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议论文范文

2022-09-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议论文观点明确的内涵;

2、把握议论文观点明确的方法原则;

3、通过实践使自己真正做到议论文观点鲜明。重点难点:

1、如何真正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将观点鲜明的理念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写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问题是怎样写,观点才能鲜明呢?我们先看下面的这段文字,你能判断哪一句是观点吗?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

明确:会发生“勤能补拙”与“惜时如金”的两派观点的情况。观点提出后的材料并不是来证明观点的。

所以议论文的观点鲜明,首先必须要作者对观点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勤能补拙的关键是勤、拙二字,居里夫人是勤的,但她并不拙,对观点似是而非的认识,是导致观点模糊的原因之一。

二、明确什么叫观点

1、翻开课本P45,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观点的定义(跳读,筛选信息)

明确:定义:第三段中“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那么它就一定是一个句子,一个论断;而不是一个短语,一个词语。

2、回顾本专题三篇课文的观点即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不是一个论断?

明确:《劝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中心论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三、明晰中心论点的要求——鲜明,以及怎样做到鲜明

1、从P45页的文章当中寻找中心论点的要求以及达到这一要求的方法。请标上序号。

明确:鲜明

①认真思考所论及的问题

②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③清晰地表达-语言: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

位置:放在开头或结尾的突出位置(段首段尾以及篇首篇尾)

四、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设置分论点

阅读这两篇议论文,看一下它们有没有做到观点鲜明,他们用到了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三种方法吗?请快速找出它们的中心论点。并且看看它们在怎样执行第二条方法“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五、典例赏析

1、[典题探究] 2008·高考广东卷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不要轻易说‘不’”涉及到“挑战”“挫折”“困难”“勇气”“信心”“坚持”“放弃”等内容,在“轻易说‘不’”与“不轻易说‘不’”之间,又充满了“选择”,考生可以根据生活中自身的经历作记叙文,使文章充满生活化的气息,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热点事件以议论文的形式作文。在论证方式上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轻易说不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不轻易说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成功。题目充满了辨证的思维,也是个很好写的题目。如能运用好因果论证法、反证法则更能使文章出彩。

[范文引路]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尽管是在高考考场上写就的作文,但是本文仍显示了作者的一定写作才情和作文文采。一开始文章就带有说理氛围,开头部分充满思辩色彩又酣畅淋漓,表明该考生思考成熟。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先举来自校园生活的两例论述我们很容易轻易说“不”,后从“世事尚未洞明”,“付出代价”,“生死攸关的选择”等三个角度论述不要轻易说“不”,整体构思严谨,重点论述比较透彻。综合来看,本文构思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议论中不乏激情。

2、[典题探究] (2006·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题解读]

试题列出“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这是一种必要的提示,为考生把握题意提供了帮助。写好这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如义气是人性良知的体现,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中华的民族魂;哥们义气要不得。当然也可把二者(甚至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比如谈既要树立坚定的志向,做到“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又不能“意气用事”,偏激任性地待人处世)。 [范文引路]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

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登上艺术的巅峰?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点评:

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有两大与众不同的亮点:一是文体准确入格。题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是为了纠正学生因长期写作话题作文而出现的“文体淡化”问题,以考试为导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写法。平常,然而是否入格是一项重要标准,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二是文章观点鲜明——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文章由伟人的诗词引出“意气”的美丽,接着从意气让人拥有“豁达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壮举”、“坚韧不摧的意志”三个角度铺开,事例横贯古今,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

第二课时

[作文训练]请在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其一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

1、请以 “读书”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加以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要不要读书,

二、如何读书,三,读何书。不管从何种角度写,都有个鲜明的观点,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

[佳作赏析]

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涵着无尽的智慧,奔腾着弄潮的畅想,书海无涯。人生无书,则如干涸江流,如枯裂田亩,黯然失色。人生不可无书。

书,使人拓宽视野。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如是说。翻开黄仁宇的历史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对悠悠中国史,原来还有这样的问题值得探讨,原来看待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历来被视为彻底的亡国昏君的杨广,在关于其《隋炀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观的分析。我看见他华美文笔,看见他胸襟不凡;见其少为元帅平定江南;亦见其最终逃避现实,众叛亲离。拍案叫绝的,不仅是黄仁宇对于历史人物进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开阔的“大中国历史”的视野。将隋视为第二帝国的开端,关注其以自耕农为社会模式兴起,关注其以管理中层虚弱架构衰弱。书,愈读愈感到眼界的开阔与内心的充实,愈读愈感到需要思考与解答的愈多。

书,教人修养身心。

一页心香,掩卷沉思,读书让心灵得到涵养,读书让头脑得到点拨,读书让眼神更为坚定。读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明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孙犁“诗体小说”,心弦为荷花淀的村民,为阜平山地的农民而震动。那朴实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艰辛的幸福的强烈感染沁人心脾。读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人性的坚毅与执著给心以勇气。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

书,为人指明前程。

当人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翻开书常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书中,听先哲语重心长,与智者促膝而谈。读爱因斯坦《我的信仰》,铭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这句话,烟涛微茫的前方仿佛又清晰了几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启发蒙昧,拓宽视野,驱赶黑暗。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应是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孤寂时,与伏尔泰一同体会“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仿佛觉得我们找到一个朋友;当再读这本书时,仿佛又与老友重逢”。忏悔时,与雨果共同感受“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迷茫时,与培根共同探讨“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与书相约,生命无限充实;与书相约,社会百家争鸣;与书相约,人类勇往直前。

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文章开头即鲜明地提出观点“人生不可无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章以层进式的结构框架,论述了书籍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由浅人深,富有深意。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论据资料,既富有新鲜性,又富有时代感。语言流畅,整句的使用自然舒畅,增添了文章的色彩。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2、自古以来,人们总在强调“苦读”“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读了本专题,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请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读书的苦乐之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到毛泽东的《毛泽东诗词选》,从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推荐第2篇:议论文话题作文“责任”的观点

议论文话题作文“责任”的观点

责任作文的观点

1 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任务。

2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3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4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 人人都应该有责任

7.责任是一种束缚

8.讲责任太沉重 担责任太劳累

9.责任,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价值观

10.位高者责重;名赫者责大

11.\"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12.责任是一种自信。

13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14 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15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甚至失去自身的立命之本。

16 责任胜于能力。

17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

18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19 责任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是忘我的坚守,责任是人性的代价,责任是一种使命!

20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尊严和使命。

21 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

22 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3 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

24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然,有时付出不一定能得到收获,只要尽自己的责任,努力地去做了,让责任成为习惯,我们应问心无愧。

25 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26 责任经常是双向的。

27 承担责任也要有一定的原则,有的责任是不可以盲目地承担的,要量力而行。

28 负责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29 有责任的呼唤,会让人们积极进取,志存高远。

30 责任不是包袱,不是累赘,相反的,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31 背上责任是辛苦疲惫的,但人因责任而成为强者。放弃责任是轻松却又无知的,如果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就不复有生命存在。

32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们虽然只是普通公民,但也有要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务和责任。

推荐第3篇: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教案

第12练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教案

[训练目的]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提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加以论述。 [复习指导]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但是,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

要做到观点鲜明,首先必须对题目(或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讨论这个问题,别人有哪些不同的意见,其观点有什么异同。作者应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毫无主见。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对老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择师的标准等提出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他对从师求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他人的认识和做法也作了深入分析。

要做到观点鲜明,还必须在行文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劝学(节选)》

在提出观点之后,先通过一组比喻论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品性的养成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又通过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能力的提高所具有的意义,接着又通过几组比喻和对比论述了对于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通篇紧扣住“学习”这个话题和“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毫不旁逸斜出。

清晰地表达也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用语恰当,扼要简明,明白易懂。一般情况,最好能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放在开头、结尾等比较重要的位置,以使读者容易把握。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观点表达的形象和含蓄,但形象不是虚无,含蓄不是含混。形象含蓄的前提是能够让读者把握文章的观点,如果让人难以领会,不知所云,即使话说得很漂亮,也不能达到自己思想的目的,更不能使自己的观点鲜明起来。

[典题探究](2006•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题解读] 试题列出“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这是一种必要的提示,为考生把握题意提供了帮助。写好这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如义气是人性良知的体现,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中华的民族魂;哥们义气要不得。当然也可把二者(甚至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比如谈既要树立坚定的志向,做到“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又不能“意气用事”,偏激任性地待人处世)。

[范文引路]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登上艺术的巅峰?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例文评析] 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有两大与众不同的亮点:一是文体准确入格。题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是为了纠正学生因长期写作话题作文而出现的“文体淡化”问题,以考试为导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写法。文体要求看视平常,然而是否入格是一项重要标准,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二是文章观点鲜明——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文章由伟人的诗词引出“意气”的美丽,接着从意气让人拥有“豁达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壮举”、“坚韧不摧的意志”三个角度铺开,事例横贯古今,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

[作文训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感慨:“唉,真是没空看书啊!” 节假日,在上海的书城,人山人海,人们把看书、逛书城作为一种时尚的消遣。地上坐着的是人,书架旁倚靠的是人,楼梯两侧站立着的还是人。

今年春节申城的书籍销售量惊人地上升,特别是以往是教辅类书籍遥遥挂帅,而今年则是以文化类书籍一路领跑。

根据以上的材料,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加以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要不要读书,

二、如何读书,三,读何书。不管从何种角度写,都有个鲜明的观点,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

[佳作赏析]

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涵着无尽的智慧,奔腾着弄潮的畅想,书海无涯。人生无书,则如干涸江流,如枯裂田亩,黯然失色。人生不可无书。

书,使人拓宽视野。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如是说。翻开黄仁宇的历史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对悠悠中国史,原来还有这样的问题值得探讨,原来看待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历来被视为彻底的亡国昏君的杨广,在关于其《隋炀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观的分析。我看见他华美文笔,看见他胸襟不凡;见其少为元帅平定江南;亦见其最终逃避现实,众叛亲离。拍案叫绝的,不仅是黄仁宇对于历史人物进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开阔的“大中国历史”的视野。将隋视为第二帝国的开端,关注其以自耕农为社会模式兴起,关注其以管理中层虚弱架构衰弱。书,愈读愈感到眼界的开阔与内心的充实,愈读愈感到需要思考与解答的愈多。

书,教人修养身心。

一页心香,掩卷沉思,读书让心灵得到涵养,读书让头脑得到点拨,读书让眼神更为坚定。读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明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孙犁“诗体小说”,心弦为荷花淀的村民,为阜平山地的农民而震动。那朴实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艰辛的幸福的强烈感染沁人心脾。读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人性的坚毅与执著给心以勇气。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

书,为人指明前程。

当人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翻开书常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书中,听先哲语重心长,与智者促膝而谈。读爱因斯坦《我的信仰》,铭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这句话,烟涛微茫的前方仿佛又清晰了几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启发蒙昧,拓宽视野,驱赶黑暗。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应是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孤寂时,与伏尔泰一同体会“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仿佛觉得我们找到一个朋友;当再读这本书时,仿佛又与老友重逢”。忏悔时,与雨果共同感受“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迷茫时,与培根共同探讨“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与书相约,生命无限充实;与书相约,社会百家争鸣;与书相约,人类勇往直前。

【简评】

这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文章开头即鲜明地提出观点“人生不可无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章以层进式的结构框架,论述了书籍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由浅人深,富有深意。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论据资料,既富有新鲜性,又富有时代感。语言流畅,整句的使用自然舒畅,增添了文章的色彩。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推荐第4篇: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教案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学习目标定位:

1、明确观点在文章中的灵魂地位。

2、训练提出文章观点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题目情境:“我是一棵 老树。”(发挥想象,补充横线的内容) 教师总结和过渡:为什么同学们对老树形象认识越来越深刻,因为我们在其中表达了我们对老树的认识,或者说关于老树我们有了我们的观点。群龙无首,就可能一盘散沙,一群绵羊,只要有一只狮子领着,也能创造奇迹。写文章(议论文尤是)如果没有鲜明的观点来统领,材料再丰富,语言再优美,都会失去灵魂。那么我们怎么认识观点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呢?请看一篇节选的文章。

(教学目的是初步引起同学对文章观点的在文章中灵魂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为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作了铺垫。)

二、进一步训练明确学生对观点在文章中灵魂作用的认识。

1、请同学读一篇节选的文章

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一位琴童在国际大奖赛中摘得桂冠的报道。我当时并不感到震惊,因为时下国内学钢琴的少年有许多,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也不在少数。接着往下读,报道中列举的两个问题,却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问题一:你能每天在钢琴前坐上11个小时吗?

我略加思索,恐怕很难。11个小时就是39600秒。一个坐姿坚持39600秒。那该多么难耐!

问题二:你能连续11个小时反复练习弹奏同一支曲子吗?

在琴凳上持续坐11个小时已是难事,反复练习弹奏同一支曲子,岂不难上加难!其间必将充斥太多的单调、枯燥、乏味!

报道最后披露,以上两点正是琴童成功的法宝。我长嘘一声,这也难怪这位琴童能在国际大奖赛中一举夺魁了!

我参加过高考,不过没能拿到状元。去年的秋天,我有幸结识了一位高考文科女状元。近距离地、朋友式的交流,使我窥探到了女状元生活的B面。她对我说,每天早晨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会坚持跑步3000米;每天凌晨1点前,她从来没有睡过觉……这两个数字令我汗颜!当然,每位高考状元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状元经”,未必每个人都如她一样晨练、熬夜,但我想,每位高考状元的成功之路必然都包含着类似艰辛的“付出”。

曾经有一套畅销书在排行榜上高居首位长达数月。因为喜欢这套图书,我开始关注其作者。这套畅销书作者还不太习惯用电脑写作。喜欢用手书写稿件。他身高1.72米,可是,他已经成文或者写废的手稿叠加起来竟高达1.74米,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出2厘米!这1.74米高的手稿,全是由他一笔一笔写就的、一个字一个字码成的。写作期间,因为伏案久坐,这位1.72米的作者患上了颈椎病,曾经无数次地贴膏药、看医生,他的超乎寻常的付出终于换来图书的畅销佳绩,给他的人生涂上了艳丽的一笔。

2、请同学说说读后的感受。

1 预测: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大致可以说出以下观点。 (1)成功需要执着。 (2)成功需要坚持。

(3)只有付出,才能成功。

3、教师追问:

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感受不一样呢?仅仅是因为读文章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节选的文章还差点什么吗?

学情预测:学生经过个体主体或集体主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这是一篇并不完整的文章,只有三则动人的故事,没有明确的观点。 教师总结和过渡:

这篇文章缺少灵魂,老师说得对吗?学生回答“对”。不是老师说得对,而是同学们发现得对。文章是要表情达意的,尤其议论文,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呈现自己的价值判断。

4、教师补出被删去的文章题目和表明作者观点的文字。

学生齐读并体会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只有“付出”,才能“杰出”。

5、看下面的材料,你能判断那一句是观点吗?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十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

明确:会发生“勤能补拙”与“惜时如金”的两派观点的情况。观点提出后的材料并不是来证明观点的。 所以议论文的观点鲜明,首先必须要作者对观点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勤能补拙的关键是勤、拙二字,居里夫人是勤的,但她并不拙,对观点似是而非的认识,是导致观点模糊的原因之一。

三、议论文的观点的提炼有三个要求:正确、新颖、深刻。

1、如何使观点正确呢?

(1)要分析题目中所关联的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如:金字塔给我们的启示 (2)要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 如:树木·森林·气候 训练:

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请以这句话为论题提炼出一个论点。

2、如何使观点新颖呢?

(1)换一个角度(多向思维) 如:滥竽充数

(2)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如:论“牵牛花”

3、如何使观点深刻呢?

如: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 2 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照例文,见讲义。)

四、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分论点的一些方法

1、一般法

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示例1:中心论点:应当学好语文。

分论点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为什么要学好语文) 分论点二: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怎样学好语文)

2、分解法

(1) 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

如中心论点:做人要有责任心 (对中学生来讲) 分论点一:首先要担起家庭责任 分论点二:还要担起社会责任

又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

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

如中心论点:中学生要参加家务劳动

分论点一: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 ; 分论点二: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分论点三: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

又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 如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分论点一: 首先要承认困难.分论点二: 其次是不怕困难.分论点三: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3 又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4)辩证分解法

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剖析分解。 如中心论点:正确对待嫉妒心。

分论点一:妒嫉心理往往导致缺德行为; 分论点二:妒嫉心也可以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分论点三:将妒嫉心化作追赶他人的动力。

3、对比法

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进行正反分析。 如论点:爱子不当则害之。

分论点一:爱子适当,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论点二: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训练学生提出文章观点的方法。

1、引用名言提出文章观点。

06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开头鉴赏:分析这个开头是怎样一步步进行引出观点的? ①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②人生在世,总是踏着前人的脚步,仿效学习的过程。但我以为遵循别人走过的路,便会走向平庸,甚而走向灭亡。

③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真我的风采。走前人留下的路,是为了收获一份经验,一份感悟,走自己的路,则是为了收获一份成功,一种回报。

(1)观点在哪里?

(2)①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3)你能归纳出引用名言提出文章观点的方法吗? 学情预测:

观点是第③,①是引用了名言,②是分析了名言。因此方法是:引用名言,分析名言,联系名言与文章观点的关系导入文章观点。

练习:请引用清代袁枚名言“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学古人,何处着我。”写出文题《人与路》观点为“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开头。

学生答案进行比较辨析。

答案

1、袁枚说过:“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学古人,何处着我。”让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吧,只有这样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天空。

答案

2、袁枚说过:“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学古人,何处着我。”古人的思想、法度都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但在生命旅途中做别人的克隆版,别人的替身往往只是可悲的影子,再也找不到自己。

学情预测:

学生回答:第一个答案提出了文章的观点,但缺少对名言的分析。第二个答案分析了名言,但缺少文章观点的提出。

修改意见:(同学黑板书写)。

教师总结归纳:二合一即可。(参考如下)

4 袁枚说过:“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学古人,何处着我。”古人的思想、法度都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但在生命旅途中做别人的克隆版,别人的替身往往只是可悲的影子,再也找不到自己。

让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吧,只有这样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天空。

2、对比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什么叫对比开头法?对比开头法,是把两个相对和相发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情形并举出来,从而肯定一方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营垒分明,气势旺盛。

尝试练习1:文题《在逆境中奋起》

雏鹰:在猛烈的风雨中冲向天空,因此它炼就了丰满的羽翼。 麻雀:在暴雨来临时躲进屋檐下,因此它注定寄人篱下。

同样,我们如果回避逆境,选择坦途,我们也将一事无成;我们只有在逆境中奋起,勇于拼搏,才能搏出精彩人生。

3、类比排比句式引出观点法。

类比(排比句式)引出观点法: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由物及人或由事及理进行推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其操作过程是先找准事物与人或事物与道理的类比点,然后选准事物用排比句式表述出来。再由此推出观点。

注意点:(1)选准事物(观察仔细,选择新颖鲜明的事物),叙述清楚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2)注意事物与观点的密切联系。

尝试练习:文题:《素质和诱惑》

鱼儿没有拒绝食饵的诱惑,葬送于吊有美食的钩上; 熊没有拒绝美味的诱惑,失足于猎人布下的陷阱; 寒号鸟没有拒绝安逸的诱惑,终归冻死在石缝中;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面对种种诱惑,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拒绝诱惑。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作文题的要求,拟定论点与分论点。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是诗人陆游的诗句。不论是作茧,还是破茧都会引起我们的联想或感悟。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以“茧”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提示】无论把“作茧”和“钻破”比作什么,都一定要和“人生”有关。

2、请给下面的命题作文提炼论点与分论点。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拥有众多的观众,其内容多为人们平常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热点,人们喜欢它,究其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的假话太多了。

请以“实话实说”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推荐第5篇: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的巧妙结合

议论文升格:材料与观点的巧妙结合

在议论文里,材料分为: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名言材料)。

议论文对材料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材料掌握不详,材料引用不当,材料和观点脱节,用事例取代分析,对事例缺乏分析、深入,缺乏现实的联系,语言简单生硬等等。

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巧遇言理,必须:巧设议论结构,注重材料与观点的巧妙结合。

一、巧设议论结构

议论结构,是议论文的外在形式。巧于设置议论结构,能很好地加强议论效果,突出观点,观点不游离于材料,也能改变随意写作随便议论的习惯。

基本结构:(设问、名言、事理)引论+分论+材料(事例、名言)+分析(假设、正反、设问)+作结(正反、作用、意义;事例延展、名言、设问、事理)。

二、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

(一)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正反评析法

1.观点+材料+事例延伸+分析(正面)+作结(正面)

【引论】(可省略)流水东到海,秋雁往南飞,采蜜到花海,耕耘去田野。正可谓:方向对了,一生也就对了。(事理+名言)

【分论点一】所以,勇往直前不回头是一种勇气,回头思变则需要智慧。(独立成段)

【设置过渡】“弃医从文”,鲁迅找对了一生的方向,也显示了高潮的智慧。

【事例材料】鲁迅满腔热情,东渡日本,到仙台学医。观看“日俄战争”影片,意识到:国弱不是体质弱,而是思想意识弱;中国人精神的麻木和思想的软弱,才是国家民族危机的病根;学医不能根治中国人的病,不能拯救中国。他坚决地“弃医从文”,开始了声嘶力竭的“呐喊”,以犀利的笔锋痛击时弊,唤醒沉睡的国民。

【材料分析】改变一个人,首先改变他的精神,鲁迅按下人生的回车键,勇敢放弃,回头思变,找到了属于他自己和这个民族正确的方向。“弃医从文”这种智慧,源于他深深地爱国之情。(结合材料、分论点,正面)

【分析作结】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他没有按下自杀的回车键,而是按下“思垂空文以自见”的人生回车键,令《史记》“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愿望得以实现。太多的伟人正确地、坚决地、智慧地按下人生的回车键,改变一生,最终成就辉煌,流芳百世。(脱离材料作结,事例延展、正面)

【材料之间】从属关系。

【特点】通过揭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的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或一点到面,揭示普遍的道理。

2.观点+材料+事例延伸+分析(假设+反面)+作结(反面)

【引论】(可省略)滴水石穿,在于执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有了选择:方向对了,一生也就对了。(名言引入)

【分论点二】选择好方向,执着的改变,更需要勇敢的开始。

【设置过渡】“弃医从文”,鲁迅找准了一生的方向,开始执着于救国之道。

【事例材料】同上,略。

【事例分析】鲁迅没有选择好方向,也只能是一介医生。如果不是认识到“改变一个人,首先改变他的精神”,怎有“弃医从文”的选择和开始?鲁迅没有按下人生的回车键,勇敢放弃,回头思变,则能找到了属于他自己和这个民族正确的方向?“弃医从文”这种勇敢和改变,源于他深深地爱国之情。(结合材料、分论点反面分析,正面作结)

【事例延展】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他没有按下自杀的回车键,而是按下“思垂空文以自见”的人生回车键,令《史记》“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愿望得以实现。

【观点拔升】太多的伟人正确地、坚决地、智慧地选择人生方向,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就辉煌,流芳百世。(脱离材料作结,事例延展、正面)

【材料之间】从属关系。

【特点】通过正面事例,反面分析,揭示其意义,强化论证力度。

3.观点+材料+事例对比+分析(反面)+作结(正面)

【引论】(可省略)人生有很多道路,怎能没有多次选择?花落了,怎能失去整个春天?梦醒了,怎能忘记你还需要重新开始?(设问引入)

【分论点三】明确为谁改变,这决定了选择的方向,也决定了人生新的开始的价值。(独立成段)

【设置过渡】“弃医从文”,鲁迅新的选择,新的道路,新的梦想的开始。

【事例材料】同上,略。

【事例分析】为自己,学医能挣大把的钱,何来挨饿得病无处医治?中国人之多,少一个鲁迅寻求国家民族振兴之道,也没什么!由此,中国延迟了现代文学的启蒙和开启,也是失去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孤独灵魂。为祖国而改变,为祖国而泣,鲁迅书写了别样的人生价值。 (反面分析,正面作结)

【材料对比】当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营私舞弊、贪赃枉法,一生很多次为自己而变,选错了“人不为己”个人追求,背负那三千万的龌龊梦想,也就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对比关系。

所以人生的目的和选择,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价值。

注:固定结构,多方面拓展。其他方法,敬请根据上文的议论结构,自己组合。下文我们只列举方法,不再给出详例。

(二)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假设分析法

如果当初盖茨没有按下放弃名校创办微软,也许我们还在用报纸传递信息;如果当初腾讯的元老们按下卖掉毫无起色的公司,也许企鹅QQ还只是一款汽车的卡通形象;如果当初司马迁不按下笔耕不辍修订《史记》,就无以谱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断响。

(三)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

【方法解读】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对事例中的事迹、言行等,用“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挖掘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事例材料】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科学家。

【探因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

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四)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归纳分析法

【方法解读】多个事例罗列,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事例材料】证明“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观点。事例略。

【归纳分析】)因此,“战胜自己”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也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思想,安排自己活动的自制能力。有了这种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就能自觉主动地“迫使”自己放弃那些不利于充实和积累知识的消极因素,我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获得好的成绩。(此处用条件判断,说明战胜自己和获得成绩的关系)

(五)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名言阐释+事理分析

1.名言材料阐释分析发

【方法解读】作文材料分为:事例、名言。在举事例后,再引用名言,文章材料丰富,论证有力。在引出名言警句后,对引用的理论(名言)做解释阐发,证明论点的确凿。

【名言材料】车而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

【阐释分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才能、意志、品质、思想等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对人的行为都有影响,但其中理想和追求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尤为突出。

2.名言材料事理分析法

【方法解析】同上,略。

【名言材料】同上,略。

【事理分析】理想是世界,人生的追求就是不断前行的马车。在遭遇不幸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车尔尼雪夫斯基用理想擦亮了似乎不再属于他的世界,用汗水拓宽了世界。追求是船,钱学森用它穿越了浩瀚的太平洋,把事业之花开满了伟大的祖国。

(六)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辩证分析法

【方法解读】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的内部矛盾,也要注意到非主要矛盾;同时还必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

【事例材料】盖茨大学辍学,开始了世界信息革命;腾讯老总马化腾如果放弃毫无起色的公司,也许企鹅QQ还只是一款汽车的卡通形象;司马迁笔耕不辍,编撰《史记》,谱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绝响。

【辩证分析】人生需要坚持。并不是每个人的坚持都能创造奇迹,坚持也需要用心、用智,还要用情。这情,就是服务社会的精神。

坚持还在你坚持的动机和目的。希特勒坚持做地球酋长,坚持消灭犹太人,坚持做世界人民的公敌,结果成了世界的一场浩劫。放弃,并非一无是处,项羽的放弃演绎了一段伤心欲绝的故事,是百姓的大幸。

注:辩证分析是学生作文的难点。堵住观点漏洞,辩证分析必不可少。

(七)材料与观点结合的方式:条件分析法

【方法解读】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事例材料】论证“有志者事竟成”,列举徐霞客的事例。

【条件分析】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

材料和观点结合的分析的方法还有很多。对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务必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论证分析说理的特点。

写作练兵场

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请以“赏识”为话题写一段内容充实的议论性文段。

推荐第6篇: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严谨论证

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严谨论证?

回顾和总结一下上两节讲的议论文写作标准,具体表述上略有改动,大体没变:

1、有议论文的样子:①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点或主张;②观点是一个因果关系;③所举材料基本符合观点。

2、观点得到充分论证:①观点是一个符合逻辑且可以论证的因果关系;②观点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详实的材料或正反说理或举例论证;③所举材料能够印证观点。

第三个标准“观点得到严谨的论证”。

“充分”论证简单粗暴的理解为两个要求:

1、材料要足够详实,也就是说印证观点材料要多一点;

2、观点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白了,就是多举适合的例子,而且最好正反的例子都有。

但是,稍有理性思维的人都知道,要证明一个道理成立,举再多的例子都不行,因为无论如何你不可能把世上的例子全部举完。所以我们说,这样写议论文,“充分”尚可,“严谨”不足。

那么怎样叫做“严谨”?“严谨”至少有两个要求:①观点得到足够清晰明确的阐释;②观点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推理演绎而来,而非多个事例的叠加得出。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论证一个观点“经历贫困,可以给人生带来财富”。有同学会举例说,北宋三大名相欧阳修、范仲淹和司马光都是贫困出身,他们最终都位极人臣,所以说经历贫困,可以给人生带来财富。

这样写的问题是,世上太多的人在贫困中自生自灭,随便一个反例就足以让这个观点不成立,稍加质疑,这个观点便站不住脚。那我们该怎么论证这个观点呢?

我们来看上面的两个要求:①观点得到足够清晰明确的阐释,我们可以说,人生财富,不只有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可以是人生的某些重要的品格,某些关键的能力,这是对“人生财富”的具体阐释。②观点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推理演绎而来,比如上面讲的范仲淹,贫困出身,让他更能理解民间疾苦,因而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再如欧阳修,因为出身贫寒,从小就培养出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小就学会没条件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听过的欧阳修母亲用荻杆教其写字的故事。

同样的例子,后者的论述不是流于表面的印证,而是在典型事例中加以挖掘和分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因果关系成立。

我们来看一篇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的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会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挣脱束缚,让人生依附于创造

犹记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那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总因恐惧“出什么乱子”而将躯体和灵魂深藏于有形无形的套子之中。这正如人们惊恐地球失去引力自身无依无附飘行与太空,从而选择像树根一样深深扎进地层。其实,芸芸众生并非真正惊恐地球失去引力,而是总在对已然拥有和正在依附的诸如名望、财富、地位、经验、习惯这样的“地层”患得患失。

人生的成功与成才,固然离不开对一些条件的依附,正如没有一位文学家的伟大作品不来自饱经沧桑的生活阅历,没有一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不源于经验和实践的积累,没有一位企业家的宏图大业不出于财富和名望的步步高升。然而,太过依赖于已有条件,往往也正是人生路上的莫大障碍,让人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为此,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需要的远不仅是扎进地层的谨慎,更应是敢于摆脱一切束缚、打破一切制约的勇气。

且看文学巨匠沈从文,为了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为了心中那真正的自由,毅然决然离开湘西故土,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北大旁听,慈幼院打工,不忘勤奋写作,终以完全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作家的风格写出了如水一般充满自由灵动气息的《边城》。沈从文对湘西故土的舍弃,对原有生活习惯与经验的叛离,让他有了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片湘西故土,让他明白“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为文学史唱出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人们只有敢于走出脚下的方寸之地,打破束缚思想和灵魂的茶米油盐的枷锁,丢弃障在眼前的那片树叶,才能看到、才能走向森林和森林外的碧海蓝天。

再看美国国父华盛顿,本可在两任总统任期结束之时,以建国元勋之功继续担任总统,但他却坚决放弃,让写在美国宪法上的民主制度自此从发芽到真正生根。华盛顿的伟大,在于他领导美国人民获得了自由独立,更在于他摆脱和打破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权力的依赖。他用这种离开成全的自己田园牧歌、纵马驰骋的生活理想,更为美国几百年民主制度开了最为典范的先河。对比之下,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了自己扎根的权力地层稳固,大搞个人崇拜,甚至不惜推行滥杀无辜大清洗来排除异己,不仅让困难重重中的苏联雪上加霜,还让自己在死后被人暴尸街头,遭俄国上下乃是世界各国的世世唾骂。

„„

文章基于对材料的解读,得出一个观点: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需要的远不仅是扎进地层的谨慎,更应是敢于摆脱一切束缚、打破一切制约的勇气。

第一,文章对“摆脱一切束缚、打破一切制约”有明确具体的阐释——“已然拥有和正在依附的诸如名望、财富、地位、经验、习惯”。

第二,文章虽然没有直接通过说理阐述为什么摆脱束缚、打破制约能让人成为创造者,但是却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加以挖掘和分析,得出了这样一番推理和演绎:

沈从文离开湘西故土,叛离了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让他拥有的全新的视角;华盛顿摆脱了人性本能中对权力的依赖,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斯大林过分依赖权力的地层,死后还遭人鞭尸、受人唾骂。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摆脱对现有条件的依赖,能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过去和历史,或许能得到全新的发现,沈从文离开故土湘西后写出《边城》便是最好例证。人性中对现有条件的依赖,莫过于对最高统治权力,华盛顿和斯大林的一正一反,前者受人敬仰,后者遭人唾弃。

每次考试,我们看过的优秀作文有很多,但是往往把它们得到高分的原因归结为语言优美或者善引名言。语言优美和旁征博引固然是给文章添彩的一个因素,但是当你的现状是语言一般、也没有太多积累的时候,不妨尝试着用你作为一个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去具体阐释好你的观点,并且对你的观点或者所举的事例进行推理演绎性的分析。

4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至少要符合三个要求:①有基于材料的明确具体的观点;②文章的观点应当有一种因果关系;③所举事例应当符合观点的因果关系。

我们把这种“有议论文样子”的作文,作为行文结构的第一类来讲的,这一节,我们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来看一看第二类,也就是“观点得到充分论证的合格的议论文”。

这里的“合格”不是指分数合格,而是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是真正议论说理性的文章。这比上一节有“议论文的样子”显然要高一个层级了。

那么你肯定会问,什么叫“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什么又叫“真正议论说理”?这里的“符合文体要求”,绝不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议论说理”也不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拼凑出一篇看似写得很深刻的文章。

前面我们讲过,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文章的观点应当包含一种因果关系,如“我们只有像莠草一样坚持自我,不被外界评价影响,才能取得成功”,又如“我们不应该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只有这样,当你落破时,也会受人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一个有待论证的因果关系,应该说是一篇议论文的逻辑起点,也是支撑整个文章的核心思维。那么,一篇合格的议论文,应当是这样的:有一个基于材料的明确观点;观点中包含一种因果关系;观点的因果关系得到充分论证。

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是那个有待论证的因果关系,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为什么”。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把思考阐述、分析和举例的重点都落到这个“为什么”上面,而非挖空心思去凑“怎么做”。

讲到这里,要讲一篇反面教材,尽管它曾是2012年高考福建卷高达67分的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以昂然之姿奔跑

蒙田曾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乎长短,在于你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不多,却活得很长久。”其人已逝,而千载留名。之所以有的人能永垂青史,是因为他们用短暂的生命跑到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超越了一个时代。而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你用有限的时间跑了多少路程。人生的密度比长度更值得追求。我们抓不到时间的尾巴,亦不可预测未来生命还有多长,我们都活在当下,而当下所能做的,就是以昂然的姿态奋力奔跑,以此来延续生命的轨迹。

以昂然之姿奔跑,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裹挟,以免乱弄了分寸、错了方向。社会充满无限的诱惑与欲望,如何才能做到固若磐石,是我们所不得不考虑的。神话史诗《奥德赛》中海妖的魅惑难以抵挡,俄底修斯让水手堵住自己的耳朵并自己绑在桅杆上,才最终顺利地进入航道。人生难免有迷失的时候,关键是要在迷津渡口抵制住诱惑、克制住欲望。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我们常常把欲望当成理想。因为它们有时候实在太近,近得只有一线之隔,昂然地奔跑必然要抵住欲望的侵袭,一旦陷进再用力也是无谓的挣扎。

以昂然之姿奔跑,不是一味地埋头狂奔,奔跑是基于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否则人生不过是在原地打转。网络上一群自称“吊丝”的群体迅速蹿红,他们是新时代的孔乙己,是社会飞速发展所催生的失误,也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缺乏行动力,敢想而不敢做,虚伪而故作清高,害羞却又自作多情。自卑自贱又自怨自叹成了他们性格上的硬伤,对别人的成功没有理性的认识,对自身的缺点又无法清醒地自我审视,再加之表达的不畅,使他们只有谎言、逆反和诉求。无法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注定了他们只能是蜷缩在社会角落的一杯苦羹,以昂然之姿奔跑,必须要摆脱这种自我认识的误区,敢于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而不是期期艾艾地怨天尤人。

正如乔布斯所说:“医生能做的事不多,所以每件都要做得精妙绝伦。”人生就应像这样投入全部的热情,以昂然之姿奋力奔跑,不在乎生命有多长,只在乎自己跑了多远,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就这样一直到人生的终了,当你回首时方能无愧于心。

以昂然之姿奔跑,及时摆脱欲望,清醒审视自己,整装待发,努力延续生命的轨迹,生命不长,却可以跑得更远。

材料讲了两种赛跑,一种是运动中赛跑,一种是人生赛跑,如果你不死钻牛角尖,应该能看出来,运动中的赛跑靠的是速度,人生的赛跑看的是路程。

换句话讲,这则材料的意思是,问我们支持哪种赛跑,再讲具体一点,我们的人生历程,应该求速度,还是求高度(厚度、宽度,质量等皆可,“路程”的具体内涵),又或者两者皆支持等。

但这篇文章的观点似乎不在这两者之间,而是落到了“以昂然之姿奔跑”。我们姑且不论“以昂然之姿奔跑”是不是一句有清晰明确具体内涵的观点,也不论他们观点是否符合材料的意思,单看文章主体部分论述,也没有对文章的核心因果关系——“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进行论证:

①以昂然之姿奔跑,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裹挟,以免乱弄了分寸、错了方向。

这讲的是“以昂然之姿奔跑”的第一个条件——坚守自己的内心,换句话说,这一段的核心思想说,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以昂然之姿奔跑。这和观点“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

②以昂然之姿奔跑,不是一味地埋头狂奔,奔跑是基于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否则人生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这是“以昂然之姿奔跑”的第二个条件——对自身清醒的认识。问题和第一个一样,不能论证观点。

我们不妨一想,如果议论文可以这样写,那“坚守自己的内心”和“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岂不是可以用于所有的文章:“××,需要坚守自己的内心,需要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时下,关于议论文写作行文有一个观点:一定要避免“平面化”,也就是一定要在文章中写到“怎么做”,上面的文章就是在这方面走了极端。这样的文章在当时的标准下是高分,但是现在绝对不是,判为偏题也不为过。

避免“平面化”本身是好事,但是用得不当,会让原本议论说理水平一般的学生,忽略了议论文最该需要的因果关系论证,而去舍本逐末地写那个“怎么做”的条件。

观点中的因果关系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所以你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把这个因果关系论证好。即便文章里没有那些花哨的诸如“基于„„”、“源于„„”、“需要„„”等等“怎么做”的条件,把因果关系论证清楚了,文章照样可以精彩,来看几篇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我们应该呼吁有更多像袁隆平的人,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要有社会各领域的公民们。须知,欲速则不达,别让名利的欲望淹没了你的道德底线,每一个个体应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再加上一点仰望星空的梦想,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如中世纪的石匠们,他们精心雕刻着教堂顶部无人可见的雕像——如果有谁问他们谁能看得见,他们会微笑着说:“上帝看得见,我也是。”

只有我们每个个体拥有宁静致远的心境,朴素诚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的社会才能不那么浮躁,最朴素的生活才能通向最“遥远”的梦想,我们的国家定会成就更远的伟大与卓然。

这是2011年高考后,媒体从阅卷组拿来的优卷,是真实的优卷。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我们要有宁静朴素的心,作者主张朴素,文章标题很朴素,其实文章语言也很朴素,当年获得的分数是65分。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将观点置入一个因果关系,但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文章隐含的一个因果关系是“只有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才能如袁隆平那样成就人生”。

文章第一个论述段,作者直接用袁隆平的事例来论证观点,正面强调拥有宁静朴素之心的意义。虽然文章没怎么阐述袁隆平拥有宁静朴素之心带来了怎样的意义,或者袁隆平的宁静朴素是怎样让其成就人生,但事例中袁隆平“看淡名利”,“将奖金捐出做慈善”等事迹足以体现袁隆平的宁静朴素。

文章第二个论述段,从反面论述没有宁静朴素之心,也就是急功近利之心带来的后果,作者分别用大学里导师抄袭论文、郭敬明写作只为赚钱、“最”时代图书大行其道加以论证,并指出这种做法实属“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进而带来“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这样的后果。 文章第三个论述段,继续从反面论述没有宁静朴素之心的后果,从社会转入科研领域,由于搞科研的人浮躁只为名利,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

论证一个观点(态度、主张与做法)的正确,无外乎两个路径:第一,论述这么做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正面论述;第二,论述不这么做的后果,所谓反面论述。上面的文章在意义和后果的论证上,略欠严谨,由于是在刚刚提倡议论文写作的2011年写的,我们不必苛责于它。我们再看一篇写于两年之后的2013年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外物流转,我心永恒

千年前屈原悠悠一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诚如此言,身体躯干可以更换可以支离可以破碎,但于心腔中跳动的那股赤诚,游动的满腔热血,却是无论的侵害损毁,都亘古不变。外物流转瞬间即变,我心永恒万世不改。

即使身体的细胞仅七年便要全身心地更换一次,即使从生理来讲七年后便不再是我,但游荡在身体中的灵魂不会因为细胞的消亡而消失,沉淀在内心的情怀也不会因为代谢的进行而隐藏,因为精神是房屋的,情怀是长存的。

当代文坛享誉盛名的巴金先生便是精神长存的最佳佐证。在十年*期间,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损掉他作为一个文人内心的执着与追求,他身上的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勇于反省的这种精神并没有在十年的动荡中消磨如那易变的细胞一般,而是弥加珍贵,越发坚定。于是在晚年一部部关于历史反思的书籍面世,《忏悔录》《随想集》等一部部煌煌巨著横空出世,带着巴金先生未来的人格情怀变成铅字,沉淀于浩瀚历史之中。

纪伯伦有言:“我将自己酿成美酒,沉醉众生,而自己变为永久的窖藏。”确实如此,一个人唯有坚定地心如本初,无视生理或外界物质的变化方可成为永恒。然而,却有那样多的人随着身体细胞的更替,自己的追求也随之变味:曹禺晚年沉耽于物质之中鲜有优秀作品面世;曾一手创下国美的黄光裕因物欲膨胀最终陷入囹圄;薄熙来因权力贪念的转变放弃自身为党为民的信仰终成丧家之犬„„无数的人,因内心情怀随着外物而走向落处,沦为堕落。

正如当下,生理上的趋时更新,生理外在物质的转变的直接体现便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欲,人们曾长期恪守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在物欲的裹挟冲刷之下早已不复存在。于是,高级官员尸位素餐无视百姓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国人健康,诚信道德缺失导致坑蒙拐骗屡见不鲜„„这一切,都是人们罔顾内心道德和准则所造成的结果。身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我们扔掉内心坚守的道德情怀的理由,更不能是一些人作奸犯科行坏事的借口。

是的,外在物质瞬间即变,身体细胞七年即换,这个社会时代在高速发展,但作为人,万物之灵长,也应有自己坚守的追求的不悔亦不改,这样,人类文明才有传承的希望,才有发展的将来。

文章的观点很明确:在外物流转之中不变本心,才能成为永恒。文章没有具体阐述为何不改本心可以成为永恒,而是在第一个论述段以巴金为例,具体分析巴金在“繁重劳动、艰苦环境”的外物变化之下,如何不改本心——“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勇于反省的这种精神并没有在十年的动荡中消磨如那易变的细胞一般,而是弥加珍贵,越发坚定”。

第二、三个论述段则是从反面的事例出发,指出在外在环境变化之时,不坚守本心的后果:曹禺晚年鲜有优秀作品问世;黄光裕锒铛入狱;薄熙来成丧家犬;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排问题;坑蒙拐骗的问题。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论证观点中的因果关系,或者说论证观点中的意义和后果,我们放入材料事例的分析当中,正反材料事例中所揭示的意义和后果与观点相符,至少是可以印证观点的。

这个时候可能你会说,材料事例揭示出来的意义和后果,算是印证观点,算不得严格意义的演绎或者论证,这样论证,也不过是列举法,几个例子不足以代表问题。

如何让文章“有议论文的样子”

既然提到“入流”,那么就肯定有“不入流”的,也还有“高级”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关于议论文的评分标准,这个标准把议论文分成了这么几个层次: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有议论文的样子;②有所分析;③分析较充分。

从这个评分标准里面我们可到一个出现两次的词叫做“分析”。这也是很多老师一直跟学生强调的,学议论文一定要有“分析”。但是这个评分标准太不接地气,分析本来是要贯穿在全文始终的东西,什么叫“有所分析”,什么又叫“分析较充分”?

对作文的等级进行了重新的划分: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有议论文的样子;②观点得到论证的合格议论文;③观点得到充分论证并有所深化的入流议论文;④观点得到严谨论证和深化的优秀议论文;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真正的议论文。

首先要声明一下,对议论文这些等级的划分,都是以符合题意为前提,那些因为审题的文体造成的低分,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有议论文的样子”。很多同学从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写议论文,但直到高三,也未必会明白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样子的文章是议论文。

有的人把议论文理解为“观点+举例”,他们通常这样概括自己的作文:“我写的是××,举的是×××的例子”,比如“我写的是坚持,举的是李白,杜甫„„”,再比如“我写的是梦想,举的是陶渊明,司马迁„„”。

如果你对议论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这个水平,那么相当于你高中三年作文水平根本没有一丁点进步。议论文是一种表达主张、立场和态度,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人信服的文章,诸如“坚持”,“梦想”之类,顶多算得上一个话题,根本算不上观点。换一句话讲,一篇议论文,首先得有一个鲜明而具体可表述的观点、态度与主张。

其次,写议论文是要让人信服你的观点,你就必须拿出能让人信服的理由,无论你的理由是先贤说过的话,还是能证明观点的事例,又或者是符合人类逻辑的推理雄辩,都可以,但必须得有。这些让你观点得以成立的依据,叫做论据。我们平常都是把事例和名言称作论据,根本就是错误的。

前面讲到了观点,又讲了论据,你肯定会想,接下来是不是要讲论证了,因为从初中开始,老师就在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其实论证根本不是议论文的“要素”,至少它不是直接出现在文章里用具体的词句表述的。

这样讲可能太抽象,我们来看几道题和几篇例文,来具体看看什么叫“有议论文的样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坚持自我就能取得胜利

农人整个春夏都在锄莠草,但它仍精力旺盛,随处可见。即使有的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但是仍有人用优雅的名字称呼。我们就应该像莠草一样,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就能够更好的成长,成就事业,取得成功。

相信大家都对李秀丽很熟悉,一位滑冰替补。原本对他们来说,能够上场比赛已经是十分荣幸的,但她还甚至拿到奖牌。原本落后的她因为意大利选手摔倒,绊到一位又手钩住一们,使她上进第一名,种种可能被超越,摔倒的压力下,她坚持自我,一步一步踏实滑过,最终获胜,也引起许多人的赞赏。胜利可能需要幸福女神的眷顾,但更需要能负担得起压力,坚持自我好好努力。或许这些压力曾让她进入困境,只要不动摇,成功就更进一步了。

或许古代诗人李白能为我们展示出坚持自我。在他的做官生涯中,起起落落,但他在黑暗官场中仍不被黑暗所吞噬,坚持自我,即使在连续被贬时,也仍以作诗来勉励自我,不被其他人所动摇,使他最后取得文学上的成就。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体现坚持自我高尚的品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最后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生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胜利”的表现呢?

中国著名演员范冰冰从《还珠格格》中的一个小丫环开始演艺生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她,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她早已退去怕生的青涩面孔,成为性感女红星。面对这些,许多人开始进行批判,恶言相对,也有人表示喜爱到底。面对众云纷纷,范冰冰坚持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的演技,可以为了拍戏熬夜,最后她取得多项奖,身价也因此提高,原本所在的低谷早已跨越高栏。所以在世人的争论中,我们应该学着不去在意,在低谷困境中懂得坚持自我,不去熄灭心中的那团热火,最后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小草也是在各个地方所可以见到的,甚至是夹缝中。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坚持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即使困难再大,也不放弃,成功便会从四面八方来,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也不要放弃,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2014年福建省质检的作文题以及它的一篇类型文,是一篇遭到了广泛鄙视的文章。为什么遭到鄙视,因为它是土得掉渣的五段式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各举一例,结尾一段再重述观点。

其实这是一篇49分(满分70分)的类型卷,换句话说,这是“有议论文的样子”的标杆型文章: 第一,它对材料内涵的概括到位:莠草不论被人如何对待、如何评价,依然坚持旺盛生长。进而由此提出观点——“我们就应该像莠草一样,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就能够更好的成长,成就事业,取得成功。”

注意,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不是简单的“坚持”,而是“像莠草一样,坚持自我”,并不是简单的“坚持自我”,而是在后面加了一句“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作为补充来使观点更具体明确。这里,如果没有这句补充而仅有“坚持自我”这几个字,那么立意范围就太大了,因为“坚持自我”还可以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意思。而如果在文章中把“坚持自我”理解成“和别人不一样”,显然就跟材料的意思不吻合了。

第二,作者何以认为“人应当像莠草一样,坚持自我,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成长,成就事业,取得成功”。既然你告诉别人一中做法很好,那么你就要说这种做法好在哪里。虽然“坚持自我”就能“成就事业,取得成功”的论述逻辑不是那么严谨,但是人至少是有观点、有论据,至少在语言表达是像模像样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第三,作者举的三个例子来论证观点,虽然三个例子不足以让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此三例至少能印证观点:李素丽坚持自我(面对或褒或贬的评价),走出困境,最终获胜;李白和陶渊明坚持自我(李白被贬之时作诗自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伟人,成就文学的高度;范冰冰坚持自我(面对众说纷纭,不在意,努力提高演技,终成明星)。

通过以上的分析,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至少要符合三个要求:①有基于材料的明确具体的观点;②文章的观点应当有一种因果关系;③所举事例应当符合观点的因果关系。

再者,关于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槽点——中间三段的事例都是从正面举的,这样真的好吗?这三个事例的确都只是从意义的层面论述的,论述维度单一。多维度论证和深化观点,不是“有议论文样子”这一标准的要求 带着这个结论,我们再来一道题和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花园醒目处摆着很多名花,牡丹、玫瑰、君子兰……花园角落里放了几盆塑料花。名花纷纷讥讽塑料花。没多久名花枯萎了,主人又换了一些。当塑料花又被新换的名花嘲笑时,塑料花反击道:“笑我们是摆设,你们有我们经济、耐久吗?”

理解上面材料的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或抄袭。

不应在事业有成时讥讽别人

材料中名花对塑料花的讥讽嘲笑,而塑料花反击道:你们有我们经久耐用吗?名花的骄傲只是一时的。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嘲笑别人。而塑料花虽然普通,但它也有价值。我们不应该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名花,身份高就讥讽塑料花。

前一段时间,我刚好看完一部电影。一位美国士兵要派去别的国家打仗。当回来时,因战绩出色被授予奖章。瞬间成了名人,为许多公司代言,上报纸,上电视。有一天他去酒吧喝酒结帐时没带钱,便说这间破酒吧,就这点钱还要付,看不起这酒吧的店主,嘲笑他们一辈子就开酒吧,只会赚些小钱。便砸了这酒吧。士兵第二次打了败仗回来,失去了双腿只能一辈子坐轮椅。他再来到那酒吧喝酒。那店主一眼就认出了,就讥讽他是废物,是报应。不卖酒给他喝。这士兵也像名花一样在自己鼎盛时期,瞧不起别人。最后这士兵的好日子也不长久,换来别人的讥讽。

还有一家科技公司也经常讥讽比它烂的公司。有一次,有一个不知名的代工公司找这家科技公司的老总,表示想为其公司生产零件,帮他们代工,希望科技公司能给它们订单。这科技公司便讥讽他们是不知名的代工商,还想接我这著名的大公司订单。后来,这知名的公司因找的代工商因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而破产了。而起先那家不知名的代工商因产品质量得到许多大公司订单,业绩不断好转,股价也升了不少。当那家科技公司再次找到当时不出名的代工商时,代工商便回击它,让你当时讥讽我,这回我不接你订单。这家科技公司因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最后落得破产的下场,也受到代工商的回击,并不接他们公司的订单。

像名花和塑料花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但这也反映当下的社会风气。也许你正在人生的鼎盛时期,正是事业有成之时,嘲笑那些不如你的人。这种风气是不好的。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好日子过去时,当初被你看不起的人也看讽刺你现在的落魄。

我们应该要有好的心态,不要仗着自己事业有成或有优势时嘲讽别人。心态要摆正。只有这样,当你落破时,也会受人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当自己在事业有成时应帮助弱者,而不是嘲笑,讽刺弱者。因为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我们应该要有好的心态,不应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在自己强盛时,嘲笑,讽刺弱者。

同上面哪篇文章一样,这也是一篇49分(满分70分)的“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而且也和上面的文章一样,再概括材料内涵以后,提出观点——“我们不应该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作者虽然在开篇没有提及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但在后文中也提及“只有这样,当你落破时,也会受人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篇文章的举例水平显得相对次了一点,几个事例印证观点略显牵强,而且在写作过程中有啰唆凑字数的嫌疑。也许评卷组选择这篇文章作为49分的类型卷,只是想说明49分大概是这个样子,而非这篇文章的综合水平就是49分。

另外,即便是去年的49分文章,今年未必也可以打到49分,因为随着全省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的逐年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整体水平也在向上走,标准也在相应提高,甚至有些当年的优秀作文放到现在的标准里,可能只有50分左右,例如下面几篇当年的优秀作文,现在看来就相对普通,不过我们不妨当它们是 “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来审视它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十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

硬币有两面,这一面此时或许有些暗淡无色,但将它翻转过来,另一面的价值或许会让你更加惊喜。就像格林兄弟努力整理出的八十六个传说,对人类发展史的研究或许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当它们变成了《格林童话》,却为孩子们编织一个个美的梦。

所以,要知道硬币有两面,注意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或许事物的其他价值会为你带去意外的惊喜。

奥黛丽·赫本,她拥有天使般的微笑,她曾经是个芭蕾舞舞者,但当她在发现无望当上首席舞者时选择了演戏,但精湛的舞技为她得到更多的掌声。

奥黛的曾经遗憾自己不能站在梦想中舞台的中心,用脚尖跳出属于自己的舞步。但当她走进了演员的世界,她却意外地发现曾有的舞蹈基础的价值。芭蕾的高贵在她的身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芭蕾的美丽被她带进了银幕,带进了她所演绎的每一个角色中。原先的舞蹈基础,赫本发现了它另外的价值,即使做不成首席的舞者,却能够让自己在银幕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转身。

赫本翻转过她的硬币,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奢华与夺目,在演艺事业上步上了高峰。

当你翻开几米的绘本,或许你会感受到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正在认真地创作,但几米曾做了十几年的广告人,却一无所获,但当他回归生活,将他的情感释放于绘本中却获得成功,他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几米的广告生涯让他感到单调、无聊,他真实的情感无处释放。但当他拿起了画笔,找到了硬币另一面的价值,他笔下的小人因为他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而充满了灵性,他也渐渐地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微小的美丽,让他以(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几米翻转他的硬币,让他的情感流露于手插画与文学之间,找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寻到了生活的真谛。

赫本的事业因被放弃的舞蹈发出了光亮,几米的生活因他曾经无处释放的真情实感而变得丰富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应翻转我们的硬币,侍弄快枯萎的花草,让生活充满情趣,执起布满灰尘的毛笔,在落笔时体验一种快乐之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路的坎坎坷坷或许都像这一枚枚硬币,需要你去寻找它另一面的价值。

翻转属于自己的硬币,找寻其另一面价值,事物的其他价值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站对人生的舞台

美丽的故事,当其遭遇“人类发展史”的思索,它便只是书架上等待蒙尘的失落一族。而当它以童话的姿态站在世界面前,它便成为了全世界儿童心中的故乡,成了筑梦的奇迹工厂。人生亦如这本险遭埋没的童话:站对舞台,造就成功。

当无数歆羡的目光投注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村身上之时,谁又能想象他曾与妻子开着一家小店,整日为柴米油盐的琐碎烦恼?一支能镌刻山河,能序写人生的笔,怎能这样在世俗的人间里蒸干油墨?他毅然决定全家搬到乡下,过一种清幽的生活。终于,他成了一名最纯粹的作家,他找到了文学这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舞台,他造就了最炫目的成功!人生的选择就在一瞬之间被作出,从此生命逆转,朝着无比光明的前方,勇往直前。

当无数的掌声响彻赛场,伊辛巴耶娃,这一撑杆女王,再次面对成功绽放她芬芳的笑靥。她如玫瑰般美丽盛开之时,谁又曾知晓她曾面对着一个体操赛场。黯自神伤?身高的突增使她被迫与体操告别。可她选择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从此一根竿,一个绝美的女子,演绎着体育王国的一个童话,和她的名字一起,摇曳在无比绚丽的人生顶端。那一方舞台,回报她的,不仅是名利,还有一种来自生命底端的极致欣喜。

当人们闭着眼睛,享受着贝尔·坎农那宛若天籁的嗓音,是否会有个声音提醒着你:他曾在政坛打拼!每一个日日夜夜,当他作为巴西文化部长四处演讲,口干舌嗓,嗓子严重不适之时,贝尔就会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他期待改变,他要做真正适合并且有趣的事。终于,政坛少了一个显然不太油滑的政客,乐坛多了一个能激荡人心的歌者。是的,他站对了舞台,在麦克风前,唱出了人生的最强音,这样的选择无疑比无数程序化的演讲,更令人动容。

事实上,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聪明的朋友,这个世界有许多舞台,正是这无限的选择,给你机会成就自己。让我们睁开灵动着智慧的双眼,寻那样一方美丽的天地,去释放生命的能量,去完成从一块不起眼的顽石到人人称羡的琼瑶的华丽转身。

站对人生的舞台,成就人生的辉煌!你觉得呢?

推荐第7篇:我总结的英语正反观点式议论文

我总结的英语正反观点式议论文模板

导入:

第1段:Recently we’ve had a discu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导入话题)

Our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is topic.(观点有分歧)

正文:

第2段: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ur of it.(正方观点)

Here are the reasons.First...Second...Finally...(列出2~3个赞成的理由)

第3段:However, the others are strongly against it.(反方观点)

Their reasons are as follows.In the first place...What’s more...In addition...(列出2~3个反对的理由) 结论:

第4段:Personally speaking, the advantages overweigh the disadvantages, for it will do us more harm than good, so I support it.(个人观点) オ

2.“A或者B”类议论文模板:

导入:

第1段:Some people hold the opinion that A is superior to B in many ways.Others, however, argue that B is much better.Personally, I would prefer A because I think A has more advantages. 正文:

第2段: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I prefer A.The main reason is that ...Another reason is that...(赞同A的原因) 第3段: Of course, B also has advantages to some extent...(列出1~2个B的优势) 结论:

第4段: But if all these factors are considered, A is much better than B.From what has been discued above, we may final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得出结论) オ

3.观点论述类议论文模板:

导入:

第1段:提出一种现象或某个决定作为议论的话题

As a student, I am strongly in favour of the decision.(亮明自己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

The reasons for this may be listed as follows.(过渡句,承上启下)

正文:

第2段:First of all...Secondly...Besides...(列出2~3个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结论:

第3段:In conclusion, I believe that...(照应第1段,构成\"总—分—总\"结构)

4.\"How to\"类议论文模板:

导入:

第1段:提出一种现象或某种困难作为议论的话题

正文:

第2段:Many ways can help to solve this serious problem, but the following may be most effective.First of all...Another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Finally...(列出2~3个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结论:

第3段:These are not the best but the only two/ three measures we can take.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we should take action to...(强调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

推荐第8篇:高考专项复习之调查报告对比观点议论文

调查报告/对比观点/议论文:

Sample 1

In March 2005,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23 young people from Xiamen.The purpose of the survey was to discover their views on….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a questionare given to the young people to complete.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37% of the people think …

However,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Another 63% of the people don\'t agree with the opinion above.

In my opinion,

In a word,/ In short

Sample 2

Recently, a survey on Chinese se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opinions on how to choose their cours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among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is point.As we can see from the chart, 35% of the students believe …

More students ( around 45%), however, insist that…

Sample 3

People react to advertisements in different ways.Some people find ads useful and entertaining; others thinks that they are annoying.Defenders of ads say that ads help us make informed choices as consumers by introducing good quality products.On the other hand, critics sometimes accuse companies of using ads to mislead us by making us believe that a certain product is better than it really is or that we will be happier if we buy it.

Sample 4

你校高三学生举行了一场有关高三学生在高三复习期间上网是否合适的讨论。讨论的题目是:Is it wise for Senior 3 students to surf the Internet whil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请你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介绍讨论的情况。

一些同学认为:

(1) 应当上网。上网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好处很多。

(2) 上网可以调节身心。

另一些同学认为:

(1) 时间紧,不应上网浪费时间。

(2) 上网对高三复习帮助有限。

你赞成上网,但认为应有度。 Internet whil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at senior 3 students, though busy preparing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an benefit by surfing the Internet.They insist that surfing the Internet is a good way to gain the information needed, and what is better still , surfing the Internet can help the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drawing near.In addition, it often takes quite a few hours off, and they cannot afford the time.

But I don’t think sticking to the Internet for too long will be good.

推荐第9篇: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如何让议论文的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至少要符合三个要求:①有基于材料的明确具体的观点;②文章的观点应当有一种因果关系;③所举事例应当符合观点的因果关系。

我们把这种“有议论文样子”的作文,作为行文结构的第一类来讲的,这一节,我们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来看一看第二类,也就是“观点得到充分论证的合格的议论文”。

这里的“合格”不是指分数合格,而是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是真正议论说理性的文章。这比上一节有“议论文的样子”显然要高一个层级了。

那么你肯定会问,什么叫“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什么又叫“真正议论说理”?这里的“符合文体要求”,绝不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议论说理”也不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拼凑出一篇看似写得很深刻的文章。

前面我们讲过,一篇“有议论文样子”的文章,文章的观点应当包含一种因果关系,如“我们只有像莠草一样坚持自我,不被外界评价影响,才能取得成功”,又如“我们不应该在事业有成时讥讽他人,只有这样,当你落破时,也会受人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一个有待论证的因果关系,应该说是一篇议论文的逻辑起点,也是支撑整个文章的核心思维。那么,徐某人有理由这么说,一篇合格的议论文,应当是这样的:有一个基于材料的明确观点;观点中包含一种因果关系;观点的因果关系得到充分论证。 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是那个有待论证的因果关系,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为什么”。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把思考阐述、分析和举例的重点都落到这个“为什么”上面,而非挖空心思去凑“怎么做”。

讲到这里,再讲一篇反面教材,尽管它曾是2012年高考福建卷高达67分的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以昂然之姿奔跑

蒙田曾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乎长短,在于你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不多,却活得很长久。”其人已逝,而千载留名。之所以有的人能永垂青史,是因为他们用短暂的生命跑到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超越了一个时代。而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你用有限的时间跑了多少路程。人生的密度比长度更值得追求。我们抓不到时间的尾巴,亦不可预测未来生命还有多长,我们都活在当下,而当下所能做的,就是以昂然的姿态奋力奔跑,以此来延续生命的轨迹。

以昂然之姿奔跑,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裹挟,以免乱弄了分寸、错了方向。社会充满无限的诱惑与欲望,如何才能做到固若磐石,是我们所不得不考虑的。神话史诗《奥德赛》中海妖的魅惑难以抵挡,俄底修斯让水手堵住自己的耳朵并自己绑在桅杆上,才最终顺利地进入航道。人生难免有迷失的时候,关键是要在迷津渡口抵制住诱惑、克制住欲望。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我们常常把欲望当成理想。因为它们有时候实在太近,近得只有一线之隔,昂然地奔跑必然要抵住欲望的侵袭,一旦陷进再用力也是无谓的挣扎。

以昂然之姿奔跑,不是一味地埋头狂奔,奔跑是基于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否则人生不过是在原地打转。网络上一群自称“吊丝”的群体迅速蹿红,他们是新时代的孔乙己,是社会飞速发展所催生的失误,也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缺乏行动力,敢想而不敢做,虚伪而故作清高,害羞却又自作多情。自卑自贱又自怨自叹成了他们性格上的硬伤,对别人的成功没有理性的认识,对自身的缺点又无法清醒地自我审视,再加之表达的不畅,使他们只有谎言、逆反和诉求。无法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注定了他们只能是蜷缩在社会角落的一杯苦羹,以昂然之姿奔跑,必须要摆脱这种自我认识的误区,敢于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而不是期期艾艾地怨天尤人。

正如乔布斯所说:“医生能做的事不多,所以每件都要做得精妙绝伦。”人生就应像这样投入全部的热情,以昂然之姿奋力奔跑,不在乎生命有多长,只在乎自己跑了多远,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就这样一直到人生的终了,当你回首时方能无愧于心。

以昂然之姿奔跑,及时摆脱欲望,清醒审视自己,整装待发,努力延续生命的轨迹,生命不长,却可以跑得更远。

材料讲了两种赛跑,一种是运动中赛跑,一种是人生赛跑,如果你不死钻牛角尖,应该能看出来,运动中的赛跑靠的是速度,人生的赛跑看的是路程。

换句话讲,这则材料的意思是,问我们支持哪种赛跑,再讲具体一点,我们的人生历程,应该求速度,还是求高度(厚度、宽度,质量等皆可,“路程”的具体内涵),又或者两者皆支持等。 但这篇文章的观点似乎不在这两者之间,而是落到了“以昂然之姿奔跑”。我们姑且不论“以昂然之姿奔跑”是不是一句有清晰明确具体内涵的观点,也不论他们观点是否符合材料的意思,单看文章主体部分论述,也没有对文章的核心因果关系——“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进行论证:

①以昂然之姿奔跑,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裹挟,以免乱弄了分寸、错了方向。

这讲的是“以昂然之姿奔跑”的第一个条件——坚守自己的内心,换句话说,这一段的核心思想说,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以昂然之姿奔跑。这和观点“唯有以昂然之姿奔跑,才能挣脱世俗的桎梏,超越生命的本身”。

②以昂然之姿奔跑,不是一味地埋头狂奔,奔跑是基于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否则人生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这是“以昂然之姿奔跑”的第二个条件——对自身清醒的认识。问题和第一个一样,不能论证观点。

很多老师的讲法,让这个原本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题型变得复杂了。比如有的老师说,这类作文题,不能只写一个,另外一个也要写,可以少写一点——什么叫“少写一点”,写多少叫“少写一点”,怎样“少写一点”?还有的老师说,矛盾对立的题,一定要写得有思辨性——请问,什么叫“有思辨性”,“有思辨性”如何具体操作? 讲到这里,真想说一句,整那么复杂干嘛?既然我们都从材料里看出有对立的意思了,那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这个意思来写下去呢?既然是对立的,你在支持一个的同时,是不是就已经反对另一个了呢?

我们不妨用逻辑符号来表示这种材料,假如说,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者态度用P来表示,那么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就可以表示为¬P。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最为简单粗暴的立意方法就是:支持P,反对¬P。支持一个,反对一个,这样两个是不是都写到了呢?这样讲太抽象,我们回过头来看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朽与不朽”的材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材料的第一句态度非常明确:青春是不朽的。我们先不管为什么这样说,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和倾向就可以了。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第二句话批评“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的想法,认为这种想法很很傻很天真,很明显它倾向于青春是会朽的。

符号表示这两则材料: P:青春不朽 ¬P:青春会朽

该支持哪一个,反对哪一个呢?这个时候的是非判断,取决于我们对材料里这个充满暧昧的“青春”二字的解读:

(1)“青春”界定为生理的青春,也就是青春岁月与时光。如果这样理解,毫无疑问,青春是一定会朽的,一切生命皆有走向衰老的一天。问题是,很多人即便理性上知道青春会朽,但是经常在潜意识里会忘记这个事实,他们虚度青春,浪费生命,纵情于声色犬马,直到青春逝去才幡然醒悟、为时晚矣。材料的第二句恰恰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批判。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支持¬P,反对P。我们就可以这样立论:只有珍惜和把握有限的青春,在青春岁月与年华之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彰显,才能无悔于生命给我们的青春时光,反对虚度青春、反对一味享受青春。

我们要注意,分析材料的意思,和立论是两回事,立论是基于对材料的分析,但材料观点不等同于我们的立论。就像这里,材料的观点是青春是否不朽,不代表我们文章的观点也是这个。

观点是基于对材料意思的解读和是非辨析后最初的综合决策性的判断:我们把材料的意思解读为生理的青春是会朽的,而很多人会潜意识里认为青春不朽,进而我们提倡珍惜青春,反对虚度青春。

(2)“青春”界定为青春的信念与精神,如青春的激情与叛逆,青春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信念,渴望创造与改变世界的勇气„„生理的青春固然总有衰老的一天,但这些精神与信念不会衰老也不应衰老,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他们不朽的青春信念推动的。

这应该就是对材料的第一句话的具体而精确的解读,然而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时代的激情与叛逆不再,变得圆滑与世故,苟安现状不思进取,变得得过且过、奴性十足。其实,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以过来人的语气,劝说那些怀有青春信念的年青人,以“青春会朽”为理由告诉他们不要折腾,不要太天真——这样解读是不是正好就是材料第二句话的意思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那么我们就可以支持P,反对¬P。可以立论:只有永葆青春的精神,才能超越生命盛衰的自然法则,让人生的青春得以永驻,成就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而不应;不能随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侵蚀而丧失青春的精神,避免因此沦入庸常而无所作为的人生。

推荐第10篇:观点

透支善意的网络策划没有赢家

2011-03-25 11:53:13 来源: 南方网

网络推手罔顾人伦天理、毁损尊严、播弄母爱,轻侮公众良心和善意的炒作手段,则标示了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诚信和道德的价值和底线。

作者:令狐补充(微博)

3月22日,眼癌患儿的母亲为救治女儿,在广州闹市跪爬,引起关注,反响巨大,事态发展两天后,呈现的结果犹如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焰。火焰方面,不少好心人伸出了援手,患儿救治有望;冰水这面,则是以侮辱个人尊严、拨弄母爱为噱头进行炒作的网络推手,让人们有失足落入冰窖的寒心感,故而不但成为了舆论和公众谴责对象,也被网站撤销版主职务。炒作中,在网上承诺给患儿母亲资助而食言的网民“广州富家公子”,更是遭千夫指斥,已然被视为披着马甲的人渣。

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情况正朝更蹊跷更复杂的方向演进。3月24日晚,有网友通过微博称,在网络推手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份《执行策划方案:母亲爬行千里救女儿》,显示上传日期为3月21日,执行日期为22日。

方案写明,幕后策划人和执行人即上述已经曝光的网络推手,而客户是眼癌患儿侯珊珊和她的母亲谢三秀。方案列出了客户需求为“通过策划事件感动人,让有爱心的人为其捐款救她的女儿”。阐述创意认为,“女儿患病无钱医治的贫困家庭,要通过感动的事件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与帮助”。方案计划“通过广州的媒体报道,引发全城爱心人士为其捐款”。甚至为媒体报道拟好了标题,并且真吻合媒体报道标题的大意。

若此方案不是伪造,那么可以说,在网络推手操纵下,公众的同情和善意,就不免被涂上一层被玩弄的色彩。还显得操纵者颇为心思密实,手段高明,至少,他体察到了世道的冷漠,把握了社会的脉搏,而且一击奏效。也就是说,事态发展到现在这一步,且不论此方案真伪,一个不可不察的问题已经浮现:好心人伸出援手,眼癌患儿救治有望———面对这个结果,不论争取救助的手段如何不堪,也不论其过程如何让人感到刺痛和纠结,就能感到一丝欣慰?

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病儿的惨况,母亲的境遇,折射了世态的炎凉冷暖,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悲情,直让良知尚存的人感同身受而寒彻透骨。几近走投无路的谢三秀,不论是真情还是作秀,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跪,已经让全社会蒙羞。正常人应该承认,让一位母亲绝望到要将网络炒作当救命稻草,所谓尊严和体面无非都浮云——— 这决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发生的事情。而网络推手罔顾人伦天理、毁损尊严、播弄母爱,轻侮公众良心和善意的炒作手段,则标示了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诚信和道德的价值和底线。显示了在人性恶中,黑暗的深重,暴露了时代精神最为苍白的一面。更有甚者,这种以“狼来了”式的悲情透支大众善意的“策划”,必将令麻木与冷漠的社会氛围日益弥漫。多年前鲁迅曾经激愤地称:“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用在此处也很合适。

张东阳:是否生“二胎”应多听公众意见 2011-03-08 18:59:23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终于看到放开二胎政策的信号了,可何时实施依然未知,王玉庆的“个人意见”是“十二五末期”,但对计生政策调整,相关部门总捂着掖着,在放开二胎的讨论和决策中未能充分倾听公众意见,似乎总在躲着民意,这并非真正的科学态度。

作者:张东阳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他认为,二胎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可能会放开。(《京华时报》3月7日)

终于看到放开二胎政策的信号了,可何时实施依然未知,王玉庆的“个人意见”是“十二五末期”,但对计生政策调整,相关部门总捂着掖着,在放开二胎的讨论和决策中未能充分倾听公众意见,似乎总在躲着民意,这并非真正的科学态度。

在全国人大代表、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看来,放开二胎政策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一,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千分之五,且人口低增长已维持了20年,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导致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其二,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以上,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达到30%。28岁至40岁的青年劳动力 10年后将骤降一半,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国已有1.4亿户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子女伤残或夭折,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压力也很大。显然,依然一成不变的计生政策并非理性选择。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三十年,不少弊端已经显露,且越来越严重。它不仅忽略了人口结构矛盾,更没有考虑现代社会日益重视的人文方面的需要,如家庭的需要、更多血缘关系带来的精神需要等。再如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比两个孩子的教育更难,有兄弟姐妹的子女通常有更好的协作观念、奋斗精神、竞争意识,人的性格也会更完善,更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培养。另外,还有养老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此相对的情况却是,“放开二胎”并非“一放就乱”(王玉庆就认为“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像试点地方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都多年实施二孩政策,但仍保持了低生育率。而且,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这不仅是养孩子成本增加的问题,更是符合国际规律的问题: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口自然会下降。

人口问题的特点是周期性很长,如果没有准确的、科学的超前意识,真正意识到问题时已经迟了。所以,笔者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认真研究纪宝成等专家的“调整计生政策刻不容缓”问题,认真倾听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意见,如此,才是慎重的、人文化、人性化的、科学的做法。

张魁兴:“民富优先”应成为制度首选 2011-03-04 19:07:39 来源: 南方网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改革攻坚,其最终目的都应落在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衡量发展和改革的标准,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切实的提高和改善。

作者:张魁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所倡导的“民富优先”改革导向,影响甚广。他认为,一定要明确“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扩大改革参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老百姓公共需求旺盛与公共产品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十二五”时期,中国的改革将会步入一个关键时段,如何凝聚改革共识,突破利益集团阻挠,将对中国改革形成巨大考验。他建议,“十二五”应确立“民富优先”大战略。(3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

是的,唯有确立“民富优先”大战略思想,共同富裕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改革攻坚,其最终目的都应落在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衡量发展和改革的标准,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切实的提高和改善。纵观建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比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世界经济大国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然而,国富了民并没有也跟着富起来,一是人均 GDP世界排名很落后,二是只有一部分民众富了,而居民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换言之,改革的目标只是“一部分人富”实现了,共同富裕还是梦想与期待。

这一现象缘于“国富优先”的战略决策,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孰不知国富并不自然民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税费高社会福利低,结果是国富民不强,而且是国越富民越穷。另外,我们有让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却没有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富且富穷且穷,“马太效应”已现。我国内需不足的关键问题,就是老百姓并没有真正富起来,只有少数人富,而让老百姓“被富裕”了,比如年薪六千多万的马明哲近八百万的任志强这样的富翁,让很多老百姓都“被富裕”了。

老百姓需要的是真富裕,而非“被富裕”,现实是高税费和分配不公无法让老百姓真富裕。要让老百姓真富裕,必须加大税务改革力度切实降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再是千方百计增加和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比如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额和提高最低工资。而这一切须有“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因为如果没有“富民优先”改革导向,仍以“国富优先”并积极维护某些利益集团,改革只是修修补补,或是老百姓得小利而某些利益集团得大实惠,不仅不会有民富,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虽然国富、民富都十分重要,但民富是终极目标,在国富无法推进民富的情况下,“民富优先”应该成为党和政府的明智选择。

在笔者看来,“民富优先”就是要一切以“藏富于民”为目标,一是大幅度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分配比例(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即让普通老百姓分享社会财富增长的盛宴,而不是现在的国家和部分人“拿大头”,让老百姓不拿或象征性地拿一点,一次分配不公,二次分配再不公;二是财政支出除了支持政府正常运转外,应投向公用事业和增加人民收入与福利的项目,而不是现在的很大部分被用于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腐败浪费;三是严防某些利益集团的破坏和捣乱,不能让某些利益集团阻挠“同工同酬”等公平正义的实现。总之,“民富优先”应该成为制度设计。只有当“民富优先”得到像之前“国富优先”那样的重点保护时,

“民富优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国人期待着! 石飞:对非法劳务派遣须动大手术 2011-02-28 16:06:28 来源: 南方网 众多国企尤其是央企、机关事业单位之所以对非法劳务派遣趋之若鹜,或是把正式职工转换为派遣工,或是将对新招聘人员一律实行劳务派遣工形式,其目的无非是要逃避用工的社会责任,降低用工成本,攫取缺德的利益。

作者:石飞

近日,全国总工会将“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上报全国人大法工委,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相关“劳务派遣”内容。报告显示,全国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这比此前人社部公布的2700万超过一倍,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2月26日《经济观察报》)

读了上述报道,我毫无惊意,唯一愤懑。我曾在劳动部门工作20年,并且长期侧重劳动用工研究。对于我国非法劳务派遣泛滥成灾的现实,我深恶痛绝,并忧心忡忡,曾在媒体上发表一系列文章,详析其根源,痛批其危害,疾呼对其开展专项治理,但终因人微言轻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反对,未见效果。看来,现在到了非对非法劳务派遣动大手术不可的时候了!

有关非法劳务派遣对于我国用工制度的破坏、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以及社会不公的加剧等等,都是“秃头虱子——明摆着”的,无须赘述。众多国企尤其是央企、机关事业单位之所以对非法劳务派遣趋之若鹜,或是把正式职工转换为派遣工,或是将对新招聘人员一律实行劳务派遣工形式,其目的无非是要逃避用工的社会责任,降低用工成本,攫取缺德的利益。这样的公有制单位,无论从什么层面上讲,都应该受到严肃地谴责和追究。

当下,全总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相关“劳务派遣”内容,非常必要,非常亟需。我以为,最急紧需要修改的是,增加对劳动部门的约束机制。我国非法劳务派遣之所以泛滥成灾,表象在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根子却在劳动部门。其作为不力,自是当然。如果他们能严格把好“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关口,非法劳务派遣用工根本就泛滥不起来!

问题是,许多地方劳动部门不仅没有依法行政,严格把关,反而违规经办劳务派遣公司,与无良的用工单位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大量“制造”非法劳务派遣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这种非法的肮脏交易赚取黑心的“劳务费”。这既违反中央严禁党政机关办企业的规定,又不符合行政制约原则,怎么可以“既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就此问题,2008年6月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我曾上书人社部,建议增加“禁止劳动部门经办劳务派遣机构”的条款,结果如泥牛入海。此乃意料之中的事,劳动部门乃非法劳务派遣利益链条上的重要获利者,我的建议无异于与虎谋皮,如何会被采纳?这此如能修改《劳动合同法》,强烈呼吁增加这一条款。对于劳动部门已经开办的劳务派遣工机构,限期撤销,逾期不撤的,劳动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

其次,鉴于非法劳务派遣泛滥成灾的现实,对劳务派遣工应实行特殊管理方式,采取特别制约手段,专项审批准入。凡不符合“三性”要求的用工,一律不予核准使用派遣工。用工单位擅自使用的,由劳动部门给予经济处罚,同时责令限期清退。劳动部门作为不力或失职渎职,造成用工单位非法使用派遣工的,要追究劳动部门的责任,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涉及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经济犯罪的,追求刑事责任。

再者,要对劳务派遣开展一次全国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凡不符合“三性”要求的,一律依法纠正,强制用工单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变劳务派遣工为劳动合同工。

(本文来源:南方网 )

严辉文:用我们的肠胃消化20年的政策摇摆 2011-03-04 19:05:34 来源: 红网(长沙) 在长期的政策摇摆之中,如此放任有毒的添加剂填充我们的肠胃,哪里还看得到急民之所急执政为民的理念,而决策什么的科学性又安在哉?

作者:严辉文

卫生部等部门日前发布公告称,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今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此举也意味着20多年来关于增白剂是否有毒的争议已被我们的肠胃消化掉,自动变成历史的肥料。

1986年,当时的商业部在新颁布的小麦粉标准里首次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并沿用至今。同时,卫生部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小麦粉里添加6毫克过氧化苯甲酰。自此,关于增白剂是否有毒的争议未有止歇。主禁派认为,过氧化苯甲酰会破坏面粉的营养结构,过量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反对禁止的一派则表示,根据实验,过氧化苯甲酰在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范围内,不会引起面粉食用安全问题,因而不应该从国家添加剂名录中注销。

与坊间争议相颉颃的是,有关部门在增白剂的问题上堪称跌宕起伏的政策摇摆。这样的摇摆从1986年就开始了,到2000年以后频率开始加剧。不仅当年主张使用增白剂的决策人物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禁白”,而且相关决策部门还将其纳入了议事日程并进行政策角力。国家粮食局从 2003年后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草案,明确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卫生部却认为,小麦粉国标修订草案中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增白剂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显然对粮食局投了政策否决票。至2006年11月,卫生部主持召开协调会,还在两个月后发函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五部门意见。2007年8月,卫生部又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征求意见,为期两个月,但结果并没有公布,只是以存在禁与不禁两种意见搪塞了舆论。2008年10月15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就《再次呼吁禁止在小麦粉使用增白剂》内部征求意见,当时有90多家面粉厂的法人签字表示赞同。2008 年12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又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卫生部收到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有关“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申请材料,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讨论,再最后作出是否禁用的决定,但再次未见分晓。(2010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坊间不乏争议,相关生产企业也不乏态度,但是关于增白剂的存废之争,数个相关部门却只是枉自花费唇舌之功,徒然浪费开会发言之力,结果终归是不了了之。现在看来,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不论是从饮食习惯和口感上看,还是从对于生命的负作用看;不论是从所谓国际惯例看,还是从民众呼声看,取缔都是迫在眉睫的。但相关部门竟能淡定置之,是好是歹且束之高阁,使一切问题都从决策层的大脑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肠胃来消化。在长期的政策摇摆之中,如此放任有毒的添加剂填充我们的肠胃,哪里还看得到急民之所急执政为民的理念,而决策什么的科学性又安在哉?

第11篇:IT 观点

1,Q:用 DOS 还是 Windows?

A:如今这已经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在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上,用 DOS 还是 Windows,曾经困惑了人们几年的时间。 直到 1995 年 8 月,中文 Windows95 的发布,Windows 才成为中国人的必然选择。如今,虽然是 Windows 的一统天下,但 DOS 的精 巧和稳定仍然常常让一些老鸟怀想 DOS 时代的美好时光。但电脑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用 DOS 还是 Windows 是电脑用户个人的事,只要电脑能为你打出精美的文稿、处理繁杂的业务,用 DOS 还是 Windows, 您随便。

2,Q:什么是“摩尔定律”?

A:“摩尔定律”是以 Intel 公司的奠基人戈登.摩尔的名字命名的。戈登.摩尔认为, 处理器的能力每 18 个月的时间就会翻一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它的微处理器以及许多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均遵循摩尔定律的法则。 摩尔定律现在已经被“移植”到许多新领域,如煤体传播领域。Internet 的发展也被人们认为遵循摩尔定律的规律。

3,Q:企业上网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

A:有观点认为:

(1)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

(2)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过分依赖;

(3)短期内不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电子商务”),使经营者对“触网”心存疑虑;

(4)电信等部门把企业引上网后, 没有解决企业信息的组织、发布等后续的问题,使企业上网效果不佳,没有尝到互连网的“甜头”。

4,Q:网上购物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A:一部分人认为:(1)售后没保障;(2)网上支付等信用制度不完善; (3)商品配送慢;(4)商品数量少。

5,Q:IP 地址够用吗?

A:随着 Internet 爆炸性的增长,IP 地址的分配越来越困难,如果不加以控制, IP 地址资源会很快用完。现在,网络工程师们已经在想办法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应用的办法有:采用 DHCP 协议, 应用代理服务器,以及地址翻译等,并且考虑向 IPv6 转移。

6,Q: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A:2000 年 1 月,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 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就在这个政策颁布前后,国内许多高校骤然成立了一大批大学生成立的公司。 但在泡沫消失之后,许多公司纷纷倒闭。综观大学生创业,得到的启示是: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学生公司普遍缺少资金,只有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创业热潮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 扎实的技能。成熟的思想加上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才是学生创业的前提。有的专家甚至说:“大学生应该从实验室开始自己的创业。” 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7,Q:网络萧条即将来临吗?

A:虽然在全球众多网络公司中,赢利的寥寥无几,但现在就要下结论说网络经济大萧条即将来临似乎还为时过早。

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风险投资资本的积极介入,使其迅速发展成一种全新经济,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带来的便利,足不出户,便得知天下大事,甚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谓新经 济,主要是指网络,以及与网络有关的企业。旧式经济的代言人称网络为"洪水猛兽",可见其对旧式经济的冲击是多么猛烈。事实上,旧式经济经过上百年取得的支配和主导地位,眼看要被刚出现几年,却日益完善的网络经济所取代。

风险投资公司在旧式经济时代几乎无发展可言,因为没有它们可供投资、获得高利润的风险企业,如成立于1946年的美国研究与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多年来风险资本一直很小,发展缓慢。但是自网络出现后,包括这家公司在内的所有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资金越积累越雄厚,这说明网络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对风险投资公司而言,只有投资高风险企业,才能获得它们渴望追求的最高利润。反过来,它们的投资额度越大,网络发展就越迅速,换句话说,风险资本的注入推动了网络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不是风险资本的积极介入,网络时代肯定会到来,大大小小的网络企业肯定会建立,电子商务也会随之而至,但时间或许要缓慢得多。专家们说,美国的亚马逊、雅虎、电子港湾等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介入。据统计,美国经济从1995年以来增长率平均达到4.4%,就是因为新经济推动的结果。

虽然在全球众多网络公司中,赢利的寥寥无几,但现在就要下结论说网络经济大萧条即将来临似乎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

一、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多年投资,获利已颇为丰厚;

二、网络经济的长期繁荣造就了投资者坚定的投资信念,人们认为网络企业是朝阳产业,即便基因工程铺天盖地到来的时候也

不例外;

三、伴随著网络企业的纵深发展,新技术浪潮层出不穷,有利于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 21 世纪,网络的走向同样让人捉摸不定,但有一点却有人大胆预言,据报道,SUN 公司董事长麦克里尼日前说,免费软件时代即将来临,未来不论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或信息家电所使用的软件统统不用钱。因此他认为,微软已经是过去产物,未来属于 SUN 这样的企业。c

8,Q:网络七大“错觉”:

A:你可能不会相信你的圣诞礼物会从烟道里出来,也可能不会相信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美丽的小天鹅,因为那只是美好的祝愿或者传说,那么我相信你也不会相信下面所列举的网络错觉了。

首先是电子商务方面的三大错觉:

1、世界上有数百万个.com 公司。据 IDC 证实,目前全世界受风险资金投资的网络新兴公司仅有 2500 家。

2、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都在亏损。据 IDC 对 600 家电子商务网站的调查显示,到今年年底大约有半数.com 有望盈利,目前已有 35% 的.com 处于赢利状态。比如 FTD 的子公司 FTD.com 等。

3、.com 的 CEO 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据 IDC 统计,他们中的 60% 处于 30 至 50 岁之间。

有关 P2P 的错觉:

4、P2P 将是未来网络的主流。但业界人士从来不这么认为。Forrester Research 的分析家 Eric Scheirer指出:P2P 只是一种通信手段,不是商业模式。其他的众多专家也认为目前还不能证实P2P在商业领域的有效性,再者从计算机平台和软件等诸多因素来看,人们也无法看到这一新生事物的现实有效性。

家庭办公的错觉:

5、未来的工作形式肯定是家庭办公。据 IBM 的调查,所有工作都可以在家做的就业者在全美不足 50%。而且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除此之外还有如两条不可信:

6、互联网的出现使全家一起度过的时间减少。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家庭上网后,全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并未减少。相反还有 92% 的人回答说增加了。

7、互联网上的消息不如其他媒体的消息可靠。其实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在新闻的时效上自不待言,在准确性上也丝毫不亚于其他媒体,这是美国乔治大学的网络分析家 Steve Klein 的观点。(2001.3)

9,Q:中国电子商务的四大瓶颈:

A:在经历了长长的摸索之后,电子商务先驱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在中国发展这一行业有四大瓶颈,即:

(1)、配送物流;

(2)、支付方式;

(3)、传统消费偏好;

(4)、网上交易安全性。

10,Q:内容网站的生存根本?

A:有作者撰文认为,内容网站的生存根本应包括:

网站内容必须有原创性;

网站内容必须加上差异性;

网站的内容必须收费;

网站内容必须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定制;

网站内容必须进行联盟经营。

11,Q:我该用哪种语言写程序?

A:目前,流行的计算机语言非常多,如 VB、VC++、Vfp、Delphi、C++Builder、J++Builder、PB、Perl、ASP、PHP、JSP、Java、JavaScript、VbScript、C#、ASP+、HTML、XML、CSS 等等,已经不像 5 年前只有 Basic、Pascle、Turbo C、Fortran、Coble、Foxpro 等容易让人选择,而且新的语言还在不断出现。那么,如果你打算投身计算机这个行业,你准备学习哪门语言呢?

要选择什么语言,应根据你的从业方向,还有你以往的语言基础来决定。如果你打算从事数据库方面的编程,那么 PB、VB、Delphi、Vfp 可以选择,当然 PB 是首选;如果你打算从事网络(非网站)编程,那么可以选择 VC++、C++Builder、Delphi 等语言,

笔者推荐 C++Builder 语言,它具有 Delphi 容易上手、使用简单的优点,又能为你参加考试做好准备,因为现在计算机考试的标准语言是 C 语言。当然现在许多程序员以能够操控 VC++ 为荣耀,甚至认为只有使用 VC++ 的程序员才是程序员,你怎么看是你自己的事了。如果你打算从事网站编程,那么 HTML、ASP、PHP、JSP、XML、Javascript 等不能不学,笔者的经验是先学 HTML、ASP、Javascript 等,再过度到 XML、JSP 等。

以上是考虑从业的需要。如果你原来已经对 VB 有相当的了解(许多人开始学习计算机是从 VB 起步的),那么,不要轻言放弃,VB 在数据库、多媒体等方面功能并不逊色,况且有大量的优秀软件是用 VB 开发的,微软的许多开发应用中都有 VB 的影子。而且今天的 VB 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已经具备了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程序的能力,而且微软还在加强它的功能。当然,如果你对 C/C++ 非常熟悉,那么你学习JavaScript、Java、JSP、C# 将会顺手得多。

笔者再谈一下语言的“尊卑贵贱”问题。现在在一些人的意识里,确有这种心理:越难学的语言其“含金量”越高。笔者曾在 Internet 上听人传闻“现在 Java 的年薪是 5 万元。”这样以来,像 VB 这种曾经为计算机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语言,就遭到一些企业的轻视,有人把 VB 称为“业余”语言,言下之意,VB 只配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玩玩”。相应的是,一些想成为“程序员”的人,拼命嚼着 VC++ 的 MFC 和类、封装、继承等一些古怪的字眼,并以此为莫大的荣耀,认为已经接近了计算机的“真谛”。

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微软的享誉世界的字处理软件 Word 是用 VB 开发的;微软的 ASP、宏语言等都是 VB 的子集。由此可以看出 VB 的功能是何等的强大!最终用户实际使用的是成型的软件,是软件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效率和乐趣,他们在购买和使用软件的时候不会看它是不是用 C 语言制作的。某些企业只所以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强调要熟悉 VC++、Delphi、PB,只是为了向外界表明它的某种“档次”,实际上含有商业攀比和广告、公关的成分。

最后总结一下:笔者推荐的 PB、Delphi、VB、C++Builder、HTML、XML、ASP、JSP、C# 是考虑到一个计算机从业者从吃饭、应试到发展的需要,你可以用 VB、ASP、Delphi、PB 之一去糊口,用 C++Builder 去应付考试,用 C#、XML、ASP+、Java 等新技术去发展。

(Declear:以上只是张庆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01.2.19)

12,Q:作为一个计算机行业的初入道者,我准备向网络方面发展,应该准备什么知识?

A:(1)、首先选择一种主攻的网络操作系统,如 Linux/Unix、WindowsNT/2000 Server、Netware 等; (2)、学习网络、通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协议等),最好参加一种相关的考试;

(3)、具有综合布线、简单系统集成的经历;

(4)、熟悉一种网络数据库,如 MS-SQL Server、Oracle、Sybase 等;

(5)、精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熟悉常用网络软件如 Notes、BackOffice、DreamWeaver、Email 客户软件等;

(6)、一定的计算机语言基础,如 Html、XML、JavaScript、ASP、VB、C/C++ 等;

(7)、熟悉常见网络互连设备的连接、配置、维护,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卡、集线器等;

(8)、和高手参加大型项目的设计、实施。关键是实践。

13,Q:给一些洋文凭亮出红灯:四种洋文凭不被中国承认

A:国际教育展又将鸣锣开张,然而好不容易出国学习一场却得来一纸不被用人单位承认的证书,这样的事应避免发生。2001 年年初,中国留学中心传出消息,以下四类证书目前不在学历认证受理范围之内:

1、外语补习和攻读其他非正规课程(如短期进修)所获得的结业证书;

2、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证明;

3、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任何形式的联合办学所颁发的证书;

4、函授取得的国外学历、学位证书。

另:从 2000 年 2 月开始,我国对国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文凭进行认证。认证范围包括:

1、在国外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大学专科以上(含大专)学历、学位证书;

2、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联合办学项目取得的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认证内容有:

1、确认申请人是否曾在国外颁发证书的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习或研究;

2、确认申请人就读学校或机构是否为所在国政府或权威评估机构所认可;

3、确认申请人就读学校或机构是否开设有证书涉及的专业并授予相应的学位;

4、确认申请人是否确实获得该学历或学位;

5、确认申请人就读的学历年限;

6、确认申请人所获国外学位证书、文凭类别和学历层次。目前认证服务受理范围的国家有: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法、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瑞士、瑞典、芬兰、挪威、日本、新加坡、印度、蒙古、朝鲜、韩国、泰国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

此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还为中国招生和用人单位鉴别外国学位证书及高等教育文凭、证书提供咨询意见,并开展专门的对留学人员所获国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服务。

14,Q:2001 年 2 月 9 日中美海底光缆阻断的原因

A:据了解,于 2001 年 2 月 9 日发生的中美海缆阻断事故,其直接维修费用估计在 500 万至 600 万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事故发生后,许多国外网站无法浏览,一些公司的业务被迫中断,甚至传说有的公司因此影响而倒闭。

经有关部门调查,中美海缆阻断事故系帆布涨网捕鱼所致。据介绍,帆布涨网捕鱼是在 90 年代中期从韩国流传到中国的,这一作业方式对海底光缆威胁很大。该网锚长 2.2 米,重 1.2 吨,扎入海底可达 2 米左右,且随潮流的涨落而回转,在海底形成一个长约 500 米的回转椭圆形,如遇大浪,锚的移动距离最大可达 4 海里。因此,锚的移动对埋入海底只有 1 至 2 米深的海底光缆具有很大的威胁。另据介绍,1999 年中国海域海底光缆被阻断达 18 次之多。2000 年,有关部门决定在 5 年内彻底淘汰这一作业方式,但是帆布涨网渔船有增无减,仅浙江舟山地区就有 1500 艘。

为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中国海底电缆公司准备增加 4 条巡逻船,加强 24 小时雷达监控。同时,上海有关部门加强了打击破坏光缆的力度,严禁渔船在海缆路由及两侧各两海里范围内抛锚及进行捕捞作业。

第12篇:雅思议论文写作主题观点思考的几点见解

雅思议论文写作主题观点思考的几点见解by Kelly (2008-12-29 22:12:59)

标签:雅思写作 议论文 kelly 杂谈分类:雅思 经常在作文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议论文观点会给出一些很“纠结”的支持理由,然后再加上一大段“纠结”的文字解释,看过后经常产生不知从何下笔修改的感觉。要说句子的正确,结构的多样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全文的逻辑性以及整体感却有所欠缺。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思考过程中,中外不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所致。 西方语言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思维方式,谋篇布局原则通常为: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从观点到案例。而中国考生习惯于螺旋型思维方式。从侧面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先偏后正,由次到主,采用“先摆事实,再讲道理”的归纳式逻辑结构。所以本应在段首简洁明了给出的主题句却变成了有1,2,3...层意思,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却不知作者要表达目的的“复杂结构”。

英语语言注重逻辑结构的完整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注重整个论述的有效性,而大部分考生只注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不关心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严谨,词和句子的意义常靠上下文来理解,对每篇文章只有2-3分钟就要给出分数的考官来说,经常觉得不知所云。也就是常出现的缺乏句与句之间关联词的现象。

类似于这些存在于思维方式中的差异是影响考生们分数提升的一大门槛,而对于比较有心的考生而言,经常阅读地道的英语原创文章是锻炼思维最直接、基本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在写作中从被动地模仿到习惯性地思维进行转变,从而真正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第13篇:议论文写作指导一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学生版)

议论文写作指导一

概念清晰,观点明确

主备人:毛伟

一、《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摘录

【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特别说明】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为题,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质,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②看是否“讲道理”。重点判断是否对“精神青春”、“所以不朽”或“怎样不朽”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凡能够在分析与论述中得出“不朽的是沉淀在人类心灵中不会消失的东西,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来之于心也存之于心的东西”之类的结论,应该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陈旧,止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仅仅是“青春不朽”的整体打包,或者堆砌熟知的事例故事,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③对于把“青春”理解成一种“记忆”,或者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请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老师提醒】

议论文的要旨是表述你的观点,首先要把你、论述对象说得准确、透彻、到位,其次是清晰明白地表明你自己对对象的观点。注意是你的观点,你的结论,不仅要有你的观点,还得对你的观点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说清楚你为什么有这种观点,怎么才能达到你说的观点,不是简单复述材料中的话,这也就是细则中说的“整体打包”。

二、范文赏读

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划出表达作者对概念的界定、观点的明确以及对观点的具体分析的文句,说说他们对青春的理解是什么,他们所说的青春不朽是什么,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

有一种青春,是拜伦《我愿永远做个孩子》中奔跑于山头溪上的火样青春,这样的青春,可以不朽;有另外一种青春,是萧伯纳所言“只有年轻的时候拥有青春”的可悲青春,这样的青春,注定腐朽。

为何不做一个常怀青春之心的人?用心灵的不朽抵抗生命的垂老矣。即使行将就木,青春如此不朽,风景依旧如故。

如果说青丝红颜是外表青春的声势,那么心灵之中的青春则恰若沦为异数的一树好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命深度,引领我们迎接苦难,跨越挫折,走向心灵的福地。季羡林谈起他的好友吴组缃说:“那个戴着儿童遮阳帽的老人,坐在湖畔树下,静赏湖光日影。”其实,吴组缃的青春早已腐朽,岁月悠悠,红尘素居,落尽了发间的青黛,鹤发鸡皮,光阴无情地刻下了烙印。然而,他的岁月却也不朽,因他心之青春。在那段黑暗青春,住牛棚,受打压,物资匮乏,他也能笑谈“笋干长寿论”。捱过苦难岁月的吴组缃用心灵的青春谱写人生一曲赞歌——心灵的青春可以作为困难的抵御存在。

这样一种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澄清心怀的力量,恰似静水流深,波澜不起之间人生却得到了满足与升华,甚而为世人带去青春的雨露润泽与内心的激荡起伏。东山魁夷曾言,风景是每个人的心中所愿。怀有一颗青春之心去看待世界对待世人,世间也将弥漫青春的三昧。大师丰子恺就曾作《护生画集》感化世人,不仅将自己的青春之心剖于人前,更将世人一同带入到对自然对生命的永恒思考中去。这样的青春,怎会衰朽,这样的青春注定为世界带来一场春风化雨。

的确,“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人一辈子侘傺无聊,少年子弟江湖老,青春便已矣。然而,有的人,却常怀一颗赤子之心,“白眼看他世上人”。以最青春的姿态拥抱生命。青春是否朽矣,不在水不在山,亦不在人情反覆间,而在你心。

那么,何必要做阿多尼斯诗中那个妄图留住青春的人,做自己内心的不老顽童不更妙哉吗? 其实,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

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

1 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三、方法指导:从不是什么说起,厘清概念

要把论述对象说得准确、透彻、到位,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邻近的、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差异。把论述对象“不是什么”说清楚了,那么它“是什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了。

例如“说‘坚韧’” 一题,要把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坚韧”说清楚,就可以从“坚韧”“不是什么”说起。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式的脆,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式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有时甚至可以以退为进的一种精神。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朱自清,而是鲁迅;不是彭德怀,而是邓小平。

从“不是什么”说起,对写好高考作文尤有意义,因为在考场上不可能借助工具书对有关概念做出非常规范的解释,这时候,愈说清楚“不是什么”,就愈接近“是什么”。

【范文欣赏】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如何从不是入手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说清楚的。

绿色生活

习惯了绿色丛林生活的人类先祖,当他们的双手舍弃了树枝而抓起了犁与锹时,火之血红和烟之浓黑便占据了子孙后代的双眼。如今,尽管我们褪去了原始的皮毛,我们却要再次唤醒那绿色的记忆,追寻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也许蒸汽机的轰鸣象征进步,也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林立的烟囱象征进步,也许第一列火车象征进步,也许第一艘载人飞船象征进步,但这种种“进步”,都以机器轮轴的刺耳磨擦声使我们与人类的本性渐行渐远!人是生命,生命需要绿色;草地,赐予我们疲惫时栖息的柔床;绿树,赐予我们焦躁时定神的荫凉……人类即使穿上最先进的科技铠甲,其心灵依然在渴望畅快的呼吸和绿意的抚慰。当我们的双脚离那湿润的土地越来越远时,绿色的生活之梦,是我们揖别压抑与烦扰的唯一良方。

绿色生活,不必要如鲁宾逊般地浪迹荒岛,也不必如陶渊明似地逃离都市樊笼。诚然,人们喜欢鲁氏、陶氏的“绿色”,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佳境是大家都向往的。然而,人类文明既然脱离了原始丛林进入了城市,我们就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绿色”的心。我们无法“花间一壶酒”,却也能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时静心凝望。我们无法“踏花马蹄香”,却也能如季羡林般地养花弄草,以尺寸之绿装点生活,滋润心灵。晨起开窗,应记得领略那初醒柳叶的娇嫩;车行半路,莫忘向两侧梧桐颔首致意;夜晚闭户,也请留一扇窗让月光把桂影投入家中。于是,无需逃往野外,我们也能拥有一点绿色,一份自由舒畅的心绪……

绿色的生活,已不仅仅是还自然一个原貌,还地球一分安宁,它更是人类心灵的特殊的自我救赎。当周围尽是陌生的身影,当路口车流让你迷茫,当城市高楼遮住了清晨的霞光,绿色生活就成了解除心灵桎梏的“救命稻草”。当人们意识到应有自由、宁静灵魂,那么,他们就会自然地去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污浊的心灵,向往的只是臭水沟!当人们倡导绿色生活时,莫忘记绿色之芽应该从心田萌发。心中有绿芽,世界才有盎然绿意!

我们同于先祖,只有在绿色自然中才能生息。我们又不同于先祖,当下生活逼我们追寻身边的绿,更追寻心田中的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翠水碧,绿意无垠。为滚滚红尘添绿色,是正视生命的本质,必能享智者之乐,得仁者之寿!

四、作文训练:请以“控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第14篇: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推荐)

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

一、阐释观点,分析道理

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

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它应在阳光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们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知羞耻成人》)

文段3:“知羞耻成人”,关键是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知耻近乎勇”。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劝人从善。难怪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们把荣荣、耻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知羞耻成人》)

二、分析例子,就例析理

(一)为什么要分析事例?重要原则:

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二)怎样分析事例?

1、归纳分析法

文章在列举了几个属性相同的事例后,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由诸多个“前提”概括出特殊的结论,回扣深化其结论。

例①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引用了王羲之练字的事例。

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立下了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

材料:

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⑴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材料句)翅膀本是用来追求飞翔的快乐与自由的,倘若用来追求金钱,则失去了翅膀本来的作用。生命本是用以追求自然的奥秘、精神的浩瀚、灵魂的自由的,倘若仅仅用来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乐,则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作为人本该享受的精神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⑵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材料句)显然,“鸟翼”象征理想、追求,而“黄金”则代表物质享受。那么,只要在“鸟翼”与“黄金”之间划上等号或是将二者紧紧的捆绑在一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人生价值便宣告结束了。鸟翼坠上黄金,飞鸟失去的只是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快乐;灵魂坠上黄金,人类则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自由、快乐和尊严。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3、探究原因法

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为了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举了这样一个事例:

据说,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猫和狗出入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在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就是因为在这“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例如,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4、评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作用、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崇高的理想》:正因为伟大的理想合乎社会的进步,合乎人民的利益,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相反地,对于一些破坏这些理想,阻挠这些理想实现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前一种人,在传说中和历史上是很多的。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出身贫苦的黄道婆,她从海南黎族地区回到故乡(上海市郊),把当时海南岛先进的纺织工具和她熟练掌握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家乡的人们。这些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怀念。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了一生。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转战疆场,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亭上。文天祥,抗击当时的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抓住后,仍旧临危不苟,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誓死不投降。清代的林则徐,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腐朽的当权派作斗争,及至充军伊犁,他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且在那里和群众一道修水利、栽葡萄,为当地人民造福。洪秀全,看到当时清室的腐败,民不聊生,看到当时的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阴谋,就聚集群众,要把清室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为了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他奋斗了四十年……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相反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为着个人的利益和少数人集团的利益,不惜专门破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理想的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洪承畴,清朝的曾国藩,以及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等。他们一直遭到了和将要永远遭到人们的憎恶、咒骂;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鞭挞。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5、正反对比法

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请大家看一例示范: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一切贵在“始”。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论证):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四、强化训练:

1、请依据下文的开头,按照要求续写一段话。

我非常喜欢这句名言。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练、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人也不可胜数。缘其区别,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也就是想“当将军”还是想“当士兵”。

在这开头中,提出了“志当存高远”的中心观点。请续写一段话分析这一观点。

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谁不喜欢那葱郁的绿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绝不能缺乏绿树。绿树使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经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到5000克之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观点,然后联系现实生活,选取一个事例,写一段以事实论据加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文段,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15篇:高考英语作文议论文的框架(不同观点的阐述)[定稿]

议论文的框架

(1) 不同观点列举型( 选择型 )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ue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that _作文题目.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opinion concerning this hot topic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众所周知,关于这个热门话题的观点因人而异) A majority of people think that _ 观点一________.In their views there are 2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attitude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lace, ___原因一_______.Furthermore, in the second place, ___原因二_____.So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很明显……,不言而喻…) ___观点一_____.People, however, differ in their opinions on this matter.(在这件事上他们意见不同). Some people hold the idea that _观二_____.In their point of view, on the one hand, ___原因一_______.On the other hand, ____原因二_____.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___观点二______.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firmly support the view that __观点一或二_.It is not only because ________, but also because _________.The more _______, the more ________.

第16篇:专题二作文训练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实例导入(参见《教学设计(必修一)》第120页)

写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问题是怎样写,观点才能鲜明呢?我们先看下面的这段文字,你能判断哪一句是观点吗?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深夜。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

明确:会发生“勤能补拙”与“惜时如金”的两派观点的情况。观点提出后的材料并不是来证明观点的。

所以议论文的观点鲜明,首先必须要作者对观点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勤能补拙的关键是勤、拙二字,居里夫人是勤的,但她并不拙,对观点似是而非的认识,是导致观点模糊的原因之一。

二、明确什么叫观点

1、翻开课本P45,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观点的定义(跳读,筛选信息) 明确:定义:第三段中“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那么它就一定是一个句子,一个论断;而不是一个短语,一个词语。

2、回顾本专题三篇课文的观点即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不是一个论断? 明确:《劝学》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师说》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心论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三、明晰中心论点的要求——鲜明,以及怎样做到鲜明

1、从P45页的文章当中寻找中心论点的要求以及达到这一要求的方法。请标上序号。 明确:鲜明

①认真思考所论及的问题

②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③清晰地表达-语言: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

-位置:放在开头或结尾的突出位置(段首段尾以及篇首篇尾)

四、典例示范——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

1、下面我们阅读这两篇议论文,看一下它们有没有做到观点鲜明,他们用到了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三种方法吗?请快速找出它们的中心论点。并且看看它们在怎样执行第二条方法“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一篇属于并列式

第二篇属于先对照式(即对比)之后再层进式(即递进)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会有交叉运用,如第二篇例文)(分论点之间有哪些形式)

①并列式。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 ②层进式。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

③对照式。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 06年北京高考题

(一)北京的符号

北京的历史很长很长,能代表北京的事物很多很多。什么是最能代表北京,最能代表它的过去和现在的呢?我想应该是“北京人”头盖骨了,它就是北京的符号。

“北京人”头盖骨代表了北京古老的文明。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仍是蛮荒之地的时候,在北京的周口店,已经出现了“北京人”。这证明了什么?这证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多么勇敢,多么富有创造力,他们为了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胜,发明了各种工具,因而成为了人。50万年前出现了“北京人”,是这个符号第一个喻义:它象征着中国古老的文明;象征着北京人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力传统;象征着北京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北京人”头盖骨铭记着北京曾经的屈辱。1941年,日本人把当时挖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和全部山顶洞的人类资料装在两个大箱子里准备运往美国。可是在战乱中,那两箱“北京的符号”不知去向,至今也没有找到。这证明了什么?这证明北京落后过,挨打过,被盗过,证明我们曾经连自己祖宗的尸骨和遗物都看不好,被别人拿了去。“北京人”头盖骨被盗继而失踪,是这个符号的第二个喻义:它象征着北京曾任人宰割的屈辱,象征着北京人曾经的腐败、懦弱,象征着北京人曾经的倾颓、衰败。

“北京人”头盖骨也记录着北京崛起。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已逐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1966年,科学家们再次在周口店挖掘出了几块珍贵的北京人头骨,并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出。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失踪的那一天起,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寻找“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当地政府也准备参与其中。又证明了什么?这证明我们北京人是勇士,不是懦夫,摔倒了,爬起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尽力挽回以前的损失,激起民族自豪感,促进今天的发展。寻找失去的“北京人”头盖骨,是这个符号的第三个含义:它象征着今天的北京人从摔倒的泥潭里勇敢地爬出来,重整旗鼓,顽强的崛起;象征今天的北京人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昂首挺胸,激流勇进。

让我们把北京的符号—“北京人”头盖骨——牢记在心,发扬祖先勤奋勇敢、不畏艰险、不断创新的精神,铭记过去的伤痛,接过今天的人们手中的接力棒,为北京的符号的明天续写更辉煌的一页。

(二)说“探索”

(点:以引用开头,点明论点)

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 (正:正面列举两例,证明论点)

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珍贵的成果。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从而探索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成为中国“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

(反:从反面假设举例,与上段形成对比)

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止步不前,那么自古至今,就不会取得什么生产上、科技上的进步,人们也不会创造什么现代化生活了。诺贝尔早在1862年,在其父亲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就发明了雷管。如果陶醉于这眼前的“小鱼小虾”就不会有后来的炸药的问世,也不会有欧洲工业革命中矿山、铁路、运河业的繁荣,更不会有当今世界由诺贝尔“千百次失败、千百次又重来”的精神而感召着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的佼佼者的追随。 (深:正反对比为说明下面的论点“涉深水”,而涉深水会有困难,但不能因困难而停步。)

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说理)//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竟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举例)//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固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是更加可怕的。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钻研,去开创新天地,创造出比我们的父辈更辉煌的成就。

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分论点的要求:

1、分论点是正确的,有价值,有针对性的

2、分论点必须能支撑起中心论点

3、各分论点之间相对独立,等称,不相包容,不相交叉

五、补充资料——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分论点的一些方法

1、分解法

(1)将组成中心论点的若干概念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观点,再逐一论证 示例:中心论点:学生应在德、智、体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分论点一:要重视德育 分论点二:要重视智育 分论点三:要重视体育

分论点四:德,智,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将组成中心论点的某一个概念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观点再逐一论证 示例:中心论点:做人要有责任心 (对中学生来讲) 分论点一:首先要担起家庭责任 分论点二:还要担起社会责任

2、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示例1:中心论点:应当学好语文

分论点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为什么要学好语文) 分论点二: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怎样学好语文) 示例2: 中心论点:中学生要参加家务劳动(三个可以都是“为什么”) 分论点一: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 分论点二: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分论点三: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示例3: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三个可以都是“怎么做”) 分论点一:首先要承认困难.分论点二:其次是不怕困难.分论点三: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3、对比法

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进行正反分析 示例:论点:爱子不当则害之.分论点一:爱子适当,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论点二: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辩证分解法

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剖析分解 中心论点:正确对待嫉妒心.分论点一:妒嫉心理往往导致缺德行为.分论点二:妒嫉心也可以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分论点三:将妒嫉心化作追赶他人的动力.

第17篇:作文修改系列一改好议论文的观点(教案)_5

作文修改系列一:改好议论文的观点(教案)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周红

【课标要求】

1.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

2.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好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学习目标】

1.修改的论点,使论点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2.正确提炼议论文的论点,选择提出论点的形式。 3.写好议论文。

【导入新课】由“点铁成金”导入改好论点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写好作文,分发作文修改材料。 附:(上次作文材料及要求)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的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的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就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那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受操劳。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从彼得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子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 【方法技巧】

一、议论文的论点要求

1.正确: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2.鲜明:作者在文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3.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4.集中: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

5.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的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长谈。

二、提出论点的形式1.题目就是论点。2.是开头提出论点。3.是结尾提出论点。4.是篇中提出论点。5.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

【合作探究】1.找出所修改作文的论点,及提出论点的形式。2.判断论点是否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3.提出修改意见。 【当堂检测】

一、练习提炼论点

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请以这句话为论题提炼一个论点,要求论点须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

二、练习修改论点 收获: 不足: 【拓展延伸】如何使议论文的论点新颖?

牵牛花是必须凭借其他的物体才能往上爬的,以牵牛花为论题提炼一个新颖的论点。 【作业及预习】1.预习正确选择和使用论据。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三千年的时间,只好忍痛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要三千年的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以“大事与小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子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正确选择和使用论据。

作文修改系列一:改好议论文的观点【教学反思】

本设计依据《课标要求》书面表达观点明确。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好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在我校的“过程体验 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种尝试:开设了作文修改系列课。

本节课是这个系列之一,它基于学生作文不能准确的表达论点这一现象而设计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正确提炼议论文的论点,选择提出论点的形式,使论点正确、鲜明、集中、严密、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作文不能很好证明论点及作文结构混乱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为我们下一次的作文修改生成的新的问题。我们下次的作文修改课,就将修改并完善议论文的论据。

第18篇:策划观点

策划的注意事项:

1、让客户看到效益。

2、为客户减少成本。

3、为客户降低风险。

策划的内容:

1、客户内外形象的塑造与宣传。

2、产品广告活动与促销活动的部署。

策划的步骤:

一、营销环境分析

1、一手与二手资料整理。

2、当前市场状况分析。

3、竞争对手分析。

二、广告策略

1、市场与产品定位。

2、制定广告策略。

3、广告发布。

三、广告效果预测与评估

第19篇:人民观点

“回不去的故乡”何以绽放梦想(人民观点)

“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这个春节,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氲很多人心头。从年前“一觉醒来就是故乡”的期盼,到返城前“再看一眼雪中家乡”的眷恋,“故乡”这个词唤起了多少回忆与 感触。在大数据时代的春运迁徙图上,30多亿人次的奔行呈现一目了然的轨迹。一头连着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头连着无数个地级市、县城、村镇。他乡和故乡交织 而成的时空中,一部当代中国的“双城记”带来无尽思考。

“难忘日间禾苗香,最忆夜半月如霜。斜晖脉脉千村照,黄水悠悠万里长。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很多人而言,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 然而近乡情怯,当不少漂泊者们把房价压力、雾霾侵袭、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生发出“故乡去哪儿了”的感慨。

一项调查显示,春节过后,50.1%的受访者会去一线城市打工,30%的受访者选择二三线城市,选择老家或者家乡附近县镇的受访者,仅占13.8%。 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奈。“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对很多人来说,人生的路径并非归去来兮的田园诗,更像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 岔路口。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痛处。当特大城市陷入人口爆炸困境,承载能力日益逼近极限;当一些人疾感“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呼喊着“逃离北上广”,却更发现,家乡小城虽然生活压力小些,却有着“机会更少,关系更多”的困扰、“拼能力不如拼爹”的重压、“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迷惘。故乡,或许还能安放一份乡愁,却难以承载躁动的梦想。于是,“故乡在沦陷”的感受在蔓延,“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选择题撕扯着人们的决断。

举棋不定的“双城记”,诉说着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又何尝不是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缩影?多年来,少数大城市 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在极度扩张和膨胀之中成长为巨人,相比之下,不少中小城镇显得落后乃至凋敝,大片的农村地区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迁徙的故事,由此 凸显更深层的问题语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让许多人远离家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强化着“人往高处走”的磁场。蜂拥而往大都市的城市化定然不是方向,失去人 气、流失人才的中小城市难免彷徨于无地。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春节期间,一位曾在北上广打拼的网友热帖引发强烈共鸣。从一线城市回到三线城市的故乡,这个年轻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那些义无反顾的奔赴和逃离, 与其说是向往大城市,不如说是向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成长氛围、更大的生命张力。从大城市出发,重新发现故乡,我们既感受到了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改造之 力,也惊觉昔日家园正在新与旧的裂变中渐行渐远。让更多的青春重返故乡,最重要的是增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命运鸿沟,让它们有力量为 梦想营造更多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城镇化浪潮中,“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的宣示会引起强烈共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理念会如此振聋发 聩,“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为激越的声音。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我们守望记忆中的家园,更需要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调校过度倾向大城市的发展天平,让资源更公平地分布,让机会向每一个归来者敞开,让现代理念浸润于更多人的心中,故乡就将是一种新的可能性。实际上,随着创业就业环境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涌动“返乡发展”潮,中小城市和广袤的农村大地,正为梦想的绽放培育新的土壤。

有人曾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如果我们注定要落脚于城市,那么在这一个文明历程中,能否安顿好故乡、记得住乡愁,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能抵达怎样的境界。

个人努力如何突破“关系重围”(人民观点)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部

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规范分配规则、营造公平环境

春节过后,一个段子在微博上流传,“未来几天,又将是秀兰、翠花、桂芳、大强、二饼、狗剩们陆陆续续变回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的时候了”。在今天的流动中国,人们身份转换的频率大大加快,各种身份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流动性变化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前者是土生土长的故乡,一个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熟人社会;后者则是“高端大气”的北上广,一个彼此相对独立的 陌生人社会。在二者的相互切换中,从“秀兰”成为“Linda”不容易, 而要从“Linda”变回“秀兰”可能更难。这几年,许多人先是“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北上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一方面是大城市的人才高消费,一方面却是中小城市的人才紧缺。年轻人“折返跑”的背后,有着种种无奈;而中小城市人才只出不进、多出少进的现状, 则是亟待解决的发展命题。尤其是,当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中小城市既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也成为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在此背景下, 中国如何形成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中小城市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内涵和素质。

“大城市有机会,中小城市要拼爹”。一位北漂情绪化的感慨,折射出一种客观现实:大城市的艰辛,小城市永远不懂;而小城市的关系,大城市也很难解开。相 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人情、关系更浓。开车的人都知道,同样是酒驾,在北京很少有人敢以身试法,在中小城市则可能心存侥幸,因为总能找到关 系。许多人回到中小城市工作,发现自己已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往往讲关系、论人情,个人的努力常常陷入关系的重围。类似的看法或许偏激,却反 映了人们对某些现实逻辑的隐忧。

法学家梅因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北上广处于中国现代化最前沿,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基本上是“陌生 人社会”,人情、关系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个人能力的重要程度提升了,没有关系的年轻人也可以找到晋身之阶。相形之下,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 小城市,资源更多集中在政府手中,“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年来,媒体爆出的“萝卜招聘”、扯出的裙带关系,出自中小城市的比例明显要高。试想, 如果有关系,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关系,草根逆袭只能是镜花水月,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在这个意义上,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优势不只是高楼大厦,更在于相对公平的契约关系。反过来讲,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 机会,更重要的是规范分配规则、营造公平环境,用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取代地域情结、人情关系。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秩序着手,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构建全面开放、自由竞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从社会法治秩序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从源头上治理“拼爹”背后的“拼权” 现象。

古人说,“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 我们的社会才有活力,中小城市也才会有吸引力。是身份和关系决定命运,还是努力和奋斗创造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给出了坚定选择。巩固和壮 大这一社会进步主流,让个人奋斗突破“关系重围”,让公平正义普照中国大地,才能让更多人看得到希望、摸得到未来、守得住理想、圆得了梦想。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人民观点)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之三

本报评论部

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 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 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这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 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 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有10多位各地网友都提到,打牌、打麻将甚至赌 博,是当地过年时最主要的消遣。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 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 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谁能想到,文化资源向城市的集中,让很多农村连文化站都只剩空空房舍,更遑论有受人尊重的“文化人”了。另一方面,则是 强势的消费主义对乡土的侵蚀。有记者返乡发现,低俗甚至虚假的药品广告,已经占据了许多小城镇建筑的外墙;干涸的河道里,满是塑料袋、包装盒等城市垃圾, 恰如鲁迅还乡时的感慨: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 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 确要求,“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 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 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大地在窗外睡眠!窗内的人心,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我们的城镇化,或许正该是这样的图景:城市在广袤的乡土生长,人们脚踏着深厚的大地。但愿明天,我们可以舍弃烦躁、放下纠结,回到亲人身旁,围着火炉轻声地谈话,寻回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盏灯光。

人民日报评论员: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

—— 一论“还得有那么一股子劲儿”

2014年02月10日07:09 来源:人民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马年新春阔步走来,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

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良好开局的重任,2014年注定要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光辉一页。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不我待,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因应不期而至的挑战,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才能推动改革,克服困难,跨越艰险?

“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彰显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气魄。

夫战,勇气也。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5年来,我们党正是凭着那么一股子气与劲,以改革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将当代中国推送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度。今天的改革,已行进到新的历史方位。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具备良好氛围,正处于最有利的时期。同时今日之中国, 正如负重攀爬、中流击水,往前方看,朝峰顶望,前景壮阔,风光无限;往脚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斩浪、越障排险,唯有发扬驰而不息的龙马精神,改革才 能激流勇进,发展才能乘势而上。

改革的本质要求就是创新,创新就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闯的劲头、冒的精神,如何能打开海阔天高的发展新境界?看看刚刚过去的2013年,无 论是转变政府职能,还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无论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哪一项不是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闯出来的,哪一桩不需 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

改革越是触及深层次问题,遭遇的矛盾就越多。承平日久,既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隐忧,也有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国企改革、完善金融体制、强化权力监督、治理环境污染„„哪项改革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除却已知之难,更有不测之险。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 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能止步不前,不能绕道而行,更不可半途而废。“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 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改革要蹚出一条新路,没有现成答案,需要不断探索,必须迎难而上。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何愁不能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年前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今年工作重点作出新的部署,抓好今年的改革,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 领性作用。马年新春,深化改革征程上,拿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精神,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以蹄疾而 步稳的节奏一马当先,我们就必定能打开改革新境界、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20篇:观点报告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

新华小学 刘建萍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观摩公开课阅读教学中,表面上课堂热闹,学生唱主角,可有时事与愿违,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而在我们的常态课的教学中,不少老师觉得,课改以来,语文教材阅读量明显增加,课时相对减少,提高语文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提高常态课的效率,对教师如何把握和使材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但“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灵活作一些处理,因“材”施教,以便更有效地利用。

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从研度读文本入手,通过增加教材宽度,挖掘教材深度,增加训练的效度,以此来提高常态课的效率。

一、移花接木,增加教材宽度。

1.着眼全册,拓展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本册教材设计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人教版第九册为例,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1)思乡的古诗文诵读:可选内容有《西江夜行》、《梦李白》、《长安春望》、《鹧鸪天》、《题李凝幽居》、《灞上秋居》等;(2)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冰心的《繁星春水》、《林海音自选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等(3)课外书屋推荐的作品:科普读物,苏联科普作家维比安基《森林报》,法布尔《昆虫记》„„感受父母之爱的作品,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国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等。(4)同步阅读读本《走进书里去》的推荐。

2.立足某篇,自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利用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如学完课文《松鼠》,学生们为小松鼠活泼可爱的形象所吸引时,不妨将《自然史》推荐给了学生,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优化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整合,这样的同类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假如没有灰尘》一文时,在人们的眼里,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课文却向我们介绍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双眼,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将影响生物的生存。学生了解后,对科普知识充满“阅读期待”,此时把本册的选读课《太空“清洁工”》并入一块学习,还可结合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有关科普文章,让学生充分阅读,领略科学的神奇。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潜心文本,挖掘教材深度

1.潜心文本,理解内涵。小学语文有些教材与学生实际有些距离,,教师要“蹲下身”,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只有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如《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只有教师“蹲下身”,借助课外资料,指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人民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资料,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课文“三维”目标才得以落实。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2.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

我们备课时分析教材多处于对某篇课文或某课时的思考,对一单元(或专题)、一册书把握不够。既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中的联系。又要了解、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

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如果只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还对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作些了解、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全单元作认真的分析研究:本单元由《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文章组成。“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的多项训练,引导学生收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读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习得读书的方法,明白阅读的意义,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至此,我们应感觉到教材这样安排是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这个认识,才可能自觉发挥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精心预设,增加训练的效度

百科名片: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而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准“切入点”,有序引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哪里入手呢?既要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又要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可由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谈对课题的理解,相机引导提出学习课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对巴迪七八岁写的同一首诗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此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为下文埋下伏笔。其二是启发学生自主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渗透以疑启思,以疑促学的学习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进行理解、体会、感悟,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

2.紧扣“延伸点”,融入文本。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将文本的相关资料(如一些背景材料)等引入课本,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要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了更好地了解旧中国的耻辱和新中国的强大,有必要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祖国的昨天和今天资料(图片、故事等)。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祖国逐渐强大与繁荣富强的无比自豪。学习课文前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接近事件、人物,由此更轻松地走进文本。无论是阅读延伸、表演延伸、还是探究延伸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丰富感知活动中,快速融入文本。

3.挖掘“共生点”,促进生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走在最前头的应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里的“潜心会文”不单单指教师面对文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去会文,翻来覆去地去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文章的绝妙,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立意,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生点。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共生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如《生命生命》一文中,作者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的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孩子们的眼里,飞蛾那鼓动的翅膀和香瓜子那冲破砖缝的弱小的身躯、身体中那发出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脏,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在翅膀的后面,孩子们肯定能看到它张大的小嘴,听到它的心声;在冲破外壳的那一瞬间,一个“竟然”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生命力的顽强的惊叹,又一个“竟”字,呼出了孩子的惊叹,涌出对逆境中生命顽强的由衷敬佩,从而引发对珍爱生命的思考。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生命所赋予的力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从而发出要好好地使用,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这就是我们潜心会文时所要寻找并精心设想的共生点。

4.依托“结合点”,有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教材,进行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寻找教材“结合点”,就是指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融习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形式可分为“改写、续写、仿写、拓展、联想等。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学完后,可引导学生照课文写出想发明的玻璃。一个好的读写设计,能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产生教学做三者合一效果。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教师若能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把教学活动聚焦在有效的目标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提高教学实效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观点议论文范文.doc》
观点议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