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改革范文

2022-10-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现行医疗保障的调查报告

0831221508电气2高佳男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已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誉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其在实践领域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新政策的推行在一定范围内遭遇困境,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调查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字】:农村、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增长幅度、政府、经济发展 正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

报销标准:采用起付线、超过起付线部分分段支付、最高限额额封顶的办法,每人每年累计最高给付限额为¥15000.00元,具体标准为:

1、500元及以下,不予报销;

2、501元至5000元部分报销20%;

3、5001元至10000元部分报销30%;

4、10001元至20000元部分报销40%;20001元以上部分报销50%。在一个结算年度内有效住院费用达到¥40000.00元以上,并且由于大病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者,还可申请大病救助。

报销方法:病人出院时,需开住院发票及住院期间病人费用汇总清单;随带病历,本人身份证,合作医疗证,转院证明,各种跌伤、撞伤还需村(或学校)证明,

一般每月5日、15日、25日报销,如有特殊也可随时报销。特殊病种门诊报销时,除以上有关材料外,医院必须出具医疗证明单。全年可多次报销,累加支付。

其次,我们针对我国现行医疗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我国农村现行医疗保障现状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

(二)对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从公共选择理论的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相关行动主体分为三方利益集团,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政策目标群体——农民群众,从三方利益集团的各自利益出发分析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执行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中央政府:从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发展可以看出,事实上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中央政府投入的绝对值是一直在增加的。从建国初期的完全依靠集体经济和土地为基础的家庭保障,到后来集体经济瓦解以后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个进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能够重新构建起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农村医疗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性,理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供给的责任,也只有政府主导的提供方式最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的价值。但是中央政府承担的众多社会管理责任中,农村医疗保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大量社会公共事务涌现,其解决都需要财政力量的支持,在政府财政并不宽裕的约束条件下,用于社会保障的资源是比较

有限的。为解决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问题,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能力,2002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在实践运行领域,与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相比,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投入显得刚性不足[4]。尽管政府资金从无到有,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占有了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更大的比例,但以现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大病重病的医疗支出对家庭收入而言,政府在有限的财政约束的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资源投入依然是不够的。

2.地方政府:自198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后,财政经费逐级下方给省县乡各级政府自行支配,90年代初,乡政府成为了“分灶吃饭”的一级独立财政,卫生经费也划拨到乡政府直接管理。但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基层政府财力很弱,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基层政府财政吃紧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维持基本的机构运作都出现困难,根本没有财力投入农村医疗保障。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有财政支付能力的政府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而使财力更多的倾注于其他领域,缺乏法律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和监督管理措施往往使地方政府忽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在试点推行的阶段,上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下达硬性指标的方式还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5],在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拨款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为前提,而地方政府资金到位以农民个人缴费提前到位为条件的筹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克服谁也不愿先出资的“囚徒困境”,可能会以“垫资”方式“套取”中央财政资金[6],使“民心工程”在运行中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钓鱼工程”,严重影响新型合作医疗的质量和公共政策信誉。但在监督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利益在短期内并不会遭受损失,甚至可能会因虚高的参合率而获得更多收益。

3.农民个体: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医疗保障匮乏的时期对其的需求是强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样是建立在农民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之上,建立在他们对该项制度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的比较之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

现在采取的是中央、地方、农民三方各承担1/3的方式,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体出资也作为一种可行的筹资渠道,尽管农民的出资数额在绝对值上并不算高,但它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支出中的比例并不低,医疗支出不仅是每个农民甚至可以说是每个生命个体健康发展必需的,但对农民而言医疗消费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消费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7],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要农民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期支付,是部分农民不会接受的选择。农民是一个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着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合作医疗能够报销60%~100%的医药费用,然而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4194万人次13.94亿元的医药报销费用占筹资总额的46.14%,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实际的报销比例与期望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衡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8]。再有,在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合作医疗基金被挪用、贪污的现象,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是一种新的尝试,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未能及时制定并有效的得以执行,使得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心存疑虑,缺乏信任,担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平、公正、持久、高效和方便的问题,担心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预期的风险较大不能超越甚至抵减预期付出成本的情况下,农民的参合热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最后,对于我们所调查的我国农村现行医疗保障运行中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给出建议以有助于解决问题。

办好农村医疗事关农村的长足发展,也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村医疗保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以及其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了解农村医疗的现状的前提下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更好的服务于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推荐第2篇: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作者:马吉

参与人员: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2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

调查对象:海龙村当地居民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家乡湛江市太平镇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太平镇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开展“十二五”计划,推进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医疗问题这一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生命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旧的医疗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经济逐渐脱轨,呈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医疗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展这次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也是了解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50份,采用现场填写机制,实际回收份数为50份,发放对象为海王村当地居民。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年龄阶层

统计结果显示村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年,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历史地理背景调查,基本符合情况,由于调查总样份数限制可能出现少量偏差

2.是否参加医保

根据分析统计得出参与调查的人群,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参加了各类医保,可以得出当地医保参保工作落实十分到位

3.就诊场所选择

大部分人选择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约占总调查人数比的百分之六十,有约百分之三十

的人选择到私立诊所,只有约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对此表示持无所谓态度,这表示了国立大型医院在群众心中仍然具有权威性,但仍然需要改善加强

4.对医保的减负作用的认识

所有人都选择了认为医保对于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有作用

5.是否到过定点医院看病

令人失望的是这一条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了是,结合后面的建议和意见栏分析原因得出,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定点医院总量太少,分布太散,相隔聚居地太远,往返车费等成本太高所造成的

6.关于医疗报销

只有少部分约百分之三十的人表示知道并曾到过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报销,大部分的人表示不清楚报销的具体流程,不知道该如何报销。这说明了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具体落实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好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的工作

7.关于当地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医疗设备少且落后,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说明了我过农村地区医疗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8.医疗机构数目及距离

当地医疗机构数目为2家,定点医院距离当地一百公里以内,相对于一个村级单位来说,目前比较乐观

9.建议与意见

关于医疗改革,群众们关心最多的仍然是关于医疗费用、报销以及医疗水准。当地群众普遍希望看病费用有所下调,报销途径多样化,增加定点医院数量,提高当地的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

四、思考

A.目前农村医疗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新农合”制度目前在全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也出现不少难以避免的问题,并严重滞后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的步伐,亟待加以解决。据调查,目前有六大因素,致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步履维艰”。

1.基金筹集难以快速到位

“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以户为单位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并以户为单位给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颁发《合作医疗证》。但是在农村户籍统计中,普遍存在着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出入较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央、省、市财政补贴难以快速到位。

2.部分边远地区参合率偏低

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存有疑虑,主要表现在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和共济意识淡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合作医疗提供的保证低、补偿中手续繁琐,以及前些年乡村干部乱收费、乱摊派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医疗

政策持怀疑态度。据统计,富平县梅家坪镇参合率仅为73%,全县倒数第一。参合率偏低,统筹资金到账少,必然影响农民的医疗赔付率标准。

3.参保期限制约新生婴儿享受

按政策规定,一年一保,中途不接收新的参合人员。因此,在“新农合”医疗资金缴费期限后出生的婴儿,就不能参加“新农合”,这就意味着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不能得到大病医疗的保障,而此时新生婴儿患大病的机率是最高的。

4.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报销金额对于大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患病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6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能有效满足参合农民的需求。

另外,对大病患者来说,报销的封顶线太低也使得“新农合”缺乏保障力度。例如临潼区报销封顶线为1.5万元,而农民大病治疗费往往高达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5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封顶线太低。

5.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

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目前,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但是“新农合”医疗规定区县外就医报销起付线远远高于本地,而且报销手续繁杂,使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感受“新农合”政策的优惠。如临潼区西泉镇三园村农民宣云英反映,她在西安开元商场上班已经5年了,平时看病都是在西安,年初自己与家人一起参加临潼区的新型合作医疗,3月份因胆结石急性发作在西安就近入院做了手术,花费6000多元,至今报销不了。

6.定点医院数量稀少

因“新农合”定点医院数量少,医疗价格贵,服务态度差,导致农民在一般小病的治疗上更倾向于就近原则。临潼区定点二级医疗机构仅有5家,农民日常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或个体医生,且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难以承担“新农合”医疗患者就诊的重任,往往耽误病情。 此外,目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来源于本系统基层单位,多为临时抽调人员,队伍不稳定,办公条件简陋,县乡两级办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

B.改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建议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运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资机制,使合作医疗成为“低水平,广覆盖”的人人能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制度。简化区外就医报销手续,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农民能够感受“新农合”的现实利益,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机制。此外,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

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致谢

在本次实践调查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政府以及其部分村民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表

1亲爱的朋友,欢迎参加调查问卷活动,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合适的选项下打√,谢谢您的合作!(可以多项选择)

1、您的年龄

A、老年B、中年C、青少年

2、您有没有参加医保

A、有B、没有

3、请问您生病时一般会选择到何种医疗机构就诊

A、大型公立医院B、私人诊所C、无所谓

4、您觉得医保对于医疗负担有减轻作用吗

A、有B、没有

5、您是否到定点医院看过病

A、有B、没有C、其他

6、看病后是在定点医院报销还是去其他地方报销

A、定点医院

B、没有报销过C、没地方报销D、其他地方

E、不知道报销这回事

7、当地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有哪些不足

A、条件差,设备少B、技术水平低C、缺少医药D、没有

8、你认为如何改革农村医疗比较好

A、降低药价B、多引进优秀人才资源C、加强管理D、增加医疗器械E、健全医疗制度

9、你所在的村有几家医疗机构

A、没有B、1到2家C、3家及以上

10、定点医院离村子有多远

A、十公里以内B、五十公里以内C、一百公里以内D、一百公里以上 对于医疗改革,您还有何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以2000年为例,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2%。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额中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占12.4%。200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 [1]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力有限。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1509.8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566.9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仅就2000年5岁前儿童死亡前治疗情况为例,农村56.6%的孩子是死在家里,而城市91.3%的孩子是死在医院里。至此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

1.3 农村人口变动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这样一来,老年病及儿科病相对较多,而且这两类人群也是发病的高危人群。部分农村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还很高,以艾滋病为例,预防医学专家估算,全国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0%左右在农村。[2]

1.4 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 2003年暴发流行的“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非典”没有首先大面积地攻击农村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农村防疫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是农民预防疾病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现在的“禽流感”也一样,面临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农村。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体制是当务之急。

2 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不足。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山西有家中心卫生院提供了这样一份清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了3540元;九十年代,国家没有投资。现在这家卫生院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纯属危房,设备也已经落后。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3]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 [4]

3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那么三级医疗机构将不复存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必将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上出现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乡这一级应该建立一个办公室,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机构可以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不直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而是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完善各种补助核实等等。

3.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金到位固然重要,但是合理利用更重要。改变了三级医疗救助体系,相对于其他两级的投入固然增多,但在改变这种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比如有的农村,离县城特别远,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其实是加大了农民就医的难度,弊大于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有实力的县级直属医院,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农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党中央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 疗救助的意见已经说明这一点。因此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出台。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5]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2003,12:4-8.

2 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183):566-567.

3 蒯世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4(172):16-18.

4 康楚云,王晓莉,李子贵.105个项目县村卫生人员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232):46-48.

5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3,11:18.

一、药价虚高导致基本医疗尚未惠及农村和农民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问题。可为什么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异巨大,目前从全局上看已成为制约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有40%至60%甚至更高比例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尤其在贫困山区,由于无力支付医药费,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比例达72%,应住院未住院的有89%。所以,高昂的医药费用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由于药价虚高造成的农民“看病难”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二、药品价格虚高,对农民疑难杂症的医治将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农村销售的药品大多数是一些很普通很普通的常规药品,这类药品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显得有些力不存心,但是,稍好一点的药品一盒相当于有些贫困地区农民一年的收入,国家对农民每年30元的补贴还买不来一盒药,这样的药品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只能是在家中等死,国家号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药品价格过高也是导致农村医疗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药品价格的虚高,对突发性疫情的监控弱、反应慢。

由于用于农村一些对传染性疾病、突发性疾病防治的药品价格虚高,导致了农村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非常薄弱。2003年爆发的“非典”侥幸没有在农村大面积流行。去年我国许多省份都大面积暴发禽流感,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农村一旦出现疫情,以目前广泛虚高的药品价格,国家全部承担明显不可能,农民自己掏钱又不现实,这样一来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受害的就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后果将不堪设想。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增收工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目前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狠抓农民减负增收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应由社会提供给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严重缺位,导致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今年的两会,国家极力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制药企业的大力支持。

一、以公共投入为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监控和防治传染病、提供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状况,只能通过政府干预、运用公共财政、地方企业参与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整个卫生防御体系的网底,建立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各区自身需要,也是一个全局的需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规范农村用药价格体系,加强对农村药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药检、物价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确保农村用药价格的规范性、合理性,防止某些药品、某些制药企业在农村用药方面的垄断地位,两部门应该在农民就医看病相对集中的医院、药店、卫生所等场所公示药品的价格,不间断的查处一些虚高价格的制药企业、药店、医院及卫生所,同时,药检、物价等部门应不定期的印发一些农村用药的价格目录,正规的购药渠道等常识,

三、适当调整政策,尝试地方低价制药企业介入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政策,尝试让地方制药企业的闲散资源介入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民用药的普及性、安全性出发,让一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降低药价,提供安全用药知识,同时,联合一些大的制药企业在自愿、互助、公开和服务的原则下,在农村治病和买药就像买馒头一样是每个农民都可以得到的实惠,这就是必康的“馒头论”,这一天就是农村医疗改革的春天。

第一,我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应该扩大覆盖面。现在农村大量发生的是慢性病、多见病,如何只报销大病、只报销住院费,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因此,大病也应该统筹,小病也应该统筹,急性病要统筹,慢性病也应该统筹。

第二,应降低起报的门槛。由于农民的承受能力很低,几百块钱他花不起。

第三,峰顶的限额要提高,对于确实要花多的大病,使他也能够有报销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点就是必须提高、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施的配套建设。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卫生费用70%都在城市,可是农村的人口占70%,70%的农村人口只占我们国家医疗资源30%。所以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如果不从医疗机构的建设上解决,以及设备非常落后,医院非常落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五,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还必须配套提高医疗人员的待遇。,目前看起来好象都已经加大了力度,譬如说,目前国家补助从10块提高到20块了,而且按照今年的规划,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投资也要加大,未来五年将要投资200亿,解决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建设问题。但是这200个亿,一年就40亿,但是那么多乡、那么多个县卫生院分下来够不够呢?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从目前国家领导和国家一系列的文件来看,对农村卫生都非常重视,首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需要城乡和谐,现在农村都看不起病。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统计,48.9%的人有病不去医院,而且大部分在农村,这是卫生部一个副部长讲的,60—80%的农民不去医院看病,而在家里面病死。这样的状况怎么构建城乡和谐?

现在非常强调,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怎么反哺?我们要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实际上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我认为又是“三农”当中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不去加强,不去想一个根本的办法去解决,那么,“三农”问题仍然会停留在口头上,成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那么我们农村医疗也为成为一个“口号医疗”。

通过对农村医疗现况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经费不足,布局不合理,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及农村医疗人才缺乏为著,同时还暴露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体制,及农村医疗保险不够健全。 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0元增加到1 509.80元,增长了2.20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0元、566.90元增加到79元和2 891元,增长了6.20倍和5.10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1 政府投入不足

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 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1]。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

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0%,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0%。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0%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0%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0%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0%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2]。 3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

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关键在保大病,保贫。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资金来源问题,还是多方筹集,以政府,个人和社会为主。其实这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改革后的农村三级救助体系相一致,小病基本不保,农民在村卫生室解决就行,关键是管好这级机构。大病可以直接上县和县直属医院看病,

1、在参加的原则上,由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逐步转变成强制性,从而降低收缴参合费的成本。

强制和自愿各有优劣。强制性的好处是,能够减少资金动员和收缴的成本,避免个体的逆向选择以及不负责行为对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但是,强制性限制了个人可以选择的机会;失去了对管理者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遵守许诺的压力交易成本。鉴于过去屡次强制性实践都没有好的结果,央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上要求实行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原则可能因为逆向选择而难以分散风险。商业医疗保险采取“自愿”投保原则,但几乎所有商业医疗保险都变相地将6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排斥在保险范围外,因为在“自愿”投保原则下,覆盖全年龄人群的结果将是高危人群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从而达不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参保,已经体现强制性的特征。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特点就是参加的强制性,是法定的必须参加的项目。

2、改进补偿方式与补偿范围为了降低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建议逐步取消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中的家庭账户和强制体检。

3、完善监管机制

应建立一种机制,有效地约束医疗机构过度提供服务和消费者过度利用服务的行为。从维护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技术规范的落实,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维护农民的健康。二是规范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诊断、合理治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最大、最好的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真正使参合农民受益,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宗旨。四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的运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协调一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满意、医疗机构满意、政府满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 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上,应遵循基于规则、机构独立、与被监管者保持距离这些现代监管体制的核心特征,设立一个中立的监管机构。该机构的运行全部依赖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在监管内容方面,应该建立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准入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公共补贴监管、不分配利润政策监管等。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以保证这项制度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职工作机构。其次,实行钱账分离的资金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管理杂志 2004年10月第2

推荐第4篇:农村医疗改革[1]

农村医疗改革

从2000年2月开始,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作为《提高中国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服务能力的试点研究》项目。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安徽省肥西县作为该项目的试点县,效果如何?本报记者作了专题采访———

为了农民看病不再愁

———透视安徽肥西县农村医疗改革

本报记者 蔡小伟

农民防病治病困惑多

安徽肥西县孙集乡英塘村农民程志明至今还在困惑和后悔。去年,他因农药中毒找一名个体医生治疗。这名庸医治疗时大量使用阿托品,导致程志明阿托品中毒,不仅额外搭上400多元医药费,还留下了后遗症。

面对农村就医不方便、看病质量无保证的现状,像程志明这样困惑的农民为数不少。

肥西县是一个有90万农民的大县。截至1999年6月,全县村级医疗点中约40%无执业许可证,执业人员中约45%没有专业学历。卫生资源无序分布,有些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诊所,有些村却连一个医疗点也没有。

县卫生部门在对董岗、严店、丰乐等乡镇的村级卫生机构状况作调查时发现,村级卫生机构在医疗质量、医疗范围、医疗时间、医护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董岗乡有13家村卫生室,调查时有8家门锁着;抽检24种药品,不合格的有6个批次,还看到有些药贩上门推销来路不正的药品;13家卫生室均没有高压灭菌设备,没有紫外线灯管;抽检14份消毒标本,竟有12份有致病菌生长,有的诊所注射器只用热水烫烫就给病人注射;价格混乱,收费奇高,平均每张输液处方比国家规定多收22元。这样差的卫生医疗条件,治病效果可想而知。1999年,肥西县农村孕妇死亡率高达万分之六。

肥西县卫生局局长、中国农村卫生院运营机制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徐杰说:“村级卫生服务必须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综合性、可及性、持续性和非营利性,可目前一些村级卫生室却做不到这一点。这样的医疗管理体制一定要改革和完善。”基于此,肥西县从去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推行医疗改革,走上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道路。

一体化管理造就“联合舰队”

瘦瘦的金永生一身白大褂,服务证端正地戴在胸前。这位曾是个体医生的严店乡苏小村卫生站站长,对村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深有体会。他开个体诊所时每天的病人仅两三个,只好半休,久而久之,病人越来越少。而现在他管理的卫生站面积近200平方米,病房明亮洁净,4个临床医生分工明确;药由乡卫生院供应,实行24小时开诊,一天要接待80多名病人。金永生告诉记者:“我是一路闯关才挂上这块服务证的,别小看这服务证,它使我们有了乡卫生院医生的责任感和信誉度。”

肥西县推行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指的是乡镇卫生院通过全面管理村级卫生服务,使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相辅相成。

他们按照5000人口或半径2000米的社区设置一所卫生站的标准,以几个自然村为一个服务单元,对居民的卫生服务作出统筹规划。卫生站面积要不少于80平方米,内部结构应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值班室、资料室。卫生站执业人员为3至4人,通过在乡村医生中考试、考核择优录取。全县由原先的813个村级诊所、929名从业人员整编为200个村级诊所、720名执业人员。调整后,乡与村之间建立了一个管理链,并通过这个管理链来实现对农民卫生服务的改善。卫生站是独立的核算单位,但人事、财务、药品、资产、培训、诊疗等由乡卫生院统一管理。

在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里,记者看到一张红蓝线条的示意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管理程序和各自的权利义务。同时,对原有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这个管理链的中心目的是借助县级医疗机构、乡卫生院在卫生服务管理上的辐射和扩张功能,通过抓大带小、抓大帮小把农村卫生站带起来,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的“联合舰队”。

孙集乡卫生院一直想对全乡的农民进行一次乙肝病的普查,但苦于无人力进行宣传和动员。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后,各村卫生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夏天,他们深入农户家进行宣传,有4900多名农民主动到乡卫生院进行了乙肝普查和预防接种。

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严店乡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乡的诊所集中在农村小集镇,而偏远地区医疗网点非常缺乏;在医疗结构上,集中于能够赚钱的行医买药项目,那些无利可图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卫生服务如防疫、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服务资源却严重不足。这种弊端在实行一体化管理前是无法解决的。

如今,肥西的农民看病方便多了,一般不出2公里都能找到卫生站,24小时有医生候诊。许多卫生站还公开承诺:“让农民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今年9月上旬,记者在苏小村卫生站遇到外来打工的农民单世珍。她说,回到家发现女儿病了,急忙把孩子送到苏小村卫生站。经过治疗,很快就医好了女儿的病。她搂着宝贝女儿,拿出张药方递给记者,上面标明的批价为6元6角钱。她说,两年前她也生过一场病,当时村里的个体医生卖了上百元的药给她,吃后却引起药物反应,差点出大事。

通过推行一体化管理,在肥西县农村,不仅治疗条件改善了,而且疾病预防工作也加强了。肥西县强调“非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和引导村卫生站在这一领域拓展,服务向站外延伸。他们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在全县推行集中接种,进行大规模的卫生宣传等等,使农民的疾病预防得到了加强。

前不久,红星村农民胡成会突然觉得右下腹痛,他想到症状和卫生宣传上说的阑尾炎相似,急忙来到慈山卫生站,经检查果然是阑尾炎,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他笑着说,常听听卫生站的宣传,自己也快成为半个医生了。

点评:整合资源是步好棋

王斌来

平时要防病,病了要就医,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在乡村,农民防病治病却不是件简单事。医疗费用太高,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医疗点,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桩桩都是烦心事。面对这样的现状,农村群众难免会困惑:得个头痛脑热怎么办?到城里医院看病,又搭工夫又费钱;找个小诊所看看或干脆忍着,又怕延误治疗变成大病。

肥西县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这步棋走得好,不但解除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而且拓宽了农村卫生服务的层面,填补了预防保健这一空白。

肥西县的农村医疗服务之所以呈现出医患双方均满意的良性循环局面,得益于整合农村卫生资源。通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医疗网点,培养了一批医护人才。农民看病难,主要是农村医疗资源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肥西县的改革看,在没有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的前提下,813个村级诊所整编为200个村级诊所,929名从业人员减成720名执业人员,非但没有削弱医疗力量,反而大大加强了卫生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整合医疗资源后,出现了一连串的变化:精减了不合条件的诊所和医护人员后,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改观;通过合理布局,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每个医疗网点和医护人员的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指导与监管,有效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所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践证明,完全用市场化的办法或完全由政府部门统起来管理效果并不好。应该说,肥西县在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方面作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当然,这一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民不再为看病发愁。

《人民日报》 (2001年09月24日第二版)

农村医疗改革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6:49

鲍卫华 罗 旭 杨志平周 琳 2005-12-13 13:04:27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年10月第2卷第10

【摘要】 通过对农村医疗现况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经费不足,布局不合理,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及农村医疗人才缺乏为著,同时还暴露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体制,及农村医疗保险不够健全。

关键词 农村医疗 农村医疗救助体系

1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现状

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以2000年为例,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2%。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额中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占12.4%。200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 [1] 。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力有限。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1509.8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566.9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仅就2000年5岁前儿童死亡前治疗情况为例,农村56.6%的孩子是死在家里,而城市91.3%的孩子是死在医院里。至此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 。

1.3 农村人口变动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这样一来,老年病及儿科病相对较多,而且这两类人群也是发病的高危人群。部分农村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还很高,如结核病、乙型肝炎、艾滋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艾滋病为例,预防医学专家估算,全国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0%左右在农村。同时,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血吸虫等重点地方病分布很广,危害很大,现症病人总数达到5100万。与此同时又面临一些新的疾病的困扰,如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2] 。

1.4 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 2003年暴发流行的“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非典”没有首先大面积地攻击农村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农村防疫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农村防治“非典”的第一个压力是一旦出现病例,乡村医疗机构是否有能力控制医院内感染,阻止病毒流向社区。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是农民预防疾病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现在的“禽流感”也一样,面临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农村。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体制是当务之急。

2 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不足。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山西有家中心卫生院提供了这样一份清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了3540元;九十年代,国家没有投资。现在这家卫生院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纯属危房,设备也已经落后。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3] 。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 [4] 。

3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那么三级医疗机构将不复存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必将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上出现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乡这一级应该建立一个办公室,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机构可以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不直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而是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完善各种补助核实等等。

3.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筹集资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首先必须确保政府投入力度,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从社会各处筹集资金。

资金到位固然重要,但是合理利用更重要。改变了三级医疗救助体系,相对于其他两级的投入固然增多,但在改变这种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比如有的农村,离县城特别远,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其实是加大了农民就医的难度,弊大于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有实力的县级直属医院,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农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党中央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 疗救助的意见已经说明这一点。因此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出台。从意见的原则和目标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

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5] 。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关键在保大病,保贫。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资金来源问题,还是多方筹集,以政府,个人和社会为主。其实这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改革后的农村三级救助体系相一致,小病基本不保,农民在村卫生室解决就行,关键是管好这级机构。大病可以直接上县和县直属医院看病,这样一来报销保障之类的也好解决。当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试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2003,12:4-8.

2 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183):566-567. 3 蒯世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4(172):16-18. 4 康楚云,王晓莉,李子贵.105个项目县村卫生人员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232):46-48. 5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3,11:18.

作者单位:1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 2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 3116021大连解放军210医院医教部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610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最新一份农村医疗改革网路调查报告显示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有所认识的人占到65.4%,而一无所知的人占到23.1%;医改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只占到39.4%,56.7%的人认为没有带来什么益处;有56.7%的人认为现今的医改不尽人意,觉得医改成功的人只占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2011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 ,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四、总结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对农村医改也正处于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在实行医改后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60%的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政府和人民去面对。我们相信新的农村医改一定取得成功的,改变现有的看病难,病则返穷的现状。陈竺说现代医院管理最终将走向董事会体制,大医院和基层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Article/zjbgdcbg/82965.htm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

2008-02-27 21:33:52 来源: 中国政府网 网友评论 3 条 点击查看

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今年要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救治、关爱措施,坚决遏制艾滋病蔓延。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购销秩序,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调查报告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最近,我们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卫生事业近年来发展虽然较快,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相当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一、我县农村卫生改革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突出抓了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县卫生工作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一是全面推进了农村卫生院体制改革。理顺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人、财、物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从XX年7月开始,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的工资纳入了县财政全额拨款,确保了队伍稳定;妥善解决了农村卫生院干部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卫生院院长、防保专干实行竞聘上岗,激活了乡镇卫生院的人事机制。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在抓好以“非典”、霍乱为重点的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同时,我县进一步抓了麻风病、地方病、结核病、性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等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农村计划免疫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降消”工作,提高了全县妇幼保健水平。住院分娩率提高到85.07%,比上年提高5%,孕产妇死亡率为61.36/10万,婴儿死亡率为17.96‰。

三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25个乡镇均建有卫生院,其中乡镇卫生院21所,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占地面积33961m2,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5366m2,有294个村设有卫生室442个。朗江、岩头、金子岩、王家坪卫生院新建了业务综合楼;堡子、团河、广坪等三个中心卫生院被列入国家和省中心卫生院建设发展项目,每个卫生院投入20万元对房屋进行维修改造和添置设备;蒲稳、坪村、若水、岩头等卫生院去年共投入30余万元维修房屋,添置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是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我县对农村卫生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每村设一个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负责本辖区的预防保健工作,将其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专干的责任心,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完善。

二、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农村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全县乡镇卫生院298名在职干部职工中,从职称上看,具有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人员分别为17人、219人和62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所占比例分别为6%、73%和21%,中级以上人才太少,无职称人员太多,而且分布不合理,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卫生院;从学历上看,卫生院专科、中专和无学历人员分别是29人、187人和82人,所占比例分别是10%、63%和27%,村卫生室中专学历60人,大专学历3人,无学历人员379人;从取得执业资格上看,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分别是69人和6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3%,村卫生室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2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13人,部分医务人员是半路出家、子承父业,村卫室基本上属“土郎中”坐堂;从年龄层次结构上看,医技人员的“老、中、青”搭配不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医技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医生,已接近退休年龄,年轻的骨干医生还没有培养起来,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医疗设备相当陈旧。目前大多数卫生院主要还是靠“老三件”(即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来开展工作,已配备“大三件”(即心电图、x光机、b超机)的为数不多,配备x光机的有10所卫生院,心电图的9所卫生院,b超机的13所卫生院,而且绝大多数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购置,使用时间过长,诊断准确性差;配备其他更高档一点设备的卫生院更是少之又少。二是房屋破损严重。绝大多数卫生院使用的房屋是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据统计,目前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15366.3m2,其中危房面积达3808.6m2,占整个用房面积的25%。还有两个卫生院连住房都没有(即马鞍镇卫生院和洒溪乡卫生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生存举步维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卫生事业投入应占到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而我县仅2%左右,且呈逐年减少之势,如XX年财政预算为72万元,XX年68万元,XX年64万元,XX年60万元。这些资金用于防保专干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开支后,能够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资金所剩无几。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或内部管理不善、人员包袱重、业务量小,乡镇卫生院负债累累,生存十分艰难。据初步统计,全县卫生院负债达200万元,部分卫生院已资不抵债,其中朗江博爱卫生院、沙溪卫生院、岩头卫生院和王家坪卫生院负债分别达34万元、18万元、20万元和22万元。目前收支略有节余的卫生院仅有4所,收支平衡的7所,14所卫生院亏损。

4、医疗市场混乱,医疗环境较差。无证行医、非法行医现象突出,部分卫生院门诊过多过滥,特别是农村诊所使用假冒伪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较普遍。由于农村地域广,农民居住分散,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和漏洞。医疗市场的混乱,既对农村卫生机构造成严重冲击,又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一些部门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四乱”现象比较突出,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经营秩序,加重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

三、加强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搞好规划,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2、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要推进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砸烂“铁交椅”,大力推行公选院长制、竞争上岗制,并对院长、防保专干继续实行末位淘汰制管理,进一步完善院长、专干的业绩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将淘汰的岗位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要创新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模式,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改变过来由政府包办包揽的局面,并可考虑在稳定公益性营运机构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能人领办乡镇卫生院,用市场的办法促进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优胜劣汰,还可考虑把村级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探索一体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要深化卫生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调动广大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的统一配置,保证各乡镇均有比例合适的技术骨干,保证农民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要逐步开展合作医疗、大病统筹或其它医疗保障制度,改变目前农民群众“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状,确保农民看得起病。

3、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提高整体功能。据测(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算,初步建好全县乡镇卫生院共需1651万元,其中添置设备793台件、需资金953万元;改扩建房屋1080m2 ,需资金596万元;培训各类卫技人员68人,需资金102万元。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筹措数额这样巨大的资金,必须多管齐下,既要调整县乡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卫生事业费的预算比例,又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还要大力招商引资,鼓励能人、老板和科研人员参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既要突出重点,抓紧建好四个中心卫生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使其成为负责区域内医疗预防、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和紧急救护中心;要统筹兼顾,分批次地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房屋、设备、人员培训等配套建设,完善其整体服务功能。

4、加强卫生法制建设,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增强法制意识,切实加强卫生监管,强化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继续开展医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行医和零售药店坐堂行医,纠正超范围行医,严厉打击游医药贩。整顿和规范卫生院门诊过多过滥的问题,一个卫生院最多只能设1—2个门诊,并实行统一管理。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规范药品采购渠道,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切实降低群众医疗成本。

5、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要形成进修学习机制,拓宽进修学习渠道,每所卫生院每年选送1-2名素质较好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或更高一级医院进修学习,采取带薪或自费形式到专业院校学习深造,提高业务水平。逐年安排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学科带头人,使农村医务人员真正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树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推荐第5篇:wang农村医疗改革

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曾备受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制度,经历了异常坎坷的兴衰历程。今天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回顾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将有助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并最终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可以参考的经验。

(1)第一阶段(1978~2003年)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改革进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就出现了具有卫生合作性质的医药合作社。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不断升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合作医疗曾被写进1978年3月5日由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通知,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集体经济逐渐解体;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此外,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进与普及合作医疗时,也存在着形式主义、一刀切等问题,使得一些人把合作医疗当成“左”的东西而全盘否定。再加上合作医疗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濒临崩溃。

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如何建立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问题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中国对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3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在全国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报告。1994年,为了提供合作医疗立法的理论依据,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省14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跟踪研究。1996年7月,卫生部在河南召开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提出了发展与完善合作医疗的具体措施。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合作医疗对于提高农民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同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发展。

1996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7.1%,覆盖率为9.6%,但全国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市,如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而且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处于春办秋黄、难以持续的局面。卫生部1993年和1998年的卫生服务调查显示,1993年,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9.8%,1998年为6.6%,虽然比最低时的4.8%有所上升,但是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为9.5%,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2)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伴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经济基础,备受世人称赞的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位,使得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从“单层次、低需求”转向“多层次、高需求”,农民对健康更加关注,而轻视预防的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城镇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也不断推动着农村地区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正式施行,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从此有法可依。

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具体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

2006年1月10日,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等7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各省(区、市)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地方财政增加的合作医疗补助经费,应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原则上不由省、市、县按比例平均分摊,不能增加困难县的财政负担”。对补偿方案也进行了调整,“新增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大病统筹基金,也可适当用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提高合作医疗的补助水平。”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进,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它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宏观环境的保证。农村中除了合作医疗还存在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项目,但是由于它们不是改革的关键,所以本章不再加以论述。

特点

第一阶段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笔者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改革进程及阶段特点。

1.第一阶段:1978~1984年 (1)本阶段社会经济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2)改革进程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卫生部门也以此作为契机,根据党的建设路线开始加强对卫生事业的管理。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3)阶段特点

本阶段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时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进行恢复性质的建设工作,1980年之后当建设全面展开使更多的弊端显露出来,重点开始向改革转移,其中主要的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 第二阶段

2.第二阶段:1985~1992年 (1)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

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本阶段社会经济背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加强经济管理到经济体制、科技、教育、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这为1985年中国医改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2)改革进程

标志医改启动的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62号文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

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1985年8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改革中需要划清的几条政策界限》,作为更好贯彻62号文的补充性规定。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文件提出五点: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其中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卫生产业”。这个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卫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这一方案确定了卫生部的基本职能,要求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1989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1989年2月14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七五”时期卫生改革提要》和《卫生部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九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各领域改革的政策。

从1990年开始,卫生改革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在贯彻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同时,总结了卫生改革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要求。同年5月卫生部于成立《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1991—2000)》起草小组,此纲要先后草拟了12稿,不断地征求意见,讨论修改,这个过程对深化各部门对医改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1年,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这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阶段卫生政策的高度总结。 (3)阶段特点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伴随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但是总的来说虽然涉及体制问题,但是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阶段

3.第三阶段:1992~2000年 (1)本阶段社会经济背景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指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卫生医疗领域,继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医疗卫生体制。 (2)改革进程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这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

针对医院注重效益而忽视公益性的倾向,卫生部门内部也展开了一系列争论。争论集中爆发于1993年5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从此以后,医改领域内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逐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被社会各界所讨论。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这些指导思想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基调和依据。

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1993年9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意识。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179号令),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将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3)阶段特点

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解决。 第四阶段

4.第四阶段:2000~2005年 (1)社会经济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执政纲领和路线与日俱进。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演进,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总的卫生费用的比重却在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卫生政策失当,在2000年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开始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的国有医院。此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看病问题突出。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 (2)改革进程

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总体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包括是:《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医疗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药品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及监督管理办法》、《关于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在上述配套文件出台后,国家和地方才有了一些改革举措。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共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1年无锡市政府批转《关于市属医院实行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托管制的构想;2002年年初《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单位投融资改革方案》出台,这也是产权化改革的探索;有关部门在地方进行“医药分开”的试点,按照“医药分家”的模式将药房从医院中剥离,但未获得重大进展。

本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重视,2000年12月卫生部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指导标准》。2001年11月卫生部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试行)》,同年12月印发《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2006年年初,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连续密集出台的这些文件为社区卫生组织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阶段特点

本阶段其实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暴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三改并举也在这一阶段确立并开始大规模实施。医院产权改革是本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从中央文件的印发到地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纯熟。 第五阶段

5.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 (1)社会经济背景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早就存在,但是这一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卫生部内部关于市场化的争论一直都存在,但是从2005年我们开始深入反思的同时,这种争论开始公开化。其中标志性事件是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年医改的总结反思,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种结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争论基础之上,而正是因为这份报告让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

(2)改革进程

2005年,产权改革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月国资管理公司开始托管民营医院改革新模式在上海产生,但是产权改革并不是本阶段的主要内容。

2005年1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做出批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逐渐凸现,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关注较多的是2005年的“3月28日稿”和“7月13日稿”,虽然这两稿都没有对外公布,只是在内部征求意见,但是参与意见征求的专家普遍认为,后者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即更加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除了对公益性质的关注,本阶段还注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管理。2005年被确定为医院管理年,此活动对于促进医院端正办院方向,牢记服务宗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卫生部发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细化了医院的评价指标。2006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要在全国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07年4月卫生部等七部委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意见》,《意见》为扎实推进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医疗机构执业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了贡献。

2005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所以结论是医改并不成功。这一结论印证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结果。

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后来增加到9家机构。5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召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对医改方案进行评审。此后,正式的医改方案一直都在酝酿之中,10月份开始征求专家意见,但是没有公布。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3)阶段特点

本阶段主要是从反思争论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让医改又上了新的台阶,尤其是2006年医改协调小组成立以后,各方积极分析准备,医改的具体方案也在一次次协调和调研中得到了细化。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充满了利益的协调问题,但是随着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出台,我们也有信心期待医改方案的最终出台。

除了主流的改革之外,改革开放后在对医务人员的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革。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有:《护士管理办法》(1993)、《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1997)、《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1999)、《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等。 (4)《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卫生部等五部委23日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我国选出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据了解,此次确定的16个国家试点城市分别是:东部6个,包括辽宁鞍山、上海、江苏镇江、福建厦门、山东潍坊、广东深圳;中部6个,包括黑龙江七台河、安徽芜湖和马鞍山、河南洛阳、湖北鄂州、湖南株洲;西部4个,包括贵州遵义、云南昆明、陕西宝鸡、青海西宁。

社会效应

网民对新医改已提出万余条建议和意见

截至18日18时,人们通过网络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已提交11316条建议和意见。医改方案的落实、医药分开、全民医保、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务人员待遇等是网民们关注度比较集中的问题。

不少网民提出,新医改意见稿应有操作性和可行性。有网民说,改革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不要走形式。还有网民写道,方案的要点在于执行。

一些网民提出,医改首先要解决药价高的问题,而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是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用医药分家的办法。网民“陈山岭”说,应该将诊断治疗和药品彻底分开,医院只是负责诊断治疗疾病,不销售药品,在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药品由医生开出清单,病人到外面的药店自己买。在药品的销售方面,每个销售环节的利润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定。

有网民指出,医药分开可避免医生为了自己收入提成多开药,造成浪费,即医生认真看病,治病救人,药店根据医生处方给卖药。还有网民提出,新医改要保证医生的工资,让医生能全心全意地看好病,而不是看好病人的钱!

网民们还高度关注医疗保障问题,支持实行全民医保。有网民说:政府出台的医保,的确是老百姓的一大福音,能给患者看病减少负担,但是政策到了各地落实是否到位?

有的网民反映,医保中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严重。有网民建议,成立一个“治疗评估机构”来评估那些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病人的治疗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在采用小病大治或者做没有必要的检查等手段来骗取国家财产等。

有的网民写道:“全国实行医疗费用一卡通很好,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举措,适应全国人员流动性大的普遍性,希望能够早日实现。”

此外,网民们还就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等提出许多具体建议。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10月14日至11月14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函及传真等方式递交建议和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之中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并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也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将中国列为倒数第四位。这两份报告使中国的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目前中国医改存在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赢利性不分、医药不分、管办不分。今后的医改方向应在坚持“一个结合、三个分离、三个联动”,即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结合以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将公益性和盈利性医疗机构彻底分离、医药分离、管办分离;同时将医疗改革、医药改革、医保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互相推动。

在部分官员和业界专家的探索中,将公益性医院和盈利性进行严格区分被认为是医改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虽然目前国内90%以上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只有10%左右是民营医院,但所有医院都在追求利润,它的公益性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医疗服务的普遍性也无法实现。这是医改中最受诟病的地方。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改到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医院创收。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和保障体系不完善,医院80%~90%的收入都由自己创收,在这种路子下,医院和医生就只好想方设法从老百姓口袋中来掏钱。

原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特别代表、复旦大学教授陈洁则向记者表示,在新加坡的平民病房中,有的只开着电风扇而用不起空调,但它能保证所有的公民都能看得起病。因此,政府应该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需求就可以由私人医院来提供,两者之间应有相对的分工。因此,现在倡导的公益性、公平性问题和私人资本对医疗领域的投资并不矛盾。[1-3]

推荐第6篇:关于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最新一份农村医疗改革网路调查报告显示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有所认识的人占到65.4%,而一无所知的人占到23.1%;医改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只占到39.4%,56.7%的人认为没有带来什么益处;有56.7%的人认为现今的医改不尽人意,觉得医改成功的人只占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2011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 ,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四、总结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对农村医改也正处于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在实行医改后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60%的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政府和人民去面对。我们相信新的农村医改一定取得成功的,改变现有的看病难,病则返穷的现状。陈竺说现代医院管理最终将走向董事会体制,大医院和基层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推荐第7篇:中国公共政策农村医疗改革

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政策选择

袁露瑶 公管091 2009012340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导向型卫生政策在显现了它的短期效应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而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就使得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局面,面临着许多问题。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医疗政策体制的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地蔓延,养老保障和医疗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更顺畅,农村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是我国奔小康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医疗体制、政策选择、农村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四,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五,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困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医疗保障制度落后、农村医疗保健条件急剧下降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仅占总人口20%的城市人口消费了95%的医疗商品,拥有全国80%的卫生资源;而我国人口总数近80%的农村人口却只拥有20%的卫生

资源,卫生资源配置的失衡非常明显。

随着我国最广泛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的打破,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始重新构建,但这一制度成功地取得却是建立在将广大农民排除在外的基础上,而且医保起付线规定也不合理,一般按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10%设置,而不是根据不同收入段设置不同起付线,对于低保人群而言起付线就相当于他们年收入的50%,负担沉重。

在广大的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的过渡,导致了原有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解体,而基本医保又将他们排除在外,广大农民只能完全自费去“购买”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农村的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急剧下降。

2、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人员经费增长拉动,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农村公共卫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1991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10.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3、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5、药品价格虚高,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的农村销售的药品大多数是一些很普通的常规药品,这类药品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显得有些力不存心,但是,稍好一点的药品一盒相当于有些贫困地区农民一年的收入,国家对农民每年30元的补贴还买不来一盒药,这样的药品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

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

6、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

三、农村医疗改革的政策选择

第一,以公共投入为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第二,规范农村用药价格体系,加强对农村药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药检、物价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确保农村用药价格的规范性、合理性,防止某些药品、某些制药企业在农村用药方面的垄断地位,两部门应该在农民就医看病相对集中的医院、药店、卫生所等场所公示药品的价格,不间断的查处一些虚高价格的制药企业、药店、医院及卫生所,同时,药检、物价等部门应不定期的印发一些农村用药的价格目录,正规的购药渠道等常识,从根本上杜绝要价虚高对农村医疗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适当调整政策,尝试地方低价制药企业介入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政策,尝试让地方制药企业的闲散资源介入农

村合作医疗,从农民用药的普及性、安全性出发,让一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降低药价,提供安全用药知识,同时,联合一些大的制药企业在自愿、互助、公开和服务的原则下,在农村建立一些有规模、有档次、价位低的医药超市,避免新农合再次出现小范围的垄断,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正体现新农合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宗旨,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更减轻了农民用药的压力。

第四,推行免费的预防性服务。

目前各级医院竟相从事能增加收入的治疗性服务,忽视了没有收入的预防性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预防服务功能日益萎缩。这种“重利轻义”的服务倾向,加上缺乏规范化的公众监督和管理,导致群众的满意度极低。防疫是“纯福利事业”,“全国医疗改革会议”已明确规定这一块的经费由政府全包。防疫分为“计划内免疫”和“计划外免疫”两种,“计划外免疫”是根据当地流行病特点所进行的免疫,包括注射乙脑、流脑疫苗等;而“计划内”的卡介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乙脑疫苗及糖丸的注射或分发都是免费的,相应的装备(针头、针管、消毒锅等)也是免费配备的。必须完成政府规定的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而且费用全免。因此,在增加国家免疫资金的同时,要取消一些卫生防疫部门的各种变相收费项目,禁止各级卫生部门提取折扣或把医务人员的工资摊到接种对象身上。应当要求防疫人员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疫情和宣传卫生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强化社会监督。此外,要加强对诸如结核病、乙肝、性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必要时政府应该向传染病专门治疗机构(如结核病医院、性病诊所)发放专项补贴。据统计,目前中国的肺结核患者达6百万,每年死于肺结核病的人数为25万,是世界上第二大肺结核患者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肺结核等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视。

第五,实行大病或重病保险。

在美国曾就如何实施国民健康保险计划有过很大的争论,涉及到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实施、如何利用融资体制推行医疗机构和服务体系的改革等。相当多的健康经济学家,包括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在内,都认为对大灾和重病进行医疗保险是合适的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保险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实际价格,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比由他们自己承担全部费时更多的服务”,但承担范围只限于“大灾”或“重病”。费尔德斯坦指出,承保范围越大,全社会“过度消耗”的医疗服务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也就越大,因为医疗服务的过度消耗会减少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后者的边际效用远胜于前者。目前,中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大病医疗保险试点。我认为,推行农民大病医疗保险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设置最低起投线,但要求实行普遍性的、强制性的推行,阻止任何个人的“搭

便车”行为;二是根据地区和个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的差异以及不同人的服务需求设置若干险种和赔付上限;三是在设定起保线与限定额的同时确定大病的类型与范围。

第六,筹建慈善基金并启动非盈利部门。

非盈利部门发端于美国,是美国社会中那些既非政府也非商业性的机构与组织的总称,它也是被称为第三套系统、独立系统、慈善事业、志愿者系统或社会系统等。其他国家把这种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不少美国人认为,假如没有政府,他们照样活得好,但如果没有非盈利机构,美国就完了。他们把非盈利体系和宪法看成是支撑美国的两个车轮。非盈利体系的角色是多重的,如推动和平、绿色环保、自然灾害救助、公益事业等,但它们的主要功能首先是保护弱势群体,非盈利机构每年花在穷人身上的资金高达十几亿。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非盈利体系的经验和做法,应该由社会而不是政府筹集公共基金,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增开融资渠道。避免象“希望工程”那样出现管理失责和监督虚设的问题,能真正做到善款善用,保证让善款“装在玻璃做的口袋里”,实现善款运行全过程公开,以便全社会共同监督。

第七,建立农村急救反应系统。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公共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公路、交通用车、通讯等设施较为缺乏。因此,国家应该适当考虑拨付专款给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医疗机构,用于购买救护用车,并建立农村的“流动120体系”。救护用车农忙时奔赴田间地头,以防止农民劳动时发生急病,解决农民就地看病的问题。从湖南省来看,不少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一些村基本上有几台程控电话,通讯线路已架设到相当多的地方,但邮电部门应安装公用IC电话,这也是通讯服务的社会公平性的要求。只有村旁路边有了公用电话,“急救120系统”才有用武之地。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份,急救工作,尤其是院外急救,应该体现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从满足民众和社会需要出发,将急救医疗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重点支持。急救医疗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其经费应由政府财政保证,满足其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以解除急救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结论

我觉得,以上的观点似乎还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就必须从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理论,需要国家、社会、城乡多方面人员现实中的通力合作。如何在实践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这些建议得以实现,并使得农村医疗体制、机构、人员的配置真正体现农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

更大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红漫 《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 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年11月

3、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2003,9

推荐第8篇:家乡农村医疗改革调研

家乡农村医疗改革调研

调查时间:2013年4月30号

调查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原康镇原康村

调查对象:原康村当地居民及相关部门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家乡林州市原康镇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原康镇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探索

一、调查背景

五一期间,我在网上调查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并利用假期对家乡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①

(脚注)——摘自林州市原康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栏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程序②

1、参合农民持《新农合证》在定点机构门诊治疗,由定点医疗机构按《新农合证》家庭门诊帐户诊帐户现有的金额直接减免医药费用,超出部由参合农民自付。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与农医所进行结算。

2、参合农民在市、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由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直补。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其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审核,按实施办法规定标准垫付应补助金额。

参合农民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一律到乡镇农医所补偿。其住院医疗费用一次性在2000元以下(含2000元)的由乡(镇)农医 所审核报销,2000元以上或对住院资料有疑问的由乡(镇)农医所审核后交县农医局复核批准后方可报销。

3、申领补偿时,需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此三证原件审核后复印存底)医疗机构的有效住院发票、出院小结(或病历)、费用清单和转诊证明。

4、患门诊大病(慢性病)的参合农民在规定时间(一般在每年7月和12月份),需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门诊发票及清单、门诊病历、检查报告、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专科医院的门诊大病(慢性病)证明到乡(镇)农医所办理。

5、对已参加了商业保险的参合农民和参加了学生医疗保险的在校学生,出院后既要商业保险赔付又要新农合补偿时,参合农民应先将住院发票原件和发票复印件 先交农医所或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核对后予以补偿,再将住院发票原件到商业保险公司赔付。发票复印件由农医所或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保存,但外伤病人只能原件报销 (学生除外)。

6、住院费用实行限时报结制度,出院后三个月内可随时办理补偿结算手续,超过三个

月的视为自行放弃补偿(外出务工者可延迟到年底)。农医所按实施办法规定标准应补偿的金额在10个工作日内支付给参合农民。

三、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我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资金监督管理不够透明,参与农民应该有知情权

资金监督管理条例中有规定: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但是事实上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农民代表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失去应有的监督权。所以应该让全体参与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3、报销的范围不够大,参与农民受益空间仍受限制

从不列入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比如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农民损失将是很严重的,但没有列入报销范围。经过采访了解到,交通事故一般有赔偿方,就没有列入报销范围。但是假如没有赔偿方呢?我想可以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逐渐放宽报销的范围。毕竟如果农民花大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销,就会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新的特点和强大的吸引力。

四、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推荐第9篇:云南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云南省玉溪市农村医疗改革调研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山区省,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全省面积有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高原占94%,有17个地州市,127个县(市、区),400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90人/平方公里,有8个民族自治州,27个民族自治县,除汉族外,有白、哈尼、傣、苗等24个民族,人口达1000余万,占全省人口的1/3,其中有300余万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一线,13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些地区人员稀少,交通、经济、文化不发达。云南的卫生事业是在十分落后的工作条件下起步的,但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达到了一些国家花了10年时间才能够实现的卫生发展目标。“八五”期间是云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玉溪市位于云南省的中部,北纬23°19′~24°53′、东经101°16′~103°09′。北接昆明市,西南连普洱市,东南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区域最大横距172千米,最大纵距163.5千米,总面积15,285平方公里,人口210万(2008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玉溪市的农村医疗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及问题。

从2000年2月开始,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作为《提高中国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服务能力的试点研究》项目。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玉溪市也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事业改革的办法。针对

玉溪市的特点以及医疗现状,玉溪市人民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及颁布了一系列条例。

今年暑假,我利用了一段时间到玉溪市政府询问了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街上对于我市的农村医疗改革的方法以及问题和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发现想要改革农村医疗状况,必须先得对现状有一个了解,通过调查的出,现在农村医疗现状主要集中体现在医疗设备水平低,收费昂贵。具体表现为:

1、我的家乡在玉溪市的一个小农村里,村里面没有大医院,只有卫生所,大病必须得到市级或者是省级医院里看。在我们县的医院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先进医疗器械,就连给牙齿照一个全片都得到市里。由此可见,农村的医疗设备基本上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医疗设备相当陈旧。目前大多数卫生院主要还是靠“老三件”(即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来开展工作,已配备“大三件”(即心电图、x光机、b超机)的为数不多,配备x光机的有10所卫生院,心电图的9所卫生院,b超机的13所卫生院,而且绝大多数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购置,使用时间过长,诊断准确性差;配备其他更高档一点设备的卫生院更是少之又少。二是房屋破损严重。绝大多数卫生院使用的房屋是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

2、在农村,人民的文化水平低,对外界的了解很少,对于医药了解的更少,一般都是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对于医生开的药,收

取的费用更是知之甚少。而医生更是水平不够,专业水平低,在给农民用药的时候,很少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3、药品价格过高。在农村,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买的起一般地药,对于那些好一点的药,一盒就要好几百块,所以负担太大。

4、医疗人员素质差。对于医疗人员来说,应该把老百姓的健康摆在首位,可是,有些医护人员在对待病人的时候不够认真,经常还草草了事。

5、医疗人员偏少。在我们村的卫生所里面,仅有四个人,两个医生以及两个工作人员,经常医生既要看病又要充当护士,导致了每次我们去看病都要等很长的时间。

最新一份农村医疗改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有所认识的人占到65.4%,而一无所知的人占到23.1%;医改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只占到39.4%,56.7%的人认为没有带来什么益处;有56.7%的人认为现今的医改不尽人意,觉得医改成功的人只占1%。

问题始终存在,但是我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进行农村医疗改革。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积极进行探索,3次实施重大农村医疗改革,初步实现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3步发展目标。

玉溪市加大对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医改实施3年来,各级投入资金1.93亿元,建设村卫生室292个,乡镇卫生院69个,社区卫生机构8个,县医院4个。2006年,玉溪市在省内率先全面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176万农民提前1年享受到了中央的新农合政策。2011年,该市又在中央投入的基础上,市级财政为参合农民人均增资100元,大幅度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使参合农民筹资水平翻了两番多,人均统筹资金达300元左右。

目前,我市新农合筹资水平、基层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和住院补偿年封顶线均为全省最高。乡镇、县区、省市级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为95%至100%、75%至90%和55%至70%,住院补偿年封顶线达16万元。同时,该市建立了由政府出资的参合农民大病救助制度;积极探索慢性疾病门诊统筹管理,管理种数达10个以上。2011年1月至11月,全市共有362万余人次的医药费得到新政策补偿,共有5200人次获得大病再次补偿,共有3829人次获得慢性病门诊补偿。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一是以投入换机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全额预算拨款补偿,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逐步规范,公益性明显提升。二是以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出台提升乡村医生素质3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力争到2013年底基本实现全市150个村卫生室每个有1名新招聘村医;并通过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函授教育、成人教育培训等,逐步使全市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启动农民健康档案配套建设,着手为全市农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我们家也在前几年开始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每次去看病,医生都会让我们先出示农村合作医疗证明,每次看病的费用也很低。也不会存在说以前的那种,有病都不敢看的情况。并且自从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后,每年我们到年底,还可以到医院用我们的农村合作医疗本,领取一些药。

医改实施以来,玉溪市结合本地实际,勇于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了基本医疗高补偿、大病救助全覆盖、老年慢病有保障。在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筹资水平人均140元的基础上,2011年市级财政人均增加10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54%,人均筹资超过290元,其中财政补助260元。2012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60元。在保障筹资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农民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年度住院和门诊封顶线。2011年,玉溪市新农合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乡镇级医疗机构为95%-100%,县区级医疗机构为75%-90%,省、市级医疗机构为55%-60%,住院补偿年封顶线达16万元(含大病救助封顶6万元),2012年提高到20万元。2011年全年共筹集新农合资金4.62亿元,共429.45万人次获得补偿,补偿金额3.74亿元,当年结余0.88亿元。全市各区县新农合实际补偿水平普遍超过60%,最高的达到79.69%。

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报销水平的同时,玉溪市在新农合制度框架内建立了新农合大病救助机制,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参合农民和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给予更高水平补偿。大病救助资金在新农合基金中统筹解决,参合农民无需另行缴费。当参合农民单次住院费用超过1万元

时,按新农合标准报销后还需个人承担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再次给予50%-60%的补助,年补助封顶线为6万元(加上新农合基本医疗报销封顶线10万元,共计16万元)。2012年,大病救助年补助封顶线提高到共计20万元。其中,易门县先行试点,参合农民单次住院费用超过5000元时即可进入大病救助流程。今年1-7月,玉溪全市新农合大病救助受益患者累计达6055人次,接近去年全年救助人次数,实际补偿比例达到68.97%。

在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道路上,我市政府也在努力中,我们也坚信农村的医疗条件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江海纵海2007年第1期 繆宝迎 《医改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2、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7年第12期 第17卷 龚钦华 《云南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3、孙志刚同志听取玉溪市医改工作情况情况汇报报告

4、玉溪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推荐第10篇: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姓名:李小鹏 班级:生物0911 学号:2009221032

内容摘要:

最近几年医疗改革是民生话题中的热点。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安徽范围内全面推行医疗制度下,强调出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的一些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人员的地位下降”等,并把人们真实的一些对医疗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反映出来。

关键字:医改 看病难 医患关系 政策等

一、调查的背景

2009年相关部门明确了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3年内医改将投入700亿元,到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从而新医改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我认为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等问题都需要拭目以待。于是对医疗改革的情况在《安徽亳州市利辛县》做的一次寒假社会调查,此次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参与。

二、两会下的医改

医改方案四项重点内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两会中提到医改,“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

1、政府报告首提“尊严论”,医疗改革提到尊严论,重塑文化精神。

2、增加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增加5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

3、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

4、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

三、医改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了困扰我国老百姓的一大难题,并引发了学界关于我国20年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大讨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被传统经济体制约束造成严重短缺。医疗卫生产业十分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必然凸显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许多矛盾,譬如看病难、医疗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等等。但医疗卫生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医改可通过民生途径,维护政治稳定。成功的医改通过完善医疗制度,能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阻止城镇贫困居民与大部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势头,减少医患纠纷,遏制医患冲突,防止医疗机构的趋利现象,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切都能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四、医改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医改:民众的期望

医改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民众对医改抱有一定的期望以及持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但目前民众在医改中的参与程度还很低,对目前医改动向能正确知晓的人也极少。本次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参与,其中80%以上的人都对医疗体制了解的较少,也证明了医改在农村的推广还有待提高。但是共有83%的人表示对医改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有35%的人认为医改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55%的人持怀疑态度,另有20%的人持否定态度。多数人对目前医改有很大的期待,他们期望政府主导新一轮医改,切实改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让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和谐。

(二)依然“看病难”

从本次的调查数据看目前“看病难”的三个最突出表现依次是:医院药价太高、住院费太高和医护人员态度差。其中有78%的人认为药价太高,80的人认为住院费太高,58%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态度差。调查还表明有七成以上的人假如得了小病并且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百姓们多数自己买药在家休养。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有病也不去医院,特别是有些老人有种想法“生不进医院,死不进棺材”。因此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医改!

(三)医护人员的地位下降

在我的问卷中提到医护人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近九成的人都说医护人员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大部分人认为出现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医护人员的医风医德不如从前。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是没有人对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是感到满意的!70%的人感觉是一般般,另外的50%则认为不满意!那医护人员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规范呢?

五、人们对医改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对于医疗改革,一直是我们百姓关注的焦点,因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直是亿万普通百姓的希望,所以医改一度成为舆论焦点。这并不奇怪。政府出台的医保,的确是老百姓的一大福音,能给患者看病减少负担,但是政策到各地是否落实到位?

有位中年人说:“我是一名乡镇医院医生,看了医改的相关内容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医改只管患者的利益,那管你医生的利益和权力?漠视医生的利益,谈什么医改都是空话。新医改要保证医生的工资,让医生能全心全意地看好病,而不是看好病人的钱!”有村民反映,医保中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确实严重。还有人指出,医生要认真看病,治病救人,药店根据医生处方给卖药,从而避免医生为了自己收入提成多开药,造成浪费。

2落实医改方案却造成人们有以上想法,这可以侧面反映出医改的落实不怎么到位。然而想改革医疗,我们认为最实质的问题不仅是投入加大的问题那么简单,毕竟不论是政府责任,还是考虑到百姓利益,还有目前意料腐败体制的弊端上,我们都必须认识到医疗改革实质上其实是一种观念和体制的冲撞,所以对于百姓看病“难、贵”的问题,要多听听不同社会层次人士真正的意见。

在这一方面,我也调查,例如人们认为今后要在哪方面进行医改的改进?70%的人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50%的人则认为该改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改进医疗保险,药品看病等价格高的问题或者政府的制度和职能等措施也均有一半以上的人赞成。

当然还有其他看法。有人说,“应该将诊断治疗和药品彻底分开,医院只是负责诊断治疗疾病,不销售药品,在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药品由医生开出清单,病人到外面的药店自己买,从而减少费用的支出。在药品的销售方面,每个销售环节的利润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定”。

有的人还大胆的提到:“全国实行医疗费用一卡通很好,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举措,适应全国人员流动性大的普遍性,希望能够早日实现。”

总之,农村和城镇的医疗服务都要全面展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要大大增强。另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中国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而且医疗改革在我们老百姓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正是要要求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让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第11篇: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8年2月3日 调查地点:鲁甸县江底乡洗洋塘村 调查对象:洗洋塘村当地居民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下,家乡昭通市鲁甸县洗洋塘村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洗洋塘村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开展“十三五”计划,推进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医疗问题这一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生命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旧的医疗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经济逐渐脱轨,呈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医疗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展这次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也是了解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三大民生问题: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弃妻致贫。

二、问卷情况

1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50份,采用现场填写机制,实际回收份数为50份,发放对象为洗洋塘村当地居民。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年龄阶层

统计结果显示村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年,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历史地理背景调查,基本符合情况,由于调查总样份数限制可能出现少量偏差 2.是否参加医保

根据分析统计得出参与调查的人群,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参加了各类医保,可以得出当地医保参保工作落实十分到位 3.就诊场所选择

大部分人选择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约占总调查人数比的百分之六十,有约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到私立诊所,只有约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对此表示持无所谓态度,这表示了国立大型医院在群众心中仍然具有权威性,但仍然需要改善加强 4.对医保的减负作用的认识

所有人都选择了认为医保对于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有作用 5.是否到过定点医院看病

令人失望的是这一条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了是,结合后面的建议和意见栏分析原因得出,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定点医院总量太少,分布太散,相隔聚居地太远,往返车费等成本太高所造成。 6.关于医疗报销

只有少部分约百分之三十的人表示知道并曾到过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报销,大部分的人表示不清楚报销的具体流程,不知道该如何报销。这说明了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具体落实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好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的工作。 7.关于当地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医疗设备少且落后,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说明了我过农村地区医疗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8.医疗机构数目及距离

当地医疗机构数目为2家,定点医院距离当地一百公里以内,相对于一个村级单位来说,目前比较乐观。 9.建议与意见

关于医疗改革,群众们关心最多的仍然是关于医疗费用、报销以及医疗水准。当地群众普遍希望看病费用有所下调,报销途径多样化,增加定点医院数量,提高当地的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

四、思考

A .目前农村医疗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新农合”制度目前在全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也出现不少难以避免的问题,并严重滞后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的步伐,亟待加以解决。据调查,目前有六大因素,致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步履维艰”。 1.基金筹集难以快速到位

“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以户为单位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并以户为单位给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颁发《合作医疗证》。但是在农村户籍统计中,普遍存在着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出入较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央、省、市财政补贴难以快速到位。 2.部分边远地区参合率偏低

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存有疑虑,主要表现在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和共济意识淡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合作医疗提供的保证低、补偿中手续繁琐,以及前些年乡村干部乱收费、乱摊派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医疗政策持怀疑态度。据统计,富平县梅家坪镇参合率仅为73%,全县倒数第一。参合率偏低,统筹资金到账少,必然影响农民的医疗赔付率标准。

3.参保期限制约新生婴儿享受

按政策规定,一年一保,中途不接收新的参合人员。因此,在“新农合”医疗资金缴费期限后出生的婴儿,就不能参加“新农合”,这就意味着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不能得到大病医疗的保障,而此时新生婴儿患大病的机率是最高的。 4.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报销金额对于大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患病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6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能有效满足参合农民的需求。

另外,对大病患者来说,报销的封顶线太低也使得“新农合”缺乏保障力度。例如临潼区报销封顶线为1.5万元, 而农民大病治疗费往往高达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5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封顶线太低。

5.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

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目前,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但是“新农合”医疗规定区县外就医报销起付线远远高于本地,而且报销手续繁杂,使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感受“新农合”政策的优惠。如临潼区西泉镇三园村农民宣云英反映,她在西安开元商场上班已经5年了,平时看病都是在西安,年初自己与家人一起参加临潼区的新型合作医疗,3月份因胆结石急性发作在西安就近入院做了手术, 花费6000多元,至今报销不了。 6.定点医院数量稀少

因“新农合”定点医院数量少,医疗价格贵,服务态度差,导致农民在一般小病的治疗上更倾向于就近原则。临潼区定点二级医疗机构仅有5家, 农民日常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或个体医生,且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难以承担“新农合”医疗患者就诊的重任,往往耽误病情。 此外,目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来源于本系统基层单位,多为临时抽调人员,队伍不稳定,办公条件简陋,县乡两级办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 B.改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需要, 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建议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运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资机制,使合作医疗成为“低水平,广覆盖”的人人能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制度。简化区外就医报销手续,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农民能够感受“新农合”的现实利益,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机制。此外,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致谢 在本次实践调查过程中得到了鲁甸县江底乡洗洋塘村政府以及其部分村民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表1 亲爱的朋友,欢迎参加调查问卷活动,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合适的选项下打√,谢谢您的合作!(可以多项选择)

1、您的年龄

A、老年 B、中年 C、青少年

2、您有没有参加医保 A、有 B、没有

3、请问您生病时一般会选择到何种医疗机构就诊 A、大型公立医院 B、私人诊所 C、无所谓

4、您觉得医保对于医疗负担有减轻作用吗 A、有 B、没有

5、您是否到定点医院看过病 A、有 B、没有 C、其他

6、看病后是在定点医院报销还是去其他地方报销 A、定点医院

B、没有报销过 C、没地方报销 D、其他地方 E、不知道报销这回事

7、当地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有哪些不足

A、条件差,设备少 B、技术水平低 C、缺少医药 D、没有

8、你认为如何改革农村医疗比较好

A、降低药价 B、多引进优秀人才资源 C、加强管理 D、增加医疗器械 E、健全医疗制度

9、你所在的村有几家医疗机构 A、没有 B、1到2家 C、3家及以上

10、定点医院离村子有多远

A、十公里以内 B、五十公里以内 C、一百公里以内 D、一百公里以上

第12篇: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

卫生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对于广大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形势就更加严峻:起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匮乏,医疗设备陈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本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更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等等。如果说城市居民还只是“看病贵”的话,农村人面临的却是“看病难”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医药价格,已经到了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全面强化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职能,控制医药价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投入的不足,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医院,结果造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淡化,严重损害了老百姓利益,加剧了医患纠纷和群众对医德的质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增加经费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其次,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行业化管理改革,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责任;制定详细的医疗机构管理规制,依法进行日常管理;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广告宣传内容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索要红包、拿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纠正;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治理药品回扣应该从源头抓起,对药品销售企业采用送回扣的不正当行为要依法严惩。

最后,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看病方便、收费便宜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

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日让医药价格下降到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中来。

第13篇:医疗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下,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作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障,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何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支出上的职能作用变得愈加重要。

中国医疗行业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往医疗改革方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严重缺陷:一是在忽视对医疗市场的开放,没有让市场力量在医疗供给中发挥足够的作用[1];二是错误地对公立医院进行“伪市场化”,导致医疗费用虚高,医疗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逐步从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多元化的、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时代转变。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呼唤一元化的医疗体系向多元化的混合医疗体系转变。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一元化的医疗体系,通过“公退私进”的医疗改革,最后建立多元化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并存的混合医疗体系的过.程。

医疗服务具有特殊的属性:医疗消费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医疗供给在特定时间内是有限的。有限的医疗供给和最优的消费追求必然会导致医疗市场畸高的均衡价格和消费拥挤。医疗服务中,信息不对称严重;如果没有第三方对医生进行监督,代理人寻租就不可避免。缺乏对医生的有效监督正是我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医师协会建立对医生的第三方监管,利用执照制度约束医生的权力,调整医生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最终顺利完成医疗改革。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

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陈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

——明确政府主导。“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继续“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并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将得到加强。

陈竺透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目前已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将尽快拿出人民满意的医改方案。”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明确信号,医改将于2008年出台。卫生部有关官员此前也曾表示,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3月的“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般而言,

事实标准的确立要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依据, 更多的是通过调查、统计等实

证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

以此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 和影响。

对医改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大体包括医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 例关系,

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三个方面, 而这三个方面的数据都是从 基层的调查中获得的。

科学决策基于科学的评估, 科学评估基于科学的数据。 我们现在应该

设定并不断完善指标,进行科学的基层调查, 逐步积累数据, 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医改实施

的质量、效果如何,

不能只凭说,而要拿出公认的指标和数据。这些指标要经得住时间的考

验,特别是在一些试点地区,有了准确的数据和评估,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公开披露之后, 我们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之后对相应的投入和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 是否有一些指标已经改观,

不足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进行总结、推广。

当我们在埋头书本、苦学专业课程的同时,

也应重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并增强自身的社会

责任感。高尚的医德情操对我们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发展科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它

不仅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痛而积极思考, 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 也能使我们更好地

为人民服务。该近年来“全科医生” 这个概念广泛的被人们熟知。 这就促使我们应格外重视

全科医学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合格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新医改的政策,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14篇: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 于 家 乡 农 村 医 疗 改 革 的 调 查 报 告姓名:董玉溪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202071 学号:12020710

3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董玉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120207103)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家乡开封市东郊乡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开封郊区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 探索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家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竟强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对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做一次实践调研。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参加者的权利与义务

(一)参合对象

1、凡本市乡村户口的农村居民(含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和城镇失地农民)均可以户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长期居住在我市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农民及无稳定劳动关系的外来务工农村户籍人员,可在居住地(务工地)参加新农合。

3、鼓励家长为预期在参合年度出生的新生儿提前缴费参合,婴儿在参合年度享受与一般参合人员的同等补偿政策。

4、资助农村如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优抚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参合,确保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新农合制度范围。

(二)缴费标准

2012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300元,主要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自愿缴纳三部分构成: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助24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32元,省财政补助73.8元,县级财政补助34.2元),农民个人参合缴费标准仍按筹资标准20%的比例缴纳,即60元/年/人。

(三)缴费时间

2011年11月11日至11月30日为集中缴费时间,为方便当年复员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参合,将零星缴费参合截止时间延长至2012年2月29日止。

(四)权利及义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享有按规定要求的服务和医疗费补偿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按期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

2、主要补偿政策

(一)门诊补偿

1、普通门诊补偿

实行“按比例,每日限额,年度封顶”的方式进行补偿。即参合农民在本村或本乡指定的新农合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可补偿门诊医药费(凭电子处方)按40%比例给予补偿,每日发生的门诊医药费补偿限额为10元,每人每年补偿封顶线为200元(含一般诊疗费补偿)。

2、一般诊疗费补偿

参合农民在本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凭电子处方),一般诊疗费标准为每门诊人次(一个疗程和三日内同一病人诊疗只算一人次)10元。其中,个人自费3元,新农合基金补偿7元(从2011年8月15日开始执行);

参合农民在本乡镇内村卫生室就诊(凭电子处方),一般诊疗费标准为每门诊人次(一个疗程和三日内同一病人诊疗只算一人次)5元。其中,个人自费1元,新农合基金补偿4元(从2011年10月31日起开始执行)。

3、门诊重症慢性病补偿

对符合门诊重症慢性病(2012年纳入22个病种,与上年比较增加14个病种)管理的对象,按动态管理要求每年集中审定二次(6月和11月),实行“定点、定比例、定额”即时补偿的统筹管理制度,在年度费用控制标准限额内,按70%(与上年比较调整10%)的比例予以补偿。

(二)住院补偿

1、普通住院补偿

对政策范围内的费用,按不同医院级别和不同住院例均费用水平分别设置起付线及补偿比,实行“分段、分比例”方法进行补偿,年度封顶线100000元(各级医疗机构具体补偿比例政策按全省统一指导意见执行)。

对AAA医院其住院补偿比例在分段补偿标准的基础上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对A医院其住院补偿比例在分段补偿标准的基础上相应降低5个百分点。

2、住院单病种补偿

对住院部分病种(2012年纳入34种,与上年比较新增15个病种)纳入单病种实行定额付费方式补偿。即参合患者在开展单病种付费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只需先交纳单病种规定的自付费用部分,出院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按市统一补助标准办理补偿手续。超出限价标准的部分,一律由医疗机构负担,合作医疗基金及住院患者均不予支付。

3、重大疾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补偿

为进一步降低重大疾病参合患者的个人支付比例,对15种疾病实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补偿。

4、大病补充补偿

对一个年度内,参合患者住院自费金额超过我市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可补偿范围自费部分,年终再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补充补偿,补充补偿设置封顶线,封顶线设置标准为10万元。

(三)住院分娩定补

对政策内生育的住院分娩参合孕产妇,除财政专项补助费用外,新农合另按每产妇200元标准实行定额补助。在市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分娩的,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即时补偿。在本市外其他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凭相关资料证明到市合管办申请补偿。

3、其它相关规定

(一)、意外伤害住院患者补偿规定

凡属外转至市外定点医疗机构的意外伤害住院患者,不纳入医院即时结报补偿范围,一律回宜都市合管办按政策规定确定是否予以补偿。对可纳入新农合补偿的意外伤害所发生的属新农合补偿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其补偿比例相应降低20个百分点,封顶线为1万元。同时必须具有《外伤性质鉴定申请表》等相关调查资料原件,并实行先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后补偿的办法进行补偿。

(二)、住院补偿结算规定

凡在宜都市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在域外建有新农合专网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可直接在医院结算时获得即时补偿。

在其他医疗机构住院的补偿,应在出院后将①市外住院转诊审批表,②户口本,③合作医疗卡,④患者身份证(无身份证的需到当地派出所开具户籍证明),⑤费用汇总清单(医院盖章),⑥出院记录,⑦诊断证明(医院盖章),⑧收费收据原件等八项手续及时交到市合管办办理补偿。

(三)、不予补偿支付的项目规定(见附录)

(四)、部分补偿支付的项目规定

1、单项大型检查、治疗项目400元以下的全部计入补偿范围,超过400元部分减半计入补偿范围;单项大型材料费用5000元以内全部纳入补偿范围,超过5000元低于30000元部分按30%比例计入补偿范围,超过30000元的不予补偿。

2、床位费省级医疗机构按每日40元纳入补偿范围计算,超过部分由患者自行负担;市(州)级医疗机构按每日30元纳入补偿范围计算,超过部分由患者自行负担;县(市)级医疗机构按每日12元纳入补偿范围计算,超过部分由患者自行负担;乡镇级(含其他一级医院)医疗机构按每日8元纳入补偿范围计算,超过部分由患者自行负担。

三、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紧迫性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没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试点并进行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还不高,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80%左右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甚至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而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四、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我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手段欠妥当

在进行调研之前我就打听到村干部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一部分村民产生抵触心理。农民有权根据情况选择拒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它已经经过全国试点实验,但对其他地区农民来说还是不熟悉的。而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村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15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我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市级牵头,以区级、县级以及县级市为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施行。

3、资金监督管理不够透明,参与农民应该有知情权

资金监督管理条例中有规定: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但是事实上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农民代表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失去应有的监督权。所以应该让全体参与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致谢

在本次实践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开封市东郊乡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东郊乡吴娘庄村村委、东郊乡张庄村村委、东郊乡前台村村委等以及其部分村民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附录:

不予补偿支付的项目规定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诊疗服务、医用器材和基本药物三大目录以外的费用。

(2)进口药品及器械、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费用;各种血浆制品费用(重症及抢救除外);自购药品、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治疗和药品费用(排除性的诊断检查费用除外);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

(3)气功疗法、音乐疗法、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4)因工伤、他伤、交通事故、职业病等属他方责任的治疗费用或因酗酒、自残、自杀等属己方个人责任的治疗费用。

(5)整容美容、健美项目、假肢义齿、义眼、减肥、增高项目、助听器、视力(近视、远视、斜视等)手术矫形等非治疗性医疗费用。

(6)计划生育手术、不育(孕)症、性病、性功能障碍诊疗的医疗费用。

(7)血吸虫病、肺结核病、艾滋病等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费用以内的医疗费用。

(8)医疗事故或经鉴定属已经产生医疗事故争议尚未经过鉴定的医疗费用。

(9)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打印费等;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自请特别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费;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膳食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食品保温加热费、损坏公物赔偿费;家庭病床住院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等生活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类费用。

(10)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费用。

第15篇:农村医疗改革——南通大学行政081

关于从村医疗改革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小组所讲的课题是农村医疗改革。作为第一小组,我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颇感紧张,所以有讲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针对我们这一小组所讲的课题-----农村医疗改革。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何为农村医疗改革。二农村医疗改革的进程。三农村医疗改革的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四政府在农村改革当中的具体措施?五农村医疗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六对农村医疗改革的评价。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如何做呢?

下面由我给大家讲解前四个问题。

一、何为农村医疗改革。它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对于农村医疗改革这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当中我们不难猜出他的意思,医代表了医院、医生、医疗机械、医疗制度等等,疗即治疗,在这个词的前面加个主语(政府),在后面加个括号填个对象(我们 ),那这个词的整体意思就是政府对于与医有关的进行改革,农村一词说明了直接受惠者是我们——老百姓。我想这样理解就方便多了。

二、农村医疗改革的历程

1.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 村民的基本医疗。

2.后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

上由乡村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 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 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 题,此外,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的身体健康是否真的可以 “健康”下去是个不可确定的问题。

自从2003 年国家提出“新农合”,即

新农村合作医疗后,绝大多数地区农村农民参与了新农合,只要参保人 员每人每年交10 元就可以享受新农合。这样的标准基本上对农民而 言是没有任何负担的,农村参保人员几乎达到了80. 5%的比例,这样农 民若是出现小病便可去乡村医疗服务机构就医,大病则可以去指定医 院就医,可以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当前,农村重新建立了医疗服务社,国家投资资金,使农村合作医

疗机构设施基本完善,卫生状况良好、医生技术水平也有保证。农民就 医方便、快捷,可以解决农民的一般性病症,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好处,农 民对于此项政策也基本满意。

三、医疗作为一项基本的国民福利,理应纳入公共服务系统当中,国民 健康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公民的健康权的保证。保障公民的健康

权,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所在。那么,政府在农村改革当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中国政府在医疗改革方面做了五项工作

第一,建立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我们可以从一下两个数据中看出。新农

合大约覆盖农村人口8.2亿,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加

在一起,大概覆盖4亿人口,加起来就是12.2亿。农村所占的比

例大约是67% 。

第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在“非典”之后,中国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这包括基层医疗系统和基层卫生系统,以及疾病控制系统。

第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例如这些年我们已经对一些特大的传染病,比如非典、结核、肝炎,都实行了免费医疗和儿童免费注射疫苗。

第四,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规定,提出接近400种药物实现零差价,就

是通常使用的药物群众不再付出高价了。

第五,公立医院改革。政府选择16个地区、若干城市和医院进行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就是要实行公益性的改革。

上网查例子

四、农村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农村医疗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呢?

从一定程度上看,农村医疗改革缓解了农民的就医负担,改善了就医 环境,使农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医疗制 度在农村普遍实施,在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阶段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 1) 第一,政府在提供医疗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在医疗卫 生领域中,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 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这些产品本身存在的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及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致使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几乎全部承担医疗保健支出。从而加剧了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导致城乡健康差距快速增大。如防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像我们打的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天花疫苗等等这些都是由我们自己出钱,我想大家对这个还是深有体会的。

( 2)第二,政策执行偏差。因为参与了新农合,农民去医疗机构就医,甚至出现有些医生提高医疗费用,本是几十块钱就可以看好的病花下来有几百块,虽然报销了一部分,但是,所花费用远远超过理应花的钱数。当然,也不乏某些医生因为农民参与新农合,提高要价、多开药、开贵药的行为。有些无需住院的病让农民住院,耗时耗资。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以药补医”等现象的发生。像现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到医院看个感冒,他都会给你抽血,量血压,做胸透等等,在就加上挂个两三水,没个三四百块钱是不行的。

( 3) 政策标准不够完善。据了解,享受新农合医疗报销的基数对于农民标准有些偏高,既然是基本医疗,应落实“基本”二字,对于农民常出现的一些花钱费用较高的常见病也应采取部分报销,避免出现以多数人的参保基金来补贴少数人

的就医金额等情况,让农村医疗惠及广大农民,另外,在制定的政策中,明确指出是在指定医院的住院费用超过几百元以上才可享受部分报销。这里的“指定医院”以及“住院基数在几百元以上”是否合理? 这里可能会出现某些农民为了达到报销标准,不用住院的去住院,花不到报销基础的,多买药、买贵药的情况出 现。这是违背医改初衷的。相反,农民有时候得到的反而不是实惠,是一种负担。指定医院也可因此获利,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2、农村医疗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1)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利用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完

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硬件以及软件设施。

2) 针对”以药补医”现象,应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关系,防止医

生谋私利,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3) 完善医疗政策,切实服务农民。国家应多方位考虑、简化报销

审批程序、完善医疗政策,给广大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与优惠。 ( 4) 增强宣传力度,防止理解模糊。国家应加强“新农合“宣传力

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参与新农合的好处,了解优惠政策,明确优惠范围, 以免造成对政策理解模糊,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 5) 加强公共卫生保健工作。大家都知道“预防“相比“治疗”所具有的优势,

应把农村医疗保健当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来抓,医疗保健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也可以减少政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树立医疗保健意识,是政府部门应长期坚持的一项主要职责,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患病的机率,完备医疗保障政策。

(6)要立法,要制定行业规定和标准。如果管办分离,政府投入就要增长,这就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根据你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的情况,人口的情况来办一些医院。这就涉及规划的问题了。只要这个一确定下来,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7)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政府的财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人口的数量来决定政策。比如就北京市来说,政府可以开办10所大型医院,在这些医院里面你的人员工资,设备的更新,所有的运转费用全部由国家投入。这些医院首先主要是解决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问题。其次,还要解决一些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还有一些重大的医疗事故的救治任务和政府办的其他的事情。其余剩下的医院就改制,根据老百姓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就诊层次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医院,可以档次高一点,也可以档次低一点,这些医院的收费标准就是他自己定了。比如说你有钱,你就可以选择好的医院,钱比较少,那你就到政府办的医院去,可以解决基本的医疗。

第16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医疗改革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提高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农民解决基本卫生保健和医疗需求,近日,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查组,对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在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后,集中时间分别深入到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农户等形式,重点针对全县农民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状况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向县人大主任会议作以汇报:

一、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状况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几年来,我县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几年来,县卫生行政部门投资1500余万元,对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县二院、县医院分院,北大湖镇、万昌镇、双河镇等中心卫生院,大岗子乡、官厅乡、一拉溪镇、三家子乡等一般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几年来,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购置大型医疗设备170台件,总投资1250余万元。其中,县医院四年内投资900万元,购置了螺旋C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微波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34台件。乡镇卫生院全部配置了100mA以上的X光机、B超、心电机及生化检验设备,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检测诊断依据。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001年,县政府下发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县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经过四年的建设,目前,全县农村社区卫生

服务站已达244个(包括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8个),覆盖率达100%,建设合格率达80%。多年来,我县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服务。

3、加强了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为强化计划免疫的管理,2003年,我县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县财政每年投入4万元专项经费,免费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县卫生部门深入6个乡调查点对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等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500人份,为做好其他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为有效防治结核病,县结核病防治所于2003年7月份落实了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对发现的我县结核病人进行了DOTS治疗,并加强了对防痨医生和卡介苗接种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对全县3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结核菌素监测。目前,我县传染病发病率为254.23/10万人,处于地区中等水平,“四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为防治艾滋病,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在我县召开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会议,介绍了我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建设和艾滋病防治经验。年初,我县完成了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工作,5月份,我县举办了预防艾滋病知识师资培训班,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疗科长、防保科长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等60余人进行了培训。同时,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果得到了巩固。以控制碘缺乏病为重点,今年上半年,我县完成了60份孕产妇尿样和孕产妇家庭用盐采样,对全县27个食品批发部,64户居民用盐及倒着盐进行了采样监测,其检验样品288个,合格率100%。目前,我县大骨节病、克山病、布病、碘缺乏病的防治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

通过微机程序化管理,详实的掌握了全县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影响妇女健康状况的疾病及顺位。掌握了新婚对数、孕产妇数、高危妊娠数、孕产妇死亡数等情况,为更好地实施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台上,以筛查高危妊娠为重点,完善了管理措施,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孕产妇保健覆盖面95%。住院分娩率达75%,达到了初保规划确定的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妇保工作服务功能,从2003年开始,我县通过选派妇产科技术人员进修,增设必要的设备,加强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卫生院妇产科服务水平,使一般卫生院能承担生理产科和一般妇科手术工作,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具备了病理产科和难度较大的妇科手术水平。目前,我县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开展了爱婴医院建设,各项工作指标达到了初保要求的标准,2004年底将通过市级验收。全县儿童保健覆盖率已经达到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零。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颅内出血事件的发生。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前5年

降低20%,婴幼儿的科学喂养及保健知识普及率达到65%以上,减少了儿童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发生。

5、加大了卫生行业执法力度。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县建立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新体制,撤消了原永吉县公共卫生监督所和永吉县卫生防疫站,重新组建了永吉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永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监督方面,全年坚持开展了社会卫生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专项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三证”发放与管理工作,完善了“三证”的发放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在医疗行业执法方面,卫生局医政科常年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美容院、药店、早市场进行执法大检查,两年来打击非法行医36例,取缔非法医疗机构28家,清理非法医疗美容2家,药店座堂医6家,罚没药械10台件,处罚人民币3.8万元,规范了医疗市场,保证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6、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坚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生存环境。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代表县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每年我县都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之一一并考核。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管理力度,县政府制定了爱国卫生目标责任考评方案,并与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通过开展文明村屯活动,现有1个乡镇达到了市级卫生乡镇标准。通过农村改水改厕建设,到今年上半年,已有6个乡镇进行了部分村屯改水,自来水受益人口16.27万人,累计改水受益人口26.55万人,8个乡镇进行了改厕,3.5万户居民修建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4%。

二、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初级保健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集中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

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春登乡卫生院和北大湖镇三家子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简陋、年久失修,还仍在使用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亟待需要重建。调查中我们还看到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站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县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西阳镇搜登沟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仅有一名乡医,却服务着全村近千人的预防保健。在北大湖镇卫生院和县疾控中心调查中了解到,人才的缺失导致医护人员青黄不接,“出不去,进不来”的现象正严重的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在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措施不到位,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在北大湖镇三家子村和西阳镇红石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到,目前,我县村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三家子村卫生服务站一年累计要向上级上交7000多元费用,这里有物价部门每年的年检,每个月向镇卫生院缴纳的事业发展基金,每年向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交纳的各种规费,还不算相关部门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颁发的各类资格证所收取的费用。村级卫生机构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投入,房屋、药品、设施都是乡医个人投资,还要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非法行医在农村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些人打着某医疗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目的是推销药品,骗取钱财。非法行医机构还与当地村委会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据春登乡一位乡医讲,今年4月份,县结核病防治所到该乡一个村义务为农民检查身体,而这个村村委会却只召集

五、六十人来。相反,某一非法行医机构来村里“义诊”,直接驻扎到某村干部家中,而这位村干部却不遗余力的为其提供方便。

5、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经调查,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是“抗病”,有病不治;有一部分农民是没钱看病,望病兴叹;还有一部分是借债看病,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未看好,人财两空。在春登乡召开的乡医座谈会上了解到,农民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相当部分是赊帐,到年底后算总帐,而每年乡医到年底一算账,总有万八千的账兑现不了。一位农民对调查组这样说,被大水淹了、或者房子被烧了,苦上几年或许还能翻身,但真要得了大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

三、发展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落实相关部门和兼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要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改变乡镇政府对“大卫生”工作“活没人干,事没人管”的局面。在全县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2、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种经营模式。要认真总结大岗子乡卫生院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此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力争在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3、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轮训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医疗技术下沉一级,实施技术合作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软环境建设。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并重新确定标准,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减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惩治力度,彻底净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使非法行医现象在农村没有生存的土壤。

5、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我省2008年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契机,抓紧为我县推行此项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在暂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扶贫

工作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需求结合起来,把因病致贫的群众当做扶贫重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第17篇:农村医疗

《中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为可补助住院费用。除此之外的医疗费用,为不可补助住院费用。

(1)凡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可补助住院费用低于200元的不予补助;超过200元以

上部分分段补助比例为:201元—3000元补助30%,3001元—7000元补助35%,7000元以上补助40%。计算方法为:(3000-200)×30%+(7000-3000)×35%+(总金额-7000)×40%=应补助金额,病人支付的可补助住院费用金额达到哪段,计算到哪段为止。

(2)凡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可补助住院费用低于500元的不予补助;超过500元以

上部分分段补助比例为:501元—5000元补助30%,5001元—15000元补助35%,15000元以上补助40%。计算方法为:(5000-500)×30%+(15000-5000)×35%+(总金额-15000)×40%=应补助金额,病人支付的可补助住院费用金额达到哪段,计算到哪段为止。

(3)凡在中牟县以外医疗机构住院,可补助住院费用低于1300元的不予补助;超过1300

元以上部分分段补助比例为:1301元—10000元补助30%,10001—20000元补助35%,20000元以上补助40%。计算方法为:(10000-1300)×30%+(20000-10000)×35%+(总金额-20000)×40%=应补助金额,病人支付的可补助住院费用金额达到哪段,计算到哪段为止。

(4)大病住院补助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10000元。

(5)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家庭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承担费用过高,影响基本

生活的,按照省、市有关医疗救助的规定,给予适当救助。

(6)一个参合年度内、一个参合农民住院两次以上的,从第二次住院起,起付线降为按所

住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50%。参合农民按规定转院治疗,或出院后15日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住院的视为一次住院。

(7)参合农民在外地出差、打工因病确需住院治疗的,必须在当地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就医(未开展合作医疗的,在当地公立医疗机构就医),并在5日内与县合管办取得联系,出院后,凭处方复印件、住院一日清单、诊断证明、缴费票据、病历复印件及合作医疗证到县合管办审核,按同级大额分段比例计算补助。特殊急诊病人到市及市以上医院抢救住院者,凭急诊救治证明、缴费票据及抢救记录单复印件,在5日内到县合管办补办转诊手续,否则不予补助。

七、不予补助的范围

1、参合农民因工伤、职业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计划生育、打架斗殴、酗酒、自杀、

自残、吸毒、性病、艾滋病、自然灾害、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所致疾病的医药费用支出;

2、未经批准转诊、转院或在外地住院的医药费用;

3、因不接受预防接种所致疾病的医疗费用;

4、器官移植、血透(肾衰透析除外)、特殊辅助检查等费用;

5、按摩、医学美容、假肢、义齿、配镜等特殊医疗费用。

6、就医交通费、陪护费、伙食费、专家会诊费;

7、不属新型合作医疗规定的报销范围药品和其它诊疗费用。

武汉居民基本医保:适用无单位者,贫困、伤残者免费,学生(

新农合:个人交20¥/年,由财政补足至120¥/年。待遇:门诊自费,当地区县级医院65%,

转诊:市内二级(三级)医院 5000以下 45% 5000以上 55%【未带转诊单门槛费3000¥ 带转诊单门槛费800¥】

第18篇:农村医疗

徐光春批示河南全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http://.cn 2007年03月07日03:02 大河网-河南商报

商报讯 (记者连惠燕) 今后,外出打工的所有河南农民,也能像信阳农民工一样,不必再为节省医药

费而奔波。

昨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全省各省辖市将效法信阳经验,在务工者

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定点医院。

让新农合惠及每个农民工

3月2日,赴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省委书记徐光春,到信阳市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北京长峰医院),就解决农民工就医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信阳市在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地选建定点医疗机构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全省各地认真学习借鉴信阳市的好经验,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惠及每一个农民工。

异地就医报销,信阳开先河

2006年3月,信阳市固始县政府对外出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北京市、江苏省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全国率先成立新农合驻外服务机构(详见商报2月1日A05版),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零距离、一站式、一体化

服务。

信阳市政府考虑到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实际,在固始县实践的基础上,于2006年4月,确定北京长

医院为该市新农合医疗定点医院,凡属信阳籍的农民工,在定点医院交10元钱,即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在该院就诊的医疗费用可按比例报销。

信阳市市长郭瑞民说,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异地建立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的信阳市,已先后建立了7

家这样的农民工定点医院,其中北京2家、武汉3家、郑州1家、江苏吴江1家。

目前这7家定点医院已为农民工减免医疗费用84万多元,人均减免3658元。

各市加紧协商异地定点医院

据省卫生厅基妇处负责人介绍,各省辖市外出务工人员分布情况不同,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对当地外出务工农民分布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外出务工农民参合情况、就医需求以及对新农合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按照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的基本思路,研究制定各地农民工参合、就医、补偿的

具体办法。

与此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需制定外建定点医疗机构入选条件和设置标准,积极与务工农民集中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协调,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较强、服务态度良好、医疗管理规范的

一、二级医疗机构作为新农合外建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19篇:论医疗改革

论医疗改革

内容摘要:说到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问题无疑是凸显的无法回避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的口头禅,成了相声小品的段子,足以见得医疗问题有多么影响民生。医疗改革被视作医疗问题的救星,过去的医疗改革有没有成效,今后的医疗改革又要往哪个方向走。

关键词: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 城镇

在中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看病难,看病贵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医疗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目的从我自己的看法上来说,一是要改善医疗经济体制,减少医疗成本,降低看病费用,二是完善行医道德标准,提高医疗机构的道德水平,让医疗真正去作用于治病救人,三是完善工作体制,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就医等候时间,提高医疗的便利性,进而达到普及。

这只是从整体角度上,细微些,尤其是对于农村,医疗点的建设上应该是以小以基本为主,更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城镇则以全以精为标准,政策应该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地域,地区的需求,达到成本最优化,实用最优化,就医最便利,最便宜,服务大众。

一、当前医疗改革的思路诟病

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不少仍与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存在矛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1.目前的不少改革思路与做法都值得商榷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正在推行的不少改革思路及做法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2.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政府投入不足的确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投入不足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与管理上的体制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离等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没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仅靠增加政府投入,解决不了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在投入问题上,也需要以体制完善为基础,尤其是要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筹集机制。否则即使增加了政府投入,也无法确保公共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严重;

“抓大放小”难以保证“可及性”。尽管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已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但至今国内学术界对此不愿意进行认真的反思,商业化、市场化的舆论和呼声依旧很高。很多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际推行的改革措施依然是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化。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

在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急剧恶化、恢复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普遍失败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于2003年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了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问题在于制度设计原则上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很难发挥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作用。

问题之一: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需要按年度缴纳费用。这事实上就设定了一个费用门槛,以至于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必然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这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需要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是明显矛盾的。另外,自愿参加的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群体区分,难以避免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问题。

问题之二:政府的补贴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由于自愿参加必然形成对经济困难群体的排斥,能够参加的是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就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问题之三:保障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

问题之四: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一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乏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同步支撑,以至于不得不突出对患者的约束。制度设计中也引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分段按比例报销等做法。这些做法对于维持资金平衡是有益的,但对患者过分严格的约束特别是过高的患者自负比例必然会导致参保积极性的下降。

问题之五:缺乏组织能力和管理成本上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定以县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费用发生后,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报销。表面看来,统筹层次已经很低了。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合作医疗面对千家万户,县政府是否有足够的组织能力,管理成本有多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今后应如何确立医改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结合以往经验教训以及现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立法

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权利。建设社会注意法制国家,强调立法先行。尽快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政策,确保医疗改革法制化和科学化。

2.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从根本上扫清传统医疗体制对劳动力流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形成的障碍。

3.明确政府职责

医疗制度改革仍要走市场化的方向,这是被各国验证了的,但市场化必须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之路。各级政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政府要强化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医疗的公益性。

4.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在具体运作上,公众就医时可以只支付需要个人付账的那一部分,其余由医院定期凭详单向医保机构结算。医保机构聘请专家项目和价格进行审核,然后商谈价格,约束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5.优化卫生投入结构

确定保障重点,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医疗保障补助经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防止资源向高端服务、高购买力地区集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6.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费用负担方面的比例。在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可以考虑增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以减轻个人负担。

总的来说,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是中国医改的目标与方向,才是我们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医疗面貌,看病不贵,看病不难。

参考文献:

[1] 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话说北京医疗改革..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12 [2] 编委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解读与新型城乡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构建实施手册,2008 [3]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4] 欧高敦.医疗改革从何入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5] 金大鹏, 医疗卫生绿皮书.医院院长论坛,2006.3 [6] 杜乐勋/张文鸣/黄泽民.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人保部.医保付费实行三大改革.人民日报,2011.6 [8] 弋玄.中国医疗体制改制规划书.个人博客,2007 [9] 金光华.农村医疗项目商业计划.农村医疗专项研究服务站,2003.4 [10] 葛延风、贡森等著.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6

第20篇: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改革情况 调研时间:2012年3月15日

调研人:赵健

调研地址:湖南省衡阳县城镇

调研的中心观点:在于通过对于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的调查,从而发现在衡阳县医疗卫生改革中有的问题,以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把医疗卫生改革的好处真真正正推行到广大群众中去,进而让衡阳县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改革带来的好处。

调研主要包括:一.衡阳县医疗卫生条件中存在的问题;

二.针对衡阳县医疗卫生改革里面存在的问题,衡阳县政府通

过一系列的办法来改革医疗条件。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随着衡阳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县卫生事业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面改革的过程。从改善条件、扩大服务入手,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初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卫生系统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在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许多居民因缺乏支付能力而享受不到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有效需求下降,患病后未就诊、未住院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衡阳县城镇和一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意识增强,普遍希望能就近、快捷地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群众对看病不方便、看病比较贵和医疗卫生服务态度及质量问题反响较大。

在2008年6月8号,衡阳县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衡阳县医疗卫生改革的推广条例》。在这个条例中提出了关于衡阳县改革的办法以及指出了衡阳县在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衡阳县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衡阳县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

1.在医药品价格方面,医药品价格普遍偏高,另外,医院里面药品的价格也要比外面的药店药品的价格高上10%。所以很多的病人基本上都不喜欢在医

院里面拿药。但是医院为了拿到高额的费用,基本不允许病人在外面购药。

2.一些医院缺乏人性关怀,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是上帝。病人来看病,他们几乎都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有个别的医生还对病人大喊大叫,完全不关心病人,让病人缺乏一种被关怀的感觉。

3.还有一部分人占用医疗卫生资源,他们利用手上的关系,即办理城镇医疗卡,同时有办理农村医疗卡。这样很是浪费医疗卫生资源,使得一部分农村看不起病的农民本该拥有的资源被占用,也就是使得这些资源的不到真正的使用。

4.有一些医院,唯利是图。我个人看到的一个案例就是县人民医院在接待一个病人的时候,必要要病人家属拿出看病的钱才给病人动手术。可是那时病人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结果还是,病人一个在长沙比较有权利的亲戚打电话过来,医院才开始动手术。

5.在衡阳县有很多的私人医院,这些医院的存在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在这些医院里面存在着很多的黑诊所,这几年来在衡阳县范围之内出现了多次的医疗卫生事故,而且每次出现医疗事故的都是一些小孩子

6.衡阳县以前参加医疗卫生保险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衡阳县人民好像对于参加医疗卫生保险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也许是医疗报销额很低了吧

这些就是在衡阳县医疗卫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许还有一些的我个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吧。不过这些年来衡阳县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改革这种情况。

(二)衡阳县政府对于上面的问题主要采取的办法如下: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针对广大城镇职工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问题产生的根源,衡阳县政府紧紧围绕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这一改革目标,一手抓管理体制、服务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一手抓行业监管,不断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体体现在:

1、大力调整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和结构,构建高效、便捷的新型服务体系。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对城镇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功能、结构和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部分功能接近或互补,地理位置较近的医疗机构实施合并、兼并,做到资源共享;部分医疗机构实现功能转化,向慢性病防治、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领域发展,将相对过剩的城市医疗资

源引导流向城市基层或农村。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广大医生、护士等基层卫生人员,通过社区门诊、家庭出诊、健康讲座、免疫接种、周期性体检、健康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大量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伤残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层卫生服务,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较为方便地获得很多基本卫生服务,深受居民欢迎,被誉为“省时、省力、省钱、省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

2、充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积极推进办医形式多样化,打破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服务格局;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理念,全面推行“病人选医生”、“病人选医院”,推动医疗机构之间和医院内部各环节、各岗位公平有序的竞争,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及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质量的改善;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

3、不断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在大力调整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南县政府也在不断强化医疗服务行业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行业准入、质量管理和信息公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行业监管制度。建立各具特色的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群众公布主要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收费情况及单病种费用、治愈率等情况,增加透明度,便于社会与群众监督,促进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

(2)积极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调整医院补偿结构,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卫生部与国家计委、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在医疗服务项目分类、名称、涵盖内容、计价单位和除外内容等方面均做了具体规定,统一了全国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项目内容。

(3)在总量控制幅度内,对公立医院补偿结构进行调整。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适当提高能够体现知识劳务价值的技术劳务价格。

(4)针对部分医院存在的乱收费、搭车开药等现象,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推广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和查询制度,实行住院费用清单制。各地医疗机构根据本身实际情况,逐步实行了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建立了门诊及

住院费用查询制度。一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信息发布工作,向社会公布医院收费价格和主要疾病费用指标,既规范医生行为,又引导病人选择医院,促进了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的竞争。

(5)针对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现实,一方面强调要求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加强医患沟通的经验,推动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医德医风的改进。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医患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的来看,卫生改革有了重要进展,卫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农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在近几年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承担保护和促进农民健康的任务;农民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办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日益突出。在城镇,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部门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等改革进展缓慢;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优势地位,医疗市场中竞争不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由于改革配套政策落实还不同步,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还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的干部职工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对改革心存疑虑和畏难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要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管理,开展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提高网络整体服务功能;深化以乡镇卫生院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改革,增强机构活力,提高效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建立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开展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切实落实加大农村卫生投入的各项改革措施。抓好试点,继续深化行业监管,推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工作,努力向卫生全行业管理目标发展。

电气1082赵健05号

《农村医疗改革范文.doc》
农村医疗改革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