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2020-03-02 15:40: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杨顺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思路: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流程】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问: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来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16页第一段内容,找一找: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1894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和朝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1876年,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侵略特权,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1884年12月初,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1890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公开煽动侵华狂热。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但俄国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因此,法、德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无力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对日本的“保证”深信不疑。于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军一千五百人去朝鲜,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就按预定计划于6月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以护送驻朝公使大乌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没有认真备战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李鸿章每日奔走于俄、英、德、法、美各国驻华公使之间,但希望一个个破灭。在这期间,日本却在寻找时机。7月23日,日本军队闯入朝鲜王宫,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7月24日,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和主战派的压力下,派军队从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兵渡海,增援牙山港清军驻地。7月25日,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黄海大战”一目的内容,了解这次海战的主要过程,从中体会战争的惨烈和中国海军气贯长虹的反侵略决心。 (板书)

2、主要战役 ⑴黄海大战

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

③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1894年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舰艇十余艘护送援军至大东沟。17日上午十一时,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海面上。丁汝昌发现这支舰队后,即命令各舰升火以待,并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为人字雁行阵列迎战。十二时五十五分,战斗开始。日舰凭借它的快速,横越“镇远”、“定远”两铁甲舰,绕攻右翼小舰。“超勇”、“扬威”相继中弹起火,前者旋即沉没,“致远”、“经远”、“济远”三舰被敌舰隔出圈外,中国舰队逐渐居于劣势。这时,丁汝昌虽在“定远”号飞桥上摔下受伤,仍坐在甲板上鼓励士气。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有的炮手身负重伤,仍裹伤再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号在激战中船身倾斜,弹药将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在此危急时刻,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向凭借快速极其猖狂的“吉野”舰撞去,拟同归于尽。日舰慌忙躲避,同时开炮击中“致远”舰,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经远”中弹起火,又在追歼敌舰时中了鱼雷。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继续开炮击敌,直至沉没,舰上二百七十人除十六人获救生还外,都为国殉难。下午五时,“靖远”见“定远”桅楼折断,无从指挥,便主动代替旗舰升旗集队。其他各舰纷纷向“靖远”靠拢,声势渐振,与日舰继续战斗。由于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终于迫使日舰首先退出黄海。北洋舰队退返旅顺。

同学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战役。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板书)⑵威海卫战役 ①时间:1895年初 ②经过

③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地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故意夸大损失,压制海军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城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30日,日本海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随即封锁东西港口。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丁汝昌死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缴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和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具体内容。 (板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主要内容:两口(子)分工 3、影响

从清政府对日宣战(1894年8月1日)到平壤、黄海战役前,由于战争胜败尚未定局,慈禧等人在国内抗日卫国舆论的压力下,暂时不敢公开求和活动。列强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也暂时中止了“调停”。但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接连溃败,慈禧急切地要求停战议和。旅顺口失守,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就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先支持奕?与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他的全部侵略要求,借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对张荫桓、邵友濂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终于被迫回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不必派代表到日本。这时的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问题是割地问题,连续请求各国出面阻止,一一碰壁。李鸿章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表面上声称不赞成割地,但又强调不割地无法求和,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这时的慈禧却装病躲入深宫,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显然是想推卸这割地卖国的罪名。一直犹豫不决的光绪帝被形势所迫,在1895年3月初终于让恭亲王奕?代传他的“面谕”,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记作“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分”指分割,即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我们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作一个对比,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南京条约》允许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因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同学们还要注意: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里是割给日本了,但由于俄国的不满,并纠合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又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清政府又多出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上课之前,先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节选后的央视纪录片《北洋水师》片断,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海海战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经过,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启迪他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实用、实效、实在”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进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目前这一套教材和老人教相比还是和2004年版的相比,许多内容都删除了。删除了哪些应该加进课堂,哪些是可以不讲的很难把握,题标也不明确。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在评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不足。这使多对新课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针对前辈们和自我分析,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优点:

1、课堂活跃,教师饱含激情,有感染力。

2、对知识的理解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独到之外。

3、使用资料新,只有不断吸引新的资料才能更好发展,这得到专家的肯定。

4、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进行有效教学。

5、影视、图片的感染力强

6、最后的问题的讨论,升华思想,构思不错。 缺点:

1、

2、

3、

4、原因的分析,国际方面的因素没有提及。 表格对照中的“主权丧失”不恰当。

最后学生的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全展开。 宝岛悲歌的“悲”没有体现出来。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7页“动脑筋”

答: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偷安的卖国嘴脸。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计划

甲午中日战争1

甲午中日战争演讲稿

《甲午中日战争.doc》
甲午中日战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