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

2020-03-02 23:36: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基础课。旨在提高考古专业本科毕业或有一定考古学基础知识的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熟悉和了解考古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讨论,也结合一些课堂讲授。讨论和讲授的题目主要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当代考古学理论流派、中国考古学理论的过去与现在、地层学与类型学、聚落与社会、葬仪与社会等。也可以由听课者自行选定讨论题目进行讨论。课程要求每位同学要有课堂发言,事先选定论题,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准备发言稿或PPT,并提前告知发言的题目和主要参考文献,以便其他同学参考。最后将所选和讨论的论题写成论文作为作业。 参考书:

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西安,1997年。

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

3、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5、肯·达柯著,刘文锁、卓文静译:《理论考古学》,岳麓书社,长沙,2005年。

6、布鲁斯·崔格尔著,徐坚译:《考古学思想史》,岳麓书社,长沙,2006年。

7、Bruce G.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89.

研究生课程: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

教学内容:

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几大类文物的结构与组成、劣变原因、病害种类与分析鉴别、病害调查、病害评估;文物保护基本技术-主动性保护和被动性保护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动向。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选择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为将来从事实际保护研究和保护处理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理论授课与实际保护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保护操作动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参考书: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

黄克忠:《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10月。

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成俊卿:《木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

贾文忠:《古玩保养与修复》,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

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实践

先修课程:古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史、文物建筑参观测绘实习、建筑设计

一、基本目的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记录、见证了数千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遗产不但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也是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可持续和谐发展阶段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997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正式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领导责任制(简称“五纳入”)。近年来,在总结1997年以来“五纳入”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各相关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出进一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文物保护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研究、探索科学的保护手段和保护方式,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的学科建设目标,并在文物保护的经费落实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文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的政策和财政的基础。

在中国以科学方法保护文物建筑,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杨廷宝等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先驱大多在此领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新中国建立以来,曾经针对古建筑进行了数次广泛的普查和大量修缮工作,确定了40余万处全国各级不可移动保护单位。

但长期以来,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文物保护事业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学术上,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学科因文、理、工的学科划分而互相隔离,造成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难以适应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在财力上,文物保护单位也长期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因此,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曾长期处于缓慢有时甚至是停滞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确立了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新认识,文物保护事业在学术建设和实践工作上都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态势。其中,较为突出的实例如吐鲁番地区、西夏王陵和高勾丽等大规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它们昭示了“遗址保护规划”作为文物保护领域新兴的学术增长点的确立。

面对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文物保护事业勃然兴起的发展需要,1999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设立了“文物保护”和“文物建筑”的本科专业方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上世纪8,9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筑院校开设过数届的“古建大专班”,以培养古建筑保护修缮人才。显然,1999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培养的已经不再是知识结构仅限于“建筑学”的文物建筑保护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适应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的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的规格已经从专科提升为本科,彰显出国家对文物保护人才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担负着日后保护修缮文物建筑和主持编制遗址保护规划的责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总设计师,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学科,除需要较强的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其团队组织、调控和对外联系等项能力。结合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强调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使本专业的学生将其之前所学的建筑学类课程和文史、考古类课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掌握研究和实践的综合能力,以面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需要,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才智。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城市规划通则

第三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依据及基本理念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所需的多学科背景介绍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法律依据和理论原则

(结合重点相关法律和国际宪章导读)

第三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之争

——“完整性”、“真实性”、“假古董”等问题的研讨(结合实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现实中的问题与答案(结合有关现实情况作课堂讨论)

第四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技术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技术实施规范

(结合重点相关法规导读)

第二节:遗址保护规划

第三节:文物建筑修缮及复原工程(结合体实例,尽可能安排参观)

第五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实践

第一节:设计与制图基础

第二节:文献研究概述

第三节:田野调查方法与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

第四节:文物建筑修缮、复原设计实践

第五节: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实践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分为授课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授课部分由课程主持人主讲,并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主,设计实践内容尽可能争取真实题目。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现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现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现行)

4、《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现行)

5、《威尼斯宪章》1964

6、《奈良宣言》1994

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现行)

11、《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现行)

1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

13、《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

14、《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

15、《城市规划原理》 李德华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6、《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 祁英涛文物出版社1986.9

17、《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杜仙洲 台湾 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1984

18、《古迹建筑修护学》 黎小容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

19、《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研究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早期陶器研究、农业起源研究、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研究、聚落研究、区域考古学文化及文明起源研究等12个专题。教学安排一学期。

本课程的特色是教学内容系对学科前沿课题的探讨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辅以图片、幻灯、录相等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及前沿课题有较好的了解,同时在史前考古研究方法与理论水平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为深入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严文明:《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反思》(上册),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 及若干篇论文。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重在讲授和研讨夏商周考古最前沿、最热门、最新发现等学术内容,让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动态,并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同时注意分析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课程内容有相当部分因年而异,2005——2006年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2004年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述评。

2、“夏商周断代工程”述评。

3、古代文献中的夏与商。

4、夏文化研究。

5、早期商文化研究。

6、晚商文化研究。

7、西周文化研究。

每周三学时,平均讲授占三分之二,研讨占三分之一。

参考书: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和2004年。

最新发现报告与相关论文等。

研究生课程:考古文献研读(上)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研讨课。研读文献主要是中国考古学不同发展阶段上出版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有代表性的田野考古报告。授课方式为学生在课下仔细精度报告,课堂集体讨论研究,检讨报告在田野工作方法、资料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特点及问题。本课程试图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使学生掌握正确分析、使用考古报告所提供考古资料的方法,为其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技术、方法的基础。第二,通过对学术史上不同阶段发表的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国考古学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考古学研究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从而通过对学术发展史的了解把握,理解认识学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学生将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做好准备。选课学生需要认真撰写提交读书报告,供课程考核。 参考书:

《梁思永考古学论集》

《李济考古学论集》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玉和玉器;玉器的起源及雕琢工艺,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

的玉器及玉文化等几个部分,通过实物及幻灯、录象等教学手段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玉器及玉文化的特点、功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阐明中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以促进对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书:

1.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1-6),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5)。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相关考古报告及论文。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请假条范本

北外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办法

人工智能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大纲—人力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课程论文评语(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_

《研究生课程.doc》
研究生课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