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2022-07-2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育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报告

关于大学生学习拖延的调查的研究报告

一、摘要:

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却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拖延在国内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因此研究该问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学习拖延现象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程度状况、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等方面,并且结合结果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

二、前言: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学习拖延的习惯,本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不良习惯而进行的,学习拖延即不利于大学的管理,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情绪和认知,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不仅有助于当今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也对大学的学业和健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研究者分别从个性特质、任务特征、角色冲突、自我调节等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成因。结果显示,学习拖延与大学生的冲动性、缺乏自律和尽责性等个性特质密切相关;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吸引力、难度等特征, 都对学习拖延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角色与学习者角色之间的冲突, 以及对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的缺乏, 也是导致其学习拖延的重要原因。

本文主要研究的从任务特征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自主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考前准备三个方面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并且分析原因,得出相应结论。

三、方法:

本研究被试来自首师大的大三年级的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为北京市学生,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外省市的学生,主要包括山东、黑龙江、四川、云南、新疆等地。研究的对象既有学习文科生的也有理科生的,其中文科生有36名,理科生有53名。本研究总共发放100份问卷, 收回的有效问卷89份。被试构成情况: 男生30名, 女生59名,无效问卷为11份。理科学生被试53名, 文科被试36名。被试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34岁。研究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来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之后将数据录入到电脑,通过一些处理将结果呈现。

研究设计及程序

1、制作问卷

首先,针对研究的主题搜集资料,然后设置一些必要的问题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

学习状况,从而为调查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2、学生作答

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然后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之下进行答卷。

3、问卷反馈

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形成结果。

4、归纳总结

对调查所呈现出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理解,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

另外选取10位在性别、文理科、生活地区等方面不同的同学进行访谈调查,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深入的了解。一方面,可以验证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使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在访谈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将访谈结果继续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两种方法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然后得出最终的结论和成果。

四、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将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之后呈现出以下结果

表1大学生学习拖延频率分布

非拖延 拖延 总计

表2大学生学习拖延的专业差异检验结果

自主学习完成作业 复习备考 合计

理科生(N=53) 人数 39 26 12 77

文科生(N=36)

百分比(%) 47.2 50.0 44.4 47.2

总体(%) 51.7 48.3 100

自主学习(%) 37.1 62.9 100

完成作业(%) 51.6 49.4 100

考前准备(%) 66.3 33.7 100

百分比(%) 人数 64.2 49.1 22.6 48.4

17 18 16

51表3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

自主学习完成作业 复习备考 总体拖延

男(N=30) 人数 21 18 1150

百分比(%) 70.2 60.0 36.755.6

女(N=59) 人数 35 26 1980

百分比(%) 59.8 44.1 32.2 45.2

讨论与分析

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拖延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学习拖延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具体学习任务看,大学生对自主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最高,达到62.9%;在完成作业方面的拖延次之, 达到49.4%; 考前复习方面的拖延尽管相对较低, 但也达到33.7。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方面来说,考前复习的自主性是最弱的些, 因为学生的学习受制于学分、教师、家长的限制,而完成作业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仅仅受教师的监督,因此自主性高于考前复习。而自主学习的自主性是最高的,它完全受自己的意志力制约,它是判断主动性最好的尺度。

我国大学生在考前复习、完成作业、自主学习三类学习任务上的拖延比例依次升高, 说明越是需要自主的学习任务, 越容易引起他们的拖延。这意味着,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薄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中的自我调控。

从表2可以看出,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 他们在三种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拖延存在细微的差异。对于理科生来说,自主学习任务的拖延情况比较严重,而复习备考任务的拖延情况是比较好。对于文科生则与理科生结果相反,对于完成作业任务,文科理科的状况相似。

通过上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理科来说主动性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对于理科生来讲的主动性略低于文科生,文科生更喜欢自主学习,理科生在复习备考方面表现突出。

分析原因:

1、理科生的理解力比较强,能够在考试复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之下自主学习大打折扣,荣幸出现拖延的现象。

2、文科生由于高中的影响,形成了平时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因此平时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拖延状况总体上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在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方面,男生学习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复习考试过程中,女生的拖延程度又高于男生。

分析原因:

1、男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懒惰,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受外界的影响较大。

2、女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突出,究其原因女生比较重视平时的积累,能够深刻理解平时学习的重要性。

3、女生在期末复习中受外界影响较大,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情绪受到很大波动因此在考试复习中拖延情况严重。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拖延现象对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都有出现,比较普遍。

第二、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作业拖延问题比较突出;与男生相比, 女生因学习压力导致的情绪困扰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平时主动学习能力微差,但是在期末备考的时候,文科生的拖延问题显得比较严重。

我们建议,第

一、各级各类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象, 应该把学习拖延作为大学生入学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 帮助学生切实树立起克服学习拖延这一不良学习行为的意识。 第

二、在学习拖延的预防和干预上, 要突出对男女大学生的区别对待。对于男生, 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作业拖延问题, 要加强对他们的作业检查和督促。 第

三、教师注重改善教学模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教给他们一些认知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自我监控策略, 可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自觉减少学习拖延现象。

参考文献和附录

[1]甘良梅.大学生学习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2]邱于飞.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张燕,谨朝霞.学生学业拖延及其干[J].宁波教育学报,2009( 6) .

[4] 韩贵宁.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5] [10]张传花,司继伟,张宝成.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山东: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06-109.

[3]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附录:

关于大学生拖延现象的研究调查问卷

前言

同学们:大家好!这份问卷调查表想了解大家的一些情况和想法。希望大家认真填写。这份表不对你个人做任何鉴定和评分,也不留给你的老师和学院。可以不填写姓名,仅为科学研究所用,谢谢你的合作。 指导语

卷子里的问题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针对题目,我们已经给出了A、B、C、D、E,五个不同表示程度的答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符合你自己的情况或想法的答案,并将答案写在题号的旁边,不要在问卷上乱画或做任何记号。希望广大的同学一定认真做完。 问题

一.基本信息题

1.专业:A.文科B.理科 2.性别:A.男生B.女生 二.正式题目

1.我发现自己在做几天前该做的事。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2.直到任务快该交了,我才开始着手做。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3.看完一本从图书馆借的书,不管有没有到期,我都会立刻归还。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4.早上到了起床的时间,我都会立刻起床。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5.即便是那些只需要坐下来就能完成的工作,我也发现很少能在几天内完成。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6.对于我必须要做的事,我也一再拖延它的开始。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7.我都很果断的做出决定。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8.准备外出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刻,我很少做好必须的准备。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9.我要做的事情快到最后期限时,我还是会把时间浪费在其它事上。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0.赴约的时候,我喜欢提前出发。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1.任务一分配下来,我会很快开始动手。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2.我能够提前完成任务。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3.我在最后一刻才为朋友购买生日或其他礼物。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4.我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5.我能在一天内完成计划好要做的所有事情。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6.我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后才去放松或者休息。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7.我不断对自己说:明天我就会把这些事情做完的。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8.迫不得已的时候我才做出决定。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19.我会对自己说:“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某事是因为我一直很忙。”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20.我对自己说,成绩不好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不够聪明

A.从不这样B.很少这样C.有时这样D.经常这样E.总是这样

结束语

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面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回答,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回答的越完整越好。

1.你认为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拖延现象吗?若有,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拖延现象,还存在哪些其他的拖延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推荐第2篇: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有效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何艳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学习四年的英语,这样为初中英语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英语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那么中小学英语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中学英语教学又是小学英语的深入和扩展。他们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得关键环节。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小学 英语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统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其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策略发展状态、相应学段所学语言知识及综合语言技能运用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远没有达到《标准》中设定达到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学区内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结果发现:

⑴ 虽然教材版本不同,但是小学英语(PEP)与中学英语(新标准)编写思路相同,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突出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但是,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材难度比七年级的英语教材难度要大得多。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作为初一学生入门衔接教材,前四个模块从ABC开始教学英语。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从没学过英语的初一新生,同时也兼顾那些小学英语学得很不理想的小学毕业生。

⑵ 六年级与七年级英语教材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之间失去了教材编写应采用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这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也断裂了《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五个级别的要求。结果,在七年级普遍出现这一现象: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英语学得好的快不了。

2、教法衔接问题: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相似。 ⑴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但是,在日常课堂英语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受到重视,原有的“填鸭式” 教学模式还很盛行。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对书面考试内容没什么帮助。

⑵“英语教学评价问题已经成了目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瓶颈”,老师们普遍反映:凡是教材中出现的老师都得教,凡是教材中出现的都得让学生考,因为老师不知道考试的时候考什么。语课堂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3、学法衔接问题:

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到: ⑴ 中小学生的学法可归纳为四个“多”——多读、多背、多做、多记。课堂上,老师带读单词、语句或课文,学生跟读模仿;老师分析或讲解课文,多数学生忙于记笔记。下课后,学生的口头作业主要是背诵教材对话或短文,笔头作业主要是做练习卷。这种学习英语的方法侧重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容易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

(2)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经座谈获悉:60%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把英语对话或课文翻译成中文有必要。据家长反映:70%的小学生在家跟着录音读单词和课文,而初中生只占调查比例的20%。这说明:初中生在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很不理想,应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 4.评价衔接问题:

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可归因为: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考察替代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操作严重阻碍了《标准》的顺利实施。

⑴《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是,目前教育部还没有出台详细、具体、可供操作的任务大纲,全国上下只好采用单一的书面测试,“重知识、轻能力”这一现象难以避免,这严重削弱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⑵ 小学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过早出现。小学英语教材(PEP) 主编龚亚夫老师说:不是教材出现的都要教,不是所有教的都要会,不是所有会的都要考;但是《标准》没指定哪些要考,哪些不考。为确保学生取得高分,老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好“西瓜芝麻”一起吞,英语学得半生不熟,消化不了,许多四年级小学生已经开始掉队。

⑶ 小学英语师资不足也是制约评价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走访中发现有近一半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周任课在 16 节以上,最高的竟达每周26 节,况且每班每周的英语课时只有3节;另外,城镇小学班额大,许多教师还要跨年级任课,或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势必造成教师备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的小学英语形同虚设,英语老师都去教语文和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这势必大大削弱初中英语五级评价要求所依赖的基础,以上这些问题急待我们英语教育从教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决。

二.行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可以深信,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英语教学。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能真正的达到《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各个级别的要求。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措施与行动 1.重视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标准》中的六条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使用单一的学习材料。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并且为适应差异,可以分别对学生指导作业,使作业量、难度和类别有所不同。

2.分析学生现状,调整学习策略。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语学习具有动态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习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对学习策略不断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此需要变换学习策略。尽管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当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还应有所侧重。2.更新教学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师应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转变,要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对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理解,更好地为交际服务。同时,中小学教师应达成一种共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阶段性,更有其连贯性、连续性及系统性。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重要的是交际性,这种交际功能应该贯穿始终。更为重要的是,整体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三、反思与收获

综合上面的分析和实践情况,针对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学衔接应该是平缓、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突然性地拉高。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既不能全权包办,也不能完全撒手。在教学上初中老师要借鉴一些小学老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进其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与要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以具体为主,抽象为辅;小学教师要学习中学教师对内容把握的整体性,给学生以较多的思考余地。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进一步密切了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关系,定期的网上集体备课,不定期的联合活动,在合作中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彼此增加了信任感,发现、学习对方的长处,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教学合力,对于中小学的师资的优化组合、协调平稳发展大有裨益。

五、结论与建议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考虑到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也要安排好阶段和阶段的衔接,使各个阶段自然过渡,合理衔接。

因此, 做好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法不一而足,关键是我们应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断发现分析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出现的新问题、新办法,从而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使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得到稳定与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改进,学习行为得到优化,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整体地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努力地解决中小学英语衔接。

推荐第3篇:教育心理学研究报告

学号:0810081602

姓名:王敏

篇名:关于 如何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以初中“后进生”为研究对象

首先,此项研究将“后进生”定义为那些性格比较孤僻、注意力比较分散、沟通能力比较弱、有厌学倾向等的学生。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

1、研究的总问题:探究“后进生”的心理,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最终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2、研究问题的分解:这项研究涉及到家庭的教育观、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自身等方面。

3、研究假设:

(1)、这一研究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深层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争取做到转化他们,使这些后进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转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能力和处世态度,将会使他们学会自主消除困惑并走出困境,将会为“后进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这一研究在探索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困难方法的同时,将会促使部分对“后进生”失去信心的老师,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后进生的进步会更明显。

(4)、这一研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教学力量群效应。因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功的场所,也是锻炼名师之地。这种效应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4、研究结果的可能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实效性和可塑性以及推广价值,发展已有

的理论,可能会开辟“后进生”心理问题探究的新路径,争取对一些“后进生”转化研究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帮助研究对象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探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并给予其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良因素,择善而从之,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生。

二、研究问题剖析

1、涉及的变量:此研究中涉及的自变量是“后进生”心理和他们所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应变量是“后进生”转化的效果。

2、影响因素(控制变量):均衡分配参与研究的学生人数、性别和能力差异,尽量缩小实验中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不向实验的学生和不实验的学生作宣传和暗示;研究中要将教师的年龄、学历、能力及工作态度尽量控制在一个水平上。

3、研究关键:此项研究的关键在于调查问卷的设置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4、推论逻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主张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注重启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他们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实现、完善自我。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告诉我们:要使学生主动地自我调整,在成长中摆脱外界的控制,改变那种老师是权威而学生只能服从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从而达到学生能自己调整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此项研究就是以此种思想为指导对初中生中“后进生”转化的心理的探讨。鉴于此,我将从学生自身心理、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学校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分析。

(1)、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后进生”也不例外。而“后进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受的不良影响而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下,逐渐丧失了信心,形成了一种失败式的心理定势。后进生也不是绝对的,在他们有违

常规的表现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尖锐的心理矛盾冲突。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无大的起色,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逐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怀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致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甚至是自恨心理,说自己“笨”,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学业不良和在集体中所受的冷遇,是他们逐渐对学习和集体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对教育者及其组织的教育活动的疏远。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差”已经是积重难返,想着自己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看自己的前途一片漆黑,于是缺乏了前进的动力,甘愿自暴自弃。所以即使在“后进生”边缘的这些学生也逐渐加入了“后进生”的行列。此项研究就是要分析“后进生”的这些心理,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面临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时以“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是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作为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会使“后进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老师要关注这类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产生自尊、自信感。事实表明,适当的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获得众人的尊重,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班级群体中,常常是优等生和“后进生”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隔阂。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同时,要引导“后进生”主动向优等生看齐,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3)、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一个小孩的身上,无形中就给小孩增加了压力。同时父母一般比较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交流,所以评价孩子的标准只能落在成绩上了,一味地追求成绩上的进步,而很少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有的学生的家庭不和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整天处于父母的战火中,无法静下来学习,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有的家长管理方法不当,考试成绩不好就棍棒相加,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加入到了“后进生”行列。还

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要孩子健康就好。这样孩子就缺少了一个引导者,很容易走向“后进生”的怀抱。鉴于这种情况,首先,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其次,家长们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进程了。

(4)、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好坏的这一标准还是惯性地保留了下来。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的。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对“后进生”不公平,会使他们产生自己是“朽木”的想法。鉴于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后进生”也有自我实现的欲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号召他们作领导者;为他们开设一些立志的讲座,鼓励他们去参加,使得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认为应该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将他们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或者是协作者,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后进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表现出真我,没有虚伪和防御,尊重“后进生”的情感、意见以及价值观念,关心他们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5、研究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此研究是关于“后进生”心理这一敏感话题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用真情和诚实取得他们的信任。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后进生”不是很配合,对这项研究有抵触心理,这就会给面对面地交流带来了困难,这是调查问卷不能弥补的缺陷,因为问卷只能涉及一般的问题。这就有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在某一所中学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初中生(大约50人),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

3、研究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谈话和问卷调查,在特定时间内现场实测,当场收卷,以匿名方式建立个人档案。

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寻找其成因,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后,统计调查数据、汇集资料,在探讨“后进生”的心理和如何促进他们的转化的基础上思考并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4、测量工具:由于条件限制,此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将会在附件中展示),辅之以走访谈话法。

5、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只要是学校教育还存在,那“后进生”的问题就必然存在。造成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像家庭的教育观、父母的日常行为、学校的教育方法、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等。这些学生就成为学校发愁、家长头痛、社会怜惜的“另类”人,这些后进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的处境可谓是“艰难”。所以,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将学校、家庭结合,为“后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标。

四、参考文献:

1、张锐:《“后进生”转化方法例谈》。青年教师,2006年09期。

2、王松:《连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基于“自我教育”的后进生转化模式探析》。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赵问娟:《摸清“病”根对症下“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

宁夏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4、高丽萍:《针对性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报,2007年01期。

5、张俊:《谈中小学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革新,2007年10期。

6、张李仁:《谈后进生转变的心理环境因素》。宁夏教育科研, 2007年 01期 。

7、王正良,李盛锦:《“雨后”方现“彩虹”——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刘志中,刘桂婷:《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信、自尊、自立的道路——浅谈教学中如何使后进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A.H.Maslow , 《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Face the Normative Social Psychologis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68;8;143

10、William M.Reynolds Gloria E.Miller,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reface》,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3.

推荐第4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2012实习.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

调研人:李志学

(法政学院 09政本2班 学号:2009644220)

一、调研概况

2012年10月8日至11月16日,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茂名市电白县第四中学(又名电白四中)度过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实习期间,我积极认真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我还在这个月期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教育方面的调查。

电白四中由初中部和高中部组成,学校共有教职工200多人,学生3500多人,共分新旧两个校区。实习期间,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得不引人反思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怨声载道。没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当班主任的,都是上级直接强制性安排,班主任有苦难诉,不敢反抗,经常在一起发牢骚。根据校有关实习要求,再结合所在实习学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反复斟酌、认真实地调查,我选定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调研意义

任何一项调查研究都须有它存在的意义(包括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同样的,教育调查研究报告必须得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并对教育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具有某方面的指导性意义。

“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的调研意义有:

1、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教师工作性质和心里特性,探究教师厌倦当班主任的主观原因,从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苦处。

2、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探究班主任工作量待遇的匹配状况,在减轻班主任工作量和提高班主任待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3、以小见大,从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小集体可以看出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某些代表性问题,从而为当前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与课题有关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各年级班主任代表、学生代表和领导代表)

2、采访法(在高中部和初中部各选取些班主任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包括个人情况、班主任工作量和待遇;采访主管班主任领导,采访内容包括学校师资力量、上级领导及学校相关政策等)

四、调研结果(结论)

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以及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对采访结果的研究,以电白四中为例,我初步找到了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班主任自身定位不准确。很多老师在没有当上班主任前,其实普遍对班主任工作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他们更多觉得,班主任是一个苦差,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工作量和无数学生问题的烦扰,起早贪黑的,整天围着一帮小屁孩转,根本就没有自己个人的空间。不容置疑,这些都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正确解读,但是,这只是片面的解读,还不够全面科学。说到底,更多班主任只是看到这份工作的弊端多一点,似乎很少看到班主任

1湛师指导老师:王慧英 以电白四中为例

工作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各种锻炼。凡事经常往坏处想,怎能没有抱怨?

2、班主任自身抗挫能力不强。所谓抗挫能力,即面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很多教师不想当班主任、不敢当班主任,很多程度上是之前当怕了,心生恐惧之感。面对困难挫折,他们更多的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经常出现迟疑甚至后退。在困难来临之时,他们并没有想着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如何去高效完成,只是采取一种消极低效的敷衍手段来完事,他们甚至懒得去想。久而久之,由于心理抗挫能力不行,逐渐对班主任工作产生恐惧和厌倦,何来积极性?

3、班主任自身责任感不强。为什么有些班主任老抱怨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说到底,这体现出了个人的素养低的问题,即责任感不强。班主任工作本来就要求很高的责任感,由不得半点马虎,因为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校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将会带来巨大损失。如果班主任本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根本就不会计较太多的个人利益,而会更多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以及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

4、班主任自身不够敬业。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身上还肩负着一份育人的工作,即及时了解学生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所谓敬业,无疑就是要爱好职业并为之不断付出。班主任工作繁琐谁都知道,但是你既然做了,就得想办法去把它做好,这才是真正的敬业。反之,如果经常对工作有抱怨甚至有抵触情绪的,我们可以说他本身是不够敬业的,因为敬业的人不会这样做的。

(二)客观原因

1、班主任工作量过多,安排不科学。在采访中,我听取了部分班主任抱怨更多的是指向班主任的工作量。在电白四中,师资力量本来就不太理想,所以上级的很多工作任务都得由班主任直接负责,其中很多工作并不属于班主任工作范畴,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上级领导的跑腿。上级根本就不管班主任死活,反正有任务,班主任必须得按时按量完成。就比如说期中考试吧,鉴于老师不是很多以及学生纪律较差原因,很多科目的监考都把本班的班主任安排进去,拿高中部来说,总共考9课,班主任得监考

6、7科。这样的安排说句实话,真的不太科学,真得把班主任累垮。如此多的工作量,班主任有抱怨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

2、班主任待遇过低,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虽说班主任工作待遇每个学校有所不同,但在电白四中,班主任每个月只有可怜的200多块的确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在很多师资较好的学校,班主任工作量与待遇是较为成正比的。除了有基本的班主任费之外,其他的各项工作做好还有累加金额,每一样工作都有相对应的补贴。想想在电白四中,无论你做多少工作,最终的班主任待遇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试问谁的积极性能高?所以很多班主任干脆忽悠学校,消极工作。

3、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理解。其实,班主任处理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学生有关,很多班主任抱怨发脾气也很多是因为学生。现在很多学生都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经常给班主任找麻烦,经常要班主任操心。学生一个不听话,班主任就得多做一项工作,本来班主任应付学校的工作应经够多了,如果学生还不自觉和不听话,想必班主任想死的心都有了。

4、学校资金周转不理想。电白四中属于县级中等中学,师资力量一般,其他可支配的收入也不是太多,校财政向来支出比较紧,所以教师班主任待遇显然比不过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根据校领导的反映,电白四中也曾想提高教师班主任的相关待遇,但目前财政的确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最近几年新旧校区合并以及建宿舍楼问题,就更难上加难了,根本没有资金周转。

5、学校发展前景停滞不前。电白四中是一间合并的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很难整合。这混乱之中,难免存在着影响学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加上上

级主管学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有所减弱,甚至不如以前,学校开展工作更是面临重重困难。可以说,在学校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老师是得陪着吃苦的,更不用提自身的待遇提高问题了。

五、调研对策

针对以上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对症下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问题。

(一)班主任方面

1、正确定位班主任工作。对待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必须辩证的看待。除了看到它的繁琐,更应该看到它的好处。必须克服常人眼中班主任是件“吃苦不讨好”的活,而应该懂得班主任是件很能锻炼人的活,没有它,教师生涯就不完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这些素质的培养当然包括抗挫能力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养成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磨练等。当然,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个长期的坚持过程,需要恒心与毅力。简单来说,作为班主任,必须得越挫越勇,敢于担当,爱护学生,关心集体,少索取、多奉献。

(二)学生方面

1、体谅班主任工作。学生不要以为班主任做的工作是多余的,要知道,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好。班主任日常管理班务已经够忙,学生要懂得体谅班主任工作,尽量做好自己,不要给班主任添麻烦。

2、分担班主任工作。作为学生,特别是作为班委成员的学生,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外,还得帮班主任管好自己的班集体。要知道,班集体的建设仅仅依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员全班学生的力量。学生帮忙管理班务,无疑是替班主任的工作减压。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条件,科学安排班主任工作量,建立奖惩制度。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必须得有相应的工作回报,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要建立起一种奖惩制度,让班主任觉得,多付出是有多回报的,少付出是有惩罚的。通过多种奖惩措施,让班主任间形成明显差异,在他们之间制造激烈的竞争,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工作不胜任者,必须进行惩罚,比如扣奖金。

2、实行学校大整顿,争取更多的运转基金。其实,学校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浪费现象,通过监控财政的胡乱开支,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经费。同时,在建设学校设施的时候,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钱。在学校自力更生的同时,还必须得创造条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扶持,比如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向社会慈善人士进行募捐,能争取一点流动资金算一点。当然,这些节省和争取下来的资金并不是给某些人中饱私囊的,而是真正用到学校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上面来的。

六、调研小结

“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研究课题,虽然它研究的是班主任这个群体,但它的解决无疑是与学生个人、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息息相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触而就的,它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见证,它的解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这个问题也将是我国目前教育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推荐第5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实习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赵阳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我被分到某某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实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开展的调查。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的班级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经过调查,我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吸纳新知识,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听好每一堂课。对此,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二、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

三、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以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如在讲授国家的出现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生产力的发展。”接着问学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后来又产生了哪两大对立阶级?”回答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然后问学生:“两者的关怎样?”学生答是“根本对立的。”最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结果怎样?”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知识——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方法既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四)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些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学生很快就把知识理解了。

(五)以优美感人,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教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身体语言,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将知识融入有声有色的教学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手段方法、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第6篇:3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我于2013年9月4日,被分到莲花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英语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英语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英语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莲花中学的大多数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才能调动他们更多地去主动练习。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英语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的基础程度。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许多同学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英语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英语好难啊!”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地把学习方式转变一下,能更好的去理解。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不会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

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推荐第7篇:中小学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实践材料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实践教学项目: 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

调查报告名称: 上饶地区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实践起止时间: 2016年7月5日至8月30日 班 级: 15级汉语言文学2班 姓 名: 王思思 学 号: 20150345 成 绩:

2016年 8 月 5 日

上饶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班 作者:王思思 一.调查目的

语文是中国必须接触的东西,也是中小学学生的主要课程,在英语及数学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对于语文的教育会在无形之中被忽略,现今,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于是在2016年七月上旬,依照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关于社会实践的要求,我进入了上饶市下一所县级小学,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在两个多星期的调查之后,对于当地小学语文教育所拥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了解,并有了整体的认识,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议,希望能让地区教育部门有所启发。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面向上饶市万年县六零小学四到六年级全体老师及学生,以课堂旁听观察及教学尝试为主要渠道,不同年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六年级,再与各年级进行交流,通过抽样来选择同学进行情况了解,列出了不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缺陷,也为如何改变现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三.调查结果及总结

1.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教学语言贫乏无感染力,教学方法枯燥单一,课

前讲话、口语交际都没有展开。

2.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不做课堂笔记,大部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教学设施方面:没有课外书借阅处,多媒体教学只是偶尔使用。4.课后作业方面:以抄写背居多,少课外实践活动,开放性不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本人实践课堂及平时我们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发现的情况结合起来,可以归纳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活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导入与课堂目标相脱离

明确的课堂目标是每堂语文课必备的前提,有时语文课堂的重点在于知识性和工具性的掌握,而有时语文课堂偏重与感悟情感和领略主旨。作为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导入课程,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而不能千篇1律。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呆板,没有灵活性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幽默风趣、积极互动、灵活灵动的,但是,经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教学节奏不协调,师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互动,老师讲课没有激情并且语言过于成人化,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语文方面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不到妥善发展与提高,给教学有效性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3.缺乏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小学生所处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主动激发兴趣,产生动力,最终培养自身。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欠缺培养学生兴趣的能力。教学形式枯燥无趣,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内容,并不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当下学校和家长对于升学和考试的重视,导致很多老师对课本知识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重点本身就扼杀了学生兴趣培养的可能性。 4.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板书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本节课堂内容一个清晰明确的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堂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但是,有的教师讲课时,边写边讲,每一句话只写一两个关键字在黑板上,为了强调重点,有时还会用大小不一的圈把字圈起来,殊不知这样杂乱无章的板书反而会给学生造成困惑,一节课下来,老师虽然辛苦的教课了,但是学生往往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很不好。

5.教学资源运用不合理,没有恰当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新课改全面实施之后,国家和教育部门在教学设备和资源方面都有了很大投入。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直观的接受和体验,市内大部分中小学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采用现代媒体教学的主动性不高,使得现代教学手段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现代教学理念和“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相悖。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1.善于利用幽默方式

介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那么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头疼学习最终厌恶学习,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语言当然应当是美的,幽默的语言也应该是美的,如果诙谐幽默有余,而语言优美程度欠缺的话,那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方式。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融入到课堂中来,慢慢产生兴趣,积极参与,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通过这种探索,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得到满足,教学效果也就提升了。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告诉答案了事;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不能打压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见,课堂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应用。

(1)老师提出的疑问要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帮助学生惟妙惟肖、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和角度,使问题提得巧,要力求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老师提问要抓住契机,把握矛盾。学生并不是在开始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都兴趣浓厚,乐于参与的。因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给学生在学习中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有征服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学生在解决这些“障碍”的过程中也就锻炼了思维,掌握了重点难点,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积极营造轻松愉悦课堂氛围

教学有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堂的氛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学生惧怕老师的压抑的课堂氛围,学生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课堂氛围才能轻松融洽,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顺畅。同时,在这样诙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产生了逾越的心理,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之后,教学效果自然显而易见。

4.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不只是要完成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的任务,教师还要对现有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指标进行独立的反思,注意评价指标中哪些是不完善的,建立完善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因此,只有评价指标准确科学,才能反应出学生学习绩效。所谓反映出绩效 , 就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体现出各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差距及出现的问题。在评价中,要注意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并且鼓励师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学习困难和想从评价中得到什么,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总结,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求得发展。

5.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建设

教师应该自主加入到师范技能学习的队伍中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大的方面上说,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吸取中外教学中的优秀部分取长补短。从小的方面,教师也应该多加强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让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激发起学生兴趣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推荐第8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者:栾传大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文献号 】1-3

41【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团结友爱教育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推荐第9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者:栾传大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文献号 】1-3

41【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课题负责人、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团结友爱教育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4.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区点不断扩大,已走向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引起国内外关注并得到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来,虽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实效,但是尚有很多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深化研究。课题组决心组织各实验区、各实验点在“十五”期间结合实际,把这一重大课题持续地、深入地实验研究下去,为弘扬、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10篇: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教育的突破口——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报告

白银区第三小学寇贤英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打死你„„”一个孩子暴躁地向自己眼前的一位老人怒喊着,仿佛与老人有着深仇大恨,可谁能想到这位眼前的老人,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爷爷,而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不答应给他买校门口小店里的肉串。这耐人寻味一幕就曾经发生在我校校门口,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目睹了这一刻,看着愤怒的孩子,爷爷沉默了„„在他苍老的面容上有的只是惊讶和无奈。围观的家长们在议论“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这爷爷也真是的,不就是几串肉串嘛,就买给他好了”、“原来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会吵着闹着要买这个买那个”、“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心中一阵翻腾,脸上也不禁传来阵阵燥热。我们开始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这些传统美德怎么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一丝踪影?是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还是家长的纵容;是孩子本性始然,还是环境的影响„„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像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学校认为有必要将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并希望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报恩。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感恩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感恩节。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国内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 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

德的结合点。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提出: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探索。

本课题中提出的“感恩教育”,是通过建立学校“感恩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校外“感恩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主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性;开设传统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素质。

(二)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1、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1)师生、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得到提升

①学生初步具备知恩、报恩素质。

②学校形成感恩氛围。

③老师具备感恩素养。

(2)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以传统节日为特质的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预期成果:

(1)撰写第一二阶段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

(2)积累感恩教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重视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目的。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方孩子从幼年起就接受了“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等感恩思想,并通过感恩节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感染。美国人非常重视每年的感恩节,在这一天,他们会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上帝的感谢,表达对亲友的感谢„„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美国中小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和美国精神教育的课程,一般有社会课来承担。同时也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说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

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而中国的感恩教育更是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研究策略

我校主张由点到面,先研究后推广的方式。

2、研究的操作思路

知恩教育、报恩体验:问卷调查,摸清现状 联合教师、家长、德育专家对现状会诊系统总结问题原因 寻找相关的有用点 整合传统节日和学科教学、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策略、大队部工作、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知恩教育和报恩体验具体实施体系 具体操作达到研究目标。

三、操作实践

(一)以学科渗透为方法的知恩教育

1、设定教育目标

通过研究、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懂得感恩。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低段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环境;中段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谢生活、懂得心中有他人;高段学生要懂得为父母分忧、感谢祖国、回报社会。

2、各门学科的整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因素。其中,语文、思品教材中就有许多感人至深、充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如品德课中的《父母的疼爱》、《我从哪里来》、《祝你生日快乐》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对各学科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合。

3、以思品课为教学主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但感恩教育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课程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以及“感恩实践体验活动活动”中存在。现在的思品课教学中有许多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感恩教育,例如:一年级的《我的爸爸和妈妈》中就要求学生叙述爸爸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以父母为荣,感谢父母,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及长辈对自己无私的关怀,从而分担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不乱花零用钱„„我们力图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培养之恩、环境的给予之恩„„

(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

1.利用每月节日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教育。

2.探索实践体验活动

我们力图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我校结合实际,在寒假和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会孝敬、学会感恩”、“孝敬实践五个一活动”、“走向社会、学会关爱”等。

实践体验活动主题的产生是先由教师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练感恩教育活动主题,然后利用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孩子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长辈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姜明红:《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载于2004.7

1、

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2004版

3.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课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全册)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册)

参与人员: 寇贤英 张 芹周银莲 柯紫萍 孙一萍 王文惠 关小会 高秀娟 魏秀芳 王兆莲 张爱萍 张建英 魏常东 何小梅 刘晓丽 薛生丽 张爱香 沈爱莲 张晓琴 张文静 强农霞 杨宪云 牛有情 张爱琴 高红明 郭树军 张春霞 石静

作者 :寇贤英,系白银市白银区第三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东星街288号

邮编:730900

联系电话:13830067172

电子信箱:kxyqsx2007@126.com

2007年5月

第11篇: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

中学生心理

我于2010年9月1日,来到南宫市段芦头中学参加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第十一期顶岗实习支教,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的。因为在暑假我的暑期实践是中学生心理调查,但资源有限。如今面对这么多学生我想我的调查可以更加完善一些。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向在其他实习学校实习的同学寻求帮助。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谈等方式。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我的个人看法,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学生学习不好,好多父母只知道一味的批评学生

的不努力,却不想该如何帮助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使学生丧失了信心。成绩好的学生也会有心理负担。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会被家长和老师赋予较高期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不敢松懈,还经常压抑自己正常的心理需求,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强迫症、抑郁症、学校恐怖症等 。

现在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中学生缺乏自控力,好多学生沉迷网络里的虚拟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能得到满足。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不会被一味说教,没有人约束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信等等。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

㈠学习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学校的过大期望。好多学生逃学、厌学、考试焦虑。

㈡人际交往

交往包括与同学、老师还有父母。现在学生大都为90后,

他们叛逆、张扬。他们更渴望老师父母的爱与信任,好多学生对父母老师不信任,使代沟越来越大。除了这些同学间的交往也存在众多问题。

㈢青春期问题

早恋是我们最常见的问题了,对中学生早恋前辈们想了无数方法,可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长期有效的统一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㈣其它

沉迷网络、打架斗殴、心理承受能力弱等这些更是常见问题。在网络世界他们得到了现实世界得不到的东西。

三、对策

由于我是一名老师所以在这里我仅谈我个人看法,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发生异常及时解决。

首先,我们要学会聆听。当学生出现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去听学生讲出内心想法,试着去诱导学生信任你,说出他的心里话。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用心去聆听。

其次,不要一味批评。当学生犯错时,不要张口就批评学生。平时也不要总关注尖子生,对所谓的差生不闻不问。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让成绩遮住孩子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

再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青春期教育。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两性充满好奇,所以我们应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学生

了解一些两性知识。

还有要和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08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第12篇:小学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作业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在传授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有声的、和无声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一般的讲话、板书、肢体动作等。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假如这座桥梁搭建得不好,那么课堂就会失去活力。

我在见习的时候,也上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本来我想在上课之前,由于村里条件有限,我没有上网看过视频,也没有查过什么资料。说真的,在上课之前,我有两种比较矛盾的感觉,我想,不就是三年级的一篇短短的文章嘛,应该很容易上的,再者我又担心,上是容易上,但是各个环节的过渡衔接我又该怎么处理呢?我一次又一次的琢磨怎么导入,怎么衔接过渡,怎么收尾,每个知识点的传授要怎么说才说得直观生动,我要怎么收尾,真的,我想了很多很多,甚至连假如我怎么问,学生会怎么答,然后我该怎么评价鼓励学生这样的话我都想过了……

第二天,我有点期待,又有点忐忑地去上课了。可能是以为我是年轻的的新来的老师,所以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第一节课,首先是整体感知全文,重点是圈生字,学生字。面对我的指导和提问,学生都十分的积极。但是,我在讲解字义的时候,几乎都是按照教辅书上念的,没有转变来直白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关于这一点,我很抱歉。再者在上阅读指导的时候,我有好几次不知所措,几乎不知道讲什么,停顿的时间比较长。我发觉,自己事前想好的种种,好像突然就忘记了……所以,好几个环节,我都是没有用衔接语言,直接就讲解了,这显得很唐突,再者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也是简单的评价对错,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和鼓励。

事后,我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决心加强自己的语言功底。我相信,成长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我会正视自己的每一个错误,然后想法设法的改正它。毕竟我还年轻,毕竟我还没有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从如下几个方法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1、去读书馆多借阅关于教学语言的书籍,学习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2、多跟同学一起去试教练习,互相指正。

3、多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向名师学习。

4、争取机会多到小学听课,多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与学生相处的技巧。

5、到工作岗位上,多向优秀的老教师取经。

6、多读书,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涉猎一点,尽量让自己有话可说。

第13篇: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报告

十河镇中心小学 李晓娟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成长,如何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存状态,是学生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识工程中,叫外在只是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教组为重的自主探究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事业,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从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早就自己的语文思维,又根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骄傲与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体验,因此,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实行自主探究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探讨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粗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策略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学习策略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化学生识字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识字.

(1)、电脑动画识字。课堂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加以动作,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学生加深对子的理解,及形象有生动。

(2)、故事联想识字。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抽象的字编成一段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分析,观察,想象等能力。

(3)、部件构字识字。汉字都是有笔画、部首、独体字等部件构成的,教会学生运用部件构字认识生字,加上,减去,或者换上某个部件,利用迁移策略,有效地认识新字,如学习“明”字,用熟字“日”+“月”等于“明”,学习“木”字后认识双木“林”三木“森”。

(4)、编顺口溜,猜谜语识字,猜谜和编顺口溜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碧”字,可编成这样的顺口溜:“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

此外课内看图识字,绘画识字,演示识字,成语识字,形近比较法识字等候深受学生喜爱,他们通过画笔,动作等助其记忆。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识字。实行家校联手,建立课外识字档案袋,多渠道,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如阴道孩子出去游玩时,通过认识路标,车站牌等识字;买东西时留意事务包装袋,学习,生活用品包装袋等说明进行识字;看电视时,从声音和自摸结合起来认字„„让学生主动留心生活中的汉字,来不断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并使自己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提高。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和突降,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和劳动的快乐,要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掌握运用识字法和汉字只是的技能,从而形成自学汉字的能力,培养穿行事宜,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步伐中,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论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这两者的有机和谐结合。

第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中语文素养的内涵。课件,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提高更为宽泛。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语文素养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协作文字的技能”。

二、设置故事可,潜移默化,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语文真的很有趣。

初到这个教学点报到,心里总有一中莫名其妙的感觉,总觉得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差, 跟孩子们上第一课后,令我感撼!果然,不但不出我的意料,而且比我想象的还惨重,于是,寻找兴趣产生的源头,新鲜尤为的食欲都是“兴趣”产生的源头。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学习语文真的不难啊!”

(一)、音乐伴奏的名师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先在网上下载了名师的典型音乐伴奏朗读课件片段,并拷入光盘。在朗读课上,利用美学理念,反复播放名师朗读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看着电视屏幕上的背景动画,乳清入迷的倾听者朗读的真谛,反复感受语境后,全体学生一起模仿名师的朗读,和名师的齐读,然后个别学生轮流上讲台来模仿名师的朗读,接着关闭名师的声音,学生跟着伴奏,看着字幕,手舞足蹈,眼神传情,用卡拉OK朗读,这种模式的朗读入情入境,鲜明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塑造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了人格,不知不觉便形成了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远程教育光盘播放资源,在感悟画面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阶段性目标第二段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自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交给学生方法,要求学生按方法对春夏秋冬农民的耕作活动进行观察,有计划,有阶段,目的地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对自己玩耍活动和干家务,农活进行观察,教师指导,有方案性地要求学生练笔。

总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中,要深入实际钻研,怎样运用新课程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有高境界低编写乡村教材。演绎乡村教育的乐章。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关键在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好知乐知的气氛中去发现并感知语文宝库中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几种做法,对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①、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室身上的魅力折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根本保证,是学生好学乐学的前提条件,其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往往因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室要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概念,放下架子,消除教室的神秘感和权力干,将师生课堂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平台上,其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再次,教态要自然大方,亲切热情,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最后,语言要亲切,得体,负有感染力,以鼓励赞扬为主,这样学生就能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学习思考。

②、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堂结构

学生对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结构已厌烦,他们总是喜新厌旧,注意力自制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参与教与学,首先,要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利用学生的心、脑、手、口、耳、眼等多个器官,使他们思维有张有弛,总是处在最佳状态,其次,把握好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中起承转合德每一环节,都有驰有度,松紧得体,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绚丽和谐优美。

③、巧设导语,敲开芝麻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致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所以,“点燃”学生兴趣,几种学生注意力,是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课初几分钟内能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扣紧课文内容同,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那么这节课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较好的导语方式有笑话导入,谜语导入,讲故事导入,比如在教学《锄禾》一文时,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吃饭,你们知道做饭的米、面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对了,我们做饭用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那么,农民是怎样辛辛苦苦的劳作的呢?下面我们,学习古诗《锄禾》”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并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

④、精心提问,诱入知识殿堂

精心提问就是吧问题提得恰当巧妙,所谓“恰当”是指精心吧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里理解的难点和探求知识的规律上,所谓“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文摘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创设“愤”“悱”情景,优质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好学”“乐学”的境地。

⑤、巧妙他山之石,激起思维浪花. 语文教师不能只把木管只盯在语文上,而应该广取信息为我所用,以此为语文增添绚丽的花朵,激起学生创新思维。

⑥、善用竞赛机制,激活主体活力。

“竞赛”就是利用人人都有追求承诺肝功,战士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其特征是通过竞赛,所形成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激励进取,弘扬个性,反对携带的诱固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下,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好学乐学的境地。跨世纪的人才需要剥削多才,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起且有终生学习的概念,有自我发展的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人,初步具有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让他人,对家庭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世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签掉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培养责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少年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构建方法、途径体系

(1)提高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对“有效性”的认识问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建立有效地课堂教学机构

a、有效地导入新课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俗话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高潮和结局。

b、有效进行新课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三环节是进行新课,传统的教学论把这一环节称作“讲授新课”,这是因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体系,知识传授和老师讲授为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有效地布置作业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感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然而,纵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的练习不难看出随意性太强,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无具体的训练要求,合理巧妙有效的设计有效地课堂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d、有效进行课堂总结的策略

课堂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总结,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感受,但这不只是教师只凭同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且该增强对课堂总结的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总结的艺术水平。

二、研究内容

1、创新手段,多元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2)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民展的课堂气氛。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以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2、实施途径与对策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必须活生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保卫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性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

(2)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挑拨的知识,加高通身幻想目标的桥梁,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评价体系与应用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却进展缓慢,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1)紧紧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制订体现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要引导老师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

准和教学大纲的精神,俯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创造性的选择、处理和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

(2)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和评价实践的研究,不断提高评课水平。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着手研究到现在已有数年时间,其构建和应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观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被逐步认识的过程。

a、教师用于自评

新的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较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广大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

b、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是用于教学检查,了解面上的情况。发现带普通性的问题,然后对症采取管理和指导措施。二是用于教学评优。

第14篇: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推荐)

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一)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森林在减少,草原在退化,荒漠化的土地正在以每日万公顷的速度向前推进,侵蚀人类美好的家园。气候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滥砍滥伐,禁止猎杀、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严禁不合格小煤窑开采。然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未停止,一些单位,某些部门仍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非法进行从事破坏环境的短期工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大家在谴责某些人的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眼光短浅狭隘时,也为他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悲哀。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大家的共识。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从小进行有关环境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我们环境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环境教育的现状

1.教材滞后,教育内容过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与内容,赶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

翻开我们各科的教科书,孩子们学到的是:祖国地大物博,资源雄厚,地形多样,牧场辽阔,草原丰美。读到的课文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草能没过十来岁的孩子,牛羊肥又壮;懂得的是:水是循环反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而对于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酷的国情现实,从现行教材中反映的很少。

2.学生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差:

看到地面有垃圾,没有主动捡起来或清扫的意识,老师指出后他说,“这不是我扔的”或“今天不是我值日”。假日到野外郊游,你会看到学生随手丢弃的包装盒。

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常见到在公共场所,青少年儿童在残暴地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一声“老师来了!”或“有人来了”,他们会警惕地四散离去。

治理环境的能力差:厕所的龙头在哗哗地流水,他想不到应马上主动关上,而是到处找老师,“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在受

到影响,不拘小节是大方,随手关灯,一水多用是抠门,人们认识的畸形也破坏了环境教育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三)我们进行的思考

1.青少年儿童学习的特点

依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实际活动,重视科学实验。要以行求知,在体验中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指导学习的方法。

改革把促进人的个性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美国从本世纪初杜威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主张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优良个性。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酝酿开展的第三次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公民进入未来社会的通行证。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知识的探索活动,面对新世纪环境对人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环境治理国情,面对环境意识薄弱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为此开展怎样一类活动,创造一些新的、生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呢?这也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合作研究同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与从事社会活动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体独立、主动地完成学习与实践活动,才能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并形成多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1.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系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

2.加强有关环境教育意识的研究

环境可说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仔细分析研究现行各科教材,还是渗透着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只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注意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各学科按:讴歌赞美环境美、涉及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课文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受到老师欢迎与响应。

(1)各学科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意识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与挖掘,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彼此联系又各具学科特色,而且有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在教研中我们把它们恰当的组合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各学科又彼此衔接,强化教学效果,学生不是能更加完整地、全面地、立体式、全方位的沟通、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大的知识储备,增长才干吗?

(2)各教研组就共同围绕的环境主题,开展集体备课,定出授课篇目,选择确定本学科渗透方法、途径及教学预期目标,突出学科特点。

(3)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教案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从师生的谈话交流内容到习题的演练、应用题的分析,无一不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业的设计有环境教育的渗透和检查。

(4)进行课后评议,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及课堂效果,进行小结。由于突出了学科特点,学生虽是学习相同的知识,有的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描绘了解;有的通过形象的绘画加深;有的通过美妙的乐曲感悟;还有的通过自然常识的学习掌握。各学科彼此衔接又沟通。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反映知识学得活,内容记得牢,印象深。

(二)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同促进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有效的环境教育需要通过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作为实际载体,同时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获取认知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主要途径依然在课堂。

(1)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将来社会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他们生动活泼学习的关键。

①课前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根据课文的描述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象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的学,自觉的学。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已深植在学生们的心田。②课上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中:

课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他们在课堂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会听讲,会思考,学会解答,学会设计新的学习方法,敢于评价教师的讲课。这种授课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乐学爱学,环保意识明显加强,收到良好效果。

③课后组织各种与自然、社会、生活接触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有小动物园、绿色植物基地,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培养学生与小动物、各类植物接触了解的机会,培养情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开展\"手拉手地球村\"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捡拾废品活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救活一个大地球。学生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救助贫困学生。

(3)建立环保清洁区,负责开展清扫绿地、保洁卫生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唤醒人们环保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到达野外,调查了解环保现状。植树、建鸟巢,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小卫士上街、到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宣传;科技小组的同学参观科技馆,开展课外阅读,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各级各类有关比赛。在社区、家庭开展环境美化、清扫、保洁利民小队活动。

三、研究成果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收集整理资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孩子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了

他们珍惜、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绿叶,每一株花朵,在公众场合,看到草坪上有被人遗弃的塑料袋,孩子们会主动的悄悄的捡出来,把它扔进垃圾箱中。他们注意从每件小事做起,各卫生责任区里都有孩子们清扫的身影,倒垃圾的同学遗落了两张纸屑会转身捡起。

(三)孩子们勤俭节约、回收废品的意识加强了

水龙头没拧紧,学生会默默地拧好,用过的废本放在一起还可回收。孩子们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生存的地球,关心生态平衡,他们眼界宽了,关心的事情大了,他们在成长。小学生关心大地球,通过课堂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懂得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学习生活中,长见识,增才干。

四、今后设想

环境教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但已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想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下大力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识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加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活动的研究。

(一)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外聘有关环境教育的专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研究的信息报道,不断加深对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探索环境教育的渠道方法。

进一步探索学校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与社区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传授能力,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帮助新一代公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

(三)加大各科教师间合作研究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使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育人技巧与水平。并使教师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活动中继续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共同提高理论思想水平,研究能力,社会沟通和社会宣传能力。

2.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所懂得的道理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巩固课上所学,提高认识水平,完善人的行为与品格。

3.将课堂教学改革同自然考察、社会调查相结合;了解周围环境现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渠道。

4.开辟社区宣传站(点),培养社区宣传员,发挥使学校育人向社区发展、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宣传知识的能力。

5.组织活动与及时归纳、总结紧密结合

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水平、行为能力,个案研究报告与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与水平同步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随时收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个案分析总结,组织科研论文的撰写。达到提高学生及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热爱,自觉维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观察、实验、饲养、种植、管理、宣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个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活动报告及论文。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探索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新时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创新精神极好的突破口。

第15篇: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按年龄编班,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个班内接受教育。加上社会影响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每个班都会产生几个跟不上班级整体水平的后进生。这些孩子经常挨老师的批评,受同伴的歧视,甚至家长的挨骂,他们总是躲避着别人指责、轻视的目光,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同学们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这就形成了后进生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的心理特征,也导致这些后进生的心理出现障碍,缺乏勇气与自信。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做好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从客观上看,教育面临对象的能力不是整齐划一的,无论在哪类、哪级学校中都相对地存在好、中、差三部分学生群体,我们将差的部分叫“后进生”问题,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作是一种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他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不良,不是教育学的要领,它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心理健康的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 1

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工作效率都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因此,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卫生,培养后进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1)观察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2)分析影响与制约后进生的心理;

(3)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教育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标:(1)循序渐进,让学生认识自我;

(2)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抓住后进生的优点与长处,扬其所长,培养后

进生的自信心;

(4)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用爱感化后进生,让

他们逐步自尊、自爱。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特色

(一)根据现象找症状:

通过观察与了解,我们发现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自卑心理:自我形象差,自卑心理是他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容易导 致“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状态,把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 “耳边风”。

2、惰性心理。这类学生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贪玩、怕做作业,老师布置任务置之不理。

3、逆反心理。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挫折,容易产生与教师对立的心理,对老师的批评极其反感,并故意大声顶撞老师,对优秀生抱有

“敌意”,对老师的表扬不作反应。

4、矛盾心理。心理常常是矛盾的,有时想接近老师,但又怕讨个没趣,想接近同学又怕被人歧视,想做点好事,又怕遭同是后进生的讥讽。往往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

5、表现心理。由于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长期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往往找机会“出风头”,满足自我表现心理,他们的“出风头”虽有时表现积极的,但多数情况下表现消极的。

(二)根据症状找病因:

导致此心理成因的根源,我们认为是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心理特点是诱发不良心理的根源。

1、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望子成长心切,过分注重分数,期望过高,孩子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训斥打骂,使孩子产生自卑与厌学的情绪。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采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在不安稳的环境中,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

2、社会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大众传媒在品味和格调上呈现出低级、庸俗的刊物,使广大儿童受到影响。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出现各种电子游戏,使得一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弱,抵挡不住诱惑,克制不住自己进入电子游戏房。

3、学校教育: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的竞争是必要的。但是在竞争中出现了变形教育,对后进生批评多、鼓励少、冷淡多、关心少、命令多、引导少、怀疑多、信任少。在师生情感上欠

沟通,缺少相互理解。

4、自身心理特点:

后进生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与评价,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脆弱,导致失去自信,容易受挫折。

(三)根据病因找药方:

针对以上的病因,要使后进生的心理得到健康教育,必须做到:

1、热爱后进生。帮助要用爱弥补他们的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努力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对其正确引导,创造表现机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的需要悉心引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更要一如既往地爱他、关注他、指导他。教师一定要以心换心,用真挚而炽热的情感热爱他们。

2、理解后进生。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后进生的心理,对他们要宽容,要有同情心,不能厌弃、歧视、排斥他们。当后进生中发生大事小事时,老师应不厌其烦地细心调查,是非分辨清楚,尽量避免冲动,不随便批评、指责,给他们送去一些希望,一点信心,一份信任。要多给后进生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真诚地与后进生谈心,交朋友,心平气和,以诚相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与教师达成心灵沟通。

第16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格式参考

报告题目:××××××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名称:××××课题组

1 引言简单明了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假设和

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重点。引言不是对研究方案的重复,而是对研究方案的概括。引言应开

门见山,有吸引力,篇幅不宜太长。

2 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介绍一般按照课题研究过程的时间顺序和进展情况一一展开,主要内

容包括:

(1)研究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有关名词的解释;

(2)试验对象的选择和组合、试验措施;

(3)概述研究过程及主要做法;

(4)研究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该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以便别人能够按照这些介绍去重复

实验。

3 结果与结论

研究结果与结论是指对研究所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以及由此而推导出的结

论。这一部分是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切记要依据事实和数据严谨地提出结论。

4 分析和讨论

分析和讨论是实验者根据研究所得的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分析、思考,对结论产生的原因所做的理论解释或对结论的质疑及对策等。

5 附录

附录包括主要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等

第17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孟子说:“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说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情愫。事实上,从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种受恩的情形下生存着,生活着。大至宇宙万物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条件——阳光、雨露和空气等来,小至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对你有形或无形的服务和支持,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我们就很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然而,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以至于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异常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懂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我们提出这一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目的有:

(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3)变幸福为动力,在校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刻苦锻炼自己,自信、自立,自强,最终回报社会。

(4)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5)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

育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

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自然,爱生命,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1、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②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③对师长的敬重之心;④对社会的仁爱之心;⑤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

2、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感恩教育调查;②感恩意识的培养(案例、报告);③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案例、报告);④感恩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⑤感恩教育论文。

3、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具体内容:①对待父母及亲人的态度与行为;②对待师长的态度与行为;③对待学习态度与行为;④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⑤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四、研究方法

感恩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

第18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芙蓉镇第一小学 高晓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3、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 ,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通过研究,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形成系列感恩活动方案,并有序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真诚地说“谢谢”,让每个学生能为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而感动,让学生最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感恩。 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6、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 A、开展征文活动:《我的妈妈》、《给妈妈洗脚》、《看母亲分娩过程心得》、《我爱祖国》 B、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

(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C、体验教育活动:

(a)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b) 观看剖腹产手术录象(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这一血淋淋的画面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想到: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推荐 A、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等 B、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等 C、小报比赛等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谢他人帮助我活动 A、我为同学做一事 B、今天我值日活动

C、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D、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

4、学生成长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家庭、社会的影响

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展示。

2、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收集、创作)

3、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4、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

5、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七、存在问题及体会

1、感恩教育如何更加深入的细化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

2、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继续摸索。

4、在这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如何使师生日常教育教学,学生日常家庭生活情况,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

第19篇: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5-14-175) 标签: 杂谈

课题名称:《班级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培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谢军德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学生会对你这个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学生对你所教的课,对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标都会产生兴趣,很自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你的教学与管理之中。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分享:

第20篇: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叙事的撰写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一提到研究,我们很多教师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认为那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骨干的事情,我们做不来。我认为这是偏见。

校本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它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将学习、工作、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动,概括的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从校本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师做研究就不再是难事了。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善于思考、勤于记录就行了。

我们学校每年有教学论文的任务,我们评职称要论文,现在各种教育杂志,还有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都是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做教育教学专家。让校本教研提升我们的价值。这样我们会关注我们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效果,我们就不会感到学校的工作枯燥乏味,相反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还会喜欢自己的工作。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和教育论文的区别何在?

(一) 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兴的教育研究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我谈我的教育故事。 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并不神秘。它比教育论文来得实在,比教学案例来得鲜活。

综合国内外专家种种定义,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话: 教育叙事是教师为实现专业发展,将个体实践中的零星的、弥散的、片断的经验和不系统、结构化程度很低的观念,用“我讲我的故事”的形式,聚焦并记述“我”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经历、体验与感悟过程的文体。

就是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即生动地描述教育实践的体验与感受。我们老师写教育故事,就是讲我们自己的教育故事。

从文字上讲,叙事就是写记叙文。写事情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尝试,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写过,所以教育叙事的门槛比其它的教育研究写作要低,容易上手。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写教育叙事主张把目光朝向教育生活、朝向教育实践、朝向教育现象,与此同时强调教育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育现

2 象中的价值,获得对教育的最本质的认识。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描述、描写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

(二)两者的区别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

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论文。但是呢,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是\"懂教育道理\"的;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用他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个人化的教育道理\"去解决教育冲突。教育叙事必须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道理,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二、教育叙事按分类

(一)按内容分:

1、教育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

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

例:桃花源 花木兰 紫禁城

3、生活叙事。

(二)按写作文本分类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2、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文本,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这是教育教学叙事的另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了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受到启发。

3、陈述式 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4、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5、点评式 所谓\"点评式\"文本,就是叙事研究报告中,请他人对其中某些环节或某些细节进行点评。这样做,可以引

4 起读者对这些地方的注意,并且这些观点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争鸣。点评也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点评者对这篇教育教学叙事的总评价。

6、质疑式 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叙事研究报告后,对文本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

三、从写作的角度看,教育叙事写作有那些特征和要求呢? 可以概括为\"四个有\":

1、有情节的叙事,要求生动地写出细节;(大家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的,读他的著作,就是听他一边讲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简直是一种享受。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著作更是平易近人,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谈深刻的教育道理,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这些清新朴实、生动形象,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教育专著,对人类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那些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的教育论文所不能比拟的)

2、有角色的叙事,强调叙述者把自己摆进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3、有背景的叙事,要求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相关性;

4、有反思的叙事,要求通过归纳(不是演绎)揭示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具备了这\"四个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叙事\"。 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这个问题咱们放在最后讲)。

四、教学叙事的基本原则

(一)是真实性 教育叙事既是教师自己教育实践成果、经验、收获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学实际遭遇、困惑、迷茫的真实再现,是“我”教育教学具体事件原原本本的叙述,因此,真实性是第一要素。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它不同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也不同于课后的 \"课堂教学实录\" (因为它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教育叙事叙的是教师个体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姿态,把自己面对、经历、际遇的真人真事,只有真实的事实才有价值。不论是事件的背景、起因,还是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细节,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掺杂虚构的成分,更不是杜撰、编造的东西。写真实,有助于端正教师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学风,引导教师在“真”的状态下扎实工作,此所谓“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

6 做真人”。

(二)是主动性。教育叙事叙的是教师个体主动自觉的行为,写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一针见血的功效,决非“命题作文”,更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燎原之势的情形下,教师的主动精神尤为关键,教育叙事有利于引导教师把焦点集中到课堂,从最需要下气力、花工夫的领域入手,克服被动应付、好高婺远的倾向。

(三)是及时性。教育叙事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当下或“此情此景”的陈述,不是陈年老帐的翻检。事情往往如此,教师对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片刻的思考,由于工作的繁忙或自我懈怠,未等思想加温便消失了。教育教学经历的事件如不及时总结,即便当时有翻江倒海的心理感受,也会转瞬即逝,事后难以回忆。由于教育叙事叙的是真实鲜活的东西,那就容不得“炒冷饭”,更不能做成“夹生食”,而要及时做“保鲜”处理。我们平时倡导的教师用“课后记”、“教学札记”等便捷方式,作为教育叙事的素材,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对隐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个体化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及时记录、梳理和贮藏。

(四)人物性。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叙述者是说故事的人,强调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

7 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在教学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即教师将某节\"课堂教学或教学片段\"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五)情节性(可读性)。叙事它必须包含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也就是说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尽可能描述参与者自身在教学活动当时的\"心理\"状态。常常使用诸如\"我想……\",\"我事后想……\"这样的句型来描述。

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应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在教学事件的事实上产生的。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解决问题。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六)反思性(感悟性)。每个教学叙事所叙事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事件之后取得的某种教学效果,或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某种教学遗憾。教学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我们希望教师们写教育叙事的过程,成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满足于进步\"的目的。

《教育研究报告范文.doc》
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