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应急预案

2020-06-09 来源:应急预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切实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管理,有效控制和预防各类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广东杭萧钢构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应急救援领导组机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他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经研究决定成立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领导组,具体工作由总经办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应急救援的基础原则

重大职业危害应急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内部自救与社会救治相结合的原则。

三、应急救援领导组的职责

制定并整理检查培训计划与资源,考核救护人员的能力,负责本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抢救所需要的设备、器具、药品的设置与审批,负责事故现场的指挥,物质调配及相关的对外联系工作,负责组织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会组织参与事故调查,并有权向单位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一)行动总指挥职责:

1、负责事故的统一指挥、协调;

2、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在20分钟内到达现场,如遇出差可指示现场总指挥代理行使指挥权;

3、负责向上级机关报告事故的真实情况;

4、负责发布启用事故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和现场戒严的指令;

5、在现场救援的员工,如有违反规章妨碍救援工作的,有权宣布处分命令。

(二)现场总指挥

1、负责事故现场的协调、指挥;

2、依据事故的类型,作出救援的相关紧急措施;

3、行动总指挥无法到达现场时由现场总指挥代理行使权利和职责;

4、负责现场设备及物资的抢救和安置。

(三)技术指导:

1、负责现场技术数据的征集;

2、根据事故的类型作出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3、在事故调查中,负责提供所需的技术资料;

4、协助现场总指挥,对事故现场作出技术处理。

(四)事故调查协调

1、负责事故报告的接收;

2、负责向行动总指挥报告事故发生的概况;

3、负责事故救援现场联络,救援措施的落实与监督工作;

4、负责事故现场资料的收集;

5、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做好资料归档。

(五)物资供应

1、负责事故救援物资的储备、管理;

2、负责事故现场救援物资的采购及供应。

(六)后勤保障,伤员救护

1、负责事故现场人员的衣、食保障;

2、负责伤员的救护,医务部门的联系、协调;

3、负责事故现场人员的分布情况、撤离。

(七)现场保卫

1、负责现场的警戒、保卫;

2、负责现场的物资、设备、工具、器具的看护;

3、负责出入事故现场人员的分布、清点、撤离。

四、事故的报告、通讯和方式

(一)一般职业危害事故的报告

1、发生事件的班、组领导向所在车间领导报告。

2、接到报告的车间领导向分管领导报告的同时向总经办报告。

3、接到报告的人员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并根据事态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处置。

(二)重特大职业危害事故的报告

1、当发生重特大中毒事故时,现场人员可直接向行动总指挥报告。

2、行动总指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下达启用应急救援体系的指令,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放置。

3、用最快捷的方式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伤亡人数、损失情况及事故性质的初步判断。

总经办主任 : 手机: 总经办监察主任 :陈兵 手机: 总经办保卫 : 7726391

五、应急措施

(一)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二)公司应急救援小组组织进行救援时,如事故物资有毒,要在戴个人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要有相应的监护措施的情况下,迅速将中毒者撤离危险区,移至通风处,尽快使毒源不能继续进入患者体内。

(三)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的材料、设备、工具等。

(四)尽快消除进入体内已吸收毒物。

(五)对可能受害的人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六)按规定进行事故报告,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

六、医疗救护

(一)负责现场伤员的紧急救治工作。

(二)负责联系外部医院支援。

(三)负责抢救伤员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

七、应急救援程序

(一)行动总指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下达启用应急救援体系的指令。总调度室接到总指挥启用应急救援的指令后,应立即向公司发出警报信号。

(二)应急救援体系接到总指挥的指令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故现场。

(三)到达现场后应各自按照职责开展工作。

(四)公司应急救援组听到紧急信号后应由各队长迅速整队带入事故现场,听候现场总指挥的命令。

(五)当应急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工作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故危害被基本消除,经应急领导组长批准后,宣布关闭预案。为确保应急救援预案,体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神,公司定期组织预演,以此来提高员工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员工自觉地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广东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委员会 2015年02月25日

推荐第2篇: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为切实做好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增强我公司抵御职业病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做到万一事故发生时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应急措施全面有效、人员应急救援协调得力、事故上报及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减轻事故的伤害、损伤和影响的目的,充分保障我公司作业人员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的安全,经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一、编制目的:

1、提高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和处置突发职业危害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件及造成的损害,保障职工的生命健康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维护企业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为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企业应急管理,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企业职工人身安全。

3、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及时启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二、编制原则

1、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职业安全卫生的方针,把职业病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事故隐患预防体系,加强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

2、以人为本,生命优先,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

3、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要切合实际,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的协调、组织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的设备、物资、人员,真正起到消除职业病危害,降低损失的目的。

三、组织机构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小组

应急救援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置在公司调度室。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指挥中心电话: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

1、准。

2、负责设置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领导组织,并按要求配备充实专(兼)认真贯彻执行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各项安全生产法规和制度、标职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3、深入现场了解掌握职业病危害发展状况,组织学习职业卫生安全技术,推广职业卫生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制定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预案。

4、

5、

6、定期召开职业卫生安全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出现突出问题。依照规定组织好本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评估、评价工作。

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通报信息、布置、检查、落实各项救援预防措施;确保各项应急救援措施落实到位;

7、职业病事故发生后,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并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抓好抢险救灾和事故原因的调查取证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减少危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我公司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8、各救援预备队伍,要把应急救援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务,做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人员、物资到位;

9、执行救援任务时,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在规定时间内结集完毕,迅速投入到救援当中去;

10、救援过程中,各救援队伍要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注意保护好现场、注意自身安全。

11、事故调查结果出来以后,责成职业病危害管理领导小组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正措施,认真填写事故报表、事故调查等有关处理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及应采取的措施 我公司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危险有害物质有:

1、尘毒危害的预防: 在工业生产中对劳动者有害的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生产性毒物,被称之为尘毒危害。有害物质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2)、皮肤接触有害物质; (3)、由消化道进入人体。

要预防尘毒物质的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从原料、工艺、设备方面减少尘毒污染源,降低有害物质的空气中的含量以及减少劳动者与尘毒物质直接接触的机会。控制作业环境中尘毒物质危害的防护措施有:

2、工艺技术措施

(1)采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或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工艺技术措施。 (2)采取改变工艺过程,消除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散发,保护劳动者健康。

3、设备技术措施

(1)采用密闭的生产设备可以防止有毒气体和有害粉尘外逸,使人体免受损害。 (2)增设通风设备可以消除或减少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在尘毒物质无法完全消除或封闭的情况下,应根据工作场所的条件分别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备措施。

3、个体防护措施

在生产技术条件有限即对有害物质无法从工艺、设备措施上加以控制时,为保证工人的身体不受损害,往往要采取人体防护这一辅助性措施。

所谓人体防护系指工人在劳动场所中佩戴使用各种劳动防护器具,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危害人体。

人体防护按其防护部位不同可分为头部、面部、呼吸道、耳朵、躯干及肢体的防护。根据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这一特点,常用的人体防护器有防尘(毒)口罩、防尘(毒)面具,空(氧)气呼吸器等。

2、噪声

(1) 噪声的性质

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2) 噪声的危害:

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损伤听觉、视觉器官;损害心血管,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3) 防护措施 控制噪声源 阻断噪声传播 在人耳出减弱噪声

3、火灾、爆炸

1、违章动火引起的事故。动火作业没按要求办理作业票,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2、物料泄漏和互串引起的事故。如负压操作空气串入可燃气体中,可燃气体泄漏到空间(串入氧气)中、或串入正在检修的设备中,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火源均能引起火灾爆炸。

3、静电引起的事故。生产中输送气体和液体产生静电,人们穿的化纤服装,在与人体摩擦时也能产生静电。静电积累到一定之后,就会放电。在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易出现此类问题。

4、压力容器爆炸。压力容器、锅炉等设备及其附件,带故障运行或管理不善,引起事故。

5、带压紧固引起的事故。在不减压的情况下热紧螺栓、消漏换垫。

6、电气设施火灾。电器设施使用、安装、管理不当引起的事故。例如,超负荷使用电气设施,引起电流过大;电气设施的绝缘破损、老化;电气设施安装不符合防火防爆的要求等。

7、粉尘爆炸事故。

8、物质自燃引起的事故。例如煤堆的自燃,废油布等堆积起来引来引起的自燃。

9、雷击引起的事故。雷击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它能产生高温和高热,引起火灾爆炸。 防范措施

1、控制着火源:如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接地、避雷、隔离和控制温度等。

2、控制可燃物:加强密闭,防止可燃物质的跑、冒、滴、漏;禁止使用轻油、洗油、苯物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衣物和地板;加强通风排气,保证易燃、易爆物质在厂房里不超过危险浓度。

3、隔绝空气:将可燃物品隔绝空气储存,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

4、严格控制各項工艺指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超温超压运行。

5、采取监测措施,安装自动控制、紧急联锁和报警装置。

以上各项措施中,控制火源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着火源除生产过程本身可能产生的燃烧炉火、反应热、电火花等以外,还有维修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花、静电放电火花以及违章吸烟等。这些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的爆炸的常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控制。 控制火源措施

1、加热易燃液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

2、在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储罐和管道内作业,照明必须使用防爆灯具。

3、在禁火区尽量避免动火作业,确实需要时,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安全规定。

4、机动车辆进入禁火区必须佩戴阻火器。

5、在易燃易爆区域要使用防爆工具。

6、不准在高温管线和设备上烘烤衣服或放置可燃物品。

7、禁火区内严禁吸烟。

8、在易燃易爆车间禁止穿着化纤衣服和带铁钉的鞋。

9、油面纱应装入金属容器内,并及时清理。

10、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禁火区。

五、应急处置程序

1、报告程序

(1)公司发生职业卫生危害事故时,事故现场岗位工、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调度室,调度室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安全部、办公室和有关车间、部门,组长根据具体情况下达实施预案指令,全面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各救援小组成员佩戴相应的应急器材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和掌握险情,并组织与现场抢险。同时若需要按要求上报集团公司、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2)立即停止作业,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警戒,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3)对中毒者立即移到安全处,进行应急处理,报告医院处理。

(4)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现场人员,现场急救人员必须佩带必须得防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2、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调度室: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县第二人民医院:120 根据事故等级向公司、邢台市安监局及相关部门报告事故信息,事故信息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种类(火灾、爆炸、中毒和泄漏),人员伤亡情况,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

应急资源不足,需对外求援时,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及时向当地应急救援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援助。

六、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程序与处理

1、我公司如有职业危害事故按照(国务院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上报程序和时间,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上报;

2、职业危害事故处理发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迅速安排职业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职业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费用有我公司负担;如发生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排;

七、应急要求

1、各救援预备队伍,要把应急救援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人员、物资到位;

2、执行救援任务时,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在规定时间内结集完毕,迅速投入到救援当中去;

3、救援过程中,各救援队伍要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注意保护好现场、注意自身安全。

八、事故预防

1、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我公司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小组,逐步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各项管理制度、责任制和各项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2、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定要求提取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以确保在职业病管理和职业病危害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使用。

3、对职工进行经常性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使每个职工都熟知本岗位的职业危害,以及防治职业病危害的防治措施和办法,把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

4、搞好职业病危害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我公司每季由经理组织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车间由车间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检查;

(3)班组每班进行安全检查,对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对发现中达不安全征兆立即上报。

5、每年全公司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将职业病防治演练列入年度的主要内容,通过演练做到杜绝违章作业,让职工学会自救、互救措施(具体演练另行通知)。

推荐第3篇:加油站职业卫生应急预案

职业危害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及时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救援力量,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结合采石场实际,按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气体中毒、高温中暑、噪声、冻伤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二、应急组织机构

1、指挥领导小组

组 长:冀相丞 电话:18603545880 副组长:霍德鹏 电话:15110663851 成 员:霍梅桂 电话:15534985296 职责:

(1)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指挥、协调整体应急反应行动;

(3)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机构进行联络。

2、应急救援行动组

组 长:霍德照 电话:13753440772 (1)一旦发生事故,小组成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听从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指挥;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抢救人员,避免事故扩大化,减少事故损失。

3、应急医疗救护组

组 长:霍梅桂 电话:15534985296 成 员:郭瑞琴

职 责:负责救治、转移事故中的受伤人员,清点事故在场人员数,核实人员受伤情况。

三、应急救援程序

事故报告—应急救援现场自救互救—封闭现场—对外联络—联合救护—事故分析责任落实

1、现场急救互救:各岗位工作人员均应掌握心肺复苏及外伤急救包扎技术,一旦发生事故,便于现场急救互救,并及时对外联系,争取应急救援;

2、建立应急救援联络通讯系统:各岗位人员要熟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联络电话,以便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联系,取得救援;

3、封闭现场:发生事故时除参与救援人员外,疏导无关人员迅速撤离现场,封闭现场。

四、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1、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人员,应立即向加油站站长报告,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

2、加油站站长接到报告后,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领导小组成员及拨打医疗救护电话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3、领导小组组长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

4、领导小组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如职业病危害事故扩大时,应请求相关技术部门支援;

5、当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小组,调查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

范措施,并成立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

五、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一)噪音防护措施

1、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音指标超过国家环保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直到符合标准才可使用;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噪声防护用品;

3、对于突发性噪声,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其他能够人为控制的突发性噪声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噪声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噪声的设备;

5、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6、加强设备维修,减少机械老化带来的噪声。

(二)高温防护措施

1、在高温季节来临时,应准备好职工的防暑降温用品;

2、加强工作现场温度监测。

(三)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

1、加强通风管理;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毒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品;

3、加强职工培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六、有关规定和要求

1、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得当,要认真学习本应急救援预案,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并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企业要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2、应在落实好日常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的同时,要针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本预案加以不断提高、改进和完善。

推荐第4篇:化工业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职业病危害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

*****化工有限公司

实施日期:签发之日

编制:

审核:

签发:

日期:

日期:

日期:

职业危害事故综合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及时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救援力量,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按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公司各部门、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气体中毒、高温中暑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二、应急组织机构

1、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伟

成员:**礼 **新 **平**兵 **莎 **静 **兵

职责:

(1)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指挥、协调整体应急反应行动。

(3)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机构进行联络。 (4)监督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

2、应急救援行动组

1 组长:**礼

组员:**新 **平**兵 职责:

(1)一旦发生事故,小组成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听从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指挥。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抢救人员,避免事故扩大化,减少事故损失。

3、应急通讯联络组 组员:**平**兵 **莎

职责:确保领导小组与各应急小组间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

4、应急医疗救护组 组员: **莎 **静 **兵

职责:负责营救、转移事故中的受伤人员,清点事故在场人员数,核实人员受伤情况。

5、治安维护组 组员:**平**静

职责:维护事故发生后的公司治安,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控制事故区域人员车辆的进出。

6、救援运输组

组员:**兵 **莎 **兵

职责:负责事故中伤员的运输,负责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运输。

7、外部联络机构

2 救护大队,值班电话:

110、119 安监局,值班电话:

110、119

三、应急救援程序

事故报告—应急救援现场自救互救—封闭现场—对外联络—联合救护—事故分析责任落实

1、现场急救互救:各岗位工作人员均应掌握心肺复苏及外伤急救包扎技术,备有现场急救包。一旦发生事故,便于现场急救互救,并及时对外联系,争取应急救援。

2、建立应急救援联络通讯系统:各岗位人员要熟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联络电话,以便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联系,取得救援。

3、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发生事故时除参与救援人员外,疏导无关人员迅速撤离现场,封闭现场,以免造成混乱,不利于急救和事故处理及分析。

四、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1、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部门及人员,应立即向公司报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

2、公司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领导小组成员及医疗救护队伍和各专业队伍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3、领导小组成员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通知通讯组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

4、领导小组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组立即开展救援。如职业病危害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5、当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小组,调查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并成立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

五、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一)综合防尘措施

1、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尘降尘措施。

2、加强通风管理,确保供风充足。

3、佩戴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噪音防护措施

1、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音指标超过国家环保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直到符合标准才可使用。

2、工作人员配备切实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

3、对于突发性噪声,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其他能够人为控制的突发性噪声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噪声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噪声的设备。

5、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6、加强设备维修,减少机械老化带来的噪声。

(三)高温防护措施

1、在高温季节来临时,应准备好职工的防暑降温用品和物资。

2、加强工作现场温度监测。

3、加强职业危害学习培训。

(四)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

1、加强气体监测。

2、加强通风管理。

3、准备好个人防护用品,随身携带自救器。

4、加强职工培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六、有关规定和要求

1、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得当,矿内所有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应急救援预案。各井、各科室,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分工的演练。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

2、应急救援小组,在落实好日常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的同时,要针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本预案加以不断提高、改进和完善。

七、应急结束

应急救援指挥组应根据救援处置进展情况,在确定没有被困人员、伤亡人员已转移和事故现场已稳定的情况下,由指挥长宣布应急状态结束。

八、后期处置

由善后处理组按照职责工作内容进行妥善处理。

2、调查、总结 由事故调查组按照职责工作内容进行调查处理,并写出书面总结材料上报。

九、宣传教育

根据公司的相关要求,我部施工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中暑、中毒事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预防事故的意识和防范能力,积极组织应急预案培训,使参加救援的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救援工作程序,要经常检查应急预案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准备情况,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现场处置方案

一、高温中暑的应急处置

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及应急救援指挥组职责,按照本预案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中各专业处置组的职责要求,迅速组织力量展开工作。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者处置措施:

①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②用湿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置于中暑者的头部、大腿根部等处。若病人能饮水时,可给病人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

③报告应急指挥中心,暂时停止现场作业,对工作场所的通风降温设施等进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

(2)重度中暑者处置措施:

①将中暑人员立即抬离工作现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②用湿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做简单的降温处理,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中心,

③立即联系车辆,由救护组送至医院,或直接拔打120急救。暂时停止现场作业,找出中暑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6 (3)注意事项:

①中暑后不要大量饮水,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mL为宜,切忌狂饮。

② 不要给中暑者食用生冷瓜果和油腻食物,以免引发其它病症。

7

附:应急救援人员联络电话:

* 8

推荐第5篇:卫生应急预案

2012年度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减轻或者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幼儿园稳定,结合我园的实际,特制定以下应急预案。

一、预案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园内蔓延。

二、工作方法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幼儿园人群高度密集,是传染病容易传播的地方,从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幼儿园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督促和检查,认真落实责任制。

(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幼儿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三)、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建立疫情监测制度。

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的幼儿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A、晨午检:晨午检应在幼儿园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保育员对早晨和下午到校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幼儿园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并做好相应的表格填写。

B、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幼儿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应当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每天下午放学前填好因病缺勤表格,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幼儿园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病人的早发现。

(五)、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实行责任制。

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

一、减少损失”及“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治疗、早处理”的原则,果断处置,积极抢救,严防次生衍生事故发生。幼儿园指定专人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保健员),负责具体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并由副园长分管,确保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落实。并且建立由幼儿到教师、到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到幼儿园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幼儿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幼儿园领导必须30分钟内赶到事件现场,并组织开展救治、处置工作。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应当在30分钟内将相关信息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教育行政部门报告,40分钟内上传书面报告。

(六)、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食堂必须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坚持索证制度和台账制度,禁止向幼儿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饮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4.严禁幼儿园将幼儿食堂甩手承包,对实行承包和租赁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幼儿园食堂、小卖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明确责任。

5.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8.幼儿园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七)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园会、主题会议、幼儿园qq群、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标语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幼儿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幼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三、责任追究

根据《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各级各类幼儿园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幼儿的职责。幼儿园一把手是本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卫生安全、幼儿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幼儿园卫生安全事故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组织管理

成立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组长:郑陈仙 (园长,第一责任人)

职责:对事件做出初步判断,组织召开相关会议,落实应急工作的部署,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调查和处理工作。

副组长:郑大叶(分管安全)

职责:协助组长做好应急的部署、调查和处理工作并具体指导、监督各部门工作

落实情况。

成员一:陈芬

职责:具体负责各幼儿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事件动态。

负责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及时记录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情况;组织起草公告、通报、简报等文字材料。并根据幼儿园的安排积极配合做好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做好对已受伤害幼儿及家长的善后与安抚工作。

附: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教育系统内各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省教育厅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幼儿园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幼儿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

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幼儿园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幼儿园。

⑤幼儿园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

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幼儿园管理,住校幼儿不得离开幼儿园,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幼儿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时间;幼儿园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幼儿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

④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幼儿园每日公布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幼儿园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幼儿园,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指导、幼儿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幼儿自学不停。如幼儿园

停课放假,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幼儿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幼儿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苍南县金乡镇炎亭贝贝幼儿园

2012.9.5

推荐第6篇:卫生应急预案

卫生应急预案

(一)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教育管理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对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洁卫生。

四、突发事件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卫生应急预案

(二)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在我镇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领导

1、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由镇政府分管卫生的副镇长任组长,镇卫生院、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卫生院负责人任副组长,宣传、纪委、派出所、财政所、广播站、学校、安监办、爱卫会和各村(社区)等负责人任成员。负责领导漕河镇辖区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和上级安排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组织协调各部门高效、有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各种应急处置,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2、成立医疗卫生救护小组

由卫生院分管医疗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行政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急诊科、护士站、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主任为成员。负责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伤病员的救治和转送工作。

3:成立卫生防疫小组

由卫生院分管防疫副院长任组长,公共卫生科主任任副组长,防疫保健科和公共卫生科的人员为成员,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向群众宣传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负责各种疫情的报告、流调、监测、消杀灭工作。

4、成立后勤保障应急小组

由卫生院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行政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主任任副组长,保卫科、救护车队、财务科、办公室人员为成员。负责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相关人员、物资、药品等的储备、调拨等应急供应;负责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紧急用车和各种应急工作的协调与沟通。

三、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原则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

2、及时报告原则

在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3、调查与控制并举原则

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尽快查明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4、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

在政府的领导下,乡镇卫生院负责积极救治、转运患者并开展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配合卫生监督局收集有关证据,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

5、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

对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置的相关信息,建立快速上报渠道。及时公布事件有关信息,传达政府对群众的关心,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四、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经国家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论证,出现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呈快速扩散趋势。

2、重大事件(Ⅱ级)

经省级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论证,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疫情波及到2个以上县(市)行政区域,并呈扩散趋势。

3、较大事件(Ⅲ级)

经县(市)级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论证,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五、应急响应

1、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响应急防控现场指挥部负责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重大和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响应按照上级主管机构统一指挥和指导,联合开展疫情处置和防控措施的落实。

六、监测与报告

1、监测

在县疾控中心指导下,建立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组成的监测络,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科学分析、综合评估,早期发现不明原因疾病。

2、报告

卫生机构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上级报告。

七、现场控制措施

1、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

(1)、积极救治病人,减少死亡。

(2)、对共同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发现符合本次事件病例定义的病人,立即开展临床救治。

(3)、移除可疑致病源。如怀疑为食物中毒,应立即封存可疑食物和制作原料;职业中毒应立即关闭作业场所;怀疑为过敏性、放射性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移除可疑的过敏原、放射源。

(4)、尽快疏散可能继续受致病源威胁的群众。

(5)、在对易感者采取有针对性保护措施时,应优先考虑高危人群。

(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

2、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

(1)、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2)、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隔离病房要求,隔离治疗患者。

(3)、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

(4)、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严格实施消毒措施。

(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

八、事件终止及评估

1、事件终止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2、评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终止后,要对应急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社会心理评估。总结经验、发现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以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益的经验。

九、保障

1、技术保障

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医疗卫生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2、物资储备

建立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物资、医药器械和药品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疫苗、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和设施。

3、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所需资金,保证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

卫生应急预案

(三)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结合本镇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对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 ,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洁卫生。

四、突发事件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推荐第7篇: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保障全国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和校园稳定,下面整理了一篇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了进一步全面扎实有效地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结合我园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平江区教育文体局、文教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为防治流感传染病工作会议及各项通知精神,全面动员,全面组织,严防死守,坚决阻断传染病在我园的传播,维护我园的稳定,以极端负责的精神确保师生的健康的安全。

二、防控原则

第一、园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确保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一着不让、一环不松,切切实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二、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认识这项工作不是单纯的卫生医疗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把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地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第三、实行防控工作分层管理、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统一部署、领导、督查,保证政令畅通、协调有力,反应迅速、运行高效。

第四、建立和健全严密的防控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部门责任制和一把手责任制,建立防控工作网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第五、制定和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和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到有备无患。要根据防控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完善和充实工作方案,一旦发现病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坚决果断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切断传播的病源,消除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六、坚持以防为主,坚决果断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止感染。

第七、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工作原则,谋划相关工作流程,保证工作主动、措施有力、行动迅速。

第八、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消除恐惧心理,确保园内稳定。

三、组织领导

组 长:郑xx

副组长:吴xx

组 员:沈xx、乔xx等

四、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将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个人卫生要求宣传教育到每个幼儿和教职工,宣传材料人手一份,并宣传到每个家长或其法定监护人,增强师生员工及家属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在疾控中心(防疫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园保健老师进行防护工作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工作的水平。

3.深入开展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每天一小扫、每个星期一大扫、厨房每餐后做好清洁工作的良好保洁措施,清理整顿园卫生环境,消除卫生死角。

4.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活动室、午睡室、办公室等室场,必须保证空气流通、清新,每天早晨幼儿来园前半小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5.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做好记录,并进行公示。幼儿餐具、餐巾、厨房用具每餐后清洗、消毒柜消毒;餐车每餐后擦洗;幼儿杯子、擦手巾每天清洗、84液消毒;拖把每天84液浸泡;地面、门窗、椅子、玩具柜、茶杯箱、毛巾架、塑料玩具、药品柜每天84液擦洗、浸泡;活动室、午睡室等室场每天臭氧消毒、紫外线灯消毒各一次;幼儿便器用后立即用84液浸泡消毒;厕所经常用流水冲刷,每天2次用消毒液冲洗;幼儿玩具、被褥坚持有太阳便进行暴晒;医疗器械坚持用酒精或消毒柜消毒。幼儿离园后在室场内用紫外线灯消毒。

6.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不吮手指等。

7.坚持给幼儿服用大蒜头、大蒜叶,制定营养全面、均衡的幼儿食谱,加大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摄取;坚持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应急处置措施

1.坚持“四早”,落实“三不”。在疫情控制过程中,始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疫情信息报告坚持做到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

2、一旦发现病例,要立即上报局防控领导小组。对于疑似患者,要由区防疫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确定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3.疫情发生之后,要立即与区防疫部门取得联系,由专业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彻底消除隐患。

4.疫情发生之后,要主动及时、实事求是地向师生员工公布相关情况,消除疑虑,避免谣言传播。

5.如果疫情有蔓延迹象,在得到局防控领导小组的批准后,适时适当地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和作息方式。

推荐第8篇:酒店卫生应急预案

承德辉煌酒店有限公司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

报告制度

当酒店发生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如:

1、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加强室内外环境的保洁,客房做到通风换气,加强环境卫生及客房的空气消毒;

2、传染病流行期间,对于在我店就住的客人发现不明原因发烧;

一、发生以上突发事件时,应及时通知部门负责人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到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做简单有效的应急处理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应急解决措施;

二、在24小时内由酒店具体分管负责人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事后处理工作。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制度

1、

严格按客房清扫程序、卫生间清扫消毒程序做好日常的卫生保洁工作。

2、

各岗点对照所排列出的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卫生定期认真的完成任务。

3、

定期对客用服务设施进行消毒,如电话机等。

4、

每周必须对卫生间的排气扇进行清洁消毒。

5、

每月对空调过滤网进行清洁消毒。

6、

如遇空气传播性疾病爆发流行时,空调通风系统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承德辉煌酒店有限公司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

我酒店单位和个人需防止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如发生健康危害事故启动紧急应急预案。加强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和疫情报告。做好突发危害事件的报告,最大限度的控制健康危害事故的发生,经营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是事故报告责任人,其他人员也有义务报告。

一、报告范围:

1、微小气候或空气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2、生活饮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的介水传染性疾病流行和中毒;

3、公共用具、用水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传染性疾病、皮肤病;

4、意外事故处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杀虫剂等中毒。

二、处理流程:

1、现场人员及时联系单位负责人与卫生负责人。如疑似传染疾病,现场工作人员要在上报同时将疑似传染疾病区域隔离。

2、保护好现场,密切关注相关人员。及时送医救治。

3、根据现场情况,向卫生监督部门及时上报情况。

4、由卫生监督部门查明情况,酒店应急处理小组协助处理相关善后工作。

二、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时,事故报告责任人要在发生事故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不明原因的疾病时,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推荐第9篇:学校卫生应急预案

如东镇中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结合本镇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对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 ,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洁卫生。

四、突发事件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如东镇中学 2018年3月1日

推荐第10篇: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泉月山庄酒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酒店宾客及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酒店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体员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遵循逐级管理责任制的原则。总经理负责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属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自救、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演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

全力组织、动员所有员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组长:总经理:余洋

副组长:安全主管:周军茂

成员:客房部主管、餐饮部主管、人事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前厅部主管、工程主管。

注: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处理小组成员到达之前,由现场值班经理负责处理。

四、公共卫生应急小组职责:

为切实做好本酒店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成立丽景商务酒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领导小组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

1.负责设立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总经理担任总指挥,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负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3.负责向宜春市疾控中心报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电话:

4.负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善后协调处

五、日常管理机构

总办公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指导、管理工作。

六、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报告

1、预警: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2、报告: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权向部门负责人或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报告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联络处领导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办公室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七、应急反应原则

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部门要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要根据不同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八、应急反应措施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部门员工、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相关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根据酒店相关通知文件,按照部门责任制原则,属地管理。

4、疫情控制措施:发生疫情部门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反映,报经上一级批准后,所属部门应紧急采取限制或封存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

5、事故报告制度:突发卫生事件发生后,及时逐级向突发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及领导办公室报告,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作好信息报告发布工作,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信息,实事求是,注重社会效果。

6、如有宾客要求与某位人士通话,应谨慎处理可将电话转接给应急处理小组成员。

7、酒店情况发生任何变化,话务员须将应急处理小组的指示及时通知各部门负责人。

8、保安部负责到事故区域进行警戒,严禁无关人员进出,禁止闲杂人员围观、逗留。

9、在事件发生后应教育并通知各部门员工,严禁散布无关舆论和制造恐慌。

10、如执法部门到达后,警戒人员应指引其从后方区域到达事发现场,保安人员须保持警惕直到紧急情况结束。

11、如发生人员意外,首先应组织人员抢救和疏散。

12、如事件现场涉及到电器和机械设备,工程部须配合警方工作。

九、传染病事件应急措施

1.酒店公共场所要保持卫生洁净,空气流动更新。宾客接触设施设备及时消毒清洁。

2.客房客用棉织品及易耗品一客一换,日常用品一客一消毒。

3.当酒店公共场所发生疑是传染病事件,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向部门经理报告。所在部门经理及时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报告。电话由总机通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

4.所在部门在报告的同时,及时隔离疑是传染病区域,监控相关人员。必要时请酒店保安部人员协助完成。

5.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是否送医就诊、是否向当地卫生地报告。

6.由当地卫生预防保健科查明事件真相,酒店应急处理小组协助处理相关善后工作。

十、饮用水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1.酒店向宾客提供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向饮用水供应商索要相关证件备查。包括饮用水及饮水机生产单位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批件、检测报告。

2.向宾客提供的杯具要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确保杯具洁净安全。

3.当酒店发生饮用水安全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向部门经理报告,所在部门经理及时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报告。电话由总机通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

4.所在部门经理在报告的同时,保护好现场。密切关注相关人员,及时送医就诊。

话:。

6.由当地卫生预防保健科查明事件真相,酒店应急处理小组协助处理相关善后工作。 十

一、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措施

在酒店内如发现任何人士有中毒情形,无论是误服或故意服毒,除立即报警外,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呼救,如医务人员没有及时赶来,中毒者有生命危险,要将中毒者送附近医院抢救,并通知中毒者的单位或亲友。

2、保护中毒者所在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触摸有毒或可疑有毒的物品(如:药物、容器、饮品及食物、呕吐物等)。

3、安排好车位以便警车和救护车到达及离开时用。

4、将中毒者之私人物品登记交与警方。

5、防止闲杂人员围观。

6、将有关资料(包括警车、救护车到达及离开之时间、警方负责人姓名等资料)登记备案。

7、发现投毒者或可疑人员,立即滞留,交警方处理。

十二、非事件发生部门的应急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部门应根据其他部门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联系,确保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辖区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

4、开展重点人、重点物品、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演练:根据上级政府部门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

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十

三、善后处理及善后与恢复:

突发卫生事件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马上从应急转向善后与恢复工作。及时积极做好善后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酒店正常营业秩序。

1、妥善处理客人对事故威胁的恐慌,谨慎回答宾客的疑问。

2、积极配合政府执法部门进行有关调查并与有关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做好事故中受伤害人员的求治、慰问工作。

4、及时查明事故原因,严格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稳定在驻宾客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5、加强酒店安全保卫和各项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对部门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积极总经理反映,请求协助解决,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6、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酒店应急管理机制,切实提高酒店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所有员工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互救与自救能力。

十四、事故责任追究

1、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

2、对事故瞒报、谎报和不及时上报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对事故散布无关舆论和制造恐慌言论应进行严肃追究

3、对事故处理中的玩忽职守、推委扯皮等影响应急方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处理。

安全部制定

2014年3月29号

第11篇:卫生工作应急预案

南涧中学卫生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对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 ,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洁卫生。

四、突发事件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卫生工作应急预案

南涧中学 2013年9月

第12篇: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

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范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势态,时常需要预先制定应急预案。那么你有了解过应急预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1

为了进一步全面扎实有效地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结合我园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平江区教育文体局、文教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为防治流感传染病工作会议及各项通知精神,全面动员,全面组织,严防死守,坚决阻断传染病在我园的传播,维护我园的稳定,以极端负责的精神确保师生的健康的安全。

二、防控原则

第一、园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确保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一着不让、一环不松,切切实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二、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认识这项工作不是单纯的卫生医疗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把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地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第三、实行防控工作分层管理、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统一部署、领导、督查,保证政令畅通、协调有力,反应迅速、运行高效。

第四、建立和健全严密的防控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部门责任制和一把手责任制,建立防控工作网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第五、制定和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和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到有备无患。要根据防控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完善和充实工作方案,一旦发现病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坚决果断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切断传播的病源,消除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六、坚持以防为主,坚决果断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止感染。

第七、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工作原则,谋划相关工作流程,保证工作主动、措施有力、行动迅速。

第八、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消除恐惧心理,确保园内稳定。

三、组织领导

组长:郑xx

副组长:吴xx

组员:沈xx、乔xx等

四、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将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个人卫生要求宣传教育到每个幼儿和教职工,宣传材料人手一份,并宣传到每个家长或其法定监护人,增强师生员工及家属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在疾控中心(防疫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园保健老师进行防护工作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工作的水平。

3.深入开展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每天一小扫、每个星期一大扫、厨房每餐后做好清洁工作的良好保洁措施,清理整顿园卫生环境,消除卫生死角。

4.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活动室、午睡室、办公室等室场,必须保证空气流通、清新,每天早晨幼儿来园前半小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5.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做好记录,并进行公示。幼儿餐具、餐巾、厨房用具每餐后清洗、消毒柜消毒;餐车每餐后擦洗;幼儿杯子、擦手巾每天清洗、84液消毒;拖把每天84液浸泡;地面、门窗、椅子、玩具柜、茶杯箱、毛巾架、塑料玩具、药品柜每天84液擦洗、浸泡;活动室、午睡室等室场每天臭氧消毒、紫外线灯消毒各一次;幼儿便器用后立即用84液浸泡消毒;厕所经常用流水冲刷,每天2次用消毒液冲洗;幼儿玩具、被褥坚持有太阳便进行暴晒;医疗器械坚持用酒精或消毒柜消毒。幼儿离园后在室场内用紫外线灯消毒。

6.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不吮手指等。

7.坚持给幼儿服用大蒜头、大蒜叶,制定营养全面、均衡的幼儿食谱,加大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摄取;坚持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应急处置措施

1.坚持“四早”,落实“三不”。在疫情控制过程中,始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疫情信息报告坚持做到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

2、一旦发现病例,要立即上报局防控领导小组。对于疑似患者,要由区防疫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确定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3.疫情发生之后,要立即与区防疫部门取得联系,由专业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彻底消除隐患。

4.疫情发生之后,要主动及时、实事求是地向师生员工公布相关情况,消除疑虑,避免谣言传播。

5.如果疫情有蔓延迹象,在得到局防控领导小组的批准后,适时适当地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和作息方式。

幼儿园卫生应急预案2

一、目标任务

从建立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入手,以量化分级管理为监督手段,以构建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网络、形成规范化有序及时高效的集体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入手,以完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络为要求,大力普及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不良影响,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

二、工作机构

成立以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园饮食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并将饮食卫生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做到园领导班子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布置,分管领导、卫生保健医生及食堂专职管理人员每天验收、督查。严格食品药品准入制度,着重对食品采购、存放、加工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指导,并建立检查、处理情况登记。

三、紧急处理

1、园内一旦发生中毒事故,做到在第一时间报告。同时立即将中毒师生送往医院救治,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食物中毒事故得到控制后,园里必须将该事件的和最终处理结果、整改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如下:

(一)、事故发生

(1)、救治患者-关注病情

(2)、立即报告

(3)、控制现场(配合调查、争取支持)

(二)、善后处理

(三)、落实整改

四、预防控制措施

1、禁止采购、使用下列食品:①有毒、有害、腐烂变质污秽不洁、混有异物等食品;②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食品;③超过保质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食品;④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⑤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包装材料包装的食品;⑥未烧熟烧透的食品;⑦可能含有残留农药的果品、蔬菜等;⑧“三无”食品。

2、若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立即向市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保留好现场,积极配合调查,且立即送中毒人员入院救治。

3、强化管理:①严把购进关,每天索证;②食品要烧熟、烧透;③规范操作,生熟分开;④妥善保存原料、成品,免受污染;⑤剩余饭菜及时处理;⑥餐桌、地面每天打扫、清洗,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五、保障措施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按照市卫生防疫部门及局安全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管理,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预防食物中毒。

2、园里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优先保证饮食卫生安全工作的实施,制定层级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有关工作制度,做到“专人负责管理、管理措施得力”。

第13篇:职业危害应急预案

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

TJ07标项目经理部

职业健康应急处理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TJ07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日

职业健康应急处理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避免或减轻职业危害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埃塞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所属各单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劳动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职业危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危险性分析

施工现场作业,施工人员可能会受到如下职业伤害:

①尘肺:料场开挖、、碎石骨料生产,混凝土拌制,水泥装卸等产生的粉尘可能引发矽肺病;电焊作业可能引发电焊工尘肺等;

②噪声:碎石骨料生产、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等产生的噪声可能引发

噪声聋病;

③高温:夏季施工可能引发中暑;

3、应急处置工作原则 项目部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贯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技、实事求是”的原则,快速、有效地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防止事故扩大。

4、应急预案控制程序

4.1定点医院检查和救治

项目部联系距离工地较近的城市医院进行救治。 4.2检测根据

职业危害事件危害因素的类别制定监测计划,建立职业病危害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事件,依照本预案规定的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

4.3报告和存档

(1)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力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职业危害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应急领导小组及上级单位举报,不得对职业危害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3)各单位发现职业危害事件,应在1小时内向项目部工程部、综合办报告。工程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项目部领导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各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4.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必须报告职业危害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

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联系方式;尽

可能报告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

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

因或可能因素;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职业危害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5、应急处置

职业危害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办公室及时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工作采取边调查、边处置、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科学有序地进行,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6、保障措施

职业危害事件应急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职业危害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职业危害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职业危害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 全职业危害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职业危害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6.1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应急处理信息,项目部工程办办、综合办承担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信息传递等工作。

6.2预防和保护

(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2)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3)项目部每年组织对中方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本人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必须建档立案。

(4)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5)各单位应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6.3监督和告知管理

(1)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2)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3)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项目部综合办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第14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作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第15篇:郸城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郸城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有效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周口市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郸城县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等预案。

1.3 适用范围

全县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适用于本预案。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按照《郸城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执行。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快速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指挥机构

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自然灾害发生后,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组建医疗卫生专业应急队伍,向灾区派出现场工作组,建立信息报送与交流分析机制,部署开展各项卫生应急处臵工作,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支援。

县卫生计生委成立县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级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卫生应急工作的局领导担任,成员由委应急办、办公室、疾控、医政、监督、基妇等股室负责人,以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组成。

县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需要,县级领导小组可以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设立若干个工作组(如综合协调、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监督、信息宣传等),具体负责救灾工作的落实。

(2)整合灾区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在灾区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前方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前方卫生应急工作。

(3)派出联络组或联络员,深入灾区及时了解灾情、伤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各项卫生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指导灾区卫生应急工作;联络组或联络员向派出部门报告和提出工作建议。

(4)调用非灾区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与专用医疗器械与设备,保障灾区医疗卫生救援供应。

2.2 日常管理机构 常态情况下,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负责协调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日常管理工作。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应急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

2.3 专家咨询组

各医疗负责组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现场处臵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开展伤情、病情、疫情及灾区环境卫生卫生学评估,提出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建议等。

2.4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是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县卫生计生委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开展各项医疗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2.4.1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灾区伤病员和群众临时安臵点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降低伤残,减少死亡;并负责伤病员伤情、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等工作。

2.4.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疾病预防中心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臵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收集、报告、调查与处理工作,必要时组建临时应急疫情信息报告平台;组织制定灾后防病技术方案或指导意见,组织重点人群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环境卫生学评价、指导开展污染源无害化处理、消杀灭工作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2.4.3县卫生监督所

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对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依法进行卫生监管。

3 应急准备 3.1 预案制定

县卫生计生委负责制定《郸城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并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类别,组织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卫生应急工作方案或技术规范。

各乡镇卫生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组织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应急工作制度。

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应适时修订。 3.2 风险评估

县卫生计生委应及时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健康危害进行评估,检查卫生应急工作准备情况,要求有关单位落实卫生应急防范措施。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3.3 卫生应急队伍管理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县卫生计生委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建县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各乡镇卫生院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建适宜数量的卫生应急队伍。

根据专业特点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需要,县卫生计生委应当依托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为各类卫生应急队伍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药品及疫苗、消杀灭药品和工具,个人防护装备、卫生应急服装和标识,交通工具,通讯、办公、后勤和生活物资等,提高队伍在野战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能力。为卫生应急专业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必要时接种相关疫苗,降低应急救援人员发生人身伤害带来的损失,并预防相关疾病的感染。

3.4 培训与演练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度,对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臵职责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臵能力。县卫生计生委每年组织一次有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或演练。

3.5 经费保障

县卫生计生委、各医疗卫生单位协调有关部门,安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3.6 物资保障

县卫生计生委协调县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药品和疫苗、医疗器械和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消杀灭药品和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等)县级储备机制。各乡镇卫生院协调当地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保障卫生应急物资的及时配送。

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工作,根据本地区易发和常发的自然灾害情况,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定期检测、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3.7 基础设施保障

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时,责任单位和部门在项目设计和设施配套方面,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3.8 交通运输保障

各医疗卫生单位配备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救助、救护工作交通工具,要与承担的卫生保障任务相适应。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铁道、交通、公安、军队、武警等有关部门,尽量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优先运输卫生应急人员、物资和伤病员。在特殊情况时,协调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卫生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3.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立健全省、设区市、县、乡四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网络体系,保障通信和信息通畅,确保及时掌握和报告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信息。

3.10 建立协调机制

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县(乡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与民政、气象、地震、水利、农业、林业、检验检疫、环保、建设、交通、铁道、电力、公安、发展改革、经贸委和财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卫生计生委门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机制。

3.11 健康教育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区域自然灾害特点和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常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协调媒体向社会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科学知识。

3.12 检查督导

县卫生计生委负责检查督导本地区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准备和措施落实情况。 4 应急响应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后,灾害发生地医疗卫生单位接到县(乡镇)政府或民政等部门的灾情通报后,应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人员赶赴事发地,开展先期处臵工作,对当地灾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作出评估。

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县(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卫生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Ⅰ级应急响应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Ⅱ级、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省、设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超出本级应急处臵能力时,应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支援。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应急工作需要,可以对响应级别作出调整。对卫生应急能力薄弱的地区可适当调高响应级别。

4.1 响应级别 4.1.1Ⅰ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Ⅰ级响应。省卫生计生委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指挥下,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Ⅰ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国务院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4.1.2Ⅱ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省卫生计生委启动Ⅱ级响应。 (1)依据《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Ⅱ级及以上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省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省卫生计生委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省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政府报告。根据救灾防病需要,必要时请求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工作指导和支持。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由省卫生计生委负责人或省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商,相关成员参加,对救灾和卫生应急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必要时,召集省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组成员进行会商研判。

(2)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作为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相关工作,协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和省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工作部署。

(3)由省卫生计生委领导率有关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在灾区成立前方指挥部或向灾区派出联络组,统一指挥、组织和协调前方卫生应急工作。

(4)根据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需要,组织省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和抽调省内各级医疗卫生力量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协调省有关部门调拨卫生应急物资。制定对口支援方案,组织救灾防病工作。

(5)各设区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卫生应急力量,全面投入自救、互救工作。受灾设区市、县(市、区)做好灾区卫生应急相关工作;省内未受灾地区积极提供医疗卫生支援。

4.1.3Ⅲ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设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Ⅲ级响应。

(1)依据《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Ⅲ级及以上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设区市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省卫生计生委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1.4Ⅳ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Ⅳ级响应。

(1)依据《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Ⅳ级及以上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县人民政府报告。设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2 响应措施

4.2.1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县卫生计生委派出的前方指挥部或联络组应及时报告救灾和卫生应急工作情况。 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使用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告。

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灾害导致的健康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编写灾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对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

4.2.2医疗救援

参与医疗救援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臵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医疗点,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多,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为及时、有效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省市)治疗。如因灾造成大量危重伤员,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可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质量高的医院救治。

4.2.3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必要时在灾区开展发热、腹泻等疾病症状监测和病媒生物监测。因停电等原因不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临时改用电话或人工报送的方式报告。

4.2.4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4.2.5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加强灾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法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供水活动和公共场所卫生实施监管。加强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指导群众临时安臵点集中配餐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防止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等发生。

4.2.6环境卫生处理

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臵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2.7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向媒体和公众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工作。

4.2.8心理援助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或邀请市县级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4.2.9重点人群、安臵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对重点人群、群众临时安臵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因灾滞留在车站和公路的人员和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强化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指导设臵和修建临时厕所,开展环境卫生监测、消杀灭处理、卫生宣教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4.2.10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4.2.11现场卫生应急处臵 灾区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派往灾区的各支卫生应急队伍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各支队伍之间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支队伍之间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3 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经启动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已经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

5 恢复重建与总结评估 5.1 恢复重建

要科学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将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当地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争取优先进行安排,确保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病、心理和肢体康复工作,开展灾民回迁前的卫生学评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5.2 善后处臵

县卫生计生委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善后处臵工作。对参与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伤亡人员、应急处臵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等,要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

5.3 总结与评估

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过程中,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臵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

在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要组织开展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工作中好的做法、困难和经验教训,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总结评估情况。

6 责任与奖励 6.1 责任

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其责任。 6.2 奖励

对参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7 附 则

7.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危害人类生存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与干旱灾害,台风、严寒、低温雨雪冰冻、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与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与赤潮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7.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市卫生计生委制定和解释,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

7.3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16篇: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有效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预案。

1.3 适用范围

全市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适用于本预案。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火山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等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相关预案执行。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快速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指挥机构

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卫生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部主管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由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办公厅、规划财务司、疾病预防控制局、农村卫生管理司、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医政司、医疗服务监管司、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国际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健康报社,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对于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需要,领导小组可以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整合灾区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在灾区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前方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前方卫生应急工作。

(2)派出联络组或联络员,深入灾区及时了解灾情、伤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各项卫生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指导灾区卫生应急工作,并向派出部门报告和提出工作建议。

2.2 日常管理机构

常态情况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日常管理工作。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

2.3 专家咨询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现场处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对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提出建议等。

2.4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卫生机构是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开展各项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2.4.1 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并负责伤病员伤情、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2.4.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收集、报告、调查与处理工作、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环境卫生学评价、指导开展污染源无害化处理、消杀灭工作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2.4.3 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依法进行卫生监管。

2.4.4 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负责血液及血液制品紧急采集、储备、调配、供应和相关信息报告等工作。

3 应急准备

3.1 预案制定

卫生部负责制定《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并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类别,制订相应的卫生应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组织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本单位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应急工作制度。

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应适时修订。

3.2 风险评估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健康危害进行评估,检查卫生应急工作准备情况,要求有关单位落实卫生应急防范措施。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3.3 卫生应急队伍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需要,为各类卫生应急队伍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包括医疗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药品及疫苗、消杀灭药品和工具,个人防护装备、卫生应急服装和标识,交通工具,通讯、办公、后勤和生活物资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应当为卫生应急专业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必要时接种相关疫苗,降低应急救援人员发生人身伤害带来的损失,并预防相关疾病的感染。

3.4 培训与演练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度,对各级卫生部门承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职责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5 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安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3.6 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药品和疫苗、医疗器械和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消杀灭药品和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等)储备机制,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建立储备基地或供应点(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要满足需要),保障卫生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工作,根据本地区易发和常发的自然灾害情况,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定期检测、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3.7 基础设施保障

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时,责任单位和部门在项目设计和设施配套方面,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3.8 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交通工具,要与承担的卫生保障任务相适应。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军队、武警等有关部门,尽量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优先运输卫生应急人员、物资和伤病员。在特殊情况时,协调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卫生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3.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地)、县、乡五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网络体系,保障通信和信息通畅,确保及时掌握和报告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信息。

3.10 建立协调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与民政、气象、地震、水利、农业、林业、质检、环保、建设、交通、铁道、电力、公安、发展改革和财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卫生部门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机制。

3.11 健康教育

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和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常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协调媒体向社会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科学知识。

3.12 科研和国际交流

有计划地开展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和借鉴经验,引进适宜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整体水平。

4 应急响应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后,灾害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政府或民政等部门的灾情通报后,应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人员赶赴事发地,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对当地灾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作出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卫生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Ⅰ级应急响应由卫生部组织实施。Ⅱ级、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支援。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应急工作需要,可以对响应级别作出调整。对卫生应急能力薄弱的地区可适当调高响应级别。

4.1 响应条件

4.1.1 Ⅰ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卫生部启动Ⅰ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Ⅰ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国务院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卫生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卫生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根据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需要,调动国家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和全国医疗卫生力量,协助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对口支援方案,组织支援地区与受灾地区协同开展工作。

4.1.2 Ⅱ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Ⅱ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Ⅱ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省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卫生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卫生部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1.3 Ⅲ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Ⅲ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Ⅲ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1.4 Ⅳ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启动Ⅳ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Ⅳ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2 响应措施

4.2.1 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使用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告。

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灾害对人的健康的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编写灾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对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

4.2.2 医疗救援

参与医疗救援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医疗点,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多,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为及时、有效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省)治疗。如因灾造成大量危重伤员,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可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质量高的医院救治。

4.2.3 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因停电等原因不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临时改用电话或人工报送的方式报告。

4.2.4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4.2.5 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加强灾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依法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供水活动和公共场所卫生实施监管。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集中配餐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防止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等发生。

4.2.6 环境卫生处理

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2.7 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向媒体和公众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工作。

4.2.8 心理援助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4.2.9 重点人群、安置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对重点人群、群众临时安置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人员和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控等工作,指导设置和修建临时厕所,开展环境卫生监测、消杀灭处理、卫生宣教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4.2.10 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4.3 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经启动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已经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

5 恢复重建与总结评估

5.1 恢复重建

要科学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将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当地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争取优先进行安排,确保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病、心理和肢体康复工作,开展灾民回迁前的卫生学评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5.2 善后处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参与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等,要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

5.3 总结与评估

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过程中,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

在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工作中好的做法、困难和经验教训,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总结评估情况。

6 责任与奖励

6.1 责任

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其责任。

6.2 奖励

对参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7 附 则

7.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危害人类生存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与干旱灾害,台风、严寒、低温雨雪冰冻、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与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与赤潮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7.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卫生部制定和解释,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本预案生效之后,《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全国抗旱救灾防病预案》、《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试行)》废止。

7.3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17篇:安徽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安徽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1总则

1.

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有效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

1.3适用范围

全省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适用于本预案。本预案所指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等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相关预案执行。地震灾害的卫生应急处置按照《安徽省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执行。

1.

4工作原则

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快速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

1指挥机构

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

省卫生计生委成立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卫计委主任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卫生应急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小组成员由委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处、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爱卫办、地方病防治处、妇幼健康服务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综合监督处、办公室、财务处、宣传处、规划与信息处、国际合作处、中医药发展处、中医药服务管理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省卫生计生委卫生监督所、省职业病防治院、省血液管理中心、省立医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市、县(市、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根据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卫生应急现场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请求派出专家指导工作。负责建立信息报送与交流分析机制;提出救灾防病各项卫生应急措施和处置建议;向灾区派出现场工作组,指挥、协调、督促、检查现场工作。

2 省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需要,省级领导小组可以决定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灾区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在灾区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前方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前方卫生应急工作。(2)设立若干个工作组(如综合协调组、疫情监测组、医疗救治组、督导组、物资保障组、爱国卫生组、信息宣传组等,确定各工作组负责人和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救灾工作的落实。(3)派出联络组或联络员,深入灾区及时了解灾情、伤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各项卫生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指导灾区卫生应急工作;联络组或联络员向派出部门报告和提出工作建议。(4)调用非灾区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与专用医疗器械与设备,保障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2.

2日常管理机构

常态情况下,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日常管理工作。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的其他内设机构)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工作。

2.

3专家咨询组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现场处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指导开展伤情、病情、疫情及灾区环境卫生学评估,对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提出建议等。

2.

4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

3 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是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的专业技术机构。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开展各项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2.4.1 院前急救机构

院前急救机构负责灾区伤病人员院前急救、转运,并负责伤情、病情和疫情等信息收集报告工作。

2.4.

2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并负责伤病员伤情、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2.4.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血防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收集、报告、调查与处理工作、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环境卫生学评价、指导开展污染源无害化处理、消杀灭工作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参与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工作。

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负责组织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灾后血吸虫病急性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负责做好血吸虫病流行区灾后的血吸虫病急感病人疫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工作。

2.4.

4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灾区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依法进行卫生监管。

2.4.

5采供血机构

4 采供血机构负责血液及血液制品紧急采集、储备、调配、供应和相关信息报告等工作。

3应急准备 3.

1预案制定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制定《安徽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并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类别,制订相应的卫生应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

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组织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本单位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应急工作制度。

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应适时修订。 3.

2风险评估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健康危害进行评估,检查卫生应急工作准备情况,要求有关单位落实卫生应急防范措施。医疗卫生机构要评估本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3.

3卫生应急队伍管理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

5 省卫生计生委从省属医疗卫生机构中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建省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建适宜数量的卫生应急队伍。

根据专业特点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需要,为各类卫生应急队伍配备相应技术和物资装备(包括医疗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药品及疫苗、消杀灭药品和工具,个人防护装备、卫生应急服装和标识,交通工具,通讯、办公、后勤和生活物资等)。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应当为卫生应急专业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必要时接种相关疫苗,降低应急救援人员发生人身伤害带来的损失,并预防相关疾病的感染。

3.

4培训与演练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度,对各级卫生部门承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职责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

5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安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3.6

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药品和疫苗、医疗器械和设备、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消杀灭药品和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等)储备机制。省卫生计生委统筹建立省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6 基地,储备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并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卫生应急物资的优先运输和配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工作,根据本地区易发和常发的自然灾害情况,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定期检测、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3.7

基础设施保障

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时,责任单位和有关部门在项目设计和设施配套方面,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3.8

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交通工具,要与承担的卫生保障任务相适应。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省、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军队、武警等有关部门,尽量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优先运输卫生应急人员、物资和伤病员。在特殊情况时,协调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障卫生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3.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网络体系,保障通信和信息通畅,确保及时掌握和报告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信息。

3.10

建立协调机制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与食品药品监管、民政、气象、地震、水利、农业、林业、

7 质检、环保、建设、交通、铁道、电力、公安、发改和财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卫生部门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机制。

3.1

1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和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常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协调媒体向社会宣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科学知识。

3.12 督导检查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检查督导本辖区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准备和措施落实情况。

3.1

3科研和交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和借鉴经验,引进适宜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整体水平。

4应急响应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后,灾害发生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政府或民政等部门的灾情通报后,应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人员赶赴事发地,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对当地灾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作出评估。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8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卫生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Ⅰ级应急响应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Ⅱ级、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支援。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应急工作需要,可以对响应级别作出调整。对卫生应急能力薄弱的地区可适当调高响应级别。

4.1 响应条件 4.1.

1Ⅰ级响应

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I级响应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响应启动后,非灾害地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服从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指挥调度,对灾害地区给予必要的卫生应急支持。

4.1.

2Ⅱ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省卫生计生委启动Ⅱ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省卫生计生委启动Ⅱ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省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省卫生计生委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9 响应启动后,省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人民政府报告。

4.1.

3Ⅲ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市卫生计生委启动Ⅲ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区市人民政府启动Ⅲ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市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市卫生计生委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省卫生计生委和市人民政府报告。省卫生计生委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1.

4Ⅳ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县卫生计生委启动Ⅳ级响应。 (1)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级人民政府启动Ⅳ级响应的自然灾害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3)县卫生计生委认定需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自然灾害事件。

响应启动后,县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市卫生计生委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市卫生计生委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4.2 响应措施

10 4.2.1

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使用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告。

灾害发生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灾害造成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卫生学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编写灾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对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报送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

4.2.

2医疗救援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须及时指派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救援,参与医疗救援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医疗点,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11 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多,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为及时、有效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运送至外地(省)治疗。如因灾造成大量危重伤员,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可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质量高的医院救治。

4.2.

3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 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因停电等原因不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临时改用电话或人工报送方式报告。

4.2.

4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

4.2.

5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依法对饮用水供水单位和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管,加强灾区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的饮用水卫生工作,按照规定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处置,防止食源性疾病、介水传染病等发生。

4.2.6

环境卫生处理

12 指导灾区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2.7

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向媒体和公众做好自然灾害的风险沟通工作。

4.2.8

心理援助

灾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教育、民政、工会、红十字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4.2.9

重点人群、安置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对重点人群、群众临时安置点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人员和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监督监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控等工作,指导设置和修建临时厕所,开展环境卫生监测、消杀灭处理、卫生宣教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4.2.10

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灾区

13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4.

3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经启动响应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确定应急阶段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结束,已经进入恢复重建和灾后防疫阶段,可以做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决定。

5恢复重建与总结评估 5.

1恢复重建

要科学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将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当地政府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争取优先进行安排,确保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病、防疫、心理和肢体康复工作,开展灾民回迁前的卫生学评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5.

2善后处置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参与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等,要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

5.

3总结与评估

14 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过程中,灾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

在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工作中好的做法、困难和经验教训,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总结评估情况。

6责任与奖励 6.

1责任

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其责任。

6.

2奖励

对参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晋升职称、晋级中要予以优先安排。

7附

则 7.

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危害人类生存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与干旱灾害,台风、严寒、低温雨雪冰冻、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与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与赤潮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7.2

预案管理

15 本预案由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制定和解释,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本预案生效之后,《安徽省卫生厅救灾防病预案》废止。

7.3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18篇:学校卫生工作应急预案

学校卫生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等法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起来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发生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性地管理。区教育局区内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部门职责

各部门应该在当地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防治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突发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突发事件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教育系统防治工作形势,提出学校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指导、落实并督查学校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15、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所辖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二)学校职责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

组长: 白元荣

副组长:朱磊

成员:郑永昌 何斌 刘康虎 李志明 郭鹏袁桂娥全体班主任

值班电话:8752072887580061-8318

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为饭菜,住上安心宿舍。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学校集体食堂、副食品店、自备水等必须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培训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对患有“五病”的人员必须100%的调离。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饮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4、严禁学校将学生食堂甩手承包,对实行承包和租赁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学校集体食堂、副食摊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明确责任。

5、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9、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运输、存储、经营、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出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教育系统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有关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尖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出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

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出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教育系统内各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省教育厅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

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处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

④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

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情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中小学须报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高等院校须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网上授课、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动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医院、卫生科、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

员按600人配1名。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第19篇:卫生应急预案经验交流材料

未雨绸缪

科学谋划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广水市卫生局 2012年4月15日

编制卫生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相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我们以国家和省下发的相关预案为蓝本,结合广水实际,转变过去被动应对、事后补救的思路,坚持事前谋划、事中应对、事后评估的模式,编制了一系列预案,而三年成功处理几十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也再次证明,这些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三种意识,突破预案编制瓶颈

和平年代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过多地依赖于上级下发的各种预案,这些预案带有普遍指导性的预案,在处理具有地方特色的突发卫生事件时总是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为了扭转这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做到了三个“强化”。

1、强化危机意识。从2003年非典以后,各种突发事件如人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灾、旱灾等层出不穷,我们在处

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总感到自己是担当“救火队” 的角色,哪里有事故就往哪里上,事故虽然处理了,但投入太大,人也感到疲惫不堪。因此近两年来,我们转变思想观念,本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不乱”的原则,根据法律法规及上级的各种预案,针对我市有潜在影响的突发事件,编制各项单项预案,以便达到“打有准备,打有把握之仗”的目的。

2、强化联动意识。很多卫生部门单项应急预案的实施,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预案》,需要政府领导的直接指挥,部门之间强有力的配合。因此我们在拟定预案之初,聘请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制定,在预案之中成立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任指挥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到事件发生时,领导能够靠前指挥,各部门能够及时到达,并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形成合力,达到整体联动效应。

3、强化约束意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各种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及部门预案相继发布,对指导基层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具体的职能和责任只是抽象到机构,导致责任不具体,追究难落实。为此我们将各种预案的目的和意义,从事关国家安危、社会稳定、生命安全的高度全面阐述和广泛宣传,同时将某一事件发生后的各种责任先细化到机构,再细

化到相关责任人,明确了局长、分管局长、科长、院长、主任、队员的责任,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预案具有约束作用。

二、坚持三大原则,创新预案编制思路

1、坚持预案编制的完整性原则。一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系。预案体系建设是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能力的基石,也是提高卫生应急处臵能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市政府制定的《广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两个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广水实际,陆续制定了自然灾害类应急处臵预案、事故灾难类应急处臵预案、传染病类应急处臵预案、食物与职业中毒类应急处臵预案、恐怖事件类应急处臵预案等五大类17个单项卫生应急预案和3个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卫生应急技术方案和处臵措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是形成多方参与、反复论证的格局。卫生应急预案涉及市政府、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编写应急预案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把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应急人员充分

调动起来,分线条、分版块、分小组同时进行,让他们提前介入预案、积极参与编写、讨论、修改、定稿,把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变成培训的过程、树立忧患意识的过程和提高应急能力的过程。比如在这次修订《广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时,对预案内容进行分解,属于疾病预防控制的部分交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于医疗救援的部分交由市

一、二医院,属于卫生监督的部分交由市卫生监督局,由这些单位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讨论后进行修订,拿出初稿后交市卫生局应急办。

三是营造广泛宣传、家喻户晓的氛围。预案初稿交到市局应急办后,应急办将初稿挂在卫生应急QQ群里,广泛征求意见,经汇总整合后形成讨论稿,然后组织局相关职能科室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修订,最后经分管卫生应急工作的副局长审核通过。经过自下而上、三审三订过程,预案才最终定稿。这个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智慧互相碰撞的过程,是一个提高预案关注度和可操作性的过程。对于参与编制与讨论的同志来讲,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受益匪浅。预案编制完成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并将预案的电子版本全部上网,提高了预案传播的时效性、开放性和广泛性,便于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阅读学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为预案的完善和执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2、坚持预案编制的预见性原则。编制卫生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相关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或方案。为了突出预案编制的预见性,我们做到了三个紧密结合。

一是紧密结合历年特点。广水市由于地理位臵、气候条件等原因,基本上是“三年一水灾,两年一旱灾”。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针对我市洪涝旱灾频发的历史特点和七季连环旱的现状,我们去年对2008年编制的《广水市救灾防病预案》进行了重新修定,成立了救灾防病指挥机构,制定了十个技术方案和一个应急工作流程。

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每年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中考、高考、春节、元宵群众汇演等重大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地点分散、环境差异较大。为了做好卫生应急工作,我们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依据自然灾害类、传染病类等卫生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工作方案,要求相关单位按工作方案具体落实,有力地保障了各项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的顺利完成。

三是紧密结合部门职能。预案编制不能千篇1律,照葫芦画瓢。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预案时,我们侧重

于应急预案的原则性、指导性等宏观层面进行把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和综合医院,我们要求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细分;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要求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期报告、基础性处臵、与专业救援队伍配合方面进行落实。

3、坚持预案编制的可操作性原则。卫生应急预案是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谁来做、怎么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简明扼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了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应急队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为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我们一直致力于“四化”建设。

一是手册化建设。局应急办去年十月份组织编写了《广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手册》,该手册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综合医院三个分册。手册在充分考虑各单位卫生应急工作职能和我市卫生应急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注重实效,细化职责,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疾病预防控制分册针对疾控中心制定了18个工作制度、12个岗位职责和一个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卫生监督分册针对监督局制定了6个工作制度、6个岗位职责和一个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综合医院分册针对我市二个二甲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制定了24个工作制度、10个岗位职责和一个卫生应急工作规

范。

二是卡片化建设。局应急办去年制作了《广水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操作卡》。操作卡明确了卫生应急总负责人、应急现场负责人、应急办主任、医政科长、疾控科长、政策法规科长、爱卫办主任等相关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三是图表化建设。为了强化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时效性,我们制作了应急响应处臵程序图,以图表的形式对局领导、局相关职能科室、疾控中心、监督局、综合医院、专家组、专业应急队伍在应急处臵中的职能、职责和流程进行了全面划分,使我局在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管理,提高应急处臵的水平和效率。

四是模块化建设。为了将卫生应急工作向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军事化不断推进,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级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能全面、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提高科学指挥决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战则必胜”,我们正在打造两个指挥模块。投资60余万元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了一个集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视频会商、物资储备、应急值守等功能“五位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中心,目前已基本竣工,5月份可投入使用。准备在我局建设一个全市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局长办公会已研究通过,现正在与开发单位交换意见,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建

设。

三、实行三化管理,彰显预案编制效果

编写应急预案的最终目标就是预防可能发生的事,处理已经发生的事,只有完美地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彰显预案编制的最佳效果。从我市近几年的成功经验来看,实行“三化”管理,是一个不错地选择。

1、演练常态化。卫生应急预案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演练,否则预案将成一纸空文。预案实施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演练必不可少,要使每个参与卫生应急的人员明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该干什么,怎么干,切实掌握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卫生应急处臵能力。

根据预案内容,我们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局、市

一、二医院制定出相关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岗位职责和各级各类卫生应急人员操作卡,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并适时开展实践演练,提高卫生应急处臵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近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等各类卫生应急演练。基本上形成了常态下积极准备,突发时高效应对的卫生应急工作格局。2011年10月2

日晚8点发生在107国道的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与一中巴相撞,导致现场死亡两人,重伤两人,轻伤三人,导致交通阻塞,情况十分危急。由于经过多次演练,我们处理起来轻车熟路,公安部门靠前指挥,在医疗救援中,卫生应急队伍做到了响应迅速、处臵有力,伤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得到社会各界和患者家属的高度肯定。

2、处理网格化。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如何使参与的各部门密切配合,产生协同效应,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横向层面,我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定期交流应急信息和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共同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2010年7月17日,我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当时雨情、汛情形势异常严峻,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英明决策下,启动了应急响应,各部门迅速展开联防联动联控,形成网格化处理工作机制。气象部门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了预警信息,为卫生部门及时调集队伍和物资、有效应对争取了宝贵时间,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在纵向层面,在卫生系统内部,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一制订了卫生应急网络示意图,标示卫生应急电话和预计到达时间,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2011年10月21日,卫生部国家应急办主任郝阳到我市调研时,随机拨打了三个应急电话,

电话接通后,市局应急办、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局、综合医院、专家组、应急专业队伍均在5分种内得到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赶赴现场。郝阳主任对我们的效率和作法颇为赞赏。

3、管理动态化。在政府的主导下,各部门都能够讲原则,顾大局,对应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应急值守全面到位,应急队伍随时待命。可以说,全市各部门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快速防控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由于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应急预案虽然编制出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充分估计,但也无法绝对涵盖所有的情况。应急预案的精髓在于建立了一套应急救援体系和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市局正在筹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市疾控中心已建设集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视频会商、物资储备、应急值守等功能“五位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规划实施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完成“一个主中心两个分中心”的决策指挥平台体系。合理配臵各类应急队伍专业构成,对原各类队伍进行了科学调整,从全市卫生人员中,选拔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精的专业技术人员扩建了应急专家库,对传染病疫情、食物与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紧急医学救援三个类别的11支市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员进行了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结合辖区实际

完善了卫生应急处臵队伍,全市24家卫生医疗机构和401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明确专科(室)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2010年冬季至今,我市出现七季特大旱情,造成部分群众和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卫生、水利、农业、民政等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预案。卫生和教育联合组织风险隐患排查专班于2012年3月6日至16日,对全市各中小学、托幼机构的食堂、生活饮用水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由于组织及时,应对有力,确保了人畜饮水安全,未发生因旱情导致的传染病流行。

第20篇:幼儿园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幼儿园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我园内可能发生的卫生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与职责:

1)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园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重大问题及时向教育局请示报告。

2)医疗救护组:当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2、机构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统一指挥卫生安全事故处理,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统一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定期组织园内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总结、研讨,形成评估和反馈意见,并负责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年度考核与评价。

二、日常工作开展:

1、完善制度。在教育局下发有关制度和工作意见的基础上,要求对本园卫生安全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

2、强化督查。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以各项卫生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我园其它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以通报形式反馈到学校。

3、落实职责。园长为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监督员为直接责任人,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负责。

4、加强教育。加强对家长、幼儿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丰富卫生知识,增强卫生意识,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5、添置设备。学校要对照配备标准,逐步完善和提高卫生设施的配备。

三、事故应急处理。

1、报告制度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报告。具体为:师生发现少量(5人以下)轻度症状(如呕吐、腹泻)及时向组长报告;发现较严重食品卫生事故(指出现严重食物中毒症状者或出现5人以上相同症状的群体发病情况,下同),应立即向教育局或卫生监督局报告,同时立即启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定时报告制度。

2、救援措施。一旦发生较严重学校卫生安全事故,由园长负责救援指挥。园长应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按照预备方案,各就各位,组织救援行动。初步摸清症状,群体发病的还应彻查事故原因,排查发病人员,并建立动态性名册,防止遗漏。

3、医疗救援。学校发生较严重卫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疫部门发出医疗求援,并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4、联系家长。学校发生较严重卫生安全事故,应及时与发病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实说明发病情况,不盲目猜测。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安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设立家校联络处,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家长做好服务工作。

5、病源保护。学校发生较严重卫生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封存食堂菜肴样品、可疑食品,以便及时查找致病原因。

6、人员调度。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由领导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办公室具体安排,必要时可向卫生防疫部门抽调人员支援事故处理。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听从指挥,确保到位。

7、信息公开。保障广大师生和家长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并如实向上级部门汇报,不瞒报、谎报。对一些谣传也要及时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职业卫生应急预案.doc》
职业卫生应急预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