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全深度分析范文

2022-07-1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铁路安全预测分析管理办法

哈尔滨铁路房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预测分析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哈尔滨铁路房建臵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各项生产工作的安全预测分析和监督管理,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局面的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及外来分包队伍、劳务组织。

第三条集团公司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加强各项生产工作的安全预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和管理,消除隐患,确保重大危险源有效监控。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集团公司成立安全预测分析领导小组。

组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副组长:主管副总经理

组员:安全管理部、技术设备部、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客服信息收费部、事业开发部、党群工作部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管理部。

第五条集团公司安全预测分析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促进安全预测分析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要求;

(二)加强对各类生产工作的管理、监控、隐患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有关单位建立和完善安全预测分析,落实安全控制措施;

(三)综合协调和指导各类安全预测分析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预测分析管理体系,实现各类安全生产任务的可控在控。

第六条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健全和完善本单位的安全预测分析管理办法,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其主要职责:

(一)组织本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标准和集团公司的规章制度。

(二)督促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做好安全预测分析、应急预案工作,组织落实安全生产的监控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组织整改,做到可控在控。

第三章安全预测分析的定义

第七条安全预测分析就是根据以往生产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事故案例和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经验、判断和知识,对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等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减

—1—

少对生产工作中安全隐患和事故认识的不确定性,以指导我们的决策行动,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第八条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因素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是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分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人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生产作业的控制,造成物的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施工作业所处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

4.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等活动予以控制。

第四章危险源预测分析

第九条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因素,有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期内的慢性损害和累积作用。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七章附则中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十一条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2—

(一)第一类危险源从以下方面进行辨识: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臵、设备,例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臵、设备、场所, 例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

3.能量载体,例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臵、设备、场所,例如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等;

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臵、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臵、场所等;

6.危险物质。除了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有害物质外,也包括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臵、设备、场所,例如炸药的生产、加工、储存设施等;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例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等。

(二)第二类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与临建设施危险源两类,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

1.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集中表现在“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2.与物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等危险源中。

3.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4.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表现为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第十二条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凡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所在单位应及时分别上报所属分公司、子公司和集团公司。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及时报告注销。

第五章分级监控与管理

第十三条安全事故的控制

安全事故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一)技术控制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即将进行的施工生产进行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及其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

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须根据本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3—

并应确保这些措施在施工现场能得以实施;

2.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是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控制内容,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所列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应在施工前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外,还应按照《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对达到规模的深基坑工程、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等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3.对施工操作者和责任人进行明确的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并保存安全技术交底的记录;

4.收集国家、行业、地方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学习并掌握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和预防;

5.在施工中严禁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和工艺。

(二)人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安全事故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臵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严格《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操作安全化。

(三)安全预测分析管理除分级管理外,还需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安全事故实行控制。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2.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3.加强安全生产施工现场的日常管理;

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5.搞好安全预测分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6.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第十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管理制度;

(二)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三)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整改;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第十五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必须逐级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备案。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二)安全生产潜在的危险性评估;

(三)应急救援报警系统及信息传递;

(四)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物资;

(五)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

(六)应急救援程序与行动方案;

(七)事后的恢复;

(八)培训与演练;

(九)应急救援预案的经费保障。

第十六条大型基建施工项目,施工前,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安全—4—

技术措施。专项施工方案应满足以下原则:

(一)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方的其他要求;

(二)方案若可行,应附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有要求时总工程师签字后实施;

(三)符合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规定条款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审查;

(四)随着施工进度的发展动态变化情况,专项施工方案应随之不断更新或补充;

(五)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交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六)专项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第十七条安全预测分析的控制措施必须满足“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体防护”三级控制原则。对有缺陷和存在事故隐患的施工生产,必须立即进行整改,若不能立即整改,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第十八条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熟练掌握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处理,严禁违章作业。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重大事故隐患的施工生产,应当责令立即整改;在整改前或者整改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有关作业人员从危险区域内撤出,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限期完成整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监控措施。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存在事故隐患以及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均有权向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举报。

第二十一条集团公司和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要把安全预测分析的监控、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日常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其他有可能产生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设备、设施、场所等,由各分公司、子公司、直属车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和补充完善,并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确保安全。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负责解释。

—5—

推荐第2篇:铁路安全分析会议样板

白银信号车间安全分析会

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地点:白银信号车间会议室

参加人:骆小怀、马海成、汪海阔、郭银刚、张平斌、李志臻、强彦军、王彦军、李忠华、金梅英、胡欣、高国梁、邓梅、张杰、陆勇军、厚永泰、石纪章

主持人:骆小怀

记录人:高国梁

(一)行车安全:

10月份车间管内未发生不良信息和责任故障。

本月车间根据年度年月表计划、中修及秋鉴工作已基本完成,结合过冬防寒整治要求,车间对管内设备进行了集中整治,对未及时克服的缺点制定了防范措施,并列计划整改,设备安全状况稳定。各工区继续做好日常“天窗”检修、设备巡视、道岔搬动试验、微机监测分析、车工电结合部等重点工作、及时的发现和克服设备隐患,保证行车设备安全。

(二)劳动安全

10月份,车间劳动安全总体上还可以,但通过对各工区日常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车间发现部分职工对劳动安全仍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养成严格落实防护基本制度的工作习惯。在上道作业中还是存在人身安全隐患,车间在此提出几点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车间、班组必须将确保劳动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组织安全警示教育、学习规章制度、召开安全 - 1 -

分析会,教育和引导职工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要求,提高职工对劳动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排查和整治上道作业中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引导职工认真落实劳动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要求,切实提高全员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确保人身安全万无一失。

2.认真落实劳动安全教育和预想预防要求。班组长每日班前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布置当日劳动安全工作,提出注意事项,宣传当前安全形势,并按规定认真做好记录,同时对安全防护、劳保用品正确使用等提出严格要求;班中对劳动安全的关键处所、关键环节和关键人进行检查卡控,对作业中防护不到位、下道不及时等问题采取果断措施,立即加以整改;班后要对当日劳动安全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考核意见和下步防范措施,并抓好落实。

3.加大对现场劳动安全隐患检查力度。车间要加大对劳动安全的日常检查考核力度。车间干部对现场设备巡视、天窗作业、各项施工及配合监管等作业进行现场盯岗检查和添乘检查,特别是要对涉及防护困难地段、夜间作业、群体作业、民工上道等特殊地段、时间、人员等作业项目加强检查盯控,对防护员通知下道避车不及时、违反电气化区段技术作业安全规定等突出问题要严肃处理考核。

4.做好防寒过冬人身安全工作。本月车间在防寒过冬安全方面做了全员培训和考试,对冬季劳动安全的卡控措施和职工在冬季如何自我保护等工作提出了要求,所以车间干部在深入现场检

查设备安全、劳动安全工作过程中,针对季节性作业特点,以人身安全为重点,搞好冬季安全教育,强化现场作业劳动安全防范和控制措施,提高职工自我安全保护技能,保障人身安全。

(三)交通安全

10月份,车间交通安全状况良好。在此车间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加强对汽车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和定期警示教育。二是认真落实车辆“三检制”,严格执行“派车单”制度。三是加大日常检查力度,重点检查整治酒后驾车、超速超载、疲劳驾车、车辆带病行驶、私车公用、公车私驾、无证驾驶、无路单行驶、不按路单行驶,非驾驶员、干部驾驶管内公车,行车中接打手机、驾车抽烟和驾驶员利用工作之便出私车办私事等违反交通法规和路局有关规定的行为,四是切实做好日常交通安全学习,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集中思想,保证交通安全万无一失。

(四)消防安全

10月份,车间消防安全状况良好,各工区通过日常设备巡视,重点对机械室、库房汽油、机油等易燃品的存放,工区、宿舍各种电源插座、插头有无发热、灼伤,有无乱拉电线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检查,

(五)下月安全关键点:

1.做好日常劳动安全卡控和管理工作;

2.做好秋鉴后期缺点整改工作;

3.继续抓好防寒过冬整治工作;

4.做好管内施工配合监管工作;

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和总结,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目前车间的安全形势。希望车间各干部职工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职能特长,落实责任。

(六)下月安全重点工作:

1.秋鉴遗留缺点销号工作。车间秋鉴工作已基本完成,通过对设备的集中整治,车间设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车间

9、10月份未发生设备故障,但秋鉴过程中有些设备隐患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整治,各工区对未及时整改的缺点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有计划的开展设备整治,直到缺点整改销号,切切实实提高车间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确保设备良好运用,保证秋鉴工作顺利完成。

2.继续抓好防寒过冬工作。现在正值季节交替时期,根据气温变化特点,重点做好ZD型转辙机摩擦电流检查调整和轨道电路绝缘检查工作,加强日常巡视、道岔扳动试验和监测分析力度,防止因气温变化造成设备故障。

3.加强施工监管配合。各工区要做好管内施工任务的配合作业,对各种施工涉及电务设备行车安全的各方面实行全程监督检查,车间干部通过施工监管和机车添乘等方式,重点盯控管内施工工作,盯控管内光电缆安全,防止施工机具材料侵入限界,及时掌握了解施工动态,严格执行“三不动、三不离”“七严禁”“电路十不准”和天窗点内外作业项目内容,严把施工组织关,施工安全关、施工开通联锁试验验收关,最大限度保证施工安全。白银信号车间

2011年10月31日

推荐第3篇:华为深度分析

一个70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战略企业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华为,一个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一个70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战略企业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

10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华为, 一个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本文来源:商界 作者:白 勇 图片来源:网易

这确实是一家“怪异”的企业。若干年前,当华为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会议 室,他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了。没有人有欣悦感,更没有人倡议搞什么庆典。

东方幽灵的“上甘岭”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

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

这是中国最优质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之一。

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创立25年来,华为从6名员工发展到15万名员工(其中外籍员工3万多名),从2万

元创业起家到销售额2202亿元,作为一家无背景、无资源、缺资本的民营企业,华为将西方众多百年巨头纷纷

斩落马下。它被众多跨国对手视作“东方幽灵”。

事实上,就在华为开始创业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国内诞生了400 多家通信制造类企业,但这个行 业注定是场死亡竞赛,赢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个。华为活到了最后。

华为为什么可以活到最后?背景论、关系论等纷纷出笼,是这样吗?不然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呢,为什么不 接受采访呢?

任正非196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入伍。他45岁创业时,还是个通信行业门外汉;而25年之 后,其以1.42%的股权统率一个15万人的企业,打破全球信息技术行业最残酷的定律——华为是有门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就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试验场。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欢谈论上甘岭战役:美军当年

用电脑模拟推演,认为可以在一天内拿下阵地,可后来的结果却让美军大跌眼镜。

原因在于电脑只能模拟常规性的东西,不可能模拟得出有人会去堵机枪眼,有人身上着火也会一动不动,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任正非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上甘岭”,“上甘岭”也许不能直接产“粮食”,但企业

一旦丢失了“上甘岭”,就永远不会产“粮食”了。

应该开始对华为的观察了。“但要知道,你未必能达到华为的高度,但方向一定要走对。”

第一现场:坂田细节——来自华为基地的片段观察

显然,这是一次近距离观察华为的机会。

从百草园到华为大学

到达华为当天,本刊记者入住的百草园,其实是坂田基地的大型员工宿舍区。一栋栋欧式小楼排列整齐,

楼道里的墙纸有的已经泛旧,有的则是刚刚铺上的新纸。这里的房间多为独立单间,面积不大但设施很全。因

为华南夏夜多蚊虫,房间里除了蚊帐还备有电蚊香。

住在百草园的,以单身员工居多,在华为,很多基层员工都可以免费申请入住。但园子毕竟容量有限,在 与其一街之隔被华为员工戏称为“城中村”的楼房里,同样有很多来自华为的租户。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城中村,

或许应该算作中国文化层次最高的一个“城中村”了。

今天,华为的15万员工中,绝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只是,无论你学历多高,到华为前的职位有多高,

你都必须参加一个被俗称为“大队培训”的课程。对于参加培训的很多人而言,他们每天出发和落脚的地点,就是 百草园。

华为大学距离百草园约10分钟车程,仅硬件便投入上亿元,新员工入职前带薪培训三个月,而且来公司报

到的卧铺票都可以报销。据说,随着培训体系越来越成熟,现在这个培训周期缩短了。

事实上,华为的与众不同,在最初的培训课程中即有体现。进入华为大学后,首先要编班级,教课管理团

队由教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思想导师组成。教官负责纪律和军事训练,思想导师则是老专家,主要负责

课程安排及与学生交流。

在这种全封闭、半军事化的训练中,文化课程占了一半,如诚信、自我批判、团结合作、集体奋斗、互助、

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服从组织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其余的是工作基本常识,如保密、信息安全、质量、

消防、办公软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关于华为现状以及通信专业类知识。

从华为大学毕业后,新员工们要开始分流了,他们有的去到华为在国内的各个基地,有的去到海外国家。

同样,也有去往坂田基地A区工作的。

A区是华为行政总部基地和指挥枢纽,环境别致幽雅,设施一流,华为的老板任正非便在A1办公。

展厅的电子屏 在坂田基地的华为企业展厅前,是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些华为员工的工作镜头。

华为员工们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中一个感人画面,出现在2012年日本福岛地震期间。彼时,因为核电站发

生核泄漏,当地居民已经纷纷离开福岛,而华为在日本的员工却要在穿戴防辐装备后,前往福岛整修通信设备。

事实上,战争、天灾等悲情时刻,往往是华为人辛苦工作的时刻,因为这个时期各地的通信设备往往需要

抢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之所以能够在25年里超越欧洲百年对手,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对奋斗者精神的崇 尚。

当然,付出和回报在这家企业是成正比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在华为的高速运转

过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线。按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就是“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的“三高”企业,“高工资是第 一推动力”。

今天,知道“华为”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但细问起来,相信电信产业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这家高科

技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华为被许许多多不了解它的人记住并传播的原因很简单,是“一家高薪企业”。

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

命运共同体。比如根据华为2010年业绩,每股分红2.98元,如果一个老员工持50万股,他将在年底拿到分 红100多万元。

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占1.42%,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

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

目前,华为在内部发行的虚拟受限股约110亿股,每股股票价值5元左右。这相当于是内部的一个股票交 易所,多年来华为在内部募集的资金甚至数倍于一些同业在国内A股募集的资金。如果持股员工想要退出,目

前华为采取按照企业增值估算的模式,将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给员工。这种进退自如的方式获得了员工 的认可,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募集了宝贵资金,而持股员工也在华为的飞速发展里获得了不菲的股权收益。

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上证指数从2073点涨到了2808点,增长了0.35倍。同期,假如投资上海

的房子,增长5.4倍。如果投资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增值将达到15倍。 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这种模式的关键必须解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问题。任正非的解决方案是,每年请 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包括任正非本人出差期间在酒店干洗衣服的费用,这本应由个人支付, 而不小心由公款报销都会被审计纠正,这就解决了员工的信任问题。 深度观察:华为的逻辑 要学习华为,但华为不可复制,因为“当下性”不可复制。但学习华为无疑会让人受益匪浅,它成功的系统性 逻辑、开创性的思维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体会。

视角一: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华为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比较

这是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电子信息(行情 专区)行业更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

高利润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安装电话要先向邮电局交5000~6000元,邮电局再以每部电话2000元上

下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采购交换机(电信局机房内使用的电话转续枢纽设备,一台设备可接入数百乃至上万线电

话),而交换机的成本仅300~400元/线(一线即一部电话)。设备厂商的利润极为可观。这就是华为创业之初的利

润逻辑。

华为1988年以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起家,1992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年后,华为销售收

入增长2000多倍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员工15万人,研发人员46%,

在全球有23个研究所和34个创新中心,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的成长狂飙突进,国内外对手却纷纷倒下。为什么?

分析华为的成长逻辑,首先要看它的竞争对手。 国内外竞争对手上世纪90年代,华为在国际市场面对着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富士通、朗讯、北电 等国际竞争对手,皆技术强大及资金雄厚。国内的竞争对手则是巨龙、大唐、中兴三家,与华为并称“巨大中华”, 但只有华为一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体制带来的竞争优势高下立判。

前二者皆是具有国有研究所背景的国有企业,90年代初期虽红极一时,但在激烈竞争中经营失败的结局可 想而知。中兴则是国企和民营共同出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2012年海外和国内营收共计842 亿元人民币。

国内竞争对手难与华为匹敌,只有国际竞争对手对华为构成了威胁。两相比较,华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即成本优势,以及相对隐性的后发优势。

华为的低成本研发优势华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竞争优势的是十分低廉的研发费用——即低成本的智力型

人力资源。西门子公司董事会2004年的一份内部汇报认为,华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

根据这份材料,华为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2.5万美元,而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12万

~15万美元,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

是1300~1400小时(周均35小时,但假日很多),两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时间比为2∶1. 依据2004年的数据,华为有13000名软、硬件开发人员。如果把雇佣13000名欧洲研发人员的费用投在 华为公司,华为则可以雇78000人。

若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的效率只有欧洲研发人员的80%,再考虑到华为员工的工作投入时间,可以算出,在

同样的开销之下,2004年的华为相当于具备12.5万名(78000×0.8×2)西方同类公司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研发 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 或者说,华为投入1元钱研发出来的东西,欧洲公司需要投入10元钱才做得出来。 一个小案例在拥有同等技术的基础下,便宜才是王道。华为客户战略中第一条就是:“不卖最贵,只卖最好; 不仅低价,更为优质。”华为在产品技术研发上不惜血本地投入资金,但产品价格并不昂贵,只维持一个合理的

利润率。那么,华为成本领先战略领先到何种程度呢?

华为一直采用的低价策略,经典案例来自2008年中国电信的CDMA招标。

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的CDMA大单引发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朗(法国阿尔卡特、

美国郎讯两家国际巨头在华为的全球化冲击之下不得不合并)、加拿大北电和国内中兴的报价在70亿元~140亿 元之间,华为却报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超低价,7亿元!这一价格,被行业称为“祼奔”。然而即使如此低价, 华为的利润仍然可观。

没有人怀疑华为在研发、成本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上的投入及实力。由此可见电信设备行业整体回报率之高, 和华为成本领先战略之强大。

有人曾经问,华为为什么成功?两位在华为工作了9年的高管做了非常有趣的表述,一位说:“因为我们圈

了一块肥田。”另一位则形象地描述:“电子通信行业是一片深水,只有深水才能养大鱼。”肥田意味着高利润,

深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成本优势华为的另一个主要成本优势,体现在原材料上。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为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供

应商之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以及国内资源价格较之于国际普遍偏低,使华为在原材料上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

在华为每年销售上千万台设备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下,华为的物料成本降到了3%,优势明显。

再者,当时华为在国内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则不是最敏感因素,

很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因素来弥补;还有,中国一直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权商业规则,这成为国内“交易”的最低 成本,此外,国内的服务成本低,也成了优势。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了一系列先天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些先决条件下, 任正非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视角二:“利益共同体”化腐朽为神奇——技术拥有者与市场拥有者如何实现1+1>2 有一则小故事,可以成为华为的一个另类注解。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一个小礼堂里,华为召开了199

2 年年终总结大会,当时全体员工270人,第一次目睹了任正非满脸沉重、嗓音沧桑的真情流露。会议开始后,

只见任正非在台上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双手不断抹着泪水……

这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任正非创业初期经受的艰辛与屈辱,也可以看见后来采取共赢市场策略和全 员持股时,他的内心有多么坚定。宁愿与所有人利益均沾,宁愿自己只占1.42%的股份,也要让合作伙伴、让 员工和自己一起拼命把企业做大。

资金与市场大考此时,华为已经具备了突出的成本优势,但它还需要市场规模。

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成本优势再明显,也难以做大市场,那么规模经济之下的成本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华为就等于没有优势。关键是资金,但1992年华为销售收入只有区区1亿元,这点资金远远不够做市场。何况, 研发也是一个需要花大价钱招收大量技术人员和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的漫长过程……此时华为资金极为紧张,面

临生死大考。

资金在哪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外竞争对手们纷纷通过技术转让、与邮电系统甚至与当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 进入中国市场。任正非想,既然外资可以这样,自己拥有核心技术,为什么不可以呢?华为很快学到了这一点, 而且做得更加彻底——华为不只是与一个地方的邮电系统合资,而是与全国的邮电系统合资,广泛吸收股份。

更绝的是,华为并不吸收只给予资金支持而没有业务往来的单纯资金,而是将风险投资的目标集中在各地 既有市场又拥有资金的客户群即邮电系统上。也就是,邮电系统出资与华为合作组建一个新公司,华为入股并 主导经营。这便是1993年得到广东省和深圳市支持,华为与全国21家省会城市邮电系统联合发起成立的合资

公司——莫贝克公司,注册资金8881万元。华为给邮电股东们的年分红承诺达30%。

对邮电系统而言,这是用自己的资金在自己的地盘做市场。让自己获利,自然全力以赴。

通过这种方式,华为与电信局客户之间形成了资金和市场的紧密联盟,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获得资金另

一面获得市场。资金解决了,市场打开了,华为大转折,迈过生死关。

一石数鸟华为的交换机通过莫贝克的渠道迅速低价冲击全国市场,到1995年,迫使交换机行业销售价格从 200~300美元/线下降至80美元/线,邮电系统也因为全行业交换机采购价大幅降低而实现了将电信业务向全国

迅速推广。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利益同共体”模式立竿见影,华为营收从1992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26亿元。这一年完成使命的

莫贝克独立运作销售华为电源产品,后改为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2001年以30倍的市盈率,计算作价60

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了美国艾默生,“远远超出无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额”,华为再次拥有大量资金。当年的股东也获 得了高额投资回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市场逻辑其实很清楚,那就是打造“利益共同体”,有钱大家赚。任正非说:“现

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

供应商、制造商命运在一条船上。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活得长久。”“利

益共同体”的思想,在全员持股中则直接体现得更加直接。

1994年,华为再次与各省邮电局成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进一步打通市场渠道,共计获得“风险投资”5.4亿 元,再次为华为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研发输入了血液。

两次成立这样的一系列公司,可谓一石数鸟。既获得了资金,促进了华为的销售,还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

更高明的是:令所有通信制造企业头痛、造成现金流不畅的回款问题解决了——让合资企业的人向作为股东的 客户收款是个绝妙的主意。而且,这种利益捆绑还可能在企业危机时发生微妙的作用。可能是避嫌关联交易, 这些合资公司在2000年之后纷纷退场成为华为各地分部。重要的是它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关键时期帮助华 为战胜了关键的竞争对手。

“有利益同共体又有利益驱动机制,我们就能激活这个组织。”任正非说。

这种把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体,一同“拉下水”,形成“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共赢生态圈”思维,最终使华为的市场快速做大规模,其低成本优势终究得以大规模地爆发——早年

每年保持100%左右的增长,2003年销售收入317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53%。这一年,海尔、联想、TCL

在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中营业额排在前三名,但这三家企业的利润总和才约等于华为一家。

化腐朽为神奇的逻辑可以推论,华为缺钱的时候,任正非一定不会首先想到找银行(行情 专区),他首先想 到的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需求变成与利益相关体的一次合作共赢机会。如果找银行贷款,需要华为一力承担市

场及还贷风险,而且合作伙伴没有动机拿出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市场使整个价值链更大增值,那么孤独的华为所 承担的风险就是巨大的,也不利于市场做大。

任正非的实际做法是,找利益相关体成立合资公司,一方面实现融资,另一方面将华为融资风险分摊到了 整个价值链上,再一个,“利益均沾”会强烈刺激合作伙伴奋斗,这样价值链的增值不但会消弥分摊在整个价值链

上的融资风险,华为还可以轻松做大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向银行融资获得的好处,完全无法与此种

方式同日而语。将困难与风险消解于无形,已经够高明,而任正非更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困难与风险化为“金牛”。

这就是任正非的逻辑。

视角三:高利润是一张通行证:激励至极——华为如何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和激发

高利润为华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思维。此时,手握大把现金的任正非,开始更深层面的经营策略:把高额 利润带来的企业优势全部做足,以此激发出员工的所有激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加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 ①实行全员高薪,激发员工潜力;

②实行全员持股,形成企业内部的“全员利益共同体”;

③大规模投入研发,每年保持营收的10%以上甚至远超过此数;

④大量招聘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全力推进自主研发;

⑤大量招聘市场一线人员,向全球市场全面出击。

需要再强调的是,任正非的这些做法之所以如此具有开放性和进攻性,完全基于电子通信市场空间的无比

巨大(2009年全国固定电话达到3.1亿门,2013年手机户达到11.46亿户)、产品高速更新换代和高额利润的特 点。在任正非看来,电子通信行业完全就是一个一路狂奔的市场,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成为巨无霸的可能, 就看你有没有够大胆的举措和玩到底的决心。

全员高薪其实华为一开始就在实行全员高薪制度,只是现在华为更敢于这样做。1993年初,作为软件工程

师进入华为的刘平之前在上海交大当老师,在学校的工资400多元一个月,这还是工作八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待 遇。来到华为后,当年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比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长工资还高,而且他2月份只上了一天

班,结果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刘平大感意外,深受感动。第二个月涨至2600元,之后,令刘平激动的是,

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涨到6000元。这一年他的年薪为4.8万元(折合成2009年的购买 力大致等于48万元的年薪)。华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正非相信,企业可以高价买元器件,高价买机器,

也可以高薪买人才。

后来《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 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另有人测算出,2007年华为最基层员工的年薪平均为16万元,普通经理层平均年薪为50万元,公司级高

管则高达数千万元,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的年薪收入水平。

全员持股为在创办的初期,作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为了吸引人才,任正非大量稀释了自己的股份,这 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

按照华为的内部股票制度和经营情况,如果一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在1997年进华为,1998年时拿到1997

年年终奖金4万元,会分得8万元股票;1999年,8万元股票分红60%,同时分得1998年的奖金8万元,但

又会分得股票18万元。这时他在华为工作三年就拥有了26万元的华为股票,当然这些股票需要用现金来买, 离职时按一定比例兑现。而且,公司分配给人才的内部股票,不买还不行,不买就意味着和公司不是一条心,

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升职、加薪。

华为内部股票的分红比例,1992~1996年都高达100%,1997年为70%,之后递减到2002年的20%,一

年发一次红利,红利自动滚入本金。过去华为有“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 入比例相当。

一旦华为停止成长或关门,员工将损失惨重,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蓬勃向上,企业的执行力特别强。因

为员工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同时,尝到了高分红比例的不少员工每年都想方设法多挣一些股票,唯一的办法就

是多给公司创造价值。

任正非自己只占华为1.42%的股份,其余为高管和员工拥有。目前,华为15万员工中有7万人拥有华为的

股票。由于高薪和股份化,给员工高额待遇,在华为的核心价值观里,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为什么华为不上市? 华为不上市,在此可以得到解释了。 第一,股权太分散。按照相关法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而华为股东超过了7 万人;

第二,任正非占股比例太小,上市之后肯定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华为又离不开任正非;

第三,如果华为上市,就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千万或亿万富翁,绑上黄金的雄鹰还能在天空翱翔吗?上市暴

富与华为“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核心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著名的国际电信巨头加拿大北电为什么衰落得这么

快?就是因为一大帮坐拥亿万美金的富翁讨论公司的生死存亡,散散淡淡地没有紧迫感。所以北电错过多次转 型自救的机会;

第四,股东对上市公司季报年报的短期财务指标要求,与华为“以10年为单位规划未来”的市场运作模式相 悖(这是华为战胜许多国际巨头的重要原因); 第五,华为最不缺的就是钱。就算华为缺钱,它会把这个机会抛给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

视角四:高利润是一张抄底牌:竞争沉底——基于成本和客户关系的华为竞争法则

华为的一切经营行为皆围绕着“高利润”来展开。它的利润究竟有多大?这几乎是一个迹。我们只看到,它总 能开出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直接挑战行业游戏规则。它还直接按自己的玩法,将两种被华为赋予了新意的

老商业竞争模式向下沉,沉到底,沉到不能再沉,再坐牢坐实,然后三下五除二,打败对手,踏实赚钱。

两种被华为做到极致出新意的老商业模式,一是超低价,一是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之下的“不打领带 的关系”。 远期定价法则这与当年格兰仕做微波炉的市场策略完全相同,以超低价制造高门槛。在华为和中兴崛起之

前,电信业是技术驱动的产业,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然后定高价,赚取高额利润,回收研发成本,再投

入开发新产品;当产品量产、跟随者大量进入后,开始降价,产品生命周期快速进入末期,然后开始向市场推

广新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华为将这种商业模式比喻为王小二卖豆腐。王小二开

了一家豆腐店,卖两块钱一斤,有人看见有利可图,开了第二家豆腐店,王小二开始降价到一块五,三家、四

家……豆腐店越开越多,价格降到8毛,王小二豆腐店倒闭。

华为不做王小二,它把国际竞争对手们推到了王小二的位置上。 2000年全球IT泡沫破灭以后,华为敏锐地发现,电信业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客户需求驱动,因为技术的

发展远远超过了目前的客户需求,新技术越来越难以被市场证明。

华为将自己定位为量产型公司而非技术创新型公司。华为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之时即以

两三年之后量产的模型来定价,那么肯定是低价,直接沉底,按行业平均价格来看,一开始就是亏损的。这样, 华为实现一箭双雕——外资竞争对手由于成本上的劣势,往往会丢掉市场份额;同时,不可能有小公司再度崛

起了。试想:王小二第一个豆腐店就定价8毛,还有人会开豆腐店吗?2008年中国电信CDMA投标,华为7

亿元的跳水价令业界惊愕。其实在1998年的接入网,竞争对手UT卖1800元/线,华为率先推出600元/线,

UT就消失了,华为占领了70%的接入网市场份额。对ADSL,华为也是同样的招数,实现华为宽带市场全球份

额第二。华为亏了吗?事实证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华为大赚。

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就要对每季度的业绩负责,就不能站在一个产品5年或者更长时间能不能盈利的角

度来定价,从而去占领市场。如果以西方公司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因此我们可以将华 为的这种定价方式,称作“远期定价法则”。

华为拓展国际市场也是如此。在巴西市场,华为从1998年开始拓展,连续8年亏损,但在2008年收入却 超过1亿美金。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可能第三年就砍掉了巴西分公司,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市场业绩。如 果华为是国有企业,也不敢有如此气魄。

显然,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华为因为不上市而打败了上市公司。 人海战术的升华:“不打领带的关系” 客户关系也需要沉底,做到极致。“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核心价值 观。按任正非要求,华为一线员工要保持与客户之间“不打领带的关系”,也就是朋友之间的密切关系,随时满足 客户的一切需求。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一个演变为7个。华为做了两个举措,一个举措

是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任正非称“放出了7匹狼”,一对一地服务于这7个新的运营商。这些系统部从运

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就使华为比中兴技高一筹,使 各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没有出现抓一部分,漏掉 一部分,或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这样华为就将所有大小运营商一网打尽,全在 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

华为之所以如此,是在于一,不缺钱。它可以派出足够多的人员;二,华为四大战略第一条:“为客户服务

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服务到每一个客户是必须的,服务一家就赚一家;三,

做到极致,不给对手留任何机会,让对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另一个举措,曾经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电信分家后,县地市公司基本没有采购权了,省级公司的部分采购 权也上收。外资竞争对手以前只做总部和省级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的蚕食。这样一来,形势似乎对外资 公司有利,华为遍布各地市的200多个网络受到挑战,管理层自然会想到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 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大量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人员。

于是有人建议说,撤销这些经营部可以节约成本,反正现在县局手里已没有采购权了。任正非的批复是:“我

相信,这就是华为和西方公司的差别。我们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不放弃对我们有利的任何一票。” 任正非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他对手撤出地市级市场之后,他反而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 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华为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 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这样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我们跟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县市的电

信局也有自己的办公室,随时给客户解决问题,而国际大公司在一个省可能就只有几个人,怎么能跟我们比?”

华为河北和宁夏地区的一位销售代表说。每当省级以上公司集中采购时,往往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

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就成了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不打领带的关系”,让华为与基层客户的关系牢不可破;同时华为也在各地进行“咨询+营销”,帮助

运营商分析网络现状,以真正实力抢夺大客户,发展新业务。1999年,华为帮郑州本地网做的网络分析和规划

送到了河南省局高层的桌面上,获得了高度认可,省局还追问:“是谁做的?”

运营商在采购设备过程中,华为不光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还会告诉客户未来会有哪些方面的

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然后再告诉客户,华为的解决方案对降低这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有哪些

好处,使客户知晓这样的方案能比竞争对手带来哪些更大的价值。

华为“不打领带的关系”遍及华为全国、全球市场的每一个末梢。不像外资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

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战斗的青春任正非说:“客户关系是一门学问”。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

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

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

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

有些人不屑: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外企就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外企一

般是招聘名牌大学生,提供优厚的条件,最多在省会城市驻扎,很难像华为人一样,背井离乡,两地分居,长

年奋战在异国他乡。

华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华为招聘的原则是招胸有大志、一贫如洗的人,所以,华为的员工大部份

来至农村、小城镇,只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一, 奋斗文化;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

这种人才模型加上奋斗者文化再加上物质激励和成长机会,让很多年轻的华为人奔波在世界各地,无论是

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还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及像清教徒生活的中东;同时,这也给了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不 到30岁就做了国家代表,去和总统部长会谈,做上亿美金的项目……

视角五:技术的嗅觉与速度:创新撒手锏——华为的高效研发及快速准确的执行逻辑 华为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市场新进入者的后发优势,那就是用低价、良好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研发快速占领

市场。低价和客户服务已阐述得很清楚了,华为的研发是怎么回事? “院土”的高效研发任正非曾经公开承认,“至今,华为并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我们主要是在西方公

司的研发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以及集成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研发成果更多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上。” 任正非并非不想做原创性的发明,不过,知识和专利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

中国人力资源禀赋并非如此。华为只好采取一种折中却最具市场效率的方式:

①敏锐发现研发商机。一线人员随时倾听客户的表扬、牢骚、咒骂,第一时间研究产品问题;

②高效研发。华为46%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分工合作实现高效;

③所有工程师都必须是“商业工程师”。工程师要去做市场,市场人员要回来搞研发。任正非宣称:“华为没

有院士,只是院土(商业工程师)。要想当院士,就不要来华为。”他在创业时就明白:只有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

值,卖不出去就等于废品;

④第一时间申请专利,积累研发基础。近年来华为每年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占全球第一,目前已申请4 万多项国际专利。 华为顾问吴春波通过对阿尔卡特—朗讯与华为的对比,发现前者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一 个月内就可以成型。因此,虽然华为的产品线并不具有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或者前瞻性,但它为满足运营商具体 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以及快速、准确的执行能力,正是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第4篇:华为深度分析

一个70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战略企业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华为,一个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一个70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战略企业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华为,一个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本文来源:商界 作者:白 勇 图片来源:网易

这确实是一家“怪异”的企业。若干年前,当华为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会议室,他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了。没有人有欣悦感,更没有人倡议搞什么庆典。

东方幽灵的“上甘岭”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

这是中国最优质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之一。

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创立25年来,华为从6名员工发展到15万名员工(其中外籍员工3万多名),从2万元创业起家到销售额2202亿元,作为一家无背景、无资源、缺资本的民营企业,华为将西方众多百年巨头纷纷斩落马下。它被众多跨国对手视作“东方幽灵”。

事实上,就在华为开始创业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国内诞生了400 多家通信制造类企业,但这个行业注定是场死亡竞赛,赢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个。华为活到了最后。

华为为什么可以活到最后?背景论、关系论等纷纷出笼,是这样吗?不然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呢,为什么不接受采访呢?

任正非196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入伍。他45岁创业时,还是个通信行业门外汉;而25年之后,其以1.42%的股权统率一个15万人的企业,打破全球信息技术行业最残酷的定律——华为是有门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就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试验场。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欢谈论上甘岭战役:美军当年用电脑模拟推演,认为可以在一天内拿下阵地,可后来的结果却让美军大跌眼镜。

原因在于电脑只能模拟常规性的东西,不可能模拟得出有人会去堵机枪眼,有人身上着火也会一动不动,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任正非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上甘岭”,“上甘岭”也许不能直接产“粮食”,但企业一旦丢失了“上甘岭”,就永远不会产“粮食”了。

应该开始对华为的观察了。“但要知道,你未必能达到华为的高度,但方向一定要走对。”

第一现场:坂田细节——来自华为基地的片段观察

显然,这是一次近距离观察华为的机会。

从百草园到华为大学

到达华为当天,本刊记者入住的百草园,其实是坂田基地的大型员工宿舍区。一栋栋欧式小楼排列整齐,楼道里的墙纸有的已经泛旧,有的则是刚刚铺上的新纸。这里的房间多为独立单间,面积不大但设施很全。因为华南夏夜多蚊虫,房间里除了蚊帐还备有电蚊香。 住在百草园的,以单身员工居多,在华为,很多基层员工都可以免费申请入住。但园子毕竟容量有限,在与其一街之隔被华为员工戏称为“城中村”的楼房里,同样有很多来自华为的租户。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城中村,或许应该算作中国文化层次最高的一个“城中村”了。

今天,华为的15万员工中,绝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只是,无论你学历多高,到华为前的职位有多高,你都必须参加一个被俗称为“大队培训”的课程。对于参加培训的很多人而言,他们每天出发和落脚的地点,就是百草园。

华为大学距离百草园约10分钟车程,仅硬件便投入上亿元,新员工入职前带薪培训三个月,而且来公司报到的卧铺票都可以报销。据说,随着培训体系越来越成熟,现在这个培训周期缩短了。

事实上,华为的与众不同,在最初的培训课程中即有体现。进入华为大学后,首先要编班级,教课管理团队由教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思想导师组成。教官负责纪律和军事训练,思想导师则是老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安排及与学生交流。

在这种全封闭、半军事化的训练中,文化课程占了一半,如诚信、自我批判、团结合作、集体奋斗、互助、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服从组织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其余的是工作基本常识,如保密、信息安全、质量、消防、办公软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关于华为现状以及通信专业类知识。

从华为大学毕业后,新员工们要开始分流了,他们有的去到华为在国内的各个基地,有的去到海外国家。同样,也有去往坂田基地A区工作的。

A区是华为行政总部基地和指挥枢纽,环境别致幽雅,设施一流,华为的老板任正非便在A1办公。

展厅的电子屏

在坂田基地的华为企业展厅前,是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些华为员工的工作镜头。

华为员工们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中一个感人画面,出现在2012年日本福岛地震期间。彼时,因为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当地居民已经纷纷离开福岛,而华为在日本的员工却要在穿戴防辐装备后,前往福岛整修通信设备。

事实上,战争、天灾等悲情时刻,往往是华为人辛苦工作的时刻,因为这个时期各地的通信设备往往需要抢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之所以能够在25年里超越欧洲百年对手,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对奋斗者精神的崇尚。

当然,付出和回报在这家企业是成正比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在华为的高速运转过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线。按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就是“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的“三高”企业,“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今天,知道“华为”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但细问起来,相信电信产业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这家高科技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华为被许许多多不了解它的人记住并传播的原因很简单,是“一家高薪企业”。

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比如根据华为2010年业绩,每股分红2.98元,如果一个老员工持50万股,他将在年底拿到分红100多万元。 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占1.42%,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

目前,华为在内部发行的虚拟受限股约110亿股,每股股票价值5元左右。这相当于是内部的一个股票交易所,多年来华为在内部募集的资金甚至数倍于一些同业在国内A股募集的资金。如果持股员工想要退出,目前华为采取按照企业增值估算的模式,将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给员工。这种进退自如的方式获得了员工的认可,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募集了宝贵资金,而持股员工也在华为的飞速发展里获得了不菲的股权收益。

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上证指数从2073点涨到了2808点,增长了0.35倍。同期,假如投资上海的房子,增长5.4倍。如果投资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增值将达到15倍。

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这种模式的关键必须解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问题。任正非的解决方案是,每年请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包括任正非本人出差期间在酒店干洗衣服的费用,这本应由个人支付,而不小心由公款报销都会被审计纠正,这就解决了员工的信任问题。

深度观察:华为的逻辑

要学习华为,但华为不可复制,因为“当下性”不可复制。但学习华为无疑会让人受益匪浅,它成功的系统性逻辑、开创性的思维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体会。

视角一: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华为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比较

这是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电子信息(行情 专区)行业更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高利润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安装电话要先向邮电局交5000~6000元,邮电局再以每部电话2000元上下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采购交换机(电信局机房内使用的电话转续枢纽设备,一台设备可接入数百乃至上万线电话),而交换机的成本仅300~400元/线(一线即一部电话)。设备厂商的利润极为可观。这就是华为创业之初的利润逻辑。

华为1988年以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起家,1992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年后,华为销售收入增长2000多倍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员工15万人,研发人员46%,在全球有23个研究所和34个创新中心,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的成长狂飙突进,国内外对手却纷纷倒下。为什么?

分析华为的成长逻辑,首先要看它的竞争对手。

国内外竞争对手上世纪90年代,华为在国际市场面对着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富士通、朗讯、北电等国际竞争对手,皆技术强大及资金雄厚。国内的竞争对手则是巨龙、大唐、中兴三家,与华为并称“巨大中华”,但只有华为一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体制带来的竞争优势高下立判。

前二者皆是具有国有研究所背景的国有企业,90年代初期虽红极一时,但在激烈竞争中经营失败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兴则是国企和民营共同出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2012年海外和国内营收共计842亿元人民币。 国内竞争对手难与华为匹敌,只有国际竞争对手对华为构成了威胁。两相比较,华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成本优势,以及相对隐性的后发优势。

华为的低成本研发优势华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竞争优势的是十分低廉的研发费用——即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资源。西门子公司董事会2004年的一份内部汇报认为,华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

根据这份材料,华为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2.5万美元,而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12万~15万美元,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是1300~1400小时(周均35小时,但假日很多),两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时间比为2∶1.

依据2004年的数据,华为有13000名软、硬件开发人员。如果把雇佣13000名欧洲研发人员的费用投在华为公司,华为则可以雇78000人。

若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的效率只有欧洲研发人员的80%,再考虑到华为员工的工作投入时间,可以算出,在同样的开销之下,2004年的华为相当于具备12.5万名(78000×0.8×2)西方同类公司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

或者说,华为投入1元钱研发出来的东西,欧洲公司需要投入10元钱才做得出来。

一个小案例在拥有同等技术的基础下,便宜才是王道。华为客户战略中第一条就是:“不卖最贵,只卖最好;不仅低价,更为优质。”华为在产品技术研发上不惜血本地投入资金,但产品价格并不昂贵,只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华为成本领先战略领先到何种程度呢?

华为一直采用的低价策略,经典案例来自2008年中国电信的CDMA招标。

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的CDMA大单引发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朗(法国阿尔卡特、美国郎讯两家国际巨头在华为的全球化冲击之下不得不合并)、加拿大北电和国内中兴的报价在70亿元~140亿元之间,华为却报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超低价,7亿元!这一价格,被行业称为“祼奔”。然而即使如此低价,华为的利润仍然可观。

没有人怀疑华为在研发、成本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上的投入及实力。由此可见电信设备行业整体回报率之高,和华为成本领先战略之强大。

有人曾经问,华为为什么成功?两位在华为工作了9年的高管做了非常有趣的表述,一位说:“因为我们圈了一块肥田。”另一位则形象地描述:“电子通信行业是一片深水,只有深水才能养大鱼。”肥田意味着高利润,深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成本优势华为的另一个主要成本优势,体现在原材料上。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为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以及国内资源价格较之于国际普遍偏低,使华为在原材料上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华为每年销售上千万台设备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下,华为的物料成本降到了3%,优势明显。

再者,当时华为在国内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则不是最敏感因素,很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因素来弥补;还有,中国一直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权商业规则,这成为国内“交易”的最低成本,此外,国内的服务成本低,也成了优势。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了一系列先天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些先决条件下,任正非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视角二:“利益共同体”化腐朽为神奇——技术拥有者与市场拥有者如何实现1+1>2 有一则小故事,可以成为华为的一个另类注解。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一个小礼堂里,华为召开了1992年年终总结大会,当时全体员工270人,第一次目睹了任正非满脸沉重、嗓音沧桑的真情流露。会议开始后,只见任正非在台上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双手不断抹着泪水……

这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任正非创业初期经受的艰辛与屈辱,也可以看见后来采取共赢市场策略和全员持股时,他的内心有多么坚定。宁愿与所有人利益均沾,宁愿自己只占1.42%的股份,也要让合作伙伴、让员工和自己一起拼命把企业做大。

资金与市场大考此时,华为已经具备了突出的成本优势,但它还需要市场规模。

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成本优势再明显,也难以做大市场,那么规模经济之下的成本优势就体现不出来,华为就等于没有优势。关键是资金,但1992年华为销售收入只有区区1亿元,这点资金远远不够做市场。何况,研发也是一个需要花大价钱招收大量技术人员和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的漫长过程……此时华为资金极为紧张,面临生死大考。

资金在哪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外竞争对手们纷纷通过技术转让、与邮电系统甚至与当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任正非想,既然外资可以这样,自己拥有核心技术,为什么不可以呢?华为很快学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更加彻底——华为不只是与一个地方的邮电系统合资,而是与全国的邮电系统合资,广泛吸收股份。

更绝的是,华为并不吸收只给予资金支持而没有业务往来的单纯资金,而是将风险投资的目标集中在各地既有市场又拥有资金的客户群即邮电系统上。也就是,邮电系统出资与华为合作组建一个新公司,华为入股并主导经营。这便是1993年得到广东省和深圳市支持,华为与全国21家省会城市邮电系统联合发起成立的合资公司——莫贝克公司,注册资金8881万元。华为给邮电股东们的年分红承诺达30%。

对邮电系统而言,这是用自己的资金在自己的地盘做市场。让自己获利,自然全力以赴。 通过这种方式,华为与电信局客户之间形成了资金和市场的紧密联盟,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获得资金另一面获得市场。资金解决了,市场打开了,华为大转折,迈过生死关。

一石数鸟华为的交换机通过莫贝克的渠道迅速低价冲击全国市场,到1995年,迫使交换机行业销售价格从200~300美元/线下降至80美元/线,邮电系统也因为全行业交换机采购价大幅降低而实现了将电信业务向全国迅速推广。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利益同共体”模式立竿见影,华为营收从1992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26亿元。这一年完成使命的莫贝克独立运作销售华为电源产品,后改为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2001年以30倍的市盈率,计算作价60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了美国艾默生,“远远超出无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额”,华为再次拥有大量资金。当年的股东也获得了高额投资回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市场逻辑其实很清楚,那就是打造“利益共同体”,有钱大家赚。任正非说:“现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在一条船上。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活得长久。”“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在全员持股中则直接体现得更加直接。

1994年,华为再次与各省邮电局成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进一步打通市场渠道,共计获得“风险投资”5.4亿元,再次为华为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研发输入了血液。

两次成立这样的一系列公司,可谓一石数鸟。既获得了资金,促进了华为的销售,还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更高明的是:令所有通信制造企业头痛、造成现金流不畅的回款问题解决了——让合资企业的人向作为股东的客户收款是个绝妙的主意。而且,这种利益捆绑还可能在企业危机时发生微妙的作用。可能是避嫌关联交易,这些合资公司在2000年之后纷纷退场成为华为各地分部。重要的是它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关键时期帮助华为战胜了关键的竞争对手。

“有利益同共体又有利益驱动机制,我们就能激活这个组织。”任正非说。

这种把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体,一同“拉下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生态圈”思维,最终使华为的市场快速做大规模,其低成本优势终究得以大规模地爆发——早年每年保持100%左右的增长,2003年销售收入317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53%。这一年,海尔、联想、TCL在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中营业额排在前三名,但这三家企业的利润总和才约等于华为一家。

化腐朽为神奇的逻辑可以推论,华为缺钱的时候,任正非一定不会首先想到找银行(行情 专区),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需求变成与利益相关体的一次合作共赢机会。如果找银行贷款,需要华为一力承担市场及还贷风险,而且合作伙伴没有动机拿出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市场使整个价值链更大增值,那么孤独的华为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巨大的,也不利于市场做大。

任正非的实际做法是,找利益相关体成立合资公司,一方面实现融资,另一方面将华为融资风险分摊到了整个价值链上,再一个,“利益均沾”会强烈刺激合作伙伴奋斗,这样价值链的增值不但会消弥分摊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融资风险,华为还可以轻松做大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向银行融资获得的好处,完全无法与此种方式同日而语。将困难与风险消解于无形,已经够高明,而任正非更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困难与风险化为“金牛”。

这就是任正非的逻辑。 视角三:高利润是一张通行证:激励至极——华为如何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和激发

高利润为华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思维。此时,手握大把现金的任正非,开始更深层面的经营策略:把高额利润带来的企业优势全部做足,以此激发出员工的所有激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加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①实行全员高薪,激发员工潜力;

②实行全员持股,形成企业内部的“全员利益共同体”;

③大规模投入研发,每年保持营收的10%以上甚至远超过此数;

④大量招聘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全力推进自主研发;

⑤大量招聘市场一线人员,向全球市场全面出击。

需要再强调的是,任正非的这些做法之所以如此具有开放性和进攻性,完全基于电子通信市场空间的无比巨大(2009年全国固定电话达到3.1亿门,2013年手机户达到11.46亿户)、产品高速更新换代和高额利润的特点。在任正非看来,电子通信行业完全就是一个一路狂奔的市场,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成为巨无霸的可能,就看你有没有够大胆的举措和玩到底的决心。

全员高薪其实华为一开始就在实行全员高薪制度,只是现在华为更敢于这样做。1993年初,作为软件工程师进入华为的刘平之前在上海交大当老师,在学校的工资400多元一个月,这还是工作八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待遇。来到华为后,当年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比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长工资还高,而且他2月份只上了一天班,结果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刘平大感意外,深受感动。第二个月涨至2600元,之后,令刘平激动的是,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涨到6000元。这一年他的年薪为4.8万元(折合成2009年的购买力大致等于48万元的年薪)。华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正非相信,企业可以高价买元器件,高价买机器,也可以高薪买人才。

后来《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另有人测算出,2007年华为最基层员工的年薪平均为16万元,普通经理层平均年薪为50万元,公司级高管则高达数千万元,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的年薪收入水平。

全员持股为在创办的初期,作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为了吸引人才,任正非大量稀释了自己的股份,这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

按照华为的内部股票制度和经营情况,如果一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在1997年进华为,1998年时拿到1997年年终奖金4万元,会分得8万元股票;1999年,8万元股票分红60%,同时分得1998年的奖金8万元,但又会分得股票18万元。这时他在华为工作三年就拥有了26万元的华为股票,当然这些股票需要用现金来买,离职时按一定比例兑现。而且,公司分配给人才的内部股票,不买还不行,不买就意味着和公司不是一条心,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升职、加薪。

华为内部股票的分红比例,1992~1996年都高达100%,1997年为70%,之后递减到2002年的20%,一年发一次红利,红利自动滚入本金。过去华为有“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相当。

一旦华为停止成长或关门,员工将损失惨重,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蓬勃向上,企业的执行力特别强。因为员工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同时,尝到了高分红比例的不少员工每年都想方设法多挣一些股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给公司创造价值。

任正非自己只占华为1.42%的股份,其余为高管和员工拥有。目前,华为15万员工中有7万人拥有华为的股票。由于高薪和股份化,给员工高额待遇,在华为的核心价值观里,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为什么华为不上市? 华为不上市,在此可以得到解释了。

第一,股权太分散。按照相关法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而华为股东超过了7万人;

第二,任正非占股比例太小,上市之后肯定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华为又离不开任正非;

第三,如果华为上市,就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千万或亿万富翁,绑上黄金的雄鹰还能在天空翱翔吗?上市暴富与华为“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核心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著名的国际电信巨头加拿大北电为什么衰落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一大帮坐拥亿万美金的富翁讨论公司的生死存亡,散散淡淡地没有紧迫感。所以北电错过多次转型自救的机会;

第四,股东对上市公司季报年报的短期财务指标要求,与华为“以10年为单位规划未来”的市场运作模式相悖(这是华为战胜许多国际巨头的重要原因);

第五,华为最不缺的就是钱。就算华为缺钱,它会把这个机会抛给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 视角四:高利润是一张抄底牌:竞争沉底——基于成本和客户关系的华为竞争法则

华为的一切经营行为皆围绕着“高利润”来展开。它的利润究竟有多大?这几乎是一个迹。我们只看到,它总能开出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直接挑战行业游戏规则。它还直接按自己的玩法,将两种被华为赋予了新意的老商业竞争模式向下沉,沉到底,沉到不能再沉,再坐牢坐实,然后三下五除二,打败对手,踏实赚钱。

两种被华为做到极致出新意的老商业模式,一是超低价,一是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之下的“不打领带的关系”。

远期定价法则这与当年格兰仕做微波炉的市场策略完全相同,以超低价制造高门槛。在华为和中兴崛起之前,电信业是技术驱动的产业,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然后定高价,赚取高额利润,回收研发成本,再投入开发新产品;当产品量产、跟随者大量进入后,开始降价,产品生命周期快速进入末期,然后开始向市场推广新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华为将这种商业模式比喻为王小二卖豆腐。王小二开了一家豆腐店,卖两块钱一斤,有人看见有利可图,开了第二家豆腐店,王小二开始降价到一块五,三家、四家……豆腐店越开越多,价格降到8毛,王小二豆腐店倒闭。

华为不做王小二,它把国际竞争对手们推到了王小二的位置上。

2000年全球IT泡沫破灭以后,华为敏锐地发现,电信业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客户需求驱动,因为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目前的客户需求,新技术越来越难以被市场证明。

华为将自己定位为量产型公司而非技术创新型公司。华为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之时即以两三年之后量产的模型来定价,那么肯定是低价,直接沉底,按行业平均价格来看,一开始就是亏损的。这样,华为实现一箭双雕——外资竞争对手由于成本上的劣势,往往会丢掉市场份额;同时,不可能有小公司再度崛起了。试想:王小二第一个豆腐店就定价8毛,还有人会开豆腐店吗?2008年中国电信CDMA投标,华为7亿元的跳水价令业界惊愕。其实在1998年的接入网,竞争对手UT卖1800元/线,华为率先推出600元/线,UT就消失了,华为占领了70%的接入网市场份额。对ADSL,华为也是同样的招数,实现华为宽带市场全球份额第二。华为亏了吗?事实证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华为大赚。

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就要对每季度的业绩负责,就不能站在一个产品5年或者更长时间能不能盈利的角度来定价,从而去占领市场。如果以西方公司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因此我们可以将华为的这种定价方式,称作“远期定价法则”。

华为拓展国际市场也是如此。在巴西市场,华为从1998年开始拓展,连续8年亏损,但在2008年收入却超过1亿美金。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可能第三年就砍掉了巴西分公司,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市场业绩。如果华为是国有企业,也不敢有如此气魄。

显然,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华为因为不上市而打败了上市公司。

人海战术的升华:“不打领带的关系” 客户关系也需要沉底,做到极致。“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按任正非要求,华为一线员工要保持与客户之间“不打领带的关系”,也就是朋友之间的密切关系,随时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一个演变为7个。华为做了两个举措,一个举措是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任正非称“放出了7匹狼”,一对一地服务于这7个新的运营商。这些系统部从运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就使华为比中兴技高一筹,使各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没有出现抓一部分,漏掉一部分,或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这样华为就将所有大小运营商一网打尽,全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

华为之所以如此,是在于一,不缺钱。它可以派出足够多的人员;二,华为四大战略第一条:“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服务到每一个客户是必须的,服务一家就赚一家;三,做到极致,不给对手留任何机会,让对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另一个举措,曾经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电信分家后,县地市公司基本没有采购权了,省级公司的部分采购权也上收。外资竞争对手以前只做总部和省级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的蚕食。这样一来,形势似乎对外资公司有利,华为遍布各地市的200多个网络受到挑战,管理层自然会想到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大量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人员。

于是有人建议说,撤销这些经营部可以节约成本,反正现在县局手里已没有采购权了。任正非的批复是:“我相信,这就是华为和西方公司的差别。我们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不放弃对我们有利的任何一票。”

任正非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他对手撤出地市级市场之后,他反而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华为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这样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我们跟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县市的电信局也有自己的办公室,随时给客户解决问题,而国际大公司在一个省可能就只有几个人,怎么能跟我们比?”华为河北和宁夏地区的一位销售代表说。每当省级以上公司集中采购时,往往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就成了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不打领带的关系”,让华为与基层客户的关系牢不可破;同时华为也在各地进行“咨询+营销”,帮助运营商分析网络现状,以真正实力抢夺大客户,发展新业务。1999年,华为帮郑州本地网做的网络分析和规划送到了河南省局高层的桌面上,获得了高度认可,省局还追问:“是谁做的?”

运营商在采购设备过程中,华为不光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还会告诉客户未来会有哪些方面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然后再告诉客户,华为的解决方案对降低这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有哪些好处,使客户知晓这样的方案能比竞争对手带来哪些更大的价值。

华为“不打领带的关系”遍及华为全国、全球市场的每一个末梢。不像外资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战斗的青春任正非说:“客户关系是一门学问”。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

有些人不屑: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外企就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外企一般是招聘名牌大学生,提供优厚的条件,最多在省会城市驻扎,很难像华为人一样,背井离乡,两地分居,长年奋战在异国他乡。

华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华为招聘的原则是招胸有大志、一贫如洗的人,所以,华为的员工大部份来至农村、小城镇,只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一,奋斗文化;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

这种人才模型加上奋斗者文化再加上物质激励和成长机会,让很多年轻的华为人奔波在世界各地,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还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及像清教徒生活的中东;同时,这也给了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不到30岁就做了国家代表,去和总统部长会谈,做上亿美金的项目……

视角五:技术的嗅觉与速度:创新撒手锏——华为的高效研发及快速准确的执行逻辑

华为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市场新进入者的后发优势,那就是用低价、良好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研发快速占领市场。低价和客户服务已阐述得很清楚了,华为的研发是怎么回事?

“院土”的高效研发任正非曾经公开承认,“至今,华为并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我们主要是在西方公司的研发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以及集成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研发成果更多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上。”

任正非并非不想做原创性的发明,不过,知识和专利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中国人力资源禀赋并非如此。华为只好采取一种折中却最具市场效率的方式: ①敏锐发现研发商机。一线人员随时倾听客户的表扬、牢骚、咒骂,第一时间研究产品问题;

②高效研发。华为46%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分工合作实现高效;

③所有工程师都必须是“商业工程师”。工程师要去做市场,市场人员要回来搞研发。任正非宣称:“华为没有院士,只是院土(商业工程师)。要想当院士,就不要来华为。”他在创业时就明白:只有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卖不出去就等于废品;

④第一时间申请专利,积累研发基础。近年来华为每年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占全球第一,目前已申请4万多项国际专利。

华为顾问吴春波通过对阿尔卡特—朗讯与华为的对比,发现前者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一个月内就可以成型。因此,虽然华为的产品线并不具有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或者前瞻性,但它为满足运营商具体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以及快速、准确的执行能力,正是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第5篇:铁路安全

爱路护路“不字歌”

爱铁路 过道口 列车过 列车停 保安全 不着急 不击车 不围车 铁路法 不抢行 不哄抢 不叫卖 学仔细不钻杆不扒车不钻车

道心上 不玩耍 不行走 不乘凉

路基旁 不放牧 不晨练 不采石

不捡炭 不取土 不乱倒 不搭建

钢轨件 不能卸 不偷盗 不买卖

防护栏 不破坏 不爬越 不涂抹

毁铁路 法不容 酿苦果 终自尝

惜铁路 如生命 护铁路 齐创建

创建安全文明铁道走廊三字经

爱家乡,爱铁路,爱公物 互尊敬,互帮助,互勉励铁路通,百业兴,人民兴 铁路法,牢牢记,永遵循铁路线,不毁路,不闹事 铁路边,不乱采,不乱堆搞创建,党政抓,领导带 创走廊,全民动,联队防要稳定,先宣传,再教育 要平安,综合治,多手段走廊内,治安稳,运输畅 保铁路,维治安,任务重铁卫士,尽义务,做贡献 勇斗邪,勇开拓,勇争先不怕苦,不怕累,讲奉献 为国家,为人民,立新功

推荐第6篇:铁路安全

云龙街社区关于开展铁路沿线

安全环境整治行动的方案

为了认真落实开发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针对我社区铁路沿线存在的治安问题,按照区政府的“决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安全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特拟定我社区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集中开展我社区铁路沿线安全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涉铁突出治安问题,全面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增强沿线人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推进“平安铁路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确保我社区铁路安全畅通。

二、整治目标

围绕不发生拦车断道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盗窃、破坏铁路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不发生“关、提、拆、放、击”等危害及行车安全的案件,不发生铁路交通事故的总体目标,通过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全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1、排查化解涉铁矛盾纠纷,落实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并签订铁路稳定责任书。

2、依法清理整治铁路沿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使非法收购铁路器材的站点得到全面取缔,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建立铁路沿线摔跤联防工作机制,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铁路治安防控体系。

三、工作步骤

1、成立整治专班,制定方案,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对沿线涉铁矛盾纠纷和涉铁突出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众性事件的苗头和隐患,要逐件排查造册;对废旧金属收购站点,逐一清理登记。

2、对排查的各类涉铁矛盾纠纷,要分类归口,并由包组责任人逐一化解;对排查的各类涉铁治安隐患,及时上报。

3、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加强工作措施,建立并完善铁路沿线联防工作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我社区成立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组,并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2、搞好宣传发动。采取边整治边宣传的方法,使整治行动和宣传教育同步进行。大力宣传铁路安全常识,切实增强沿线群众、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爱路护路意识,形成人人自觉爱路护路、共保平安的良好局面。

3、全面措排涉铁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要组织力量深入摸排涉铁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进行逐一排查登记,逐一解决。

4、配合上级开展打击整治。对铁路沿线发生的各类事件、案件,要配合上级开展打击整治,对铁路沿线的废品收购点要联手进行清理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铁路专用器材违法犯罪活动,规范经营。

淅河镇云龙街社区

2011年8月

铁路安全环境整治行动

领导小组

组长:罗敬鹏

成员:高朝月

巡逻员:李建兵

张十字龚献辉 李汉楚 叶忠良 张安丰 周能文高尚云李汉富周小春李汉生 高朝凡 罗炳胜

推荐第7篇:铁路安全

当前,全路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痛定思痛,吸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应急措施落实,强化安全基础建设,迅速稳定铁路运输安全局面。全路要以高铁和客车安全为重点,一手抓当前,落实安全应急措施,坚决稳定安全局面;一手抓长远,强化安全基础,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长期稳定。

——坚决取得安全大检查的实际效果。

一是全面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坚持眼睛向内,对行车设备、规章制度、干部管理、职工 “两纪”等关键问题要进行全面查摆。对排查出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分析,逐项制定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要建立检查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单位和部门,落实整改人员和时间,把问题整改到位。

二是严格落实干部包保检查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现场,抓住安全生产最薄弱、最关键、最重要的部位,与职工一道查摆整改安全隐患,实现对安全大检查面对面的指导。干部在包保中,要把突出问题切实查摆出来,及时进行整改,所包保的单位不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对干部包保情况要严格考核。

——坚定不移地强化安全基础。

一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科学界定铁道部、铁路局、站段安全生产职责,按照领导负责、逐级负责、分工负责和岗位负责的要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科学严密、有序高效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二是改进铁道部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充分发挥铁道部对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职能,加强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体外监督。

三是强化铁路局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铁路局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加大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落实从严管理的要求,从确保安全出发,对职工严格要求,严在对职工尽职尽责的要求上,同时要关爱职工,爱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保安全的内在动力。

四是加强运输安全的专业管理。在高铁快速发展、新技术装备大量投入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讲科学、讲规律,加强技术保障,加快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从铁道部做起,对技术业务进行归口管理;尽快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

五是严格执行铁路建设项目工期,以工程质量为核心,尊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工期安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压缩工期,保证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六是优化新建线路的开通条件,新线工程质量和各方面条件必须达到安全要求。要搞好静态验收、联调联试、运行试验、工程初验和安全评估等关键环节,所有问题必须在正式开通前整改到位。

推荐第8篇:台州发展深度分析

将台州市中心设在椒江是个错,将台州火车站设在黄岩王林也是个错.原本以为三区对三区外的县市有争议, 现在三区之间也有争议, 看来台州没戏了。 台州位于宁波与温州中间,浙东南黄金最长的海沿线,按理说台州的发展是非常 快速的。可是如今人在外面,外省人有几个知道台州?台州没有温州的那么大的 飞机场,也没有宁波那么大的飞机场,为何? 台州被谁抛弃了? 历史证明走人民公社这条路是行不通,吃大锅饭也是行不通,吃大锅饭是不会产 生现今的贫富差距,而共同贫穷对谁又有好处?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小平先生 提出先让一部分富起来,再带另一部分富起来。 按照小平先生的策略,台州设市时应当好好通策全市的规划,而非应一地的利益 损害全台州的利益。可现在却是行一地的利益损害全台州的利益。难道不是吗? 将椒江从黄岩独立出来,将大笔的钱投入椒江,结果是损害了黄岩的利益,临海 就更不用说了,仍至全台州的利益,请问椒江又得到了什么?椒江的经济带动了 全市的发展吗?投入椒江的钱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今为了补黄岩的损失,将火车站设在黄岩王林,一个偏西的地方,能带来多少 的经济效益? 台州市下面天台、仙居、三门、临海、温岭、玉环,还有就是那三区了。天台、仙居、三门、临海他们会到黄岩坐车吗?不会。温岭、玉环人会到黄岩坐车吗? 不会, 三区里的路桥人会到黄岩坐车吗?恐怕正如有网友所说路桥南片的人也不 会去那里坐车,因为到黄岩火车站的距离比到温岭的距离还要远。 如此只有椒江人与黄岩人会在黄岩火车站坐车, 而三区本来就是黄岩的一个县级 行政区。搞一个地级火车站,还有多少经济效益?何况三区中的路桥南片的人也 不去黄岩火车站坐车。 我们知道甬台温铁路是目前中国速度最快的铁路, 每个小时能跑 250 公里, 之所 以快除了铁路是按高速设计施工外,也离不开火车头的作用,正是因为有此火车 头才能在高速铁路上飞驰。所以高速铁路与火车头这二者是最重要的,也是相辅 相成的。 同理台州要发展也可以从中借鉴其经验。 台州那个县市具备高速铁路的条件及担 当得起火车头的任务,只有如此,台州才能高速发展,如果还是行一地的利益, 而不通盘打量那是回到吃大锅饭,谁也发展不了的老路上,死路上。 在天台、仙居、三门、临海、温岭、玉环、加上现在的三区,(其实就是黄岩), 这几个地方,临海确实是不具备高速铁路的条件及担当得起火车头的任务。因为 她处于台州内陆。黄岩行不?如果不将椒江独立出来,如

果将投入椒江的钱转而 投入黄岩,黄岩对县城旧城改造以达到一个地级城市的条件,黄岩能担当得起火 车头的任务吗?不能!所以当初没如此行,而选择椒江。 椒江行不,也不行,椒江本来就是黄岩的行政区,而且椒江也没有玉环那样的深 水港。以房价可以说明,椒江房价均价是

4、5000 元一平方,而别的县级城市早 早超过其房价,比如温岭与玉环。如果不是温岭人还有从临海迁过来的人在椒江 投资经商,椒江的经济更差,也就是说椒江现在的经济还是温岭与其它地方的人 而成。 玉环人口太少,土地面积不够,无法向外发展。 那么接下来就是温岭了,温岭人口与黄岩接近,经济只有少数家乡镇欠发达。台 州市中心应当设在温岭。一个例证是,按照习惯做法和初步设计,温岭火车站均 按县级市 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计,但考虑到实际需求,铁道部最终在去年 3 月通过评审,同意将温岭火车站总站房规模扩至 9818平方米,是原来的 5.4 倍。 如果将台州设在温岭,那么应设在温岭横峰地带,这是温岭平原的腹地,可向四 面扩展, 太平与城东合并为一个区,城南、松门、石塘合并为一个区,新河与箬横金清合 并一个区,泽国与路桥合并一个区,横峰、城北和大溪合并一个区作为中心区。 温峤与坞根合并为一个区,共可设 6 个区。机场建在金清,火车站(客货)建在 路桥,深水港建在玉环,如此一个大温岭的组成,为一个大台州的经济发展担当 起火车头的任务,温岭在各方面也比黄岩更具备高速铁路的条件。(注:从黄岩 到仙居神仙居旅游景点的路程也比从温岭到雁荡山更远),设在温岭,很多的旅 游景点也更能开发利用起来。不说别的,温岭吃的东西都比台州三区更好吃,娱 乐场所也是台州市里最高档的。 这里值到特别一提的是,温岭人的经商头脑是台州共识的。 (当然玉环人也很不 错)设在温岭,也带动了玉环的经济发展,台州经济的火车头现在其实就是温岭 与玉环这二个地方。当这二个地方因设地级市更快更好地发展了,也就能带动其 它县市的经济发展了。完全符合小平先生提出的先让一部分富起来,再带另一部 分富起来。 可是看现的规划,及三区之间还在争谁最强,(而非全盘规划打量)宁波与温州 将台州远远被抛在后面,差距会越来越大。别对我说,过了几十年台州会跟上他 们, 因为当我们在发展时, 他们同样也在发展。 直快车要跟上动车组是何其难呀! 台州到底在哪里?生活在台州的人都曾经为之烦恼, 在家知道台州是一个地级市, 出门不知 道如何解释应该怎么去台州。 有个朋友从杭州坐快客却怎

怎么也找不到去台州的车, 因为只有 杭州至椒江、杭州至黄岩、杭州至路桥、杭州至温岭等,最后经打听才知道缘由。台州市三 区的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台州人,多希望台州三区一体,495 年代台州市委、市政府曾经为之 努力过。但终因缺乏点什么,台州人就是不能象杭州人、宁波人、温州人一样清楚地向外来 人介绍台州到底在哪里。 去年 10 月台州火车站开通了,很多市民在欣喜台州终于圆梦火车的同时,欣然以为找 到了台州在哪里的答案了。出门在外或者远方来个什么客人,终于可以大胆告诉对方:你可 以乘火车到台州火车站下车。这样可以潜台词地告诉客人或远方的朋友台州在哪里了。 可是,没过几天,市民又开始迷糊台州在哪里这个问题了。因为,大量路标,比如指示 牌,公交车站,甚至台州的主流媒体台州电视台,台州的报纸等,广泛宣传的不是台州火车 站,而是黄岩火车站。台州在哪里又一次遭遇意识领域的混乱。 或许,媒体们是认真的,在他们看来,台州人是“傻傻”的,在他们看来,台州人都乡巴 佬,哪里会知道台州火车站在哪里?于是,媒体们挖空心思,想了两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个 好答案--“台州火车站(黄岩)”,有些媒体干脆简称“黄岩火车站”。他们“爱”民之心切可 谓可佳!或许,他们正沉迷于自己的创意呢! ! 可实事上,台州人没有他们相象的那么笨,也没有他们相象的那么乡巴佬。他们不没有 领情挖空心思的记者们,反而有些“没有休养”的市民们破口大骂,有些“多管闲事”的发贴投 票,等等。一时间多事的台州市民们又开始努力地呐喊了。企图通过“草民”个人努力,扭转 媒体们的“好心”,让台州火车站名正言顺。心那个急啊,不言而喻。 可以理解,台州火车站的开通本来已经把肚里地“那块石头”放了下去,可是这些天这块 石头又提起来了,甚至提到了咽喉处,让人透不过气来。台州人多么需要找到心理的那个台 州到底在哪里, 多么需要一夜间整齐各方的思想意识, 让所有台州里外的人明白台州就是在 那里。哦,对不起,我也差点犯错了,不是台州火车站,而应该是“台州火车站(黄岩)” 或者“黄岩火车站”,老土了! ! 难啊! 谁让台州媒体这么“体谅”台州人的“傻”呢?在这意识领域里一正一反的剪刀差之 间,让我突然明白了是谁让台州人迷糊台州到底在哪里了!! ! 因为现在很多外地人开车下高速,或是下了火车问黄岩人,台州市在哪里?黄岩人回答,在椒江;有的是 在路桥下飞机问路桥人,台州市在哪里?路桥人回答,在椒江;可是到了椒江后,问

椒江人,台州市在哪 里?椒江人的回答是,在经济开发区;到了经济开发区,再问人,台州市在哪里?开发区的居民回答,就 在市民广场公园那边,对了,还有对面的那幢大楼! 其实在三区人民的心目当中,台州市就是一幢大楼,和一个公园。有多少人把自己当作台州人来看待,而 这次市里的会议也就是为了要在椒黄路三区和开发区人民心目中建立起大台州的概念,消除各个区之间的 利益矛盾,同时加强三区,以及经济开发区各个地域的市政建设与联系,建立真正的台州市中心城区。 临海市 317000 面积 2171平方千米,人口 112 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古城 街道东方大道。下设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 街道;汛桥镇、东塍镇、小芝镇、桃渚镇、上盘镇、杜桥镇、涌泉镇、尤 溪镇、河头镇、沿江镇、括苍镇、永丰镇、汇溪镇、白水洋镇。 温岭市 317500 面积 836平方千米,人口 115 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太平街道人民东路 128 号。下设太平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横峰街道;大溪镇、泽国镇、新河镇、箬横镇、松门镇、石塘镇、城南镇、滨海镇、坞根镇、石桥头镇。 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在两年前我第一次去台州采访前,竟然不知道中 国还有个叫“台州”的地区级市。买飞机票时,服务员特意为我查了好一会儿才 告诉道:只有到黄岩机场的,好像台州就在黄岩附近。最后电话打到台州市委的 同志才弄明白,原来黄岩机场就在台州市区。可为什么不叫台州机场而叫黄岩机 场呢?到台州后问了当地官员,他们苦笑着告诉我:建机场时,国家民航部门的 管理者说,国内和国外的人都知道黄岩,因为黄岩蜜橘出名,台州没人知道,若 起名台州就会影响民航的“社会效益”。台州人哭笑不得,只好认账。 台州在哪里?几千年来,地图上我们找不到,即使在十来年前的中国地图 上我们仍然不易找到台州这样一个城市。 就是在台州的诸多经济指标已经超过温 州市的今日,许多台州人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仍然会有意无意地加一句: “我们就在温州旁边……” 嘿,这个台州! 然而,到了台州,我才发现,这个地方太了不起了,了不起到了若有谁把 它小视,就等于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个严重的现实错误! 让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台州吧:台州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温州和 宁波中间。其面积比温州和宁波要小,陆地面积 9411平方公里,而它的海域面 积则多达 80000 多平方公里,相当于 1.2 个宁夏的面积。由于历史和独特的地理 原因,台州几乎一直远离华夏文明的中心而不被国人所认识

。从中国的版图看, 台州北有以强大而文明著称的宁波, 南有喜欢张扬而躁动的温州, 西面有大雷山、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大山,与金华、绍兴等著名地域形成阻隔,所以台州 在历史上几乎不被人所熟识, 即使在今天, 多数中国人还不太知道中国有个台州。 从地形上看,台州很像挤压在周围群雄中间的一把太师椅,三面高,中间低,只 有向着大海一面敞开。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交通落后的岁月里,很自然地被 外界隔绝开来。唐代之前的台州因此一直被官府作为罪臣贬职的流放地,后人不 敢也不愿提及它——这一历史渊源,使得台州人养成了不愿张扬的习性,即使干 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也不会沾沾自喜地向外人张扬, 甚至宁可让别人摘去头彩, 自己甘愿落伍于人。也正是这一点,邻近的温州和宁波人得了许许多多台州人的 好处,这些都是他们几个“邻里”之间心照不宣的事。 这不能怪邻近的温州和宁波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台州因地理的太闭塞,简直就是一个被大山和大海完全 包围的独立山国。 有史记载: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永初三年 (公元 422 年) 七月, 出任永嘉太守,在途经台州赴任途中,因山高路险,又多林莽壑深,便招得几百 民夫开山伐木,一路焚烧丛林方“日走三里”。由于谢灵运他们一路砍烧林木, 以至于当地的台州官员以为是匪徒滋事,发兵前去阻挡,闹出笑话。台州交通不 便而闹出的“历史性笑话”还有不少,即便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的八十年代仍然没 有断传过。在这之前的 1958 年,台州修过一条与外界通行的公路,但因要翻越 括苍山等被李白惊呼为“高达四万八千丈”的重重大山,被司机们视为畏途。天 气晴朗时,去一趟省城,需要天不明时出发,黑夜才能赶到西子湖畔。如遇雨雪 天气,由于山道险恶,谁也不敢出差。不然车子途中一旦被险情所搁,呼天不应 叫地不灵时,难保性命。一场雨来,几天不通路是常事。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群 省城来的客人,乘坐几十辆客车被阻在猫狸山岭上,几天下不了山,结果几百名 旅客只得冲进沿途的农家户舍,竟然把山民们家中的所有食物吃了个精光 前些天,笔者去上海嘉定某单位办事,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一位 50 有余老同志问:你们台 州是不是属温州的?我无言以对。回来与一位解放日报的同行提及此事,他也说:前不久还有人 与他打赌“台州是温州下边的一个县级市”,让他啼笑不得。 台州的许多响亮的名片: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居民消费水平曾居长三角 16 城 市之首,城镇居民轿车拥有量曾为全国第一;台州更是中国

推荐第9篇:CES深度分析(版)

CES深度分析:自动驾驶催生商业模式变革

(一)

摘要

文章对本届CES的自动驾驶最新进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变革是自动驾驶领域群雄并起的原因,并从“合作共享”、“传感器成本下降”和“车联网发展”三个角度论证了自动驾驶产业化的长足进步。他还指出,自动驾驶竞争的关键是更加理性的决策算法和更实用的计算平台。文章最后,作者对自动驾驶的未来表示非常期待。

如果说三年前传统车企对自动驾驶还是将信将疑,如今则几乎全线压注自动驾驶。谁能最先把自动驾驶投入实用,谁就赢得下一个时代,而竞争关键则取决于决策算法和计算平台。

群雄并起,逐鹿自动驾驶 在新年刚开始的一周,如果你想找个地方和汽车业的人士聊聊,那最合适的地方一定是拉斯维加斯,今年的CES,车厂的参与力度堪比北美车展,而最热的主题,毫无疑问是自动驾驶。而CES的开幕前夜致辞,一向被认为是整个CES的风向标,今年的主角从之前的Intel和微软变成了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演讲主题正是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 英伟达CEO黄仁勋演讲,内容涉及AI、游戏生态、自动驾驶。 在这次CES上,英菲尼迪、奔驰、日产、现代、德尔福、大众、福特、丰田等公司竞相展出自家的自动驾驶汽车原型,同时,福特、沃尔沃、谷歌以及宝马等都公布了计划,将在今年将其自动驾驶测试车队的数量扩大数倍,从40辆到100辆不等。 如果说五年前,谷歌开始其无人车测试时,像春秋时代一个孤独的布道者,追随者寥寥,而怀疑者众。那么现在就是自动驾驶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传统车企几乎全线进军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与汽车商业模式的颠覆 从三年前的将信将疑到现在的大举投入,一方面是谷歌、Uber和特斯拉这样的公司用事实不断展示技术上的进步,但最主要的驱动力,还在于传统车厂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即将为汽车商业模式带来颠覆式的改变,这可能是自内燃机发明以来,汽车行业最重大的变化。 自动驾驶带来的商业潜力有多大?从本质上讲,自动驾驶和互联网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它们都通过去人力化,降低了传输成本。互联网降低的是信息的传输成本,而自动驾驶则降低有形的物和人的运输成本。对比互联网已经产生的商业影响力,就可以想象自动驾驶的商业潜力。 奔驰无人驾驶卡车上路测试 借助自动驾驶,一箱德国啤酒从工厂出厂到中国的超市,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干预,全程自动化运输,中间会经过轮船、海关、高速和城市,其中的任务调度都将可以在云端完成,这提供了端到端的运输解决方案。这将需要无缝的基础设施连接,但根本的变化还在于无需借助人力进行运输。 同样借助自动驾驶,从首都机场到上海的淮海路可以提前预约服务,中间也许会经过几次拼车,以实现运算效率最大化,就像手机基站切换那样,但全程依然是无缝连接的。 新的运输模式:TaaS2.0 基于这样的应用,TaaS2.0(运输即服务 Transportation as a Service)正在成为业界探讨的热点,这里将TaaS1.0定义为有人驾驶,而自动驾驶则是TaaS 2.0时代。摩根士丹利公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实现汽车完全无人驾驶将极大程度降低拼车成本,每辆车从目前的1.50美元一英里降至20美分一英里。 这一运输模式的变化对于传统车厂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汽车从私人拥有变为共享运输工具,传统车厂的目标客户就将由个人消费者转变为TaaS运营商,正如华为和中国移动的关系一样。随之而来的,汽车的设计、销售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汽车厂商就很难维持原来的强势地位。 共享汽车的使用率将可以提升一个数量级(考虑一下我们现在私家车的行驶时间,以及每次的乘员人数),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汽车整体销量极有可能趋于下降。自行车市场的历史可以作为参照,2000年之前,自行车是中国私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的自行车年销量达到5000万辆,还涌现出像中华自行车这样的世界级品牌,但是当自行车作为私人出行工具的地位被汽车取代后,中华自行车陷入破产的命运。如今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出行服务的工具,并且设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保留下来的市场也不能当年的规模相提并论。今天,中国的自行车消费量已不足巅峰期的40%,并且还在持续收缩中。 这意味着,整车厂将会遭遇残酷的淘汰赛。 福特已经未雨绸缪,高调宣布成为出行服务提供商,并启动了FordPa项目,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包括:移动出行服务,帮助消费者更高效出行的FordGuides在线服务等。福特 CEO马克·菲尔兹将其称为继福特为世界发明创造汽车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全新平台。Alphabet(谷歌母公司)在将其自动驾驶项目成立了独立公司Waymo后也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提供拼车服务,该服务基于和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共同开发的半自动驾驶MPV。宝马与Sixt SE共同建立了拼车服务公司DriveNow,也准备切入这一市场。紧随其后的还有大众、奔驰以及通用等。

面向运营的自动驾驶技术难度更低 自动驾驶的目标市场可以分为两块:面向私人和面向运营。从技术上讲,如果一辆车被卖给私人的时候,其自动驾驶等级是Level3的话,那它就能在面向运营的时候发挥Level4的功能,这是因为运营车辆可以在事前被充分规划,规定有限的行驶区域,设定行驶的各种限制,包括车速、路线等,并且预先进行充分测试。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技术水准下,用于运营可以实现更高级的功能。 可以说,商业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其实现时间将早于个人使用的自动驾驶车辆。 尽管不同的车厂有不同的自动驾驶规划,但综合来看,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量产车,2023年之前可以实现高速上的Level3自动驾驶,和一般道路上的Level2辅助驾驶,而同期面对运营商的自动驾驶车将可以实现在有限区域内的Level4自动驾驶。 能否在这场自动驾驶的竞争中胜出,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整车厂下一个十年的命运

CES深度分析:自动驾驶产业化迈向纵深

(二)

整个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产业化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包括产业链整合、成本以及车联网。

一、合作共享成为共识

1、业界企业相继合作

“我们希望到2021年开发一套所有人都能使用的标准系统。因此,我们欢迎制造商、供应商或科技公司等其他公司参与其中,共同为无人驾驶平台做贡献。”在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宝马、Intel和Mobileye公开了三方合作的更多细节,福利肯斯坦表示,宝马及其合作伙伴最终将以非独家协议的方式,将该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给业界,包括其它车厂。

宝马与英特尔、Mobileye联手开发全自动驾驶汽车

研发的是平台级产品,技术上开放,商业上不排他,在传统车厂的研发历史上,这样的开放态度是少见的。在自动驾驶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合作反而成为最主流的选择。

这三家公司的合作可能是业界最值得关注的,但回顾2016年,类似的合作可以拉出一串长长的清单,下面的合作仅仅是浮出水面的一部分:

 Waymo和本田的合作,Waymo是谷歌自动驾驶项目单独拆分后成立的子公司,双方计划在2020年前后实现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的实际运用。

 英伟达和奥迪的深度合作,之前奥迪已经推出了有Tegra K1的域控制器zFAS系统。

 英伟达与ADAS业界翘楚博世达成深度合作,表明传统Tier 1正在快速跟上这波潮流,并且将其有深厚积累的车规级量产化经验带入自动驾驶领域。  特斯拉和三星在计算平台方面的合作,三星今年是在汽车领域动作最大的消费电子公司,先后将马瑞利和哈曼收入囊中,并且成立了一个小型部门,研发自动驾驶处理器及传感器,并且已经凭借其应用处理器切入奥迪供应商体系,可以预期三星将成为高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特斯拉的深度合作,为三星撬动自动驾驶市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支点。

德尔福和Mobileye的合作,德尔福在CES期间专门提供了测试车供观众体验,其CTO杰夫·欧文斯表示,该自动驾驶系统将于2019年投入生产,预计批发价约为5000美元。 

 德国三驾马车:宝马、戴姆勒、奥迪联手收购地图供应商HERE,Intel也在最近加盟,收购了HERE 15%的股份,作为联盟的主要成员,Mobileye也已经和HERE一起收集并共享道路数据。

沃尔沃与奥托立夫的合作,双方共同开发的自动驾驶平台将向整个业界供货。

 耐世特和大陆计划在密歇根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将打造面向自动驾驶的的电控系统和其他车载硬件。 

2、四大核心因素推动合作 曾经的竞争者走到了一起,整个供应商的关系也在重组,Tier

1、Tier2以及主机厂,也从未如此深入绑定在一起。群雄并起、连横合纵,在百年汽车历史上,从未有如此规模和深度的合作。这源于四个核心的驱动因素:降低技术风险、分担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以及锁定客户。 “开发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挑战,我认为难度与载人登月相当。” Mobileye CEO阿姆农·沙书阿表示这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与此同时,各个重要玩家也在全力扩充自己的研发范围,Intel今年动作频频,先后收购了深度学习初创公司Nervana, 增强其在AI方面的实力,在今年的CES展上,Intel分别展出了与地平线机器人和AImotive合作的ADAS 原型系统。在合作的同时,大家也都留一手,确保不被别人卡死。

二、传感器成本快速下降 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汽车最显著的成本,本届CES期间,Waymo CEO克拉夫西克宣布Waymo已经将激光雷达成本降低了90%,单价约为7500美元。克拉富西克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Waymo可能会向其它公司销售硬件”。受该消息的影响,Mobileye股价下跌4.4%,降至39.86美元,创下去年11月中旬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投资者普遍认为此举有助于增强竞争,改变Mobileye一家独大的格局,加速成本下降。 Quanergy、Velodyne、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在推进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其核心在于上游半导体工艺的突破,例如高功率高波束质量的辐射源、高灵敏度接收技术、产品良率等,如果这些关键指标获得突破,固态激光雷达的实用化有机会让成本下降至100美元。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最精准的自主感知手段,其有效感知范围超过120米,而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但限于之前价格高昂,无法部署在量产车上,但前景无疑是乐观的。 其它的传感器价格本身已经在可接受的区间,而性能则持续提升,在CMOS sensor方面,目前已经有4Mp像素密度的车规级产品;毫米波雷达正从点目标探测往成像雷达方面发展,例如SAR(相控阵)型雷达,正在从军用领域向汽车领域推进。 毫米波雷达芯片也正在从硅锗工艺向廉价的CMOS工艺发展,预计2020年左右,COMS工艺可以达到现有硅锗工艺的水平,并且发射、接收以及信号处理器三合一的产品也在开发中,届时,毫米波雷达芯片将可能比目前的价格下降数倍。

三、车联网(V2X)迈出坚实一步

1、国外V2X进展 16年12月14日,美国交通部发布了V2V(车与车通信)的新法规,进入了90天公示期,法规强制要求新生产的轻型汽车安装V2V通信装置,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美国交通部还在近日宣布成立一个自动驾驶委员会,专门对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进行监管,该委员会包括了通用汽车CEO玛丽·巴拉、Waymo CEO克拉夫西克、苹果副总裁丽莎等人,目标是确保先进的技术得到安全的部署。 安装在车上的V2V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超级传感器,它提供了比任何其它车载传感器都高得多的感知能力和可靠性,在自车感知技术尚不能达到高可靠性之前,用V2X可以决定性地提升其可靠性。 美国交通部的新规中要求V2V装置的通信距离达到300米,并且是360度覆盖,远超摄像头的探测能力,并且其感知信息属于结构化信息,不存在误报的可能,根据美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利用V2X技术,可以减少80%的非伤亡事故。 但这一切是以100%的覆盖率为前提的,在此之前,车企也曾经做过尝试,例如凯迪拉克,但都因缺乏足够的覆盖率难以发挥作用,依靠强制性的法规驱动,V2X普及的最大难题将得以有效解决。近日,高通发布新闻表示,将与奥迪、爱立信等公司进行蜂窝-V2X(Celluar-V2X)的测试合作,该测试符合由德国政府主导的项目组织——自动互联驾驶数字测试场的测试规范。在此之前,高通推出了基于其最新骁龙X16 LTE modem的全新联网汽车参考平台,支持作为可选特性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和蜂窝-V2X。

2、中国V2X进展 16年下半年,发改委连同交通部联合发布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结合技术攻关和试验应用情况,推进制定人车路协同(V2X)国家通信标准和设施设备接口规范,并开展专用无线频段分配工作”的标准制定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LTE-V极有可能将确定为中国标准。 5G 的推进对V2X是非常大的利好,因为5G标准本身就包含了V2X,可以说5G的发展和自动驾驶的发展是自洽的。 为了满足在商业应用上的高可靠性,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在增强车辆能力的同时,需要将道路从对人友好改造为对车友好,从去年开始,中国所有的自动驾驶示范园区都在规划部署路侧系统(V2I)。随着5G的时间表日渐清晰,更大范围的部署也让人非常期待。 与3/4G时代主要面对个人消费者需求不同,5G的核心推动力来自物联网,而汽车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单一应用,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可以产生超过1T的数据,目前,像HERE这样的地图供应商正在积极准备用于自动驾驶的实时高精地图,以克服静态高精地图无法适应道路变化的难题,但之前受制于无线带宽限制,很难达到实用,5G可提供高达10Gbps+的峰值速率,以及1ms的低延时性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3、V2I商业化模式

由此,V2I使商业化有了简单直观的模式:谁投资V2I,谁就可以从中受益。因为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已经部署了V2I的封闭路段行驶,计费因此变得更容易。

深度分析:自动驾驶呼唤理性决策

(三)

一、决策算法成为竞争焦点

从技术角度讲,自动驾驶由三大主要技术构成:感知、决策和控制。现在自动驾驶技术真正的门槛在哪里?

地平线自动驾驶技术架构

如果你去CES参观各家公司的自动驾驶样车,你会发现一个趋势:各家公司的传感器配置越来越趋同化:前视多目摄像头,77GHz长距/短距雷达、环视摄像头、加上十个以上的超声波雷达,豪华一点的再配上几个低线束的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的供应商也差不多。在感知层面,随着ADAS的大量部署和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可以说感知技术已经不是主要的瓶颈。而控制则是传统车厂和Tier1非常擅长的领域,做了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自动驾驶在技术上的竞争,主要聚焦于决策环节。事实上,区分一个系统是ADAS还是自动驾驶,也主要是看该系统是否有决策部分。无论是谷歌,还是特斯拉,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都还是体现在其决策算法方面。

传统汽车界的研发是基于功能安全的设计方法学建立的,渗透到开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过去一个世纪,将汽车的安全性提高到了极高的水准,如今,顶尖的公司已经可以确保汽车发动机能使用一百万公里!但是面对汹涌而至的机器学习热潮,传统汽车界突然发现自己严重缺乏技术储备,面对特斯拉和谷歌激进的策略,显得力不从心。这已经成为制约传统车厂开发自动驾驶的最大短板,目前,传统车厂或者大肆收购机器学习公司,或者与其合作,他们需要尽快补上这块短板。

传统车厂出身的克拉富西克显然深知这一点,在他出任Waymo CEO之后,谷歌一改之前模棱两可的商业策略,明确表示向车厂提供解决方案,并迅速宣布和本田合作,事实上是将自己定位在Tier 1的角色,此前谷歌虽然在技术积累上处于领先位置,但一直没有确定可行的商业模式,克拉富西克的到来,让谷歌对于商业化的态度更接地气,也更精准。在该解决方案中,硬件基本也是外购的,显然无法成为谷歌的竞争壁垒,最有价值的,还是一整套经过验证的软件,尤其是其中的决策算法。可以想象的是,谷歌将会向业界提供软件授权,就像它之前在安卓系统上所做的一样。

二、理性决策是必然趋势

决策算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达到自动驾驶所需要的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动驾驶决策的结果会输出到控制器,根据ISO26262已有的功能安全的规定,这会反过来要求决策系统也需要达到ASIL-D的标准。目前,ISO组织对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功能安全标准正还在制定中,有可能会用一种新的标准进行考量,但功能安全的基本原则依然有效。

1、端到端的AI方法有隐患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如何才能满足功能安全的要求?对于谷歌、百度以及许多初创公司,这些非传统车厂出身的玩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目前,很多创新公司都在使用深度学习加增强学习做端到端的训练,也就是说,从传感器的输入直接导出控制器(刹车、油门、转向等)的输出。但深度学习的问题在于它失去了透明性,仅仅依赖于概率推理,也就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推理,而这两者是有本质不同的。

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举个例子,统计发现,手指头越黄的人,得肺癌的比例越大。但事实上,手指的颜色和得肺癌的几率之间显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那么为什么统计数据会显示出相关性呢?这是因为手指黄和肺癌都是由吸烟造成的,由此造成了这两者之间产生了虚假的相关性。

深度学习就像一个黑盒子,无法进行分析,出了事情你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办法预测下一次会出什么状况,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用深度学习训练一个系统,来分辨哈士奇和爱斯基摩狗,初步测试效果非常好,但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这个系统其实是通过区分背景,而不是狗本身来判定其种类的,因为训练所使用的样本中,爱斯基摩狗几乎总是伴随者雪地的背景,而哈士奇则没有,想想看,如果这样的系统应用到自动驾驶,是多大的隐患!

深度学习的实际表现,基本上取决与训练的样本以及你所要求输出的特征值,但如果你的样本比较单一,输出特征值又比较简单,则很容易训练出你并不想要的结果来。就自动驾驶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它需要高度的理性决策。 如今,深度学习的热潮席卷了整个业界,很多人不再对基础算法进行钻研,而是疯狂加大数据,堆机器进行训练,以期更快地出成绩,结果看上去还不错,但这样的非理性态度其实是给自动驾驶埋下了隐患。我们需要的是对于事实逻辑的深入分析,已经不同方法论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用小数据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更能说明我们对机器学习技术的理解能力。

2、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不灵活

传统的主机厂和Tier 1面临的则是另外的问题,如果接触各大Tier1的ADAS产品,无论是AEB,还是ACC,LKA,你会发现都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这种系统精确可分析,但专家系统的问题在于,但场景非常多变时,创建的规则就无法保证足够的覆盖面,结果,当添加更多新的规则时,就必须撤消或者重写旧的规则,这使得这个系统变得非常脆弱。

并且,各个功能都有自己单独的规则,组合到一起,其可能性就非常多,甚至还存在矛盾,这使得ADAS向自动驾驶过渡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我曾经跟一家主机厂在交流他们的决策系统询问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这种基于专家系统的规则经过组合,能产生一万种可能!你甚至很难对这个系统进行完整的测试。

3、新的决策机制:因果推理

因此,我们需要在自动驾驶领域引入新的决策机制。自动驾驶决策技术路线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从相关推理到因果推理。这样的人工智能框架是Judea Pearl在八十年代建立的,他也因此拿到了图灵奖。

上世纪 80 年代初,Judea Pearl为代表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路:从基于规则的系统转变为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一个概率推理系统,贝叶斯网络在数据处理方面,针对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可信度分析上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它具有两个决定性的优势:模块化和透明性。

地平线自动驾驶决策机制

模块化的优势非常重要,例如,假如任务是更新汽车的变速箱,当变速箱被更换的时候,你不必重写整个传动系统,只需要修改为变速箱建模的子系统,其余的都可以保持不变。 因此,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的系统作为一个子模块融入到其中,专家系统可以是另一个子模块,也融入其中,这意味着我们有了多重的冗余路径选择,这种冗余构成了贝叶斯网络的子节点,将有效强化输出结果的可靠性,避免一些低级错误的发生。

透明性是贝叶斯网络的另一个主要优势。对于自动驾驶而言,这尤为关键,因为你可以对整个决策的过程进行分析,了解出错的哪一个部分。

可以说贝叶斯网络是理性决策的极佳实现,适合用于设计整个决策的顶层框架。 因果推理的另一个典型范例就是基于增强学习的决策框架,它把一个决策问题看作是一个决策系统跟它所处环境的一个博弈,这个系统需要连续做决策,就像开车一样。优化的是长期总的收益,而不是眼前收益。这有点像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优化的目标不是明天的收益,而是明年或者十年以后的长期总收益。

谷歌把这样的框架用在下围棋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自动驾驶的场景也非常适合应用这样的决策系统。比如说要构建价值网络,评估当前的驾驶环境风险,评估的是从现在时间到未来时间的整体风险;然后利用策略网络输出本车的控制决策,选择最优的驾驶路径和动力学输出。

同时,我们还可以构建一个基于模拟路况的仿真环境,通过增强学习去做虚拟运行,获得最优的决策模型,并且还将产生大量的模拟数据,这对决策算法的成熟至关重要。

可以说,向因果推理型决策模型转化是自动驾驶技术迈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推荐第10篇:深度分析达能

达能集团简介

达能集团(Danone)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总部设立于法国巴黎,全球拥有近9万员工,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 。达能集团历史悠久,规模强大,位列世界500强,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鲜乳制品、饼干和饮料作为达能的三大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销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达能集团创建于1966年,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实施积极的业务国际化战略,在短短近四十年的时间成为世界食品行业的巨人,并拥有多个国际品牌,例如: DANONE(达能)、LU和EVIAN(依云)等。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

达能集团与世界上其他食品集团有什么区别呢?它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壮大自己的实力呢?

达能的发展战略

以营养健康为中心,聚焦三个潜力行业( 鲜乳制品、健康饮品、饼干)

加强国际合作是稳步增长的保证

集中打造强势品牌,发挥最大价值

(在成功地实现其知名品牌(Danone,Lu,Evian)和娃哈哈的销售额超过集团营业额50%的同时,达能集团加强了和全世界消费者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在广告上的投入。)

以地区第一为依托,打造世界第一

为消费者服务,不断创新

达能集团把它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对产品进行研究和革新。 (达能集团每年在研究方面的支出约为1.3亿欧元)

新技术带来高效率

持续发展的模式

达能的中国战略 达能是靠做加法——并购出身的。达能先是为食品厂生产玻璃瓶子,然后并购食品厂,最后出清玻璃厂制造资产、全力拓展食品业务。所以说,并购和出售是深入达能DNA的一种本性,连达能这个字好都是并购企业带过来的。从达能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达能的扩张战略的三个要点:一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断地从衰退行业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抛弃边缘产品和效益不佳的企业;达能以50亿欧元的价格将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饼干业务出售给美国卡夫集团就是一个很好抛弃达能自身边缘产品的实例。三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准确袭击国际竞争对手。更精确地说,达能的法宝就是“吞”(并购)和“吐”(出售)。

达能的中国战略目标

作为拥有雄厚资本和先进饮品生产技术的国际乳业巨头达能集团,早就看到了中国巨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和发展空间。因此,达能早在1987年在广州设立达能酸奶公司时,就已经制定了十分宏伟的中国战略目标:整合国内的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

达能的中国战略进程

自1987年广州达能酸奶公司成立后,达能就开始了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战略扩张。其在中国的扩张的手段仍然是“吞”(并购)“吐”(出售)。达能进入中国市场后,就开始对国内一些列优秀的饮品品牌采取了并购行为,为其实现整合国内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绝对龙头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下面是达能在中国的战略进程(达能在中国市场的并购与出售进程): 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

1994年与光明先后合资建立上海酸奶及保鲜乳项目,达能占45.2%的股份 1996年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的股权;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获得41%的股权,亚洲金融风暴后,拿到51%股权;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

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

2001年,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参股光明乳业,比例为5%。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5年4月达能亚洲持有光明乳业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20.01%。

2006年7月法国达能以持股22.18%的比例成为中国汇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2006年12月达能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致力于酸奶等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

2007年2月,达能在汇源果汁的股份增持24.32% 2007年11月达能以4.1亿元人民币为代价,终止与光明乳业的合作。达能与光明正式分手。

2008年年初,达能集团全资收购了北京妙士乳品公司。

达能的中国战略行动的控制

达能不像其他的外资企业那样以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来开发中国的市场,而是通过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的方式来对外扩张。达能精通此道,他就像一个伪装的猎手悄悄地诱因着自己的猎物。虽然几经伪装,但始终不能隐藏自己的捕猎的猎手本色。 战略步骤一:打造资本利器

从1987年开始,达能已经瞄准了中国市场。最初达能欲靠自己的力量打开中国市场,但达能发现,这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恰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1992年,银行对企业大规模放款,紧接着199

3、1994年开始清理三角债,银行紧缩,融资渠道堵塞,大批企业死掉。此刻达能预感到此刻把他的资本植入中国企业体内是多么容易的事情。1996年,达能先后完成对武汉东西湖啤酒、深圳益力食品公司的收购以及与娃哈哈的合资。此时这些企业和整个行业并未感到任何危险,他们在享受着资本带来的发展快感。 战略步骤二:编制捕猎利网

事实上,达能开始寻找更多猎物并植入他的资本。他这样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猎取一个企业,更在于猎取一个行业,甚至垄断多个行业。于是我们看到了2000年达能把自己的利器插入了乐百氏,2001年涉足光明,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2006年更蒙牛合作,2007年瞄准会员果汁饮品。 “达能从未强迫任何人与其合作。”达能如是说,但“事实上,它有办法让任何人就范。”猎手有时候也诱惑猎物吃饵,而这些饵也是日后达能猎杀猎物的有利条件,娃哈哈组建合资公司已经有七八年时间,可是在此期间,达能并不出面干涉,以装作不知道的态度慢慢等待非合资公司的成长。2006年,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时,达能才慢悠悠的拿出他的合同,指责这一违约事实,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份,以达到实质上彻底控制娃哈哈的目的。

战略步骤三:意在企业控股权

达能在时机成熟时开始对他植入资本的企业展开攻击。侵犯控股权就是达能的攻击之一。1996年与娃哈哈合作是,达能拥有41%的控股权,亚洲金融风暴后,达能通过各种方式拿到了51%的股权,娃哈哈合资公司猎物到手。娃哈哈合资公司到手后,达能在杭州娃哈哈集团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利润刺激下,开始出招欲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39家非合资公司,欲意彻底掌控中国饮品业的老大娃哈哈集团。至此达能酝酿的十年的阴谋浮出水面,宗庆后觉察到了达能的意图,于是展开了激烈的反击,达能和娃哈哈的口水战也自此开始了。同样的,2001年达能只拥有光明5%的股权,而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到20.01%。 战略步骤四:垄断行业王国

如果认为达能的目标是吃掉陷阱里的企业,就大错特错了。达能的目标是吃掉整个行业,而且范围不仅仅限于某一个行业,从他的收购行为可见一斑。 首先,达能意欲控制乳品行业。正如前文中指明的达能宏伟的中国战略目标是:整合中国国内的乳品企业,成为中国国内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于是我们看到达能与光明合作,然后吃掉乐百氏,最后跟中国乳品行业巨头之一蒙牛合作。其此,达能瞄准整个饮料行业,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2006年与汇源合作,成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合资公司娃哈哈也涉猎各个饮品市场。

观察达能的轨迹,其成长安身立命的绝学即不断地并购与出售,吞吐之间达能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达能中国战略并购的启示 达能在中国市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就有10多家而且参股比例不断上升。达能集团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功实现其收购战略并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其独特的对外扩张的战略会给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并购时有些启示:

1、战略并购和重组应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注意资源的互补性重组,实现战略性重组和并购。无论是同类产品或者行业的横向一体化,还是上下游产品企业间的垂直一体化,都依据产业自身内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互补关系来进行重组。

2、企业要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市场。

补充一点:

达娃之争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中国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外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要具备法律意识,尊重法律。有关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请专业人士把关,要特别注重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真正掌握企业经营的命脉。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蒋泽中说,“通过此事,外国企业要认识到,在中国盲目套用一些国际上的做法明显会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则要领会到,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有足够的国际化意识。”

第11篇: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度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度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进战略的三个方案之一,也是最新的一步。自中国新一届政府今年3月成立以来,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中国在“西进”战略上已提出多个方案。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访问印度期间则提出了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无论是经济带还是经济走廊,初衷都是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西进是破除美国霸权的大战略 美国的霸权的两大支柱是美元和美军,而美军的强大来源除美元的霸主地位外,就是军售和技术,面对美国的霸权受到所谓中国的威胁,而对中国步步紧逼,中国避其锋芒,在东边牵制的同时,采取西进战略,通过复兴和打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实现中国崛起的中国,来破除美元和美军的霸权,从而破除美国的霸权,最终真正解除中国的威胁。最近中国频繁访问中亚和东盟,提出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且土耳其有意向购买中国红旗9防空导弹,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满和恐慌,因为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不仅化解了美国重返亚太,打造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封锁,而且还进一步动摇了美国战略的根基,进而破除了美国世界霸权的两大支柱美元和美军。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和支付货币,是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最核心的支柱,美国一再发动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其美元的世界储备和支付货币的地位,特别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支付货币,所以美国一直抓住中东不放。中国陆上向西开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挺进中亚和中东,获取能源,同时采取货币互换,不用美元支付;降低美元对世界能源和贸易的支付货币地位;同时,中国向南发展同东盟的关系,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同样的目的。美军作为维持美元霸权的支柱,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外在表现,其强大的技术能力目前无人可比,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主要体现在军售和技术,军售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发展其技术,同时,降低其研发和制造成本,美国的军火工业已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美国需要战争和地区冲突,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出售武器,才能不断研发军事技术,才能巩固美元低位。一旦世界都不买美国的军事装备,不储备美元,不用美元支付国际贸易了,美国的霸权也就崩溃了,美国就好像一个强大的吸血鬼,靠美军的先进武器征服和控制世界,靠美元掠夺和剥削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成为美国的奴隶。一旦谁要侵犯其美元和美军的地位,谁就是美国的敌人,他就要对谁下手,这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东亚的日本、中东的以色列和欧洲的英国无非是其在各地的棋子和打手,一旦美国的两大支柱被破除了,美国就真正没钱了,美国也就不可能再庇护这些国家了,自然他们就老实了。中国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一方面避其锋芒,一方面釜底抽薪,通过在东牵制,和向西发展,一方面通过和周边通过能源和经贸合作,通过货币互换,打破美元的支付主导地位;一方面通过经贸合作逐步上升到安全防务合作,建立互信,不给美国军售的机会,同时,中国通过性价比的武器出口不断冲击美国的武器市场,遏制其军售,这就等于打到了美国的七寸和软肋。所以美国极其恐慌,到处散风点火,大肆叫嚣中国威胁,唱衰中国经济,同时,联络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大搞军事同盟,不断挑衅,逼中国出手,所谓你搞你的,我做我的,坚决不上美国的当,只要中国沉住气,按照自己的既定战略走,主动权就在中国一边,一旦中国的打造丝绸之路战略实现了,中国真正崛起了,对于美国这样的实用主义国家,就会被迫放弃与中国为敌,毕竟美国是商人,不同不正常的日本,是中国的死敌。

西进战略稳步推进,最新的一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蕴藏巨大潜力。“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今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但这条大走廊却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二、合作成就喜人

21世纪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合作的“黄金世纪”。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三、互联互通加快、包括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的共识。“中亚地区的先天不足是缺少一个出海口”,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姜毅告诉中新社记者,坐拥丰富自然资源的中亚地区,其最大掣肘在于“对外联系网络不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形成联动发展网络,首先应打通“互联互通”环节。中亚要使自己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融合在一起,一项重要条件是实现交通的便利。而中国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能够助力中亚铁路、公路、航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济带将不仅为中亚打开对外交往的新窗口,还将影响包括东亚、南亚、西亚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并最终像古丝绸之路一样,辐射东欧、南欧,形成联动发展的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参观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时亦提出“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与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得益彰。

上合组织在其中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能源、通信、农业四大领域的经济合作。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在非资源领域就是交通。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萨克斯坦连接,一条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霍尔果斯口岸,依托铁路,中哈两国建立起了跨国际合作中心和跨国际合作区。预计到2018年,货运量可以达到2500万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路相通,意味着中国和中亚各国全都连接了起来。以后再建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那时整个中亚的立体交通网就完整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互联互通工程,是丝路沿途各国的共识。今年6月,哈萨克斯坦交通运输部铁路局副局长叶尔金·梅尔别科夫对媒体说:“哈萨克斯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你可以说这是丝绸之路的复兴。”过境铁路为哈萨克斯坦迅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减少了该地区对俄罗斯的依赖。

此外,去年底伊朗时任总统内贾德向纳扎尔巴耶夫提及建设连接中亚的心脏地区和伊朗海港的铁路计划。

四、自贸区是努力方向

自贸区建设是远期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自贸区建设成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远期目标。

五、介绍和评论

1、路线。

“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通过沿线各国的合作和规划,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

2、意义。

(1)形成区域经济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的区域大合作。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促进中国西进战略。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有积极意义。

(3)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传统行业向中亚各国转移,也将有助于沿途各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

(4)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复苏。

在世界经济面临新的这种变化的调节之下,把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带”的形势和框架继续向前延伸,未来一直和欧洲连接起来,肯定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实现整体复苏的一个非常好的倡议。

3、举动。

光靠小商品的贸易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小额的边界贸易,贸易额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再往前推动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发展,其它方面也既要全力推动才行,比如现在的互联互通、能源合作,特别是铁路建设,可能将会有很大的一个举动。

4、层次和步骤。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需从三个层次推进,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中国将通过西进战略,也就是通过扑救陆地上的新丝绸之路,打通亚欧合作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从交通和通讯率先开道的,接下来就是能源、资源的运输,在紧接着是贸易商务的联系,最后是欧亚自贸区、欧亚大市场的一新生。

5、布局。

我们在中亚正在布局,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中国接下去的发展,长期而言,中亚和东盟国家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基础。

6、阻碍。

(1)顾虑。上合要和欧亚共同体合作,打消俄罗斯的顾虑。“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与中亚现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进行协调与融合。

(2)欧亚经济共同体。源自1996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成立的关税联盟,2000年改组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目前以俄、哈、白三国为主体。201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在2015年1月1日前起草并签署关于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条约。外界普遍将欧亚经济共同体视为俄罗斯主导的中亚区域一体化模式。

(3)解决方案。有中国学者指出,尽管在上合组织成立之初,中国提出“经济+安全”两个轮子齐步走的上合组织发展方向,但相对安全合作,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很多都处在讨论阶段。“如何打消俄罗斯的顾虑,让存在竞争关系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一股道,是未来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解决方案之一。”一位熟知俄罗斯中亚事务的学者说。

(4)承诺。中国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要大力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我们要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7、先决条件。

虽然中方在20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概念,但直到现在才由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个中原因在于“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丝路沿途各国关系要发展紧密,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要高,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带’提出需求,以及地区安全环境需要稳定,这些因素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地区各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才慢慢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付诸实施的先决条件。”

8、战略层面。东西平衡,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

习总中亚之行,成果不少,国家战略作用明显,在哈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新意。

前段时间,批复喀什经济区建设,很显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属于国家战略层面。

设上海自贸区,从地理上看是东,面向大洋。面对发达国家。

设喀什经济区,从地理上看是西,西向大陆。面对发展中国家。

东西两区,均属国家层面的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绝不输给上海自贸区概念。市场会不会继上海自贸区,再次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切以市场选择为准.。

中国向西开放是长期战略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中国对外合作向东看,也向西看。过去的30多年,中国东部沿海开放走在前面,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成熟。

当前,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亚欧大陆国家加强合作、扩大相互开放,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相应地,向西看,向西开放,正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新重点和新亮点。

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的举行,与会国主要为我国“沿边”、“向西”国家。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交往前所未有的紧密。特别是此前一个时期,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俄罗斯、欧洲国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

中国向西开放面临相当有利的条件。

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历史传统。2000多年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延伸和拓展。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得以合理解决,政治互信空前增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利益不断扩大。

其次,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日益加深,顺应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中国实行了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三,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历经政治经济变革,局势日趋稳定。这些国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不仅有意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西欧国家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广阔的市场将为西欧国家产业转移、对外开展技术合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的深化、长期化,抑制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亟须走出低谷,与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深化合作,是有利的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向西开放要突出务实性、全面性、多样化。应着力提升贸易规模和层次,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合作、能源合作,着力发展双向投资。以服务贸易为例,应利用地缘优势,在中国、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高效、便捷、顺畅的物流系统,并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优势,重点向俄罗斯、中亚国家提供劳务人员,加强劳务合作。

中国向西开放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重视制度安排和环境建设。如,针对亚欧大陆国家不同情况,应鼓励国内各省区市有重点地开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还要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以及积极开展对话协商等。此外,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和公共外交同样必要。(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载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赵明昊的文章《中国为何要扩大向西开放》,文章指出,中国的“西进”,并不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西进”战略是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关系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的思考,也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迫切需要。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访问,再一次有力地向世界表明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坚定意志。新一届领导层所引领的外交变革正稳步推进,而扩大向西开放则是中国外交新棋局的关键组成,是中国版本的“再平衡”战略,它对中国对外关系全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2012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国内的重要讲话中和在外访时多次强调,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称,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初步勾画了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主张。

向西开放既是大战略谋划,也需要细致、恰切的中层战略予以落实。实际上,如果将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推动向西开放的政策轨迹连起来看,一副大图景已在悄然浮现。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这是一条连接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德尔港的重要经济带,全长2000多公里。瓜德尔港距离能源资源富集的波斯湾地区较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等其他货物可在此卸载,并通过油气管线、新建或升级改造的公路直接运往中国。

今年7月,来自缅甸的天然气通过近期完工的一条长达1100公里的管线输往昆明,如果满负荷运营,这条管线将使中国天然气供应每年增加120亿立方米,而这一数量是中国目前天然气年进口量的30%。

6月,俄罗斯和中国达成协议,到2018年俄通过输油管线对中国的石油年供应量将增加一倍,达到3000万吨,之后还将继续增至4600万吨以上。

此次习近平访问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是油气资源出口大国,土库曼斯坦这个很多国人并不熟悉的国家,拥有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量(居俄罗斯、伊朗、沙特之后)。

虽然促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是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目标,但它却不是唯一重要目标。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要想持久、稳健地扩展与西亚、中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就必须要做更大文章。由此,习近平在近日访问中抛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构想,而其亮点在于“带”字,这一构想将着眼于更大开掘能源领域之外的各国合作潜力,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和质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渐使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各部分、各层面互动融通,形成一盘大棋局。

扩大向西开放和“西进”是不是一码事?或许是因为“西进”这个词听起来太过强势,这一近年主要由知名国际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倡导的战略构想并未原封不动地变成正式的政策表述。但应该说,扩大向西开放与“西进”在精神内核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地处欧亚大陆西端、居于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更多关注自己广阔的西部疆域和位于中国西部的众多国家。当越来越多的中东、中亚和南亚(甚至包括中东欧)国家“向东看”之际,中国也需要以“向西看”和“向西走”予以回应。

中国的“西进”,并不像有些国外学者所言,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中国的“西进”不以应对美国为根本出发点,也不以抗衡美国为最终落脚点。

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今年6月首度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涉及中国外交总体变革的又一重要表述。在笔者看来,中国要想有自己的“大国外交”,前提在于拥有更完整、更平衡、更具时代性的世界观和全球视野,对外政策谋划应有意识地摆脱“美国的阴影”。“西进”战略是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关系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的思考,也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迫切需要。

有利于改善中国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西进”有利于改善国内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中国领导人早在2000年就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历经十数年,效果并不尽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全局的最大短板之一。

过去的基本思路是“内部帮扶”,让东部和中部先富起来的省份加大对西部支持。如今,“西进”战略实际上是进一步构筑其中国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国际支柱,旨在完善沿海开放与向西开放、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和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开放促改革,以更大的改革应对开放,是过去30多年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宝贵经验。近年来,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注重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积极搭建对外交往合作新平台,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出现单靠一省一地之力无法克服的瓶颈与困难,亟需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谋划和支持。

其次,“西进”是中国地缘战略再平衡必然之举。对于海洋方向的经营必不可缺少大陆腹地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中国周边东北、东南方向因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形势趋紧,这些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的纷争却牵扯中国大量外交资源。

如此一来,一种巨大的潜在风险是,由于过度重视东部方向,中国对其他地缘方向的战略风险可能会失之预判与防范。西部边疆之稳定尤其不能忽视。然而,“西进”不等于偏废“东稳”,未来数年,中国需要真正从“大周边”角度进行战略筹谋,按照东稳西进、力避两线的原则推动中国地缘战略实现“再平衡”。

第三,“西进”有利于中国增强发展内力,亦可收“以外促内”的改革效应。“西进”的首要环节是打造中国与西部国家经贸合作的升级版。

中国国内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应成为“西进”之主体,它们将不得不面对如何顺利落地、如何融入东道国、如何持续发展等现实挑战,它们将不得不学会适应当地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环境,它们将不得不学会与东道国的环保、劳工权利等各类非政府组织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商人、务工人员自身会发生很多有益的改变。

当他们应对和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越变越强之时,中国的海外存在和海外利益就会变得越发安全。更重要的是,这一进程有可能会对国内的相关变革施加积极的“倒逼”效应。

最后,“西进”是中国尝试施展全球大国外交的平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然要从全球层面谋划,必然要在全球舞台展开。虽然中美在东亚的竞争日益呈现某种零和格局,但若“西望”,中美在投资、能源、反恐、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等方面的合作潜力较大,且几乎不存在双方军事对抗的风险。

中国在影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与美国关系方面可用杠杆有限,但中国却有望在中亚、中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随着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大国协调机制与竞争合作规则尤为重要而紧迫,中国不能置之度外,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新姿态,与有关国家共同塑造该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环境,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毫无疑问,“西进”有机遇,也有严峻挑战和显著风险。西部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教派冲突积重难返,而且中国的“西进”必然引起其他大国的疑虑和防范。规避“西进”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寻求伙伴搞“合资”,要培养更多的利益攸关方,要真正落实互利共赢理念。

世界向东看,中国向西看

世界向东看是因为目前全球经济中心已经转向亚太,特别是中国,中国向西看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将由东向西,势不可挡。中国向西看一是自身内部发展从东部向中西部延伸,二是对外开放从向东开放转为向西开放,向西并不是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没有但将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中亚,非洲,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资本与技术从东向西的转移,中国崛起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和受益者,同时崛起的中国又将成为这一过程的进一步推动者。

世界是平的吗?不是。全球财富和技术研发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周边广大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但是,从资本投资利润回报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投资和消费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投资利润回报空间日益稀薄,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有着广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丰富的资源,宽松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世界是不平的,所以导致资本从高工资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转移至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无国界,利润在哪里,资本就会流向哪里,直至全球利润的平均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东向西而来,先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接着是中国更大规模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工厂。过去30年中国快速发展与崛起是中国向东看,向东开放的结果,因为中国顺应和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衔接了从发达国家特别是从美国转移与外包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即资本与技术以及海外市场,完成了现代化崛起的原始积累过程。接下来中国发展战略将转变为向西看,向西开放,其原因也在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一路向西,势不可挡。

中国向西看,首先是中国发展自身中心将由东部转向中西部。

之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将沿海地区趋于过剩的经济成为中西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就如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那样。历史上,美国经济发展开始集中于东部13个州,带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之后随着中西部的开发,使美国经济摆脱了殖民经济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此中国经济发展下一轮变化,向中西部的延伸将使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内循环系统,摆脱对外循环系统的依赖,同时由此使中国经济呈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发展。 沿海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将专注于高端产业,而中西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投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到时候中国经济体将扩大两倍到三倍,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将再持续20年到50年。

中国向西看,其次是指中国向西开放。

所谓向西不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尚未融入但将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广大西部地区和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以及再向西包括非洲,俄罗斯以及东欧地区。作为目前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在亚洲,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拉美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已经呈现超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态,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论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提升,并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在亚洲,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超越美国,在非洲,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非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在中东,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在中亚通过上合组织,一个可能没有美国参与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正在显现。

中国向西看既是基于战略考虑。

美国向东看,重返亚洲,中国向西看,寻求突破,但是更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向东看,可以衔接与引进东方的发展势头和资本技术,向西看可以顺势转移过剩的产业,重新获得发展的机遇,同时推动落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势头,这一发展势头的基础在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错,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形成。无疑,过去30年中国向东看,中国是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而未来30年,中国向西看,全球化将依然是中国增长的红利,中国只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聚合与辐射效应,定能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且事倍功半。作者:鲍盛钢,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现在加拿大海外集团工作。

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新疆积极参与打造亚欧腹地的物流枢纽、商贸中心,全面开展境外经贸合作,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是在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古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延至洛阳),穿越河西走廊,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跨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南亚、西亚,抵达地中海,再通向欧洲以及北非,是欧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在这条由西汉张骞开辟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玉石、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斗转星移,沙起沙落,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巨大活力。

一、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近日,中石油又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单,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一条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一直延伸到新疆喀什的“中巴经济走廊”已经纳入到两国的经贸合作计划。中俄、中印、中蒙、中阿、中伊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新一轮的经济贸易投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

二、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连接欧洲经济区,是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范围最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总人口近30亿;由于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少数国家政局不稳,“三股势力”较为活跃,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着巨大落差,整个区域表现为“两边高,中间低”的经济“凹陷”现象。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增进共识、创新合作,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要在现有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适合的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区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建立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自由贸易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在欧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全面提升,全球经济布局也将随之改变,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旅也将获得新动力。从国内层面看,新疆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全球层面看,亚欧大陆的广大内陆地区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将更为平衡。综观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由“沿海”、“沿江”的“海上开放”,开始向“沿路”、“沿边”的“陆上开放”转移,“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及天山北坡经济带先后被国务院批准,新疆区域经济将展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经济社会一体化,依托首府都市经济圈和环东天山经济圈的拉动,在教育、科技、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继续领跑全疆;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凭借中央、自治区特许政策的支持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以及发达省市强势援助的良机,奋力抢占中亚、西亚、南亚经济发展制高点;巴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石油、矿产、水能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央企“西进战略”和河北省的对口援建,在天山中部崛起;塔城地区则依托特有的区位、生态、矿产、文化、农牧业资源优势和辽宁省的对口援建,在新疆北部凸显“金砖五地”的前景。

三、新疆的发展思路。新疆繁荣则国家强盛,新疆稳定则国家安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转型新疆”,国内兄弟省市、亚欧各国在产业转型、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方面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将激发新疆人创新的步伐,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科学跨越。要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建设“开放新疆”,跳出新疆看新疆,把新疆置于全国、全球的大坐标中审视和考量,以开放胸怀与世界对话,大胆吸收、借鉴、利用国内外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巩固新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要进一步树立现代意识,建设“现代新疆”,充分发挥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聚合、裂变和催化效应,引导和促进新疆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现代发展理念,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新疆速度,创造新疆效率。新疆积极参与打造亚欧腹地的物流枢纽、商贸中心,全面开展境外经贸合作,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新疆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十位,新疆快速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陷入“唯物质主义”的怪圈中,必须构建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机制;构建起和睦互助、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怀揣梦想,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将从这里加速!展开双翼,丝绸之路将焕发出风韵独具的光芒!

第12篇:家居建材行业深度分析

变革创新理念,突破招商困局

一、实现突破的三种思维

1、危机中的商机意识。经济危机,“危机”中既有危险,也有商机。当危机成为一种普遍环境时,就不能再成为借口,因为大家都处于相同的环境。把危机更多看成一种商机,这样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我们去创新变革。

2、行业低迷时期的产业升级意识。每一次行业的低迷都是一次行业的洗牌,家居业也不例外。房地产低迷对家居行业的冲击不可避免,但能否以此为契机,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不但能够突破困局,甚至可以改写市场格局。

3、商业模式的创新意识。任何一次产业升级,都会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所以,如果我们创新理念,敢于打破旧式思维,变革现有的商业模式,一定会有所突破。

二、洞察家居行业的真相

家居卖场对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产品质量保证、服务质量保证、顾客最低购买总成本(价格、时间、便利等),也就是消费者让渡价值的最大化。

而丰富的品类、卖场的购物环境、顾客的购物体验等,只能算是次核心价值。不是说次核心价值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核心价值,次核心价值应该屈居第二。

国产手机的历史沉浮就是明证。当初靠外观设计、功能概念等打天下的国产手机,如今都已成昨日黄花。品牌手机如今是诺基亚、三星等国外手机的天下,因为他们紧紧抓住了手机的核心价值:可靠、实用、便利、耐久等。

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家居卖场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家居行业的核心价值做文章,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

如何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成为消费者核心价值的提供者,成为消费者家居产品购买的利益代言人,是摆在大明家居面前一个必须逾越的障碍。

当前家居行业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统一进货、统一收银、分成提点的“家居建材超市”模式,其代表是宜家、百安居等,虽然这种模式暂时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其围绕消费者核心价值的理念,我相信随着其模式的不断完善改进,最终会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另一种“收租地主”式的轻公司盈利模式,其代表是红星美凯龙,看上去万无一失、毫无风险,但由于其产品定制环节存在卖场无法控制的若干漏洞,长远看有可能是一条死路。国美、苏宁家电经营模式的成功就是明证,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消费者一方,是消费者的代言人。

家居大卖场也有过类似“统一收银、提点分成”经营模式的讨论,但终因其定制式、流通环节控制难度大、跑单等种种不利条件限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最后都无疾而终。

但毋庸置疑,未来市场一定是客户的市场、是消费者的市场。只有洞察家居行业的真相,紧紧把握消费者利益导向,方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三、做真正的家居产业整合运营商

1、传统商业模式:

传统模式的产业链条的模式是:

它是一条终端完全开放的产业链,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击破,从而丧失市场份额。此种模式已经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首先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地产角度看,订单式精装修化,是住宅销售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家装行业看,工厂化、集成化、专业化是发展趋势。随着家装公司利润空间的缩小,没有

任何保障“家装游击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未来家居行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又增加了两个重要环节:房地产商、家装公司。

2、新型商业模式: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如果把卖场、消费者、家装公司、房地产商,通过一种利益链条整合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闭合的、不易击破的环形终端,它将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是,利益链条在哪里?

四、打造真正的“整体家居”商业模式

首先来关注各方的利益:

消费者——质量,服务,购物总成本(价格、时间、便利、体验等)

房地产商——让买房者获得最强的真实体验,实现最大价值感,激发新的潜在购买力。 家装公司——最大化展示设计水平,使顾客获得最强的直观体验,口碑传播,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

卖场——获取最大的有效客户,实现更多的重复性购买,形成忠诚客户群,培养家居消费习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独创的住房实景超市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利益链条的各项功能。

一套房子摆在超市里,请家装公司进行设计装修,选择同一种品牌的家具,同一种品牌的厨卫,同一种品牌的家电,选用同一品牌的饰材,消费者可以在现场的实景中感受全部体验。同时,家装公司、家电、家居可以从看房者中获得潜在客户;家居、家电可以从家装客户中获取潜在客户;房地产商可以从上述家装、家居、家电等客户中同样获取潜在购买力。 几方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闭合利益链条。

各方的利益都在这里得到体现。

这就是整体家居的概念。它是当前我们的核心诉求。

大明家居的品牌目标

——中国整体家居(连锁)卖场第一品牌。

五、实景住宅(家居)超市招商策略

首先明确,实景住宅超市的招商对象有房地产商、家装公司、家电品牌、家居建材品牌、家纺品牌等。

假设我们计划有五十套实景住宅陈列:

选择10家房地产商,每家五个户型,他们提供住宅毛坯结构部分的建造成本;

选择20家家装公司,他们提供住宅的装修设计成本(人工及辅料为主);

选择50家家具品牌,每家提供一套住宅的样品展示陈列(可出售,零成本);

选择50家陶瓷、木地板等厂家,每家提供一套住宅的地面铺覆;

选择50家家电品牌(基本涵盖家电超市所有品牌),每家提供一套住宅的全套家电;

选择10家家纺品牌,每家提供5套不同款式的家纺用品。家纺品牌进入家居卖场其实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培训50个全能型的家居顾问,他们能够讲解从房产、家居建材、家装知识、家电、家纺等所有的内容,让顾客一次感受整体家居的全部。

实景住宅超市,既是住宅案场接待中心,同时又是家装超市、家居品牌体验店、家电品牌体验店、家纺馆,消费者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整体的住家文化,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

而且,原来需要1家承担的成本,现在有6家来分担,租金的压力大大降低。而经营成本,是目前所有商家当前环境下最关注的因素。再对上述商家招商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上述入住实景超市的商家,同时都是我们家居卖场、家电卖场、建材超市等区域的客户;

2、与客户沟通时,要重点诉求我们整体家居的联动效应、客户的关联效应等,可以和家居建材招商同步进行;

3、着力突出“中国首家”、“中国第一”等诉求,力求从品牌上使自己处于一个高位;

4、商场内的品牌进入实景超市,租金以打包方式收取。

当然,如何让这么多商家和谐地共存共荣,更多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六、家居建材卖场招商策略

家居建材品牌,2008年开始遭遇寒冬,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商家开始按兵不动或收缩阵线,招商难度加大。

家居卖场存在三方利益:厂家、经销商、运营商。整个渠道里面,经销商是个关键点。经销商承受较大的资金压力:首批进货、卖场租金、人力资源成本。其中最大的就是卖场租金压力。租金的承受能力是决定其进场的关键因素。

大明家居是新创品牌,刚开始的策略一定是放水养鱼,决不能采取杀鸡取卵式的高租金政策。谈判的着眼点如下:

1、突出“中国整体家居大卖场第一品牌”,突出新型商业模式的差异化诉求,努力提升客户对这一商业模式的认可度。

2、突出“实景住宅家居超市”的优势,凸显其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商家实现价值最大化。

3、努力向客户灌输“危机中的商机”、“产业升级的拐点”、“家居行业进入理性时代”等理念,增强客户信心,借助我们的新型商业模式实现升级转型。

4、租金采取打包方式(卖场租金和实景超市租金),尽可能减轻商家压力。

5、家居建材的品牌集中度很低,消费者知道的知名品牌很少,而销量最大的中间品牌,没有几个人能说出来。

所以,很多情况下,卖场品牌就代表产品品牌,卖场品牌背书产品品牌。除了几个一线顶尖品牌重点攻克外外,其他大多数我们尽可能选择对手相对较弱的二线品牌。

6、建议开辟出一部分区域,选择一些小体积的标准化家居建材产品,尝试建材超市模式,统一进货,统一收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客流。

“卖场+超市”的模式,在百货零售业比较成功,相信在家居行业同样适用。这对招商来讲也是一个卖点。

七、家电卖场招商策略

家电连锁的商业模式也待升级,随着利润空间的压薄,粗放式的急速扩张并没有带来更多利润,反而使竞争更加惨烈。家电卖场期待新型模式的出现。

百思买进驻中国多年,虽然进展缓慢,但从2008年开始发力,2009年将会有多家门店开出。千万不要忽视这家世界第一的家电连锁品牌的能量,它完全以客户利益、客户体验为核心的“零促销员”模式最终将被市场接受。

家电连锁品牌我们可以先考虑百思买,如若这家高端品牌进驻大明家居,将会极大提升整个卖场品牌的高端地位。亦可以考虑百思买旗下的五星电器。

若与国美、苏宁谈判,可着力突出我们的家电实景体验优势。

总结一下,家电卖场招商谈判的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重点突出新型商业模式的诉求。

2、强调“整体家居”、“实景住宅(家居)超市”等优势,结合家电连锁品牌模式创新的需求,打造“实景住宅家电体验馆”的独特优势。

3、着力诉求“中国整体家居大卖场第一品牌”。

4、整体的租金优势也是薄利的家电卖场所追求的。

5、大明家居所处“济南家居核心商圈”,亦即山东家居的最高位。进驻大明,就立足了济南、占领了山东。上述地理位置优势一定要重点阐述。

第13篇:台湾问题的深度分析

关于台湾问题的深度分析

台湾何时回归?如何回归?一直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我国面临有关国家统一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反对那些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相信台湾回归是迟早的事。对于台湾问题我国在2005年3月14日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明确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收复台湾是合情合理的。早在13世纪时,元朝曾设立澎湖巡检司,将澎湖纳入中国版图,但这并未涉及对台湾岛的主权或统治。后来的明朝也曾两次重设澎湖巡检司以治理澎湖,但随后都因闭锁及海禁政策而撤销。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在大陆恢复明朝的基地。后来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将台湾全岛,包括钓鱼台列岛等附属岛屿,首次纳入中国版图。从那时起台湾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在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于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主权及政权由中华民国继承。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正式对日宣战,宣布中日之间一切条约、专约、协定、及契约均属无效。

1946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就二战后统

一、民主之中国的谈判破裂,国共内战再度爆发。1949年,中华民国国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2月7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正式迁往台北市。两岸自此进入对立与分治状态,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有效统治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马祖、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效统治了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从此台湾与大陆的对立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台湾还没有实现与大陆的统一,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其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中期,由于长期受台湾当局限制和阻挠,发展历程可谓曲折多变。但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两岸经济关系不断突破台湾当局的各种限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至2006年底,两岸贸易已达到1078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累计达430亿美元。 从以往来看,两岸之间的经济关系自2008年马英九就职以来,已经趋向和平稳定的大道,尤其是海基会与大陆海协恢复协商以來,已经举行过6次会谈,签署15项协议。这15项协议包含的范围甚广,从交通、经济、法制、人民健康等层面,与两岸人民权益与企业经营关系密切。现在两岸海空直航,大陆观光客来台,食品安全,经融,邮政,智慧财产权保护,医药卫生合作等协议,以及大陆企业来台投资,都已经相继实施,有效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问题。两岸关系改善后,台湾经济大步向前,不但台湾经济表现靓丽,连外商与台商也看好台湾未来经济发展 。 台湾的经济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已经形成了对大陆的依赖。在这一点上对台湾回归是有利的。

台湾由于长期不能回归祖国,其社会体制与政策与大陆也有所差异。大陆为了实现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实施了特殊的政策。2005年是20多年来大陆对台政策调整幅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展现对台政策新思维,积极、务实调整对台政策,有效遏制了“法理台独”,增强了主导两岸关系的能力。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祖国和平统一展现新的前景。

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是两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的政治基础,全国大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维护战略机遇期、争取岛内民心,是大陆调整对台政策的主要动因。首先,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拆除“台独”战火的导火索,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往来如此密切,大陆又对台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台湾迟迟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呢?对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其他国家的干涉。而日本和美国是对台湾回归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

首先美国的影响巨大。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中美之间台湾问题处理的好坏紧密相关。因台湾问题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的责任在美国政府。中国人民最后完成和平统一大业的信心绝不会动摇.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归根结底,台湾问题绝不是二战遗留问题,而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历史显示,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自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由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长期奉行世界主义和霸权主义,事实表明,美国可以放弃许多原先确定的利益目标,但不可能放弃干涉主义,所以注定了美国会插手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主要责任在于美国,美国长期奉行单边主义,多次违反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而在《八一七公报》签订之后的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所以,只有美国减少并最终终止对台湾问题的插手、干涉,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并消失。

其次日本对台湾回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历史上日本曾经占领过台湾一段时间。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对台湾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知道如今走在台湾街道上也能感觉到日本对台湾深远的影响力。小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大到住房汽车等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日本进口。尤其是汽车,在台湾看到最多的车就是日本生产的汽车,数量惊人。所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一举一动我们都要留意。日本一直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摩擦不断,前一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曾引起很大的波动。对于台湾回归问题,日本处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直都在干涉。首先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处在中国大陆和日本之间,一旦中日之间发生战争,大陆军队如果从台湾出发就会大大缩短攻击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对日本造成威胁。而倘若台湾不能回归,我国军队就要绕道而行,而日本似乎可以借助台湾来攻击中国大陆,这在战略上对我国是极其不利的。日本的资源是极其匮乏的,为了满足国民的需要日本总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等资源。如果台湾属于中国,那么日本的海上运输路线就会大大加长,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日本肯定会对台湾回归进行干涉。

无论如何中国一定会收复台湾,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国政府曾经表示对于台湾我国不首先考虑使用武力,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放弃使用武力。这就说明哪怕是采用强硬措施也要让台湾回归。如果大陆与台湾发生战争大陆有多大胜算呢?海峡两岸军事力量对比越来越不平衡,中国的优势愈来愈明显。 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19日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对台海两岸的军力有详细的比较。报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成长、外交影响及人民解放军的战力提升,两岸军事平衡正在向北京倾斜,提供北京除了全面入侵以外的其他选项。台湾如要避免被快速击溃,必须发展反制力量。而中国方面,解放军的作战能力远超台湾:近几年来,解放军海军的作战力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新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即将服役,且其携带的“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有可能达到8000公里,有能力直接对美国本土产生威胁。此外,新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大型两栖登陆舰和水面战斗舰艇的服役使解放军海军拥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战舰,而且随着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不断成熟,及未来解放军有可能发展航空母舰,还将大大提高解放军海军的空中战斗力。解放军海军拥有大量能力惊人的反舰巡航导弹和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这些导弹足以挫败台湾海军的“基德”级驱逐舰及其停泊的军港。在海上,在解放军海军大力强化大吨位驱逐舰、护卫舰的同时,台海军近年来仅仅增加了4艘已经从美国海军退役的“基德”级驱逐舰,这无形中再度拉大了台海两岸海军的实力差距。解放军海军发展的特征是在1999年,只有1艘051B级驱逐舰、1艘965E型导弹驱逐舰超过6000吨满载排水量。而到2007年,超过6000吨满载排水量的大型水面舰达到11艘,护卫舰已经朝向“驱护舰”的吨位发展,2艘054A驱护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超过了4000吨。而台海军超过7000吨满载排水量的导弹驱逐舰只有4艘“基德”级驱逐舰。可见大陆一旦与台湾发生战争,绝对有把握胜利的。

虽然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大国干涉仍然不断。但我们相信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肯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14篇:经济学类专业深度分析

大熔炉里练就的大“热门”之经济学类专业深度分析

2007年夏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虽然中国并非风暴的中心,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沿海省份已经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的浪潮,国外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工人失业,金融市场不稳定,股市和房市有起落。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为代表的经济学相关专业依旧是考研报考的热点。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经济学相关专业(通常为商学院、经济学院或者工商管理学院名下的专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数增多。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少考生怀揣着美好的致富之梦一无反顾地走上了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考研之路。最近两年,即使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依然刮着强劲的“冷了金融市场,热了商学院”的风气。这种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报考热”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姓“经济”的行业是高薪行业?

经济危机更加加剧了人们生存的危机意识,就业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紧迫问题。就业状况,往往成为考生及家长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高薪、稳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家长对经济类专业今后就业前景的看法,而一些人力资源公司、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更让家长们获得了有力的支持。智联招聘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最近两年以来,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翰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份薪资调查报告显示,在销售、法律、制造、电信等9个行业中,金融业仍是年收入最高的“金领行业”。全球著名管理资讯公司华信惠悦的一份数据则显示,银行业去年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总体加薪幅度均超过了9%。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和考生的美好愿望一致。经济相关行业依靠竞争来维持其生存,人与人容易拉开差距,处在顶端的人只是少数,少数的人占有多数的资源,领取高额的薪水。一名刚毕业的学生生要能脱颖而出,绝非易事。整个行业的高收入水平是一种统计造成的假象——这种高收入是纯粹的平均水平。事实上,这个行业内管理层与基层,经验丰富者与应届毕业生,甚至不同公司的员工之间,收入水平都会有天壤之别。

经济热催生扩招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4.36%,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5.24%,经济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5.34%。本科生充足的数量保证了考研的高报考率。此外,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迅猛,于是金融专业成为众多开设经济学专业学校的“金字招牌”,就业前景大家一致看好。

然而,经济学专业的扩招也埋下了许多隐患。经济学类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又强调数量化的概念(这是对我国传统经济学的巨大革命),而且特别强调实战能力。扩招很容易降低整体的师资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单个学生受关注的机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也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也就自然而然了。对于市场来说,需要大量的大量需要“经济类人才”,但却不一定需要“经济学毕业生”。一方面是市场对高素质经济类人才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高等教育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缺陷。这种巨大落差导致报考经济类研究生面临着巨大挑战。

2012年的考生不能再希望就读经济学类的研究生就等同于走上了金光大道,而应从现在开始,抵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致富诱惑和媒体的疯狂炒作,理性的思考,通过接受经济学的教育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使自

己有更美好的前途。

报考经济类研究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

有必要澄清对经济学读研的三个误解: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经济类研究生;并不是所有的经济类专业前景都一样;并不是所有经济类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更适合读经济类专业的条件

一些具有学术基础和理想的同学,希望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或者经济教育领域有所作为,可以从事理论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金融危机只会使经济学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现在已摆在人们的面前。从调查得知,有学术研究兴趣的人不多,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路是坎坷和孤独的,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能力。更多同学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以及就业问题,希望通过经济学加强自身竞争力。报考经济类学生大致可分为:

1.本科阶段就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般基础较好,这些同学大可不必放弃所学的经济学专业,要坚持发展提高,因为中国的未来需要经济人才。

2.本科阶段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综合能力突出,如果确实跨专业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也不必留恋。

3.希望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的同学,跨考中不少是逐热而来,看中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的美好“钱”景。可能今天的热门也许到毕业时已经不是热门专业,竞争激烈程度不会因为金融危机为下降。因为在金融危机动荡的环境中往往中小企业和基础竞争力较低的个人首先受到冲击,一定要慎重。

经济学包罗万象,具备了广泛的经济学常识之后还要有一个自己专攻的领域。如:擅长英语和交流的考生,可选择国际贸易方面;数学专业基础好的考生,可从数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工程这些点进入经济学;了解西部的考生,可以报考区域经济学、赶超经济学(辽宁大学),虽然对经济学的整体轮廓的把握是必须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给自己找个立足点,从本科经济学相关专业,找到了自己的点,结合自己的点打破经济学专业范围,扩大知识面,甚至可以选修相关课程或者修读双学位,比如应用心理学、贸易英语等等。

总之,不要让学科限制自己,而是掌握与某个部门相关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市场中往往很多时候都是不分学科的。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自己的专长,在茫茫求职大军中会显得相对突出。

(二)经济学类不同专业之间差别极大

经济学,一个学科内就设置包含了将近20个具体专业。不同的专业,在报考难易、学习过程、就业前景、发展道路也是大不相同。总体而言,经济类专业分成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二级学科为: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

在当今讲求实用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多倾向选择应用经济学,成就了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这样的超级热门专业。这些专业相比其他专业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选择这些专业的人数太多,如果学艺不精可能会消减掉这些专业优势。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紧随其后,这两个专业的特点是能够学到一门纯熟的统计工具,能够对经济问题进行专业的数量分析。精确的量化分析恰好是现代经济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因此这两个专业对擅长数理的人是性价比很高的专业。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虽然属于应用经济学之列,但是在学习中理论性也较浓。

理论经济学中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最基本理论的学科,适合造就经济方面的通才,就业面宽阔,但是针对性不强,可能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又属于什么都不是特别对口的情况。这两个专业是理论经济学的热门专业,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如果有自己的其他特长,将会成为特别受市场欢迎的“综合能力强+特长鲜明”的高级人才。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以及人口研究性特别比较浓厚,容易考取,但是很多为了读研而读研的考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后,因为缺乏兴趣而倍受煎熬。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专业属于新兴的专业,如果能把握时机,学有所成,值得看好。

(三)热门专业选择更需关注院校、方向选择

人们通常对“名校情节”有相反意见,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能出人才。但是对这种热门专业,名校的意义往往更突出。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在名校能获得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那些真正想投身经济领域的人,名校毕业无异于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商标,一个复旦的金融学硕士生,若能被录用到外资的金融机构,年收入就可能达到数十万元,而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遍地开花,必然需要大量的中层金融白领来承担。

现在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很多二本院校也有了研究生硕士点,特别是热门专业硕士点的数量更多。如果为了报考热门专业而去实力一般的学校,就会导致毕业之后,在人山人海的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的毕业生就业群中毫无过人之处。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紧跟社会的发展,一些学校纷纷开设特色专业和新兴学科。理论经济学上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经济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经济学,辽宁大学的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学等,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哲学。应用经济学上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税收学,南开大学的物流学,厦门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

这些专业表面上对口的就业领域很窄,但是尽快就读这些专业正是有的放矢,一个萝卜一个坑,把握住专业的就业机会。当然,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有相当风险一样,新兴专业可能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学有所长是能规避风险的。

经济研究生职业遐想

不少考生在考前抱着考上了再说的心态,结果拼尽全力考上之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但不得不苦苦支撑。因此,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比选一条众人推崇的路走起来更轻松自如。想象考上研会怎么样,以后毕业会怎么样的问题,也许能帮自己做个当下的决定。我们不妨展望读经济研究生生活。

经济类毕业生最受追捧的真正的黄金职业是:金融分析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证券经纪人、保险类职位、精算师、财务规划师、行业分析师。那么,我们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距离这些高薪岗位有多远的距离呢?每个高薪岗位都对应着很高的门槛,从上面所提到的岗位来看,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很强的专业课功底,最好是能够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件。大陆目前只有几十人拥有CFA资格,CWM证书的要求是

精通至少2个投资领域。二是拥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比如财务规划师至少懂得经济、金融、管理以及法律知识,精算师不仅要求深厚的数学功底,对经济学、统计学、财经、金融、管理、法律、计算机和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该多掌握几门。三是综合素质比较高。行业分析师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操盘手要求市场洞察力,市场洞察力远不是一般的能力。有些部门还需要公共关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四是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这个需要在入行时放低要求,多多积累。

因此,对于真正想考取经济类研究生的考生,不能得过且过,要放手拼搏。仔细思考以后可能工作的区域,自己突出的能力和尚欠缺的方面,然后综合选择自己所有就读的专业和院校。

小贴士:热门只表示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数多,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优于别的专业,也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个人。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只有适合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只有选择了适合的专业才适合发展。我们应该清楚,“热门”终究会有一天不再受人追捧,但是“热门”和“冷门”中练就的精英,却会时刻都让人备受关注。理性务实看待热门,这样你的就业前景才会更加“热门”。

第15篇:铁路管辖 分析

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

管辖范围的若干规定》的问题分析

作者:张勤缘发布时间:2014-03-28

2012年8月1日以来,我们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受理专属管辖案件。适用中发现,随着铁路快速发展,铁路运营主体和经营模式改变,以致纠纷责任主体,运输合同履行方式等都相应发生了变化。能否继续适用现有的专属管辖规定;以及新规定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分歧,给司法解释的适用带来一系列难题。对此,我们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铁路法院实际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意见与建议。

一、涉高铁等合资铁路的纠纷中,被告如何确定

高铁等合资铁路与传统国有铁路不同,其运营是与沿线铁路局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来运作的。委托运输导致产权(高铁公司)与经营权(各铁路局)分离。而各条线路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约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导致高铁等合资公司发生合同或侵权纠纷时,究竟谁为合同纠纷的责任主体,谁为侵权纠纷的责任主体,谁是适格的被告存在争议?我们建议:合同纠纷应以合同相对方作为被告。如旅客运输合同,以受托经营管理高铁的各铁路局为被告。理由:一是操作便捷,便利原告起诉。具体的纠纷责任主体,需依据高铁等合资公司与受托铁路局的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来判定。而各高铁公司与铁路局的内部的合同约定,系铁路内部文件,受诉法院都无法全面掌握情况,很难要求原告起诉时举证。起诉证据门槛太高,不便利诉讼。同时,受托铁路局了解运营情况,更便利证据收集与取得。二是均衡各铁路法院的案件受理数量,更有效统筹安排司法资源。三是于法有据。各铁路局作为受托经营管理人,是高铁客运合同的实际承运人,即合同缔结者。从合同相对性角度讲,由其作为被告,于法有据。

涉及高铁等合资铁路的侵权纠纷,我们倾向:在起诉阶段,如果原告可以明确责任人的,就直接列责任人为被告。如不能明确侵权责任人的,即可以线路产权人为被告,也可以线路运营人(各铁路局)为被告。实际的责任主体可待受理后查明后再行确定。理由:一是原告的起诉证明责任不宜太高。因为高铁公司和铁路局的合同系内部关系,普通受害人很难了解;以及运营事故的责任划分需专业人士才能确定。要求原告在起诉阶段查清并确定准确的被告,过于苛严。二是单方的起诉审查程序,要求仅对原告是否适格进行审查;而被告是否适格,非起诉审查之责。

二、货物运输合同的认定

铁路单纯的货物站到站的运输业务已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货物运输加门到站、站到门的短途运输服务。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快递物流业务,如何区分?能否认定为货物运输合同,或是多式联运合同?实务中存在争议。是否适用铁路专属管辖存在疑问。

1、与普通快递的区别

铁路货物运输的运营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已由传统的站到站运输模式,逐步转变为门到门的快递物流模式,即铁路运输加陆路短途运输服务模式。承运人不仅提供铁路运输服务,还提供包括门到站、站到门的发送和到达等综合服务。虽然它采用统一的快递运单,提供门到门、点对点式的服务,但它有别于普通快递业务:铁路运输是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合同的承运人,提供的运输服务。它附加提供的站到门,门到站的接取送达服务,是对其运输业务的一种延伸服务;而一般的快递业务,运输业务是采取委托第三方运输的运营模式。这种情况下,即便采取了铁路货运方式,也无法认定为铁路运输合同。因快递公司本身并非实际的铁路承运人,它亦不对客户承担铁路运输承运人义务。

2、夹杂站到门、门到站的运输,是铁路与公路的多式联运合同?还是单纯认定为铁路

1 /

3运输合同纠纷。适用铁路专属管辖规定?

我们倾向于,认定为铁路运输合同,属于专属管辖范畴。一是从这类合同约定的法律适用上看,属于铁路运输合同纠纷。这类合同约定的索赔时效、赔偿标准均为铁路货规、铁路保价等铁路运输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由此看出这类纠纷有较强的铁路专业性,铁路法院具备审理此类案件的专业优势。二是从运营模式上看,它属于铁路行李、包裹运输加铁路延伸服务。属于专门法院管辖。铁路延伸服务中的发送、到达的综合服务包括货物的短途运输。这种门到站、站到门的揽货、送货服务并非是短途的公路运输,而是铁路货物运输以外的延伸服务项目。铁路货物运输与铁路延伸服务都属于铁路法院专门管辖范围。三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目前,铁路企业在货运改革中,为了更好的适用市场需求,货运模式将从传统的“站到站”的运营模式,逐步改变为这种“门到门”的运营模式。近期,铁道主管部门进行运价调整,延伸服务等辅业回归主业等改革计划也在逐步推行。由于立法滞后性,使得法律意义上的铁路货运运输概念,远离现实的铁路货运业务。从能动司法的角度考虑,将其认定为铁路货物运输合同,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铁路企业的认定标准

“新规定”第三条第

(三)项、第

(五)项、第

(十一)项里都有铁路运输企业的概念。按照2009年修订的《铁路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国家铁路运输企业是指铁路局和铁路分局。而今铁路分局已撤销,铁路运输企业由国资到与地方合资等多种形式,数量也不仅止于十八个铁路局。如何界定铁路运输企业,成为适用上述规定的前提。

1、地方铁路、合资铁路、专有铁路和专用铁路是否为铁路运输企业?

《铁路法》明确规定: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专有铁路和铁路专用线。我们理解:从事公共旅客、货物运输业务的国有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以及合资铁路,都应视为铁路运输企业。

随着铁路逐步发展,国有独资的铁路经营模式已逐步被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公司等模式所替代。铁路运输企业的认定标准亦应适应时代的变迁。

2、铁路运输企业的判断标准

我们建议:关于铁路运输企业的认定标准。应以营业执照上是否记载从事“公共铁路客货运输”的特许经营范围为准。按照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从事铁路客货运输必须经国家铁路局相关部门许可,工商部门才能予以登记。故立案时以此为标准判定铁路运输企业,简便可行。

四、延伸服务合同的经营主体和经营范围

1、关于铁路运输延伸服务的经营主体。

一种观点认为:其主体应当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其承运义务之外,提供的延伸服务。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从事延伸服务的主体是否为铁路运输企业,只要它从事的业务是铁路延伸服务,就可认定是铁路延伸服务合同,属于专属管辖。

我们倾向第二种意见:一是铁路专属管辖实为一种事物管辖,即以案件性质不同而确定的专业法院审理的管辖制度。铁路延伸服务是从属于铁路运输的一种服务业务,应以其案件性质来确定由铁路专属管辖;而非以从业主体是否为铁路企业来界定。二是铁路市场化经营后,运输主业从事延伸服务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是铁路多种经营企业(非铁路运输企业),甚至是社会上依法成立的法人企业从事该项活动。限定主体要件,不符合市场的现实状况。三是依照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执行《铁路货物运输延伸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铁路延伸服务经营主体为:铁路运输主业、铁路多种经营企业或社会依法成立的独立企业法人向货主提供延伸服务的,均属铁路货物运输延伸服务经营主体,延伸服务的经营者。

2、铁路延伸服务的范围。除代办托运、包装整理、仓储保管、接取送达外,还包括哪些?

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执行〈铁路货物运输延伸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其具体的服务项目包括

:(1)发送综合服务;(2)到达综合服务;(3)仓储保管;(4)篷布服务;(5)代货主清运、销纳车辆、集装箱及货位垃圾;(6)代购、代加工装载加固材料;(7)代货主对货物进行包装;(8)代办货物一关三检手续。

五、铁路运输企业在装卸作业、线路维修等方面发生的委外劳务、承包等合同纠纷中,委托项目,承包内容等需要明确。

委托项目,承包内容。我们调研中发现,实践中的委外、承包合同,不仅法条上列举的装卸作业、线路维修这两个方面,还有客车保洁、供电网维护、通讯维护、客票系统维护、动车维修、信号养护维护等。每年铁路局都会有《专业委外名录》。我们认为,只要在名录上的项目,都可认定为委外、承包合同。需要明确的是铁路运输企业委托后,受托方又逐级转委托和承包的不能认定为专属管辖。其理由为主体要件不具备。

六、与铁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纠纷中,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铁路及其附属设施”如何理解;二是“有关的合同纠纷”包括哪些?

1、铁路及其附属设施

目前,尚未查到有关“铁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明文规定。从专业概念上讲,铁路应当包括铁路线、桥、隧、站,铁路道床、路基,以及铁路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电力、给水、安全保护(警示标志、限高架、自动报警装置)等固定设施

,还应包括为满足检修需要,建立的检修基地,设置检修、试验设备(包括检查车、试验车)、运输工具、生产辅助车间和必要的生产房屋。

铁路的附属设施,无法用列举的方式穷尽,我们建议设立一个判断标准: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防灾设备及房屋建筑设施等应认定为铁路附属设施 。

2、与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纠纷

与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纠纷是否包括铁路建设前期的咨询、压矿、拆迁安置等合同,建设中的材料的采购,设备、场地的租赁,建筑用工等劳务合同,以及后期的环评等合同都可视为“有关”?

一种意见认为应狭义理解“有关的合同”,应以最高院案由第100条规定范围为限。其他类合同都不应认定为“与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 。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宽泛理解“与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纠纷”。只要与铁路施工有连接点的都可认定。咨询、压矿、拆迁安置等合同;建筑材料的采购、建设设备、场地租赁,以及建筑用工劳务等合同;环评等合同都应视为“与建设施工有关的合同。”我们倾向第一种观点。专属管辖具有强制和排他性。如过于宽泛,有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之嫌。也不便利实务操作。

参考内容:

1、《铁路法》第二十四条也明确了专用铁路,兼办公共旅客、货物运输营业的,适用本法关于铁路运输企业的规定。

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9条。

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7条。

4、参考标准为《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35条。

第16篇:铁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分析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杜绝违章作业、指挥,确保铁路工程的施工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发生事故后分清责任。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体的工程安全标准及地方政府安全规定,特签订本“安全生产责任书”,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乙方:

二、安全生产责任目标

双方在施工期间内,安全生产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其安全生产责任目标:

1、无重伤及以上人身伤亡事故

2、无火灾与爆炸事故

3、无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

4、无重大机械设备、交通安全事故

三、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并及时传达乙方,检查监督乙方落实执行。

2、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负责编制安全保证措施。对重点工程、关键部位制定专项的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督促乙方落实执行。

3、认真做好对乙方的岗前施工、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组织乙方工人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负责对乙方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组织与指导乙方严格按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作业。

5、定期或不定期对乙方施工管段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的违章作业等施工安全问题,甲方有权制止和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乙方及时解决。

6、对乙方不执行甲方的安全生产指示或不服从甲方安全人员的指挥,甲方有权对其停工、限期整改、罚款、直至清退出场。

7、对乙方在施工期间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组织抢救,并保护现场,但甲方不承担事故的责任与损失。一切损失与责任均由乙方自己承担。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必须认真执行国家与甲方制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则、规程、制度和措施。

2、乙方必须严格按照甲方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操作规程与安全技术交底施工。

3、乙方应根据自己施工管段内的工程特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指导安全施工的进行,并将安全措施上报甲方。

4、乙方应有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应配备安全检查员负责自己施工范围的安全工作,并检查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督促其整改。

5、乙方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负责制,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100%持证上岗,严禁将机械设备交给无证者操作。

6、乙方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建设,工地须设安全警戒标志,危险处应有警告标志。

7、乙方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制定出每个人的安全岗位职责。

8、在施工期间,乙方应配合甲方对工地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对甲方所提出施工安全隐患,乙方必须及时整改、落实。

9、对危险性较大的设施、地点要进行重点防护,对于用电设备必须有漏电安全装置,对于机械设备要加强检查、维修、保养,坚决杜绝带病运转。

10、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劳动保护用品,进行高空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

11、乙方在施工期间必须服从甲方安全人员的指挥,不得违章作业,盲目蛮干。对不服从甲方人员的指挥,甲方有权对乙方停工、限期整改、罚款、直至清退出场。

12、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因违章作业等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各种安全事故,一切责任与损失均由乙方自己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与费用。

四、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1、工程开工前,乙方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并根据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办法,要做到安全机构和制度上墙,安全措施具体,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2、乙方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协助工地负责人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督促和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3、乙方应严格执行每旬一次的安全检查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乙方应定措施,派专人限期整改,确安全全生产,万无一失。

4、乙方应认真坚持安全生产教育制,对进场的施工人员应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介绍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五、工程机械、车辆安全管理

1、所有车辆和工程机械驾驶员均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人员驾驶车辆。

2、驾驶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得酒后驾驶,不得穿拖鞋和赤脚驾驶,不得客货混装,不得开英雄车,严禁病车上路。

3、工程机械驾驶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切实保证工程机械安全和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

4、工程车在高陡坡地段运输砼或其它材料时,应有专人指挥,防止车辆滑入坡下。

5、工程机械作业时,严禁闲杂人员靠近。

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进入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从事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按规定系好安全带。

2、施工现场的深坑、沟、井、高陡边坡等危险场所须设置明显警戒标志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3、夜间作业,

施工现场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以确保工地光线明亮。

4、工地上所有机械设备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钢筋与木工机械等机具传动部位应有防护罩,应安装漏电保护器和保护接零。

5、有脚手架作业的工程,应严格按规定搭设,并设置扫地杆与剪刀撑,施工中还须经常检查脚手架的牢固和安全状况,以防作业人员坠落;按规定应挂安全网的必须按规范要求布置

6、吊装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严禁违章指挥。

七、防火、防盗及用电安全管理

1、施工现场和宿舍的电器、电路均须有专职电工安装,任何人不得私拉乱接,严禁超负荷用电,施工用电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锁”原则。电闸箱要有门、有锁、有防雨设施,严禁在电闸箱内堆放杂物。

2、施工用电要求 “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是指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两级保护是指总配电箱要有第一级漏电保护、开关箱要有末级漏电保护)。从变压器到工地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工地用电要有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

3、在使用电器设备前,应有专职电工仔细检查线路和电器设备是否漏电、短路以及线路老化等现象,如有故障应及时维修,严禁电器设备带病作业。

4、施工现场的易燃易爆点,应设置醒目的危险标志,并配备消防灭火器材。

5、工地与宿舍的用火均由专人负责并做到人走火灭,严禁工人私自放火烧山;工地食堂用火应用液化气,严禁用煤球烧火。

6、工地的机、车、设备、材、燃料须安排专人看管,谨防盗窃。

八、安全生产考评办法

九、本安全责任书是甲乙双方签定的施工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责任书共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 方:(公章)责任人:

年 月 日

方:(公章) 责任人:

年 月 日

第17篇:铁路车站安全分析报告安全分析汇报材料

二月份安全分析报告及

下月工作安排

1 二月份安全分析报告及下月工作安排

一、二月份关键岗位、关键人及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上月将车站应急值守岗位、车站应急值守人员xx确定为关键岗位及关键人的实际情况,车站严格按照劳动纪律、作业纪律、应急值守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进行了规范式管理,并对其加大检查力度。应急值守人员xx,年龄较大接受新设备知识慢,车站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本人开展了自学活动,业务素质又所提高,能够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较比上月有所改进。

二、二月份安全生产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施工维修安全:站长负责每日及时向行车室提供当日行车设备施工维修计划,应急值守人员根据施工计划合理有序组织施工作业。车站盯岗干部及时审核计划,遇有轨道车转线、综合维修基地出入库作业加强标准化作业盯控,并将作业办法和重点注意事项及时向应急值守人员传达,认真落实好作业卡控措施,及时到岗到位,卡死每一个作业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确保施工维修按计划正点开通。

2.加大行车设备故障应急处臵能力:2月份恰逢春节,天气变化较大,且设备管理单位对站场设备巡视检查力度不足,工务临时上线检查线路增加,为此我站:一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求车站

2 应急值守人员除吃饭时间外,全天候在行车室进行盯控,防止造成设备故障后无人值守或处臵不及时造成事太扩大;二是在设备故障后,车站能够及时联系电务、供电、通信等设备管理单位,严格按照先登记申请、后组织处臵的设备故障处臵程序进行处臵,全面确保了行车设备的良好使用。

3.路外安全方面:一是车站值班干部坚持每日检查周边防护栅栏及作业门锁闭情况;二是对通道钥匙严格进行管理,要求作业单位由站内通道进入站场后施工负责人及时锁闭通道门,防止路外无关人员进入。

三、二月份现场各类违章违纪问题的件数、原因分析及制定整改措施

1.典型问题、严重违章问题的分析、整改情况 (1)存在问题:无 (2)整改措施:

2.现场存在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采取的措施及问题解决情况

(1)存在问题:电务登记天窗对申请时间只记载了日月而未记载时分,车站应急值守人员、把关不严。维修“天窗”电务该方实验使用计数器,登记不全少方向,值班员《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审核不严。

(2)整改措施:

3 ①对簿册填记方面存在的问题,车站要进一步讲明簿册填记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车站作业人员对填记内容进行反复检查,确保填记正确、及时、无误。

②组织应急值守值班员对《xx铁路局“运统-46”填记管理办法》进行补强学习,重点加强填记格式、内容修改要求项目的掌握。

四、结合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生产重点制定三月风险控制重点

1.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1.车站本月维修天窗路内单位驻站联络防护员应过春节不用心,维修“天窗”转换道岔实验后,有关道岔未加锁,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车站对其进行了培训、讲解。应急值守人员和站长维修作业盯控,认真检查设备,严格审核把关,进行规范化管理。

2.春季xx大风天气多,对行车设备造成危害、隐患,车站基本每天都利用“天窗”点,进站内对动车组停车位臵标、车档等被风刮倒的设备认真、仔细检查,并确认良好。

五、二月份安全关键确定及包保、整治措施

1.应急值守岗位是车站行车、施工、维修作业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故将车站应急值守岗位确定为关键岗位。

车站关键岗位由车站站长xx进行包保。

4 整改措施:紧盯天气和设备变化,结合职教工作与实际作业情况,利用班前会和应急演练强化车站作业人员应急处臵能力。

2.车站应急值守人员xx本月工作中出现两次违章,未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将车站值班员xx确定为车站关键人。

车站关键岗位及关键人均由车站站长xx进行包保。 整改措施:加强对应急值守人员的督促教育,严格要求应急值守人员认真执行作业标准,车站加强设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讲明簿册填记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xx铁路局“运统-46”填记管理办法》填记。

3.由于车站作业时间与关键作业环节集中,安全卡控不严而致使登销记作业、调度命令作业、模式转换作业等方面发生问题,故将当日0:00至5:00确定为车站关键作业时间段,由盯岗人员负责进行盯控。

4.三月份结合车站作业重点及天气变化等特点,将为车站施工维修、故障处臵、防护栅栏、设备巡视检查确定为车站安全关键作业项点。

六、对三月份重点工作进行安排

(1)认真完成春检工作:一是利用天窗维修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对线路、道岔、信号、联锁、通讯、防护栅栏等设备定期进行联合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入《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内,对查出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限期整改,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上报。二是对结合部设备要与相关单位加强联系,任何

5 时间发现问题要立即通报、协调有关单位处理、确保运输安全不留隐患。

(2)站场设备巡视:根据往年经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而我站站名牌、停车位臵标及其他各类警示标志安装设备,可能存在安装不牢固而致使大风刮倒(落)侵线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隐患;为此我站一是遇大风天气时要加大对站场设备设施的巡查力度(天窗时间外在防护栅栏外巡视),对发现设备刮落侵线等现象时,要果断处理,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天窗时间内车站站长要组织房建等部门对站内各类标识牌进行检查,发现安装不牢固、松动等现象时要及时进行加固。

(3)结合2月份车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敢于自查不追究”的原则对应急值守、施工维修、劳动安全等关键作业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勇于面对、整治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及其他各类安全隐患。

(4)确保“两会”期间各项工作稳定开展。车站要严把岗位作业关键,从严从细落实好各项作业标准,确保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

2017年3月1日

第18篇: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从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出发,明确了铁路施工安全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其次分别从当前铁路施工安全中的问题及原因两个层面对其施工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施工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铁路施工;施工安全;改进措施;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在市场环境下得到了飞跃性发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支持,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职能,因此其安全性也关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列车技术不断升级,新的铁路项目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铁路运输的大提速,在铁路运输速度提升的同时,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安全问题则对铁路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铁路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的满足,需要针对铁路施工制定一系列的安全施工管理措施,因此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成为必然。

1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特点

1.1管理任务繁重

随着我国铁路项目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的铁路施工任务较传统铁路项目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对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安全性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就要求铁路施工管理工作明确不同项目、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工艺等相应的标准与要求。新时期的铁路施工要考虑的施工安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所涉及的技术因素也更多,因此其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任务较以往有了明显加重的趋势,这是影响目前铁路施工安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1.2安检、质检要求严格

随着铁路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各项安全质量的标准要求也日益复杂,为了保证铁路施工项目达到安全标准,各安全施工管理部门都对铁路项目施工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监督考核标准,因此其安检、质检等项目繁多,而且次数频繁,每月高达10~20次的检查频率更要求铁路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将安全施工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为了满足这些安检、质检的安全标准,达到铁路项目施工的安全标准,就必然要对其施工安全加强管理。

2铁路施工安全中的常见问题

2.1安全施工方案全面性缺失

铁路施工方案是项目施工的重要依据,当前铁路施工中由于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全面性缺失的问题,使得许多施工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参考,因此施工中的各项安全标准无法安全落实,一些违章施工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导致了铁路施工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的出现。安全施工方案的制定应当有全面、有效的技术指导,而当前的铁路项目施工方案的设计普遍根据项目施工的一般标准来制定,因此对于具体的项目施工而言,存在着标准方面的偏差,这就造成了一些施工方案与实际的施工标准要求不统一,使得方案与实际的项目施工出现不统一现象,施工方案全面性无法实现,直接影响着施工安全。

2.2项目施工规划多变

铁路项目施工规划是项目施工工作的最根本依据,各项施工任务与施工工作的安排,都是由施工规划决定的。在实际的铁路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与施工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步现象,因此在制定施工规划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因素,制定出能够适应整个项目顺利推进的规划。但当前的铁路项目施工在面对施工规划与实际施工条件或环境要求不符的情况下时,往往会选择变更施工规划的方式来继续推进项目进度,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施工的方案发生变化时,整个工程建设人员无法全面了解项目规划的变更情况,对施工工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3施工应急预案实用性不足

一切项目施工过程中都会面对各种不同的突发状况,施工应急预案是项目管理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在实施铁路项目的安全管理时,一些突发情况往往会对项目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而如果能够实施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则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安全损害。目前铁路施工的应急预案系统虽然比较接近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但应急预案仅仅是针对问题出现后的应对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说明,虽然是针对已经出现过的应急情况做出的实践性总结,但实施的应急问题极为多变和复杂,相似的问题出现原因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再以应急预案中的操作说明来应对,必然无法获得成效,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安全隐患或事故。

2.4铁路施工安全监管不足

在具体的铁路施工中,监管问题与施工安全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目前铁路项目施工最易出现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一些与施工安全相关的技术要求或标准无法达到,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安全隐患。例如,安全监管人员与施工人员缺少交流,安全问题出现时监管人员与技术人员没有针对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沟通,监管工作无法有效落实,使得安全隐患的控制及管理力度较小,安全问题突出。

3铁路施工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3.1施工各部门协调性较差

铁路项目在施工上有着普通项目无法比拟的规模,施工任务繁重,各施工环节和施工流程繁杂,因此是一个需要各部门有机协调才能实现安全施工的项目类别。目前,随着铁路部门施工规划的不断落实,各部门的施工工作管理无法协调统一,对项目的顺利、安全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负责施工设备、机械等管理的部门,与负责施工材料采购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根据施工规划推进工作,而某一时间阶段施工所需材料数量、质量、参数等和施工设备、机械的工作特点之间存在着关联,如果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就会使施工中各部门任务的协调性出现问题,造成对项目安全性的影响。协调性不足使得各种铁路施工安全问题频繁出现,施工方案对项目的全面性控制不足,施工安全监管效果较差等。

3.2工作作风不端正

铁路部门施工及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直接造成项目施工出现安全风险。当前的铁路项目施工在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上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施工的精细化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而缺少端正的工作作风,会使项目的施工和这些严格的施工标准存在空隙,这些空隙就为安全隐患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在一些铁路交通枢纽项目的建设中,一项细微的施工任务就会涉及多种公共设施安全标准,而同时也会由多个施工部门共同担当完成,这就使得施工中的风险发生几率增加,每一个参与施工的部门在工作上的误差都可能转移为影响整个项目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

3.3部门管理制约机制缺乏

有效的部门管理制约机制是保障各项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更是保障项目施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然而各种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无疑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铁路施工部门的管理制约机制缺乏,才使得施工安全问题对施工的影响不断出现,使得安全隐患的控制效果不足。

4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1实施全面施工安全管理

针对当前铁路施工安全中施工方案全面缺失的问题,只有制定出全方位考虑施工项目各种安全要求的施工方案,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以实现当前背景下对铁路项目施工的多元化安全要求,达到各项安检、质检标准。实施全面的施工安全管理首先应当从施工方案的完善入手。具体来说,根据施工任务、施工现场情况,施工项目设计标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施工规划,运用风险评估手段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提前预期,并针对各风险因素的产生制定出完善的风险故障分析方案,每一种不同风险控制方案都应当有对应的风险产生原因分析,这样才能使施工方案具有实效性。另外,提高铁路施工安全检测设计的技术水平。运用信息化的设备来对项目施工安全进行安检和质检,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任何细微的安全风险因素都能够被觉察到,从而实施相应的分析与应对方案。

4.2全面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针对项目施工规划多变和施工安全监管不足的问题,可以明确铁路施工部门人员对项目安全的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端正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全体施工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具体的施工规划有深刻认识,不轻易变更原有的施工规划,同时在出现安全风险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规避。另外通过提高施工安全意识,还能够有效提高施工安全监管水平,较高的安全施工意识能够促使安全监管人员增强对项目安全的责任感,从而达到项目施工安全的目标。

4.3提高施工规划的科学化设计水平

施工规划对于项目的推进而言至关重要,一个足够科学和合理的施工规划应当在面对各种施工安全问题时都有相应的应对方案,而不应是一旦出现问题就改变施工规划。科学的施工规划首先需要考虑铁路项目的安全标准和施工要求;其次应当保障施工规划的精细化设计,即每一项施工细节需求与要求都要考虑完善;最后还需要建立起合理的施工流程安排,加强施工环节出现风险时的预警机制,保障各项施工任务能够顺利推进。

4.4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要使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度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对于铁路项目的施工而言,各种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完善、有效的制约管理机制,而安全目标责任制能够将施工安全以明确的标准表现出来,进而满足施工安全管理的需要。一般来说,在铁路项目的施工中,安全责任目标应当划分出考核标准和控制标准,考核标准主要涉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而控制标准则主要涉及项目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考核。

5结语

施工安全是企业生产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施工过程的核心任务,只有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铁路的施工才更能发挥其公共设施的功能,发挥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基本职能。针对当前铁路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只有从根本上改进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使项目的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谷训广.铁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及措施[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丁阵,解光敏,张家玮.铁路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3,(1).

[3]张延康.铁路施工安全措施浅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

第19篇:铁路安全演讲稿

立足岗位做贡献铭记安全在心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荷兰的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美国科学促进会上的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它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是增长而不是减弱,甚至有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也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是这样说的: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也许会说它只是气象学当中的一个学说而已,但是在我看到这个学说的时候,我不禁地联想到这“蝴蝶效应”与铁路倡导“抓小防大”的安全理念是有着多么异曲同工之处。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

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而安全生产中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违章违纪的发生,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它的“长期”效应就是所有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看似有点夸大其词,但是有谁能够说每一件事故的发生不是因为在安全生产中的小漏洞没有得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日积月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而最终酿成恶果造成的呢?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与否,决定着铁路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说“蝴蝶效应”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但“防患于未然”这个词听来却并不新鲜,我们常将它挂在嘴边,用在日常的安全工作当中。我是一名年轻的铁路职工,从入路那天起,我就深知自己已经和安全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在我还是一名交口站信号员的时候,身边的师傅总是会在我耳边不厌其烦地叮嘱我说“要注意这个,要注意那个”,还经常会提醒我很多琐碎的东西,比如客车预告前一定要将进路上的道岔定位,开通客车线等。当时的我总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经常会在心里嘀咕“上岁数的人就是爱婆婆妈妈”。直到有一次,前方站客车已经开过来了,但是我却没有按规定及时将进路上的道岔操作到定位,结果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道岔失去了表示,最后造成了客车的机外停车,我也因此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能把师傅们的教导听进

心去,也就不会有这样事情的发生,即便道岔过不来也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恢复的。这件事以后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词的意义,它让我明白了师傅们的循循教导都是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也许就是最危险的工作方式,因为习惯了的事情很难改变,而当你觉醒时,往往已是回天乏术了。我们习惯了在下雨的时候才想起雨伞,因为怕被雨淋湿,我们也习惯了在事故发生后才想起安全,因为害怕受到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失,事故发生了,才后悔自己没有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下雨的时候,虽然伞下的感觉不是很自然,但最起码我们不用淋雨;落实各项标准化作业,虽然程序有点复杂,但是却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和身心安全不受侵害。大雨不会因为现在是晴空万里而不降临,事故更不会因为现在的平安无事而暂停发生。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不难发现:安全就是一把伞,一把捍卫我们生命和生产的大伞。

有的人说干铁路工作离不开“安全”这碗饭,是的,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铭记安全在心。如今,我选择了铁路安全工作这个岗位,我学的、懂得最多的法律法规是铁路安全法律法规,学的最多的技术知识是铁路安全技术知识,写的最多的文章是铁路安全稿件,讲的最多的话也是有关铁路安全的话。因

为只有安全着,我们才是健康的;只有工作着,我们才是快乐的,安全使我不断受益,伴我茁壮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正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全新时期,中国铁路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是我们铁路令人心动、睡狮猛醒的时期,这是我们铁路大浪淘沙、英雄辈出的时期。如果你是一名真的勇士,请亮出你年轻的旗,倚天抽剑、逐鹿中原,将激情奉献给铁路;假如你是一名真的水手,请亮出你年轻的旗,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将青春奉献给铁路。让我们将青春的激情尽情挥洒,立足岗位做贡献,铭记安全在心头,为我局安全生产工作尽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建设我局和职工美好家园,营造健康、和谐、安全的环境。

第20篇:铁路安全距离

根据铁路保护条例第十条铁路线路两侧应当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

(一)城市市区,不少于8米;

(二)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0米;

(三)村镇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2米;

(四)其他地区,不少于15米。

建筑退让铁路的规定:

(一)建筑退让与最近一侧的铁路边轨距离,准轨干线≥30m;准轨支线、专用线≥20m;米轨≥15m;

(二)围墙与铁路最近一侧边轨距离≥10m,围墙的高度≤2.5m;

(三)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最近一侧的铁路边轨距离以及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特殊路段隔离带宽度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铁路部门确定。

《铁路安全深度分析范文.doc》
铁路安全深度分析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