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 论文范文

2022-08-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解决公地悲剧论文

“公地悲剧”乱象怎么破

作者:黄嘉怡

公地悲剧,是1968年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为《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假设了一个场景,即有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由于每个牧羊人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他们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羊群。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草场可以承载的羊的数量有限,但作为理性的人,在能无偿获取资源的条件下谁也不愿意自觉地把羊群数量减下来。最后的结果是,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所有牧民最终破产。通过这个假设,哈丁向人们展示了公共资源在缺乏明确责任人、缺乏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迅速破坏殆尽的可悲结局。

公共资源由于权责不清而被任意挥霍的“公地悲剧”时有发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2013年的“秦火火”恶意传谣事件污染了网络公共资源,对如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无疑造成了最强力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各地的公交纵火砍人事件让我们对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了信心,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法定节假日高速路免费本是一件喜事,却造成了有家不能好好回,永远堵在路上的悲剧,还有过度砍 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和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这些环绕在我

1 们身边的一切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监督,都酿成了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经济领域中,哈丁的假设已经为实践所反复证明。然而,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无法在经济领域中反复深究,却能在公权领域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公地悲剧”。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现象,同样的触目惊心。举个例子,我们现有体制中的各个权利部门好比牧羊人,而整个政府这一块蛋糕像是牧羊人的公共牧场,公权领域中的无形资源譬如党的威信就是长在牧场上的草。要是理性人真的诉诸公共的理性,应该是尽力维护牧场上的草,但是由于没有人需要对党和政府是否能长久的具有公信力而负责任,于是所有的权力部门都在获取着自己私利的同时推脱责任,很多百姓反映常常看到大量类似的现象:一些部门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来提高所谓的“威信”,换来的却是百姓对政府的低效率高姿态的非议,更甚者,暗箱操作,为了获取既得利益,在重要的采购项目中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样的做法,损害的不仅是大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的利益,网络上对公务人员的非议谣传也由此产生。

这么多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公地悲剧”的乱象如此盛行是为何。

2 究其原因,“公地悲剧”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名义上“公共所有”、大家都能无偿使用却又无需直接负责的公共资源;第二,该资源属有限资源而非无限资源,有可能被耗尽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必须有多个同时使用这一资源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他们之间有竞争和攀比。从这个角度讲,只要有公共资源,就存在发生“公地悲剧”的可能,因为本质上说,“公地悲剧”源于公共资源无节制的私人利用方式。而我国公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在不少方面都与这些条件相符合。特别是现有的权力配置特点,就是部门利益固化,共同责任虚化,名义上各部门都体现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很难直接落到实处,公权力的“公地悲剧”由此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决策部门化产生自利行为。政府的公共决策过度依赖于各权力部门执行,直接决策直接执行造成了各部门先思考自己部门是否得利,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站在全局的立场,诉诸所有人的利益。实际上很多的公共决策在出台的时候都是好的,然后在部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过多的私利及博弈行为,造成真正的决策不能执行,执行的决策让人失望。

第二,政府权力部门间缺乏相互制约。在垂直体系管理中,各部门在其领域下拥有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即领导与被

3 领导的关系,权力配置中没有相互制衡的一方存在,而是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权力留给本部门,却将责任和风险推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助力,甚至有可能最大的阻力存在于自己的上级部门。

无论是什么原因,因为滥用权力而产生的“公地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持续的发生,如何阻止其继续蔓延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的目标,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改革政府的决策机制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是决策民主公开化,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二是决策咨询论证化,如今很多政府内部的“智囊团”独立性不足,在参与决策中难以起到客观实际的作用,应该从体制外寻求合适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决策信息完善化,上级部门在决策时所得的数据都是由下级部门过滤后上报的,因此上级的决策往往与基层单位的需要有所偏差,因而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

第二,加强权力监督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4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管理的缺位和监督的失效往往会造成公共决策不是惠民利民而是伤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权力监督是对决策很好的问责。首先要坚定思想,克服诱惑,以更强的信念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是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智慧管束权力的笼子铸得更牢;最后应健全制度,依法治国,以更高的态势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公众评价新形式,着力建立开放的评价系统,充分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实时交流考评,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引导公众建言献策,让社会对部门工作有更多的监督和参与;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应当增加相关被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学术评估机构)对部门工作和部门领导进行评价的权重,减少内部人评价的权重。

推荐第2篇: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

关于如何解决现代农民工的问题的思考

摘 要: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但在这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便体现了出来。文章便从观念、体制、法制等方面从根本上来探讨解决农民工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 问题 思考

1 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大军。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意识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调查如今全国进城务工和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已有2亿有余。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名经济的各个行业,为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如果说过去20年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那么迅猛,沿海地区新型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势头。

2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中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面对将长期突出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比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并保证农民工在农村的利益。

2·1 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得问题

这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加以解决。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通过建立工资支付和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工约定执行,切实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同时.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休假权,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 行国家关于职工休假的规定,对于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工资。要多渠道地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

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2·2 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合同管理 关键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

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各级政府都要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不得违反劳动约定,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应从严惩处。 2.3 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也是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抓紧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涉及维护农民工权益,也关系稳定农民工队伍。要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

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锯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4 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

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 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 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子女上学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2.5 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目前,涉及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困难重重,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工人 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2.6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据调查,目前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 ,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达到90%左右。实践证明,这种就业模式和途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要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要提高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特别要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这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失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 2.7 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由于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因此,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素质的教育。

一: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 三:接受正规职业技能培训;

四:重视心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 农民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要摆脱自己廉价的劳动和不平的处境只有亟待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姿态融入这个社会集体。在此希望农民工能得到广泛的关注!

推荐第3篇: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对策论文

论文发表网 http://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的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仅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就集中了民营企业的75%。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论是在其初创期,还是发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积累、自我筹资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创利能力弱,要进一步发展,仍受到资金严重不足的制约。民营企业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然而,从银行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贷款总量的2%;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约只占9%左右,这里还不包括那些以较高昂的代价购买别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曲线上市的;在债券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则几乎为零。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突出表现为中小企业难、中西部地区难、小城镇难,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的重要环节。

应当看到,中央有关部门和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如,组建民营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四大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经济贷款、建立担保体系、建设风险投资体系等等。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还没有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反映渠道狭窄,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和制度问题。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为:

(一) 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困难

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大量规模较小、自身实力较弱、处于创业开拓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在银行借贷到资金。一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和管理要求十分严格,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民营企业较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加大,而银行为减少坏账的积聚,对高风险的项目没有兴趣。

(二)抵押担保难

首先是验资、评估手续繁杂。一个陌生的企业,如需要上门贷款,需经过申请、评级、授信等一系列程序进行资格审查,最快也要两个月才有点眉目。特别是对大多数中小私营企业而言,银行的评信、授信指标体系不符合中小私营企业实际,现有评级标准仍比照大型企业执行,根本无法反映中小私营企业资信情况。“银行对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十分好的企业缺乏识别能力”。其次是评估费用高、随意性大。根据国家《关于整顿企业抵押贷款收费的通知》精神,工商、土地、房产等部门要减免相关收费,但事实并非如此。某企业申请贷款20万元,办抵押手续费就需交5万元,企业被迫放弃。再次是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民营企业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土地、厂房、设备等的产权不全,即使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也因为产权残缺而很难抵押,获得所需贷款。

(三) 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形成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等六大融资方式,但有些融资方式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很低,除信贷资金外,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的渠道获取资金。在正常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中长期投资只能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集资或股权融资取得,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

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融资方式的单一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也成为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从体制上看。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受各种条件制约。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国有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经济而言是“外生”的,它很难与民营经济相兼容,所以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体制性障碍所引起的。出于对贷款责任的考虑,不少银行员工宁肯少贷或不贷给民营企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其贷款手续之繁杂,抵押条件之苛刻,对抵押品要求之严,抵押率之低,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使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当民营企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贷款时,也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白白地错过了宝贵的商机。此外,民营企业也无法享受开发区企业应有的政策优惠等等。这种政策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2.从制度上来看。(1)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制度还未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政府出资较多,而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无需自负盈亏,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它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性质,有可能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成一种福利。(2)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又无力代偿时,反而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3)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不够,尤其是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在深圳上市仅一年左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十分萧条,使得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相当困难。

3.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民营企业自身因素:①民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经营者素质不高,公司治理结构较弱。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不适应进一步的发挥,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式模式或集群式模式,随着企业的规模壮大,这种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高度集权与“家长制”管理等问题。②民营企业信用意识不强,影响企业融资。信用是经济主体在长期博弈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行为约束。在市场经济处于初创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对策

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解决好其融资问题。

1.转换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繁荣市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

们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消除所有制歧视,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坚决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经济基础和必备的条件。

3.建立和完善担保与评估体系

(1)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担保体系。我们应该多渠道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

国家信用担保机构。国家信用担保机构是由地方和中央预算拨款设立的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协会担保机构。协会担保机构就是由各民营企业出资筹建的担保机构。该担保机构不受政府控制,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各成员企业的信用达到担保的目的。同时,协会担保机构还可以起到联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作用,促使政府部门与企业多方位的对话。

商业担保机构。商业担保机构与前两种担保机构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有商业性质。它是由私人或者是企业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采用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机构。商业担保机构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担保体系。

(2)提高民营企业信用水平

民营企业要从进行产权开放、资产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财务制度,增加透明度;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几方面着手,完善自身决策、运行和管理,接受社会公众舆论监督,使企业传递出来的经营信息真实有效。

4.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服务体系;完善审计、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制度;有关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我们必须尽早制定诸如“民营企业法”、“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法”,以及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做到有法可依,给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

5.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民营企业的出资人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应当增强法律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在融资过程中,应杜绝不良信用行为的发生,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

总之,要改善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政府和各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建立起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支持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袁卫秋.静态权衡理论与啄食顺序理论是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古志辉.战略扩张与融资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4

4林毅夫,李勇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5田小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04

6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

本篇文章来源于世纪论文网:

推荐第4篇: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人防工程建设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功能范围广,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应针对人防工程,搞好质量管理,抓好施工质量对提高工程战备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提高人防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便离不开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的良好管理。本文通过对当下人防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管控措施和改善措施,对于提高人防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防工程;质量管理;安全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防安全的建设,人防工程作为国防安全建设的重要项目,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更多的企业开始投资和参与该项目的建设,通过包揽整个人防工程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利益的趋势有利有弊,引起更多更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来参与人防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周转,这固然是有益的一面,但是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人防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利益的诱惑使中间商从中作梗,施工材料的不合格,施工人员水平的不专业,施工过程对施工标准的降低,以快速完工为目的缩短工期,潦草施工等严重影响整个人防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这些质量问题我们不容忽视,及时解决才能保证人防工程的安全性。

1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人防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着整个人防工程的安全系数,以下从人防工程中存在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包工企业急功近利以及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等方面分析了人防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现在,由于很多施工单位很少是以抓好施工质量为施工目标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转包和分包的违法现象,所以导致转包或分包出去的业务质量上很多达不到要求,因为承包业务的人员复杂,并非是专业的人防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故而,他们的施工水平很难达到要求,施工技能和施工水平的不合格又很难保证完成业务的质量,一来是施工者的专业能力不够,二来是施工者的态度不负责。另外,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混乱,故而影响施工质量。1.2包工企业急功近利。一般按照国家的要求,只有正规的有能力的企业才有资格承包人防工程的建设,然而,很多大型企业为了尽快完成项目,获得利益,便选择缩短工期。为了缩短工期,便出现了分包和转包的违法现象,由此便出现了一系列的诸如偷工减料,急于缩短工期而忽视作业质量,从而影响整体防空工程的质量。1.3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现如今,经济越来越发展,各种提供建筑原材料的企业或工厂竞相出现,鱼龙混杂,质量不一,有些承包防空工程的工厂或企业的采购成本低廉的建筑材料,导致质量不过关,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水平,另外,施工场地上的人员复杂,素质低的有,不负责任的有,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材料被偷运出场地,导致场地原有的材料不够,而有些负责人却视而不见或小惩一下,最后,缺少的材料用后来购买的质量不一致不合格的材料用来补充,觉得只是一小部分,无伤大雅,然而却不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解决措施

2.1增加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指导,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施工场地上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短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建议国家可以增加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的扶持力度,另外,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学识上增加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应用于实际,鼓励大家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为国家的人防工程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作为专门服务于防空工程的企业和公司应该增加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的同时,还要注重招揽更多的相关管理人才,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最后,负责监管防空建设事业的相关单位要做好对包揽工程的公司和企业的监督工作,禁止直接承包防空工程的企业或公司再次偷偷的分包或转包出去给小的不合格的施工组织和个人,减少水平不达标施工人员率。2.2加强对包工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加大对包工企业的监督管理是提高整个防控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当下,很多企业出现的施工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企业的不负责以及企业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的为了防止和减少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或公司的监管和审查,在企业承包工程的时候,签订承包合同,并说明相关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规定企业只能直接全程负责到底,不得分包或转包给他人,不得因为急功近利而故意缩短工期或忽视工程的质量等,若有违反,实行赔偿责任。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监管人员还要全程跟踪和检验施工的质量,对于不合格的施工作业要求返工。施工结束后,还要在专门的防空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和检查,从而做到全程监督和管理包工企业的施工质量,以防后期防空工程的质量问题的出现。2.3规范和指定防空工程施工材料型号。加大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和相关高校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包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和制定防空工程施工的材料规格和型号也是提高人防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防空建设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写明防空工程中哪些是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从而从基础上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

现在防空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司的投资关注以外,越来越多的施工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人防建设的施工管理质量的提升做出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丽波.人防工程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5).

推荐第5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及解决(论文)

浅议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目录

一、电子商务产生的必然性……………………………………………………………

1二、物流及物流配送……………………………………………………………………

1三、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瓶颈……………………………………………………

2四、解决方案……………………………………………………………………………

3(一)建立完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3

(二)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3

(三)促进信息系统一体化………………………………………………………………

4(四)建立基于Web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4

(五)大力培养物流与配送方面的人才队伍……………………………………………4

[摘 要] 企业电子商务的崛起,使物流配送越来越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物流配送系统的滞后状况,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瓶颈。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想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瓶颈 解决方案

浅议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企业电子商务的崛起,使物流配送越来越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物流配送系统的滞后状况,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瓶颈。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想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

一、电子商务产生的必然性

21世纪将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是21世纪的特征。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要经济贸易方式之一,将为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变化。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电子商务打破了地域分离,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传统贸易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特点可以归纳为:高效性、方便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及协作性等。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商务活动,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电子商务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在电子商力环境中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交易伙伴,选择商品而不受时空限制。电子商务将大部分商务活动搬到网上进行,企业可以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为弱小的公司参与竞争提供了机遇,对于没有财力雇用太多工作人员的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只要有一个网址就可以与大公司竞争。

二、物流及物流配送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的统一,是实现原材料市场到消费市场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一个企业的物流是企业内部进行定位的核心能力。

物流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它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配装、运送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即在集货配货的基础上,按用户在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送运,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1]。物流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物流的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通过配送,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完成配送活动需要付出配送成本。对配送的管理就是在配送的目标即满足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与配送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在一定的配送成本下尽量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或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下使配送成本最小。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瓶颈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有: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仅局限于信息流、商流和货币流的电子化,忽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管理技术落后;传统储运的体制和手段阻碍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滞后;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程度不高,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很多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存储等层面上;二是物流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装备水平低,物流技术水平的落后,使物流体系不足以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更加剧了物流的瓶颈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必须在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一个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的物流配送体系,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及服务内容不断的提高的需求,从而将商品快速而完整地送达客户手中。

因此,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诸环节中的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物流配送的落后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我国现行的物流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

1、观念方面。传统存储运观念、体制、方法对现代物流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了网络的继续扩大,社会上重电子,轻商务,重商流,轻物流的倾向比较严重,电子商务公司对配送理解是从电子商务本身需求的角度来提出的,对物流企业来说则是市场机会。解决电子商务的配送环节不仅仅是物流企业的问题,更需要电子商务公司的积极参与和协助,电子商务公司不应过多地指责配送企业服务价格过高,不能及时送货以及不能提供遍布全国甚至全球配送体系的不足。

2、企业自身方面。企业分析能力差,物流选择随波逐流,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方案,导致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不能及时送货,对物流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对配送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为物流企业整合系统内资源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需求,成立全国性的、遍布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适应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3、基础设施方面。物流基础设施不配套,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体系还未建成。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专业化分工特点日益明显,物流的组织和管理都不断向综合性发展,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载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我国目前的

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的对物流进行统筹和规划,妨碍物流社会化的进程。

4、配送中心规模小,发展不平衡。配送的优越性在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行业限制,地域分割的影响,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程度,形不成规模优势,导致配送双方的积极性受挫。此外,以企业集团内部为对象的专业配送发展较快,而面向社会的区域性配送发展比较滞后,这就形成了社会配送资源的闲置与重复配置的突出矛盾。

5、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首先,目前我国配送中心的应用程度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心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地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线,最佳库存控制等方面,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其次,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原来物流设施转过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功能都比较落后,同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仍有相当的差距。

四、解决方案

若想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如果不解决好物流及其配送中的瓶颈问题,那么电子商务的实施也等于是空中楼阁。

(一)建立完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主要是指融资、产权转让、人才使用、市场准入或退出、社会保障等制度,而这些制度方面的攻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设置,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实施创新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首先要创新观念,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提高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二)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

只有根据业务流程设计的企业系统,才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集成,更好地适应组织机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思想使人们有意识地审视现有业务流程的运作情况并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并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在流程合理化和优化的基础上再设计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充分挖掘信息系统的潜力,大大地提高了流程的营运效率。因此,在物流企业内部实施业务流程重组非常必要。

(三)促进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是物流企业的命脉,必须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无差错的移动数据,实时、自动的更新数据,提高物流全过程的可见性。为此,需要建立最具有兼容性的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不仅要与企业运行的任何系统完全兼容,还要具有可扩充性以满足业务增长需要。

(四)建立基于Web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

从事配送业务离不开“三流”,其中信息流更为重要。实际上,商流和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的,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从根本上保证了商流和物流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另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5]。因此,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是我国物流业再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切入点。

企业电子商务的崛起,B2B、B2C的发展,分销渠道的进一步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物流配送越来越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应该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企业能够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配送解决方案。而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除了具备现代化、自动化的硬体设备及电脑资源外,更应该具有结合两者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及配送的效率。另外,在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交易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客户在地理分布上可能是十分分散的,并且要求送货的地点也不集中。

(五)大力培养物流与配送方面的人才队伍

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一是在许多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中比较落后,在高等学院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学院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因此,强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建立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对确保现代物流的顺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

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而物流也可以对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与效益、协调电子商务的目标、扩大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实现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集成、集成电子商务中的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等等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使电子商务成为下个世纪最具竞争力的商务形式。

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商流和货币流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但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物流运输企业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正是势在必行。所以,在关注电子商务的同时,要以更大的精力建设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逐渐改善我国的物流平台,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中国市场刚刚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跨越发达国家物流发展初级阶段,利用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几乎与世界同步的优势,借鉴国外物流发展的先进技术,进入物流的快速发展轨道。

推荐第6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论文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论文

——七班,万吉祥 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事例:1.正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011年4月17日报道,在湖北省宜昌市,又有一种食品出现了问题。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了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共查获\"毒生姜\"近1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敲响警钟。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遭曝光,不断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也降低

2.“三鹿奶粉”事件背景2008年9月上旬开始,一场史无前例的食品安全事故席卷全国,国人震惊。截至2008年9月21日晚8时,因为食用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全国共有39965名婴幼儿接受门诊治疗咨询,4人因肾衰竭死亡,其中12892人仍在住院治疗,症状较重的婴幼儿104人。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将公众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政府的监管层面上。文章从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初级原料生产者监管缺失、监测预警体系缺位、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失衡以及政府监管失控,并从政府监管组织结构、综合监管手段以及政府监管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对策。食品安全问题是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近年来许许多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及公众的精神与道德底线,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加大整治力度,为公民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利。从根本上解决食品问题!

推荐第7篇:景观设计不足的解决路径分析论文

中国的古典园林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和谐自然,似乎会说话一般向游人娓娓道来那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国古典园林与人是一体的,景观分明,随着观赏方位不同,画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开合自如,虚实对比的连续画面呈现在游人面前。而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与人交流对话的功能,所以要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与平面设计充分结合,让现代设计散发出传统的味道,共同为园林设计的进步做贡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过于孤立的现象,主要是与周围的环境与地理条件相脱离,营造出的完全是自然的天堂。事实上这是破坏原本地貌的方法,破坏了自然的和谐,针对这一问题,要善于借鉴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习惯,从老庄思想中表现自然美,运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借鉴自然原有的地形,不仅省时而且省工。同时要注意远近结合,互相呼应。自然地形在某些时候可以容纳人为设施,而在时间上要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道路景观设计为例,如果设计人员一直纸上谈兵,没有加强对地块性质的调查,对地块的用途不够清楚的话,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在空间上同样要注意远近结合,由于任何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也被远方的游人所欣赏,这是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借景借的巧妙,就会收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追求的更多是思想,不是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之美。意境是园林设计人员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寄托,是观念与理念的一种理想境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改善现代园林设计中思想苍白的问题。首先,要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现代园林设计情况来看,一些设计过于苍白,缺少文化气息,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设计者缺少文化造诣。而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均以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物为基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意境是园林建设者共同的追求,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观的概括与提炼,赋予景象情感的寄托,加以引导与深化,使欣赏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产生共鸣,激发深入的想象,以此来弥补与补充眼前景象所不具备却暗含的内容,感悟到景象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享受到园林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注意实际的设计与思想融为一体。造成现代园林设计差的原因除了设计者文化素养不足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脱离,没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根本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园林,缺乏生命力,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对此,现代园林的设计者要善于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有关知识来弥补其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心情,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共鸣,洞察人的情感,体会到文化与哲理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单体产生一定的共鸣,提高现代园林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仍然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将继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挥力量,充实、完善现代景观设计,推进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

推荐第8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解决对策论文(优秀)

摘要: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实现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能够起到作用。在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作为一个重要的保护装置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故障,本文将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引发的故障以及其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故障;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电气化设备的不断增多,对电力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故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对这些故障问题进行解决,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1什么是继电保护二次回路

(1)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特点。在当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由于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其组成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现阶段使用较多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主要由测量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开关以及电源信号系统及部分组成。通过设置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可以通过以低电压的形式实现对电力设备的保护。同时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由于组成较为复杂,涉及的系统较多,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多个系统共同参与配合才能实现其功能和作用。因此继电保护系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安装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作用。首先,继电保护具有一定的安全价值。传统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由于故障率较高、反应速度较慢而使得其对电力系统的保护作用大打折扣。通过进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可以实现自动化运行因此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在线分析。这种优点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现阶段使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装置集成程度较高,因此在使用和维护时更加方便,这些优点可以有效的降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运行过程和维护过程中的成本消耗,降低了电力系统整体的成本,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最后,具有强大的功能。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不仅具有较大的控制范围,而且在加装以后受到保护的空间也相对较大。因而实现了其优势的较好发挥。

2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长处

(1)安全性能较高。现阶段使用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装置其组成以及运行系统都采用了最新的现代化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实现了操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由于操作的原因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了故障率的降低。同时,由于其较高的集成性使得在进行维修和检查时较为方便,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的提高。保证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经济性较高。较高的集成性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这不仅使得在进行设备装配过程中的消耗较低,同时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在出现故障时对一些元器件进行更换时也较为便宜。较低的成本和较为简单的检修装配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因此在新阶段的电力系统中大量使用。

(3)优良的性能。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大面积使用使得电力系统抵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对于一些具有腐蚀性质的环境具有较高的抵御能力,同时对于电磁干扰也有了较好的抵抗能力。优良的性能使得现阶段电路系统整体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3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故障分析

(1)数据破坏。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运行过程中优势会出现一些差动,差动以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这种误差的出现不但会使得电力系统终端保存的数据受到破坏,同时还会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灵敏性受到影响,因此会对准确性降低。

(2)线路受损。由于继电保护在装配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线路。因此,在进行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线路受损的情况。这会使得回路的切断能力受到影响。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线路闭合不良和熔断机制出现问题,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性能下降。

(3)容量受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在发生故障以后会使得电路系统的容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电缆、断路器发生容量受损的情况。这些功能在出现故障以后会加速设备的老化速度,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容量受到影响。

4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1)进行负荷检测。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装置中的负荷,因为负荷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因此,在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适当的对互感器电流负荷进行一定的降低。可以通过减小电阻,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以及进行定期状态检查等。

(2)进行质量检修。由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同时系统中各个元器件的质量都会对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市面上售卖的电流互感器品种繁多,在进行选择时要依据系统的实际需要进行。对于电流负荷过大的继电保护设备,在进行差动保护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气隙的电流互感器。这种装置铁芯磁性较小。这会使得电流互感器不易过载,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保护性能。同时由于其磁性较小,对失衡以后的电流可以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

(3)进行保护检修。在进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维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进行差动保护以外,还可以进行比率差动保护。这也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一种保护措施。这种保护措施可以应用于二次回路的故障检测中。

5总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的各项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各项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作为一项重要的电力系统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行中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对故障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永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检修维护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3).

[2]喇晓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故障破坏作用及提高其正确性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0).

推荐第9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论文

为了进一步强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乌拉圭回合谈判较全面、彻底地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作了改进,最终形成了《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通过这样一个强化了的机制,世贸组织希望能更迅速、更有效地处理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维护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督促各成员更好地履行各项协议的义务及其所作的承诺。因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还不能够说它就是完善而成熟的,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归纳下来,可以分为两类:《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自身的规则性缺陷以及《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作为国际力量制衡产物的结构性缺陷。

一、规则性缺陷

1.缺乏有关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的条款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对一些行业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正,同时,又作出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于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的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条款。因此,对于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而言,如果遇到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纠纷就会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从而难以对此二者的纠纷进行公正裁决。

2.执行期限过长

虽然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对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行了限制,比较《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时期的争端解决程序大大缩短了时间。但是,从向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诉讼开始,各个环节消耗的合理时间加总长达27个月。但是,商机往往一闪即逝,经过如此漫长的等待,即便最后公正的裁决下来,并且得到了执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尤其是那些对外部经济依赖性很强的国家和部门而言,影响可能已经是巨大而难以弥补的了。

3.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损失问题

虽然在《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的第22条涉及“补偿”,但是,那是针对在“建议和裁决未在合理期限内执行可获得的临时措施”。在申诉、裁决和等待执行的“合理期限”内所发生的经济损失,没有任何的条款规定进行何种程度的赔偿。并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些特殊及差别待遇条款难以有效执行。

虽然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提出了8条倾向性规定。但是,如果仔细地看那些条款,就能够看出来很多其实是出于道义性的,流于宣言式的承诺,可操作性并不强。如第21条的第2款规定“对于需进行争端解决的措施,应特别注意影响发展中成员利益的事项。”但是,具体特殊的问题和利益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内容和要素,因此,在实际案例的进行中,很难具体操作。虽然说,要作出具体的规定的确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条款的含糊不清对于实际操作造成的无效率和困难也是有目共睹的。对发展中成员的倾斜性条款多半流于言语上,难以具体操作执行。

二、结构性缺陷

发展中成员难以真正实行交叉报复方式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它以强硬的经济制裁方式对裁决的实行进行监督。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止减让和交叉报复。如果涉及发达成员对其他发达成员或者发展中成员而言,这样的经济制裁措施是可以真正保证履行,并且带来很大的威慑力的。但是,对于发展中成员对一个发达成员而言,是不是能够真正实施这样的经济报复措施还有待商榷。

一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对发展中成员的经济依赖较小,即便是受到报复,其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同时,发展中成员必须要考虑长久的经济利益,甚至要考虑政治利益。因此,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放弃这样的报复,委曲求全。

而另一个缺陷就是发展中成员的建议难在世贸组织通过。

为了提高世贸组织的运作效率,减少自身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发展中成员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比如:延长发展中成员的合理执行期限,缩短发达成员的合理执行期限;设立监督机构保障条款落实;改进技术援助体制等。但是,由于发达成员考虑到自身的利益,缺乏推进这些改革措施的兴趣,同时由于发展中成员的力量仍然薄弱,这些建议一直都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难以通过。

推荐第10篇:解决鲁迅教学难的拙见论文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段文华

学号:200802024223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08级 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现在,在中学教材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鲁迅教学难”,对此,不少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删掉初中的鲁迅作品;有的主张应加多鲁迅的文章,然而,他们的争论都只仅仅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对此,我从编写教材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

鲁迅作品

教学难

拙见

当下,在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学习的难点。众多语文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讲解鲁迅的作品,更不知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而学生更是觉得鲁迅文章难读,不仅文字拗口,意思更难懂,更别说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了。因此,出现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能懂则懂,不强求。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亲自到学校考察过,他们不知道,在中学的考试中鲁迅作品出现的机率达到了80%,这不得不促使学生们学习。在这里我们尚且抛弃那些对鲁迅不纪念的说法,从实际的需要就能明白其作品的重要性,更别谈其深刻的革命性、哲理性了!对于一个离我们时代很远的人物的作品在理解上是肯定不能到达当时的效果的,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不懂得当时的社会,不能理解当时人的思想。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初中教育中抛弃鲁迅作品的学习。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又是不现实的。对于我国文化巨人的作品怎能完全抛弃呢?面对这种困境,鄙人对此问题有以下解决拙见。主要从三大部分着手:一是教材的编选,

二、具体的鲁迅教学。

三、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新课标的形式下,对于鲁迅作品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水平而选取,其中学生不仅仅以城市为主,应考虑到乡村学校,在选取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淘汰,把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又难懂的作品首先排除,然后根据近几年所选取的鲁迅作品列出一张清单,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校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哪些作品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然后选编入教材。从现在的教材看来,这一点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初中一年级的教材就一篇《风筝》,其文章短小,相对而言是最容易理解和学习的。

其次,对选入课本的鲁迅文章,老师在教学中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最大努力理解。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正确认识鲁迅,消除其心灵隔阂。

和一般作家比较而言,要解读鲁迅其文,必须先解读其人。鲁迅虽然戴有巨大的文学光环,作为老师也应该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解读,不要在心里就产生一种疏远感。从而来缩短读者与他的心灵距离。从心灵深处敬佩他,接纳他!老师只有首先对鲁迅感兴趣,学生才能去学,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最直接影响者。

2、调整教学的目标,偏向人文内涵的学习。

文学教育包括文学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内容。鲁迅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对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人的存在的关怀和生存意义的寻求,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生内涵,这也正是其难学的原因之一。但又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转向,不要像传统教学一样把文章死记硬背,而不懂其意思。在教学中,老师不一定要把其深刻的人生内涵全部挖掘出来教授给学生,哪怕只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个人生哲理也行。

3、适应语言习惯,把握语句含义,掌握主题思想。

鲁迅作品往往出现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交错出现,让学生觉得生硬、难懂,这是和他生活的年代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老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找出其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重点加以分析与讲解。比如说《孔乙己》中,结尾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其中的“大约”,“的确”似乎已经矛盾了,实则不是的。中学生都能判断其不矛盾,但不是所有的都懂得其言外之意的。作为老师就应该从孔乙己早已经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了讲起,既然是一个“多余人”其结局必走向死亡,因此说他的确死了,而“大约”更说明了对于一个“多余人”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的。这样,学生就能十分清楚其不矛盾的原因了。

4、抓住鲁迅写作的常用手法,从而探寻其主题思想。鲁迅的作品其手法的运用不拘一格,因此老师要把握其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从而解读作品。比如,他常用对照的手法,在《故乡》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通过三代人的对照,反映社会的黑暗,让人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这三代人。把握住了其对照手法,就能更好的理解当时社会所造成的结果。

5.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对于鲁迅的作品,老师的理解要比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毕竟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性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理解起来比较轻松。鲁迅自己也说过:“我的作品适合三十岁的人阅读”。但老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的理解,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情。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体现了当时社会已经把人逼的走头无路的境地了,只有两条路可走,其结果只有一个。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后,也就知道了该怎样来运用它,在什么样的情景中运用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鲁迅教学难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但希望广大争议者不要只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应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怎样化解学习难的问题。争取早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争议”。

[参考文献]

[1]李维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J]考试教研2007年3月

[2]曹敬玲 新形势下的鲁迅教学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3]陈月华 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重新定位[J]教学月刊2007年12月

[4]李湘莉 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的及格方法[J]阅读教学论坛

第11篇: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论文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风险、收益、资金需求各不相同,融资方式也不应是单一的方式,而应是有效的组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近期应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明确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职责;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改革现行银行信贷管理方式;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组合;风险投资;银行信贷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尽管如此,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如创建初期风险较高、自身资产规模较小、经营体制不健全、盈利能力波动较大等,其在市场上融资较为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及其经济潜能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与规律,科学掌握其融资特点,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组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可分为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险、收益、资金需求特点及需求量都不相同,因此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融资特点与融资渠道也不尽相同。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不同融资方式。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各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同、风险与收益要求不同等,更要注重在每个阶段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融资方式的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创业期特点及融资组合。

在创业期,企业主要是利用新发明、新技术,完成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但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产品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它可能高达30%左右。市场风险是指生产出来的符合标准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能否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一个新产品从研制、开发到试生产、批量生产,一直到产生效益,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市场情况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原来预计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很可能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或是竞争对手已经抢先一步推出成熟的产品。由于这些客观风险的存在,加之企业没有以往的经营记录,投资风险仍然较大。这一时期企业融资只能采取以下各种组合方式:(1)内源融资,创业者通过自身渠道输入适当的资金。(2)政府科技基金。一般地,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无商业价值,且投资风险较大,投资责任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设立了中小科技企业基金,以支持其发展。目前,我国科技部设有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各省市也设立了相应的支持企业创新的基金,如高新技术企业担保风险基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等。(3)天使投资资金。天使投资者通过利用自己富有的资金和创业经验,帮助新兴科技公司创业与发展。之所以称之为“天使”,是因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对创业者而言,确实如同天上下凡的天使一般,为创业者提供难得的资金,并通常提供经营上的建议和顾问意见。(4)风险投资。是指一种直接面向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即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资于新近成立或快速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在企业发展成熟后则通过资本市场出售和其他方式转让所持有的股权以收回投资并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继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风险投资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期和成长期的最佳融资方式。

2.成长期特点及融资组合。

在成长期,企业的新产品经过不断改进,产品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新产品已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并被逐步认可,销售规模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获利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随之降低。但企业为了扩充设备、拓展产品市场,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阶段,尽管企业已经具备了向外部融资的条件,但由于风险因素并未消除,投资风险依然较高,获取一般银行贷款和在主板市场融资仍几乎不可能。其主要融资组合方式为:(1)二板市场融资。二板市场是指在一国证券主板市场(第一板市场)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其明确定位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与主板市场相比,二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标准和上市条件相对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容易上市募集发展所需资金。应当明确,2004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块是对二板市场的积极探索,它是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条件成熟时将整体剥离成为独立的创业板市场。(2)银行担保贷款。是指借款方向银行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为还款保证,借款方不能履约还款时,银行有权按约定要求保证人履行或承担清偿贷款连带责任的贷款方式。处在这一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欲想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比较困难,但可通过此种方式融资。(3)买壳或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筹措资金的目的。而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实现母公司上市之目的。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即“壳”,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经营管理不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其向社会融资的能力,寻求更大发展。(4)风险投资。

3.成熟期特点及融资组合。

在成熟期,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得到市场的检验,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产品逐步进入成熟期。此阶段,产品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均趋于明朗,原有的高风险也逐渐降低,融资渠道迅速拓宽。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基本上在这个时期套*退出。这一阶段的融资组合方式为:

(1)主板市场融资。是指通过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而融通资金。主板市场所容纳的上市公司基本归属成熟产业,公司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发展也会相对稳定。

(2)银行贷款。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自己的信誉、行业地位而从商业银行获取的商业贷款,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

(3)国外资本市场融资。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发展潜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到国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从而筹措资金。据报道,目前新加坡、美国等地的资本市场已开始重视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推荐上市工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目前,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大。就整体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资金需求都在迅速增长,因重对以下融资方式进行创新与突破。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陆续实施了星火

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和新产品计划等,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但它们主要集中在支持技术创新的成熟阶段上,目的在于解决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我国风险投资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也更加重要,政府应逐渐加大这一方面的支持。政府可直接组建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以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开发。需要说明的是,政府直接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投资还不被社会众多人所接受的时候,其发挥的表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反可能会限制其发展。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作用,引导其他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美国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解决创新型技术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美国于1958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中小企业管理局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担保的方式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而很少直接参与到风险投资实务中去。总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效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以少量的引致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完善风险头资运行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基本保障

经验表明,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发达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资料显示,美国90%的高科技企业是按照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起来的,正是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才铸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新经济”。反观我国,尽管风险投资正在兴起,各地政府相继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但由于缺乏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切合实际的简便易行的营运机制,缺乏公正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一个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潜能未能很好地发挥,也未能很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完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途径。 第一,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风险投资的主角仍是政府,或者是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其资金来源仍然主要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过于单一。这种以政府出资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难以满足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必须加以创新。西方国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大都来自机构投资者,比如美国是风险投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据1995年统计,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养老基金占38%,基金会和捐赠金占22%,银行与保险公司资金占18%,个人占17%,其他占5%。现阶段,一方面,我国政府应抓紧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风险投资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允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资金介入风险投资。

第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网络。由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许多好的投资项目得不到风险资本的支持,而大量的风险资本又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向。因此,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我国应尽快着手建立和完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投资信息交流网络。一是要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够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准确的各种信息和评估报告;二是应由政府出面建设一个高效率的风险投资网络平台,为风险投资行业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对接。

第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获取资本性收益,而非财务收益。风险投资的失败机率虽然很高,但一旦成功,其回报率也相当高。在西方国家,其平均利润率一般保持在30%~60%,远远高出一般投资项目,甚至使向来以稳健着称的商业银行也为之动心。但这种高回报,最终取决于是否有一种风险资本顺畅退出的机制。只有能够自由而有效地退出风险企业,风险资本才能保持其灵活性,不断选择和支持新的风险企业,从而使风险投资保持生机与活力。在西方国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主要有三种方式:公开上市、股权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股权。其中,公开上市既能使创业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大提高并得以实现,又可以增强其原有股份的流动性,为企业日后的再筹资打好基础,故其是首选退出方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创造条件,扶植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二板市场进行融资。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主要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而非高科技属性。这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极具潜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非仅有科技因素即可。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政府应积极对其进行“孵化”,助其进入中小企业板进行融资。通过中小企业板的建立,风险投资资本可以较便利地退出,消除了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后顾之忧。二是恢复建设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对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上市融资条件苛刻,耗时耗力,并非最佳选择,而柜台交易市场交易灵活、交易成本低廉,且对于交易股票的条件要求较宽松,更适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证券化的股权流通和交易,便于风险资本的灵活退出。但鉴于我国1993~1997年之间对于场外交易市场探索的失败,在重新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各类市场风险的防范工作,完善交易程序和交易制度,保证交易过程的透明、合法、公平和规范。三是完善破产清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实施破产清算铺平道路。由于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一旦确认所投资的企业失去发展可能性,风险投资机构就要迅速通过破产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的发生。虽然破产清算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式,但

美国的事实表明以破产清算方式退出的投资大约占风险投资的32%,以这种方式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应该说,破产清算也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途径。

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完善,风险资本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会比较顺利,退出通道也会比较畅通。 (三)改革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期,由于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尚未形成自己的商誉,资产规模较小,金融机构无法知晓企业的资信情况,因此,企业欲从银行获取贷款确实很难。但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商业银行就可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企业,为其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

1.积极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中小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天然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因其规模较小、分支机构较少、立足于地方经济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务应当来自于中小金融机构。因此,新兴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就应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服务供给者,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其机构数量信贷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2.改进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此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仅靠某一个渠道的资金来源远远不够,还需其他融资渠道予以配合,形成合力。就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来看,目前需着。目前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沿用了原有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风险程度,通过制订严格的审贷分离、三级审批制度控制风险,通过要求企业提供担保转移风险。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客观上具有点多、面广、量大、风险高、涉及行业多、所有制结构比较复杂等特点,以传统信贷方式进行管理难以把握风险,且手续复杂、管理成本较高。因此,需要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以企业发展潜质、技术领先水平、市场开发潜力、企业还贷能力、企业退出机制等为主要审贷标准,完善贷款管理方式及风险评估技术。

3.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创新银行信贷担保方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无形资产的特点,可以尝试担保抵押方式发放贷款。(1)开展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缺乏土地、不动产等传统的可以用作抵押的物品,可以考虑以知识产权作为担保品替代传统的物质担保。当然要实现这种融资方式,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2)开展订单担保贷款。如果企业拥有大量订单,就说明企业产品有市场。有市场,就可能产生利润,还本付息就有保证。因此,根据订单数量,确定贷款额度,是一种可以探讨的新的融资方式。(3)开展动产担保贷款。以企业的原材料、半产品、产品库存等动产作为抵押物发放贷款,对银行来讲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贷款方式。动产本身流通性强,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关键是要正确给予估价。

4.加强与风险投资方式的融合,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在决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时,可与商业银行合作,由银行对企业提供结算、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这样,银行可以明正言顺地介入企业,为下一步银企合作打好基础。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扩张,其对资金的需求加大,由于事先已经对企业有了充分的了解,银行就只可以对一些发展前景明朗的企业及时发放信贷资金,帮助其尽快发展壮大。

(四)规范主板市场交易行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融资途径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主板市场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完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逐步改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结构。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改变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随着上述政策方针的逐步落实,我国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逐渐得到规范和完善。公司债券市场将会有大的发展,完整规范的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也为时不远。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抓住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和创业板创立的有利时机,加速企业改制,完善管理机制,力争开拓新的融资渠道,采用新的融资手段。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将涌现出大批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基金,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将为这些基金提供很好的投资工具。因此,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规范主板市场交易行为,创新交易品种,加大债券融资比重,将会有利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筹集到更多的社会资金,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第12篇: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却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中,其作用几乎被忽视殆尽。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措施;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却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中,其作用几乎被忽视殆尽。本文旨在对当前小学教学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二)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四)大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选择好的教学质量的学校成为教师的关注焦点。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都来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导致小学班级的规模不断增大。在我们县城的附小之中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在70人以上。班级学生数量众多,那么教师组织活动便愈加困难,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比较多。再加上当前学校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教师是否讲解科学知识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故而在很多的小学教学中,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多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三)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3]卢国浩.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

[4]金叶.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4年07期

[5]邓辉.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Z1)--330

第13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解决途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工程的发展受到冲击。建筑工程是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成本的缩减和建筑工程的进步是重要途径,因此,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必然选择。

1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政策因素

国家或地方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审批应立足实际,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投资应全方位考虑其可实施性,尽可能选择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建筑工程单位,遵循建筑工程的规律,结合市场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审批[1]。

1.2施工过程因素

建筑工程总造价的构成繁杂,主要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产投资三大块内容(见图1),许多建筑工程单位了为了尽快投入建设,获取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提前开工。在没有做好充分的资金预算、合同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了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难度。图1建设工程项目总造价建筑工程的人员构成复杂且庞大,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设计人员技术不到位,施工人员责任心较差偷工减料,在施工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价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会对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许多建筑工程单位的财务管理太过随意,不遵从相关规定,存在着做账、虚报造价等不良现象,往往出现造价预算和实际资金不符,无法准确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1.3工程结算阶段因素

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最容易被造价管理人员忽视的地方,致使成本浪费,资金利用率不高。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困境

2.1建筑工程造价中成本管理的缺乏

成本管理和造价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左右建筑工程单位发展轨迹和方向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成本控制能够提升建筑单位的利润,为造价管理的良好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单位和企业存在着对成本管理忽视的现象,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且工作散漫懈怠,加之企业内部的相关成本控制规定和规范的长期不健全,使得成本管理落后,制约着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2.2建筑工程单位造价管理体制的不足

目前许多建筑工程单位造价管理机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造价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阻碍大。造价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在专门的造价管理体制进行造价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的造价管理[2-3]。缺少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监管举措。建筑工程单位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和经济效益,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牟取暴利,导致建筑工程超预算、质量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2.3造价管理市场标准不健全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对市场机制依赖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招标中存在例如招标信息泄露、以计划价格为招标基础,极大的降低了招标市场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建筑工程单位的主动报价作用。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困境的解决途径

3.1建筑工程单位内部造价管理的强化

面对单位内部造价管理体制的低效率不健全的局面,建筑单位务必全面规划和管理。对单位内部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管理工作内容、方式的深入系统的了解,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规划,在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改革成本管理和造价管理体制。建筑单位提高对造价管理的重视度,建立造价人员管理制度,对造价管理员工定期培训做好引导,提高造价管理者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造价管理透明度。建筑单位应建立起工程造价信息库,从单位内部和其他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汲取有效经验,进一步为单位造价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3.2加强建筑单位监管工作

在监管工作上要根据建筑工程实施的具体阶段进行控制,对造价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以实现建筑项目按照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增强建筑项目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中,单位根据不同阶段建筑工作不同内容,从单位内部人员中选择能力强的组成监督小组,严格控制造价管理的合理性,维持透明度,提高造价管理的效率。3.3建立健全造价管理市场规范体系对市场计价标准进行调整,健全建筑工程单位招标的计价管理规范,“量价合一”,统一工程造价计算规则。强化招标市场信息的开放度和招标过程的透明性,加强招标信息的严密性,与此同时提升造价管理设计水准,为建筑单位竞标创设良好的环境,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加强造价管理能力减少人力资源、财物的浪费是重要手段。面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建筑单位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化和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要为建筑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提高建筑单位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刘文涛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荣.关于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要点问题探析[J].南方农机,2015(5):92+96.

[2]赵爱莲.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分析[J].有色金属文摘,2015,30(2):70-71.

[3]陶力.建筑工程土建造价管理问题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6):183.

第14篇:解决烟叶挂灰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

解决烟叶挂灰的几项技术措施

(云南省XX县XX镇农服站

XXX 672702)

摘要:烤烟是我县的支柱产业,是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为把我县的支柱产业和骨干财源项目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各项兴烟措施的落实,重点把好育苗关,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育苗技术,切实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正确处理烟农、企业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进程。但在实际的烘烤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科技指导的原因,出现许多的挂灰烟叶,严重影响了烟叶的质量,所以必须加以高度视。

关键词:解决

烟叶

挂灰

技术

措施

众所周知上部烟叶或厚的叶片烘烤时经常出现挂灰现象。叶片上出现灰褐色或棕褐色小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片状。如果遇到干旱天气,这种挂灰现象会更加严重,例如我们县近年来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景,烟叶挂灰现象较为严重。但是上部烟叶烘烤时,雨水较大,烟叶挂灰亦较普遍,个别乡(镇)的部分烟叶挂灰极为严重,这是上部叶烘烤时出现的新问题。烟叶挂灰后,质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烟叶挂灰问题,但此问题一直未被列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解决。近几年,我们在指导烟叶烘烤的实践中,与当地技术员和烟农共同研究解决了烟叶挂灰问题,初步摸索出几项行之有效的技

- 1大约待12h后,开烤房门看到烟叶由于吸收水分后,由凋萎变得滋生膨胀起来了,说明水分已被吸收到烟叶组织内部,不仅仅只是附着在烟叶表面上,而且起到了提高和平衡烟叶含水量的作用。此时可以点火烘烤,按正常上部烟叶的烘烤技术进行操作。多次烘烤实验表明,采用上述加水办法,促进了烟叶变黄,烤后基本无挂灰现象,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上部烟叶含水量大产生的挂灰

烟叶生长后期,雨水偏多,上部烟烘烤时含水量较大,烟叶挂灰现象较普遍,个别地区挂灰极为严重,甚至透过叶背,烟叶使用价值极低,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这种烟叶挂灰不同于上述第一种情况,这是上部烟叶烘烤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一)烟叶挂灰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从各地挂灰的叶片看,主要是灰褐色或棕褐色的斑块较多,且透过叶背。有的叶片上也带有少量的未透过叶背的灰褐色或棕褐色的小斑点,还保留烟叶的基本色,挂灰的状态类似轻微烫伤或轻微蒸片,这种挂灰多数出现在叶片的中部和基部,叶尖部较少较轻。因此,挂灰的主要原因是烟叶水分较大造成的,即在定色的中后期烟叶水分未能及时排出来,在高温下烟叶含水量仍较多而发生了“棕色化反应”所致。据安丘市烟农反映,1998年上部叶含水量偏大,要7.8kg鲜烟才能烤1kg干烟。尤其是挂灰严重的地区反映,都是大雨后采烤的上部叶出现了严重挂灰。在实践中大雨后采烤上部叶都出现严重挂灰。采烤中、下部叶无挂灰,而雨前采烤的上部叶基本无挂灰,这说明挂灰是雨后上部叶水分偏大造成的。为什么

- 3易促青应升至36℃保温,黄尖后再升至38℃,38℃保温至变黄3成左右再升至40℃,保温至烟叶变黄5~6成,再升至42~43℃,保温至变黄不超过八成,湿球温度38~39℃,再升温转火。

2.八成黄早转火,慢慢地提早排湿

烟叶达八成黄转火,能及早地进行高温脱水,脱水时间亦较长,水分易脱出来。如果42~43℃变至全黄后转火再高温脱水,这样脱水时间短。因为此时烟叶已变至全黄,应及时转火定色,若拖长时间易发生“棕色化反应”。时间短,水分不易彻底脱出来,亦会产生挂灰。所以不能全黄再转火,以八成黄早些转火较好。 因烟叶水分较大,应提早排湿,八成黄转火时开始排湿。排湿要慢慢地进行,天窗可开1/4~1/3,地窗开2~3cm的缝隙。主要应根据湿球温度的要求来掌握天地窗的开度。此时湿球温度应保持在38 ℃左右,还要将排湿的时间尽量安排调节到气温较高的白天避免在下半夜排湿而降温。

3.拖长中火(43~48℃),高温脱水

转火后拖长中火的时间,43~48℃约保持24~30h进行高温脱水,可采用每升1℃保持4~5h,慢升温使烟叶较多的水分在高温下慢慢地蒸发出来,使烟叶边升温脱水、边加大变黄、边排湿干燥,三者相互协调进行,45~46℃时烟叶要达到全黄。43~48℃湿球温度保持在38~39℃,48℃时烟叶应达到小卷筒,叶片干6~7cm开始卷筒。

4.实施“低温定色”

一般烟叶50℃时达到小卷筒的状态,烟叶含水量在50%以下,此时再升高温度超过50℃不易发生“棕色化反应”。上述挂

- 5

第15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困境及其解决策略论文

1 当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困境

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科学知识和方法论从来就是构成科学的两大部分。从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通讯》发表《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开启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序幕以来,我国对图书馆学方法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少成就。一方面,学者引入、移植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并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沿着专门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的基本命题出发,大量学者试图研究构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然而,在现实研究中,图书馆学所使用的方法极为有限,对于实际工作的总结多为概括与描述,缺乏科学论证与推理,经验方法为主要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难免长期停留在经验总结式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而在理论构建中,研究者又似乎把理论当成纯粹思辨的产物,大多出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而缺少经验、数据的支撑。虽然思辨方法能够把图书馆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理性考察,但却造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泛化,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脱节。在专门方法的研究中,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有无及其何谓图书馆学专门方法仍然没有取得共识,而即使大多学者赞同文献计量法与引文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可这两种方法在目前图书馆学的实际研究中应用的比率也比较低,并没有成为图书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图书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我国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至今仍是一门未竟的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方法论上的保障。那么在现阶段,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2 从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来寻求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出路

影响图书馆学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5种代表性观点,即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对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论争,笔者赞同王子舟先生的观点,即图书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从科学对知识门类的划分来看,当代的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内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显然,图书馆现象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也不仅仅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图书馆是应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尽管每个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但图书馆知识序化与用户的知识需求是超越个人的,其一经采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制力,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发生作用,因而图书馆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图书馆知识序化及用户知识需求机制超越个人的强制力显示了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性。

此外,对于图书馆学非科学性的认识,也在于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侯经川先生指出“图书馆学学科名称的失当和学科定位的庸浅是这门学科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研究长期为一种“馆内科学”,研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具体的工作方法、操作技巧与工作流程,而没有真正把图书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当一门学科仅仅研究其工作技巧与规则,对这门学科的学术性质与学科地位存在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反过来,图书馆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并对其负有责任”,我们只有突破图书馆学机构研究范式,将图书馆学的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持续保持对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功能,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与满足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图书馆的社会性,才能克服当前庸浅的学科定位,以此为基础,逐渐改变人们对以机构名称命名的图书馆学的印象,才能从学科的层面来认识图书馆现象。

3 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当我们厘清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时,再看看社会科学是怎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突破图书馆学方法论困境的一条出路。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虽然对社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专业的学术体系与学术制度的社会科学则出现在19世纪中叶。当时,社会科学的主要科学门类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都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在此之前,人类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包含在哲学中,“独立于哲学,反抗哲学,是现代社会科学建制化或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表现”[9],当时反抗哲学的工具就是从已成熟的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实证哲学或实证主义,沿着客观实证的道路去揭示和再现人类社会,“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实证地研究社会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圣西门,圣西门认为“关于人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是一门猜想的科学,为此人们应努力使人类科学具有实证性质,把它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10]。社会认识的实证化倾向在孔德那里得以强化和发展,它将“实证”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创立“实证”“哲学”[11],孔德依据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提出了实证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即:整体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逻辑经验主义以归纳推理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实,而批判理性主义以假说演绎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伪[12],虽然逻辑经验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基本哲学倾向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理论——经验”模式下讨论问题,都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20世纪下半叶,虽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了多元主义时期,但以分析的、经验的、定量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客观性与实证性仍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核,“迄今为止,一体化的和实证的科学观仍然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科学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10],社会科学理论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词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认识形式的基本倾向,而“近代社会认识形式的实证化倾向,是与社会研究科学化的要求内在相关的”[13],社会科学正是借鉴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可见,在社会科学科学化的历程中,一开始并没有强调专门研究方法的运用,而是借鉴成熟的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实现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芝加哥学派也是从图书馆的社会性出发,把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的社会性与客观性,给当时以经验技术为主导的美国图书馆学补上了“近代科学方法论”这一基础课,从而领导了西方图书馆学科学化的历程,“他们是从图书馆外部的视角选择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研究课题,并采用内容分析、田野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手法分析图书馆问题。”[14]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认识到图书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到了80年代,其研究方法体系初步形成,标志是查尔斯·H·布沙和斯蒂芬·P·哈特合著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该书的主要论点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和其他有成果的研究方法中吸取系统化的知识,他们建立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为: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历史方法、运筹学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该方法体系强调的也是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比较图书馆学、内容分析法、图书馆用户研究等专门方法只是在其他研究方法中论及。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经验描述方法为实际工作的总结方法,而理论构建方法主要为哲学思辨方法,正是这种方法的经验性与思辨性才使得图书馆学长期处于形而上学阶段,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研究并没有使图书馆学摆脱困境。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来寻求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时,这似乎是一条出路。图书馆学的理论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而形成,并按一定程序被经验数据检验,图书馆学的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充分实证材料的支持,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叶鹰先生在论及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路径时,也提倡以经济科学、物理科学为参照学科,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尤其是数理方法等实证方法,以主流科学方法和话语系统与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15]。

4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定”,准确性、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是“实证”的基本内涵。实证方法在具体学科中有不同的运用,在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中,蕴涵着以下基本认识取向:

4.1 尊崇科学理性

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尽管西方对理性规定的认识莫衷一是,但作为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理性的界定具有某些共通的规定,即理性是对普遍必然性的追寻和确认,“理性的本质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16]。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17]。实证方法,就其思想渊源,则直接根源于培根的经验理性观,培根认为理性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学界,人文精神浓厚而理性精神缺乏,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图书馆理论中,人文主义、面向人的思想已构筑了一块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基本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图书馆学理性精神的追求滞后,理性是科学的内核,而科学是理性的外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非科学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学研究中理性精神的匮乏。

4.2 尊重客观事实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拒斥那些“不能解决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推翻的)问题,而是要依靠事实,借助于观察来确定事实,并发现诸现象之间经常地重复出现的联系的那些规律,以求得确切的、肯定的知识[13]。实证方法的根本点就在于它遵循培根的“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这一方针,社会事实是实证方法的基础,实证方法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来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我国一直重视对图书馆学本质的探求,众学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形成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文献信息论、知识交流说、知识组织说、知识集合论及知识管理论,我国对图书馆学的本质,众人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实证的图书馆学研究则舍弃对图书馆学本质的追求,把视线转移到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强调事实与经验的重要,从图书馆实践工作中来选择那些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求用户知识信息满足机制的客观规律性。

4.3 坚持理论的精确性

“实证”意思是实在、有用、确定无疑和严谨之意,实证研究的基本特点就是把数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工具而普遍采用。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构建中,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构筑在思辨方法基础上的图书馆学理论以想象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与歧义性,所得的结论过于抽象,这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虚化与范化,同时也是国内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而以实证方法构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强调定性或定量的数据、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的立场[18],所得出的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并可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实证研究可克服当前图书馆学理论过于抽象、思辨,找到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见,至少在现阶段,相对于哲学思辨方法,采用精确、定量的实证方法的研究尤为迫切。

4.4 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是实证方法的重要特性,以实证方法推导出来的理论在原则上都是可检验的[19],如果一个假说不但无法接受经验的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被检验,那就不能称之为实证科学的理论,而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构建的困境正在于此,即大多理论是研究者思辨的产物,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否,它只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构架,虽然自身可能逻辑自恰,但缺乏自我纠错机制而流于玄想。而以实证方法得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图书馆实践为基础,或者能解释已知的实践结果,或者能预言未来可能得出的实践事实,在解释或预言中,可以把理论同实践中得出的数据相比较,从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图书馆学理论构建应将研究者个人的知识以他人能够判断其真实性的方式认知,即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以理论的可检验作为自身的保护机制,这也是图书馆学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5 结语

早在20世纪30年代,Charles C.Williamson就指出:“对图书馆工作中诸问题的科学研究如此欠缺的真正原因在于图书馆员没有受过科学方法的训练”[20],这一断言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也极为中肯。从图书馆学研究实际应用的方法来看,对于实际工作概括与总结,经验色彩浓厚,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缺乏科学推导,缺少逻辑论证,经验描述方法为主要方法;而在理论构建中,我们又似乎把“理论”当成纯粹思辨的产物,大多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当我们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再看看社会科学走向科学化以及当前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图书馆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出路,即采用严密的、客观的、精确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用户知识信息的需要以及用户在消费知识信息过程的满足机制,以经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以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基本思维形式,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经验——归纳、假说——演绎的程式,用可检验的形式来阐述图书馆学的命题,从而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就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来说,至少在现阶段,大力提倡实证研究方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改变过去那种经验性和思辨性的研究方式,从而推动图书馆学向科学化发展,建立起既非经验式的“实用科学”,亦非思辨式的“行上科学”,而是抽象与具体相得益彰的“实在科学”。

第16篇:论林业生态建设困难的解决路径的论文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自然和人居环境、促进和加快林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要重点从5个方面着手:

1继续深入开展退耕还林(草)

必须继续地加大重点生态脆弱区、自然危害严重区的生态治理力度,对江河两岸、水库周边、20度以上坡耕地、“三化”区(沙区、盐碱区、生态退化区)和风口区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国家花钱买生态的办法,依靠行政手段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手段促进退耕还

2加快林木更新改造步伐

进一步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的已达到和超过成熟期的防护林,加大更新改造力度,用10~20a左右的时间进行改造,做到成熟一批、采伐一批、建设一批,使农防林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其他残次林、低质林、过熟林,也应利用5~10a的时间进行更新改造,栽植生长快、效益高的防护林树种,提高林木的整体防护功能和产出效益。

3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抓好城市绿化,建设园林化、森林型城市,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理顺城镇义务植树费收缴和使用方式,严格按照《森林法》的要求,统一由林业部门收缴和使用;另一方面要抓好乡村绿化,把生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绿色村屯,美化人居环境。

4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坚持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由政府负责的原则,建立稳定有序的财政投入机制。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的基础上,要保证各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形成以国家专项投入为基础、地方财政为补充的稳定的投资机制,真正做到公益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

5加快推动全社会办林业进程

坚持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要放宽采伐政策。要进一步延伸国家“谁造谁有”政策的内涵,通过放宽采伐政策实现“谁造谁富”,变固定资本为流动财源。在坚持天然林、造林难成活地块和易造成生态迅速恶化的地块的林木实行禁伐的基础上,对已经成熟的人工林和适宜更新的低质林,在保证还林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应允许采伐。要允许林木的继承和转让。在林木生长期间和采伐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允许继承和转让。但在继承和转让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履行手续,以保证林地不破坏、不流失、不改变用途。要制定鼓励间作的政策。在不造成水土流失、不破坏森林植被、不造成生态环境逆转的前提下,应允许在林木、林地、林间和地下实施产业开发,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在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基础上,使林业职工、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类投入主体从林业开发中获益,才能真正推进林业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推动全社会办林业的进程,从而实现林业事业变成全社会事业的目标。

第17篇:论文 安全管理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安全管理应重在实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将安全生产纳入了法律轨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以安全生产保证安全运营是地铁企业的头等大事和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地铁的安全运营为人们平安出行提供了保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在任何时期都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地铁线路公司以确保“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为中心,多年来狠抓安全生产,使安全管理各方面工作得以迅速加强,在基层工区班组的安全管理中始终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的安全管理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维修质量和安全运营,治理和消除线路病害。

几年来,我认识到安全管理就是要处理好这样一些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它包括人的主观认识、业务素质、文化层次、精神动力等;二是物的因素,包括设备、工具等;三是人与物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好这些因素,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确保线路设备稳定进而确保安全运营才能够做好,做到位,安全管理才会见成效。班组的安全管理就是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一、从5#线接收,体会出统筹兼顾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

地铁新线的接收与一般的工程项目不同的特点。在一条新线的接收中牵扯众多的工作,如路基及轨道、桥隧建筑、站场等。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单一的维修工作。一条新线的接收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流程复杂等特点。又都牵涉到人、物,以及人与物的结合。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安全工作中,人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人的因素,安全工作才能真

1正做好。因此,我们强调从人的因素抓起,在5#线项目部领导的指挥和支持下,作为中心主任,我始终从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清做好各项管理重要意义,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抓小防大”、坚持“安全关前移”、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靠基础取胜”的安全管理思想,从努力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入手。

1、从领导抓起,统一领导思想,强化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搞好安全生产领导是关键。从思路的研究到工作的部署,从措施的制定到最后的落实都要有领导亲自抓。“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职责”是我们思想统一的基础,安全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贯彻到此次新线接收的全过程。我们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议,针对当时安全状态、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需解决的安全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隐患分析、隐患治理已成为我们接收新线、消除设备隐患的群众性手段。

在5#线的接收工作中,我们针对自身工作特点明确了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推行“落实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的层级负责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制,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把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技术素质做为根本,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做为重点。

我们坚持在接收工作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安全工作目标、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从项目部领导到中心、班组直至每一名职工都端正思想,始终做好“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制度执行到位;工作安排到位;设备检查到位;整改措施的落实到位。用接收到手的设备状态能否满足安全运营的需要,能否达到开通标准,是否为日后的维修埋下隐患,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是否到位,是否称职。

2、从基层入手,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安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治本之策认真抓好,加强安全技术教育。

我们注意把握好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三个环节,把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员工个人

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5#线员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中的“第一需求”。

接收工作中贯穿始终的是“向违章违纪宣战”、“向漏检漏修和检查不到位宣战”活动,强调从基层入手,认真分析违章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根源,在员工中开展以:“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设备”为主要内容的四查活动。引导员工从职业道德、从法律的高度认清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提高敬业爱岗、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严格对违章违纪和责任事故的查处。通过向违章违纪宣战活动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坚持常抓不懈

同时,我们还通过班前会、标语板报和技术业务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在新线接收工作中我负什么责任、尽什么义务”的大讨论。通过这些措施和活动,全体员工认清了形势,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有力的促进了新线接收工作。

二、明确各级安全责任和岗位责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接收新线确保新线高水平开通的必要条件

安全管理工作是实现新线高水平开通乃至开通后新线地铁安全运营的基本手段。管理工作跟上了,安全状况就有起色。我们对上级确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制定出了配套的项目部、中心级规定,完善了我们的各个层级的安全管理体系。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新线接收工作,狠抓了四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我们十分注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各级安全管理网络。规章制度是维护生产、运营正常进行的“航标”,无论是监督管理、职责落实,还是对“三违”、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均离不开规章制度。我们对新线

接收工作始终坚持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考核指标,这些规章的制定和完善,使各层级、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可控,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寻,有制度有考核。

为逐级落实责任制,我在5#线项目部领导的支持下,与全体员工签订《责任书》,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员工人头。“责任书”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带班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关键是责任上的明确,制度上的落实。我们狠抓了“明确分工到位、任务部署到位、检查工作到位、应变能力到位” 的四个到位,真正使新线接收工作的责任制落到了实处。

2、经常性开展安全检查,分析和查找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检查是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实施、制止违章行为和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手段。查安全隐患,查违章违纪,查安全防范死角。对重点部位的设备进行重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该整治的整治,该控制的控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新线接收的工作质量。同时,我们在“各类设备的检查要细之又细,设备问题的分析要透之又透”的基础上。做到检查项目全、检查细、记录清、反馈快,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分析和查找我们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中遵守“谁检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3、在提高设备质量上抓落实、求深化

从源头上控制住设备质量,实行“层次管理,责任到人”,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严格按照“工规”、“技规”标准进行设备检查和整治工作的督促验收,提高线路设备的接收质量。

4、不断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快速有效的控制和化解突发事件

快速有效的抢险救援有利于控制突发事件,我们结合新线特点制定了抢险救援的方案,完善了抢险救援网络,做到人员、器材、措施三落实。同时,我们还组织抢险救援演习,提高抢险人员素质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确保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迅速出动,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进行抢险救援,把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北京地铁实现了网络化运营,在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安全工作和指标完成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新体制、新线路,使我们面临新的形势,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的地位更加突出。我们应充分认识安全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安全工作没有休止符,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实现安全生产,确保安全运营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改革进程的深入,运营机制的转变,我们将面临新形势和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安全工作涌现出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

其一,强化安全意识,牢把安全主动权。搞好安全生产基层的直接管理者是关键。作为基层的一名管理者,我认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要善于在成绩面前看到问题,从起伏之中抓住隐患,主动自觉地查问题、找隐患,切实把问题和隐患解决在萌芽之中。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作风对待工作,深化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带好队伍,牢把安全主动权。

其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基础。从单线运营到网络化运营,从“计划修”到“状态修”的转变过程中,应立足安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基础,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实践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前提下,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的形势建立新的与网络化运营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和把握基层安全生产的规律,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认真做好超前性、倾向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抓超前:要认真总结分析自己和别人发生的事故教训,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及时查找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前移安全关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抓倾向:从已发生的小问题中找出共性规律,变“就事论事”为“就事论理”,普遍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抓关键:分析哪些问题是对安全运营大局有影响的问题,解决关键问题,务求实效。

其四,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实现两个观念的转变,即由“事后分析”

向“超前预测”转变;由“查找事故直接原因”向“分析事故深层次原因”转变。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现场作业监控,加大作业过程的动态控制,还是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新线接收工作和5#线运营以来面临的诸多问题,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些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否到位,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就是----你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解决了实际问题?地铁的安全关系到首都形象和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营是地铁企业不可动摇的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一如继往地重视安全管理。当前,地铁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起点、新课题、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为开创线路公司安全生产新局面,为全面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新的努力。

2009年9月

第18篇: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解决措施论文

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摘要:新时期下,政府不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战略部署与施行的重要阶段,时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模式也因应而生,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健康观念普遍较为低下,在生育药具的管理过程当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基于对生育药具管理现状的认识,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54-0

1生育药具常用以作为人们进行生育间隔、生育数量及避免妊娠的有效手段[1]。进行生育药具的规范化管理,是对计生优质服务的深化,同时也关系到育龄群体的切身利益[2]。在普及计生观念,开展人口计生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药具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目前生育水平已被控制在一个较为低稳的阶段当中,但在生育药具的管理模式上,仍施行以国家免费发放为主,以市场零售为辅的方式,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生育药具管理现状仍不尽理想,需要我们给予重视,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促使新形势下我国计生工作目标的实现。

1 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

在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改革开放前的形势对比已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这对于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利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小视。

1.1 群众保健意识与整体素质明显低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农村居民思想仍未得到彻底的转变,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认识和接受新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在选择生育药具时,很难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药具,加上宣传手段与宣传手法仍未做到高效科学的程度上,关心生育药具的人群颇少,举行培训及参与的人员则更少,这也导致了药具管理未能真正落实,难以使村民科学认识计生,这也间接导致了计生工作难以实现其时效性,间接影响了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明显:近年来,生育药具的知情面在不断扩大,使用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因其对生育药具的认识仍然极其不足,需要有服务人员来做出及时的指导。但这其中又鲜明的映射出一个较大的差距,即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税改之后,政府对农村财力上的支出额进行了限制和规定,计生服务人员的薪酬也随之有所下调,甚至有些村镇送药员的待遇难得到保障,这样一来,便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离职换岗的人数不断增加,稳定性低下,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1.3 药具管理工作不规范、权责不明:多数乡镇在进行生育药具的管理时,往往是被动性的去实行,重视度不强,往往是上级下达指标,下级任务式的去完成,并且多数未建立和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

存在着发放药具的网络不健全,药具对象不明确且管理权责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在综合节育措施当中,药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在生育药具发放时未能做好随访,药具去向不明、使用效果不知,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工作未能真正满足其实效性要求。 2 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的新局面及其出现问题,各机关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配合,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将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解决。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健意识:药具管理者应根据农村人口流动性特点,进行计生知识及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在社区管理机制当中添加生育药具管理,以流动宣传与定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将药具的发方面进一步拓宽,在注重药具覆盖面的同时,要注意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可利用如世界人口日(7月11日)等重大纪念日来举宣传教育活动[3],宣传药具使用知识与健康生殖知识等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最佳时期让群众知情的去选择合宜自身特点的药具品种,解除和减轻育龄群众的思想负担和焦虑,增强他们使用药具的主动性。另外,在向一些特殊的群众发放避孕药具的时候,应注意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引导,杜绝社会上不道德的、违法的事物。

2.2 培养管理人才,建设稳定的管理队伍:乡镇高层人员要重视药具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社会、国家历史所赋予

的使命,针对村镇药具管理人员业务与专业知识欠缺的现状积极开展对药具管理人员的级别化培训,提高管理者对识别和处理药具各种不良反应能力,促使他们将民生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从而能够促使他们以实际工作需要为百姓谋福利,并坚定在岗位中的职责和所应尽的义务,踏实做好其本职工作,建设一支真正懂管理、会宣传、能服务的高素质管理队伍[4]。

2.3 规范药具管理,建立工作创新机制:生育药具管理关系到我国计生政策的落实与实现,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举措,都是建立我国法制保障的基础上的。介于药具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要求政府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创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权责,落实奖惩措施,建立考评机制,促进监督的透明化、群众化,形成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将药具管理与计生工作结合起来,全面部署、综合考核,完善药具发放网络,以服务网络作为依托来不断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同时,要做好随访工作,掌握药具去想与使用效果,针对药具使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改善,进一步优化药具的管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工作不仅是适应我国计生政策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也是一项紧系国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农村生育药具管理过程当中,仍存在着群众保健意识与整体素质明显低下、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明显与及药具管理工作不规范、权责不明等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及计

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做好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药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娥.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0):310-310

[2] 刘荣芹.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02):120-121

[3] 王耀顺.农村地区避孕药具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02);74-75

[4] 施亚红.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改革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07):162-162

第19篇:入托危机解决策略——基于自组织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入托危机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认为如果幼儿能够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恰当帮助下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将不仅仅能够适应当前的幼儿园生活,而且能够建构当前阶段的积极品质——现实自主性的初步结构,并积累起进一步发展的心理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策略在于创造幼儿心理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既不是消除幼儿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不是单纯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

关键词:入托危机自主性自组织

入托危机包含三个部分,即依恋-分离危机、任性-约束危机、依赖-自理危机,它的本质是自主性的危机,即已经建立起的自主性全面受挫的危机,而入托危机的解决应该是现实自主性的重新建构。要想获得现实自主性的发展,必须经过个体的自主性活动,离开个体的自主性活动,是无法获得自主性的。家园支持系统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系统的自组织机能、引导幼儿心理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并为幼儿的自组织(自主性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为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的自组织创造边界条件

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是周围环境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作为自组织条件方法论的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包括: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等。这些条件有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自发出现的,有的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力量创建。幼儿进入托幼机构为幼儿及其自主性的发展制造了危机的同时又创造了发展的机会。作为教育来讲就要把握这样一个契机,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可使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新的结构的各种边界条件。

(一)创设干扰事件与情境

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边界条件之一是系统是开放系统。幼儿心理系统是开放系统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入托前的幼儿由于处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尤其对幼儿的自主性心理系统而言更是如此。家庭这样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幼儿他们所形成的自主性只能是一种自我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向现实大社会环境开放,只向家庭这样的小生态环境开放,而这个小生态环境提供给它的信息是有限的,这样信息的有限性和不变性就导致了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的相对封闭性。这种环境的封闭性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心理系统逐渐走向平衡态,也就是说它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所以说它达到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态是说它的稳定性是不现实的,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因此环境的改变是自主性心理系统走向开放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现实自主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幼儿能够突破原有的自主性结构——自我自主性,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各种对幼儿原有自主性结构构成干扰的教育事件与情境。“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创设干扰情境是系统自组织的边界条件的第一步,这一步可促使原有有序结构进入暂时的无序、不平衡状态。这种暂时的无序、混乱状态对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能够容忍暂时的混乱状态,而不要急于介入。具体到入托初期来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施行。

1、设置分离情境

分离情境是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给幼儿设置的。分离既是相对于对母亲的依恋行为的,又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说,与母亲平静地在一定时间内分离是幼儿必须得获得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同时,社会要求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要学习离开依恋人进入到社会情境中去。原有的自主性——自我自主性体现在已经建立的依恋系统中。他们可以独立地用各种手段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他们还可以选择依恋谁,排斥谁。依恋对象之外,其他的“外人”一律都是陌生人,而对陌生人一律都给予排斥。是一种“我要怎样就怎样,一切都得服从我”的状态。虽然这些行为还无法真正上升到意识的层次,但他们确确实实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了主宰客体的快乐。可是随着与依恋人分离的时刻的到来,他们原有的自主性面临着必须要解构和重新建构的事实。

2、设置规则情境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必然要面临一些必要的常规的约束。这些蓦然出现的常规仿佛投入江中的大石块,激起阵阵旋涡。江水越急,旋涡越大。原有奔腾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被阻滞了。从幼儿的内在体验来讲首先是一种失败的自我体验,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怀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此时幼儿进入了一种混沌状态和边缘状态。这种混沌和边缘状态是新结构产生的起点。

教师应该知道陷入困惑的幼儿需要教师信息的支持,并判断出这种需要是来自认知上的、情感上的还是意志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判断幼儿是不明白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行动。

3、设置自理生活情境

所谓自理生活情境指的是为幼儿学习基本的自理生活活动设置的情境。一般的生活自理活动包括幼儿自己力所能及的吃饭、喝水、大小便、睡觉等。处于发展自主性阶段(也称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往往有凡事自己来的自发性需要,但是由于周围生态总体情况的限制,幼儿的这些自发性需要、内部潜流不但没有被放大,反而被压制了下去。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事事依赖的“表现型”。同样,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它称为“自理生活”系统。幼儿原有的自主性就体现在这种“自理生活”系统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必然要面临一些需要自理的活动,幼儿首先体会到的是一种失败感,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怀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暂时的失败感并不代表幼儿将永远保留这种自我感情,只要在接下来的进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战胜这种自我感情并获得信任感和自主感,幼儿就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二)控制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强度

上文讨论的设置干扰事件与教育情境首先为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新的有序结构提供了开放的环境,除了开放的系统和开放的周围环境之外,还需要系统远离平衡态且达到足够距离。系统自组织阈值是个动态的量,不同情境、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相互作用强度必定不同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也就是说,我们要对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控制。就像多尔说的“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

1、分解任务难度以降低心理冲突强度

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对2—3岁的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首先幼儿面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由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不熟悉的环境;其次,幼儿得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成人教师;再次是幼儿得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三种挑战体现在幼儿身上不是一个简单相加的关系,系统内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能够影响另一个要素对整体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幼儿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环境,那么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面对陌生人时,所要克服的内心冲突就大大减小——如本园老师家的孩子;同样,如果教师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所需克服的心理冲突也大大减小。

2、增加(干扰)相互作用强度

之所以要增加相互作用强度,是因为该强度不足的话,达不到心理系统自组织所需要的阈值。在分解任务难度时,由于参照的标准是大多数幼儿的适应能力,难免会照顾不到个别的幼儿,而且不同幼儿的家庭教养情况不同,因此对某些幼儿来说就需要特别对待。而增加相互作用强度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就分别讨论。

(1)依恋—分离危机

随着儿童的心理有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已经广泛地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母亲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对外界环境有了基本的安全感。

这时候他们可以离开母亲,离开朝夕相处的小环境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此时他们需要跟更多的人建立这种信任关系,需要对更广阔的大环境产生基本的安全感。但是,由于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与需要,儿童在被迫与母亲分离时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据前人的研究,在依恋分离危机的解决过程中,一般可观察到幼儿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最初阶段,幼儿反抗、啼哭、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显得十分痛苦。但在无人理睬和无从改善处境时,焦虑反应转向第二阶段:希望破灭,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悲伤中产生冷漠。只要不是完全的社会剥夺,仍有他人前来照顾,幼儿转入第三阶段:幼儿表现出似乎超脱的样子。他们开始与另外接近的人交往、表示亲近,并显示出分离似乎已经不存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幼儿都会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但仍有部分幼儿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家庭的原因。家长态度让幼儿抱着一些若有若无的希望——说不定我可以不用去幼儿园。有了这些希望,幼儿的行动便指向环境的恢复而不是内部的自我调节。为了达到恢复原由情形的目的,幼儿通过意志行动——不停地哭来进行要挟,以期达到目的。如果总有希望,幼儿就会长时间停留在第一阶段:痛苦、悲伤、哭哭啼啼;不能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依恋分离危机无法解决。 (2)任性——约束危机

增加相互作用强度的策略也体现在任性——约束危机的解决中。在幼儿园,幼儿能够吃幼儿园的饭菜、不挑食,是基本的生活活动常规之一,属于任性约束危机解决的范围。在这里,教师的要求既富有情感同时又给予一定的压力,相对于“我”的要求来讲更接近激起幼儿积极的选择反应的适宜强度。这样既可以初步解决类似的常规问题,又使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在与一定的规则协调的基础上,幼儿发展的是现实自主性,而不是自我的自主性或者他主性。

(3)依赖——自理危机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替代性经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观察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许多情况。而且由于同伴不仅是强化物,而且是模仿或学习的范型。刘金花指出,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和同伴的榜样作用的心理机制,使得外界信息与幼儿薇的相互作用加强,导致幼儿的内心冲突,导致幼儿心理失去平衡,因此就要求幼儿必须要主动调节自己才能够恢复心理平衡,学会控制自己,并因为自我控制的成功体验到了自我控制感,获得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是建构现实自主性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提供经过筛选的高序信息

幼儿自主性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是边界条件与内部某种涨落契合的结果,是内部涨落与边界条件相互选择的结果。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入托适应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入托危机的解决中,家园支持系统就应该对幼儿周围的经验信息进行筛选,挑选出与内部优势涨落相适应的信息,也就是满足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筛选出的高序信息还可以用杜威的连续性原则和交互原则来衡量和验证。杜威说:“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有的经验是不符教育需要的,对以后经验生长有阻碍和扰害作用,或使反应趋于僵化而使新反应贫乏,或仅仅追求狭隘技术而钻进羊肠小道,或养成疏忽怠慌而失去组织或中心。所以教师要在根据当前适应的效用之外,还要根据它们对未来生长的影响,来选择儿童的经验”。高序信息作为边界条件,需要家园信息是一致的,否则不利于幼儿稳定有序结构的生成。

1、依恋—分离危机解决所需的高序信息

在依恋-分离危机解决过程中,家长给孩子提供信息的途径除了语言的交流、互动外,有很多真实反映家长心态的信息包括对孩子的能力是否相信、对幼儿园是否信任、是否对入托抱有积极的看法等是通过社会性参照机制来完成的。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习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表现在两方面,一类主要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性信息进行参照,此类参照活动中除表情信息外,还包括声音、姿势的信息。另一类则是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息进行信息参照。不仅成人的表情信息是孩子参照的对象,而且他们的情绪、声音、体态、动作中所蕴涵的无意识信息都能够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

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是边界条件中的高序信息。这种信息是有利于促进幼儿主动地调节自己,主动地作用于周围环境的。只有幼儿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克服环境带给自己的困难,才能够在危机解决后充分体验到自我信任感。而自我信任感是构建现实自主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在面对依恋分离危机时,一是由于家长也面临与孩子的分离的痛苦体验,二是家长并不相信孩子能够应对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怀疑幼儿园和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理,在孩子面前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情感以及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其他无意识行为。

2、任性——约束危机解决所需要的高序信息

同依恋分离危机一样,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虽然是任性——约束危机解决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目的,幼儿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的同时又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以及蕴涵其中的心理能力——现实自主性的发展才是家园支持系统所最终追求的。任性约束危机的解决需要环境中的高序信息。幼儿园当前要求幼儿所遵守的生活活动常规以及教育幼儿遵守常规的方法作为边界条件不一定是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高序涨落相互适应的,不一定是有利于幼儿现实自主性的获得的。为了提供与内部高序涨落相适应的边界条件,教师就要对常规(已有的和生成的)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法进行筛选,挑选出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又不违背幼儿现实自主性的发展的环境信息。

现实自主性不仅仅满足独立性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同伴间、环境间的协同、和谐,是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关系。如果幼儿能够与幼儿园的复杂环境和谐共处的话,意味着幼儿个体的自主性发展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只管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能够照顾到环境的和谐性的自主性。方法上激起选择反应的适宜强度,然后给予选择的机会。现实自主性要求有的内容是不能够选择的。

3、提供自理—依赖危机解决过程中的高序信息

该危机解决中所需要的高序信息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内容本身:要求幼儿具有哪些方面的自理能力,一方面是方法,怎样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在内容方面,对当前年龄阶段的幼儿自理能力要求本着必要和适当的原则,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的。整体来讲,大部分幼儿在家庭里都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时时处处依赖成人的。这一方面与幼儿当前的生理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不恰当的家庭教养观念有关。幼儿园对幼儿的自理能力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应该以必要和符合幼儿发展水平为选择标准。在方法方面,提供策略给幼儿,比如在当前阶段就是让幼儿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生活问题时能够主动求助教师,而不是哭或者消极地等着教师来帮助。以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取代原有的工作模式。

由于危机发生导致幼儿的自我信任感严重受挫,自主性也相应受挫,而危机解决的过程,也就是新依恋结构获得的过程是幼儿自主自发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因此通过该方面危机的解决,幼儿原有的自主性获得一定的重新建构。幼儿逐渐建立起一种自我情感:一种对自己情绪的信任情感,我是有力的,我能够控制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而且这种控制是与原来的控制感是有根本区别的。

参考文献:

[1][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32[2][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8

[3]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7

5[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5]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7:324页

[6][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0:22页

[7]池瑾等.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9

第20篇:高中德育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摘要:在高中德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德育管理;问题;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育的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这里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在校园中,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就像一个大染缸,影响所染布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染料的质量,而课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从小事做起,重视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断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加大力度开展德育,才能认真贯彻落实全员德育的教育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高中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每一科目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教学内容非常复杂,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同时,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家长和教师都会给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没有心思和多余的时间接受德育。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课堂上都是一直讲解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难以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德育,失去了开展德育课堂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贯彻落实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栋梁之才。

二、解决高中德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国的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考虑,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对家长唯命是听,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只要是他们决定的,就算教师和家长怎么好言相劝他们也听不进去,这也是高中生重要的叛逆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意孤行,那么结果只会与现实相悖,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该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兴趣开展德育教学,从学生经常出现或者是困扰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手,进行导入,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感同身受,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实现德育的目标。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都是站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根据教材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坚持听课,机械性地记忆;而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与前后左右的学生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效率低下。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自主权。对于学生的决定,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常常自我反省,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会及时主动地改正,这就是德育的根本。例如,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不爱听家长的管教和教师的劝说,性格桀骜不驯,很多事情都不按照常理出牌,如果教师教育他,他就会和教师对着干。但是经过教师的长期观察发现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特别外向开朗,交际能力非常强,很多学生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因此,在开运动会的时候,我将运动会的组织任务交给他,而我只是在旁边观察他。通过这样的安排,他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上面,将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了出去,通过他的努力,结果非常让人满意,使学生和教师都对他另眼相看。通过这样的事情可以得出结论,在德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优势,并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价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发挥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3.加强家校结合德育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监督学生,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人进行把关,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例如,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定期安排家长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能增加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切实贯彻落实家校结合、校校结合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德育要回归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生活是一堂特殊教育课,接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现实生活明白和接受德育,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很多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德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形式,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应该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之中,采取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以新的德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生活化的德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的场地并不只是限制在学校课堂上,还可以是敬老院,也可以是繁华的大街。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品德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将小事升华到大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是非黑白的判断能力,并将这些道理付诸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适合现代化社会的优秀人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小例子,并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从而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为其思想品德教育把握正确方向。总而言之,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锦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韩涛,刘德环,曹红云.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0).

[3]谢育红.小学德育管理有效策略探讨,引进社会教育资源

《解决 论文范文.doc》
解决 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