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与情感影评范文

2022-11-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归来》影评个人见解

2014-5-22晚,影院观《归来》,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类型的电影,我很喜欢,并且很感慨。记得我们走近影院的时候,我还是跳着进去的,可当观影完后,我是低着头出来的!那时候,我不想说话,就想自己一人默默的想,自己一人默默的理解《归来》!

有些电影,是它气势磅礴的感觉震撼着我的内心;有些电影,是它精彩绝伦的特效刺激着我的眼球;而这个电影,是一种没有气势的展现,最普通画质的表达,它用了人们之间最简单的“情”,没有震撼,没有刺激,而是什么?是一种“折磨”,它“折磨”一些有故事的“观影者”的所有!

我有掉泪三次,这算是为数不多的让我这么伤感的一部电影啊,而跟我显然而对的是,影院里的阵阵笑声,不知道我是神经病,或者他们才是二百五!不知道你们笑的是什么?笑陆焉识多年来的狼狈?或笑冯婉瑜失忆后的所作所为?我也不是想表达我有多么高雅,或者有多么鄙视其他观影者,但是总感觉这么不合时宜而已。我想表达三个感受,也算是直接刺激我泪腺的瞬间或者整体意义吧!也正好是我三次落泪的对应之处!也许是因为年龄在这里了,看这些电影总是喜欢把意义扩大化,或联想自身,或串联其他,总是想感同身受的体验每一部电影的主旨!

一、筒子楼排气通道+火车站天桥下

陆焉识,很有身份的教授,从后面的情节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学识并且很讲风度的知识分子!最起码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懂法语、他会弹钢琴、他能写出一手好字。但是很不幸,在*期间,被革委会右派了吧,导致被批判。他为了见到爱人冯婉瑜,乞丐装、爬通道、冒风雨从村部管制处逃离,目的单纯只为见冯婉瑜。次日天桥相会,我注意过一个镜头画面,陆焉识知道要见到冯婉瑜,用脏兮兮的毛巾沾着前夜的路边雨水,还是要清理下自己已经很脏的脸,就是这样,我们在自己的爱人面前是最在乎形象和气质的,不是么?之后,我相信在革委会追逐的情况下,陆焉识选择逃跑的话是一定会逃掉的,但是他知道他的目的就是见冯婉瑜,所以他不会逃,所以就出现了类似“白蛇传”(许仙、白素贞被法海生生拉开的一幕)的场景。仅此而已,没有其他,我是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想去好好总结陆焉识这样的一个人物,我认为他很衷情,他很爱冯婉瑜。他明白被抓走之后肯定是N多年的分别,并且要承受巨大的劳教之苦。但是他不顾一切的“归来”了。这样的陆焉识,你敬不敬?我佩服,我曾经却没有他那样的胆量和果断,所以我哭了,可以算是悔哭的意义更大些吧。

二、为恢复治疗“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症,陆焉识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其实算是蛮老套的一次编剧,可以经过陈道明、巩俐这样的老戏骨的精彩表演之后,意义非凡于那些青春系列的爱情片段了。陆焉识为了恢复冯婉瑜对于他的记忆,重演车站归来、借照片、修钢琴、假送包裹、冲

当念信人等等,这是陆焉识的努力,也是他对冯婉瑜的爱促使着他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记得当地委员会领导见陆焉识平反归来的时候,问过他:“平反了,回原单位上班吧”,陆焉识很坚定回答:“她这样,我怎么做的好,过阵子吧”,而“这阵子”确是二三十年。让观影者泪腺崩盘的情节,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陆焉识弹奏钢琴等冯婉瑜回家的片段。景、乐,不谋而合,两重刺激视觉和听觉,虽然简单但着实打动各位,那时候的影院里面可以听见很多人抑制不住的哭泣声音,当每一个人都认为陆焉识和冯婉瑜终于相认的时候,那突然的转变是不是让每一个人感觉异常的遗憾呢?这真的是一个铺垫,这注定貌似看来是一个悲剧收场的电影,很好的是,电影的意义是积极的,这就已经很好了!

而这电影的意义转变我认为是从这一刻开始的,陆焉识充当念信人,帮眼花的冯婉瑜读每一封改造时期“陆焉识写给冯婉瑜”的信件,冯婉瑜已经完全的把陆焉识只当为了一个念信人,肯定不会认得眼前的这个男人就是陆焉识。陆焉识放弃了,他不想继续充当这个角色,他认为做回陆焉识、做回冯婉瑜的爱人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丹丹(冯婉瑜和陆焉识的女人)的一句话才点破了最重要的一个转折:“你只是想接近她,照顾她,做不做回陆焉识还那么重要么?”从此,他做了20多年的念信人,通过给冯婉瑜写信的方式告诉着他的爱人,他还活着,并且通过信件内容一点一点的改变冯婉瑜身上的一些问题或者也可以叫做缺点吧!

三、她为了“5号”而活,他为了“5号”终老

这是《归来》电影的结尾之处,很多人认为这个结尾的很唐突,让观影者琢磨不透。其实我个人认为电影已经完结了。冯婉瑜的陆焉识始终没有“归来”,但是陆焉识的陆焉识已经“归来”了。这样的一个场景:白雪皑皑的冬季,出站口前的背景,年迈的陆焉识高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与冯婉瑜一起接站。一年十二个月,每一个月都有5号,相信这样的情景不知道会在这20多年里出现多少次,陆焉识从最初的那种的矛盾,现在已经变得非常的习惯、坦然,或许他现在也很幸福了,最起码我相信是这样的。

这是我看到的《归来》,一个老套路的爱情电影被两个老戏骨演绎的淋漓精致,有人说电影摘选了好多潸然泪下的电影里面的情节和内容,其实这也无妨,喜欢了就好,并不一定每一部电影,全国十四亿的人口都会喜欢!就当是众人乐而不如独乐吧!

爱可以被好多的故事和场景展现出来的,但我喜欢这个电影的表达,我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融入到里面去,陶冶自己,又何尝不好、不痛快呢?哭了,也算是心里受到触动了,总比嘻嘻哈哈的其他电影好过更多,至少这个电影让我走心了!爱,并不一定是“你爱我”“我爱你”的双向和谐。现在的冯婉瑜不爱现在的陆焉识,可是陆焉识体验到了爱,并乐于其中。何尝不去领会,爱即是相伴,爱也

可以“单向行驶”。把丹丹的那句话用自己的理解阐述下“你只是想照顾她、靠近他、爱他,难道你就一定要做她爱的“他”么?”

现在回忆影片中的片段,还觉的有那么多笑声出来么?写个影评,竟然也会给自己写的眼泪欲坠!我真的越来越感性了。

扣题:你只是想照顾她、靠近他、爱他,难道你就一定要做她爱的“他”么?

推荐第2篇:影评《归来》,何曾归来

《归来》,何曾归来?

文/竹欣

5月16日,由张艺谋导演的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IMAX文艺大片《归来》在全国上映。此片的上映,再一次引发了观众的热议。有舆论称通过《归来》,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以最有力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在影坛上强势的归来。《归来》不同于他之前商业大片的制作方式,而是着力于体现大时代下的人物辛酸命运史,然而,所谓的张艺谋的“归来”不过是对影片宣传的炒作,现实距离

真正的“归来”还有不短的距离。

张艺谋不过是拍出了他所认为的好电影,事实上,名誉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张艺谋很难再拍出早期《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大胆创新的作品,盛名之下,何谈归来?《归来》的宣传海报文艺气息十足,“一抹归途,水墨挥洒点江山;一剪鸿影,云雪纷繁寂行人„„大幕揭开,风雨欲来,天地中的人从未走远,一直都在。”一贯喜欢拿起历史大题材,以擅长大场面铺陈、色彩运用著称的张艺谋突然回归到小成本的文艺片《归来》的制作,虽然有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深刻厚重的历史背景,但它所展现的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且不说温馨动人的爱情故事冲淡了原著本身的思想力度,以温暖催泪的爱情代替人性自由的主题似乎也有着弱化时代真实感的意味。《归来》在过审过程中亦毫无压力,让人在感叹张艺谋的精明厚道的同时,也在惋惜中国电影何时能够有更成功的回归作品。从唐山大地震到归来,末尾总以脉脉温情来掩饰观众内心的创伤,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团圆结局思想的延续,还是在票房与好评的两难之间的无奈选择?

《归来》展示的不过是时代的一个小小角落,张艺谋令人敬佩的地方是他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而他又始终无法拿得起这样一支如椽大笔去描绘时代特征。应当看到,如此一部隔靴搔痒的电影并没有达到任何与历史经典电影相媲美的程度。

影片用了一大部分来表现陆焉识归来之后两人的相遇相见,不能理解而又终身相依,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两人的简单世界,看似褪尽铅华、朴素感人,实际上却大大弱化了两人的人物形象,也容易造成观众对人物的误解。没有阅读原著的观众观影时,可能会对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事件感到突兀,对方师傅的出现感到

困惑,人们无法理解陆焉识为何要逃狱而使妻子女儿遭受苦难,因为不能认识到原著中的陆焉识是在二十多年的大西北生活中好不容易确定了内心对结发妻子的爱而急于诉说。冯陆二人的感情在影片中有些莫名其妙,导演多少用温暖的色调代替的深刻的思考。

虽然影片中也有一些一闪而过的矛盾冲突,如两人在天桥相见的情景,陆焉识去寻找方师傅时的积怨,这些多少紧凑了影片的叙述节奏,增强了思想张力,然而却只是蜻蜓点水。影片很大程度上只能带给我们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式坚贞执着的爱情的嗟叹和些许对原著的疑惑,年青一代对于《归来》的解读也不过是“那时候车马很慢,路程很远,书信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的现代式的爱情感叹。是啊,旧时的时光很慢,但爱情是不是就那样容易了呢?

《归来》是一部空有着时代背景却表现着现代文化主题的电影,大众的审美取向与情感需求再一次左右和指导了电影人的创作,我们又应该怎样去期待电影文化对人民在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指引与提升呢?国产影片何时能够实现文化意义上的真正归来?

推荐第3篇:大圣归来影评

《大圣归来》观后感

在一开始看见《大圣归来》潮涌般的好评的时候,我是拒绝承认的。我对国产动画的最好印象停留在《龙之谷》的技术上。虽然看过预告片,觉得质量还不错,但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让我不敢对什么电影抱有太高期待了。直到我坐在座位上,影厅里的灯暗了下来,第一个镜头,我鼓起掌来,内心直接炸裂。看,那里有只孤独的猴子。他孤独的坐着,眼里充满无聊的光,身后,百万雄兵。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这部电影了。整部电影是非常好莱坞化的,不论是成熟的技术,丰满的人物性格,抑或是较为成熟的好莱坞化式剧本,都让他在电影以及技术层面无可挑剔。另外,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山妖追逐一场颇有阿宝斗狼的风骨,汪峰配乐的那场戏,剪辑神一样,颇有狮子王的风骨。而最可贵的是,它保留了绝大多数的中国特色,不论是皮影,唱腔,抑或是开头中国风十足的群战,都充满着满满的中国情怀。然而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并不无聊,如果说《龙之谷》只注重技术而没有注重细节的亮点,而这部《大圣归来》在细节方面做的太棒了,通过细节将我逗得哈哈大笑。这种观影体验,在一部中国动画中能够体验到,实在是种奇特的感觉。

而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过硬的3D效果,开头与结尾处两处大战,身临其境,气势恢宏,实乃中国动画之顶峰,实乃中国动画之希望。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从《小刀会》到《勇敢的心》再到那首感动千万人的歌曲,中西结合,现代古典竟毫无违和,童自荣老师的配音更让我们连个反派都恨不起来。

不客气地说,《大圣归来》一扫中国动画弱势之阴霾,树立了国产动画新标杆。不过一部动画电影,最有魅力的永远是人物。在好莱坞动画也已经彻底沦陷给卖萌的时候,中国能有一位马脸帅哥扛起英雄的大旗,这就是那只猴子的力量。

当我看到猴子在水里的那段场景,我哭了,他伸出手,那布偶在水中沉沉浮浮。大圣,归来。有人说这部电影剧情简单,也许只因你不了解猴子的孤独。其实电影描述的是英雄。斯有猴王,战天斗地,一棍千钧,十万天兵只等闲。

可是你看到了吗?在那满天红霞中,那种百无聊赖的眼神。他不是英雄,他是大圣。他是为了战斗而生,他的战斗毫无意义,他似乎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战天斗地,就要反抗这世上的一切。这样的人必然无敌,但也会很无聊吧。慢慢天际,却无归处。所以,大圣归来时,并没太多抱怨,只是对于重获自由的喜悦。它是只孤独的猴子,无论面对千军万马,还是被困石中。他都是只孤独的猴子,不在意这世界万物,连自己都无所谓了。战斗,看来是件孤独的事情啊。

这是一个人的大圣,这是一个人的英雄。可五百年后,重见天日,对面却有一个天真的小和尚。大圣手中枷锁还在,它不是大圣,它只是猴子,一个无能的猴子。它会愤怒,会悲伤,有了感情,这也许便是如来封印它的目的。

它也许只是为了让这猴子不再孤独,让这猴子孤独久了,也就不会这么孤独了。所以,它好像很烦江流儿诶,那孩子成天啰啰嗦嗦问东问西,可是这孩子在身边久了,好像日子也不会那么孤独了。当巨龙腾起,当八戒到来,当群妖来袭,大圣不在是大圣,大圣成为了父亲。大圣看着窗外的月色,会轻轻地说:“有一天,你变得足够坚强,勇敢,就能够驾驭这一切了。”那一刻大圣心中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打开了。可是大圣已经变成了猴子,连保护自己都困难,还怎么保护一个这么天真的小娃娃。大圣想过放弃,想过离开。大圣已经不再是大圣,大圣不再是英雄,大圣也不再孤独。

大圣离开了,那是种前所未有的绝望,那种绝望不是因为法力尽失,不是因为五百年光阴的虚度,不是因为江流儿的离开。而是因为无能为力,有了想守护的东西,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才叫做绝望。

他躺倒在水中,那个大圣的娃娃在他的面前。他站了起来。大圣回来了。为那个相信大圣不死的孩子,为那些看着他长大的我们,为了那些盼望着他打败妖怪的孩子们。大圣回来了。他坚决地走向战场。

那一刻,我相信,和我一样,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故事的人都会想起电影里的一句话:“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

他单枪匹马,毫无法力,力战群妖。这才是大圣,这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虽然他长着一张大长脸,虽然他被打得很惨,虽然他已经没有金箍棒。但是它是一个英雄。所谓英雄,不是天赋异禀,不是英姿飒爽,不是所向睥睨,而是为了自己不想失去的东西而勇敢的战斗,战斗到再也无法站起,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流尽。这才是我们的大圣,这才是陪我们长大的英雄。英雄并不是孤独的,英雄是为了守护而战。而最后,大圣明白了这一切,也就明白了五百年的意义。

如来一诺五百年,只为大圣真英雄。看,那只孤独的猴子回来了,他英姿飒爽,天赋异禀,所向睥睨,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孤独。这才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大圣。欢迎回来,齐天大圣。我走出影院的时候,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当是为了不死的大圣,为了那只孤独的猴子吧。

姓名:覃铄雯

班级:动画1512 学号:2015169223

推荐第4篇:归来影评大杂烩

首先,谢谢老师向我们推荐这部电影,尤其是对国产电影不怎么感兴趣的我,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有幸欣赏到这部电影。

对于不了解新中国最黑暗历史的我们来说,到今年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40年。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或许只是简单的数字。不过对熟知那段历史或者尽力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40年,可能只够薄薄一层尘土覆盖伤口。

记得小时候问父母什么是文化大革命,父母的年级只是赶上它的尾巴,所以说不太清楚,只是说很不好,每个人都不相信对方,儿子出卖父亲,妻子出卖丈夫,学生出卖老师。我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一些,但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中国慢慢强大起来的,所以过往中国的记忆和伤疤,我们是不知道,不清楚的。而且整个环境对这种话题也是沉默!

我们时常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坏人——是我们对他们的称呼,是那个时代的特殊遗产。方师傅是制度,冯婉瑜是群众,陆焉识是道德。制度绑架了道德,欺污了群众,还逼迫群众自我阉割造成失忆,致使群众远离了道德和真相,道德去找制度理论,却只有一饭勺的勇气,制度化身为粗野泼妇,自我辩护,将道德一顿臭骂,道德只好不了了之,最终,失忆的群众和卑微的道德,只能一次又一次去车站迎接那不被承认的希望。(豆瓣)

《归来》是一部只有现实,不诉来历的电影,它的目的不在于历史叙事,而在于描述一种纯洁美好的人性。但作为一个人而言,陆焉识却无法被历史切割。如何在被架空的情境之中还原完整的人性,是摆在每一个演员面前的最大难题。因此,《归来》对演员的要求之高,在张艺谋电影里前所未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陈道明。他的确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最高水准,把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一个男人的忠诚和一个父亲的宽容,刻画的淋漓尽致。

原著小说中,陆焉识一生起伏跌宕,华丽苍凉。从会四国语言,留洋归来的倜傥富家子,到被天真性情所耽,流放至西北荒原的劳改犯,再到获得平反,回家之后却被势利子女排挤,最终只得离去的落寞老人,这样的人生,实在是“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而他对妻子冯婉瑜,从包办婚姻的无爱,直至历经变革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爱,这其中复杂、微妙而隐秘的心理状态,也着实令人唏嘘。

然而在电影中,这一切都被简化了,只有蛛丝马迹依稀可循。观众们只是知道,陆焉识那么爱冯婉瑜,而冯婉瑜也一直爱着那个活在自己心里的陆焉识。

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是多么存在主义的一出戏剧。陆焉识不就是那个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吗?一次又一次,他想尽办法,变换身份:方师傅、修琴的、念信的……他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效果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陆焉识是一个荒谬的英雄,也许在别人眼中,他徒劳无功的守候是可笑的,但于他而言却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是自己的神。

那么婉瑜呢?在和陆焉识长期分离,相识却无法相认,相认却又不相识之后,她还知道去车站接的那个人是谁么?这么多年了,她最忠诚的伴侣,是自己的理想。陆焉识和冯婉瑜,都在等待着彼此的戈多。

而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许多年之后一个白雪皑皑的早晨,陆焉识手举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牌,陪伴婉瑜在车站广场等候。这一刻,我完成了与导演的和解。

其实我们都是命运的人质。

三十多年前,有一种文学类型叫做“伤痕文学”,主要是指一些描写*的小说,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们中许多被拍成电影,比如《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等,相应地被称为“伤痕电影”。看完张艺谋的《归来》归来,想了一下,靠,这不是伤痕电影归来了吗?一般公认,\"伤痕文学\"的局限是十分明显的:思想上比较肤浅,对*的否定不够深刻;艺术表现上也比较幼稚,许多小说的语言明显还未摆脱*语汇。但这毕竟是可以归因于时代的局限。

而《归来》所依据的原著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显然不是这样一部作品,但张艺谋却成功地把夹边沟级别的残酷拉低到伤痕文学的层次,并狠狠地煽了一大把情。电影在技术层面还可以,是一种过时老套的娴熟,愣把一个残酷的故事拍得能感动中国。我本人坐在屏幕前,冷笑之余,也不能否认有被几个镜头给感动到。比如陆焉识读自己过去写给冯婉瑜(却未能寄出)的信,读到一封,讲春天来了、母马生小马驹难产、犯人们用绳子系住小马驹的腿把它从它妈逼里拽出来,当小马驹从地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陆焉识顿时感到春天来了。这几乎是我听过的对春天最生动的描写,我的眼眶当时就微微地湿了......但是不对,他是去坐牢的,又不是去春游的,这么抒情合适吗? 电影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之处比比皆是。且不说被劳改的右派(政治犯)的家属还能在整个

六、七十年代保有多居室住房和钢琴,老陆“平反”回来,老婆不让他进门,居委会就能现安排一间空房给他,住房问题解决得也太简单了吧?自从老陆逃跑回来被抓走之后,冯婉瑜就再没关过房门——不关门不招贼吗?别跟我说*时期和改开初期的我国城市治安可以达到门不闭户的境界,要真那样的话邓设计师八十年代初发动的两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简称“严打”)岂不是无事生非?陆犯在火车站人群中一路奔逃、我公安干警在后面一路猛追的时候,沿途竟然没有一个人把他绊倒或扑倒,我革命群众的阶级斗争意识有如此之淡薄吗?

这些细节上的疏漏看来并不是无心之失,反而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抹平矛盾冲突,给那段岁月抹上点温暖的色彩,以便从过去的血泪中榨取出些许温情。就像电影的后半段,丹丹搬回家里住以后,有一幕是她用录音机播着《红色娘子军》磁带(好高级啊在那时!)、跳吴清华给老陆和冯婉瑜看,这不活脱脱一出假团圆吗?前三十年苦难的剩余价值,就这么一滴不剩地给挤榨出来了,张国师真不愧是国师。

其界限,而是一种排异反应:她最初的记忆里,她妈妈的男人是老方,陆反倒成了后来者。这部电影的密码是:性权利是政治的体现。这与《东方红》的前身《白马调》并无二致:以“革命”之名进行性的再分配,实,这整个故事真正的矛盾是冯婉瑜既期待又害怕陆焉识的归来,因为失贞。冯婉瑜是被陆焉识专案组成员、工人师傅老方逼奸的(作为“不判陆焉识死刑”的代价),而且两人的关系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丹丹才会有看到老方拿饭勺打她妈的幼年记忆——什么情况下会用饭勺打?说明有在一起烧饭、吃饭,而且是当着小孩。——因此丹丹的心理也是扭曲的,实际上,对于她们母女,老方和陆焉识都有相当程度的重叠:都是冯婉瑜的男人。所以冯婉瑜失忆后弄混了老方和陆焉识,她“等待戈多”式地等待老陆“下个月5号”回来,潜意识里是不敢面对自己以“老方的女人”的尴尬身份迎接老陆归来;而丹丹之排斥陆焉识,也不仅是出于划清“三八枪,没盖盖,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一人一个女学生。”堂堂一个教授,老婆被工人师傅以党的名义给上了,自己还在大西北劳改农场一封接一封地摸黑写着寄不出去的信,这么残酷的故事,在电影里却被淡化到若有若无,留下的只有......呃,爱情。

矛盾冲突一旦被抹平,残酷也就被温情消解。张艺谋的《归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失忆消解*、进而消费*。甚至,连“*”本身也被虚置了。虽然影片选在象征*开始的1966年“五一六通知”通过的日期——5月16日上映,但整个故事里和*有关的只是陆焉识逃跑回来那一段戏,陆的落难是由于1950年代的“肃反、镇反”,归来后的情节则属于改开初期。“*”成了前三十年的一种抽象和泛指,它被抽空了,当然也就无需反思。正像冯婉瑜失忆了,也就无需真正面对陆焉识的归来。

张艺谋裁取了《陆犯焉识》的一小段情节,把它拍成一出失忆不忘爱情的感人故事,这简直比伤痕电影还不如,是在玩弄伤痕。看来,虽然被罚了几百万“社会抚养费”,张艺谋对党国,却从来不缺“和解”。以说,中国从49年开始,直到79年,文化,或者说文艺,那都是搁浅的,甚至倒退的。不要不服气。搁浅,是因为有很多是不许做,政治原因。倒退,是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没了,好么,这个倒是干的干脆,传统的坏东西没了,倒是好事,结果好东西也没了,到如今是坏东西又复发了(没办法,坏东西本身就存在人性之中),而好东西没了,没有约束坏东西的东西,所以现在社会很怪异。那么电影更是如此,比如改革开放后,印度五十年代拍的《流浪者》居然在七十年代中国又火了一把。日本的《追捕》让整个中国的审美出现了变化,《佐罗》第一次在中国女人心中出现了什么叫明星偶像这个词。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什么都没有。等到港台影视传入大陆的时候,整个大陆在港台的轰炸下,被影响了四十年,目前港台大碗,在大陆心中依旧很高。唯独本土的东西,一直流行不起来,甚至被骂的狗血喷头。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就被骂的不像样子,等到奥斯卡获奖了,于是骂全变成赞扬了。张艺谋也是,先期《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话说,有几个人真的看进去了?还不是因为张艺谋的红高粱在国外获奖了,于是他拍的片子都受到很多人关注。说实话,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言论没现在自由,否则那个时代骂张艺谋的人就很多了。不是仅仅他开始拍商业片被骂了。所以,我很想说的是,留给这些为中国文艺事业的人一些空间吧,他们事业才刚刚起步,而且起步就是那么高端(可以让外国同行业敬佩,可想而知,中国的能做出那么几部电影,多么不容易)。当然,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需要外国承认,我们在承认的,而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我就很讨厌那些讨伐大军,你不喜欢看,你就别看呀,这些导演拍出的电影,是表达一些想法,或者纯粹让人开心而已,说白了,就是讲故事,不爱听的,不爱看的可以不看。不要那么苛刻。美国好莱坞用了百年发展到现在这样。所以,我们不要跟美国比。当然,我更不太喜欢所谓的韩流,不要以为国家两会的时候提了两句,韩剧就真的那么好了,两会探讨的是更多韩国影视的作业流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而不是他们的东西真的多好。韩国影视有什么?很多东西从中国拿去篡改的,比如饮食,他们哪有那么多美食?炸酱面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们那些玩意,说白了,就是包装的好罢了,会操作,利用人的爱美之心而已。说实话,如今越来越成熟的社会,我是不会太在意眉毛了,如果让什么来自星星的都教授和美国的电影演员,已经变得很胖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起出现,我认为,围绕在迪卡普里奥身边的人一定会很多,以为他不仅是外貌,更在于艺术的表现。帅哥美女,那是花瓶,爱看的话,弄张画报好了,而且看模特,比影视明星更好看吧。(以上观点部分来源于网络)

推荐第5篇:影评:《金刚归来》观后感

影评:《金刚归来》观后感

在今天上午的小记者活动,举行看电影,叫:《金刚归来》。讲的是:一个叫麦克尔的人和他的搭档大猩猩minkey迎救女儿的事。影片中体现出浓浓无私的父爱。为了救出女儿,麦克尔竟然重返间谍职位……

我喜欢麦克尔的勇敢,我喜欢mingkey的憨厚可爱和机智,但我最喜欢的却是女主角阿米莉娅,她的聪明才智让我敬佩不已:和我一般大的她还发明出了史上独一无二的钻孔机。而且在她被法利博士骗了后还察觉到了:在她最后一次和“爸爸”通电话时,她就发现平时知道自己喜欢吃糊面包的老爸还说出:“没有人喜欢吃糊面包”这句话,顿时觉得有点不对头,从而发现了真相,原来这个“爸爸”是法利博士……

看完这部电影,我认为最深刻的一幕是:发生雪崩时,minkey带着阿米莉娅乘着降落伞安全降落在地面。这样的景象使我联想到了自身:如果我是minkey,我会即使拿出降落伞吗?恐怕早就吓得个半死了。minkey这种遇事毫不惊慌,从容镇定,随机应变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麦克尔和minkey能达到那样大的默契,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么?最后,影片中得那些高科技产品也告诉了我们:在不久的将来,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东西问世!

胡韵婕于2011.3.20日18:50分写

推荐第6篇:《大圣归来》豆瓣影评

《大圣归来》豆瓣影评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拓展和演绎的3D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伴我同行的不是哆啦A梦,而是我的英雄齐天大圣

【中度剧透,谨慎阅读。】

没错我就是在微博上看了陈洁仪唱的主题曲《从前的我》被深深虐到然后翻了一遍预告片今天冒着南京的暴雨出门来看超前点映的自费水军。

前一阵子走童年情怀路线的蓝胖子在大陆狠狠赚了一大把80后的眼泪,在外出差的我没来得及看,其实也并没有同样情怀——来自小县城的80末班车的我基本与央一的大风车和动画城度过童年,蓝胖子只是在点播台偶尔出现,所以如今倒也无感于那一小段回忆。

据说哆啦A梦其实是日语发音的dream,它和他的故事充满了所有美妙的童年幻想;而西游记不是这样,大圣归来更非如此。如果说原版的西游记塑造了一位(一群)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那么大圣归来就是让这位超级英雄的人性光辉闪耀——事实是,对于超级英雄,往往我们迷恋的并不是机械美学和超能力本身,而是拥有拯救世界能力的英雄也有与我们同样的那些无能为力和无可救药的细微瞬间。

=================剧透分割线,可跳过=================

故事开始于山妖肆虐的长安城,在*中失去了父母的江流儿被老和尚收养成长,齐天大圣曾经的辉煌传说在民间戏剧中流传,也深深影响着孩子。与此同时,真正的齐天大圣于五行山下封印未醒。日食之日即将来临,妖王要偷城中童男童女祭祀,为了搭救一位陌生的小女娃,江流儿机智战山妖,带着女娃逃入山中,误打误撞放出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而此时其法术封印仍在,孙悟空只不过是一只会功夫的猴子,但见到传说中英雄的江流儿仍将其奉为偶像并紧紧相随,给了落魄中的齐天大圣勇气与信心。途中女娃不幸被妖王夺取,江流儿孤身前往解救,无力抵抗妖王的孙悟空再三思索随后前往搭救,但在与妖王的决战中,江流儿以己之身引开尸兽保护他人,却造灭顶之灾,悲痛至极的孙悟空爆发能量突破封印,恢复齐天大圣之身。

(实际情节丰富饱满得多,此处略去十万字)

================ =剧透结束的分割线 =================

不到90分钟的电影,情节非常紧凑,全程笑点泪点贯穿(前半段全场笑不停,后半段我左边的妹子就开始抽纸巾了),人设完整饱满(超级萌!!!),配音不用说,你们往上看阵容,画面流畅程度绝对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巅峰(打斗场面恢弘大气),场景美得一塌糊涂(出原画集一定要买买买的那种),配乐更是一绝:不说插曲汪峰的《勇敢的心》,不说似乎没有在剧中出现的上海草莓宣传曲苏阳的《官封弼马温》,也不说秒杀三万人的片尾曲陈洁仪《从前的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这班子拎出来都气势磅礴——借宿客栈时回忆花果山的点滴伤感旋律,初斗妖王时改编的古筝曲,孙悟空无力拯救女娃时从悲凉到悲壮的交响组曲,妖山一片废墟尘埃中走出齐天大圣的《小刀会》,还有熔石为甲英气炸裂变身时的配乐„„无不极其精确到位地渲染了片子的情绪。

相信我,这绝对是继宝莲灯之后国产动画电影的又一里程碑。

电影结束,影院灯亮起的时候,收3D眼镜的服务员在门口喊道“大家,电影散场了。”全场竟无一人行动,只听到一片安静中不少女孩的小声抽泣和男孩的低低惊叹。

如果说蓝胖子和大雄教会我们做梦,那么齐天大圣和江流儿则是守卫我们童心的英雄,并将勇气与爱赐予我们。

我们都喜欢超级英雄,这年头你要不是盾冬抖锤EC福华党你都不好意思混英雄圈,我也承认作为一个漫威粉,我喜欢钢铁侠,他是我成年后的英雄;直至《大圣归来》我才终于发现,我仍然爱着一个土生土长的、一脸毛的猴子,他没有花不完的钞票使不完的高科技,他没有八块腹肌一张俊脸,但他是我童年英雄,他“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永远的、不死的、唯一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谁说他鞋拔子脸不帅的我跟他没完!

他被遗忘了许久,但他回来了。

他保护了幼时的我,现在换我站在他身前,守卫他。>>

不多说了7.10已经有一堆小伙伴约我二刷三刷四刷了,各位注意好观影时间,尽量和小朋友活跃的时期错开免得影响观看,于是安利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

【7.10二刷更新】

以上是6.28顶着南京暴雨出门看点映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码字的,临时小感,多有不周,各位见谅。

7.10看了周边电影院排片都是白天,被某时代和某花开挤得不行不行,只得牺牲了午睡时间和小伙伴们中午跑出去看,二刷还是五星,笑点泪点依然鲜明,看完出来小伙伴一路说笑,回味汪半壁《勇敢的心》时撞在树上的和给江流儿指路后选了块稍微软点儿的地往下钻的两位土地公公,一个同事说,“细节真是太良心了,能有笑点的小地方都做出笑点来了”。

明天还有另一波同学跟着白天三刷,我也真是为这种排片下的票房操碎了心=L=„„

在微博上看到看完动画的小朋友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大人也来看动画片啊?”

妈妈回答说:“因为那些大人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在等着大圣回来啊。”

泪目+max(豆瓣为什么不能加粗字体啦讨厌)

标题“伴我同行的不是哆啦A梦,而是我的英雄齐天大圣”是最初6.27看完ED后发在了朋友圈,6.28写了这影评,后来在微博上被刷了4000多赞,也被新华网和凤凰网引用成“一个网友说”和“有的观众说”,影评也被不少新闻节选了前后几段,虽说没啥版权可言,片子更多地为人所知也是很开心,也卖了二三次元朋友们不少安利,算是对得起猴子男神吧。感谢导演和其创作团队的好作品,愿国漫未来更好。

----------------------

【 7.12三刷更新】

本来说好了是昨天去刷的,结果昨天加班到凌晨一点都没腾出时间,今天加班到下午四点半,所里小伙伴又已组织好5人团伙准备出门观影,临时查了附近影院,一天2-3场,基本都已满座,不得已只好打车去了远些的环宇城,也仍然买到的是

一、二排的剩余座位,小伙伴也不得已被隔开。

卖安利给三次元同学同事之前都很忐忑,不比在二次元,天天微博转发大触们的画也不会有基友反感——三次元一水儿口味挑剔的小伙伴和不太受他人观点影响的前辈哥哥姐姐。事实是,最终他们都给了完全的好评,“太帅了,还有第二部么?”

右边隔了一个位的姑娘在放彩蛋的时候满是抱怨:“太短了不够看啊!就算再放一遍也好啊!哎算了我们啥时候再来看吧。”

坐在左手边的两岁半小姑娘整场电影都在拽着她妈妈的手臂低低惊呼“孙悟空太帅了!”忍不住想到了爸爸回来了里的甜馨。直到片尾彩蛋放完,她妈妈突然一本正经地跟她说,“宝宝你看,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大英雄,他来保护你好不好?”小丫头开心得转圈圈“有孙悟空在,就再也没有妖怪敢来欺负我们了!”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

偷偷跟你们说,我还记得我幼儿园时有一回课间餐吃到了一个坏掉的鱼丸,难以下咽,紧张地尿了裤子,被同班的小朋友取笑了一个上午,难过得不行。那天午睡的梦中,突然有人出现在教室的门口说要来接我走,全班的小朋友——包括嘲笑过我的那些——都带着无比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嘿,你知道吗,他是孙悟空。

他是父兄,也是朋友。

他是英雄,也是凡人。

他是传说,也是现实。

他归来了,我便来接他。

时光狷狂,愿这信仰永传承。

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何必不做呢?

六月下旬,家里姑娘说,你看看这个预告片!然后我就跟着看了一个没听说过的国产动画片的预告片

我心想,真的会有这么高质量的国产动画?还是CG动画?还3D?被国产片花样坑了这么久,早就免疫了。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动画片,现在跟石头里蹦出来一样突然扔了个这么高水准的预告,难保不是又一个“精华全在预告片里”的货色。

姑娘却燃爆了,说要看么要看么!我们去电影院看吧!支持国产动画!

作为一个家里装了投影之后只去电影院支持超一流电影的人,我敷衍了一下,说看情况吧。

其实根本没当真。

然后,7月10日首映,本地电影院只排了2场。我加班,姑娘说,我要自己去看电影了!我一愣,转念一想,也好,去看吧,我下了班去接你。

心里还是不在意,觉得,你喜欢就好吧,别太失望就好。

然后就在八点多散场后接到了一个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人。

“完全不像豆瓣前排短评里面说的啊!怎么可能有1星2星?从头燃到尾好么?剧情也不低幼啊!大圣帅爆了!预告片里的真的只是一小部分啊!土地公公好萌!”

看复联和银护她都没这样。

“明天我们再来二刷吧!”

嗯,明天我加班,还是不了吧。我心想,一张票也算是支持过了,何必呢。

回到家姑娘就进入了花痴模式。各种搜大圣归来相关的话题,评论,然后我知道了导演八年才完成这部电影;知道了这个穷逼剧组连宣传的钱都没有;知道了电影2013年就出了上映海报,2015还出了款“欢乐贺岁”预告片,结果还是拖到了暑期档才上映;知道了他因为没钱大规模宣传,无奈用大范围点映来赌口碑扩散;还知道了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居然还被某时代和某花开偷票房。

我就说咱明天去看吧。

是的我决定去看不是因为多看好他,纯粹因为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

他真的是太可怜了。第二天我走进电影院,站在大厅宣传片屏幕面前看了好久,从猪猪侠到杨贵妃一众预告片看了一个循环,愣是没有大圣的预告片,连个海报都没有!直到进场时我看到了1.3米测量板,那里站了个大圣,一个一米三的大圣。

进了场,看了特么五分多钟的贴片广告,然后发现影院放错了拷贝,银幕上飘起了猪猪侠的脸。

摔啊!

剧场里有个小哥当时就糙了——“我们来看猴儿,你给我们放猪?”

十分钟后,换上了对的拷贝。

片头过后,我的下巴就再没有归位过。

然后今天我刚二刷归来,我家姑娘三刷了。还是觉得不够。

这是一部国产动画,但是他真的有栩栩如生的CG形象;

真的有眼神嘴角真实细腻的微表情;

真的在认真的和台词对口型;

真的有媲美《瓦力》和《飞屋环游记》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转场(爷爷带江流儿成长及江流儿、大圣跋山涉水);

真的有张力十足的主观镜头运动镜头调度和大气从容的长镜头衔接(天宫群戏、群妖追逐江流儿、天蓬带你飞、妖王大圣决战);

真的有冲击力极强且风格各异不千篇1律的动作戏(大闹天宫、大圣出场、棍战群妖);

真的有顶尖的配乐配音(棍战古筝、妖王唢呐、祭祀京剧)、

真的有不论6岁还是40岁都能感受的笑点泪点(小孩子喜欢看的画面和美景,成年人才能体会的大圣情感变化,深挖一点才能体会到的山海经反派设定);

真的有张弛有度自然流畅且绝无尿点的节奏。

一点也不粗糙,一点也不低幼。他连个萤火虫都不愿意用个光点儿代替,还非把翅膀做出来。

结尾的演职人员字幕里,我看到了一大段的众筹人员名单,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剧组都穷到这份儿上了,导演因为不愿意随投资人的意思改剧本,导致人家撤资,然后苦熬了四年,各种找钱,制作完成片,没钱发行,没钱宣传,没钱争取更高的排片量。

他们走投无路,只能用点映这种星火燎原的方式让一些人提前看到片子,争取一些可能的口碑。

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腔热血,和对自己作品无上的自信心。就好像一对穷但教子有方的爹妈,跟儿子说,你真的特别优秀,但后面的路我们帮不了你了,你要自己去闯出一片天啊!

导演的微博,11年之后几乎什么都没有,15年逐渐有了一些和大圣归来相关的信息,图片;首映当天,发了一句“来!享受这他妈跌宕起伏的人生吧!”一副爱谁谁吧不成功则成仁的劲头儿。就这么把亲儿子推了出去,看他能不能争气。

7月10日首日票房,1800万。7月11日,2800万。7月12日,截至21:00,4083万。三天影院排片量逐日上升,上座率比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都高出一倍以上。

票房和排片量不降反增,口碑更是节节攀升,一开始有人说是片方雇了水军刷好评,可是看着几何增长的微博好评反馈和满满当当的上座率,再回头看看,反而是那些一星二星的无脑黑更像是竞争对手雇来的了。看过的人,一大部分都变成了所谓的“自来水”——自愿自发做水军。自来水里不光有郝蕾老狼等一众明星,还有百度第一大吧的吧主,这人是个土豪,这个吧有1700万人。

你说这是什么现象?我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赌上尊严和前途的龙门一跃。是给这个媒体只看眼球,明星只看钞票,艺术界旧人只啃老本,文艺圈新人急功近利的狂躁时代的一记耳光。

当然,电影里都是骗人的,一记耳光扇不醒任何一个人。但我实在不忍心一边看着我们曾经鄙视的所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疯魔又杰出的各类艺术家,创造出各种视觉奇观,把艺术不断推向极致再打破极致,一边看着我们自己的社会每天一边骂“国产片都是垃圾”,一边却又不断忽视掉这些制作艰辛诚意十足却又没办法跟大公司大明星比宣传炒作甚至下三路手段的良心佳作,让这些真正的文艺人才被伤害,被埋没。

我觉得这是一个难以理想主义的年代,但这又是一个需要一点理想的年代,所以我要为这一群能做出理想主义事情的人摇旗呐喊。

我想和我的孩子有共同的回忆,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好的动画片,我不想我生活的社会变成一个想象力匮乏吐槽技能全满的地方。

相信你们懂这种心情。虽然你可能觉得这种事情跟我们个人没有关系,也不想为此摇旗呐喊,但是在可以选择的部分,再想看电影的时候,从一群看完出门会摇头的电影里面,扒拉出这一部老少咸宜而且看完会回味赞叹的动画,买张票,给自己一个赏心悦目的下午或晚上。

看完之后,我们还能一起聊聊这部电影到底有多棒,你最喜欢哪场戏,大圣的封印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那个长着鸟腿还会变身的反派到底有多么丰富悲情的内心。

这种利人利己的事情,何必不做呢?

推荐第7篇:复仇者归来——《王者之剑》影评

复仇者归来

——《王者之剑》影评

带有科幻或魔幻色彩的动作片是新世纪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像《指环王》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因为其往往是以巨额的投资,并融合数种主流类型,打造成高概念影片,而也有一些中等投资的制作,主打魔幻动作类型,毕竟八十年代的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等主演的那种硬汉式动作片后继乏人,而急剧发展的电脑特效又使得魔幻动作填补了这欠缺,如这部刚上映的《王者之剑3D》。

影片又名《蛮王柯南》、《野蛮人柯南》,是根据罗伯特·霍华德的漫画改编(1982年时阿诺·施瓦辛格也曾主演了一部据此改编的影片《野蛮人柯南》,不过与最新电影版的剧情关系不大)。故事讲述从小目睹家人被屠杀的蛮王柯南,为了替亲人报仇,而踏上了充满着种种的陷阱与危险的复仇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在路上”的复仇故事片,包括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在曾经执导了《弗兰肯斯坦》(2004年版)、《13号星期五》(2009年版)等B级恐怖片的马库斯·尼斯佩尔的主刀下,影片将多场动作戏,拍的让人血脉喷张,即使

优热网youre123.com

是描述柯南在儿童时代时,也是通过几场动作戏来渲染他的那股不服输的勇气,还有蛮劲与强大的能力。再加上影片以较多笔墨来描述他小时候目睹亲人被屠杀的经历,为后来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而影片整体上也成为了一部实实在在的冷兵器时代的动作片,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主要是为了过场而简单的交代(也因此可能有些观众会觉得影片里的爱情缺少铺垫。但父亲对于柯南的影响,导演还是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刻画),有些类似于当年引进上映的《生化危机4》。而影片为了突出男主人公的“蛮王”形象,除了高潮戏时的决斗之外也往往是很干净利落的让他解决对手,多了几分骁勇善战的味道。

其实,30年前的《野蛮人柯南》突出了阿诺·施瓦辛格的非常丰硕而特别的身材,并将他捧成了动作明星,而影坛新秀杰森·莫玛在外型上不如阿诺·施瓦辛格的健硕的条件下,影片自然要另辟蹊径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而这几年的3D电影成为了大片的主潮,《王者之剑3D》也采取了3D的格式上映,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场那一段动作戏与结尾的高潮戏,3D化的影像强化了动作场面的紧张刺激感(影片当中一些奇幻布景的3D效果也比较突出)。当然,也跟影片不是3D拍摄有关吧,很多时刻影片的3D效果并非很明显(尤其是文戏时),而柯南与水妖决斗的那一段戏,原本也应该是影片的一段重头动作戏,可惜效果一般,也有惊无险。

整体来看,因为根据这个漫画改编的电影版已经有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肌肉男”版珠玉在前,导演与编剧另辟蹊径,以3D的技术将柯南的“蛮王”形象与动作场面刻画渲染的更加如幻似真,也让影片里的动作打斗场面更加刺激过瘾,同时在文戏方面则主要是强调了目睹亲人被屠杀后在内心底下留下的心灵阴影与复仇的火焰,成为当下B级暴力动作片的典型。当然,影片里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比如剧情为了更加流畅并为动作场面服务,而设置的非常简单(也容易让观众猜到结尾),又如3D效果还有待加强。(来自:阿木)

优热网youre123.com

推荐第8篇:《归来》

从《活着》到《归来》看张艺谋电影思想的转变

张艺谋故意改用“归来”二字作为片名,恐怕大家早已看出其双关之意。归来,既指片中陆焉识*后从农场回归城市家庭,更是老谋子在经历了二张反目,超生事件之后,重新以一部文艺片来重新回归荧屏,并以此来重新确立中国影坛王者地位的片子。所以这部片子本来就不图赚钱,赚钱反而显得这部片子不够文艺范儿。张艺谋在大家的心目中到底归来了吗?归来的老谋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张艺谋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来看他思想的转变。

这一部《归来》虽然没有大场面的政治迫害、红旗翻卷,但是通过一对夫妻*后畸形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温情的同时,不禁思考起造成这场家庭悲剧的真正原因。早先张艺谋的成名作《活着》同样也是批判*对人性的摧残。

同样都是批判,关注点却已完全不同。《活着》的主人公是农民,而《归来》的主人公是高级知识分子。张导选小说的视角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艺谋出身农村,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与农村有关,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到《活着》,他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吸收着营养,展现了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但是随着他成名之后,他的阅读量在增大,视野在开阔,他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熏陶,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导演艺术家。他自己身份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他电影选材的转变。并且张艺谋早先家里有叛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张艺谋从小生活在受压抑、排斥的新社会里。

所以他特别理解*中受迫害的那些人,这些生活经历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础。

原著《陆犯焉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陆焉识原来是个留美博士,花花公子哥,他和妻子冯婉瑜是奉命成婚,没有真爱,女儿是生物学博士,而不像剧中是舞蹈演员。导演仅仅用了小说的结尾,陆焉识回到家之后发现妻子失忆了以及之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邹静之编剧借原壳精心编的新剧。所以不能将其与原著比较,因为这样没有意义,因为几乎全都不一样。

故事开场时陆焉识偷偷从农场回家想和妻子女儿见个面。陆焉识的身份全剧一直没有详细透漏:刚开始戴着口罩,裹着大油布,一方面是为了躲避组织上的抓捕,另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留足悬念。直到后来,在和医生聊天的时候,他标准的说出一个生僻的法语词,可以猜测出他可能是个大学教授。导演没有具体到身份职业,显然有其用意。他只是万千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另外只要知道是知识分子就行了,因为剧情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关注点在一个丈夫如何和失忆的妻子相处,并一点点唤起她记忆的故事。

陆焉识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骗她说五号回来,自己重新跑到火车站从站台上走下来,可是妻子根本就不认识他。他找老照片给她看,他弹钢琴给她听,最后将一大箱信送给她,每天念焉识的信给她听。冯婉瑜接受了念信的同志,陆焉识怕一直被当做念信的同志,再也不被承认当丈夫。在女儿的劝导下,为照顾妻子,他心甘情愿被当做念信的同志,一当当了很多年,每月五号都蹬

着三轮车送她去火车站,接陆焉识。

故事在这儿哑然而止,一个男人的耐心与伟大跃然于纸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执着亦光辉照人,只是这样的错位,让人不禁心酸,不禁反问道:“到底是什么酿成了这出悲剧?”剧中陆焉识拿着铁勺要为妻子报仇,找到工人方师傅家的时候,方师傅被专案组抓走了。泼妇般的老婆和儿子在等老方回来。陆焉识的铁勺放下了。给文人造成伤害的闹革命分子已经被抓走了,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而支离破碎,重蹈着陆焉识家庭的悲剧。*这场灾难不仅殃及文人,那些参与革命的人同样也是*的牺牲品。在这场斗争中,没有一个人是赢家。这反映出张艺谋深切的人文关怀,阶级敌人也是人,人道主义关怀超出了政治斗争,散发出暖暖的温情。

这场电影胜在细节,陆焉识那一次次唤醒妻子记忆的努力,都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生活流是电影的一大特色,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时间的流逝,款款的深情。看完之后这种怅然若失,这种淡淡忧伤才是导演想追求的感觉。因此,不要用一部商业片的标准去评判它没有高潮,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恋。

电影一直以来被当做造梦工厂,人们去电影院的目的绝大部分是为了刺激。因此,3D电影横行,枪战类、赛车类、超人类、虐心恋类的电影充斥着电影屏幕。我们去电影院看这样的一部没有“看点”的电影,确实会很多人受不了。如果受不了,请等电影下线以后,下载下来。挑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地看完这一部电影。你轻轻地一个叹息,就代表着你对导演的理解。

另外,就演技来看,陈道明和巩俐的演出不可谓不老辣,人物简单的动作、表情下隐藏着波涛汹涌的情感。而年纪轻轻地小演员,饰演女儿丹丹,演技真可谓是烂到家了。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演员。编剧的剧本编的有问题。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子,为了跳主演,出卖了他父亲。这个女孩子再小再没见过他父亲,也不至于这么狠心吧?出名的愿望就如此的强烈?可见这个刺激点不足以支撑女儿丹丹告密的行动,不如将它设计成丹丹受众人的排挤,欺侮。丹丹没犯什么错,却遭受这么大的委屈。这样告密还合情理一些。

本片选角失败在郭涛,由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热映,导致郭涛的形象非常亲民,可爱。让他装严肃,演一个反面人物,突出不了组织上的狠,没人性。而且开场没有营造大环境,仅仅通过几个芭蕾舞剧演出镜头反映*的浪潮,远远不够。因此,*灭绝人性的氛围没有营造好,导致开场时没有带入感。这部*时期的片子难以引起八零九零后的共鸣,因为离得太久远,并且影片中也体味不到它的残酷。导演本人经历过,所以都懂。我们课本上都学过,所以假懂,不走心。

据说这部片子把斯比尔伯格看哭了,可能只是营销策略宣传而已,首先,外国人所知道的*有中国人深刻吗?其次,作为中国人,我本人并没有看哭,不是泪点高,而是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已经把我们变得麻木,对*没有新的解读,只是将*迫害用电影再呈现给你看,只是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罢了。

因此这部电影内容非常浅显,想通过以情动人,直指*对人性

的戕害。这次采用知识分子的视角代表着中国农民出身的导演们自身思想的转变。

推荐第9篇:影评与观众

影评与观众

上个月朋友老易(易速利)跟我说他在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影评中去。大众传媒的介绍性影评往往寡淡无味,内容单薄,而学术性的细节扩张批评又大多架子太高,言语干瘪。老易问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

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虽说我从2005年起写影评到现在,划拉一下差不多也积攒了二十五万余字,但我还是总结不出来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影评这个文学体裁(如果能算一种文学体裁的话)是主题性而非形式性的分类,可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文体去处理,包括诗歌,我看说不定现在最流行的咆哮体也照样可以用来写影评,有木有啊有木有?那么文学评论上所适用的“好文章”分类便也可适用于影评中的各种形式;但文学评论毕竟从形式出发,又未必能涵盖影评所针对的被评电影的主题性。正是这样复杂而又专注的文体形式,我觉得是难于为“好影评”清晰界定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难为“好影评”给出定义,但天下文章毕竟多有相通,梳理梳理好影评中较为共性的一些元素倒是可能的。起码可以从老易给出的角度出发,先看看为什么大众传媒跟小众学术的影评都没法成功讨好观众。

媒体的介绍性的影评在英文中叫作“movie review”,而学术类影评是“film

criticism”,前者是“评判”,后者是“批评”。“评判”的目的比较单纯,就是为观影者提供一个选择的参考,它们往往短小精悍,一半以上的笔墨都在着重于介绍电影的情节梗概,剩下的是写作者个人“值得一看”或者“不值花时间”的总结判断。这样的评判性小文图的就是个短平快,时效性极强,影片下线,评论的意义也就基本作废。相对的,“批评”则有一个比较特定的业内读者群,文章专注的是电影作品的技术细节及历史意义,往往要求作者对导演的风格特色有较为综合的全面认识,除了围绕电影本身的语言细节抽丝剥茧般地详细论证,往往还联系影片出产时代的文化政治环境作谈,或与同类风格导演的作品进行横比,或与同一导演的前期作品进行纵比。这一类的批评文章常使用较多的技术术语及业内知识,比如镜头的推拉方式,演员的表演派别,导演的出身背景等。电影的方方面面都是批评的对象,全部剧透几乎是种必然,并不适用想借影评来挖掘可看电影的那部分观众;但因为批评的严肃性与学术性,这类文章常常考据严谨,观点深入,能与它们所评论的电影一起经历时间的考验。

我觉得可以把“review”与“criticism”当作影评的两种极端,一个极重时效性,一个与时间无关;一个完全从观众观感出发,一个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而对于大部分对影评的需求处于两极之间的观众来说,极端两头的极值都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就是老易说的要么内涵单薄,要么信息过量、言语无味。

既然如此,那么好影评似乎就应该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能做到观点鲜明的论文了?但这个结论也并不正确,因为连接“review”与“criticism”的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个具有各种形状长短薄厚的平面,每个平面都代表了一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一些观点侧重的不同。一个能够放之四海的好影评的单一标准并不存在。观影存在多少的维度,好影评就可以拥有多少的维度。

从文字的基本出发,一个最直观的好影评维度应该是文字表达的清晰与语言逻辑的通

畅。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对演员表演导演风格发表评论,文章前后不能自相矛盾是最基本的前提。以我个人的偏好来说,还必须加入的一个元素是文字的力度。William Strunk Jr.和E.B.White的写作圣典《风格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中提到要增加文字的力度,简洁精准是关键。有不少网络影评都是在观影完毕后情绪激动中所写作的,同一个观点或情绪常常被翻来覆去来回唠叨上好几回(并非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之需)。其实这跟“有理不在声高”是一样的,文字的拖拉与内容的重复,只是侧面暴露了写作者对自身所言的信心不足,有凑字数之嫌。若不是靠字数赚稿费的,同样的内容,写短的效果总是强于拖长。(当然,写短要比写长困难得多。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曾经说过因为没时间,所以才只好写长信。)

好影评的另一个维度是对电影解读的精准。这里,“精准”并不是说对电影的解读只有一种正确方法,一个正确结论,而是观点与论据的严丝合缝。比如说,对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德国电影《铁皮鼓》的解读,就必须参考原著对主人公小奥斯卡不肯长大的历史背景描绘,而不能停留在魔幻现实手法的表面,仅仅去分析是不是这个孩子的孤单童年才造成了他的停止生长。这里,论据所隐含的深意显然超越了“孤单的孩子”这个表面化的论点,读得太浅将背离故事的原意,使电影降格。再比如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与画家达利合作的第一部电影短片《一条安达鲁狗》,是二人受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影响后以电影这种当时的新艺术形式来探索、表达潜意识的一个尝试。电影从标题到各个细节并没什么内在的叙事逻辑,或者说,布努艾尔与达利的逻辑就是不遵循逻辑:他们刻意打破一切叙事性的解读,全凭直觉创作剧本及拍摄。在我看来,短片中所出现的一些视觉符号虽然的确可联系二人的出身背景政治主张来进行对照分析,但这种分析所对应的该是布努艾尔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起始与延续,而不是怎么使用所谓的寓意与引申来解释《一条安达鲁狗》的表征逻辑。在这种情况下,过度解读将使评论远离电影自身,完全成为作者的一厢情愿。当然,一厢情愿的文章未必不是好文章,但作为影评本身来说,那便太难为读者,是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

如果说“精准解读”是影评依托于客观电影而非作者主观意志的标准,那么好影评的第三个维度我觉得就该是作者观点的明确。换句话说,好影评不能完全依托于电影本身,必须要在某个角度、某种层次上超越原电影,实现二次创作。参考“精准” 要求,这个“二次创作”并不是要推翻电影的出发点完全自行发挥,它可以是在某个角度、某些细节上提出一些前人未关注或强调过的解读可能,可以提供影片所表达的某种情感的情境补充或意味升华,可以对影片的历史背景或导演的个人风格进行系统性说明,甚至还可以站到电影观点的对立面,逐步分析影片的各个缺陷与不足。在某些情况下,一篇好影评还可能成为从电影中升华而出的独立作品,拥有自行延长的生命线。而不管是增加可能,还是提供升华、说明或批评,作者都必须对自己的观点有过长足的思考与推理,不应该是拍脑袋或道听途说的陈腔滥调。当然,考虑到影评的读者群,创新的“新”未必一定要求作者对与影片相关的所有相关评论都进行过阅读分析,但学术电影研究的严谨态度却什么时候都值得借鉴。我喜欢美国影评人Rodger Ebert在他的影评著作《暗中清醒》(Awake in the Dark)中对待电影的温和态度:“每部电影都是人们用心血制作出来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梦想„如果你觉得一部电影很糟 糕,或是浪得虚名,你可以用它来作为一个开头,但是你要记住,制作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都花费了时间来制作,来观看,他们都希望这一切是值得的。(南桥译)”其实再糟糕的电影也都有值得分析的细节,再传奇的经典也未必有所有人都赞同的片段,二次创作并不是要让人在评论中刻意地标新立异,或干脆创造出一个离题万里的解读来标显自己言语不俗。一个严谨的态度出于对电影创作本身的尊重,出于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喜爱与激情。而激情的表达并不只有奋臂出袖慷慨激昂这一种方式,比起情绪高昂但言辞空洞,我更愿意

读到逻辑严密,深思熟虑后娓娓道来的朴实坦诚。

好影评的另一个维度是语言的风格性。我曾经认为一篇好影评的语言风格气质感受应与其所评论的电影自身相吻合;但读了各种各样的影评之后,我越来越发现风格是必要的,但未必非要与电影本身的风格气质保持一致,有时候迥异的出发点倒能构成对一种对电影的别样补充,增加很多趣味性。比如南桥写过一篇对《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的评论《当你找不着北时 》,其实是在借电影谈职业选择的问题。南桥的语言诙谐幽默,与电影本身爱情童话的唯美气质并不相符,也许严格说来那篇文章都不一定能算电影评论;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反而给一个略嫌程式化的言情故事增加了趣味价值观的参考点。更关键的,他的每一条“找北指南”都严格地取之于电影细节,正是“源自电影,高于电影”。尽管南桥的文章并没在对电影的好坏进行评论,但他的衍申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能让人看出这么多生活门道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必有动人之处吧。

另外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影评作者是意闲。她的影评写作并不频繁,主要以英法文艺电影见长。我极喜爱她评《花落花开》(Séraphine)的那篇《翠荫晓梦 》。片中的穷苦女佣赛哈芬妮·路易痴迷作画,白天劳累,夜晚还要一点点研磨颜料,把全部的热情都献给了笔下那些饱涨了生命力的花与叶。而意闲的文字气质就与赛哈芬妮画笔下那些植物的天空一样,慢而温婉,打磨致密,却同时精辟有力,字字都是一笔一划凝炼出的精华,读完了,想要浮躁的心立时减去大半,舒畅、温暖,影中人字中情交相辉映,眼前也仿佛铺展出一片碧野苍木绿茵来,感慨万千。这是影评与电影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

最后一个我能想到的维度,是回到影评作者本身的创作态度。普遍说来,媒体约稿的影评往往写得不够从容,而网络上以赚点击跟眼球为目的的影评则言语惊人有余,深思熟虑不足,文笔的优美常常就更谈不上。以我个人的经验,写得最有生命力的影评常常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日记,也许是思路的总结,也许是对往事的回忆,或者是感触的记录。写给自己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真实,它不为作秀也不为掌声,有话说时就清楚表达,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这种持之以恒的真实,是我觉得天下所有文章赖以动人的第一要著。对一位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讨好观众”终归只是戏言,前提是必先“讨好自己”,必须永远保持真实记录心声的自由与自律,尊重读者的意见,但并不向读者低头。每一篇作品都应是在一个没有掌声的孤独境地中独立思考的成果,骨子里若没有一点孤高与决绝,文字的品格便不够硬。但与此同时,写作的心境却该是谦卑恭俭的,因为个人的真实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客观真实的一个注脚,坚持己见不等于封闭眼界,硬骨头不代表老顽固,拒绝接受世界上其他可能性的多元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只对电影感兴趣的影迷往往成为不了一名好影迷,而一篇仅停留于电影本身的评论也几乎成为不了一篇好影评。作为多媒体艺术形式之一的电影,归根结底是探索人世终极奥秘的手段之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领悟并评论这种艺术形式,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历史研究、文化体验一项都不能少。面对浩瀚的电影史、艺术史、文化史,电影永远都是手段,而非终点。如果一部好电影能让我们探索世界的角度更宽广些,视线更深邃些,那么一篇好影评也应起到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神马都是浮云。

推荐第10篇:影评与写法

影评与写法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 观感是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电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

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电影,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电影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电影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电影影象的评论,如从电影叙事、景框构图、电影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电影《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电影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说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电影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电影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电影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围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外围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外围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电影,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电影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电影的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采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

⑧给自己的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引文出处 在评论正文之后要列出评论中所引的文字出处,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

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6,要避免一些对电影本身没有意义的评论。电影评论不同于电影商业宣传,评论要排除干扰。在选择切入点上要回避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人文学科对电影的探究,尽量从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论述。

7,要避免评论者主观地对影片做过度诠释。不要对自己假想中的错觉挥动双拳,使读者莫名其妙

第11篇:《归来》《陆犯焉识》影评书评优秀文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团圆

——《归来》观后感 高一19班龙恬羽

《归来》与《陆犯焉识》是截然不同的。自我走进影院,就再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差别。相比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作为爱情片的《归来》的确稍显狭隘。已至顶峰的瑰丽难以登顶另一种形式的极致,没有导演能完美诠释严歌苓的小说。理所当然的,张导只能选取《陆犯焉识》的末尾拍出爱情片《归来》。但只观《归来》,它无疑是部佳作。

《归来》的英文译名是“coming home”。回家,平凡又温馨的词语,却浸满了*期间无数人的泪与血。陆焉识难道不知道他的归来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麻烦吗?但世上有些事,你明知不可为,却偏偏难以抗拒。冯婉瑜当然也知道不能去见陆焉识,她已在犹豫与痛苦中拒绝了他回家,但那是她的丈夫啊,她那历经磨难方逃出囚笼的丈夫,她那一心期盼见她一面的丈夫,怎能再次拒绝他?冯婉瑜明知女儿告密,还是毅然而然地去了。却连他的脸都未触及,嘶声力竭,头破血流,仍然只有瞳孔中他的倒影剩余。从此,被无边无际的悔恨笼罩,万劫不复。若不忘却,怎能存活?苟且偷生尚且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一切都因陆焉识的归来而起。但他错了吗?他只是想要回家而已;冯婉瑜错了吗?她只是想要见她的丈夫而已;稽查队错了吗?他们只是一如既往地服从而已;丹丹错了吗?一个从未见过父亲的小女孩,一个无知又任性的小女孩,一个被时代的力量死死掌控的小女孩,她当然会出卖她的父亲。这场悲剧绝非偶然。谁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经此一役,归来,只是个不能奢想的幻梦。陆焉识是回家了,冯婉瑜却再也无法归来。她守着那点微弱的光芒,期冀幻想中的温暖,却再也无法走出深渊。她的心,是消融前的冰川,是衰败中的繁花,是破碎后的星辰,美丽依旧,却再也无法复原。陆焉识怀着希望,去试探,去呼唤,去挽救,一次又一次,只是徒劳。待最后的信仰失去,他在痛苦中彻底清醒,他明了:他的爱人,他的妻,永远不会认得他,永远不会在她的眸中寻见他的身影。他不再奢求更多,只求朝朝暮暮的陪伴。妻,纵使你再不会认得我,纵使你再不会说爱我,纵使你的未来再也没有我的身影,能牵着你度过余下时光,我已然满足且幸福。

历经波折,终于团圆。冯婉瑜怀着她的希望等待她的爱人,陆焉识怀着他的幸福陪伴他的妻,丹丹也得到原谅并成长。无论如何,一家人都平安地团圆,幸运至极。这平凡的幸福,这平凡的归来,来之不易。那个诡谲的时代,多少人至死也无法团圆。我的祖外公,就是那多少人中微小的一员。他曾是第一批航天专业大学生,因满腔热血改去农业,声名显赫,也不过离家而不归的终局,徒留血脉至亲于深夜怅惋叹息。团圆,本是平凡的。若当团圆成为珍稀与求而不得,成为人们悲伤而自制的哽咽,成为一个时代仅有的温暖,这人世间又该何种面貌?红尘滚滚多磨难,愿苦厄过后,总有团圆。

我愿在等待中与你慢慢变老

高一19班萧紫琳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看完归来,觉得与之对比的我们现在身边围绕着的那种爱情,未免太羞涩,太不稳定,太不成熟。与之对比的,焉识与婉瑜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感动,那么的沉甸甸,那么的矢志不渝。 他们的故事,不似林觉民《与妻书》中的那种生死离别,而是漫长岁月中静静的等待。

《归来》与普通的爱情片不同,它不似《失恋33天》,什《被偷走的那5年》这种都市青春爱情片那么羞涩,那么唯美,这些爱情片给观众心灵上带来的触动,远远不足《归来》给我们心灵带来的触动强烈。它引出了观众无数行发自内心的热泪,也引出了无数观众对人生观与爱情观重新的思考与定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看不见我,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然而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我觉得,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是谁但我仍然不离不弃,陪你在等待中,慢慢变老。

电影中前段,一句“焉识快跑”喊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心痛,有谁会知道,喊出这句话的婉瑜承受了多少撕心裂肺的爱,多少不容易见到一面却又被迫分离的心碎,多少希望爱人平安的期盼。

当然,伴随着所有感情色彩冲击下的,还有无数观众脸颊上滚烫的泪水。

似乎,天意总爱弄人,等一次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见面的机会却被女儿丹丹亲手扼杀,第二次,*结束,平反回家等待他的却是妻子适宜;种种的意外,作为观众的我们来看,用该都会抱怨上帝怎么可以如此不成人之美的在别人生命的乐谱上添上如此儿戏的一个音符,使美好的乐曲破灭,悲剧收场。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笔,才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什么是矢志不渝的爱,才能让我们大彻大悟,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

在电影最后一幕,眼泪终于止不住地落下,在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火车站里,举着陆焉识的牌子,静静地等待中的两位老人„„繁华落尽,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慢慢便来。

焉识,你归来或不归来,我依旧等待;婉瑜,你记起或记不起,我永远守候。

《陆犯焉识》读后感 高一20班李佩文

据了解,书名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x犯XX”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

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死离别。她的笔姓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言到底。作品才用双线手法,一条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一天回归线则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苟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著作的那些片段让我想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其学历高的吓人,但究人品,又有多少事高尚的呢?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辟,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可笑的玩笑。

故事的最后,严歌苓用简短的篇幅就展现了一个无期的犯人被释放回家后,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儿子女儿之间的矛盾,一个个家庭闹剧跃然纸上。可是又多么触动人心。在这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才华。

观《归来》有感 高一(20)班周霁鸿

《归来》的原著是《陆犯焉迟》。它们基于同一个故事,但不同的侧重的叙述让它们彼此迥异却又精神相通。

故事中的男主角陆焉识见证并经历了这个国家近百年里的坚强与苦难、荣耀与辛酸、忍耐与折磨。可以说严歌苓通过写个人经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

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婚姻是失败的。最起码对于他们来说,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是失败的。焉识对婉喻没有爱,他毫无牵挂,只身去了美国,回来之后成了教授。然而因为他的政治背景,以及他那放荡张扬的个性,他被流放到青海。那单调乏味的劳改生活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场他自认为不幸的婚姻。终于,死亡的恐惧教给了他对生命足够的尊重与热爱;饥饿和寒冷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大漠的风沙吹散了他对事物的顽固;流逝的岁月磨去了他自以为是的外壳。这二十多年的磨难,对于焉识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在褪尽铅华后,又何尝不应感谢这场差点要了他命的政治运动?

他分清了爱与不爱,他明白了他对婉喻的爱。他所爱的婉喻对他的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最大的自由——爱得自由,爱得全心全意;活得自由,活得自由,活得彻彻底底。

终于,焉识获得了特赦,他重获了自由。然而,婉喻却在这意外的惊喜和儿女的压力下失去了她一直努力守护的记忆。她一直在等待着焉识的归来,直到他真的归来了,她却记不起他了,她忘却了那个她爱得彻骨的爱人,亦遗失了向往的爱情的美好。

这是对于焉识的惩罚,惩罚他的无知。他让一个女人苦等了他一辈子,现在,该他等待她的归来了。又或许,这是对于焉识的眷顾,又给了他一次纯粹的机会。给了他一个可以一心对婉喻好而不用对她解释自己这么多年的包袱的机会。失忆的婉喻不记得焉识,但她却一直没有忘记她一直等待的人。她还记得,她要找一个地方好好和她的焉识过日子。

在车站,婉喻一直在等待焉识的归来,孰不知他早已归来。影片的最后,焉识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陆焉识”三个大字。或许最后婉喻都没有认出他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焉识爱婉喻,不管用什么方式陪在她的身边,只要两个人能相爱,就足够了。

无处不在

高一20班 黄瑞瑶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正如陆焉识默默地守在冯婉瑜的身边。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文艺悲剧,因为空气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可是《归来》让我有种满足的感觉,因为陆焉识没有离开冯婉瑜的身边。

故事的一开头,便埋下了所有的伏笔,仔细想想才发现,一切的细节都是有用的,也埋下了悲情的基调。一张小小的对联纸,载满了陆焉识的希望。但他忘了他的女儿,同样也需要关爱。可是,血源是很神奇的,陆焉识的一句“我知道”,让他们父女和好如初。

二十年后相见头破血流,两个人想见却不能相聚,彼此高唤对方的名字,两个人哭着喊着,把观众都哭出眼泪了。

陆焉识为了失忆的冯婉瑜想起自己,亲自上阵弹琴。这一幕,我看到阳光点点洒在他的背后,充满思念的钢琴声。婉瑜侧耳倾听琴声,单旋律的《渔光曲》,在台阶上流淌。自己内心念念不忘的丈夫,一步一台阶都是深情。

被自己的妻子称为“同志”、“方同志”、“念信的同志”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念信的同志陆焉识为婉瑜一字一句地读出他在戈壁滩上的苦难岁月,然而笔触温和、语气平淡,将苦难化成新生的马驹和草滩的黄花,令人向往。到底是要多信任才可托付字里行间的情谊。

以上说的都是泪点,下面说一点开心的事来开心。

张嘉译饰演一位医生,刚想用“高大上”地拽一句法语专业医术用语,结果就被陆教授用迷人的发音纠正了,医生只能面带窘色,只能干笑。

扮演修钢琴的师傅,念信的同志,他入戏很深顺着婉瑜的思路演下去。你明知道他在演戏,但演的可爱真切,我会笑,却又感到点点辛酸。还有那一把汤勺,去东风炼钢厂“报仇”。以为他要打架,但因为仇家被抓走,于是把汤勺深深一藏,原谅了对方。使观众深深触动,人性的光芒无形,轻轻一动,便洒入人间。

不同的时代里,总是有令人感动的事发生,那是发自内心真诚感受,那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到最后的结尾,陆焉识举着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站在一旁陪着冯婉瑜,大风大雪从他们身边吹过,时间带走了外貌,却增加思念。“这样的结束还不如叫‘归不来’呢。”出电影院门口听到别人这么说。

我默默的笑了,回头看了看《归来》的巨大海报。心想,这样的结局不是很好吗? 正如到底有多喜欢一个人,才能以任何身份陪伴在她的身边?

第12篇:情感与理智

我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情绪化,有时候疯起来简直是另一个人似的。比较了解我的人会知道我是一个很理智的人。我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实,说真的,徘徊在情感与理智的边缘,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更倾向于哪一方。

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抉择问题,我由高一就想到现在,却一直没有很好的答案,或者问题本身根本就没有答案。选择情感,我怕会被现实的残酷所淹没;选择理智,我又怕我的情感世界会变成一片荒漠,成了一具毫无情感的行尸。于是,面对这类问题我往往犹豫不决,感到无所适从,因为这,很多事情处理得一塌糊涂。

我其实是一个很认真,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我喜欢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个人的时候。现在的我,对很多东西都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那些痛苦或欢乐的事,以为自己一生都不能忘记,可站在这里再仔细地看,才发现什么叫做“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当撼天烈焰的昨日逝去,或许今日只是变成了小溪流水,潺潺地流过了,浇熄了年少轻狂的昨日,或者冲淡了心如刀割的痛。回想起昨日,或许,只剩下了一笑,笑意脉脉中,相忘于江湖。

不过,有些东西却不同。“激情握在手里会化为灰烬,埋藏于心底却可以历久常新”,这句经典的说话道出了我的心声。当我将喜欢的东西埋于心底,却发现它不但没有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减,相反,那份情感更加真挚,如同陈年的佳酿,埋藏得越久越是芳香醇厚,或许,这叫做“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吧。原来,爱到深处竟是一种淡泊的宁静,一种悠然的致远。

高考逼近,以后就要各奔东西,一想到这我就有心酸的感觉,毕竟有很多喜欢的人和事啊!可现实就是现实,理智不容许我们多抱有一丝的情感。人们说高考残酷,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吧。真的很想快点高考完,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受太多理智的束缚,可我又怕,高考完意味要和家人分隔两地,自己的将来又是那么的无把握,家庭于我来说实在太重要,可是,理智又不容许我抱有幻想。

近这几年,那些堂兄、堂姐、表哥、表姐们都双双结婚生孩子,拜年的时候,个个都抱儿弄孙,把天真活泼的小孩放到地上爬来爬去,有些会走路的还成堆的围着要陪我玩。我一直很喜欢小孩,于是和他们玩了个够,累到我骨架都散,可是,一看到这情景,我竟然有很多说不出的感慨。高考完后会不会就好像他们那样,结婚、生孩子,时间一转眼就过,匆匆就去到60岁?我真的不敢想下去,生命真的太无把握,太渺茫,或许,也因为如此,所以生命才有挑战,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命运吧。

爱情于我来说太宝贵,两个人要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关键是要对对方有信心,双方都有共同的信念。有时我觉得爱情是一种信仰,可能是那种诚挚那种不容亵渎的情感吧,如果找不到那样的一位女子,我宁愿孤独终生。

处于我们这种年龄阶段是很容易喜欢一个人的,情感希望我们去尝试这不成熟的爱,可家庭、高考这些理智的东西不容我们涉足,在这种年龄展开的爱情只会也只能是不成熟的,过多的花时间、花心思去维持两人的关系,只会令自己变得局限,当你日后再跳出来看回这些的时候,或者一切是那么的清晰。

高考逼近,我们还是理智地去面对吧。高考完后,我们都将变得成熟,那时再去作重新的判断,不是要来得更清楚,更真切吗?

第13篇: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生词:

1.deficientadj.不足的, 不充份的, 有缺陷的2.prrietyn.适当, 正当, 得体

3.approbationn.认可, 嘉许4.rapturousadj.着迷的, 狂喜的n.着迷, 狂喜

5.propensityn.倾向, 习性6.inclinationn.倾向, 意愿, 倾斜度

7.agreeableadj.愉快的,和蔼可亲的,欣然同意的,一致的

8.thoughtfullyadv.体贴地,关心地

9、inheritancen继承的遗产

10、spoiltadj宠坏的

11、sensitiveadj易受伤害的

12、mistren女主人

13、advisableadj可取的,明智的

14、inseason当令,应时

15、makeafinefigure超群出众的

16、promisingadj很有前途的

17、horrifyv使震惊

18、excursionn短途旅行

19、outlivev比……经久

20、marryoff结婚

21、accusationn指控

22、marriageofconvenience利益婚姻

23、urgencyn紧要

24、drivingadj猛烈地

25、enquireafter问候

26、rescuern救助者

27、lockn一束长发

28、knowinglyadv会意地

29、dutifullyadv顺从地

30、fortnightn两星期

31、accurateadj准确的

32、croadj生气的,恼怒的

33、swallowv轻信

34、fixedlyadv专注地

35、reasonablyadv相当地

36、setone’shearton下定决心

37、correspondingn通信

38、agitatedadj紧张不安地,焦虑的

39、divorcen离婚

40、seducern 诱惑者

41、dueln决斗

42、beexpecting怀孕

43、narrowlyadv仔细地

44、fondadj慈爱的

45、soundreln恶棍,无赖

46、vicarn教区牧师

47、soreadj疼痛的

48、infectionn感染

49、domesticadj家庭生活的

50、routinen惯例,常规

51、awfuladj糟糕的

1、\"What a pity it is, Elinor, \" said Marianne, \"that Edward should have no taste for drawing.“真可惜呀,埃丽诺,”玛丽安说,“爱德华竟然不爱好绘画。”

2、\"No taste for drawing!\" replied Elinor, \"why should you think so? He does not draw himself, indeed, but he has great pleasure in seeing the performances of other people, and I aure you he is by no means deficient in natural taste, though he has not had opportunities of improving it.Had he ever been in the way of learning, I think he would have drawn very well.He distrusts his own judgment in such matters so much, that he is always unwilling to give his opinion on any picture; but he has an innate propriety and simplicity of taste, which in general direct him perfectly right.\"

“不爱好绘画?”埃丽诺答道。“你怎么能这样看?的确,他自己不画,可是他很喜欢看别人画。我敢向你担保,他决不缺乏天资,只不过是没有机会深造罢了。他要是一步步地学下来,我想会画得很出色的。他不大相信自己这方面的鉴赏力,总是不愿意对任何画儿发表意见。不过,他先天就有一种恰当而纯朴的鉴赏力,使他一般都很明断。”

3、\"I hope, Marianne, \" continued Elinor, \"you do not consider him as deficient in general taste.Indeed, I think I may say that you cannot, for your behaviour to him is perfectly cordial, and if THAT were your opinion, I am sure you could never be civil to him.\"

“玛丽安,”埃丽诺继续说道,“我希望你不要认为他缺乏一般的鉴赏力。其实,我也许应该说你不会有那种看法,因为你待他十分热诚。如果你真有那种看法的话,你肯定不会对他那么彬彬有礼。”

4、\"Did not you hear him complain of the rheumatism? and is not that the commonest infirmity of declining life?\"

“你没听他说有风湿病吗?难道这不是最常见的衰老症?”

5、\"Mamma, you are not doing me justice.I know very well that Colonel Brandon is not old enough to make his friends yet apprehensive of losing him in the course of nature.He may live twenty years longer.But thirty-fiv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atrimony.\"

“妈妈,你曲解了我的意思。我知道,布兰登上校还没老到使他的朋友们现在就担心会合乎自然地失去他,他可能再活二十年。但是到了三十五岁就不该考虑结婚。”

6、\"Perhaps, \" said Elinor, \"thirty-five and seventeen had better not have any thing to do with matrimony together.But if there should by any chance happen to be a woman who is single at seven and twenty, I should not think Colonel Brandon\'s being thirty-five any objection to his marrying HER.\"

“也许,”埃丽诺说道,“三十五岁和十七岁最好不要结成姻缘。不过,万一有个女人到了二十七岁还是独身,我看布兰登上校若是想要娶她为妻,三十五岁总不该成为障碍吧。”

7、\"A woman of seven and twenty, \" said Marianne, after pausing a moment, \"can never hope to feel or inspire affection again, and if her home be uncomfortable, or her fortune small, I can suppose that she might bring herself to submit to the offices of a nurse, for the sake of the provision and security of a wife.In his marrying such a woman therefore there would be nothing unsuitable.It would be a compact of convenience, and the world would be satisfied.In my eyes it would be no marriage at all, but that would be nothing.To me it would seem only a commercial exchange, in which each wished to be benefit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过了一会儿,玛丽安说道:“一个二十七岁的女人决不可能春心复萌,或者惹人动情。她若是家境不好,或者财产不多,认为做妻子可以不愁生计,并且生活得安稳些,说不定会甘愿去尽尽保姆的职责。因此,娶这样一个女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是一项实惠的协定,大家都感到称心如意。在我后来,这根本算不上婚姻,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对我来说,这似乎只是一种商品交换,双方都想损人利己。”

8、\"Well, then, I know who it is from, Colonel.And I hope she is well.\"

“噢,那么,我知道是谁寄来的了。上校,但愿她安然无恙。”

9、“My own lo is great, \" he continued, \"in being obliged to leave so agreeable a party; but I am the more concerned, as I fear my presence is neceary to gain your admittance at Whitwell.\"

“我们大家如此合得来,”上校接着说,“离开你们真是我的莫大损失。而使我感到更加不安的是:你们要进惠特韦尔,恐怕需要我亲自引见才行。”

10、\"But if you write a note to the housekeeper, Mr.Brandon, \" said Marianne, eagerly, \"will it not be sufficient?\"

“布兰登先生,你要是给女管家写个条子,”玛丽安性急地说道,“这还不行吗?”

11、\"We must go, \" said Sir John.--\"It shall not be put off when we are so near it.You cannot go to town till tomorrow, Brandon, that is all.\"

“我们一定要去,”约翰爵士说,“事到如今,不能推延啦。布兰登,你可以等到明天再进城,就这么定啦。”

12、\"I wish it could be so easily settled.But it is not in my power to delay my journey for one day!\"“我但愿能这么容易就定下来。可是我无权推迟行期,哪怕一天也不行!”

13、\"If you would but let us know what your busine is, \" said Mrs.Jennings, \"we might see whether it could be put off or not.\"

“你只要告诉我们你有什么事,”詹宁斯太太说,“我们也好评评能不能推迟。”

14、\"You would not be six hours later, \" said Willoughby, \"if you were to defer your journey till our return.\"

“你要是等到我们回来再进城,”威洛比说,“你顶多晚走六个小时。”

15、\"I cannot afford to lose ONE hour.\"

“我一个小时也耽搁不得。\"

16、Elinor then heard Willoughby say, in a low voice to Marianne,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cannot this trick for getting out of it.I would lay fifty guineas the letter was of his own writing.\"

这时,埃丽诺听见威洛比低声对玛丽安说:“有些人总是不肯与大伙儿一块玩乐。布兰登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敢肯定,他害怕感冒,于是就耍了这个金蝉脱壳之计。我愿拿五十个几尼打赌,那封信是他自己写的。”

17、\"I have no doubt of it, \" replied Marianne.

“对此我毫不怀疑,”玛丽安应道。

第14篇: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was the first Jane Austen published.Though she initially called it Elinor and Marianne, Austen jettisoned both the title and the epistolary mode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ut kept the eential theme: the neceity of finding a workable middle ground between paion and reason.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Dashwood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Whereas the former is a sensible, rational creature, her younger sister is wildly romantic--a characteristic that offers Austen plenty of scope for both satire and compaion.Commenting on Edward Ferrars, a potential suitor for Elinor\'s hand, Marianne admits that while she \"loves him tenderly,\" she finds him disappointing as a poible lover for her sister.

Soon however, Marianne meets a man who measures up to her ideal: Mr.Willoughby, a new neighbor.So swept away by paion is Marianne that her behavior begins to border on the scandalous.Then Willoughby abandons her; meanwhile, Elinor\'s growing affection for Edward suffers a check when he admits he is secretly engaged to a childhood sweetheart.How each of the sisters reacts to their romantic misfortunes, and the leons they draw before coming finally to the requisite happy ending forms the heart of the novel.Though Marianne\'s disregard for social conventions and willingne to consider the world well-lost for love may appeal to modern readers, it is Elinor whom Austen herself most evidently admired; a truly happy marriage, she shows us, exists only where sense and sensibility meet and mix in proper measure.《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第一次出版的。虽然她最初称它为 《Elinor and Marianne》但奥斯丁的标题和书信方式最初是书面的,但保持了基本的主题:找到激情与理性之间的一个可行的中间地带的必要性。故事围绕达什伍德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前者是明智的,理性的人,她的妹妹是疯狂的浪漫——一个提供的特性为讽刺、同情的奥斯丁许多范围。评论爱德华,对埃利诺的一个潜在的追求者,玛丽安承认,虽然她“爱他的温柔,”她认为他令人失望的是他妹妹的一个可能的情人。

但是很快,玛丽安遇到一个人达到她理想:威洛比先生,一个新的邻居。所以激动地冲到玛丽安她的行为开始的边界上的丑闻。然后威洛比放弃了她;与此同时,埃利诺对爱德华日益增长的感情经受了考验,他承认他秘密与童年的心上人。两个姐妹反应他们的浪漫的不幸,他们画终于在未来所需的快乐结局,形式新颖的心教训。虽然玛丽安无视社会公约,愿意考虑失去爱情的世界可以上诉到现代的读者是谁,埃莉诺奥斯丁自己最显然对;一个真正幸福的婚姻,她告诉我们,只有理性与感性满足,以适当的方式混合。

第15篇:《理智与情感》

看《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妇女的服装既无胸衣也无紧紧的束腰,没有裙箍、衬裙、层层包裹的衬衫,以及重叠的裙角,这些服饰更像日常穿着而不是晚会服饰。在华人导演李安导演的改编剧本《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里,恰到好处再现了这种优雅美丽的服饰风格。这部影片让我首次接触到了一个叫做简·奥斯汀的作家。

简·奥斯汀家境小康,生活圈子狭窄,没有救国救民的大理想,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一个女子心思缜密的思考,对于自身处境的思索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看重。这一切,都表现在她的文字里。她仅存的几部小说,大都围绕婚姻与爱情的题材。她说,她只是“写几户人家”而已。这样一位作家,是如此地优雅。

在《理智与情感》这部改编电影里,达希伍德家庭里的现任妻子以及三个女儿,由于当时的习惯,继承不了庄园主的财产,被前妻的儿子及儿媳赶出庄园,住在热情好客的詹宁斯夫妇乡下的房子里。大女儿埃莉诺与二女儿玛丽安在家境的突然转换之间,分别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埃莉诺爱上了嫂子芬妮的弟弟爱德华,两人还没来得及表明自己的心迹就被迫分开了。在詹宁斯夫妇乡下的房子里,埃莉诺从露西那里得知,爱德华五年前已有婚约,那位女子正是露西。埃莉诺这个坚强的女子努力压抑自己内心的悲痛,并帮助爱德华与露西两人完成了约定。

而妹妹玛丽安则与姐姐完全不同,这个热情的女子对在雨天的草

地上救过自己的英俊潇洒的韦勒比一见倾心,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 与韦勒比谈了一场忘了自我的爱情,后来以韦勒比的离开而告一段落。韦勒比当然不会告诉她,自己此行是为了与富家女结婚,来补偿被自己玷污并怀孕的伊莱扎。这个花花公子伤透了玛丽安。而一直追求玛丽安的布兰登上校,由于年纪稍大一直受玛丽安冷落,在布兰登雨中救回晕死过去的玛丽安,接过来玛丽安的母亲,倍加呵护受伤后的玛丽安时,终于如愿抱得美人归。

故事到这里,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然而埃莉诺的故事还没有完。露西移情别恋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埃莉诺多年的守候终于有了分晓。那人打马而来,单膝跪地,他说:“我的心,永远在你这里。”

故事进行到这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圆满温暖的结局。简·奥斯汀的这些以女性的角度展现出来的作品,为她带来了不少赞誉。人们认为她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假浪漫主义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其地位堪比莎士比亚。

在今天,仅凭一部《理智与情感》,撇开别人对她的高度评价,我自然不能深刻理解这位作家,然而我却不由自主爱上了她的风格。在她的那个时代,是英国摄政时期。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女人的衣裙撇开了多余的束缚,男人的鞋帽雅致干练,洛可可优雅风格的遗风在人们的衣着上悄然展现。那时的乡绅贵族,见面后怡怡然相互施礼,人们遵循着当时社会的风气,和谐静谧地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偶尔开个宴会,随意串个门,自在优雅。多雾的天气,又为这田园生活增添几分浪漫。

最后,我想,理智与情感这对矛盾体,打人类出生那天就已经存在了。我并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什么,我只能告诉自己,告诉大家,爱情面前,保持自我,不要遗失自我,这就够了。

第16篇:意象与情感

初四信息部文化常识整理

一.【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1.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2.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3.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4.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二.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古代诗词鉴赏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①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古代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②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二.二十四节气

1.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3.另一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4.详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夜间时辰:

一更 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 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语:“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四.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青少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 弱冠(男)——20岁

而立之年(男)——30岁

不惑之年(男)——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ã)之年——80~90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另外,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带字,老年人称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五.亲友间礼貌的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家兄、家弟、舍妹、舍姐;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令郎、令媛;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寒舍、舍下、草堂;

第17篇: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胡艳兵

题记:好久没有作文了,今天提笔写一篇《工作要有好心态做事要有好方法》的读后感就借用了这个题目———《理智与情感》。情感赋予生活以多彩,理智却顽固地校正生活中出现的偏离。成熟的理智要求每个人以一个好的心态去承认、面对、接受现实,仰起头来,阳光地展望明天。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岛》,也在此谨谢谢我所见到的及今后将见到的所有真诚的目光与温暖的笑容。

命运,这是一个较为沉重的哲学论题,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逃避的。古老的宿命式的命运之解如同魔咒使得无数的人做出了厌世继而遁世的抉择,事实证明这也是消极的、不健康的。真正能影响我们命运的在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就是我们的先辈——那些文化传承下来的和曾与我们一起共同生活过、接触过的人——的行为和思想。前辈给了我们一个群体认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无论对错,随着时代的前进它都会有局限性。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但不能选择出生,这就是命运无可逃避的因素之一。其二就是我们现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接触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同事、及公众媒体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这一点我们因生存的压力和有限的能力只有部分选择的权力,这就是命运无可逃避的因素之二。其三就是一个人已经面对了的种种经历。

先看看我们的先辈对我们的影响。每个人的出生是不可选择的,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但物质上的不公平却是绝对的。我们的心性多多少少都受到先辈的薰陶而养成,有时甚至留有很多因不认可先辈思想及行为而养成的绝对相反的品性(或好或坏),这就注定了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迥然异于旁人。这就要求一个人在后天的学习中工作中不断地以理智来纠正那些或左或右的行为或情感,珍惜珍重拥有的公平,正确正视物质上的不公平。一个人能一日三省己身,那先辈留下的只能是财富和烙印。其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其命运必定与这些一起共同生活的、接触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必定受其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因生存的压力和有限的能力只有部分选择的权力,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别人,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用真诚的目光与温暖的笑容去感动周围每个人以至于更多的人,尽量多些理智少些偏左偏右的情绪,我们会发现生活会有更多的乐趣,工作会更有成效。闲暇时我曾经跟朋友说工作上只要我能解决或帮得上的,尽管找我决不推辞。技术和能力只有在工作中用上了它才有价值。这些年我确实做到了,虽然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但内心真实地感到愉悦和满足,而且我发现工作中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帮助和友情,远胜过我的付出。

再来看看我们已经面对了的种种经历吧。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轨迹就如同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子运动轨迹。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多姿多彩,既有“红蓝紫”也有“黑灰白”。“树欲静而风不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外界的因素、自我的缺陷,常常导致每个人都会碰到难题和挫折,这时我们只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它承受它,因为只是生命本身散射性所决定的,只能把它当做锤炼我们意志和理智的一堂课。经历风浪日臻成熟的理智更能保证生命轨迹的直线性,要有勇气相信我们承受的“黑灰白”是一件真实的事。发生了的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陷于“黑灰白”所造成的心境——悲伤、抑郁。这种情感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振作起来才能保证生命的直线运动。

爱因斯坦说:“上帝决不掷骰子”,结果沃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却为实验所证实,这里我不想评价科学,但我觉得“测不准原理”却适用于生活。

平静地面对它承受它吧!阳光地展现我们的温暖笑容!

第18篇:理智与情感

~-5-23 字数:939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样,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他们高傲而自私,他们常陷于感情纠葛之中,以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曾经是多么幸福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种种描写这种纯真情感的词去形容他俩都不为过。可是我们要知道,世间有一种可以污染一切纯洁事物的东西叫“虚荣”,凯瑟琳怀着心中的高傲,嫁给了富有的艾加?林顿,嫁给了她对其并无爱意的艾加?林顿。说得更加坦白一些,美丽的凯瑟琳事实上嫁给的是金钱和地位。可怜的希斯克利夫,在他心中留下的是创伤、是仇恨。他想报复凯瑟琳可同时却依然深深爱着她。人,也许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吧!凯瑟琳放不下的是虚荣,希斯克利夫放不下的是仇恨。而他们都放不下的是对方。爱并憎恨着,这也许是我们无法了解的,而令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不惜一切地牺牲、伤害身边的所有人来报复对方。他们是这样的义无反顾,如同书名《呼啸山庄》那样呼啸着向前、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仇恨让我有些窒息。电视剧中常说,一个人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过,那他的这一生是可悲的。可我认为两个人如果爱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种地步,那他的人生更是凄凄惨惨、可悲可叹。我想人应该学着放手,学着忘记,学着淡然。忘记人生路上的所有伤痛,淡然生活中的一切不快。用一生的时间去憎恨、去保持虚荣,可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初的平静与安谧。在面临暗潮汹涌时,学着去放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相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一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错过了许多平静中的美丽。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充斥着仇恨与虚荣的阴影,让人精神都紧绷着,可在结尾部分作者却用了出乎意料的温和且纯洁透明的笔触。字里行间中弥漫着一种冷冷清清的凄美。你会发现平静得难能可贵:您回到画眉山庄的路上会经过教堂墓地,您可以看见靠近荒原的三个墓碑,中间凯瑟琳的已经旧了,被周围生长的杂草掩住了一半。一边是艾加?林顿的,另一边是希斯克利夫的新墓碑。如果您在那儿呆一会儿,看着在温暖夏日的空气里纷飞的昆虫,听着在草丛中喘息的柔风,您就会知道在静谧的泥土下,长眠的人在多么平静地安息。

炽热的爱会烧毁一个人的理智,平静而深沉的爱却让人回味永生。感点独特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流畅。(孙梅点评)

第19篇: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要谈的并非简.奥斯汀的名著《理智与情感》,而是在聆听了全国著名班主任——朱永春老师的讲座后得到的启示。反思中,我深觉我们教师其实要做好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正确穿梭于理智与情感间。

为何朱永春老师每回接到生源最差的班,当班主任,还要教两个班的数学、科学,这样的“霉运”与繁重下,他却能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不生气”的态度对待7-6=-1的孩子,能保持着不批作业却能在两三年后争得头名的成绩,这不得不说是奇迹!深思其原因,朱老师崇高的追求是其动力,是核心所在,正如他在获得2006年浙江省教育新闻人物时的感言——“我一直认为教师要有超越评价体系以上的追求,才能不为功利所羁绊,才能触摸到教育的本质,才能使我们的原本养家糊口的职业升华为事业,让灵魂进入自由的境界,幸福就离你不再遥远。”而更令人佩服的是朱老师在困顿、焦灼、不平衡中始终保有的理智。这样的理智往往是整天奔波于忙碌、烦恼无奈于问题生、学困生的我们所缺乏的。生物课时,面对学生因纠缠“变态”这一词而闹哄哄的课堂,你会怎么做?大发雷霆?高压控制?朱老师却可以在清醒理智地思考后,将其作为“教育孩子改变学业状况,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契机,会选择跟着学生笑,继而把脱缰的野马拉回到思考的轨迹上。这需要何等的智慧!

回忆笔者的教学生涯,看到几个品德不良、成绩不好的孩子又是老方一帖,往往会觉得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样想来,如此情绪化、感性的我又怎会理智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呢?可我们往往就这样被情绪左右着自己的判断、行为。想起校长上周五在谈起教育问题时说的一句话——教师的工作注定是陪伴一群不完善的人经历一个不完善的过程。所以,我想,越有令你心痛、生气之事,我们就越要冷静理智,惟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发过的火、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覆水难收的。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去帮助孩子,而非责备、惩罚孩子,也非每天制造坏情绪给自己或跟孩子!引用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在《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谈到最佳师表的论述:“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部队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

想起前段时间班里在军训后让孩子写作文引起的事。孩子们互看作文推荐时,一位孩子推荐了丁丁的作文,我一看,确实较之他以前的作文,有进步。就拿来给孩子看起来,可刚读了一些,有些孩子底下就议论起来——“这篇文章是抄的!”我越读到后面这样的声音越多越响。继而又有孩子已经拿着《人自然社会》书翻到《军训》这篇文章给我,我一看,真的,几乎一字不落。接下去,又有孩子告小状——“老师,波波的也是抄的!”抄袭!这种现象我说了多少遍!为什么还这样!明明经历过的事,为什么还是不写,要抄„„我当时头脑中几乎装满了气愤。但我也瞥见了早已把头埋得低低的丁丁、波波,如果此时的我也加入到批评的行列,以后这两孩子怎样在同学面前抬头,怎样唤回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此时朱永春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不生气”这九个字让我找回了理智,我平静了一会儿,说:“孩子们,能够抄下来,说明他们肯定已经读过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能登在书上,肯定是一篇佳作,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它好在哪里。”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了写作方法上,缓解了不良情绪的蔓延。课后,我再把两个孩子叫来,与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分析抄作文的利与弊,同时也跟他们许下约定:以后回家时作文写不出来了,就打电话问问老师。切忌抄写。其实再生气的事只要站在帮助孩子的立场上,我们的情绪就不会真的有发作、发泄的时刻,因为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即是帮助孩子、服务于孩子。

若仅有理智,而没有一份对教育深切的执着、热爱之情,没有一份对孩子的关爱之心,那这样的教育是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朱永春教师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我的讲台下只有两种人:学业优秀的学生都是天才;学业落后的是天才的父母。这样的学生观、这样的教育观,需要多大的胸怀,多大的教育热情!再来聆听改变朱永春老师儿时学习的、出自他的一位代课老师的一句话——“瞧这个孩子,是我们班上最最聪明的!”代课老师摸着头皮的一句安慰话、鼓励话拉回了一个后进生,鞭策着这个后进生不断努力,最终成为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孩子。只一个亲昵的举动,只一句鼓励的话,爱的种子便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了,而其“核变”出的力量是无穷的!爱能改变一切!孩子就是孩子,他是会犯错!还会不断犯同样的错!对于这样的反反复复,我们很头痛,但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强烈的上进心的,就如呱呱坠地后的他们什么都想听,什么都想知道,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我相信此时的他们比我们更头痛,更后悔:“为

什么我老是改不掉!为什么我总要走老路!我什么时候才会改变!”而改变亦是痛苦的,老师们都深知:形成一个好习惯需要重复做23天,而改变一个坏习惯,则要坚持67天。所有这样的反反复复是正常的,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改变,改变自己一个微乎其微的习惯又是何等得难?所以一切都是合理的。为人师者,便是在此时给孩子改变的力量,给孩子改变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的情!

人,都是在不断认识、改变自己的路上走着,而对于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我们亦要合理、适宜地付出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理智,足够的情感。我相信我们获得的将是无价的幸福!

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教育集团 沈小臻

2011年4月

第20篇:情感与理智

情感与理智

——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杭州第二中学

陈欢

这个标题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确实符合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是表达情感最为浓郁的一种文学样式,平常我们尽可以用最自我、最细腻的方式面对它,只求一声叹息、一次击案抑或一个莞尔,然而面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在情感之外,寻求理智的帮助,争取既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又能通过理智的分析,获得宝贵的分数。

所谓理智,这里指的是方法。要准确地解读一首诗,获得试卷上一个较高的分数,除需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外,懂一点方法恐怕是必须的。下面就以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为例,略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一)知人论世,结合标题、注解把握诗旨

除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外,中学生对试题涉及的大多数诗人的生平并不了解;即便如此,只要理解该诗可以不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那么高考试卷就不会选择作注,这一方面是控制试卷总文字量和考生阅读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担心因此误导考生胡乱联系。所以,但凡诗歌之下出现注解,那我们通常就可以认定此注有助于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一般说来,试卷中的注包括两类内容:一是诗歌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到理解的难懂字词;二是作者创作此诗时的个人及时代背景,而这背景又和诗歌抒发的情志密切相关。因此,一旦试题中诗歌之下出现了注,就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以免放走一把命题者提供的打开试题之门的钥匙。

以08浙江卷为例,注解提供了“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一注,这一内容和回答第二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就有直接的联系,答案中“谪官的愁思”“宦海沉浮的厌倦”都需联系此注得出。07福建卷第一问“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08全国卷Ⅱ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也都必须联系注解内容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二)粗略翻译,化为散文,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除读注以外,将诗歌译成散文也是很好的读诗方法,这个过程能促使我们不忽略诗歌所表现的任何微小细节。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翻译文言文那样强调字字落实,而是只需译出大意即可。当我们从文字层面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诗歌内容时,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以08全国卷Ⅱ《春日即事》为例,这首七言绝句即使翻译出来也不失其美质。“绵绵春雨就像一张细密的巨大的丝网,笼罩着世间万物,是想要网住这易逝之春吗?细雨之下,满地落英缤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了。有谁会到我这被黜之人的冷落之地来呢?鸟儿在暮色中正纷纷归巢,我也把柴门关上吧。”通过诗歌到小散文的粗略转化,结合注解中提供的诗人被免职的个人境遇,诗人所具有的失意的寂寞情怀我们便完全可以体会到了。

(三)品意象之味,入诗歌之境,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意象乃有意味之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物象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意味,如柳(别情、送别)、雁(乡思、信使)、云(漂泊、游子)、竹(虚心、高风亮节)、菊(淡泊、清高)等,读诗时要善于抓住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春日即事》中,丝丝小雨和狼藉落花传达的是绵绵愁绪和伤感情怀,加之黄昏时间,车马冷落,整首诗成功营造了凄凉冷落之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被免职后失意寂寞的情怀。再如07福建卷《武夷山中》一诗,水边独立之青峰,雨后空旷寂寥的天地,意象隐蓄清新孤傲之气;另一意象“梅花”则以其雪中绽放、香远益清的形象历来为古典诗词中高洁、孤傲的代名词,谢枋得以“修得到”与“梅花”相连,表明了其以梅格自期的志向。所以,要很好对地领会《武夷山中》一诗作者所表达孤傲寥落的情怀,是离不开对诗中意象准确的解读的。

(四)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辨清景情关系是走进诗人内心的台阶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其实应该说具有画意诗情更妥当。画意表明诗中有景堪入画,而诗情则往往和画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鉴赏诗歌谈到景情关系时

1 常说的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几种表述虽然谈的都是情、景之间关系,但彼此之间存有明显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触景生情有先后关系,写景句在先,抒情句在后,诗人因景而触发某种情怀;借景抒情的特点是从诗歌字面上看,有写景句而无抒情句,诗人之情依托景来表达;融情于景属景中有情,所以多和借景抒情相连;而情景交融则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两种情况,因此经常可以在诗词鉴赏中看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连缀表述的形式。鉴于优秀的古典诗歌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的特点,考查情景关系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频现的考点之一。

如《日暮倚杖水边》中首联“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就是触景生情,诗人倚杖水边,瑟瑟西风吹起,摇落一地黄叶,眼前的萧瑟之景激起羁旅之客乱如丝的愁绪。而《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空旷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属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若再联系“几生修得到梅花”这句抒情,则这两句诗在抒情手法上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名称各异、九九归一,艺术手法分析体现读诗“理智”

最能体现考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大概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了,它要求我们不仅能依靠情感直觉鉴别诗的好坏,还要能理智地通过分析指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高考历年来都把诗歌的艺术手法作为考查重点是有其充分理由的。虽然各省市高考试卷上对此考点的表述各种各样,如艺术手法、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写法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智分析,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诗歌中常见的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赋、比、兴,修辞,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用典,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高低、远近、上下、动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结合)、象征、先抑(扬)后扬(抑)等等手法。

如09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一诗就涉及到对正、侧面描写、多角度描绘(视觉和听觉)及衬托手法的考查,而07福建卷和08浙江卷则都涉及到对抒情手法的考查。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学智慧;一个人对诗的品味能力的高下展现出的则是其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高考多年来坚持把古诗鉴赏作为热点试题来设定,也可谓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面对以试题形式呈现的诗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在情感上与诗之灵魂相通,还需在情感之外依托方法,理智地寻求诗歌的正解,达到鉴赏和得分的完美统一。

附: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 (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②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寂寥落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2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

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方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通讯地址:杭州东信大道76号杭州第二中学162信箱陈欢

邮编:310053

《归来与情感影评范文.doc》
归来与情感影评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