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2022-12-2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古诗文教学案例分析

经验总结

不行春风,难得春雨

------高中古诗文教学经验总结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王春光

自2007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以来,我们黑龙江省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这一版本的教材最大特点是古诗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必修1至必修5,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与古诗文相关,而且在选修的部分中还有《古代诗歌和散文鉴赏》;同时,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试卷中古诗文所占有的分值高达36分,其实学好古诗文提升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分值何止是三十几分。而学生对古诗文有明显的厌学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语文学科的成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木板效应‛,学生们不愿意学习古诗文,其后果可以想象,是十分严重的。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我做出了认真地研究和反思,我认为原因有多个方面:

(一) 客观原因

1. 年代的跨度太大,古诗文与‚九零后‛有‚代沟‛。

古诗文产生的年代已经远去,古诗文中的语言对学生来讲,很是生涩难懂,如必修2中《离骚》,必修5中《逍遥游》,选修中《狱中杂记》等等。虽然说《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源头,但在学生看来没有丝毫的‚浪漫‛可 1

言,只是感觉晦涩难解,读起来又佶屈聱牙,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学习东坡居士的千古美文《赤壁赋》时,学生们不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有何羡乎‛是什么意思,不是震撼于作者虽遭贬谪却乐观、疏放的人生态度,不是叹服于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豁达与淡泊,而是抱怨‚深更半夜干嘛不睡觉,‘夜游’么‛。‚自己睡不着,竟扰得千年之后的人也不得安生(课文要求全篇背诵)‛,听后让人啼笑皆非。

2. 传统文化受到时下流行文化的冲击,淡出了学生的视线。

古诗文从属于传统文化,对九零后的学生而言,除了有时代的隔阂,更重要的问题是受到时下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不愿意诵读古诗文,却对穿越小说,玄幻小说,校园小说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这里有离奇的情节,有缠绵的爱情,而且故事通俗易懂,短时间即可看完,‚效率‛极高;学生不愿意去辨析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不清楚‚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中,为何明明写着‚三岁‛却要译成‚多年‛,不明白‚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君子‛非‚君子‛,而是‚将帅‛,‚小人‛非‚小人‛,而是‚士兵‛ 的玄妙,却能把‚雷人‛‚白骨精‛‚酷‛‚炫‛新词新语常挂嘴边,自称为‚新新人类‛。

(二)主观原因

1.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畏难情绪。

学生认为古诗词,尤其是文言文太难背诵,耗时长,费力多,且好遗忘。比如前面提到的《离骚》,好多学生背了又背,但效果不佳。以至于一提到古诗词就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

2.一心高考,学生的功利性太强。

相当数量的学生很实际,也很功利,他们学习古诗文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很‚势力‛、浮躁,除了高考的指定背诵篇目,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甚至断章取义,只背片段或几句‚名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不仅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后,我做了下面几方面尝试,效果不错。

1.突破传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课堂教学乃教学活动之本,向课堂要质量,借课堂教学来改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怠惰状态是从教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设臵,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汉魏长诗《孔雀东南飞》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江涛的歌曲《孔雀东南飞》,动听的歌词,再配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鲜活的生命力。在教授《鸿门宴》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flash《霸王别姬》,其中朗朗上口的歌词,歌者粗犷的嗓音,凄美而悲壮的画面都彻底的‚雷‛到了学生,我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力能扛鼎,望见始皇出语不凡,‚彼可取而代之‛,何等的骄傲与气魄,随后在巨鹿之战中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神话,但是何原因导致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让我们在《鸿门宴》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学习文本,探究项羽的形象性格及最终失败的原因。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

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确实如此,通过激趣的方法,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2.开展晨读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学习古诗文而言是传统而不失生命力的好方法。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每天运用早自习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诵读古诗文,学生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在诵读中识记,在诵读中感悟,我坚信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意境、智慧将像甘泉一样沁入学生的心中,渗入生命深处成为人生中精华与瑰宝。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这一学科的复杂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看课堂,只学书本是远远不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此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了图书馆、书店,在家中上网查找资料,和家人诵读诗文,这样学生们带着古诗文的内容走进生活去观赏自然文物景观,去感悟‚秋水长天‛的廓远,去体悟‚清泉石上‛的意境,使学生走出课堂,形成了广泛地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到生活与古诗文学习的息息相关。

3.注重古诗歌鉴赏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

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向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硬性地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纸上谈兵,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吸取养分,写作是放射能量。阅读是一种沟通,前人的思想与行动,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阅读也是一种明悟,学习古诗文让学生们明悟:面对多彩的人生既应如诗仙李白一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也应有诗佛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坦然,阅读让学生借助古诗文既领悟古人的智慧,又将他们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解决学生

‚做人难,作文更难‛的学习现状。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去发掘里面无尽的宝藏,进而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古诗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4.举办诗文朗诵会。

在学生对古诗文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我捕捉到学生们的‚好战‛‚好胜‛心理,先是在班内组织古诗文朗诵会,随后在班级之间举行‚对决‛,较高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随之活动的形式也不拘一格,不断地推陈出新,同学们有的积极搜找伴奏带,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载歌载舞,甚至将古诗词改编成有情节,有内容的舞台剧,如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同学们以诗会友,或朗诵、或弹唱、或舞蹈,各显其能,互相 学习,既深入地理解了古诗文的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一直很欣赏‚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这句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只要用心研究并付诸行动,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行春风,难得春雨‛,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炽热的爱心,昂扬的进取精神去迎接教育事业的别样春天。

推荐第2篇: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组:姜梅

一、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2)班的学生。高二(2)班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太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表现很好。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为高中语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宾语补足语。对于该内容学生半知半解,加上语法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学生对此内容有排斥畏难心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弄清楚宾语补足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和用法。2.宾语补足语的认知与掌握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归纳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随堂进行小组指导,一方面参与学生的讨论,更给学生以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通过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学生的作文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协作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内化而形成学习成果,并将其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所以,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

呈现(认知)——辨识(发现与探究)——归纳(分类梳理)——巩固(学以致用)

Ⅰ.从教材例句入手,从认知到理解过渡

1.认知——辩识

简短地对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交代之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学过的带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使学生初步认知宾语补足语的形式和结构。这一步的关键是鼓励同学们感知和发现,而不是直接告之答案。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

So to their surprise the three countries found themselves united.

They were going to get Ireland connected to the other three.

I raised my voice to make myself heard.

2.辩识——拓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导式地列出其他常接宾语补足语的动词:

have, get, make, leave等带有“致使”含义的动词。

see, hear, watch, feel, think, find, notice, observe等表示感觉和心理状态的动词。

like, want, wish, order等表示“希望”、“要求”等含义的动词。

3.拓展——理解

再以口头或笔头翻译的形式,给出学生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推动其学习认知、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He painted the wall white.

They named their daughter Mary.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Don’t leave me behind.

She smelt something burning and saw some smoke rising

Yesterday she had her wallet stolen when she was doing shopping.

If I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I’ll get you informed.When I came into the claroom, I found it cleaned.

4.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以往学过的一些有关其它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出“with+宾语+补语”的结构,运用知识迁移,拓宽思路,总结规律。

这时,我认为用Power point显示给学生含有with 符合宾语的句子效果更好。因为其步骤能够分层次体现出来。在放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不清楚,还能达到启发或引导的作用。

I went out with the window open.(形容词作宾补)

He was working there with only a shirt on.(副词作宾补) She said good-bye with tears in her eyes.(介词短语作宾补) With nothing to do, I went out for a walk.(不定式作宾补) With all the work finished, they hurried back home for lunch.(过去分词作宾补)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we can see that it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现在分词作宾补)

Ⅱ.注重语法意义的练习,专项巩固

经过总结规律,学生已明白并基本会灵活运用这一语法知识,我便创设了四个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子层面的操练:

1.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 hair is long?

2.Your bicycle is brok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National Day is coming.You have no time to arrange your trip to Shanghai.What can you do?

4.You had many photos taken when you were in Europe.But you can’t still show them to your friends now, why?

口头的操练完成,便可以笔头的形式强化: 1.当我到家时,我发现窗户打破了。 2.昨天我把房间清扫干净了。 3.我看见那个孩子让人打了。 4.星期天我得让人把电脑修一下。 5.他将给女儿做一次X光透视。 6.他到家时,发现门被锁了。 Ⅲ.注重语用层面的练习,灵活运用

此时,我便指导学生造句或语篇接龙,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真实交际和语篇层面的运用。(Make up a story, using as many past participles as poible.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is as follows:) A: One day, Mr.and Mrs.Smith came back home from work very late.When they entered their house,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B: The city found itself flooded over a night.So many terrified people were walking on the water-covered road.They found a frightened girl near a pub, trembling.All the drivers found their car engines„.C: „

六.评价与反思:

这节语法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宾语补足语的用法,重点是过去分词作宾补的用法。还拓展了with 复合结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学习,感知,探究的角度去操作,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完整,流畅。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语法课,较有创意。

在课堂上,摆脱了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扮演语法讲解者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语境感知语言,发现规律,鼓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运用语言,使学生对语法意义,功能和运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另外,在设计教学时,不仅关注单句层面上练习和应用,而且注意到语篇层面上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我将为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推荐第3篇:高中体育课“跨栏”教学案例分析

在一堂高一男生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了学生第一次跨栏。我先利用图片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并做模仿练习。不过栏练习时,他们都做得很好,但是,学生一到过栏就不行了,都是跑到栏前停下,不敢跨。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做有点难度的单杠、双杠动作、不敢跳高、跳山羊、横箱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对动作要领没掌握、对自己没信心。如何消除恐惧的心理呢?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片断

我让学生观看在课前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教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实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

学习跨栏的动作,跨栏跑的关键是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学生必须基本掌握这两项技术,又如何才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好技术呢?我采用了两大方法。一是安全措施,二是做比较,增强自信心。

(一)安全措施:学生之所以不敢跨是因为怕有危险,怕受伤,所以做好安全措施是关键。首先我提出把栏放到最低,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更安全。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

(二)做比较,增强自信心。即时做了安全措施,也还是不敢跨,是因为没人带头,没人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的勇气。我就自己带头示范,“勇气不是说的,而是要体现给人看的”我就这么告诉他们。于是,我就做了示范动作,效果不错。高个子的男生也跟着带头跨了。有了第一个,就有第

二、第三……

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趣)。

二、反思

通过跨栏的教与学,我进行了反思: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所用器材。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推荐第4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及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及案例分析

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往来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交际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开始提倡学习英语要注重听说,叫做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

“听”是一种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说”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过程,没有足够的输入,则难以输出(No inputting, no outputting)。所以,有人甚至说“听是学习外语的尖兵”。尤其在这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耳听八方”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透视课堂,发现了听说教学中诸多的问题,也逐步地改进、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十几年,学校培养了太多的“聋子英语”学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我们用了多年的时间在扭转着这种局面。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课程标准对听的技能提出了六到九级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功能意念教学的思想。目前,我们的听力教学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领导重视,多数学校在课时上有所保证(一周一节)。其次是教师们开始重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听力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应的听力理解能力。最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等。从而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在强调开始改进听力教学的前几年,我们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

(1)缺少课时,训练星星点点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紧,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听力课,教师只能随堂听听课本内容或单元后的听力练习题。这种星星点点的分散训练,缺乏系统性,有时留于形式。

(2)课上教师随意删减听力教学时间

教师和学生常常认为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听力训练浪费时间,考试不计入总分,不实惠。所以课上可以随意取消这项内容。

(3)忽视听力基本功训练 有些学校教师上听力课,可往往忽视基础年级的听力基本功训练,对听力能力弱的学生,没有强化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语流节奏等训练,却不断让学生做听力测试题,以听力测试代替了听力训练。而且,将很生活化的听力材料抽去了情景,抛开了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剩下的是语言点。

(4)缺少营造英语学习环境的意识

我们中国人在中国学习英语,想在听说上有所突破,一个先天不足就是没有天然的英语环境,这就是很多人相信“出国一个月速成”的道理。那么,我们缺少“人造”英语的意识。对有声音像设备利用不够,仅靠教师的课堂用语练听力是远远不够的。

(5)训练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

曾在多媒体不像现在这样普遍的时候,多数教师只用录音机反复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在纸张上做题、上交。教师甚至不用讲话,完成了机器的操作工任务。后来,听中的活动就是先听录音,然后教师通过口头、黑板、屏幕提问一系列的问题, 或完成书上的练习。这样,教师教得兴趣不高,学生更是失去听的兴趣,甚至产生对听的心理障碍。

二、听力教学中的关键点

我们可以通过母语的学习体会,得出语言学习中掌握听与说技能的重要性。不论在何种场合,能听懂他人、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听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1)听的教学目的

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听是以理解为主的技能。

(2)听的基本技能

抓住关键词;听并执行指示语;听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下文内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判断语段的深层含义;排除口音、背景音等因素的干扰。

(3)听的材料选择原则

真实语境中的话语;与学生水平相当;多种口音的材料。 (4)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角色

提供材料、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评价。

教师抓住听力教学的关键点,理解其含义,付诸于实践,才能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片段分析

片段1 课题:Unit 6 Good manners (人教版) 适合年级:高一年级(上学期)

任务:让学生在“听”中体验道歉与被道歉的经历。

T: Please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me: apologize, apology, fault, manner, forgive Ss: (Reading after the T) T: “apologize” is a verb.The phrase about it we often use is “apologize to sb.for sth.” or “apologize sth.to sb.”.The Chinese meaning is“为某事向某人道歉”。

Let\'s listen to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do the exercise on the text book (filling the blanks).Ss: (Listening, then answer Questions 2 and 3 together) “Oh, I\'m sorry.” “That\'s OK.”

T: Oh, we only fill two out of six blanks.We need to listen to it again since it is difficult for you.Then fill in the rest blanks.S1: The answer of Blank 2 is “Losing the bike.”

T: That\'s right.Thank you.What about other questions? Let\'s listen to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once more.Ss: (All write down the answers on the text books.) T: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while checking up all your answers.教学片段1分析:

节选的这一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在进行听力之前,强调语言知识对听力的影响,所以,进行了词汇、短语的教学安排,有的教师也涉及一些语法项目的讲解与训练。之后,进入听录音阶段。这是一种“自下而上”(the bottom-up approach)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大多数教师习惯使用而且觉得放心的模式。

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遇到困难,不惜反复听三遍,教师敢于花费这样的输入时间,也是一个进步。

新问题:

通过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我们肯定了优点,同时也发现新的问题需要教师思考:

(1)这样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效果到底如何?

(2)学生听力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仅是听的遍数不够吗? (3)对有难度的部分段落有过度重复的现象。 (4)学生听的兴趣、情感在哪里? 教学片段2:

课题:Book 4 Module 3 Reading and vocabulary (外研版) 适合年级:高一年级(下学期)

任务:听课文,捕捉课文信息,了解其大意,激发听的兴趣。 Pre-listening T: Please close your text books and listen to the text.Before listening, look at the blackboard and see the information on it.The question i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ape?”

( Blackboard: 1.Communication 2.Body language 3.Transportation 4.Greetings 5.Future life ) (由于在前面的课时中,学生已经接触了Body language的话题,这里没有过多的热身 ) While-listening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ext from beginning to the end.Ss: ( All listening ) T: Who can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 S1:“Future life” is not mentioned.T: Good answer.Thank you.What else, other students? Ss: Transportation.T: You are so great.And what is the text about? Ss: It\'s about body languages.T: Sorry, it\'s partly right, but not very exactly.It\'s about how people talk when introduced to strangers.S1: Greetings.S2: Greetings around the world.T: Exactly.It\'s about the greet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Let\'s 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ell us the main idea of it.Ss: Listen to Para.1.T: 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S3: “Learned” body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different cultures.T: Good.Let\'s listen to Para.2 and say what it tells us.Ss: (Listening) „„

(以下均按照第一段方式处理每段课文,故不赘写) Post-listening T: Listen to the whole text again and do Practice 2 (True of false questions on the text book).Ss:„„

教学片段 2 分析:

本片段是教师常用的方式,利用课文做听力训练。特点:

(1)将听力教学环节分为Pre-listening(听前),While-listening(听中),Post-listening(听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听力任务。

(2)在听中阶段,采用了“自上而下”(the top-down approach)模式进行,这种模式强调有关话题的信息获取与理解,激发学生听力的兴趣。

(3)用“总--分--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听力处理,有利于化解难点,增强学生信心。

新问题: (1)提问学方式单一 在听的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全部是回答本段main idea, 没有其他问题。

(2)缺少对材料的预测。

(3)不是所有课文都可用来做听力训练材料的。

四、灵活运用听力教学策略

有人说,听力在高考中不计入总分,教师白教了、学生白学了,以后就cancel (取消)算了。其实,我们都没有白教和白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决定“听、说、读、写”的协调作战方式,才能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规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不能说没有听力教学的“隐性”作用。因此,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变换,英语听力教学不能扔。我们在听力教学中体现“6C模式”要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听力教学的教学策略。

(1)听力预测不可少

有些教师由于时间紧,就把Pre-listening 部分省略,或用一句话代替。其实,听前的活动对后面的一系列听力活动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没有必要的预测、铺垫,就激不起听的兴趣;没有必要的铺垫,就不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没有必要的铺垫,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就不能进入听的状态,自然会影响听的效果。

(2)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平时的随堂5-10分钟的训练属分散训练,优点是及时消除学生的疲劳。但是,“听力”是专门技能训练,仅靠分散训练远远达不到目的。只有集中进行听的训练(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学生易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易于进入听的状态。教师也可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指导。还可根据学生不同困难予以具体帮助,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由分散到集中,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3)精与泛相结合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6C模式”中的“精·泛相结合”的思想。精听是我们教师常常使用的方法,教师们教学也习惯于“精”,把听力材料上的重点词、短语和句子都要求听清、记住,在理解上,学生能回答更细节问题。但是,“泛听”在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泛听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听”的兴趣,有利于增加语言的输入量。例如,对有些听力材料的处理,仅要求听后了解大意,抓住主题、说话者态度即可。“泛听”还可以营造“听”的氛围。如:在课前、课间等零散时间里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听英文歌曲、听英文故事(English stories)、听“一周要闻(News this week)”等等,这样,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环境,这些不但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反而能调整学生的心态,增强其成就感。

(4)听与说紧相连

英语教学中,听与说是不分家的。但是,听是说的前提,先会听,再会说,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输出的同时,又进入了输入,即:listening→speaking→listening,构成了小的循环。

总之,通过课堂观察、研训活动研讨、示范课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在听力教学中灵活运用听力教学策略,能大大提高听力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第5篇:高中美术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1:高中美术教案__人教版_(样本参考) 教案样本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设计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 示以及视屏解说,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播放一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宣传片,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

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 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

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 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 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活动设计:分组进行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占地面积大,纳入了真山真水,追求宏大的气派。

占地面积小,风格素雅,装饰精巧,注重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建筑设计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处处显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处处营造恬静、安详、舒适的自然氛围。

雕梁画柱、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显示古代帝王的纵情享乐自私心理 因地制宜,仿效自然,移天缩地,有限的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丰富的风景。

园林 特点: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接下来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视屏,并提问同学们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课堂总结:园林的历史发展;

中国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点;

园林特点;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园林的发展史以及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课题:《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说课稿

二、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陶器和瓷器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关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的特点便于理解,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生对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与理解。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的专业性强。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艺术成就很困难。教师要抓住不同时期的重点作品展开教学,注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点,使学生学会方法,以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地分析其他相关作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艺术成就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技能目标:学会从造型与装饰结合的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古代陶器与瓷器》是人教版高中美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三课内容,共一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说一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工艺美术鉴赏课,主要是对陶器与瓷器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工艺美术史上对陶与瓷作全面的了解。陶瓷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它要求以简洁、朴实、明了的外型及图案,强烈的视觉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以大量的陶器与瓷器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结合图片、多媒体、幻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从陶瓷的应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到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审美创造的认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让学生在对美的玩味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陶与瓷之间的区别;并培养学生鉴赏陶瓷艺术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具体鉴赏陶瓷的教学情境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及难点

因为陶瓷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陶瓷的艺术造型与设计。

同时由于学生起步水平不同,观摩生活的感受不一样,所以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鉴赏名瓷作品。

二、教法设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学习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身心

特点,遵循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目标教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和观赏实物,基本掌握

陶器与瓷器的形成、并对其艺术特点有比较完整的把握。

2、情景教学法:设置不同情景,利用游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

景中。

3、注重个性教学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教学

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个性色彩,设置不同的难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留下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4、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

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生对话,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我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运用独特的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法。

1、游戏: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等教学工具,分组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制陶瓷的魅力所在,为此课学习内容作铺垫。

设计依据:提高娱乐身心,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增加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答辩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景中。

(二)新课教学

※ 陶瓷的艺术造型与设计(重点)。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在下列问题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生

生对话。

1、设疑:①古代陶器与瓷器有哪些区别?②如何鉴别四大名窑?

设计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在阅读中了解陶器与瓷

器的异同点。

2、释疑:①生生对话,学生相互间交流学习的成果;②师生对

话,在生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诠释。

3、探究:结合图片、幻灯、多媒体,分组探讨,找出课本中有

代表性的作品,并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设计依据: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想象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克服个别学生在游戏答辩时害怕的心理;充分发挥组长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讨、自我控制的能力。

4、释疑: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和归纳作品的

类别。

设计依据:使学生了解陶与瓷的美术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对

比、建立完整的鉴赏理念,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以此突出重点。

※名瓷鉴赏的标准(难点)

1、思维拓展:设置不同难度,学生自选练习。

设计依据:①让学生仔细观察名瓷,并认真作好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名瓷鉴赏标准。

a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b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c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d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断。

2、鉴赏小试: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及收藏实物;②学生分组合作观赏,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对陶瓷的认识、鉴赏。

设计依据:在上一环节对名瓷一一认识的基础上的再认识;通过师生对话互评,让学生懂得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从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3、个性表达。

出示问题:

同学们,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们睁开发现的慧眼,说说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瓷器,它美在哪里?

设计依据:课程是生活。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小结反思:通过学习陶器与瓷器的知识,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泥土的生命,而且还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并在师生互动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反思,促进了教学相长。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一、陶瓷的艺术造型与设计

设问:①古代陶器与瓷器有哪些区别?

②如何鉴别四大名窑?

二、名瓷的鉴赏标准

a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b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c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d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断。

(四)板书设计

设计依据:根据授课重点、难点要求,通过醒目、简洁的文字板书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课后拓展

(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陶瓷艺术品。谈一谈,你最喜欢或者最为关注的一件陶瓷艺术品,同时说出你喜欢、关注的理由。如果在鉴赏时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交流时一并提出来。 2.学生分小组鉴赏、讨论,交流自己喜欢、关注的陶瓷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同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每一小组组长代表本组交流鉴赏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汇报归纳:喜欢陶器的古朴、喜欢陶器上面粗狂、简洁的花纹。喜欢造型独特的陶器。 篇2:高中美术教学案例--各异的风土人情 高中美术教学案例--各异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认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思考与交流”灵活安排。这两个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挖掘并体会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第一个活动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建议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去图书馆查询本地区的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长辈。如果条件允许,在本地区又有很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被保留下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现场调查与体验。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一种个人体验的形式来认识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这个活动可以先请同学们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教师展示一些民间美术的作品,然后教给学生制作的方法,比如像剪纸这一类制作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装饰居室时的构思与所产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他美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民间美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本课主要围绕中国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这一传统。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一些深入浅出的论述,向我们分析了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一些相关的 知识。首先指出,民间美术扎根于人们的具体生活,甚至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与人们对美的要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教材就民间美术的种类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列举了若干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指出民间美术的价值:①它是研究民俗的重要途径;②它体现着劳动人民质朴、自然的创造力,有着专业美术不可替代的价值;③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生活用品。④它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它是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接着,教材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及它们的内涵,列举并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而这个主题包含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实际上都比较广泛。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民间美术有着一种质朴、纯真、自然之美以及独特的韵味,它具有专业的艺术创作所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通。并且,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认识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培养一种朴实的生存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避免那种认为民间美术过于简单粗糙的想法,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需要民间美术等等诸如此类的狭隘想法。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民间美术在形式、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因而努力去保护那些民间美术形态。同时,民间美术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自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往往不需要专业的技巧,制作比较简单,但是形式又很多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民间美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了解多种美术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本课的内容不宜讲授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展思维。3.要改变学生认为民间美术过于普通或者过时了的看法,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第一单元的第1课关于美术作品的问题来分析。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录像资料来给学生观看,尤其是关于民俗的资料片。或者找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中国现代导演拍摄的电影中涉及到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巨大价值。5.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门类,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认识并且注意保护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形式。

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

美术教案-自主·发现·探究 小学四年级美术《有趣的木棉花》教学案例的启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1-19 10:11:06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广东有一种树,叫木棉树,每年的三四月份结果、开花,其花称木棉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校园都有栽培。这种树树身高大,平时总时默默无闻地“守卫”着校园,只有到了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木棉树才真正显示其“英雄”的本色(为广州市花)。那红彤彤的花朵,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深得校园师生的喜爱。每逢这个时候,校园里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一有时间就会争着去拣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木棉花。该美术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把它设计成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活动课,以绘画写生为切人点,整合自然课知识,尝试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融人课堂教学之中。

基本过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木棉花,并带到美术课堂备用。在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之间交流收集木棉花的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木棉花进行观察、写生。此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木棉花的形状、色彩以及木棉花之间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每小组学生都很认真、很投入,其中有一小组发现了使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吃惊的问题:木棉花的花办重叠方向,存在明显不同。有些花朵的重叠方向是顺时针的,有的则逆时针。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一时轰动。当学生问教师时(其实该教师也不知道),教师灵机一动说:“这就是老师要你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出未被发现的问题。”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已准备的六个问题,供其它几组去选择和研究。并指导各小组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自己小组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在课后进行调查,收集,纪录。在下一节美术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发言。此时此刻,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都沉浸在热烈的探讨情景之中。讨论的问题:在上第二节美术课时,四个小组都有了一定的准备。教师引导各组把课前收集、调查的资料,在小组中进行最后讨论,小组长记录好讨论的结果,并代表小组作汇报发言。有几位小组长悄悄地告诉该教师,她们小组拍了木棉花的照片;有的是写生作品,能不能使用投影仪,该教师很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成了他们的帮手。下面是几个小组自己收集、讨论、上台发言的部分内容:

“我是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选择了《用画画的什么材料,表现木棉花的色彩最好》的研究题目。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木棉花的花办,刚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颜色非常鲜艳,很红很红的,圆形果托又是鲜绿色的,红色和绿色形成了一组对比。 (把照片放在投影仪上,让同学们观看。)。”

“我们观察后进行写生画,为了画好木棉花的形状和色彩,我们每个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用的水彩笔、蜡笔、水粉颜料宋表现木棉花。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水粉颜料来画木棉花既快效果又很好,用蜡笔画木棉花,可以画出它的立体感,用水彩笔很慢又会没水??下面请看我们的写生作品吧。 ( 展示写生作品)?? (全班给以热烈的掌声)?? 另一小组上台发言:

“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是:《通过对木棉花的写生,了解了木棉花、木棉树的生长规律》。” “1.我们小组同学在上一节美术课里,仔细观察了木棉花的外形、色彩并进行了写生。请看我们小组的几幅写生作品(我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让同学们欣赏。)。”

“2.我们写生后,在课外又去查找了有关木棉花、木棉树的资料。我把查找来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根据我们从《常用中草药手册》的字典中查到,木棉树,又叫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树身高大概l0米左右,树和枝长有扎人的硬刺。春天先开花后生叶,花大,红色,肉质,花办有5片,结果后会裂开,还有棉毛种子。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是广州市的市花,又称英雄花。”

“根据资料记载,木棉树是先开花后生叶。但是我们对这一条资料有怀疑,因为根据我们的仔细观察,木棉树是在春天3月份开花的,在开花前是先有了绿色的叶子,后来绿叶开始变黄,木棉开花时没有了叶子,等木棉花全部掉完了,木棉树才开始长出了新的叶子。所以我们觉得有怀疑??”。

“以上是我们小组研究的成果,谢谢大家!”

“我是第一小组,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组写生木棉花的情况。”

“我们写生木棉花,主要用线条画出木棉花的花办形状,在写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木棉花的五片花办的重叠方向,有的是向右转的,有的是向左转的(投影仪出示木棉花照片和学生作品)。”

“我们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是受太阳光不同的原因;有的同学说,是木棉花在小时候被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向造成的原因;有的甚至说,一个是公的,一个是母的,我们去请教了自然课的老师,自然课的老师说也不清楚,我们又上网去查找,但网上也没有这方面的介绍,不知道哪位同学、老师是否有这个问题的资料?请介绍给我们??”

此时,很多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被这个问题给激活了,纷纷举起自己的手,发表各自的观点。其中有一位男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植物的枝蔓茎干,会出现左右旋转生长的现象,是因为地球旋转的引力和磁力共同引起的”。另一位女学生则自己站起来直接回答:“我认为这是木棉树遗传基因的问题吧!当前大家都在说什么人类基因,我想植物也应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吧!”令在场的所有教师都很惊讶,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二、案例的几点启示

1.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

重点。它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倡导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对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值得启示和借鉴。

2.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思想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课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个典型,通过这一典型,引领学生从美术学习角度,运用综合知识(自然、语文等学科)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有利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对教学情景的创设,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因此,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空间进行大胆设想、尝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3.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扎实的学习氛围和基础。可以这么说,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在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中,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其次,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一案例的展示,更多地强调了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本案例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亮点,更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借鉴。

4、体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完全的冷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实践,不被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景完全听命于“标准化答案”和有限的书本知识的狭窄范围之中,极大地压抑了小学生好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创新意识。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他们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在发言中既有发言稿,又有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在一定意义上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满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相互适应和完美统一。这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它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5、体现教学评价的综合

、体现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是体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系,是教学者教学思想的延续和检测。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很关心。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来实现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而这一案例的创设,展示出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评价促进发 篇3: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美术课教学内容宽泛,包涵“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里包涵了多种课型,每个课型又各有特点,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便成为关键。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

1、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不重版块,模式单一,没有恰当地应用探索、合作、实践等方法。 问题①:以本为本的备课

满堂灌的教学

满堂间的对话

简单化的练习

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

问题②:情境表面化

活动形式化

偏离目标

非学科活动

浅层次的教学

2、新课程对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

⑴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要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⑵ 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⑶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⑷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⑸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⑹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⑺ 教师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⑻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在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联系,由“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眼看、耳听、脑想、口说和手做五种,教法设计还要注重体现出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传递信息、直观形象传递信息、操作训练等,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3、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领域: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和评述,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过程与评价领域: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这三者是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教学目标要反映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

⑴ 教学内容丰厚

相关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的总和。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知识内容,还要对教材 进行加工、整理,进行消化、提炼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层面进行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⑵ 教材处理变式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对教材加以改造,营造出一种新的结构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既富有吸引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⑶ 教学问题优化

课堂提问设计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技能发展。

⑷ 教学活动有效

教学活动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美术教学的目标服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充分感受不同的视觉审美。

⑸ 教学流程清晰

教学流程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教学过程,它以流程的形式出现。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新课的引入与课题紧密吻合,起到激励学习、引起动机的作用。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还应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加深,巧搭台阶。教学环节之间安排有序,环环紧扣,课堂结构严谨,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⑹ 教学姿态平等

教学姿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论及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感情真挚,循循善诱。教师能尊重学生,公正、公平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大家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⑺ 教学评价恰当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的意义建构过程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是平等的。评价要以自信评价为主要评价。评价还要信奉价值的多元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要讲究方式方法,评价要起到激励的作用,评价要全面,要讲究科学,不能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⑻ 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 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⑼ 媒体运用恰当

案例

(一):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内容:字数500以上,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进行编制,设计构思要新颖有创意,结构要完整合理。教学模式选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应用“教、学、做”。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例如:《美丽的昆虫》

课题: 美丽的昆虫

计划学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 能运用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让学生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表现能力,初步体验、感受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增强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学习目标: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表现能力。

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感受美。

教学重点:

内容: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在绘画制作中体验感受自然美和生活的创造美。

解决措施:教师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逐步感受和体会色彩的美,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逐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内容: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

解决措施: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教师进行引导。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蜡笔,剪刀和胶水。

教师:课件、投影图片,绘画纸

教学模式:观察发现型

过程:

一、欣赏感受

二、观察发现

出示一种昆虫的不同外形

三、欣赏感受

课件的辅助教学,欣赏感受昆虫的外形、花纹和色彩的变化美。让学生加深了对昆虫美的认识,为学生的想象创作埋下了伏笔

四、自主表现

学生自主表现 绘画一种自己喜欢的或刚刚熟悉的昆虫。要求发挥想象,大胆表现,可以夸张、变形。

五、交流评价

教师带动学生自评、互评。

1、评评谁的昆虫外形最独特。

2、评评谁的昆虫花纹最别致。

3、评评谁的昆虫色彩最美丽。

4、师小结评议,表扬鼓励。

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自我的表现过程中,观赏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推荐第6篇: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游利

学生上了高中后,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他们的独立心理、批评 心理、逆反心理仍在增强,在情感上,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 在他们的认为中,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父母及老师 的依赖和约束,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渐渐降低。他们不再 以老师为中心,不再对老师的命令绝对服从,同时他们也不像以前那样哄哄吓吓就可以了, 看待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 很强的以我为中心意识。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多 变化,不易控制,可以说是用尽各种招式都无济于事,真的有点软硬 不吃的; 他们会渐渐的疏远老师, 向老师闭上心扉, 宁愿自己生闷气, 也不愿说于老师分享,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难度。为了 更好地管理班级、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结合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高中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1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真诚的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 真诚的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真诚的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 高中生比初中生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关心,他们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 程中,更希望的是一位无话不谈、用心换心的朋友,而不是一名虽知 识渊博但高高居上、遥不可及的“管教者”,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较成 熟、自信、顽强、独立等,但毕竟是孩子,另一方面又比较脆弱、孤 独,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退却,这就需要老师的关爱、理解与帮助, 尤其是一些有小缺点、小毛病、坏习惯的学生,他们平时听到较多的都是指责和批评,极缺乏的就是理解与关心。所以,作为高中生的班 主任,不仅要能在高考这一重担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而且要在学 生的精神上给予最多的鼓励与支持。比如,上高中后,学生的零花钱 会相对增加,这部分多余的钱给学生提供了干其他事情的可能,特别 是男生,为了装出很酷、很帅的样子,会模仿一些社会上的人,抽抽 烟、喝喝酒等。有一次课间,班里的几个男生又躲在操场的一角落里 抽烟,再一次被我抓到,面对屡次教诲都不思改进的学生,我非常生 气,但并没有立即爆发,而是很玩笑的与他们聊天。 之后我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联系,在一起的谈话中,我很委婉的告诉家 长孩子长大了, 只是学会了做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做的事情, 请家长、学生共同努力,走出抽烟会显得很帅这样的误区。之后,我在他们的 任何进步上都给予表扬和 鼓励,偶尔还会让他们帮我处理一些事情, 充分体现我对他们的重视程度, 慢慢的他们就和班上的同学都打成一 片,而且杜绝吸烟。

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批评教育学生,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批评教育学生, 高中生本来就有高考这个重担压着,他们也会时不时的反省自己,它 们的很多行为、错误其实并不是自己有意犯下的,所以我觉得在批评 学生前,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倾听不同人的阐述,综合分 析后再提出批评教育,否则往往会因误会而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因材 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 作用。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差,习惯如何不好,毕竟这是改变不了的现 实。这就是自己的学生,必须要面对,而且还必须有所改变。对于这样的学生, 最大的问题就是信心问题。 由于

长期的考试不理想(相对), 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严重。好一点 的也就是能学多少就学多少,毫无斗志可言。

最后, 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教育语言, 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教育语言, 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学会说话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班主任遇到问题后,教育学生 的语言娓娓动听,自然而流畅,准确而精炼,几句话就说得问题学生 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很快就稳定情绪,端正接受教育的态度。这说 明这些班主任已掌握了一定的处理问题学生的语言艺术, 班级工作一 定是非常顺利的。 相反的,一些班主任遇到问题后,不冷静思考,只顾发泄自己的 情绪,追求急功近利,立马就想把问题搁平。怀着这样的心理,方法 自然就简单粗暴, 教育的对象自然就变成作了出气筒, 于是口不择言, 恶语伤人。 教育的结果当然是学生口服心不服, 道理明白而情感对立, 更严重的是带来师生尖锐对立,彼此伤害,双方都下不了台。 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屡屡发生,总之面对学生,我们必 须全面分析, 在顺利解决问题的同时保证尽量多的学生接受积极影响。

推荐第7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在教学中,课的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新意。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令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特别是高中女生上体育课时出现无精打采,畏难情绪较大,请假较多等等。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练习方法,用体育游戏来结合本课内容促进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同学对体育课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

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阶段:水平五

学习目标:

1、在途中跑时不低头、不耸肩,眼平视,蹬地有力。

2、发展速度素质,进一步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

学习内容:快速跑

学习重点:不同形式起跑.

学习难点:较强的反应能力与跑的速度.

学习过程:

(一)调动情绪阶段:

1、达成目标:(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调动学习兴趣。(3)充分活动身体避免运动损伤。

2、学习内容:

(1)课堂常规

(2)徒手操:教师领做一套徒手操。

(3)要求:学生跟随教师做徒手操,做到充分活动开身体各部分,以准备下面的活动。

(二)师生互动阶段:

1、达成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兴趣。(2)体验运动的喜悦,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2、学习内容:跑姿练习

教法:

(1)教师领做原地摆臂练习,培养正确的跑姿练习。

(2)结合摆臂沿直线跑,讲解示范跑的动作要领。

(3)找出个别动作姿势比较标准的同学展现自我。

(4)与学生共同练习并语言引导。

学法:

(1)认真听讲,注意观察跟随教师一起做原地摆臂练习。要求:动作协调、动作舒展、积极参与。

(2)结合摆臂沿直线跑。要求:眼视前方,脚要落在一条直线上。

组织 :

××××××

××××××

××××××

××××××

(三)掌握技能阶段:

1、达成目标:掌握动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快速起动与加速跑练习。不同姿势听不同信号起跑。

教法:

(1)教师讲解快速起跑与加速跑的动作要领与练习方法。

(2)教师按照男女平均人数分为四组。

(3)分组指导学生练习,点评表扬。

注意:讲解时,位置合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

学法:

(1)认真听讲,按照教师的指导练习。

(2)在练习注意跑的速度,看谁先到终点。

(3)要求:积极参与练习,注意成绩。

(四)创新思维,陶冶情操阶段:

1、达成目标:培养协作精神,展示个性,获得运动喜悦。

2、学习内容:

(1)抢绳游戏

(2)快速跑移物换物接力游戏

教法:

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看谁先拿到绳子。每组第一人起跑至场中,将重物移换至场边中放好后返回;第二人依次进行。

3、学生成人数比例分为同等的四组练习。

学法:

1、学生认真听讲游戏方法与规则。

2、学生要服从安排站好等待游戏开始。

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五)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1、达成目标:放松身心,体现心灵美。

2、学习内容:配乐(小白船)韵律操。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身心。

学法:认真跟随教师做韵律操。

要求:轻松自然。

(六)评价阶段

1、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小结,肯定本课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放松和主动自我评价。

三、案例评析:

在这节《快速跑》的课上,当学生进行了一次练习以后,就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说,有两个学生自己改变起跑的方法。刚开始我很生气,他们也太没组织性、纪律性了,怎么上课可以随便改变教师安排的练习方法,如果其他学生都像他们一样,那课堂纪律可不就乱套了。于是我走向了那两个学生,想批评他们,让他们各归各位按照教师的安排练习。可一想还是调查一下原因吧!当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后,使我改变了初衷。原来由于他们自己的体能与反应能力差距较大,反应能力好的学生永远跑第一,较差的学生拼了全力也永远是最后的,永远和成功无缘(除非对方“放水”)。大家都觉得没劲,那个跑得快的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施展能力,因为他没有这需要(又不是测验),只要稍加努力,便将同伴甩下一大段,而跑得较慢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同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都想换个起跑方式试一下,于是就出现了私下改变起跑方法的现象,他们觉得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这使我很震动。他们的改变,打破了教师给他们固定的活动框架,满足了他们个人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便召集了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方法(在相邻近的几个小组内),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活跃。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益就难以得到提高。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不会奠定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经过这一堂课的实践证明:在一堂课中,课的内容和方法如果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新意那就会令学生对本课产生厌恶。要改变传统单

一、枯燥、被动型、重复的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只有在创新与实践中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意识和才能的培养,这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去创新,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适应呢?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又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欢乐好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这无可非议,如果此时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陡增。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上课处于被动状态,越是高年级越明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客观存在的“厌学”现象呢?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和能力呢?在这节快速跑课上发生的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给学生创造一个体现自我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推荐第8篇:高中音乐教学案例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新中国的歌》

设计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本节音乐课将以我国近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和教唱我国大量的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学生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熟悉并演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优秀歌曲,从而受益终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设计思路如下:

一、确立主题

本人以“心中有歌”为主题来展开这一节课(《心中有歌》是李忠翔先生的云南版画名称,版画的内容是一个小姑娘坐在钢琴边正在弹琴,虽然听不到她的歌声,但我们仿佛依昔可以听到她那清脆的歌声和流畅的钢琴旋律,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

由于这一节课歌曲涉及作品众多,除了选教材规定欣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时代特点的歌曲,因此我选择了歌曲毛泽东作词的《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新中国建立前后期歌曲风格的特点的比较;又选择《祝酒歌》作为典型的作品分析;也选择了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等。

三、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拓展探究中外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

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依据各班不同特长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提前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表演的计划,让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并进行音创作

的初步尝试,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热爱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演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歌曲作品为主线,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歌曲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不同点,比较中外作品风格异同,拓展思维训练。并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特点的开展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可将音乐、舞蹈、演唱、表演、创作、绘画、文学、电脑音画制作等各种不同方法互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创造并表现音乐作品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音乐历史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的歌曲题材广泛,题材多样,民族文化多元化,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时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群众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学唱有关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布置的演唱和表演任务,让有特长专业的学生课前积极和本组内成员配合演练,以便在课上表演时能够作到游刃有余。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开国大典”时的影象资料,引出课题:《新中国的歌》

2、让同学们对比欣赏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两段乐曲的异同点?(说明:以‘开国大典’为历史时期分界线,对比欣赏新中国建立前期和后期歌曲的创作的风格、主题、内容、形式等特点。

3、学生谈谈他们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歌曲风格理解,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说明:比较两首歌曲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歌曲的创作特点、风格特点、演唱特点等。)

中的《祝酒歌》。

a点是怎样的? (1)、聆听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和歌剧《茶花女》(2)、师生共同讨论,由学生总结并发言、介绍由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歌曲的情绪、风格特

老师介绍:①这首歌作于1977年,此曲原唱是吴雁泽,表现了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十月胜利的喜悦之情,歌曲欢快、热情。有人给予很高的评价:“《祝酒歌》是能唱醉亿万人民的心的岁月,此时历史正向新时期转折,新生活的帷幕正向每个中国人拉开”。这支歌在1980年被评为优秀的群众歌曲,可见此曲正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歌曲的总体特色和时代精神。

②、介绍施光南:作曲家,浙江金华人(1940-1990),他的作品音乐形象鲜明、感情炽热、旋律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作有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周总理,你在哪里》和歌剧《伤逝》,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等。

③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结构、旋律、节奏、风格等特点:歌曲为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在中音区回绕进行,含蓄婉转,表现内心的情感;第二段节奏紧缩,旋律向上,音调活跃与第一段形成反比,更好地表达了欢欣、喜悦的情绪;第三段“今天啊畅饮胜利酒···”是第一段曲调的变奏发展,基本保持原有的节奏型,但音区提高了,因此曲调显得挺拔、刚强,形成歌曲的

高潮。歌曲结束时,是与引子为素材的再现部分,音调提高了八度,使歌曲情绪显得更为激动、热烈。最后以渐慢的速度、上行的旋律,推出了高潮,圆满地结束全曲。

此曲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既有新疆、西藏民歌调,又有江南民歌的风味,既有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词曲中还运用了戏曲、曲艺的手法。

b、从体裁、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对比①中外两首《祝酒歌》音乐差异及两首歌曲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②与刀郎演唱的通俗版《祝酒歌》风格对比。

c、展拓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了解蒙族人在接待客人时的一项重要礼仪----唱敬酒歌。 ②中外酒文化透析。开展有关酒的发明、历史、作用、中外酒文化的差异、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课题的讨论。

(说明: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应尊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把“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三、创作和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代表负责介绍本组的表演歌曲、表演形式、表演者及有关此歌曲描写的背景、内容等。

2、分小组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在演唱群众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等同时,大胆融合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造表演。

(说明:这一环节可以完全的使学生在和谐友好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加强与他人的的和作交流,增强了协作能力,也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四、归纳总结

(1)、师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一时期的歌曲在我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作用,甚至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贡献。

(2)、师:夏里亚宾说:“你知道什么是歌唱吗?你脑子里是怎样想,心理怎么感觉,你用感情唱出来,这才是歌唱”,那么,“情从何而来?”,情从人心来,将眼中的所见之人、事物、情景等转化为心中所想,再转化为口中所唱,歌唱者一定将自己的全身心,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之中,歌声才能打动人们的心。正所谓“心中有歌,人皆自醉”。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涉及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早于学生出生时创作的,他们所学唱一些经典唱段也只是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广播媒体或长辈们的口传心授而学会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当时作曲家、歌唱家等人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经典的老歌,基于这两点考虑,我用从选材、设计课堂步骤、提前下达预习、表演任务和教法(采用

聆听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拓展思维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双边配合十分默契;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总结歌曲分类环节、分析《祝酒歌》的旋律、结构等特点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这节课的亮点也集中在学生自编自演的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顺利地完成作品后是多么地兴奋和骄傲,这些也同时地打动和激励着我。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

1、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不够得当,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表现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本人感到驾驭整节课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2、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而将这些作品压缩到一节课当中,需要音乐教师精确的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在文学上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也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本人通过继续学习和参加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促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本案例由历城一中苗春老师提供

推荐第9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案例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案例

常献

一. 词汇教学现状

现行的英语词汇教育现状可以总结如下:

1. 照本宣科型: 一是跟读单词,二是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词义。 2. 词典搬家型:“词典搬家,全面开花”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消耗时间,二是冲淡主题,三是扰乱认知。

3. 过度集中型:3-4周内背记整本书的单词,弊端是单调苦燥,不符合认知规律。

4. 敬而远之型:老师懂得处理词汇,但不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即在何时、怎样处理课文中的词汇,一句话,不敢面对词汇。 二. 词汇教学目的:

1. 通过词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策略来识记词汇并能在语境下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 通过使用不同的呈现方法,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促进学生探索词汇学习的最佳方法。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 词汇教学过程

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大。正如仓库管理一样,如果放进东西是杂乱无章的,取出时必定相当困难;相反,如果你对东西加以分门别类,开始存放时似乎困难一点,取出时就相当容易了。心理研究表明,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检索”应用。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记与忆就方便多了。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将单词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如上必修一第一单元 的热身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小组列出描述人的品质的形容词,列出多的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他同学再加以补充。有想不起的查汉英词典。结果学生列出了下列单词:generous, reliable, determined, honest, stubborn, lazy,knowledgeable,learned,outstanding,considerate,devoted, independent, responsible, self-confident, ambitious,selfle,smart,cute,wise等高级词汇,然后我又乘热打铁,问他们如果你想和别人交朋友时,希望自己的朋友有哪些品质,学生掌握了这么多描述人的品质的形容词,然后就能得心应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活泼,和谐。

四. 课后反思

反思1:

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学习需要是学生长期坚持的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

1 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饿学习愿望和学习意想。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反思2: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里, “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在这种构件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 个体同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词汇就是学生建构词汇的过程,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应将新旧知识建立起某种联系,并通过图表将知识形象化的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长久地贮存。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远方出版社,2003年2月

推荐第10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参评2013年进修学校评选 2013.4.30 南安第二中学 陈景升 案例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以及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之际,作为年轻体育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让我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深造,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本节课是在我校(南安二中)2012-2013教学开放周开的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授课班级为高一年(2)班的学生,篮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他们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篮球不但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集体精神和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高中篮球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而且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高一年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是技术还没成型,不够稳固、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他们各方面都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成熟,这一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如果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这将对学生以后的教学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舒适的学习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表象训练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式练习,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来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叙述:

一、案例设计:

重点:肩上持球姿势,以及投篮用力顺序

难点:用力协调,提高命中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方法,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3、培养同学们勇于展现自我的精神,增强同学的自信心。教学程序:

(一)引起兴趣阶段

1、课堂常规

2、集中注意力练习:正反口令

3、游戏:投准游戏

4、球操及熟悉球性练习

(二)实践探索阶段

1、学生分组自主尝试练习投篮

2、各组选派学生示范投篮

3、教师点评之后讲解示范动作

4、组织学生逐步练习今天的教学内容

练习:徒手模仿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练习:迎面对投练习

练习:定点投篮练习

5、集中纠正易犯动作错误

6、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评价

7、个人展示学习成果

8、素质练习

(三)身心放松阶段

1、放松活动

2、小结

3、交代下次课内容

4、收拾场地器材

5、师生再见

二、案例回顾及评析:

上课之前,同学们看到有其他老师来听课,有的显得很紧张、焦虑,也有的很兴奋,即使这样,也还能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是抱着认真的态度来上课的!经过充分的准备活动之后,同学们不再紧张了,大家也逐渐找回上课的状态!

在正式学练之前的分组自主尝试学习的时候,我看到每个小组里,只有少数的几名同学在“积极”练习,仔细一看,他们都是一些体育骨干,或是平时喜欢经常打篮球的同学,而其他同学基本是站在旁边看,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我经过询问得知:器材有限,几个篮球大部分时间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他们拿球的机会很少,还有就是他们平时很少接触篮球,在学练之前,不知道怎么练习,所以只能站着看......。了解情况之后,我提示体育骨干要帮助别人,照顾女生。经过提示之后,他们不再只顾着自己练习、不再光顾着“表演”了,开始主动捡球给女同学,主动把球让给其他人,并为他们示范投篮动作,讲解动作方法,告诉他们投篮姿势,如何用力等等,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小老师了!有了体育骨干的帮助、带动,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练习都变得主动,积极了,同学之间也有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体育骨干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好助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体育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进行得很顺利,到了定点投篮练习时,我听到了部分同学的声音:“哎...怎么还是不进,郁闷...不投了!”“我怎么老是投不进啊,没意思,不练了。”“投不到筐,没力气了,不想投了”发现有的同学气馁了,没信心了。我想我应该帮他们找回信心。我先鼓励他们:不要着急,慢慢来,刚开始学习投篮都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下一个就能投进啦!我告诉他们投篮要集中,投篮之前先想想动作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站在靠近篮筐的地方投篮,在连续投进几个球之后,他们信心来了,越投越起劲,也越来越有信心了!平时,我们应该注重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这样有助于培养兴趣,为今后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基本上能够完成。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练习密度安排合理,强度中等偏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关系融洽。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部分教学方法,手段比较传统,情景教学偏少,学生的思维没完全激发出来,学生之间缺少相互评价,未能主动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相互指正。

第11篇:高中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课程背景

新课标中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很多人都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以说“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要广得多。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就要想学生阐明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有学生们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明白“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他们的信息素养就得到了第一步提高。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第1课是“§1.1信息及其特征”(主要有两个内容:1.丰富多彩的信息2.信息的一般特征3)。

2.学生情况

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发育与成熟期普遍提前2-3年,而且他们中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他们生活上倍受阿护,从家庭到学校,事事处处有人操心甚至代劳,心理发育受到一定的阻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发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一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逐步走向成人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由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和心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情绪化、不稳定而具两面性。

据调查研究表明,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一是新生有较长的心理恢复期。在恢复期,学生的明显表现是学习缺乏热情,主动性差。初三后期对多数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堆积如山的习题,接连不断的考试复习,还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有厌倦情绪,觉得身心都很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虽然身体恢复了正常,而心理的疲惫感仍然存在,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心理恢复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也与老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施加的刺激量有关。如果老师引导得法,在教学中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则恢复期就会短一些。大多数学生恢复期在一两个月,少数学生持续数月甚至1年。其二是新生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高一学生进校后有强烈的新鲜感,因为新事物的刺激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高一新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熟悉环境、建立同学关系上,而不是集中在学习上。这种现象持续约1个月左右,期间学生的明显特征是情绪异常兴奋,不能完全静下心学习。其三是多数学生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和对高中各学科的难度估计不足导致对高中学习的强烈的不适应。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科特点、教师特点等)修正和完善以至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一过程,谁转换得快谁转换得好谁的成绩就能上去。

从我这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女生对用QQ聊天和浏览明星新闻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男生对打游戏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

基于以上的因素,我觉得这高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激趣和教会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正确方法上。

二、案例描述

(一)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在进入课堂,起立问好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绍,也不是翻开信息技术教材照本宣科。我会用课件展示我的第一个问题,在屏幕上投出四种物品的图片和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应当怎样去做?” 学生这时几乎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其实他们并不陌生,在初中语文课里有一篇说明文叫《统筹方法》是华罗庚写的,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题目。

此时,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表现出来了:高一的学生与初中生大不相同了,课堂上随意接嘴及举手发言的情况在减少,逐渐趋于成熟变得较为深沉,有的不论懂与不懂均含而不露,向老师每问一个问题都似乎要下很大的决心似的。

有些同学回忆起了那篇课文,有胆大的随声附和一句,胆小的会意地点点头,还有一部分是用迷惑的眼神望着我。

“究竟应该怎样烧水?”我一边提高了音量,一边用眼光横扫了整个教室。

先是鸦雀无声,接着有胆大的咕隆着说:“用水龙头在水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烧。”我示意他站起来大声告诉全班,但他却不敢。下边的同学有的在哄笑,有的在用充满笑意和不屑的眼神望着我。

“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把水壶在水龙头下接满水,放到煤气灶上,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然后烧水?!”我用非常郑重的语气宣布:“这个答案非常正确而完美!”下面更是嘘声一片。

“我相信我们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这么想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同学敢站起来大声的说出这个答案呢?!那是因为一个字----怕!怕回答错了被别人耻笑,哪怕是正确的答案也不敢坚持。如果在高中的学习中,你们不克服这种心理,就回成为你们成功的绊脚石。” 下面又是鸦雀无声。

“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我沉着地说,“假设所有的条件都不变,只是水壶中已有了足够的水,这时你应该怎样去做?”

经过刚才的鼓动,我欣喜的发现有几个同学开始举手了。我故意请一位举了手但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同学起来表达她的看法:“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用火柴点火。”“同意这种做法的同学请举手。”我继续鼓舞他们。大部分的同学举起了手,有部分同学环顾左右后也举起了手,还有一小部分人在犹豫不决。“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所有举起手的和那些同意但还是害怕而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跟物理学家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下面掌声一片,“但是,数学家则不会这样做,”我故意停顿片刻,“数学家会把水壶中的水倒掉,并宣布,我已经把后一问题转换成了前一个问题了。”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就是轻微的骚动。

我接着告诉他们,这个问题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它是匈牙利著名数学家P.罗莎在她的名著《无穷的玩艺》一书中曾对“化归法”作过生动的比拟。罗莎的比喻固然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化归的根本特征: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的眼光并不落在问题的结论上,而是去寻觅、追溯一些熟知的结果,尽管向前走两步,也许能达到目的,但我们也情愿退一步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去。在数学中“化归法”通常是:将一个非基本的问题通过分解、变形、代换…,或平移、旅转、伸缩…等多种方式,将它化归为一个熟悉的基本的问题,从而求出解答。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就是通过因式分解等方法,将它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后来我们学到特殊的一元高次方程时,又是化归为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对一元不等式也有类似的作法。又如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计算等有关定理后,对n边形的内角和、面积的计算,也是通过分解、拼合为若干个三角形来加以解决的。再如在解析几何中,当我们学完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圆锥曲线知识以后,对一般圆锥曲线的研究,我们也是通过坐标轴平移或旋转,化归为基本的圆锥曲线(在新坐标系中)来实现的。其它如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立体几何问题化归为平面几何问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化归为锐角三角函数问题来表示的例子就更多了。所以,掌握化归的思想方法对于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实不仅是数学,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用到了„化归法‟。回忆一下你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学科,老师们是不是都先讲解定义、公理、定理或定律,然后是讲解例题,把„水‟倒掉之后,例题就向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或定律化归了。例题讲完后就是做练习,分析练习题与例题的„水‟在哪儿,把„水‟倒掉之后,练习题就化归成了例题了。然后是做作业,将作业题与练习题和例题比较,看看哪些是„水‟,把„水‟倒掉之后,就把作业题化归成练习题和例题了。最后是考试,如果能把考题的„水‟找到,把„水‟倒掉之后,就迎刃而解了。” 我发现下面有同学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学习信息技术也是一样,把未知的化归为已知的,把陌生的化归为熟悉的,把复杂的化归为简单的,把信息技术的化归为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请记住并运用你们高中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老师教给你们的„倒水‟的方法,反复把玩,将令你们终身受益。”

(二)信息的重要性

(接下来,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我选择了唐海平老师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活动。)

课件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桌四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同学们马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组的答案。对各组的答案再激烈的辩论一番后,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钢刀、火石、指南针,其实代表了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必须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跟能量同学们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恐怕就难理解了,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课件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问题: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同学们于是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最后我在课件上显示实验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了: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过后的几天里,被试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地思考,智力测试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时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现象。”

在学生的惊愕声中,屏幕上显示重要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

课件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随机抽几个学生来回答。

用课件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课件显示:“信息具有价值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和可伪性特点”

我提出问题:“刚才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体现了屏幕上信息的哪些特点?” 同学们轻松地找出了“价值性”和“时效性”。

我又接着问:“那么你们能举出说明信息的其他特点的例子吗?”

同学们踊跃地举手发言。有同学就指出“柯南”动画中柯南与毛利小五郎、目暮警官对迷案的判断不一样,就说明了信息的相对性。有同学回答,我们能在网上找到李英爱的图片说明信息具有共享性。还有同学举例马琳在乒乓球比赛时用假动作迷惑对手,说明信息具有可伪性。……五花八门,举不胜举。

做小游戏:准备四张小纸片。上面有一些文字,请四组同学与教师合作,每组两个同学,教师将纸片上的文字给其中一个学生看,然后请他传达给另一个同学,限定条件是不允许重复使用前面同学使用的方法。第一组:快乐第二组:运动第三组:西瓜第四组:手机短信。

在做游戏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游戏结束后,就开始讲解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收了。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非常可爱。

最后,利用课件,播放神奇迷幻图。学生们被其中的图片所深深的吸引。

播放完,我提醒同学们:这些神奇迷幻图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已经不再完全正确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用自己的智慧来判断所得到的信息,它的价值,它的可用性等等……此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

三、案例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在教室上的信息技术“理论课”,但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上得丝毫不觉枯燥乏味,相反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特别是开始的“烧水问题”,出其不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这个亮点以外,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可圈可点:

1.精心选材:

学生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识----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然而,《信息技术基础》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这就会导致他们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想学。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何纠正他们的误识,如何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思考如何把枯燥乏味的理论通过精彩的素材深入浅出的来呈现。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约三十几个教学素材,但最终只选择了5个自认为最佳的素材(“烧水问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感觉剥夺”实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迷幻图)。既有学生们熟悉的来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有许多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既有原创的又有借鉴的;既有生活上的又有学科上的还有战争的……正是这5个涉及面广、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信息无时不在,有无处不有”,从而生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大胆取舍:

教材的涵盖面广,内容多,如果不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势必会形成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学生会感到毫无新意,甚至看着书听着你讲的上句就知道你要讲的下句是什么。如果你是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会喜欢上这样的学科么?只有对现行教材根据实情大胆取舍,老师才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第12篇:高中音乐新中国的歌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音乐《新中国的歌》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本节音乐课将以我国近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和教唱我国大量的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学生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熟悉并演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优秀歌曲,从而受益终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设计思路如下:

一、确立主题

本人以“心中有歌”为主题来展开这一节课(《心中有歌》是李忠翔先生的云南版画名称,版画的内容是一个小姑娘坐在钢琴边正在弹琴,虽然听不到她的歌声,但我们仿佛依昔可以听到她那清脆的歌声和流畅的钢琴旋律,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

由于这一节课歌曲涉及作品众多,除了选教材规定欣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时代特点的歌曲,因此我选择了歌曲毛泽东作词的《忆秦娥 .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新中国建立前后期歌曲风格的特点的比较;又选择《祝酒歌》作为典型的作品分析;也选择了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等。

三、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拓展探究中外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

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依据各班不同特长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提前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表演的计划,让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并进行音创作的初步尝试,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热爱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演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歌曲作品为主线,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歌曲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不同点,比较中外作品风格异同,拓展思维训练。并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特点的开展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可将音乐、舞蹈、演唱、表演、创作、绘画、文学、电脑音画制作等各种不同方法互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创造并表现音乐作品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音乐历史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的歌曲题材广泛,题材多样,民族文化多元化,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时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群众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学唱有关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布置的演唱和表演任务,让有特长专业的学生课前积极和本组内成员配合演练,以便在课上表演时能够作到游刃有余。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开国大典 ” 时的影象资料,引出课题 : 《新中国的歌》

2、让同学们对比欣赏毛泽东词《忆秦娥 .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两段乐曲的异同点?(说明:以„开国大典\'为历史时期分界线,对比欣赏新中国建立前期和后期歌曲的创作的风格、主题、内容、形式等特点。)

3、学生谈谈他们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歌曲风格理解,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说明:比较两首歌曲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歌曲的创作特点、风格特点、演唱特点等。)

二、交流与探究

1、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 1 )、与大家分享你心中最喜爱的歌曲、演唱家以及介绍他们的声音特点、歌曲风格等特点,告诉同学们你喜爱的原因,并为同学们范唱一两句。

(学生 : 有喜欢李谷一嗓音的甜美细腻;有喜欢吴雁泽、李双江声音的宽广洪亮;有喜欢殷秀梅、彭丽媛演唱歌曲时的端庄、豪放和宽阔;也有喜欢……)

( 2 )、由学生谈谈他们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歌曲风格理解,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 3 )学生展示总结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歌曲,按体裁归类。(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声乐曲分类 代表作品 风格特点

群众歌曲

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河上、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歌词通俗易懂,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适于群众集体合唱

艺术歌曲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歌词采用著名的诗歌,着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的揭示,演唱注重声乐技巧的发挥

军队进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行进步伐节奏,多在行进中演唱,强拍突出

抒情歌曲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十送红军、妈妈教我一支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直接或间接抒发演唱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想感情,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甜美柔和

少儿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等

活泼、轻快具有跳跃感 颂歌

北京颂歌 节奏平稳,旋律庄严、宏伟、热情

合唱歌曲

游击队歌、东方红、学习雷锋等

内容积极向上,演唱形式多样、富有时代特点

通俗歌曲

思念、懂你、烛光里的妈妈等

强调娱乐性和即兴性节奏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

2、欣赏对比音乐: ( 1 )、聆听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和歌剧《茶花女》中的《祝酒歌》。 ( 2 )、师生共同讨论,由学生总结并发言

A、介绍由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老师介绍:①这首歌作于 1977 年,此曲原唱是吴雁泽,表现了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十月胜利的喜悦之情,歌曲欢快、热情。有人给予很高的评价:“《祝酒歌》是能唱醉亿万人民的心的岁月,此时历史正向新时期转折,新生活的帷幕正向每个中国人拉开”。这支歌在 1980 年被评为优秀的群众歌曲,可见此曲正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歌曲的总体特色和时代精神。

②、介绍施光南:作曲家,浙江金华人( 1940-1990 ),他的作品音乐形象鲜明、感情炽热旋律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作有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周总理,你在哪里》和歌剧《伤逝》,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等。

③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结构、旋律、节奏、风格等特点:歌曲为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在中音区回绕进行,含蓄婉转,表现内心的情感;第二段节奏紧缩,旋律向上,音调活跃与第一段形成反比,更好地表达了欢欣、喜悦的情绪;第三段“今天啊畅饮胜利酒 ...”是第一段曲调的变奏发展,基本保持原有的节奏型,但音区提高了,因此曲调显得挺拔、刚强,形成歌曲的高潮。歌曲结束时,是与引子为素材的再现部分,音调提高了八度,使歌曲情绪显得更为激动、热烈。最后以渐慢的速度、上行的旋律,推出了高潮,圆满地结束全曲。

此曲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既有新疆、西藏民歌调,又有江南民歌的风味,既有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词曲中还运用了戏曲、曲艺的手法。

B、从体裁、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对比①中外两首《祝酒歌》音乐差异及两首歌曲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②与刀郎演唱的通俗版《祝酒歌》风格对比。

C、展拓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了解蒙族人在接待客人时的一项重要礼仪 ---- 唱敬酒歌。

②中外酒文化透析。开展有关酒的发明、历史、作用、中外酒文化的差异、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课题的讨论。

(说明: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应尊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把“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三、创作和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代表负责介绍本组的表演歌曲、表演形式、表演者及有关此歌曲描写的背景、内容等。

2、分小组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在演唱群众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等同时,大胆融合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造表演。

3、下面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创编内容。

(此项音乐实践活动本着“全员参与与张扬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下只是选取表演成功的一部分例子。)

( 1 )、歌伴舞的表演形式:由小组成员演唱抒情歌曲《南泥湾》,加入数人的秧歌舞蹈的表演。学生演唱时运用男女声混合演唱的方式,由女生唱第一段“花篮里花儿香 ...”,男生在“好地方来好风光”处加入……。

( 2 )、演唱《游击队歌》,加入打击乐器 - 鼓,由学生敲击伴奏节奏如下: 4/4

OXX | OX OX OX OXX | OX XXXX X.X XO | OX OX OX OXX |

OX OX OX OXX | OX OX OX XXO |…… ( 3 )、采用领唱和齐唱的演唱形式,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由萨克斯伴奏或其他乐器伴奏。

( 4 )、配乐诗朗诵:学生演唱满文军的歌《懂你》,(音响伴奏时可加入口琴、单簧管、长笛等任意一两样乐器伴奏),再由一人领唱,另一人或一组学生朗诵本组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母亲》,其余同学齐唱。

( 5 )、……

最后,由教师弹奏钢琴,教师领唱,师生共同演唱一段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

(说明:这一环节可以完全的使学生在和谐友好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加强与他人的的和作交流,增强了协作能力,也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四、归纳总结

( 1 )、师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一时期的歌曲在我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作用,甚至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贡献。

( 2 )、师:夏里亚宾说:“你知道什么是歌唱吗 ? 你脑子里是怎样想,心理怎么感觉,你用感情唱出来,这才是歌唱”,那么,“情从何而来?”,情从人心来,将眼中的所见之人、事物、情景等转化为心中所想,再转化为口中所唱,歌唱者一定将自己的全身心,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之中,歌声才能打动人们的心。正所谓“心中有歌,人皆自醉”。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涉及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早于学生出生时创作的,他们所学唱一些经典唱段也只是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广播媒体或长辈们的口传心授而学会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当时作曲家、歌唱家等人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经典的老歌,基于这两点考虑,我用从选材、设计课堂步骤、提前下达预习、表演任务和教法(采用聆听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拓展思维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双边配合十分默契;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总结歌曲分类环节、分析《祝酒歌》的旋律、结构等特点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这节课的亮点也集中在学生自编自演的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顺利地完成作品后是多么地兴奋和骄傲,这些也同时地打动和激励着我。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

1、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不够得当,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表现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本人感到驾驭整节课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2、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而将这些作品压缩到一节课当中,需要音乐教师精确的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在文学上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也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本人通过继续学习和参加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促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第13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趣味教学案例分析

04水电站电气工程-0001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重瓦斯的保护值采用( )表示。 A、气体流速 B、液体流速 C、蒸汽流速 D、油流流速 2.(4分) 正常运行时历次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 A、10%—20% B、5%—15% C、5%—10% D、3%—5% 3.(4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 )作用于信号。 A、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B、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C、定时限过电压保护 D、定时限过电容保护 4.(4分)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反应发电机电子绕组及其引出现的( ),是发电机的主保护。 A、相间接地 B、相间故障 C、相间短路 D、单相接地 5.(4分) 对于容量为( )及以上的发电机,一般装设负序过电流及单相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A、50MW B、60MW C、70MW D、80MW 6.(4分) 对于大容量发电机,为提高反应不对称短路时的灵敏度,常采用( )作为不对称短路的后备保护。 A、负序过电流保护 B、正序过电流保护

C、单序过电流保护 D、零序过电流保护 7.(4分) 当发电机电压回路的接地电容电流大于或等于( ),保护动作于跳闸。 A、3A B、4A C、5A D、6A 8.(4分) 容量为( )记忆上的变压器,当数台并列运行及作为其他负荷的备用电源时,应装设过负荷保护。 A、0.3MVA B、0.4MVA C、0.5MVA D、0.6MVA 9.(4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设( )保护。 A、正序 B、负序 C、单序 D、零序

10.(4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 )的一侧。 A、稳定轴 B、速度轴 C、时间轴 D、数值轴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2分) 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故障包括( )。

A、一点接地

B、两点接地

C、单相接地

D、三相接地

12.(2分) 变压器的故障分为( )。

A、单相保护

B、三相保护

C、内部保护

D、外部保护

13.(2分) 瓦斯保护的主要优点有( )。

A、反映变压器邮箱内各种故障

B、灵敏度高

C、结构简单

D、动作迅速

14.(2分) 瓦斯变压器有( )。

A、水瓶挡板式

B、闸门挡板式

C、浮筒挡板式

D、开口杯挡板式

15.(2分) 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 )。

A、定子绕组的相间短路

B、定子绕组的相间接地

C、励磁回路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短路

D、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3分) 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是额定电流的10%-25%。

×

17.(3分) 对于变压器油箱外部相间电路引起的过电流,采用过电流保护。

×

18.(3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射负序保护。

×

19.(3分) 变压器的纵差保护是反应相间短路、高压侧单相接地短路以及匝间短路的主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变压器套管及引出线。

×

20.(3分) 瓦斯保护用来反映油箱内部各种短路故障及油面升高。

×

21.(3分) 在容量较大的发电机中,每相绕组由两个并联电路,每个支路的匝间或支路之间的短路称为匝间短路。

×

22.(3分)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同样会使绝缘损坏,并可能发展成为单相接地短路或相间接地短路。

×

23.(3分)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是指过负荷,油箱漏油造成的油面降低以及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等。

×

24.(3分) 励磁回路接地时,将引起发电机的振动,对凸极转子的水轮机危害更大。

×

25.(3分) 当发电机定子绕组为双星形接线,且中性点侧有6个引出端子时,匝间保护一般采用单元件式的横差保护。

×

简答题(共2题,共2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6.(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发电机一般装设有哪些保护?

答: (不限字数) 答:发电机一般装设保护有:(1)纵联差动保护(2)比率制动时纵差动保护(3)发动机的后备保护及过负荷保护(4)发电机匝间短路保户(5)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保护(6)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保护 27.(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什么是纵差动保护?

答: (不限字数) 答:1在电力系统回路中,对纵方向的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纵向差动保护。如对于从母线送出的线路所做的差动保护等;2对于横向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横差保护。如对接在发电机母线上的主变压器、厂用变压器及发电机等元件一并做的保护等。

04水电站电气工程-0002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重瓦斯的保护值采用( )表示。 A、气体流速

B、液体流速 C、蒸汽流速 D、油流流速 2.(4分) 容量为( )记忆上的变压器,当数台并列运行及作为其他负荷的备用电源时,应装设过负荷保护。 A、0.3MVA B、0.4MVA C、0.5MVA D、0.6MVA 3.(4分) 正常运行时历次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 A、10%—20% B、5%—15% C、5%—10% D、3%—5% 4.(4分) 对于容量为( )及以上的发电机,一般装设负序过电流及单相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A、50MW B、60MW

C、70MW D、80MW 5.(4分)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反应发电机电子绕组及其引出现的( ),是发电机的主保护。 A、相间接地 B、相间故障 C、相间短路 D、单相接地 6.(4分) 当发电机电压回路的接地电容电流大于或等于( ),保护动作于跳闸。 A、3A B、4A C、5A D、6A 7.(4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 )作用于信号。 A、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B、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C、定时限过电压保护 D、定时限过电容保护

8.(4分) 对于大容量发电机,为提高反应不对称短路时的灵敏度,常采用( )作为不对称短路的后备保护。 A、负序过电流保护 B、正序过电流保护 C、单序过电流保护 D、零序过电流保护 9.(4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 )的一侧。 A、稳定轴 B、速度轴 C、时间轴 D、数值轴 10.(4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设( )保护。 A、正序 B、负序 C、单序 D、零序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2分)

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 )。

A、定子绕组的相间短路

B、定子绕组的相间接地

C、励磁回路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短路

D、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

12.(2分) 变压器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主要有( )。

A、低电流保护

B、过电流保护

C、低阻抗保护

D、低电压保护

13.(2分) 水轮发电机的同步方式有( )。

A、准同步

B、差同步

C、自同步

D、相同步

14.(2分) 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 )。

A、低励磁或失磁

B、定子过电流或过负荷

C、电子过电压

D、发电机失步

15.(2分) 瓦斯保护用来反映油箱内部各种( )。

A、短路故障

B、电流保护

C、油面降低

D、电压保护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3分) 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是指绕组对绝缘的破坏。

×

17.(3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定时限定过负荷保护作用与信号。

×

18.(3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时间轴的一侧。

×

19.(3分) 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会破坏绝缘,烧坏铁芯和绕组,甚至毁坏机组。

×

20.(3分) 变压器的过负荷保护用于反映对于对称性过负荷引起的过电流。

×

21.(3分) 变压器的纵差保护是反应相间短路、高压侧单相接地短路以及匝间短路的主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变压器套管及引出线。

×

22.(3分) 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按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灵敏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目前广泛采用复核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

23.(3分) 发电机对外短路、非同步合闸引起系统振荡及失磁等均引起定子过电压和过负荷。

×

24.(3分)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是指过负荷,油箱漏油造成的油面降低以及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等。

×

25.(3分) 对于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一般应装设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或复合电压启动的过电阻保护。

×

简答题(共2题,共2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6.(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哪些?

答: (不限字数) 答: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1)定子绕组的相间短路(2)定子绕组的相间接地(3)励磁回路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短路(4)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 27.(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哪些?

答: (不限字数) 答: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1)瓦斯保护(2)差动保护(3)电流保护(4)零序电流保护(5)过负荷保护

04水电站电气工程-0003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反应发电机电子绕组及其引出现的( ),是发电机的主保护。 A、相间接地 B、相间故障 C、相间短路 D、单相接地 2.(4分) 容量为( )记忆上的变压器,当数台并列运行及作为其他负荷的备用电源时,应装设过负荷保护。 A、0.3MVA B、0.4MVA C、0.5MVA D、0.6MVA 3.(4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设( )保护。 A、正序 B、负序 C、单序 D、零序 4.(4分) 重瓦斯的保护值采用( )表示。 A、气体流速 B、液体流速 C、蒸汽流速 D、油流流速 5.(4分) 对于大容量发电机,为提高反应不对称短路时的灵敏度,常采用( )作为不对称短路的后备保护。 A、负序过电流保护 B、正序过电流保护 C、单序过电流保护 D、零序过电流保护 6.(4分) 正常运行时历次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 A、10%—20% B、5%—15%

C、5%—10% D、3%—5% 7.(4分) 对于容量为( )及以上的发电机,一般装设负序过电流及单相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A、50MW B、60MW C、70MW D、80MW 8.(4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 )作用于信号。 A、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B、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C、定时限过电压保护 D、定时限过电容保护 9.(4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 )的一侧。 A、稳定轴 B、速度轴 C、时间轴 D、数值轴 10.(4分)

当发电机电压回路的接地电容电流大于或等于( ),保护动作于跳闸。 A、3A B、4A C、5A D、6A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2分) 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故障包括( )。

A、一点接地

B、两点接地

C、单相接地

D、三相接地

12.(2分) 水轮发电机的同步方式有( )。

A、准同步

B、差同步

C、自同步

D、相同步

13.(2分) 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 )。

A、低励磁或失磁

B、定子过电流或过负荷

C、电子过电压

D、发电机失步

14.(2分) 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 )。

A、瓦斯保护

B、差动保护

C、电流保护

D、过负荷保护

15.(2分) 变压器的故障分为( )。

A、单相保护

B、三相保护

C、内部保护

D、外部保护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3分) 对于双绕组升压变压器,装于发电机电压一侧;对于三绕组升压变压器,当一侧无电源时,装在发电机电压侧和无电源一侧,当三侧都有电源时,装在所有三侧。

×

17.(3分) 对于发电机的励磁消失,应在自动灭磁开关断开时,连跳发电机断路器。

×

18.(3分) 变压器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主要有过电流保护和低阻抗保护。

×

19.(3分) 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按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灵敏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目前广泛采用复核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

20.(3分) 在容量较大的发电机中,每相绕组由两个并联电路,每个支路的匝间或支路之间的短路称为匝间短路。

×

21.(3分) 发电机纵差动保护是发电机内部相间短路的主保护。

×

22.(3分) 发电机突然甩负荷会引起定子绕组过电流。

×

23.(3分) 瓦斯保护用来反映油箱内部各种短路故障及油面升高。

×

24.(3分) 变压器的过负荷保护用于反映对于对称性过负荷引起的过电流。

×

25.(3分) 当电力系统发生不对称短路或者单相负荷不对称时,定子绕组中序负电流将产生旋转磁场,此磁场的旋转方向与转子转动方向相同。

×

简答题(共2题,共2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6.(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什么是纵差动保护?

答: (不限字数) 答:1在电力系统回路中,对纵方向的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纵向差动保护。如对于从母线送出的线路所做的差动保护等;2对于横向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横差保护。如对接在发电机母线上的主变压器、厂用变压器及发电机等元件一并做的保护等。 27.(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哪几种情况?

答: (不限字数) 答: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1)低励磁或失磁(2)定子过电流或过负荷(3)电子过电压(4)发电机失步

04水电站电气工程-0004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容量为( )记忆上的变压器,当数台并列运行及作为其他负荷的备用电源时,应装设过负荷保护。 A、0.3MVA

B、0.4MVA C、0.5MVA D、0.6MVA 2.(4分) 对于大容量发电机,为提高反应不对称短路时的灵敏度,常采用( )作为不对称短路的后备保护。 A、负序过电流保护 B、正序过电流保护 C、单序过电流保护 D、零序过电流保护 3.(4分)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反应发电机电子绕组及其引出现的( ),是发电机的主保护。 A、相间接地 B、相间故障 C、相间短路 D、单相接地 4.(4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 )作用于信号。 A、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B、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C、定时限过电压保护 D、定时限过电容保护 5.(4分) 对于容量为( )及以上的发电机,一般装设负序过电流及单相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A、50MW B、60MW C、70MW D、80MW 6.(4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 )的一侧。 A、稳定轴 B、速度轴 C、时间轴 D、数值轴 7.(4分) 正常运行时历次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 A、10%—20% B、5%—15% C、5%—10% D、3%—5% 8.(4分)

重瓦斯的保护值采用( )表示。 A、气体流速 B、液体流速 C、蒸汽流速 D、油流流速 9.(4分) 当发电机电压回路的接地电容电流大于或等于( ),保护动作于跳闸。 A、3A B、4A C、5A D、6A 10.(4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设( )保护。 A、正序 B、负序 C、单序 D、零序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2分) 瓦斯保护用来反映油箱内部各种( )。

A、短路故障

B、电流保护

C、油面降低

D、电压保护

12.(2分) 瓦斯保护的主要优点有( )。

A、反映变压器邮箱内各种故障

B、灵敏度高

C、结构简单

D、动作迅速

13.(2分) 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 )。

A、定子绕组的相间短路

B、定子绕组的相间接地

C、励磁回路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短路

D、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

14.(2分) 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 )。

A、瓦斯保护

B、差动保护

C、电流保护

D、过负荷保护

15.(2分) 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 )。

A、低励磁或失磁

B、定子过电流或过负荷

C、电子过电压

D、发电机失步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3分)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是指过负荷,油箱漏油造成的油面降低以及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等。

×

17.(3分) 对于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一般应装设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或复合电压启动的过电阻保护。

×

18.(3分) 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是额定电流的10%-25%。

×

19.(3分) 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是指绕组对绝缘的破坏。

×

20.(3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时间轴的一侧。

×

21.(3分) 变压器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主要有过电流保护和低阻抗保护。

×

22.(3分) 对于双绕组升压变压器,装于发电机电压一侧;对于三绕组升压变压器,当一侧无电源时,装在发电机电压侧和无电源一侧,当三侧都有电源时,装在所有三侧。

×

23.(3分) 对于大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一般由定时限和反时限两部分组成。

×

24.(3分) 当电力系统发生不对称短路或者单相负荷不对称时,定子绕组中序负电流将产生旋转磁场,此磁场的旋转方向与转子转动方向相同。

×

25.(3分) 发电机对外短路、非同步合闸引起系统振荡及失磁等均引起定子过电压和过负荷。

×

简答题(共2题,共2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6.(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哪些?

答: (不限字数) 答: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1)瓦斯保护(2)差动保护(3)电流保护(4)零序电流保护(5)过负荷保护

27.(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哪几种情况?

答: (不限字数) 答:同步发电机不正常的工作状态有:(1)低励磁或失磁(2)定子过电流或过负荷(3)电子过电压(4)发电机失步

04水电站电气工程-0005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容量为( )记忆上的变压器,当数台并列运行及作为其他负荷的备用电源时,应装设过负荷保护。 A、0.3MVA B、0.4MVA C、0.5MVA D、0.6MVA 2.(4分) 正常运行时历次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 A、10%—20% B、5%—15% C、5%—10% D、3%—5% 3.(4分) 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反应发电机电子绕组及其引出现的( ),是发电机的主保护。

A、相间接地 B、相间故障 C、相间短路 D、单相接地 4.(4分) 当发电机电压回路的接地电容电流大于或等于( ),保护动作于跳闸。 A、3A B、4A C、5A D、6A 5.(4分) 重瓦斯的保护值采用( )表示。 A、气体流速 B、液体流速 C、蒸汽流速 D、油流流速 6.(4分) 对于容量为( )及以上的发电机,一般装设负序过电流及单相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A、50MW B、60MW

C、70MW D、80MW 7.(4分) 对于大容量发电机,为提高反应不对称短路时的灵敏度,常采用( )作为不对称短路的后备保护。 A、负序过电流保护 B、正序过电流保护 C、单序过电流保护 D、零序过电流保护 8.(4分) 对于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应装设( )保护。 A、正序 B、负序 C、单序 D、零序 9.(4分) 励磁涌流含有很大的非周期分量,偏于( )的一侧。 A、稳定轴 B、速度轴 C、时间轴 D、数值轴 10.(4分)

一般中小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都采用( )作用于信号。 A、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B、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C、定时限过电压保护 D、定时限过电容保护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2分) 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故障包括( )。

A、一点接地

B、两点接地

C、单相接地

D、三相接地

12.(2分) 变压器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主要有( )。

A、低电流保护

B、过电流保护

C、低阻抗保护

D、低电压保护

13.(2分) 发电机的故障类型有( )。

A、定子绕组的相间短路

B、定子绕组的相间接地

C、励磁回路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短路

D、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

14.(2分) 变压器的故障分为( )。

A、单相保护

B、三相保护

C、内部保护

D、外部保护

15.(2分) 瓦斯变压器有( )。

A、水瓶挡板式

B、闸门挡板式

C、浮筒挡板式

D、开口杯挡板式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3分) 对于大型发电机的过负荷保护,一般由定时限和反时限两部分组成。

×

17.(3分) 当发电机定子绕组为双星形接线,且中性点侧有6个引出端子时,匝间保护一般采用单元件式的横差保护。

×

18.(3分)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是指过负荷,油箱漏油造成的油面降低以及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等。

×

19.(3分) 对于变压器油箱外部相间电路引起的过电流,采用过电流保护。

×

20.(3分) 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会破坏绝缘,烧坏铁芯和绕组,甚至毁坏机组。

×

21.(3分) 变压器的纵差保护是反应相间短路、高压侧单相接地短路以及匝间短路的主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变压器套管及引出线。

×

22.(3分) 发电机突然甩负荷会引起定子绕组过电流。

×

23.(3分)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同样会使绝缘损坏,并可能发展成为单相接地短路或相间接地短路。

×

24.(3分) 瓦斯保护用来反映油箱内部各种短路故障及油面升高。

×

25.(3分) 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是额定电流的10%-25%。

×

简答题(共2题,共2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6.(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什么是纵差动保护?

答: (不限字数) 答:1在电力系统回路中,对纵方向的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纵向差动保护。如对于从母线送出的线路所做的差动保护等;2对于横向元件进行的差动保护,是横差保护。如对接在发电机母线上的主变压器、厂用变压器及发电机等元件一并做的保护等。 27.(1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发电机一般装设有哪些保护?

答: (不限字数) 答:发电机一般装设保护有:(1)纵联差动保护(2)比率制动时纵差动保护(3)发动机的后备保护及过负荷保护(4)发电机匝间短路保户(5)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保护(6)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保护

01水电站电气工程-0001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0题,共5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5分) 标幺值是相对于某一基准值而言的,同一有名值,当基准值选取不同时,其标幺值也不同。它们的关系如下:标幺值=基准值/有名值。

×

2.(5分) 火电厂分为凝汽式火电厂和热电厂。

×

3.(5分) 断路器它不仅可以切断或闭合高压电路中的空载电流和负荷电流,而且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继电器保护装置的作用,切断过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

×

4.(5分) 相系统中发生的短路有4种基本类型: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对地短路和两相对地短路。

×

5.(5分)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等燃料的化学能来生产电能的工厂。

×

6.(5分) 短路电流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即短路)时流过的电流。

×

7.(5分) (标么值)是电力系统分析和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数值标记方法,表示各物理量及参数的相对值,单位为pu(也可以认为其无量纲)。

×

8.(5分) 核电厂利用核裂变能转化成热能,再按火电厂的发电方式,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

9.(5分) 高压隔离开关主要用来开、合无电流或微小电流的电路。

×

10.(5分) 高压断路器可分为:油断路器(多油断路器、少油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压缩空气断路器等。

×

单选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5分) 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对地绝缘只要求能够承受相电压的水平,而不接地系统的对地绝缘则要求能够承受( )的水平。 A、相电压 B、线电压 C、三相电压 D、火线 12.(5分) 在电路学中,短路时电流的最大瞬时值,这就是( )。 A、短路冲击电流 B、短路电流 C、短路瞬时电流 D、最大电流 13.(5分) 标幺值是无量纲的量,某物理量的标幺值不是固定的,随着基准值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实际值为 38.5kV 的电压,当选取35kV为基准值时,其标幺值为 1.1,当选取 110kV 为基准值时,其标幺值为 ( )。 A、0.35 B、0.38 C、0.4 D、0.42

14.(5分) 交流电流过零后,电弧是否重燃取决于弧隙介质强度和弧隙电压的恢复.A、两相电压 B、弧间电压 C、弧隙电压 D、弧周电压 15.(5分) 电路系统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经变压器、输电线路等变换、( )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 A、输电 B、变电 C、压电 D、来电

多选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 为了恢复降低电压上升速度及降低弧隙的过电压,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断路器加装并联电阻

B、断路器加装并联电压

C、

断路器加装并联电容

D、

断路器加装并联电线

17.(5分) 在有限电源供电系统的电路内发生短路时,对这种系统故障的简化计算方法有( )。

A、实用计算法

B、计算机计算法

C、计算机分析法

D、计算机模拟法

18.(5分) 电能生产的特点有( )。

A、电能不能大量储藏

B、电力系统的电磁变化过程非常迅速

C、电能易于运输

D、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9.(5分) 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

A、保证负荷供电的可靠性

B、保证电能的良好质量

C、保证运行的最大经济性

D、保证用户的用电量

20.(5分)

高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主要有( )。

A、电磁式操作机构

B、液压式操作机构

C、电容式操作机构

D、弹簧储能操作机构

01水电站电气工程-0002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0题,共5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5分) 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江河水流的水能生产电能的工厂。

×

2.(5分) 弧柱中自由电子的主要来源有热电子发射、强电场发射、碰撞游离以及热游离。

×

3.(5分) 高压隔离开关按其安装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户外高压隔离开关与屋内高压隔离开关。

×

4.(5分) 根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发电厂可分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和核能发电厂等。

×

5.(5分) 去游离有两种形式:复合和扩散。

×

6.(5分) 水电厂根据集中落差的方式分为堤坝式、引水式和坝体式。

×

7.(5分) 熄灭交流电弧的主要问题是增强介质绝缘强度的恢复。

×

8.(5分) 核电厂利用核裂变能转化成热能,再按火电厂的发电方式,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

9.(5分) (标么值)是电力系统分析和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数值标记方法,表示各物理量及参数的相对值,单位为pu(也可以认为其无量纲)。

×

10.(5分) 假设功率的实际值为S,基准值为Sb,则其标幺值为S=S/Sb。

×

单选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5分) 在开关触头分开时,接触电阻增大,接触表面剧烈发热,高温使阴极表面受热出现强烈内部炽热点,不断发射出(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核子 12.(5分) 限制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可以将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减小到不超过可能的( )。

A、最小三相短路电流 B、三相短路电流有效值 C、三相短路电流平均值 D、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13.(5分) 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力网络中,短路故障主要是各种相间短路。 A、接地短路 B、三相短路 C、两相短路 D、相间短路 14.(5分) 户外式隔离开关均带有接地刀,打开主刀后,可利用接地刀方便地将隔离开关一端或两端接地,以便检修。 A、主刀 B、接地刀 C、接地线 D、接地电弧 15.(5分) 凝汽式汽轮机排入凝汽器里必须是蒸汽,汽化潜热利用不到的,所以热效率低。一般只有( )。 A、30%—50%

B、20%—40% C、30%—40% D、30%—45% 多选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 去游离的形式主要有( )。

A、复合去游离

B、分解去游离

C、碰撞去游离

D、扩散去游离

17.(5分) 造成短路的原因有( )。

A、雷击

B、内部过电压

C、设备绝缘破坏

D、运行人员的误操作

18.(5分) 电力系统中出现短路故障时有下列哪些危害( )。

A、系统功率分布的忽然变化和电压的严重下降

B、可能破坏各发电厂并联运行的稳定性

C、使整个系统瓦解

D、造成用户用电不足

19.(5分) 游离过程在电弧形成过程中主要有( )。

A、强电场发射

B、热电子发射

C、碰撞游离

D、运热游离

20.(5分) 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

A、保证负荷供电的可靠性

B、保证电能的良好质量

C、保证运行的最大经济性

D、保证用户的用电量

01水电站电气工程-0003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0题,共5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5分)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等燃料的化学能来生产电能的工厂。

×

2.(5分) 高压断路器当电力系统某一部分发生故障时,将该故障部分从系统中迅速链接,防止事故扩大,保护系统中各类电气设备不受损坏,保证系统无故障部分安全运行。

×

3.(5分) 根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发电厂可分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和核能发电厂等。

×

4.(5分) 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江河水流的水能生产电能的工厂。

×

5.(5分) 隔离开关选型时应该按照配电装置特点和使用要求以及经济条件来确定。

×

6.(5分) 短路电流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即短路)时流过的

第14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注重数学文本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五年级“因数与倍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红星小学 代继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上线一定教学的指导策略,学校数学课题组组织同年级数学阅读教学研讨。本学期我听了刘老师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一课时,有下面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一:采用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学生汇报:1×12=12,2×6=12,3×4=1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

简析:教师注重在课堂中指导从理解因数和倍数入手,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片段二:教师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后,再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一13的内容:

(1)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2)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3)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要求学生打上着重符号,阅读两篇。)

3..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

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简析:教师在学生对因数、倍数有了理解之后,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果教师能长期对学生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指导学生阅读:

(1)3的倍数有: ,(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算算。)

(2)练一练:6的倍数有:——,40以内6的倍数有:——。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让学生阅读三遍并勾画: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阅读 :

(1)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简析: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抓住“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个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四:在找36的因数时,学生的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教师的提问:

1.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

学生就会明白:从小到大,有规律去找就不会出错了。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简析:三位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理解性阅读几篇,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总之,教师如果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把阅读用于每位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时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我相信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会形成,会促进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较大帮助的,更会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第15篇:教学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是,发现如下句子: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老师打X,理解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六、案例分析

【案例】学习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

(师讲童话故事,配上音乐)有一天,小象博士ü见了好朋友j q x,真是高兴极了,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着眼镜怎能和别人握手呢?不太礼貌。于是,小象连忙摘下眼镜和他们一一握手答: 有明确的意识,寓教于乐、突出趣味性,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寓德育教育与教育与教学之中,体现了人文性。 【案例】

学习g这个声母时,教师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了。 请试分析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策略。

答:从分利用主题图,因势利导,借助游戏活动,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案例分析

“我们班有个孩子作文差得要命,六年级了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作文课上他还不听,自己捣鼓东西,交上的作文不是没写就是写两行。后来,我不再强制他写大作文了。别的孩子写大作文的时候,我只要求他写出一段完整的话。慢慢地,他也能把一段话写得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我准备让他开始试着写小作文了。” 上面这位老师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我们要承认这个差异。教学时因材施教,留作业要有梯度,对后进生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的鼓励,扑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逐步缩小差异 案例分析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根据交流,板书写下如下关键词: 陶罐和铁罐 易碎坚硬 谦虚傲慢 美观氧化 师: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内容,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变化,陶罐被保存了下来,还是那么美观,铁罐却连影子也看不到了。

请试分析以上教学片段中的教学策略。

答:策略一:教者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策略二:充分利用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概括课文内容。

六、案例分析

【案例】指导用“安安静静”造句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在唐僧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猪八戒会说什么呢?生1:师父,你叫大师兄安安静静地念经,那怎么能办到呀! 生2:师父,我可从来没见那猴子安安静静地念过经。 生3: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请谈谈你对这个教学案例的看法。

答:教者巧妙地把用“安安静静”造句这一学习任务,通过猜想唐僧师徒的对话呈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分析 【案例】《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答:我觉得很恰当,首先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一个读错的原因,再读错时又抓住进步给与鼓励,第三遍读对时让学生说出自己读的体会。其次教者把读的要求变成了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的经验和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 教师问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着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

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 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 试评价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答:这位教师做的有些不妥,应该对学生的做法给与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敢于挑战名人的勇气,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在哪里,放到句子里反复体会那个字更准确。教师在把作者创作过程进一步体会“绿”字意境。 案例分析 【案例】

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 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 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 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 请对这个案例进行简要评析。我认为这名学生思考的角度非常好,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又说“赢了就好、也没有损人利己,只是一种智取”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对这篇课文的认识,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否定投机取巧的做法,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既要充满智慧、又要脚踏实地。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六、案例分析 【案例】端午节前老师以去同学家过节,吃同学做的菜为由,鼓动学生学习做菜。〔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得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这则案例中老师的作文指导与传统的作文指导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 示?

这是一次开放性的习作,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文前指导,把作文巧妙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邀请老师吃饭,势必要用心的去做,这样学生既有生活体验,又有对老师的一片真情,这样的写出来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又有真情实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16篇:教学案例分析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由此可见,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教学案例的特点和撰写要求: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

4.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能为其它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案例的特征:

(1)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2)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3)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4)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

(1)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教育叙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有研究统计,在老师反思的叙事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读书感想、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宏观教育、现实生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应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其案例问题则集中在教学、教学法、认知水平、情感与态度、教学背景等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

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 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

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

(一)欢喜庆功宴;

(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 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 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 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 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潘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

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成为探索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具有整体性功能的集合体;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而且是以提高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效率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所以,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一、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课堂教学分析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记忆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对写字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卡片或图片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口头读读、说说,机械式地朗读.记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处理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显得呆板枯燥、单调乏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低年级语文尝试将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利用" 怎样写汉字" 识字教学软件、" 趣味识字"、" 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光盘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理解巩固字意,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演练,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多种感官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学生乐于这种学习形式,兴趣明显比传统教学要浓厚。 其次,在解决读音的练习上,从带拼音生字到去掉拼音的生字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画了一些荷花花朵,生字藏在里面,学生读对了时,花朵就绽放,通过练习,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出评判,(即当场批)而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分别对每一小题作出判断,并给学生修改的机会,最后计算出总分(对?题,错?题),就像一位老师。不仅如此,计算机中还会出现一些鼓励的话,如:真棒!你真聪明!没关系,再试试!可要努力啊!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意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计算机还可以加大练习的量,增加一些同等难度或高难度的练习。这样,做的好的、快的同学就可以多练习。由于计算机会做出评判,因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二、中年级计算机辅助句段教学案述

句段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说话和写作的基础。不能把句子写具体是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文中常见的通病。而段又是从句到段,段到篇章的过渡。段的学习既是中年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又是学生开始从句到段的重要转折点。段的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起步的成败,成为学生将来写作方法、写作手段、写作手法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而且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把要学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认识规律与学习心理过程.学生通过计算机显示直接阅读,清晰明了,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的优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师生的共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来讲,动手动脑,手脑并进。不仅牢固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分析

语文积累、运用教学是培养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开拓抽象思维,形成学习能力,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积累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联系性。教师组织的计算机辅助积累教学,必须有纲有目、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富有独特的鲜明的创造性,一定要选择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开拓抽象思维、举一反三的路子。

我在教学设计中写道:" 我设想利用计算机信息量大、速度快、个别教学性强的特点,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几种常见的记叙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从课内外读物中选取难度不等的段落错乱的短文,按类型由易到难编排成组,从扶到放指导学生掌握规律,学会整理的方法。

在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差异上,我在软件中安排了提示、答案、补充题,当同学们做完习题即可根据提示自我检查及时修正错误,习题速度不同,提示、答案出现的时间就不同。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通过补充练习得到进一步训练提高,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不仅吃了、吃好,而且吃饱。与此同时,教师有时间巡视作个别性指导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高年级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分析 高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我不断通过实验从以" 键盘当作笔、以屏幕当作纸" 的写作方式发展到网上收集作文素材,然后进行选择、编辑成为自己的文章。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把传统的作文教学和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把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既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又能流畅地表达个体思想,符合当代学生好动好思善于表达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目前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已从" 以键盘代替笔、以计算机屏幕代替纸" 的初级教学阶段,过渡到" 看图写话"、" 谋篇布局"、" 应用文─信" 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作文系列教学阶段,进而发展到"My Happy动物邮件"" 我的一天" 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获取、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阶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的总的发展过程。紧紧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构思逐渐完善,布局合理性提高,完整性明显提高。

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学校逐步形成和发展,并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推动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媒体的使用就成为关系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成败,甚至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与心相应的心理活动:即教师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接受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成为教育质量最优化的重要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

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谭小芬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 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 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 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 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 。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第17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沃尔玛通过物流运输的合理化节约成本

沃尔玛通过物流运输的合理化节约成本

案例介绍

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是其经营的哲学。

沃尔玛有时采用空运,有时采用船运,还有一些货物采用卡车公路运输。在中国,沃尔玛百分之百地采用公路运输,所以如何降低卡车运输成本,是沃尔玛物流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沃尔玛使用一种尽可能大的卡车,大约有16米加长的货柜,比集装箱运输卡车更长或更高。沃尔玛把卡车装得非常满,产品从车厢的底部一直装到最高,这样非常有助于节约成本。

(2)沃尔玛的车辆都是自有的,司机也是他的员工。沃尔玛的车队大约有5 000名非司机员工,有3700多名司机,车队每周一次运输可以达7000~8000公里。

沃尔玛知道,卡车运输是比较危险的,有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因此,对于运输车队来说,保证安全是节约成本最重要的环节。沃尔玛的口号是“安全第一,礼貌第一”,而不是“速度第一”。在运输过程中,卡车司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沃尔玛定期在公路上对运输车队进行调查,卡车上面都带有公司的号码,如果看到司机违章驾驶,调查人员就可以根据车上的号码报告,以便于进行惩处。沃尔玛认为,卡车不出事故,就是节省公司的费用,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由于狠抓了安全驾驶,运输车队已经创造了300万公里元事故的纪录。

(3)沃尔玛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因此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知道这些车辆在什么地方,离商店有多远,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到商店,这种估算可以精确到小时。沃尔玛知道卡车在哪里,产品在哪里。就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有助于降低成本。

(4)沃尔玛的连锁商场的物流部门,24小时进行工作,无论白天或晚上,都能为卡车及时卸货。另外,沃尔玛的运输车队还利用夜间进行运输,从而做到了当日下午进行集货,夜间进行异地运输,翌日上午即可送货上门,保证在15~18个小时内完成整个运输过程,这是沃尔玛在速度上取得优势的重要措施。

5)沃尔玛的卡车把产品运到商场后,商场可以把它整个地卸下来,而不用对每个产品逐个检查,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加快了沃尔玛物流的循环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沃尔玛的物流系统能够确保商场所得到的产品是与发货单完全一致的产品。

(6)沃尔玛的运输成本比供货厂商自己运输产品要低。所以厂商也使用沃尔玛的卡车来运输货物,从而做到了把产品从工厂直接运送到商场,大大节省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仓储成本和转运成本。

沃尔玛的集中配送中心把上述措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个最经济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沃尔玛的运输车队能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率地运行。

思考题

(1)简述物流运输合理化的途径和“五要素”。

(2)通过该案例分析.沃尔玛如何从综合物流系统的角度降低运输成本。

第18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用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孩子》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我是园丁,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幼儿园老师。花园里,娇嫩的花朵需要园丁的精心浇灌;幼儿园,小小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幼儿园的班级工作需要精细管理,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沟通和耐心教育。

磊磊是我们班这学期刚入园的孩子,初来时晒得黑黑的,穿着也不太整齐,脚上还拖着拖鞋,一看就是个“小顽皮”。更没想到的是:上课时整天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下课时,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个儿在教室打闹乱跑。于是,我注意地观察他,尝试着鼓励他,走进他的世界。

记得刚开始的几次谈话,他总是以沉默报之我的热情,甚至是敌意的眼神,戒备的表情。是啊,万事开头难,面对新鲜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接受,熟悉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让他无条件地接受你,信任你总会有一个过程的。于是我不气馁,仍像以前那样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给他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有一天他能对我有所改变。

有一天下午,我班开展的幼儿手工活动—鱼宝宝和鱼妈妈,在孩子们都快完成的时候,我看到磊磊还没有剪好轮廓,就上前鼓励他:“你剪的不错,进步了很多,如果再快点就更棒了。”磊磊默不做声,但我看得出来,他剪得更认真了……。终于,他努力地完成了作品。放学时妈妈来接磊磊了,只见他高兴的举着鱼宝宝和鱼妈妈的作品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看见了忙问:“磊磊,是你自己完成的吗?”他骄傲的点点头,妈妈则高兴地说:“磊磊,你真棒,妈妈太高兴了!”继而又回过头来对我们说:“吴老师,你知道吗?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以前他在家里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完整的手工,太谢谢你们了。”我和俞老师听了不约而同地说:“磊磊现在蛮乖的,进步多了,上课听的不错,下课也不和小朋友打架了。”听老师这么一说,磊磊母子俩高兴地抱在了一起……

开学到现在,磊磊的变化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和他相处的每一天,细小的事例多的数不胜数,值得欣慰的是:磊磊在当幼的三个多月里,喜欢上了幼儿园,老师,阿姨.他已经成为我们小一班快乐的一员了,他爱我们的幼儿园,老师,阿姨,将和我们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磊磊的事例,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个人不懂得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解救小孩?如何知道小孩的力量?陶行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既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是啊,对于幼教工作来说,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缺乏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幼儿,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更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相互交织,因此,我深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超人的细心、耐心和博大的爱心去关爱孩子,走进童心世界。但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真心了解、理解、尊重幼儿,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真正的促进他们身心和谐的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胆小鬼的屋子》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金锁银锁,金锁银锁,咔嚓咔嚓……捏着算数。我们正在学念儿歌呢!”可许多孩子不太感兴趣。这首民间童谣很绕口,幼儿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时一个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阳阳专心致志的和我一起念着,声音非常响亮。我第一次发现她那样自信。我明白,一定是她在家已经学过这首儿歌了。于是,我马上停下来,对小朋友们说:“刚才老师发现,阳阳念的非常认真,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欢迎她再来念一遍好吗?”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阳阳感到有点难为情,所以不做声。我轻轻地走过去,摸摸她地头说:“我们一起念,好吗?”在我的陪伴下,阳阳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一遍。有老师的陪伴,她自信了许多。我趁机夸奖她说:“阳阳念的真好,我们请阳阳做我们的小老师,教教我们好吗?”阳阳得到了鼓励,显得大胆了许多。没想到,平时不善言辞的她真的当起了小老师,教小朋友们学起了民间童谣。

阳阳是个不太起眼的小姑娘,她性格内向,平时总是不声不响,参加活动时也总是不太积极,有了这次良好的开端,激发了阳阳的自信心,她开始和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活动中积极多了,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

在工作中,我们大都很重视能力较强的孩子,有时难免忽视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语的孩子。但是,他们也像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表象自己的欲望,也想让大家来认识他们,夸奖他们。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一双惠慧眼,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个孩子的表现欲,使他们都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莱格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即内向和外向,内向的人表现为好静不好动,不善交往,不善言谈,不善表露。上面提到的孩子就是如此。但是内向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优点,他们善于观察,好思考,做事仔细,持之以恒。内向的孩子最大的不足就是不善交往,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孩子加强人际交往,需要他们豁达大度的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更要关注内向的孩子,趁早干预。

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性格,即使都属于内向型,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民主性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最为有利。因此,我们应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意愿,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家庭成员及外界交流的机会,要保护孩子的说话兴趣,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使孩子在家和在外有表达意愿的机会和倾诉的对象。扩大孩子的关注范围,把孩子逐步推向多种社会圈,将被动交往转为主动交往。

最后,可采用补偿法,扬其之长,克其之短,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内向的孩子也有出色的一面,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经常鼓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在生活中,成长着的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生活教育,让孩子回到了生活中,回到现实世界中体验和感受。这是我们新《刚要》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也是我们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

教学案例《孩子,你也不容易》

老高川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题记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们娇艳、美丽,但身上也有数不尽的刺,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拔掉他们的刺,让他们和小绵羊一样听话、温顺,但殊不知孩子也很疼,很难受。

镜头一

早操回来后,保温桶里的水还没凉透,小朋友就要排队喝水了。我们的要求是如果水太热,就自己吹吹再喝。今天开心喝水是过去比较早的,等大部分小朋友都喝完了之后,他还没回位。我生气的走过去板着脸问:“干嘛呢?当这是在自己家,想喝多长时间就喝多长时间啊!”只见他很委屈的抬起头,揪着小嘴说:“老师,请你帮帮我,水太热了。”看着开心为了早点喝完水,满脸大汗,着急又喝不下水,很“艰难”。于是,我接过杯子,帮他放在窗台上凉了一会儿,又吹了几下,说:“慢点喝,喝完上位。”“谢谢老师!”开心有礼貌的说道,然后大口喝下回位坐好了......镜头二

中午睡觉时,除了蔡源所有的小朋友都睡了,于是,我悄悄的走过去,拍着他的身体,细声细语的说道:“源源,快睡觉,老师拍拍你。”我一下一下有节奏的拍着,约莫10分钟左右,我以为他睡着了就走了。当我坐下去看书时,偶尔抬头间看见他正在学着我的速度拍着自己相同的部位,让自己快点入睡......上面两个孩子,给我很多感触:对开心我有点愧疚,可能是有时候要求太苛刻了,以致于在这样的小事上他也不敢说。对蔡源,我有欣慰,有感动,知道你很懂事,很努力,或许今天的周公就是不喜欢你了......给你们拔掉刺的时候只想着我要舒心,忽略了你们也是独立个性的人,也想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对不起,孩子,老师忘了你们也不容易,压力也很大,很辛苦,要学这么多不是很喜欢的东西,还不能有抱怨,受了批评,也没有地方发泄,还要继续“压抑的生活”。

我有时会问孩子“上幼儿园累不累”,结果大部分孩子给出的答案是“累”,听到这时,我常常觉得这是我们老师教育的失败。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想到“含泪的微笑”,所以,我正在努力的探寻一条双赢的道路,希望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童年......

第19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刘婵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

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第20篇:教学案例分析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王娟

一、单元背景

“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是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以“伴我们一生的权利”为学习内容,让学生理解法律与我们的权利息息相关,并让学生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未成年人作为公民,同成年公民一样,其生命健康受法律保护,从而明确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本单元包括两个框题: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下设四个基本内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这些内容从与学生切实相关的权利入手,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切入,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权利作为落脚点,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让学生愉快地渡过青春期。其中“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是本单元第一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2.能力: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体验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知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感受法

2、知识回顾法:

3、

3、案例法:

4、讨论交流法:

5、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难点: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思考:生命的意义?谈体会

视频和歌曲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2、你评我说 每组交流讨论,小偷在工地被抓,遭鞭打? 你是否赞同这

样的做法呢?为什么?

图片、故事内容展示,开展任务型教学。 播放视频《怒放的生命》 利用多媒体的

3、自主思考 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威胁生命健康的因素?

教师举出例子:自然灾害 课上学生积极发言,但几个小的知识点方

面,但需教师进行概括。

4、知识回顾 小组合作:为什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提示学生从四个方

面思考 视频播放:孙悟空与道士比法力、计算自己的生命剩余时间,既巩固旧

知识又联系新知识。

5、新闻回放 合作交流: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车安全?

视频: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民办幼儿园校

车事故 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事例,引发学生思考

6、考考你 讨论:你知道那些保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 教师展示法律 向

学生展示教师收集的法律书籍

7、小品剧 “小狗**”:晚上你和家人一起遛弯,如果被小狗咬伤,你怎

么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情景:

(1)主动赔偿

(2)拒不赔偿

8、我的收获

我知道了.......

我懂的了.......

我学会了.......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同步学习》探究提高我来选择分析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歌曲、视频、小品剧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知识内容讲解,教学设计能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新课讲授中通过真实案例(正宁县榆林子

镇小博士民办幼儿园校车事故)让学生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起到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命和健康的珍贵,知道免受伤害重在预防,

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但在“小狗**”小品剧表演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

的引导。

《高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doc》
高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