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范文

2022-10-2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多国发生粮食骚乱,部分国家由此引发暴力事件。2009年6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华,为了抗议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当地居民举行了抗议活动。2010年年末,全球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性大幅度上涨,多国发出了粮食出口的禁令,由此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粮食问题的关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更是政府部门工作

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得都是农业在一个社会的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然而,我国农业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导致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抵御市场经济风险能力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小, “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量存在;三是农业生产积极性低,农业科技开发和品种改良工作滞后。

针对农业在我国三大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耕地不断减少和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具体而言: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抵御市场的风险,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五指成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如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农业生产中土地、种子、农具、化肥和劳动力等要素进行整合,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材料中万乐米业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化肥,统一收购,既降低了单个农民面对市场的风险,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通过农业生产产业化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节省了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初期投入大,短期收效慢,不宜由市场主导,应由政府进行前期投入。如通过政府牵头,整合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面的力量,筹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徽财政通过政策引导、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农民、社会力量劲往一处使,形成“财政引导、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年来整合涉农资金1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50.7亿元。

三是加快科技研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农业发展的“快车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奖励先进农业研发企业等方式,加快农业的科技研发,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孟加拉国通过科技投入,采用生物技术,保证了本国的粮食安全。杂交水稻之交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技术,使得我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动,实现现代农业的腾飞,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食者生民之源,天下治乱,国家兴废存亡之本也。粮食足,则天下稳;天下稳,则民心安。发展现代农业,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2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推荐第3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来抓,不断提升农业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分别增长**%、**%。具体工作中,主要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高标准规划建设****“农高区”,搭建现代农业发展高位平台

****产业是我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万亩以上。为扩大****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三大”特色产业板块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产业区。2008年11月份,****产业区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建设“一流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流的精深加工基地、一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一流的农产品交易基地”的目标,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80平方公里的********产业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努力打

—1—

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二是高标准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积极抓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道路建设,重点抓好了精深加工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美化,“五通一平”面积达到了8平方公里。搭建起产业区发展框架。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精深加工区内电力、供排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资超市、商务中心、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了园区配套服务功能。三是高水平研发。围绕进一步叫响“农高区”这一品牌,积极挂靠国内先进科研院所,通过积极努力,先后成立了中国园艺学会葱****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生姜分会,建立了国家级生姜试验站, “农高区”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围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群体,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促优扶强力度,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负责人加快发展的欲望和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涌现出了具有先进(FD)速冻生产线的****食品有限公司;库容达10万吨,有“亚洲第一冷藏库”之称的****市**农产品有限公司;大蒜深加工企业、中国大蒜理事会成员单位的*****农产集团有限公司;以果品深加工为主的*****林果加工有限公司和集肉鸭孵化、养殖、加工、出

—2—

口于一体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农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二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以品牌拓展市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区有1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牌生姜、大蒜等21个品牌被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其中***公司的“**”牌生姜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产品;在国外不断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的情况下,***公司靠过硬的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公司等3家企业获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认定,***公司获欧盟GAP认证,“***”牌生姜、大蒜成为进入欧盟市场的免检产品。三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立足我区的农业资源优势,按照引进和培育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膨胀力度,引导鼓励内资、外资一起上,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群体化发展。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通海食品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以***食品为龙头的土畜产品加工,以****为龙头的果品加工、储运等企业集群,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升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受分散生产的经营方式影响,很难有效的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此,我们把土地流转作为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60%以上的村

—3—

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点,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2009年全区新增流转面积4.2万亩,累计签订流转合同5.2万份,发展流转大户和企业56家。截止2009年全区共累计流转耕地1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8.%,流转涉及农户5.2万户,占总农户的23%。一是村企共建的流转方式。通过村企合一,村支持企业,企业带动村,双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共建共赢。茶业口镇南嵬石村按每亩400斤小麦,把山岭地流转给韩金来搞旅游开发,整合了旅游资源,拓展了开发空间,农户既从土地上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又到公司打工,有了工资收入。二是安置招商引资项目的流转方式。将流转的土地进行精心策划、包装,推介出去,招商引资,促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镇***村流转山场1200亩,由外商投资2500万元建设千亩核桃园及核桃加工厂,项目从去年动工以来,已栽植苗木6万株。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提高林果业发展水平,开发利用了荒山,还可实现利税200万元,安置劳动力60多人,一举多得。三是龙头企业建基地的流转方式。***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两个乡镇发展基地3000多亩,涉及的4个村庄800多户,农民既能得到每亩600元的租金,还能获得每亩1500元的打工收入。这种流转方式,企业利用土地流转,建立自属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了****种植标准,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万兴公司也带动了一批企业建立自属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互换、租赁、入股相结合的流转方式。****

—4—

村通过互换土地与村民入股相结合的形式,成立了核桃生产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薄皮核桃。****村通过互换、租赁的形式,从最初的好地种烟到规模种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在外市地租地种烟。仅此一项今年就能够实现总收入22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5140元。这种流转方式,选准了路子,催生了种植专业村,提升了种植的档次和水平,形成了农村新的主导产业。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的有效机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9家,占全市总数的 86.7 %。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168家;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45家;注册资金总额2.38亿元,其中超过100万元的达到71家,共拥有合作社社员11002户,其中农民成员10931户,带动农户3.76万户。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合作社的发展推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据统计,去年合作社社员平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一是依托种养大户带动。依托种养大户自身生产、经营优势,影响带动周围农户入社,对相同领域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专业合作社+种植或养殖大户+农户”模式运行,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由个体无序发展到统一有序发展、由个体到抱团闯市场的转变。如牛泉飞翔养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翠玲是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种

—5—

植大户,在她的带动下,不仅在全区13个乡镇(街道)都发展了社员,还辐射到了***、泰安、新泰,产品远销到江浙等地。二是依托农业科技能人带动。由部分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拥有较高技术的能人,利用技术影响力吸引农户入社,以“合作社+科技能人+农户”的模式运行。如高庄街道的科技带头人陈明利,利用自己多年在蔬菜种植管理中探索积累的成功技术,以芹菜芽等优质蔬菜生产为重点,组织农户成立了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了我区优质蔬菜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三是经纪人带动。由经纪人带头发起,利用经纪人在产品流通销售方面的优势成立,以“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模式运行。如杨庄镇天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朱效亭是****一带有名的“牛经济”,其介绍的肉牛远销至辽宁、东营等地,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带头成立的合作社是目前****市注册资金最大的,达到1000万元。四是龙头企业带动。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吸引农户参与,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行模式。如****与****农村合作成立了生姜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社员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效益、社员收入“双增”的效果。

—6—

推荐第4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国之根基”。农业一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线,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惠农、利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粮食连年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广大农民的生活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一切的变化,再次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我县现在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截至现在,我县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县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县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县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各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

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县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

上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推荐第5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推荐第6篇: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顺应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丰富和超越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它不仅涉及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且包括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1978年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

目标,对于究竟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

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使农业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同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已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从事农业生产已不仅仅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还是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现代农业大大丰富了农业的内涵和功能,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丰富和超越。

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

首要目标。尽管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从经济规模来看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去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镇化水平达到43%。这充分表明,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阻碍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

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须思路对头,对策得当。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和产业带,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能力。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和普及现代农业科技,并用以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三是注重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运用工业生产模式经营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辐射面广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群体。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五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努力控制和减

轻农业面源污染;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完善动植物保护体系、森林草原防火体系、防洪安保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预警监测能力。七是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八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推荐第7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

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向,全区“三型”都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腰堡渔村、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率先推进。投入1600万元,完成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开门招商的硬件基础。投入1700万元,在腰堡街道沿松花江集中建设渔村15个,再通过租赁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经营,迅速打开了沿松花江旅游农业开发的突破口。二是城市资本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竞相涌入我区的都市农业开发,主打千亩荷花池的石人镇朗轩园度假村、主营体验采摘的护路度假村,都是城市资金建立的。面对下滑的房地产业,我们积极动员宝宇集团、明达集团、滨兰公司、大江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呼兰的都市农业。双井街道护路村通过建设新农村,引来宝宇集团两次追加投资,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护路度假村。今年1月份,在得知哈尔滨滨兰公司准备退出房地产经营后,我们力邀滨兰公司老总到呼兰考察,促成了大房旅游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达2亿元,目前占地已投入300多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型。2011年,全区培训合作社带动人120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多数合作社主业是都市农业。原在北京从事矿业设备贸易的农民董红涛,在双井街道办事处的动员下,返乡牵头创办了绿康蔬菜合作社,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区农业局又扶持他承包经营双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家餐饮和体验采摘项目,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

推荐第8篇:现代农业发展方案

赫章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案

为贯彻落实\"三化同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加快我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三化同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快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扎实推进“野马川农业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目标:到2015年,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3%;粮食总产量达28万吨,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3元以上,年均增长10%;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马铃薯、特色经果林、蔬菜、茶叶、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分别达到65万亩、20万亩、30万亩、5万亩、100万亩和存栏羊100万只;培育认证地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以上,引进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以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达4.5万口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70%以上;完成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识认证1个,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30万亩。

二、产业发展布局

——以威奢、古达、兴发、松林坡、可乐、朱明、财神、白果、河镇、结构、双坪、罗州、安乐等乡镇为主的肉牛、肉羊等草食牲畜生产区域; ——以城关、可乐、白果、野马川、平山、辅处、财神、朱明、六曲河等11个乡镇为主的可乐猪养殖区域;

——以河镇、德卓、安乐、朱明、财神、野马川、平山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发展区域;

——以城关、可乐、古达、野马川、平山、达依、白果等海拔相对较低的乡镇为主的樱桃、蔬菜生产区域;

——以安乐、威奢、六曲河、古基、辅处、铁匠、哲庄等乡镇为主的苦丁茶生产区域;

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在野马川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搞活农特产品市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

1、生产保障工程。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启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和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2、条件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植保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渔业支撑体系等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改善硬件设离、技术装备和配套条件,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支撑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

3、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4、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清洁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是建设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清洁工程示范村、生物资源保护区等,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人居环父境,保护农业资源生态,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5、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抓好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马铃薯扩繁、养殖小区建设、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三万”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主要是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提高生产和供给能力,兼顾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6、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以野马川农特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银泉淀粉厂、县屠宰场、利民食品加工厂、苦荞胡加工厂、核桃乳厂等企业为基础,着重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等农牧深加工企业。支持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质量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7、观光农业示范项目。主要是在相关旅游景区点配套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示范点,拓展农业功能,丰富旅游内涵,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四、保障措施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积极向省农委、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争取项目,根据赫章县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储备一批项目、申报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十二五”期间,紧抓毕节地区建设实验园区的机遇,重点推出“三个百万工程”的项目。二是实施科技带动活动,每个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至少参加或主持一个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普及新技术。

2、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的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的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3、增加财政投入。政府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收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对重点农业项目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的落实。

4、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努力使赫章县

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切实保护好赫章县的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突出赫章县粮食产区的重要地位,重点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让农民通过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获得更多的收益。

5、落实政策,建立法制保障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符合县情的农业支持维护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落实种粮直补、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切身利惠。

6、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督为重点,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加强监督、规范市场、整顿秩序等方面有新的举措,特别要以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大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重点加强农村经营服务收费的监管工作,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强化涉农收费监督管理,坚决查办增加农民负担的案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积极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监管机制。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的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资源向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8、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各种“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政府、企业、供销社、农民及其他服

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粮食、蔬菜、畜牧等农牧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中的自律、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方面的作用。

9、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强化对赫章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健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台。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开展本地就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转移模式,大力发展本县的工业企业,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创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

推荐第9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省市人大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向各位领导冒着酷暑来我县调研现代农业表示热烈的欢迎!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热诚希望各位领导不吝赐教,积极支持我县发展现代农业。

一、目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我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处于我国地理上南北分界、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的过渡性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3487.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30.5万亩。辖25个乡镇,208个村(居)民委员会,10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万人。境内山大沟深,溪流纵横,重峦叠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呈立体状垂直分布,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全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较慢。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亿元,较上年增长6.9%;粮食播种面积50.9万亩,产量96809吨,单产387.2公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404.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增长28.7%。

1、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以板栗、核桃、畜牧、蚕桑四大传统特色产业和茶叶、烤烟、城郊商品蔬菜、中药材、魔芋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规模进一步扩张,初显现代农业发展雏形。08年末全县经济林园面积28.54万亩,较上年增加12.9%,其中板栗园面积20万亩,较上年增加9.7%;核桃园面积7.8万亩,较上年增长22.7%;茶园面积2.55万亩,较上年增长3.1%;桑园面积1.84万亩,较上年增长4.9%。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26.1万亩,粮经比66:34,其中优质烤烟面积9231亩,较上年增加5.7%;商品菜面积0.35万亩,较上年增加23%;中药材面积13.2万亩,较上年增加11.7%;魔芋面积2.2万亩,较上年增加15%。年末大家畜存栏1.08万头,同比增长8%,其中猪饲养量21.44万头,同比增长35.9%,出栏率增长41.3%,

2、特色产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08年核桃产量4545吨,较上年增长18.6%,产值4600万元;板栗产量7300吨,较上年增长8.9%,产值3800万元;茶叶产量141吨,较上年增长78.5%,产值2256万元,核桃、板栗、茶叶三大林产品产值1.07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87%,占农业总产值的10.1%,农民人均增收445元。商品菜产量7750吨,较上年增长25.4%,产值1330万元;烤烟2.67万担,较上年增长31.1%,产值1326万元,增税291万元;中药材产值6800万元,较上年增长4.8%;魔芋产量1.25万吨,产值2500万元,商品蔬菜、烤烟、中药材、魔芋三大特色种植业产值1.2元,占农业产值的22%,占农业总产值的11.32%,农民人均增收499元。肉类总产量10915吨,较上年增长35.4%,产值1.9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18元。蚕茧产量729吨,同比增长6.6%,产值1283万元。干杂果(板栗、核桃)、茶叶、烤烟、中药材、魔芋、商品菜、畜牧、蚕桑八大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4.4亿元,较上年增长9.6%,占农业总产值41.5%,农民人均增收1838元。

3、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开发成效显著。08年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总面积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县环评已获得通过,先后有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粮食、县蔬菜生产办公室生产的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生产的无公害食用菌、象园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象园茶、雪樱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魔芋、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玉米、月西矿业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肉羊、科普饲料厂生产的无公害生猪、县板栗产业办公室生产的有机板栗等获无公害、有机及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认证面积5.88万亩3000头。累计登记注册农业特色产业商标12个,其中象园牌、黄龙泉牌、栗乡园牌、象园山珍、黄龙泉牌象园白云、黄龙泉牌象园碧螺春茶叶商标6个,臻安牌、金栗郎牌板栗商标2个,镇安牌马齿苋系列产品商标1个,秦始皇粮玉米特强粉商标1个,清泉牌酒类商标1个,珍安牌蚕丝保健枕系列商品1个,臻安板栗、象园山珍茶、黄龙泉牌象园白云茶、黄龙泉牌象园碧螺春茶获中省名优产品称号。镇安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称号,制定的产品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90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名特新优商品基地县,2006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臻安”牌大板栗商标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

4、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成立镇安县兴盛养猪专业合作社、象元茶叶专业合作社、宏远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青华大豆专业合作社、青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茶叶协会、商品菜协会、魔芋协会、板栗协会、蚕桑协会、烟叶协会等协会组织8个,活跃在城乡一级的农民经纪人达800余人。县城东西两个菜市场分别建立了当地无公害农产品营销专柜,茶叶、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已进入西安等大中城市超市。青槐清泉甘蔗酒厂以当地传统土产甘蔗酒为原料,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用现代工艺进行加工提纯,生产地道镇安甘蔗酒,产品与市场上中档酒相媲美,带动全县甘蔗和酿酒业生产。云镇村在发展大棚菜的同时,积极发展养鸡场,以鸡粪为肥料提高大棚菜产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县魔芋精粉与木王镇月坪村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建立魔芋生产基地1500亩,亩收入1500—200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关坪河乡五福村种植蓖麻1500亩,亩收入1500元,户均酿甘蔗酒1500斤,农民产业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深领域延伸,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5、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个别产业凸显农业产业化趋势。全县现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有7家获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认证,2家获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鸿栗公司年加工销售板栗3000吨,产值9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雪樱花魔芋精粉厂年生产魔芋精粉2000吨,产值7000万元。到08年底,全县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万龙头企业8家。个别产业凸显农业产业化趋势,象园茶叶和烤烟基本实现初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生产的茶叶由专业茶厂制作和包装,然后由茶叶公司销售,分工比较精细,操作非常专业。烤烟生产全部是订单生产,由烟司提供烤烟专用肥和技术指导,由专业大户进行烘烤和分拣,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两个产业无论是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还是从生产、加工、销售都是我县农业产业化比较成功的两个产业。茶叶农户经营面积最少都在15亩以上,一般农户只需采摘鲜叶销售,茶农收入一般都在1.5万元以上。烤烟农户种植面最少5亩以上,一般10亩左右,建有较为规范的烤炉,收入1.2—3.0万元。

6、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种子是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内因,农业部门把以良种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口狠抓各项关键性农业适用增产技术推广与落实。年推广玉米杂交种50万斤,良种率95%以上;推广小麦良种120万斤,良种率97%以上;推广优质稻种1.5万斤,良种率100%;推广蔬菜、大豆等杂粮作物良种15万斤,良种率75%以上,主要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良种化。年推广粮食作物地膜覆盖7万亩,各类肥料1.3万吨,N、P、K复合肥占总量的65%以上,平衡施肥44万亩,间作套种 38万亩,育苗移栽5万亩,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达到45%以上。组建了镇安县重大植物疫情防治工作队,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病虫监测预报,每月发布两次病虫情报,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洋芋生产上,引进脱毒种薯,分别在木王镇坪胜村和西口镇石景山村建成两个千亩洋芋示范点,在云盖寺镇小木岭村建立百亩洋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洋芋生产基本上是良种化种植,辅之以地膜化栽培和垄沟种植,作务比较精细。目前农民在种植技术方面,可以选择良种、间作套种、起垄栽培、配方施肥、肥料沟施、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喷灌技术等,选择的空间比较大,能够进行拼装组合,良种良法配套,发挥科学技术的增收潜力。

7、农业生产的效益进一步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县农民种一亩地的成本,中等土地(坪地和缓坡地)和光热条件较好“小麦+玉米”来计算的话,小麦翻地播种2.5个工(牛犁需0.3个工,吃饭和工钱需50元),施肥用复合肥50斤100元,麦种需20—25斤24—40元,从收获到脱粒需4个工,亩产450斤,产值350元,除去成本140元后每个工日值40元左右。麦收后种玉米,播种需1个工,种子3—4斤15—20元,追肥用复合肥30—40斤50—60元,两次除草需2个工,从收到脱粒需4个工,亩产500斤360元,除去成本80元后每个工日值40元左右。累计种一亩地需投工13—14个工,亩产950斤,产值710元,除去成本220元,纯收入490元,每个工日值40元。如果再加上种地政策性补贴,农民种地每个工日可以达到50—60元,基本和在外打工一天挣的钱差不多。相比较而言,种地比较稳定,对全家人生活很重要,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和生命线,农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8、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农业机械化在脱粒上有很大发展。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成通车对改变我县交通闭塞落后状况发挥了巨大作用。

9、农民科学技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县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1%,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总人口17%,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口78.8%,文盲占4.2%。在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小学和文盲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年迈劳动力,总体上我县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农业上受文化教育制约的因素比较少。以“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7、6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2万人次。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实施“转变”战略。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是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是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2、实施“拓展”战略。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是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城市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是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3、实施“提升”战略。提升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技术领域,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供应,加强农业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是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取得了进步,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我县现代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现代农业立地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我县气候好,土地条件差。2008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0.348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6亩,低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水平条件,好的地方农民人均占有耕地还不足一亩。而且耕地质量差,土壤多为残积物,肥力低下,基本上没有排灌条件。人多地少,农民占有资源先天不足,农民依靠土地获得不了规模效益。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种植业效益相对偏低,人均1.26亩常用耕地中,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耕作粗放、经营单

一、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县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仍很漫长。

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我县财政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科技能力很低。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农民缺乏科技素质,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5、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一是资金缺乏,想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人没有资金启动,另一面是个别有资金的人由于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利润低、周期长、见效慢,当前还确实存在有比农业龙头企业更为暴利、更为快速的产业,资金难以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流动。二是现有龙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优质名牌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显著。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目标,按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开发、科教兴县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努力构建战略性主导、区域性特色、地方性优势三个层次分明、产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规模、质量、效益兼备的农业特色产业经营格局。到2015年,建成象元茶叶、板栗、核桃、商品蔬菜、烤烟、商品畜、中药材、蚕桑等8个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产业产值占到农业产值的50%,农民人均农业特色产业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一是突出区域经济特色,走“块状经济”发展的路子。统筹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产业、地方性优势产品三个层次上,科学聚集生产要素,培育县域综合竞争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二是突出区位经济优势,走“带状经济”发展的路子。就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产业经济带和经济辐射带。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铁路、公路及大河地带为重点,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区位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带状经济”发展格局。三是突出生态建设不放松,走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子。要按照统筹协调的发展观,把发展产业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的和谐氛围。以行政村为基本板块,培育以优质果畜茶菜为特色的生态林业,以大户散养为特色的生态养殖,发展优质高效绿色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田水利灌溉面积达到10000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4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走加工带动型的发展路子。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家,争取列入省上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达到8户。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跳出农业抓农业,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4、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主要产业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7、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荐第10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青原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青原区人民政府

2015年,青原区紧紧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紧紧抓住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重点支持园区的重大契机,按照“用工业化理念抓现代农业”的工作要求,狠抓农业改革、示范园区、农业产业三大重点,有效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现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改革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狠抓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业新型主体培育等重点,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全区共有8个乡镇、街道,106个行政村,1196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43851户,耕地面积24.28万亩。目前,我区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第二轮公榜纠错乡镇、村、组已基本全部完成,三榜公示率也达90%以上,大部分村组正在开始下发承包合同、归户表和登记簿给农户签字确认和填写经营权证书阶段,其中填写归户表、承包合同和登记簿完成39725户,占全区总农户数91.2%;填写经营权证书完成39725户,占全区总农户数91.2%;完成第三次公示村小组数为1077组,占全区90.1%;证书到户为16874户,占全区总户数38.8%;颁证总面积为7.19万亩,占全区二轮承包总面积42.07%;80%的村组完成了数据库 1 录入和建立了管理系统。

同时,我区积极做好“提升、培育、扶持”等三篇文章,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是提升壮大农业合作社,目前,全区现有农民合作社172家,同比新增33家。在此基础上,我区对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等方面加强指导培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培育专业种养大户,支持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全区专业种养大户新增16家,达328家。三是扶持创办家庭农场,出台专项方案,引导扶持成立家庭农场,并予以政策项目扶持,今年新增56家,达到149家。

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我区狠抓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等特色富民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益进一步显现。

一是井冈蜜柚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全面推进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和连片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井冈蜜柚品牌。全区完成井冈蜜柚种植任务18.5万株,新增蜜柚种植面积5200亩,全区种植面积累计超4万亩。今年,重点抓好了“四个一工程”。目前,蜜柚育苗基地正在进行育苗,借助无病毒苗木建设项目正在对基地进行扩建升级;有机肥厂拟建在富滩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目前正在进行论证和招商工作;安排富滩丹村天丰、鸿金,富滩施家边银忠祥、富田猫儿下吉富农业四个基地进行蜜柚标准化示范基地2 建设,目前四个基地均已通路、通水、通电,安装了滴灌设施,对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成立了区技术服务队伍,今年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工作,共组织技术培训10期,培训人员超过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约3000份。 二是蔬菜产业设施化不断提升。全区新增连片绿色蔬菜种植面积730亩,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超7.5万亩,建立蔬菜大棚40万平方米,喷滴灌设施2000亩。一是积极举办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外出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区蔬菜大户、村委干部、乡镇区直单位干部等参加蔬菜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及农业电商培训,积极推广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蔬菜栽培技术及设施建设,实施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等建设,提高我区蔬菜先进水平。二是积极完成做好蔬菜项目,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建设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检查,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初步设计已上报至省市;积极完成了2014年省级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三大经济作物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及品种展示。

三、示范园区精心建设、活力迸发

历时3年的精心雕琢,在富滩镇建立规划面积3万余亩,总投资5.08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3万亩,园区核心区5000亩的水电、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进一步加快了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省农业厅的部署 3 要求,重点推进了现代农业展示馆、物联网平台、科技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目前,现代农业展示馆已完成项目选址、申报、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审查和项目造价财政评审、网上公开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9月10日左右开工,主体工程在12月10日左右完工。内部布展正在设计,预计9月底招标,10月底开工,元旦左右完工。物联网平台正在设计初稿,9月份可以公开招标,今年建设的重点是远程可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终端操作系统以及展示体验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整个物联网系统将在12月底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农田及标准菜园项目已经确定项目选址,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已上报了实施方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已完成了100亩的土地流转工作,落实了经营主体,初步完成基地的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熙龙生态农业种植省经作局推荐的新品种18个,裕兴葡萄引进了猕猴桃,金玉家庭农场引进了新品种香瓜西州蜜。预计到10月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初具规模。金丰火龙果基地农家乐餐饮项目已于6月28日正式开业,博海蓝莓基地正在建设农家乐餐饮项目。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今年,整合了扶贫资金100万元,计划先行硬化吉丰水蜜桃干道等3公里园区主干道,已经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准备挂网公开招标。熙龙生态农业给排水工程已经开工,企业自主投资的门楼也已完成设计并已完工,正在着手建设儿童游乐园。吉丰生态农业投资近2000余万元新建高标准大棚近14万平方米,完成企业门楼建设,硬化了8004 米的基地主干道,新建绿廊800米;博海蓝莓、吉丰生态农业新建抗旱井22个,金丰火龙果基地新建变压器已投入使用,吉丰生态农业已向供电公司递交新建变压器申请,预计9月底可以完成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管理。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园区管委会,并明确了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以便于衔接开展工作。5月底配备了四名工作人员,租用龙口村委会办公楼集中办公。按有关要求落实了人员工作经费,安排了开办经费6万元和第一批专项工作经费20万元,配备了一辆工作用车,确保园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同时,结合物联网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在园区主要交通路口和企业生产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年底可以投入使用。印发了《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群众放养禽畜等管理,目前,园区群企关系融洽。

下一步,我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农业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步伐,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第11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指导和帮助农民增收,使我县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各项增产、增收措施得以有效应用,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7.88万亩,其中小杂粮17.49万亩、薯类15.04万亩、玉米7.64万亩、蔬菜2.34万亩、油料2.16万亩;发展山地苹果面积11.4万亩;全县以果品为主导产业与小杂粮、马铃薯、玉米等其它农作物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将达到9.8万吨,同比增长15.3%;完成农业生产总值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8800元,同比增长10.8%。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1318.6万元,完成任务的341%,其中争取国家投资2794万元。

二、以示范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基础产业

1、马铃薯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平均单产水平达到1125公斤,总产近16.89万吨。重点通过引进脱毒紫花白马铃薯原种550吨,配套推广“大垄沟栽培技术、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0万亩,在全县建成马铃薯脱毒紫花白一级种薯繁育基地5500亩;在xxxx等乡

1 镇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区1处,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田1500亩;新引进青薯9号、晋张薯8号同紫花白在xx村建成马铃薯核心公关田120亩等工作。特别是示范田的创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其中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2180公斤,比去年亩增产280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2348公斤,较去年增产208公斤,百亩核心公关田亩产达到3058公斤,较去年亩增产558公斤。(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52万元)

2、玉米产业:全县玉米种植达到7.64万亩,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07公斤,总产近3.1万吨。通过选用登海9号、大丰

26、郑单958等优质高产品种,在全县推广地膜玉米种植面积4.69万亩。重点在xxx村建设了旱地玉米高密度全覆膜核心示范田13亩,在xx村建成水地玉米高产集成技术推广示范田110亩;在xxx村建成30个玉米品种展示区1处;在xxx村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示范田1020亩;在xxx等村建成山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心示范田2.03万亩。经省市测产,百亩、千亩、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79.1公斤、765.4公斤、754.2公斤,比露地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示范效果明显,为我县玉米旱作高产提供了选种依据。(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110万元)

3、小杂粮产业: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236公斤,总产量达到3.27万吨。通过采用良种配套、良法跟进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0万亩,重点在xxx等乡镇建成谷子高产示范田10800亩;在xxx等村建成谷子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示范田2500亩;在xxx村建成64个小杂粮品种展示区1处(其中:展示谷子品种24个、大豆品种16个、糜子品种24个);在xxx

2 村建成“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技术”试验田120亩,推广种植地膜大豆示范240亩、地膜绿豆示范60亩;在xx村推广种植地膜高粱核心示范田100亩等。特别是谷子高产示范田经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千亩谷子示范样板平均亩产410.0公斤、万亩谷子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318.5公斤,再创山旱地谷子千亩、万亩高产纪录,为我国西部旱地谷子大面积高产提供了范例。(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49万元)

4、蔬菜产业:全县发展蔬菜种植2.34万亩,总产达到5.73万吨。重点在xx等2个乡镇11个村建成山旱地红葱高产示范田1万亩;在xx村建立了红葱重茬肥料试验区。在xx村新建成蔬菜育苗智能温室1座,为我县设施大棚春秋用苗提供了保障。(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90万元)

三、力推主导富民产业,推动全县果业发展

全县果品面积达到11.4万亩,总产达到8.3万吨。全年累计完成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新栽面积15400亩;在xxx等村推广实施幼园标准化管理技术面积7000亩;在xx等村推广“四项”管理技术,实施低产果园提质增效3200亩,发放果袋100万个;在xx等村建成草莓、樱桃等反季节设施水果30亩;引进长富2号、弘前富、红盖露、玉华、早富、丽嘎啦等6个优良品种新建成优质苹果种苗繁殖圃18亩,为我县发展现代果业提供了苗木保障。(项目完成国家投资650万元。)

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今年,重点在xx等乡镇xx村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口,

3 完成了计划任务的100%,建设成功率达到100%,“一池三改”配套率100%;在xxx村养殖场建成养殖小区沼气池2口;推广太阳灶600台、节柴灶1100台、热水器1100台;在xxx村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35台、杀虫灯75台。目前已全部发放到户并投入正常使用。(项目完成国家投资412万元)。

五、依托产业提升项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重点实施了产业扶持项目16个(其中休闲农业1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0个)。组织申报百强龙头企业2家、百强示范村5家、百强合作社4家、百强家庭农场3家。目前,全县发展特色产业村212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3个。发展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家xx,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11家。组织xx公司参展了xx农产品交易会,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和好评。(项目完成国家扶持资金171万元)。

六、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目前,全县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个(省级2个、市级2个),规划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年限3-5年。今年完成投资369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2万元。

(1)xx省级园区,今年完成投资8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新建成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和品种展示区160亩、旱作农业高产示范区1000亩、山地红葱高产示范区500亩,完成了万吨有机肥厂生产许可登记、商标注册、并投入生产,生产恒源牌有机肥210吨。

(2)xx省级园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549万元,其中国家年度投资332万元。完成了育雏中心、蛋品加工设计、预算审查以及

4 主体工程的建设,加工生产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等工作。

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1)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服务力度,围绕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新建成xxx乡镇区域站4家;全年编辑发布病虫情报周报7期、电视预报节目6期、科技下乡宣传8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确实为群众搭起了方便的信息服务桥。

(2)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区域监管站10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基地4个。全年共检测农产品样本2600个,合格率99.15%;全县获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1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2个,获批“xxx”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购买发放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6万枚,地理标志10万枚。全年累计办理农产品检疫签证850余份,检疫农产品2.1万吨,其中苹果占总份数的80%;组织开展了马铃薯有害生物普查,抽取样品385份,并对所有样品建立了标签及照片等电子档案;开展农业执法8次,举办农业普法宣传5次,发放宣传资料8万份;切实为农民撑起了增收的保护伞。

(3)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340人次,其中完成职业农民培育110人。通过开展农技补贴项目,选派农技员40名,深入乡村进行面对面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制作了科技示范户门牌、指导员胸牌,向示范户发放了物化补助。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县举办培训班和组织部分乡镇的乡村干部、农技人员1000多人,赴洛川、延安、陉阳、榆林等地培训学习。(项目完成国家补贴资金548万元)

5 (4)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及流转工作。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及时召开了动员及培训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二是土地流转,通过研究探索农村机动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新机制新办法,全年累计合理流转土地11000亩,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和新栽果园用地的提供了保障。

第12篇: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志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七)以完善和规范程序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借鉴日本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调研广度和深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农民的意见,真正掌握“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优中选优,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重要农业问题招标和论证制度,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国内国际同行的智力优势,从定量到定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市、县农业重要政策和项目审议制度和听证制度,尽量多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专家和当事人进行审议和听证,形成共识后付诸实施;四是进一步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政策研究制定中的决策、协调、统筹功能。

第13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6

第14篇:“发展现代农业”标准表述

“发展现代农业”标准表述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

二、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

三、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

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

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要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要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三是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鼓励农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三、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对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税收优惠等;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三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五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四、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具体包括: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

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是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三是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四是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

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从乡村实际出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搞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

第15篇: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兴农。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养使用人才和创业典型,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在种植方面,优质专用小麦占夏粮总面积的95%以上,优质棉达到94%以上,优质果品占果树总面积的73%;在养殖方面,健全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牛、猪、羊、鸡的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创办农村技术示范园31个、科技示范乡镇28个、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2个,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完善科技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生产基地,建立“科技专家+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科技合作社、。

第16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农业示范园规模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创新农业运行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循环发展。 科学规划 综合开发 强化管理 提高效益

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管理水平。 上规模 强产业 建园区 创品牌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示范园效益。 围绕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示范园建设。

实施科学管理,彰显示范园效益。

构筑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平台,谋划农业新发展。 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提升示范园绿色经济。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精品农业,创一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创新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展新颜。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示范园科技水平。

科技示范 典型引路 辐射带动 增效增收

第17篇:乡镇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位于川东北部,*******西南边陲,西与****交界,与*****相距26公里,东与市中心相距64公里,幅员面积42.3平方公里,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所辖***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个村民小组, 耕地面积12000余亩,总人口两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5000余人,是典型的农业镇。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思路。近年来,我镇从提升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入手到旅游开发、集约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技术化

1、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实用农机具和农机技术推广,不断提高我镇农机化水平。

我镇自2006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累计推广微型耕整地机械近300台,小型谷物收割机械5台;小微型提灌机械800余台;半机械化收获机具千余台。到目前,我镇农机总动力(农业生产)达6300余千瓦,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个,全镇农机经营收入达400余万元。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大夯实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基础。

2、农村信息化水平、农业实用技术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建设。现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60%,同时应用电视接收机作补充,到目前,广播电视信号在我镇已达到全覆盖。同时,镇农业服务站每年印发农业实技术宣传资料千余份发放到农民手中;工作人员一对一培训人员达千余人;分别组织集中培训每年三次,农业生产现场培训千余人。真正地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讲授给老百姓,提高了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二、正确引导种、养业集约化、规模化

1、合理布局,引导农业种植集约健康高效发展

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投入大效益低。如何引导农业生产向科技、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镇党委、政府根据我镇实际调整思路要“合理布局、逐步引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分散到集约、从低产低效向高效增值着手,在技术、惠农政策等方面扶持种植大户,带动周边规模种植积极性;提倡发展经济性作物如油菜、果蔬、经济林木等。

目前,******已有季节性种植达30亩专业种植户各一户,*****建成10余亩蔬菜种植大棚两户,*******有初具规模人果品种植基地。年产值达50余万元。

2、科学规划,引导畜禽及水产等养殖规模有序发展

养殖业是农业增收促效的重要途径,镇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狠抓我镇养殖业的发展。镇畜牧站在做好全镇畜禽疫病防治的同时,大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宣传国家惠农扶持政策。到目前,我镇******初具规模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大户;****年出笼2000只以上土鸡养殖户一户。年产值达60余万元。同时,水产养殖也逐步发展壮大,******5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各两处,年产值达10余万元,同时带动各村原散养户也积极向规模养殖转变。养殖业产值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三、大力支持旅游开发,带动发展观光农业

201 年,在经历了连续的自然灾害后,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委提出的“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多方考查,带领业主实地考查,终于引进私营业主独资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得到了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两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于2012年底面向游客开放,经济效益不菲。201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建设***”,把*****旅游纳入区经济建设统筹范围,提出**建成****公园,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必将带动我镇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我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必将跃上一新的台阶。

四、加快农村基础建设,积极倡导特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为解决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维护整治道路及水利设施。到目前全镇通村道路硬化80%完成,通社道路也达80%以上;水利设施排病加固率也达50%,可利用率达80%。为特色农业经济产为发展铺好道路。同时,宣传倡导开发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农业。

五、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农业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循环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综合发展。要依靠特色自然环境规划,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的农业土地资源发展生态立体型旅游观光农业以及绿色生态农业。充分挖掘我镇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立足生态农业旅游的坚实基础,将高新生物、农业观光功能、运动体验功能、商务休闲功能融入生态旅游之中,发展人文及自然观光产品结合式立体农业旅游产品。通过土地集中整理流转,逐步将其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产业园,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传播、健身疗养、生态居住、商务会议,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村经济体。

长期规划:

1、**特色花椒经济片;

2、***创意竹海经济片;

3、****生态水产经济片;

4、***四季果蔬、自然森林、绿色休闲经济片;

5、***农产品深加工及生态新居园;

6、宗教文化旅游地及国家森林公园***。

远影规划逐步实现会使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可持续转变;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服务从单纯依靠政府公共服务向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转变;生产方式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机械化、设施化转变。逐步形成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18篇: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

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

现代农业是茌平县农业发展的必然抉择,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

近期,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座谈,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梳理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做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

截至目前,全县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畜禽、林果、食用菌、大枣、大蒜、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等十大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粮田面积80万亩,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0万个,瓜菜播种总面积达到40万亩,林果面积达到42万亩;建立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特色渔业养殖场(小区)达到3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

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8个,地理标志3个;注册“太平”大蒜、“乐民”特菜、“新成”韭薹、“老石磨”杂粮等农副产品商标130多个,其中“骏马”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春蕊”等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培植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85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37家。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我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高,精力投入不够、措施不强;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详细规划不够详尽完善;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经营、农业服务体系等基础性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资金、项目多元化争取和统筹使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还不强;

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机构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民,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三区”、“六地”,实现“八化”目标。“三区”即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六地”即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物流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产业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八化”即农业体系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农业生产生态化、技术推广高新化、农业经营组织化、产品流通市场化、农业装备设施化。

三、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产业化,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工业技术提升农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组建粮油、蔬菜、畜禽、林果、水产、木材等六大精深加工产业园区。

一是加快引进速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体。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搞好与济南都市圈及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地区的对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100强和世界500强龙头企业。

二是抓好扶持培育,增强龙头企业实力。落实好龙头企业帮扶制度,在政策服务、项目申报、基地建设、品牌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技改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和帮助现有的龙头企业攀高结贵,努力向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挂靠,通过兼并重组、联营联牌、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和资本扩张,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龙头集群。

三是挖掘内资,新兴一批企业。鼓励其他领域的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服务和支持,使之成为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力军。

全县计划每年新增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个;重点培养信乐味精、同创生物、小杨屯鸭业等10家龙头企业,每年培植一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力争2—3年时间,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金号毛巾或同创生物)。

各乡镇、街道每年至少也要新培育一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着力规模化,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围绕农业的规模化,我们要突出优势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农村创建基地,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完善“订单农业”利益分配关系,规范合同行为,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要重点抓好六大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全县计划打造万亩以上的高产创建示范方10个,3万亩以上的高产创建示范方2个,每个乡镇(街道)都要建设1个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

二是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蔬菜设施化栽培。以乐平、贾寨设施蔬菜、冯屯大蒜、肖庄韭菜、杨屯茄子、胡屯金针菇、博平食用菌等专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冬暖棚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大拱棚菜生产基地、金针菇生产加工集散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

三是建设优质畜禽基地。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

场,重点开展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肉鸭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蛋鸡生产基地建设和特色林下养鸡生态基地建设等五大基地建设。

四是建设生态林果基地。重点实施《枣乡建设计划》,不断扩大全县枣园面积,不断提升博平镇、肖庄镇枣树观光园区建设水平。

五是建设特种渔业养殖基地。突出抓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建成中华鳖健康养殖基地、鱼藕混养健康养殖基地、黑鱼、观赏鱼健康养殖基地3处基地。

六是建设木材加工基地。加快发展菜屯、肖庄、贾寨木材加工业,不断提升木材加工档次和品位。

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第三,着力标准化,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上实现大突破。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做好品牌经营,不断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是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品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搞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局面,逐步使标准化生

产覆盖所有基本农田、覆盖所有主导产品,覆盖所有生产加工环节。

二是以农产品质量为关键,选择一批实力强、前景好、潜力大的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梯次创建机制,加快形成“推荐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格局。

同时,加大对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我县围绕茌平圆铃大枣这个重点区域公共品牌,以“贾寨”牌蔬菜、“冯官屯”牌大蒜、“杨官屯”牌茄子、“肖庄”牌韭薹、“胡屯”牌金针菇、“菜屯”牌花生为重点培植品牌,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征的区域品牌。同时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各乡镇、街道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至少一个。

第四,着力农业生态化,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实施农业生态化建设,注重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多措并举,加快建成一批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科技园区,努力打造生态农村、美丽农村。

一是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扶持建设一批集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园区, 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科技示范、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

每个乡镇、街道要围绕本区域发展特色,每年至少新建一处成方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

第五,着力高新化,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实现新突破。

我们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推广,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一是搞好与省直部门、济南都市圈产业、人才的对接,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机构,加强小麦、玉米、蔬菜、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推广,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

二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集成推广粮食高产创建、高产高效控量施肥、日光温室栽培、统防统治、畜禽标准化养殖等实用先进技术,重点突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三是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等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

撑。

第六,着力组织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要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现阶段,我县将重点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所有乡镇(街道)。在此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

二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机制,逐步完善以乡镇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网、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全县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确保农民财产性收入有较快增长。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第七,着力市场化,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设农业现代物流体系。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抓手,着力打造好以茌平义乌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分支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直营直供、电子商务,努力构筑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起现代农业大流通格局。

二是发挥好供销、邮政物流等多元化服务主体的作用。继续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全县重点建设2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2个农产品直销商店或直销专柜、10个供销农资连锁直供点。

三是发挥好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农民经纪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促其发展壮大。

第八,着力设施化,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高产农田、板块基地和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积极开展以恢复、新建、完善农田排涝系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搞好“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按照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的要求,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 着力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水平。

三是建立覆盖全县的为农服务气象体系。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一处气象信息服务站,着力做好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增强防灾减灾保障能力。

第19篇:乡镇发展现代农业情况汇报

县XX镇地处沭河岸畔,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居,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造成了全镇呈典型的沭河冲积平原地型地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共种植各类果菜2万亩,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曾获“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镇”称号,素

有“脱水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XX镇农业紧紧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农业名镇”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5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地30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基地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15个。

一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独立经营的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迫切需要有能代表农民利益可与市场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性技术协会就作为这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我镇以“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绿云有机葡萄、鑫果葡萄、前醋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品销售上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科协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依托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鑫果葡萄基地的“武状元”牌大棚葡萄平均价格达到了15元/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0元,露天葡萄亩均收入超过了12000元;绿云葡萄基地的“琼浆果”牌金手指葡萄卖到了100元/公斤的好价钱。我镇葡萄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在原来十年发展的基础了翻了两翻。

二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我镇科技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镇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加大科普投入,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技术指导服务到16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各个园区、基地,示范带动镇内10个村居3000农户,发展葡萄、蒙山红桃、西瓜、有机蔬菜等近2万亩。葡萄和蔬菜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已经叫响。我们根据生产季节和田间管理要求,及时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田头观摩示范活动,定期举办科普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与山农大、市农科院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现场进行科普指导,联合攻关,解决果菜生产难题。在科协的指导帮助下,长生园专门聘请了4名高级研发人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管理的农户从蔬菜的栽种、培育、采摘、运输到售后都严格按有机规程操作。目前,“新蔬泥香”、“奥格丽客”牌迷你小黄瓜、各种彩椒、南瓜、冬瓜等已协议直供北京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我镇现已有25种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化认证,15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2010年5月鑫果和绿云基地的葡萄被评为“临沂市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2011年2月我镇获得了“临沂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三是发挥科技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助推力量,为兴农富农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使果菜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体系;科技协会依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环境条件大大改善。全镇规划建设的万亩农业示范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四个一批”项目进入示范区,使土地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最大发挥。即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已建基地8个、面积3000亩;引导一批专业合作社入园建设生态林果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12个、面积8000亩;引导一批农村能人投资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4个、面积2000亩;引导一批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建基地1个、面积1500亩,形成了基地连基地、项目连项目的连片化、规模化格局。目前,全镇已建成葡萄、蒙山红桃、大棚蔬菜、薄皮核桃、苗木花卉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申报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延长葡萄产业发展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去年8月我镇举办了临沂市首届XX葡萄采摘节,进一步宣传推介了XX的葡萄,增添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信心。

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信心。

第20篇: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溧阳不断加强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建设。随着“一村一品”活动的展开,溧阳形成了专业村105个,专业园107个,培育出板栗、竹、茶、特色水果和特种水产养殖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尤其是天目湖品牌,有10大系列百余种品种,年销售超30亿元。”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在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有16.5万人,其中农民占14.2万,80%的农户从中受益。”

溧阳农林局科教科负责人李凤琪这样说——

在“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总体思路下,溧阳着力培育壮大设施园艺、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高效农业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北山开发为例,这里已经建成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李凤琪的印象中,开发前的曹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并且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通过2009年以来的发展,5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企业有17家,已形成了日日春、白露山、紫竹林、芳芝林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企业。溧阳市农林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徐玉琴这样说——

溧阳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徐玉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溧阳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茶叶示范区域。“这不是某一个茶园的事情,而是整个溧阳市范围内的茶叶生产区,都要按照国家标准技术引种、生产、管理。”直到2007年国内专家验收成功,她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到心口。

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来看,溧阳已经在做多方面的尝试。除了传统的展示展销会外,以节庆旅游活动推广农产品的影响力最大,甚至通过农民经纪人、土特产专卖店以及物联网配送实现了多元化的生产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的范文.doc》
发展现代农业的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