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弗里德里克

2020-03-01 19:07: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清嘉庆十五年)-1849年10月17日(道光二十九年)}. 肖邦最具代表性的画像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目前有争议,其拉丁文出生文献(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纪录)上记载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与家人均以3月1日作为肖邦生日,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比实际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其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后来肺结核病复发,39岁便离开了人世。 早年生活

肖邦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1]。他

肖邦肖像画(14张) 出生的时候,波兰由于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 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

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5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移居巴黎

肖邦的彩色画像

1830年11月,20岁的肖邦告别亲人,在华沙城郊遇到老师埃斯内尔与同学为他送行。老师埃斯内尔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告诫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老师埃斯内尔还送他一个闪闪发光的银杯,里面装着祖国波兰的泥土

肖邦移居到巴黎后,他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费迪南·希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希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对于这样的女子 ,肖邦当时并不能接受。1838年夏天,肖邦和玛丽亚的婚约告吹,而他和乔治.桑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彼此都感到,可以向对方倾诉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情感,虽然众人的目光和流言也开始包围他们。其间有一次肖邦和乔治.桑的老情人Mallefille的一次决斗。

10月,他们会面。从佩皮尼昂到巴塞罗纳。在美丽的帕尔马,他们初尝远离人群的自由。 后来在诺罕庄园, 肖邦多年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 惊现巴黎

肖邦初到巴黎时,没几个人知道他,而誉满全城的则是钢琴家李斯特。

肖邦画像

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这天的钢琴,演奏得那样深沉淳郁,没有一丝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东西,听众如痴如醉,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出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而肖邦也不负重望,一鸣惊人。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肖邦晚期

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6章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弗里德里克·肖邦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成长经历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关于来波兰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他们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肖邦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终身成就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刚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编辑本段作品概述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2]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被誉为―钢琴诗人‖。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26 No.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1891年—1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肖邦手稿(8张)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约翰·菲尔德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

CD封面

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 No.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e小

肖邦

调第1钢琴协奏曲,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 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号。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练习曲

肖邦钢琴练习曲[3]在世界音乐文献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巴赫的前奏曲是古典派钢琴技术的一部法典,那么,肖邦的练习曲(连同李斯特的练习曲一起)可以称为浪漫派钢琴技术的―法典‖。肖邦练习曲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钢琴练习曲从表面堂皇的技术性乐曲变成真正的艺术品,从此,钢琴练习曲被正式列入音乐会的节目单中。肖邦音乐权威研究家、钢琴家尼克斯曾对肖邦的练习曲做如下评价:―不论是从美学观点,或是从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练习曲之优异,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么,这是肖邦的方法与手段,是他的钢琴语言的结晶‖。 肖邦钢琴练习曲共分两集,每集十二首(《作品第10号》和《作品第25号》),另外,还有未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这些都是钢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叙事曲

[4]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肖邦为叙事曲这一体裁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指明,―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第二叙事曲》是受亚当· 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 第一首g小调 作品 23 号

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而传染黑死病与麻疯病给西班牙人。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当宾客听到要如此,个个大惊失色。伍连罗德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 第二首F大调 作品 38 号

肖邦告诉舒曼说本曲灵感来自于斯唯替兹湖(the Switez)。舒曼送给肖邦梦幻曲,肖邦则回献此曲,而且亲自弹给他听。

湖面是平镜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极美。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为被鞑靼人围攻而陷落。城中少女誓死不愿受辱,向天跪地求死。此时地面突然裂开一个大洞,形成一湖,少女们跳到湖中自尽。天神把少女变成湖边的花,凡触到花的人不久都会遭到不幸死亡的命运…… 第三首降A大调 作品 47 号

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钟情。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 第四首f小调 作品 52 号

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全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著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 这也是四首中技巧最艰深最有戏剧性的曲子,也是一首不太能把诗与音乐联想在一起的曲子。 主要代表作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1Op.74,其中Op.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肖邦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9 No.2 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Op.64 No.1 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Op.69 No.1 降G大调圆舞曲,Op.70 No.1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Op.40 No.1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Op.53 降E大调夜曲,Op.9 No.2 升F大调夜曲,Op.15 No.2 降B小调夜曲,Op.9 No.1 降A大调夜曲,Op.32 No.2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Op.33 No.2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Op.67 No.3 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Op.10 no.12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Op.10 No.3 第一号叙事曲,Op.23 第一号诙谐曲,Op.20 第七号前奏曲,Op.28 no.7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 为钢琴和大提琴所作的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Op.3 引用改编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在《猫和老鼠》中出现过。 歌手陈珊妮曾将肖邦《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Op.10 No.3)的第一部分改编成同名歌曲《离别曲》,收录于其个人专辑《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中。

[5]《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使用了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的中间部分作为主旋律。 编辑本段音乐特点

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编辑本段评价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曲名与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新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让音乐说话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K.527)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怄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 (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 (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 《两首夜曲》 (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像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 (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 (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令人啧啧惊叹。

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泰罗

弗里德里克.泰罗

弗雷德里克[推荐]

《小田鼠弗雷德里克》阅读答案

《贝弗里奇报告》读书报告

弗里曼店长周工作总结

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

贝弗里奇的名言

《肖邦.弗里德里克.doc》
肖邦.弗里德里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