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成果范文

2022-09-1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现代化管理成果——绩效

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青岛啤酒(济南)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全员绩效管理工作。自2007年建厂建立伊始,公司始终坚持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把实施全员绩效管理作为促进公司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有效手段,建立并形成了以业绩考核、能力考核和民主评议为主的“两考一评”制度。

“两考一评”绩效管理制度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1.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对个人和部门的阶段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通过多种方式激励高绩效部门和员工继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低绩效部门和员工找出差距改善绩效。另一方面,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淘汰不适合人员。通过绩效管理使员工得到成长,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2.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从公司整体利益以及工作效率出发,努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做完了传递给谁”等上述四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使组织运行效率逐渐提高,同时也逐步优化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3.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每年年初,济南公司会根据总部的战略目标来制定济南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在制定年度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让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进行参与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公司目标可以层层向下分解,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同时也能使目标的完成具备群众基础,最终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和持续改进,全员“两考一评”绩效管理有效地促进了青岛啤酒(济南)有限公司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各项经营指标年均实现大幅增长,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公司实现安全生产人身事故“0”的突破,荣获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奖”,荣获山东省“最佳雇主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绩效文化深入人心,在“自信、亲和、协作、高效”的工作氛围中,人力资源部全体员工“以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营造和谐发展氛围,达到工厂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员工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作为自己的使命,促进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第2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申报审定和发布暂行办法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新疆企业管理创新经验,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使企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效益,并指导做好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和发布工作,参照《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审定和发布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是指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各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所进行的成功探索。它必须同时符合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效益性和示范性五项要求:一是具有创新性,即在实践中率先发现和总结出某些管理领域的规律,并得到国内外公认;或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经验,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应用;或借鉴国内其它企业管理创新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发展;或企业针对我区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二是具有科学性,即管理创新成果内容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反映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三是具有实践性,即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已进行的成功实践,且必须经过一年

以上的实际应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四是具有效益性,即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证明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具有示范性,即管理创新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对其他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的内容要结合党和政府对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政策导向,适应经济全球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时代要求,着重反映企业管理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的要求,体现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的重点。同时,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新使命,注意比照已审定和发布的成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成果主题,突出创新点和示范作用。

三、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坚持企业自愿申报、限额推荐、专家审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向企业索派款项,不增加企业负担。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单位包括在我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各个行业、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所属的分公司(或相同性质的生产企业)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可作为创造单位申报。

各地、州、市经信委,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各地、州、市企业联合会,负责向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

成果评审委员会推荐成果。中央企业驻疆单位和我区中国500强企业可直接向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报送成果。上述推荐单位未能覆盖的企业可以直接向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自行申报。一项成果只需一个推荐单位,避免重复推荐。

推荐单位要对所推荐的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坚决防止弄虚作假、虚报谎报等现象发生,共同维护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推荐申报和审定发布的严肃性。

四、成果内容以主报告形式反映,并按推荐报告书规定表式和要求进行推荐、报送。成果主报告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有所区别,应围绕主题突出创新点,不要面面俱到,撰写时要用第三人称形式表述。每项成果需报送书面材料(推荐报告书和主报告)一式三份,同时以光盘形式报送电子文本(将推荐报告书和主报告以word格式刻录到一张光盘上)。

申报企业需提供3~4张照片,并为每张照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每张照片所配文字不超过20字。申报企业所提供的照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果主创人的工作近照,如果主创人是两位,可提供合影或只提供其中一人照片;另一类是企业生产现场或主要设施、重要活动场面等的照片。照片可以是扩印清晰的5寸照片(照片说明不要写或粘贴在照片上),也可以是刻录到光盘上的电子照片。

五、企业申报的成果必须经过本企业实施满一年以上(截至到申报当年6月30日)。成果所创造的效益计算及阐述,参照全国统一制定的计算方法执行。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数据必须经过本企业财务部门和推荐单位审核认可,并盖公章;所提高的工作效率和产生的社会效益,经过科学测定后,可在成果报告实施效果部分概述,也可另附表述材料或证明。

六、申报的成果属于集体创造的,可填写主要创造人1~3人,参与创造人不超过10人。两个以上企业共同创造一项成果的,主创人和参创人也以12人为限。超过上述限额的人员由本企业自行表彰。成果参与创造人必须是实际参与本成果的创造实践并确有贡献的本企业人员,企业外人员均不可列为创造人。

七、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聘任和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有关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对企业申报的各项成果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进行论证。在初审、预审和终审过程中,将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成果创造人(单位领导人或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说明和答辩。行业特点较突出的成果,还需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意见。审定结果由主办单位负责发布。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评定等级之前,在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网站“新疆企业网”上公示一周。

八、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属省级,主要分为一等、二等两个级别。“一等”成果将由新疆“三会”推荐参加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对获自治区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创造单位和创造人,将在相关会议上颁发奖牌和个人证书,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组织交流和推广。对成果创造人的表彰、奖励可按企业内部规定执行。

九、新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申报、审定、发布、表彰和推广工作,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新疆企业联合会、新疆企业家协会、新疆工业经济联合会(简称新疆“三会”)。

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〇一二年八月

推荐第3篇: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2005年中电联表彰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福建名列第一

9月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中电联[2005]87号文发出《关于表彰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决定》。

决定说,根据电管审[2005]1号文精神,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今年申报的成果进行了审定。在今年申报的176项成果中,共评出创新成果135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78项,现予以公布,并授予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证书。建议各单位对成果的创造者给予适当奖励。

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名单是:

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名单

(摘自2005年10月14日出版的《电力快讯》第19期)

推荐第4篇:关于申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关于申报2010年度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优秀论文和对

2011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进行立项的通知

公司各二级单位、公司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公司年度工作目标,更好地总结公司管理成功经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决定自2011年2月20日至3月31日,开展2010年度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和优秀论文(以下简称成果、论文)申报工作,并对2011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进行立项。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申报的成果和论文内容上应是在公司发展、生产、经营和矿区和谐建设等方面,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或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创新模式,在公司管理中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应用,能够提高公司效益、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并在2010年以前完成的成果与论文。

2、创新成果立项是指各单位预在2011年度完成的成果。

3、申报的成果、论文必须符合《大庆石化公司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和优秀论文评审管理规定》(庆石化企法〔2009〕5号)。

4、没有在公司申请立项的成果,不参加一等奖成果评审。

5、各单位、各处室应对申报的成果、论文、成果立项进行初评。申报公司级创新成果,每个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篇,每个机关处室不超过3篇(成果立项同上),每篇成果创作人不超过5人;申报公司级优秀论文,每个单位原则上不超过10篇,每个机关处室不超过5篇,每篇论文作者不超过3人。

6、申报成果、论文和成果立项,必须填写公司统一编制的申报表(见“附件”,可在法律事务与企管处网页上下载),成果需要附有内容详实、准确可靠的效益计算表。申报创新成果和优秀论文推荐表格及成果报告书、论文正文一律使用A4规格的纸张打印,各一式三份上报,并上传电子版材料。上交的材料不需打印封皮,成果报告书和论文正文只包括标题和正文(标题为二号仿宋字,正文为三号仿宋字,正文页边距上、下、左、右分别为3cm),不能出现作者单位和作者姓名字样,成果和论文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一律填写在各单位汇总表中。否则,不予参评。

7、申报成果的创作人工作性质必须与创新成果内容相符。

8、已参加过公司及其它组织评审过的成果、论文,不在申报范围之内。

9、对重复申报、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创作人或参与人工作性质与创新成果内容不符的,对单位及责任人通报批评,并按公司专业管理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同时,核减该单位下一年度申报篇数。

报送地点:公司办公楼522房间

邮箱地址:公司邮箱,法律事务与企管处

联系电话:6919902

联 系 人:薛瑞艳

附件:1.2010年度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申报汇总表.xls;

2.2010年度企业管理优秀论文申报汇总表.xls;

3.2011年度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立项汇总表.xls;

4.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表.doc

推荐第5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

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

以提升财务文化为引领的企业管理实践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煤公司耿村煤矿(简称耿村煤矿)是义煤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境内,义马煤田西部。北距渑池县城2.5公里,东距义马市15公里,南距郑西高铁渑池站5公里,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从井田北缘通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耿村矿井田面积12.5平方公里,煤种为长烟煤,平均发热量4200-4700大卡,是理想的动力用煤,产品主要销往河南、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区。矿井始建于1975年,1982年建成投产,原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后经改扩建和多次系统、环节改造,矿井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建矿30多年来,为河南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矿井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中国最美矿山、中国煤炭工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煤炭系统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煤企业文化示范矿、五精管理样板矿、全煤科技创新型矿井、全煤瓦斯综合治理示范矿、河南省“五优”示范化矿井等荣誉称号。

一、财务文化引领企业管理的产生背景

1、应对市场变化,迎挑战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煤炭产能的严重过剩、迅猛释放,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悄然结束,寒冬期随

之而来。如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战危机、迎挑战、保稳定,实现危中寻“机”,是企业当前的首要难题。而提升企业管理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增强企业凝聚力,稳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不断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周期、原煤产销、效率、成本、科技创新、职工收入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提升,提高职工幸福指数,促进整个矿区和谐稳定,迫切要求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

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提升的需要。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倡导、积累、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软约束,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开展和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在全矿干部职工心中树立科学规范化的管理理念,是提升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财务文化引领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

“以提升财务管理文化引领企业全面管理”的基本内涵,是以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化管理为根本宗旨,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以提升财务文化为手段,把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发挥企业管理文化的作用,把财

务规范化管理理念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企业管理从技术、经济上升到文化层面。

财务文化是财务管理的目的和宗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和反映,及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或总的看法,是反映和表示财务工作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财务人员整体化、个性化的群体意识,它在企业管理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仅履行一般管理的职能,而且也树立了对其它职能单位规范管理及管理思维的榜样。

财务文化对煤矿各项管理工作起引领作用,才确保了耿村煤矿管理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产生良性互动功能。用财务文化引领,消除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财务部门同其它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堵塞企业管理漏洞,且能够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营,提高了企业运行质量。

三、提升财务文化引领企业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创新点

(一)、形成了以人才素质为着力点的企业财务文化。

1、塑造职业素质文化, 树立正确的财务价值观,引导企业管理。

多年来,耿村煤矿努力造就了具有一流思想道德素质和一流业务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南能源义煤公司实行委任会计制度,委任财务总会计师以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财会人员的高素质,保证财务工作的高质量。注重开展品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调动骨干力量的积极性开

展自主管理,创新管理,强化责任激励;树立新形象,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增强敬业精神,工作力求完美、精益求精,提高质量。

财务价值观是对财务管理的目的和宗旨的基本认识或总的看法,是反映和表示财务工作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财务人员整体化、个性化的群体意识,它在财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仅履行一般管理的职能,而且也树立了对其它职能单位管理思维的榜样。

2、塑造学习专业知识氛围,提升财务文化

耿村煤矿在企业财务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将财务文化纳入企业文化整体规划中,领导亲自抓财务文化建设,从而形成了财务文化的理念化、制度化、培训化和实践化。通过不断的学习,每一位财务工作者对财务文化有了较深的认知,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切实搞好财务文化建设,把财务管理和财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其职能,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企业加快发展。有组织地开展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学习激励机制,激励主动学习、共同学习。一是组织认真学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和职责,抓好落实、管理控制、监督考核评价;二是组织学习和研究应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三是强调自主学习;四是会议讲评交流学习。五是以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创新培训形式为抓手,以提高培训效果为核心,坚持贴近需求、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培训方针,分层次、分类

别、多形式的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3、不断加强财务制度文化建设,使财务管理升级达标。近几年来,耿村煤矿重视加强财务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制订、修订和完善制度,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制订、修订和完善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各项财务工作程序;二是抓制度学习和落实,在财务部内部,不管干部职工,分别组织学习,从严抓制度落实。充分发挥职能,千方百计满足快速分析预测信息和各项管理目标及其进展评价资料,各岗位人员自主加班加点,保证在限期内完成或提前完成。

4、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耿村煤矿经过多年的实践来看,在运用外国先进的记帐方法之外,要干好财务工作,必须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传统;团结一致,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人际关系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财务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理财文化结合的产物,企业财务文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理财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合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中国的企业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东方的企业则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

无论从企业财务活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看,建设好企业财务文化,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对于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运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引领企业全面成本控制

1、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体现一个企业的经济管控能力。耿村煤矿按照归口分级管理要求,把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系统领导、业务部门和生产区队,由系统领导平衡,业务部门控制使用、节奖超罚。要强化源头成本管理,着力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支出,细化分解成本费用构成要素,推动成本责任管理向区队、班组和岗位延伸,提升生产一线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材料消耗的实时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修理费、折旧费、材料费、水电费和差旅费、会议费的管理,既要杜绝浪费,又要保证工作需要,强化对各单位、各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分析、指导,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及时纠偏,提高了我矿经济运行的质量,各区队每一个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牢固树立降低成本,就是节约工资的责任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压缩经营成本。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煤矿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控模式,努力压缩经营成本,才能确保企业健康平稳运行。推行成本全面预算管理,实现成本动态管理。抓好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层层分解预算目标,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分析和调整、考核与

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适时预警。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降低成本费用水平

2、加强资金管理。

耿村煤矿各单位按照矿财务科的要求,加强资金预算,制定每月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按时上报,经矿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平衡后,按批准计划执行。其次是加强资金集中报销制度。做到统筹安排,合理调配,有效使用,集中支付。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积极开展往来账清理回收,及时清理备用金,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加强可控费用管理,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在可控费用管理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预算控制。将全年可控费用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按月编制可控费用支出预算,每月按时下达可控费用预算指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指标进行控制、考核,对没有计划、没有预算的可控费用支出不予安排资金。二是实行定额控制,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实行定额控制。超定额使用者,财务科不予报销,当月有节余的,可累积到下月使用,但同时不能超过累计定额指标。三是加强审批管理和稽核力度,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在办理报销支付时,必须先经财务科审核,加盖审核专用章,对审核合理、真实的支出按审批流程审批报销,对不真实不合理的支出当场退回。四是正确列支可控费用项目。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发生的可

控费用支出按照相应科目据实列支,不挤占生产成本,不存在变相转移可控费用的现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耿村矿的可控费用支出较计划、较同期得到不同幅度的下降。

3、全面加强财务指标考核

通过财务指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改正不足,明显增强了各职能科室及区队的责任意识,规范了管理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了协作配合,提高了执行力,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及经营指标的完成。加大了罚款力度,改变了罚款程序,使一个国有大矿在安全生产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效果。吨煤材料费近年来大幅度下降。在预算目标确定,指标分解细化的基础上,每月对产量、进尺、煤质、利润、电耗、修理费、租赁费、销售费用、差旅费、电话费、办公费等指标按责任部门进行考核,节奖超罚,每月每季度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产量进尺非常轻松顺利完成计划。近几年来,电耗、修理费、租赁费大幅下降。

(三)、科学理财,推动企业平稳发展。

2012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下行趋势,全社会煤炭库存量持续增加,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显现,尽管各企业陆续采取了降价措施,但下游采购意愿依旧低迷,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耿村矿积极分析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从实际出发,科学理财,使企业所需资金正常运转,工作成绩名列全公司先进行列。

1、面对社会煤炭储量不断上升,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等煤炭经济下行的不利趋势,在售价下降、交易条件日趋苛刻、付款周期延长资金回收困难等局面。耿村煤矿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冷静思考,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转变思想理念,科学进行财务管理,使煤矿企业健康发展。抓好安全生产。煤矿企业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首先要保证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耿村矿不断夯实安全基础,着力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强化资金管理。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优化投资机构(该停的停、该缓的缓、该慢的慢),保持企业稳定的现金流。

2、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现金内控管理。

多年来,耿村煤矿努力造就了具有一流思想道德素质和一流业务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特别是近几年来,实行委任会计制度,委任财务总会计师以更高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使企业正常运转及现金使用方面更加科学高效。解决库存积压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无效的停顿积压就是一种浪费,降低存货积压,畅通流动资金链条,进而解决库存积压造成的恶性循环。解决应收账款回收太慢问题。应收账款收不回或收回太慢,直接导致入不敷出,打破营运平衡,最终损害企业本身。解决固定资产过度扩张问题。企业经营是个积累的过程,用营运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扩张,会对营运资金造成影响。

3、解决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短缺的难题

现金对于企业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重要,顺畅的现金流则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根据统计,企业财务危机大多源于“现金流”管理不当引起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透过 “现金流”的管理,可以提供控制运营风险,以提升企业现金流短缺,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学对此已经有理论做出解释: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价格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当你越是需要现金的时候,手中现金的人就会把现金的价格提高。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体现为不同的价值。也说明作为通货,手中有现金在关键的时候是多么地重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耿村煤矿重视企业内部现金流量存在的问题。培养管理层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煤矿的领导层具备良好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是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前提,这个意识来自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创新,代表着最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活动,为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组织基础。建立现金流入流出管理制度,建立现金流量管理的系统控制框架。企业在开展现金流量管理时,制定有效的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制度,建立现金管理的框架体系。企业在围绕“现金流量管理”这一核心展开的时候,对整个企业工作流程的内外信息作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控

制。这对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意识和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以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较高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此来整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等集成在一起,使得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企业内外运营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记账、算账、制作报表为主转向财务控制、项目预算、资金运作、等运营上来,真正预测和把握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以“现金流量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创新核心,将工作流程与财务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生产管理平稳的发展,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用财务文化引领理念转变提升企业软实力。管理之所以有别,并不是管理本身的方法有突飞猛进,而是管理的前提环境不断变换所造成。

1、耿村煤矿分析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转变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以财务文化引领,理念创新,安全高效,科学发展,为全面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而努力奋斗。

第一、思想观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生产第一,向安全第一转变;二是由生产效益型向成本效益型转变;三是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第二、树立“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压倒一切”的工作理念,把工作重点由以往的以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一切以安全为中心”的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切实形成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安全生产氛围,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成本管理意识不断提升。一是坚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不断加强资金、成本管理。把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系统领导、业务部门和生产区队,由系统领导平衡,业务部门控制使用、加大节奖超罚力度。

第四、转变煤质和运销管理经营理念:产量下降,煤质提高,销售收入及效益才能保持不降。

五、引领文化管理理念。耿村矿树立创建文化管理品牌矿实现人才兴矿、科技强矿、文化大矿的管理文化理念。在财务管理支持下,具体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启动文化品牌的研究,努力在短期内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向创建目标迈进。二是加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工作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努力实现岗位创优、岗位创效,提高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以精准安全确认制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2、从实际出发践行“三个转变”

耿村煤矿通过财务管理,认真学习研究,统一思想,动员全矿干部职工认清形势,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出发,践行“三个转变”。

一是首先在全矿的生产计划下达方面,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工作,明确提出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生产放在第二位。从年初出台管理细则到全矿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都以三个转变为指导思想,指标分解以及落实,都注重加大安全的指数。基层单位百分制量化考核细则的分数权重就有所调整,加大了安全的分数比例。在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调研时,对采煤队重点强调了要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观点,转变过去的以生产为第一的思想。采煤队在进班会时,加大了安全的工作安排。对机电运

输系统各队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加大设备检修力度,加大事故率的考核,减小对运煤量的考核。

二是在材料费管理方面,下大功夫认真探索研究了物资管理,因为要真正实现由生产效益型向成本效益型转变,就要充分重视材料的管理,材料管理在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是可控性较强的指标,在成本指标中,只有在材料费中作文章,因别的指标已不容易再压缩,所以耿村煤矿筹建开业运行了“耿村煤矿井口物资超市”。

三是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情感,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通过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化覆盖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展示出来,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技术虽然重要,但要靠人去驾驭;效益虽然重要,但要靠人去创造。努力培育共同价值观,只有员工群体协调一致的努力,才会为企业赢得成功,协调一致的群体行为的出现依赖于共同信守的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因此,成功培育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登上文化管理台阶的基本标志。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们的工作兴趣、工作热情、敬业精神等思想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工作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月副科级及重要工作岗位人员都有学习内容及管理工作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创新,每个板块至少每

季度应有管理创新成果或管理创新论文发表。管理创新成果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对论文内容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板块进行奖励,对每季度没有创新成果及论文的板块进行处罚。发表论文要求要结合耿村煤矿实践工作。要求加强办公室制作各分管业务流程序图,如考核流程图、材料管理流程图、招议标流程图等。在办公室走廊及室内制作标语、流程图排板。

四是耿村煤矿企业管理科,深入领会 “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提练出了“12361”工程。

“1”就是支持一个观念--大成本观念。

“2”是完成两项改革--一个招议标改革、推进材料管理物流化改革。

“3”是强化三项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材料费管理、量化考核管理。

“6”是搞好六项工程--回收复用、预决算、修旧利废、井口超市、电脑(网络扩容)、合同审核。

最后一个“1”就是推进文化管理。

四、实施效果

(一)社会效益

1、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新形势下,使煤矿企业平稳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科学使用现金流,使企业运营平稳和谐发展,耿村煤矿在当前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先进的财务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发展创新财务文化。统一困思想认识,明确思路,围绕公司发

展战略,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明显提升了企业全员成本管控意识,通过成本费用管理,资金科学支配使用,在应对危机情况下,确保了企业经济平稳运行。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煤矿企业只有建立健全财务管控模式,努力压缩经营成本,推行成本全面预算管理,实现成本动态管理。层层分解预算目标,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分析和调整、考核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适时预警。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精细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水平通过构建成本费用预控管理体系,辨别分析出了成本费用管理的短板、细节、关键点和难点,通过构建成本费用预控管理体系,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成本管理的 “工具”,推动了企业由经验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快速转变。耿村煤矿财务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产生良性互动功能。用财务文化引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堵塞企业管理漏洞,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营,提高了企业运行质量。

2、以文化引领,保障煤炭企业的高效、和谐发展。煤矿安全生产及发展一定要回顾过去,分析现在的客观环境,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我国过去所实行的煤炭经济发展战略,是片面追求总量、总值高速增长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总量、总值高速增长的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极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现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三个转变”

一是由生产第一,向安全第一转变;二是由生产效益型向成本效益型转变;三是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认识到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转变过去的靠提高产量来增加效益的思想,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以文化管理来加强成本管理,从成本中要效益,以成本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和文化管理为动力,提高煤矿管理水平,保障煤炭企业的高效、和谐发展。

(二)、经济效益

在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和煤炭售价下滑的情况下,耿村煤矿通过全方位的成本管控。2011年至2013年,吨煤完全成本下降98.17元。其中,材料费同比下降14.88元/吨、电费同比下降2.78元/吨,电耗、修理费、租赁费、销售费用、差旅费、办公费等指标大幅下降。节约成本约2.14亿元。

推荐第6篇: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总经办文件管理

创新工作思路

规范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公司公文管理,对保证公司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公司的公文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公司的公文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欠缺,如去年,铁道部两个检查组到公司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指出了我公司在部文部电管理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积极面对并抓紧改进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公司公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铁道部检查组提出的部文部电接受不全、会签不全、落实不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坚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认真分析并查找了公司公文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有管理不严、落实不到位等现象。部分单位的领导和公文处理人员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流程不清晰、管理要求不严格,使文件在收阅、流转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流转延缓、归档遗失等现象

2.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公司“OA”办公系统运行以来,公司内部文件的流转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是铁道部或南车来的纸质电报、技术文件等都还是沿用原来的流转程序,造成办公室对这类文件的管控能力较差,文件管理出现真空地带,影响到工作的执行力。

3.在公文发文起草方面:各部门送办公室核稿的文件,有的拟稿中心不明确,下笔千言,离题甚远,工作部署繁杂,内容交叉重复,层次不清晰;有的长篇累牍,空话套话较多,

1 具体工作措施甚少;有的文件拟稿时应付了事,经常犯低级的错误。

4.在公文处理程序方面:公文处理程序运转不规范:一是在核稿过程中,很多部门拟制的公文不经过办公室或秘书组审核把关,直接送领导签发,公文内容、体例格式等出现许多问题,使核稿人员处于改和不改的两难境地。二是起草的文件涉及其他部门职责需要进行协商会签的,没有会签就直接报办公室审核。三是在上行文运转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报送渠道不规范,往往为求快速解决问题,主送单位直接写中国南车下属有关部门。

二、提高公司公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提高员工重视程度是关键。重视是提高公文质量的关键,总经办通过加强培训等形式,教育引导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上级指令能否执行到位,关系到本单位政令是否畅通,有些重要技术性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从主观上避免文件久拖不办、有令不行的现象。

2.制度规范化是根本。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公文审核工作的政策性和程序性强,工作环节多,时限紧,要求高。总经办按照《公司公文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公文审核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切实发挥公文审核中的把关作用,以制度规范行为,确保发文严谨、细致和规范。同时,通过对公司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开展系列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明确文件处理流程,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未经秘书核稿就由领导签发等违反流程的现象发生。

3.信息化建设是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

2 络技术,通过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的运行,实现公文的网上流转、处理,进一步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总经办在总工程师的关心下,购置了一台扫描仪,将上级来的纸质文件及时扫描成电子文档,提供领导阅批,彻底改变以往采用纸质流转的状态,实现文件流转的过程控制和可追溯性,有效提高文件阅办效率,彻底杜绝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丢失现象,使得公文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依靠信息管理部的支持,在公司OA内设立“部文部电”栏目,将铁道部、中国南车等上级来文,统一上挂OA网,便于各单位查询和执行。

4.强化责任意识是核心。从事公文审核、发布工作的人员要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对每一件公文的处理程序、公司政策、行文方式、体例格式等都要严格把关,对每一句文字的表达、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确保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部门会议、材料传阅等形式,组织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公司公文管理办法》进行系统学习,深入领会办法精神,牢固掌握办法规定工作流程。开展以老带新、公文零缺陷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对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的应用和固化,对提升公文处理质量和效率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加强学习培训是保证。做好公文审核工作,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去年,总经办组织办公室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开展了一次公文培训活动。通过对公司公文写作管理进行系统总结,对日常工作中常见易犯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提炼,形成培训讲义。在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引入详实例据、生动图片、活泼动画等内容,制作PPT课件,使之脱开呆板的文字, 有利于加深记忆,强化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对公文种类、常见易犯问题分析及注意事项

3 等的深入剖析,对各类公文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写作技巧等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公司各单位公文拟写人员的水平,使得日常用公文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常见类似于会议纪要不再简单等同于会议记录,请示与报告严格区分等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加强和改进公司公文管理取得的成效

1.对公文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增强。各单位文件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文件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上级指令能否执行到位,关系到本单位政令是否畅通,有些重要技术性文件甚至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通过他们,传达到了各单位领导和员工,使各级各类人员对公文管理的重视程度得到有力提升。

2.起草和管理公文质量有了稳步提高。通过对公文种类、常见易犯问题分析及注意事项等的深入剖析,对各类公文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写作技巧等的介绍,参加培训人员对公文拟写有了进一步认识,日常用公文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3.公文管理流程更加清晰。收发公文的流程变得清晰,很少再发生未经秘书核稿就由领导签发等违反流程的现象。公文查询变得简单容易。公文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将纸质文件扫描成电子文档,一律采用电子格式流转,简化批转流程、彻底杜绝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丢失现象,文件归档工作更是简便可行。

4.公文流转和办结率有了大幅提高。通过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对文件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统一,从主观上避免了文件久拖不办、有令不行的现象。通过所有文件在OA网上电子流转的实施,实现文件流转的过程控制和可追溯性,推进

4 文件流转效率大幅提高,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更是保证了公文管理过程的万无一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铁道部最后一次复查中,公司公文的整改工作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检查组认为我们的做法切实可行,取得的成效相当明显,文件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公文的流转速度和办结率实现了100%。公文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改善公司形象、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

推荐第7篇: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撰写要求

附件2: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撰写要求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是反映企业在管理方面创新实践的主要材料,应按照以下要求组织撰写。

一、主报告应控制在1万字左右,最多不超过1.5万字。报告中未能详述的内容,可以附件的形式加以补充。主报告应以第三人称或企业简称叙述。

二、主报告应围绕为什么要实施管理创新、如何有效实施、实施后取得了哪些变化及效益来撰写。一是要确定题目,鲜明地反映出成果的核心内容及特色,但不要出现本企业名称、创造人姓名以及成果内容的字母缩写等,也不要以“××模式”、“××法”等命名。二是在前言中简述企业所属行业、地区和产权性质、主要业务、规模、效益及行业地位等。三是在背景中主要反映针对什么问题和内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以及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四是重点介绍成果的内涵和做法。其中,内涵需要提炼、概括,各项做法应包括以下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也就是具体措施,可适当举例)?五是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三、主报告在表述方式上应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有所区别,突出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要体现对管理创新内容的认知已经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反映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定规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要围绕主题,突出创新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写成空泛的学术论文。

四、主报告文字表述要科学、准确、清楚、朴素,对过于专业的技术或专门术语要做出解释。报告中应辅以必要的实例和数据、图表。

推荐第8篇: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00年4月修订)

一、为了规范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以下简称成果效益)的计量口径和方法,便于成果效益的界定、测算、汇总和比较,并通过管理成果效益的计算逐步把管理劳动创造的效益,从企业的总体效益中分离并相对独立地量化出来,以展示管理是一种资源和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事业的提高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发布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计算方法。

二、向国家申报、推荐成果必须符合《办法》中规定的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三方面的条件,其中,效益性是指成果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三、凡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在申报时应依据本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难以或不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可采用定性方法评价。如采用本计算方法难以表达成果效益时,可根据其原则另用别的公式测算,但申报时必须附详细资料。

四、成果效益是指企业实施该项成果产出的有效价值量与投入量之比值,用减法则表示产出价值量减投入价值量应大于零才有经济效益;用除法则表示投入价值量除产出价值量的系数应大于1才有经济效益。

五、成果效益必须是该成果功能作用所创造的直接效益。不能把非成果作用而产生的效益计入成果效益,也不能重复计算,必须是经过科学测算真实反映的成果效益量。

计算成果效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按英语缩写为MTP);

2、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按英语缩写为PCP);

3、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按英语缩写为CSP);

六、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MTP)。

“MTP”是以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实测效益(效率)数据与成果计算年度上一年(未实施本成果)的实际或定额进行对比的差量,折算为价值量,再扣减成果实施所需费用后而得出的成果效益。

“MTP”适用于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单项成果,如节约投入资源项目的工、料、管理费、资金、工程费等;增加产出项目的产值、销售收入等;提高市场占有率项目的新增利润数等。

“MTP”的通用计算公式为:

Em=(Q1-Q0)〃L〃M〃V-F-(ΣCa+I)

a=1 n

Em:按“MTP”方法计算出的单项成果经济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

价值量表示。

Q1: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实际完成数。

Q0: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实际数。

Q1-Q0: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与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量的差额。

Q1与Q0在公式中是一个代表符号,可以代表定额、标准、实测数等等;

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可能是劳动量或实物量或价值量。Q1-Q0差量根据其表现有计量单位类别再选乘公式中所列的劳动量或实物量或价值量,最终必须换算为以现行价格计量的价值量。

L:劳动量。

V:价值量。

M:实物量。

C:成果实施费。

I:实施成果损失费。

F:非本成果的效益。

七、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PCP)

“PCP”是按综合性成果的构成因素先分别计算出单项效益,然后再合成为总效益,并从中减去非成果创造的效益和实施费,即得成果创造的效益。

“PCP”适用于成果本身具有相关而又可分离的构成因素,并能按本身构成因素分别计算效益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

“PCP”计算公式如下:

Ep=ΣSa―F―H―(ΣCb+I)

a=1b=1 nn

Ep:“PCP”计算的各相关多因素的合成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价

值量表示。

Sa:第a种因素的经济效益(a、b、c……,n).F:非本成果因素效益。

C:在单因素价值量中未包含的综合性实施费。

I:在单因素价值量中未包含的综合性损失费。

H:因素之间重复计算的效益。

八、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CSP)

“CSP”是以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与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企业实现利润的差数为基础,逐项分离并相应扣减与本成果无关因素所创造的效益,最终得出成果效益。这是一种从企业总体利润按构成因素反算的计算法。一般由企业总效益差数、非本成果因素效益、成果实施费等部分组成计算公式。

“CSP”适用于不易看出构成因素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效益的计算。这种综合性成果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成果作用的范围具有全局性,涉及企业总系统和大部分分系统,或涉及企业总体管理和大部分专项管理领域;成果的多种功能同时作用于某个管理对象;成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交叉性,成果作用的时空界线很难在构成因素间作明确划分。

“CSP”的计算公式如下:

nnnn

Ec=(P1-P0)-(N±ΣTa±ΣRb±ΣFc)-(ΣCd+I)

a=1b=1c=1d=

1Ec:“CSP”方法计算出的综合管理成果效益,以企业实现利润表示。

P1: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企业总效益。

P0: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企业总效益。

N: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之前未实施本成果时的正常年景下自然增长的经济效益。通常采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前三年(未实施本成果)的平均值。

Ta:第a项投入效益(a、b、c、……n)。投入效益是指新投入固定

资产(包括基建、技改)而扩大生产能力或提高产品水平而取得的效益。

Rb:第b项外因效益(b、c、d、……n)。外因效益是指非企业生产

经营活动带来的效益,而是因外部条件而获取的效益。

Fc:第c项非管理效益(c、d、e、……n)。非管理效益是指非管理

因素而获取的效益。

Cd:成果实施费。

I:实施成果损失费。

注:以上是三种成果效益计算方法的简述,如需详细说明,可参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与效益计算手册》。

推荐第9篇:现代化

小学英语

论文标题:“现代化”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 的活用

湘潭县梅林桥镇麦子石中学:王玉华

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正逐步迈进信息社会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步入了“现代化”,与此同时,这种“现代化”对于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学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在现代化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内涵、目标和要求,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现培养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材的目标。因此我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开展了试验活动。下面就让我们来肤浅地谈谈如何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高年级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中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化、学科整合、单词教学、句型教学 正文: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指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这一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 “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 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 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我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

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rabbit、bird、frog、lion 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查找了大量介绍上述四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我自己也精心制作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动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在看看、说说、做做、演演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上述单词,并记住了它们的音、形、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看、说、做、演中,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我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的软件中,设计了幸运大转盘、找朋友、打气球等游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游戏设计的方案和作用如下:

幸运大转盘——教师把学生分成每8人一组,每组的成员标号为Number

1、Number

2、Number 3……Number 8.每组固定一人操

作课件的游戏,点击游戏开始后,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念:A、Rice,rice,I like rice.B、Beef,beef,I like beef.C.Pork,pork,I like pork.D.Chicken,chicken,I like chicken.当点击游戏结束时,转盘中间显示一个数字,如果显示的数字是1时,那么Number1的学生要回答本组其它组员的问题:What do you like?/ I like rice.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说单词、句子,从而提高了辩别和识记单词的能力,以达到巩固单词读音的作用。

找朋友——学生各自进入课件的游戏,一边听音乐一边把单词拖到相应图片上方的托盘上或看到单词飘过时点击屏幕下方相应的图片。这类型的练习,目的是在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符号与具体的表象之间建立一架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巩固了所学英文单词的词义。

打气球——这一游戏是为了练习单词拼写而设计的。当学生进入这一游戏时,可根据打字速度的快慢选择不同的四种水平:初学者、提高者、熟练者、打字高手。当游戏开始,屏幕上不断飘出附有单词的气球若干个,学生若能把单词打对的话,气球就会爆炸成Hello kitty的图片。这一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单词拼写的记忆。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What do you like? 这节课中,我从Disney English 的动画片中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配上A: Hello.B: Hello.A: 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fish.等的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内容。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和其他卡通人物的英语对话深深

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简短的对话。然后,通过小组对话和人机对话的形式操练句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What do you like ? 这节课中,为了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笔者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动物类、水果类、食品类的大量图片,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图片用句型: What do you like ? I like… 与同桌进行自由的交谈,从而收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自由交谈,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的专著>中指出: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离不开言语概念。因此,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言语概念和直观形象相结合。另外,我国外语教育学者张正东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

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真正体现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 的句型时,笔者利用网络型课件创设了下列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 At the party, In the zoo, On the farm , In the supermarket , In the 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进入某一地点的网络课件,运用已学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 … 或者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在小组协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独具创意的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点滴体会是我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验过程中对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虽然我们农村小学的条件极其有限,但只要我们多开动脑筋,活用有限的资源,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到“现代化”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衷心地希望“现代化”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集》。

[2] 《小学英语理论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推荐第10篇:现代化

现代化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特别是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在有些地区,现代化几乎成为一种口头禅。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甚至不理解现代化的涵义。正本清源,已成当务之急。

一、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有两层含义:

(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英语单词modern的两层含义,具有不同特点:

(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

(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8世纪,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

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含义是:(1)实现现代化的过程,(2)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

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

(1)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新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退步的;一般而言,现代化指进步的变化;现代化既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要理解现代化,还需要掌握历史知识。中国和西方学者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同的。中国

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年)和现代(1919年以来);西方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世纪的大致时间为公元600~1500年。

二、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必然具有政策涵义。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50年代,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诞生于90年代,它对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被用来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变化,一方面被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就必然涉及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由此引发关于经典现代化的争论。

对发达工业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淡化了冷战时期两种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化战略和途径、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问题;实现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学者对经典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其政策涵义也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

(1)经典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落后国家在各个领域学先进、赶先进;例如,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在四个领域学习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经典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3)经典现代化主要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提倡理性、民主与自由,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4)经典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等,是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思想、科学文化、民主政治、现代体制、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等。

(5)经典现代化就是第一次现代化,即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现代化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讲究理性,而不是情感。遗憾的是,有些时候,有些人不是科学地、客观地研究现代化的规律和政策,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带着感情色彩或有色眼镜来看待现代化;不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而是把现代化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样一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出现偏差,在经典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就是可以预见的。

2.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第二次现代化首先发生在发达工业国家,它几乎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学者就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于是,提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观点,后现代化理论开始形成。在70年代前后,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农村移动,生态环境意识兴起等,这些变化与经典现代化背道而驰,后现代化思想得到验证。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先导”。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业比例上升,知识劳动者比例上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等。发达工业国家调整发展政策,第二次现代化启动。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主要受发达工业国家的左右,发达工业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于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双重压力。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是多样的,既有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它们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主要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例如,政治国际化和平权化、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创新化、文化自然化和多样化、普及高等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等。

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是必然的,但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除非某个国家关起门来独立发展,不参与国际合作;只要采用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涌而入。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可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在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候,应该选择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于是将形成多种形式的新现代化。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如果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如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等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二次现代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沿,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发达国家只能是在探索中前进,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协调发展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道路。及时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丰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新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化的其他涵义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本身含义就很丰富。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现代化成为广泛使用的单词。一般人们都遵守现代化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

管理现代化: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

企业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

政府现代化:建立现代政府结构,采用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

现代化城市: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现代化农村: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

现代化学校: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词,也需要区别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不同,因为两者的涵义确实不一样。否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将来某一天,当新现代化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思想和社会事实时,才可以只讲现代化,

不必特别强调是经典现代化还是新现代化,因为,人们知道你讲的是新现代化,而不是经典现代化。

四、结论

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理想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单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可以是不连续的,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现代化不是直线的,现代化有阶段但没有尽头,现代化是加速的,同时现代化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既是进步,也是选择,更是淘汰。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出现新现象,选择先进的,淘汰落后的。创新——选择——淘汰,构成现代化的三个音符,它们不断组合,形成发展大合唱。这种发展性淘汰,就像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化包含创新、选择和淘汰,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权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难以放弃手中的果实,可能试图阻挡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某个人,高尚品德得到发挥,他(她)就会成为现代化的促进者;一旦邪恶占据上风,美德屈居其次,那么,他(她)就可能成为现代化的破坏者,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现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时候,现有体制是上一次现代化的成果;随着新现代化,现有体制被新体制所取代。为新体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为原体制作出贡献的人,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同阶段。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体育比赛的世界记录创造者一样。世界记录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记录创造者和旧记录创造者同样辉煌。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现代化。其实,现代化具有三层涵义。

1.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1)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现代化是进步,不是退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有时以某个跨国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如中东地区、亚洲地区等)。

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一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763~1970年;发展中国家,迄今还没有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新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二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971~2100年;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现代化等。

3.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是现代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实现经典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

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11篇: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撰写要求

附件3: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撰写要求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报告是反映企业在管理方面创新实践的主要材料,应按照以下要求组织撰写。

一、主报告应控制在1万字左右,最多不超过1.5万字。报告中未能详述的内容,可以附件的形式加以补充。主报告应以第三人称或企业简称叙述。

二、主报告应围绕为什么要实施管理创新、如何有效实施、实施后取得了哪些变化及效益来撰写。一是要确定题目,鲜明地反映出成果的核心内容及特色,但不要出现本企业名称、创造人姓名以及成果内容的字母缩写等,也不要以“××模式”、“××法”等命名。二是在前言中简述企业所属行业、地区和产权性质、主要业务、规模、效益及行业地位等。三是在背景中主要反映针对什么问题和内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以及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四是重点介绍成果的内涵和做法。其中,内涵需要提炼、概括,各项做法应包括以下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也就是具体措施,可适当举例)?五是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三、主报告在表述方式上应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有所区别,突出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要体现对管理创新内容的认知已经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反映出企

1 业管理领域的一定规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要围绕主题,突出创新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写成空泛的学术论文。

四、主报告文字表述要科学、准确、清楚、朴素,对过于专业的技术或专门术语要做出解释。报告中应辅以必要的实例和数据、图表。

第12篇:公司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立项报告护理部修改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立项报告

项目名称:护理经济成本效益分析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立项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总医院

项 目 负 责 人:刘荣红王素君

立项日期:二O一二年十二月中国石油华北油田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

保存部门:企管法规处、二级单位企管法规科、项目组保存期限:1年

第13篇: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19日)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谋划“十三五”工作之际,我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有关省、市和学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实施后,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及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三年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第一,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第二,“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三通两平台”工程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启动三年来进展迅速,总体上超出了预期目标。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校,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力推进,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个增长到42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四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全面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与26个地方平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第三,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600多万名教师、5万多名校长参加培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进行了全员轮训,各地举办管理人员、教师及校长培训,教育战线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普遍提高。

第四,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质量。“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充分证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符合国情和教情。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没有深刻认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主体的责任须进一步厘清,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仍须完善,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不仅涉及教育安全,还涉及国家安全。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四是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的地区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尝试融合创新,而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未完成。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二、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贺信,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系统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线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浸润式大学和即时可学式大学引发广泛关注,慕课(MOOC)风行全球,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些新趋势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就是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和装备现代化,它涉及教育理念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问题和短板,谋好篇、布好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出口带宽,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和应用,实现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加普及、深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要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建设,避免硬件设施重复浪费;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平台。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实现多方共享和有效对接。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既要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更要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

四是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好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帮助这些地区会用、用好信息化资源。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坚持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第三,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四个拓展”。

一是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要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拓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边界和空间。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催生适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华语言文化、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开辟更多渠道,抢占信息化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

二是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倡导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三是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微课堂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连接与互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当前我们正处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三五”工作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规划,整体设计、系统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牵头推进、沟通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经费安排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健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应用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要阳光建设,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腐败行为。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加强防范,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坚决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要结合不同区域自身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东部地区要率先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任务,实现深度应用;中西部地区要在加快补足短板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应用。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督促各地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巩固成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14篇:交通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申报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

附件:

第二十二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暨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示范单位公示

(排名不分先后) 创新成果(199家)

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基于多式混合运输方式的邮政干线网路建设

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国有邮政企业实现跨界共赢的管理变革

3、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经营管理转型体系构建

4、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大型寄递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服务变革

5、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邮政“邮网信”业务的构建

6、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河南省分公司

以客户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发

7、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南省分公司

邮政代征税款合作服务体系的创建

8、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邮政自办保险集中运营体系的构建

9、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10、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

以提升邮政管理水平为目标的企业运营管控体系建设

1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杭州市分公司 “把美丽杭州寄出去”O2O一体化平台建设

1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州市分公司 基于智能包裹柜的城市商务配送服务

1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基于资本回报的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

14、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邮政代理金融关键指标管控体系的实践

15、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平台型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

16、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北省分公司 基于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的金融风险管理

1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 借力电商平台提升农村专业市场金融服务

18、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北省分公司 邮政公司省级会计集中核算

19、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开发

20、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分公司 基于公共服务的高校快递平台建设

2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邮政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

2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苏州市分公司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转型发展

23、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邮政保险期交业务常态化发展机制构建

24、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以提升网路运行支撑能力为目标的邮政车辆使用集中管控

25、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安徽省分公司 以资金管理为统领的财务管控体系建设

26、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信阳市分公司

以“微创新”为载体的全员创新常态化运行机制

2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 基于交通行业产业链金融的管理

28、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基于普惠金融的夜市服务

29、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汽车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3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行

邮储银行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3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

邮区中心局“网路运行”向“网络运营”的转型发展

32、中国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公司基于自主飞行模拟机的培训体系建设

3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 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34、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 基于“数据集市”的综合营销管理

35、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公司

以整体推进模式加快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变革

3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 邮储一级分行机构分类的管理

37、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塔城地区分公司

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邮政企业分销体系转型升级

38、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

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城市分行“六位一体”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39、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耙吸挖泥船航道疏浚最佳施工工艺体制创建与管理 40、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三大管理系统在市政工程的成功应用

41、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降低材料费用的专业化流程和规范化管理

42、中交一公局总承包经营分公司 新型铁路模式下大项目管理

43、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以责任为导向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构建

44、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工程企业海外特大型项目设备物资集中采购的供应管理

45、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价值导向的施工企业总部绩效考核管理

46、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全面预算的成本合同信息化管理

47、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究与施工生产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创效

48、广东华盟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低碳节能、资源再生利用成果在养护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9、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开展疏浚测量管理创新 提升服务疏浚主业的水平50、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面向疏浚企业 开展培训服务创新 坚持特色办学

51、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

52、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企业制度创新管理

53、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创新

54、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管理

55、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电务板块的国际化经营与市场开拓

56、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加强新生代员工管理创新,激发公司活力

57、中国交通物资有限公司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分类编码体系

58、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成本信息化

59、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班组作业标准化管理

60、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新形式下“大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集约、分权、楔入式管理6

1、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构建“四新”应用及成果聚合的管理一体化 6

2、中交一公局总承包经营分公司

施工企业基于统一平台建设的大项目部管理 6

3、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融合“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打造中外合作示范项目 6

4、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项目间接费管控问题研究 6

5、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以清单为基础的数据集约化管理 6

6、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线路管控实现“单元跟踪” 6

7、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6

8、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实现查账征收个税,为公司节约税费 6

9、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食堂报餐、用餐管理自动化 70、中交路桥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临建标准化助推企业品牌建设 7

1、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基于北斗卫星系统海洋工程船舶管理平台的构建 7

2、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信息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升级 7

3、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业务流程的设计院知识管理系统 7

4、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

基于COSO ERM的财务资金风险管控 7

5、中交四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总承包传统管理模式向联合办公模式转型过程 7

6、中交四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路施工项目管理 7

7、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型施工企业的项目精益化管理顶层设计 7

8、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文化引领 体系管控 创新驱动 效益验证”的新锐管理之道 7

9、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

如何加强专业化公司外聘员工管理 80、天津市海岸带工程有限公司

小型勘察企业的境外项目管理 8

1、中交一航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引领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设计团队建设 8

2、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全过程商务管理在公路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8

3、中交一航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创新绩效考核设计 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正能量” 8

4、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成本管控引领项目管理提升 8

5、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国际化竞争下的建筑企业海外经营策略 8

6、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海外项目资源管理 8

7、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综合管控的海外项目履约能力提升 8

8、山西省运城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精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89、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景德镇管理中心

基于塑造高速公路服务品牌的企业文化建设 90、广州广日物流有限公司 物流车辆过程管理系统

91、四川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以卓越绩效模式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9

2、四川广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交通管理 9

3、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有限公司

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9

4、江西昌泰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就地疏导交通组织管理 9

5、江西方兴科技有限公司

竞争性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与优化 9

6、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以文化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9

7、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9

8、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卓越绩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9

9、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以降本增效为导向的高速公路入口无人收费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00、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打造“适需服务 畅行高速”文化品牌 10

1、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信息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0

2、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首都高速公路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创新 10

3、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景观企业建设与管理 10

4、成都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终端的物流信息发布标准化服务 10

5、襄阳公共交通总公司 勇闯行业改革新路打造行业全新气象 10

6、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

汽车零部件干线运输的精细化管理 10

7、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采用混合租赁模式解决公交企业更新生产要素 10

8、大连公交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拓展信息化应用实现公交智能化管理 10

9、山西汽运集团晋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对道路客运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

110、山西汽运集团晋龙捷泰运输贸易有限公司

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

1

11、山西汽运集团忻州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强化责任落实 持续目标考核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 1

12、河北万合汽车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运用大数据制作战略地图做好汽车销售的分析与实践 1

13、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常态下公交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模式 1

14、北京祥龙出租客运有限公司 加强班组建设 创新企业发展 1

15、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

依托前海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1

16、威海国际物流园发展有限公司

智慧物流服务体系项目的构建与实施 1

17、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主动交通安全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

18、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管融结合”的递进式投资模式构建与实施 1

19、山东高速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以“识险、查险、除险”为闭环的地方铁路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构建与实施

120、山东高速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运贸一体化为核心的地方铁路现代物流经营实践 1

21、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1

22、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自主开发系统为基础的施工企业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1

23、山东高速青岛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卓越绩效模式下的收费站班组考评责任制研究 1

24、山东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主导建设高铁项目的融资政策设计 1

25、威海市商业银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 城镇化背景下零售业务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探索 1

26、交运集团(青岛)

以情为魂 勇担责任打造品质卓越的交通发展方式 1

27、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运营决策支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

28、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面向轨道交通行业一线运营人员而设计的运营安全培训信息系统 1

29、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客运场站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130、常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

公交信息系统集成工程 1

31、江西吉安长运有限公司

"道路客运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1

32、江苏京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1

33、贵州省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

34、江西抚州长运有限公司

道路客运班线资源整合与再造 1

35、潭耒分公司监控信息中心

创新机电、监控维护管理方法打造高速智能信息管理新模式 1

36、无锡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公交方便、快捷、安全、优质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

37、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所有制在道路客运企业中的实践

1

38、天水羲通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交智能化管理

1

39、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在企业持续改进中的运用与管理 140、保山市康浩(集团)公交运输有限公司

云南省首家创新CNG汽车推广应用先进管理经验 1

41、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交企业运营终端的信息化全面风险控制技术 1

42、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巴士集团智能公交系统的创新实践 1

43、大连港电力公司

应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创建绿色环保港口 1

44、大连港杂货码头公司

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杂货港口物流服务创新 1

45、大连港油品码头公司 油品损耗控制与管理 1

46、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港口土地权属的精细化管理 1

47、大连港北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一代港口建设 1

48、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

全口径利润核算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

49、大连港客运公司

发挥甩挂运输优势驱动公司转型发展 150、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港务分公司 以打造卓越班组为导向的港口企业班组建设 1

51、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

基于桥吊运维平台的着箱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 1

52、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 智能化散货码头生产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1

53、宁波远东码头经营有限公司 集装箱码头实现大规模散货作业的应用研究 1

54、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港口物流企业保税港区现代化查验体系构建与实施 1

55、天津港港务设施管理中心

复式航道动态维护,打造绿色生态港口 1

56、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有限公司

应用“大数据”实现港口生产精细化管理 1

57、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大型港口物流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精益创新管理 1

58、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建立业绩考核体系 助推企业管理创新 1

59、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矿石码头分公司 山东魏桥铝土矿全程物流体系的建设 160、甘肃华运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的生态化管理 16

1、江苏科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纵横向二维度企业文化体系建设 16

2、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设计企业实施创新驱动 大力发展产品产业化 16

3、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施工总承包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6

4、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紧扣服务价值,深化管理改革 聚焦航延旅客服务“新常态” 16

5、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航空大数据与电子商务应用

16

6、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QAR数据在航空业的创新应用 16

7、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新一代载重平衡系统研究与应用 16

8、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公司双品牌战略研究 16

9、上海虹桥机场

“首礼服务”项目的构建与实施 170、上海铁路局

高铁“三个出行”旅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构建与实施 17

1、济南铁路局

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17

2、潍坊南苑机场有限责任公司

军民合用机场运行风险的有效管控 17

3、青岛国际机场集团

机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17

4、合肥飞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长水常准地面运行管控系统

17

5、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提升协同能力的工艺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17

6、丰泽工程橡胶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实施以提升效率为目标的资金管理 17

7、衡水华瑞工程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驱动发展 环保建设未来 17

8、衡水市橡胶总厂有限公司

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进步为主线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17

9、衡水中铁建工程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担当文化的培植与生根

180、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基于战略的目标任务制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及实施 18

1、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轨道装备企业基于过程方法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18

2、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新形势下铁路货车制造企业保密管理体系的构建 18

3、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追求卓越的班组管理体系构建和运行 18

4、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

船艇模块化流水线生产管理创新 18

5、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地铁运营企业以提升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细胞体班组”建设 18

6、南宁轨道交通二号线建设有限公司

国内首创“合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的地铁投资建设 18

7、吉林市九天储运有限公司

基于可持续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的构建 18

8、秦皇岛地方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运输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8

9、苏州高新有轨电车有限公司 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管理体系 190、新奥能源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CNG长管拖车高压管路的优化方法 19

1、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构建与实施19

2、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九管理处

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工作为目标的系统管理员委派管理 19

3、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服务区管理中心 高速公路服务区“驿家人”服务品牌的构建与运作 19

4、宁波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集装箱老码头升级改造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9

5、张家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提升设备可靠性的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19

6、天津外轮理货有限公司

天津外轮理货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19

7、中国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

港口代理企业OAO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19

8、唐山曹妃甸矿石码头有限公司 “大计划”生产组织模式 19

9、淮安市新港港务有限公司

京杭运河集装箱营运船舶节能技术应用

示范单位(31家)

1、威海国际物流园发展有限公司

2、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景德镇管理中心

4、青岛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5、江西昌泰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6、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潭耒分公司

7、南阳宛运集团有限公司

8、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9、江西抚州长运有限公司

10、无锡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

11、贵州省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12、江西吉安长运有限公司

13、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14、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15、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

16、河北港口集团港口工程有限公司

17、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18、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9、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20、湖南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江苏科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3、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24、衡水中铁建工程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25、衡水市橡胶总厂有限公司

26、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27、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28、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29、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30、交运集团公司(青岛)

31、中国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

第15篇:企业现代化成果实施全员精益管理,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实施全员精益管理,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发展,采油厂积极探索现代化管理新途径、新方法,扎实开展“全员精益管理,企业降本增效”主题活动,有效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为采油厂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施全员精益管理,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选题背景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油田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加强成 本管理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它贯穿于原油生产的全过程,涉及到开发方案、生产技术、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尤其对处于开发后期的老油田,控制成本、降本增效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精髓

精益成本管理是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它的思想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实施全员精益管理,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一)增强员工成本管理观念,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源头在方案,关键在决策,核心是执行。对于油气资源开发这种高风险和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来说,每个岗位都要树立安全意识、成本

- 1 一是抓思想发动,提高全员认识。采油厂在领导班子、机关科室、大队、小队四个层面,及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成本管理理念,并进行认真讨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宣贯学习和思想发动,采油厂上下牢固树立了“我为降本增效做件事”、“浪费是可耻的”、“成本是可控的”、“降本增效没有止境”和“我为降本亮一招”理念,真正使精益成本管理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采油厂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采用不同方式、方法积极举办各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如:采油厂通过培训、学习自行研究的“高凝油冷采”技术,采取了化学冷采、井筒保温冷采等多项技术。其中,实施的化学冷采技术已形成50口井规模,日节电7300千瓦时,累计节电525.6万千瓦时,节约成本357.93万元。通过增强员工成本管理观念,实施全员成本管理,采油厂已经初步形成了员工自主管理意识。

(二)转变管理方式,创建特色成本管控模式

运用全面的管理方法,转变管理方式,创建新的成本管控模式。采油厂根据单位性质、管理层次、油藏结构和生产特征,采取个性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逐个查摆影响成本的各项问题,逐个进行分析,逐个制定措施,逐个突破解决。对生产、基础建设、技术改造、财务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的供应、生产、销售等主要环节逐一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成本费用的关键环节。如,生产成本在采油厂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降低生产成本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点之一。

围绕全厂生产经营目标,采油厂按照属地管理,逐级负责,逐步构建以采油厂消耗为基本管理体系的成本管控模式,对各项成本费用横向分解到各单位、部门,纵向细化到班组、个人,按月度进行收入产值核销成本,严控非生产性和五项费用支出,三级单位注重责任地位、方案优化、制度管理、专项成本管理,机关科室和执行单位注重指标控制,队、站等基层单位采取

- 3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成本费用支出。三是持续推进日常精细管理降成本。采取更加科学得力的措施,加强老油井日常管理,进一步延长油水井复修周期,大力降低维护性作业井次,努力减少躺井占产,全力提高有效采油时率,增加原油产量。

2.推行“预算新机制”,建立实施“大预算”管理机制

采油厂在预算管理上,一是推行“预算新机制”,建立实施“大预算”管理机制,重新建立了“细化、量化”概念,成立了“五个专项控制小组”,即日常生产管理小组、耗能检查控制小组、质量监督小组、降本增效小组、综合评价小组,实行材料费、水电费、作业费、运输费、修理费、零星工程费、通讯费等单项成本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二是完善控制体系。作业区完善“闭环式流程、双线论证”控制体系,建立成本运行闭环管理模式。将班站作为成本控制的基本单元,各类成本项目从班站的计划申报到落实成本资金直至实施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建立完善从下至上的成本项目审批、质检、验收制度。将各种成本运行预算单位价格发布到各班站,结合各项成本的配臵计划,基层班站的生产管理现状,仔细斟酌,合理申报各种工作量,逐步建立起一套成本良性运行系统。三是强化措施效果。以“单井效益分析系统”为平台,以“措施风险预评价图版”为干预手段,确保重点措施的有效实施。将所有油井的评价数据从软件中汇总并进行科学计算,制定出油井的单位生产成本标准值。针对单井操作成本构成运行情况,实行单井单项成本预警制度,做到“月分析、季总结”。各费用小组对单井的生产、成本构成发生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分析经济效益平衡点,并对异常情况做进一步的剖析,制定下步措施。依据“措施风险预评价图版”,将措施进行等级分类,结合资金预算进度合理部署安排,本着“

一、二类措施优先运行,三类措施落实资金运行”,确保重点区块的重点措施充分实施。四是强化预算管理。作业区进一步强化预算过程的严格管理,切实做到“成本资金先预算、后执行,无预算、不执行”。将材料费、电费、作业费、运输费、

- 5 息,为采油厂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紧紧围绕实现“保持百万吨规模,建设高效采油厂”发展战略目标,确保采油厂各项财务指标的圆满完成,并将资金和成本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用资金预算严格控制成本预算,坚决管好管住各类预算外支出。

4.建立全面预算、适时结算、异体核算的监控管理机制

(1)严格预算执行。加强全面预算符合率管理,对预算执行情况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相符、节约,还是超支的,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适时财务结算。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狠抓财务结算。针对财务结算滞后问题,完善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内控业务流程,加强ERP上线管理,严格杜绝“三角债”。

(3)异体核算。强化会计核算的异体监督,在财务管理部门专门成立成本核算岗统一管理成本核算业务,对采油厂下属三级生产单位提供的成本费用开支情况进行核算,实施成本监督,确保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建立目标管理、分级落实的奖惩兑现机制

成本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成本中心,以目标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分解和执行子目标,保证成本总体目标的实现。

确定成本总目标,逐级分解到基层,形成具体的成本子目标体系。先确定合理的原油目标成本,然后测算出生产单位的目标单位成本,再根据年度生产任务,确定生产单位的成本控制指标。

在预算时,将目标成本逐级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部门和责任人。按照成本分级归口管理的原则及弹性预算方式,在横向上,将指标分解到各单位、部门,在纵向上,各项成本预算指标分解到队、班组、个人,使得成本控制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统筹计划,严格运行。

成本费用的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实行季度考核只扣不奖,年终清算的兑现办法。成本费用控制在下达的指标之内且各项任务完成的,结清所

- 7 础上尽量节约进尺,从而节约钻井成本。如,边台潜山原实施的水平井一般都实施5-6个鱼骨,实施新井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实际投产情况,技术人员对水平井的鱼骨个数进行了再优化,并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对鱼刺间距进行了优化,把相邻两个鱼刺距离优化为一个井距,单井减少鱼刺2-3个,单井节约进尺360-540米。此外,技术人员通过对测录井项目及井段进行了优化,共节约钻井进尺205米,节约水平段测井12口井,累计节约费用达2641.2万元。在热洗和作业维护方面,采油厂一是优化热洗方案,针对每口井的不同情况在热洗前进行方案设计;二是优化作业施工设计,合理配比管柱结构,优化深井泵及井下工具,从而控制其费用的支出。

3.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在生产运行上,采油厂坚持“四控制”的工作方针,认真组织节约成本工作,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控制水电费支出。采油厂生产用水电费约占总成本的20%以上,生产成本在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降低生产用电、用水,成为采油厂降本增效的关键点之一。采油厂领导班子牢固树立节能节约理念,坚持“节约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节能节水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把节能节水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不断推进节能节水管理创新,重点解决节能节水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处理变频器维修难、新型能耗计量器具检定难等具体问题。节能节水主管部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执行力,编制、下发了《采油厂节能节水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使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采油厂结合基层单位实际,利用节能监测结果,对节能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缜密的前期论证。实施电加热井优化送电制度、热洗井停热线、停炉降掺水、合理调整注水结构等常规挖潜措施4175井次,累计节电2207万千瓦时,节水量7.2万立方米,节约水电成本1502.95万元。

(2)控制修理费支出。一是要求岗位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避免人为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损坏。二是强化“四个不出区”工程(抽油机小

- 9

(二)经济效益分析

采油厂通过推行精益成本管理,实现了企业降本增益,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1.通过推行全员精益成本管理,全面有效提高了全体干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自我成本控制意识。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宣传和宣讲,实现了全员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推动了精益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节约成本357.93万元。

2.自推行精益成本管理以来, 实现了物资采购上的精益管理。降低了采购成本,节约材料物资支出348.71万元。

3.采油厂实施精益设计成本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持续开展“六化”研究,节约钻井投资。在保证新井成功率的基础上尽量节约进尺,从而节约钻井成本,累计节约费用达2641.2万元。

4.在生产运行上,采油厂推行精益生产成本管理,坚持“四控制”的工作方针,通过实施累计节约生产成本1672.58万元。

按综合性成果因素合成计算法计算公式为:

E=∑S a–F-(C+I)-H 式中 E—多因素合成效益;Sa—第a种因素的经济效益;

F—非本成果因素效益;C—在单因素价值中包含的综合性实施费; I—在单因素价值中包含的综合性损失费; H—因素之间重复计算的效益;

上式中的各项数据分别为:S1=357.93万元,S2=348.71万元,S3=2641.2万元,S4=1672.58万元,F=0,I=0,C=18.48万元,(包括成本理念宣贯培训投入13.63万元,人力资源投入4.73万元,油料费用投入4.34万元),H=0。

E总=S1+S2+S3+S4-F-(C+I)-H=357.93+348.71+2641.2+1672.58-0-- 11

第16篇:现代化武警

胡锦涛同志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战略要求,是在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武警部队所承担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关注。

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当今时代,新军事变革势头强劲、波及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各国军队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武警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作为维护国内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把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全力以赴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有效履行使命,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中作出应有贡献。

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相比较而言,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武警部队的现代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势必造成军队整体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武警部队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经验,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使自身现代化跟上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步伐。

日益繁重的使命任务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对敌斗争复杂、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武警部队使命在拓展、任务在加重,传统的以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能力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使命任务需求,必须走精兵、精装、精训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建设现代化武警部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遂行任务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这也是建设现代化武警部队的根本牵引。

科学发展的时代课题要求武警部队加速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带来军队建设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编制等的深刻变革,也赋予武警部队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建设标准、新的发展要求。武警部队只有以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形成以科学发展引领现代化建设、用现代化建设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17篇:现代化后勤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后勤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进步将直接影响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基层后勤部门如何才能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呢?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基层后勤工作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谈以下几点浅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思想,推动后勤人员素质现代化

后勤人员是后勤保障的主体,是后勤保障众多因素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分子。后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军需保障力的发挥,因此,加强后勤人员的培养,建设高素质后勤队伍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关键。后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政治合格、业务扎实。首先,应符合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部队、安心本职,以做好本职为己任,在物质利益面前不为索取、无私奉献,面向基层、面向士兵,热情服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按章办事、廉洁奉公。其次,后勤人员要不断充实,更新业务知识。努力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对新的规章、规定和规则,做到熟悉而精通,执行起来心中有数,努力成为懂科学、能力强、会管、善管的现代化后勤管理人才。

二是善决策、会理财、敢创新。首先,后勤人员应当善于决策,能及时地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就如何贯彻落实首长批示和妥善解决好基层提出的实际困难等问题,要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和办法,供领导从中选优,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为基层思发展之为,谋发展之策,出发展之力,尽发展之责。其次,会理财,能把有限的经费使用好。要把经费管理工作做好,后勤人员必须牢牢把握勤俭节约这一法宝,做到会精打细算,会过紧日子。严把预算、支出、审计关,用法规、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严格用制度和财经法规来规范后勤建设,使队伍后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有效规范。第三,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意、事事关心,善于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微小变化、从大量的情况报告、统计报表中发现问题,从中捕捉到重要信息,以改善自身工作,发现新问题,想出新点子。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后勤管理现代化

部队建设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后勤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在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上应时刻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谋求新的发展。

一是完善后勤管理三项机制。首先,完善管理指导机制。后勤处应该努力做到后勤管理工作经常议,重大后勤活动专题议,进一步增强广大官兵搞好后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完善综合监督机制。按照“办事公开、岗位轮换、全程透明、严格监督、赏罚分明”的要求,合理配置,使用各种监督力量,做到业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本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相结合,防止监督出现“真空”和死角。第三,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把后勤规范化管理的绩效与评先创优及个人的成长进步结合起来,防止部分干部思想懈怠问题,积极调动后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实现管理手段三个创新。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创新。在深化后勤规范化工作中,要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借鉴地方和解放军及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对上级制定下发的后勤管理有关规定,不能生搬硬套、甚至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紧密结合单位实际,细化、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次,在管理手段上把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积极管理结合起来。坚持标准,确保规范化管理与后勤各项改革结合起来,确保规范化管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注重信息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中的运用,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效率。第三,针对后勤规范化管理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发挥集体智慧,积极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研究解决。既要认真总结和梳理后勤规范化管理经验,为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又要针对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方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不断推动后勤管理工作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推动后勤制度现代化

改革创新是推动后勤建设的有力杠杆。后勤工作要取得突破,必须要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后勤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发展、服务发展、保障发展。

一是进一步抓好制度创新。制度是带根本、管长远的,因此,对于这个带有全局性的创新,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首先,要深入宣传法制制度,做规范化管理的明白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标准、制度,做到学法、知法、用法,通过橱窗、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使各单位、各部门

和广大官兵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按照制度和标准办事,积极参与后勤规范化管理。其次,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制定有关制度规定,为深化后勤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明确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可操作性。第三,要严格执行法规制度。严格用法规制度规范后勤管理秩序,做到谋划工作依据法规制度,组织实施落实强调法规制度,出了问题按法规制度对照检查,总结教训,做出处理,确保经费物资的投向投量、供应保障和核销等环节的健康运行。

二是进一步抓好保障模式创新。我们要创新保障方式,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使单一保障向多元化、社会化保障发展。要大力开展后勤保障理论研究。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关注公安边防部队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政策、方法和动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后勤管理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些年,全军后勤坚决贯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保障体制改革,创新后勤保障方式,发展先进保障手段,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呈现出活力迸发、全面推进的新局面,军队后勤核心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充分展示了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引领军队后勤建设的巨大威力。在多样化军事行动中彰显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巨大成效

重大军事行动作为一种近似实战的实践,直接检验着我军后勤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检验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实际成效。

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为统一使用后勤力量、提高后勤指挥效率提供了组织保证。

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为发挥军民结合优势、提高整体保障能力形成了坚强依托。

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为改变保障力生成模式、提高后勤指挥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为集约使用后勤资源、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又好又快发展

打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依据全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功能完备的保障设施体系。加快后勤信息化骨干工程建设,抓好后勤数据中心建设,保障卡系统和物流系统建设,后勤一体化指挥平台、后勤通用办公平台、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需求论证,把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上,通过强化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解决存在问题,完善系统设计,提高建设效益。

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着眼完善配套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社会化改革成果;着眼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支撑保障功能;着眼建立军队、国家、地方三位一体、管理高效的物资联储模式,在各战略方向建立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满足平时应对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突发事件和战时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着眼建立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建立具备有效保障我军在国土疆域和海外相关利益地区遂行军事任务的战略投送力量;着眼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做到运行高效、责任清晰、管控有序。

统筹优化后勤保障力量建设。加强联勤保障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保障基地,成实体建设后勤机动保障部(分)队,提高支援保障能力;加强陆上保障力量,重点向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发展,提高伴随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舰种综合保障基地,发展海上补给和救治力量,提高海上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航空兵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提高全疆域快速开设应急场站的能力;加强后备保障力量,重点加快预备役保障部队建设,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保障能力。

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通晓信息化战争后勤理论,能够组织领导后勤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精通军事后勤保障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善于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覆盖重要学科专业领域,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领衔组织军事后勤重大课题的科学家队伍,一支能够为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文化基础好、专业技能精、身心素质强,适应后勤装备更新换代和作战保障任务需要的士官队伍

第18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指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 怎样实现:

1.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 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

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 3.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国际的例子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第19篇: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6)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7)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例如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拉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20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 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1.关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众多学者大都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过程、结果、功能及特点等多个角度加以界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述。但从总的来看,这些表述的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如著名学者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中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杨东平则撰文指出,教育现代化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如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二是教育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三是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冯增俊从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广义论和狭义论,认为: ‚教育现代化是从适应宗法社会的封建社会的旧教育转向适应大工业民主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历史过程, 是大工业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切有关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称。在狭义上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教育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 在这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运动,上述研究者尽管从不同角度表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但我们如果提取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要素即教育的转型与发展,那么就可以这样表述: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并在器物、制度、观念、功能等层面发展出现代性特征。 2.关于教育现代化特征的研究

顾明远从静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九个主要特征和标准: 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个性;三是教育的终身性四是教育的多样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 六是教育的国际性;七是教育的创新性;八是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九是教育的科学性。而在谈松华看来,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两方面来思考。从时间维度看, 教育现代化有五个特征:一是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二是教育整体转化的运动或教育形态的变迁过程;三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四是全球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五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从价值维度看,教育现代化也有五个特征:一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其根本目的;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是教育的民主性; 四是教育的科学性;五是教育的开放性。我们从前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找到共同点, 即教育现代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特征。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问题,后者则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体现时代价值的向上的运动变化过程。 (顾明远)

第一,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第二, 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 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 也没有年龄的限制, 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 处处学习。 第三, 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四, 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 第五, 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第六, 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 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七,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 第八, 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 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 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3.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的研究

从国际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现代化进行评估衡量的指标体系有三种权威的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指标体系(())) 年版)。它采用&*++ 分析模式(背景,-./01/———投入2.34/———过程35-,066———产出35-74,/),用一系列指标动态地显示出来,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简单到复杂的投入产出式分析,由人口背景、教育经费、受教育机会参与与进步、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个人产出和社会产出以及劳动力市场产出、学生成绩六类31项指标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它确立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的三个理论框架:首先, 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关系是总的理论前提; 其次,教育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第三,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过程中,教育质量与公平是教育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这个指标体系分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教育产出五个部分21项指标。#世界银行的教育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教育指标是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项组成。“:”仔细比较可以看出,三个指标体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教育投入、教育的参与和受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果及产出。

从国内来看,众多学者对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见解。谈松华、袁本涛撰文指出,由于教育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阶段性)特征,它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程度,不存在一个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与否的绝对值, 因此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育现代化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设备、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和理性化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师队伍强大且整体师资水平高;定量指标则参照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量表,并考虑信息化的因素, 选定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包括9! 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每9) 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公共教育经费占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水平4.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共性或普遍性, 但教育现代化对于不同的时空却有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或特殊性。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正是关注这一类问题。

5.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涵义:

按照现代化理论, 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首先是19 世纪初及以前的蒸汽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其范围主要在欧洲; 其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二战前的电动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开展教育现代化运动的问题, 其范围扩展至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 再次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信息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 要解决的主要是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建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 其范围已扩大到全世界。 ( 一) 教育现代化的类型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作用机理,我们把教育现代化分为四种类型: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从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教育现代化。因此,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自大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教育从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 转变为适应工业化的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演化进程。。这个定义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上概括了自大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教育的革新, 是对教育现代化全部演进进程的一种统称。

国家教育现代化, 或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按国家或特定区域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 特别是注重于某一落后国家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 因此,国家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落后国家, 如何变革教育, 使之实现现代化, 赶上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这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形式之间有着重大区别, 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主要是指在世界上发动时间最早并主要依靠本国内部因素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其范围为参与第一阶段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欧洲国家, 如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等。这种教育现代化不仅发起时间最早, 而且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自发性, 二是渐进性, 三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发展, 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这里, 与早发内生型相反, 主要是指发动时间较迟且注重采借外域先进模式为特征的那种教育现代化, 包括第二和第三阶段卷入教育现代化的国家, 。它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革命性, 二是示范性, 主要是通过大量模仿引进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来推进教育现代化, 从而斩断了原有的自然发展逻辑, 产生跳跃式发展; 三是走由上而下的道路, 依靠政府行为发动教育改革, 从中提高民众觉悟, 因而政府首脑的现代教育观有重大作用。 ( 二)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改革进程。这种改革指的是现代教育改革, 尤其是指从旧教育模式走向新教育模式的转变行为, 是一种以指向未来为特定目标来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意识的行为。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必须不断革除旧教育观、旧教育制度及方法; 二是制定和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和教育体制; 三是赋予教育新的职能和作用机制。

教育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诸因素构成的系统的变革和整合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切方面, 不仅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 而且教育自身的各种因素也盘根错节,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另外因素的变化, 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全球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它既体现着人类走向美好的必然趋向, 也体现为教育发展是一种国际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全球性运动。教育现代化酝酿于十六七世纪, 发生于18 世纪的欧洲,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演进, 已席卷全球, 并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演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的一种整体社会进化运动。因此,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入学人数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社会进化进程。在教育现代化看来, 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至少必须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国民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 二是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识字率和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三是学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国民的道德行为水平; 五是国民潜能发挥的水平及成就取向的水平; 六是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及水平是否转向以注重社会功效、服务社会、推进科技进步为主导向。

教育现代化是长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顺应,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长期发展不断演化的结果。

教育现代化是不可逆进程。即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民族素质的提高, 其趋势是不可逆的。

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其本质上表现为消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产的对立, 促使教育从封建的学术堡垒中走出来, 转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之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向相对独立, 从作为等级和阶级的象征物转向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不断趋向于建立一种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与经济发展一体的协调适切的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循环递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是呈直线发展的, 而往往是多阶段的循环往复、逐步递进的进程。 ( 四) 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基本趋向

生产性将日趋强劲。教育现代化以工业化为起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性, 即以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化社会作为举办教育的中心任务, 自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历史进程实际上都在促使教育走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经济发展服务。

革命性将愈显突出。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变革旧教育的革命运动, 它不仅要革除旧的教育观念, 更重要的是彻底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的根本转型。

发展性将更受重视。教育现代化另一重要趋向是更一步强化其发展功能, 不仅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 而且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再生性的可持续增长过程。

综合性将趋重要。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 因此随其深入, 将日益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综合社会运动, 不仅教育自身各种因素如观念、目标、体制、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社团等将寻求最佳的互动形式, 而且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将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

国际性将日益加强。教育现代化是全球化进程, 在走向全球的进程中将呈现出巨大的开放性。

 教育现代化的墓本内容有哪些

目前国内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把教育放在宏观的大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其代表性的观点是, ‚ 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教育民主化、教育普及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样化、与教育经济化相一致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最好的表现形式是社区教育‛ 。“一种是把教育局限于微观的学校教育内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如我国最新出版的较有权威的教育科学工具书《教育大辞典》中就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观的现代化; 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定

现代化起于大工业运动, 主要指大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 即一种促使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体系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全面的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这种进程不仅表现为传统体制的变更, 也同样引发人们心理状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就其本质看, 现代化是以大工业为特征的, 是以经济的发展或工业化水平来衡量的: 第一, 现代化由大工业革命运动为历史起点,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水平制约着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 工业化也是推动社会变迁、引发社会革命的最重要的动力, 是最能表征和归纳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概念,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日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目标, 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这就规定了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要提高生产力, 就应极大地提高工业的科技水平和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乃至推进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这就需要发展教育, 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

所以, 工业化作为制约现代化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推进步骤, 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也规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使教育发展服从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 为现代经济服务。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现代化是以获取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或最大效益为最高目的的。

但是随着7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教育迅速扩张而经济却未能实现预期增长, 还引发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由此暴露出早期教育现代化概念中的两大缺陷: 一是盲目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传统教育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 二是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 一味搬套西方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模式是该次现代化运动的致命伤。早期教育现代化运动由此衰退。

70 年代后期教育现代化研究再次复苏, 带动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再勃兴。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和调整, 人们对教育现代化有了新认识, 开始从非此即彼的、直接的经验性思维进入体现历史发展的辩证理性思维, 建立起注重人类整体演进的新概念, 使新的教育现代化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是在理论上得益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突破了投资教育= 经济增长、以一时一地教育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作为现代化唯一指标的早期模式, 强调改革传统教育, 实现从增长转向‚发展‛ 二是在形式上摈弃了早期全面西方化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放弃沿袭套搬所谓样板国家政治体制的错误, 注重在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适当借鉴吸收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创立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三是在实践上对早发型与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认识到两种不同现代化特性及其在演进不同阶段将发生转型, 从而开始强化区域间的互助互动, 产注重整体规划的教育战略研究, 使教育逐步具备了面对未来的发展特性。

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凸显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提出, 到2020 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是通过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保障在社会各项事业中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是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凸显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 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7 世纪的欧洲, ①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标志。到了19 世纪, 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欧洲已经基本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 赫尔巴特把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教育领域, 创立了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学。至此,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实践到理论都开启了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

与美国等新兴移民国家相比, 欧洲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相对而言有更多的传统教育因素被保留下来。英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自一开始就一直是在传统和现代相互妥协中渐进地向前推进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较少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美国人既学习英国, 又学习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 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英国重商主义传统的基础上, 美国人进一步发展其实用取向, 最终形成了实用主义这一美国本土哲学。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美国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英国人认为大学是培养贵族的地方, 传统的法国人则认为大学是培养领袖人物和学者的地方, 而美国人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很快就抛弃了这些传统理念, 转而强调大学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现代社会职能。这一新型的高等教育理念给美国大学的办学方式、课程设臵、学分制形成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而言, 包括美国、日本以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 教育现代化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一个外源与内化的转变过程。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也是走了这样一条‚ 引进—创新‛的发展道路。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证明, 无论是外源的还是内生的, 决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还是本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 别国的经验只是起到了一种诱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影响教育现代化历史因素的比较分析 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地理位臵和宗教) 英国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岛国家, 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广泛经济往来而在文化上形成的兼收并蓄和宽容自由的社会氛围, 为其教育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空间。德国, 在海洋扩张时代却并非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 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推动力固然存在, 但如宗教改革这样一类精神上的革命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 既有漫长的海岸线, 又有辽阔的腹地, 长期不间断的文明积累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 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和消化能力。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或者惰性, 而其文化变革过程也往往更多地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用及体、十分复杂的变革过程。 在基督教文明传统的欧洲, 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直是在相互独立的状况下互相对峙的。这是基督教文明与东正教、伊斯兰教或亚洲诸宗教的不同之处。在后几种文明中, 要么是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要么是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少有相互独立对峙的状况。欧洲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独立对峙的格局使得欧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多元的、自由的和个性选择的特征。为了通过教育来传播新教思想, 基督教新教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以及其投入教育的热情也是东方诸宗教中比较少见的。在东方宗教文明背景下, 无论是宗教权力还是世俗权力独占统治地位, 都易于形成对文化教育的专制, 教育多在一种思想的主导下展开, 异己思想很难渗透,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也往往呈现出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特征。

三、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教育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欧洲历史学家把大约1, 500 年前后作为分界线, 将这之后的世界历史称为现代史。

但是, 现代化理论的真正提出, 则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到20世纪60 年代, 这种理论在西方学术界达到了鼎盛。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对1, 500 年以来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解释模型或解释思路, 对‚现代化‛的具体涵义, 学界至今仍然见仁见智, 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指人类自科学革命以来所经历的知识迅速增长和社会高速变迁的过程。‚现代性‛是‚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的国家水平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也有学者这样描述现代化的特征: 生活方式都市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政治生活民主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谓‚实现教育现代化‛, 也无非是指一个朝向进步的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不同于现代化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西方学界提出‚后现代社会‛的概念, 将其作为继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之后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这类思想逐渐演变成一个内涵极其庞杂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中的各种流派思想不尽相同, 但在反思人类社会现代发展的历程和批判现代性理念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局限等方面, 却呈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 一方面是理论领域出现了各种有关后现代的论述, 这些论述在很多方面仍然含混不清,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层面, 网络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家庭学校‛( homeschool)和‚在家上学‛( homeschooling) 现象。种种迹象表明, 在教育现代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同时,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向已经出现。现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开始突破现代学校的时空框架, 重新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拓展。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究竟怎样? 我们这些仍然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也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

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方面,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并不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而是处于交叉互动的共存状态, 传统对于现代化并不都是有害的, 而是利弊兼备的, 明智的作法是利用传统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

一、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对立还是兼容

传统与现代性既存在着对立关系也存在着传承关系。 教育传统是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和方法,它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如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福利化等方面。任何现代社会都不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 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传统的东西并不总是同现代性矛盾的, 在传统社会中已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也保留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因素。。然而这些东西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性, 因为这些做法和观念所依托的社会背景是传统的, 要在现代社会使之发挥作用需对之进行某种‚转换‛。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有可转换性。同时, 社会和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会形成新的传统, ‚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也创造自己的、也许并不那么持久的传统‛ 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化绝非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历一个时间不短的历程。在此转变历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处于并存状态, 这种状态并不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消极状态而是共存的过渡状态。正是在这种共存的过渡状态中, 传统与现代性发生互动, 使传统发生变化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方式

英国和美国作为内生型现代化国家,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现代性不是不存在冲突, 然而冲突较小, 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不是同时出现的, 国家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从容地处理这些问题, 往往教育发展无大起大落现象, 传统与现代性的互动是比较舒缓平静的

德国和俄国的现代化被艾森斯塔德称为‚分裂型现代化‛, 艾氏认为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力量, 来自英、美等一些社会变迁的冲击, 不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的。之所以被称为‚分裂型‛, 就是指传统与现代性的共存状态而言, 日本现代化的推动力来自外部, 受西方扩张的影响, ‚但它却是唯一的没有表现出分裂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的非西欧国家和‘新手’‛[‚和魂洋才‛就是这种取向的集中反映。

印度在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 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性并存更加显彰, 使得社会结构和教育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从整个社会看, 较古老的社会结构( 以种姓为基础建立起的具有高度自我调节性的村庄组织) 与较现代的政治体制持续并存, 二者间几乎毫无联系, 都市与广大的农村处于基本隔离的状态中; 在观念上也存在着二元对立,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是非常显彰的, 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踏上了成功之路而有些国家( 如印度) 却进展太慢? 本文认为, 主要原因是整合机制的能力大小不同, 强有力的整合机制( 如日本、俄国) 可有助于利用国家的力量去推进现代化, 去与传统因素相抗衡, 并促进社会现代性因素的生成。如果整合机制比较软弱, 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就比较困难, 结构二元性的存在就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分化和整合的时序看, 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内生型和早生型) 与后来者是不同的。先行者的进程是先有分化, 然后通过整合来协调解决由于分化而造成的混乱和冲突, 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使传统适应现代性的要求, 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中使现代性不断增长。而后来者的时序与此大相径庭, 往往先通过建立整合机制并利用整合机制所具有的国家权力去推动分化, 与传统的惰性抗衡。后来者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国家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是教育现代化的倡导者、计划者和推动者, 若无政权力量去动员利用各种资源, 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极其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印度教育现代化的不成功也极为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印度政府也倡导教育现代化, 也为教育现代化设计了种种计划和蓝图, 但由于整合机构力量弱, 使政府不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较有效的推动者, 往往在资源、人口、传统制度与习俗之前束手无策, 不得不常常处于‚说得多做得少‛的尴尬状态。

 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国际化并不等于西方化, 不能排除其民族性。

 中国20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如下特点: ( l) 它持革命的立场, 从变革现存制度出发, 关心的是如何加速社会的发展; (2) 它持人本主义观点, 注重人的生存, 关心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作用, 趋向于主客体的统一, 采取反对传统的、以客观世界为主体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来理解现实; (3) 它持多元的标准, 反对传统的一元的政治标准;(4) 它关注知识时代, 相信科学, 不再迷信权威。进人20 世纪9 0 年代后, 物质的和世俗的意识形态更被中国人所接受, 而曾经有过的对‚ 主义‛ 的追求则被人们抛弃, ‚ 现代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虽然它的内涵不是明确和确定的。总之, 整个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一个世纪, 也是意识形态更迭最为频仍的一个世纪。在这一世纪里, 中国经历封建社会、半殖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种社会政治形态, 经历了‚ 西学东渐‛、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狂潮, 终于使中国人走向了现代, 融人到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真正产生的时期则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1 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国的战败和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才问题和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泰西之所以富强, 不在炮械军兵, 而在穷理劝学‛

综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 l)时代的进步需要教育改革, 而教育的改革最能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同样, 主流意识形态也最易渗透到教育中, 使之服务于自己。‚ 意识形态是现世的‛ , ‚ 它不仅要说服, 而且要吸收忠实的信徒, 还要求人们承担义务‛ 。(2) 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涉是粗暴的,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历次‚复古‛ ,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 左‛倾,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碍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3) 教育应当把人文学科的相对性和教育本身的科学性结合起来, 承认并主动调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把握和谐与科学这两条原则, 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西方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

近20 年来, 我国学者对西方( 主要指西欧国家和北美, 如英美德等国) 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从文献上来看, 目前国内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视角, 可以分为以下7种: 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内容、前提、进程、趋向以及基本特点等; 研究西方教育教育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的关系; 从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三者关系入手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史研究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研究西方教育现代化; 从教育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 从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角度等。

( 一)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界定比较宏观, 或者说是有点笼而统之, 缺乏对本质内容的揭示, 尤其对/ 西方教育现代化0没有人作专门的界定。另外, 国内很少有人把教育现代化放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来进行动态的考察。

( 二)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发展阶段

国内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学者普遍都同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这就涉及到一个起点问题。目前国内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1 西方教育现代化始于工业革命¼ 。21 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如朱旭东通过深入研究早期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批驳了把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定在工业化的始点上的观点,认为/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各国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思想意识等多么不同, 有一个共同的表征就是教育现代化的起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0。½ 31 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多起点的。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多起点的, 不仅早发型现代化国家间不尽相同, 而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也不相同, 甚至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的增长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可以看到, 国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宏观, 缺乏对各个国家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对各国的不同影响因素情况的分析也不够。对于发展阶段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季平指出西方教育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经历了开创( 19 世纪末- 20 世纪30年代)、反思一( 20 世纪30 年代- 60 年代末)、反思二( 20 世纪60 年代中- 80 年代)、确立( 20 世纪70 年代- ) 四个时期。À

( 2) 刘朝晖、扈中平等把西方教育现代化分为孕育( 15 世纪- 19 世纪)、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初- 50 年代)、成熟和完善( 20 世纪50 年代- 90 年代) 三个阶段。Á

( 3) 冯增俊从世界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教育现代化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分为三阶段。前者可分为从17 世纪到19 世纪上半年叶、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后。后者可分为二战前、战后到70 年代、80 年代以后。 ( 4) 褚宏启从现代性的增长角度把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可分为过渡阶段、变革阶段、高度教育现代化阶段。

( 三)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

比较典型的有: 褚洪启认为推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较深层的动力有二: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他指出, 从国际上来说, 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剧了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和国事竞争, 而教育则是民族国家之间进行竞争的有效工具; 从国家内部来说, 民主化进程必然使民主的要求在教育中得到体现。里应外合,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朱旭东通过对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指出/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复杂动力系统应当是- 双元革命.引发下的政治民主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经济工业主义等构成的一个网络动力系统, 而不是一维的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工业主义动力。

( 四) 关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和特征

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类型上, 国内的认识与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比较一致, 都是以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动力为依据,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不过, 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 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 其一, 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起点不同。有些为先行者, 有些后进者, 还有些为迟到者。其二, 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三, 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民主化、世俗化等。•l}而从静态的角度探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下来研究的, 对此国内学者观点大同小异, 具体有普及化、民主化、科学化、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终身化、世俗化、国家化、理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等。

二、对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反思 ( 一)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分析模式

从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可以看到, 随着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广泛深入, 教育现代化已经形成了多种分析模式, 即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和教育自现代化分析。

11 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的一个理论假设是, 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教育现代化来实现, 而它隐藏着的另一个假设是,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甚至于通过不同等级的文凭衡量个体收入的不等量性。但事实证明, 这种教育现代化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遇到了障碍。

21 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学分析。这个分析与经济学分析具有相同的理论前提, 即教育现代化可以促进政治的发展, 尤其是民主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政治追求是, 一方面实现政治的认同, 即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等的认同, 另一方面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同样是为了实现政治认同感。•mz 31 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分析。文化概念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几乎每个学科领域, 自本世纪初以来, 在西方学术界, 作为分析范畴的文化概念的提出也被认为是/ 现代社会科学, 的最主要成就之一0, 围绕这个概念, / 产生了一整套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则。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运用文化或民族文化概念来解释人类教育行为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文化分析范式是现代比较教育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 在西方比较教育学界经历了一种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分析的过程。早期比较教育的文化分析是一元论的, 因为从教育制度之外去寻找形成的原因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研究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提出了 一元的文化分析模式, 这种分析模式把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视为文化的, 其基本纬度在于民族主义, 经度在于语言、习俗等构筑的民族性, 而在文化分析的外延扩大之后, 民族主义只是其分析的模式之一。二战之后,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伴随而来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的关注对象, 在西方现代化取得成功之后, 教育的经济分析成为主要模式, 但民族国家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出现了内部的文化问题, 也就是多民族和多种族引发的多元文化问题, 由此多元文化的分析模式成为解释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资源。这个分析的理论假设与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不同, 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教育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表征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 现代民族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路径是不同的。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的, 由于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 即西方化, 因此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 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另一方面, 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基本目标是, 教育是如何促使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促进国家现代化; 教育如何吸取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如何摒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 促使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41 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这个分析在理论假设上似乎与上述学派都不一致, 其基本前提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现代民族国家在共时性的空间中其教育现代化的起始点是不同的, 它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含有反西方化的意蕴。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各现代民族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起始点的不同时性, 因此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则较为不一致。这里存在着几种矛盾, 一是中西教育现代化的起始在时间和空间上达不到一种共时和历时的一致性解释; 二是在西方教育现代化是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还是工业革命问题上观点不同。无论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在一些问题上观点存在分歧, 但它至少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人类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新模式, •m| 教育现代化历史学分析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认识模式。

51 教育现代化的人学分析。这种分析认为,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现代化•m} 。如果教育现代化可以在国家和个人层面上来理解的话, 那么教育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个人教育现代化, 也就是教育现代化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观, 即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价值和教育现代化的个人价值, 具体地说, 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进一步讲, 达到国家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和谐发展。事实上, 理论界在讨论教育现代化问题时也基本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的, 所以在这里缺席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国家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由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不在思考的视野里, 因此把本来就处在边缘的教育结构, 如私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被疏漏了。理论界在谈论社会力量办学问题时是指利用社会的可资组织教育的资源, 但不考虑它的社会价值观, 于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在教育现代化中是不存在的。

61 教育自现代化分析。无论是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传统文化学分析, 还是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学分析, 抑或是人的教育现代化分析都是从教育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或相互关系中找到研究的立足点的, 它们无法揭示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本质, 于是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自现代化的思想, 也就是说把教育现代化分为思想、制度和物质的现代化, 由此而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模式, 这种模式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教育现代化图景。• ( 二)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知识资源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知识资源利用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问题, ( 三)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

教育现代化研究缺乏历史意识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说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命题, 但实际研究并没有反映出来, 因为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尚未见到。•nu 就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而言, 当前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nv 但这些动力并不是历时性的, 它是即时性的, 具体地说, 历史的某一时候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多元性的, 多元性中有主次之分。

教育现代化的许多问题也是无法解释的, 现代化研究之所以在历史学领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是与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性决定的。同样,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识对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起源、动力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看来,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进行个案的历史研究是一件紧迫的任务, 因为它是揭示教育现代化的普遍和特殊规律的要求。 ( 四)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

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一国的教育必须研究该国的文化传统。教育有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 又互相依存。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民族性、时代性两个标准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教育本身的旧传统、旧观念也需要改造和转变。

《现代化成果范文.doc》
现代化成果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