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报告范文

2022-09-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这里所说的 贫困文化” “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 化贫困” 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 的, 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 的着眼点, 主要在于素质低下( 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 知识缺乏等) , 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 种智力状态, 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 “贫困 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 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 属于 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 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 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二,寻找根源,创新方案。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从教学教案,内容,资料,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的安排,进行交流,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共享资源分类吸收.引用.发展。

师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大的活跃教学,使教师,学生得到的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达到师资不平衡中的平衡。

推荐第2篇: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这里所说的 贫困文化” “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 化贫困” 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 的, 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 的着眼点, 主要在于素质低下( 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 知识缺乏等) , 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 种智力状态, 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 “贫困 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 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 属于 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 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 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推荐第3篇: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法不制众,导致信访不信法的现象特别严重,从而致使有些事件达到违背常理的地步,虽是法制社会,根本没有体现法制氛围,工作开展无法顺理成章,导致出现让人难以理解的纠纷问题发生。

一、农村治安的突出问题

1、有钱有势地方势力冲突有所增加。由于心胸狭窄,在地方上因口角发生争执,或因承包地、排灌水、荒山或荒坡、宅基地边界等发生冲突,于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常常利用相应的势力进行解决问题,而村级组织或相关职能部门为了不便把事情闹大,就采取拖、缓的方式把事件推诿,致使弱势群众难以保护自己的相关权益。

2、侵犯财产犯罪行为导致家庭破碎。由于地方赌、毒犯难,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放高利贷的不法之徒的手段毒辣,自然就出现盗窃事件时有发生,更有甚的是那些欠高利贷的有家不能回,有些是有家无法回,家里财产有的已被高利贷债主拿空了,也就没有生活依靠,所以只得在外务工或躲债,故而出现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3、流动作案突出。当前被盗摩托车或其他财物后,无法查还,赃物处理上表现为转移迅速、消化快捷、不留痕迹,往往盗窃或抢劫后几个小时内就把赃物处理掉,销售渠道畅通,销赃远,隐蔽性强。贫乏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充裕的农闲时间,最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日盛,参赌范围越来越广,赌资越来越大,赌博上瘾,难以自拔,赌债高筑,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治安。

4、山林水势土地纠纷及信访、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相当大,特别是公路沿线的土地,平常都不重视的土地,大家都没有认真使用管理,现在由于土地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不法之徒就从中挑起事端,导致纠纷发生后,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把握不好意见或认识不到位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出现纠纷当事人不愿走法律程序,就选择上访、缠访或耍泼等,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产生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与物质需要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是相对落后,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原始的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意识,致使农村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同时,大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以后,已不满足于温饱水平,看到部分农民通过劳动致富及开始享受高消费,使他们产生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消费欲望的膨胀在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满足之后,便用不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违法犯罪就成为必然。

2、社会管理任务的加重与社会控制弱化之间的矛盾。

农村土地承包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婚姻、家庭、生产、生活等民事纠纷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管理的任务和难度;

3、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部分 1

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他们把物质利益的获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而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机制不能及时调整,运转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村组很少召集开会,也很难召集,集体教育已经很难落实;教育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使部分农民的错误观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遇事不顺,处理不当即可能演化为违法犯罪。

4、农村人口增长与农村土地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农村人口仍未按计划生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宅基地的扩张,耕地的减少,使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提供不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变得过剩,出现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生活物质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为生存、生活,在不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财产时,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5,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管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农村的各种事件纠纷,现在多数事情都没人管。村委会不能凝聚政权和组织力量,近年来农村人才的流失,农村交通的闭塞,村民对法律法规的不了解,这些现象使得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们在遇到各种麻烦和纠纷时,不能通过正确的调解途径来解决,只能“求助于”黑恶势力,这导致农村中的很多矛盾和纠纷都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不能忽视。

6,目前,农村打击违法犯罪的任务的艰巨性与社会执法力量的不足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近年来的农村,由于农民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违法犯罪的比例也在逐渐增高,但地方执法力量并没有改变。乡镇派出所的警力远远不够,面对纷繁的治安防范和复杂的案件侦破,他们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且,地方的民警选拔考核根本不规范,有部分人大字不识却能凭关系当上警察,他们有名无实,只想着捞百姓的好处。“警察不办案,围着矿山转”,有了不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这样不负责任的警察,势必导致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失控,薄弱环境增多,农村存在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三、建议处理方案和办法

1,加强农村基层单位管理的执行力度,提高领导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水平。在农村中大面积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同时,注重提高领导人群的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使其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改进当地农村的治安形势,利用对村民熟悉的特点,及时预防,发现和报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增强派出所和各种警务室的警力布控,完善警察选拔考核制度。对每位警员做到定时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建立健全治安管理条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全体警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做好劳动改造人员的教育工作,加强对易发案部位和地点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减少违法活动的条件,缩小犯罪的空间,让流氓地痞无机可乘,最大力度上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3、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教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法治理念教育武装全体农民,积极搞好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认真抓好科普和移风易俗工作,培养广大农民的文明法治意识。利用生动有效、

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在农村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农民文化生活,在帮助他们学科技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矛盾的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地用法、守法。并充分发挥用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塑造人、感染人、凝聚人,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把村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村委班子领导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向村民公开,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规范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

5、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搞好农村可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减少群众担忧,把农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从而达到稳中求富,富而思进,繁荣农村的目的。充分发挥干部、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的联系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务实肯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帮助他们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村民积极自我创造机会,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发展家庭经济,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尽快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农民确实看到违法得到处理,犯罪得到处罚,以震慑违法犯罪,取信于民;同时,提倡见义勇为,鼓励农民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弘扬正气,使广大农民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违法犯罪的查处工作,息民怨,平民心,把工作做到基层,把矛盾消化在村里。

7、建立广泛的治安防范机制。首先,督促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安宁的思想,切实把社会治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扎实抓好治安防范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全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组织,进一步发挥治保会组织防控农村社会治安的作用。

8、重视和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发展。充分发挥好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于情,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村民的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搞好干群关系,做好人民的公仆。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荐第4篇:关于农村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农村现状的研究报告

刚看到社会实践报告单时,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很认真地在想这个社会实践要怎么做,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到底如何在社会实践与挣钱之间抉择,因为大学生没有长期固定的时间来工作,所以大多数人只能找体力活来干,这种工作往往只是对简单的事重复做,而真正对我们有益的社会实践往往又满足不了我们的金钱需求。这个暑假我第一次回老家,在走亲戚串大街小巷之余,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农村很多女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

18、9岁就结了婚,20出头的年纪就有了孩子,成为了家庭主妇,失去了现代女性特有的独立性,她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和家庭。在我这次回老家时发现,很多与我年纪相仿,甚至比我还小的孩子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我也就“成功”地升级为阿姨级的人了,这对我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词。因为在新疆,我们这个年纪的女孩在大都在校读书或者有些人已经去打工了,很少有结婚生子的(除了有早婚传统的民族之外)。其次,农村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强烈,于是早早的安排孩子结婚生子。最后,很多孩子早早辍学,导致他们的文化水平大都停留在初高中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结婚、生孩子、挣钱了。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晋的社会群体,正在参与城市的建设与成长,他们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也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农民工不再依附于土地,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用另

一种方式活下来。但是他们离开家乡也使得农村成为一个“空巢”,农村的生命力下降,也令许多对农村农业有利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农村也就失去了发展力。

与此同时,农村儿童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现今,正是农闲季节,麦子早就收完了,要种麦子还要等到秋季,所以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很少,剩下的就只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老人留下来主要是为了照顾孙子孙女。你就可以看到在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很多老人就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妇女抱着月的婴儿在门口几个一堆的聊天,打牌。但是,正是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相对的,很多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也就越深,很多孩子被宠的无法无天,甚至长幼不分,殴打长辈的行径时有发生。其次,由于孩子很少跟父母见面,与父母的感情培养就不是很好。还有,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许多孩子的功课无人督导,造成了他们学习上的不用心。这也是农村孩子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很多不好的风气也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由于是农闲季节,很多人都闲下来了(除外出打工的人),麻将成了很好的娱乐消遣, 不管是在哪个村你总能看到一些人围着桌子热火朝天的打麻将,有的是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有的是妈妈带着孩子吃奶的孩子。从小孩子的耳濡目染,我相信对他们的未来一定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这就是农村大多数孩子的现状。我不得不担忧这些孩子,他们从小受到的不是最好的教育,又没有良好学习氛围,很多孩子无心学习,便早早辍学出去打工,他们不是最能吃苦的人群,又没有心思好好种

地。那么,将来,农村的发展可想而知,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外,农村的劳动力不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种地没有打工挣的钱多,很多人都有不再种地的思想。农村就会剩下老人和孩子,甚至以后农民工子女也会去大城市与打工的父母在一起。那么我想农村的发展也就岌岌可危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农村也许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代代的农村人口逐渐脱离土地,更多的土地会被荒废。当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接受好的教育,也许会改变命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也有很多的农民孩子会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上学,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然后他们的孩子也都不停的这么重复着。他们体会不到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快乐,只是因为他们的群体那样的重复地过着一种生活而与别人一样过着那样的生活。

针对以上这些状况我提出以下建议:1.逐渐改变农村早婚早育的现象,使得思想教育与制度教育同步。2.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降低辍学率,使得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同步发展,让更多农民女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3.改变农村风气,例如聚众打麻将之类的。可以发展多样的农村优秀文化,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4.发展多样性经济,例如农村妇女的绣工很好,可以发展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织品,甚至可以形成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财富。5.很多荒废了的土地可以由政府统一管理,进行集中生产。发展更多有技术含量的农作物,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同时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村发展,在发展自己家乡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5篇: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

「标题注释」为了实际了解当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情况,客观地研究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财政部农业司于2003年7月初派出4个调查组赴浙江、陕西、四川、河南进行调研。

本项研究的一些具体例证即来自4个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诸利明、余蔚平、卢贵敏、张岩松、吴振鹏、文秋良、魏维、刘克勇、吕书奇、韩玉、吴孔凡、林泽昌、丁丽丽

「内容提要」本报告首先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4省典型县的实际调查情况,描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现状,探讨了在转型期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出/研究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三)农村教育方面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03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办法筹资,往往难度大,很难议成一件事。河南省西平县最大的村也不过3000多人,建一所小学教学楼,大约需要30万元左右,靠“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大约需要7—8年。修一条乡村道路,大约需要集资10年以上。并且,全体村民大会不会那么顺利表决通过。我们走访的9个村,只有一个村办成了“一事一议”,为改造村小学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成本问题

(三)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所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

(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五)财政体制和财力格局

(六)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解决主要矛盾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来越高程度满足的问题,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发展需要得到实现的问题。发展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闲等,而且包括社会意义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要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解决人口和幅员面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思想认识上,既不能悲观丧气,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策略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清缓急,有先有后,统筹兼顾,逐次解决。

(七)政策的系统设计问题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系统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看,“三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从“三农”自身看,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目前涉及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部门较多,资金渠道、部门支持政策也比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资金投入分散现象严重,政策之间相互制约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有效性。因此,需要系统设计农村公共财政政策,整合和优化农村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配套推进,协调发展。

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上同时做文章,重点是增量调整,逐步加大解决“三农”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二是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资修缮校舍和提高师资水平。河南省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92.22%;陕西省宝鸡县农民的关注率达到88.9%;浙江省上虞市农户的关注率达到80%;陕西省大荔县农民关注率达到63%。四是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对此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关注率为70.4%;浙江省上虞市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61%。五是帮助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等。

根据确定的排序原则,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基本优先序,东部地区主要是: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第一,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最基本前提。第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现阶段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学公用经费的补助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第四,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

现阶段的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

第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现阶段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第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重要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探索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等。

(三)在政策设计上要留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接口

使农村居民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意味着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最初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设计方面考虑未来城乡政策统一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村布局调整

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农村管理机构改革,把减人和减事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村委会承担的政务活动,取消村委会的“政务职能”,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农民利益。

同时,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加快撤乡并镇步伐,实行并村联组,调整现行乡(镇)村布局。要研究制定乡(镇)村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按照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乡镇、村落的减留对象、数量、规模以及未来村镇的分布、间距、位置等。

(五)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公共产品投资分担机制

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由省、县乡财政负担,但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村道路建设支出方面,目前中央财政的支出渠道主要有预算内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车辆购置税、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是以工代赈资金),2003年为187亿元,中央财政在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建设投入已经占大头,今后除国债资金适当增加投入外,重点是将现有资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时,乡村道路建设要与行政村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农村教育支出方面,目前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支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在落实“教育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政策的基础上,要调整现有教育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近期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的配置、师资队伍培训和低收入家庭教育补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配置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方面,鼓励有条件地方探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政府对农村特困家庭规范的救助制度,各级财政要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支出方面,在深化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要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机构正常运转。

(六)建立民主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第三方”实施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

转变。要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同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行“第三方”

实施、政府部门和农民进行监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避免由“条条”决策,由“条条”搞“工程”、搞“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稳定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规范、后降率、再转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利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措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负,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农民税收负担降低到3.5%左右,同时明确规定征收的农业税全部返回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随着土地资源税、所得税和增殖税等税制的完善,取消农业税,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推荐第6篇:崇明岛农村水污染调查研究报告

崇明岛农村水污染调查研究报告

培成学校张 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强调: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是:将崇明建成像美国的长岛、韩国的济州岛那样的自然生态健康、人居生态和谐、产业生态高端、国际竞争力强和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世界级生态岛。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命物质,水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体的健康乃致人类的生存。水质污染是指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对水体正常使用功能的干扰、破坏。造成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一旦通过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会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危害健康。

近年来,虽然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推进,农村水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笔者发现:农村的水污染现象仍比较突出,河道的管理仍不理想,各乡镇、村委会对水污染的治理并不均衡,有些单位治理措施不到位,一些河道水质浑浊,呈暗黑色,水草几乎覆盖水面。河水发出刺激性气味,水中无鱼虾,繁衍多种幼虫(如孑子等)。河岸堆积大量垃圾,无草坪,杂草丛生。北横运河附近还有许多农田及养猪场,臭味较重。污染严重的河道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不利于人们的健康。这严重阻碍了生态岛建设的实施。

为此,我们课题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居住地附近村镇的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造成农村水污染的各种原因,并探索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关对策。

一、调查目的:

1、了解目前农村水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合理建议。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乡镇、村委领导干部30名:随即抽取农民150名。

调查方法:

1、问卷法。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及有关原因。

2、个别访谈法。向镇、村委有关干部、部分农民了解治理水污染的前期工作情况。

3、实地观察法。科研组成员分头去观察官尖河、旭升河、白钥港等河道、沟渠,并拍摄污染严重河流的照片,作为资料保存。同时,将污染严重的河水取样回校,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观测、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农业生产导致水污染

目前,农民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往昔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附在植物体上的除外,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2、农村畜禽养殖业等也带来水环境的污染。据调查,养猪、养家禽大户,由于管理不当,污物处理技术落后,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其产生的生活废水、牲畜的粪便将附近的水体污染,导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养殖场的人员为了方便,便经常是将死畜的尸体用塑料袋装好后,任意地丢弃在河水中,希望河水将它们冲走,这些牲畜尸体在河水中浸泡后,没几天便开始腐烂,散发阵阵恶臭,导致蚊蝇孳生。而那些病死的牲畜尸体,更是将病毒一起带进了河流中。另外,农村做豆腐的农户,将臭不可闻的豆腐泔水也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严重的污染。

3、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村水处理设施欠缺。

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还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如: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家庭一直使用洗衣粉的占绝大多数,只有的10%的家庭同时使用洗衣粉和肥皂,8%的家庭使用无磷洗衣粉,只有6%的家庭长期使用肥皂,由此造成了水

体磷指数超标。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所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4、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

首先,农民的环保意识仍很薄弱。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是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对潜在的环境危害往往忽略掉。在他们看来,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能解决,环境好坏是别人的事,对自己的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并且,他们认为只有工厂排毒排烟才叫做污染,而畜禽养殖、屠宰场等污物乱排放都不叫污染,其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其次,一些私营企业普遍认为,只要对付好工商税务就可放心大胆的干,污染的环境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毫无影响。最后,从地方政府的环保意识来看,许多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认为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就是最大的功绩。此外,我国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乡镇一级尚无专门的职能部门,县级环保部门对乡镇环保有所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研究过程和几点建议

(一)研究过程:

我组选择了农村水污染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后,在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周密设计调查问卷,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获得被调查对象的配合,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有效的调查,并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获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工作如下:

1、我组成员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文件法规、理论书籍,对污染治理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水污染的有关检测指标、治理要求有了深刻的了解。

2、对居住地附近的乡镇、村委领导干部、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农村目前水污染的现状、前期治理工作开展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发现造成现状的原因。

3、对污染严重的河道、沟渠进行实地考察、拍照、取样,并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的观测,了解水质情况。

4、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有关建议,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二)几点建议:

1、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农村水污染处理的经费投入,专款专用,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指导作用,加大河道管理的力度,上级检查,不能“手下留情”,下级被查,不能以“钱”了事。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奖罚分明。择优任用工作踏实的专门人才担任该项工作的主管领导,应把环保工作作为评价政府工作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罢免只做“官”,不做“事”的庸官,使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创新局面。

(2)加强环保教育,加强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基于农民和乡镇企业主及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和对水污染防治知识的欠缺,应对他们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并根据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底、观念落后的特点,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开设讲座,组织观看相关科教片,进行有趣的文娱表演和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

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应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生态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营养元素植物带控制生态工程、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生态工程等。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4)加大改善河道环境的力度,应尽快开展河流、河岸等全方位的治理工作,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等杂物进行清除,并对一些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挖掘,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水草清除,全面清除河边杂乱的种植物和野草,建立整齐美观的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

总之,治理崇明农村水污染,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也是老百姓大家的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重视这项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家乡的河道、沟渠条条清澈见底,清清的河水,整齐美观的河岸绿化带使人心旷神怡,这将成为我们崇明生态岛的一大亮点。

推荐第7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农村经济

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xxxx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安排,我负责联系xxxx,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我积极开展社会调查,问计于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xx位于xxx公里,东与xx、南与xxx,西xxx相交,现有xxxx人,xxx党员。

近年来,通过级农业项目支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xxx

二、经济状况

xxx主要以农业种植玉米、小麦等为主。村劳动力农闲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经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1/3。目前,全村有木村、零售等商业经营6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2户, 2013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二是务工副业,大多数人以打零工为主,经营代销门市、副食品加工等;三是零星种植蔬菜产业。

通过走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了解到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性颇高,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高效农业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种植收入较低;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

四、意见建议

一是大力倡导集中连片种植。倡导集中发展蔬菜产业,改变原有的蔬菜种植形式,实行连片种植打特色,零星种植促增收,做到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提高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努力创造条件,面向市场对劳动力进行“定单”式的培训,“菜单”式培养,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努力壮大“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荐第8篇:关于农村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村——中国的主体,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今年暑假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我做了以下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地点:南阳镇

三、调查时间:2012-7-01到2012-7-2

4四、调查步骤:总体观察——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整理总结

五、调查内容:关于环境、人文、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实地考察,我得知: 早在改革开放前,南阳地处山沟,没有绝对的地理优势,人们的生活十分贫穷,基本只能满足三餐而没有剩余的费用。人们的衣着也十分单调,并且款式单一,基本谈不上好看。

由于生活贫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生产水平较低,当时只求饱,根本顾不上营养。有时甚至要吃树根。居住条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户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对较紧张。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系数低,不美观。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县城看病,极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也不断上攀。现今人们告别了单调时代,穿上了丰富多彩的衣服,赶上了时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们注重的是营养,各餐均衡搭配,基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有双湖二级公路的建设,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动脉,迅速带动南阳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都选择在南阳投资建设,工厂多了,人们不再失业,做到有劳有得。如今,在南阳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一片新气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安全。

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年春节都会举行一系列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还开了书店,在业余时间人们都会去看看书。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无论是在学习、娱乐、做生意都改不少,过上了快节奏的生活。当地人基本都装上了电脑,跨上了信息时代。

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当、污水未经处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为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带头先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

推荐第9篇:农村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材料)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学习了邓小平理论,我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懂得了用邓小平理论和一分为二的哲学辨析法来分析这些现象及问题。这次的社会调查,我经过调查,了解到我们荆门市的人们对教育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关注,于是我选取教育作为调查论题。 经过访问、调查等了解方式,我明确了此次调查的目的:了解科教兴国战略在农村基层学校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成功的和失败的方面并分析各自的原因,总结出发展科教兴国的经验,最后对这些农村基层学校提供一些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建议。我认为这次调查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让我了解到现在国家的农村基层学校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从而窥见国家教育发展的现状;二是可以让我学习这些农村基层学校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对应政策和措施,以及其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宝贵经验;三是可以让我在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后,对农村基层学校今后的发展道路提出一点个人意见,以对国家的教育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早在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突出发展职成教育,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竭诚服务人民群众。

荆门市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素来注重,我们可以知道荆门市教育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但从调查中我还发现了荆门市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学生和家长是否重视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农民之所以不重视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的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调查我发现,家庭困难虽然是其中的一条理由,但并不是最重要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意识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就树立起了以金钱为目标的金钱论。这是我调查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的不足,而导致的每升高一个阶层,就有大量的学生流失,也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另一个致命因素。 由于农村的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现阶段农村学校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这也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应试教育的“副产品”之一是学校分快慢班,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和原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和做法。应试教育的另一“副产品”为节假日补课,虽然节假日补课国家教委明令禁止,但在某些节假日补课之风愈演愈烈。主要原因一是在于升学压力太重,二是指标压得太重,三是家长跟家长比,学校跟学校比,学生跟学生比,在攀比之下,补课有所反弹也就在所难免。学生负担超过限量,违背了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不仅无助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 ,阻碍着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政策的落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追求分数和名次的片面行为,只能长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应试教育的“副产品”还有考试作弊,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学生们都不顾学校的严规而想出各种法子去作弊,这种现象不仅对学生本人日后的素质、人格发展不利,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国家关于发展人才战略的进程,从而对国家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在许多地方,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师资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长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的好教师,呆不了多久就被调往城镇学校,而新调来的教师往往是城镇学校分流出来的。这种状况的长期

存在,无疑会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基层学校必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指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虽然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是,只要我党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改革不适应农村实际和现代化建设的因素,我们就一定能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把农村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对此我们应有充足的信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坚持三个代表,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才能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如果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成为“沉舟”,那么在国家这片辽阔的大海上他们就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农村的发展就会长久地落后。然而我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有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动力。”中国要建设与国际大国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一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对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点个人意见。

1、城乡交流。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建设教育网络“校校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并以此来改革农村教育中教法、教材使用、课程进度的弊端,改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旧模式,改变教育观念的落后性,从而实现“脱胎换骨”,建立起新的教改内容、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观念,缩小城乡学生素质的差距。

2、明确方向。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将使广大群众中蕴藏着的办学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出来,形成教育与建设之间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教促富、富促教”,教育上的许多困难都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

3、确保经费。实行教育经费县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是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和教师工资拖欠等困扰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立法,用法律手段强制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征用教育的地方税,使地方教育税或用于教育的财产税与可度量的消费税等税费,最好采取累进税计征,让社会各阶层合理承担予以解决;捐资助学也是补充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

4、发展特色。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同时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农村各类教育从总体上应有不同程度的低重心、多层次,并且具有各地农村的区域特点。我国农村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至少可以划分为超小康、小康、温饱和贫困四类地区。必须继续坚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点上深化、面上推广”的工作方针,加大改革力度,在全国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推广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

5、借鉴经验。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段农村教育发展或改革的历程,取得了教育的宝贵经验。如德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认为产品质量无法引进的,必须靠职业教育培养的素质良好且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来实现,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东西。

6、结合计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农村教育的出路之一是“教人少生小孩子”,严格执行计生政策,是农村教育的重要补充。

7、高校促改。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既能提高综合改革的效益,又可促进高校和科研所自身的改革。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这也是当今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所在。

8、重视素质。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文明、向上的进取精神,艰苦朴素精神。转变历年旧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思想,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推荐第10篇:农村花卉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名称

XX县YY镇ZZ村花卉种植项目

1.2项目性质

新建

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XX县YY镇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 YY镇政府镇长

1.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建设内容

建设地点:XX县YY镇ZZ村 建设规模:温室大棚00亩。 建设期限:0000年

建设内容:新建温室大棚3亩,发展花卉种植产业。

1.5项目申报单位、法人代表

项目申报单位:XX县YY镇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 YY镇政府镇长

1.6概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000万元。 1.7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将填补XX县花卉种植的空白,并逐步扩大种植

1 规模。该项目所选用的串红、牵牛花等常规花卉,每平方米可出400棵苗左右,按市场价格每棵1.5元计算,经济效益可达180万元。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业迅猛崛起,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该项目实施后,将填补XX县花卉种植的空白。

2.2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整体上看,YY镇ZZ村的农民年纯收入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存在的问题或制约因素也比较突出,必须以科学的视野予以审视,理出正确思路,发展特色突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所以,ZZ村花卉种植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3项目拟建区域的基本情况

XX县YY镇ZZ村,距镇区4公里,幅员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公顷。支柱产业主要有劳务输出、种植业等,农业主产作物主要以粮豆为主。全村总户数79户,总人口224人,劳动力 100 人。

2.4项目实施单位(即项目法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YY镇位于XX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接000,南临000,西为000,北000镇。幅员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5公顷,草原面积2076公顷,森林面积40368公顷。目

2 前,全镇总人口7.5万人,其中镇区人口59303人,农户是4449户,农业人口15697人。全镇辖45个行政村、72个自然屯,主要居住着汉、朝鲜、满族等3个民族。交通发达,图乌公路、长图铁路并行横穿城区,明长公路纵横贯境内,直达0000。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分析

3.1产品市场现状与预测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72万公顷,花卉销售总额达556亿元,出口总额6亿美元。花卉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商品,花卉市场1587个,企业总数67918个,从业人员102万余人。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业迅猛崛起,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同时,花卉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2产品价格预测

花卉市场价格根据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拿本项目种植的串红、牵牛花等品种来说,市场价格在1.5元/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作为商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因此,花卉价格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

3 第四章 项目地点的选择

4.1项目选址原则和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XX县委、县政府按照XX县经济地理位臵的实际,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建设构想,把全县经济的发展立足于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原则。YY镇ZZ村房屋经整体打造后,村屯环境整洁、美观,项目地具有土质疏松肥沃、水源可靠、交通便利等特点,建设花卉种植基地,经济效益高,符合该村发展方向。并辐射全县乃至全州花卉市场,形成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利国富民的好项目。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富裕农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农户为主体,以实施标准化、产业化为手段,挖掘和整合花卉产业资源。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宏观政策制定、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根据区位、资源等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

坚持市场导向、追求效益的原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实施严格的成本核算,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化。

坚持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发展以保持生态环境为准则,遵守自然法则,开发与利用并重,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4.2场址选择(要附上详图)

XX县YY镇ZZ村 4.3项目区的建设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点气候资源属于寒温带冷凉气候,特别适合花卉的生长, 6—8月白天气温在30℃,夜间气温在15--22℃,温差达到10℃,无霜期120天,年积温2300℃。尤其是该地区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多数为黑土,排水性好,特别适合花卉的生长。

第五章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5.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根据市场需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确定发展规模,走“以销定产”之路。

(二)YY镇党委、政府统筹规划,区域布局,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农户按统一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制定有利于该产品发展的产业政策。

5.2项目建设总体方案(产品方案、技术方案) 产品方案:选择串红、牵牛花等大众花卉,适宜种植。

技术方案:聘请花卉种植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5.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新建温室大棚3亩,发展花卉种植产业。通过项目扶持,ZZ村花卉大棚达到3.5亩,每年可产120万棵花苗。

5 5.4项目平面布置

该花卉种植项目采用温室大棚种植,每平方米出400棵花苗。 5.5项目实施计划

2011年5月,花卉种植项目申报。

2011年6-7月,开村民大会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8月,修建温室大棚购买花苗,进行种植。 2011年9月—10月,对花卉种植项目进行全面审查。

第六章 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6.1项目筹建期间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办,负责项目实施前期的上报、管理等工作,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项目审查。同时,在ZZ村成立花卉种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小组下设财务组,重点负责项目的财务登记管理。

YY镇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000 镇 长 副组长:000 副镇长 组 员:0000 农办主任 000 财政所副所长 000 统计站站长

6 YY镇ZZ村花卉种植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000 村主任 副组长:000 村文书 组 员: 000 村 民

000 村 民 000 村 民 000 村 民 000 村 民

6.2项目运营期间(包括项目建设后期)的组织与管理

ZZ村花卉种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集中管理,并对项目实行公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实行公示制,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镇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兴边富民资金合理利用、不流失。

第七章 项目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000万元。

7.2资金筹措方式与渠道

申请兴边富民资金000万元,群众自筹000万元,其中,贫困户每户集资1050元、共47250元,特困户每户集资550元、共2750元。

7 7.3投资使用计划(其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向要具体说明)

兴边富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新建温室大棚,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花籽。

第八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8.1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将填补XX县花卉种植的空白,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该项目所选用的串红、牵牛花等常规花卉,每平方米可出400棵苗左右,按市场价格每棵1.5元计算,经济效益可达180万元。

8.2风险分析

YY镇ZZ村有多年的花卉种植经验,同时,镇政府每年都通过“科技边疆行”等活动聘请省内著名专家进行培训,又有12316专家热线的支持,加之目前花卉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8.3社会效益(带动农户、贫困农户等)

该项目实施后,扩大了ZZ村花卉种植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集中管理模式,带动了本村特困户和贫困户就业,同时带动村民发展花卉种植产业,扩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这将会对YY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进而有力的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花卉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经过3年的发展,XX县YY镇ZZ村已有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用于花卉种植,种植品种有串红、牵牛花、仙人草等。该项目实施后,会扩大ZZ村花卉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集中管理模式,带动本村特困户和贫困户就业,扩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9.2主要建议

根据YY镇ZZ村花卉种植基础及规模,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销往州内各企事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特困户和贫困户。

第11篇:棣棠乡农村公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棣棠乡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村3组公路、

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棣棠乡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村3组公路、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建设

(二)项目主办单位:棣棠乡人民政府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棣棠乡人民政府

(四)项目建设主要规模及内容

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村3组公路、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共4条28.6公里。

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当地农民积极性高涨。由于道路不通,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脱贫,必须先修路,因此,当地村民建设公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愿意出资、出物、出力,决心很大,可为公路建设排除诸多干扰。

(二)劳动力资源充足。项目区所实施涉及的人口共有2398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1760余人,且这些劳力易组织发动。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的依据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重庆市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彭水府办发〔2010〕114号)。

(二)投资概算

新建乡村等外级公路28.6公里,按每公里4.5万元计算,预计投资128.7万元;

(三)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28.7万元。均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

四、效益分析

(一)社会及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3组公路、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保证。是一项帮助解决项目区农民交通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工程,受益农户可深情地感激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提高认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经济效益分析

1、项目成本费用

棣棠乡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村3组公路、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建设项目共计投资128.7万元。

2、近期项目效益

实施4条通组公路,受益2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2400余人。

3、项目远期效益

改善了交通条件,受益2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2400余人。全乡自然村通路率80%。

4、综合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村民实现了通公路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为子孙后代全面实现小康创造了有利

条件,经过努力,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该项目论证充分,项目可行,它是解决四坪村交通问题,提升全乡通路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佳选择。

五、结论

棣棠乡四坪村田湾公路、四坪村3组公路、牌楼村里头河公路、牌楼村元田公路建设项目,经过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开发的方向和目标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扶贫政策和县交委提出的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

2、利用项目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与布局,可将项目区的资源优势转化的新的经济优势。

3、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显著作用。又为子孙后代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棣棠乡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第12篇: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师寨镇冯屯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师寨镇冯屯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丰县师寨镇人民政府

4、项目负责人:渠彪

5、项目建设地点:师寨镇冯屯村

6、项目建设时间:2012年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1、项目建设背景

冯屯村位于师寨镇北2公里处。全村总面积3436亩,其中耕地面积3226亩。该村辖4个自然村即:冯屯、仇庄、前炮楼、金庄。7个村民小组。共690户,总人口2858人。冯屯村的4个自然村因地势、土质等条件限制,路况很差,每至雨雪天,路面凹凸不平,泥泞难行,交通极为不便。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冯屯村经济较为落后,是贫困村,落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交通不便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冯屯村的4个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限制着该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自然村村内道路不便客观上造成了冯屯村环境相对闭塞,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科学种田水平较差,发展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老守田园观念,小富

即安、不富也安思想严重。

(2)路不通,百业不兴。交通不便也严重制约了冯屯村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综上所述,冯屯村要谋求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必须要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养习惯,挖掘当地潜力,发展优势产业,而这一切的实现,前提是必须建好村内道路,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该项目经过论证,认为:(1)冯屯西南北长2180米;(2)冯屯至仇庄南北长958米;(3)冯屯村内3条主干道1568米;(4)仇庄村内4条主干道1169米;(5)金庄村内5条主干道1310米;(6)金庄至前炮楼495米;(7)前炮楼村内4条1470米。总计9150米,适合修建水泥路。冯屯村东需修桥1座;冯屯村西3座。

师寨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路与桥的建设,成立了组织,准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对于冯屯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当地的群众对于修建路与桥盼望已久,积极性非常高,能够提供充分的支持。因而,我们完全可以保证施工顺利建成。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1、投资概算

该水泥路总长9.15公里,其中冯屯东长2.18公里,宽4.5米,需资金68.67万元,其余路面长6.97公里,宽3米,需资金146.37万元;4座桥需资金80万元,整个项目总投资为295.04万元。

2、资金来源

项目计划总投资295.04万元,申请上级资金扶持295.04万元。

四、效益分析

该基础设施建成后,惠及刘小营、魏堂、刘庄、李庄和冯屯五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5万人,约占师寨镇总人口的18%,必将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条件的改善,可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使农民素质提高,观念不断更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态达到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对于加速农村脱贫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冯屯村修建路和桥,符合本地的发展实际,是一件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的大事,项目建成后,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需的,且完全可行的。恳请给予支持。

丰县师寨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18日

第13篇: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研究报告

镇西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研究报告

湖师院镇西村服务团

【摘要】经过在镇西村5天的免费支教活动,我们与镇西村未成年人交流相处,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就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支教;镇西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我们祖国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力。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镇西免费义务支教、进行教育中发现了当地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产生了问题和矛盾。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难题。免费义务支教实施后,我们对镇西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未成年人对网络的利用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即使没有电脑,孩子们对网络也提前精通。我们可以确信未成年人网络问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就如历史上电影、电视等新技术给未成年带来的问题一样。我们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问题,未成年人现在心理发展还未完全,自控能力不强,对网络的利用可能会出现对自己不负责现象。比如一个年满18岁的成年人来说,如果上网时间过长或者接受不健康的东西,影响了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能够自己担负起责任,而未成年人不是这样,他们不能为自己负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分清哪些是网络带来的优点,哪些是缺点,我们希望看到它改变了未成年人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若使用网络不正确将使未成年人的智力、生理和心理、社会化、道德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使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在这些方面我们要高度关注。

(二)各种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农村社会环境还未完善。随着互联网、影视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各种文化潮流使身心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各种黑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等,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心灵健康的社会公害。一些非正规的传媒宣扬反叛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学校和家庭过于重视的都是文化教育不利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还持有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考试成绩的高分为优秀学生的传统教育的观点,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工具(机器)之间,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确保学校教育影响的主导性。师生间可以面对面地相互交流,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不能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实际。

第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未成年人的实际,抽象的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易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个性多样化的发展;

第二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脱离未成年人,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而是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塑造的对象;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忽视德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第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在思想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二 解决方案

(一)加大网络法制和增强宣传力度

政府要加大未成年人网络法制教育力度,严格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抓好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取缔非法,加强管理,改革体制,完善自律。凡是非法经营的,坚决取缔;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被有害信息污染,维护未成年人网上安全,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家长多教导孩子早起晨跑,多锻炼身体,尽量充实自己。政府、家庭、学校、社会4个方面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以网吧自律为重点,推进整个互联网站的自律建设。

(二)打击不良场所、完善文化精品

从农村社会现实来看, 各级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管理不到位,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图书、音像市场的打击治理不利,在管理上混同与对成年人的管理。一些公益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不够,缺乏适合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人文关怀和特殊关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缺乏,真正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文化精品很少。

(三)家长与老师要注意的方面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爱之则宠,恨之则打。

5.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进行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关键在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认真宣传并贯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精神,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开设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专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推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真正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不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予以监督及暴光,弘扬和营造社会正气,倡导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新风。

结束语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面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关键在于要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以及的协同作用,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确保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持社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J].

[2]项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何在[J].

[3]李霞.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

第14篇:农村三资监管调查研究报告222

关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

调研情况

2011年9月27日,区政府刘区长、区纪委朱书记深入基层,先后对东湖街办(高桥社区)、童家镇刘家村委会开展“三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简要情况如下:

一、全区村委会及村小组基数情况

童家镇有11个村委会,76个村小组;四青街道办事处有5个村委会,50个村小组;东湖街道办事处有9个村小组,全部在桥东社区。

二、主要做法

东湖街办高桥社区(共有9个村小组)的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统一班子认识,坚定工作信心和决心;

2、进行广泛宣传,争取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促成村小组干部转变观念,打消其抵触情绪;

3、全面进行清查和清理,向村民公布清理结果,进行财务移交,所有资金全部存到区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帐上,统一进行代管;

4、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三权不变”、“三个监督”(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处置权不变;村民监督、社区或村委会监督、街道办事处监督)。

刘家村委会主要做法:刘家村委会共有10个村小组,为区纪委开展“三资”管理试点村委会,试点工作开始后,镇里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目前已经做通所有村小组工作,绝大部分村小组帐务及部分资金已经上交,9月27日晚,最后一个

-1-

村小组也与镇政府签订了资产委托管理协议,试点工作进展总体较为顺利。

三、开展这项工作的原因及有利因素、主要意义

(一)、开展“三资”监管的原因及有利因素

1、长期以来,各地群众对村小组干部财务问题反映强烈,为此引发的上访情况非常突出;

2、由于反映村干部财务问题等的上访未能得到解决,一些地方的村民抵制当地拆迁安置工作;’

3、在农村开展“三资”监管,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群众都是赞成的;

4、部分地方,村小组干部或村民主动要求实行组帐乡代管,如四青的詹家村小组、朱埠杨家村小组,童家镇也有10余个村小组;

5、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管理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二)、重要意义

1、给了群众一个明白;

2、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3、使因村级财务问题引发的上访迎刃而解;

4、有利于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5、有利于保护集体资产,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村干部在实施初期抵触较大,不愿意改变现状;

-2-

2、少数地方的村干部煽动不明真相的村民以上访等手段进行抵制;

3、在清理资产时,普遍存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不妥善解决,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4、村小组财务上收后,特别是在试点工作阶段的过度期内,后续工作相对滞后,如果不能保证村小组干部用钱时能及时拿到钱,则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下步全面铺开时工作局面的被动;

5、需尽快聘请一批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加强上岗培训,并尽快到位(区经管站意见是童家4人,四青3人),科学选择相应财务管理软件,配备办公用电脑、打印机等,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

6、各村小组交由镇、街道管理的资金,存在银行期间,利息无法计算。

-3-

第15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优讯-中国网 china.com.cn/info时间: 2010-05-27责任编辑: 祝你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 主要是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第16篇:农村客运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农村客运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第一章 概况

一、项目简介

二、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依据

三、本项目研究范围

四、项目编制依据

五、研究结论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地理位置优势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四、交通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用地概述

一、项目选址

二、场地建设条件

三、外部环境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一、运输量预测

二、建设规模

三、建设内容

第五章 工程技术方案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二、总平面布局

三、建筑设计

四、消防设计

第六章 环境保护

一、设计依据

二、主要污染源及相应的污染物

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四、污染物防治对策及措施

五、环境绿化

第七章 经营管理组织及劳动定员

一、经营管理组织

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建设组织及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组织

二、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十章 社会经济评价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客运运输要求

二、规范客运市场管理,为形成开放、统

一、竞争、有序的运管市场创造条件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第十一章 设计说明

一、概况

二、设计原则

三、经济技术指标

四、消防设计

五、环保设计

第十二章 可研报告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评价结论

二、问题与建议

第17篇: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莱西市院上中心小学

课题组

[摘要]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是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实验探索,于2006年6月立项并正式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教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该研究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农村

生活化

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1,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但是大多数小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争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原本丰富多彩、生动自然、情趣十足的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竟很难留下印象,原本使人愉悦情感、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竟成了令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窄,作起文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化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作文反映着作者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文以载道,每一段文字背后都蕴涵着作者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生活化作文的内容来看,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来自大千世界的生活故事成捆成扎,俯拾皆是,自然包罗万象,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从人类心理需要来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需要寻找一种“出口”,以宣泄、表达内心世界之声。因此,生活化作文中的教学是值得探究的。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化作文教育的“开山祖斧”,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作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的重要指导原则。我校是莱西市作文特色学校,努力传承陶行知思想,积极探究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缘由之一。

4,我校地处农村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接近农村生活实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锤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善学习、肯钻研的优秀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

1 究的经验,这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十分有利条件。

以上诸方面,是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缘由,我们将通过本项实验研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新时代的开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是进一步确立现代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端正写作目的。

二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要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观摩力、想象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小学毕业时作文能力达到并超过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准。

四是对作文育人功能的探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现实,通过观察、走访、调研等活动,树立正确审美观,表达出充溢情趣、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五是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使多数语文教师能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钻研教学技巧,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技能,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研究,就是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利用农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一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研究子课题主要是: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多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初谈小学语文口语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三是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子课题如下:

1,让学生带着情感作文,写作本来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滋养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古代先贤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即是最早论述了作文教育“求真”、“求诚”的本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作文教育有两个致力目标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认为“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 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作文才能打动人。

2,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初探。主要围绕充分开发的作文资源进行研究。 3,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究。实施分层次要求,进行差异指导。兴趣、志趣和乐趣是儿童情趣上的三个层次。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走好写作情趣的三个台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法。可以说,用实验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策略和步骤,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进行行动的研究。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

3 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来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小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有关语文作文网站,参与有关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

工作目标:为课题的启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召开课题论证会;组织学习,培养实验工作的有关人员;广泛吸取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2、深化研究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0月)

工作目标:全面实施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努力在实践中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操作方法。完成实验方案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达成课题研究目标。

主要工作:规范实验操作,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召开实验研讨会,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组织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成果。

3、结题总结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6月)

工作目标:全面形成课题成果,达成实验研究目标,课题结题鉴定。

主要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研究论文报告会,编印论文集、学生优秀作品集。

七、研究成果

(一)明确了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写、善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

4 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探索出一套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

1、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

(1)说话能力培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作文训练也要从低年级抓起。低学段学生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生写日记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2、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作文迁移的培养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2)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跳绳比赛,养小狗,学种菜,洗衣服,到蔬菜大棚里玩,学习种蔬菜„„)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5 (3)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的培养方法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作文课上,学生们能够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准确地表达出来。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读写例话”、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小学第二学段作文三步法教学——启蒙先启口

近年来,我校遵循了学生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规律,先后在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中增加了“口头作文”和“集体作文”的训练,探索出一条以“口头作文—集体作文—独立作文”三步教学法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4000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起笔来写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为使学生过好语言关,我们遵循规律采取了以下的训练方法:

(1)面向全体、不拘一格

练习要人人参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内容多样,一则小笑话,小故事,一桩趣闻,几句小幽默皆可,不要求全责备。这样学生兴趣就会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们称这个阶段为自由式训练阶段。

(2)选择话题、明确标准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自由式训练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话题。我们通常训练的话题一是人物: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二是事件:(有趣的)一次劳动、一次活动、一堂课等;三是景物:星空、月夜、日出等。话题确定后,还要确定几个标准,如:要求讲普通话,要求围绕话题来说,要求突出人物或事物特征。

(3)引入竞争、当场讲评

学生讲完后,教师即席讲评。表扬那些敢讲话,会讲话的同学,同时指出在口头作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整理讲话内容形成书面文字

教师讲评后,由学生将自己刚才所讲内容整理后写在作文本上,允许学生对内容进行修改。

5、愉快学习、思维共振

经过“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趣的“集体作文”训练。

“集体作文”教学法大体分为如下几点:一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若干“集体作文”小组。二是教师命题和学生自己拟题相结合。命题范围要注意有共性的东西。比如命“我的语文老师”这一类的题目。三是每次作文每小组确定一位同学当执笔人,轮流进行,搞完一轮以后,评选优秀执笔人。四是集体讨论,内容包括拟题、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提供一到两点材料,然后逐句逐段地连缀成篇。五是修改定稿。在全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由执笔人整理抄写上交老师或互相交换批阅。

“集体作文”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由于集纳了众人的智慧,因此作文成功率比较高,让多数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6、“想”比“写”更重要

“口头作文”、“集体作文”是“独立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打好了,“房子”就一定能建起来,但不一定就建得美观、漂亮、实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学生肯定能动笔写上几句,但不一定写得生动、形象、活泼。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急于求成,要善于点拨学生,尤其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方法的思维训练,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飞跃。

7、真情实感、说写合一

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坦露。同样,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真实故事的具体叙写,真切情感的生动诉说是小学作文训练的成功之路,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个起点,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对此我们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反对编造生活、虚构故事情节的作文流弊,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有些脑子较灵活的学生喜欢将听说的故事说出来或写出来。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往牛头不对马嘴,漏洞百出。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说真话,写真事。

(2)反对抄袭、模仿,提倡独立构思。由于现时的“作文辅导书”泛滥成灾,有些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模仿、抄袭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限本限时的作文训练,即桌面上只有一本作文本,规定在一节作文课内完成。

(3)指导学生进行“素材”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情趣、有个性。学生的写作往往容易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常写些 “公式化”的材料。因此,必须十分强调素材的加工。比如写儿时生活,不妨鼓励学生去写嘴馋、胆小、撒娇、爱哭、贪玩、调皮、小心眼、恶作剧等。同时,进一步提出要求:要能像电影电视一样,把生活镜头、生活画面具体、细腻地展现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实践表明,无论是循序渐进规律,还是“三步法”教学法以及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 这些规律都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才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8、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观察和阅读是写作实践中两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观察是直接以客观事物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阅读是间接地从客观事物及资料中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在观察和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人时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同。注重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不同职业的人也不一样;外在打扮上不一样、性格、语言也会因为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而不一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在小组上讨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特征。学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知道写好作文与观察分不开。除了观察人以外,随时感知身边的人、物、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日记里。观察时还要注重观察的方法。观察要全面、细致。例如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课外延升,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目的观察、感知、体会、了解这些联系,并把这些记入日记本中,并在班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自己家地里种下几粒种子,经常观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并把每次观察结果记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做个全面、细致、观察的有心人。另外,观察时要深入。例如,观察一只小白兔,从不同时间、细致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多次地观察,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观察还应由易到难,全心投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带领学生观察一处景,可以从远到近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加入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9、注重对学生作文材料的选择与搜集能力的培养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柱,没有好的材料就写不出好作文。收集的材料越多,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越容易。作文来源于生活。材料的收集可以从事物的纵横联系上去发掘材料。例如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资料记在日记本上,作为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安排是否恰当,在作文中对展示中心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作文时围绕中心选材,注重作文的详略,按一定的顺序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作文的过渡与照应,怎样安排好材料,怎样布局。

(三) 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农村小学与城市相比较又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历史的长期沉淀形成了当地丰富的人文文化,酝酿着一坛坛思维美酒,蕴藏着一个个勃发的理想,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开辟

9 一条小学生习作路,《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正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编印出版的学生作文集《七彩阳光》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作文的提高水平。2008年“天泰杯”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征文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昌赛写的《普通话》荣获一等奖,在《青岛日报》上发表,昌赛同学并在由青岛日报社组织的颁奖会上代表76名获奖学生发言。

(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激发听说兴趣、培养听说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脑力得到开发。

2、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少年儿童是处于品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伦理知识不是很多,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高,根据人们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判断,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孩子开始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认同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还是散文、小说,它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媒介,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勤奋进取,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品质。

3、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从教材中选取构成意境美的片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身,记到心。让课文中的人、事、情、景跃出纸面,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也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五)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就达十多篇,其中:李安宁老师的《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实践新课程的感悟》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张秀梅老师的《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贺利民老师的《浅析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获二等奖。柳淑凤老师撰写的论文《“模式入门、积累提高、兴趣调动”作文教学法》在《青岛教育》上发表。同时,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将不同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观。

(六) 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10 首先,教师的观念和研究的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在《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途径》课题立项后,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组织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即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我校编印《携手走进 作文天地》是我校语文教师优秀作文教学经验的集中展示,在全莱西市得到推广; 2006年9月我校成功举办莱西市《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现场会,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赞誉。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选》。

八、问题与讨论

三年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即将结题了,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应该说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最大的受益是老师们成长了,孩子们进步了,还寻找到了作文教学的许多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也有困惑:

1、课题研究是辛苦的,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其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使老师们有种使命感与成就感,愿为之,乐为之?

2、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3、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文献索引: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激扬个性的心灵舞蹈——儿童个性化作文的本体视点》《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年第六期。

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符德新《语文教育,我的挚爱——记天津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5日。

第18篇: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及电子商务研究报告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农村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业务研究报告

尊敬的客户:

您好!中研科华零售金融部电子银行课题组最新研发了《农村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研究》,报告运用大量前沿观点、业务案例剖析,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农村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业务,适合电子银行部高层管理人士制定战略方针的参考资料,

该报告我们将免费向正式客户提供,索取时请您将“公司名称”、“所在部门”、“ 联系人姓名”、“ 电话”、“ 电子邮件”标示清楚,便于我们准确查询及时回复!

非正式客户如需此报告价格为:精装版+电子版8800元/套 简装版+电子版8200元/套 电子版:7200元/套,中研科华将陆续推出此类专题的系列报告,期待您的宝贵建议!

售后服务:

一、提供所订产品业务领域季度报告(4个季度);

二、附赠半年期产品业务领域半月报;

三、以Email形式发送到客户指定邮箱。

同时感谢您一直对中研科华的关注与支持! 联 系 电 话:(010)56293032 联 系 人 :

公司名称: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丰台区总部基地设计师广场A座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2013年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第一章、2013年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受理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3年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经济及政策环境分析

一、2013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2013年1-8月份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2013年上半年农业运行情况分析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1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二、2013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1、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2013年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3、银监会加强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

4、银监会要求强化信贷公开透明

5、银监会将推农村金融立法

6、央行力推农村移动支付试点 第二节、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一、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状况分析

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三、涉农金融产品供求差异分析及对策 第三节、我国农村电子支付发展态势分析

一、农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三、未来银行应加强与支付机构的合作 第四节、我国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载体分析

一、我国农村银行卡发卡量分析及预测

二、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

三、2013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情况及使用情况分析 第五节、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遇分析

四、挑战分析

第二章、2013年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电子银行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工作薄弱

二、营销机制不健全,客户结构不理想

三、宣传力度不够,市场认知度不高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2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四、功能有待完善,特色产品较少

五、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能力差

六、培训链条断裂,专业人才匮乏 第三节、开展农村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居民对电子银行业务认可低

二、农村地区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慢对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四节、在农村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注重通过让农民享受实惠来带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重点拓展手机银行农村市场

四、加大对电子银行的宣传力度

第三章、2013年各金融机构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国有商业银行 第二节、股份制银行 第三节、邮政储蓄银行 第四节、城商行及省联社 第五节、农村信用社 第六节、其他金融机构

第四章、农村网点竞争力提升及转型策略分析 第一节、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分层研究

一、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分层态势

二、县域银行网点布局分层现象及其差异模型分析 第二节、农村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提升农村网点竞争力的必要性分析

二、农村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

1、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加大考核激励力度

2、以服务客户为着力点,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贡献度

3、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团结有力的集体

4、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强化合规履职意识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3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第三节、农村网点的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一、农村网点转型势在必行

二、农村网点转型的难点分析

1、经营理念的制约

2、业务流程的制约

3、人员素质的制约

4、技术手段的制约

三、农村网点转型策略研究

1、思想理念转型。观念决定思路

2、经营定位转型

3、业务流程转型

4、服务层次转型

5、员工素质转型

6、风险管理转型

第五章、农村电子银行服务创新及客户维护策略分析 第一节、完善电子银行服务功能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迁移已有柜台业务

二、同步设计网点和电子银行两个渠道产品

三、创新适合电子银行渠道特点的服务产品 第二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分析

一、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产品的技术特性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2、客户自助完成金融交易的特性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3、产品的实用特性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4、产品更新快速的特性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5、产品注册流程长的特性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二、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建立的紧迫性

1、银行品牌与形象建设的紧迫要求

2、实现业务有效发展的紧迫要求

3、改变客户服务现状的紧迫要求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4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三、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建立的设想

1、构建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的总体原则

2、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体系

3、建立有效的电子银行售后服务的工作流程

4、建立有效的售后服务机制

第三节、农村电子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策略分析

一、农民工电子银行金融需求调研

二、有针对性的开展客户关系维护

第六章、农村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2013年国内互联网的安全环境分析

一、个人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二、农村互联网安全不容乐观

第二节、现阶段国内电子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分析

一、操作系统风险

二、数据库风险

三、核心系统风险

四、网络传输风险

六、应用软件服务器风险

第三节、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农民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二、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

三、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

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好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

五、开发电子银行业务保险市场

六、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容忍一定程度的风险量

七、大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四节、案例分析: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机制及程序的构建

一、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程序

第二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研究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5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第七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态势研究 第一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电子商务内涵

二、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三、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

1、在农村实行电子商务的方法

2、农村电子商务应具备的特点 第二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分析 第三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有可为

一、农村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二、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大

三、有强有力的政策和实践做指导

第四节、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电子商务的挑战及对策

一、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形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第五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一、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应遵循的原则

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第八章、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模式分析.第一节、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二节、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主要特点分析 第三节、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模式及注意点分析 第九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关键要素及评价指标分析 第一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及其发展演进模型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素分析

1、核心要素分析

2、外围要素分析

第二节、农村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6页,共7页

价值 责任 务实 创新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区域农村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国内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2、指标体系构造原则

三、构建农村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第十章、案例剖析:沙集模式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借鉴 第一节、沙集模式剖析

一、沙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二、沙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三、沙集模式继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第二节、沙集镇农村电子商务的理论支撑

一、沙集镇农村电子商务理论模型

二、沙集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探索

第三节、沙集模式的成功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借鉴

北京中研科华经济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人:

咨询电话:010-56293032 第7页,共7页

第19篇: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市峡口镇东滩村、西滩村、草台子村是我市高氟病区之一。该区域地处•••市南端, 北与•••镇相连,南至牛首山北麓,东与利通区金积镇相邻。峡口镇是一个回族聚居地,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改水区域内

共有3个行政村20个生产小组,计7179人,区域内地势较低,受东干渠影响,地下水位较高,为高氟富集地带,浅层地下水是群众饮水的主要水源,长期饮用易造成牙齿磨损、碎裂或脱落,影响消化功能障碍,活动受限,骨质增生,角膜、肌腱、韧带钙化,弯腰驼背,肢体和骨盆变形,甚至瘫痪,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当地群众要求改水的呼声很高。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关于《##第二期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编报工作安排意见》,•••市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院会同•••市水利局于二00三年十一月对•••市峡口镇东滩村、西滩村、草台子村饮水解困项目工程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

本次设计确定峡口镇东、西滩村人饮解困工程的设计基准年为2004年,设计水平年为2024年,设计供水保证率为95%。设计水源为峡口镇谭桥村三队农路与西大路交界处,新打机井1眼,经计算确定引水规模为328.08m3/d,需新建150m3蓄水池一处,新建管理房151.88m2,各类阀井324座,铺设upvc干支管线43.42km,管道穿路渠沟工程340处。工程完成土方7.51m3,砼273m3,浆砌石634.4m3,需用钢材21.36t,upvc管材29.88t,工程估算总投资321.7万元。

工程建设完成后,将有效改善这一地区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点这里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0篇: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性质的学校,辖四个自然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子女,生源多来自于农村。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读和写的教学基本上仍属于分离式的,而且有偏重阅读而轻写作的倾向,虽然已进入课改阶段,但观念行为仍有大部分停留于应试教学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何开辟一条省时、易行、学生愿意学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呢?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启发。阅读和习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习作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借鉴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

写的结合,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制定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深入课堂教学实践,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三)课题巩固推广阶段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分析课题研究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案例、反思、小结,并将经验推广。

(四)课题总结阶段

将经验进行梳理,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本次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本次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某些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读写结合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今后还应该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此次课题研究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还将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农村研究报告范文.doc》
农村研究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