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023-01-0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八种体质中医养生法

八种体质中医养生法

1、阴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 肺阴虚 或心悸健忘、肺阴虚);或心悸健忘 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 或心悸健忘、失眠多 心阴虚);或腰酸背痛 肾阴虚);或胁痛 梦(心阴虚 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 肾阴虚 或胁痛、视 心阴虚 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 或胁痛、物昏花(肝阴虚 。 物昏花 肝阴虚)。 肝阴虚 养生原则 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 五脏之中 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 五脏之中, 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 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 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 故应遵循《黄帝内经》 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之养神大法。 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之养神大法。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 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2、阳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 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 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或身面浮肿 或身面浮肿、便不利;或腰酸冷痛 下利清谷;或阳痿 或腰酸冷痛、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 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 或阳痿 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

尿频多、小便失禁。 滑精、宫寒不孕 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 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或胸背彻痛 或夜尿频多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 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 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 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 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 春夏养阳 的法则, 春夏养阳”的法则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春夏养阳 的法则, 的食品 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3、气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 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 或食少 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 腹胀、大便溏泄 或脱肛 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 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 小便频多, 或脱肛、或心悸怔忡、或腰膝酸软、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 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 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 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 故脾、气血生化之源”,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脾、肺、肾皆当补 之。 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 鹑、青鱼、鲢鱼等。 青鱼、鲢鱼等

4、血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端发麻、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端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补血养血,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补血养血,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肝、脾皆当补之。 脾皆当补之。 养生方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 久视伤血 不可劳心过度。 久视伤血”,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 ,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牛肝、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牛肝、乌鸡、甲鱼、海参等食物。 乌鸡、甲鱼、海参等食物。

5、阳盛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 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熏臭为其 特点。若病则易从热化,而见高热,脉洪数有力,大渴,喜冷饮等症。 特点。若病则易从热化,而见高热,脉洪数有力,大渴,喜冷饮等症。 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 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多用滋阴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对于牛肉、狗肉、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多用滋阴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对于牛肉、狗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勿酗酒。 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勿酗酒。

6、血瘀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 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 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 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 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内有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内有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

内养操、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内养操、保健 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 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 常饮,醋可多吃。 常饮,醋可多吃。

7、痰湿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白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 或食少 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 或食少, 或四肢浮肿, 舌体胖、苔白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 或四肢浮肿, 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 或头身重困 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或头身重困, 或妇女白带过多。 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 或妇女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 在阴雨季节 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在阴雨季节,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 过饱 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 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

8、气郁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 闷不舒,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 闷不舒,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 或乳房小腹胀痛, 或乳房小腹胀痛 或咽中梗阻, 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 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 或颈项瘿瘤 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

推荐第2篇:中医体质养生与美容

中医体质养生与美容

——问答题

1、中医思想方法与西医的区别联系?

答:区别:中医是天人感应,整体观念的基本思想,而西医则是天人相分。西医

被称为“物质医学”,中医则相反,是着眼于人的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关系直接体现在中药里。中医的治疗思想方法是调平与平衡,最高原则不是把侵入体内的病毒杀死,而在于阴阳平衡下的转化,讲究养气理气。中医思想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气”的理论,如气是生命的本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治疗在于调理气机,基本原则是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相互影响,重在调节双方的平衡。中医用药大部分是口服,而西医是静脉注射。

联系:中医思想方法与西医思想方法都是医学上的独特理论和思想文化,都

揭示关于生命与疾病的观念原理。

2、在生活中我们怎么注意调理体质到平和状态?

答: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九种体质中的哪种体质类型,知道体质的分类,形成因素

和对应症状若是偏颇体质者,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调理方案才能对症调整到平和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理:一是起居,应重视和遵循四季应有的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二是饮食,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可多食的食物进行内在调理;三是运动,以适合自身体质的运动为本,并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运动选择;四是情绪上要保持随和开朗,乐观积极,心平气和;也可通过经络和药物进行合理地调理。

3、怎么理解“坤道之厚德载物”?

答:《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地势是顺承着天(即自然)的。

君子观察大地之象,应该使自己的品德宽厚无疆,能够容载万物。“坤”为地。“厚德载物”指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即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坤之道是柔顺辅佐,秉承乾道而行。

我们的先人在观察大地之象之后,延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大地的品德是多么厚重而高尚。高山她承载,细土她也承载;江河湖泊她包容,污泥浊水她也包容。不管高的、低的、无论好的坏的,她都是用自己宽大无比的胸怀承载着、包容着。这需要多么大的心胸,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大的忍耐,多么大的力量啊!所以,君子应该效法“坤”道,修炼自己的品德,只有厚实的品德才能承担万物,只有厚重的品德才能承载创始万物,恩泽天下的重任。

4、你如何理解四季养生中的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答:四季养生以“天人相应观”作为立论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二季正是气温上升,由寒转暖,由暖转热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升发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所以春天应注意御寒保暖,不宜过早减衣,“春捂”就是这个道理,为的是养人体之阳。夏季阳达到最盛,大热易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侵,而寒湿最易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

“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阳气

渐衰的规律,不应耗精气而伤阴气。若一向体质阴虚,则要“夏病冬养”,在秋冬时即滋补肝肾,从而减轻春夏发病程度。每个季节的合理养生也是为更好地迎接下个季节的到来,并顺应季节变化做准备。

5、对心情对体质偏颇的影响有何体会?

答:在上了养生课后,我才深刻认识到情志对一个人的体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五

行对应着人体的五脏,而七情又分属五脏,即喜属心、怒属肝、忧与悲属肺、思属脾、惊与恐属肾,它们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上认为: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对脏腑气血有着不同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气血处于平衡状态,各项生理功能正常。但人体一旦出现突然、剧烈的情志变化或长期处于消极的情志状态下,就会使脏腑气血失调、人体阴阳失衡,导致体质出现偏颇。平和体质者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的情绪当中,就会促成气郁体质或者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情绪压抑,血瘀质者也有一部分是由忧郁所致。所以养生关键是在养心,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少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才能把体质调整到平和状态,把养生养到实处。

6、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健康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和睡觉休息?

答:健康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和睡觉休息应该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掌握科学的

养生保健知识,在不同时令下有所选择的进行。在体育运动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从自身的体质和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并且要合理适度。春季,是锻炼的最佳时节,但不应选择剧烈的运动,以免由于过度活动和损耗而对人体养阳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可选择散步、慢跑、放风筝、保健操等;夏季要注意晨练不要过早,最好在日出之后,以免受空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影响。还要注意防晒适量饮水,运动可选择游泳旅游等。秋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年轻者与中老年应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登山是不错的选择。冬季要注意环境的选择,防寒保暖,长跑应做好跑前准备工作。

睡觉休息首先必须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不可熬夜。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其气必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只有遵循好四季应有的原则,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7、怎么看待减肥这件事?

答:在《黄帝内经》里,肥人被分为三种:膏人,脂人,肉人。膏人,“纵腹垂

腴”,腹部肥满松软,汗多且粘;脂人,“其身收小”体形半满而匀称;肉人,“身体容大”,像运动员那样,也许体重超重,但体形基本匀称,肌肉结实,腹部不大。需要减肥的只有第一种类型的人。这类人他们会因为体形而行动不便,肥胖也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疾病,所以减肥是必须的。他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饮食,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乐观情志,绝对不可急于求成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减肥。然而,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年轻者特别是女性,都以瘦为美,刻意的去减肥,采取的多是些不正当的方式,如节食。她们这种错误的减肥价值观会危害到自身健康。

8、血虚就是贫血吗?

答:不是。中医上说的血虚和西医上说的贫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血在西医中

一般是指血色素浓度低于正常值,或者说是指人体循环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干正常值的病理状态。如在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就可诊断为贫血。海拔高的地方一般要高一些。而中医所说的“血虚”是对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一系列症状的概括。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病症中都能见到“血虚”,不可简单地等同于西医的某一种病。因为中医所指的血,不仅包括血液,还有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中医所诊断的“血虚”证,绝对不等于西医的贫血症;但西医诊断的贫血症一般都属于中医“血虚”的范畴。

9、痰湿体质一定显示为发胖吗?

10、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在情志方面调理该体质?

答:痰湿体质者大部分是体形肥胖,但痰湿体质不一定都显示为发胖,更重要的

是看是否具备以下症状:腹部肥满松软,眼皮微肿,额部油脂分泌多,上眼脸比别人肿,嘴里有粘粘的感觉,舌苔厚腻,感到胸闷痰多,动不动就觉得四肢酸,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

这种体质类型的人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应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开阔眼界,合理安排休闲、休假、度假活动。该体质的人在生气动怒时会加重体内的痰,尤其是生闷气更容易使体内痰湿淤积。要是自己不生气,需要日常保养,修养身心,开阔心胸,以包容他人,消灭掉生气的念头。若生活或工作环境易使人生气,就换一个环境。可多听些轻快的音乐来使自己保持心情舒畅。

11、痘痘肌肤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答:首先要知道长痘痘的原因是什么。长痘有三大因素共同起作用:一是毛孔堵

塞,二细菌感染,三是内分泌不平衡。治疗必须从内在调养,外在调养和情志调养上去治疗。内在调养要特别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作息有规律不熬夜,避免内分泌失衡。外在方面是不能去挤压,要注意正当地清洁和个人卫生,少化浓妆,选择痘痘肌肤适用的洗面奶,外出注意隔离防晒和清洁,少去环境不好或空气质量差的地方,多运动。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都会影响内分泌。因此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当然也可以采用现在的高科技进行根治。

12、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什么?

答:

一、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清淡高纤的蔬菜水果。巧克力是痘痘的催化

剂,应少吃。太甜太油腻的食物会使皮肤皮脂量增加,引起各种皮肤障碍,使皮肤水分代谢不平衡,要少吃。

二、饮食摄取要均衡,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三、不吃麻辣火锅和辛辣油炸食品,不用刺激性的调味料,如辣椒酱、咖喱酱等;不喝酒抽烟,少喝咖啡。

四、最好不要摄取过多酸性食物,尤其是肉类的狗肉牛肉羊肉。鱼类甲壳类易引起过敏反应。也可适当喝些淡茶和牛奶。

13、男性也会得气质血瘀吗?你会偏头痛吗?

答:男性也会得气质血瘀。血瘀体质主要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

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当血瘀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此类型的人,有些是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某部位疼痛,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会加重。

不会。

14、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拥有健康心态?

答:要拥有健康心态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节。首先,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

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要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常乐。在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多读励志书、可以向朋友老师求助,不自卑不自弃。其次,要加强心理情感调节,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要学会换位思考,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要放大心胸包容他人,处之泰然。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课外娱乐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培养人际关系,锻炼自我能力。

15、阴阳五行理论是否真的那么深奥和神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任何意义吗? 答:我觉得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十分深奥和神秘的,因为我们很少去研究和研读这

类的书籍,里面具有深奥的哲理。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先贤们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劳动成果;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对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长期观察,反 复研究,概括总结的结果;是中华古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灵魂。阴阳五行理论从动态整体角度,揭示天地万物内在气化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尽管它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的去读并领会里面所揭示的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人和事物生死兴衰的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并把这些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就不会觉得很深奥而神秘了。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阴阳之间的规律,其实就是事物的规律。我们研究阴阳,探讨阴阳之间的规律,目的是要通过事物的阴阳两面性来认识事物,认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五行之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人们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都要受它的支配和制约。如果我们通过人生规律预测技术的学习,对五行之理能有一个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如果我们将五行之理主动应用到思想、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的人生会轻松、自如、和谐。

16、你是怎样看待生老病死的?

答: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的出生方式都是一样的,但死亡方式却

各不相同。落叶归根是每个人最后的结局。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而得之不易。这时,我就深刻体会到养生的重要性。如果缺乏一定的养生意识和知识,没有遵循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就会因为一些不健康,不得当的行为习惯损害了健康,提早结束了生命。我们能做的是学会养生,养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顺应自然界的四季交替,增强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人体抵抗力,远离疾病的痛苦,延长生命。然而,在造化面前我们也有数不尽的无能为力,如意外事件的发生是我们不可避免。既然如此,就应该更加坦然地接受它,也不必要杞人忧天畏惧死亡,而是应该珍惜有生之日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推荐第3篇: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在饮食方面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平和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再则,平和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这类食物有:粳米、薏苡仁、豇豆、韭菜、甘薯、南瓜、银杏、核桃、龙眼、莲子、鸡、牛、羊等。平和质的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之品以发散,而不宜食酸收之味。宜食韭菜、香菜、豆豉、萝卜、枣、猪肉等。夏季心火当令,宜多食辛味助肺以制心,且饮食宜清淡而不宜食肥甘厚味。宜食菠菜、黄瓜、丝瓜、冬瓜、桃、李、绿豆、鸡肉、鸭肉等;秋季干燥易伤津液,宜食性润之品以生津液,而不宜食辛散之品。宜食银耳、杏、梨、白扁豆、蚕豆、鸭肉、猪肉等;冬季阳气衰微,故宜食温补之品以保护阳气,而不宜寒凉之品。宜食大白菜、板栗、枣、黑豆、刀豆、羊肉、狗肉等。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就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

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四季养生之道不可逆,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地调配饮食以达到四季不同的养生目标。人的身体既可强壮也可脆弱,关键就在于我们花费多少精力去调理和保护。其实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许多细节,这也许是与我们的喜好和习惯相悖的,但却是保护身体的唯一途径。例如夏季少食冰饮以免过寒伤脾胃,这样看似简单的细节在炎热的当下我们却往往很难控制,但要意识到这是有损健康的举动,都应该为了长远的身体健康尽量做出改变。 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红滋心。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胡萝卜等。青养肝。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对于清理肠胃、促进肝脏的排毒是十分有效的。黄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促进排毒,延缓器官衰老。白润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对于养肺的功效是显著的。黑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为肾脏的健康出一份力。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中医养生之道的初步学习和探索,我感觉获益良多。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不曾注意的饮食细节和习惯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相信这对于身体健康和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推荐第4篇: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 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 [14]《庄子·在宥》。 [16]《素问,举痛论》。 [17]《灵枢·九针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

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5篇: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在本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中,我很荣幸的选上了中医养生学的课程班,很感谢张老师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教导,我觉得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很容易学以致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虽然这段时间来我们都很认真的学习,但是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整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也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研究这门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特色和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以下是我这学期在中医养生学的学习中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论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而中医养生学就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养生学的原则如下:

1形神共养

2饮食调养

3修练形体

4顺应自然

5谨慎起居

6协调阴阳

7和调五脏

8疏通经络

9动静适宜.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每个年龄阶段,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性别、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

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之一,研究中医养生学之后,我发现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史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是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时期,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先秦时代中医养生学的到了重大的发展。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诸子论述甚众,但有一些对今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比如《易经》提出的阴阳的学说,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的强调精神调摄等等。

在更加发达的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②汉唐时期的养生家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③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三, 精神养生

在现在的生活中,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背负了各自的压力,要面

对许多的选择和竞争,所以每个人的精神的都在经受到一定的考验的。现当代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更加大,就业,考研,出国等等的事物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注意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

一、提高健康水平。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在遇到一些的困难,选择的时候应该学会一些控制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情志制约法。我个人认为疏泄法和转移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所谓的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而转移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情绪压抑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改良情绪。

四, 夏季养生

中医养生学内容及其详细,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养生方法,现在正是酷热的夏天,尤其是我们身处炎热的漳州,夏天的温度很高而且很湿热。所以我对在夏天的养生格外注意。

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在精神调养方面因为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嘛。

在起居调养方面。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因为进入夏季之后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中暑,导致头昏胸闷,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夏天的饮食调养也是很重要的,夏天应该多吃一些味苦之物可以助心气而制肺气。而且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多吃的话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酸梅汤,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五, 食物养生

所谓的食物养生法也就是指利用食\\药进行养生防病治病,或通过食疗促进病体康复。其养生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利用食物或药物(谷\\肉\\果\\菜\\中药材)各种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针对性地用于某些不同体质或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安全,主要针对是大多数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以此作为„药物‟或其他防治措施的辅助手段。

营养学家主张---营养膳食”金字塔”(五层),第五层是基础,也就是粮食类,比如米饭,小麦豆类等五谷杂粮。我们不能挑食,五谷杂粮杂合着一起吃,才更有利于提高营养利用率。第四层是蔬果类,五菜分类:绿叶类(多含维生素和无机盐);根茎类(多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豆荚类(多含蛋白质);茄果类(多含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合理选择搭配---满足各类营养素的利用.果类则有鲜品类(苹果、梨、香蕉等);干品类(荔枝干、柿饼、龙眼干等)二者均含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矿物质。 第三层是肉\\鱼\\蛋\\禽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第二层是乳类,对人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第一层是油盐糖等适量的调味品。

食物养生要满足以下一些原则。一要“和五味”,即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定时,定量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五个问题就是我在这个学期以来的中医养生学的课程中所深入研究和关注的一些问题,总结的过程中参考了老师的一些课件和我自己课堂上的笔记,或许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的地方,希望老师指出。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然后用这些中医养生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和家人朋友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谢谢老师这学期来的教导。

MTI08045严金林

推荐第6篇:中医养生论文 (4)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着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着名的哲学着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着”,“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推荐第7篇:中医养生选修课论文

中医养生浅谈

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并在世界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学在一代代中医学前辈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取得发展完善,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不仅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有显著疗效,而且为人们科学养生,维持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方法;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之所以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其根源在于脾胃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养生重在调理脾胃,老年人更须调理脾胃。曹庭栋认为,“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阴阳平衡则百病不生,老年人调理脾胃应从节制饮食人手。

节制饮食,首先要控制食量,宁少勿多,不可勉强。每餐食物量少些,有利于脾胃发挥正常的消化功能,可使五谷之精微被人体充分吸收。如果吃得太多,脾胃反而容易受伤,不能正常工作,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早饭应吃好,午饭应吃饱,晚饭要吃少。一些老年人有吃剩饭的习惯,从养生的角度看,这个习惯没有一点儿好处,应尽早改掉。控制食量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定时定量吃饭,千万不要等到饿得受不了了才吃饭。同样,也千万不要等到渴得不行了才喝水,这些都对身体没有好处。

其次,饮食要冷热适宜,过热过冷都有害。冷热的程度应当怎样把握呢?一般来说,“热毋灼唇,冷毋冰齿”。就是说,热食不要超出嘴唇能承受的限度,冷食不要让牙齿都感到冰凉。什么时候宜冷食,什么时候宜热食,还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热食,酷夏宜冷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恶寒,所以热食害少,寒食害多。因此曹庭栋的经验是,饮食宁可过热也不要过凉,像瓜果生冷之类的食物吃的时候都应当慎重。

吃粥对人有益处,对老年人尤其重要。老年人消化功能及咀嚼功能都减弱了,更适宜粥补。曹庭栋每天早晨必空腹吃淡粥一大碗。粥一下肚,顿觉推陈致新,生津快胃,那种享受绝非语言所能表达清楚。他对煮粥的技巧也颇有研究,指出煮粥要注意选米、择水,掌握火候与食候,这些都关系到粥的质量和功效。他甚至认为,吃粥可以不计顿数,随饿随吃。关于吃粥也有许多注意事项,就调养而论,粥宜空腹食,或作晚餐也可,但是不要吃粥以后再吃其他食物;吃粥也不能过饱,感到胃胀的时候其实胃已经受伤;粥应尽量热食,最好食后达到微汗的程度,以起到通利血脉的作用。

粥分为“三品”:上品气味轻清,香美适口,共36种;中品口味稍逊,共27种;下品口味重浊,共37种。其中莲米粥、芡实粥、赤小豆粥、藕粥、杏仁粥、胡桃粥、菊花粥、枸杞叶粥、薄荷粥等为上品粥;茯苓粥、大枣粥、龙眼肉粥、牛奶粥等为中品粥;地黄粥、葱白粥、羊肝粥、鲤鱼粥等为下品粥,这些均为现代老年人滋补的常用药粥,可用于老年阶段之养生。 金→肺

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了。

肺最强时间:7:00~9:00

肺最弱时间:21:00~23:00

强肺关键词:润

●白色食物可让肺强健起来。如百合,可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功效。

中医养生法

呼吸吐纳:柏树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时或下午3~5时,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呼气,共做12次,长期坚持具有补充肺气不足的作用。

两款食疗法

罗汉果茶

罗汉果1个,将其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频饮。

秋梨膏

秋鸭梨5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蜂蜜250克。

将鸭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适量水烧开,用小火煮30分钟;生姜切成片与红枣用同样的方法煮成汤,过滤去渣。

然后把鸭梨汤,枣、姜汤,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

因为罗汉果、秋梨的金气最重,且有极强的药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强壮。

木→肝

木对应肝,肝开窍于目,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肝了。

肝最强时间:1:00~3:00

肝最弱时间:13:00~17:00

强肝关键词:舒

●肝怕劳累,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须工作,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中医养生法

按摩“阿是穴”:“阿是穴”即“哪里疼痛哪里就是穴位”。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过手指对疼痛部位快速而有节奏地轻轻点揉,可缓解肝部痉挛、疼痛和不适。

食疗法

取灵芝、女贞子、黄芪、甘草、刺五加各适量,制成茶包,开水冲泡饮用。

具有保肝、抗衰老的功效。

水→肾

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

肾最弱时间:23:00~1:00

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

唾液滋养: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食疗法

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

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火→心

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

心最弱时间:21:00~1:00

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山药是老百姓喜爱的药用食品,味道甜润,性平和,归肺、脾、肾三经。主要功效为补脾止泻,养肺宁嗽,固肾益精,养阴止渴。主治范围为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可治疗痈肿、瘰疬等。山药既是一味补益良药,又是常用的药膳原料。

药理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蛋白质、多糖、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临床实验证明,山药能增进食欲,改善消化,降低血糖,调节自主神经,增强体质。山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它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的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能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胶原病的发生。

中医将容易发怒称为“善怒”,应属于疾病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善怒主要与肝有关,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乘等三种证候。 肝郁气滞

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

对策: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肝火上炎

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

对策: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适量多吃清肝泄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脾虚肝乘

症状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

对策:要健脾理气为主,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

春夏秋冬四时各有显著特点,春气温,主生;夏气热,主长;秋气凉,主收;冬季寒,主藏。冬季主寒主藏,意思是冬天气候转为寒冷,植物枯萎,河流结冰,动物蛰伏,万物封藏。那么,冬季到底该如何养生呢?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告诉人们,冬季养生要以闭藏为主,睡眠应当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穿衣居处应当避寒保暖;冬季要使精神安定,神志静藏,目的是让人体的阳气收敛于内而不外泄。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容易惹病上身。

中医学认为人应当顺应四季变化,在冬季应首先注意保暖。保暖不单纯是衣物的增减,还有居室要温暖适度。近年来一些东北老年人一到冬季就迁徙到海南岛过冬,主要目的就是避寒,利用气候差异来防治心脑血管、咳嗽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堪称“北病南治”。

说起冬季疾病,最普通的还是风寒感冒,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就是肌肤,中医学称之为皮肤腠理。而冬季最常见的病邪是风寒之邪,如果衣服单薄或居所寒冷,人体就容易感受风寒之邪的侵袭,而患风寒感冒。冬季保暖应当“护两头而围住腰”,“护两头”是指头部保暖和足部保暖;“围住腰”是指腰部的保暖,因为腰是肾之外府,腰受寒易使肾“很受伤”。

冬季患风寒感冒后,可用些散寒解表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麻黄汤、小青龙汤等。感冒有风寒、风热的区别,中药有寒凉性和温热性的差异,患了风寒感冒却误用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如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之类),这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程延长。同时,冬季因寒冷而易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哮喘、糖尿病等。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检查、监测各项指标,一旦异常需及时就医。

需要提醒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特别是地处高纬度的黑龙江省,脑中风、心脏病的发病率居全国首位,而寒冷就是最重要的诱因之一。合理膳食及戒烟限酒同样有助于人们顺利度过严冬。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温食忌硬,增苦少咸。切忌为了抵御严寒,进食大量高热量、高盐食物,饮用烈性酒,结果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动脉硬化等。

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等情况,医学界称之为“代谢综合征”,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若想远离可怕的“代谢综合征”,就应当合理饮食,拒绝烟酒,适当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人体精髓和神经高度会聚之处,是生命要害之所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受到脑的控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养脑健脑的方法,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具体方法如下:

1.增强脑力活动

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以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以促进博学,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脑力活动可以防病延年,预防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年轻时的脑力活动对人体寿命的影响更大。

2.调节大脑状态

清晨到户外散步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都可以充分唤醒尚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与肌肉。在大脑疲劳时,听一下音乐,或观赏一下绿草红花、蓝天白云,也有利于松弛紧张的大脑,做到劳逸结合。

3.节欲健脑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脑髓不足则头晕耳鸣,目无所视。\"大脑的活动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节欲可养精,养精才能健脑养神,延缓大脑衰老;反之,性生活过度,则伤精耗神,未老先衰,头脑昏沉,智力减退,精神委靡,百病丛生。

4.食补健脑

专家指出,各种脂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都是大脑日常必需的食粮。比较好的补脑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制品、玉米、小米、大枣、南瓜子、蜂蜜、海藻类、鱼类、母乳等。

5.多动手指

俗话说\"心灵手巧\",是有一定道理的。医学研究证明,手指功能的技巧锻炼可促进思维,健脑益智。手托两个铁球或两个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转动,长期坚持有良好的健脑作用。

6.按摩头顶

多做头部按摩,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延缓大脑衰老。十指从发际到发根,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做直线按摩;最后,两拇指在太阳穴,用较强的力量做旋转按摩,先顺时针后逆时针。上述按摩,各进行18~36次,早晚各1次。长年坚持,可收到提高智力、养神健脑的效果,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更有益处。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而且较西医治疗过程温和持久,几乎无任何副作用;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中医体系,在世界医学中影响深远;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会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并且继承发扬中医是我们每位中国人神圣而荣幸的义务和职责。

推荐第8篇:中医养生课程论文

吉 林 农 业 科 技 学 院

课论 文年 级学 生学 授 课完 成

程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论中医体质养生

专 业: 姓 名:

号: 教 师: 日 期: 2014年10月9日

论中医体质养生

论中医体质养生

学 生:

专 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指导教师:

摘 要

中医体质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医现代化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让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中医体质养生可以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关键词:养生;亚健康;中医体质养生;体质

论中医体质养生

目 录

要 .................................................................................................................I 1 体质与养生 .......................................................................................................1 1.1 体质 .......................................................................................................1 1.2 养生 .......................................................................................................1 2 中医体质养生 ...................................................................................................1 3 体质分类 ..........................................................................................................2 3.1平和体质 ................................................................................................3 3.1.1 体质特征 ......................................................................................3 3.1.2 体质养生方法 ..............................................................................3 3.2 气虚体质 ................................................................................................3 3.2.1 体质特征 ......................................................................................3 3.2.2 体质养生方法 ..............................................................................3 3.3 阳虚体质 ................................................................................................4 3.3.1 体质特征 ......................................................................................4 3.3.2 体质养生方法 ..............................................................................4 3.4 阴虚体质 ................................................................................................4 3.4.1 体质特征 ......................................................................................4 3.4.2 体质养生方法 ..............................................................................4 3.5 痰湿体质 ................................................................................................5 3.5.1 体质特征 ......................................................................................5 3.5.2 体质养生方法 ..............................................................................5 3.6 湿热体质 ................................................................................................5 3.6.1 体质特征 ......................................................................................5 3.6.2 体质养生方法 ..............................................................................5 3.7 血瘀体质 ................................................................................................6 3.7.1 体质特征 ......................................................................................6 3.7.2 体质养生方法 ..............................................................................6 3.8 气郁体质 ................................................................................................6 3.8.1 体质特征 ......................................................................................6 3.8.2 体质养生方法 ..............................................................................6 3.9 特禀体质 ................................................................................................7 3.9.1 体质特征 ......................................................................................7 3.9.2 体质养生方法 ..............................................................................7 4 中医体质养生的意义 ........................................................................................7 结

论 ................................................................................................................9 参 考 文 献 ........................................................................................................10

论中医体质养生

1 体质与养生

1.1 体质

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个体差异。

《内经》里认为,体质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上,认为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人自出生就存在着个体体质和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高有矮。在后天因素与人体体质形成的关系上,则认为自然环境、饮食结构与社会环境是体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1]。《内经》还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种体质的人易患某些病;感邪以后,因体质不同也会“为病各异”。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质的人施以不同的养生方法,从而纠正体质偏颇,阻断向疾病发展的趋势,加快身体康复。 1.2 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动词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强身益寿活动。

2 中医体质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与预防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每个人的体质特征,进行合理的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形体锻炼,同时重视未病先防、

–1–

论中医体质养生

既病防变、防治亚健康等措施,改善体质,强壮体魄,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2]。

《内经》里对个体差异现象的认识,指出人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可以出现高矮、强弱、胖瘦、阴阳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正是养生的出发点和依据。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质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秉自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的体质在后天元素的作用下会有变化。先天的禀赋和体质的形成上,父母的精的盈亏盛衰决定着着子代禀赋的强弱,所以每个人出生之时体质就有所差异,正如《灵枢·寿夭刚柔》中提到的:“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而后天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体质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环境方面,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上会有差异。长期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群体体质,饮食习惯是形成地域人群间体质差异的重要原因[3]。

体质辨别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治病,而是通过辨别体质来进行相应的预防与养生。体质形成于先天,变化于后天的环境和条件。中医体质养生应该先辨别自身的体质类型,从而进行养生,调整体质,调整身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之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 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类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对体质作出分类。王琦教授之前的七分法认为,体质分: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后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课题组历经30余年研究,通过对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可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2–

论中医体质养生

3.1 平和体质 3.1.1 体质特征

平和体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来自先天禀赋。平和体质主要表现为形神和谐。平和体质的人形体比较匀称, 通常不会太高大, 很少弯腰驼背, 体重适中,且波动不大。平和体质的人通常食欲长期稳定、饮食规律、体重稳定、情绪平稳、代谢正常、皮肤光泽洁净、情绪稳定、性格平和[4]。平和体质的人,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自我康复能力强。 3.1.2 体质养生方法

平和体质养生原则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如果是平和体质,就不要盲目进补。

3.2 气虚体质 3.2.1 体质特征

气虚体质的人肺脏和脾脏功能相对较弱,气短少力,容易疲乏,自汗。气虚的人说话声低怯,呼吸气息清浅。肺气虚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脾气虚的人胃口不是很好,饭量小,容易腹胀[5]。 3.2.2 体质养生方法

气虚体质的人养生原则是补脾、健脾。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黄豆、鸡肉、红枣等,少吃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气虚体质的人要起居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避免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并且要持之以恒。

–3–

论中医体质养生

3.3 阳虚体质 3.3.1 体质特征

阳虚体质的人上热下寒,常常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一到冬天就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手脚发凉,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阳虚体质的人常见夜尿多,小便频,尿液清清白白,经常腹泻,头发稀疏不茂盛,有黑眼圈,口唇发黯,舌体胖大娇嫩[6]。 3.3.2 体质养生方法

阳虚的人养生原则是忌食生冷食物,多吃温热食物。温热食物有:荔枝、樱桃、龙眼肉、红枣、板栗、核桃、山药、黄豆芽等。阳虚体质的人应保持安静,避免消沉;注意保暖,多动少煞;平和补阳,防止燥热。 3.4 阴虚体质 3.4.1 体质特征

阴虚体质的人,体内少水,阴分不足,常出现不润燥涩、内热上火的现象,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阴虚的人多体形瘦长,性格外向、活泼,甚至有点急躁,容易内热上火,胃火旺,“五心烦热”,喜冷饮,大便干燥,眼睛、关节、皮肤干燥涩滞,口唇又红又干,情绪波动大[7]。 3.4.2 体质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镇静安神。要多吃水果,少吃辛辣,适合吃枸杞子、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生莲藕、银耳、百合等。阴虚体质的人还要注意生活工作有条不紊,居住环境宜安静,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平时可以做些有氧运动。同时夏宜清凉,秋要养肺。

–4–

论中医体质养生

3.5 痰湿体质 3.5.1 体质特征

痰湿体质的人痰湿凝聚,常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口赫苔腻,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砧,胸闷,气短,心慌,痰多,苔腻。痰湿体质的人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8]。 3.5.2 体质养生方法

痰湿体质的养生原则是健脾祛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体质的养生最主要是保护脾、

不伤脾。脾胃在后天承担着养育生命的作用。痰湿体质的人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少吃肥肉及甜、砧、油腻食物。可多吃海带、冬瓜等。居住的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平时要多进行户外活动,要经常晒太阳。 3.6 湿热体质 3.6.1 体质特征

湿热体质的人湿热内蕴,常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湿热体质的人的面部看起来会有一些不清洁的感觉,常常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发黄,牙龈和口唇比较红;皮肤易生脓脓疱为主的痤疮;常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异味大难闻。湿热体质的人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他们急躁易怒,情绪上常紧张、压抑、焦虑[9]。 3.6.2 体质养生方法

湿热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可以吃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吃羊肉、生姜、辣椒、烧烤等甘温滋腻、辛温助热的食物。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要注意不要熬夜和过于劳累,要有充足规律的睡眠。可做些高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等。

–5–

论中医体质养生

3.7 血瘀体质 3.7.1 体质特征

血瘀体质的人全身性的血脉不畅通,在气候寒冷、情绪不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血脉瘀滞不畅,肤色晦暗,色素沉着,易出现疲斑,口唇暗淡,舌暗,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易感肥胖并发症,易消瘦,月经不调,抑郁症等。血瘀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常表情呆板、面部肌肉不灵活,健忘,记忆力下降,常心烦易怒,不耐受寒邪[10]。

3.7.2 体质养生方法

血瘀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活血。血瘀体质的人饮食上应多吃山碴、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肥肉等滋腻之品,少喝酒。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少用电脑,以免气血不畅。对于血瘀体质的人,养生的关键季节是春季,要多做舒展侧体的动作,秋季不要“秋冻”,冬季要注意保暖。 3.8 气郁体质 3.8.1 体质特征

气郁体质的人气机郁滞,常神情抑郁、忧虑脆弱、不高兴、生闷气。气郁体质瘦人偏多,面部发黄,没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常叹气,睡眠不好,月经不调,常大便干燥。气郁体质的人性格多内向,敏感多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11]。 3.8.2 体质养生方法

气郁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疏肝理气,补益肝血。在饮食上应多吃黄花菜、海带、山碴、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要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和群体性活动,要学会发泄,不能太敏感,不能总待在家里。睡前一定要避免饮茶、咖啡和可可等提神醒脑的饮料。春季一定要舒展形体,舒展自己的情绪。

–6–

论中医体质养生

3.9 特禀体质 3.9.1 体质特征

特禀体质的人先天失常,常存在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常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尊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容易引发宿疾[12]。 3.9.2 体质养生方法

特禀体质的养生原则是益气固表。在饮食上要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吃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蚕豆、鹅肉、鲤鱼、虾、辣椒、咖啡等辛辣、腥擅发物或含致敏物质的食物。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不宜养宠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4 中医体质养生的意义

体质存在着可变性,王琦教授认为,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影响,正常体质可能转向不健康的体质。

当今社会,亚健康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恢复健康,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极易造成人们心理和体力的透支,危害人们的健康。处于亚健康的人们此时就可以通过中医体质养生的方法,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生活调养、体育运动、药物治疗等向正常体质转化。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它让人们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

–7–

论中医体质养生

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8–

论中医体质养生

结 论

中医养生认为,每个人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包括形神共养、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协调阴阳、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协调平衡是养生的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处在平衡点的时候,是人最健康的时候。中医体质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医现代化有着有力的推动。中医体质养生是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措施,让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体质的缺陷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易感疾病,可以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中医体质养生可以做到未病先防,为人们带来了全面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中医体质养生让人们的强身益寿更加有效率、有成效。

–9–

论中医体质养生

参 考 文 献

[1] 许飞龙,符林春,岑玉文.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1997-1999.[2] 王琦,李英帅,刘铜华.《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199-2202.[3] 程伟,李兰,赵恒.《内经》体质养生理论与四象医学体质养生理论比较初探[J].中医药信息,2013,30(3):10-11.[4]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平和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5:8-9.[5]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气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7:10-11.[6]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阳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6:5-7.[7]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阴虚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0:7-9.[8]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痰湿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8:5-7.[9]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湿热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9:5-7.[10]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瘀血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1:5-7.[11]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气郁体质养生[J].家庭中医药,2012,12:5-7.[12] 钱会南,苏俊,王琦等.特禀体质特点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8,35(6):824-825.

–10–

推荐第9篇:春分时节,中医的五行体质巧养生

春分时节,中医的五行体质巧养生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说\"春分春分,昼夜平分\"就是这个道理。春分时期,我国南北气温都升到零℃以上,万物进入春生阶段,正是\"春飞桃杏开,蝶舞蜜蜂来\",农村开始忙碌,小麦已进入返青阶段。

易五更晨泻

第一,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特点是餐泄,就是完谷不化 的腹泄。

第二,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者可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温中扶阳。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

易腹痛腹泻

第一,因春天风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第二,养生的办法是大风天,少到户外受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

第三,春分前后,要防止受凉。

第四,做菜多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中。

易感冒、流涕

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以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是中医的传统理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调养前应找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绝对典型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数人可能兼具两个临近的五行体质特点。

木形人:疏肝健脾 和调阴阳

体质特点:肤色苍色,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精神: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切忌抑郁恼怒,多参与户外活动。

运动:在运动上,木形人可多参与太极拳等以炼气为主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饮食:可多服健脾养肝、补益肝肾之品,使脾胃健运,肝气顺达,以防肝旺克脾。

饮食上可多吃姜、葱、荞、竹笋、淮山、土豆、猪肉、鱼肉、蛋等。

药膳可选择陈皮鲫鱼汤:鲫鱼一尾(约25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胡椒3克,盐、绍酒适量。鲫鱼除去内脏及鳞鳃,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片,陈皮切丝,将生姜、陈皮丝、胡椒一并填入鲫鱼肚内,与猪瘦肉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烧开,再以文火煨煮1小时,调入盐、绍酒即可食用。有健脾理气祛湿的功效。

火形人:平心定志 益肾养肝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精神:此时易出现心情烦躁,容易引发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火形人宜平心定志,保持乐观随和的心态,切忌急躁,以益肾养肝。

运动:不宜\"春捂\",建议多做春游、踏青等户外活动,太极拳、八段锦,并可用下棋、钓鱼等调节情绪。

饮食:可多吃健脾益肺、益肾养肝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竹笋、蘑菇、薏仁、淮山、花生、土豆、杜仲、牛膝等。

药膳可选择芍药粥:白芍15克,茯苓10克,粳米100克,大枣10枚,牛膝15克,麦芽糖适量。先以白芍、茯苓、大枣、牛膝加水适量,小火煎汁,取出药渣,加水,并放入粳米,用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熬成稀粥。食用时加入麦芽糖适量,有健脾益肾,滋阴柔肝的功效。

金形人:易哮喘咳嗽 要做好\"春捂\"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精神调养:春分节气,天气变化仍然较大,此时金形人容易感受外邪出 现哮喘、过敏、咳嗽等肺系疾病。宜保持宁静的心态,安养神气,避免忧愁抑郁,以利肝气调和,气血和畅。

运动:注意保暖,做好\"春捂\",最好能有微汗出可加大运动量,可选择动态运动,如慢跑、羽毛球、足球等。

饮食:宜多进食具有健脾益肺,益肾养肝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百合、淮山、沙参、白果等。

药膳可选择健脾八宝糕:粘米粉250克,鲜山药250克,百合50克,玉竹15克,芡实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30克,乌梅4枚, 白糖适量。乌梅切丝备用。鲜山药洗净切片,玉竹、百合、芡实、白扁豆洗净与鲜山药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煮熟。茯苓磨粉,与粘米粉混匀,加入白糖及适量 水搅拌成浆,将煮熟的鲜山药、百合、芡实、白扁豆放入粉浆中拌匀,放入盘中蒸熟,撒入乌梅即成。有健脾补肾,润肺生津的功效。

水形人:易口苦 进补宜健脾益肾

体质特点:体型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

精神调养:降水也较多,水形人此时容易出现 湿困中焦的表现,如恶心、口苦、胃脘胀闷等症状。宜安定心神,顺应春季节气阴阳平和的自然规律。

运动:注意保暖,做好\"春捂\",避免外邪侵袭。可加大运动量,可选择动静结合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或选择慢跑、球类动态运动等。

饮食:宜多进食具有健脾益肾,温中祛湿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砂仁、法夏、白术、茯苓等。

药膳可选择猪肚白术汤:猪肚1具,白术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盐适量。将猪肚洗净,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后去水,晾干水后备用。将白术、煨姜、胡椒放入猪肚内,缝合猪肚,猪肚外以针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时,放入精盐调味。捞出猪肚,切块,喝汤吃猪肚。有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素体脾胃虚寒的人食用。

针对中医划分的9种不同体质,春分养生应该分别注意如下:

平和体质,就是人们说的正常体质,春分养生只要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气虚体质,表现为虚弱,感到疲劳,常出虚汗,容易感冒。除了饮食上调养,还应适量多运动,因为运动对补气有作用。

阳虚体质,表现为手脚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容易发生腹泻,应该科学膳食,注意温补。

阴虚体质,表现为皮肤干燥,手脚心发热,脸潮红,眼睛干涩,口易渴,大便易干结。可多吃点鸭肉莲藕汤、百合、芝麻。

瘀血体质,表现为有黑眼圈,女性痛经,年龄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肤易出现瘀血斑点。适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湿热体质,表现为易生粉刺和暗疮,有口臭,小便黄。可适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黄瓜、苦瓜、通心菜。

气郁体质,表现为情绪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汤、黄花菜鸡蛋汤、麦片牛奶。春分时节,郊游踏春很有效果。

痰湿体质,表现为人较肥胖,感觉肢体困重。该体质的人应多吃点冬瓜、萝卜、海藻、海带和薏米。

过敏体质,易起荨麻疹,易过敏,皮肤一抓就红。这种体质的人应该少吃海鲜与辛辣刺激之物,少饮白酒。

推荐第10篇:教师继续教育——中医体质养生课程作业

《中医体质养生》把人群分为八种不同的体质,逐一讲述每种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易感疾病,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是何种体质,并从饮食、生活起居、精神、药物、经络调养等方面告诉人们,养生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差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一门对于老师很实用的专业课程,老师这个群体工作强度大,运动时间少,忧虑思考相对较多,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老师很容易出现多种职业毛病,常年的工作压力已经操劳、繁琐的工作,科学养生对于老师而言十分重要。通过本课了解到各种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为日常繁重的生活注入健康源泉。

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注意因人而异从人体的体质来讲人应该如何的保养。例举,什么人在夏日可以使用空调,什么人不适于空调这件事看,得知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很教条的一视同仁的道理,感觉实实在在。又如:气虚的人就是很没有力气,而不仅仅是娇气的结果,也为我从小视为娇气而平反。养生的方法要因人而异。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我喜欢这样很辨证的说法。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对于不同体质的辨别,不能单纯根据课程上的症状直接对号入座,最好的还是去医院,让专业的医生做一个详细的体质评估,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养。因为我们毕竟也就是通过一个小课程的学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就我们的身体体质下一个定义,并且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单一体质的个体,所以就更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体质问题了。通过课程转变养生的观念,但是方法应更科学更客观才是王道。

最后,我认为从中医的角度养生,重在坚持,中医融合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医学是朴素的系统论,倾向于将一切都视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复合医学模式。跟西医不同,西医偏向于机械的还原论,倾向于 “物理-化学”反应的纯生物医学模式 。用药多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机体单一靶点的作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具有明显地攻击性、对抗性。中医是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去掌握, 倾向于整体医学、功能医学,强调多因素分析,强调生命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种种联系,重“辩证”,治“病的人”。心情、饮食、作息甚至某些习惯都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机能。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把身体调养好,需要把各个影响身体的因素都要兼顾到,这意味着中医养生不是一件短时间可以很明显看到效果的一种保健途径,因此,要调养出平和体质,需要持之以恒,重在坚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从心情、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去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养生效果。

第11篇:中医养生

暑期马岗小兴趣班之中医与健康概括

【教学背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对健康也更为关注了,更注重日常养生保了,进而学校对相关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却是关注很少。

【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童常见病诊断及处理、常见中药了解,凉茶一般配方解毒、日药膳的选择、祛湿的常用药选择,艾灸祛湿保健、刮痧拔罐的介绍、趣味中药谜语、顺口方剂歌、日常饮食搭配禁忌、穴位与日常健康保健

【教学方式】老师ppt介绍、动手操作演示式,分组合作竞赛式, 【教学目的】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健康养生常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然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

1、进行简单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

2、常见病的诊断(症状及辨别);

3、常见病的处理,包括中药、针灸、艾灸、药膳、刮痧、火罐;

4、拓展:日常饮食搭配禁忌,趣味中药谜语和方歌的介绍,凉茶配方解读,穴位的保健。【教学具体内容】见附件

第12篇: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选修课心得

古人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按摩,导引,推拿,气功,食疗,药浴等。其道理都很相近,无外乎疏通经络,调理气机。

下面,主要以春季距离说明,中医养生的一些方法。

在春季,为少阳相火所住,《易》称之为巽,风,木,雷。容易产生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悸,口苦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正是一些疾病的病因,病原。所以,在情志方面主要预防发怒。经络要疏导开。是气得生。《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在一些传统的养生方面按摩是固不可少的。可以多按压肝胆经的穴位来使气得生。有效穴位:太冲,阳陵泉,列缺,照海。药物上可以以药代茶,用枸杞子,菊花,草决明,甘草这四味药来调养。导引方面可以做“五禽戏”终得猿系,使阳气生发。每一节气分为三侯,上,中,下三侯可以打坐,使其生长。清代周版的易筋经是现在公认最好的版本。在饮食方面,吃一些当令的食物。东方人的食物主要以五谷,蔬菜为主。“五谷为养,五蔬为充,五果为助”。所以在春季应该多吃当令的山菜,野菜。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们共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共同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病症,同时,中医坚持以辩证法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病人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着眼于治病,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贤人的境界。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钻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的调养自己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我收获很多,并会从现在到今后开始减持把这些养生的知识点用于我的生活学习中,从总体上提高我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增强身体素质,更加健康长寿 .

第13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浅谈中医养生与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学 号: 201420050138

姓 名: 李阳靖

班 级: 1420501Z 专 业: 测绘工程 课程名称:中医与野外作业生活保健

指导老师:赵宝贵

2016年12月 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承魂宝,它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防病,在当今,它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养生长寿优势。就老师于课堂所讲、个人于课堂所学,现以“养生之道”“养生之法”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段论述,最后浅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药,来运用中医药,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一、养生之道

想要健康,必赖养生。何谓养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传承三千余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生保健理论,如善循此道,则天命可期。

养生之道,贵在有术,现将中医养生之道总括如下:

(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张景岳云:然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这讲述的就是“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天人相应,就像水中的鱼,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天地有所变化就会影响到人,因此,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养生准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天6个枣,长生永不老”„„

“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如“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弹琴练字,可以养指;逍遥步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骨。”

(二)调畅情志,厚德载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有“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此皆情志变化会导致人体产生各种反应,如“喜则气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因此,有医论曰“百病皆生于气”。

调畅情志需和喜怒、去忧愁,节思虑、防惊恐。正如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养生始于养德。大圣孔子曰:“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行其寿。”《黄帝内经》亦云:“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孙思邈曰:“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养生重养德,德高者长寿的理论已被现代人考证,故善养生者应“勿汲汲于所欲”,“旦起欲专言善事”„„

(三)饮食有节,药饵有功

脾胃者后天之本。《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则易致人体多病早衰,例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咸则脉凝气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之论。故慎和五味以养五脏。医圣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宜忌,以助养生延年。如“食不可饱,务令皆少”“常宜温食”“常宜清轻甜淡之物”,故科学的饮食有节乃养生的保证。

- 1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并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适合吃春笋、香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尽量少吃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寒、肥腻之物。

在起居方面,可引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得,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应当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另外,春季传染病多发,消灭传染源,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当暑邪侵入人体,人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耗气伤津,即见气短口渴、心烦、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烦等症。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

在情志方面,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要重视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癿情绪,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此为养生的境界。

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可选择的锻炼方式有瑜伽、晨运、游泳等,注意要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也要注意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在饮食方面,夏季出汗较多,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宜适食酸味及咸凉食品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凉属寒,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饮食宜清淡——夏季属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芹菜、小白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可以清热解暑,消除疲劳,预防肠道疾病。饮食宜补气——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暑为主,因此不宜多食温补、肥腻厚味之品。另外,多喝水并不意味着大量补水,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

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合理安排午休时间。

(三)秋季养生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保养

- 3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身心健康。所谓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变化,“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我们应当在了解和掌握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顺应阴阳的变化,以中医养生的理论,顺阴阳而调摄机体,以维持天人相谐,阴阳两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三、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

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努力坚持,并且在生活,处事,心态等方面时时保持好的习惯。比如,在膳食营养方面,

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

- 56 -

第14篇:中医养生公选课论文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误区:养生就是运动+饮食。传统中医观点:养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有了养生意识,也在生活中进行着养生实践,但很多人仅仅认为养生就是运动和饮食。在运动方面,老人们打打太极拳,男人们去去健身房,女性们练练瑜伽,孩子们打打球。在饮食上也掌握着可以吃、少吃、不能吃的饮食原则。

人们既有养生的理念,也有养生的行动。但没有养生的信念,今天看到这个能养生就用这种方法,明天看到那种养生方法就用那种来养生,往往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左右,自己不能坚守自己的方法。

中医养生专家提醒: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对养生没有一个本质和清晰的认识。传统养生哲学认为,养生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体规律,做到天人合一。选择养生方法的原则是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所以大家在选择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从顺应自然与适合自己这两个方面考虑,做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每天花一点时间养生,可常保健康。医师表示,天天利用晨间、白天、晚间、睡前四时段实行,三个月就能看到成效。

早晨养生

最佳时段为上午5~9时,在镜前做梳头功100~200下,再慢慢喝一杯约300~500毫升温水,并在宽敞空间活动筋骨30~60分钟。

白天养生

最佳时段为上午9时~下午5时,建议上楼多爬楼梯,下楼坐电梯午休时安安静静坐下10分钟胜过午睡30分钟抽空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

晚间养生

最佳时段为下午5~9时,可做泡澡的动作,因泡澡具热敷兼放松效果,医师也建议,泡汤宜分次浸泡,使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若在泡澡中加入些药浴,也可利用药浴达到活络筋骨、美白瘦身效用。

睡前养生

最佳时段为下午9~11时,可静坐10分钟,再伸伸懒腰后就寝,或者也可在睡前小酌一杯红酒或烈酒,具助眠强心效用。

此外,睡前一小时泡澡,分次浸泡舒压又能瘦身。

第15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阳虚体质,此时我就应当多食用一些温和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例如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从果蔬上来说,刀豆、荔枝、龙眼、樱桃、杏、核桃、栗子、韭菜、茴香、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生姜、蜡烛等。此外,阳虚体质不宜多食生冷、苦寒之物,如田螺、螃蟹、西瓜、柿子、梨、黄瓜、苦瓜、丝瓜、冬瓜、芹菜、绿豆、蚕豆、绿茶、冷饮等等。通过对应体质的饮食搭配和注意,体质也会相应地产生好转。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就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最后,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可以滋补心肝脾肺肾。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

红滋心。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胡萝卜等,都能有效地起到补血补心的作用。

青养肝。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对于清理肠胃、促进肝脏的排毒是十分有效的。

黄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促进排毒,延缓器官衰老。

白润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对于养肺的功效是显著的。对于肺脏的保健,还应该注意少吃辛辣辛味,宜淡食少盐忌咸;饮食切勿过寒过热,尤其是寒凉饮冷。

黑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为肾脏的健康出一份力。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中医养生之道的初步学习和探索,我感觉获益良多。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不曾注意的饮食细节和习惯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掌握所学并运用所学于实际,我相信这对于身体健康和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都归功于我的选修老师。

第16篇:中医养生学论文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减缓心力下降增强呼吸功能减缓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

卧姿养肝法 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

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 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

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 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减缓心力下降增强呼吸功能减缓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

卧姿养肝法 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

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 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

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 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夏:4月肝脏已衰弱,心脏逐渐壮盛,适宜增食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减少房事,以壮肾水。5月肝气衰弱,心气正旺,适宜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严密地固守精气;早睡早起,谨防发泄。安静地修养身性。6月肝气微弱,脾土旺盛,宜节制饮食,远离声色,这个月阴气内伏,暑热外蒸,如果纵意当风,过食生冷,就会导致腹泻 .

食养《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饮食应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第17篇:中医养生——痰湿体质的主要成因

中医养生——痰湿体质的主要成因

“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痰湿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

茯苓陈皮薏米仁粉主要针对痰湿凝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的这一部分人群。通过药食同源食材合理搭配,利用中医体质平衡原理,通过饮食调节恢复人体平衡,达到稳定健康状态,减小痰湿体质相关病症的发生率

陈皮 功效: 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

花椒 功效: 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

薏米仁 功效: 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茯苓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去http:///Test.htm做一下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调理需求啦!

第18篇:中医养生论文公选课5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着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

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着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19篇:中医养生——特禀体质的饮食调养(食疗)

中医养生——特禀体质的饮食调养

特禀体质人群的饮食调养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等辛辣之品,更应避免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各种致敏食物,减少发作机会。注意:特禀质人应忌食生冷、肥甘油腻及各种“发物”,如鱼、虾、蟹、辣椒、肥肉、浓茶、咖啡等,以免引动宿疾。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

竹叶乌梅芦根粉主要针对容易过敏,身体对某些物质有特异性反应,让你不能招架不停的喷嚏,哮喘,皮肤肿胀,风疹等且对外在环境适应能力差的这一部分人群。通过药食同源食材合理搭配,利用中医体质平衡原理,通过饮食调节恢复人体平衡,达到稳定健康状态,减小特禀体质相关病症的发生率。

芦根 功效: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乌梅 功效: 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淡竹叶 功效: 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

菊花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去http:///Test.htm做一下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调理需求啦!

第20篇: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总论

第一节

人类寿命和衰老变化

一、人类的寿命

二、人体的衰老

三、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

四、衰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保健的认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未病先防的沿革

三、中医养生贵在培植精气

第三节

老年人“虚弱”和“瘀阻”的生理病理特点

(略)

第四节

老年人的调养

一、精神的调养

二、起居生活的养生

三、饮食的调理

第五节

运动与健康

一、老年人运动的益处

二、老年人运动健身的原则

三、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选择

第六节

一、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用药的对策

四、如何正确使用滋补药

老年人的用药

中医养生各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感冒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老年人肺结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六节

老年人肺气肿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七节

呼吸衰竭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慢性胃炎

第四节

脂肪肝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八节

胃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节

大肠癌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绞痛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心肌梗死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心律失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第七节

心功能不全

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辩证分型)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震颤麻痹

第六节

老年性痴呆

第七节

老年抑郁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章 老年骨关节系统疾病

第一节

骨关节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骨质疏松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节

颈椎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五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六节

肩周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章

老年病的康复护理

一、老年人中医护理和特点

二、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四、老年人睡眠的护理

五、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体质中医养生论文范文.doc》
体质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