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和理性范文

2022-09-1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感性还是理性?

首先得分清楚一个概念,人性是什么,感性是什么,理性是什么?感性是人的一种情感,还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喜欢美,厌恶丑,喜好和自己相同的,厌恶和自己不同的,于是作出判断,其实,就广义上说,理性也是人的感性,当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一时的主观判断有时候并不是能真正反映事实,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后悔这样的举动,所以才抽象总结出的不随时间、空间、不随个人改变的规则或者叫做定理,就是理性。不过,理性是如此之美,人们在追求规律的时候,总会被这些规则或者所吸引,于是人们又形成自己新的是非观、美丑观,也就是说感性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的基础上的。可见,人性中感性和理性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互相关联的,就好像物理中,人们描述世界的两种形式,例子和场,而到了量子力学中,人们发现,波和粒子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世界的两种形式的描述。

那么其次,我们生活中又怎样去说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感性呢?怎样去区分什么事理性什么是感性呢?就好比两个不同的人,甲和乙,假如,甲人认为世界的美在于相同,那么他的感性就是寻找各种的相同,例如:对称、人性的相似之处、从相同来联想事物,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从事物的相似性出发,喜欢和自己相同或者相近的人,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再者乙人,假如乙人认为世界的美在于不同,那么他的感性就是寻找各种的不同,例如:对称性破缺、人的不同之处,从相异性来联想事物,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从事物的向异性出发,喜欢发现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美,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相处。那么,你就会发现在相同的规则下面,小小的人的心理趋向的不同,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的诞生,而且,人们还可以有宗教信仰的不同,法制理念的不同,政党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等等等。但是,同时,人们又有追求理性的信念,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比如,同样还是甲和乙,在甲追求相同之处的时候,猛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鸡都是肯德基,所有的人都好像是从同一个工厂里加工出来的一个模子样的,周围的人的思想都和你完全相同,难道此时还认为相同是一种美吗?与此同时,乙在追求不同的过程中,也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一样,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使在你身边和你相处很久的人也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么这种不同还真的是种美吗?于是,甲也会去发现不同的美,去理性的选择和不同的人相处,而相反的,乙也会去发现相同的美,去理性的选择和相似的人打交道。可见,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好像对于同样的方程式,选择不同的边值条件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既然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那么思考这些东西还有毛的意思呢?其实,我觉得,在现实的生活中,两者的区分很明晰,人们的一种常态是一种感性,当人们对这种常态进行反思,觉得这种常态其实可以改变来让我们会活着更有意味,那时人们就在寻找理性,人们在追求现实中缺失的,比如甲在找寻那份不同,乙在发现那种相同。再比如人们在一个人治社会的不公平的时候,会追求一种更加公平的制度的社会,但是,人们却又不得不在担心制度会反过来限制人们情感的自由;再反过来人们在一个法西斯的高压社会,不免会去追求自由,力争去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但是,人们却又不得不担心自由社会的人们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的影响,于是选择税收、三权分立等制度去保障一个相对的平等社会。这样许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有现实的背景下,我们总是会有基本的感性,也许就是时代感吧,这样就会产生出对应的理性,正如牛顿时代的物理学家无法想象量子和相对论的世界一样,人们即使通过理性的分析也很难得到未来的感性生活是何种样子,而我们有的只是对现实的抽象分析和不全面的预测。那么人们为什么却热衷于追求理性呢?也许感性是一种平凡群,理性是一种有特殊性质喝特殊规律的群,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人们去探索,去探索其中的美。

推荐第2篇: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理性胜于感性”。我不太赞同这个题目,我觉得改成“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则更为妥帖。

理性与感性的战争,从远古,到如今;理性与情感同行,由沧海,到桑田。

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

理性与感性,他们似乎不共戴天:

欠缺理性,会让人生之路步入沼泽。我们总是在做着选择。于是长远的考虑和我们切身的感受发生某种冲突,于是现实总是考验我们是否足够冷静和成熟。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德国的一名中学生枪杀了他的老师。我想他大概是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吧,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如果他能理性的思考一下这句话,这样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

欠缺感性,会让人生干涸。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的一个朋友跟她的男朋友一起散步,仰头看见天上一轮圆月,于是感慨道:今天的月亮真圆哪!谁料她男友回带道:“月亮圆关你什么事?”于是破坏了好端端的兴致。所以说没有感性的生活就像是缺乏润滑剂的链条,虽然能够转动,却艰难晦涩。

因此我认为人不可能没有感性,更不可能没有理性。理性是感性的严肃归纳总结,感性是理性的素材准备;理性是客观公正的事实,感性是表层肤浅的初步认识;理性是多次感性认识得以升华,感性以理性的真实得到归属。

不见得什么时候都需要理性,因为人总要轻松的活着,有自己的情感空间,但遇到决定前途命运的大事、工作中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则需要严肃的理性。

最后,用一个我自己觉得比较优美的句子来总结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个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

推荐第3篇:感性陈述·理性思辨

感性陈述·理性思辨

【摘 要】 《走向海洋》是央视倾情打造的一部关注中国、关注海洋、关注军事的优秀纪录片。片子把目光投向蓝色海洋,用感性的陈述和理性的思辨完成了中国人对走向海洋这一举措的历史拷问和现实思考。本文从该纪录片的故事性、细节化、情感化等方面,和读者一起去赏析纪录片的厚重,感悟纪录片的深沉。

【关键词】 感性陈述;理性思辨

十几年前,电视片《河殇》用一种观众从未见过的纪录片形式震撼了我们,引发了全中国人对历史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刻思考。片中饱满的热情、深刻的反思、热烈的呼吁、鲜明的立场都让观众激情荡漾、心潮澎湃、回味无限。光阴似箭,十几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时间在流逝,时间在沉淀,时间也在反思,反思着一切,包括大河、包括海洋、包括我们伟大的祖国、包括我们的中华民族。今天,央视纪录片《走向海洋》横空出世,《走向海洋》像十几年前的《河殇》一样,带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关注着中国,关注着海洋,关注着发展,关注着军事。有人说,当电视人把目光投向蓝色海洋时,又一部令人折服的纪录片产生了。这是中国的一部《海殇》。制作者用感性的陈述和理性的思辨完成了中国人对走向海洋这一举措的历史拷问和现实思考。

一、感性陈述

1、故事性。整部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回顾,为了吸引观众,《走向海洋》的编导们试图在用多个曲折的故事陈述中国与海洋的关系。

在第三章《潮起潮落》的开头,片子就讲诉了一个传奇故事。片中这样说道,“公元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停靠在东非港口马林迪,达?伽马向当地居民夸耀了自己的船,然后急不可耐地提出了贸易要求。看着葡萄牙人拿出的小玩意儿----玻璃珠子、铃铛......非洲人的脸上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接下来,村中的长老向达?伽马展示了精致的丝绸、瓷器和一顶镶着金边的乌纱帽。他告诉目瞪口呆的葡萄牙人,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人驾着数不清的大船到访过他们海岸......葡萄牙人的船看上去像座房子,而那些人的船,看上去超过了整个村庄。”这大的已经超过整个村庄的船当然指的是郑和下西洋时候的船只了。片子用这样生动形象的故事语言突出了当年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威武和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在世界海洋史上处于世界先进之列的美好时代的怀念。在第五章《云帆初扬》中,提到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当时他们想趁着淞沪会战进行的时候,从水上向南京发起进攻。南京当局自认没有能力同日军在海上决战,决定调集主要舰艇和一部分商船沉入江阴航道,制造一条阻塞线,遏制日寇长驱直入的势头。当时中国海军大小舰艇40多艘,征用的民用船只180多艘在江面上一字排开,水兵们打开船底阀门,任滔滔江水进入船舱。这悲壮的一页其实并不为我们很多人熟知。这样的故事内容让我们深深体会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无奈,在无路可退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这是怎么的一个决策。而也正因为这样的阻隔,彻底粉碎了日军想打通长江防线的想法,从而严重迟滞了日军的进攻行动。

2、细节化。用不为人知的细节揭露或者说解开历史的真相。

在第八章《经略海洋》中,在提到1974年西沙海战中,重点讲到了一个细节。那时候,88岁高龄的蒋介石因为两年前的手术已经很少过问政事了,可当我国海军导弹护卫舰穿越台湾海峡时,他沉思片刻,说了声“西沙战事紧哪。”当天,人民海军的导弹护卫舰25年来第一次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这样的细节讲述因为其不为人知的原因,更能调动观众的收视情绪,是的,在大是大非面前,民族的利益要高于一切。观众看后或者感动或者激动,总之,内心会荡漾起涟漪。在第六章《长风大浪》中,在讲到核潜艇的设计之初,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时候,中国没有对外开放,设计人员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无意中有一次,听说有个出国访问的人员从香港带回来一艘核潜艇玩具,设计人员就赶紧讨要过来,拿着玩具观看琢磨,才知道,原来核潜艇长得是水滴形的摸样。这些细节的讲述,凸显了当时新中国在核潜艇开发上的艰难和设计人员的决心。

3、情感化

在第三章《潮起潮落》中,在讲到郑成功因病去世的章节,作者直接引用了当时康熙听闻郑成功离世写下的一副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想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能这样评价对手,康熙当然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纪录片在这里用康熙的诗,就是想表达中国人痛失民族英雄的悲痛。惋惜叹息之情跃然纸上。因为在郑成功之后,中国的海岸线就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在第六章《长风大浪》中,在写到1974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后,在海军司令员的陪同下,88岁高龄的朱德元帅专程检阅了核潜艇。纪录片用饱含深情和充满敬意的语言写道,“海风猎猎,这位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以完美的方式,写下了戎马生涯的最后一页。”

二、理性思辨

1、片子引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回顾历史。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专家们的讲述中被一一披露出来。更有大量名家学者的专业点评。

刘光鼎、金翔龙、潘德炉、安芷生、周守为等五位中科院院士多次接受采访。更有多位中科院的研究员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17所国内著名学府的教授,还有美国耶鲁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3所外国大学的教授,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成功大学的教授都接受了节目组的采访。更有文化人类学、地质学、历史学、海洋军事学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自己领域与海洋的关系各抒己见。多位亲历战争或者见证海军发展的将领也都毫无保留的陈述自己曾经的经历。

2、客观反思的语言毫不留情的表达了在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遗憾。

“令人深思的是;当中国人像村庄一样巨大的宝船一天天从大海上消失之际,欧洲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驾驶着像房子一样的帆船,向富饶的东方一步步逼近。”“如果说,在汉唐时,由于大陆的强盛,海外贸易只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到了南宋,就不得不将它视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中国国民对海洋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讲,拿破仑所说的睡狮,或许只是微微睁开了眼睛。”这些反思历史的句子在片中多处出现,既画龙点睛又提升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简介:朱楠,女,河南南阳,本科,编辑,研究方向:赏析央视记录片《走向海洋》 (南阳电视台)

推荐第4篇:学习体会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感性做人 理性做事》的学习体会

最近公司给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都发了《感性做人 理性做事》这本书,虽然我没有全部阅读完,但也使我受益非浅。

就像书中所说,一个既能感性做人,又懂得理性做事的人,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居于有利地位。我认为这个世界也是由感性和理性共同构成,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性的世界,会是一片死寂,了无生机;但缺乏理性的世界也将是一片混乱,瘫痪不堪。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感性优于理性的,可以成就艺术;理性大于感性的,则会诞生科学。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感性和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管理者的感性形成了领导魅力,因此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的理性造就了规范和秩序,所以管理又是一门科学。作为管理者,如何才能把握好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感性上团队不失精诚团结,理性上企业不失决策呢?这对于那些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尤为突出的,常常困扰其昼夜难眠的问题。这本书就教给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怎样将感性和理性很好的结合,打造出自已的成功人生。

感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本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身对外物感知后作出的本能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喜好与厌恶。理性则是人对外界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局面无法直接反应时,苦苦思索的结果,是认真思考后对自己直接的感情反应的再次权衡和克制。因此说感性是自然流露,理智是克制权变。人天生的本性是不理智,是为获取快乐而顺其自然,而后天的思索让人们学会为了更为长久的快乐,不得不用理智去克制直接的感性。用理智来改变本心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是一种对感性的约束。然而固然痛苦,若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却必须要接受这种痛苦的约束,还要逐步习惯于被约束,逐步养成痛并快乐着的做事习惯和原则。 感性是一匹马,控制好了,它就是一匹千里良驹。但如若管理者的感性一旦失去了理智对他的控制和约束,也会成为一匹脱缰野马,使企业这架高速行驶的快车随时都会面临着车毁人亡的风险。要克制感情,把感性纳入理性的轨道,才能发挥出更为卓越的效果。失去约束的感性是浪费,也就是所谓的滥情。作为管理者是不能真的把自己当作性情中人,是不可以率意而为的。那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企业的不负责,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在用人和作决策时,要多克制感性,多用理性的思考,少用感性的感觉,要重过程,看结果。在日常的管理中,甚至要求克制管理者自身的欲求和爱好

好的企业管理,无不是管理者对感性和理性完美运用的结合。理性体现在严格管理、细节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上;而感性则体现在其管理严格之中不失温情,程序化却不失人性;理性的决策程序,温和而充满关爱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者自身要时常的反躬自省,反省自己是否感情用事,这是对管理者最起码的要求。管理者要慎重表达自己的感性,人人都有七情六欲,管理者自然也不例外,人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己情感言论的权利,管理者当然也有,但实际生活中,由于管理者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可能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就使得自己的情感言论并非只是自身自由的权利那么简单,要理智的克制自已的感性,才能使企业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生存、发展。

我们做为企业中的一员也应该,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出自已的贡献。

动力部

2008.11.19

谭曙光

推荐第5篇:理性选择,感性生活(材料)

理性选择,感性生活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被咬过的不同程度便注定了与众不同。或许由于得过且过顺其自然的侥幸心理使他终究无法散发出成熟的芳香,或许由于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青云之志,使他终究修成正果„„,虽有结果的高低之分,但其间的酸甜苦辣却也耐人寻味。

上帝是公平的吗?每每思考这个问题便一阵的茫然。一夜成名不在少数,西晋文学家左思寒窗十年写下《三都赋》,字字珠玑、妙不可言,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从声名显赫到晚景凄凉大有人在,少贫好学的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备受乾隆赏识,最终却因贪落得身败名裂。成就的路上风雨无数,历经层层险阻后方才在山穷水尽之时见得柳暗花明,而对于惨痛的结局,想必在心里也有过挣扎,然而迷途中的他们却无法抵挡诱惑,沦为时代的罪人。“公平”二字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在造就天堂的时候也根种了地狱。

大千世界,真实与虚幻的交织就像一座迷宫,每一步的选择都至关重要,理性的认知判别才能在迷雾中见到光明,放飞梦想。

传说每一个人都是天使的化身,他们会在后天的洗礼下散发美丽的光环。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同时又曲折坎坷,在这条路上有的人一生无悔,有的人抱憾终身,危机与机遇的并存使生活中的每一天处处充满刺激与挑战,是迎难而上还是避而远之终因人而异。谁都有可能创造下一刻属于自己的奇迹,贫穷的人会因雄心壮志步步高升,显赫的人会因安于享乐穷途末路,世界也就是这么的奇妙。

光阴荏苒,转瞬即逝,时代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了人们匆匆的脚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流失了很多来自内心原始的那份真,财富与地位的追寻固然重要,但试想它们可以买回昔日的种种快乐、换回那些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吗。一个真正理智智慧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忘弃他的本源的,在感性的世界里享受生活的美好,活得感性一点,就是随性一点,生活会轻松一些。

如此的理性加感性,如此为人处事原则,才是真,才是善,才是美。

推荐第6篇:辨析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

感性诉求

定义:感性广告 ,以传递商品的精神属性(如豪华、气派、时髦、高雅等)及其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等信息为核心 ,以消费者的心理情感满足为依据 ,以引起诉求对象的情感反应为目标的广告。

优点:

1、弥补和超越了理性的不足 ,关注了人的价值 ,满足了个人情感心理的需要 ,增加了商品的人情味 ,给人以亲切感

2、一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感性认识,得到的知识产品的软信息

3、以消费者的情感或社会需要为基础,宣传的是广告品牌的附加价值 容易抓住消费者的心,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促使其购买产品

缺:

1、缺乏产品基本功能和质量等硬性指标的支撑 ,忽视了质量

注意点:

1、必须根据产品的特性,对于有些产品,理性诉求的效果会更好,如汽车等高档消费品

2、在使用中还应该考虑广告的投放时机、投放范围以及企业的承受力

3、一定要有真情实感,避免虚情假意

(可以把这则广告下载下来,放映后进行适当的解析)

例:孔府家酒的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一则成功的电视广告,在1994年度花都杯首届电视广告大奖赛中,一举夺得三项大奖:金塔大奖、公众大奖和最佳广告语奖。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家”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概念。孔府家酒的这则广告就抓住了中国人“爱家、恋家”的这一情感,始终贯穿着一个“家”字,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的心。在广告中,借助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旋律通过刘欢深情的语调(实际上并非刘欢所唱,只是十分像)唱出“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接着便是王姬转过头说出“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此时此地,最为一个中国人,看完这则广告怎能不受感染,在感动之余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孔府家酒,想到温暖的家。

通过这则广告的推动,孔府家酒的销量迅速提升,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提高。在这之前,孔府家酒在广告中长期宣传的是“荣获布鲁塞尔金奖,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理性诉求

定义:谓理性广告 ,则是以传递产品的质量、功能、技术、价格、服务等信息内容为核心 ,以科学为基础 ,以诉求对象的物质性满足为依据 ,以激发诉求对象的理性思考为目标的广告。

优:

1、给消费者以实际利益 ,满足他们某种切实需要,给人以真实感、信任感

缺:

1、人的情感和个性遭到了冷落和轻视 ,有强烈的商业味 ,缺乏亲和力

2、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消费者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选择

3、语言是直白的,是说理的,像一篇说明文,枯燥

注意点:

1、不要故意拔高其产品性能和效果(例,医药,美容品广告)

2、不要使用虚假广告(投资信息方面的广告)

3、恰当的使用理性诉求,不要变成对消费者的一种说教,使消费者从本能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广告的失败

感性诉求PK理性诉求

那么,打动头脑和打动心灵哪一个更佳?

适用性: 理性诉求:理性产品。主要指产品科技含量大,价值较高、产品耐用,购买周转时间长、购买时选择性大、购买决策相对复杂,与消费者物质利益与人身利益关系较密切,且受理性思想支配力较大的产品。主要指耐用的选购品与特殊品,如:家电、汽车、住房、精密仪表、摄影器材、医药及医疗器械品等。

感性诉求:感性产品。感性产品是指日常的低值、低关心度的非耐用消费品,即流转速度快、购买周期短、购买频率高、购买决策相对简单、受感性冲动购买情绪影响较大的产品。

在宣传理性产品时采用感性诉求,有时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手段,往往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如 ,化妆品广告 ,采用理性广告形式 ,就会数说其 “增白、防晒、便宜” 等众多功能 ,给人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的吹嘘之感 ,毫无人情味。同样是化妆品广告 ,如采用感性广告形式 ,像潘虹的 “我爱霞飞金牌特白蜜” ,王祖贤 的 “伊思丽使人美丽” ,胡慧中的 “要想跟我一样 ,请用洁来雅” 等感性广告 ,格调基本相同 ,用 “明星的爱” 唤起 “消费者的爱”。

但是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既有理性需求 ,也有感性欲望。需求是物质的、有限的 ,欲望是情感的、无限的。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是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相一致 ,向着高度理性和高度感性融合方向发展的。

理性诉求主要是向受众传达关于产品功能、质量、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使受众经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理智地做出决定。感性诉求则主要是建立受众与产品的情感联系,诉之以情,晓之于理以使其对所广告的产品产生良好的感情与态度。两种诉求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优点。从某些方面来说,感性诉求广告比理性诉求广告在电视广告中更有优势。由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点,观众更喜欢看一些有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单一的理性诉求形式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所以,将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融合在一起才是制胜之道!!

推荐第7篇:女人的感性与理性

女人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的女人和理性的女人,男人一般更看好前者,尤其希望有一个感性的情人或红颜知己。但身为女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一生的幸福。

女人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女人缺少感性寡淡无味。女人之所以吸引人,也就在于女人的柔与弱,妩与媚。因为感性,女人更娇媚,更可爱。

男人如山,女人似水。山总是避不开水的缠绵,挡不住思念的萦绕;水总是离不开山的守护,按捺不住向往的热情。没有山,水便失去了灵性;没有水,山便失去其精魂。恬静的水因为山的呵护方显妩媚;巍峨的山因为水的缠绕更富柔情。男人常常是理性的,这才引起女人苦苦思索,吸引女人对男人的景仰;而女人常常是感性的,这才使得男人琢磨不透,引起男人对女人的追求。感性的女人容易把男人作为终生依靠,失去爱情便失去一切。柔弱无助,用温柔和眼泪赢得怜爱,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理性的女人知道世界上最靠得住的是自己,失去爱情时会难过,但却明白悲伤无法挽留失去的爱,该离开的始终会离开。既不去征服男人也不去征服世界,只是坚强的生活,继续走自己的路。

1 感性的女人注重仪容,刻意打扮,粉面红唇,万种风情,总有一种朦胧的美吸引男人想去探其究竟;理性的女人素面朝天,注重内涵,鲜有妩媚,总透出一种精明强干让男人敬而远之;感性的女人有爱就是天堂,她的小鸟依人让男人充满自信和激情。感性的女人懂得不必处处表现坚强,会用柔弱给感性一点空间,营造一个水做的女人,适时巧妙的用眼泪赚足男人的怜惜!她可以让男人充分表现自己,让男人更像男人;理性的女人在爱的天堂里还会寻觅,她的精明清醒让男人不再强大,不再自信。面对一个充满理性和自信的女人,男人往往很迷茫,不敢去怜惜,也不知应怎样去怜爱。

感性的女人为情感而痴迷,有雨就浪漫、有阳光就灿烂。为一份小礼物而雀跃,为甜言蜜语而陶醉,你对她的一点点好,她都会感动。给她一点感动,她就是最温顺的小女人;理性的女人会思辨感情的真假,会为一份小礼物开心,也为甜言蜜语快乐,但更会提醒自己别太天真。

感性的女人遇到挫折怨天尤人,埋怨命运不公,把脱离苦海,远离不幸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理性的女人会在哭过后深思,懂得生活不相信眼泪,在挫折中坚强成熟起来,依靠自己走出困境。

感性的女人是敏感的精灵,因为她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通过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就能洞察你的心意。加

2 之,她的真诚,纯朴,柔情,她就是善解人意的尤物,有几个男人不为她神魂颠倒?

感性的女人是有情调的,她可以把连绵细雨读成诗,可以把漫天风雪描成画;她会为花开而欣喜,为花谢而落泪;为月圆而陶醉,为月缺而伤感。因此,她总有点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点忧郁赋予了她特殊的迷人韵味。

感性的女人是透明的,纯净的,她们会在高兴时开心的笑,悲伤时痛快的哭,她们的爱恨悲喜等常常会写在脸上,而不是深埋于心底,所以她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世上如果没有了感性的女人,一定会比没有了理性的男人更糟。天空将不再下雨,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生活将不再多姿多彩,世界只有精明算计。但是,一个只有感性的女人虽然可爱,但算不上好女人。因为生活是现实的,是需要理性的。只有感性的女人,往往容易流于平庸,容易成为悲剧性人物。真正的好女人应该感性、理性兼具,感性中不乏理性。

一个真正能够理性的女人,首先是知识的女性。知识越多,越容易最大程度上学会理性的生存。但是,一个只有理性或者说过于理性的女人反而容易走向一种极端,少了女性

3 应有的某些特质,一个总是习惯于理性思维的女人,更容易患得患失,处心积虑。所以,这样的女人,可能是女强人,但却不知不觉少了些女人味;还可能成为某种不可理喻的女人,比如乖张,尖刻,过分的自私,成了俗不可耐的人。因此,理性也需要适度把握,不要走入极端。

理性的做人做事,本该是一种素养。但是,作为女人,只会理性的生存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女人,首先应该是个纯粹的女人,具备阴、柔的特质。女人是和风、是细雨、是温火。所以一个真正的女人,应该是感性理性并存、且感性多于理性的。感性可以使女人的种种特质彰显,使女人有十足的女人味。感性的女人可以想哭便哭想闹便闹想撒娇便撒娇,可以哭得梨花带雨让人心生怜爱,可以闹得鸡飞狗跳让人无可奈何,可以想撒娇便撒娇给你来个胡搅蛮缠让你哭笑不得。但这一切都要把握好“度”,像糖甜而不腻、如盐味而不咸,聪颖灵动善解人意,让爱你的人正好可以宠你疼你迁就你容忍你而不烦你躲你。而理性则可以让女人更加聪明智慧,给十足的女人味锦上添花。理性的女人应该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果断的决择。在必要的时候宽容,适度坚持或者舍弃一些东西。

感性又不乏理性的女人才是真女人。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糊涂”的聪明女人才是魅力无限的女人,才是幸福

4 快乐的好女人。不妨做一个半醉半醒的女人。用一半迷醉做感性女人,演译女人的多姿多彩、娇柔妩媚,尽情享受上天赋予女人的幸福。留一半清醒把握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适度理性的女人,不管风吹雨打,任何时候都能驾驭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才能踏实的享受生活。感性迷醉可以适当张扬,理性清醒不必时时彰显,只在你心里适当留存、适当运作。只要能平稳的驾驭人生的小舟,不妨多一点感性,多一分女人味。活出你的精彩,活出女人的精彩!

推荐第8篇:设计美学感悟——感性和理性的水乳交融

设计美学感悟——感性和理性的水乳交融

摘要:好的设计作品有时理性多一点有时感性多一点,并不是绝对的,但毫无例外的。凡是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其设计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较好融合体。这是一种设计态度:把设计的“物”当作一个“活”的生命体来对待。只有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才使产品如同自然造物的神奇。这就是设计的“美”的所在。

关键字:理性 感性 融合 愉悦

人是复杂的,不仅仅是人本身,还有他所处的复杂的环境,决定了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设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按某种特定的目的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技术造型活动,是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由此可见设计是人为的和为人服务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就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实体)而言,对其认识的标准可能会不一样,一种是以科学认识为主,追求理性和定量的,注重功能和实用性的标准;一种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追求艺术形式和非定量的,注重个人感受的精神标准。其中理性代表的是客观事实,感性代表的是人类态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理性多一点还是感性多一点。其实理性多一点还是感性多一点并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好的设计作品有时理性多一点有时感性多一点,并不是绝对的,但毫无例外的。凡是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其设计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较好融合体。因为只有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才能使产品如同自然造物的神奇。这就是设计的“美”的所在。

1. 理性及设计的理性方面

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问题,就是能看清事态和物质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理性是有理可依的、有逻辑的、科学的。理性是现实的、冷静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理性。设计必须要有理论的依托,设计中的理性因素包括:功能、技术、结构等。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踏实的专业技能,如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力学,工程等。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产品所面向的对象。

拿产品设计来说我们会考虑很多方面,例如: 市场调研,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市场定位;考虑技术条件是否能够满足需要;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是否便于操作;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以及结构的安排和处理等;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指标、互换性要求等;产品是否便于运输、清洗、保养及修理等。

2.感性及设计的感性方面

感性: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感性是听从直觉,内心的声音,理性是听从理智,大脑的声音。理性让人数理逻辑化,感性让人自然人性化;如果理性束缚意识自由,感性就要在此时消除压力。

余光中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运用:“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设计中的感性是人性的表达,它所涉及的方面例如:形态、色彩、材质等。

女性婉转柔和的线条,曲直相结合来塑造流畅精巧的有机造型,市场上形体别致色彩透亮和曲美柔顺亮泽的各种化妆瓶,色彩的酷感给人朦胧与诱惑、寻味与情趣。色彩鲜艳的山地车、花样丰富的雨伞、多彩的手机,它们因为充分显示了青春的时尚动感与活力。木、竹、藤、棉、麻等编制产生的产品,具有温和朴素的质感,蕴藏着人造材料无法替代的心理价值。等等这些都是设计的感性的一面。

3.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拿工业设计来说,工业设计的对象是物,不管这种物对人起到何种作用,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人类的工具。这些工具不管大小还是技术产量是高还是低,都是人的肢体、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

在哲学上,工具具有双重的属性:“工具的人化”和“工具的物化”。工具的物化是指工具存在的客观化,即它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工具的人化就是工具体现出人的生存方式的特征、人的行为方式的特征、物质功能需求的特征及审美需求的特征等。工具的人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好好研究,导致产品冷冰冰不具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物化了的机械制成品而已。

所以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融合是必要的,这是一种设计态度:把设计的“物”当作一个“活”的生命体来对待。因为作为复杂的人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物”时时刻刻在同人和其它的“物”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过物与人之间的语言是信息。例如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这就是人与“景”之间的信息交流。

要使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顺畅甚至从更高层次上说愉悦就需要设计的感性的一面来表达。

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不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简单堆砌,而是达到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感性的因素把理性的因素的信息完美的诠释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交流愉悦,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感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即愉悦性。

这种理性和感性的交融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形态、色彩、材质等。例如雅各布森在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蛋”椅,从理性方面来说它符合功能和人机的要求,而它用比较感性的形态表达出来,是人产生亲切感,而且也符合环境的要求—在旅馆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1985年格雷夫斯维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它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既满足了功能和技术要求又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这不得不说是理性和感性的巧妙融合。现代的小轿车,其外形从动力学原理出发,相对地设计成鱼型或楔形,一方面可以减弱空气的阻力,有利于发挥高速功能作用,另一方面从外形上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再比如设计按钮颜色是通常把重要的按钮用红色表现,这也是与功用有关联的设计体现。 综上为什么说这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的设计是美的呢?

因为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物质要求又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如果仅满足物质要求那么设计出来的只是冷冰冰的没感情的机械。试想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这样的物品应该会感到厌烦吧,没有交流一切都死气沉沉。如果理性和感性没有融合后果大概同1851年英国“水晶宫”国际博览会的展品差不多——过分的装饰。

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设计的实体构成人的环境的一部分,是必要进行信息的交流。理性和感性的融合的设计是这种交流顺畅而且愉悦。构成了美的环境。

美的人为环境是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因素,爱美是人的天性,而引起人的美感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根据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特点,对人为环境进行改变是可以办到的。美的环境可以使人保持愉快心境。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美的环境能帮助人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美好的事物。例如路边的公共设施垃圾桶如果设计成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与人进行交流—使人产生亲切感,大概踢垃圾桶破坏公物的行为就会少些。

由此可见,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只有将它们相互融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我们的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使我们的世界不再冷冰冰,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感情与交流,充满人文的关怀,只有理性和感性的综合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使对物的设计更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理性和感性的融合的设计提高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物的这种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也达到了设计的极致,是物成为人的生命体外的一部分。只有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才能使产品如同自然造物的神奇,每一部分的存在都拥有机能与审美的理想极致。这种极致恰恰反映了设计之美。

参考文献:

1. 程能林主编.工业设计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2 2. 沈根涛.高文浩主编.应用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9 3. 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推荐第9篇:感性和理性——孔子与苏克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言说方式上的差异正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感性和理性所存在的不同之处。

孔老夫子以“仁”为本,整个人生都在贯彻自己心中“仁”。但当门下众弟子问起“何为仁?”之时,却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当颜渊来问的时候他说:“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因为他知道颜渊是个自觉的学生。在仲弓问他的时候他说:“仁就是见到每个人都想见贵宾一样以礼相待,使用民力就像祭祀一样慎重,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强求别人做,做什么事都不得罪人。”因为他知道仲弓也就是冉雍是一个有良好德行的人。更有樊迟三问孔子仁为何物,结果居然得到了三个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孔子在对弟子言说的时候都是有感而发,将自己当时的情感和自身的领悟婉转的告诉提问的弟子。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孔子,只是通过他所口述的《论语》中窥其一角却难懂全身。因为在《论语》中,孔子是以一个不受钱财,没有工薪待遇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广收门徒,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将知识和情感传递给他的学生,这也是受到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故他在教授弟子们学问的时候言论中带着一股不可置否的自信。

而苏格拉底则是标准的西方式理性思维,具有严肃的逻辑性。他在教育时候所用的“产婆法”便是如此:先是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然后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的东西。接着通过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最后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普遍概念。他并不会直接告诉对方:“某某某,你这样是不对的。”而是不断的诱导,使其自己顿悟面对的问题。相对于孔子心中的“仁”,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便是“善”。并且对于“善”,他有着很明确的理解:追求善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善使事物不断趋向“最好的”形式;善是原因和目的的统一。苏格拉底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并不以全知者自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有智慧的,不论大小都没有。”所以就算是在教育指导对方的时候也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如果说将孔子看作一个答题解惑的回答者,那苏格拉底便是探寻真理的提问者。这样的言论方式正是西方文化的逻辑性,充斥这浓重的理性氛围。

推荐第10篇:人员甄选别让感性胜理性

人员甄选,别让\"感性\"胜\"理性\"

人力资源部门,在人员的挑选及甄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内地的中小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却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工作。由于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定岗定员、任职资格、薪酬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很多人力资源工作缺乏条理性与连贯性,同时工作人员忙于具体事物,忽略了必要的程序与规范,在具体工作中不自觉地凭感觉办事、凭直觉办事。

而正是这种凭感觉工作,有可能为后续工作埋下一些隐患。

D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成都市一家以集汽车零部件(凸轮轴、消声器、滤清器等产品)、LED新光源节能减排产品和高新技术铸造涂料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现有人数110余人,人均产值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由于D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以冲压件为主,因此制造产品用的模具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模具工程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公司的关键技术岗位。长期以来,模具工程师一直是D公司的紧缺岗位,而人员补充也无法按时到位,人力资源部部长为此感到压力很大。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现状是:

1、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现有人员一年以上工龄的员工不足50%。技术部只有技术部部长工龄在3年以上,其余人员均是入职不到1年的新员工。一位刚进公司1年的模具工程师7月份已经离职;

2、薪酬标准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技术人员的薪资标准一直与生产车间的效率直挂钩,季节波动性较大,收入不稳定,致使公司难以招募到优秀的技术人才;

3、人员供给的匹配性较差。从沿海返回内地发展的求职人员中,模具工程师倒不少,但大部分人员以塑胶模具、小型五金模具为主,与汽车配件大型冲压模具有一定差别。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公司对模具工程师的招聘显得十分迫切。

2010年8月28日,公司在成都市某大型招聘会上,T工程师向公司投递了简历。T工程师参加本次招聘会是为年底返回成都作好前期调查,作好准备。T工程师书面简历显示:现年46岁,在成都一主营汽车配件的上市公司担任设计人员10余之后,前往沿海寻求发展。在广东,先后担任冲压车间主任、模具组组长、技术部部长等职务,最近一家公司已经连续工作7年,但在简历中没有提及最近两家企业的具体名称及联系方式。简历中,T工程师自我评价为技术功底扎实,精通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熟悉丰田管理模式,并且管理经验丰富,本人欲寻求设计师、技术部部长等岗位。

通过浏览简历及现场交流,D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初步判断T工程师熟悉汽车零配件行业,对模具比较熟悉,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这让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喜出望外,突然觉得身上的压力突然轻了许多。在招聘现场,公司总经理与T工程师初步面流后,遂邀请本人到公司详谈。

2010年8月29日,T工程师到公司正式面试,经公司力资源部部长简单交流后,先后由总工程师、总经理面试。公司感觉良好,认为工程师是理想人选。随后,D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在T工程师保持电话联系,并先后通话3次左右。2010年12月29日,经过前后近4个月的联系,T工程师到D公司正式报到上班。T工程师上班之后,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首先是对设计软件不熟悉,比较生疏,连最基本的CAD操作都不太会;其次是团队融入性较差,刚开始遇到问题时,同事还乐意帮助,慢慢地同部门的同事也感觉很烦,不再愿意多帮助。D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多次与T工程师沟通,T工程师认为,D公司比较冷漠,相互帮助不够,同时反映其上司及技术部长比较难以沟通,因为T工程师的建议得不到采纳。而T工程师的上司也反映,T工程师连基本的设计软件非常不熟悉。通过以上分析,人力资源部部长的基本判断是,T工程师原工作经历与现工作要求有一定差别,不能胜任模具工程师的岗位要求。

于是,人力资源部部长向公司总经理汇报情况,总经理与总工程师沟通之后,决定解除劳动合同。

尽管公司与T工程师的劳动合同是提前解除了,但通过这个事件,还是给双方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通过仔细回忆,人力资源部长在与T工程师电话沟通、当面沟通的过程中,虽然准确地向对方表明公司希望T工程师到公司任职,却因为凭直觉,忽略了沟通过程必要的信息传递,忽略了入职过程中必要的手续办理:

(1)信息沟通不充分。人力资源部长在与T工程师电话沟通过程中,未明确要求对方提供学历证明、原单位就职证明及薪资证明资料,也未明确说明要进行背景调查,给予对方心理暗示不够,致使T工程师存在侥幸心理。

(2)未作背景调查,信息了解不全。T工程师在入职之前,没有作入职背景调查。如果作了入职背景调查,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方诸如工作时限、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情况,在与T工程师沟通时就会全面掌握对方情况,也就会对T工程师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实际上,直到T工程师入职后一周其问题才暴露出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处于了比较被动的局面。

(3)未查验证件,入职把关不严。人力资源部长个人认为,T工程师工作近20年,应该不会在学历方面存在瑕疵,T工程师入职时也以“原件未带”等各种理由而未能提供学历证明,直到公司明确要求T工程师提供学历证明原件时,T工程师才如实说明学历证书是托人办理的假证件,而此明已晚,当事人也比较尴尬。

从整个过程来看,只所以出现上述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招人心切,理性不足,本应正常履行的手续都被无意忽略了。

人员招聘、甄选是一项专业化、程序化的工作,在细节落实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感性因素的影响。针对关键岗位以及高级管理岗位,人力资源部门务必保持必要的理性,特别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不能把自身急迫的心态展示给对方,否则在于应聘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就丧失了心理主动权。当然,人员招聘面试,也无须遮遮掩掩,故意夸大其词,而是本着方便应聘人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则,坦诚沟通,促使双方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对方信息。

第11篇:感性诉求广告的理性剖析

引言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商品生产者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或商品已经不再是只满足消费者暂时的需求,而是满足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以及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这需要广告创意与此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通过广告的内容,体现出对社会的关心与爱护,这能赋予现代广告新的活力,是广告创意新的正确的方向。现在的广告想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现代广告不仅承担了促销的任务,同时还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广告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审美,确立正确定位,研究感性诉求广告的新创意,创作出能造福社会的优秀广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性诉求广告的概念

感性诉求广告是指在广告中融入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通过赋予商品生命力和人性化的特点,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或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能诱发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动机的广告。众所周知,人类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它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商业广告便从人们的情感世界入手,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也可以说购买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换句而言,商业广告为了提高销售收入,便利用感性诉求广告来刺激人们产生购买欲望。正常情况下,越强的情感活动,就越容易产生购买欲望,也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购买情况的产生都是因为个人的情感活动,感性诉求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诞生的。它不但包含了以前广告对商品本身的信息宣传,而且开始研究揣摩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加以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策划,以引发消费者心理共鸣,引起消费者强烈情感活动,从而接受产品,达到最终的购买行动。

2感性诉求广告的特征

感性诉求广告是以商品的特点为出发点,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刺激人们进行消费的行为。这与其它广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广告的设计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形成概念化的手法来告知消费者商品的属性和内容,整个过程死板、生硬,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而感性诉求广告有以下两种特征。

2.1感性诉求广告的抒情写意特征

用抒情写意的手法,找到人们情感的切入点,将感情渗透其中,表现出一种意境,然后刺激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更容易接受产品,从而忘记隐藏在商品背后的利益关系。这样的感性诉求广告,增强了情感在广告宣传中的影响,激发了消费者的支出热情,实现了最终的购买行为[2]。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从抒情写意的手法入手创作广告,松下电器的名字和形象也随着广告的抒情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消费者的吸引而名扬天下。

[1]

1 2.2感性诉求广告的真情流露特征

用真情流露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氛围,将真情流露渗透其中,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让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的欲望,实现最终销售的目的。例如凡客体宣扬的不媚俗、不装大牌、我行我素打动了受众。简洁、明快,爱憎分明、铿锵有声的文字成为其广泛传播的基础。凡客体的流行出乎凡客以及广告创意人的意料。

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一般原则

消费者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对广告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以摄取或排斥的[3]。人类具有易变、保守等相当复杂的感情,感性诉求广告正是以人的感情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所以它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凡事都是有原则的,要想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感性诉求广告也必须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进行。

3.1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源于现实原则

消费者不会被随意施加影响,他们是有自己的要求,有自己的价值观,有美的判断标准,有消费定势的群体。因而,他们对广告内容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标准,进行评判,或是深入影响,或是排斥厌恶。但是,消费大众对于抒发真性情的广告,往往情有独钟。因此,抒发真情的广告,往往可以赢得大众,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感性广告的创作,往往以现实为基础,而又高于现实,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理想的表达,例如聚美优品的广告语: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例如:图一)该则广告词,感情表达不但可以引起年轻消费者的共鸣,对理想的表达也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得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图一

3.2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轻松愉快原则

幽默虽然作为一个外来词,却被社会大众熟知并且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它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之中接受一些信息和否定一些信息。

幽默广告通过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给人带来欢乐,创造出充满情趣的意境,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直截了当的明白它所想表达的意思,给人营造出一种轻2 松欢快的效果,这一切都根源于一种独特的审美学,同时也是人们对其喜爱的原因。感性诉求广告可以通过幽默的手段来减化广告的功利性,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商品的一些信息,起到广告的宣传功能,从而达到最终购买的目的[4]。

3.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合情入理原则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感性诉求广告作品,具有创作的冲动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必须在广告中表现出激情。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比例,因此,在感性诉求广告的创作中要重视情感的力量。我们知道,感性诉求广告与一般的艺术创作形式不同,它从被创作出来之时就已经被被创作者赋予了达到最终消费的目的,于是它的受众目标必须是消费者。感性诉求广告不能像自由创作那样,赋予情感隐晦的、深奥的,别人不理解的神秘色彩,它的要求比较直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想要表达的内容,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激发起购买的欲望[5]。所以在感性诉求广告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合情入理‛的原则,也就是鼓励在进行一定理智控制之下释放激情,只有这样它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意义的形式。

3.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艺术表现原则

感性诉求广告是针对人们日益增加的情感需要,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它向人们展示的内容是比较富有艺术化的商业气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是当年那些纯粹追求物质满足的消费者了,广告现在的功能不仅仅只是告诉他们信息,还要具有娱乐和艺术欣赏的功能,以满足现代消费者情感上的审美需求,因此,广告不具备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艺术感染力,是很难达到最终销售的目的的。众多的广告活动表明,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的广告总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消费者具有导向作用[6]。因为它在使人愉快的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还使人获得了具体的广告信息,广告想要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就必须要具有一种勃勃生机、富于情趣的意境,这正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图二)蒙牛的广告往往都是以大草原为背景,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出优质奶源,给人一种健康活力,让人喝着有放心感。

图二

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理性剖析

由于消费者对于情感的需求,商业广告中才融入了感性诉求的元素,如何实现利用感性诉求的相关元素吸引消费者呢?在现在广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又如何脱颖而出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感性诉求广告创意。

4.1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价值体现

感性诉求广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打动人们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因为感性诉求广告的目标是消费者。人类生存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3 中,人性是其中最富有内涵的主题之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交替以及感情的相互交融等都构成了生活中复杂而又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正常情况下成功的广告都把握住人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对人价值的肯定、对幸福快乐与和平健康的憧景等都成为了感性诉求广告要表达的热门题材,这些都是显示人们自身价值的一种诉求。

现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已经从对质量上的需求上升到情感上的需求。换句话是说消费者对表现自我价值的方面看的越来越重了,拥有该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才是他们更希望表达的,也就是产品除了实用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也就是说明品牌的效益重要要性。寿司不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拥有豪华高级的别墅不再只是拥有一栋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而是一种富有和高级社会地位的标志,是一个人成就的表达。同样,现代生活中的另一个永恒主题就是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这在我国就更是尤为突出了,在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中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哪怕是西方这种家庭观念相对淡薄的地方现在也已经开始对家庭观念逐渐重视起来了。感性诉求广告要牢牢的把握住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以情感为主题来满足现代人对情感的需求,给人们树立一个美好的梦想,抚慰人们寂寞的情感,把他们带回新的健康的感情世界,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4.2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情感表现

在广告创作过程中,也可以从情感色彩和审美抒情这一方面为切入点,也就是将情调作为一个方面融入广告的表现之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人入胜,表达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情调设计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一个吸引人的广告,往往是创意、形象、情节还有艺术处理手法的相互融合,才能创作出来的,它可以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广告直接与消费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最终购买的行为。从感情入手,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这样的广告才是一个优秀的广告[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层次,人有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想要创作出一个扣人心弦,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忆的广告,往往都是以情调为主题的广告。所以说,它仅仅是以一个视觉为出发点,却往往都能超越整个画面的视点,这就是感性诉求广告中从情调方面入手的优势,因为它基于普通,但却又能发挥出高于一般的意义,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给人以源远流长的回味感。在广告中善于把握人们的情感变化,以此来营造出一种氛围,将情感的审美标准融合到广告创意当中,通过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消费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实现最终的购买行为。

对于情感因素的利用,是现代的商业广告用来吸引消费者的重点,情调设计也经常被运用。大胆的创意与激情四射的活力融合在一起,是情调设计的成功之4 门,将自然与人类、理性与感性的思想融合组织到一起,运用合理的表现手法柔和而成。(例如:图三)日本的美能达复印机广告可视为是比较成功的,它采用滑冰者的艺术表演和游泳比赛的精彩场面来表现复印机具备的快速传达,并让精彩场面完美体现的优良性能

图三

4.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自然元素

从19世纪开始,艺术家作品中添加了自然景色——辽阔的平原和连绵的山脉,还有安宁平静的乡村景色以及异域沙漠的沧桑色调。浪漫主义者以描绘大自然的伟岸与神奇为基础,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相当于中国诗人寄情于诗。在美国文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其生理——心理基础就是心与物的异质同构,阿恩海姆系统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艺术现象,他认为对象的表现性的知觉才是对艺术创造的基础,他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动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在现代运用大量自然景观为背景的主题,为了点缀目的而抽象化自然景观,把自然景观象征或简化,是现在平面广告设计师们的一个重要创意来源。

这既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又是复杂却精彩的世界,为了让身心在疲惫的状态下得到休整,暂时离开喧嚣与杂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大自然,渴望受到大自然对心灵的洗礼,实现自己浪漫的梦想,所以休闲度假成为人们调节生活方式的消费时尚。正式如此,它才在感性诉求广告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成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广告在创作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夸大了景观的自然美,营造出一种轻快、浪漫又富有诗意的意境,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浪漫的渴望,进而引导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4.4感性诉求广告创意的曲线性表达

性感的曲线是一股能够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一份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是一种性格。‚在整个大自然中,人体比任何事物都更有性格,由于人体的曲线形态和它的力感,能引起多种不同一般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对罗丹关于人体美的一种描述。如果有一种事物能对情感作出诠释,能对力度进行完美体现,让人看着产生向往,那只有人体那动人的曲线了;如果有一种事物能对温柔、性感、蓬勃的生命活力进行完美的诠释,又能像水一般柔情、花一般的婀娜,那必定是女性的动人的曲线了。人体结构是人类审美学的一个完美的诠释,人体以标准的对称,以及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柔软的曲线,柔和的色调与温和的节奏成就了物质世界最完美的部分。由此可见,在现代的广告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运用这种诱惑是多么重要。

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女性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消费群体的同时加上她们天生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她们拥有的庞大的消费潜力,早

[8]

5 已经被商品销售者们看在眼里,并针对这一特点也展开了行动。因为如今女性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消费行为也经常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因此被广告诱惑的可能性要比男性大的多。女性对美的追求,几乎胜过了对其它所有的追求,这是她们的天性使然,一旦在广告中出现了一种美,她们就会想办法进行模仿,以期来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同样的,女性的曲线美对于男性的吸引力更加强大,(例如:图四)可口可乐公司的可乐瓶最初采用玻璃瓶制,是以少女的身体曲线加以抽象化得到。而可口可乐这一针对男性市场的饮料,也因此得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时至今日,包装瓶的材质几经换代,但形状却一如既往,是最初的设计理念。

图四 结论

在商品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感性诉求广告已经成为撕开消费者心里防线的一只强劲有力的手,尤其是在我国——这片对感情重视的土地上,表现的就更加明显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加快了节奏,人们由于工作的压力,为追求情感上的渴望与升华,日益剧增。感性诉求广告就是抓住了这一点,高度的发展了起来,它赋予产品艺术化的商业气息,将温、热的感情与冰、硬的功利揉和在一起,这就是感性诉求广告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重点所在,我们也必将继续深入的、慢慢的去探索感性诉求广告的新创意,让感性诉求广告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因此,一个好的感性诉求广告创意,不仅是完成商品信息的传达,而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将感性诉求广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达到造福社会的最终目的。

6

第12篇:感性与理性的杂文随笔

与红尘相识,我不是故意为之,茫茫人海,时空宽阔无边,彼此并无交集,何谈目的?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而近日读傅佩荣《完整人生》,突然开窍,原来人的发展有身、心、灵三个层次的,更是把我前半生苦思冥想、解不开的迷惑彻底消除,原来我永不满足和那么多疑问,通通是因为我已接触到“灵”的问题和层次,但我并不自知,今日读到此书,起到了点化之作用。红尘经历很多,藏书很多,古董文玩应该也不少,说话随和,心胸宽广而细腻,由我任性,胡言乱语。当我信口雌黄要炖了他时,他竟然乐呵呵的表示愿意,说:距离远了,否则真愿意一同去郊游,游后,炖焖随你!当我觉得写作这条路难走,自己未必能走好时,他说:不怕。当我傻乎乎讲真话,别人都多少有些排斥时,他却夸我:继续保持,你的心态就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心态,正直,诚恳,有个性,有思想。在我由感而发,随性写作佛珠时,他却真的给我穿了一串佛珠;在我解读佛珠时,他为我慎重选择了一百零八颗星月菩提。

皆出自红尘之手

红尘的文字不多,但是强烈触动了我的内心,当我读到这些文字,真的非常感动,因为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考虑过我的真正喜好,因为我总是太多的考虑别人,把自己放在最后,自己都常常感觉到内心受了委屈和正在忍让,而这诸多的忍让,似乎并没有换来对等的、甚至是丝毫的他人为我的一点点考虑和赞美,也许是身边的人不善于表达,或者是因为我太容易忘却。当红尘给我选定从陈圆圆莲花寺购得的星月菩提,我因此而完成习作《陈圆圆的优雅》,赞颂英雄美女的完美爱情,是圆圆的转身和隐退,成全了她一生最美好的情感和优雅的一生。红尘给予评价:分析理性,行文优雅从容。是的,我的确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尽管我很想感性的生活。红尘最擅长的是给母亲剪脚趾甲和掏耳朵,他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有责任和担当,他有好的厨艺,他有艺术品位,他常常与大自然的对话……都颇打动人心,但必须理性面对,就像陈圆圆的优雅转身。有这样一个不曾见面、不为聊天,经历和见识都很丰富的老师、朋友,应该也是很惬意的事情,人生不必完全感性,理性更显从容优雅,“灵性修养”方能超越身心的障碍,我想他是懂的。

沙洲

生活中有很多琐事与不快活,但是我却不想对灵性朋友诉说,感觉这样做很无聊,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现实的鸡飞狗跳总会将灵魂的交往世俗化,直至泯灭,感性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况且时空的障碍也只有靠灵的力量才能消除。理性做事与思考,才是久远和绵延不绝的吧!我突然就理解了一些靠灵魂缔结的婚姻,鲁迅与许广平,杨振宁和翁帆,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等等的结合,全是一个“灵”字在运作,真不是世俗之人理解的那个样子,从世俗角度出发根本无法理解。越是针对心灵的朋友,越应该慎言现实,只要空谈理想、精神、灵魂,只谈柏拉图就好,与现实没什么事的,与红尘,只要有一串珠子可以匹配就好。

第13篇:左边是理性,右边是感性读后感

写在前面:这本书讲的是孩子的大脑,左边是理性,右边是感性。了解了孩子的大脑才能够更好的跟孩子沟通,connect,再redirect,先连接再指引。

这本书告诉你大脑分为左右,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它帮助人们整理思想,组织语言和句子,而右脑负责情感表达,它帮助感知非语言的线索,给我们情感和空间。

左脑和右脑中有一条河,最完美的情况是左脑和右脑整合,运用的刚刚好。太偏脑子的左边,人就会过于死板和冷漠,此处可以脑补冷漠的幼年杀母的孩子。太偏于右边,人就会过于的情绪化,不能控制,此处可以脑补马景涛。以上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大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平衡左脑和右脑,长大了也会有情绪化或者太多冷漠的情况。那怎么去帮助孩子们发展左脑和右脑呢?书中提供了几个方法。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你大脑的运作原理。

第一个就是讲故事

孩子小的时候,讲故事,说道理,一起回忆并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结合情感和理智的方法。

讲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帮左脑和右脑连接起来,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好的经历的时候,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左脑运作起来,去理解那些恐怖的经历。右脑提供的是一些肢体语言,一些情感,一些个人的记忆,然后左边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经历,做一个连接。

故事的小主人公Mia有一次冲厕所,然后厕所坏了,那个水冲出来了,之后他就非常的害怕,非常害怕上厕所,也不敢冲水,他爸爸就帮助他不停的回顾这件事情,帮他重复细节让他来理解这件事情,比如你是按了这儿吗?水是怎么流出来的?流到你脚上了啊?我知道你是害怕的,发出的声音你不舒服对嘛?对你有伤害吗?经过这样不停的回忆,告诉孩子现在已经好了,没过多久Mia就忘记了这件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以成年人的思想去想孩子,这不就是简单的冲水吗?有什么好怕的,可是在孩子的小脑袋里他们不明白,我们就需要去反复反复的帮助孩子们回忆,并让他们理解。

第二个是connectandredirect.

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Tina的儿子在睡觉前,突然情绪大爆发,他喊到:我讨厌学校,我的生日还没到,太难过了,你也没做什么对我好的事情,你不爱我。

Tina当时也是正在很繁忙的工作时候,通常她会说:你在说什么,赶紧去睡觉。

在那个时候,Tina的儿子右脑的情绪部分在运作,这个时候可以先和右脑的情绪连接,connectandredirect,妈妈可以拉进他,抱着他说,:我知道,有的时候事情就是很难,不是吗?我知道弟弟最近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作业确实有点多。成功连接之后,再往逻辑上引导,这个时候可以说:不如我们明天早上继续聊。下次生日可以怎么办,好吗?

Tina在说着,明显感觉儿子的身体从生气的僵硬变的柔软了。5分钟后他就去睡觉了。第一种方法,孩子不会受到安慰,反而继续闹,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解了孩子,可以更快知道他们的需要,更好的解决问题。

当一个孩子难过的时候,跟他讲逻辑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他的右脑情感连接,女生有时候也这样,很难过的时候也是不要去讲道理,而是要跟她先有情感连接.再引导。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们还需不懈努力,帮孩子打通成千上万四通八达的脑细胞链接。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Whenachildisupset,logicoftenwontworkuntilwehaverespondedtotherightbrainsemotionalneeds.

哄女生和哄小孩一样一样的,这个技能get到了嘛哈哈哈

第14篇:感性在前,理性跟上—《史铁生集》读后感

感性在前,理性跟上—《史铁生精选集》

读后感

感性在前,理性跟上‐《史铁生精选集》读后感

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题记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更多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iddt;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ldqu;我&rdqu;、那个&ldqu;莫非&rdqu;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和声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谈话的场面映入眼帘。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期冀,以及社会的不公与欺压。

……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觉得还是感性在前。因为里面有打破常规的想法,譬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获的自由;婚姻也许会让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的美好;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个信念在支撑,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念不同罢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复存在,这和肉体无关,说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觉得纯净柔软,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贫瘠锋利的土‐‐这是现实。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说的也是理性。

当今,很多年轻的写手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纯净、柔软而现实,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沉稳。相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质量。

因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第15篇:关于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针对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摘要]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时期以后台湾就与中国大陆保持者密切的关系,而后台湾被占领、收复经历了较多过程,最终蒋介石逃到台湾,将这个问题遗留下来。新时期的台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当年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中美日三个大国之间博弈较量的重要一环。本篇将简要概述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然后从理性角度分析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感性角度分析海峡感情及其发展影响。

[关键字] 台湾问题 历史由来 解决方案 海峡感情

一、简看台湾历史以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考古学家通过台湾与大陆的地形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证明很多台湾的土著民是大陆迁移过去的,三国时期政府就与台湾建立的联系。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我们可以从“台湾”的名字简要看看历史的台湾: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一路溃败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入朝鲜,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但是台湾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美国之后一直干涉台湾内政,对台军售等。由上可见,台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二、针对台湾问题的理性思考

以上历史可见,美国在中国的台湾问题上绝对是最大责任者。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它有什么好处?美国显然是看到地大物博的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无限,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它是不会让中国顺利地发展而影响它自己的地位的。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正是想通过台湾这个棋子时刻骚扰中国的领土完整,进而影响中国的发展。同时,台湾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门户和出海口。在经济上中国的商品输出最重要的就是东南的各个出海口。在军事上,东部海岸紧邻日本,而日本本土上就有美国驻军,中国要出海就只能通过台湾海峡和南海,一旦台湾问题恶劣,中国很容易被美国封锁。在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得到解决的话,中国可以直接通过台湾进入太平洋,对中国的战略军事有极大的好处。

台湾问题上另一个重要因素自然是日本。《马关条约》上日本就向台湾伸出魔爪,因为它自己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台湾又是个富庶的岛屿,并且对自己的战略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对待台湾也非常认真,特别想从中获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各自冷静地对待台湾问题。毛泽东当时宣布停止炮轰金门,表示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而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通过香港的顺利回归为台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榜样。胡锦涛总书记任职期间,马英九上台,达成了“三通”,很大程度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连战来京访问,很好地促进了国共对话,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帮助。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台湾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总不能一代又一代地拖下去。不拖下去,解决的契机在哪里?

我们奉行不放弃使用武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现如今要想统一台湾,一方面中国需要不断发展自己,才有能力减小外部因素对中国内政的干扰;另一方面需加强与台湾各个方面的交流:让台湾与中国的经济融为一体,文化相识共通,政治友好交流,人民密切往来。我相信这样台湾实际上与大陆就已经融为一体了,和平统一更是不在话下。

三、针对台湾问题的感性思考

统一台湾是国家领土问题,自然是不能懈怠的。习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个问题不能一代一代地拖下去?这就涉及到人的感性。蒋介石刚到台湾时,带去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谋划的是反攻大陆,自然是没有人敢闹台独的。而且这些到了台湾的国民党自然是很想回到大陆的,不仅因为中国人信奉“落叶归根”,更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大陆的一切。这种感性的感情让他们不会希望台湾独立。但是,随着时间过去,老一辈有这种感情的人都逐渐死去,台湾也接受了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洗,这种感性逐渐淡去。新的党派上台,台独声音也不断扬出。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辈的台湾人少有了大陆情结,这个对于未来的台湾问题是非常不利的。想想大陆人,小学课本上的阿里山和日日月潭让大家苦苦牵挂着台湾。可能日月潭并没有那么风景优美,但是大家因为台湾情节都想去看看我们的台湾同胞。我相信很多人对小学一篇课文感触特别深:台湾的冬天没有下雪,外面是装饰做的假雪。小孩子说,我想去北京,去看真正的雪,去和小朋友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正是这样的文化影响,大陆同胞时刻怀恋台湾。但是在台湾呢?是否能在台湾的课本上读到同一篇描写大陆优美风景的文章让台湾同胞也想来看看,能否也因为一篇描写海岸相思的文章而渴望统一。正是这点,我们需要加强和台湾同胞的交流,让台湾同胞在大陆安家,大陆同胞也去台湾住住,彼此往来,两岸都是亲人,谁还愿意独立?

第16篇:文明城市设计下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论文(优秀)

一、芜湖创建文明城市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设计。针对芜湖的特色农村环境开展理性调研,设计出符合芜湖地区特色的农村规划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建设型、环境整治型、新型农村社区型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庄。积极探索集文化、科技、旅游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所有的这些都为芜湖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加入感性设计的思维理念,逐渐成为芜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准则。

2.感性设计深入人心———“微笑服务”。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大力开展文化品牌建设,以“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的品牌服务为窗口,来体现芜湖人民的整体素质。以理性的高速服务站运营方式为原则,感性的微笑服务方式来表达芜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体现出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无处不在的属性。

3.从雕塑作品感知城市文明。芜湖雕塑公园内一共安放了145件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是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以及第二、三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雕塑公园的建设丰富了神山公园的景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情趣,对神山公园乃至城东新区旅游观光都有促进作用,对城市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去审视城市特色设计。芜湖滨江公园聚集了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里都能观赏到。这里是芜湖人休息游玩的首要去处,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芜湖滨江公园渗透着芜湖人的创造力,物化着城市的文明史,凝结了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创新思维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城市面貌中,就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将这些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文化现象整合成文化景观,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设计手法,即以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滨江公园展示出来,让到此的游客领略这座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价值观念,进而认识芜湖这座城市,将地方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一种宽容、豁达的开放形象。

二、感性与理性设计对芜湖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

1.“铁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为中国汉族独具风格的民族工艺品,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芜湖铁画堪称中华一绝,但可惜的是芜湖铁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像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陶、浏阳的鞭炮、北京的景泰蓝、泾县的宣纸那样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将芜湖铁画应用到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设计中去,将铁画注入芜湖的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产品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运用在各项设计载体中,促进市民和外来游客对芜湖特色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借鉴铁画的理性绘制技巧,加入感性的策划方式,将芜湖这一重要的文化代表作品推入市场。如果芜湖铁画能代表芜湖的城市文化走出芜湖,提升芜湖的知名度,将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打造特色农业的设计理念。芜湖地处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生态循环系统和农业文化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商家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生产反季节的水果,在植物生产过程中加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催生素等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看,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考量的。在设计理念方面要依据大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法”。根据这一法则,我们的设计师要在设计的同时加大感性设计的力度,注入这一方面的理念。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能够提供最适当的体验来源。特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自然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人们在特色农业园区内观光,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景观生态学即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伴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特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为一个城市整体,作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特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使游览者在获得身心愉悦、知识增长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营造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农业园区。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应根据产品功能和产品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材,在符合功能的前提下,选用自然的原材料。通过人类的体验,将原生态的材料进行直接利用,使感性设计得到极致的应用。此外,设计者在做这项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将这一生态循环系统贯彻到农产品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最终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投入市场。综上所述,在城市设计中理性的设计方法和感性的设计方法应紧密结合,互不可分。感性设计必须依附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理性设计必须伴随着感性设计进行推进,同时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符合该地区的特色城市建设。

第17篇:感性

又是落叶飘零的季节,又开始在感叹飞鸟与鱼的爱情故事,彼此相爱,却要在冬季来临之前离开,在飞鸟飞过的地方,都会晒下一滴泪,那是爱的见证。鱼无法追赶鸟走过的痕迹,它的悲伤只有水知道。惋惜而感概,爱情难道抵不过异地恋,或是~~,无穷无尽的感概,无边无际的遐想,道不尽的生命感受,这都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感性。

感性,能因生命的每一处变动,时刻触动心灵深处,时而感概,时而感动,时而忧伤,时而大笑。感性,能因季节的更替,而呈现不同的心情色彩;生机盎然的绿色春天,满怀希望,;艳阳高照的红色夏天,放手一搏,落叶归根的黄色秋天,忧伤感概,万物寂静的白色冬天,归于宁静。

感性,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身影,都充满想念和幻想。在感性的世界,有着潘多拉的宝盒,等待我们去探险,去找寻感性的钥匙,开启自己感性的世界。那里或阳光明媚,或阴晴不定,或暴风雨,取决于你是否找到合适的钥匙。一把钥匙,开启不一样的生命感受。

但有时,感性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是一种多余而造作的情感。一片落叶,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季节的变换,预示秋天的到来而已,但感性的人,除此之外,还会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为它化作春泥养育新生而感动,会收藏很多有关爱的剪影。所以,矛盾点发生,感性成了无病呻吟,忧郁的源头,纯属想太多;但没有感性就像生活的奴隶,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双方各抒己见。

感性,会让自己的生命增加更多的情感色彩,更多的生命感受。但如果悲伤过度,从而无法自拔,在自己虚拟的悲伤世界行走,只有花谢叶落,看不到生活的美好,那那里已经不是感性,那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虚拟悲伤。所以感性需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忧伤而不失落,因为生活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感受。

不感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密码,不需要有太多的情感夹杂。我们要做的是尽情享受,或许现实太残酷,但我们不会泄气,不会想太多,就一个劲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如。不感性,也可以潇洒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走下去,感性与否,那只是生活的调剂,而命运的轮廓,则是由我们自己去刻画,所以感性也不需要负担,让它在你的世界调配专属你的生命颜色。

第18篇:用感性与理性的求职信感动人

打开电子信箱,收到一封陌生者寄来的电子邮件,在防毒软体扫描确认后开启,发现这是一封充满感性和理性的求职信。

千千今年即将从国内某知名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如信中所说:家境虽然清寒,但是家庭和乐,兄弟姐妹都凭着个人的勤奋努力,进修到大学。看完后心中颇受感动,只因为她年纪虽小,却能够拥有知足惜福的观念,对一切的横逆,坦然接受,不会心怀怨恨,对于已经拥有的,也知道珍惜,迎向未来,则谦虚肯学习,愿意接受挑战,完全没有时下部分年轻人的飞扬跋扈,不知天高地厚的缺点。

或许是巧合,她的户籍地距离笔者住家居然才一公里左右,对于这位想提前找工作的小朋友,不免又增添几分好感。因为面试新人,不在职权范围,而公司又暂无悬缺,在征求她的同意之后,把这封电子邮件和自己写的一份介绍信转寄给本地两家颇具规模的公司。

国外很流行在面试时委托老师、学者、长辈或朋友写介绍信(推荐信),用来证明自己学有专精、值得信赖,只要任何一家公司肯用他,绝对不会后悔,近年来国内这种风气似乎也开始吹起,能拥有一封份量不轻的介绍信,对求职者会信心倍增。

在以往面试的经验中,常常发现有些应征者,仗着自己的高学历,处处表现一副非我莫属的表情,讲起话来飞扬跋扈,让人怀疑他的营养和修养是否相当;而对谈中处处表现的小聪明,也让人质疑他的体格和人格是否一致,虽然身上带着达官贵人写的介绍信,仍会觉得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于公司)。

有些应聘者准备充分,在面试前,对公司的产业性质和管理风格就已经多方打听,面试的时候,遵守双方约定时间,也会带着自己的履历表和作品(资格证明文件)参加面试。对于面试者所提出的问题,全神灌注仔细倾听,听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一定问清楚再回答。举止从容不傲慢,态度有礼不拘谨,小到敲门进入、随手关门、离开位置后把椅子靠拢、向面试人员和接待小姐致谢,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希望他赶快来上班,成为工作上的好伙伴。

虽不知道千千毕业考试是否顺利,也不知道她回到故乡后,能否找到一个适合发展的公司,却有一件事情可肯定,只要她能拿出以往勤奋求学的精神,不论身在何处,她的前程定会像履历表上的相片,充满笑靥、光采照人。

第19篇:爱是感性的,但教育是理性的(优秀)

育子心得:

爱是感性的,但教育是理性的

我始终相信,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对于自己行为的要求和对教育方法的正确理解。沉迷于儿童光碟和电视剧是如今许多的孩子问题,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愁吃喝之外,孩子的其他要求,很多家长往往会习惯性地满足。因为爸爸喜欢购买光碟,子嫣开始沉迷于看各类儿童光碟,尤其是在买了奥特曼、葫芦娃之后,尽管这也是一种学习渠道,但她往往一看就是1个多小时,如果家长让她关掉,她就会闹情绪。但是,我深深地认识到,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能够有更优秀的表现,我想,这是人在儿童时期要建立的重要的“情商基础”。

齐心协力,达成共识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所有家人都在的时间段,跟家里的其他“大人”达成共识,坚决帮子嫣改掉沉迷电视的习惯,并且,让她学会控制情绪。这很重要,如果有人坚持有人放,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去找那个“软柿子”捏,哈哈。以前的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发现每个大人的回答可能不一致的时候,她会轮流去问家里的大人比如“我能吃糖吗?”这类多数被拒绝的问题,而且即使被拒绝了也没关系,她会继续态度无比真诚地去问第二个人,还真有几次,我们被她忽悠了,她阴谋得逞。所以,我想要改掉孩子的一些不好习惯,必须全家人乃至家园一致,要求统一。 先礼后兵,及时鼓励

达成共识后,我开始跟她做沟通,我总是尽量把她看作一个“大人”,在跟她做任何教育的时候,我坚持“先礼后兵”。首先,我认真地找她谈了一次话,是在她没有看电视而且情绪良好的时候告诉她:“以后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每次不超过半小时,而且,每天只能看一次,不然,眼睛就会变成近视眼。”她听过以后,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但是,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到了时间关电视,她会非常生气地哭起来,甚至摔东西,发现硬的不行,她就来软的,跑到我的身边软磨硬泡:“妈妈,让我再看一集,只要一集。或者,只要5分钟。”说真心话,有时候,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坚持住,看到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忍不住会宽限几分钟,但是即使是宽限,也只有几分钟。我会告诉她,如果宽限了2分钟,我就请她届时自己去关掉电视,一开始,还会想耍赖,后来,慢慢接受,到了时间真的会自己去关掉电视,看到她自己去关掉,我总是会从心底里觉得她是个懂事理性的孩子,总是给予她最真诚的鼓励。到现在,看电视基本已经能够按照约定的时间结束。有一次,爸爸跟她说:“吃过晚饭我们出去逛逛吧,看看有什么好碟片买来看看。”她说:“有什么好碟片啊,别买了,眼睛会看坏的,近视眼要带眼镜呢。”呵呵,把爸爸也教育得哑口无言。

如今,看到什么喜欢的玩具,我也会有意识地控制购买的欲望和频度,和孩子一起培养自控能力,真可谓“爱是感性的,但教育是理性的。”

第20篇:追求语文教学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追求语文教学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摘 要]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和谐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理性与感性融合,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5

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神贯穿始终。而感性,就是一种感觉,有时候是说不出的理由。理性的深入,能促成感性的升华,二者互融,相得益彰。

《迟到》一文的课文篇幅虽然比较长,我通过对字词句、写作手法、背景资料等的理性分析,激起了学生深刻的感性体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品词析语――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维果茨基语)。《迟到》一文,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学生更能直接有效地获得情感体验。

抓住父亲打小海音的三个动词“拖”“抄”“抡”,让学生入境体验,这粗鲁的动作,带来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鼓起的、红肿的、发着热的鞭痕。课堂上,教者挥起教鞭甩出“咻咻”声,给学生营造视觉和听觉的双冲击,学生的触觉仿佛也能感受到这切肤的疼痛。

再看父亲赶到学校给女儿送夹袄和铜板的画面,没有对话,“打开”“拿出”“递给”“看着”“拿出”,父亲一系列动作分明是要告诉小海音:女儿,爸爸是多么爱你。小海音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心里早已原谅并理解了父亲。无声的画面蕴涵了千言万语,此时,启发学生补白父女的心声,恰到好处。

对词句理性地分析,更有助于创设感性的学习情境。这就如同架起作者与文本人物之间的心桥,能让沟通更便捷。

二、唇枪舌剑――牵引敞开式内心独白

课堂学习是师生对话的形式占主导。教者若能提供更多的学生相互对话的机会,学生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迟到》时,教者抛出一个问题:父亲该不该打女儿?学生持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展开辩论。

不该打:(1)迟到不是什么大错误。(2)主张讲道理的说服教育。(3)暴力教育容易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

该打:(1)在父亲的眼里,迟到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懒惰与退缩,是一种陋习,长此以往,必将限制孩子的发展。(2)作者赖床迟到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由此可见,父亲应该有过说服教育,但是毫无作用,如今已经发展到“赖学”的地步。(3)从文章的结尾来看,“打”使小海音改正了错误,达到了教育目的。

在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地辩驳之后,学生理解了父亲打女儿的初衷,对深沉的父爱有了更独到的感性体验。

三、对比设计――凸显反差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往往会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海音父亲是一个集严爱与慈爱于一身的好父亲,可偏偏是通过“打”这件事来体现的,就这一素材来说,作者的选择就与众不同了。

文章以“打”凸显爱,父亲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可是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打”入手,尽量体会这场“狠打”,进而挖掘出蕴藏的深爱,课堂情感体验提升之时也正是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形象转变之契机。

作者的心情也发生着转变,从被打时的伤心,到理解父爱后快乐地上学,她的形象也从“狼狈的小狗”转变为一个幸福的小女孩。

通过对人物形象前后对比的理性分析,学生能感同身受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也能完全理解并接受人物的言行的前后反差。

四、资料援引――助推起伏式情感波澜

语文拓展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好的拓展能增加文本的厚度。《迟到》一文的教学,教者援引了一下资料。

1.引用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毕淑敏的真情告白也是父亲心绪的表达。这样的拓展,能消除学生对父亲的不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感受。

2.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促成他在看到女儿迟到、赖学后猛打她的根本原因,父亲人生经历的简介对理解父爱,甚至心生内疚之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小海音最终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终身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也是父亲“打”出来的爱影响了她,使她改正了错误,因此对林海音写作成就的介绍不可或缺。

资料的援引,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步步深入,情感波澜也推向高潮。

语文教学应立足理性本真,追求感性创新与提升,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

(责编 刘宇帆)

《感性和理性范文.doc》
感性和理性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