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弗推荐范文

2022-08-2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刘弗陵

汉昭帝(前94年-前74年),原名刘弗陵,即位后以难避讳的缘故更名刘弗,“弗”字避讳“不”。刘弗陵(公元前95年-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武帝在弥留之际被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武帝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将刘弗陵的生母赵钩弋赐死。武帝病死后,霍光等人于同月奉刘弗陵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公元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日(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旦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旦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十四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针对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封禅等所造成的国力严重损耗,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使得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在霍光等的辅佐下,刘弗陵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在经济方面,因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引起天下议论,于公元前八一年召开“盐铁会议”,对武帝时各方面政策进行讨论。这次政策大讨论的情况,保存在桓宽所编著的《盐铁论》一书中。经过争论,取消了酒的专卖,而保留盐铁专卖。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22岁的刘弗陵因患绝症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谥号为昭帝。

推荐第2篇:哈弗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once famously claimed to have been founded by Alfred the Great in the 9th Century, but in fact, the University as we know it today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12th Century when English Scholars were exiled from Paris University and began to congregate at Oxford’s Abbeys and Priories, which were buy then already established centers of learning.Today, 39 independent, self-governing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University in a type of federal system.Each is governed by a Head of House and a number of Fellows, who are academics specializing in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most of whom also hold University posts.Acro both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Oxford research consistently ranks top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As well as being in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University has strong links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concerns bo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verseas.The University is income from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grants and contracts in 1996-7 totaled over £107 million.The University’s great age also allows its teaching staff and research students to draw on a heritage of magnificent library and museum collections.Students working for higher degrees are an important and valued part of Oxford University.They currently make up over a quarter of the total student body of 15,641, drawn by the excellent facilities for research, which the University can offer; 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increasing.In all these fields, Oxford attracts scholars from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o join i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and also values important role of overseas graduate students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the total graduate body) in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cademic links with colleges abroad.To gain entry in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first win a place by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at one of the colleges, which have their own admiions policies.The procedure for application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you propose to study.There are no final deadlines for most applications, unle specified in a particular subject section,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applications than places available, and the proce of acceptance by both faculty board and college can take some time; early application is therefore strongly advised.

推荐第3篇:哈弗家训

哈弗家训

品性——站立生命的基石

一条小面包

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20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那一条面包。”“,每天早晨,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装面包的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都想拿到最大的一条面包。等他们拿到了面包。顾不上想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慌忙跑开了。只有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的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之外,等其他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盛在篮子里最小的一条面包。她从来不忘记亲吻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激,然后才捧着面包高高兴兴地跑回家。有一天,别的孩子走了之后,羞怯的小格琳琴得到一条比原来更小的面包。但她然不忘亲吻面包师,并向他表达真诚的谢意。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发现里面竟然藏着几枚崭新发亮的银币。妈妈景气地叫道:“格琳琴,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去的,赶快去,把钱亲自交给好心的面包师!”当小姑娘把银币送回去的时候,面包师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特意把它放进去的。我要告诉你一个道理:“的人,上帝会给于他幸福。愿你永远保持一颗宁静、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您妈妈,这些钱是上帝的奖赏。”

编后语

谦让的心,有如宇宙中的天空,有如大地上地海洋和山谷------谦让者因宽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好争的人,天将与之相争;谦让的人,天将与之相让。

篱笆上的铁钉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会控制脾气,每天定的钉子慢慢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脾气实际上毕钉钉子要容易得多。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了,他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后来,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的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此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拔出来后,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存在。要明白,身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编后语:

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都是你宝贵的生命财富,他们让你更自信,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想你敞开心扉。可是,有时你会说出伤害他们的话,或者做出让他们心痛的事情。不要认为他们把会介意,就像在篱笆上丁国钉子一样,伤害会留下永远的痕迹。坏脾气是一柄双刃剑,他再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把爱请进来

在财富、爱、成功三者中,你选择什么?不用犹豫,不要后悔,你的选择只有一次。

郊区的一间小茅屋里,一家三口正坐在一起准备吃晚餐。他们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干净的旧木桌上只放着几个馒头,这就是他们全部的晚餐。

“咚!咚!咚~”有人在敲门。女主人打开门一看,只见三个陌生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衣服风尘仆仆的样子。她礼貌滴打招呼:“请问你们找谁啊?”

“你家男主人在吗?”三个年轻人问。

“在呀!”

“事情设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开口说道,“上帝知道你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听说你们的生活遇到了困难,特地派我们来帮助你们的。”

年轻人接着说:“我叫成功,另外两个叫爱和财富。在我们三个之间,你们只能选择一个,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屋里的男主人听见了他们的谈话,惊喜地叫了起来:“快,我们就把财富请进来吧!”

女主人反对这样做:“亲爱的,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成功呢?有了成功,就有鲜花和掌声,就有了一切!”

这是,坐在桌子旁边的小男孩开口了:“爸爸妈妈,我们还是把爱请进来吧!有了爱,我们不就会更加幸福吗?”

夫妻俩相互看了一眼,觉得儿子的话很有道理:“对!我们还是把爱请进来吧!”

奇怪的是:等爱走进门的时候,财富和成功也跟了进来。

女主人疑惑地看着他们问:“我们只是说把爱请进来,你们怎么全都进来了?”

三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这就是上帝的旨意!” 记住这一个真理:爱是生命的源泉,拥有了爱也就拥有了一切!

很多人总是想着千方百计地得到财富和成功,把爱远远地仍在一边,最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要知道连爱都不存在的地方,连爱都不拥有的人,财富和成功还会理睬他吗?选错了一次,所有的一切都会错过。而上帝给每一个人选择的机会也就只有一次!

不断地唠叨,不断地打骂,滋生的只有绝望;多一份启迪,多一份鼓励,伴随的就是希望。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对世界的认识而前进的,免不了要犯一些幼稚的错误,不要把这些错误夸大成为不可饶恕的“罪行”,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做他命运的代言人,让他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去放开脚步大步向前走!

推荐第4篇: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2]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个人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1]

弗里德里克·肖邦创作风格

编辑

弗里德里克·肖邦综合评价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后世影响

编辑

弗里德里克·肖邦电影

■《一曲难忘》[11]

片 名: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

上映时间:1945年

内容:讲述在19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

■《肖邦的青年时代》[12]

片 名:肖邦的青年时代(Mlodosc Chopina)

上映时间:1952年

内 容:讲述十九世纪波兰杰出的爱国音乐家弗里德里克·肖邦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和创作生活。

■《蓝色乐章》[13]

片 名:蓝色乐章(Note bleue, La)

上映时间:1991年

内 容:讲述肖邦和女友最后的日子,在一起的8年里,他们各自创作了不朽的作品。

■《肖邦:爱的渴望》[14]

片 名:肖邦:爱的渴望(Chopin.Pragnienie milosci) 上映时间:2002年

内 容:讲述法国著名的作家乔治桑与波兰最负盛名的作曲家肖邦从相爱到出现感情裂痕,直至最后分手的情感历程。

弗里德里克·肖邦书籍

■《肖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与时代》[15]

书 目:肖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与时代

作 者:(美)塔德·肖尔茨

■《李斯特论肖邦》[16]

书 目:李斯特论肖邦 (Life of Chopin)

作 者: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肖邦传》[17]

书 目:肖邦传

作 者:贝尔纳·加沃蒂

弗里德里克·肖邦国际比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18]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严格、最权威、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从1927年开始每五年举办一次,有“钢琴奥运”之称。它由波兰钢琴家Jerzy Zurawlew教授创办,在著名音乐家肖邦的故乡波兰首都华沙的华沙爱乐厅举行。

弗里德里克·肖邦其他 ■小行星肖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小行星3784是位于小行星带主带中的一颗直径约为28.53km(±4.4km)的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86年被Eric W.Elst发现,并以19世纪波兰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名字命名。

■华沙弗里德里克·肖邦机场(Warsaw Frederic Chopin Airport / Frederic Chopin International Airport)

华沙弗里德里克·肖邦机场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国际机场,原名华沙—奥肯切国际机场,后为了纪念该国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而改今名。

■肖邦年[19]

2010年是波兰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诞辰200周年,波兰参众两院此前决定把2010年命名为“肖邦年”。在一年时间内,全球几十个国家将举办2000余场音乐会、电影、展览等活动,纪念这位波兰音乐家。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情感生活

编辑

1836年,经李斯特介绍,肖邦与乔治·桑相识。那时的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而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结实,因此也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

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欢女扮男装,起初肖邦对她无甚好感,但慢慢震慑于她的魅力,最后与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肖邦为她谱写出许多名曲。

肖邦和乔治·桑,两人虽在一起生活,却因为感情、志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九年的恋情宣告终结。[20]

弗里德里克·肖邦人物评价

编辑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经历

推荐第5篇:哈弗学生

刻苦的哈佛学子

前不久,两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的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100个正宗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美国总统有7位。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记者——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随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太累了。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得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昏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在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重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浓厚的兴趣。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得多而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美国小学时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着渴望。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中国的高中时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很大的挑战。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劲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和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悲伤。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绝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4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三天就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潜力?哈佛一一告诉你。

我的感想:

读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有一种自卑感和浓浓的悔意:曾经我是多么渴望进入哈佛大学,现在却迷失在平庸的昏昏浩浩的生活里,迷失了最初的梦想。

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在埋怨社会和教育以及恨爹不成刚时,是否想过这就是我们选择的生活?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由组成社会的千千万万的人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动作的效应的积累造就的。所以,人才是社会的主人,而你我便是自己的主人。有说,造物主把一切创造,只等你去探索。许多人把它认为是迷信和消极的人生观:相信神的存在并认为神把一切注定。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现在。世界之大,即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也不能将其预测和控制,何况是人呢?古往今来,那些做出让我们看到其成就的人,都是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当自身还不足以掌控自我,那便由外界帮助其完成必要之掌控和选择。

美国电影《健男抢钱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味地抱怨和生闷气对你的现状毫无作用,只有通过有计划的控制和改变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当我们经历高考进入大学,我们会有松了一口气的想法,我们是否想过:在大学里我们真正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大学无用论”只是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所谓的“中国内地无大学”只是一帮外行人的盲人摸象。无论你相不相信,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大学是你正确的选择。

哲学里讲内因和外因,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只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我们自己。这个内因怎么讲呢?借用作家凌志军在他2004年出的书《成长》里的一句话讲就是我们不能改变教育,但我们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以前的就让它离去,我们能把握的真的只有现在了。我们也是大学生,我们也曾经有梦,一时的遗忘并非我们放弃了,只是我们在等待一个新的开始。也许我们不能夜以继日的学习,但我们能抓住每天的上课时间,保证听课效率;也许我们没有天才的大脑,但我们可以有认准目标顶头而上的干劲;也许现状仍不如意,那就坚信未来,继续做每天该做的事。当我们曾经羡慕或崇拜乔布斯的时候,在乔布斯和我们一般大的时候,每天早晨四点乔布斯会准时起床工作到七点,当其他人起床的时候,乔布斯已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所以,像乔布斯一样:每天醒来,想到假如今天是我在世界上的一天,我会做什么?

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我们不该过得如此轻松。

选自《意林》2013年九月下

推荐第6篇:哈弗演讲稿

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大学的别具一格的仪式上,我站在了你们的面前,被期待着给予一些蕴含着恒久智慧的言论,哈弗演讲稿。站在这个讲坛上,我穿得像个清教徒教长—— 一个可能会吓到我的杰出前辈们的怪物,或许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重新致力于铲除巫婆的事业上。这个时刻也许曾激励了很多清教徒成为教长。但现在,我在上面,你们在下面,此时此刻,属于真理,为了真理。

你们已经在哈佛做了四年的大学生,而我当哈佛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了三个校长,而我只认识了你们这一届大四的。算起来我哪有资格说什么经验之谈?或许应该由你们上来展示一下智慧。要不我们换换位置?然后我就可以像哈佛法学院的学生那样,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不时地冷不防地提出问题。

学校和学生们似乎都在努力让时间来到这一时刻,而且还差不多是步调一致的。我这两天才得知哈佛从5 月22 日开始就不向你们提供伙食了。虽然有比喻说“ 我们早晚得给你们断奶” ,但没想到我们的后勤还真的早早就把“ 奶” 给断了。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我刚才提到的提问题的事上吧。让我们设想下这是个哈佛大学给本科生的毕业服务,是以问答的形式。你们将问些问题,比如:“ 福校长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我们上这大学四年是为了什么呢?福校长,你大学毕业到现在的40 年里一定学到些什么东西可以教给我们吧?” (40 年啊,我就直说了,因为我人生中的每段细节—— 当然包括我在布林茅尔女子学院的一年—— 现在似乎都成了公共资源。但请记住在哈佛我可是“ 新生” )

在某种程度上,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一直都在让我从事这种问答。从仅仅这些问题上,即使你们措辞问题都倾向于狭义,而我除了思考怎么做出回答外,更激发我去思考的,是你们为什么问这些问题。

听我解释。提问从2007 年冬天我的任职被公布时与校方的会面就开始了。然后提问一直持续,不论是我在Kirkland House (哈佛的12 个本科生宿舍之一┏晕绶够故窃贚everett House (哈佛的12 个本科生宿舍之一,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吃晚饭,或是当我在办公时间与学生会见,甚至是我在与国外认识的刚考来的研究生的谈话中。你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关于课业,不是让我提建议,也不是为了和教员接触,甚至是想向我提建议。事实上,更不是为了和我讨论酒精政策。相反,你们不厌其烦问的却是:为什么我们之中这么多人将去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大量的学生都从哈佛走向了金融,理财咨询,投行?

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思考和回答方式。有一种解释就是如Willie Sutton 所说的,一切向“ 钱” 看。(Willie Sutton 是个抢银行犯,被逮住后当被问到为什么去抢银行时,他说:“Because that is where the money is!” )你们中很多人见过的普通经济学教授Claudia Goldin 和Larry Katz ,基于对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学生的职业选择的研究,作出了差不多的回答。他们发现了值得注意的一点:即使从事金融业可以得到很高的金钱回报,很多学生仍然选择做其它的事情。实事上,你们中间有37 人签到了“ 教育美国人” (Teach for America ,美国的一个组织,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 希望工程” );1 人将去跳探戈舞蹈并在阿根廷从事舞蹈疗法;1 人将致力于肯尼亚的农业发展;另有1 人获得了数学的荣誉学位,却转而去研究诗歌;1 人将去美国空军接受飞行员训练;还有1 人将加入到与乳癌抗战当中。你们中的很多人将去法学院,医学院或研究生院。但是,和Goldin 和Katz 教授有据证明的一样,你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将选择金融和理财咨询。Crimson 对于上届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学生中,58% 的男生和43% 的女生做出了这个选择。今年,即使在经济受挑战的一年,这个数据是39% 。

也许是为了高薪—— 难以抵抗的招聘诱惑,也许是为了留在纽约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工作生活和享受人生,也许是为了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对于这些选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你们中的一些人,无论如何那也只是个一两年的契约。其他的一部分人相信他们只有在过得“ 富有” 了以后才有可能过得“ 富有” 价值。不过,你们依然会问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我发现我自己有时候对于回答你们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兴趣,比较而言更感兴趣的却是捉摸你们为什么提那些问题。如果果真如Goldin 和Katz 教授所说;如果去搞金融确实是一个“ 理性” 的选择,为什么你们会不停地向我提出这类问题?为什么看似理性的选择却让你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令人费解的,伪理性的,或出于某种需求和强迫所作出的并不自由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困扰着你们当中的很多一部分人?

我想,你们问我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虽然你们问得比较隐晦—— 即是些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大四学生职业选择的问题,而不是那抽象的,晦涩的,甚至会令人难堪的形而上学范畴的问题。人生价值,要人生?还是要价值?作为Monty python 那部片子(指的是六人行里《人生的价值》那一集)的讽刺意味的片名是不难理解的,作为《辛普森一家》(美国特别受欢迎的动画连续剧)的其中一集的主题也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当关系到“ 生存问题” 的时候,就是不那么好办了,演讲稿《哈弗演讲稿》。

那让我们还是暂时摘下那戴着的哈佛面具,收起那缺乏热情的冷漠,卸下我们看似刀枪不入的伪装,让我们尝试去探寻你们问的一些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你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你们不想仅仅是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要活得有价值。可是你们不清楚“ 鱼” 与“ 熊掌” 怎样才能“ 兼得” 。你们不清楚是否,一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提供的数目可观的并且预期着你未来财富的起薪,可以让你们的灵魂得到满足。

然而,你们为什么担忧呢?这部分地是我们的责任。当你们一踏进这个学校,我们就告诉你们:你们将成为领导未来的中坚人物,你们将成为美国人民依赖的最顶尖、最杰出的精英,你们将改变整个世界。我们“ 望子成龙” 的期望使你们背上了负担。而你们为了实现这些期望也已经做得很好:在对课外活动的从事中,你们展示出对于服务性工作的奉献精神;从对可持续发展的热情拥护,你们表达出对这个星球的关怀;通过对今年总统竞选的参与,你们做出了希望使美国政治重新恢复活力的实际行动。

但你们中的很多人现在会问,“ 怎样才能把做这些有价值的事情和一个职业选择结合起来呢?”“ 是否必须在一份有报酬却没价值的工作和一份有价值却没报酬的工作间做出抉择呢?”“ 如果是一个单选题,您会选哪一个?”“ 有没有折中的办法?”

你们在问我,也是问你们自己问题,即关于价值观的根本性的问题。你们在试图调解两个商品潜在的相互竞争,承认也许不可能兼得两者。你们在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而这个转折需要你们自己做出一些决定。选择一条道路—— 一份工作、一项事业或一个研究生课题—— 不单单是在选择东西。每个决定都意味着“ 得” 与“ 失”—— 过去与未来的种种可能。你们问我的问题其实有几分是关于“ 失” ,即你放弃的那条道路让你失去了什么。

金融、华尔街,“ 招聘” 一词已经成了这种博弈的符号,代表着比仅仅选择一条职业道路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早晚将面临着你们每个人—— 如果你是从医学院毕业,你将选择一个具体从医方向—— 做私人医生还是专攻皮肤病,如果你学的是法律,你将决定是用你的法律知识为一个公司法人卖命还是成为公众的正义化身,或是在 “ 教育美国人” 两年后你决定是否继续从教。你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你们想拥有充满价值的同时又是成功的人生;你们知道,你们被教育要有大的作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为了自己生活地舒适,而是要让周围的世界因此而改变。因此你们才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其成为可能。

我认为你们之所以担忧有第二个原因—— 和第一个有关系但不是完全一样。你们希望过得幸福。你们蜂拥着去修“ 积极心理学” 这门课—— 课程代号“ 心1504”—— 和“ 幸福的科学” 这门课,不就是为了听点人生“ 小贴士” ?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在这儿,我可以提供一个启发性的答案:变老。调查数据显示年长的人—— 也就是我这把年纪的人—— 觉得自己比年轻人更幸福。不过,很可能你们没有人愿意去等着去看这个答案。

在聊天时我听过你们谈到你们目前所面临的选择,我听到你们一字一句地说出你们对于成功与幸福的关系的忧虑—— 也许,更精确地讲,怎样去定义成功才能使它具有或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仅仅是金钱和荣誉。你们害怕,报酬最丰厚的选择,也许不是最有价值的和最令人满意的选择。但是你们也担心,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演员,一个人民公仆或是一个中学老师,该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你们可曾想过,如果你的梦想是新闻业,怎样才能想出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呢?难道你会在读了不知多少年研,写了不知多少毕业论文终于毕业后,找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答案是:你不试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还是生物还是金融,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你终将后悔。人生路漫漫,你总有时间去给自己留“ 后路” ,但可别一开始就走“ 后路” 。

我把这叫做我的关于职业选择的“ 泊车” 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向学生们“ 兜售” 我的这个理论。不要因为怕到了目的地找不到停车位而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 个路口的地方。直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哪怕再绕回来停,你暂时停的地方只是你被迫停的地方。

你也许喜欢做投行,或是做金融抑或做理财咨询。都可能是适合你的。那也许真的就是适合你的。或许你也会像我在Kirkland House 见到的那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美国西海岸一家著名理财咨询公司的面试回来。“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她说,“ 我讨厌坐飞机,我讨厌住宾馆,我是不会喜欢这份工作的。” 找到你热爱的工作。如果你把你一天中醒着的一大半时间用来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是很难感到幸福的。

但是我在这儿说的最重要的是:你们在问那些问题—— 不仅是问我,而是在问你们自己。你们正在选择人生的道路,同时也在对自己的选择提出质疑。你们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知道你们将行的道路不一定会把你们带到想去的地方。这样其实很好。某种程度上,我倒希望这是我们的错。我们一直在标榜人生,像镜子一样照出未来你们的模样,思考你们怎么可以过得幸福,探索你们怎样才能去做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这些也许是文科教育可以给你们“ 装备” 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文科教育要求你们要活得“ 明白” 。它使你探索和定义你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它让你成为一个经常分析和反省自己的人。而这样的人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从这个道理上讲,文科—— 照它的字面意思—— 才使你们自由。(英语里文科是Liberal Art ,照字面解释是自由的艺术)学文科可以让你有机会去进行理论的实践,去发现你所做的选择的价值。想过上有价值的,幸福的生活,最可靠的途径就是为了你的目标去奋斗。不要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随时准备着改变人生的道路。记住我们对你们的我觉得是“ 过于崇高” 的期待,可能你们自己也承认那些期待是有点“ 太高了” 。不过如果想做些对于你们自己或是这个世界有点价值的事情,记住它们,它们将会像北斗一样指引着你们。你们人生的价值将由你们去实现!

我都等不及想看看你们都最终会如何。毕业以后和学校常联系,常回“ 家” 看看,让我们了解你们的情况。

推荐第7篇:弗里德里克

艺术欣赏结课作业

——弗里德里克·肖邦生平简介

班级:08金融学姓名:曲浩然学号:08065050

21“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

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推荐第8篇:哈弗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简介(图)

摘要: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知名的\"常春藤盟校\"的八大成员之一。

不知道有多少憧憬美国名校的申请人都有着自己的\"哈佛梦\",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穿上代表哈佛的深红色衣服,徜徉在剑桥城的哈佛校园内,手捧书本坐在草坪上。哈佛大学意味着顶级学术环境,意味着世界一流的教育,意味着高起点和美好的前程。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知名的\"常春藤盟校\"的八大成员之一。在美国知名大学排名网站USnews 上,哈佛大学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位。而在世界各报刊和研究机构排行中,哈佛大学常年雄踞榜首。

作为如此名校,哈佛大学对于申请人的筛选也相当严格。Princeton Review把哈佛大学评为美国最难申请的大学第四位。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这个校训也出现在哈佛大学的校徽上。

哈佛大学校徽

哈佛大学历史上出现过数不尽的名人和诺贝尔奖得主。哈佛的毕业生中出现了8任美国总统。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前任总统罗斯福、肯尼迪和乔治·布什都是哈佛大学校友。也有不少中国知名人士毕业于哈佛,包括地质学家竺可桢,散文家梁实秋,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梁思成等等。当前的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获得了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最近炙手可热的NBA中国明星控球后卫林书豪也出身哈佛。哈佛的教授中,有34名诺贝尔奖得主。而哈佛历史上一共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

哈佛大学学生以研究生为主,约有12000多名研究生,近7000名本科生和2400多名教授。在全美排名上,哈佛大学商学院、医学院排名首位,人文、政治和英文专业排名第一。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以及工程学院是全美公认的Number One。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包括文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设计学院、牙科医学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

Harvard University 校园风景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关系非常微妙,是一种既有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早年间,两校的合并方案也被激烈讨论过。哈佛与麻省在排名和研究上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同处剑桥市,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校的学生可以选择另一所学校的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在科研方面,两校同样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包括哈佛MIT数据中心等。

推荐第9篇:感受基弗

感受基弗

——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 “假若不幸的事实可以通过类似此处所见的绘画被回忆并转用于教育目的,那应当归功于基弗从其现代主义祖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严格的形象控制力,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典范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有着希望的景象.”美国艺术家阿纳森对基弗绘画的简要阐述。我觉得很精辟,概括很好。当我第一次面对基弗的画的时候,心灵被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一幅幅的画,而是记录艺术家本人对历史的反思与探究的纪事,欣赏他的画和雕塑同时也是在读一本书。欣赏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他思想厚重、深刻,反复不断地反思德国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第三帝国的恐怖。渗透着往日灾难和探究神话与神秘主义、宗教与哲学的作品。反复援引文学、收录英博柯∙巴赫曼、保罗∙策兰和瓦尔特∙本雅明等人名句的作品。 “基弗从德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汲取无穷的灵感,并把它们重新加工糅合,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战后的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帮助克服二战刚刚结束时人们的心灵真空状态有很大的作用。”这是2008年63岁的德国画家和雕塑家安塞姆∙基弗被授予德国“图书和平奖”评审委员对他的评价。他也是首位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的艺术家,做出这个决定是果敢而离经叛道的,德国的文艺专栏用力思考着,是什么理由打动了德国最重要奖项的基金评委会。该奖项第一次没有颁给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男性或女性,德国图书和平奖颁发给安塞姆∙基弗,一位画家、雕塑家、造型艺术家。基金评委会给他的入选理由是,他们要褒奖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基于这些作品“开启一种绘画语言的能力,正是这种语言将观赏者变为读者。”基弗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读者,一个认真探究历史的勘探者。他的作品总是流露出强烈的社会感和人文关怀。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十多年的纳粹统治对德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他认为这段时间很可能造成了德国的艺术家人才断层。基弗并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所以他不适合画展开幕式上的轻松交谈、大型艺术博览会上的激情四射,还有作绘画大师们自鸣得意的姿态。他在外在可能不善于表现,但他内心是广阔的,他那些巨大而充满伤感意味的物象通常沉浸在粗砺的色调中,在灰色、棕色中。他的画运用了大量的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在这种艺术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讨巧的,一切都渗透了希望被昭示的符号。出生于二战最后岁月里的基弗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将“历史的沉积”挖掘出来。他是艺术家,更是发掘者。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以防止法西斯力量死灰复燃。从此,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东德的艺术则处于前苏联的统治之下。然而从7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减弱,欧洲的艺术家也开始对美国的艺术进行抵制。80年代反抗美国主流行为的欧洲艺术正是从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始的。这两个国家似乎更加有意识地扶持能代表自己性格的艺术,从而能与美国的艺术相抗衡。而新表现主义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 正可以纠正美国艺术中过分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在渴求形象,渴求激情的艺术世界中, 这些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与观念饱和的70年代,使战后阶段的欧洲艺术第一次得到国际性的瞩目,并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流派因此成为80年代西方画坛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动摇了纽约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心的地位,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以后十年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架上绘画又回到了美术馆,回到了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1]。

作为基弗的老师博伊斯,他的反省、批判和向往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同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一个是出生在战后,一个出生在战前,而且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博伊斯经历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他曾是德国的航空兵,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轰炸和攻杀,家园已作为自己的罪孽的代价而被摧毁,重建的坚强和艰苦当时不能得到赞许,更不能讴歌。博伊斯作为艺术家在肉身的痛苦之上,心里又被历史和现实的境遇剥夺了自在。面对生存的残酷和精神的重负,战败的事实和德国战后必须承当“无我”的事实是一个共同框架。不同的问题发现是在这个共同框架中的由洞察力和个人素养决定。博伊斯的所有的素养多么奇特,他的活动是德国战后精神走向的一个表征。基弗受其影响,虽没经历什么战争,但战后留给他的世界似乎让他重新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洗礼,基于历史的因素,艺术家往往是描绘自己当时所处的境遇,以画来抒发情感,阐述历史。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艺术本身,即艺术内部的问题。纵观西方艺术史,整个西方造型艺术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和进化过程,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流,不间断 地完成艺术内部的革命,纯化艺术内部的语言过程。他们的每一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变革都暗示着潜在性冲动。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史乃是形式变化的历史。像巴塞利兹、彭克、伊门多夫、吕佩尔兹等代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主题都是与德意志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意识到德意志以往的深远根基,反省国家创伤,探究德意志文化根底,回归民族意识。许多艺术家像宗教徒似的,身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用艺术的方式寻找一条精神重生之路,他们试图从德国的历史和当代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开发的、被压抑的精神价值。另外一些艺术家试图从画面里体现出极强的政治信仰,反映社会的一种状态,与社会道德义务纠缠在一起,具有复杂的政治内容。

据说最优秀的戏剧都是悲剧,是否可以说,最优秀的画都带有悲剧色彩?基弗用他的作品给真实、信仰和爱做了完美的注释。基弗的绘画题材是来自国家历史,自身境遇的精神体现,但他作品中所具有的悲情色彩和给人的那种忧患、神秘性来源于德意志特有的民族性格——德国历史非连贯性的演进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混乱的种族特性导致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矛盾性格,它对德国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追求神秘幽邃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幽晦朦胧的心灵层面;它迷恋于浪漫的情调,由此摆脱了现实无尽繁杂琐事的羁绊而向往灵魂的奇境;它青睐表现主义作风,扭曲变形的形象揭示了更真实的人生。其中,追求神秘意向的做法与表现主义传统尤为突出,这两个特点深刻地折射出德国造型艺术独特的民族性格。

追溯到早期的日耳曼人,那时的泛神论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给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加上了某种神秘与象征的意味。在每一棵树木中都有神灵在呼吸,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神灵。这种泛神论深入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绘画会呈现出如此紊乱而神秘的面貌。从中世纪开始,德意志的民间艺术家就以极大的耐心在橡木板上描绘着怪异的面孔、带刺的荆冠和各种古怪的精灵,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作品显示了同样的风貌:丢勒描绘了伴随着骑士的死神和魔鬼,巴尔东则以奔放的笔法描绘了狂歌乱舞的魔女、累累的白骨和哀鸣的猫。19世纪的画家勃克林在其油画《自画像与拉小提琴的死神》刻画了自己与面目狰狞的死神在一起的场面,而克林格尔笔下的人物则表现为游魂般的表情与动态,其意境之神秘、手法之怪诞在欧洲美术史上实属罕见。这种灵魂的继承乃至德国的绘画在精神领域中神秘主义一如既往,只是形式上,笔法上,绘画题材不同而以。基弗的绘画里就具备着这种传承下来的神秘感,之所以他的画那么的震撼,离远看就能感受到那种说不出的精神在里面,我们便不难理解了。

德意志民族素以严谨、理性、坚持原则、思想深刻著称于世,这个民族的历史总是以苦难、恐怖、恢弘联系在一起,这还是个“盛产”思想的民族,大思想家可以凑成一个加强排:莱布尼兹、康德、费西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佛雷格、狄而泰、胡塞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海森堡、维根斯坦„ „这么多思想家足以让国人感到吃惊。从一战、二战到国际工人运动,到二战后的崛起、柏林墙的倒塌,他们一直对世界实施影响。行为的背后总是有文化的影子,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内[3][2]

艺术家从基弗那里得到启发,许江、丁方、徐小燕、陈树东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一些艺术家把基弗作品的表面效果学得很到位,但总是缺少些动人的意味。那不是因为技法的缘故,而是缺乏作品背后的精神支撑。

通过基弗看到了德国绘画背后的很多东西,基弗的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模式,也放弃了形式主义的艺术小品式的表现方式,使绘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对以后乃至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探究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我要说的是他们的画我们是画不来的,因为那是属于他们民族的艺术,但我们可以借鉴,来做我们自己的艺术,但基弗所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背后的精神支撑我们要看到,我们要找寻的正是这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 洁.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风格[J].成都大学学报, 2007.21(1).

2.张正.文化反思的必要性[N].文艺报, 2005.9

3.吴敏 张敏.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J].艺术论坛, 2009.2

推荐第10篇:哈弗演讲

以下是Drew G.Faust 在2008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讲稿。她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生校长,杰出的历史学家,2001年从宾西法尼业大学到哈佛的Radcliffe学院任教。

这段演讲无数次在我迷茫,彷徨的时候给予我指引与帮助,今天,我将铭记于心的这段文字一字一句的敲下来,希望她对你同样有用。

As I have listened to you talk about the choices ahead of you, I have heard you articulate your wor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succe and happine — perhaps, more accurately, how to define succe so that it yields and encompaes real happine, not just money and prestige.The most remunerative choice, you fear, may not be the most meaningful and the most satisfying.But you wonder how you would ever survive as an artist or an actor or a public servant or a high school teacher? How would you ever figure out a path by which to make your way in journalism? Would you ever find a job as an English profeor after you finished who knows how many years of graduate school and diertation writing?

在聊天时我听过你们谈到你们目前所面临的选择,我听到你们一字一句地说出你们对于成功与幸福的关系的忧虑——也许,更精确地讲,怎样去定义成功才能使它具有或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仅仅是金钱和荣誉。你们害怕,报酬最丰厚的选择,也许不是最有价值的和最令人满意的选择。但是你们也担心,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演员,一个人民公仆或是一个中学老师,该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你们可曾想过,如果你的梦想是新闻业,怎样才能想出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呢?难道你会在读了不知多少年研,写了不知多少毕业论文终于毕业后,找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The answer is: you won’t know till you try.But if you don’t try to do what you love — whether it is painting or biology or finance; if you don’t pursue what you think will be most meaningful, you will regret it.Life is long.There is always time for Plan B.But don’t begin with it.

答案是:你不试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还是生物还是金融,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你终将后悔。人生路漫漫,你总有时间去给自己留“后路”,但可别一开始就走“后路”。

I think of this as my parking space theory of career choice, and I have been sharing it with students for decades.Don’t park 20 blocks from your destination because you think you’ll never find a space.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我把这叫做我的关于职业选择的“泊车”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向学生们“兜售”我的这个理论。不要因为怕到了目的地找不到停车位而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路口的地方。直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哪怕再绕回来停,你暂时停的地方只是你被迫停的地方。

第11篇:哈弗感言

哈佛图书馆墙壁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6、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Perhaps happine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ful taste.)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12、今天不走,明天要跑。(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13、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14、教育程度代表财富。(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15、一天过完,不会再来。(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16、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17、没有艰辛,便无所得。(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感言:只有有理想有追求且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强者。人与人的差距,最小的是智商,最大的是坚毅!

第12篇:《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类似于神罚者西西弗,最有名的大概是Prometheus了,被周而复始地啄食。还有永远推着巨石的Sisyphus与永受饥渴之苦的Tantalus。共同之处在于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就当巨石被推到山顶时却落了下来,就当玉食琼浆到了口边时却又消失了,每日沉浸在希望变成失望的痛苦中,这恐怕是最残酷的刑罚罢。 但是“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西西弗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了。我们为什么要说他不幸福?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尽管西西弗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把巨石推滚上山顶,把巨石再推滚到山顶,受着神的诅咒,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样使西西弗看起来是无望的,绝望的,但他坚持着努力着奋进着。他拥有着这份高昂的精神,便是幸福的。

西西弗,一代君王却最终沦为一座山,一个巨石的奴隶,终生摆脱不了日复一日的命运,虽然没有受刑,但似乎精神的折磨要远远大于普罗米修斯肉体上的疼痛。

可是为什么西西弗乐此不疲呢?他说,快乐的并非推动巨石本身,而是在于他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在人间,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呢?

这不禁使我不断向自己发问——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我又开始质问自己,那自己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

“…”

“那你的生活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现在的我找不出任何答案。

而加缪,通过一篇散文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西西弗的神话》,这就是加缪的伟大之处。加缪写到,“对于这则神话,人们只看到了绷紧了身体来几百次地举起巨石,滚动并把它推上斜坡的整个体力部分;人们看到贴着石头皱起的脸庞和脸颊,沾满泥土碎屑的肩膀,插入的脚,双臂张开有力的开始,还有沾满泥土的双手带来的全部人身保障。。”

加缪揭示出了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也许生活的荒诞是无可改变的,但加缪的可贵之处,或许在于“当人生的悲剧命运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人们或许应该像诗人一样喊出:热爱生活,幸福生活,微笑生活的声音!”

第13篇:西西弗斯猜想

3100103383 张胜 低温1002

西西弗斯猜

西西弗斯过得幸福么?

一遍一遍地将石头推上山顶,石头又一遍一遍地滚下山脚,然后又从下山,重新向山上推动石头。永无止尽的反复。这是神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惩罚。

西西弗斯是一遍接着一遍,不停歇地推么?还是累了,烦了,厌了,干脆躺在山脚美美地睡一觉,或者站在山顶 ,舒一口长长的气,眺望远方;而后,实在无聊了,就去推推那石头,就当是在跟那些神玩游戏?

如果是后者,我们也不能非议西西弗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所以即使颓糜不振、玩世不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西西弗斯就不会过得幸福了,因为他的内心积累着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西西弗斯是如此地热爱生活,以至于明知会受到神的惩罚,他还是义无返顾地爱。所以西西弗斯不会向命运低头,不会自暴自弃。

有人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源自于他的反抗,源自于他能明确感知自己的命运。 反抗即便是无劳也还是幸福?明确感知到自己命运是如此荒谬还会是幸福?如果命运不是那么苛刻,如果神开一扇窗,照进些希望的光芒,那人生可以是幸福的。可是命运就是那么无情,生活就是此般黑暗,如何让自己感到幸福?

西西弗斯,身贴着巨石,脚踏着沙砾,一步一步艰难地上爬,汗流浃背。这样的劳作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劳作的结局早已明了,推上山顶的石头注定会滚下上去。这样劳作没有外在的价值,这是个荒凉的世界,除了西西弗斯,就是一座山,草木不长。命运和环境已经无法改变,西西弗斯别无选择。西西弗斯能选择的就是推石头或者不推石头。他是他的世界唯一的生命,有尊严的生命。他只能在他的价值的引导下去完成。此刻他的价值,是彻彻底底属于他的价值。如果他的选择能够体现他的价值,他就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不是神话,我们都是西西弗斯。我们的生活的起点和结局都已注定——生和死。所有的追求都是一种执念,所有的努力都是点和点之间的转移。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可有可无的;而对于每个人,世界是盲目的大,是无关己身。生活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价值的终极意义只是始于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拿终点来慰藉自己,我们要做的是一路上让自己的心安宁。

如果我是西西弗斯,我会感到幸福。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世界,我也可以简单地做我的事,推石头或者不推石头,而一路心灵宁静。

第14篇:西西弗的神话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对我有感触的是作者所说的西西弗爬上山顶的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充实的,就是幸福的。还有就是对于西西弗面对诸神的惩罚做出的特殊的反抗,实让人眼前一亮。他巧妙地避开了惯性思维,并以诸神的角度思考,把惩罚变成了一件让作者认为实在颇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这篇文章我需要分析的有两点:第一点是作者对于西西弗的偏执的爱。第二点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依存。

读文之后我一定会去看看作者概述。要知道许多作家都患有很严重的偏执症,若过分赞同某些偏执狂在发病期间写出的惊世骇俗之作,自己也会变得神经。所以考证一下一定是很有必要的。简而言之,这篇文中,阿尔贝·加缪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说他不信神,但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位圣徒就是西西弗。他认为西西弗面对厄运和苦难,表现出了其他世界上的神仙不具备的素质,因为他超出了自己的命运。不知是偏执症还是在获奖时为自己的作品造势,话说的很肯定。接下来就看看这位无神论者的心中的神是怎样的。

西西弗是个激情的人。在人间激情,下地狱也很激情,就算重返人间依然激情。这样一位混不吝的人最终被墨丘利收服,让他去搬石头。但就是这么一个西西弗,搬石头也能搬出激情,以至于搬石头居然被叫做挑战权威。我想,加缪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人,哪里都不能将他的激情扑灭。

本文的一个高潮就在于诸神恍然大悟。啊!原来他还在与权威抗争!是的,就拿这两天7·23事故带来的微博上那些转发来说说。点开一张图片,看到其内容与介绍再加之评论无不充满谩骂之声,我不由得黯然。嘿我就奇怪了,种种问题,难道各位借着互联网的面纱一吐为快就自己解决了?这种做法是值得鄙夷的。就好比西西弗在重石滚下山坡时目眦尽裂,指天破骂,最终还是不由得再去搬动巨石一样。

与前者相比,西西弗的做法不仅是明智的,也是符合他激情的性格的,更证明了他值得尊敬。我就是个比较激情的人,所以有时也会像西西弗这样冒出点奇思妙想,然后坚定地去实行,往往收效不错。西西弗的化悲痛为力量的做法不仅让自己从惩罚的本质中逃离了出来,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也为广大激情的网民们指明了道路。什么还没懂?反抗的本质是行动,动嘴是行动,动鼠标转发也是行动,不过这两种做法是公认的没啥作用的做法。所以说,高高兴兴地推石头吧,世界等着你去改变。

第15篇:肖邦.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清嘉庆十五年)-1849年10月17日(道光二十九年)}. 肖邦最具代表性的画像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目前有争议,其拉丁文出生文献(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纪录)上记载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与家人均以3月1日作为肖邦生日,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比实际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其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后来肺结核病复发,39岁便离开了人世。 早年生活

肖邦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1]。他

肖邦肖像画(14张) 出生的时候,波兰由于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 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

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5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移居巴黎

肖邦的彩色画像

1830年11月,20岁的肖邦告别亲人,在华沙城郊遇到老师埃斯内尔与同学为他送行。老师埃斯内尔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告诫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老师埃斯内尔还送他一个闪闪发光的银杯,里面装着祖国波兰的泥土

肖邦移居到巴黎后,他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费迪南·希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希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对于这样的女子 ,肖邦当时并不能接受。1838年夏天,肖邦和玛丽亚的婚约告吹,而他和乔治.桑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彼此都感到,可以向对方倾诉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情感,虽然众人的目光和流言也开始包围他们。其间有一次肖邦和乔治.桑的老情人Mallefille的一次决斗。

10月,他们会面。从佩皮尼昂到巴塞罗纳。在美丽的帕尔马,他们初尝远离人群的自由。 后来在诺罕庄园, 肖邦多年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 惊现巴黎

肖邦初到巴黎时,没几个人知道他,而誉满全城的则是钢琴家李斯特。

肖邦画像

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这天的钢琴,演奏得那样深沉淳郁,没有一丝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东西,听众如痴如醉,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出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而肖邦也不负重望,一鸣惊人。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肖邦晚期

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6章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弗里德里克·肖邦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成长经历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关于来波兰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他们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肖邦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终身成就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刚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编辑本段作品概述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2]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被誉为―钢琴诗人‖。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26 No.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1891年—1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肖邦手稿(8张)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约翰·菲尔德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

CD封面

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 No.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e小

肖邦

调第1钢琴协奏曲,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 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号。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练习曲

肖邦钢琴练习曲[3]在世界音乐文献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巴赫的前奏曲是古典派钢琴技术的一部法典,那么,肖邦的练习曲(连同李斯特的练习曲一起)可以称为浪漫派钢琴技术的―法典‖。肖邦练习曲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钢琴练习曲从表面堂皇的技术性乐曲变成真正的艺术品,从此,钢琴练习曲被正式列入音乐会的节目单中。肖邦音乐权威研究家、钢琴家尼克斯曾对肖邦的练习曲做如下评价:―不论是从美学观点,或是从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练习曲之优异,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么,这是肖邦的方法与手段,是他的钢琴语言的结晶‖。 肖邦钢琴练习曲共分两集,每集十二首(《作品第10号》和《作品第25号》),另外,还有未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这些都是钢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叙事曲

[4]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肖邦为叙事曲这一体裁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指明,―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第二叙事曲》是受亚当· 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 第一首g小调 作品 23 号

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而传染黑死病与麻疯病给西班牙人。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当宾客听到要如此,个个大惊失色。伍连罗德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 第二首F大调 作品 38 号

肖邦告诉舒曼说本曲灵感来自于斯唯替兹湖(the Switez)。舒曼送给肖邦梦幻曲,肖邦则回献此曲,而且亲自弹给他听。

湖面是平镜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极美。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为被鞑靼人围攻而陷落。城中少女誓死不愿受辱,向天跪地求死。此时地面突然裂开一个大洞,形成一湖,少女们跳到湖中自尽。天神把少女变成湖边的花,凡触到花的人不久都会遭到不幸死亡的命运…… 第三首降A大调 作品 47 号

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钟情。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 第四首f小调 作品 52 号

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全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著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 这也是四首中技巧最艰深最有戏剧性的曲子,也是一首不太能把诗与音乐联想在一起的曲子。 主要代表作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1Op.74,其中Op.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肖邦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9 No.2 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Op.64 No.1 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Op.69 No.1 降G大调圆舞曲,Op.70 No.1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Op.40 No.1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Op.53 降E大调夜曲,Op.9 No.2 升F大调夜曲,Op.15 No.2 降B小调夜曲,Op.9 No.1 降A大调夜曲,Op.32 No.2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Op.33 No.2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Op.67 No.3 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Op.10 no.12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Op.10 No.3 第一号叙事曲,Op.23 第一号诙谐曲,Op.20 第七号前奏曲,Op.28 no.7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 为钢琴和大提琴所作的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Op.3 引用改编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在《猫和老鼠》中出现过。 歌手陈珊妮曾将肖邦《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Op.10 No.3)的第一部分改编成同名歌曲《离别曲》,收录于其个人专辑《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中。

[5]《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使用了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的中间部分作为主旋律。 编辑本段音乐特点

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编辑本段评价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曲名与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新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让音乐说话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K.527)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怄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 (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 (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 《两首夜曲》 (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像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 (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 (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令人啧啧惊叹。

第16篇:哈弗中考工作总结

哈弗初中2013年中考工作总结

哈弗初中2013年中考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局对2013年中考工作的周密布署,安全、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考纪考风,学生及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今年哈弗初中共有初三考生340人,初二考生411人,考点设哈弗初中,其中初三11个考室,初二14个考室。初三主监考教师均为祁阳一中教师,副考为文明铺一中教师,初二考试

12、

13、14考室均是文明铺一中教师。所有考务人员均无直系亲属参加今年的中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真作好准备工作,确保了中考工作落到实处

哈弗初中中考领导小组成员对中考工作认真负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中考放在与高考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平安中考的意义影响和重要性,确保中考安全、平稳、顺利进行。中考试卷保密组一行3人于6月17日上午从县教育局总保密室领取中考试卷,安全进入保密室,并启动保密室设施设备,杜绝了非保密人员进入。6月14日上午在哈弗初中会议室精心组织了外出监考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会,6月17日下午,哈弗初中组织所有涉考人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业务培训和工作安排,把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位考务人员。

二、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了中考工作顺利进行

由县教育局谢鹏恒担任考点主任,陈党生主任担任第一副主考,文明铺肖祥君主任担任第二副主考,下设考务组、考务组长尹湘林,安全保卫组、卫生监督组、保密组、医务后勤组,各组人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特别是浯溪路派出所2位同志和学校5位责任强的老师自始至终坚守保卫岗位,保证了中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狠抓考风考纪,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哈弗初中把考纪考风作为考试生命线,每个考室安排了2人监考,实行滚动式监考。监考教师业务熟练,责任心强,能够胜任监考及试卷装订密封等考务工作。各考室内均设有手机信号屏蔽器,考生进场时监考老师还使用了手持式金属探测器,检测考生是否带有高科技作弊工具,杜绝了高科技作弊行为。此外,本考点自始至终无一人迟到或提前出场。

本考点还专设了举报箱、举报电话,公布了违规处理办法,杜绝了考生和监考人员的违纪行为,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考风考纪的严肃性。

监考教师在首场考试前与考生一起认真学习了“考前的话”,考试中除有规定外,没有其他涉考工作人员进入考场,考场秩序良好,实现了安全平稳。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哈弗初中的中考工作准备充分,能够以人为本,引导考生诚信考试,文明考试,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总体情况良好,为创建优秀考点给予了有力基础保障。

第17篇:艾弗森经典语录

艾弗森经典语录

1、我他妈的才不理会你怎么看我,怎么说我,只要你知道我绝不好惹!

2、相信我就永远支持我,讨厌我的人你永远没有精彩。

3、我不知道一个真正的组织后卫的定义是什么,我只是想做一切能给我们带来胜利的事情,哪怕别人说我自私。

4、我可能投失前20投,但我相信那第21球一定会进!我只是不停地战斗。

5、我要把自己的每一场比赛都当成最后一场比赛来打。

6、我不知道什么叫失去,但我懂得什么叫珍惜。

7、我从来没打算退缩,我的字典里没有妥协。

8、他们不可能大倒我,除非杀了我,而任何不能杀了我的,只会令我更坚强!

9、别像个孬种似的愁眉苦脸,甭管你别打倒了多少次,拍拍身上的灰土,再笑着站起来吧,再笑着投入战斗。

10、如果要在正义和邪恶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选择邪恶。因为在同样遭受误解的情况下,我没必要保持伪善!

11、在踏上任何比赛的地板之前,我,艾弗森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取胜,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在失败中度过一个夜晚更糟糕的了。

12、你可以不爱我,但你至少要怕我。

13、我也把我的每一场比赛都当成是自己的第一场比赛,那会给我很多新鲜的感觉。

14、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总要相信你的梦想是可以实现,并且努力的为它奋斗。

15、我离开后,你们才会真正明白我的价值。

16、你可以打败我,但不可以打倒我,因为我是艾弗森。

17、只有我才能使自己停下来。

18、我还是我自己,只不过更聪明,更成熟而已。不过,能成为现在的艾弗森,我真的很自豪。

19、在球场上我不需要尊重任何人。

20、我根本不是一个会憎恨妒忌的人。你有才能,我就喜爱你。

21、用心打球。你做到了每个人要求你做到的事情。不管你是输赢,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22、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总要相信你的梦想是可以实现,并且努力的为它奋斗。

23、我不是上帝,但我拥有比上帝更坚强的意志。

24、他们不可能打倒我,除非杀了我,而任何不能杀了我的就只会令我更坚强!

25、在给我一秒,只要是机会,我会用生命去改变现实。

26、只有我才能使自己停下来

27、我当然会用椅子砸人,但只会砸那些我认为应该砸的男人。

28、我的个性我主张,没人可以挑拨。

29、不折不扣就是真的我。

30、我是联盟最好的后卫。也许我不是最好的球员,但我认为没有人比我更出色。我不是自大而是自信,当然,我知道自己的奋斗还没有结束。

31、只要我还活着,我不会忘记喜欢我的人。

第18篇:哈弗见闻录读后感

哈弗见闻录 读后感

说起哈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哈佛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呢?美国有7位总统是毕业于哈佛,诺贝尔得奖者有33位是哈佛的,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很多人说哈佛是世界名牌大学,但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牌大学呢?

其实很简单!哈佛的校园并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才写下来他今天华丽的篇章,在哈佛才能证明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每个人远大的抱负。在哈佛不分时间、地点,每个角落都是学习的天堂,餐厅;图书馆;教室;医院都能看到学习的声影。难闹他们不累;还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NO!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属于同一类,只是他们有着不同与我们的理想观念,他们能吧“苦”转为“乐”。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他们能在心中明白自己未来重要的使命感。

精英并不是天才,是属于那些努力付出的人。与此同时,中国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像哈佛一样的学习精神?在哈佛学习的一名北大学生说:“我在这里一星期的阅读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啊!就在这一点点小事上中国学生和哈佛学生竟有这么大的距离,那别的就更不用提了。中国所说的寒窗苦读和哈佛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高中,而在大学无所事事,放松了下来。等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时候两手空空。以前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没有看清自己将来的人生和前程。而当我们在大学里享受的时候哈佛才加快了脚步积聚能量,为自己的人生打定了基础。

美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于中国,他们先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智慧,而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没有领会,得到的知识只是死去的灵魂。

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以哈佛为榜样,树立一种不断学习,在工作当中去感悟、去思考,不让我们的工作停止脚步,停止思想,只有不断前进,不断超越,才不会被掉队,否则,你就是垫底的废材。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好的成果。

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无论在哪里,请都不要停留你前进的脚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空虚。现在的我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的岗位,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已画上句号,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吸取经验,为自己的将来付出应付的责任。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让我们去征服学习;服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绚丽。

切记:精英并不是天才,是属于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杨启恩

2012- 04-11

第19篇:艾弗森名言

艾弗森名言

1、“我不知道一个真正的组织后卫的定义是什么,我只是想做一切能给我们带来胜利的事,哪怕别人说我自私。

2、“我的偶像是我的母亲。

3、“一件事,那就是永远的支持。”——当朋友问他需要为他做什么时他的回答。

4、“用心打球。你做到了每个人要求你做到的事。不管你是输赢,你硬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5、“如果你想完完全全地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和他做朋友,而是做他的敌人,和他战斗。

6、我根本不是一个会嫉妒和仇恨的人,只要你有才能,我就喜欢你。

7、“昨夜如果你不小心路过,你也许能看到离别的宴会正在举行。那里正在演奏华丽的挽歌。如果可以,在我的葬礼上,请用你们在赛场上的欢呼声来做安魂曲。这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丽的音乐。”

8、“我从来没打算退缩,我的字典没有妥协。

9、“没有人可以打倒我,你唯一能做到的是杀了我。如果你没有办法杀掉我。那你只会让我变得更强。”

10、“我要把自己的每一场比赛都当成最后一场比赛来打。

11、“我只是按我的方式打球,你伤害不到我,一点也不能伤害我。

12、“我可以比我更高大”

13、“你可以不爱我,但你至少要怕我。

14、“永远笑着面对生活。

15、只有我才能使自己停下来。

16、“生活就是生活,你会遇到很多事情。曾经我总是紧皱着眉头想改变一切,不过现在我更愿意微笑,或许多一点调侃。你也许会清楚生活的味道。”

17、“我是联盟最好的后卫。也许我不是最好的球员,但我认为没有人比我更出色。”

18、“也许有天我会停下脚步休息,在一曲华丽的挽歌声中,躺在我的墓碑下,那将会成为全世界篮球迷心中的一座丰碑。

19、“我按我自己的方式活着,按我自己的方式打球。我发誓我从未疲倦过,自从我加入联盟以来,我身边的队友都说我‘与众不同’。也许有天我会停下脚步休息,那一天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20、“别像个孬种似的愁眉苦脸,甭管你被打倒了多少次,拍拍身上的尘土,再笑着站起来吧,再笑着投入战斗。

21、“在球场上我不需要尊敬任何人。

22、“我不是一个伟大的人,道德清白的人,衣冠楚楚的人,我也不是一个听话的儿子,一个尽职的父亲,一个和善的丈夫,一个好相处的朋友,甚至我压根就不算个好人。大麻、枪支、暴力、罢赛这些麻烦都跟我的名字扯上瓜葛,还有很多人说我离经背道……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我是个伟大的球员,连上帝都不能。”

23、“我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两个字‘误解’。

第20篇:格列弗游记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格列佛游记〉用“大人国”“小人国”(国名)讽刺了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喜剧的色彩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她第四次出游来到了(慧骃国)

格列佛游记 的主要内容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 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 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 地自命为头顶天 1 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 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 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 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 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 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 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 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 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 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 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 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 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 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 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斯威夫特是在古典主义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文字功底极深,表现手 法新颖,尽管隔着一层翻译,仍有许多值得我国青少年朋友学习和借鉴之处。

格列佛前后四次游历奇遇,历时十六年零七个月。他把这些亲身的见闻记载下来,“唯一目的是为了大众的利益,所以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可能感到失望”。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 2 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2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3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格列佛游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专家和政治家——江夸生· 斯威夫特。

这一天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似乎意犹未尽。

此时我头疼的厉害,想要炸开似的。我用力德睁开惺忪的睡眼,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种似乎很熟悉又似乎从未见过的古建筑。我环视四周,竟发现自己一生素白的古装,躺在浸着莫名液体的水晶棺里动弹不得。天:我大脑深处的某种东西隐约的告诉我,这是楼兰。

3 有许多人抬着水晶棺往某个地方走去。我凝听着,楼兰古老的民族音乐浸透哀愁。潜意识告诉我,这是个葬礼,而将被埋葬的人就是我!我试着侧过头,看到了同样身着素装的许多人。那个步履蹒跚、包头大哭的老妈妈是我的“阿妈”,那个两鬓苍白、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是我的“阿爸”。是的,就在我生日的那天晚上。外族人又攻入了我们城市,飞来的流矢剑射中了饭桌前的我,于是,一个生日宴席伴着刀光剑影变成了葬礼。

孔雀神知道我有多么不愿意离开至亲至爱的亲人们,我的泪混入了水晶棺内的液体中,我张开嘴却发不出一丝声音。我已经死了,只能葬入了沙漠的尽头。

啊,不要!我一惊,便从睡梦中醒了。原来这只是个梦呀!吓坏我了。我觉得很巧,斯威夫特经历了4次旅游,都是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且他从中都很直接讽刺、横扫了英国的社会和其他的方面。那我的这一次古楼兰游记,不仅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还让我认识到战争的可怕。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每一章从中透露着不同的思想,令人深思,令人了解许多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写法上,我都喜欢。而做的这个梦只是借题发挥。

夕阳欲坠,一群圣洁的白鸽迎着粉色的霞晕在云层重时真时幻。我对着苍穹,回忆着《格列佛游记》,更是回忆古楼兰!

5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好弗推荐范文.doc》
好弗推荐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