中国的老师无论是汉语知识上还是中国文化上,一定比本土汉语老师水平高。中国老师确实有一

1 定优势,但目前中国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而也会出现本案例中发生的教学错误。这就要求在选派海外汉语教师时,一定要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水平;此外受派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相对而言,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毕竟在海外本土汉语老师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要给予本土汉语老师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地位,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才能确保汉语在海外的大范围、长期地推广。

案例二:

印尼的某三语学校,校方想采用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材料《三字经》作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教材。开课第一天校方就接到了家长的投诉信息。因为印尼很多家庭信奉基督教,而《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悖。校方最终放弃了教授《三字经》的想法。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反映了汉语教学与跨国文化冲突的问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的传播,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两个文化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文化上的理解,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帮助。然而,文化上的冲突也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案例中所述,由于识字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宗教信仰相悖,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以致校方不得不放弃原教学计划。

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者对中国和对象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汉语知识的编排,还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禁忌的教学内容。

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是为了拉近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使所授内容更易于接受;而“存异”则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像案例中那样去触犯当地的禁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语言教学才是主体,文化是辅助于语言教学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谨慎选择内容,还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案例三:

一位在新加坡任教的汉语老师发现,在汉语数词进位教学中,学生们很难掌握汉语数制四位一段的“万进制”,比如, 他们很习惯用“十三千”代替 “一万三千”。后来他了解到新加坡普通话中是用“十千”代替“万”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进行数字进位教学时他索性直接教学生们用 “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来代替“一万,一万四千,十三万三千”这样的数字。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这位汉语老师因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万进制”,而索性放弃“万进制”,直接教学生用当地习惯的“十千”代替“万”来计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老师遇到学生很难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情况时,不是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回避问题,甚至改变教学内容的方式。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很多其他问题。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能消极回避;其次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求暂时性的进展。

第二,在汉语数词进位中,没有以“十千”代替“万”的用法,这位汉语老师教的既然是汉语数词进位,就应该教正确的汉语进位制,而不能为了适应当地的习惯而擅自改变教学内容。老师教授的是知识,就应该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性,若如例所示进行教学,那学生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汉语计数法,那这样的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学生若真到中国或与中国人交流时也采用“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这样的数字,那中国人肯定会觉得很奇怪,这样根本达不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老师教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就要教会学生用该语言的思维进行思考,若都采用这种避难妥协的办法,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掌握汉语。

该案例中,学生既然很难掌握“万进制”,那就应该设计更多的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加强练习,反复操练,使学生渐渐熟悉、习惯这种进位计数方法,并告诉学生这种进位制与当地进位制的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这种进位制的理解。

3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doc》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