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2020-04-18 来源:实施方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锦州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扶持“三农”的又一重大举措。是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实施方案》的学习,我们感触良多,下面就主要围绕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基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保障这三个方面简要谈一下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实施方案》中对如何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重点阐述。即要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在此基础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并开展农村土地征收、

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从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学习中我们认为“三条底线”不受损应该是目前保证我们国家土地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保证这个原则,其它的谈不上,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落实各种权利,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基础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快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增值产生的收益。完善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同时培养职业农民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而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在学习中我们感到,做好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前提。我们应该结合我市自身特点做好这一工作,同时强加对农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保障

对农业实行必要的支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要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以期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从而保障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完备,农民就业失业纳入社会保证体系。在学习中我们认为,做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十分重要,因此我市在这一方面也应下大力气抓好,除了财政预算向农业倾斜外,还应做好金融机构与农村、农户的对接。同时,强大对各县(市)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使它们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并进一步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兄弟在医疗等各方面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在《实施方案中》还特别指出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即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方针,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

3 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深化农村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做足文章、下好功夫,从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总之,《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提出,为我国“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认真学习这个文件,寻找我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特别是我市这个农业大市,更应该找好立足点和拓宽发展点,为我市农业快速发展,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锦州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2015年10月30日

推荐第2篇:专家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权威】

专家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权威】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方案》对于未来农村改革作出怎样的部署?“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应如何系统科学推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解读。

《方案》中提出了农村改革的5个关键领域和26项重大举措。其中第一项就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此,陈锡文表示,5个关键领域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农村实际上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我们整个国土面积中约45%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其中包括18亿亩耕地,还有林地、草原和未利用土地,因此,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锡文说。

“未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有三大重点:一是耕地,二是农村的非资源性经营性资产,三是农村非经营性的集体资产。”陈锡文分析指出,根据第二次土地详查结果,我国现在保有耕地亿亩,有亿户农民承包了集体的土地。因此,怎样进一步明晰耕地产权制度,这是当前农村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陈锡文介绍,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试点3年,在全国2200多个农业县市区开展试点,到今年6月共有亿亩农民承包地明确了承包经营权,通过确权登记颁证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下来,明确它的用益物权的性质,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

而对于农村非资源性的经营性资产,例如农村乡镇企业、物业经济和物流经济等,未来改革又将如何推进?《方案》中对此也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在改革中,把集体的经营性资产通过一定的形式,通过让老百姓认可的方式确权到每个家庭、每个农民身上,从而提高农民对经营性资产的参与性、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每一个拥有股份的集体组织成员都有对资产分红的权利。而对非经营性资产例如幼儿园、小学校、卫生所等,《方案》明确“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这都为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以及农业补贴日益逼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也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

对此,《方案》明确指出“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现在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无论国家财政多么困难,今后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对‘三农’的投入不会减少。”陈锡文明确回应,在新的情况下,财政职能的方式需要创新,例如财政可以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建立担保体系、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来参与有回报的、准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现代农业的开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参与一些有收益的水利项目等。

在陈锡文看来,这两年,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势头不减。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国“三农”领域投资增长超过26%,尤其是农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投资增长速度更快。“期待随着政策的完善,这个领域能够更加成为‘三农’投资的亮点领域。”陈锡文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日趋突出,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谁来种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农村留住一部分青年人,特别是要把中年人留在农村,而不是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成为一个记忆中的故园。”韩俊忧心地说,怎样能够让农业更有吸引力,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三农”政策中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对此,《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都明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成为激发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潜能的关键一环。

韩俊建议,要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要让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甚至一些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我最近看到江苏省做了一个调查,大学生中愿意回到农村务农的占到了5%~6%,看到这个数据我感到很惊喜。如果这个数字连1%都不到,就很成问题。”韩俊表示,发达国家的农民是职业化的,农场主很多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而我们现在的农村,大部分农户只种七八亩地到十几亩地,他们种六七亩地和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相当,这并不具备规模效应,没有吸引力。

因此,他建议,要让农业更有吸引力,必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种粮大户、新兴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推荐第3篇: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队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班级:***姓名:***学号:*******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该《方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以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方案》的出台顺应了当前国家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这5 个方面,其对农村经济产生下列影响:

举措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制度

1、明晰产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明晰的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凸显。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成为下一步农村改革绕不开的问题。

明晰土地产权可以促进土地流转,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资源性资产和更多的土地流转收益,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资金支持渠道。同时这些资源作为资产进入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交易时,客观上使有资金实力的人更多的占有这种资产,形成规模经济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收益,有利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有利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2、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可以盘活农村居民财产,使其通过市场流转增值,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渠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乡村规划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举措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些决策,明确了土地产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对土地权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克服土地产权虚化的弊端,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

2、加快探索和监理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包括人、土地、财产、资源、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流动,提升流动的能动性,保障流动的自由性,有利于有效对接城市与农村的利益诉求,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功能配置,让愿意往城里去和到乡下来的各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推进城乡双向共享发展。

举措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1、“价补分离”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收入。

通过改革,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方案将粮食收储价格和补贴分开,由于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形成的,当市价过低时,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直接补贴农民,实现价补分离,这将进一步激活农村市场,使农民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拉动农民内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方案加大对农业补贴的力度,一方面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与农业相关的种业、化肥、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消费,更多地带动民间资本跟进。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农民手中的资金,让农民可以用来投资或购买其商品。这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政府颁发次方案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就是在拉动内需,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举措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能动流动,推进城乡共享发展。

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传承,有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资源和优势,这是一笔待开发的巨大宝藏。保留农村传统的文化特色、维护农村自然的生态环境、培育农村特色的产业体系是满足城乡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基本状态导致各种资源和要素不能自由、双向、能动流动,致使城市与农村的“马太效应”不断强化。《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探索和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就是顺应并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加快促进包括人、土地、财产、资源、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流动,提升流动的能动性,保障流动的自由性,将有效对接城市与农村的利益诉求,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功能配置,让愿意往城里去和到想下来的各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推进城乡双向共享发展。

2、完善城乡劳动者就业制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跨行业的自由流动,大量滞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就会转移进入

二、三产业,为其的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在数量上缩小了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资,今儿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结构的优化,这种就业结构的优化在质量上适应了产业发展的小,更好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进而促进经济显著增长。 举措

五、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改革农村管理模式、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是维护农村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中央一直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工作,但是光靠好的政策还不够,政策要执行、要落实,改革要到位、要持续。相比农村,城市管理工作和水平相对较高、体制机制也更加规范完善,农村政策的宣传、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都须有高效的管理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且分散、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相当之大。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社会治理、政策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围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大力提高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农民自身管理水平,以高效管理实现改革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维护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保障。

推荐第4篇: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赋予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其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各种私人和股份制经济、供销合作社经济以及国有农场林场等国有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握好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4.坚持保障农民权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

5.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

6.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认真组织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突破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改革,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 7.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提高依法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二、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对这5大领域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大的方向、主要内容和重大方针对策,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中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进一步调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性。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集体所有权,就是落实“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明确界定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归属,实现集体产权主体清晰。稳定农户承包权,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将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每个农户。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允许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抓紧修改有关法律,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制定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文件,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

三是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土地复垦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办法。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杜绝违规占用林地、湿地补充耕地。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2.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基础上,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

3.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指导意见,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4.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农村耕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适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立法建议。

5.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允许政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完善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6.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7.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8.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防止“非粮化”现象蔓延。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9.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和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按照为农服务的宗旨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因地制宜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使之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对农业实行必要的支持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0.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对地方具有管理信息优势的涉农支出,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支配,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明确政府间应承担和分担的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11.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根据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思路,继续实施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发放办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农产品收储政策,坚持按贴近市场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原则确定收储价格,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储备效率。加强粮食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流通、加工等各类企业主体参与粮食仓容建设和农产品收储,规范收储行为,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1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突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农民收入补贴的办法。

13.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

1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1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

16.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准入和差异化监管制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稳定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完善治理结构。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业务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地方政府切实承担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推动地方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研究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7.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加快规划体制改革,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各类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管制度,健全县市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探索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领作用。

18.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

19.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完善综合监测评估制度。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20.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考虑各类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细化完善和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相应支出责任,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1.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政策。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原则,突出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五)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围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2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严肃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处理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惠农资金、侵占征地补偿款、侵吞集体资产等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行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机制,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多为群众办实事,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大抓乡促村工作力度。

23.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关系和乡村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已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载体,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建立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理顺村务监督机构与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切实发挥村务监督机构作用,落实群众监督权。积极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重视吸纳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驻村单位参加协商。研究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修订乡规民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平台和支撑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设施利用效能。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体育健身等重点文化体育工程有效合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各类文化组织和机构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明,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引导和组织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25.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农村贫困人口掉队的要求,分类施策,加快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完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的机制。完善片区联系工作机制,推动片区规划实施与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相结合,将政策、项目等落到实处。抓紧研究制定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26.深化农村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执法力量,推行对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的综合执法,确保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依法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三、(略)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领导、组织、监督农村改革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农村改革工作,把握好方向和路径,加强对农村改革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推荐第5篇:国家深化农村改革

形势与政策作业

(一)

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学院:经济学院年级:11级

班级:B1101

学号:0111110207姓名:李晶舟

联系电话:1347005161

3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摘要: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关键词: 体制转型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之路。

一、第一产业——农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

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

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研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需要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得不到满足;二是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家、民间以及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市场意识淡化,科技产业化发展缓慢;三是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功能不清,“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四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设备陈旧、设施老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强烈约束;五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依然落后,农业科技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扭转。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革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迅速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严重不足。要争取我国在国际农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把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提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根据该方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初步建成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确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队伍,集聚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

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实施方案确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二、第二产业——工业

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

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二)电子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改革路上我们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我们要拿出肯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大开局: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欧阳日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02-01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4-3

[3]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新浪新闻,2014-3

[4] 《网络营销》,商玮、段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9-01

推荐第6篇:农村改革深化依法治村实施方案

农村改革深化依法治村实施方案

农村改革深化依法治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要求,全市要围绕重点园区建设、金土地工程、区域性重大项目的实施,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整体推进。全市各级法治部门要围绕市委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突破目标任务的工作要求和目标,紧紧抓住67个重点村和3个工业园区,并将此作为今后几年农村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村的重中之重,认真查找重点村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细致分析制约重点村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方案,努力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向新阶段。

一、工作目标

围绕“六新”目标和“五个一”的要求,进一步加大67个重点村和3个工业园区的法制宣传和依法治村工作力度,实现一年三分之一的村达到“民主法治示范村”、三年全面实现“民主法治示范村”目标。

二、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重点村的“送法进村”工作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为目标,采取“巡回展览”、“法律赶场”、“法律进农户”、“法律夜校”、“法制巡回讲座”、“法制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使农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依法维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要在重点村开展好以下活动:市、区县法治办、市司法局组织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调解等部门到四区两县农村开展“法律赶场”活动;市、区县法治办会同卫生、农业、畜牧等部门联合开展

“法律、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市律师协会要组织全市律师继续开展“律师奉献进千村工程”,义务解答农民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市、区县司法局与劳动就业局部门要联合开展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法制培训。

深化重点村司法工作室建设

各区县法治部门要分期分批在各重点村设立司法工作室,做到有办公场所和工作制度,指派法律工作者每月1-2次到工作室为重点村民提供法律服务,解答法律咨询,调解基层纠纷。针对当前村民对土地流转及外出劳动务工方面的问题咨询较多,法律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宣传外出务工中的维权、外出后家乡子女的就学、老人赡养、土地耕种、就业政策等问题。

建设好重点村组法制宣传阵地

各区县法治办要利用村务公开栏统一帮助各重点村制作“五五普法宣传栏”,把法律、法规通过问答、顺口溜等形式,间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喷绘,张贴

在各村人流相对集中位置,供人们茶余饭后浏览。各重点村要定期自制五五普法固定宣传标语,将“五五”普法宣传单散发到每家每户。有条件的重点村要建立法律图书学习室。

培养好重点村“法律明白人”

各重点村村委会选定1-2名具有一定法律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村里有威望,作为村“法律明白人”,并在全镇、村公布“法律明白人”名单。区县法治办要将“法律明白人”名单登记造册,统一建立相关的档案,免费提供必要的法律书籍,免费参加“五五”普法骨干培训,提高“法律明白人”为身边的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服务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法制宣传工作中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

抓好重点村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

各普法依法治理责任区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示设工作方案,努力扩大示范村建设比例,表彰一批市和区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重点指导各乡镇村落

实民主决策制度、落实民主理财制度、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总结好、宣传好各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典型经验做法。

开展好关爱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农民活动

各责任区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要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建立“一对一”联系帮助制度。各责任区法治办要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定期到各重点村为青少年和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协助办好“家长学校”;要高度外出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要利用返乡民工回家过春节之际,要举办返乡民工法制培训和讲座,为返乡民工送上法律手册、法律咨询,进行法律法规、计生政策以及流动人口管理等知识的宣传和咨询。

三、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责任区、各单位务必从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重点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运行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重点村普法依法治理“一把手”负责制和问责制,将重点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责任制;要及时听取重点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解决普法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工作切实做到“六有”,即:有部署、有活动、有考核、有登记、有资料档案、有总结表彰,使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那一世范文网

坚持实行目标考核

,市委、市政府要严格对重点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市委市政府目督办、市法治办将在制定下发各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中把重点村的依法治村工作

作为重要内容。各各责任区法治办要与各责任区法治办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年终联合组织对全市各责任区和单位进行考核、检查、评比和通报。

落实工作机构和经费

各责任区、各单位要及时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抓重点村依法治村的工作职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责任区要将重点村的普法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强化先进典型的培养宣传

各责任区要加强对重点村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加强对示范单位的指导和检查,加强对特色工作的总结和整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及时通过媒体宣传重点村“五五”普法工作的典型经验。年度各责任区要

在新闻媒体重点宣传1-2个重点村先进典型,带动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推进,力争在重点村依法治村建设中有1-2项特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切实把重点村的普法依法治村组织好、实施好。

一要有安排。每年要对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有个总体安排,每月学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学,如果考核要有安排。二要有活动。每年要针对农民朋友的需要开展有声势、有内容、有效果的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与综治工作、人民调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有保障。努力争取经费支持,印些宣传资料,购置一些宣传挂图,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骨干培训,争取每年为每村培养1-2名法律明白人,让这些人成为法制宣传义务辅导员和志愿者。四有查检。要切实对照党委、政府确定的普法依法治理目标任务,认真组织检查考核,不走过场,不讲人情,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推荐第7篇: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经过调研论证,认识到只有规模化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才能实现稳产高产,才能稳定提高效益。确立了以农发资金为杠杆,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最终目标是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5年来,示范区已发展到44个,耕地面积15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多亿元,带动各种投入资金共计220多亿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农村发展历史阶段,政府、农民、企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安徽省农发局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统筹推进机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安徽坚持的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同时,政府还鼓励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多万亩,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培育重点是家庭农场。为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示范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挥农业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如芜湖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了“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44个示范区已引进和培育357家企业、106个专业合作社,他们已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着力推进“四合”。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推荐第8篇: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推荐第9篇: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五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评论员

2006年03月06日07:3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的成果农民最先得益。农村经营体制发生的深刻变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

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有力推动了城市改革,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没有止境,我国农村的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还在流失,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体制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让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这里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把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6日 第九版)

推荐第10篇:县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总结

县2017年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总结

《县2017年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县2017年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总结

一、规范土地流转,推动“三权分置改革”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较好的态势。截止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万亩,其中水田万亩,茶叶万亩,石斛万亩、林地万亩,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迅速,为推动“三权”分置改革奠定了基础。一是巩固完善流转基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为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基础。二是加强管理服务。切实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搞好管理服务,保障土地流转顺利推进。今年,我县印发了2千多份《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在全县推行统一的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不断规范流转行为。三是积极培育流转主体。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土地流转需求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土地撂荒。

二、三变”改革试点

我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在年初成立了工作领导组,热门思想汇报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经县主要领导多次审示,重新修订出台了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在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与我县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与扶持特色产业工作相结合,根据方案要求,选择大化坪镇青枫岭村、

黑石渡镇柳树店村作为“三变”改革试点村,适时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县再稳步推开“三变”改革工作。目前,两试点乡镇、村均成立了工作领导组,细化了实施方案,两试点村分别召开了动员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三变”改革方案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等决策。两村均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确定了入股企业。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合同签定已经完成,下一步按照方案要求,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的项目推动、颁发证书等后续工作。

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2017年7月11-12日,县农委会同县公管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到天长、当涂考察后,提出与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经县政府领导原则同意后,开始筹建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xx分所(以下简称:“xx分所”)。xx分所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xx分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运行机制,依托乡镇农经

站、“三资”服务机构等建立乡镇(园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站,不增加乡镇编制、机构和人员,交易不收取任何费用。xx分所按照省农交所“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培训机制、统一交易鉴证”的业务管理模式,为各类农村产权交易主体提供场所、设施、发布交易信息、TOP100范文排行组织交易。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8月16日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xx分所正式挂牌运行、各项制度上墙、专职人员全部到位。8月30日,xx县首个项目——太平畈乡洪峰村黄泥塝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冻库及门面租赁项目正式上线。截止目前,xx县太平畈乡太平畈村老村部转让项目、xx县太阳乡船仓村旅游接待中心经营权转让、合肥盛大瑞龙xx工业园综合办公楼和标准化厂房租赁项目、xx县单龙寺镇白沙岭村刘家院约100亩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等相继上线。xx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xx分所在充分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突出扶贫

优先的原则,建立专门的扶贫绿色通道,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资产及资源流转交易要优先办理、简化手续,鼓励受让方优先购买、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相关资产和权益,相关部门在办理权益变更、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真正做到了致力精准扶贫,服务“三变改革”。

四、省、市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为加强和规范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荐申报优秀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对象的通知》(霍农组〔2017〕6号)和《关于2016年度优秀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通知》(霍农〔2017〕59号)以及《关于对2016年优秀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奖补资金分配的通知》(霍农〔2017〕60号),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要求,及时足额将资金发放到位。一是把好程序审核关。为

规范资金发放,我县采取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申报、乡镇政府审核把关、县农委党组会研究审批的原则,将分配名额经xx县人民政府网和xx县农业信息网公示,无异议后由财政部门打卡发放。二是把好申报条件关。优秀合作社需要达到条件:

1、具有市级示范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并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2、有规范的合作社章程,成员大会议事记录;

3、有完整的合作社财务流程,完善的合作社利润返还制度和盈余返还制度;

4、依法完成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年检;

5、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优秀家庭农场条件:

1、具有市级家庭农场的规模,并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2、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厂房场地,生产管理制度上墙;

3、依法完成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年检,并按年度建立家庭农场基础台账;

4、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三是把好资金使用关。补助标准:部级、省市级、县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奖励1名、15名、8名,奖补资金分别为3万元、2

万元、5000元;工作总结资金使用要求:

1、可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2、可用于建立个性化网站,安装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财务管理、电商等软件,以及建立好台账;

3、可用于生产上的固定资产建设、生产基地建设,申办“三品一标”认证补贴;

4、可用于人员技术及业务培训。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流转、土地、农村、改革、合作社、资金、家庭、建立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11篇: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

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

2014-03-21 09:24:34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 陈国章 石 钖 李欣松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自治区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重点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安排和投入发展股份制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各类产权(资源)进场交易,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住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等到交易市场转让、出租、入股、抵押。

《意见》要求,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非农收入较高且稳定的地区,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接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连片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引导社会资本开展耕地整治,进一步完善“小块并大块”奖补机制,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参与耕地整治并予以奖补。积极探索“土地信托”等其他适度规模连片开发种植模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种养业。

据悉,广西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今年安排田东县、象州县进行整县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全面铺开,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第12篇:农工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汇报材料

农工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汇报材料

为贯彻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县委农工部按照省、市、县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抓紧确权登记、稳步推进流转”的要求,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情况

(一)土地确权工作

我县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已在全县全面铺开,目前全县102个行政村(居)100%出台了方案,召开了村民小组长会议;1056个村民小组有90%的村民小组完成了调查摸底、出台了实施方案并已二榜公示,2个乡镇已完成航拍,3个村完成勾图作业,已于5月11日下午颁发了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证”,预计6月底全县可基本完成。

(二)土地流转情况

全县流转土地占承包土地的40%,高于去年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流转5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19%,流转10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8.4%,目前,重点抓了三级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已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发布有关信息、规范合同、变更土地经营权、办理他项权证、仲裁土地纠纷等部门服务。二是建立乡镇服务所。负责收集发布流转信息,规范合同、价格指导、调处纠纷、经营权变更等职能。三是建立村级服务站,有30%的村设立村级服务站,配置了信息采集员,负责本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调处村组内的土地流转和纠纷。

二、参与深化农村改革情况

农工部作为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深化农村改革,农工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克服了任务重、人手少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工作。

1、搞好调查研究。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可以说不同的村民小组都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面对问题,我们迎难而上,重点解决五方面困惑,一是认为二轮承包后已发了证,这次又发证是没事找事,担心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二是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量大,很复杂,干部有畏难情绪;三是认为农户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就是永远不变,担心以后调不了田,部分群众有意见;四是担心土地确权以后征地难、成本高,不利于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五是确权登记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会加重财政负担,地方积极性不高。尽管存在这些困惑,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基础工程,确权登记搞好了,有利于农民得实惠、农业增动力、农村添活力。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旗帜鲜明地提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确权,把确权登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政治账来交,迎难而上,强力推进。

2、配合部门参与方案制定。尽管这项工作以农业局为主牵头,我部积极配合农业局开展方案制定工作,多次深入乡镇、村、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民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使方案尽量完善。具体明确了“四步工作法”、“四签两不准”、“四个公示”、“四相符”、“五到户”的工作步骤和要求。同时出台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考评验收办法》讨论稿。

3、指导包村点大段镇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按照我县“县指导、乡主导、村主体、组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农工部成立了4人指导工作组深入大段村开展土地确权试点指导工作,村由21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共有599户、2243人,全村二轮承包面积1756.8亩,有林地近7万亩,是一个以林为主的林业村,截止目前村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已进入勾图作业阶段。我们在村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搞好宣传发动,指导书写宣传标语15条,同时在村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向每户发放公开信600份;二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组织学习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关于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法规等;三是指导村组做好《基本信息表》填写,做到规范完整,不缺项、不漏填并公示;四是督促村组召开户主会,制定适合村组实际的实施方案,报乡镇审批并张榜公示;五是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对群众有不理解、存在的顾虑问题,及时作出解答,解释不了的,请县有关业务人员上门解释,消除群众疑虑,确保工作进度。 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方面,尽管我们参与做了一些探索,但还不够全面和准确,还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坚定改革信心,完善改革措施,努力反映我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规范流转工作做得更好。

第13篇: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敬爱的党支部: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第14篇:浅谈深化农村改革要多点突破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把“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作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过去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也必须看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的背景下,又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新情

况新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农村发展面临四大深层矛盾

深层矛盾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近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明显下降,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趋加深,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全面加大。国际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内市场价格受到冲击的压力日益加大。

深层矛盾二: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任重道远。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成员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迄今为止,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等问题。

农民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根据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表明,村民上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承包地流转问题引发的上访占26%,因土地征收、征用问题上访的占40%,合计为66%。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对分布在四个省市1000多个被征地农户的调查显示,征地补偿费一般只够维持被征地农民6~7年的基本生活。

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与财力增长状况不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财政支农资金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六五”时期为8.69%,“七五”时期为9.38%,“八五”为9.75%,“九五”为9.29%,“十五”期间约为7.4%,2006年为7.85%,总体上处于波动和下降状态。

从最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来看,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很低,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困难;动植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基层防疫力量相当薄弱,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财政支农资金呈现被层层分割,“天女散花”局面,资金使用分散现象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投入效率。

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表现为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发展不平衡,法人治理有效性不足、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信用社脱农倾向明显;邮政储蓄功能单一,吸收的存款极少用于支持农村等。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村特点。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差;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行路难、饮水不安全、供水难、环境污染难治理等问题仍然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农民工超时间劳动比较普遍,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

深层矛盾三: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前景堪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12年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5.95%以上。从过去30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经验看,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农民增收出现徘徊甚至滑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深层矛盾四:农

第15篇:深化农村改革应突出四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民的战略思想、方针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不仅没有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保持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不仅没有减小,而是更加紧迫。同时,农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表现为农村经营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多地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依然较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实面貌等方面,依然是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农村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靠发展,二靠改革。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着力从四个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破除二元体制,从四个方面着眼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结合“两个趋势”的总体判断和“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了一批经验,涌现了一批典型,但整体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在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实质性进展,迫切需要立足于“四个着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一,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体化,加快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明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微观层面,都迫切需要突出“共同富裕”这个主题,制订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协同考虑、安排和部署。要从规划入手,率先打破城乡分割规划格局,形成城乡空间形态相互融合、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同等享受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二,着眼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建设。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部门行为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对于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都不要干预,切实将政府的关注点转到为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上来,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在劳动就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着眼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级政府的保障能力日趋提高,但与百姓的实际需求相比,特别是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仍显滞后,服务水平仍然薄弱,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入手,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机制;二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制度相对统

一、补贴标准不同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着眼于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趋势和潜力。一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贯彻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二是采取三种方式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一是按照党的十七

第16篇:陈华生:深化农村改革的构想

陈华生:深化农村改革的构想

正文

农村改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全面展开了各项改革,取得了辉煌成果,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已经摆到人们的面前。

本文本试从农村土地产权、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提

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构想。

一、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的构想

(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缺陷。产权,即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物(财产)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并排他干涉的权利。是最具有重要地位的物权,又是唯一完全的充分的物权。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土地产权主要划分为土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含土地承包经营权)。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法律规定得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则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对农村土地相关内容作出规定比较早的法律是,1986年4月12日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这一规定,似乎是明确了,不过其中的“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就更加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了。对当时来说,原生产队级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在实践中并无大碍。但是,过后村民委改设在原大队级,原村民委级(原生产队)设村民小组。实质上已经是“此村民委非彼村民委”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这一规定,也似乎明确,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分为三类,一是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三是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原生产队的继承者)农民集体。由于法律没有对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规定由谁代表“农民集体”行使,从而使这个法律规定模糊起来了。加上其中规定的“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和“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就更加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起来了。使人误解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一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和)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或(和)村民小组”;二是“村内的一切农村集体土地都属村民委员会所有”。例如,某地级市的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是指依法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法律法规规定用“或者”一词,怎样理解?一件物品,或者甲或者乙,是谁快就是谁还是谁势力大就是谁?如果说这个规定的本意是,甲不存在就属于乙,那还好理解。可是一个国家这么大,上千万个组织都是甲不存在吗,两个同时存在怎么办?原先甲不在后来又出现,怎么办?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和不一致,使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产生模糊,在实践中出现了混乱。特别是全国没有统一规定必须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少地方就没有设立而由村民委和村民小组代行管理,有些村民委员会就认为自己是村内一切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就出现任意调整、收回村内各个集体经济组织(原生产队级)农民的承包地、任意发包、出卖村内“四荒”的现象。在土地被征用时,竟不经过土地所有者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农民,就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办理征地手续,并任意支配征地费。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没有充分利用而淡化。

按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土地使用权(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土地使用权、“四荒”即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的以外,其他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并没有登记发证管理,事实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权能没有充分利用而被淡化了。例如,农村早年建造的旧房屋的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实行登记发证制度;又如,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不明。从现行的法律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似乎不完全等于土地使用权。这就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随所有权留在集体经济组织里,或者土地使用权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第17篇:备考之深化农村改革篇[5]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知鸟教育人事考试网的专家指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探索中不断开拓创新,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出发,结合农村的基本现状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内容,“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粮食和食品安全体系

“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仍呈增长的态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做到:

第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要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树立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观念,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解决占地用地不合理不科学、过多过滥的问题,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第二,要在继续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付力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对遭遇自然灾害的农民给予救助,确保他们的正常生活及再生产,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三,要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要对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从制度上重新进行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要确立食品安全目标,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的管理。

二、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仍然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十一五”期间,农业生产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一,要按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从长远看,在我国国民经济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情况下,根本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是发展高效农业,参与国际农业经济循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树立效益农业新理念,按国际分工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优势产业,弱化劣势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

第二,要加快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理机制。要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办事,巩固改革成果。

通过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使农村的财力能真正为民所用,从而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人均享受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差距。

第18篇: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些年,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制约农村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农村改革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订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决防止强迫命令,防止企业、个人恶意圈地,防止土地用途的随意改变。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要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二、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层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三、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及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全面试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融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五、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这将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

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因地制宜推广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认真研究和解决农村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9篇:2020年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情况总结

2020年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情况总结

区农村改革专项小组:

根据关于印发《红寺堡区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红党办综〔2018〕41号)文件安排,我办以坚持目标引领,凝聚多方力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2018年以来,针对以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在破除思想障碍、激发党员活力、发挥产业优势三个方面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有力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激发思想内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缺少内在动力,别人再使劲也很难脱贫,即使脱贫了也难以持续。面对思想层面的贫困现状,细查病情、深挖病灶、对症下药,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病因大会诊。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结合扶贫工作督查,深入村组农户,听取意见建议。联合农牧、扶贫制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各乡镇定期召开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座谈会,协调调度,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思想大变革。过去,较多依靠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面对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机遇,开始在思想上进行大变革。2018年,在区委脱贫攻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以实现群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创新扶贫模式,完善工作机制,聚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攻坚克难、务求创新,推动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宣传大力度。宣传和解读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宣传各级领导调研扶贫、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干部包户扶贫的工作动态、工作亮点。在红寺堡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专题栏目86期。在强化新闻报道的同时,通过政策解读、评论、访谈、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展现全区干群一心抓精准脱贫工作的全景图。挖掘培育精准扶贫“红寺堡移民特色”,大力宣传我区精准脱贫工作中涌现出的的典型和模范。宣传全区广大干部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工作成效和先进事迹,尤其宣传贫困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帮扶、扶贫济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以红寺堡区政府门户网等各单位门户网站为主,开设专栏,通过图片、消息等形式,全面宣传报道我区精准脱贫的思路、举措和成效。同时,利用官方及民间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精准发布信息,扩大我区精准脱贫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和微信公众号等,举办政策业务培训班和开展业务知识测试等,大力宣传宣讲脱贫攻坚的政策,逐步破除贫困对象“坐等帮扶、被动脱贫”的消极思想。通过在贫困村张贴精准扶贫政策标语、建立《携手共促脱贫》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宣传《红寺堡区2018年扶贫政策清单》等方式进一步营造浓厚范围,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主动脱贫致富意识。

二、激发党员内动力,实现“外部促动”与“内部带动”双向发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就如何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举办“两个带头人”培训班4期488人次,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38名,培养致富带头人319名。对全区40个驻村工作队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增派,驻村工作队成员全部达到3人,且全部为派出单位正式职工,召回驻村第一书记1名,调换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8名,新增驻村干部40名,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2名,组织处理驻村工作队员2名,对1名驻村队员进行立案审查。全面落实派出单位给予第一书记伙食、交通补助等政策。

三、激发产业内动力,实现“输血”和“造血”同步生效

脱贫攻坚工作既需要政策资金的帮扶,以输血来补充营养,也需要实体产业的支撑,以自身造血强筋健骨。立足自身优势,挖掘产业潜力,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输血”和“造血”的同步生效,确保脱贫攻坚持续见效。

挖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实践总结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黄花菜、葡萄、枸杞、肉牛、肉羊等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了一批村级示范点和红寺堡区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带动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培育朝阳村黄花菜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周圈村黄花菜高效节水示范区、沙草墩村麦后复种示范区、红川村萝卜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甜水河村中药材提质增效示范区、龙泉村中药材小麦立体复合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以葡萄、枸杞、牧草、黄花菜特色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6万亩、6万亩、6.5万亩、6.5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3万头、83.5万只。投入资金7100万元,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给予扶持,目前已兑付资金12644户6744.77万元。深入实施“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扶持特色产业示范村10个、龙头企业11个、合作社78个、致富带头人310人。建成扶贫车间7个,解决就业563人。筹集资金2400多万元,在64个行政村开发乡村护林员、道路清洁维护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478个。分别在福建、青海建立劳务服务站,输出农民工5200人次,创造劳务收入5800万元以上。完成各类培训4693人,完成总任务的92.7%。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元,同比增长10.3%。

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对主动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按照5:4:3比例分3年累计奖励1.2万元,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乡镇在完成产业到户补助的基础上,统计主动脱贫8个贫困村444户建档立卡户,由乡镇组织验收,报扶贫办,联合发改、农牧、财政等部门联合抽验30%,由于外出务工贫困户在冬季封冻后逐渐返乡,返乡后携带务工合同及收入证明等资料,主动脱贫正在验收较迟,目前已完成验收工作,正在兑付资金。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7个,整合扶贫、农牧、人社等培训资源,实施精准劳动技能培训,确保取证率达到80%以上,实现户有一名产业工人、掌握一门使用技术。

整合金融优势,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对接、整合金融扶贫资源,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发布的基准利率对贫困户放贷,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贷款金额10万元(含10万元)以内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全额贴息;

对2018年复合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户“扶贫保险”(产业险、大病补充险、贷款人意外伤害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第20篇: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进展情况(96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我国第一家专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是( )

A.黑龙江省农垦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B.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C.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D.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

2.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原则上农民个人每年每人缴费不低于多少元?

A.10元 B.20元 C.30元 D.40元

3.2004年,中央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了多少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

A.100亿元 B.200亿元 C.300亿元 D.400亿元 4.到2004年的上半年,全国清理出欠付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是多少?

A.147.7亿元 B.244.7亿元 C.422.7亿元 D.277.7亿元

5.我国惟一一家外方独资农业保险公司是(

A.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 B.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 C.德国安达保险公司 D.美国胜达保险公司

6.我国农村低保从哪一年开始试点?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7.农业部兽医局成立于哪一年?

A.2001年 B.2002年 C.2003年 D.2004年

8.我国第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是(

A.黑龙江省农垦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B.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C.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D.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

9.吉林省榆树市人保公司开展的哪种保险业务?

A.洋葱保险业务 B.奶牛保险业务 C.水稻保险业务 D.玉米保险业务

10.2000年,我国再哪个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A.安徽省 B.四川省 C.河南省 D.浙江省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哪些?

A.农村种植业保险 B.农村养殖业保险 C.涉农财产保险

D.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综合设置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哪些?

A.广东省高饶市 B.重庆市铜梁县 C.浙江新昌县 D.四川省绵竹市

3.我国对下列哪些粮食实行了最低收购价?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4.2003年,中央在下列哪些地方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A.吉林 B.山东 C.江西 D.浙江

5.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A.农村人口普查

B.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C.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D.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三、判断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国家首席兽医师,在国际活动中,被称为“国家首席兽医官”。

正确 错误

2.1993年在第一轮15年土地承包期陆续到期以后,国家决定将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50年不变。正确 错误

3.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确 错误

4.《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正确 错误

5.1999年5月,国家实施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正确 错误

6.2004年国家启动了20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目前一半的试点县试点工作已经结束了,进入完善提高、总结经验的阶段。

正确 错误

7.2003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正确 错误

8.2005 年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正确 错误

9.乡镇事业编制总量的调整,由市级机构编制部门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正确 错误

10.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

正确 错误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doc》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