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论文范文

2022-12-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推荐第2篇: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爱国官兵应用抗日。 难点:《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生阅读17页有关日本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2、黄海海战: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和阅读广场中日军司令对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战斗精神的敬畏(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结果日本轻易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揭露日军罪行的纪录。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从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及会场图片,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严重危害?(多媒体播放 )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阅读书上21页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时局图》请学生回答:熊,虎,鹰,三色旗,蛤蟆,日分别代表什么国家?答分别代表俄国,英国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课堂练习:书上22页参与园地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推荐第3篇: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含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

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

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

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

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

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

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推荐第4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杨顺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思路: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流程】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问: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来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16页第一段内容,找一找: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1894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和朝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1876年,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侵略特权,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1884年12月初,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1890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公开煽动侵华狂热。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但俄国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因此,法、德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无力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对日本的“保证”深信不疑。于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军一千五百人去朝鲜,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就按预定计划于6月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以护送驻朝公使大乌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没有认真备战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李鸿章每日奔走于俄、英、德、法、美各国驻华公使之间,但希望一个个破灭。在这期间,日本却在寻找时机。7月23日,日本军队闯入朝鲜王宫,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7月24日,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和主战派的压力下,派军队从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兵渡海,增援牙山港清军驻地。7月25日,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黄海大战”一目的内容,了解这次海战的主要过程,从中体会战争的惨烈和中国海军气贯长虹的反侵略决心。 (板书)

2、主要战役 ⑴黄海大战

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

③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1894年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舰艇十余艘护送援军至大东沟。17日上午十一时,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海面上。丁汝昌发现这支舰队后,即命令各舰升火以待,并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为人字雁行阵列迎战。十二时五十五分,战斗开始。日舰凭借它的快速,横越“镇远”、“定远”两铁甲舰,绕攻右翼小舰。“超勇”、“扬威”相继中弹起火,前者旋即沉没,“致远”、“经远”、“济远”三舰被敌舰隔出圈外,中国舰队逐渐居于劣势。这时,丁汝昌虽在“定远”号飞桥上摔下受伤,仍坐在甲板上鼓励士气。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有的炮手身负重伤,仍裹伤再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号在激战中船身倾斜,弹药将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在此危急时刻,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向凭借快速极其猖狂的“吉野”舰撞去,拟同归于尽。日舰慌忙躲避,同时开炮击中“致远”舰,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经远”中弹起火,又在追歼敌舰时中了鱼雷。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继续开炮击敌,直至沉没,舰上二百七十人除十六人获救生还外,都为国殉难。下午五时,“靖远”见“定远”桅楼折断,无从指挥,便主动代替旗舰升旗集队。其他各舰纷纷向“靖远”靠拢,声势渐振,与日舰继续战斗。由于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终于迫使日舰首先退出黄海。北洋舰队退返旅顺。

同学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战役。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板书)⑵威海卫战役 ①时间:1895年初 ②经过

③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地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故意夸大损失,压制海军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城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30日,日本海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随即封锁东西港口。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丁汝昌死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缴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和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具体内容。 (板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主要内容:两口(子)分工 3、影响

从清政府对日宣战(1894年8月1日)到平壤、黄海战役前,由于战争胜败尚未定局,慈禧等人在国内抗日卫国舆论的压力下,暂时不敢公开求和活动。列强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也暂时中止了“调停”。但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接连溃败,慈禧急切地要求停战议和。旅顺口失守,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就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先支持奕?与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他的全部侵略要求,借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对张荫桓、邵友濂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终于被迫回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不必派代表到日本。这时的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问题是割地问题,连续请求各国出面阻止,一一碰壁。李鸿章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表面上声称不赞成割地,但又强调不割地无法求和,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这时的慈禧却装病躲入深宫,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显然是想推卸这割地卖国的罪名。一直犹豫不决的光绪帝被形势所迫,在1895年3月初终于让恭亲王奕?代传他的“面谕”,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记作“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分”指分割,即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我们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作一个对比,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南京条约》允许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因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同学们还要注意: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里是割给日本了,但由于俄国的不满,并纠合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又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清政府又多出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上课之前,先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节选后的央视纪录片《北洋水师》片断,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海海战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经过,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启迪他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实用、实效、实在”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进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目前这一套教材和老人教相比还是和2004年版的相比,许多内容都删除了。删除了哪些应该加进课堂,哪些是可以不讲的很难把握,题标也不明确。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在评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不足。这使多对新课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针对前辈们和自我分析,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优点:

1、课堂活跃,教师饱含激情,有感染力。

2、对知识的理解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独到之外。

3、使用资料新,只有不断吸引新的资料才能更好发展,这得到专家的肯定。

4、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进行有效教学。

5、影视、图片的感染力强

6、最后的问题的讨论,升华思想,构思不错。缺点:

1、

2、

3、

4、原因的分析,国际方面的因素没有提及。表格对照中的“主权丧失”不恰当。

最后学生的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全展开。 宝岛悲歌的“悲”没有体现出来。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7页“动脑筋”

答: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偷安的卖国嘴脸。

推荐第5篇: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一蹶不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半殖民地化更是大大加深。

史学家唐德刚说:“在千百次的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甲午战争:该败者胜,该胜者败,真是怪哉的怪哉。”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可以说是该胜者。从地缘上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人口众多。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正在开展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日本虽在明治维新,但经济总量要在短期内超过中国是不容易的。从军事上看,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27000多吨。当时西方的《海军年鉴》甚至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败并不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其根源是清朝的腐败。 一. 制度的腐败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陈旧落后。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停留在“师夷之长计”这个低层次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丝毫不敢触动国家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破除封建体制,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落败。 二. 统治者的腐败

自上而下,全面腐败。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1894年,中国内忧外患,而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他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身为清政府实际掌权人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自己的寿辰,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反观日本明治天皇:宁可一天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次。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最终,为了万寿大典和修建颐和园而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没带好头,下边的官员更是放大胆子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危急时刻,炮弹量少质差,甚至出现炮弹塞不进去,临阵用锉刀磨的场景。中国的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弹药舱,但是因为官员的偷工减料,这颗炮弹并没有炸; 日军总指挥官伊东佑亨曾感叹:“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 三. 军队腐败,素质低下不堪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清朝军队素质低下,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甲午战争几十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像邓世昌,林永生,左宝贵等英勇就义的毕竟是少数,而逃跑的将领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一大军港。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易守难攻。但守将龚照 “贪鄙庸劣”“贪生怕死”, 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 直接导致了惨绝人坏的旅顺大屠杀。

如此军队对抗纪律严明,不怕死的日本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清朝的腐败是其根本原因。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真正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新探索,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推荐第6篇:甲午中日战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4-2015年第一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科目考查卷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11-1 任课教师:陈清彪 姓名:刘爱群 学号: 12 成 绩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地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以史为鉴知兴替。120年后的甲午年,被中国人称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在今年在公开场合讲话中,习主席两提“甲午”,其中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在今年2月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面中,习主席说:“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习近平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作为当代一名大学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教会我们勿忘国耻,要挑起国家的振兴的重担,要为新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我们要努力进行自我培养。要不畏挫折和困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在创新中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不必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塑造一种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 创新,已经或即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方面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创新精神,落实到团学建设的全过程中,敢于迎接时代提出的挑战,敢于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被掠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还有人民对清政府最后的一点希望和寄托,还有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精神,也暴露出古老中华民族在近代史进程中曾经难以摆脱的巨大惰性,鲜血和耻辱的代价最终换来了令人警醒的守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2

推荐第7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摘要 : 多媒体辅助《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引导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我运用Authorware 软件工具开发制作了CAI课件。上课开始采用fiash制作的片头,屏幕上显现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图片,伴随背景音乐,产生电影效果,制造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用只秒钟,把学生带入甲午中日战争的情景。课中,对原因分析、战争经过、结果认识,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图片资料展示,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极强的交互功能,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跳转到相关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尾,再播放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影片,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 “滔滔不绝”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利用自制的CAI课件,采取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导学式、文字资料导学式、网络资源导学式、问题探究式、学习积件辅助式。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一个一个地展示,也可一起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

1、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日本为什么要制定“大陆政策”?其侵略步骤是什么?列强对日的态度怎样?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5、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为什么中国会战败?

6、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7、三国为什么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

8、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会失败?

9、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何异同。

学生带着一个一个问题,采取“粗读、细读、精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内容,并利用CAI课件中的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阅读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开展自主探究,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探究问题的同时进行质疑,标记所发现的问题及获取的认识。

三、导疑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其原因比较复杂,“大陆政策”概念比较抽象,列强对日态度等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利用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一“大陆政策”,展示动态大陆政策示意图和列强对日示意图,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大陆政策的原因、步骤和列强对日态度,同时。并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有利条件);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有利时机);④清政府的态度(被动挨打)。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时,展示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指出丰岛、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的地理位置,分别演示战役进军路线,配以声音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次战役的战况,欣赏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的英雄形象,痛斥日军屠杀旅顺居民的罪行。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后效果很好,大多能搞清楚战争的经过,并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腐败无能,李鸿章避战求和,军备松弛,部分官兵临阵脱逃而失败。

四、导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到教学中。

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分三步走,给学生个体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互相合作的小组探究时间。体现个体学习差异性和多样性。先是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时,提供操作使用方法。如阅读网络资料:第一步,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图标,第二步, 点击相关网页查看相关资料,第三步,关闭网页,返回本课件。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提示进行探究。如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时,思维提示:①应从日本分析;②应从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分析;③应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分析;④应从清政府的态度分析。再全体学生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对学生提出在自主探究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抓大放小”,对问题作必要的筛选和加工,使其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利用多媒体释疑。如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内容及影响时,多媒体与教师表达相配合,担当起诱导与点拨的作用,通过图片、表格、地图等,组织讨论,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明晰概念、弄清本质,得出:《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导评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自制的CAI课件中,设计了10个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当场作答,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2期

推荐第8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

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已有经验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劫难中的抗争”两课时,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再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

认识。

初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初二学生的感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结合实际,利用电影、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

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处于一次次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材的选择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黄海海战”一目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将反映当时情况的电影展示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关于“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楷体字部分),因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或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光绪的变法举动、义和团的壮举,也才上演八

国联军的悲剧。所以,尽管这一目的知识只作为了解的内容,但它能让学生对此时的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便于对以后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构思

课前准备: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影视作品(如《甲午风云》)中收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

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简表”“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邓世昌的生平简介”《时局图》等。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再次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本节课是上两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奠定基础,也为以后进

一步学习中国人民一次次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作了铺垫。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第

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而本课的内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本课共设有三目:一是黄海海战;二是《马关条约》;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战争结果使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激烈场面。

教师:同学们对这部电影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这场海战最能体现哪位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学生谈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略加总结)――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壮观激烈的场面,体现了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主的广大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他们视

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祖国做贡献的决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黄海海战。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分析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通过阅读教材,我们了解到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19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侵略我国台湾地区,遭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日本政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

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在大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配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做简要介绍,结合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自己讲述黄海战役。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并结合爱国将领的英雄业绩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电脑播放多媒体投影片“邓世昌的生平简介”,让学生讲述有关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屏幕出示的材料)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结合材料简要介绍:在这段材料中,李鸿章说的是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谁能说出李鸿章是从几个方面总结失败的原因的?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是日本近十年来边学习边练兵,大量购置船械、武器粮食,因而战胜了中国;二是由于中国财力等方面限制未能放手治兵;三是北洋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仅可以守口岸,难以出海作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你认为李鸿章的分析正确与否,为什么?请你说出理由,并全面分析一下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情况)再结合出示的投影片“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表,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李鸿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从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

来看,战争胜负的筹码并非倾斜于日方。(屏幕出示)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

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约5?保吠蚨郑?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约8?保

低蚨帧F渲斜毖笏?师有军舰22艘、4??1万吨,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在战略上,日本陆军孤军远征,后援难继。平壤战役,日军攻城兵力不及清军守城兵力,且补给困难,只有能维持两天的粮食,若清军坚守两天以上,日军势必全线溃退。战争进入中国辽东以后,日本倾国出兵,本土空

虚,实犯兵家之忌。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中国有获胜的可能,只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才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失败。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二、《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此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模拟《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其相关内容及影响(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

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

费白银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

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

展。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加以掌握。

背景――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突出特点;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

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况――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完成:由学生自己填写各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并对照《时局图》找出各种动物都代表哪些国家。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清朝政区图拿出来,填出英、法、德、日、俄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学生自己看书归纳也可以讨论)。

影响――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吞食的肥肉,正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华民族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

课堂测评

(1)你能将帝国主义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拖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助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2)快速撰写历史小论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列出提纲)。

〖教案点评〗

成功之处: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图表的解释说明、历史材料的分析等环节,

都能让学生充分亮出自己的观点,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兼顾到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情感教育。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得当,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用时过多,剖析得过深,应点到为止。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说的内容还是多了一些,须改进。

不过,综观整个教学设计,这仍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

推荐第9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计划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计划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

(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推荐第10篇:甲午中日战争1

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是慈禧过60大寿时,有人气愤地书写,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上联说的就是慈禧做寿,下联的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指的是什么?与慈禧做寿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就能明了这些问题,打开第四课,这是继鸦片战争以后,又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

一、背景:曾经的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受到列强的侵略,险些沦为殖民地,但日本很快改变了这一状况。先看两幅漫画,战前双方的情况: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实现其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日本为侵略中国作了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就象一条潜伏已久的恶狼,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面 )从以上我们的学习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以上我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阅读教材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有哪些?最终的结果如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简要的讲给大家听?总结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邓世昌的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黄海海战后,清政府一味的妥协、退让,更加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又发动侵了哪些进攻,占领了什么地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总结: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残败。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2.《马关条约》的内容 探究 认真阅读每一项内容,分析它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请看投影。 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马关条约》的影响

在讲这个问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结: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课堂总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叶的世界大事,这次战争的结果,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使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力量,日本割占台湾,便利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开商埠,允许设厂,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入了争夺中国的行列,割辽东半岛阻碍沙俄在东北的扩张,沙俄纠集法、德干涉还辽;沙俄把东北划入其势力范围,英国把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英俄争夺中国的矛盾突出,日本不甘心失去辽东半岛,后来挑起了日俄战争。美国在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时局图.

第11篇:甲午中日战争演讲稿

物理学院 祁培文 学号:2013141222008 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还记得120年前吗?那一年我们虽然不在这个世界里,但是那一年在我的记忆里却很清晰,那一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将沉睡的中国打醒,那一年我们对日本憎恨也深深植入心中.曾经繁荣昌盛、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从此被世界嘲笑.同学们,你们能忘记这种耻辱吗?当现在的日本还在那块土地上对中国跃跃欲试时,你们还能容忍吗?同学们,历史纵然已经过去,但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保卫我们的国土而牺牲的战士也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下面我将简述一下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这样便使日本在朝军队陷于孤立,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也会自动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

物理学院 祁培文 学号:2013141222008 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演讲稿

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 物理学院 祁培文 学号:2013141222008 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演讲稿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过去了,也许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以及建设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一些启示。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战争虽然过去了;但,中国曾经的历史耻辱我们决不能忘记。“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同学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每一位国人都必须将之铭记、反省、深思,然后付诸行动。

铭记,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历史教训和真理。

反省,是反省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存在的矛盾。

深思,是深思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行动,是用行动切实解决问题,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谢谢大家!

第12篇: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情预测: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学情分析:

帮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 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 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 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 “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 “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 李:无语。

旁白:1895年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请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学生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史实。

知识卡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教师导学:今天台湾岛内有一小股“台独”势力兴风作浪,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你能用我【解读史料,感悟历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教训?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知识拓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能力提升1: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

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能力提升2:

《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思完善,巩固落实】

联想游戏:由„„我想到了„„,以此来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寄语】

国人犹记百年前, 甲午海战败师还;屈辱历史已铸成, 落后腐朽是必然;年少仍然需努力,国家富强立新功。

四、当堂检测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 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缺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量少了,同时在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深入。

第13篇: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大战和邓世昌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复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速读第一目“黄海大战”,想一想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阅读课文……)

师: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在大战中邓世昌以身殉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大战的经过,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生: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师:回答得很好,(播放邓世昌与黄海大战的相关图片),同学们,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战争中,丁汝昌身负重任伤,坚持指挥,邓世昌大义凛然,以身殉国,日军损失惨重,我军代价沉重。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的什么精神。 生: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不畏强暴,英勇就义,以身殉国的民族精神。 师:回答得很好,邓世昌英勇无畏、慷慨就义、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一些战役,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战争结束。 师:(过渡)好了,同学们,通过第一目《黄海大战》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上面的图片,然后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来默读第二目《马关条约》的内容:

1、《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熟悉《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师: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山东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京师震动,慈禧太后急忙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并且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谁,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是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师:回答得很正确,好了,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宁波、苏州、杭州、重庆)等。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请在下面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待会请几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开始自由讨论……)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 生:《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师:不错,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大家都知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面请大家看上面的表格比较一下《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谈谈《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影响? (学生开始讨论……)

师:好,现在请你们给一个代表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出来……请举手…… 生:《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举手回答? (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很好,《马关条约》割地相对多;赔款数额大;开发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于日本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经济侵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放出答案幻灯片……)

师: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在《马关条约》这一目里,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个问题?

(学生归纳……)

生:我们学习了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三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我们就学完了,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黄海大战,二是《马关条约》。黄海大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有代表性的战役。双方的实力,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双方各自情况的一个缩影。《马关条约》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决定因素就在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同学们下去后,还是要通过《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领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句话的含义。

[布置作业]

1、连线 ①1842年

①《南京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 ②1860年

②《马关条约》

②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③1895年

③《北京条约》

③割让香港岛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3.“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

C.《马关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D.

第14篇:《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

邹远航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小组协作方式,运用网络查阅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信息等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想象历史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论坛”,启发、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网络、课堂阅读、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并形成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实践,以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和解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知并体会: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及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覆没、《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Ⅲ、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及网上资料组成。) Ⅳ、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 Ⅴ、教学设计思想

1、整体感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继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战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耻辱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引发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出路。可以说,此后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都是在甲午战争大大挫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感情的基础上爆发出来的一声呐喊。因此,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2、具体构思。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考虑到实验区已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实际,本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②为了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不影响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我对教材作了一定变动,即按原因——经过——结果——启示——影响这条线索进行讲解。 ③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材料左证观点,以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④、为了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采用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 Ⅵ、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放《甲午风云》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录像片断,通过师生互问互答方式导入新课。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民众起义。

原因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这些原因、借口和它早已作好的充分准备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结局中暴露出来的腐朽与无能挑起了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二、经过(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对本次战争有一个宏观了解,并试着归纳这场战争经过和所发生的重大战役,然后教师板书四大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3、辽东战役(旅顺)

4、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的伴有米花状和声音的战斗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战争爆发的方式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态度及原因及说明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及网上探究)战争过程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斗争态度与清政府的态度比较说明什么问题?(投影邓世昌等英雄像,播放《甲午风云》录像片断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甲午战争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启示?(播放录像片《甲午风云》片段,出示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表及“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分析《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帮助学生归纳清政府失败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教师同时指出辽东半岛的割让对俄国的影响,借以引出:“三国干涉还辽”问题及由此诱发的思考与启示。屏幕出示三条材料:(1)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3)李鸿章说:“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所引材料分析,让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电脑显示:《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及谭嗣同的悲愤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借以总结本课与后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课的关系。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出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片、录像片段及现在“台独”分子企图搞“两个中国”、“一边一国” 等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认识,教师着重指出:台湾自被日本侵占后,台湾人民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虽败逃台湾继续与新中国为敌,但从没有示意过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反他一直把台湾当成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在某些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想要把台湾“独立”出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台湾人民不答应,中国人民不答应,中华民族不答应,“台独”分子胆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人民就一定将他们炸得粉碎,他们也会最终搬起石头炸烂自己的脚,最后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C、课堂小结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示》(略),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总结。 D、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⒈“导”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教师导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课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必须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而如何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⒉教师导下的自主学习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则是我课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还不够适应,跟不上节奏,这也需要课下反思,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3、学生基础知识差,我设计的问题有些学生很难回应,问题如何更贴近学生实际也需要我课下进一步反思。

4、有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上法好,他们知道事件的因与果,并能够很快地记下来,而课件演示较快,他们很难细致地记下来。有的学生说,这种教学方法好,他们印象深刻,但要记下来较难。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也需要我课下反思。

5、课件引用资料丰富,对理解课文、分析事件有帮助,但如何做得更紧凑、更贴切、更有效率则需要我进一步反思。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 邹远航 (550025)

3 电子邮箱:zyh690306@163.com

第15篇: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初级中学校 彭春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从八年级开始初中历史的学习将从辉煌灿烂的古代史阶段过渡到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阶段,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提起来就无法不心痛的历史,那一段伤痛,我们永远难以忘记。自从国门被迫被打开,列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侵扰,其中对我国造成危害最大的当属日本。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是日本在近代侵略中国的开端,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慢慢觉醒,矇矇睁开双眼,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本节课而言,共分两个子目:一是黄海海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这一战役为中心,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并介绍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二是《马关条约》。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这两个子目紧紧围绕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展开了对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②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资料搜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从多角度、多层次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中日两国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黄海海战基本史实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未本课的重点;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启示,《马关条约》的影响设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场战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解剖的基本方法,也初步具备了如何识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所产生的影响的能力。就本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甲午风云》 选段、图片旅顺万忠墓等,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甲午中日战争具体的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多媒体直观教学,补充教学图片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通过比较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图片激趣,自学导入

课件显示中日有关钓鱼岛争端问题,以及习近平主席谈话的相关资料图片,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由此引出甲午中日战争课题。在多媒体上显示以下PPT,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去今天的学习中来。 快速阅读课本P16-1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 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 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大国崛起,阴云密布;

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图片,对比分析: ①日本: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首相

日本“大陆政策”的三大目标:征服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世界。 ②清政府: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

慈禧太后一心 “万寿庆典”。光绪帝虽然主战,却无实权。李鸿章 “避战求和”。

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清政府必然失败。学生思考: ①、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②、日本为什么能发动侵略战争? 通过资料搜集法、比较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的背景,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 2.狼烟突起,城下之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示意图。

明确:①开始标志:丰岛、牙山之战。②重要战役: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d、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战斗的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2、重点了解黄海海战。

出示灯片:时间 民族英雄 结果 海战后,李鸿章的政策及产生的后果。

3、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提问:片中壮烈牺牲的济远舰管带是谁?﹙邓世昌﹚

出示灯片:光绪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提问:大家可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品质?(不畏强暴、不屈膝、不妥协的精神)

4、旅顺大屠杀是怎么一回事?谈谈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5、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役“威海卫战役”,其结果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提问:甲午战争结果怎样?

明确: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这场战争爆发后经历的几次重要战役。

学生思考:《马关条约》的危害是什么?(引导学生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A组:《马关条约》后,侵略者在中国投资办厂,与《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有何本质不同?与现在我们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没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

B组:《马关条约》,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 出示“时局图”

提问:这幅图说明什么现象?图上的动物各指哪个国家?

C组:甲午战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落后的封建制度打不过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环节旨在了解战争影响。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及本质,我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

1、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标志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侵略上升到资本侵略阶段;与我们现在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本质的不同。

2、《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3、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让学生明白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3.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出示习近平主席关于钓鱼岛的时代言论。但随着中国的强大,日本有了危机感。而对于钓鱼岛,中国毫不示弱,日本也决不罢休。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中日关系的走向, “中国与日本可否再战?”从而寄语同学们: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这一个环节,旨在结合中国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绝不屈服于侵略战争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课本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本上通过PPT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 战败

《马关条约》

↓刺激 瓜分狂潮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16篇: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二学生的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黃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二、学情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向同学们念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提出问题: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2、讲授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补充讲述。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战争形势图,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总结战争的性质,教师加以补充说明,在这基础上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让同学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很多初中的多媒体教学还没有普及,教师只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战争的场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这也有助于发挥同学们的想象空间。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战败的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探讨,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巧妙的过渡到下一个子目《马关条约》,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找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代表。为了使同学们熟记条约的内容,可让同学们讨论后回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条约的内容来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影响。不仅要让同学们知道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还有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课让同学们得到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让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育。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五、板书设计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一、黄海大战:

1、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

2、性质

3、战争经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1895年4月 地点: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2.《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3.《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3)开放口岸: 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 。

(4)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2,根据以上线索,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第17篇: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

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

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 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比较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多媒体展示)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介:

1、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2、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相应段落,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使学生深刻感受“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媒体展示)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日军很快侵占辽东半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旅顺陷落,旅顺大屠杀”相关内容,揭露日军累累罪行。

(多媒体展示)讲述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教师过渡设问: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查阅教材回答:清政府战败,并和日本签订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和结果。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地点(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地点:日本马关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多媒体展示)

教师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内容,教师分析割地的影响: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教师分析赔款的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三、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教师分析设厂的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教师分析增辟通商口岸的影响: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3、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多媒体展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地展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多媒体展示)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师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言论是错误的,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三、小结(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4——1895

目的: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甲 黄海大战 邓世昌

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日 战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性质: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自主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主要原因)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军备的松弛落后

自主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迪是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寄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多媒体展示) 【作业布置】《基础训练》第4课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起止时间:1894——1895

3、重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代表:李鸿章(中) 伊藤博文(日) 地 点:日本马关

2、内容:割地 赔款 设厂 增辟通商口岸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18篇:甲午中日战争 3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冉容,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八年级中国

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一课的教材地位本课的教材地位是:

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爆发的一场战争,如何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深入认识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显得极为重要;而《马关条约》作为甲午战争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此内容在本课书中应占重要地位。在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将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我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

本课重点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本课难点是: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我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来讲述本课的目标,

从知识能力层面上: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从过程与与方法层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从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掌握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对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定

1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了以及比较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提供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在教学方法上:我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仔细阅读教材文字和插图,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团结合作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在教学手段上:我采图示,视屏,板书教学方法,注意课本中的彩色插图和关于战争的视屏,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构思与巧妙,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一个合适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1在教学思路上:我把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教学线索安排从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为主要线索,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2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之前。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导入新课: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是:向学生展示一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对联含义,然后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的认识。

战争战争原因:首先从战争的原因说起,我用提问的方式,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的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解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的经过。然后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理顺时间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还原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

战争结果:最后得出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由于这是本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

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课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回顾,有概括式的,也有反思式的,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反思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回顾,有概括式的,也有反思式的,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反思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第19篇: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午中日战争》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子目“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因此,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清王朝的覆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学生能够自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甲午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使得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中国战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对中国影响的分析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因此我把这一部分内容确定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比较突出。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

-1-

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需要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法、学法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新教学改革倡导的教师是引导着、参与者、组织者,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我采用的教学主要有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学法主要有自主研读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融入课堂。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目的是学生提前了解本课内容,查阅材料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环节二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100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回顾惨痛的教训。运用歌曲导入,渲染课堂气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第一幕大国野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指出各列强国家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态度。说明各列强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给予日本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提出问题:日本侵华的原因是什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要求三个小组分别从日本、清政府、朝鲜做出判断和认识,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学生讨论的预期效果,第一组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第二组得出的结论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第三组得出的结论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加深对原因的印象,学生进行分组探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予以补充总结,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问题。 第二幕狼烟顿起

首先,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介绍甲午中

-2-

日战争的经过。

接着,结合地图及教材内容,学生能简单叙述重要的战役,如黄海海战的经过。多媒体展示地图更形象直观,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史地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看图实图能力。

最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朝鲜半岛,日本不宣而战。

2、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3、辽东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另外,结合战争经过展示三组图片和影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1)展示日军的暴行:旅顺大屠杀。让学生明白日军在旅顺犯下的滔天罪行。(2)展示爱国将领风采:展示邓世昌的风采。让学生从邓世昌身上看到一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尊严的情感。(3)展示清政府的腐朽:慈禧太后、李鸿章。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李鸿章避战保船,使北洋舰队龟缩至海港,使其没有用武之地并全军覆没,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之一。该环节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坚强意志,并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幕城下之盟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图片,引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接着,让学生总结说出《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签订双方代表、内容及影响。并且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小组代表整理小组意见展示给全班同学。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教师从领土、赔款和经济方面进行补充总结,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此,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悲愤的写下了诗句。利用诗歌加深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的理解,另《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通过提供相关史料信息供学生分析探究,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分析清政府战败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四幕历史告诉未来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今天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3-

其次,学生积极发言,答案很多,各种想法也很好,再评价完学生的认识后,教师作出引导并总结:(1)钓鱼岛问题的升级再次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但是我们要理性爱国。(2)牢记历史,勿忘国耻。(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老师点出要以史为鉴,结合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日关系,让学生理性爱国。对历史的反思永远是学习这门学科的主题之一。 环节四回顾历史加深理解

通过学生自评收获,教师总结,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五课外延伸知行合一

课下让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给人民留下许许多多值得深思的问题,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体相同,何以30年后竟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板书设计

我采取提纲式板书,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这样设计的板书知识点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效回顾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第20篇:《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让学生思考: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概括?

2、教师明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动画出示“大陆政策”示意图) (2)欧美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持默许或支持的态度,更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俄国:准备尚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4)面对日军的侵略,清政府的态度是:李鸿章,想保全自身实力和北洋地盘,幻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途径遏制日本的侵略;而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之时,却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希望对日“和平了事”。

教师概括: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使日本侵略中国成为必然性;而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的态度,为日本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后党和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朝鲜爆

发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由于以上原因,中日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从一开始,战争的结果就已在预料之中。

二、甲午战争的全过程

整个过程教师辅以动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1、丰岛之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政府仓促应战。

2、平壤之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3、黄海之战:

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中,清政府就已希望调停。

4、辽东之战: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5、威海卫之战:

清政府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三、战争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外因,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内因,中国制度落后,统治腐败,软弱可欺。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一名话,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为加深学生对《马关条约》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下面的顺口溜: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范文.doc》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