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论文范文

2022-07-2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能源论文

节约能源的法宝———余热回收技术

摘要:能源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条件。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节能,从能源的角度是要指节约能源的消费,即从能源生产开始,一直到最终消费为止,在开采、运输、加工、转换使用等各个环节上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其有效利用的程度。节能,从经济的角度则是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途径,以最少的能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节能正在逐渐成为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自古以来,我们就用地大物博形容我们的国家,我们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自以为可以取之不尽,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还拥有一个庞大的人口,我们人均资源量是那么的匮乏。节能正是改善现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节能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保证,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节能将缓解我国的运输压力,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余热回收技术是节能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余热资源、余热利用的途径、余热的动力回收等几个方面初步探索余热的利用,希望能为国家的节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字:

余热

回收

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再利用过程中可分为已利用的有效能和未能利用的损失能,对有效能的重复利用和损失能的部分回收利用总称为可回收的能量,简称余能。余能是由于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所限,造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能源,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就能逐渐获得利用。余热是余能的主要形式。载热性余能就是余热,包括各种排气、产品、物料、废物、工质、冷却水等所带出的高温热,如锅炉和窑炉的烟道气,燃气轮机、内燃机的排气,焦炭、熟料炉渣等的高温物理热等。 ★ 余热资源

企业中有着丰富的余热资源,从广义上讲,凡是温度比环境温度高的排气和待冷物料所含的热量都属于余热。具体而言,可以将余热分为以下六类。

⑴ 高温烟气余热

这类主要指各种炼窑炉、加热炉、燃气轮机、内燃机等排出的烟气余热。这类余热资源数量最大,约占整个余热资源的50%以上,其温度约为650-1650度。

⑵ 可燃废气、废液、废料的余热

这类主要指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炼油厂可燃废气、纸浆厂黑液、化肥厂的造气炉渣、城市垃圾等。它们不仅具有物理热,而且含有可燃气体。可燃废料的燃烧温度在600-1200度,发热值约为3350-10465kj/kg。

⑶ 高温产品和炉渣的余热

这类主要有焦炭、高炉炉渣、钢坯、钢锭、出窑的水泥和砖瓦等。它们在冷却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物理热。

⑷ 冷却介质的余热

这类主要指各种工业窑炉壳体在冷却过程中由冷却介质所带走的热量。例如电炉、锻造炉、加热炉、转炉、高炉等都需采用水冷,而水冷产生的热水和蒸汽都可以利用。

⑸ 化学反应余热

这类主要指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这种化学反应热通常又可在工艺过程中再加以利用。

⑹ 废气、废水的余热

这种余热的来源很广,如热电厂供热后的废气、废水、各种动力机械的排气以及各种化工轻纺工业中蒸发浓缩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排放的废水等。

余热按温度水平可以分为三档:高温余热,温度大于650度;中温余热,温度为230-650度;低温余热温度低于230度。 ★ 余热利用的途径

余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余热的直接利用、余热发电和余热的综合利用。 ⒈余热的直接利用

余热的直接利用有以下途径。 ⑴ 预热空气

它是利用高温烟道排气,通过高温换热器来加热进入锅炉和工业窑炉的空气。由于进入炉膛的空气温度提高,使燃烧效率提高,从而节约燃料。在黑色和有色金属的冶炼过程中,广泛采用这种预热空气的方法。 ⑵ 干燥

即利用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气来干燥材料和部件。例如,陶瓷厂的泥坯、冶炼厂的矿料、铸造厂的翻砂模型等。 ⑶ 生产热水和蒸汽

它主要是利用中低温的余热来生产热水和低压蒸汽,以供应生产工艺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在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工业,以及人们生活上都需要大量的热水和低压蒸汽。 ⑷ 制冷

它是利用低温余热通过吸收式制冷系统来达到制冷的目的 ⒉余热发电

利用余热发电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⑴ 用余热锅炉(又称废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⑵ 高温余热作为燃气轮机机的热源,利用燃气发电机组发电。 ⑶ 如余热温度较低,可利用低沸点工质(如正丁烷),来达到发电的目的。 ⒊余热的综合利用

余热地综合利用是根据工业余热温度的高低,采用不同的利用方法,实现余热地梯级利用,已达到“热尽其用”的目的。例如高温排气,首先应当用于发电,而发电的余热,在用于生产工艺用热,生产工艺的余热,再用于生活用热。如工艺用热要求的温度较高,则可通过汽轮机的中间抽气来予以满足。对于高温高压废气应尽可能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余热的动力回收

余热中动力回收的经济性好,许多热设备的排气温度较高,能满足动力回收的条件。此外,许多可燃废气,其温度和热值都比较高,也是理想的动力回收的资源。

在动力回收中,最简单的是直接利用可燃废气驱动燃气轮机。例如,一个年产万吨的小化肥厂,其排放的废气流量为450m³/h,热值为14600kj/m³,采用适当的稳压措施后,这种废气既可作为燃料直接驱动200千瓦的燃气轮机,而燃气轮机的排气还可用作余热锅炉的热源,生产0.3兆帕的饱和蒸汽。据估算,这种余热动力回收系统,三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此外利用高炉煤气的余压驱动特殊设计的膨胀涡轮机发电,也是一种动力回收的方式。

对于中高温的废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采用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在驱动汽轮机发电。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般仅利用余热锅炉生产少量的中低压蒸汽,供生产或工艺用气之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余热锅炉以向大容量和高参数方向发展,蒸汽压力以达10-14兆帕,单机蒸发量也超过200吨每小时。据估算,年产30×10000吨的合成氨装置。

余热锅炉的结构和一般锅炉类似,也是有省煤器和蒸发受热面和过热器等组成,但由于热源分散,温度水平不同,因此不等像普通锅炉那样组成一个整体,岂不知应服从工艺要求,多采用分散布置。因为不需要炉膛,所以其外形更类似于换热器。此外,由于工艺排气中往往含有腐蚀性气体和粉尘,在余热锅炉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废气的特点,在除尘和防腐蚀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余热源的热负荷是不稳定或周期波动的,为了使余热锅炉保持供气稳定,在系统中常常还需要并联工业锅炉,或在锅炉中加装辅助燃烧器或蒸汽蓄热器,以调解负荷。

对于低温的余热,在动力回收中通常采用闪蒸法或低沸点工质法。闪蒸法主要用于低温热水或汽水混合物。低温热水在闪蒸器中闪蒸成蒸汽,然后再利用所产生的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为充分利用低温余热,还可采用两级闪蒸。与单级闪蒸相比,两级闪蒸可有效提高功率,但系统较为复杂。

采用低沸点工质的动力回收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低温热源降低沸点工质加热并产生蒸汽,在利用其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这种低沸点工质发电的热力系统和普通蒸汽热力系统在工作原理是完全一样的。可选用低沸点工质除正丁烷外,还有氯丁烷、异丁烷、各种氟利昂,大多数的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低沸点物质。对低沸点工质的要求主要包括:转换和传热性能好,例如比热大、密度高、导热系数大等;工作压力适中;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化学稳定性好,对金属腐蚀小,毒性小,不易燃易爆等。

另一种采用低沸点工质的动力回收方法是采用双循环法,及低沸点工质作为直接做功工质,而另一种工质则作为中间传热介质,构成双工质循环。

这种双工质循环法常用于温度稍高的低温余热利用。这是因为低沸点工质在较高的温度下易发生热分解,不宜采用余热直接加热蒸发。通常作为传热介质的油类多为聚醇酯油,它不但和氟利昂亲和力强,而且氟利昂蒸发后分离容易,因此可以采用直接接触式的热交换器,不但换热效率高,而且换热器尺寸缩小。此外油还起蓄热地作用,能适应于热热源流量和温度的波动。

除了闪蒸法和低沸点工质法外,还有一种全流量法。它是采用两相膨胀机,直接利用来自于热热源的两相混合物在膨胀机内做功,无需分离与闪蒸,因此结构简单,是一种有前途的余热发电装置。 ★ 凝结水回收系统

蒸气是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载热介质,由于其具有来源充足、价格低廉,无毒,无污染,不爆炸且热容量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纺织、烟草、造纸、采油与石化印染电力等诸多领域。

一般用气设备利用的蒸汽热量只不过是蒸汽的潜热,而蒸汽中的显热,即凝结水中的热量,几乎没有被利用。凝结水温度等于工作蒸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蒸汽压力越高,凝结水中的热量也越多。其含量可以达到蒸汽所含热量的20%-30%。如果不加以回收,不仅仅损失热能,而且也损失了高多洁净的水,是锅炉给水和水处理费用增加。

凝结水的最佳回收利用方式就是将凝结水送回锅炉房,作为锅炉的给水。凝结时会回收系统可分为开式和闭式两类。所谓开式系统,即从用气设备来的凝结水,经疏水器由凝结水本身的重力排至凝结水箱中。此凝结水箱与大气相通,凝结水箱与大气相通,凝结水处于大气压力,并与空气直接接触。闭式系统的凝结水箱则是密封的,其内部压力比大气压力稍高。

显然开始系统比较简单,尤其在凝结水可靠自身重力或压力流回水箱时更是如此。但在工作蒸汽压力较高时,由于冷凝水也具有一定的压力,当流回处于大气压力下的开式水箱时,将会因压力降低而产生大量的蒸汽,即所谓二次蒸汽。二次蒸汽散逸至大气中,不但导致大量的热损失,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在凝结水回收系统中应尽量采用闭式系统。另外,由于闭式系统中的水不会与空气接触,不会吸收空气中的氧,因此不易腐蚀。当然闭式系统的投资高于开始系统。

蒸汽在用气设备和管道中放出潜热以后,即凝结为水。在设备中积存的凝结水应及时排出。如积存过多,对加热设备来说,将减少蒸汽的散热面积,降低设备的加热效果;对动力设备和管道还会引发水击。为此在加热设备和管道的泄水管出口应装设疏水器。疏水器的作用时能及时将凝结水排出,并能阻止未凝结的蒸汽露出,所以又将之称为阻气器。由于作用原理不同,疏水器可以分为机械型、热动力型和热静力型。此外,低压蒸汽系统和高压蒸汽系统所用的疏水器也不相同,在设计时必须正确选用。

余热回收虽然可以节能,但又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设备投资、折旧和维护费等。因此在进行余热利用时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进行余热利用效果的经济评价。但是从国家的发展大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

作为以热能为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在各方面渗透节能的理念,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学好专业知识,紧跟能源发展潮流,敢于创新,发现更多节能的方向,制造出更多节能的设备,为我们国家的能源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素逸,王晓墨.节能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任有中.能源工程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第2篇:能源论文

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及动力分析

一、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趋势

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2007年,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风力发电能力排名世界第二。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为适应节能减排要求,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车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有两大机遇,一是能源供需缓和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高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压力对新能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的市场要素分析

(一)宏观角度

1、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带动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美国新复兴计划的核心是培植新技术和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中国、印度等很多国家也把新能源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面进行,新能源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由此,从整个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着眼,发展新能源产业并建立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集群具有需求潜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的大前提下,利用东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优势创建新能源产业基地会给东北地区经济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对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的推动

自2010年以来,政府将“调结构”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由于看好中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商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争相发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福建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台山、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等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3130万千瓦。目前,核电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岭澳二期1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3号机组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三年无核电机组投产的局面。

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全国风电吊装容量累计达到40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

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2009年敦煌1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招标,现已建成,全部并网发电。预计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

3、新能源国内总需求情况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国对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新能源势必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新能源从实际出发,努力推动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以及低碳减排产品的研发,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打造清洁现代化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从未来的市场前景看,若按“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8%—9%、电力弹性系数接近于1来测算,2015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约5.5万亿千瓦时,要达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相应约需发电装机12.5亿千瓦。按此继续推算,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16亿千瓦,而到今年底,全国总装机预计达到8亿千瓦,这说明新能源具有长期非刚性的需求,它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现实的市场竞争力看,受技术、设备等因素及新能源自身分散性、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新能源要在成本上与常规能源并驾齐驱还有待时日,加之新能源的关键设备要依赖进口,成本更进一步被推高。这说明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导致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弱势是制约新能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最直接因素。

4、新能源国内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二)微观角度(以东北地区风电项目的发展状况为例)

在现如今能源短缺危机的迫使下,全球迎来了低碳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利用新能源的商机,新能源也更是被看作把握未来脉搏的新兴产业。无论是从企业效益方面来看,还是从社会责任来看,企业都必须不失时机地从生产、消费等方面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勇于打破陈旧的观念,实现大胆创新的同时,加大节能改造的投入,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力争在节能领域开辟出一条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东北地区风速稳、风功率密度大、可利用风能多——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产业开发中,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使东北地区在风电开发上独具优势。由此,笔者认为在东北地区兴建新能源产业基地应以风电项目为重点发展对象。

1、研发水平高

新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据了解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风电开发技术水平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先后有大庆瑞好、七里嘎山、国电桦川大青背山等3个风电场项目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近五年来,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已经先后完成省内外风力发电工程设计项目35项,其中已投产的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华富富锦风电场已经成为综合效益的示范电场。

风电是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新兴能源。据科学测算,一个风电场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12.91万千瓦时,折合成同等发电量的火力电厂,标准煤耗按300克/千瓦时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3873吨。参照七台河发电厂煤质,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约436吨,二氧化硫约263吨,一氧化氮约454吨,二氧化碳约9.43万吨,同时还会减少大量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其环保效益十分可观。

“十一五”末,吉林省在电源建设方面的总投资达到515亿元,电力装机达到2350万千瓦。2010年,吉林省风电总装机超过300万千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十一五”末,吉林省电力装机达到2350万千瓦,其中火电16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水电432万千瓦,生物发电及其它18万千瓦。

吉林省在2010年,基本建成了500千伏主干电网“井”字形网架,电网工程总投资236.5亿元,其中,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投资70亿元,骨干及其它电网166.5亿元。新、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2座,220千伏变电站48座,新建线路约6007公里。到2010年底,全省500千伏变电所可以达到11座,500千伏开闭所1座,500千伏线路4191.3公里。220千伏变电所78座,220千伏开闭所1座,220千伏线路9467.7公里。同时,吉林省已开展通榆和洮南500千伏变电所工作,以满足当地风电送出。吉林省风电总装机超过300万千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产业园项目使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规模经济

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经济,产业的集聚形成了较高的效率,成本相对较低,收益较高,企业的生产可能曲线会向外向上移动,新能源产业基地内企业的依赖性及互补性较强。

2009年,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的通榆三一风电产业园项目在吉林省通榆县正式开工。此项目以生产风电装备为主,预计3至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届时通榆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风电产业化基地之一。目前中国在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以缓解日益突显的能源紧缺问题。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也把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预计到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

通榆风电产业园项目以生产制造大型风力发电设备为核心,占地约500亩,项目涵盖风机整机、叶片、塔筒等各主要生产领域,产品销售范围以通榆县为中心,覆盖东北、蒙古和华北部分地区。项目首期投资25亿元,当年将形成40万千瓦的配套能力,2010年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形成60万千瓦的配套能力,到2013年,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

开鲁县风力资源丰富,全县风力发电规划总区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规划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并且每年以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速度向前推进。现已有华电国际、深圳能源、中电投、华电新能源、华能、国华能源6家风电企业入驻开鲁。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风电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辽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是继葛洲坝风机塔筒、美泽风机叶片之后,又一家入驻开鲁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开鲁依托风电资源的产业链延伸建设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在开鲁本地能够实现风机塔筒、叶片和主机整机制造组装,能够为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提供更加经济、优质和便捷的服务。

三、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的制度要素分析

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赖制度的推动,而如何将其达到一个平衡稳定是尤为重要的,由此新能源产业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应充分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政策,有效的达到能源利用效率高涨的目标。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上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 宏观角度

1、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产业。新能源一方面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2、环境保护制度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各国更重视各产业的环保性。环境保护制度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内产业基地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例如东北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风力发电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环保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风力发电项目是否履行了环评审批手续;在建项目是否认真按照环评批复的要求落实了生态恢复措施,各项污染治理设施是否同步建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是否履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各项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等。

3、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影响到产业基地的实际成本与收益,因此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提高新兴产业基地的效率,带动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的积极性。

例如辽宁阜新市国税局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风电发展,促进阜新转型。阜新联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阜新申华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坐落在彰武县,两企业是以开发利用风电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为助推企业帮大做强,市国税局利用现有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针对该企业采购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市国税局积极向上级请示,主动向企业介绍办理类似业务的案例及税收政策,引导企业积累原始资料。

总的来说,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新能源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或在能源集中采购方面给予倾斜,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设立专项的投资基金。但政府直接投入毕竟有限,政府投资的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商业资本进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作为的重点应放在制度设计方面,以政策支持和导向为新能源“出海”护航。一是制定相应市场准入政策,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二是完善电力定价体系和价格补偿机制。三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在风电发展上,有些风能基地在没有详细测风资料的情况下上马,风电场规划粗糙,规划的容量也不科学,使很多风电机组无法达到设计出力。

(二)微观角度

1、创新制度

企业的活力主要在于创新,但创新若想与市场规律更好的协调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不仅在企业制度上同时在企业管理上都十分重视创新。例如国电双辽公司实施了创新制度,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进行投入上的制度限制,特别是设置了最低科研资金的限定。在管理制度上,创新制度给予了运行环境及运行期限的制度保证。

2、竞争制度

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在竞争制度的引导下更好的与市场运行基本规律相一致,避免了企业经营者利益冲动而引发非市场规律下的竞争所形成的最终企业甚而产业基地的损失。

参考文献:

1.http://www.daodoc.com/

3.http://www.daodoc.com/reports/2006005fenglifadian.htm

4.WWEA.Wind turbines generate more than 1 % of the global electricity[R].Bonn, Germany: World Wind Energy Aociation, 2008

5.REN21.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R].Paris: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8

推荐第3篇:交通能源论文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通能源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交通能源论文

1研究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1.1研究方法

1987年Enger和Granger提出了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指出一些经济变量虽然是非平稳序列,但变量间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当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时,还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短期波动关系〔13-14〕。

1.2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指标选取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因素可能有交通发展水平、交通能源强度、交通运输结构、人均GDP、居民收入等因素。根据蔡博峰等人的研究,和国外不同,我国交通部门C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并不显著相关(判定系数R2=0.214),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交通领域的CO2排放主要受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驱动,而不是家庭收入的驱动;我国道路交通CO2排放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很低(判定系数R2=0.147),这可能是我国道路运输的CO2排放并非像一些发达国家以私家车排放为主,而很可能主要以货车、出租车、公司商务车和政府用车为主〔15〕。

那么因此人均GDP、居民收入不是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由于如何量化交通运输结构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能源强度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选取交通运输业碳排量为因变量,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能源强度为自变量,用能源消耗法计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交通发展水平用换算周转量指标表征,交通能源强度用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耗表征。

(2)模型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和指标,本文构建了交通运输业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y=u+αx1+βx2,(1)式中,μ为随机误差项;y为交通运输业碳排量值;x1为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x2为交通能源强度;α,β为回归系数。

1.3数据处理

(1)交通运输业碳排量测算模型及结果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移动源(交通部门)的CO2排放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基于交通工具燃料消耗的统计数据计算;方法二是自下而上,基于不同交通类型的车型、保有量、行驶里程、单位行驶里程燃料消耗等数据计算燃料消耗,从而计算CO2排放。由于获取我国不同类型机动车行驶里程和油耗等数据比较困难,因此基于公开数据完全采用第2种方法的可行度较低。考虑我国成品油生产和供应的垄断性很高,因而采用第1种方法基于交通工具燃料消耗的计算精度高。本文根据第1种方法构建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测算模型:EQ=EQp+EQc+EQg+EQe+EQh,(2)式中,EQ为交通运输业总CO2排放量;EQp为消耗石油燃料的CO2排放量;EQc为消耗煤炭的CO2排放量;EQg为消耗然气的CO2排放量;EQe为消耗电能折算的CO2排放量;EQh为消耗热能折算的CO2排放量。

①消耗石油燃料的CO2排放量交通运输业中使用石油燃料的主要有汽油、煤油和柴油等。EQp=∑(不同燃油消耗量×CO2排放系数),其中燃油、煤炭、燃气等各种能源CO2排放因子取《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2卷能源中的表2-2所规定的值。终端电的消耗不直接产生CO2,但电厂发电过程中会产生CO2,属于间接碳排放。在火电、水电和核电3类电厂中,水电和核电厂产生很少的CO2排放,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主要计算火电厂产生的CO2排放。

(2)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计算公式及结果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TR为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之和。采用客/货运周转量转换系数(如表2所示),将客运周转量转换成货运周转量,并与原来的货运周转量相加,最后得到换算周转量,如表3所示。各运输方式周转量数据来源于我国历年的统计年鉴。

(3)交通能源强度计算公式及结果交通能源强度EN用单位换算周转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表征。由于能源的种类众多,因此能源消耗按发热量折算成标准煤表示,即:交通能源强度=能源消费量换算周转量。

2实证结果分析

2.1数据预处理

那么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对EQ,TR,EN数据进行对数变换,这种处理不会影响数据的统计性质,对数变换后的序列分别用LNEQ,LNTR,LNEN表示,检验均由EVIEW6.0完成。

2.2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平稳性检验采用常见的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相关数据序列的单整性阶数如表5所示。原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表明,LNEQ,LNTR,LNEN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满足对其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变量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3Johnsen协整检验及标准化协整方程

(1)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对3个变量LNEQ,LNTR,LNEN进行Joh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6、表7所示。表6和表7的结果均表明,LNEQ,LNTR,LNEN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接受了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这说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EQ,LNTR,LNEN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能够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2)标准化协整方程Johnsen协整检验除给出协整关系的检验外,还给出了协整关系式。本案例的无限制条件下的协整关系如表8所示。

为了使序列间的更为明显直观,一般将排序第一的序列前的系数标准化为1,这样表示的协整关系称为标准化协整关系,如表9所示。因此,最终的协整方程为:LNEQ=1.429165×LNEN+0.985885×LNTR,se=(0.07462)(0.01502)。

(3)式(3)揭示了LNEQ与LNTR,LNEN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交通能源强度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1.429165个单位,交通运输换算周转量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0.985885个单位。

2.4VECM模型及检验结果

关于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各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分析EQ与TR和EN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建立将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联系在一起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通过Eview6.0估算出误差修正模型:D(LNEQt)=-0.681440×ECMt-1-0.467110×D(LNEQt-1)+0.249810×D(LNENt-1)+0.200329×D(LNTRt-1)-0.064671,(4)式中,LNEQt,LNEQt-1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交通运输业碳排量的对数变换;LNENt-1为第t-1年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的对数变换;LNTRt-1为第t-1年交通能源强度的对数变换;ECMt-1为误差修正项。由式(4)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短期波动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是前一期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第2部分是前一期能源强度和交通发展水平的影响,第3部分是前一期碳排放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上年度LNEQ增加1个单位,本年度LNEQ反方向变动0.467110个单位。

上年度LNEN增加1个单位,本年度LNEQ正方向变动0.249810个单位。上年度LNEQ增加1个单位,本年度LNTR正方向变动0.200329个单位。上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68.144%的比率对本年度碳排放增量做出修正,即以-68.14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3结论

本内容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1991—2011年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6.0423×1012t,碳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

(2)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强度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交通能源强度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1.429165个单位。因此要降低碳排放,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交通能源强度。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制订车辆的燃油效率标准,且逐步提高标准,以控制机动车排放。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把培养新能源产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战略举措。三是促进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质燃料的发展。车用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对于降低机动车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效果。

(3)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与交通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交通运输换算周转量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0.985885个单位。因此要降低碳排放而不影响交通发展,就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周转量的碳排放。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通过广泛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供需信息的共享,以降低车辆的空驶率。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和合理引导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倡导绿色出行,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最终达到交通效率的提升。三是进行运输结构的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动碳排放低的运输方式的发展。

推荐第4篇:能源材料论文

新能源,引领中国能源新方向

“新能源”作为一个出现频率与日俱增的热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想知道为什么发展新能源,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新能源?

新能源的含义在我国是指除常规能源和大型水力发电之外的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与“常规”相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的内涵将不断发生变化。新能源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是能源技术本身发展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们在解决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方面呈现出新的应用前景。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了。

首先从新能源的本身特性来说,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这是新能源被广泛提倡的最主要的优势。在当今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据一些数据统计,199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21.56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的提高,预计未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95亿吨。截至1996年末,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采储量为1.3万亿吨,尽管今后还可能有新的储量被发现,但按目前的世界能源探明储量和消费量计,这些能源资源仅可供全世界大约消费172年。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资源将在40年内枯竭,天然气资源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资源也只能使用220年。

由此可见,在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期,仅是一个不太长的阶段,它们终将走向枯竭,面对这样一个已知的结果,人类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寻求新的替代能源。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世界能源舞台的主角,目前大量燃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除了新能源可以再生,可以用于替代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之外,新能源的另一大优势便是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很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据了解,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等城市近几年来的雾霾天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其工业化过程中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现如今,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据查阅资料了解,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约80%温室气体造成的附加气候强迫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CO2的作用约占60%,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能源活动中CO2的主要排放源。据估算,我国能源活动引起的CO2排放量约5.8亿吨碳,约占全球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9.76%。而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5cm。如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每10年将可升高0.2摄氏度,到2100年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3.5摄氏度。近年来,由于城市汽车大幅度增加,燃用汽油产生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上述数据充分表明,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除此之外,新能源是世界不发达国家的20多亿无电人口和特殊用途解决供电问题的现实能源。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还有20多亿人口尚未用上电,由于无电,这些人大多仍然过着贫困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这些地方,缺乏常规能源资源,但自然能源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并且用电负荷不大,因而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其供电问题的重要途径。

了解了这些新能源的好处,我们知道发展新能源已然是一件时不我待的事情。那么,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能源使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的国家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我国能源剩余经济可开采量少,人均低,能源储量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确立,能源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短缺和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炭资源总藏量位居世界第一,储量为240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和储量约90%。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全国煤炭回采率仅30%,与国外85%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四是燃煤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已经清醒地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形势是严峻的。石油、煤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没有电的家庭主要集中在西部一些边远地区。我们都知道,我国西部地域广阔,山峦众多,聚集着许多偏远山区的穷苦家庭,这些地区大多电网难以到达,却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能源建设的重点。

另外,从我自身成长环境来说,我家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国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现在还有许多家庭采用劈柴烧火的方式来取暖、做饭,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偏远地区脱贫致富,促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虽然中国能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但同时,中国也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较高、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因此,中国的节能潜力还有待充分挖掘。其次从地区来看,中国不同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且一些化石能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新能源可待开发利用。综合来看,通过分析能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发现由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速度和能源结构调整速度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导致了中国人均碳排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能源利用的环境压力较大,面对我国这样的能源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实行相关的政策来改善我们目前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下面我将结合中国的能源现状,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针对当前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结合我国能源发展现状,我们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破解当前发展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的有序发展和合理利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依靠新技术改变传统能源的使用模式,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基础上,也应该对原有的工业工艺路线进行优化,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去除力度,减少能源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途径。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之一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此,我们要建立推进低碳经济的制度和措施,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和宣传,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现在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很多企业不惜以大量消耗能源,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想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的共同发展,就要从生态能源角度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要依靠技术进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另一方面,增加能源利用领域中的科技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要以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4)由于各地区能源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气东输”就是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提出的有力举措,而今,我们大力倡导新能源,就应该结合地区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综合考虑原材料供应、交通条件、市场需求与项目所在地等问题,从而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实现新能源的开发,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尽快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同时,减少在能源经济效率低的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考核方法,并将此列入到国家或地区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对各地区、各用能单位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引导各地区和各用能单位进行节能减排,推动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提出的目标。面对现如今的环境污染与能源紧缺,我们在提倡节约、加强环保的基础上,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新能源,作为一个新兴产物,以其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而倍受研究者的喜爱,大力发展新能源,既是一个倡议,同时也是改善我国能源形势的重要工程,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水平使新能源得到广泛且合理的利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必将以其独有的姿态,引领中国能源新发展一路向前!

推荐第5篇:现代能源论文

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由于当今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而国内能源消费量不断加大,因此节能减排以及发展新能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在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立场,就如何适应这样一种总趋势做到从家庭社区、学校生活和个人等方面的节能减排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前景做出了一些展望。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从科学的角度讲,能量是守恒的,那我们为什么又说能源被大量消耗呢?原因在于,能量的利用往往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即原物质转变成新物质,而这种新物质较之原物质,它的利用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变得不可用。如煤炭的燃烧,煤炭的主要化学物质为碳(化学式C),是易于被利用的物质。而当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即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化学式CO2)气体。CO2是很稳定的物质,目前只有植物能大量利用CO2在自身酶的催化作用下释放氧气。因此可以说,能量的消耗是指易于被利用的能源转变成了难以利用的能源。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发展是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的,因此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那么下面本人就从自身和学生这一角度进行阐述作为学生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一、在家庭社区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一)树立绿色低碳家庭生活消费新理念。早上起床随手关空调,使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电视、电脑不用时尽量关闭电源,不要待机;随手关闭煤气灶的旋钮,尽量减少使用煤炭做饭;拒绝浪费食品,自家煮饭炒菜,量足够吃就好,不多炒;路上看到被人丢弃的食物,可以捡起来喂野狗、野猫和小鸟等小动物。变质的饭菜可以埋在地里做肥料;外出购物尽量少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尽量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私家车出门;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传统的电烧水或燃料烧水。

(二)动员开展家庭社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动员社区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张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条幅等。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低碳科普读物,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

二、在学校生活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一)在学校生活增强节能意识。不用一次性碗筷,少订餐少叫外卖,买饭时能吃多少买多少,不要多买,聚餐聚会不要过分奢侈;随手关闭水龙头,在澡堂洗澡及时关闭水源,可以用洗过脸、洗过脚、洗过衣服的睡代替自来水冲厕所;尽量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尽

第1页

共3页

量不要乘坐电梯,出门随手关灯关空调,在寝室不要熬夜使用电脑,调暗电脑显示屏;使用过的教科书或笔记不要随意丢弃,转送给学弟学妹或出售给二手市场以便重复利用;使用电子书代替纸质书,学生向老师交作业可以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代替写在作业本上的方式;打印试卷或复印资料尽量双面打印。

(二)学校可以组织各社团协会相关部门开展相关节能减排活动。如开展节能减排主题班会,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并能了解到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板块展览,通过画面与文字结合让广大学生、教师、市民了解“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组织班里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从而体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当然,学生也可以作为有力的监督后盾,监督校园一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并及时向校方反映。

三、个人节能减排措施。

(一)以节能的方式健身锻炼。如今许多人都用各种室内健身仪器健身,而许多仪器都是需要用电的,这些都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用电。我们其实可以选择一种绿色的节能的锻炼方式,如:集体拉练、登山、骑自行车等。室外锻炼不仅更加有益于人体的身心健康,而且省去了室内锻炼所需的电力供应,可谓一举两得。同时,这种锻炼方式既可以有效地达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又可以给节能减排带来一定的宣传效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从任何小事开始节能减排,并向周围人宣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品质。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有义务为了我们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做出一丝贡献。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包括社会人士,了解节能减排,并加大宣传力度。而且我们可以志愿去偏僻农村支教,让当地的中小学生学习节能减排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节能减排意识。

(三)立志为节能减排作贡献。部分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节能减排产品,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当然,我们也可以树立以节能减排为终身工作的目标,以此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然而节能减排固然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节约可观的能源,但易于利用的能源的总量终究是有限的。按目前所探明的化石燃料和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化石燃料的枯竭仅仅只需几十年,几十年之后的人们怎么办呢?因此,大力开发和寻找新能源成为当今我国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下面本人将提出对新能源利用的一些或可实现的“点子”:

一、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好永不衰竭的心能源。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只占太阳表面发出的全部能连的二十亿分之一左右,而这些能量已相当于全球所需总能量的3-4万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区之一,尤其以西藏地区为最,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年日照时间长达1600-3400小时,每天日照6小时以上,年平均天数在275-330天,辐射强度大,年均辐射总量7000MJ/m2。目前太阳能主要应用于这些方面: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等。

鉴于太阳能热水器在国内的普及,我想是不是可以将我们的建筑与太阳能结合起来。将建筑物受阳光多的一面添加可利用阳光的新型材料,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产业与建筑业相结合,建造出高效率利用太阳能的新型建筑,从而解决室内基本的热水供应需求问题,甚至直接利用太阳能所发的电用于日常生活用电。

二、风能

风也和太阳一样,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清洁无污染资源。地球上的风能大大超过水流的能

第2页

共3页

量,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能量的总和。全球可实际利用风能约为2*10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目前,风能的利用主要是发电。我国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

目前风能主要用于发电,可利用的风能有陆地上的风能和海上的风能。由于风力发电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高效率发电很难做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风能的广泛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一般的风能利用,它的价值已经十分可观。如果能够把那些高能量的风(如台风,飓风)用来发电,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倘若在海岸线或岛屿都安装好风能利用设备,随时准备利用自然风转化成更易于利用的电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随时监控海上的台风,并且利用跟踪装置,直接将台风的巨大能量转化为电能。

三、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排泄和代谢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生物质总类繁多、分布广泛,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但是生物质能资源的基本条件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只包括那些能够作为能源的用途生物质。生物质能是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内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可再生;碳平衡,对环境友好;可储存性和替代性;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利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资源丰富。

目前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固体燃料成型技术、生物质燃烧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生物质直接液化技术、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和生物柴油。鉴于生物质能的这些优点,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生物质能。在这方面,国家应大力发展生物酶技术,寻找并提取或人工合成有效的生物酶。就以光合作用为例,CO2在植物体内太阳光和叶绿素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H2O和O2,从而利用了人类难以利用的CO2中的能量。从这一角度讲,生物质能的利用是对太阳能的重复利用,也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

总的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快步伐发展新能源,这样既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又能够解决当前“能源贫乏”这一基本问题。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国家的相关法律和各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更加快速地发展。

7参考文献:

[1]张旭亮,黄继昌.《节能减排基础知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李全林.《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012年3月10日

第3页

共3页

推荐第6篇:能源论文[优秀]

《发展新能源》

——中国能源现状与对策

目录:

一、能源现状

1.1中国能源现状 1.2新能源发展原因

二、节能途径

2.1低温余热利用

2.2 热能的高效传递与转换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再利用 2.4 实施节能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5 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2.5.1 风能

2.5.2 生物质能

三、结束语

一、中国能源现状

1.1中国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8%,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5%。今年原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面对50%的进口石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我国煤炭资源总藏量位居世界第一,可?储量240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和储量约90%。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己查明资源中精查和详查资源只有42%,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仅145t,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全国煤炭回采率仅30%,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5~20%,与国外85%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t煤,其中就有1t是在中国烧掉的。而燃煤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

1.2新能源发展的原因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形势是严峻的。石油、煤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接替能源(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生态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使用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坚持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应是我国能源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燃煤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应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没有电的家庭,主要集中在西部一些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大的电网难以到达,却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能源建设的重点。

同时,我国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偏远地区脱贪致富,促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生产不同于其他工业部门 ,牵涉环节多 ,开 发周期长 ,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需更大量的人 力和财力 ,短期内难以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角 。 因此 , 我国近期能源工业的发展方针是 : 节约与开发并举 , 把节约放在首位 。节能必然涉及到能源利用率 , 尤 其是热能的高效利用 , 故需对热能利用中的一些节 能途径作一简要讨论 。

二、节能途径

2.1低温余热利用

冶金、化工及炼油等工业中会产生大量低1 0 0 ℃的低温余热。有效利用这些余热 , 既能减少能源浪费,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余热的利用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余热制冷 。 现在, 冶金工业中广泛利用烟气来预热入炉空气和燃料,或直接预热钢、钢坯等物料, 都是直接利用余热的例子。间接利用是通过余热锅炉或热交换器生产蒸汽、热水或热空气,供生产工艺或采暖空调使用。

2.2 热能的高效传递与转换

热能不同于其他能量形式的一个重要属性 , 就是热能的品位 。电能、化学能等是高品位的能量,因为它能方便地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而热能是低品位的 ,它转变成其他能量需具备一定条件。谈及热能,不能只笼统地讲数量有多少,而必须同时说明是 处在什么水平上的热能。曾有人估算, 如果将全世界的海水温度降低一度, 所释放的热能可供全世界 数年的用能量 。这种计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种能量虽数量巨大, 但它是处在环境水平上的热 能,没有什么可用成分。热能的利用必然伴随着传热, 传热量Q的计算公式为 :

Q = F ·K · ( T1T2 ) 等因素有关 。因为传热过程是 典型的不可逆过程 ,传热温差愈大 ,不可逆损失也就 愈大 ,热能的降阶幅度就愈大 。热能降阶意味着可 用成分的减少 ,这是人们所不希望的。要想降低传 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法提高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愈大,传递一定热量所需的温差就愈小,不可逆损失也就愈小。依传热形式不同, K 值可以从数十到上千。但只有 K 值趋于无穷大,不可逆损失才能完全消失,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场协同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了流 动换热的机制与控制方法, 并提出了实现强化传热的新途 。

由于传热过程存在不可避免的不可逆损失, 因 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能量转换应尽量避免传热环节出现,比如燃料电池能够实现化学能电转换。日本已有 10 万 k W 级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站投入使用。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造价尚嫌昂贵 ,普通太阳能 电池的初投资约10万元/ k W ,而一般火力发电厂的初投资约为 8 000 ~9 000 元/ k W 。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再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 一。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传统的废弃物处理向资源再生利 用的理念转变。在传统的发展理念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资源的概念,而是无用垃圾,“用毕即丢”成为普遍的消费习惯。大量可以资源化的废弃物没有充分地再生利用,造成了资 源浪费、环境污染。例如我国冶金、化工及炼油等工业中会产生大量低于100℃的低温余热,这些余热过去都是作为废弃物被排放掉,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增加了环境污染。如果按照发 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确立起废弃物也是资源的理念。那么这些余热就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而转化 为二次能源,再次利用。目前,余热的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冶金工业中广泛利用烟 气来预热入炉空气和燃料,或直接预热钢锭、钢坯等物料,都是直接利用余热的例子。间接利 用是通过余热锅炉或热交换器生产蒸汽、热水或热空气,供生产工艺或采暖空调使用。

可见,通过资源再利用理念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能源废 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生产活动循环化生态化。首先是在企业内部提高循环利用程度,充 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余气、余热、余压,进行再利用,作为二次能源或再资 源化。还应看到,一个企业往往由于能源废弃物没有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或因成本高、缺乏技 术等,不能对自己所产生的能源废弃物都进行再利用和再资源化,而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 就可以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和能源互惠、互利、互补的循环利用,使单个企业无法利用或者无 法充分利用的废弃物集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能源,形成能源生态产业链,真正变废为宝。这种 通过产业链实现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潜力很大。下一步,可以对一些特色产业集聚地区和工业园区积极开展试点,实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园区内循环型的能量流耦合系统,探索 创建循环型、生态型工业园区。

2.4 实施节能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规定: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 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是日本的6.9倍,德国的4.3倍和美国的3.3倍,总体上主 要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强度比国外高30%以上,因此节能潜力巨大。目前,节能途径主要有 结构节能、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结构节能,主要从宏观角度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向节能型工业体系发展。管理节能,主要是加强计量检测,优化能源分配,强化管理维护,实现节能目标。技术节能,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器件的开发应用来取得节能效益。 在结构节能方面,努力强化资源高消耗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 复建设,大力发展耗能低或不耗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GDP中的比重,从 而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在管理节能方面,采用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形成有效的创新能力,关键还在于引入能 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实现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成本竞争,让 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应对我国未来能源领域里的各种挑战。

在技术节能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存在能源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能 源研发的投入经费仅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6.43%,急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根据最终能源 需求选择国家关键技术,结合各方的力量攻关。

2.5 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煤炭消费比重(66.1%)基本上相当于世界上石油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61.7%),而我国石油加天然气的比重(26.2%)又 相当于世界平均煤炭的消费比重(25.5%)。 我国能源消费绝大部分依赖石油和煤炭,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中水电为3 280亿kWh, 合1.25亿t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的6.5%,加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共占当年能 源消费的7.4%,可见,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然过小。

目前,可再生能源中发展速度较快主要是水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它们也是今 后20年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 3.3.1 水电 我国水电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技术可开发容量4.93亿kW,经济可 开发容量3.78亿kW。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我国都居世界第一 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截至2004年9月,我国 水电装机容量突破了1亿kW大关,开发利用水平只有24%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 ~70% 的开发利用水平。而且,在2002年能源的消费结构中(见表3),我国水电为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5.1 风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是一种取之不尽又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可再生能源。1999年 10月5日,欧洲风能协会在布鲁塞尔发表了一项国际能源研究报告。报告称,风力发电到 2020年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创造170万个就业机会,并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00多亿t 二氧化碳废气。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变化大,风力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明结果,我国陆地上可 开发的风能资源为2.53亿kW,加上近海的风能资源,全国可开发风能资源约10亿kW以上, 居世界首位,潜力巨大。 2.5.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储存的化学能,以生物质的 形式固定下来的能源。据估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力大约相当于8×10 12 t标准煤, 比目前地壳内已知可供开采的煤炭总储量还多11倍。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固定的太阳能大约 为3×10 21 J,相当于人类目前年消耗能量的6倍~10倍。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仅农产品 的秸秆产量就达到5.6亿t 以上,还有1.1亿t 薪柴,历年垃圾存量也高达60亿t,年产垃圾近1.4亿t。我国新兴生物质产业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5年后产能有望达到大庆油田的能 源产量,成为一座年产5 000万t的“绿色油田”。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是很低(2004年只有7.4%),要想在短 时间内提高这个比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未来20年内我国能源消费合理的发展趋势是:逐 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适当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大力发展 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如果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7%,煤炭为42%,石油为25.8%,天然气为 4.2%,核电为1%,那么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三、结束语

从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15世纪煤炭取 代木柴,20世纪石油取代煤炭,自工业 革命以来能源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 动力,每一次能源格局的演变都最终带 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的革命。过 去一个世纪,受益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 使用,人类社会创造了盛况空前的文明。 事实上,社会文明度、复杂度越高,能源 使用量就越多。然而,化石能源不可再 生,终将面临消耗殆尽的窘境。 由此可见,中央做出的大力发展新能 源产业的决策是审时度势,十分正确的,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 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下一个五年规划 中,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增强我国 整体国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苑中显

《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姚伟龙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向磊

推荐第7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1,可再生能源与中国经济

2,可再生能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可再生能源-人类唯一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4,太阳能在我国发展与应用的构思和建议 5,人类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思考

6,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7,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源 8,提高可再生能源竞争优势的几点建议

1500~2000字 题目中 姓名中

院系及学号中 摘要100字以内 关键字3~5个 分标题分段作业 参考文献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 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 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 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 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 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 国还有约 1150 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 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 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 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 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能源成 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 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 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 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 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 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一再飙升,能源消费大国苦不堪言,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

到如今为止,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其原因之一,是能源危机日益临近,照2003年的煤炭开采速度,中国的煤炭还可以开采80多年,而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最多的国家。海湾地区的石油,在不足四十年之内,也将枯竭。我们设想,如果这一天到来,我们人类会怎么办呢?

所以,无论那个国家,都在瞄准这一方向努力,希望获得技术突破,从而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前,摆脱被动的局面。获得世界的主导权。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的问题。有一个西方的政治元老说的好,“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

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远不止此,它还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可再生能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慷慨的礼物,它能极大的摆脱资源的限制,从而减少资源争夺的争斗,给世界带来和平。天凤海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能从此摆脱人类发展工业带来的环境困扰。它的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是毫不过分的。将会给人类带来不仅是生活方式并且还有观念上的新的革命。

推荐第8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优秀]

关于能源与环境、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思考

前言: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其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范围来看,天然气资源量要远大于石油,发展天然气具有足够的资源保障。预计2030年前,天然气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与煤和石油并驾齐驱。天然气的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非常规天然气的出现和大发展必将支撑天然气继续快速发展,最终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能源。

新世纪以来,中国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消费快速增长,储产量保持增长高峰,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市场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多元化供气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未来10~20年,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天然气需求仍将进一步增大,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将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较低,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天然气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勘探及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地震勘探是寻找油气矿藏较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人工爆炸的方法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在遇到岩石密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 再利用地震探测仪把反射波记录下来, 通过计算机处理, 作出地质解释而获得地层的储气( 油) 构造。作业特点有: 作业时间短, 地震测线呈线状或网格状。地震勘探作业产生的爆炸噪声将影响环境及其附近的居民和野生动物, 另外打钻炮孔及炮孔爆炸将对炮孔附近的植被造成影响。

二、钻井作业及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为证实地层是否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天然气( 或石油) 以及进行天然气开采, 将通过钻井来实现。钻井是以柴油机为动力, 通过钻机、转盘带动钻杆旋转钻头,切削地层。同时, 由泥浆泵经钻杆向井内高压注入泥浆, 冲刷井底, 并将切削下的岩屑不断带至地面, 整个过程循环进行, 不断加深井的深度, 直至目的井深。在正常情况下, 钻井为连续 24 h 作业。根据井深及地层情况, 打一口井的钻井周期为 1~ 9 个月。钻井作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有: 修建钻井井场和井场公路将占用土地,平均每口井需征用井场用地面积约为

, 井场公路的占地面积取决于井场与交通公路的距离; 钻井过程中柴油机会产生废气,钻进、起下钻、固井作业等产生废水, 机械设备运转会产生噪声, 此外, 还有钻井岩屑、废泥浆等产生。

三、采 气。天然气依靠气层压力上升至地面, 通过采气树后进入水套炉加热以防止天然气节流后水化物生成。然后通过集气管线送往集气站。经集气总站将各个气田送来的天然气进行分离、计量后送往天然气净化厂进行脱硫。对不含硫的天然气或符合管输标准的含硫天然气将直接送往输气干线; 当天然气压力低于生产要求时则要对天然气进行增压。在修建集气管道时, 敷设管沟的开挖施工将破坏管道沿线两侧 7.5 m 范围内的植被, 在施工期将对坡度大于 5 度的施工地段的水土保持产生较大的影响。采气生产活动中当集气设施( 如管道、分离器、阀门等)需要检修或出现爆管事故时将进行天然气燃烧放空作业, 放空作业时间一般小于 30 mi n 。放空产生的热辐射和噪声将对其周围的居民和植被产生一定影响。气田生产天然气的同时会产生地层水, 气田生产初期地层水产量很小, 生产后期地层水产量将逐渐增加。地层水含盐量很高, 可达上万毫克/ 升, 还有少量的 COD和 SS , 外排时会对受纳水体产生一定影响。

四、天然气净化。部分气田生产的含硫天然气, 将腐蚀输气管道和设备, 危及输气系统的安全生产。另外含硫天然气燃烧后排放的 S O2 会污染大气环境, 因此要将含硫天然气送至天然气净化厂进行脱硫处理, 将 H2S 转变成工业原料硫磺, 既获得了净化天然气, 又变废为宝。原料天然气在净化厂经过滤分离、脱硫、脱水后, 干净化气送至厂外输气管线; 脱硫单元产生的酸气经硫磺回收后, 送至尾气灼烧装置灼烧后放空。

天然气净化厂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1) 生产废气排放。因天然气净化厂采用的脱硫工艺不同而不同, SO2 排放量从每小时几千克至上百千克不等,近年来新建的天然气净化厂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脱硫工艺, SO2 排放量一般都

( 2) 废水排放。正常 生产废 水中主 要污染 物有COD、石油类、氨氮及硫化物等。设备大修时将产生检修废水( 主要是设备、场地冲洗水) , 其中 C OD、石油类含量高, 将废水贮存于检修污水池, 在生产过程中, 与其它污水调配处理。污水重力流汇至污水处理装置,经调配、气浮、生化、沉淀、过滤、吸附及消毒等处理, 达到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6( G B 8978- 1996) 中新( 改、扩)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浓度的一级标准。

( 3) 噪声源情况。天然气净化厂的噪声主要有风机噪声、工业泵噪声、排气放空噪声等, 噪声主要污染源为空压机、氮气站。通过合理设备选型和噪声治理措施, 厂区内噪声可控制在 8 0 dB( A) 内。

五、天然气输送。从天然气净化厂送来的净化天然气或从气田送来的符合管输要求的天然气( H2S [ 20 mg/ m3) 通过输气系统进行分离、调压、计量后输送给用户。在修建输气管道时, 敷设管沟的开挖施工将破坏管道沿线两侧 7.5 m 范围内的植被, 在施工期将对坡度大于 5 度的施工地段的水土保持产生较大的影响;修建一个输气场站将永久性占用约 670 0 m2土地; 天然气输气系统中增压站产生的噪声将影响其周围的环境; 输气系统清管作业将产生少量废渣。

上面虽然介绍了一些开采环节中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但后期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却有极大的好处。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原料相比, 天然气具有明显的优势。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5%~95%), 是一种无色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其比较性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然气燃烧后不产生废渣, 废料污染小。天然气具有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的特点,燃烧时仅排放少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和极微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与煤炭、石油等相比, 产生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仅为石油的74%, 煤的48%, 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100%、产生的氮氧化物减少81%、颗粒物减少95%、炉渣减少100%, 污染远小于石油和煤炭。

二、燃烧效率高, 能源效率高。完全燃烧1千克或1立方米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燃烧值的单位是焦P千克(焦P米3)。天然气的燃烧值约为814*107焦/立方米, 燃烧值高。

三、天然气利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 CH4 ), 其他有机物及硫、铅等含量很低, 且具有燃烧充分、高效等特性。用天然气替代柴油, 可大大降低SOx、NOx、非甲烷类有机物和粉尘的排放; 用天然气替代汽油, 可减少SOx、CO、非甲烷类有机物和铅的排放, NOx的排放量亦不大于汽油车NOx的排放量。对于防止运输区域烟雾生成, 减轻空气酸化和净化城市空气极为有利的。

四、天然气利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 CH4 ), 其他有机物及硫、铅等含量很低, 且具有燃烧充分、高效等特性。用天然气替代柴油, 可大大降低SOx、NOx、非甲烷类有机物和粉尘的排放; 用天然气替代汽油, 可减少SOx、CO、非甲烷类有机物和铅的排放, NOx的排放量亦不大于汽油车NOx的排放量。对于防止运输区域烟雾生成, 减轻空气酸化和净化城市空气极为有利的。

五、天然气在限制全球变暖中的作用。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了30%, CH4含量增加了145%。全球气温与1860年相比升高了0.3~0.6℃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 今后100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1.0~3.0℃ 。在人为的温室效应中,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约占整个人为温室效应的68%;第二大气体是CH4 , 约占19%; 其他温室气体NOx占7%; 氟氯烃(CFCs) 占6%。天然气燃烧时产生CO2 和N2 O。若以每能量输入单位的排放为基础, 天然气燃后CO2 和N2 O的排放少于燃煤和燃油。由燃油或燃煤转为燃烧天然气分别减少约25%和50%的CO2 排放量,N2O的排放量减少了70%以上。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在第25届天然气大会期间发布的《2012天然气市场中期报告》指出,到2017年,世界天然气需求量将达3.93万亿方,中国将成为继欧洲和亚太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气进口市场。未来5年,全球1/4的天然气需求将来自中国,另外1/4来自中东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那么,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应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国内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呢?以下是对于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兼顾, 提高天然气产业链的效率、效益和稳定性, 是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1) 气区要具备一定规模的资源基础, 做到“ 5 个大于”是安全、平稳供气的基石。在气田的开发建设中, 要做到: 探明储量大于动用储量, 留有接替储量; 产能大于产量, 留有备用产能; 产量大于商品量, 留足应急产量; ¼ 商品量大于管输量, 留有应对突发情况的气量; 管输量大于销量, 备足调峰气量。根据经验, 产量、商品量、销量的合理比例为 1 :0.95 :0.85。

(2) 管理体制一体化, 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天然气业务管理应尽量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管理, 减少协调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资源、市场、管网”相对独立完整的企业( 以气为主) , 要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 在区域管网范围内实现产运销一体化, 勘探开发、运输和市场开发、销售以及日常管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º 既产油又产气的企业, 在分公司层面上要实行天然气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 » 管理部门和领导的工作精力要相对集中, 越专一, 管理效率越高、管理越及时。

二、资源稳定是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1) 气区开发必须做到长期稳产。气田开发中可以不追求单个气田的稳产, 但主力气田必须稳产, 非主力气田要有总体方案的接替部署, 以此保证整个气区的长期稳产。一般来讲, 主力气田储采比要保持在 30 左右, 负荷因子在 0 .8 ~0 .9 之间比较合适, 采气速度不要超过 4% , 稳产期必须设计在 15 a 以上。

(2) 气区的上产要有资源保证。一个气区达到一定产量规模后, 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稳产, 不能盲目上产; 当气区资源落实到一定规模后, 才能再上一定的规模产量; 在新的规模产量上要继续稳产一段时间。

(3) 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想理念当前天然气勘探应尽量集中在有市场、有管网的区域寻找新的储量, 最大限度地提供资源保障; 勘探评价要与开发相结合, 井位部署除满足探明储量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 开发评价部署要与探 明储量相结合, 在进行开 发井井型、增产措施、产能评价等方面试验的同时, 还要满足探明储量的需要。暂时没有市场和管网的探区, 一旦有所发现, 就要集中力量整体探明, 在形成规模储量后再进行新区产能建设。这样做可以加快勘探开发节奏, 节省投资, 提高效益。

(4) 生产上要树立 “ 日供气量”的概念。根据国内外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 要特别注重建立“日供气量” 的概念, 天然气生产管理不仅要保证年度、季度、月度生产任务的完成,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日供气计划的完成。因为与原油生产不同,天然气供应没有回旋余地, 一天计划没完成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日供气量” 是企业保证市场供应的最重要指标, 以此体现对市场需求的稳定供应。

三、建立多层次调峰保障系统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根据目标市场用气规律, 应当建立上、中、下游的立体调峰系统, 具体应具备以下几种调峰手段: 1 ) 开发调峰。气田生产能力要留有余地, 有后备气井供调峰使用。 2) 输送过程中的调峰。通过建立储气库或者建立管道的增压设施进行调峰。 3) 城市配送中的调峰。大中型城市应建立储气设施和利用 LN G 进行调峰。 4 ) 通过用户结构调峰。对工业用户、可中断用户实 施避峰填谷供气: 夏季多 供, 冬季减 供直至停供。

5) 价格政策调峰。对均衡用户和不均衡用户实施价格差别政策, 鼓励均衡用气。气田开发商主要承担时间较长的季、月度调峰, 短期和临时的调峰应由输送企业和销售商负责。

四、加强需求侧管理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有序用气、有计划用气是稳定供气的基本前提。这几年稳定供气出现的问题, 主要是对市场需求侧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气量再多, 需求侧放任自流也会产生不稳定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 用气用户年需求总 量计划不准; 用户 的月、季用 量计划不准; 用户无计划检修停用和无计划投产新项目。因此, 必须加强需求侧管理, 主要是对已有用户的需求计划 管理; 新 开用户 的增量 气管理; 年、季、月、日供气的产运储销的计划管理; 以及合同用气的严格管理。

五、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以往人们认为, 企业活动就是追求利润、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天然气产业则有所不同,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企业除了必须顾及股东利益外, 还必须关照受企业决策与行为影响的人, 包括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利益。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在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应致力于实现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担负起相关责任。

六、建设可靠的保障体系。应加强 5 个方面的工作: 多气源的互相补充; 输气管 网的互联互通; 调峰、储气设 备的多元化; 用户资源的可替代; 供应商、销售商的一体化。

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的一种,首先是低碳环保的,而且考虑到它的成本、经济效应等,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将是国家能源供应的主力军,它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讲天然气行业放在战略性产业的高度,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统筹规划,保障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2014 [2] 钱兴坤.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3] 师春元、向启贵.

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J].2001(04) [4] 高冀,刘强.天然气的开发与应用对环境的影响 [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 (03) [5] 石兴春.关于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天然气工业, 2009,29(1):13-16.

推荐第9篇:能源化工导论课程论文

浅析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

摘 要:煤炭资源是化工行业的能量来源,它具有不可再生特点,而化工是我国四大主要用煤领域之一。煤炭除了作为燃烧原料外,还可以生产合成甲醇、电石煤制气等煤化工产品。文章主要分析了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和对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问题对策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与人们不合理的工业生产中是分不开的。实施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为基本内容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煤化工发展必须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煤化工业健康、洁净、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煤化工的快速发展,煤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了我国研究的热点。

1 煤化工产业现状 1.1煤化工概述

近几年我国煤化工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以煤炭为原料的相关化工产业被统称为煤化工;具体是指煤炭经过化学加工处理转化为洁净能源、化工产品和材料的过程,煤化工工艺包括煤的低温干馏、高温干馏 (炼焦 )、煤的气化、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以及电石乙炔化学、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煤基化学品等。其中煤焦化、煤合成氨属于传统煤化工,而目前所热议的煤化工实际上是狭义的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油、煤制醇醚和煤制烯烃新型煤化工。

1.2煤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煤化工行业是资源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大型基础产业。煤化工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现代煤化工的技术是当今最为前沿的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项目是一个高投资项目,一般需要投入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个亿。其次,煤化工项目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另外,煤化工发展不仅要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工艺技术和投资效益等,CCS( CO?减排 )将是制约煤化工发展瓶颈之一,应引起重视。

2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虽然煤化工产业以生产洁净能源代替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在石油价一涨再涨的情况下降低了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是,煤化工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它的每个工艺流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稍不留意就会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对此,一些社会权威人士提出了煤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据调查统计,煤化工产业在 2005 年的粉尘排放总量约占全国 6%,一氧化碳的排放量约 12.5 万吨。因此,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那么,关于煤化工的节能减排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对煤化工节能减排存在问题的探讨。

(1)社会对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认识不高

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政府提倡煤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并下达了相关减排任务。但是,有些煤化工企业的领导人对煤化工的节能减排认识不高,只是表面上附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实处。煤化工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层层落实国家规定节能减排指标,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和相关规章体制不完善,节能减排的设备技术落后,不能适应国家对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 (2)煤化工企业很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煤化工节能减排指标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下达的指标针对性不强,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不是完全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的,脱离企业实际情况胡乱下达煤化工节能排放指标等现象,这种脱离煤化工企业实际和不科学合理的指标造成很多煤化工企业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的任务,导致煤化工企业偷排现象严重。

(3)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管理成本高不利于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 煤化工节能减排的管理成本高主要是能源审计、节能减排设备和节能减排测试费用高,造成很多煤化工企业不能支付起如此高昂的节能减排费用。另外,由于先进的煤化工节能减排设备投资量大,导致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无法普遍推 广。

(4)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缺少齐全的设备和相关专业人员

由于煤化工节能减排的设备投资量较大,我国很多煤化工企业只是为了敷衍国家的检查才配备了一些简单老化的节能减排设备,这些设备的配备缺东少西,很不齐全,大部分煤化工企业不肯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导致能源的统计数字不准确,国家对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的考核难以进行。此外,煤化工产业还缺少专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节能减排的设备操作工也缺乏煤化工节能减排的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3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健全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明确减排目标

建立健全的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加强煤化工企业的一线领导对节能减排的意识。政府根据我国各煤化企业情况,计算并下达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指标。明确各煤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制定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考核奖励的体制,对煤化工集团的二级企业进行用能、节能减排技术的指导,并加大检查力度,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支持并落实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政策。明确煤化工企业重要领导为节能减排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推动煤化工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还需建立国家政府引导,以煤化工企业为主体,社会人民群众参与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监督的完善体制,从而有效提高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效率。

(2)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

可以引进流化床节能减排新技术,选用高效节能风机,对企业的大型节能减排设备电控系统进行变频电控系统进行技术上的改造,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视节能减排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对煤化工节能减排的项目优先安排,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投资,淘汰企业落后的节能减排设备和工艺,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国家鼓励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组织煤化工产业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有共同性的关键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使社会尽快研究出符合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要求又能降低成本的新技术。 (3)政府加大对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监督考察力度

政府重视美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加大对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考察,严厉打击美化工产业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能源资源管理的行为。一旦查到典型案件,吊销其煤化工企业的暂时生产资格并挂牌查封,直到该企业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止,并将处理的结果向社会公布,以警告其它煤化工企业不要做违反国家有关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如果有煤化工企业严重违反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将其列入煤化工企业黑名单,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恶意违反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企业,对其重罚并追究该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和总负责人,如果其中有构成犯罪并证据确凿的领导负责人,依法移交该市司法机关。对于国家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管理部门内部,如果有行政不作为和执法不力的管理人员,依法追究其相关行政法律责任。

(4)加强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煤化工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培训班,或选择企业的部分精英到社会相应培训班接受煤化工节能减排相关知识的培训,学成之后,在公司开设讲堂对企业节能减排设备的操作工进行培训。或者企业派精英到其它煤化工节能减排项目出名的企业学习,利用这个途径培养本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人才。此外,国家需加大对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使煤化工企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而支持国家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政策。

4 结束语

发展煤化工是推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煤化工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行业,企业必须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的制约,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使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文章结合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存在的社会对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认识不高、煤化工企业很难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管理成本高不利于煤化工产业的节能减排、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缺少齐全的设备和相关专业人员四方面问题,阐述了健全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明确减排目标、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政府加大对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监督考察力度等几方面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馥友.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与潜力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0;(1): 1-3.[2] 王素珍,高兴宏.陕西煤炭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问题探讨[J].陕西煤炭, 2009;(1): 19-20.[3] 顾宗勤.我国发展煤化工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建议[J].化学工业, 2009;(10): 1-3.[4]袁丽伟.关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7):159-160

推荐第10篇:能源与坏境论文

核能的利与弊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发展核能(核电、核热)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随着能源不断的利用,人类在受惠的同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核能事故的伤害,所以认识核能的利弊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核能 优点 缺点

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核能,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可以用于加强国防,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等等,用途十分广阔,是较理想的能源。它有体积小,能量大;安全性强;较清洁等等优点。同时它也有破坏大;投资大;废料危害等等缺点。下面分别诉说核能利用的优点和缺点:

一、发展核能的优点

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核能作为新能源之一,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

(一)、体积小而能量大

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二)、安全性强

利用核裂变发电,人们最担心的是它的安全性,因为它毕竟是有放射性的。核能利用的安全性,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核废料的处理,二是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运行不发生事故。由于核发电的历史已长达40多年,所以已经逐渐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保证安全的。40年来唯一一次灾难性事故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事故的原因一是设计上不合理,二是操作不正确。因此这类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从原理上说必定会发生的。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核燃料便是核燃料便是核废料,由于它有强烈的放射性,所以特别需要加以注意。通常要先在水池中放几个月,以去除裂变生成物的衰减热,并使强烈辐射能得到衰减。然后将燃料棒切成小片,放在溶解槽中用硝酸溶液进行溶解,再从溶解液分离出铀和钚。无用的废弃物,按照其不同的放射性水平给以不同处理,通常要密封起来深埋。在日常运转中,主要需注意核泄漏。核泄漏通常是由于燃料棒包皮破损,使放射性物质随冷却材料而泄漏出去。在轻水堆中,为了防止核泄漏,设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要保证燃料棒包皮不被损坏。第二道防线是把包括附属设备在内的反应堆都放在压力容器内。第三道防线是把压力容器再密封起来。这样,即使有些核泄漏,也不会对外部产生影响。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核能的安全形势有所保障的,目前已有完整的处理和保护措施,发生核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的低。

(三)、核能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目前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可不论是重元素铀,还是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当巨大的储藏量。此外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可以为地球开发1万-5万年用的核电。

(四)、核能比较清洁

核能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污染小。

除了上面这些优点外核能还有优点: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 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能量密集,功率高;核电比火电“经济”。

二、发展核能的弊端

(一)、核能事故后果严重

虽然核能的发展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基本偏向负面。人们担心的核电站容易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当然,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过于强调核电的安全性,这样反而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我们害怕发生像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的灾难,有一些环境论者还指出从事核电生产的人曾有产下畸形儿的先例,或者核电站附件的农家出现了畸形牲畜等等。这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

(二)、核能利用后产生的废料

如果一切按目前的计划进行, 光是英国的核电站反应堆每年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跟当年美国向广岛扔下的十万吨级原子弹散落的放射性尘埃一样多。无可否认的是,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是非常花钱的事,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使得废料处理起来着实困难。它不象其他废料那样能被轻而易举地抛弃在空中或倾泻到水里。就我们所知, 放射性现象对一切生命都有害, 并且还会影响后代, 伤害生殖细胞, 因为这些细胞对放射性特别敏感。这些影响是累积起来的,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 放射性的剂量很小, 但是最终能引起严重伤害。放射性既看不见也觉察不出来, 除非其量特别大。到目前为止, 全部放射性废料中仅有一小部分装进密封的容器里—而容器本身也被封闭在混凝土容器里—被藏进深海里。但是发现这种措施不够安全, 因为人们担心, 由于容器的一种或另一种渗漏, 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海水和鱼而进入人体。虽然在原子能及其核废料的主要生产者—美国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研究, 以便发明在地球表面以下许多公里处安全倾倒核废料的较好措施, 但是迄今想出的措施都不能令人满意, 甚至连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必要的安全条件都不能令人满意, 更不用说降低费用问题了。尚待仔细审查的一个建议是要在空间某处储藏核废料。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都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

(三)、其他 发展核能的投资成本巨大,所以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大大提高。若建造一个核电站未能成功运行或失败,那损失是会很大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想发展核能,但迫于经济等原因,计划就会被搁置,这就造成了世界能源分布不均;核能电厂也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虽没有化石燃料场污染物多,但热污染较严重。用化石燃料场一样,还要考虑地理天气等因素

三、结束语

核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核能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使核能为人类所利用。

参考文献

[1] 肖东生.论加快我国核能经济的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新网,200 [3]李毅、伍浩松.全球新建核电机组现状.中国核工业报,2008 [4]世界核协会.世界核电现状.国外核新闻,2007年5期

[5]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日报,2008 [6]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7]任德曦、肖东生.中国核电发展战略方针探讨.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第11篇:绿色能源的论文[推荐]

汽车新能源及代用能源

姓名:程旭 学号:5901210005 班级:材成101 摘要:如今世界上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它对空气污染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消耗石油资源很大。因此,研究汽车的新能源与代用能源是普遍的趋势。以下的内容就简介关于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和汽车新能源及代用能源。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代用能源,电动车 1.新能源的简介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说的,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许多种。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1核能技术。核能有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裂变能是指重元素(如铀、钍)的原子核发生分裂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通常叫原子能。核聚变能是指轻元素(如氘、氚)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核能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发电,也可以供热。核能的最大优点是无大气污染,集中生产量大,可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料

1.2太阳能技术。①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锅炉烧蒸汽发电、太阳能制冷、太阳能聚焦高温加工、太阳灶等,在工业和民用中应用较多;②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通过太阳能光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直流电),主要是光电池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硫化镉和砷化锌电池许多种。这种发电技术利用最方便,但大功率发电成本太高。③光化学转换技术,利用太阳能光化学电池把水电解分离产生氢气,氢气是很干净的燃料。

1.3风能技术。风能是一种机械能,风力发电是常用技术,目前世界上最大风力发电机为3200千瓦,风机直径97.5米,安装在美国夏威夷。

1.4生物质能技术。这是利用动植物有机废弃物(如木材、柴草、粪便等)的技术。①热化学转换技术,把木材等废料通过气化炉加热转换成煤气,或者通过干馏将生物质变成煤气、焦油和木炭;②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把粪便等生物质通过沼气池厌气发酵生成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技术在我国农村得到较好应用,

1 工业沼气技术也开始应用。③生物质压块成型技术,把烘干粉碎的生物质挤压成型,变成高密度的固体燃料。

1.5 氢能技术。氢气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完全无污染。而且制氢原料主要也是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氢能是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①氢气制造技术,有水电解法、水热化学制氢法、水光电池分解法等;②氢气储运技术,氢气贮存有三种方式,一是压缩,二是低温液化,三是贮氢金属吸收。③氢气利用技术,有三种利用方式,一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二是通过氢燃料电池直接发电,三是用作各种能源转换的中介质使用。

1.6 地热能技术。地热能有蒸汽和热水两种。地热蒸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可直接通过蒸汽轮机发电;地热热水最好是梯级利用,先将高温地热水用于高温用途,再将用过的中温地热水用于中温用途,然后再将用过的低热水再利用,最后用于养鱼、游泳池等。

1.7潮汐能技术。潮汐发电技术是低水头水力发电技术,容量小,造价高。 2。汽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汽车改变了世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是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实施困扰着人们,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害。汽车产生的公害主要表现为排放污染物、噪声对环境的危害。汽车的排放污染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大。

2.1汽车排放物的种类

汽车排放物主要是由汽车发动机产生的。排气中基本成分是CO

2、H2O、O

2、N2等,它们是燃料和空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无害的。此外排气中的不完全燃烧和燃烧反应中间产物是CO、HC、NOx、SO

2、微粒(铅化物、油雾等)、臭气(甲醛)等这些污染物是对人体有害的。

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混合起来在强太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和过氧乙酰基硝酸盐(PAN)等光化学过氧化物各种游离基、醛硫酸烟雾等。形成一种毒性很大的白色烟雾。一般称为光化学烟雾,即二次有害物质。 2.2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2 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素易于结合,其亲和力比氧气大210倍,很快形成碳氧血色素,使血液丧失输氧能力,致使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时造成死亡。

碳氢化合物(HC):碳氢化合物主要是发动机废气中的未燃燃料、裂解反应的中间产物,成分非常复杂。其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已经证明在动物身上有致癌效应。碳氢化合物还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成分。

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是由于燃烧室内高温燃烧产生的,空气中的氮经过氧化首先生成NO,然后与大气中的氧相遇生成NO2。氮氧化物进入肺吼,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引起肺炎,肺水肿,如果吸入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后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的瘫痪。

碳烟等颗粒物:碳烟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高压燃烧条件下,过浓混合气在高温缺氧区,燃料被裂解成颗粒直径很小的碳烟。这种细微的碳烟颗粒物很容易随着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会导致皮肤病,肺气肿等。这些细小粒子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变得浑浊,对阳光有散射作用,使空气能见度下降。

铅化物:铅对于人体十分有害。当人体吸入含铅微粒的大气时,将阻碍雪域中的红血球的生长,使心,肺等处发生病变;侵入大脑时,引起头痛、神经麻痹等症状。铅化物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使三元催化装臵失效。

CO2的危害:CO2虽然不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污染,但它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极地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等严重后果。

3. 汽车新能源及代用能源简介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各国都在千方百计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致力于代用燃料和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工作,以减轻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汽车用的汽油、柴油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人们使用其他清洁能源替代石油产品的重要原因。当前汽车尾气中污染物已成为当前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 3 源之一。因此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已成为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使用清洁待用燃料是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对主要汽车代用燃料和新能源的简述: 3.1 电动汽车

电能是二次能源,它可以来源于如风、水能、核能、热能、太阳能、等多种方式。因此电动汽车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代用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

3.1.1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由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去动力传动系统等组成。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臵等组成。电动汽车的其他装臵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而蓄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电动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源铅酸电池,但由于比能量较低,充电速度较慢,寿命较短,逐渐被其他蓄电池所取代。

电动汽车的特点:

(1)无污染、噪声低。电动汽车无内燃机汽车工作时产生的废气,不产生排气污染,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空气的洁净。

(2)能源效率高、多样化。电动汽车的能源效率已超过汽油机汽车,特别是在城市运行,汽车走走停停,行驶速度不高,电动汽车更加适宜。电动汽车停止时不消耗电量。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可自动转化为发电机,实现制动减速时能量的再利用。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将有限的石油用于更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如果夜间向蓄电池充电,还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有利于电网均衡负荷,减少费用。

(3)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电动汽车较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运转、传动部件少,维修保养工作量小,当采用交流感应电动机时,电机无须保养维护,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易操作。

(4)动力电源使用成本高,续驶里程短。

4 3.1.2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 Vehicle, HEV)是弥补纯电动汽车的不足二诞生的,它将电池和汽油内燃机共用,既克服电池车续驶里程短的缺点,又减少排放污染。

图 保时捷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由小排量燃油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组、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电气设备等组成。

按照能量合成的形式主要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

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特点是:电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油-电工作模式工作。在市区慢速行驶时,靠电动机提供动力,停车等待时甚至连电动机也停止工作,不消耗动力,而电动机启动快、扭矩大的有点正适合城市走走停停的使用特点。只有在蓄电池快耗尽时发动机才会工作,但此时发动机只为蓄电池充电,燃油消耗特别少。在高速公路巡航行驶时,系统

会关闭电动机,只选择发动机工作。此时发动机处于连续工作状态,燃油经济性最佳,加上混合动力选用的发动机是小排量,所以比一般更省油。加速时电动机与发动机联合工作,加速性能相当出色。当踩下刹车做减速时,系统会把多余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

发动机持续工作时间长,动力性好,而电动机无污染、低噪声,二者可取长补短,汽车的热效率可提高10%以上,废气排放可改善30%以上。 3.1.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极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高效率发电装臵。燃料可以是氢气、甲醇、石油气、甲烷及其他能分解出氢的烃类化合物。目前大多是燃料电池汽车使用压缩氢气或液化氢气作为燃料。

5 图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布局

燃料电池以其特有的燃料效率高、质量能量大、功率大、供电时间长、可靠性高、噪声低及不产生有害排放物NO2等优点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与内燃机汽车相比, 燃料电池汽车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99%,CO2的生成量减少75%,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约为内燃机效率的2-3倍。但燃料电池也存在着成本高、燃料在车上储存的安全问题以及转换效率不理想等诸多问题。

燃料电池从总体看仍处于试验眼界阶段,要完全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并降低成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其是工人的未来汽车的主要清洁动力源。 3.2 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因而氢含量达,硫、氮等杂质少,不含芳香烃,加上天然气的气态燃料,容易也空气混合,燃料燃烧完全,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车辆使用天然气燃烧时仅排放极微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尾气排放污染物较低。是世界公认的“清洁燃料”。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占大约21%。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近30%。但天然气做汽车能源也有动力性较低、储气瓶、汽车用户的初始投资较大等缺点。

图2.2 天然气汽车结构 3.3 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Liquenfied Petroleum Gas,简称LPG)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毒、无色、无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以及少量不易液化的乙烯和少量不易液化的戊烷。液化石油气具有辛烷值高、氢含量大、硫、氮等杂质少、热值高、储运压力低等优点,在发动机内燃烧完全,排放污染低,是城市车辆比较理想的清洁燃料。但也存在着动力性比汽油汽车低等缺点。

3.4 生物质液体燃料

6 生物质是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量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这些以葡萄糖、淀粉等物质形式存在与植物内部的能量,经过生物技术的加工,就能够转变成乙醇、生物柴油、甲醇、二甲醚等燃料。生物质能是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 3.4.1 醇类燃料

醇类燃料目前主要有甲醇和乙醇。甲醇的来源广泛,可以从煤、天然气、木材和其他含碳物质甚至垃圾中制取。乙醇的原料主要是含糖、含淀粉的农作物,如甜菜、甘蔗、玉米、草杆等。甲醇和乙醇相比,都具有来源广泛、丰富、抗暴性好,与石油燃料的理化性能相近等优点。但同时春雷燃料吸水性强,化学活性高,容易发生早燃等缺点。醇类燃料汽车发展较早,到目前为止,在技术方面和成本方面已达到实用阶段。醇类燃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有掺烧、纯烧、和改质三种。主要是以液态掺烧(与汽油以一定比例混合)形式应用与点燃式发动机上。 3.4.2 生物质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甲酯或乙酯燃料。

由于生物柴油属可再生能源,所以对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生物柴油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硫化物和芳香烃,加上含有10%的氧,其燃烧更加完全,从而大大改善柴油车尾气排放。 3.4.3 二甲醚

二甲醚(Dimethy Ether),简称DME,其化学式是CH3OCH3 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可以由生物质、天然气、煤等制取。二甲醚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无毒气体。在大气中二甲醚能够在短时间内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半衰期只有5天),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作为柴油机代用燃料使用,二甲醚具有十六烷值高,不含S、N等杂质,加上组成中含氧,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少,其CO和HC的排放比以柴油为 7 燃料的柴油机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而是城市车辆比较理想的清洁燃料。但其也存在着润滑性差、成本高、投资较大等缺点。

目前二甲醚在汽车上应用的主渠道是用作压燃式发动机的燃料,其使用方式主要有直接燃用纯液态二甲醚和以二甲醚作为点火促进物质两种方式。但二甲醚仍然存在车成本和技术上等问题,主要用于化工领域,在汽车燃料领域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3.5 氢气

氢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氢可以燃烧,产生热量。氢气的来源主要是从水中通过裂解制取。虽然氢气本身的天然储量不大,但作为氢的来源水资源却十分丰富,而且氢燃烧后生成物质还是水,能形成资源的快速循环。

氢气燃料汽车,即以氢气为能源的汽车,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途径有两个:一是内燃机汽车改用氢气燃料;而是氢气燃料电池电动车,这依赖于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

氢气发动机属点燃式发动机,可以有汽油机或柴油机改制。通常的氢气使用方法有压缩氢气汽车、液化氢气汽车和吸附氢气汽车三种。

与使用传统能源的汽车相比,用氢气做发动机燃料的汽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洁净无污染,能源转化率高(40%以上),噪声低,续驶里程可与汽油车相当。同时,氢气来源广泛。对于汽油发动机只需稍加改造,就可燃烧氢气。所以有人认为未来的燃料是氢气,氢气燃料汽车是将来最有希望的交通工具。氢气汽车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真正应用很少。 4. 结论

如今天气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石油的能源越来越少,发展新能源与待用能源是很重要的要求,因为它不引起污染环境,使用的来原还有很多。通过对各类代用能源及新能源的特点, 在不久的将来,各类新能源能替代石油成为未来汽车的主要能源。

参考文献

1关于新能源论文可再生能源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www.59168.net

8 2.中国新能源开发状况---垃圾发电;08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张彦婷;2010年5月

3熊云 钟远利.汽车节能技术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4陈清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史文库.现代汽车新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6韩爱民.汽车运用基础.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7名车志 CAR AND DRIVER.2007年4月刊

第12篇:能源与环境课题论文

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姓名:

学号:

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关键字:环境污染,经济,能源消费,协调,环保

中国能源与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污染在我国国内到处可以看到,无数的江河水资源被污染,土地被破坏、沙漠化,空气质量差,气候恶劣。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即使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也是种类繁多,对这些纷繁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归类,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中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活动要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环境质量恶化,不仅带来经济运行成本的增加,而且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源活动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1、中国的能源结构

主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根据地矿部门的普查和勘探,中国预测资源总量为40017亿吨标准煤,在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若以常规能源资源总量为100,那么煤炭资源量在85以上,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气仅占2~3。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未来煤炭仍将在整个能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现:污染物排放居高难下

大气污染物排放: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来看,煤炭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是中国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

在大气污染物排放中,SO2排放与电力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燃煤电厂是煤炭的主要用户,电力耗煤占煤炭总产量的60%,同时也是SO2排放大户。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2000年,能源生产相关行业烟尘排放量占全国烟尘总排放量的29.8%,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水污染物排放:据统计,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27.5亿吨,其中,矿井水23亿吨,工业废水3.5亿吨,洗煤废水5000万吨,其他废水4500万吨。

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消费量和能源效率等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CO2排放量大国,1990年至2000年中国CO2排放量由6.66亿吨碳增至8.81亿吨碳,由占全球排放量的11.6%增至13.7%。

影响:高昂的经济和公众健康成本

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使用过程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造成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研究表明,中国1990年代的酸雨属硫酸型。燃煤等人为活动所排放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1990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1980年代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高于轻污染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随大气污染程度的增高而加重。在中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世界银行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应该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国内经济主体保护环境意识淡薄。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无法与理论保持一致,任何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都会对第三方产生外部性影响,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为例,他们要生产产品,就必然会产生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虽然这些有害物的产生的无法避免的,但是我国国内经济主体由于他们单纯追求个体企业账面成本的低廉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而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3、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输出,转嫁本国环境危机。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转嫁本国的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转移;二是通过垃圾废物的出口。

(1)、由FDI引发的环境污染。

西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费而无法立足,往往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导致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从而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我国在引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很严重的环境污染负效果,除了发达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而导致的。一方面,我国的外资政策显得过度优惠。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往往忽视环境污染。一些境外投资商以此为契机,在我国兴建污染防治费高、处理难度大、易给东道国带来严重污染的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严格的污染治理。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很早就开始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外商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但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而且执法不严,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法制环境。

(2)、用做原材料的进口废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我国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对于增加再生资源供给、缓解原材料供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废钢铁协会统计,我国近些年废钢铁进口量每年都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2004年我国钢产量达到2.7亿吨以上,全年共消耗废钢4707万吨,其中进口废钢铁1023万吨,占全国废钢铁消耗量的20%。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进口废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会不断提高。目前我国进口废物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非常突出,非法进口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危险废弃物通过夹带或走私等途径进入到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能源发展面临四大环境挑战:

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而能源的发展必然增加环境质量恶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环境质量改善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未来中国能源的发展,必须同时满足环境的要求,面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挑战。

1.过度能源消费将使环境小康目标难以实现

环境小康是中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理应包括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环境保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源发展,煤炭使用量的加大,必然造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了机动车污染的日益加剧,环境小康所要求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区域的酸雨污染控制目标受到严重的威胁,环境小康的要求对中国能源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根据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源需求的3种情景方案,我们预测,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将达到16.9~19.9亿吨,而到2020年,原煤消费将达到20.5~29.0亿吨。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能源活动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将持续增加,环境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能源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人口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受害者。如果在能源发展的同时,城市大气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那么到2010年城市中受大气污染的人口将达到3.4亿人,2020年将达到4.9亿人,分别占同期全国总人口的24.7%和33.3%。

参照沈阳市和北京市有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如果在未来20年内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则全国城市中受大气污染影响而早亡的人数会有所增加,2010年和2020年全国因大气污染而早亡的城市人口将分别达到38万人和55万人,相应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80亿元和410亿元。

2.环境容量严重短缺将使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也将持续增加。但是大气环境容量的资源是有限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气象条件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不考虑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前提条件下,全国SO2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的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城市的SO2浓度才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酸雨控制国家方案》研究表明,为了满足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要求,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水平应最终控制在1620万吨左右。但是,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即使按照低发展方案的计算,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也将分别达到2680万吨和2789万吨的水平,而按照高发展方案,二氧化硫产生量将达到3174万吨和3945万吨,都远远超过了环境目标容量。

据分析测算,在煤炭含硫量1%的情况下,只有当脱硫率达到75%的水平时,煤炭的消费上限是28.2亿吨,接近预测的2020年的用煤高方案。因此,从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来考虑,中国要想增加煤炭的消费,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高脱硫效率,二是降低煤炭的含硫量。

氮氧化物控制相对二氧化硫来说,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国家也还没进行总量控制。但是,如果对能源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不加控制,根据低方案预测,仅燃煤产生的氮氧化物就可能从2000年的1880万吨的水平分别增加到2010年和2020年的2467万吨和2870万吨的水平。如果加上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未来20年氮氧化物的产生量还会增加。因此,未来20年减排氮氧化物的任务将比减排二氧化硫还要严峻。 3.日益严格的环境要求将使能源依赖型企业无法生存

随着中国环境保护要求和目标的不断提高,对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标准是包括能源生产和消费企业在内的企业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对于能源生产和耗能企业来说,环境标准主要控制对象是火电行业及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2004年颁布《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已经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限值,新建火电厂无论煤炭硫分如何,必须脱硫方能达标,老火电厂在预告期后与新电厂执行同时段标准,除缓冲建设期限外,也必须按规定进行脱硫。同时,对火电厂的氮氧化物削减提出了要求。

因此,能源生产和耗能企业,尤其是火电行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行为,这不仅是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的需要,更是企业长远发展和强化竞争能力的需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无疑具有非常的优势。

4.国际履约将使能源部门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的分析和预测,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亿吨~20亿吨之间,分别为1998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倍~2.2倍。到202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吨~1.3吨之间。

根据有关预测,中国2020年以后将不可能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承诺。随着温室气体削减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的边际削减成本趋于上升。到2020年,即使承诺削减10%的目标,每年需要的削减费用也达到500多亿元。

就碳排放控制和削减而言,能源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能源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全球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减排所要求的经济投入和外部不经济性,将迫使中国的能源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同时也将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从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氢能源,推行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节能优先政策。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建议逐步降低城市能源煤炭使用比例,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氢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依靠技术进步削减污染。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实现发电排放绩效与发电煤耗标准、环境标志与能效标准、汽车排放标准与燃料经济性标准的衔接。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高效脱硫脱氮技术,加快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车。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友好能源。在未来20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全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控制污染,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硫税、氮税、生态环境补偿、电力环保折价等税收价格政策实现能源活动环境成本内部化,二是利用排污交易、绿色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配额信用等市场交易手段降低削减污染的社会成本。

由于不同政策的作用时间和实施的作用范围不同,因此,在政策实施的优先级和时间序列上会有所不同。如节能优先战略是中国应该长期坚持和贯穿于各个领域的基本政策,电力行业排放绩效标准的引入则是特定于某一领域和时间的一般性政策。

2.若干重要能源政策方案建议加快电力脱硫进程:电力行业(尤其是火电)将是中国未来20年能源行业发展最快的行业。火电行业未来20年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将直接影响国家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电力污染控制将是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重点。目前火电厂减排二氧化硫的主要途径有:煤炭洗选、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用低硫煤和烟气脱硫。各种技术的选择和减排方式的组合是一种综合性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根据电力行业目前二氧化硫控制现状和管理基础以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标的要求,各阶段的减排技术路线为:2005年前,燃用低硫煤和脱硫工程措施起步阶段;2006年~2010年,低硫煤和烟气脱硫的混合阶段;2011年~2020年,全面烟气脱硫阶段。在环境经济政策与管理措施方面,目前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面,实施的经济政策就是排污收费制度;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开展了环保折价标准研究;同时,有些省市开展了排污交易方面的试点研究。各项经济政策对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方式及实施基础各不相同。建议以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交易为基本政策组合方向,资金扶持为辅助手段,折价标准是对排污收费制度的补充或完善。具体建议措施有: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实施电力环保折价标准;实施严格的电力行业排放标准;引入发电排放绩效管理机制;推行电厂环境信息公告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等。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快实施“西电东送”南线的电源和输电线路建设。按照“西电东送”南部通道的战略规划建议,“十五”期间,在云、贵两省交界的狭长地带内将新建10余座火电厂,新增供电能力600万千瓦,如果“十五”期间不采取任何措施,贵州省火电项目将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20.17万吨,云南省火电项目将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3.68万吨。如此集中地在滇东和黔南酸雨控制区及周围的区域建设大规模的火电厂,若不采取严格环境保护措施,将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大气质量以及我国“十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西电东送”项目的同时应加大二氧化硫治理的投入,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十五”期间总量控制的要求,空气质量能够有所改善,实现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的目标。建议国家逐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并扩大收费范围,使其接近或高于治理成本,真正使污染控制成本成为产品总成本的组成部分,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企业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在云、贵两省试行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二氧化硫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使全社会二氧化硫与酸雨污染防治的成本不断降低。国家应尽快组织开展云贵两省“西电东送”火电项目的脱硫可行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二氧化硫削减计划和方案,以最低成本实现二氧化硫的削减目标。同时,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确保二氧化硫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国家有关二氧化硫污染与酸雨防治目标的实现。一体化削减交通环境污染:机动车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一部分,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机动车污染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机动车管理,使用清洁燃料等正对机动车本省的解决方案外,必须从整个交通体系的完善和燃料结构的改善入手,从根本上较少机动车污染的排放。主要措施有: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低耗能、少污染的运输方式;制定不同运输方式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政策;利用新技术,改善交通能耗结构;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合作。机动车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尾气。对汽车尾气治理的目的是使车辆的排放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使空气质量不影响人类的健康,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制定条件许可的、符合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的综合性战略措施。建议的政策主要有:发挥“三架马车”的作用,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合理有效地控制机动车交通运输量的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和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实施机动车的全过程控制与生命周期管理;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清洁、节能运输方式的发展;采取部门协调,加强综合决策。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未来10年或者20年中国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的目标,一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民实现小康社会;二是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解决中国农村能源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的现代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和破坏生态的柴薪和秸秆能源使用。农村能源的发展目标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民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迫切需要解决支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问题,尤其是如何尽快降低农民低收入群体“享受”可再生能源的费用。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农村能源发展领域都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或行动项目,对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计划包括:乘风计划、光明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秸秆气化示范工程、全国百县小水电计划、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这些计划或工程都是发布在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尽管计划的目标各自有所侧重,但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目标是相同的。建议在综合这些农村能源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国家农村绿色能源计划》。在《国家农村绿色能源计划》中,重点放在提高农村能源使用能效方面,提倡节水灌溉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组织农民开展合理施用技术的培训。以生态富民计划为基础和突破口,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如综合利用沼气等。在中国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如果目前农民低收入群体“享受”清洁、昂贵和现代的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那么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而且也会影响农民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农村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让农民真正建得起并且用得起这些昂贵、清洁、现代的可再生能源。

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对策

1、完善产权制度

单个经济企业的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我国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

2、政府的税收

建立健全环境税征收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达国家将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把环境税引入其税收制度。纵观这些国家的环境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并都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税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

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产业指导,限制严重污染项目,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干预。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绝大部分的劳动者还是农民,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发展第二产业是完全不够的,第二产业的过渡发展使得一些城市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而与此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特别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必须是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均衡各个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和谐发展。这么做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节制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和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4、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进口废物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规划,逐步完善进口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疏堵结合,避免社会争端激化。在加强进口废物管理时,应注意使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谨慎使用“一刀切”,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对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而言,“堵”是一个短期行为,而“疏”才是管理的侧重点,在加强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积极寻求解决思路,建设加工园区,实施圈区管理,在提高环境“门槛”的同时要给与企业发展的空间,使“堵”与“疏”充分结合,才能引导进口废物加工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避免因管理不适引发的社会争端。开展征收进口废物环境治理费的研究和论证。

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我们国家一定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容应对经济建设道路上所出现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 全晓书 新华网2006年06月06日

2、《资源经济学》阿兰.兰德尔 商务印书馆,1989年

3、《经济参考报》

4、《工业能源与环境实用管理方法》

5、《结约能源法实施手册》作 者:徐海星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清洁生产审核及能源审核评价与最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手册》

7、《能源与环境期刊》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值绿色GDP》

第13篇: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鄂西南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经验,以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鄂西南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石漠化的分布与发育特征,进而对石漠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山区 鄂西南 土地 可持续

1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根据1999年至2002年统计,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53%。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2石漠化分布与发育特征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正地形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土层厚度多在0.3m~1.2m之间,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m~0.5m之间;轻度区大于0.5m。当地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见有少量灌木,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区内经解译与调查验证的石漠化分布与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石漠化发生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其值被覆盖率仅有31.72%,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乔木稀少。

(2)受本区地层走向控制,石漠化常呈NE-NNE向的条带状分布,表明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层形成缓慢,地形支离破碎,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碎屑岩区,特别是砂、页、泥岩分布区,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弱,土壤层易形成,地表面相对较平缓,植被覆盖较好,石漠化难以形成。

(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于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层出露区。这些岩层出露区在地貌上往往形成背、向斜山脊,山岭或山麓斜坡,表层土壤易被降水冲刷流失形成石漠化。

(4)这些年来采矿、筑路、水利水电、桥梁及工民建筑等工程活动,形成不少因工程侵蚀所造成的石漠化。如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由于土法炼磺提硫,大气污染与酸雨导致植物病变、坏死,形成一片秃山,石漠化反映明显。

(5)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这是由于那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所致。

综上所述,本区石漠化在平面上集中发育在中西部地区,呈零星点状分布或与构造线同向呈窄条状展布,在高程与地貌上主要发育于三级岩溶台面分布区的山脊、山岭、山顶、山麓斜坡及构造残山地带,在岩性上多分布于T、0系地层出露区的植被稀疏地区。

3石漠化成因分析

由于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最终结果,它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因此,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岩土体的性状、植被发育覆盖程度、所处地形地貌部位及其坡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及降雨强度、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影响与控制。所以,现就上述几方面分析论述如下。

3.1 表层松散土体的流失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内因

从前述可知,本区石漠化多分布发育于山脊、山岭、山顶和山麓斜坡地带,这些地带的表部常由残坡积碎石土构成,结构疏松、透水性强、土石比一般在3∶7~4∶6之间,土层分布较薄,多数不超过0.5m。同时,由于土壤与其母质、母岩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光滑的岩层层面,较薄的心土层与其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面,在上述地形条件和久雨、暴雨的溅蚀冲刷下,一方面导致碎石土直接顺坡,顺沟流失;另一方面降雨渗入土层后,很快沿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形成侧向通流,将整个土层冲走导致基岩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

3.2 植被扭盖率低是石澳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植被可以减缓坡面地表水逸流速度,控制坡面流量,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植被越发育,水土流失越轻,反之越重。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森林覆盖率越大,郁闭度就越高,水土流失就越轻。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在50年前为65%左右,大跃进及其以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使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并导致局部石漠化的形成。如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面积108.8km2,山高坡陡,表层为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森林覆盖率仅为24.5%,且以灌木为主,郁闭度仅有0.15,水土流失严重,达到6458.7t/km2·a,流失面积达87.8km2。

1982年开始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到1992年止,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林草覆盖率高达67%,形成以乔、灌、草为复层的森林系统,郁闭度提高到0.45左右,水土流失输沙量由原来的每年56.7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2.1万吨,流失面积下降为58km2。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3.3 地形坡度是造成石漠化发育形成的重要外因

由于沟谷溪流切割深度大,斜坡坡度陡,降雨时坡面上水流速度也很快,携带泥沙多,水流对坡面的侵蚀和冲刷强烈。研究表明:雨量相同时,水流侵蚀强度最大的是坡度在20°~60°之间的斜坡。同时斜坡越长,接受的雨量就越多,水流势能也越大,侵蚀和冲刷作用更强。因此,水流对直线坡比对折线坡的冲刷和侵蚀作用要强,这是因为直线坡坡面逞流畅通无阻所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的坡耕地,由于坡耕地的结构松软,在久雨或暴雨的侵蚀和冲刷下,极易形成中度-强度级水土流失,进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3.4 久雨或暴雨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诱发因素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在1100mm~1600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分析,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本段时间内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雨量大,强度高,日雨量大于200mm时常常形成山洪暴发,对坡面土体形成强烈冲刷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即形成石漠化。

3.5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促进了石漠化的发育形成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导致石漠化的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毁林开荒,导致区内森林植被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进而导致局部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大量坡耕地正在不断促进水土流失的加剧;修路与采矿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形成,一方面因修路采矿等开挖直接导致岩石裸露地表;另一方面因其弃渣随意堆放形成间接石漠化。

4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全区石漠化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防治区划,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石漠化发育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石漠化恢复保护措施

为了遏制已有石漠化的日益恶化趋势,首先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由各级政府负责,在保护石漠化工程中、做好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的协同配合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建立健全石漠化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唤起全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建设石漠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订、实施防治石漠化的规划与措施,动员当地政府和居民参加石漠化恢复与保护的积极和主动性。

其次利用不同时段的ETM遥感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对典型重点地段,以IKONOS为主要数据源进行1/l万精度的石漠化动态监测,其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石漠化发展趋势与动态数据,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由于目前还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恢复与保护石漠化的可行措施,因此,应选择3~5处石漠化强烈发育的不同地段,进行1/5万以石漠化恢复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调查,在查清环境地质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石漠化防治、恢复与保护措施,方法的研究示范。并总结其经验,推广于全区。

4.2 石漠化恢复建设工程措施

石漠化的建设与恢复,“水”是根本,因此,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以建设与恢复为主,根据各区、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

(1)供水工程措施。

由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土壤分布少而贫瘠,植被不发育,降雨时易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但雨停后又形成干旱,植被难以成活,为了恢复该区植被,则应依据各区的环境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取水工程(蓄、引、挖、堵、护、钻等)措施,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为恢复植被与缓解该区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2)植树造林措施。

植物措施是防治石漠化的根本,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恢复石漠化的关键。植树造林时要遵循多种合理布局、多种树合理配置的原则,采取封森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护林的方法,并根据各区段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育适宜的树种、果木、药材等进行间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果。

(3)水土保持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强度大且又集中,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坡面开挖截流沟,沉砂池等工程,防治地表经流对斜坡的冲刷,在沟道部位修建拦砂坝工程及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的工程,从而减缓坡面,增厚土层,减小地表径流,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5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导致石漠化形成的各因素相关促进,相互作用,在现已形成的石漠化区由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尤

其是中等和严重石漠化区,若任其发展,不加以防治,必将越演越烈,因此,针对区内发育分布的石漠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提出了恢复保护措施和工程防治措施建议,供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阳兵,王世杰.关于鄂西南山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J].科技资讯,2005(2).

[2] 刘照光,包维楷.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1(6).

[3] 吴应科,毕于远,郭纯青.鄂西南山区基本特征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综述[J].阿科技资讯,1998(2).

[4]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宁,等.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J].科技资讯,2004(3).

第14篇:能源

第一章绪论 1.1概述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电能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发展电能源的种类很多,如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类发电形式,我国由于能源构成的特点更是如此。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发展中国家,而煤炭又是我国火力发电的主要原料,而且这种趋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虽然在燃煤发电技术上取得很大成效,但火力发电在我国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设备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很多。在火力发电机组中,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是常见的制粉系统。现在多数电厂的该制粉系统仍然使用手动控制,此方式下,系统无法稳定于经济运行工况,造成制粉单耗高,甚至时常出现空磨运行和跑粉现象,产生巨大浪费。 1.2国内外对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研究概况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火力发电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制粉系统大多数是直吹式制粉系统,对主要应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研究比较少;我国和俄罗斯是使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较多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推进,对于采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火力发电厂积极寻求较优化的运行方式。我国的电力工作者对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对制粉系统设备结构调整、设计和综合治理、减少制粉系统漏风、磨煤机的维护与检修、粉仓防爆、制粉系统运行方式的探讨、控制系统参数的优化及制粉系统自动控制等方面。诸如钢球装载量的试验研究、系统通风量的试验减少制粉系统漏风、粗粉分离器的改造。总的来说,国内对钢球磨煤机本身的研究多于对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对制粉系统优化调整的研究理论还不够深入,新兴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被引入制粉系统优化中,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还需要我国的电力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开展。

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火力发电厂作为改革的主体之一。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作为火力发电厂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运行和优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次论文主要是对火力大电厂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行调节、制粉系统主要特点、典型事故系处理的论述。从而使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能够达到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1.3论述内容及目的 设计的目的是全面了解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运行方式、系统特点、主要辅助设备、典型事故预防及处理等,进而以确保制粉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制粉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事故能够迅速准确解决,将损失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同时确保制粉系统设备不被损坏。本次设计主要是确保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章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及设备 2.1制粉系统概述

现代的大型火电厂锅炉一般均采用煤粉燃烧。所谓煤粉燃烧就是把原煤在锅炉的制粉系统中先经过碎煤机打碎,然后再磨煤机中磨制成煤粉,最后送入煤粉仓中等待燃烧,或者直接送入锅炉燃烧。在火电厂中,以磨煤机为核心的把原煤制成合格煤粉的系统,称之为制粉系统。

煤粉制备系统可以分为直吹式和中间储仓式两种。所谓直吹式制粉系统,就是把煤经过磨煤机磨制成煤粉后直接送入炉膛燃烧的系统;而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是把在磨煤机磨好的煤粉先储存在煤粉仓中,然后根据锅炉运行的需要,将煤粉仓中放出的煤粉经过给煤机送入炉膛燃烧的系统。 2.2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2.2.1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工作原理

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中,从磨煤机出来的煤粉空气混合物,经过粗粉分离器把粗颗粒的煤粉分离出来后,不直接送入锅炉炉膛燃烧,而是送入称之为细粉分离器的旋风分离器,将煤粉从气粉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储存在煤粉仓中。进入锅炉的煤粉量,用给煤机按锅炉的负荷调节。因此,磨煤机的出力与锅炉燃料的消耗量可以不相等。这样,磨煤机就可以按本身的经济出力来运行,不受锅炉负荷的影响,提高了制粉系统的经济经济性。在电厂中,筒式钢球磨煤机一般都用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中。图2-1给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示意图。

由于细粉分离器不可能把煤粉气流中的全部煤粉分离出来,气流中仍然含有大约10%较细的煤粉。为了利用这部分煤粉,一般把它送入锅炉燃烧。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它作为一次风使用,即利用这部分含煤粉的气流输送由给粉机下来的煤粉到主燃烧器进入炉膛燃烧,这种系统称为乏气送粉系统。另一种是把它作为三次风使用,即将带有细煤粉的气流送入三次风喷口进入炉膛燃烧,这时利用热风送煤粉到主燃烧器,因而这种系统称之为热风送粉系统。在上述两种系统中,乏气送粉系统使用于原煤水分较小、挥发分较高、容易燃烧的煤种。对于难着火和燃尽的无烟煤、贫煤以及劣质烟煤,由于着火时吸热量大,为了稳定着火,一般用热风送粉系统。 当用的原煤水分很高时,制粉系统的乏气中虽有一定数量的煤粉,但是水分很大,如果送入炉膛,会影响炉内的温度水平,造成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及排烟损失增加。因此,这种情况下把乏气排入大气,这种系统称为开式系统。而上述把乏气作为一次风或三次风的系统称为闭式系统。从总体来看,开式系统虽然损失极少数煤粉,但是还是经济的,不过必须采取一定的除尘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排尘污染。 2.2.2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特点

1、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 由于煤粉仓储存有煤粉,或通过螺旋输粉机利用邻炉煤粉,提高了锅炉运行燃料供应的可靠性。

(2)磨煤机运行出力不受锅炉负荷制约,因此,磨煤机可经常处于经济工况下运行。 (3)通过排粉机的乏气中只含有少量细粉,故它的磨损负荷比直吹式制粉系统轻。 (4)通过给粉机调节燃烧煤量,时滞小,改善了锅炉燃烧调节的性能。

2、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复杂、设备多、管道长、初投资高。 (2)磨煤电耗较高。

(3)煤粉储存在仓中有繁盛爆炸的危险性。 (4)系统多为负压,漏风大,影响锅炉运行经济性。 2.3制粉系统的主要辅助设备

中间储仓式 制粉系统的主要辅助设备有磨煤机、给煤机、粗粉分离器、细粉分离器、给粉机、排粉机。 2.3.1磨煤机

磨煤过程是煤被破碎及表面积不断增加的过程。要增加新的表面积,必须克服固体分子间的结合力,因而需消耗能量。煤在磨煤机中被磨制成煤粉,主要是通过压碎,击碎和研碎三种方式进行。其中压碎过程消耗的能量最省。研碎过程最费能量。各种磨煤机在制粉过程中都兼有上述的两种或三种方式,但以何种为主则视磨煤机的类型而定。磨煤机的型式很多,按磨煤工作部件的转速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低速磨煤机、中速磨煤机和高速磨煤机。 2.3.2给煤机 给煤机的作用是根据磨煤机或锅炉负荷的需要调节给煤量,并把原煤均匀连续地送入磨煤机中。国内应用较多的给煤机有圆盘式,振动式、刮板式、皮带式等形式。给煤机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燃煤炉制粉系统,能在很大的负荷变动范围内改善锅炉性能,使过热温度、再热温度和压力温度的控制更稳定,使燃料与所需空气量更为匹配,所需的空气过剩量减少,连续给煤、称量准确、工作稳定、高效节能,是燃煤锅炉制粉系统中与磨煤机相配的先进计量给煤设备。储煤仓中的煤通过煤闸门进入给煤机,由给煤机内部的输送计量皮带连续均匀输送磨煤机中,在输送计量皮带下面装有电子称重装置,该装置主要有高精度的电子皮带称组成,称重传感器产生一个与煤的重量成比例的电信号和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皮带速度信号,同时送入计算器,经计算后得到顺势流量和累计量。

第15篇:低碳经济与能源对策论文

学号 : 2012302590141

低碳经济与能源对策结课论文

院(系)名 称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专 业 名 称 : 学 生 姓 名 : 指 导 教 师 :

化学基地班 马乙洋 曾洪涛 副教授

二〇一四年四月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施低碳革命,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城市,打造低碳社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而低碳生态社区建设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分析,进而引出打造低碳社区、享受低碳生活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社区;能源;污染

第1章 低碳经济概论............................................................................................1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1 1.2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1 第2章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2 第3章 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背景 ......................................................3 第4章 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4 4.1 国外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4 4.1.1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 ................................................................4 4.1.2 德国弗班可持续模式社区 ....................................................................4 4.2 国内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4 4.2.1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 ....................................................4 4.2.2 长沙市开福区太阳星城绿色低碳社区 ................................................5 第5章 低碳社区建设分析 ..................................................................................6 5.1 低碳社区建设理念与原则 ..............................................................................6 5.2 低碳社区建设的内容 ......................................................................................6 第6章 低碳社区建设对策 ..................................................................................8 6.1 优化社区用地 ..................................................................................................8 6.2 加强节能建筑建设 ..........................................................................................8 6.3 合理开发新能源 ..............................................................................................8 6.4 培养节约习惯,充分利用资源 .........................................................................8 6.5 鼓励低碳出行 ..................................................................................................8 6.6 提高公众参与 ..................................................................................................9 第7章 结语 ..............................................................................................10

第1章 低碳经济概论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第2章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既促进节能减排,又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一致,与国家宏观政策吻合。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确保能源安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根本途径,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第三,立足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应将调整优化结构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尽管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能短期逾越,但可以通过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促进经济的低碳化。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首先强调的是节能减排,其次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可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办法,创造更多国际合作机会,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步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大国责任的举措,也是解决能源瓶颈,消除环境污染,提升产业结构的大契机。展望未来,低碳经济必将渗透到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

第3章 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背景

“低碳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形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它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它的界定需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

一个优秀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还体现着城市的形象、反映城市的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居家、办公、休闲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的理念。

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理念,其建设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建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4章 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4.1 国外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在国外有很多低碳社区建设的案例,例如英国贝丁顿社区、德国弗班社区、瑞典的维克舍、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这些社区都是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低碳社区是贝丁顿社区、弗班社区。 4.1.1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

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生态村是英国政府 2001年推出的一个零碳项目,其设计理念“零能 耗”,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良策。小区的设计标准要求非常高,尤为强调对阳光、废水、空气和木材的可循环利用,各种节能措施都是从低碳环保的角度考虑,而且简便易用,经过证明都切实有效。 4.1.2 德国弗班可持续模式社区

德国弗莱堡市享有“欧洲太阳能之都”及“欧洲环境之都”的美誉,也是全球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弗班区被誉为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该社区注重用可持续社区理念来实践社区的建设,通过“弗班论坛”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尤其是参与到节能行动。它在节能、减少交通、社会整合等方面都获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

4.2 国内低碳社区建设案例

目前中国有少数已建成的低碳社区,很多也已经在规划和建设中,如长辛店“低碳生态城”、湖南长沙“太阳星城”、上海崇明岛“低碳示范社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低碳社区是北京长辛店低碳生态规划区及湖南长沙太阳星城。 4.2.1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

北京丰台区长辛店低碳生态城规划区内构建了人工湿地公园、科技园区、居住社区和地区公共服务中心,这些区域的绿化以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为主。长辛店生态区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都将会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不仅营造了地区内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也减少了建筑季节性的能源消耗。该社区还采用了可再生

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和慢性交通出行条件,减少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倡导节约用水,以及提高对再生水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水平;通过用地布局来适应地方的气候条件,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等。 4.2.2 长沙市开福区太阳星城绿色低碳社区

太阳星城定位为“以绿色居住为导向的国际化大社区”,绿化用地占50%以上。其建设目标是将建造成一个真正的与自然环境友好和谐、最低碳排放、最适宜人居住的绿色低碳社区。主要表现为:①实现长久地保护多样化的天然植被及其“碳汇”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地域对水和空气的自然净化机能,维护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天然植被和水资源合理综合利用,降低维持洁净的社区环境所需要的能耗和碳排放。②实现对采用新技术和新型设备的最大适应性和弹性,针对新型能源设备、设施投入实施有前瞻性的动态规划。③大面积地选用低碳、可循环再生、本地出产的低碳建筑装饰材料和原材料,在整个项目的续存期内提高循环用水、循环用材的比例,实现废物排放以及碳排放的最小化。

第5章 低碳社区建设分析

国内低碳社区建设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国外低碳社区建设发展及管理中,居民参与积极性较高,政府制定出了相应的参与政策,便于居民的参与,而在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到低碳社区设计、规划及决策的积极性不高。国内外低碳社区的建设都是遵循低碳环保的基本理念,建设内容相似。

5.1 低碳社区建设理念与原则

低碳社区都提倡碳排放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和零能源消耗原则。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

5.2 低碳社区建设的内容

①用地:顺从当地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住宅用地,最大限度的利用原地域环境。如湖南长沙“太阳星城”精心保留了社区内原生乔木和大片的原生楠竹林,作为未来社区的天然“碳库”和景观树。北京长辛店生态社区将空间布局、道路系统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充分利用季节性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②建筑:在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利用低碳环保材料的同时,提供健康、绿色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湖南长沙“太阳星城”除了在建筑结构方面使用的材料外,在外装铺设、装饰用材方面,杜绝使用如陶瓷等高能耗类建材。装饰设计上要求以再生速度快、生长期短的竹制品和速生林木制品作为装饰主材。

③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低碳社区的特色之一。英国贝丁顿社区屋顶的风帽随着风向不断转动,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同时将室内空气排出,进来的空气被出去的空气加热,因此室内温度不会因为空气的流动而有所下降。

④资源:合理利用及重复利用资源,从生活的点滴中节约资源。英国贝丁顿社区每栋房子的地下都安装有大型蓄水池,雨水通过过滤管道流到蓄水池后被储存起来。蓄水池与每家厕所相连,居民都是用储存的雨水冲洗马桶,冲洗后的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一部分用来灌溉生态村里的植物和草地,一部分重新流入蓄水池中,继续作为冲洗用水。由于利用了雨水,居民自来水的消耗量降低了47%。

⑤出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倡导在出行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北京长辛店生态社区考虑了“邻里结构”,也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设置邻里单元的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使用率,居民不需要“动用”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生态社区里还有自己独立的公共交通工具,居民步行500米即可方便地乘坐。德国弗班社区实行了“禁车”措施,截止2009年5月该社区70%的市民已经不再使用私家车,还有57%的周边社区居民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卖掉自己的汽车搬到该社区。

第6章 低碳社区建设对策

6.1 优化社区用地

在设计低碳社区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和地貌,注重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应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的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同时,建设低碳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绿化,以实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达到节能减排等效果。

6.2 加强节能建筑建设

低碳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应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扩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中,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漏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6.3 合理开发新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使能源供应更多地脱离传统化石燃料。社区中应广泛宣传节约能源和鼓励使用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使社区居民了解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加大新型清洁能源在社区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可重复利用和可再生的材料。

6.4 培养节约习惯,充分利用资源

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资源并节约资源。例如社区应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网管系统,并设置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后,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污水排放标准。在节水方面,小区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倡议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型马桶,节水龙头等。

6.5 鼓励低碳出行

汽车使用的能源及排放的尾气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渠道,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要大力宣传低碳出行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鼓励社区

居民采用地铁、公共车、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是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城市交通、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6 提高公众参与

居民参与低碳社区设计是建设可持续社区的重要环节。居民节能减排参与意识的提高,是落实低碳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把参与观念贯彻到居民的日常行为中,号召社区居民加入到低碳社区规划、决策、管理中来,做社区建设的主人,这样可提高居民的责任感,并将低碳社区理念、制度、方法等向周围的社区推广,逐步构建低碳城市。

第7章 结语

低碳社区的建设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区及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16篇: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环境。

【总结】 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

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 连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勿论欠发达的萍乡或者已经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才是不变的道理。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不断弱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才是关键之关键。 首先便是构建体制机制、着眼长远发展,推动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解决资源枯竭产业和企业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优先安排解决其人员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只有做到这点才是萍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着力项目建设,以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转型。项目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说,萍乡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便成为一个极不错的选择。萍乡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优化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便是转型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最后便是注重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科技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也能得到许多机会。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也是萍乡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前文所说,萍乡工业规模较大,但却极为传统,污染重,产量低。加快萍乡工业转型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依靠的便是创新能力啦。总之,无论是为了好好发展,还是长久发展创新都是最为有利的手段。换句话说,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凭依。

自然资源优势极为明显的萍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极为贫困。于是大力发展工业,但“粗制滥造”的工业并未带给萍乡人富裕,反而带来了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正是摆脱这个循环的有利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萍乡市的转型。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萍乡定能变得更好。

资源问题

材料一提到的资源问题首要便是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是会出现资源枯竭、短缺问题的。但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仅是这个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科学技术水平低,环境恶化等因素,才是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就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资源稀缺问题谈点看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处于世界后列,经济上又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国家,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显得突出,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自然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首先,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中国发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如何应对资源短缺,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立科学能源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中国目前还有条件依靠国内保障能源供应,但从发展来看,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今后的挑战,必须依靠科学的方式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首先是树立科学能源观。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5个方面:1.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谋划或制定资源战略。2.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世界是个整体,要从全球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借助外力,加强内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3.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走重工业道路。要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配置和科学管理,滥肆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4.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资源战略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负责,既要创造物质文明,也要创造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的符合民众的意愿和需要。5.符合科学规律。要完善机制、调整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能耗。

开源则是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就矿产资源问题可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第一,立足国内,获得更多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第二,开拓境外,以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式,如投资、合作、期货、现货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国外资源;第三,积极开拓新型的替代资源。 寻求新型的、非常规的替代资源,是解决人类矿产资源短缺的崭新思路,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需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对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现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也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从显层面看是重在解决生态危机中 的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持续问题, 追求人类与 自然界和谐发展。但从深层次看,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 种解决世态危机和人态危机而使人与人、人自身和 谐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关于生态危机和生态和谐。传统的社会发 展模式浸透着一种纯功利主义的“ 人类中心主义” 观 念。这种观念认为, 人是整个宇宙中至高无上的绝对 目的主体和无所不能的绝对理性主体, 自然界不过 是人用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 有用物” 。近代以来 的实证科学, 工业和技术革命以及市场经济, 加剧了 人类对自然界的单向度物质征服和物质改造, 助长 了人类从纯功利目的出发去无限度的掠夺自然资源 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盲目倾向, 客观上破坏了人与自 然之间的有机联系, 弱化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使 社会的发展难以持续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以现代生

态学革命为契机, 倡导“ 没有破坏的发展” , 认为人类 的发展不应干扰和削弱自然界多样存在的发展能 力, 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人类在与自然界 的各种变换关系中, 必须把自己置与自然生态系统 的关联网络中, 在自身发展中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 生存和发展, 在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有机 统一中实现自己从自然界的真正提升和不断解放, 确认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性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 到与自然界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 二是关于世态危机和世态和谐。自有人类社会 以来, 人类的活动一方面推进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全面紧张及至根 本对立的世态危机的出现, 显示出传统社会发展模

式所具有的社会对抗性质。

可持续发展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来说, 寻求的是世态 和谐。这种和谐, 归根到底, 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罗马俱乐部主任佩奇说

:“ 我们是地球上变化的最高代

行者, 我们要做的一切, 都会给今后的各种世态带来影响, 成为左右我们自己未来的主要因素„ „ ” , 我

“ 们所选择的道路, 不论成功的道路还是破灭的道路, 它都不会局限与各个孤立的国家和地区, 而会将整 个人类卷进去。”

三是关于人态危机和人态和谐。

20 世纪以来生态危机、世态危机的出现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揭示了 人性的异化, 人自身和谐丧失的人态危机日趋严重。 人类所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而在传统社会 发展模式中, 对人有两个设定, 一是经济的人, 一是

理性的人

可持续发展观一反传统社会发展观的“ 物本”倾 向, 强调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自然诸领域协调互动, 全面进步的过程, 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 提高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元价值和终 极目标, 也是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即人态和谐, 这就 要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即“ 培养社会的 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 的人生产出来” 。

» 这样, 人才能在整个自然界中

确立自己真正的主体地位, 成为社会的人, 成为造福

于人类的人, 唯其如此, 经济— 自然— 社会— 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综上所述, 可持续发展从显层面是为了能解决 生态危机, 实现生态和谐, 但更深层面的是为了解决 世态危机、人态危机, 实现世态和谐和人态和谐。而 这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进行的, 所以可持续发

展观实际就是一种新的“ 人类中心主义。”

第17篇:能源材料结课论文北京化工大学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结合中国能源的状况,有何建议和对策?

我认为在中国发展新能源,需要知道什么是新能源,它和现在所用的能源相比有哪些异同,我国现在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力是否可以可以实现发展新能源的想法,新能源又是否有其他的副作用等。因此,我具体的想法如下:

【什么是新能源?】

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

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化工能(如醚基燃料),核能等。

新能源有如下几个特点: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

6、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中国现在的能源状况。】

1、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

2、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

3、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

4、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

5、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的意义包括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具体如下:

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新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此外,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怎么发展新能源?】

考虑到新能源品种较多,资源条件、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差异较大,其开发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区别、有重点地推动。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是近期发展的主要对象。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 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进一步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

而土地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条件优越的国家,已经把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如美国大量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巴西重点发展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大规模利用农业种植作物生产燃料,是否会导致世界性粮食供应紧张,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争议。各国条件有所不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需要考虑具体情况。我国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是农林畜牧业、工业和城市生活废弃物,也有一些农林作物可以利用。从总体上看,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用地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利用农业种植作物生产燃料存在较多限制因素。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

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必须依靠先进的能源科技。虽然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聚变等能源研发尚未形成现实生产力,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已经使人们感受到新型能源带来的希望。氢能是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有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清洁的新型燃料。 以多种方式制备的氢气,通过燃料电池直接转变为电力,可以用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实现终端污染物零排放;也可用于工业、商用和民用建筑等固定式发电供热设施。世界上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正在开发氢燃料电池驱动的汽车,并已取得进展。 一旦非化石能源廉价制氢、安全贮氢输氢、高效耐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得到解决,尤其是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大规模制氢的技术取得突破,氢能将得到有效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21 世纪潜在新能源”,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广泛重视。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固态甲烷,主要由甲烷与水分子组成,呈固体状态,是一种特殊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它广泛存在于大陆周边海底和陆地冻土带内,资源极为丰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天然气水合物可能的资源量约为其他所有化石能源资源量总和的2 倍,预计可开发部分也与油气资源总量相当。但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际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难题。目前,我国已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需要深化资源调查,开展应用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进行探索。热核聚变能被人类寄予厚望。 地球上可用的聚变材料数量巨大,受控热核聚变技术一旦成功,将会开辟人类能源应用的新篇章。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合作计划已经启动,如果进展顺利,有可能在2050 年前后,开展商业性受控热核聚变发电的示范。实现受控热核聚变,除ITER 采用的磁约束方式外,还有惯性约束等其他方法。

总之,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第18篇:能源战争

钓鱼岛之争导火索——能源紧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班级 0903名字 蔡峰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一个时下备受关注,也很令国人愤怒的政治事件——中日钓鱼岛之争。钓鱼岛主权问题已被搁置了几十年,如今钓鱼岛主权之争再度爆发,很大程度上由于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已处于严重紧缺状况。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紧缺的年代,一个国家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丰富能源储备,这样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处于不败之地。钓鱼岛事件看是中日两国领土之争,其实它已经反映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能源紧缺。中日两国能源储备令两国国人担忧,地球上可利用能源已赶不上人类疯狂开采的步伐了。世界各国之间因能源的纠纷频频发生。然而,战争与矛盾改变不了这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各国人应该冷静下,坐在一起心平气和谈谈如何和谐友好解决好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好让我们的人类永久、美好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

关键词:钓鱼岛 ;能源紧缺;战争;和谐;永久。

日本向非法窃据我钓鱼岛,引发钓鱼岛事件。其理由并非仅仅想霸占钓鱼岛周边那可观的能源储备,但在此文中,我仅以此作为其想占我钓鱼岛的首要缘由,从而来进一步阐明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各国之间因能源而产生的矛盾不断增多。产生纠纷,发动战争只会加快地球毁灭的步伐,而并非解决地球上能源供应不足 1

这一局面的明智之举。本文试图引用钓鱼

岛事件,进而分析中日两国以及地球上能源状况。再列举近些年来因能源而发生的战事,最后阐明自己对能源紧缺这一问题的看法。

1 钓鱼岛事件

9月7日,在钓鱼岛海域,日本巡逻艇以我们渔船(闽晋渔5179号)侵犯他领海之名,蛮横地阻挡冲撞我渔船,并最终抓人扣船。9月8日凌晨,日本以他的国家法律,宣布羁押我们的船长詹其雄10天。9月19日,日本宣布延长羁押10天。9月24日,日本宣布提前释放詹其雄,但保留处分。9月27日,日本要求中国赔偿修理巡逻艇的费用。到今天,日本未做出如何道歉赔偿。

钓鱼岛列岛“前世”——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岛面积为6.3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为4.3平方公里。钓鱼岛实际价值是以该岛屿为依托,半径为200海里庞大的海域以及周围的海底石油矿产、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以及领海。一旦日本占领了钓鱼岛,该岛及其周边的资源将能供应日本整个国家使用一百多年,这也是日本为何如此垂涎钓鱼岛的重要原因。

但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却仗着自己国力的强大,不顾社会的舆论,以一些莫须有的史料,还理直气壮的声称钓鱼岛是“无主岛”,是日本人最先占的,而非甲午战争时从中国夺取的,这完全是对历史扭曲,对我们中国人的挑衅。

2 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状况

总体来讲,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各国之间的能源之争矛盾日益激化,保护好自己领土范围内的资源而不被他国掠取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工作,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

3 日本不可再生资源状况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日本却不像美国那样拥有广泛的能源,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贫乏的国家。算上进口可以使用数年的核燃料储存,日本全部能源自给率只有20%,如果去除储存的核燃料部分,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仅有5%。日本的能源自给率非常低下,在除了韩国以外的传统发达国家中,日本几乎是最低的国家,日本全部一次能源消费的95%都来自于进口。就一次能源中最重要的石油而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左右。这些油田如果全部开采,一般估计只

能供应日本全国约11天的使用量。可见,日本对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面对这很现实局面,不得不使日本实施关于对一些特殊国家和地区采取特殊能源政策的战略。包括派兵伊拉克,赢得美国欢心,为日后在伊拉克重建过程中分得石油利益预作铺垫,并在伊拉克重建过程中,提供大量援助,为将来进行大规模油气合作预作准备;现如今又想强行窃据我钓鱼岛,为其捞取丰厚的能源储备……

4 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状况 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可供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开采240年;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铀的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各国都在节能减排,但年递增的速度惊人。

5 能源之争,战乱不断

为了争夺对世界资源与能源的控制权,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数十次战争,造成地球破坏的同时,人员损失惨重。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钓鱼岛事件等,在此先不赘述。仅从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看出能源争夺带来的残酷结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伤亡人数达3100万,其中死亡1000万人,军费支出和战争损失共计3877亿美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在7年的二战中有60个国家参与,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9亿人。二战中军费支出和战争损失3万多亿美元,被屠杀的犹太人约600万人。

结束语:本文认为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没有足够的能源供给,一个工厂就很难正常运作,一个国家就很难高速发展。地球人长期开采利用廉价不可再生能源,已形成了习惯。科学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凸现出高科技的成果来。用在军事竞赛方面的高科技成果和经费,远远大于用在开发新能源方面的科技成果和经费。在新能源开发上,世界各国都存在重视不够,思路不明、方法不对、投入不足的问题人类已经离不开能源,而能源剩余状况又是这样令人堪忧,人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如何解决好这一窘迫的局面,而不是动不动就采用非理性的手段来充实自己的能源储备,那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职是之故,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我们双方都需要保持冷静,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文明手段最大程度的化解矛盾与冲突,以维持和平稳定环境,让我们人类千秋万代的子孙都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这才符合国与国之间最根本的利益。

第19篇:能源探测

实习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实习内容:工程地质钻探

工程地质钻探

【内容摘要】

钻探工程——在地质勘探和建筑基础勘查中,用钻机按一定设计角度和方向施工钻孔,通过钻孔采取岩心(或矿心)、岩屑或在孔内下入测试仪器,以探查地下岩层、矿体、油气和地热等的工程。简称钻探 。

工程地质钻探是利用钻探机械设备,探明工程区域地下一定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情况,补充、验证地面测绘资料的勘探工作。

钻探机械设备主要包括钻机、泥浆泵、动力机和钻塔等。钻机是用于向地下钻孔的最重要的机械设备。泥浆泵又称钻井泵,是向钻孔里输送泥浆或清水等冲洗液的机械设备。钻塔又称井架,是架设在钻场或井场上方,配合钻机绞车进行升降钻具的塔架。

本文着重论述工程地质钻探应用范围,施工工艺技术要求,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的观测判断与编录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

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实际应用;施工工艺。

【实习目的】

了解复杂地层工程施工方式及方法,了解并理解钻探工艺应用于工程施工的方面及侧重点,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公司概况】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院成立于1956年,是煤炭系统从事资源勘探、煤矿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大型科研机构。 1999年转制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现属国资委管理。

主要从事煤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技术与工艺、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开发等专业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研发与生产,以及工程承包业务,其专业范围基本涵盖了煤田地质勘探与煤矿地质安全业的主要专业与技术领域。

现有职工总数800余人,下设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研究所、钻探技术研究所、钻探机具研究所、地震勘探研究所、电法勘探研究所、物探仪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以及陕西罗克岩土工程公司。还设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勘探设备检测检验中心以及国家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矿山水灾事故预防与鉴定分析中心、国家矿山救援中心矿山水害防治救援技术研究分中心。西安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硕士生招收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已获学位以及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西安院是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持有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甲级)、建筑业地基与基础施工(壹级);煤炭部颁发的煤炭地质勘察(甲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

质勘查资质证书(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设计(甲级)、施工(甲级)、监理(乙级);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国家计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督总局颁发的检测检验中心(甲级)等30多个资质证书。

西安院的主要产品包括:MK系列ZDY全液压坑道钻机、罗克牌钻头钻杆;物探仪器;地测软件等。

【具体内容】

第一章 工程地质钻探的目的、分类及特点

(一)工程地质钻探的目的:

1.揭露并划分地层,鉴定和描述岩土的性质和成分;

2.查明地质构造,不利地质现象的分布界限及形态等;

3.对孔内采取的岩石样品,进行分析实验,搞清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测量,采取水样,分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5.在钻孔内进行原位测试。

(二)工程地质钻探的分类:

1.测绘孔:为工程测绘而钻的潜孔,在空中采取原装样品供室内试验使用,以查清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特征;

2.勘探孔:在勘探阶段中,了解建筑物基础的详细地质资料,决定施工方法;

3.控制孔:是为编制岩性和水文地质刨面进行工程地质分层;

4.实验孔:是为孔内进行原位测试水文地质实验二钻的孔。

(三)工程地质钻探的特点:

1.浅孔,一般50米以内;

2.取未扰动和原装土样;

3.孔内进行多种多样实验,时间较长,完成后必须止水,以防止地下水的侵入;

4.钻进条件变化大,勘察对象分散。

第二章 工程地质钻进方法和工具

(一)人力钻探、岩心钻探、人力冲击钻探、人力回转钻探、小径机械回转钻进及小径冲击回转钻进。

(二)机械振动钻进

1.振动钻进的适用范围

砂、亚砂、亚粘土、粘土地层;浅孔时,钻进效率越高,孔深和岩石较硬时,钻进效率低。

2.机械振动原理

振动器带动钻杆和钻头产生周期振动,使周围的岩土和土层也产生振动。由于振动频率较高,岩土层抗剪强度降低,在钻具和振动器自重及振动力的联合作用下,使钻头切入岩土层,从而实现钻进。

3.振动钻进可用两种方式实现

(1)振动器在孔上的上位冲锤;

(2)振动器在孔下的下位冲锤;

(注:两种方法比较起来,下位冲锤方式可以提高机械钻速,扩大振动钻的应用范围,使振动钻进的孔深可达25m~30m及钻进4~5及的岩石。)

4.用于地质勘探的振动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1)有足够的振动力以产生大的振幅,但不能超过设备及钻具的允许值;

(2)振动器自重应尽可能小些,自重大将使无益功增加和使钻杆上部变形;

(3)振动器所有零件在工作时要牢固可靠;

(4)振动器振频应不低于100次/min,一般为1200~1500次/min,振动频率小,则效率低;

(5)振动器工作时,要求最大振动力应比钻具或其他下沉的重量大20%~30%,振动器振动可调,最大振动力正比于偏心轮的重量、偏心距、转数的平方。改变这三个参数的大小就能调节振动力的大小。

5.振动钻钻头

带有切口的空心钻(φ73~168mm)切口有

一、

二、三个,切口多,强度和刚度低,钻头钻进时容易扭曲或劈开,管体内带有半含试容纳管。

(三)螺旋钻进方法

螺旋钻进方法是干式钻进,利用螺旋钻头,不断的回转将岩粉输送到地面或用螺旋钻杆本身将岩屑提到地表的一种钻进方法。孔径多为120~200mm;孔深为25~50m最深不超过100m。它适用于1~4及软岩层。

第三章 工程地质钻探设备

由于工程地质勘探规模日益增大,地下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以往用岩心钻机代替已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现已发展的不同类型的专用钻机。例如旋挖钻机、锚杆钻机、履带式坑道钻机。

第四章 采取沙土样品

(一)

第20篇:能源问题

中国现在的重中之重在南亚,稳定巴基斯坦的局势既可以稳定地从伊朗,乃至中东各国(比如沙特)获得能源。加上中亚中国的成功运作,对于自身的能源安全有了一定程度保障。

接下来需要加强的就是解放军的远程投送力量了,包括海军(航母、两栖攻击舰等)和空军(大型运输机等)。中国在非洲和南美的能源供应(当然,不仅是能源,也包括其他资源,比如矿产)需要自身军事力量的保护。

云南官方门户网站云南网报道,昆明市政府周五(3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中石油炼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

据昆明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河流证实,有关项目在2008年正式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并最终确定把项目设在在安宁市草铺工业园区。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在2013年1月获得国家的核准。

李河流透露,中石油的炼油项目每年产量为1000万吨,而云南2012年成品油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因此该项目对于解决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成品油运输距离大、成本高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石油的这一炼油项目,之所以选址在昆明市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节省成本和就近方便。从战略上说,中缅油气管道从云南瑞丽入境直达昆明的云南炼化基地,可以消解石油海运的马六甲困局,使云南乃至大西南告别缺油的困境,成品油输往西南各省乃至全国;而入境后线路上的几个州市,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是昆明市的竞争对手,炼化基地的选址就只能是在昆明所辖市区了。

昆明市介绍这一项目的选址情况时说,花了四年时间考察过嵩明、宜良等地,认为其处于小江活动断裂带上,地质不稳定,安宁的地质最稳定,避开了断裂带,可以确保工厂的最高安全性。就草铺镇的征地拆迁户而言,他们很弱势,生活需求低,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当务之急,政府方面曾经组织部分市民和被征地的村民前往广西钦州看过炼油项目,走马观花之后,也都表态支持;这一千万吨级的炼油厂可以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除了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的普通用工将优先考虑本地群众,优先培训招工;政府承诺企业创造的税收也将加大投入当地的教育医疗,企业也需要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

毫无疑问,这一炼油项目即将落地在昆明西南郊安宁市草铺镇,由于信息不对称,已经给当地民众带来了种种忧虑。自从5月10日这一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消息以来,就陆续有市民聚集到昆明市政府和安宁市政府门口抗议,安宁市工商局居然还为此特别下达通知,要求销售商出售各类口罩时,须登记购买口罩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购买口罩的类型、数量和购买日期。政府部门这样的举措,即使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也会让人产生欲盖弥彰的嫌疑呢?

就在昆明市辖范围内建这么大吨级的炼油厂,要说对环境影响一点也没有,恐怕会没人相信。已被污染的滇池就是眼前触目惊心的标本。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监管不力的话,不排除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

昆明市方面的解释是,已经投资兴建一个王家滩水库作为新辟的水源,炼油所要消耗的水将取自滇池下排口螳螂川,昆明市区目前的城市污水不再排入滇池,也会直接排入螳螂川,政府方面在安宁工业园区新建了一家再生水厂,螳螂川的水经过处理后,以供炼油项目和其他企业使用,不会对滇池的水造成污染;另外配有一套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对使用过的废水再度处理利用,最后排出的水量很小,不会与民争水。

为中缅原油管道的配套建设,该项目冀望缓解云南油荒,亦构成“GDP诱惑”;如何寻求工业文明与环境承载之间的平衡成地方政府考题

经济拉动

今年1月份,安宁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发文,要求齐心确保项目开工,以超常规的力度推动工作开展。

为了给项目的推进提供后勤保障,2011年,安宁市政府将当地一家市属酒店整体资产产权无偿移交中石油炼化工程建设项目部作为日常办公场所使用。这家酒店总评估价值6483万元。

安宁市主要领导当时表示,安宁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服务中石油项目。

石油炼化带给当地的不只是缓解资源供应紧张。《云南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提出,云南石油化工产业要以中石油项目为依托,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的核心石化产业群。

本报记者查询云南工信委官网发现,云南省政府2011年确定的18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中,中石油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建设项目排在首位。

按照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的分析,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

“千亿GDP呼之欲出”,这是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时给出的预期。

昆明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至692.95亿元。 环境之辨

安宁官方称,炼油项目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污水是炼油项目的必然产物。炼油厂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虽然大部分水可循环使用,但是仍会产生废水,其中含有有害的物质,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地处不时遭遇干旱侵扰的内陆,水从哪里来,污水排到哪里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昆明市地处金沙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缺少过境水资源,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蓄水,是全国14个水资源短缺城市之一。

云南省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近日称,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都要考虑到对水的需求量。应该先谋划好。有些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短期内会给城市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下来则是灾难。 关于项目受到的环保质疑,田建宏曾表示,环境容量饱和以及水资源匮乏确实是制约安宁今后发展工业的主要因素。当地正推出一系列措施予以完善。 安宁早已经开始修建一座名为王家滩的水库,中石油昆明炼化基地项目用水是其主要供水对象之一。

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就该项目建设情况举行新闻通报会,称在厂区设有11万立方米的紧急事故污水池,确保事故情况下全厂污水不外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后,集中送到昆明市危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尽管该项目拥有治污、防污举措,但前车之鉴证明,污染之事防不胜防。 2006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并造成松花江水污染。调查显示,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厂方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等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筱春曾经对昆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做过研究。她告诉本报记者,昆明因为地处高原地区,最大的环境压力在于缺水,安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安宁的工业区承载了昆明市区诸多化工企业。 白颐称,炼油是一个正常的石油化工中间项目,其污染的程度“在化工里头根本排不上”。

目前尚无权威信息显示安宁的这个炼油项目是否涉及PX项目,这是当地民众的主要担忧。

作为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PX(对二甲苯)是纺织服装、塑料(9955,185.00,1.89%)制品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的上游中间原料之一。目前,我国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的品种有335个,PX只是其中危险性相对较低的一种。 2011年,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X项目防波堤发生溃坝。当时新华社报道称,虽未发生泄漏等连带事故,但引起了部分大连市民对PX项目的关注,并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此后,发改委等部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强PX等敏感产品安全环保工作。 \\目前中国已建成PX生产线的项目共有13个。另外在建的项目有两个,分别是从厦门迁到漳州的腾龙芳烃公司项目以及四川彭州石化项目。每个PX项目背后都意味着可观的投资与巨量的GDP。PX是PTA的上游材料。石油经过提炼生产出石脑油,石脑油中提炼出MX(混二甲苯),再提炼出PX(对二甲苯),而后生产为PTA,这种化学品是化学纤维、包装材料等产品的主要原料——涤纶用PTA占总量的75%,而化纤中78%为涤纶。PX项目是石油炼化项目的重要一环,有了PX项目,背后便有依靠,上游有庞大的原油生产、炼化产业集群,以及下游无数的制造企业

以下马的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镇海区政府的官方说明中有如下内容:镇海炼化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简称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由炼油工程、乙烯工程和公用辅助设施三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估算约558.73亿元,选址位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22公顷。而在厦门下马、在漳州上马的腾龙PX项目,总投资额138亿元,年产80万吨PX。以拉动上下游3倍计算,当地的GDP上升400亿左右。

昆明中石油的炼油项目被赋予重任,昆明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的分析,昆明PX项目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而昆明去年整年的GDP不过3011亿元。从东南亚进口原油,形成炼化产业链,昆明GDP的增长就指日可待。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极力争取,大开绿灯,公司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运作上,而忽略了对周边群众的解释工作。”

污染物排放符合国标

环评报告指出, 该炼油项目产品量为943.85万吨/年,主要产品为欧汽油、欧柴油、航空煤油、液化气,副产品包括聚丙烯、苯、混合二甲苯、催化油浆、硫磺和丙烷。记者发现,公众普遍关心的PX,即对二甲苯并没有在炼油项目产品中体现。此前,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兢克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也称,“整个炼油项目不含PX装置,也不生产PX产品。”

该炼油项目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非甲烷总烃、苯、二甲苯、硫化氢、甲醇、废气、氨气等污染物。环评报告指出,项目污染治理措施可保证“三废”达标排放,保护周围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要求和目标。

公众反映透明度不高

炼油项目的环评报告主要内容公布后,网友们认为,网络公示环评报告可取,但是为何不是全本的环评报告呢?不少网友对此困惑不解。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昆明市政府办公厅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环评报告根据既定程序公开,公众可到安宁市宁湖公园综合展馆查询全本环评报告。

记者也注意到,网络公示的这部分内容没有明示环评机构,这对于一份环评报告来说十分重要。部分网友也根据报告首页上“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字样认为,这份报告是云南石化自己给自己做的环评报告。对此,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是哪家环评机构做的报告,公众可到安宁现场向专家查询、了解。

反馈

环保组织:昆明市政府未给出PX项目环评

昆明安宁的炼油项目及是否上马PX项目也引起环保组织的关注。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向昆明市环保局申请公开“中国石油云南石化炼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和“中国石油云南石化炼油工程配套项目PX装置环境评价报告全本。昨天下午,昆明市环保局做出回复。不过针对炼油项目环评,回复也只给出报告的主要内容链接,针对PX项目,昆明市环保局称:“经查,我局至今未收到上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相关文件,你中心申请的信息不存在。”

《能源论文范文.doc》
能源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