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报告范文

2022-10-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基础课。旨在提高考古专业本科毕业或有一定考古学基础知识的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熟悉和了解考古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讨论,也结合一些课堂讲授。讨论和讲授的题目主要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当代考古学理论流派、中国考古学理论的过去与现在、地层学与类型学、聚落与社会、葬仪与社会等。也可以由听课者自行选定讨论题目进行讨论。课程要求每位同学要有课堂发言,事先选定论题,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准备发言稿或PPT,并提前告知发言的题目和主要参考文献,以便其他同学参考。最后将所选和讨论的论题写成论文作为作业。 参考书:

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西安,1997年。

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

3、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5、肯·达柯著,刘文锁、卓文静译:《理论考古学》,岳麓书社,长沙,2005年。

6、布鲁斯·崔格尔著,徐坚译:《考古学思想史》,岳麓书社,长沙,2006年。

7、Bruce G.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89.

研究生课程: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

教学内容:

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几大类文物的结构与组成、劣变原因、病害种类与分析鉴别、病害调查、病害评估;文物保护基本技术-主动性保护和被动性保护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动向。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选择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为将来从事实际保护研究和保护处理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理论授课与实际保护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保护操作动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参考书: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

黄克忠:《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10月。

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成俊卿:《木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

贾文忠:《古玩保养与修复》,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

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实践

先修课程:古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史、文物建筑参观测绘实习、建筑设计

一、基本目的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记录、见证了数千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遗产不但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也是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可持续和谐发展阶段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997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正式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领导责任制(简称“五纳入”)。近年来,在总结1997年以来“五纳入”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各相关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出进一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文物保护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研究、探索科学的保护手段和保护方式,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的学科建设目标,并在文物保护的经费落实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文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的政策和财政的基础。

在中国以科学方法保护文物建筑,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杨廷宝等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先驱大多在此领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新中国建立以来,曾经针对古建筑进行了数次广泛的普查和大量修缮工作,确定了40余万处全国各级不可移动保护单位。

但长期以来,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文物保护事业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学术上,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学科因文、理、工的学科划分而互相隔离,造成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难以适应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在财力上,文物保护单位也长期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因此,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曾长期处于缓慢有时甚至是停滞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确立了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新认识,文物保护事业在学术建设和实践工作上都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态势。其中,较为突出的实例如吐鲁番地区、西夏王陵和高勾丽等大规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它们昭示了“遗址保护规划”作为文物保护领域新兴的学术增长点的确立。

面对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文物保护事业勃然兴起的发展需要,1999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设立了“文物保护”和“文物建筑”的本科专业方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上世纪8,9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筑院校开设过数届的“古建大专班”,以培养古建筑保护修缮人才。显然,1999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培养的已经不再是知识结构仅限于“建筑学”的文物建筑保护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适应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的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的规格已经从专科提升为本科,彰显出国家对文物保护人才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担负着日后保护修缮文物建筑和主持编制遗址保护规划的责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总设计师,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学科,除需要较强的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其团队组织、调控和对外联系等项能力。结合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强调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使本专业的学生将其之前所学的建筑学类课程和文史、考古类课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掌握研究和实践的综合能力,以面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需要,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才智。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城市规划通则

第三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依据及基本理念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所需的多学科背景介绍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法律依据和理论原则

(结合重点相关法律和国际宪章导读)

第三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之争

——“完整性”、“真实性”、“假古董”等问题的研讨(结合实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现实中的问题与答案(结合有关现实情况作课堂讨论)

第四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技术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技术实施规范

(结合重点相关法规导读)

第二节:遗址保护规划

第三节:文物建筑修缮及复原工程(结合体实例,尽可能安排参观)

第五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实践

第一节:设计与制图基础

第二节:文献研究概述

第三节:田野调查方法与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

第四节:文物建筑修缮、复原设计实践

第五节: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实践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分为授课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授课部分由课程主持人主讲,并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主,设计实践内容尽可能争取真实题目。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现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现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现行)

4、《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现行)

5、《威尼斯宪章》1964

6、《奈良宣言》1994

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现行)

11、《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现行)

1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

13、《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

14、《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

15、《城市规划原理》 李德华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6、《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 祁英涛文物出版社1986.9

17、《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杜仙洲 台湾 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1984

18、《古迹建筑修护学》 黎小容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

19、《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研究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早期陶器研究、农业起源研究、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研究、聚落研究、区域考古学文化及文明起源研究等12个专题。教学安排一学期。

本课程的特色是教学内容系对学科前沿课题的探讨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辅以图片、幻灯、录相等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及前沿课题有较好的了解,同时在史前考古研究方法与理论水平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为深入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严文明:《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反思》(上册),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 及若干篇论文。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重在讲授和研讨夏商周考古最前沿、最热门、最新发现等学术内容,让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动态,并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同时注意分析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课程内容有相当部分因年而异,2005——2006年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2004年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述评。

2、“夏商周断代工程”述评。

3、古代文献中的夏与商。

4、夏文化研究。

5、早期商文化研究。

6、晚商文化研究。

7、西周文化研究。

每周三学时,平均讲授占三分之二,研讨占三分之一。

参考书: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和2004年。

最新发现报告与相关论文等。

研究生课程:考古文献研读(上)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研讨课。研读文献主要是中国考古学不同发展阶段上出版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有代表性的田野考古报告。授课方式为学生在课下仔细精度报告,课堂集体讨论研究,检讨报告在田野工作方法、资料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特点及问题。本课程试图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使学生掌握正确分析、使用考古报告所提供考古资料的方法,为其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技术、方法的基础。第二,通过对学术史上不同阶段发表的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国考古学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考古学研究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从而通过对学术发展史的了解把握,理解认识学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学生将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做好准备。选课学生需要认真撰写提交读书报告,供课程考核。 参考书:

《梁思永考古学论集》

《李济考古学论集》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玉和玉器;玉器的起源及雕琢工艺,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

的玉器及玉文化等几个部分,通过实物及幻灯、录象等教学手段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玉器及玉文化的特点、功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阐明中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以促进对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书:

1.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1-6),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5)。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相关考古报告及论文。

推荐第2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131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32-19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91-251 机械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252-338 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339-438 管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439-544 应用和科学学院课程教学大纲………………………………………545-632 文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633-749 外国语学院课程教学大纲……………………………………………750-783

课程编号:D011201

现代力学与方法

Modern Mechanics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

四.教学目的:

力学是土木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特别是现代力学中的非线性理论、不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为从事以力学为基础的各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奠定宽广的、良好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5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弹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广义虎克定律和弹性力学解题的基本方程与方法,材料的塑性屈服条件和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增量理论、全量理论,岩土工程中的典型弹塑性问题及其求解方法,各向同性应变硬化材料、粘弹塑性理论,弹塑性大变形理论,岩石的模糊内时本构理论 10学时 2.断裂力学:包括含裂纹物体的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裂纹的起裂条件,裂纹三种基本类型-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和Ⅲ型裂纹,裂纹在外部载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的扩展过,裂纹扩展诱发物体断裂的过程研究,含裂纹的结构发生破坏的条件及其寿命预测,线弹性断裂力学与格里菲斯裂纹失稳扩展准则,弹塑性断裂力学与韧性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岩石的损伤理论、断裂理论以及突变论等 10学时 3.流体力学:包括水动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流体力学的实验室模拟、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流体力学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渗流对采矿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固-流耦合的模拟与分析等 8学时 4.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的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各种不同条件下系统状态的热力学特性,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热力学与自组织以及非平衡自组织的研究等 8学时 5.岩石力学:包括岩石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非线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岩石流变理论与长期强度,岩土数值分析理论,岩土工程开挖过程力学效应分析,岩土开挖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等 18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郑颖人、沈珠江、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3.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36

1 课程编号:D011202

多相流体力学

Multiphase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多相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多相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多相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学时)多相流体力学发展:多相与多相流热物理学是一门以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之一是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 第1章 气体-液体混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第2章 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力学理论(4学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讨论(4学时)第3章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和微观渗流机理(4学时)

1、原油碳源微生物运动规律

2、原油碳源微生物浓度分布规律

3、原油碳源微生物代谢产物分布规律

4、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微观机理第4章 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

1、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

2、湍流气固两相流体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第5章 多相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技术研究(4学时)

1、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2、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3、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4、数值模拟

5、现场试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解决方法探讨(2学时)第6章 多相流测试技术激光器(获1964年物理学奖)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CT,获1979年医学奖)核磁共振分析技术(获1991年化学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获2003年医学奖)高速摄像技术第7章 流体力学与渗流的发展(4学时)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

七.参考书目:

1.车得福、李会雄,《多相流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孔珑,《两相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3.力学进展 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2 课程编号:D011203

固体力学现代理论

The Modern Theory of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讨论占40%,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 量子力学的诞生 4学时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得布罗意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等第二章,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6学时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几率波、测不准关系、力学量的平均值、量子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定态、非定态(含时)薛定谔方程、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等。第三章, 一维定态问题 6学时有限、无限方势阱,束缚态,遂穿效应,一维散射问题,,一维谐振子等。第四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与表象变换 4学时共同本征态,力学量完全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与表象变换等第五章, 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与对称性 4学时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全同粒子,费米子,波色子等第六章, 中心力场 6学时球方势阱,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氢原子实例。第七章, 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 4学时塞满效应,廊道能级等第八章, 电子自旋 4学时自旋态的描述,自旋算符,电子内禀磁矩等。第九章, 定态问题常用近似方法 8学时非简并态微扰论,简并态微扰论,变分法等。第十章, 量子跃迁 4学时量子跃迁几率,光的吸收与受激辐射等。

七.参考书目: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面授学时: 48

其它学时:8(讨论)

3 课程编号:D011204

力学研究新进展

The New Progrees about Mechanics Research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教学目的:

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论研究新进展,在解决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油气田开发现场勘查与试验、计算分析中和工程应用新成果和研究发展动态。为研究生选题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较全面地熟悉现状以及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1.课程重点: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并启发研究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辩论和演讲,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2.课程难点:涉及力学张量计算和高阶偏微分方程解算方法、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和编程技巧、多场偶合理论、高等渗流力学。 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研究生对当前力学研究现状、关键力学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及时的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思想和态度。博士生重点掌握理论体系,硕士生侧重力学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平时成绩和撰写、发表综述性报告,平时成绩70,报告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固体、岩石、混凝土类材料基本力学性质研究,包括泊松效应、超弹性、扩容、应变硬化和软化、强度特性和本构关系、流变特性。

2、似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散体力学行为和本构关系研究,不连续面的数学描述和生成、裂隙网络模拟方法和定量描述。

3、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渗流和多场偶合力学研究,达西流和非达西渗流、稳态和非稳态流,耦合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

4、岩石、岩体在不同应力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能量储存与释放、岩爆和冲击地压形成机理与控制的力学方法。

5、固体材料的宏观和细观损伤与断裂力学研究,大变形材料的有理力学研究。

6、非线性力学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建模中的应用。包括分形几何、分叉、混沌、小波变换、孤粒子、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

7、膜、板、壳力学计算与稳定性理论分析研究。

8、数值分析方法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中的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本课程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有针对性地学术讲座和研究报告,课程梯度成员辅助教学方式。即聘请主讲教师为20个学时,梯度成员为12课时,其余为讨论、自学和测试时间。

七.参考书目:

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与力学和计算相关的英文期刊。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4 课程编号:D011205

力学多场耦合理论

Mechanicalmulti-field Coupling Theo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岩石和岩体等孔隙介质,在复杂物理力学环境中的力学行为,包括水、温度、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和岩体的变形、强度特征和本构关系。介绍耦合作用下岩体力学的分析数值和模拟方法。通过学习,可以进行有关岩体力学耦合分析的试验、理论建模和数值分析等研究工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写一篇多场耦合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考核方式:学术论文(70%)、出勤(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1章:耦合问题基础知识(面授2学时)介绍耦合力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研究的领域,在多种力学场作用下,岩体产生耦合作用:流固耦合(HM)、热力耦合(TM)、流固热耦合(HMT)和化学耦合等。耦合问题的解决思路,理论方法,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第2章:孔隙介质的描述方法、本构方程(面授2学时,自学2学时) 讲授岩石孔隙介质孔隙的描述方法,弹性孔隙介质的力学本构关系。第3章:岩体流-固力学理论(面授4学时,自学4学时)讲授岩石孔隙-裂隙介质渗流试验方法,试验取得的基本结果和渗流本构方程。第4章:岩体热力耦合理论(面授4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热-力耦合的基本概念、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模型第5章:岩体化学耦合方法(面授2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岩体化学耦合理论,特别是化学作用对岩石腐蚀和渗流的影响第6章:耦合力学数值方法方法(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应用。第7章:总结和答疑(2学时,写综述报告)

七.参考书目:

岩土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nt.J.of Rock Mech.& Min Sci.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5 课程编号:D011206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sting Theory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物理学,电工原理,数理统计,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技术,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技术,地下和边坡开挖工程诱发动力灾害与地质灾害,包括岩爆、矿震、冲击地压、滑坡、地表沉陷、岩层移动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各种测试仪器、测试元件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岩体结构的变形行为及稳定性演化过程与各种非线性特征(包括应力、应变、位移、声发射等)间的相互关系;GIS技术、GPS技术、声发射技术、微震监测技术及地质成像系统等在岩土工程中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2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 16学时(1)地应力的成因及其一般分布规律(2)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直接测量法扁千斤顶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法 (4) 间接测量法套孔应力解除法其他间接测量法(5)应力解除法的主要测量技术和计算方法孔径变形法孔底应变法孔壁应变法空心包体应变法实心包体应变计法 (6) 影响地应力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改进技术完全温度补偿技术考虑岩体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技术和方法 (7) 地应力测量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2.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原理及技术 20学时(1)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围岩表面位移测量—断面收敛测量、水准测量、转角测量围岩内部位移测量—多点位移计地表位移与沉降监测围岩应力监测支护应力监测声发射监测(2) 地下开挖诱发的动力与地质灾害(岩爆、矿震、冲击地压、岩层移动、地表沉陷)的监测、分析与预报(声发射与微震监测技术)(3) 边坡稳定性监测和滑坡预报与防治(GIS技术、GP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光纤应变监测技术)(4) 主要测试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5) 实例分析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修订版),科学出版社,2000 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 2.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 3.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三章 4. 谢谟文,蔡美峰:信息边坡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章~第3章,第7章~第10章 5. 纪洪广:混凝土测量声发射性能研究与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 §1,§2,§9 6. 夏才初,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 7.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Allen & Unwin, London, 1985 Chapter 18 8. E.Hoek and E.T.Brown: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 Rock, IMM, London, 1980 Chapter 11 面授学时: 12

其它学时:24

6 课程编号:D011207

非线性渗流力学

Non-linear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线性渗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根据地层性质、流体性质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进行动态预测。为解决有关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非线性渗流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内容,非线性渗流力学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本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第一章 低渗透储层非线性渗流力学(6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

1、低渗透储层特性及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规律实验,低渗透油藏水驱油驱替实验,低渗透储层的开采特征

2、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采收率方法。

3、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低渗透基质-人工压裂缝耦合数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非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远离人工裂缝的流体渗流规律,裂缝控制椭圆区域内的椭圆不定常渗流,裂缝中的高速非达西非定常渗流,影响因素分析

5、开发井网型式与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组合下理论模型研究

6、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7、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研究第二章 双重介质渗流(4学时)基本内容:

1、双重介质的基本概念与双重介质模型

2、双重孔隙介质中单相弱可压流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3、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理论在不稳定试井中的应用第三章 含水气藏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一)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对低渗砂岩气藏流动的影响 1缚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1)含残余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含可流动水两相时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低渗砂岩气藏三类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产能公式推导 1)气井稳态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2)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3)考虑滑脱效应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4、同时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5、算例第四章 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凝析气液固变相态非线性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1)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机理研究 2)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特征研究 3)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4)气液变相态相对渗透率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2、蜡沉积气-液-固渗流机理实验研究

3、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气液固微尺度相变渗流动力学模型方程研究

4、伴有相变的多相流-固-热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建立 2)数值模拟研究

5、伴有蜡沉积的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多相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6、蜡沉积对凝析气田开发动态和生产的影响

7、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开采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第五章 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理论(2个学时)

(一)流变性的基本概念

(二)非牛顿液体的分类

(三)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第六章 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多相渗流理论(4个学时)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

7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二、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三、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四、数值模拟

五、现场试验第七章 微生物驱油多相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微生物驱油增产机理微生物驱油随流体注入运移、微生物及化学剂扩散、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流体物理化学变化、增产(吞吐)有效时间等,其吞吐效果与微生物作用效果和多孔介质中和多孔介质中流体和孔隙空间环境有关。1)微生物菌生长增值作用 2)微生物生长代谢条件及影响因素

2、微生物水驱驱油输运规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随营养物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的特性、代谢产物影响油的性质,由于微生物的物理化学作用,使油藏的采收率提高。

3、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模型考虑因素:产表活剂、产醇(产酮)、产酸、产气乳化降粘降解产物醇(酮)的降解作用产物酸作用产气调剖作用助剂、稳定剂作用改变界面张力

4、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

5、产量预测模型第八章 散体渗流规律及其稳定性(4个学时)

1、背景

2、浸堆散体颗粒形态

3、浸堆渗流特性试验

4、浸堆渗流特性的演化

5、浸堆稳定性分析

6、浸堆边坡稳定性

七.参考书目:

1、同登科 等著:《非线性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

2、翟云芳 主编:《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3、葛家理编:《油气层渗流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力学进展 期刊

5、石油学报 期刊

8 课程编号:D011208

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

Nonlinear Continuum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连续介质的变形与运动理论、应力分析理论、连续介质热力学理论、本构理论等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力学相关知识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牢固的力学理论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开卷。总评成绩 = 课堂讨论40% + 读书报告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1.绪论(2课时) 固体和流体力学的回顾;矢量和场论;二阶张量及不变量。 2.变形与运动(直角坐标系)(4课时) 变形梯度张量、变形张量主值;极分解;应变张量;线元、面元和体元的变化;变形率、应变率和旋率张量。 3.应力理论和动力学基本方程)(4课时) Euler应力张量;第1类和第2类P-L应力张量;Euler描述法,Lagrange描述法,运动方程;虚功原理、虚功率原理;应变与应力的共轭。 4.连续介质热力学与简单物质的本构理论(6课时) 连续介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C-D本构不等式;本构公理(客观性、确定性、局部作用、减退记忆、对称性和相容性等原理 ) 5.有限变形弹性理论 (12课时) Cauchy弹性;超弹性;应变能函数,本构方程;有限弹性边值问题的提法;普适变形解和特殊解;变分原理 6.非牛顿流体力学基础(4课时) 流体动力学问题的提法;非牛顿流体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 7.粘弹性力学基础(4课时)粘弹性体的本构方程;流变体变形与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 本课程主要研究连续介质的变形和运动、连续介质不可逆热力学和非线性本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扩展到材料的损伤、破坏和宏微观力学,成为近代力学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本课程为力学、土木、材料及机械类专业的博士生从事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七.参考书目:

【1】匡震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黄祝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3】王自强,理性力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4】Eringen A.C., Mechanics of Continua,程昌均、俞焕然译。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9 课程编号:D011209

工程力学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工程力学研究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途径,为研究生选题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读书报告和考勤相结合,其中读书报告考占70%,出勤情况占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划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总体概述(4学时):该授课内容为4学时:讲解―岩土工程力学概述‖(2学时)和―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岩土工程力学概述主要介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进展、地下工程特性与施工方法分类以及岩土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等内容。第二单元:工程力学分析与支护理论及实践(4学时)。讲解―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思路、方法原理与原理‖(2学时)和―岩体支护的理论和实践‖(2学时)。深入分析目前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的理论、技术和关键技术路线,明确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第三单元: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力学分析(4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管线施工的拉管施工技术简介‖、―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水平定向钻简介‖和―直列无级调压式速卸锚索(LC锚索)简介‖。第四单元:矿山边坡工程力学分析与稳定性评价(6学时)。主要讲解―矿山边坡工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厂坝铅锌露天矿、首钢水厂铁矿边坡、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东露天边坡和抚顺西露天煤矿四个矿山的工程实例与研究报告。第五单元:深部地下矿山稳定性分析研究(6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矿床开采灾害分析、研究与进展‖和―金川矿区深部工程围岩支护工程实例‖。第六单元:主要介绍国家973申请报告内容(6学时)。在此介绍了武汉岩土所的973申请书―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申请项目―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申请项目―金属矿山重大灾害诱发机制与防治理论研究‖‖三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报告。

七.参考书目:

1、地下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现代岩土施工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地下空间设计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工程岩石力学,科学出版社,2009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10 课程编号:D011210

固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

四.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固体力学一些基本理论和较新的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讨论60%,读书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弹塑性断裂问题12学时: (1) 理解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概念及其断裂准则,学会计算Ⅰ,Ⅱ,Ⅲ型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能推导单裂纹基本解并应用基本解求其它荷载下的解答。(2) 了解计算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连续位错模型法以及计算有限裂纹体应力强度因子的边界配置法并能加以应用。(3) 熟悉混合型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最大能量释放率准则以及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4) 了解弹塑性断裂的COD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熟悉D-M模型的计算方法;了解弹塑性断裂的J积分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第5章 弹性界面问题,了解理想界面模型及其分类;掌握直线形和圆形弹性界面问题在平面和反平面荷载下的求解方法;了解含裂纹界面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了解一般界面断裂模型及其界面断裂准则。非线性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及其讨论12学时:第一章绪论,有限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章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平衡方程的解法;第四章大变形问题的基本方程,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物质描述;格林应变和阿耳曼西应变;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空间描述;欧拉应力,拉格朗日应力和克希荷夫应力;第五章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大变形问题的物质描述的有限元,大变形增量问题的T.L.方法,大变形增量问题的U.L.方法。第六章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的法,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蠕变问题有限元分析;粘弹性有限元分析;粘塑性有限元分析;第七章非线性有限元的应用。非有限元的数值方法基本理论及其讨论8学时专题数值方法报告4学时。

七.参考书目: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

11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211

流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Fluid Dyna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物理化学

四.教学目的:

流体力学专题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拓展性的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流体力学在相关工程中应用的范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流体力学在工程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拓展知识领域,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

(二)岩穴储气库溶腔水洗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4学时)

1、盐岩层地质特征、世界一般岩丘盐岩穴储气库建造方法

2、一般水洗腔体形态特点盐矿采卤:不考虑腔体变形、易坍塌, 结果:腔体形态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能保证长期安全性。结论:不考虑水溶控制造腔不可行。特别是盐岩层、多层?具有更多复杂力学问题!能否制造稳定的腔体?! 设计腔体:固体稳定性分析是稳定的。如何实现:如何造腔? 如何水洗? 如何控制?盐岩层水溶造腔腔体形态的受控因素? 盐岩层非均质性:岩性、品位、多层、夹层; 工作制度控制:流体流量、卤水浓度、两口距、油垫位置; 溶蚀速度、管柱位置、循环方式。

3、水溶开采溶腔滤洗理论 流-固溶腔变化影响因素关系 动边界(边值条件)开采控制工作制度稳定溶腔形态所需开采及工艺的主要参数的实时变化规律。

4、盐岩储气库水溶建腔机理盐岩腔体溶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过程:物质输运过程中的扩散现象;边界层理论;重力分层现象。 ①岩盐溶解过程中的物质输运包括: 由于流体的宏观流动引起的传递;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由于流动速度引起的对流扩散。 ②物质输运过程中扩散作用扩散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由于浓度变化引起的,由于浓度梯度,分子依靠本身的热运动,从高浓度带扩散到低浓度带,最后趋于平衡状态;对流扩散:对流扩散与流动速度有关,由于流动速度使溶质分子在流体中不断分散。溶腔内不同区域的扩散弥散作用 ③边界层理论 ④―重力分层‖现象 ⑤盐岩溶蚀过程

5、盐岩储气库溶腔数学模型溶腔流体流动、溶质输运、流-固变化溶质对流扩散等各类流体力学模型建立。溶腔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1)多维非稳态对流扩散方程来描述浓度场 2)Navier-Stokes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速度场 3)溶液密度ρ与浓度c之间函数关系 4)溶解速度方程

6、溶腔数值模拟及解的验证

(三)分形介质渗流理论研究(4学时)

(四)不同渗流条件下渗吸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4学时)

(五)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性问题的研究(4学时)

(六)特低渗透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4学时)

(七)特低渗透基质-裂缝压裂耦合流动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6学时)

(八)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度调剖技术研究(4学时)

(九)流体力学的发展方向(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两相与多相流体动力学》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两相流体力学孔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力学进展,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12 课程编号:D011212

爆破作用原理及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学习过《工程爆破》本科课程或对工程爆破的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知识已基本掌握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力求使学生基本全面地了解工程爆破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研究并掌握爆破过程中的力学作用及其原理,以提高学生工程爆破理论水平和实际开展工程爆破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70%)上机(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国内外爆破理论和技术研究最新进展(8学时) ① 爆破作用机理在学生对炸药和岩石(体)的基本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介绍爆破过程中炸药能量转换的过程、形式与作用,着重讲述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作用(霍普金森效应)和药量计算原理。 ② 爆破分级在矿岩种类较为繁多的矿山爆破实践中,进行岩体的可爆性分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类矿岩的爆破技术参数,对实现矿山爆破设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改善和稳定爆破破碎质量,优化钻爆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岩石容重、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四个指标作为衡量岩体可爆性判据的可爆性分级方法。 ③ 爆破优化爆破参数优化或爆破优化,是指根据岩体的爆破难易程度确定合理的爆破技术参数,如炮孔深度、孔距、排距、起爆网络的布置、微差时间等等,从而使采矿生产的钻爆铲运破五大工序的综合成本达到最低。介绍工程优化思想及其在爆破领域里的应用。 ④ 控制爆破技术所谓控制爆破技术,是指在爆破过程中采区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对爆破破碎效果和/或爆破有害效应进行控制。介绍控制爆破技术的种类、性质、基本特点与原理、适用条件。 ⑤ 爆破测试技术介绍工程爆破实测技术、仪器及工作原理、实验测试技术。 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⑦ 炸药与起爆器材新型专用炸药,新型起爆器材及其结构、工作原理。 ⑧ 爆破安全与施工工艺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介绍爆破施工工艺的改进。 2) 爆破作用原理(12学时) ① 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 ② 爆轰气体压力及其作用 ③ 介质性质及其影响爆破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其连续性,是影响爆破作用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因素。重点介绍岩石强度指标和地质结构构造对爆破的影响。 ④ 爆破漏斗(抵抗线的大小及其均匀度)爆破漏斗是药包(柱)爆炸使岩石等固体介质产生破坏的一种基本现象。分析介绍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漏斗方向及大小的影响,分析多个药包微差爆破条件下单个药包爆破漏斗的影响因素。 ⑤ 光面爆破作用机理 ⑥ 爆破震动效应及其控制 3) 工程爆破实用技术(16学时) ① 爆破分级 ② 岩体结构构造的作用及其利用 ③ 爆破设计软件介绍国内外爆破设计软件技术发展概况与趋势。 ④ 爆破模拟

七.参考书目:

1 自编讲义.2 Clark,C.,Principles of Rock Fragmentation.Wiley,New York,1985.3 Olofon,Stig.O.,Applied Explosives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and Mining.APPLEX,ARLA,Sweden,1991.4 Langefors,U.and Kihlstrom,B.,Rock Blasting.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67.5 张志呈编著,爆破基础理论与设计施工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6 [美]杜邦公司编,龙维祺等译,爆破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2月。 7 黄绍钧编著,工程爆破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年8月。 8 Dick,R.A.,Fletcher,L.R.and D‘Andrea,D.V.,Explosives and Blasting Procedures Manual.U.S.Bureau of Mines Information Circular No.8925. 面授学时: 16

其它学时:20

13 课程编号:D011213

非牛顿流体力学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应用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应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交流、课堂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 1学时 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第一章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 6学时物料的流变学分类、与时间无关的非牛顿流体及其流变方程、与时间有关的粘性非牛顿流体、触变性及其数学模型、粘弹性流体、屈服应力。第二章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 9学时粘性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基本方程,幂律流体、Bingham流体、Herschel-Bulkley流体及Caon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速度分布及压降计算、非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流态转换及其判别、湍流摩擦因子及压降计算、湍流速度分布及剪切率。第三章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测量 6学时管式流变仪、同轴圆筒流变仪及锥板流变仪的测量原理,其它流变仪简介,分散体系流变性测量中的特殊问题。第四章 流变学及非牛顿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6学时含蜡原油及稠油的流变性、评价原油流动性的常用指标及其测量方法、易凝高粘原油改性输送技术简介。第五章 岩石流变理论 2学时蠕变的类型和特点,组合模型及其性质介绍。第六章 聚合物的粘性流动 2学时聚合物粘性流动的特点,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聚合物流动性的表征,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影响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因素,高聚物流体流动中的弹性表现。第七章 可动凝胶体系渗流力学研究及应用 4学时可动凝胶特性、可动凝胶体系流变特征,多孔介质对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性能的影响,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流变特性和流变模型数学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控制方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辅助方程。

七.参考书目:

1.沈仲棠、刘鹤年,《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文芳,《非牛顿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兆敏、蔡国炎,《非牛顿流体力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8 4.江体乾,《工业流变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5.Wilson C.Chin Computational Rheology for Pipeline and Annular Flow 6.液体流变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14 课程编号:D011301

分析力学

Analytic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高等数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理论力学的另一大体系:分析力学,从一种有别于牛顿定律的视角研究和分析复杂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该学科的内容可为多个领域提供有效的工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学术论文/报告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2学时) 分析力学概述;常用约束; 2.虚位移原理与分析静力学;(2学时) 虚伪移,虚功原理;静力学分析实例; 3.达朗伯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法;(2学时) 理想约束;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拉格朗日方程; (4学时) 第

一、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5.质点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2学时) 6.力学的变分原理;(4学时) 变分与微分;泛函变分的极值问题;拉格朗日乘子法;带约束的极值问题; 7.哈密顿正则方程及其积分方法;(6学时) 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广义动量积分,广义能量积分)哈密顿正则方程;正则变量;泊松括号;哈密尔顿原理;哈密尔顿作用量; 8.有限自由体系的微幅振动理论;(4学时) 结合汽车或其他实例讲解(含振动模态分析的部分内容) 9.分析力学相关方法在车辆振动、稳定性、刚体与刚体系统、控制方面的应用(8学时)根据文献或悬挂系统等讲解。 10.其他学时:习题作业,中英文文献阅读,结合课题的研究报告(2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陈强顺.分析力学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光远.应用分析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3.邱秉权.分析力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22

15 课程编号:D011302

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Modern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Vehicle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现代设计方法发展;掌握车辆现代设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使用CAD/CAE等相应软件对车辆及其零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为今后产品的研究和设计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次科研实践占30%,第二次科研实践占60%,平时表现占1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4学时) 1.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概述(2学时)通过比较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不同特点,深刻理解现代设计技术。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了解车辆现代设计相关软件。 2.设计方法学(2学时)了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内容,理解创造性设计方法和系统化设计方法。 3.车辆计算机辅助绘图 (2学时)软件AutoCAD Mechanical入门,天河CAD入门。计算机辅助绘图在车辆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4.车辆计算机辅助计算(2学时)数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软件MATLAB入门。车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计算。 5.车辆计算机辅助几何建模(2学时)软件SolidWorks入门,掌握模板技术 6.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运动学分析)(2学时)软件Solidworks/cosmos motion入门,了解软件ADAMS。 7.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2学时)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软件ansys/workbench入门 8.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2学时)软件ADAMS入门。矿用汽车平顺性仿真。 9.车辆CAE中的优化技术(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和ADAMS中的优化设计方法。 10.车辆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AMESim在车辆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 11.车辆虚拟样机技术(2学时)车辆设计中的虚拟样机技术。多领域协同仿真及实现方法。了解MSC系列软件。 12.车辆性能计算机辅助试验(虚拟仪器)(2学时)了解虚拟仪器技术,软件LabVIEW入门。研讨(6学时)研讨一:矿用汽车车架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二:矿用汽车转向机构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三:现代车辆用钢铁材料科研实践(6学时)实践一:查阅文献,综述某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二:自由选择车辆设计中的某个问题(可与导师或师兄讨论),采用本课程所讲的现代设计方法予以解决,完成一篇小论文。

七.参考书目:

1、倪洪启,谷耀新主编,《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冯国胜,杨绍普著,《车辆现代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李思益,任工昌等编著,《现代设计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余俊主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1-现代设计方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1版

5、张国忠主编,《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16 课程编号:D011303

车辆工程研究专题

Subject Research on Vehicle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理论,机械振动,车辆动力学,

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若干车辆研究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车辆工程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未来车辆工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每人按照要求提交论文一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非线性悬挂系统物理特性与实验研究,以SGA3550,SGA3722,SGA50,S170,belaz75131,SGA92150为例,4学时;车架等结构件的新型工艺与优化设计,以利勃海尔Ti27

4、60吨电驱动铰接车、SG50和S170为例,讨论新型车架结构件的设计思路与发展方向,4学时;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传动过程控制与传动效率优化,主要包括: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传动效率优化,传动系统可靠性,6学时;电传动系统中能量转换控制及其优化,主要包括地下试验台的有关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4学时;车辆系统振动分析与减振设计,主要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等振动源的隔振设计,覆盖件等小型结构件的整体优化设计,4学时;大功率发动机冷却与进排气系统研究,以S170 为例,介绍大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进排气系统等的研究方法与设计过程,4学时;大型非公路车辆制动系统研究,讨论内容:电制动实现原理与应用,湿式制动制动原理与应用,干盘式制动器原理与应用,各种制动方式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汽车理论,汽车结构,机械振动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17 课程编号:D011401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是岩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任务是讲授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主要工程技术及最新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根据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计算经济合理的参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应用的一套完整思路和方法,能够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分析评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40%、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高层建筑、跨海大桥、越江隧道、深埋隧洞、城市地铁等工程的开发与建设都大大促进了现代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发展。同时现代岩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所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作为博士生,应该全面了解各种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能够经济合理地加以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 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各种特殊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对现代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 重点介绍现代施工方法的工艺、技术和适用条件,简要介绍各种施工方法的设计、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3) 在详细介绍主要施工方法基础上,列举大量的国内重点重大工程施工实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施工方法和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2.课时安排 (1) 2学时,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 (2) 4学时,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过程 (3) 4学时,岩土锚固研究与新进展 (4) 4学时,主要的工程桩施工方法、原理及其新进展 (5) 2学时,主要软基处治方法及其新进展 (6) 4学时,基坑围护技术及其发展 (7) 4学时,TBM及其它隧道工程技术 (8) 其它12学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或学习经历,对现代岩土工程的认识进行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

七.参考书目:

1.高谦等主编,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史佩栋主编,桩基工程手册(桩和桩基础手册)200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4.罗嘉运.岩土工程及路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18 课程编号:D011402

土木工程新进展

New Progre in Civi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土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勘察等

四.教学目的:

土木工程新进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土力学、水力学、岩石力学、土木材料、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在理论、设计、分析方法、实验及测试技术、监测方法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从而把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报告。其中:报告占60%,出勤及课堂质疑等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岩土力学基本理论(2学时) 1.1 岩土力学非线性理论 1.2 分形与损伤力学 2. 土木工程新材料(2学时) 2.1 高强钢筋混凝土新材料 2.2 防震隔震新材料 2.3 温度与光感应材料 3.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2学时) 3.1 隧道施工新技术 3.2 建筑施工新技术 4. 土木工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4学时) 4.1 岩土力学的细观力学实验方法 4.2 岩土力学的多场耦合实验方法 5.原位测试与监测技术 (22学时) 5.1 深部岩体地应力测试(2) 5.2 地质雷达与声波探测(2) 5.3 GPS位移监测(2) 5.4 仪器钻进自动采集系统(4) 5.5 AGI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2) 5.6 EH-4连续剖面电导率成像系统(4) 5.7 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6) 6. 土木工程中的数值分析方法 (4学时) 6.1有限元法 6.2有限差分法 6.3离散元法 6.4流形法 6.5位移反分析法

七.参考书目:

1.陈仲颐, 周景星, 王洪瑾 编, 土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第一版 2.王希哲 编著, 土力学地基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第二版 3.刘润生, 水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7, 第一版 4.朱伯龙,董振祥 著,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5, 第一版 5.王王思敬 主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蔡美峰 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谭卓英 著,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2,第一版 8.Arpad Kezdi and Laszlo Rethati .Soil mechanics of earthworks, foundations,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Elsevier, 1988, 1st ed.9.Andrew Chadwick and John Morfett, Hydraulics in civil and eviromental engineering, E & FN Spon, 1998, 1st ed.10.Richard 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John Wiley & Sons, 1989, 2nd ed.11.B.H.G.Brady,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George Allen & Unwin, 1985, 1st ed.12.L.Muller, Rock Mechanics, Springer Verlag, 1972, 1st ed.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19 课程编号:D011403

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Disaster Risk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地质、岩土力学等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灾害损失、减灾策略等基本概念,了解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风险预测的最新学术动态,掌握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模型,具备进行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损伤评价及预测、减灾防灾对策的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撰写读书报告与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关于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种类、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地质灾害防控的重要性(4学时)(2)关于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危险性及其度量、易损性、危害性、危险性分析、危险性评价等(8学时)(3)关于风险的概念、风险(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内容、危险性评价的常用方法(4学时)(4)灾害分析的确定性模型及其应用(4学时)(5)灾害危险性分析及其不确定性模型。(4学时)(6)灾害分析分析的模糊特征及其相关模型(2学时)(7)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灾害风险分析及其相关理论(2学时)(8)灾害预测的时间、空间、强度的相关理论及其不确定性分析(2学时)(9)滑坡灾害、地裂缝灾害、泥石流灾害等特点及其危险性分析案例(6学时)(a)滑坡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 。包括:滑坡灾害的基本概念、我国滑坡灾害的严重性、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致灾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滑坡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滑坡灾害的防治。(b)地裂缝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包括:地裂缝的成因、我国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地裂缝致灾的基本特征、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地裂缝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防治。 (10)以上学时包括相应内容的文献查询、分析、撰写综述性文章、讨论等。

七.参考书目:

(1)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黄崇福著,科学出版社。 面授学时: 10

其它学时:26

20 课程编号:D011404

岩土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Geot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培养研究生搜集和阅读相关科技资料的能力和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科学技术报告和演讲表达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试60%,发言20%,讨论2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岩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讲授内容(24学时):

1、岩土力学性质(4个学时).

2、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8个学时).

3、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4个学时).

4、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4个学时).

5、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4个学时).发言与讨论(12学时):

1、要求与考核:(1)每个同学至少1次上台讲解发言15-25分钟 。课外认真准备好PPT文件,课堂上讲解(20分)。(2)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参加讨论发言。每个同学至少5次参加讨论发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0分)。考试(60分)。

2、准备发言与讨论稿的内容: 有关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3、发言与讨论稿的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1)个人学习心得、新的发现、新猜想、新思维。(2)别人研究的新成果介绍。(3)自己研究的新进展、开题报告、论文。(4)重要工程应用实例成果介绍。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以下近五年的相关资料:

1、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2、岩土工程学报

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4、土木工程学报

5、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7、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8、相关大学与科研单的科技期刊或学报、科研报告;其他相关文献、会议论文集等。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21 课程编号:D011405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结构抗震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防灾减灾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是防灾减灾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由不同教师分别就某个方向进行介绍,题目涵盖GIS技术、工程抗震、岩土工程探测、矿山灾害、地震及其地质灾害机理、矿震成因及对策、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分析、工程结构抗爆抗撞技术、桥梁健康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拓宽视野,为学生将来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就业提供帮助。课时安排如下: 1.谢谟文 GI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4学时 2.宋波 汶川地震震害考察报告(甘肃四川)与防灾减灾的新课题 4学时 3.谭卓英、苗胜军 岩土工程探测新技术新方法 4学时 4.王金安 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调查与分析 4学时 5.乔兰 地震及其诱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 4学时 6.李铁 矿震成因与对策 4学时 7.赵晓阳 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风析 4学时 8.杨润林 工程结构抗爆抗撞防护技术 4学时 9.黄盛楠 桥梁健康监测及传感预警技术 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无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2 课程编号:D011701

采矿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ing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采矿、安全、矿物加工、资源经济、地质等专业基础课

四.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修完采矿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后,全面了解固体矿床开采的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作业主要是查阅资料。每个教师布置1-2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写出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评述报告,或者该专题的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要求博士生800-1000字,硕士生400-500字。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考核采取研究报告的形式,要求每位研究生就课程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最好能够结合实际课题研究进行撰写。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博士生4000字左右,硕士生2000字左右。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要求个人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多于全文的2/3。研究报告占课程成绩的70%。提交报告日期截止到课程结束后2周内。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地应力测量与采矿新技术、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金属采矿新工艺、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矿业经济、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矿山特殊施工技术等。 2.课程难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能够在课外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灵活应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蔡美峰:地应力测量与采矿设计优化 4 蔡嗣经: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 4 宋卫东:金属采矿新工艺 4 姜福兴: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 4 吴爱祥: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 4 胡乃联: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 4 李仲学:矿业经济 4 杨 鹏: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 4 高永涛:矿山特殊施工技术 4 *:实际执行36-40学时,部分内容可能根据学科发展有所调整。

七.参考书目:

《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古德生等,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2 《采矿学》,王青,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采矿系统工程》,张幼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安全科学技术》,金龙哲,宋存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矿业经济学》,李祥仪,李仲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T.Tietenberg,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姜福兴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经济学》,罗云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其它参考资料:相关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3 课程编号:D011702

矿物加工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Proce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及科技大学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100%,各任课老师分别给出成绩,然后取平均值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介绍课程矿物加工学科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及任课教师如下: 倪文 固体废弃物研究方法;镍渣的综合利用; 尾矿高强结构材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水淬高炉渣综合利用 矿渣的综合利用;钢渣的综合利用孙体昌 学位论文要求与写作 从尾矿中回收有用成分的进展和特点 矿物加工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肖宝清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一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二孙春宝 黄金冶炼烧渣清洁无废处理工艺的研究 西藏甲玛铜铅锌矿浮选尾矿水回用处理技术 中冶SINO铁矿铁精粉堆存场抑尘防雨试验研究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海滨铁砂矿可选性研究报告 昊华能源无烟煤烧结特性的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林海 矿物颗粒超细和表面改性技术 矿物加工新技术概论 微生物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王化军 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进展 黄金矿石加工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浮选药剂研究与应用新进展校外专家报告 待定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课堂讨论及校外专家讲课

24 课程编号:D011703

安全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 Safet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使工程专业硕士生和其它专业博士生、硕士生较系统地掌握空气动力学与通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我国空气动力学与工业通风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重点在地下开采的矿井,其必须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可靠的通风动力设施和风流控制设施,以保证将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连续供给井下各采掘作业面,并 将污浊空气从矿井中排出,达到防止矿内大气污染,创造安全舒适作业环境的目的。每一矿井至少应有一个可靠的进风井和回风井。按进风井与回风井的相对位置,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和中央对角混合式三种不同布置型式等内容。 第二章 工业通风基础理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工业通风管网通风压力、风量、阻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基本定律以及通风能量守衡定律等。第三章 通风网路理论(面授学时:10)介绍通风网路的基本性质、通风网路的拓扑关系、通风网路特征图的矩阵模型等内容。第四章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面授学时:12)介绍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基本的约定、Navier-Stokes方程、Euler方程及其初始与边界条件、速度势方程等。专题讨论(其他学时:6)结合实际,运用空气动力学和通风原理,进行相关的工程计算与分析。

七.参考书目:

1、徐瑞龙 编著,通风网路理论,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管德 著,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

3、潘锦珊 主编,气体动力学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谭国运 主编,矿井通风网络分析及电算方法,1991年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25 课程编号:D011704

资源经济研究专题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Econo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业经济学(M011703)

四.教学目的:

使研究生熟悉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济问题与研究方法,包括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主要内容,掌握有关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研究生独立地开展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或其他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考试1次,成绩占总成绩的40%(40分);MS Word独立研究报告占总成绩的40%(40分);PPT演讲报告占总成绩的20%(20分),其中口头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各占一半(10分)。MS Word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的提交时间不应迟于课堂考试前1日;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补学基础:《矿业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2、教师面授:任课教师就有关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问题进行讲解辅导。

3、独立研究:要求每位研究生就下列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专题领域,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撰写并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专题领域:矿业投资及融资;矿产市场现状;铁矿市场现状;铜矿市场现状;铝矿市场现状;矿业技术创新;矿业法规;矿业城市问题;小型矿山问题;矿山企业发展战略;矿业外部性;资源、环境与安全经济效率;矿产资源耗竭/永续利用;矿山循环经济及模式;资源/环境价值及定价;环境损失估算;资源/环境税费及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安全经济观;安全法规标准及监管;资源/环境/安全经济政策;其他相关专题领域。每位研究生还需要就独立研究报告内容,借助Power Point形式,做演讲报告1次,时间约10分钟。在讲解、报告过程中,进行研讨交流(此部分内容可能会根据选课人数而做适当调整)。

七.参考书目:

[1] 李祥仪, 李仲学.矿业经济学.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2]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T.Tietenberg.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5] 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6] 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国庆节1周4学时,少安排一周4学时

26 课程编号:D011801

环境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大化学、环境学原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类专业课程等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指导博士生的经验及其各自擅长领域的独特研究方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博士生开题、中期发表、预答辩、学位答辩等重要环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的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期末考试以学生上台讲述拟定的博士论文研究思路及最后的结课报告为成绩依据。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以各导师指导的已毕业博士论文或各领域优秀博士论文为例。介绍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的经验,及其大气、水、固体废物、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2.课程难点: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撰写 3.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和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 周次 学时数 授课内容 1-2 4 如何作好博士论文学校对发表论文的要求, 文献的查阅与管理 3-4 4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专利的基本知识及申报方法 5-6 4 大气环境学研究方法 7-8 4 水环境学研究方法 9-10 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方法 11-12 4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方法 13-14 4 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6 4 分析检测方法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7-18 4 学生轮讲:博士课题及其研究思路

七.参考书目:

各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7 课程编号:D011802

水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四.教学目的:

使得研究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能够有比较全面地了解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撰写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专题讲座1 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阐述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和策略等专题讲座2 污水处理技术新进展:主要介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和脱氮除磷新技术;专题讲座3 污水处理面临问题和瓶颈:针对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介绍污水处理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专题讲座4 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介绍适合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5 污水好氧处理新技术:介绍新型的好氧活性污泥和MBR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6 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介绍新型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7 工业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根据不同工业介绍工业污水处理站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实例;专题讲座8 污水厌氧处理技术:介绍厌氧技术的发展,新型厌氧反应器的类型,新型厌氧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专题讲座9 雨水利用技术:介绍雨水利用的方式,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0 居住区污水处理技术:介绍居住区污水处理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1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2 污泥处理技术:污泥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技术,新的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工程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和应用领域,具体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4 生态卫生技术:介绍生态卫生概念,生态卫生技术,生态卫生的发展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5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焦化污水处理进展和展望专题讲座16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造纸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和发展,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7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冶金企业含有废水处理技术现状、进展介绍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 面授学时: 28 学时

其它学时:8 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

28 课程编号:D011803

大气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Gaseous Pollutant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环境学导论

四.教学目的:

加深本专业学生对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理解深度和知识面广度,对外专业学生主要使其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综合4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等方面知识(12学时);

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

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

4、大气方面相关监测及检测技术(8学时)。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12学时) 大气方面基础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综合防治措施、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模式、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的污染控制等。流体力学方面,包括介绍流体的基本知识、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量纲分析及相似原理,气体自由射流、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 介绍关于国内外近年来烟气净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烟气除尘、脱硫、脱销、同时脱硫脱销、脱硫除尘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 主要介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及除尘净化装置,硫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以及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其中硫氧化物控制技术包括燃烧前脱硫、燃烧过程中脱硫以及末端烟气脱硫,重点介绍烟气脱硫的湿法、干法以及半干法的各种方法。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主要介绍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及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中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吸附法。对各种方法进行原理及工艺流程的介绍。 4.大气方面相关检测及监测技术(8学时) 介绍对于大气质量及大气污染的监测技术以及检测大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七.参考书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9 课程编号:D01180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前沿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最新研究成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9周 4学时 (汪群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医疗废物和持久性有机废物) 第10周 4学时 (汪群慧)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堆肥和制沼) 第11周 4学时 (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第12周 4学时 (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冶金渣的资源化利用) 第13周 4学时 (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矿山开采排岩与选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 第14周 4学时 (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赤泥与硫酸渣的资源化利用) 第15周 4学时 (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焚烧) 第16周 4学时 (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填埋) 第17周 4学时 学生讲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最新的研究动态(自选某一技术)

七.参考书目:

各上课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30 课程编号:D0118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教学目的:

由导师指导博士生开展相关科研和教学活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由指导教师打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通过指导教师的面授指导和讨论,使得博士生能够尽快了解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通过本课程增加博士生在第

一、二学期与指导老师的工作交流和相互了解。博士生在本课程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 1.相关文献检索。比如,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相关文献摘要,根据该课题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可能的科研工作方向,寻找更好的科研工作切入点,培养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关课程或者研究专题的助研或者助教工作,协助指导导师完成有关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帮助指导教师准备有关教学和可研报告资料等,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学生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如协助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协调和管理能力; 4.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内容,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通过参加相关会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 学时分配因人而异。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31 课程编号:M011101

热力学在矿物学中的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4 Application of Thermodynamic Equilibria in Mineralogy

其它学时:12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在本领域内能够运用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0章 绪论(2学时)第1章 热力学基础(6学时):(1)热力学基本定律;(2)Gibbs自由能、化学位、平衡、活度;(3)基本热力学数据的获得及其热力学计算;(4)热力学计算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第2章 单元系(4学时):(1)典型单元系相图分析;(2)单元相图计算;(3)单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硅砖的生产,硅砖的显微结构)。第3章 二元系(8学时):(1)二元系相图类型;(2)二元系相图分析;(3)常见二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透辉石相图、镁橄榄石-石英相图、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SiO2-Al2O3相图、CaO-SiO2相图、MgO-SiO2相图、MgO-Al2O3相图)。第4章 三元系(10学时):(1)三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三元系相图类型;(3)常见三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硅灰石-榍石相图、橄榄石-钙长石-二氧化硅相图、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CaO-Al2O3-SiO2相图、MgO-Al2O3-SiO2相图、FeO-Al2O3-SiO2相图、Na2O-Al2O3-SiO2相图、K2O-Al2O3-SiO2相图等)。第5章 多元系(2学时):(1)多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矿物共生关系及变质作用的分析方法;(3)多元系相图分析(CaO-C2S-C12A7-C4AF系统相图、CaO-MgO-Al2O3-SiO2系统相图)。第6章 相图计算及测定(4学时):(1)相图计算原理;(2)相图实验测定方法,各方法原理、设备及条件。

七.参考书目:

[1]王崇琳,相图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吉木文平著、张绶床译,非金属矿物工学,科学出版社,1962年 [3]张圣弼编,相图—原理、计算及其在冶金中应用,北京:冶金出版社,1986 [4]殷辉安编著,岩石学相平衡,成都:地质出版社,1988 [5]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6]韩秀丽主编,无机材料岩相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马鸿文编著,结晶岩热力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2 课程编号:M011102

矿床地球化学

Mineral Deposit Geochemist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基础,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在矿床成因、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中的应用实例,学习和掌握如何在矿床研究中用地球化学理论解决矿床成因、矿质运移、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6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基础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绪论: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2学时)元素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2学时) 地球中元素分布和元素丰度(2学时) 元素丰度的概念、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学时) 高场强元素、第一过渡系金属、其它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元素(2学时) 稀土元素的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分布和表示方法 自然体系中稀土的丰度和分布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学时) S同位素地球化学 O同位素地球化学 H同位素地球化学 C同位素地球化学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4学时) U-Th-Pb K-Ar Sm-Nd Le-Os 放射性碳同位素

2、应用篇:地球化学在矿床中的应用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与演化 (2学时)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2学时)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2学时) 成岩、成矿年龄测定 (4学时)

3、课堂讨论和小论文 (4学时)

4、考试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 1997 (2)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2003 (3)Geochemistry, White, 1997 (4)相关文献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33 课程编号:M011103

应用矿物学

Applied Minera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理论和试验技能方面,熟悉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应用。给出一种矿物,能够熟知这种矿物的用途;需要利用一种性质,可以说出具备这种性质的矿物名称。通过课程学习,也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利用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读书报告等,占40%; 考试成绩:开卷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绪 论(2学时), 2 矿物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1学时), 3 矿物的基本性质(1学时) 4 天然非金属矿物与岩石 (22学时) 菱镁矿、镁橄榄矿 白云石 蛇纹石 滑石 海泡石 蛭石 铝土矿 硅藻土 叶腊石 粘及粘土矿物 硅质原料矿物与岩石 蓝晶石族矿物与岩石 石墨与金刚石 石灰岩 云母 沸石 长石 硅灰石 透辉石、透闪石萤石、冰晶石重晶石、明矾石石膏、硫 5 工业废物(4学时) 6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4学时) 7 参观考察琉璃河水泥厂(4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学生自学、课外作业及实验课教学做好课程的教与学。由于目前非金属矿物材料发展较快,各种矿物新的用途不断开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最新的有关成果。然而由于学时有限,对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另外,由于矿物种类繁多,不少矿物的性质和用途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

七.参考书目:

[1]潘兆橹,万朴,应用矿物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付师汉编译,非金属矿产品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陶维屏,张培元,中国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4]S.J.莱方德,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日]吉木文平著,张绶庆译,非金属矿物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6]《非金属矿工业手册》编委会,非金属矿工业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7]任允芙,钢铁冶金岩相矿相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8]《工业矿物与岩石》,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34 课程编号:M011104

矿物学、矿床学研究进展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6

Advances on Mineralogy and Ore Geology

其它学时:10

― 矿物学、矿床学前沿‖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 40%, 大作业(开卷笔试) 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基础矿物学前沿 (6学时) 2 量子矿物学前沿 (4学时) 3 环境矿物学前沿 (4学时) 4 材料矿物学前沿 (6学时) 5 矿床成因及成矿学研究进展 (4学时) 斑岩型矿床、VMS型矿床、造山型矿床、浅成热液矿床等研究进展;成矿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成矿学研究发展的若干趋势等 6 区域成矿学研究进展 (6学时)区域成矿学、壳幔成矿学、造山带成矿学;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 7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前沿 (4学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应用及进展;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8 综合(机动)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Putnis A.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M] .Cambrige : Cambrige University Pre , 1992 :457.[2] Redfern S A T ,Carpenter M A.Transformation procees in minerals [J ]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 2000 , 39 : 361.[3] Redfern S A T.Mineral transformations [J ]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0 , 64(2) : 155 - 156.[4] Klein C , Hurlbut C S Jr.Manual of mineralogy (after James D.Dana) ,21st edition ,Revised [M] .New York : John Wiley &Sons Inc., 1999 :681.[5]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7] 曾荣树,雷加锦.环境科学新的增长点———环境矿物学[A] .孙枢.地质环境系统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 : 93.[8] 戴永定.生物矿物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572.[9] 李高山,李英堂.量子矿物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92.[10] 侯增谦, 韩发, 夏林圻, 等.2003, 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1] 陈衍景, 张静, 赖勇.2001,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2-24, 216-230 [12] Goldfarb, R.J., Groves, D.I., Gardoll, S., 2001, 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 time: a global synthesis.Ore Geology Review, 18, 1-75 [13] Groves, D.I., Goldfarb, R.J., Gebre-Mariam, M., et al., 1998, Orogenic gold deposits.Ore Geology Review, 13, 7-27 [14] Groves, D.I., Goldfarb, R.J., Robert, F., et al., 2003, Gold deposits in metamorphic belts: Over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 outstanding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Economic Geology, 98, 1–29

35 课程编号:M011105

岩相学

Petrograph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岩石的偏光显微镜鉴定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偏光显微镜鉴定常见透明矿物和三大类岩石,以便解决科研工作中相关的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开卷(60%),实验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晶体光学基础(偏振光、光的折射、光率体、光性方位)、偏光显微镜 (2学时) 实验1 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学时) 2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解理及解理夹角测定,颜色,多色性,吸收性, 边缘,贝克线,糙面,突起) (2学时) 实验2 解理、多色性、贝克线、突起观测 (2学时) 3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等)(4学时) 实验3 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 (2学时) 实验4 消光角、延性符号、一轴晶干涉图 (2学时) 4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学时) 实验5 二轴晶干涉图,垂直Bxa、垂直一个光轴切面、斜交光轴切面等(2学时) 5 透明矿物薄片系统鉴定 (4学时) 实验6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1) (2学时) 实验7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2) (2学时) 6 典型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等)(2学时) 实验8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1) (2学时) 7 典型变质岩种类的薄片鉴定(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类等) (2学时) 实验9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2)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林培英.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地质出版社, 2005 常丽华, 陈曼云, 金鑫等.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地质出版社, 2005 岩浆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显微镜岩石鉴定实验课)

36 课程编号:M011106

Mineral Materials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晶体化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8

矿物材料学

其它学时:8

― 矿物材料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了解和熟悉矿物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材料方面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绪论: 矿物材料的概念、分类、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学时) 2 熔融结晶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熔融结晶材料的生产过程、熔融结晶材料分述(2+2=4学时) 3 玻璃:传统玻璃的生产及性质、实用玻璃与新型玻璃 (2+2=4学时) 4 釉料:釉料的配制及施釉工艺、乳浊釉及彩色釉 (2+2= 4学时) 5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基础、Al2O3—SiO2 系耐火材料、碱性及尖晶石耐火材料、氧化物特种耐火材料、非氧化物耐火材料(2+2= 4学时) 6 陶瓷材料:传统陶瓷的生产及应用、精细陶瓷的生产及应用(2+2+2=6学时) 7 保温材料:传统保温材料的生产及应用、超级绝热材料简介(2+2=4学时) 8 无机胶凝材料:硅酸盐水泥、其他品种的水泥、水玻璃(2+2=4学时) 9 天然矿物材料:天然粉体功能材料、天然石材及其它天然矿物材料(2学时) 10 讲座或参观(2学时) 课程内容,是以传统的矿物材料为基础。根据课时情况,适当安排讲座,参观。

七.参考书目:

[1]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韩跃新等,矿物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上、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法] J.扎齐斯基主编,干福熹、侯立松译,玻璃与非晶态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周玉主编,陶瓷材料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6] 胡彭生主编,型砂,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 王维邦主编,耐火材料工艺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8] 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9]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7 课程编号:M011107

岩矿测试技术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30

Test Methods for Minerals and Rocks

其它学时:6

岩矿测试技术是为地质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测试技术是地质科研工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基本原理与主要应用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地进行岩矿研究。其内容适合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与岩矿材料等方向的学生选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好专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 期末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岩矿测试技术的内容、意义及与其它科学的关系。(1学时)第一篇 成分测试分析: (2+4+2=8学时) 1.湿化学法; 2.光谱类分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3.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4.热分析(热重、差热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5.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二篇 结构测试方法(6+2+2=10学时) 1.X射线衍射分析; 2.红外光谱; 3.拉曼光谱; 4.穆斯堡尔谱; 5.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6.透射电子显微镜;7.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三篇 形态测试方法 (4+4=8学时) 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扫描探针显微镜; 3.矿相显微镜;4.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四篇 性质测试方法 (2+2=4 学时) 1.性质分析第五篇 仪器参观 (2+4=6 学时) 1.到校重点实验室参观; 2.大型仪器操作指导

七.参考书目:

[1]廖立兵等编,岩矿现代测试技术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 2001 [2] 王汝成等编,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一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二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5] 张振儒等编,近代岩矿测试新技术,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 [6]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测试研究所,岩矿测试,地质出版社,1986.[7] 黄新民,解挺,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8] 马礼敦,杨福家编,同步辐射应用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8 课程编号:M011110

结晶学与矿物学研究专题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无机化学

四.教学目的: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质勘查、矿物加工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用肉眼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各类矿物的一般通性,在矿物各论中,要求按照大类掌握和学习70~80个矿物种(其中要求重点掌握30~40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习课为4学时。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标本实习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晶体学 1 晶体及其基本性质 (1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定义,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空间格子的方法,理解空间格子要素及其性质。晶质、非晶质和准晶态的区别。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晶体的测量与投影(1学时)主要内容:面角守恒定律及其意义,晶体测量的方法。介绍接触测角仪。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利用吴氏网进行晶体投影,绘制主要对称型的对称要素和单形投影。 3 晶体的宏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对称的特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轴、对称中心和旋转反伸轴。对称定律及对称要素的组合定律。常见的对称型,晶体对称分类体系。 4 单形和聚形(2学时)主要内容:单形的概念及推导方法,47种几何单形,单形在各晶系中的分布。聚形的概念及聚形相聚的原则,各晶系晶体的聚形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5 晶体定向与晶面符号(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定向的原则、各晶系晶体定向方法和晶体常数特点;根据晶体模型上确定对称型、晶系后进行晶体定向。对称型的国际符号及其与对称型的习惯符号的转换。晶面符号、晶棱符号的表达,整数定律,晶带定律。 6晶体内部结构的微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空间格子、空间格子要素,平移轴、螺旋轴和滑移面。空间群、等效点系、晶胞的概念。各晶系晶胞参数的特点、四种格子类型(P、C、I、F)和十四种空间(布拉维)格子。空间群的国际符号的书写和含义。晶体结构的表达。 7晶体的规则连生 (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规则连生(平等连晶、双晶、浮生与交生)。 双晶的概念、双晶轴、双晶面、双晶接合面、双晶类型、双晶律。不同矿物的双晶的形成方式和双晶律,以及双晶名称。 8晶体化学部分(2学时)主要内容:最紧密堆积原理,六方和立方最紧密堆积,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化学键、晶格类型和鲍林法则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某些应用。理解类质同象、同质多象、多型现象和有序--无序结构。 第二部分 矿物学矿物学通论 1矿物及矿物学,矿物的分类与,命名(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概念。矿物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矿物种及其命名,矿物的分类。 2矿物的成因 (1学时)主要内容: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内生,外生、变质:岩浆作用、伟晶作用、热液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域变质作用。 矿物的变化:时空关系,形成顺序,矿物的世代,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矿物的标型性,矿物中的包裹体 3矿物的宏观鉴定特征(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单体,集合体的形态与描述。光学性质:矿物的颜色(自色、他色和假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矿物解理、裂开、断口、硬度、比重。 其他物理性质:弹性、挠性、脆性、延展性、磁性、导电性、压电性、热电性、介电性、发光性和放射性等。 4 矿物的化学组成(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化学组成,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及离子类型在矿物学中的意义。矿物成分变化、矿物中―水‖的类型和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原则,计算方法。矿物各论 1 自然元素大类,卤化物大类 (2学时) 自然金属:**自然金、铂族矿物 自然非金属:自然硫、**金刚石、**石墨自然半金属:

39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自然铋萤石族(*萤石),石盐族(石盐) 2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2学时) 简单硫化物:方铅矿族(**方铅矿),闪锌矿族(**闪锌矿),黄铜矿族(**黄铜矿),磁黄铁矿族(*磁黄铁矿),辉锑矿族(辉锑矿、辉铋矿),辰砂族(辰砂),雌黄族(*雌黄),雄黄族(*雄黄),辉钼矿族(**辉钼矿),斑铜矿族(斑铜矿),辉铜矿族(辉铜矿)。 复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族(**黄铁矿),辉砷钴矿—毒砂族(*毒砂)。 3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2学时) 氧化物:赤铜矿族(赤铜矿),刚玉族(**刚玉、**赤铁矿、钛铁矿),金红石族(*金红石、*锡石、*软锰矿),石英族(**α—石英及其异种、β—石英,*蛋白石),尖晶石族(尖晶石、**磁铁矿、*铬铁矿),,黑钨矿族(*黑钨矿)。 氢氧化物:镁的氢氧化物(水镁石),铝的氢氧化物(**铝土矿),铁的氢氧化物(**褐铁矿),锰的氢氧化物(**硬锰矿)。 4含氧盐大类

(一)---硅酸盐类 (4学时) 硅氧骨干形式,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化学、形态、物理性质等,铝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特殊作用。 岛状结构硅酸盐:锆石族(*锆石),橄榄石族(**橄榄石),石榴子石族(*钙铝榴石系列与钙铁榴石系列),红柱石(*红柱石、*蓝晶石),黄玉族(黄玉),十字石族(十字石),榍石族(榍石),符山石族(符山石),绿帘石族(绿帘石),绿柱石族(**绿柱石、堇青石),电气石族(*电气石)。 链状结构硅酸盐:辉石族(顽火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普通辉石、硬玉、锂辉石、霓石),硅灰石族(*硅灰石),角闪石族(*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角闪石石棉),夕线石族(夕线石)。层状结构硅酸盐:高岭石族(**高岭石),蛇纹石族(*蛇纹石),云母族(**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滑石族(*滑石、*叶腊石),蒙脱石—皂石族(蒙脱石),蛭石族(蛭石),绿泥石族(*绿泥石)。 架状结构硅酸盐:长石族(碱性长石亚族: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斜长石亚族:**斜长石),似长石:霞石族(霞石),白榴石族(白榴石),*沸石族。 5 其他含氧盐大类

(二) (2学时) 碳酸盐:方解石族(**方解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文石族(文石),孔雀石族(*孔雀石、蓝铜矿)。 硫酸盐:重晶石族(*重晶石、天青石),石膏—硬石膏族(*石膏、硬石膏)。 磷酸盐:磷灰石族(磷灰石)。 钨酸盐:白钨矿族(白钨矿)第三部分 实习晶体的宏观对称,木头模型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认识晶体的各种单形,以及常见聚形。 找出全部对称要素,对不同晶系的晶体进行定向。矿物的鉴定特征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选择不同矿物大类中代表性的矿物30种,进行集中的宏观鉴定实习,学会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 能够描绘出不同大类典型矿物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区分。

七.参考书目:

1.课程教材秦善编,晶体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秦善, 王长秋编,矿物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主要参考书 [1] 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地质出版社,1993 [2] 罗谷风等编,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王根元编,矿物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4] 罗谷风编,结晶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5] 陈武、季寿元编,矿物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6] 矿物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7] 结晶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8] 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地质出版社,1978 [9] 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Putnis.A.,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92

40 课程编号:M011201

岩石力学 Rock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岩石力学的新概念和理论,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节理岩体的强度理论,岩石开挖工程力学效应动态分析,岩石开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岩石工程优化设计,流变力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非线性理论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为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与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时岩石力学的定义岩石力学研究的特点及与其它力学学科的根本区别 2.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2学时初始阶段经验理论阶段经典理论阶段现代发展阶段 3.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学时研究内容(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的物理、水理及基本的力学性质,岩体及结构面力学性质、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测量技术,工程岩体稳定性及其维护技术,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及原位监测技术,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数学力学与分析方法,整体综合分析方法) 4.岩石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6学时水力水电建设采矿工程铁道和公路建设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石油工程海洋勘探与开发工程核废料处理工程地热开发工程地震预报 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试验研究 8学时孔隙度密度渗透性声波速度非限制性压缩强度试验点荷载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拉伸强度试验剪切强度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残余强度试验岩石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性 6.岩石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强度)准则 4学时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的塑性本构关系莫尔-库伦准则经验破坏准则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各项异性岩体的破坏 7.岩体分类与质量分级 2学时 8.工程应用实例 10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2. 于学馥:《信息时代岩土力学与采矿设计初步》,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4. 蔡美峰:《数值方法和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7. R.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0 8.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London, 1985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41 课程编号:M011202

爆破理论与技术

Applied Science of Engineering Blast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爆破理论与技术》是工程力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讲授爆破理论的发展、现代爆破理论的原理及其常用的爆破技术,使学生了解现代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概况,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爆破技术的应用技能,开阔和启迪新的研究思路。课程将从专业实际出发,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结合工程实例,掌握爆破技术应用的技巧,将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爆破理论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爆炸动力学、工程爆破、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等学科,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性紧密。授课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工程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例,启迪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熟悉爆破技术的应用途径,掌握工程应用的基本技巧,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服务。 1.为了培养工程力学方向(特别是爆炸动力学)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加强在学术研究中的实际能力培养; 2.通过对于传统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讲解,培养学员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爆破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平时作业+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占20%;考试占80%,采用开卷考试。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 1.1 爆破理论基础部分: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会从具体的实验现象来概括和抽象到系统的理论观点,具体的理论观点发展中相关学科成果的交叉影响等,熟悉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明确爆破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1.2 工程爆破技术应用部分:这是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内容,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爆破技术在岩土、采掘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应用的程序、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工程爆破在隧道、岩土和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工程爆破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领。 2.课程难点: 2.1 现代爆破理论的体系:现代爆破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来自两方面。其一,由于爆炸过程的高速、动态和不可逆性,观察和理解爆炸现象、冲击波、应力波和作用介质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特别是荷载的作用机制;其二,爆炸载荷在不同作用区的理论描述,本构方程的建立,数值计算的逼真模拟。 2.2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爆破作为岩土、采矿和隧道工程不可替代的手段,因此本课程在爆破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占有重要份量。讲解中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爆破方式的选择、方法和技术参数的确定,培养学生工程爆破熟悉应用程序,掌握基本技巧。 1. 第一章 早期的爆破理论(4学时) 1.1 炸药量与岩石破碎体积成比例理论 1.2 C.W.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 1.3 流体动力学理论 1.4 对早期爆破理论的评述 2. 第二章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4学时) 2.1 基本观点 2.2 日野熊雄的论点 2.3 冲击波拉伸破坏的依据 2.4 对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评述 3. 第三章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6学时) 3.1基本观点 3.2 U.兰格福斯的论点 3.3 村天勉的论点 3.4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依据 3.5 对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评述 4. 第五章 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8学时) 5.1 基本观点 5.2 Φ.A.鲍姆的论点 5.3 伊藤一郎的论点 5.4 P.A.帕尔逊的论点 5.5 L.C.朗的论点 5.6 T.N.哈根的论点 5.7 试验研究及对联合作用理论的支撑 5.8 现代爆破理论的要点 5. 第六章 裂隙岩体的爆破理论(4学时) 6.1 概述 6.2 岩体破碎的主要因素 6.3 岩体结构面对爆破的影响控制 6. 第七章 岩石动载特性及其对爆破效果的影响(4学时) 7.1 动载荷的分类 7.2 岩石动载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7.3 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岩石特性 7.4 岩石动载特性对爆破效果的

42 面授学时: 20 其它学时:16 影响 7. 第八章 计算机模拟爆破(3学时) 8.1 概述 8.2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阶段步骤 8.3 典型爆破数学模型的介绍 8.4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成果与发展 8. 第九章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3学时) 9.1 爆破技术在隧道工程的应用 9.2 爆破介绍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3 爆破介绍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考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教材 U.兰格福斯著,《岩石爆破现代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参考书 1.于亚伦 主编,《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J.亨利奇 著,《爆炸动力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7年 3.A.H.哈努卡耶夫著,《矿岩爆破物理过程》,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

43 课程编号:M011203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Damage Mechanics for Concrete and Rock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断裂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学会运用断裂损伤理论来分析岩石混凝土等工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岩石混凝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 课堂讨论:30%,文献总结报告: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断裂力学16学时,损伤力学16学时。 1.断裂损伤力学与其它力学的联系和区别,工程中常见的断裂损伤问题,断裂损伤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断裂力学问题的提出,Griffith 能量准则。(2学时) 2.断裂力学经典问题,能量释放率的概念及断裂准则,复应力函数方法,线弹性断裂力学,三种裂纹的定义及分析方法,阅读文献讨论。(2学时) 3.线弹性裂尖场的概念,能量释放率与断裂因子的关系,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准则。(2学时) 4.线弹性断裂力学小范围屈服K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确定塑性区尺寸的Irwin理论,应力松弛修正,考虑塑性修正后的K,材料的断裂韧性及其测试方法。复合型断裂准则,最大环向应力、最大能量释放率和应变能密度准则,界面准则。(4学时) 5.裂纹扩展稳定性分析,弹塑性断裂力学,DB 模型和COD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下III型裂纹的弹塑性解和J积分 ,J积分的物理意义。J积分与应力强度因子、能量释放率的关系,J积分准则及其工程应用。(4学时) 6.HRR场与扩展裂纹尖端场,断裂动力学与界面断裂力学。文献讨论。(2学时) 7.损伤力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损伤的基本概念,损伤程度描述方法,损伤测量方法,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及其基本方程:物性和发展方程。损伤力学理论基础,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定律,损伤力学的热力学基础,耗散势与损伤本构方程。(4学时) 8.损伤力学理论,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延性塑性损伤,蠕变损伤,疲劳损伤,含损伤结构定解问题的求解方法。文献讨论。(4学时) 9.岩石损伤力学。岩石的损伤机理和特征,Sidroff损伤模型,岩体损伤力学模型,岩石统计损伤模型。(4学时) 10.混凝土损伤力学。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和力学性能,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D.Gro, T.Seelig, Fracture Mechanic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Micromechanics, Springer, 2006.2.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3.谢和平,王景华。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4.杨卫,宏微观断裂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5.庄茁,蒋持平。工程断裂与损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余寿文,冯西桥, 损伤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4 课程编号:M011204

现代渗流力学

Permeati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孔介质渗流物理

四.教学目的:

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油层物理和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多孔介质中油气水多相流动的基础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试卷成绩占60%,其他相关科学研究前沿领域探讨、作业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2、油层中流体渗流特点和基本渗流规律(2学时)油藏中流体静态分布;驱油能量类型及驱动方式;渗流基本规律(达西定律),达西定律的局限性;非线性渗流规律描述方法。

3、单相不可压缩液体的稳定渗流理论(4学时)平面平行流动(单向流),平面径向流,球形径向流稳定渗流特点及渗流公式;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的基本方法;井的完善性;电解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4、多井干扰理论(4学时)多井干扰的物理现象及实质,叠加原理;镜像反映基本方法及应用,流场的概念;等值渗流阻力法。

5、水驱油理论(6学时)活塞式与非活塞式驱油的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见水前与见水后的驱油过程计算。

6、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6学时)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无限大地层中向一口井的不稳定渗流问题及叠加原理;有限封闭地层中向中心井渗流的拟稳态解;弹性渗流条件下井的干扰理论及其应用。

7、裂缝油藏中的渗流(4学时)裂缝油藏中的渗流特征;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的基本渗流方程;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典型解。

8、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4学时)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动物理过程;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油气两相渗流问题的近似解法。

9、物理化学渗流(2学时)带传质扩散作用的渗流理论;非牛顿液体的地下渗流理论。

10、渗流力学的发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渗流力学,翟云芳,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3年。

2、渗流力学实验讲义,石油大学(北京)采油教研室,1993年。

3、油气层渗流力学,葛家理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4、地下水气动力学,陈钟祥、郎兆新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

45 课程编号:M011205

粘性流体力学

Viscous Flu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数理方程、普通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粘性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在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讲授粘性流体的各种模型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的精确解和近似解、量纲分析方法、层流边界层理论、湍流初步以及湍流边界层理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占成绩60%,相关前沿学科讨论和作业及考勤20%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第一章 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第二章 粘性流体的基础知识(4学时)粘性流体的力学性质、粘性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3、第三章 粘性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6学时)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质量方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一动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一能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力学问题示例、粘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封闭性问题、NS方程的适用性。

4、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6学时)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微分方程式、边界层几种厚度的定义、平板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平板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压强阻力。

5、第五章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6学时)前言、流动稳定性、二维平行流的小扰动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转捩。

6、第六章 湍流(6学时)前言、湍流的基本特性、拟序结构、雷诺方程、模式理论。

7、血液循环中的生物流体力学(4学时)生物流体力学基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心脏中的流动:心脏中的流动、心脏瓣膜;血管中的流动:非定常管流、非定常的动脉流动、动脉支。

8、粘性流体力学展望(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陈懋章 编著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2、H.欧特尔 等著,朱自强等译 ―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出版社,2008年版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46 课程编号:M011206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Mathematical Methods 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或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期末考试形式:开卷、笔试;总成绩=平时作业成绩X15% + 读书报告成绩X15% + 期末考试成绩X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从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出发,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并介绍对应用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1.引论(2课时)(1)回顾已学数学方法;(2)介绍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和研究方法。 2.数学模型的建立(4课时) (1)力学实例的常、偏微分方程的初值和边值问题提法;(2)积分方程提法;(3)变分提法。 3.数值解法和近似解析解法(14课时)(1) 差分法;(2)传递矩阵法;(3)积分方程数值解法;(4)变分近似解法( 里兹法、伽辽金方法、加权残数法等)(5)有限元方法。 4.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非线性问题(6课时)(1)分形;(2)分岔;(3)突变;(4)混沌;(5)孤立子。 5.非线性问题的迭代法与摄动法(8课时)(1)迭代法;(2)正则摄动法;(3)奇异摄动法(PLK法、多重尺度法、匹配法、边界层理论等) 6.考试(2课时)

七.参考书目:

【1】钱伟长,变分法与有限元,科学出版社【2】奈佛,摄动法及其应用,(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7 课程编号:M011207

实验力学

Experiment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大学物理

四.教学目的:

掌握用电测和光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总成绩=平时成绩(实验)×40%+考试成绩×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电测部分 (20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6学时);

2、应变测量电路(4学时);

3、实验(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与焊接;实验二:测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实验三:测应变片的横向效应系数;实验四:电阻应变片在应变电桥中的各种连接方式;实验五: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电阻应变测试;实验六:动态应变测量演示。)(10学时)

二、光测部分 (14学时)

1、光学原理基础(平面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圆偏振光的形成条件)(2学时);

2、光弹性力学的基本光路(平面偏振光场明场、平面偏振光场暗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各种光场的削光条件;(2学时)

3、等差线、等倾线及其生产原理和测试光路;(2学时)

4、材料的条纹值的计算;(0.5学时)

5、平面光弹性原理;(0.5学时)

6、三维光弹性;(1学时)

7、实验(实验七:材料条纹值的测定及各种光路的布置;实验八:简支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九:高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三维光弹性实验演示)(6学时)

三、考试部分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实验应力分析(清华大学 张如一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光弹性实验原理(天津大学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48 课程编号:M011208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与张量分析

the Fundamentals of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ensor Analysi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基础,

四.教学目的:

掌握张量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张量进行推导数学方程。了解非线性弹性理论及固体的本构理论。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1.考勤20%,2 平时作业30%,3 期末考试50%(开卷)。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使研究生能基本了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理论,以及一些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示范性示例。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简明阐述理性力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张量基础知识 (14课时) 求和约定 直角坐标系中的基矢量 张量的定义及代数运算 二阶张量的逆转、转置、迹、二阶张量的主值、主轴和不变量 二阶张量的加法分解、极分解、各向同性张量介绍、张量场的微分与积分运算( Hamilton 算符的应用, Gau 公式) 。 第二章 变形和运动 (6课时) 连续体假定、运动的两种描述、两种构形和两种坐标 形变张量的定义 微元线、面、体的形变 形变张量的主值 Green 应变张量与 Almansi 应变张量 物质导数 速度梯度张量及其加法分解 输运定理 小变形的分解 小应变张量的性质 相容条件 。 第三章 基本定律及应力理论(8课时) 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动量平衡、动量矩平衡、能量守恒、熵定理)的积分形式 Cauchy 应力矢量 Cauchy 应力张量(定义,符号规定,主应力和主方向) * 其它形式的应力 基本定律的微分形式(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剪应力互等定理,能量方程, C-D 不等式)。 第 四 章 本构关系 (8课时) 本构关系的意义和一般原理简介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线弹性力学的封闭方程组 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 牛顿流体的封闭方程组 * 超弹性体的本构关系简介 * 粘弹性体本构关系简介 * 非牛顿流体简介。

七.参考书目:

匡振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9

推荐第3篇:英国研究生课程

英国研究生课程

“短小精悍”的英国硕士课程是很多留学生的不二之选,但是在申请中还是不乏疑问的,有的学生就担心课程只有一年,回中国就业的话学历不被承认,还有就是对英国硕士高昂的学费不解,真的值得斥巨资吗?英国权威留学机构英国优越教育总结了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下英国的硕士课程;

优越教育的资深顾问老师就从分类、课程、申请时间和申请资料几个方面来介绍英国硕士课程;

英国硕士分类

熟悉英国硕士研究生制度的同学应该知道,英国硕士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式(Research Degrees);一种是授课式(Taught Course)。如果以文凭来分可以分为1年制研究生文凭课程(DIPLOMA)和1年制硕士学位课程 (DEGREE)。以学科来分可以分为:MSC 理学硕士、MA 文学硕士、MBA 工商管理硕士、LLM 法学硕士。授课式和研究式硕士课程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硕士课程都是1年制的研究生课程。授课式以授课、讲座、论文等为主,多为实用性专业。研究式的申请较授课式较难,因为它是以某一研究课题作为主要目标,需要申请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方向或研究成果。研究式课程通常是博士前的一年学习,所以希望继续读博(或硕博连读)的学生可考虑申请,一年后获得MasterofResearch的学位或MasterofPhilosophy学位。何时开始准备

建议不太清楚流程的学生先做咨询或是让留留学帮助你规划学习雅思的时间,学业成绩的提升,制定留学方案等的一个时间规划表。据了解,已经有少数大三学生在10月、11月份就开始咨询,有些学生也已经开始早早的进入准备流程,这样尽早的准备,对学生申请名校的成功率会加大。总之,因为英国大学录取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所以越早申请越好。

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希望通过读硕士继续深造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考英国泰晤士报专业排名,并参考综合排名。一般来说,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申请者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真正喜欢,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

何时开始入学申请

英国硕士课程每年9月底正式开学,提前一年开始接受申请。建议申请者在

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递交学位申请。但是,也建议学生要留意个别大学或专业特别提出的申请截止日期。大学处理申请速度通常为4到8周,有些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需要10到12周,所以申请者要预留出学校审理即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

需要准备哪些申请材料

大学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自述信、推荐信、简历及成绩单等材料。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经过精心准备后提交的申请材料。如果大部分申请材料雷同、乏味,就很难体现申请者的特点,也难看出申请者具备哪些独特的素质。特别是自我陈述环节,更不能敷衍了事。

此外,英国优越教育也为大家如何申请英国硕士课程“支招”;

1、专业定位-选择适合的

中国学生申请的硕士课程集中在金融类、管理类、理工类等专业。一般来说,英国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

留学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结合起来选择硕士的专业,特别是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热门专业的竞争激烈,无疑增加了录取风险。要知道,你是和来自全球的佼佼者们竞争!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

专业选择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要仔细阅读大学专业说明及录取要求,成绩要与留学申请学校“门当户对”,达不到具体要求最好不要抱侥幸心理。同学们可以利用暑假集中查询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加以比较和选择。如果仍有困惑,与其浪费时间茫然无绪,不如尽早咨询专业的顾问老师。

2、成绩定位-雅思和GPA齐头并进

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硕士课程入学考试。一般来讲,主要以留学申请者的本科背景和大学平均成绩来先申请硕士课程,随后补充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如雅思成绩)。

大学在审批学生留学申请时,首要看的是GPA 以及相应专业课的成绩。在专业课水平达标的基础上,通过雅思分数来评估该生能否能够听懂课程以及能否顺利毕业。

各大学对雅思和GPA的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英国名校要求学生本科毕业成绩达到85分以上,雅思6.5分以上,个别院校和专业需要7.0 分甚至是

7.5分。

名校对雅思分数的要求一般都高于其他院校,比如华威的Marketing 要求雅思达到7.5。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进名校恶补英语,而忽视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实际上,GPA 和雅思成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雅思分数再高只能说明学生的英文水平。平均成绩60分、雅思8.0 ,被名校录取的希望仍然是很渺茫的。对成绩的准备有两种建议。一是如果大二大三时就明确留学意向,那么雅思考试的准备越早越好,在大学三年级就可以着手准备,考试的时效为两年,如果成绩不理想还有机会重考。同时切莫忽视GPA的提高,平均成绩最好保持在80分以上,并积累良好的学术背景。

如果时间稍显紧张,建议可提前了解学校和具体专业对语言及平均成绩的要求,若GPA达到要求,提交留学申请后着力准备雅思成绩。雅思和GPA齐头并进,才能为顺利申请做好铺垫。

3、材料定位-申请材料完整且有针对性

完整的留学申请材料是高质量申请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留学申请完整的情况下学校才会审核;当然,留学申请材料的针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成绩单、奖学金证明等硬性材料外,审批者在考量学生情况时,所能参考的依据就是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软性材料,以做出最终的评估。所以留学申请材料一定要精心准备。

以上就是英国本地权威留学品牌英国优越教育带来的所有关于英国硕士课程的信息了,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英国硕士课程的内容可以前来咨询优越教育专家老师。优越教育同时拥有英国外交部与驻伦敦伦敦中国大使馆认证、中英联合办公以及强大的顾问团队和文案处理中心和英国化高标准服务,位居“2013十大留学中介”第一;优越教育的高录取率和高签约率都是你信赖的保障,丰富的海外资源和资深顾问是你选择的基础,选择优越留学,选择成功未来。

推荐第4篇: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报告封面

学号:

北京化工大学

课程名称

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 院 名 称:专业:课 程 代 码: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老 师:成绩:

推荐第5篇:研究生课程请假条范本

信软学院研究生课程请假条老师:

我因,不能参加月日研究生课程:,请予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签字):

学号:

年月日

注:如因公事请假需加盖研究生科公章;如因病假请附医院证明。

推荐第6篇:北外研究生课程设置

(二)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 期 学时 学 分 考核 方式

政治学原理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理论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1 36 2 论文 专 业 必 修 课

政治学研究方法 2 36 2 论文 比较政治学 1 36 2 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政策 1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研究前沿 2 36 2 论文 国际关系原著选读 2 36 2 论文 国际谈判学 2 36 2 论文

区域一体化研究 2 36 2 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 2 36 2 论文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2 36 2 论文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3 36 2 论文 大国战略与安全研究 3 36 2 论文 美欧关系研究 3 36 2 论文 中美关系研究 3 36 2 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3 36 2 论文 全球化研究 3 36 2 论文

移民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环境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人权与国际关系研究 4 36 2 论文 专 业 选 修 课

非传统安全研究 4 36 2 论文

本科非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下述课程(与本科生同上)

1、政治学原理

265

2、近代国际关系史

3、现代国际关系史

4、当代中国外交

5、国际关系理论

五、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学习成绩等素质进行考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期考核表》。达到规定的学分, 并通过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开题报告环节。

六、开题报告

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意义、理论依据、资料来源、研究方法、文献综述、论文框架结构、写作思路等进行论证和审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 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并附课程成绩单。

七、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用中文撰写,不少于 3 万字。

八、学位论文答辩

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 并提交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推荐,论文评阅人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九、主要课程介绍 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 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科 学的理论素养,使学生切实掌握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 现实政治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复杂的政治现象的水平,比较深刻而准确地 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分析, 利益与政治,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治参与,国家的本 质、形式及机构,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 国际关系理论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的理 论发展简史;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近年来由对冷战的结束和大国关 系的调整所进行的反思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思路和模式。 266 政治学研究方法

该课程主要介绍政治学最新研究方法,探寻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政治勾通理论、政治决策分析、政治 精英分析、集团政治分析、官僚主义理论、新制度主义等等。 比较政治学

本课程通过回顾和比较自18 世纪末至20 世纪80 年代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的主要文献,总结社科领域关于社会政治变迁的已有研究成果,也解释跨国 和跨时间比较的方法。理论的系统性、延续性、及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和是这门课的主要特点。工业化,社会分化,社会革命、农民与农村,军队及军政府、共产党与现代化、全球化、民主、专制、法治、市场、计划、福利国家、第三世界与 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等,都被串联在关于社会政治变迁理论的讨 论中。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本课程以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从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及领导人个 体等方面展开研讨,从而使学生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当代中国对外政策

该课程主要研究新中国外交的性质,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 的重要意义,探讨21 世纪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和平崛起等重大问题。 国际关系研究前沿

本课程以国际关系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学术发 展脉络和研究成果。 国际关系原著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外有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经典著作为研读对象,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的主要观点, 提升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国际谈判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谈判的概念与基本理论,展示讲授如何准备谈判,谈判的过 267 程,以及成功谈判的具体策略和技巧。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和在跨文化谈判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概述中、美、英、德、法、日等大国文化以及东南亚、阿拉伯、地中海、加勒比海等地区文化对谈判风格的影响。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同学们基本了解谈判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经典谈判案例,特别是外交谈判和商务谈判的经典案例,掌握一些具体的谈判战略、技巧,为更好地应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谈判做一定的准备。 区域一体化研究

本课程以区域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向学生系统介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演进,区域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围绕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 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 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本课程以三个层面的问题领域为研究对象: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跨国生产、全球化等问题;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如欧洲区域、亚洲区域化)、联盟经济等;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通过上述研究,使学生能够明确国际政治经济学所包含的三种关联性:一是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联性;二是国内要素和国际要素的关联性;三是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联性。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国际政治心理研究是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层面的应用,是更好地重构与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微观基础,同时为理解国际政治世界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描述性 和解释性逻辑。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围绕着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研究,分析了对其产生作用的各项心理因素。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它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向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有助于人们完整地理解国际关系。本课程介绍了自由主 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各项核心概念,梳理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其他国际关系学派的关系,探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前景。

大国战略与安全研究

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是服务于国内战略目标的手段。课程主要研究大国安全与外交战略的相关理论,美国、俄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 中国的有关政策、原则和立场。 美欧关系研究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跨大西洋关系为标志的美欧关系,探讨美欧关系的缘起、动力、发展以及面临的障碍,分析在国际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美欧关系所 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中美关系研究

本课程以中美关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向学生介绍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中美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本课程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以及中国政府在维护周边安全环境上所 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研究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探讨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及其他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特别是全球化的发 展为中国对外关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移民与国际关系研究

人口的流动影响着全球劳动和生产分工的基本格局。本课程分析了国际移民的缘起及其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全球化这一大的现实环境,通过阅读 相关学术作品,针对移民问题对国际关系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专题讨论。

环境与国际关系研究

教学内容与目的: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是在70 年代。然而近10 年来,环境问题迅速演变成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主要围绕环境与国际关系 展开讨论,介绍环境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情况;大国在环境领域开展外交的原因、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策;以及我国在环境领域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取得的成绩。 人权与国际关系研究 269 教学内容与目的:人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课 主要围绕人权与国际关系展开讨论,介绍人权问题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 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世界各国在人权领域开展外交的原因、影响, 发展中国家对策;以及我国在人权领域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取得的成绩。 非传统安全研究

本课程围绕着影响人类发展的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移民、反恐、全球性问题等,介绍了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几个跨国议题,重点观察与这些议题相关的中国因素,为学生开始研习国际事务以及中外关系提供一个知识基础。这些跨国议题的选择,涉及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竞争力,也与社会(或者说国内)层面的变化所连带或导致的跨国影响相关。__ 欧洲联合背景下的跨国政党

推荐第7篇:研究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办法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

研究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办法

为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根据《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利用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以面向社会,促进专业学习,锻炼能力,开拓视野为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以科技文化服务、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它是研究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研究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全方位得已锻炼的重要方式。 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是为研究生必修学分,不得用其他学分抵扣。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2、坚持“多种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助教、协助完成院系相关工作等。

2、硕士研究生应在校期间的第四个学期期末前,完成助课工作(不少于96学时的设计类课程),及协助系内相关工作(不少于32小时)。未参与助课工作或助课时间未达到要求者,需完成等同时间量的院系相关工作。

3、研究生应在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前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考核结论与处理

1、凡社会实践合格者,取得社会实践学分;

2、凡社会实践不合格者,为未修满相应学分,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也不得用其他学分抵扣,必须补修直至合格。

五、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规划与建筑系研究生;

2、本办法由规划与建筑系负责解释。

推荐第8篇:人工智能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人工智能基础》考研考试

一、命题原则:

1、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结论、基本计算)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各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

3、难易适度,难中易比例:容易:30%,中等:40%,偏难20%,难:10%。

4、考试知识点覆盖率达80%以上。

二、题型、分值及考试时间:

1、题型包括:填空题、对错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简答题

2、考试时间:180分钟

3、满分:15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

1.2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

1.3人工智能各学派的认知观

1.4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2.1状态空间法

2.2问题规约法

2.3谓词逻辑法

2.4语义网络法

2.5框架表示

2.6剧本表示

2.7

第三章

3.1

3.2

3.4

3.5

3.6

3.7过程的表示 搜索推理技术 图搜索策略 盲目搜索 消解原理 规则演绎系统 产生式系统 系统组织技术 3.3启发式搜索

3.8不确定推理

3.9非单调推理

第四章神经计算 模糊计算

4.1 概述

4.2 神经计算

4.3 模糊计算

第五章专家系统

6.1专家系统概述

6.2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

6.3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

6.4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

6.5新型专家系统

6.6专家系统的设计

6.7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第六章机器学习

7.1机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7.2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和基本结构

7.3机械学习

7.4归纳学习

7.5类比学习

7.6解释学习

7.7神经学习

7.8知识发现

第七章自动规划

8.1规划系统的定义与任务

8.2积木世界的机器人规划

8.3STRIPS规划系统

8.4

8.5 具有学习能力的规划系统 分层规划

8.6 基于专家系统的规划

第八章智能控制

12.1 智能控制的发展与定义

12.2 智能控制的结构理论与特点

12.3 智能控制系统

12.4 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

第九章人工智能的展望

13.1 人工智能的争论

13.2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13.3 对人工智能的展望

四、主要参考书

推荐参考教材:

(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蔡自兴,徐光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2版).王万森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3)人工智能(第一版).张彦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organ Kanfmann.N.J.Nilon主编.机械工业出社.1999

推荐第9篇:研究生课程大纲—人力资源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英文名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代码:

课内学时:27学分:1.5开课学期:春季 课程性质:非学位课授课方式:讲授

先修课程:《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适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参考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张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纲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非学位课。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职务分析、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沟通、人际交流、面试面谈、培训开发、职业生涯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解决现代管理中如何提高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人力资源整体竞争优势的有关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与特点,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使用价值,主观能动性、全面发展。

从管理的软化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兴起: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兴起。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工作

组织结构设计。概念,矛盾,弹性结构,常见组织结构的类型。

定编定员管理。概念,要求,标准,方法。

工作分析。基本工具,信息收集,问卷调查及范例,访谈法,观察法,工作分析的步骤,职位说明书。

职位评价。工具,方法,步骤,问题,职位分类。

3、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的含义。主要内容,功能。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影响因素,预测方法。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内部供给预测,外部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计划的程序。收集信息,需求预测,供给预测,确定净需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审核评估。

4、人员招聘与人事测评

招聘概述。目的,程序,原则。

人员招聘。途径,内部和外部的来源、方法。

人员选拔与人事测评。选拔的信息依据,测评的含义,选拔方法与测评技术,方法的使用,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招聘管理工作。网络的开发与维护,相关文件和工具设计,题库建设,面试人员的培训,人才库建设。

5、人员使用与调配

人员使用的原则。

- 1 -

人员调配的作用和意义。含义,作用和意义。 人员调配原则和类型。原则,类型,程序。

人员职务升降。意义,实施,方式。

人员流动的理论基础。勒温的场论,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库克曲线,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论。人员流动管理。人员流动的类型、原则、形式,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6、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的由来,绩效考核与人才测评的区别,绩效考核的内容和重要性。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核的方法。民意测验,共同确定,配对比较,等差图表,要素评定,欧德伟法,情景模拟,关联矩阵,强制选择。

对部门的考核。

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结果控制,执行者,期限,反馈与改进。 绩效考核中的问题。指标体系难建立,信息不对称的误差,组织文化的误差,考核标准不明确,晕轮效应,偏松偏紧,居中,近因,偏见,问题的避免。

7、薪酬管理

报酬的含义和内容。

薪酬的含义和内容。 工资制度。

工资给付方式。 工资关系。

福利。重要性,影响因素,类型,福利的管理。 奖励和惩罚。种类,技巧,奖惩的综合运用。 薪酬管理的影响因素。

薪酬管理策略。目标,特征,内容。 现代薪酬管理的思想。

中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人员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培训的原则和形式。

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

管理人员的开发。重要性,开发计划,开发类型。 培训的组织管理。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含义,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9、职业管理

概述。概念,意义。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个人职业计划。原则,内容。

企业的职业管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帮助职工制定和实现职业计划。

10、劳动关系

基本概念。劳动关系的概念与法律特征。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

工会、职代会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协商和谈判。

劳动争议及处理。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整合任务。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热点问题。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纪律处分,辞职与解雇,退养与退休,效率与公平。

11、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含义。

文化差异的识别维度。

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价值冲突。 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内容。

跨文化管理的类型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2、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开发。

信息化和知识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 企业似学校——开发重于管理。

金字塔的倒塌——官僚组织让位于团队组织。 育才型领导——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管理价值观——文化管理大行其道。

中介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企业即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地位的上升。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了解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任务、重要性和发展过程。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工作

组织结构设计。 常见组织结构的类型。定编定员管理的标准和方法。工作分析的方法,职位说明书。职位评价。

3、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需求预测,供给预测,计划程序。

4、人员招聘与人事测评

招聘程序,方法。人事测评。招聘管理。

5、人员使用与调配

人员使用的原则。人员调配的作用和意义。 人员调配原则和类型。

人员职务升降。 人员流动的理论基础。 人员流动管理。人员流动的类型、原则、形式,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6、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的意义。 绩效考核的内容和重要性。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核的方法。 对部门的考核。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绩效考核中的问题。问题的避免。

7、薪酬管理

报酬的含义和内容。薪酬的含义和内容。工资制度。工资给付方式。工资关系。

福利。 奖励和惩罚。 奖惩的综合运用。薪酬管理的影响因素。薪酬管理策略。现代薪酬管理的思想。中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人员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 培训的原则和形式。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

管理人员的开发。 培训的组织管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含义,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9、职业管理

了解职业管理的含义;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个人职业计划。原则,内容。企业的职业管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帮助职工制定和实现职业计划。

10、劳动关系

掌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的概念与法律特征。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劳动协商和谈判。劳动争议及处理。原则、途径和方法。

11、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含义。文化差异的识别维度。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价值冲突。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内容。跨文化管理的类型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2、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开发。信息化和知识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

企业似学校——开发重于管理。金字塔的倒塌——官僚组织让位于团队组织。育才型领导——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管理价值观——文化管理大行其道。中介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即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地位的上升。

四、课程学时分配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工作

3、人力资源计划

4、人员招聘与人事测评

5、人员使用与调配

6、绩效考核管理

7、薪酬管理

8、人员培训

9、职业管理

10、劳动关系

11、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12、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2学时 2学时 1学时 1学时

五、课程主要参考书

1.郑绍谦等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版,1998年 2.赵曙明编,《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2000年

3.[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徐二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

制定单位: 审定人:

制定时间:年月

推荐第10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2007教育学真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 ⒉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度的是生产力。 ⒊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⒋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杜威。 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⒍《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

⒏被称为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是晏阳初。?(此答案不确定) ⒐提出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思想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⒑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

的教学。

⒒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⒓“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者是班杜拉。 ⒔下列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复述策略。

⒕问题解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华莱士。

⒖“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属于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所述的 。 ⒗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具有抽象概括性和间接性。 ⒘在进行史料考证时,确定资料真伪或真实性需要进行外部评论。

⒙区别于日常观察,教育研究中观察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按照研究目的有准备而系统地收集事实

资料。

⒚测量的信度是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 ⒛准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被试抽取方式不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⒈学校文化 ⒉性相近,习相远 ⒊程序性知识 ⒋定性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⒉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⒊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⒋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题选做3题,全做的以前3题为准。) ⒈试论教师劳动的特点

⒉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你如何评价。 ⒊试述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⒋自定一个研究题目,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证你选这个研究题目的理由。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 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 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 知识与旧生联系的桥梁。

3、场独立性

答: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它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4、习得性无力感

答: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5、教师的威信 答: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

(一)学习的指导者

(二)班集体的领导者

(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四)心理保健者

(五)教育科研人员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答: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 “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5)低的错误率: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简述复述和组织在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答: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在某些简单的任务中,如查找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用到复述策略。为了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我们也需要复述。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复述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者是以命题网络的形成将陈述性知识存储于头脑中的。命题网络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组织,于是学习者所记的就不再是互不相联的信息,而是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学习者可以理解其内在意义的形式了。这种学习的效果很好。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组织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

4、在学校中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答: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四)适当开展竞赛。

5、举例说明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4种因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纬度加以划分。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就归因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的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泽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仍将失败。实践证明: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受皮亚杰观点的影 响,也强调认识活动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 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 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 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

(2 )对学习过程的观点。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

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3)学习应注意各门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

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

(4)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 一切形式或方法。”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 答: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一)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二)道德教育的主张: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制

答: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也叫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3、教育目的

答: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4、终身教育

答: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不仅从是生命的长度——人的一生——这个维度强调人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教育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教育也是为了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

(3)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积累多了就可以从中发现并概括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教育活动暗含了规律才能形成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并使规律具有操作性,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理论形态并可以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推广性和指导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二)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三)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四)教育内容综合化。

(五)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六)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一)全面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的 划分是相对的,是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事实上,各育都是教育,不存在所谓单独的德育、智育、体育或美育。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紧密相联。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答: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一)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人类的一切创造莫大于培养和塑造时代合格的新人,所以作为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二)关爱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唯有学会做“严父”和“慈母”,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品格性情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博识善教:作为教师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即丰富的书本知识和新时代的社会知识,并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一种艺术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五)身心健康: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如果没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会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要做一名当今时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以上的素养与素质,还应具备创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从总体上学,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是相对对于教育而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学习内容可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

(一)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我国表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即为素质教育。

(二)主要内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劳动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三)基本特点:不同时代,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四)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1、困境及其原因:当前强大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长期困扰着中国学生。因而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尤为迫切。同样,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地专业人员和机构来实施。一些学校,将政治课教师和少先大队辅导员任命为心理健康教师,也许只有中国能够做出这样不伦不类的事情来。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为来认识并辅之以具体的教育行动,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有:传统的招生、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响等。

2、解决策略:

(1)教育政策层面的措施:切实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建构“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加快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

(2)教育实践层面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前提;突进课程与家学方法改革是关键;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论述之。(16分)

答:

(一)上文揭示出影响方仲永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外部因素:众人好奇试才捧杀,其父贪财虚荣扼杀,没有给仲永应有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2)内部因素

仲永本身不学,靠一时的聪明到处作秀,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二)说明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努力都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己更应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不能仅凭一时的聪明或成绩就忘乎所以 ,而应不断提高、学习!

教育科研方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文献:是指一切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料。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地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作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

2.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内在信度:给定相同的条件,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可重复性。

4.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都是由各种变量构成的,当我们分析这些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而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5.现场实验:又称实地实验或自然实验,它是指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以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答:(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在抽样时如果确定了不正确的总体,那么不论具体抽样的方法怎样正确,都不会得到合适的样本

(2)选取过于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样本过大会造成浪费,样本过小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选用自愿者为被试,对研究效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有时在研究中选用了自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应该事先做一些分析,确定这些自愿者与非自愿者是否有明显差异。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抽样中如果不按正确的抽样程序做,也会影响样本的可靠性。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

答: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

(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6)文献综述

(7)研究方法与设计 (8)研究进度 (9)成果形式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1)经费预算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所应包括的内容。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

答: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的要求是这样的: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从时间框架来说,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提出问题。既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地排在一起。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

(1)文献研究有助于知识更新。

(2)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 (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 (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

(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共变为了推论出两变量之间存在着概率性因果关系,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首先,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共变关系;其次,所断言的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两个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至少是相关的;然后相关不代表因果,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称为虚假关系。

(2).必须合理,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层次是合理的:时间顺序: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而非目的论解释;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交互而非单向的。因变量必须能改变:如“收入→性别”是没有意义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果陈述必须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说明X是怎样影响Y的,即使我们不能再经验上证明X是怎样影响Y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其他研究或现行理论等佐证来给出有关这一关联的合理说法。

2.如何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答:

(一)作为一种研究策略的个案研究,它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对事件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考察与分析,达到对事件发生过程(how)和产生原因(why)的理解,并希冀能够超越“个别”,解读整体,从而能够建构出规律性的理论,或提出具有指导价值的行动建议。这样一种策略和

方法,与定量研究和其它质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狭义上是指一个个人,广义上可以是一个家庭、机构、族群、社团、学校等等。无论其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机构或事件,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某个特殊个体情况的研究,达到对整体的了解,揭示出一般性的规律,因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个案研究最终是以一个整体的社会单位为对象的。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一,数量相对较少,但还要从中发现一般性规律,就必须从较少的对象中获得丰富、全面、详细、深刻的信息,这就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考察与分析;不仅要研究个案的现在,还要研究个案的过去,也要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对个案做静态的分析诊断,而且也应对个案进行动态的调查或跟踪。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作为一种质化的研究策略,要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从个别中寻求对同类现象的认识,这就要求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考察和分析。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要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状况与趋势,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后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对任何可供利用的量化的和质化的证据材料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才能较好地把握个案的实质。

(4).研究过程的自然性和研究结果的启发性

个案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也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研究者没有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主观的干预,也没有对研究的过程进行人为的控制,研究者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或活动的参与者,在自然的情境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更具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个案研究的结果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个案研究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研究者而言,个案研究往往能够发现其他研究法所忽视或所无法发现的现象,也常常能够发现与研究者的预先假设相去甚远的结论,这意外的发现可扩展研究者审视问题的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面和方法,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对于研究报告的阅读者而言,在阅读研究报告之前,其对报告中所研究的现象或个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理解,不管这种理解深刻与否,科学与否,它都是阅读者的一种认识和看法。而研究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时常与阅读者预先的认识不相一致,这就有助于阅读者对研究现象的再了解和再认识,从而能以新的洞察视角来探索先前所未察觉的关系与变项,重新审视事实间的关系脉络,厘清问题的实质,达到拓展阅读者的经验,或修正与重构阅读者原有知识的目的。

(二) 个案研究在对个别对象的全面细致了解方面确实远远胜过其他研究方法,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代表性不足。

(2)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3)结论的主观性较强。 (4)费时费力。

3.如何对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答: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很多,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实验者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方法。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

(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消除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采用随机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能有效地控制被试间的各种差异。

(2)设置控制组。在实验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控制组,对两个组同时进行因变量的观测(包括前侧和后侧),能较好地排除或恒定成熟对实验中因变量的作用。 (3)采用“双盲法”。所谓双盲法,即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对这些难以完全消除的无关变量,研究者可以设法将其恒定,即在实验的各个组别、各个阶段使其保持不变。

(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中根据对无关变量控制的需要来设计操作自变量的具体方法、设计实验程序、进行时间分配,这能较好地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

(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研究者按照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规范程序统计和结果处理,能减少统计误差,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无关变量纳入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和统计控制法。

第11篇:课程论文评语(研究生)

该文选题具有(很强、较强、一般)针对性,具有(重要、较强)的应用价值。总观全文,逻辑结构(强、较强、基本合理),论证(十分、比较)充分,论文技术难度(大、较大、一般),(具有、但缺乏)一定的新思想,研究方法(先进、恰当、一般),总体质量(高、较好、一般)。论文不足之处在于(题目偏大、缺乏数据支撑、对现有文献总结和归纳能力较差等)。

第12篇: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_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

招生简章

目 录

产业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与现代经济管理方向)招生简章 .......................................2 产业经济学专业(营销管理与企业策划)招生简章 .........................................4 经济法专业(知识产权方向)招生简章 .............................................................6 民商法专业招生简章 ..................................................................................................9 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招生简章 ................................................11 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与战略融投资)招生简章 ..................................................13 企业管理专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战略)招生简章 ...............................................16 企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与项目融投资方向)招生简章 ...........................................18 政治学专业行政管理与危机管理招生简章 ................................................................20 美学专业(艺术鉴赏与审美艺术方向)招生简章 ......................................................22 美学专业(文化创意产业与经营管理)招生简章 ......................................................25

1 2012年在职研究生班

产业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与现代经济管理方向)招生简章

【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专业基础课

1、西方经济学

2、国际经济学

3、金融学

4、财政学 专业课

1、产业经济学

2、财务管理

3、商业企业管理学

4、市场营销学 选修课(选开)

1、企业融投资

2、高级投资分析

3、博弈论

4、公司战略与产业组织 专题讲座(选开)

1、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

2、国外产业政策研究

3、中国雅虎经营模式转型原因分析

4、证券市场与投资组合

5、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我国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住宅存量与流量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 【学习费用】学费19,000元,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20000元/人。 【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位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

2 【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未录取退还,录取但未入学者不退);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学习安排】

1、学

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隔周周末上课一次,周

六、日全天;

上午9:00-11:30

下午1:00-4:30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

【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相应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交款方式】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 户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账

户:0200 0264 0920 0176 883 款项汇出后请将汇款凭证传真至(010)64721154,注明:研究生课程班×××专业×××学费

3 【报名咨询】

报名电话:010-64727059/64721163 联系老师:王老师

解老师

E-MAIL :xinwang@ca.org.cn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址:www.daodoc.com

报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

编:100102 27

第13篇:研究生课程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Food Biotechnology

学分数:2学时数:36

教学要求及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由课堂讲授(包括教师的综合报告、学生的专题研讨等)以及课外作业和课内辅导等多种形式构成,通过教学互动以促进教学相长。要求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前沿动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教材、参考资料、文献等的课前预习和阅读,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对基本原理、常用技术手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上得到全面提升。 课程主要内容:

对现代生物技术四大支柱—发酵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情况进行概略说明,针对食品学科各类专业领域不同发展需要,分别通过几类有代表性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单细胞蛋白、活性多肽、不饱和脂类、植物多糖、维生素、酶制剂以及发酵食品、发酵饮料、功能性食品等各类食品及添加剂的制造与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事例,阐明合理的生产设备配套和生产手段的实施与食品生产工艺最优化、食品生产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力求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过程中的固有规律性和进行经济性评价,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在食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适合于食品工程、生物化工、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云波主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建仙主编,《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童裳亮编著,《海洋生物技术》,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4.彭志英等,《食品生物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5.梁世中,《生物工程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教学单元(含学生讲演讨论内容):

单元1:绪论及讲座

单元2:讲座及讨论: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主要应用 谢王俊

单元3:讲座及讨论: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李文芳 单元4:讲座及讨论:酶制剂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陈喆 单元5:讲座及讨论:活性多肽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姚林峰 单元6:讲座及讨论:不饱和脂类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张晓宁 单元7:讲座及讨论:植物多糖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张岩 单元8:讲座及讨论:维生素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陈文林 单元9:讲座及讨论: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吴发萍 单元10:讲座及讨论:发酵饮料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马伟玲 单元11:讲座及讨论: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罗颂 单元12:讲座及讨论:新资源性食品生产技术及其设备、工艺以及经济性评价 胡洋 单元13:讲座及讨论: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分析中的主要应用以及经济性评价 罗芳

第14篇:研究生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研究生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为了解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您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想法,敬请您抽空对下述问题给予回答。问卷不记名,仅供研究使用。真诚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在此特向您表示衷心感谢! 请填写您的个人资料,在相应的答案上划“√”

(1)性别:男女

(2)学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3)本(专)科毕业到硕士考取时间:应届1-2年3-4年5年

(4)本(专)科所学专业:目前专业:下面请您在您认为的最佳答案上划“√”(请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您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政治理论、第一外语、计算机)的总课时

政治理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第一外语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计算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2.您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的评价是

政治理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第一外语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计算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您对对专业课程开设门数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4.您对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

(l)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2)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专业外语在您所在专业开设情况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4)您读过的专业外语原版教材A没有B 1-2本C 3-4本或以上

(5)培养研究兴趣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6)培养实践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培养创新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5.您对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6.您对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的满意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您个人培养计划中跨学科课程门数(除政治、外语、计算机)

A 0B 1-2C 3-4D5E说不清

8.您的专业课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讲授B讲授为主,讨论为辅C讨论为主,讲授为辅D讨论E说不清

9.实践(验)环节(课程)对您的实践能力的作用

A有一定提高B流于形式,收效甚微C未开设

10您参加的校、院举办的学术报告的频率大约为

A一周一次B半月一次C每月一次D每月两次E说不清

11.您在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数为

A 0项B 1-2项C 3-4项D5项E说不清

12.如果您参与了课程,您认为参加课题对于您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的帮助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13.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会议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4.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沙龙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5.您所在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是

A以教师为主B以学生为主C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D教师、学生和其它相关人员E说不清

16.您所在专业主要采取的课程评价方式为

A纸笔测验B课程论文C演讲汇报D作品展示E其它方式附录

17.比较而言,您认为学校在对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要求上

A重课程B重论文C其它

18您认为硕士学习年限比较合适的是A 1.5-2年B 2-2.5年C 2.5-3年

19(请本硕是同一学科的同学作答)您的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20(请跨学科考取的同学作答)您认为硕士课程的难易程度怎样

A很难B较难C一般D较容易E很容易

21-23为多选题,请您在所选择的答案上划“√”

21对于创新,您认为作用最大的2项是

A科研、社会实践 B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C创新环境与氛围D前言及交叉科学知识E其它 22您认为自己哪2类知识目前最为欠缺

A基础理论与主要知识 B专业前言知识 C跨学科知识 D研究方法论知识E创造学知识

F其它

23您认为自己哪2类能力目前急需提高

A发现问题能力 B创新能力 C解决问题能力 D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E实践能力F其它

24您对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有何建议和意见:

第15篇:纳税筹划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纳税筹划(taxplanning) 【课程编号】0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归属】 工商管理 学院 【学 分】 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讲授及学术研讨学时: 32 【开课学期】√春□秋

【生效日期】 2010 年 9 月 1 日(为学位分委员会审批通过日期) 【撰 写 人】 【审 核 人】 【主要内容】

1.适用学科专业:会计学 2.预修课程:财务会计、税法 3.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1.蔡昌著.精解纳税筹划[M].中国市场出版社(第一版).2010(10).主要参考资料

2.蔡昌著.新会计准则与纳税筹划[M].东方出版社.2006(11).3.[美]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张雁翎主译.税收与企业战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01).4.盖地.税务筹划学[M].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9(11).5.盖地.税务筹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6.庄粉荣.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10(03).7.徐泓.企业纳税筹划[M].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0(02).8.最新税收政策下企业涉税疑难问题处理及经典案例解析[M].经济科学版社.2010(01).9.蔡昌.税收筹划八大规律[M].中国财政经济版社.2005(02).

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10.葛长银等.财税无难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01).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25 学时;学术研讨 7 学时 5.教学目的和任务:

纳税筹划专业选修课是在对税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从定位与思想出发,利用纳税筹划的规律与技巧阐述,解析纳税筹划的运作与案例,借助经营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管理决策中的纳税筹划、综合纳税筹划的三大独特视角,分别具体解析经营活动中的企业设立、合同签订、技术研发、物资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及企业重组和清算中的纳税筹划等主要内容,并且也分别具体解析管理决策中的融资决策、收益分配及薪酬激励中的纳税筹划等主要内容,进而进行综合纳税筹划,本课程利用纳税筹划的各种理论与技巧为纳税人提出合理的筹划建议,纳税筹划是一门为纳税人合法减轻纳税负担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税收政策、会计理论、纳税筹划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纳税筹划的规律、思想及技巧,对各种纳税方案进行分析筹划,以培养学生纳税筹划的理论素养,以提升学生的纳税筹划实践能力。 6.教学内容和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定位与思想 (2学时) 1.纳税筹划的定位与发展 1.1纳税筹划的界定与定位 1.2 纳税筹划的综述与前沿发展

2.纳税筹划的基本思想 (2学时) 2.1纳税筹划的基本思想

(战略思想、风险思想、管理思想、设计思想) 2.2纳税筹划的设计思想

(流程思想、契约思想、转化思想)

第二部分 规律与技巧 3.纳税筹划的八大规律 (2学时) 4.纳税筹划的策略与技巧 (2学时) 4.1最优纳税方案设计理论与目标 4.2不同视角考察的技巧 4.3纳税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技巧

5.新会计准则与纳税筹划 (4学时) 5.1会计管理对纳税的影响 5.2新会计准则下的纳税筹划空间 5.3税收与会计的协调

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部分 运作与案例

6.经营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6.1企业设立的纳税筹划 (4学时) 6.2合同签订中的纳税筹划 6.3技术研发中的纳税筹划

6.4物资采购中的纳税筹划 (4学时) 6.5生产管理中的纳税筹划

6.6市场营销中的纳税筹划 (4学时) 6.7企业重组和清算中的纳税筹划

7.管理决策中的纳税筹划 7.1融资决策中的纳税筹划

7.2收益分配中的纳税筹划 7.3薪酬激励中的纳税筹划 8.综合纳税筹划

9.涉税处理纳税筹划 9.1税务检查应对 9.2涉水账务调整技巧 9.3纳税风险控制工具 9.4纳税安全自我检测表 9.5纳税设计的风险点 7.考核形式:考试

闭卷笔试(占 90 %);平时考核(占 10 %)

(4学时) (4学时)

第16篇:知识产权(研究生)课程论文1104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

《知识产权》 课程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 华为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思考及解决途径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任课教师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 11 月18 日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目录

要 ................................................................................................................................................1 关键词: ...............................................................................................................................................1

一、华为公司相关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1

(一)2010年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1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2

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的解决途径 .........................................................................................3

(一)、2010年的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3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3

三、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4 [参考文献] .....................................................................................................................................6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近期,中国华为诉韩国三星案引发通信届和科技界的热议,这是国内科技通信企业首次对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发起知识产权诉讼,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专利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已经开始扭转。但在国内,虽然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但事件的三方当事人要么直接否认,要么“不予置评”,让等着看戏的围观者们扫兴不已。华为中兴缘何不起诉小米专利侵权?在此,笔者将通过对华为系列知识产权案例的简要分析,对华为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提出我国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有效途径的建议与思考。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通信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给自身企业形象和国家海外战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妥善应对及有效解决科技通信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对我国科技通信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海外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华为;知识产权;侵权;

一、华为公司相关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一)2010年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双方原来合作十年,摩托对外销售的产品由华为提供。合作过程中华为不可避免地向摩托提供了大量技术和商业秘密。2010年摩托罗拉宣布要把自己的无线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1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网络业务卖给华为的竞争对手诺西,然后又在美国把华为公司给起诉了,起诉华为侵犯它的知识产权并索赔。华为想通过利用中国本土的司法保护力量维护合法权益。因为一旦摩托罗拉根据交易协议向诺西进行交割,必将导致华为商业秘密被披露给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华为想在中国通过司法手段阻止这个交易的达成,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沟通发现在当时情况下,禁令很难拿到。后来没办法,华为远赴重洋,只好去美国反诉,去摩托罗拉总部所在地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联邦法院起诉,请求禁止摩托罗拉将华为商业秘密提供给诺西。比较幸运的是美国法官根据提交的证据材料,当天就支持了华为的主张,颁发了临时禁令。后来经过开庭审理,初步禁令也给颁发了。就是说在剥离华为的知识产权财产之前,这个交易不能够进行交割。一年后,和解结案。这个案子一开始,摩托通过诉讼向华为高额索赔,最终结果是摩托向华为付钱了事。这个诉讼我们的体会是,中国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用的针对预期侵权的禁令制度,只有有一个好的司法机制,才能保证你的权益不受侵犯。另外,华为在ITC受到越来越多的337调查,在美国的诉讼也非常的多。我们也想运用中国类似的手段来运用我们的专利,发现当前的制度不是特别的给力。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的消息上传得沸沸扬扬,但当事人要么直接否认,要么“保持沉默”,让围观者们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这一事件的背后恐怕还有更复杂的原因。简单来说,高通所把持的手机专利垄断权尽管已被华为、中兴一一瓦解,但华为和中兴要像高通一样利用专利去收钱,恐怕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2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还并不容易,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两家公司目前还并不具备高通公司那样坐收专利费的能力。

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的解决途径

(一)、2010年的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在摩托罗拉宣布把无线网络业务卖给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诺西后,想通过国内的司法手段阻止交易的达成,但是发现是不可行的。华为在此时忽略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性---地域性。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技术在国外不一定有保护,就算有保护,因为两国法律的差异性往往不能使用国内的司法途径去解决在国外发生的纠纷。最后华为只好去美国起诉并申请禁制令。好在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法律比较健全,在当天就能同意华为的申请。鉴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的特性,如地域性,时效性等,国内在海外发展的企业都应该熟悉和专研此类法律和案例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再观国内,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但是却未诉之法院,这又是为何?华为和中兴重视知识产权,主要是在和海外对手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这是因为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标的动辄上亿美元,没有知识产权就跟战斗者没有武器一样。目前国内公司重视知识产权都是因为要和海外市场打交道,比如今年3月21日联想就用1亿美元购买了21项专利组合。但是回到国内市场,情况就大不一样,一旦走上诉讼程序,意味着花费很大的精力获得很少的补偿。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3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为副总裁宋柳平4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一个知识产权论坛上便表示,中国司法系统平均8万元一件专利的赔付价格,严重影响了专利实际价值,期望今后有上亿元的诉讼判决在国内出现。这其实是因为国内知识产权环境不佳,从上到下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并无充分认识,诉讼虽然获胜,但是却无法让盗窃者付出代价,这种胜利和失败差别不大。这里看出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远不及国外。专利持有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远远大于最后得到的赔偿。这都造成了国内知识产权维权的难度增加,纵容了违法的发生。要跟好的解决这些侵权案件,需要企业和国家的重视,需要大环境的改观。

三、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华为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的国际化过程中,遭遇过一些挑战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不同国家遭遇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发现国内制度和环境方面的某些不足。后边的建议也是依据这些具体的案例。在2003年的时候,思科诉华为,据报道这是思科在历史上第一次当原告,这是华为第一次真正的当被告,号称当年通信业第一案。一年半之后双方和解。华为并没有向对方赔偿。而华为应诉所花费的律师费却不菲。这起诉讼是华为迈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一次洗礼。为什么当时华为在美国的授权专利非常少的情况下,能够低成本解决这么一个大型的国际诉讼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除法院调查所查清的事实之外,可能是一个因素是华为有较多的中国专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研发制造地,使中国专利有独特的许可价值,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而这些案例都引发我们对知识产权的思考。根据国知局网站上公布的截止今年十月份的统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4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计数据,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是六十八万点五件,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是四十八万件,国内超过国外在华近十八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创新主体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是越来越明显。

中国在全球专利市场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指的是中国市场大,制造成本低,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这几个独特因素使中国的专利有非常高的许可的价值。不管你所处的是哪个行业,必定有很多竞争对手在中国要么有研发,要么有制造,要么有销售,那么中国的专利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许可谈判价值,这使得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未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讲的再宽泛一点,国家之争就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环境,谁就不愁钱,不愁人才。

灵活的运用交叉许可。单纯的专利申请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成本,不会给企业创造效益。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专利而专利,申请大量的专利,花费巨大的投入,但是这些专利申请对公司发展没有支撑作用。在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时候,用不到这些知识产权,那么他对企业来说,就是负担。你可以通过交叉许可,合法地去换取别人的技术来合法地使用,来保障你的技术比你的同行发展的更快。 在日常生活中,去便利店买东西付钱,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为知识产权付费,却缺乏这种意识和习惯。国人要养成为知识产权付费的意识和习惯。要按照国际的规则行事,你才能赢得尊重。付费不是坏事,这不利于中国整个创新环境的发展。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5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尤其是通信行业的现状,侵权,反诉不停的在发生。我们从国家层面来重视才行。跟专利法性相关的,建议采用广义的新颖性宽限期制度,要让中国的创新主体放心地走向国际。要调整当前的专利年费制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删除专利法实施细则77-78条关于职务发明奖酬具体比例数额的规定。要完善证据规则,取消法定赔偿,提高侵权赔偿额。只有提高侵权赔偿才能改变国内专利持有人明知被侵权却不愿起诉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走出去智库:华为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分析.和讯名家,2016-05-28. [2]陈寅.《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保护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 [3]陈星星.《浅析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基于华为案例的引申思考》.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09-19. [4]华为借反垄断实施专利狙击的启示.元器件交易网,2015-12-22. [5]闫新 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 通信人家园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第17篇: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合作协议书

主办单位:_________

协办单位:_________

为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多渠道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_________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就有关事宜协议如下:

一、招生专业:

_________。

二、招生计划:

_________人(不足_________人,是否开班由甲方决定)。

三、培养方式:在职学习,即学员不脱离工作岗位,由_________派教师到教学点授课。

四、学习年限:_________年。

五、收费项目:

(1)报名费: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人。

(2)总学习费用: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人(不包括教材资料费和申请硕士学位的费用)。

(3)以上费用于学员报到注册时由_________财务人员一次性收取,并开具盖有_________财务专用章,国家认可的_________统一收款收据;其他人员不得以_________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六、协议各方必须履行的职责:

(一)甲方:

(1)制订培养方案和学年教学计划,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聘请公共课教师,提供教材和阅读书目等资料(费用由学员自理),确保任课教师按计划开课,及时与乙方联系等。

(2)审查学员资格,审定培养方案和学年教学计划,协调公共课教学,组织学位课程考试,检查教学质量,成绩管理,结业资格审查和结业证书的发放等。

(二)乙方:

组织生源,提供教学场所及其他必要的教学条件,协助甲方实施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选派专人担任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接待甲方授课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等。

七、经费分配:

学员所交费用主要用于教学,其分配比例为:

(1)甲方:_________总分配的经费为总学费的_________。

(2)乙方:总分配的经费为总学费的_________,主要用于_________。

八、通过学习,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_________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若申请学位,需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54号文件、_________办理。

九、协议各方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_________的有关规定办学。任何人不得违反规定,向学员作任何超出国家和_________有关办学规定的承诺。如果一方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有权追究违约方的责任并督促其履行应承担的职责。

十、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新规定,则由协议双方根据新规定协商解决本协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十一、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本协议条款。

十二、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_________份,甲方_________份,乙方_________份。本协议未尽事宜和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由协议双方依据合作精神和协商原则妥善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签字):_________委托代理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18篇:北京大学_____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北京大学2010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招生简章

为帮助在职人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进而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北京举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一、招生对象及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在职人员。

2、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学历的人员,且毕业后工作三年以上(即毕业证书签发时间在2007年7月(含)以前)。

3、参加课程班学习并拟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须在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即学士学位证书签发时间在2007年7月(含)以前)。

二、培养方向及目标

1、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基础,掌握行为科学、人事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技能技巧与应用实务的专业人才。

2、帮助学员建立组织行为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领域的厚实功底,特别着重很强的实际操作、实务管理与拓展技能。

三、报名方式及时间

1、报名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的人员,可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17室索取招生简章,咨询有关问题,进行报名登记。或者在研究生班主页查询有关信息和报名。

2、报名时间为2010年6 月 1日至 8 月 20 日。

四、资格审查及确认

1、我系将对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员按招生条件进行资格审查。报名人员须提交的材料: ①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②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③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④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不限底色)1寸4张和小2寸2张;⑤打印网上报名表一张

(贴上1寸彩色照片);⑥如有相关工作业绩及科研成果,可提供证明材料。

2、报名参加北京地区课程进修班的人员应在我系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

3、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 电话:010-62751361 , 地址:北京大学红二楼二层2207室 ,邮编:100871 ,主页地址: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2010年5月15日

第19篇:研究生重点课程验收报告书

:

所在单位

:

验收日期

:重点课程名称

课程建设参与人员

姓名

职称

在课程组中的分工

签名

原计划起止时间

实际起止时间

经费支出情况

下拨经费总额:元;支出经费:元;剩余经费:元.

支出项目内容

支出金额

合计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内容简介,具备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

与既定目标比较,有哪些未完成或部分完成

希望在哪些方面需继续进一步建设

专家鉴定意见

课程建设的既定目标是否实现,拟突破的难题是否解决,成果具备价值或效益以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专家(签章)年月日

院系审核意见

重点课程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完成的质量,学术价值与水平

负责人签名:单位盖章:年月日

主管部门验收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第20篇: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问题简答

附件10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问题简答

1.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

按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规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在职人员进修,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顾名思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首先是进修,因而它是非学历教育;其次进修的是研究生课程——我国国民教育系列高层次的课程,因而它是我国大学本科后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

2. 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举办进修班旨在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水平的同等学力者申请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做准备、打基础,为名流英才创业、进步提供一个交友互助合作双赢的平台。

3. 参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可否与授予硕士学位挂钩?

国务院学位办明确规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不与授予硕士学位挂钩,课程成绩合格者,可由办班单位发给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此类人员若提出申请硕士学位,需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申请学位的事宜”。

4. 中国人民大学有哪些学科专业可举办进修班?

凡我校已授予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均可举办进修班。

5.

程进修班?

不是的。是否办进修班,能否开班上课,由以下因素决定:①我校的有关院、系(所)是否提出当年办班的申请;②有关部门是否登记备案同意;③当年办班的实际人数的多少。

6. 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同意的内涵是什么?

按国务院学位办的通知,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要加强统一管理,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办班计划于当年3月15日以前申报。由办班单位将有关材料报本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申请在异地办班的单位,除需上报本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外,还应抄报办班所在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本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异地办班进行审查备案时,需征求办班所在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意见后,才能统一进行登记备案。

一个办班单位的同一专业,每年只能在异地办一个班。未经登记备案同意前,任何单位和专业,不得自行招生办班。

7. 贵校何时公布当年办班计划?

在当年3月15日校申报办班计划后,有志参加我校某专业进修班学习者,即可找我校有关院、系(所)咨询报名的事宜。办班计划一般在当年5月底6月初正式公布。 贵校已授予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是否每年均举办研究生

8. 进修班开设哪些课程?

我校规定,进修班按同专业某级(如98级)硕士生研究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每个专业开设15门左右课程。

9. 报名参加进修班需具备哪些条件?

报名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⑵ 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⑶ 不具备上述第2款的条件,为了提高本人业务素质而申请参加进修班,报名条件可放宽,但此种进修生不能申请硕士学位,亦不能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研究生课程考试。

10.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不满三年,但在获得学士学位前已工作多年;或者虽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但有本科毕业证书,且工作在三年以上;或者虽是大专毕业生,但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工作业绩显著,科研成果突出,可否参加进修班,申请硕士学位?

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办规定很明确: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方能申请硕士学位。所提的三种情况,只能按报名条件第3款办理。

11.为什么报名第3款不能向第2款跨越?两者的区别是否在于前者参加进修班后有资格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后者不能申请。

两者区别就在这儿。

12.在何处报名和咨询?报名有哪些手续?

我校举办的进修班,均有招生简章,在招生简章中均刊登有报名地点、报名手续、联系电话和联系人。你若尚未获得招生简章,可直接与我校有关办班院、系(所)办公室联系。

13.参加进修班是否需要进班考试?

我校一般采取资格审查的方式,由有关院、系(所)组成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资格审查小组(如系合作办班,还需同合作办班单位共同组成),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发给进修通知书。

有的学科专业为了更好的遴选学员,也可以组织进班考试。

14.进修班学习期限是多少?

这要由办班的院、系(所)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一般讲,进修的时间从开班上课到所有课程讲授考核结束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

15.进修班何时开学?

学校对进修班的开课具体日期没有统一的规定。每个班可根据各自的筹备办班的实际情况,最早的在上级登记备案同意后;最迟在当年的12月底以前开班上课。

16.进修班组织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方法是什么?

根据每班的课程教学计划、合作办班单位的意见、学员的实际情况,我校进修班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班是利用周

六、周日或晚上的时间安排课程教学;有的班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有的班每隔一段时间集中若干天授课(主要是异地办的班);有的班既利用假日又占用一定的工作日。但一个班只有一种方式。

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发给学员讲授大纲或教材;规定必读及参考书目,以利于自学;有的课程还要求撰写课程论文。

17.颁发何种证书,获得证书的意义?

完成进修班规定的学习项目者,经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审核发给进修班结业证书。获得我校研究生院颁发的进修班结业证书,证明该学员在我校进修了某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完成了规定的进修项目,且课程考核合格,达到研究生课程同等学力水平。

18.参加进修班,要交哪些费用?

学员报名,应交报名费。正式进班学习,应交进修费。报名费、进修费在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范围内由每个进修班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收费数额。进修班正式开班上课后,学员因故不能坚持进修视作自动放弃学习,不退进修费。

学员的食宿、差旅费、书费和资料费以及证书费由本人自理。除招生简章确定的费用外,不再另立项目向学员收取费用。

如申请硕士学位和参加论文答辩,按中国人民大学有关收费标准另行交纳。

《研究生课程报告范文.doc》
研究生课程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