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整改措施

2021-07-23 来源:整改措施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推荐第2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迫切的问题。请谈谈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 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把直接关系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推荐第3篇:改善民生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只是为了促进民生。“社会建设,既是服务于民生,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民主。只有用民主的办法,才能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文就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管理的战略新部署,中央党校科社部向春玲教授进行解读。她认为,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部分内容中,对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出发点、途径和措施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这为今后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管理的新定位: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出两个必须: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

会体制改革。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

1、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4、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新提法:从社会管理格局转向社会管理体制。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管理这个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正在积极往前推进。

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三、社会管理的目标:社会管理的目标是社会稳定和谐。当前我们国家进入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在增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途径: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源头管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源头管理主要是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静态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动态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目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五、社会管理措施的新要求:

提出加强三个建设。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建设,例如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等。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提高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民生需求发生了宏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性需求上升,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三,加强信息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比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等信息建设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如何加强和创新若羌的社会管理?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位,不断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保障眉山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多谋民生之利,多

解民生之忧,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方延伸、向农村人口和城市困难群众倾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社会基础。

三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作为明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四是切实解决社会管理重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继续深化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深化严打整治和平安校园、平安路线等创建活动,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五是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做实做强城乡社区,确保“十二五”期间所有城乡社区有足够的人员、经费、阵地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如何加强和创新您所在单位部门和所在岗位的社会管理工作?

主要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社会资本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 四是进一步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切实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实现各种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突出位置来抓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随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认同的社会差异非常明显,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社会管理的方法手段不相适应,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统筹推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发展全局来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县十七届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兴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与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1、要强化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好思维方法、思路办法问题,这是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要搞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强化社会协同、广泛参与的理念。社会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不同于经济管理。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好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协同参与作用和自治互律作用,做到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三是要强化统筹兼顾、依法管理的理念。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老矛盾与新矛盾互相交织,老组织与新组织互动共生,老体制与

新体制互为支撑。四是要强化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理念。要更多地运用民主管理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我县苏区模范精神,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2、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关键。一是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要进一步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要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下访接待制度、联点指导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及时解决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三送”活动,让广大党员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排忧、为群众服务。要坚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与群众定期联系沟通。要创新社情民意表达方式,采取媒体对话、网民交流、设立信箱、公开电话、组织听证等多种形式,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努力使社会各个群体反映有渠道、倾诉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二是要健全情绪疏导机制。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社会心态,既要及时回应人们的关切,又不要片面地迎合。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我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始终给大家以信心、力量和希望。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舆论工作,把情绪疏导与群众诉求表达、政务信息公开、广泛吸纳民意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更加注重平等性的对话协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让群众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特别是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三是要健全矛盾化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信访工作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要构建司法诉求机制,健全法律援助体

系,确保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司法救助。四是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尽快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做到各乡镇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位全覆盖。要从源头控制、情报信息、处置预案、舆情导控、保障建设和联动协作等方面入手,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要抓紧建立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构建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体系。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既要看该不该干,还要看能不能干,有效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3、要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既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又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夯实基层基础,优化管理服务。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政权组织建设,以阵地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街区资源配置,强化政权组织权责,提高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切实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二是要强化服务功能。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一组两会三站”治理体系建设。要把城乡居民自我服务、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帮扶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和家庭自助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居民需求。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齐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努力将其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三是要提高管理水平。要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改革完善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要明确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事务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社区管理为重点,有效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四是要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各界人士、自治组

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要始终坚持加强基层的用人导向,切实做到干部培养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着力建设一支乐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热心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队伍。

三、立足当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紧迫任务来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要紧密结合兴国实际,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围绕公共安全、市容市貌、民生权益和干部作风四个方面,着力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1、要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事故危害越来越大,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安全”:一是要抓好治安安全。要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加强综治网络,创新群防群治工作形式,壮大群防群治工作力量,提高群防群治工作成效。要坚持以打促整、以整促治、以治维稳,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突出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二是要抓好生产安全。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保障体系,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要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严格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要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着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三是要抓好食品安全。紧紧抓住源头治理、行业自律、执法监管环节,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四是要抓好消防安全。要加强源头普查,最大限度地排除消防隐患;完善设施装备,有效提升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严格日常监管,确保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注重灭火救援,健全完善消防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四是要抓好环境安全。要继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更加注重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和环境要素的关联性,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总之,很多工作是“细节决定成败”,安全工作是“细节决定生死”。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

于一切的位置,严管严治严防,让兴国更安全,让群众更安心。

2、加强城区市容市貌整治。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城市,城市管理的重点就是“治脏、治乱、治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回应群众期盼,满足社会要求,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加大“治脏、治乱、治堵”力度。一是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卫生。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城区范围内开展全民环境卫生整治运动。环境卫生整治范围既包括中心城区,又包括城区结合部;

3、加强民生权益保障管理。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就是民生和权益的保障问题。社会管理加强了,民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民生权益保障了,社会管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是要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廉租房”、“保障住房”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资金投入上实行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租赁补贴上实行财政与企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要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健全传染病疫情系统和工作网络,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机制。三是要扩大养老保障范围。要切实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问题。要积极培育面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医疗、文化娱乐等消费市场。四是要提高生活保障水平。要切实增强社会救助能力,重点解决好五保户、特困户、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困难,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要着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改善福利院、敬老院、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要完善补贴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众生活。五是要加大权益保障力度。要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普遍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要努力维护司法公正,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裁判不公问题。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都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监督权。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好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人身权利。

4、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针对我县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强化效能监察、提高执行力、完善问责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一是要加强效能监察,确保在岗就要尽责。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落实,确保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二是要提高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县纪委要切实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中心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保障执行的工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考评奖惩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决克服办事拖沓、推诿扯皮等问题,克服“两好”现象(好人主义、贪玩好耍)和“三不”作风(责任心不强、执行不力、作风不实)。三是要严格问责,确保敢抓敢管。要结合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肃查处落实不力、工作不扎实、不作为以及乱作为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快查严处的问责机制,对工作不负责,履职不到位的,发现一起,问责一起,决不姑息。对抓干部队伍建设不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单位,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或作出组织处理。同时,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着力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4答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

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造乡镇工作新机遇

当前基层形势正呈现出三个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基层分配关系已经逐渐向“予”转变;二是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在逐渐向“和”转变;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哺”转变。我们将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正确定位、紧扣重点,谋求乡镇工作新突破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处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这级来实施完成。转变职能后,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新型乡镇。 改革创新、科学施政,赢取乡镇工作新跨越

一、在队伍上致力激励约束,完善基层干部管理新方式,走负重奋进之路。一是用考评与目标管理加压力。建立健全机关干职工个人效能考评体系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意识,提高干部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积极探索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推行村、社区干部工资保发、养老保险、医疗

保障“三保”机制,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三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加大对乡镇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四是用选拔与交流机制造平台。推行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交流模式。五是用问责与监督措施保本色。组织干部经常学习《问责办法》,在问责查处上做到“既打雷、又下雨”,加强乡镇干部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在主体上全力创造优势,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走全民创业之路。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是主体,也是内动力,只有提升农民素质,调动全民创业激情,才是抓住了乡镇工作的“牛鼻子”。为此,一要创造人文优势,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要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二是创造技能优势,增强农民的适应能力。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观摩、现身讲述等途径,引导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三要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并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四要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三、在管理上倾力保障服务,开创农村社会事业新局面,走和谐发展之路。

围绕关注民生,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建设,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围绕倾听民意,建立一年一次大走访的工作机制,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分点包干,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围绕解决民忧,建立乡镇政务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办点干部下村领办、代办、协办、督办制。围绕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突出计生和谐,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围绕促进民安,落实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创建安全文明乡镇。

推荐第4篇:改善民生

申论十大热点:改善民生

现象:

(一)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截至2007年9月末,长春市低保家庭中的无房户、人均8平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被拆迁的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已全部解决。“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民生问题,我们一定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诺言。”新闻发言人、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毅夫说。

“着眼群众生存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着眼群众安全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着眼群众发展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是长春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与坚持的。”十七大代表、长春市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聆听报告后深有感触地说,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在工作中就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评价作为第一标准。为此,我们召开了全市民生大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民生工作的意见》和《长春市2007年民生工作行动计划》,着眼于百姓的生存、安全和发展需要,确定了10大类94项具体工作任务,有力地推进了民生工作的开展。

分析:

(一)原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平衡,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导致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矛盾。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如目前我国还有两千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仍处在温饱线下,城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了当前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

(二)对策: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论说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

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到今年底,全国80%以上零就业困难家庭就业问题将得到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有望突破1200万人。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完善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

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这项制度将使城镇非就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看病就医问题得到改善,惠及两亿多城镇居民。

加强安全生产,保持社会稳定。近年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多发领域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加强减灾防灾救灾能力建设。积极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我们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荐第5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推荐第6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围绕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民计民生事业,努力形成覆盖全乡、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的推广普及力度,实现我乡全员参保。同时,积极探索推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失地农户养老保障政策,保障失地农牧民权益。

(2)保障城乡医疗保险稳定运行,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同时将更多的失业人员、残疾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等纳入补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进一步提高我乡办学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4)改善我乡群众就医条件,对原有的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改扩建乡医院。同时,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改革,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5)稳步推进富民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力实施牧民标准定居工程。积极稳妥地实施定居兴牧和安居富民工程,坚持散户集中、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格局。

(6)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渗改水工程,有效缓解农牧民用水难的问题,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7)进一步提高我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为各文化站配备文化设备和体育器材;结合东风工程建设农家书屋;依托我乡县郊乡的地缘优势,结合节假日组织大型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推荐第7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区安监局 傅恒晖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我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大灾面前,党心民心万众一心;抗灾路上,同心同德并肩同行。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让我们理解了“民生”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就民生话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

一、什么是民生;第

二、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第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大意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孙中山作了定义性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二、如何认识民生问题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民生问题是发展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面对中外记者吐露的饱含深情的话语。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百姓的心声,关注百姓的疾苦。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民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二)从本质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主、法治问题。

“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

在今天,民生问题远远不只是经济落后和贫穷造成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维护老百姓基本权利的问题。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从国情实际来看,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首先是人口众多,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大难题。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这样的历史包袱使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够,投入不够,造成“三农”问题和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大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的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而在宁波江东这片热土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从构建“爱心超市”救助新平台,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从低保消费品价格上涨补贴,到外来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从旧村旧城的改造,到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解难创优的系列行动,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服务需求出发,无不彰显出江东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这正是:科学发展旗高扬,民生工程放心上。江东大地喜事多,建设正酣战未央。为民多把难事解,水载巨舟誓远航。今日江东已正帆,劈波斩浪奔小康。

三十而立,风头正劲,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中国正在建设一个“在路上”的社会,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最后,借用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快乐和幸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是共和国总理的快乐,是党和政府的快乐,是千万人民公仆的快乐,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快乐。

推荐第8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平罗县关注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今年“两会”的中心议题,也是中共平罗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今后我县工作的重点任务。近期,党校调研组对平罗县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从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

一、现实状况

(一)教育情况总体良好,基本实现学有所教。一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85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4所,九年制学校14所,小学63所,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9489名,其中,在园幼儿3348名。在职教职工2918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3人,本科学历1328人,专科学历1136人,中专学历394人。区、市、县级骨干教师298名。全县学校占地面积212.7万平方米,生均占地6.56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9.9万平方米,平房面积19万平方米。全县设有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整合了农业广播学校、农机学校、卫

1 生学校、通源驾校、电大工作站),各类培训中心3个,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3所,村级分校136所。全县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1998年6月,我县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1999年12月,我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2001年又率先在全区通过“两基”复验;2003年12月,平罗县推进“两基”工作,实施素质教育通过了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2008年6月,我县顺利通过“两基”国检;2008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我县教育强县工作高标准通过验收,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为优秀。

近两年,平罗县采取积极争取自治区专项补助和地方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先后投入370万元资金对邵家桥明德小学、通伏乡团结小学、姚伏高荣小学、崇岗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和1所九年制学校的危房进行新建与改造,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中小学的校舍条件,确保了师生的教学安全,促进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426名家庭贫困的在校高中生,一次性资助800元。

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

2 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基本达到病有所医。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镇卫生院16处,规范村医务室899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治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平罗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个,开设病床610张,在职卫生技术人员788人;村卫生室156个。每千人拥有病床1.97张,卫生技术人员3.97人。县医院、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达到了一级甲等站(所)标准;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房屋、设备的改造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全县156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十统一”标准化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队,2010年参合人数达到21.7万人,参合率达94%。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治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着力改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3近年来,平罗县着力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建设廉租房273套,经济适用房988套,438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补贴。平罗县南区经济适用房及配建廉租住房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六层砖混结构经济适用住房8幢、廉租房1幢及沿街商服用房6842平米。城乡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近几年,我县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82.6%,解决了全县21万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每年将为全县广大农村居民争取到1700万元以上的养老社保补贴。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用,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成立全区首家优抚医院,实施高龄老人生活困难救助。启动宁夏陶乐养老城建设,三棵柳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完成,五堆子生态移民工程进展顺利。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平罗城关一小、平罗县回民小学,都是90年代所建房屋,不符合抗震要求。农村有36所小学都建于90年代初,属于危房。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

4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三)住房方面。一是房价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10%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2800元左右。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一些私营企业职工享受不到住房公积金。

(四)社保方面。一是扩面难。当前,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68%,绝大多数职工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二是征缴难。企业参加意识差、部门配合力度弱,征缴困难重重。三是逆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教育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项足额

5 预算教育经费并执行到位,同时,探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初中全部、小学部分进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城镇化需要,解决城镇入学难问题。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四是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保障小学教育资源不被挤占。

(二)医疗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围。同时要提高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标准。二是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方法、治疗方案过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加强医德建设,让医务人员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首选。四是简化转诊手续,下放到乡镇合办,逐步实现省内联网,让农民能县外就医,就地报销。

(三)住房方面。一是调控房屋价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房价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公开房地产业成本与利润,实行政府指导价等措施,努力使其适应小城镇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承担政府责任。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收入较低、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全面推开

6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职工解决自住房的能力。

(四)社保方面。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切实消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保熟悉上的不足与误区,强化用人单位遵守社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二是扩大社会保险面。采取教育加强制的手段,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扩大参保范围,增加参保人数。三是依法加强征缴力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劳动、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等力量,加强养老保险费用的监管。

总之,平罗县近几年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推荐第9篇:保障改善民生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

保障改善民生

热点材料

1.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指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截至今年9月底,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

3.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提出明年经济工作五点要求:改善民生.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引导广大霹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5.2012年12月2l 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扎实抓好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为了让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要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如下边漫画)的要求,最根本的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落实分配政策,促进公平正义C.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减轻课业负担D.实行改革开放。满足人民各种期望

5.2012年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由此可见()A.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实现同等富裕B.“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C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农民的根本利益D.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6.2012年,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民生有大改善,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1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十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①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党和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③落实共同富裕的原则,用科技武装农业发展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进口他国农产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这说明保障和改善民生()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③能使我国迅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在央视《你幸福了吗?》的调查活动中,很多受调查者都认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生活得很幸福的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D.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目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9月底,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①说明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长③体现了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老百姓自创的企盼和谐社会的民谣:“物价上涨缓一点,农民增收快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资源消耗少一点,孩子消费降一点,看病吃药省一点,国家喜事多一点.煤矿灾难少一点„„”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做了几件大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称之为“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国家这样做() ①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③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这表明()A.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B维护物价稳定比发展经济更重要

C.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D.稳定物价能促进人民群众合理消费 3.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经得起颠簸的记忆才叫记忆,经得起诱惑的记忆才叫记忆。因此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欢迎各位同学补充、完善、指正。窦如涛诚助各位考生中考旗开得胜。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

材料二: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当选后的讲话,预示中央将继续以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日后治国的总路向。

(1)请你结合近年来国家的发生发展情况,续写民谣(至少两句)

(2)从“百姓的呼声”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3)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你列举两项并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4)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的当地的民生问题(至少两个)。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11.2012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表王、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看了上述新闻后,山东省某中学准备围绕“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准备】

(1)同学们准备搜集本省改革开放后农村取得的成兢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你搜集的途径和展示方法是什么?请各写出两种。

【深度探究】

(2)粮食直补、农具补贴、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单产„„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增速不断加快。据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31个省份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全部高于当地GDP增速.并有29省份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

上述材料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至少三点)

【我来践行】

(3)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责无旁贷。请你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献计献策。

二、非选择题

10.(1)示例:环境靓一点,收入多一点。

(2)基本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举例: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让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意义: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①劳动就业任务依然艰巨;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价格超出群众实际承受能力;教育乱收费;执法、司法不公问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②提示:可从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方面回答。11.(1)搜集的途径有上网查询、访谈、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展示的方法有黑板报、宣传栏、班级宣读等。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等。.

(3)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农民;推进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A5.D6.A7.C8.B9.C

经得起颠簸的记忆才叫记忆,经得起诱惑的记忆才叫记忆。因此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欢迎各位同学补充、完善、指正。窦如涛诚助各位考生中考旗开得胜。

推荐第10篇:改善民生调查报告

篇一: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

2010-03-25 15:05:35 阅读数:1619次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今年3月以来,市委办、市府办、市委政研室成立专门课题组,牵头组织市级20个部门,开展了全面改善民生的课题调研。各部门围绕本职工作形成了12个课题分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下基层听取意见,外出考察学习,综合形成如下课题总报告。

一、我市改善民生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加快实施“456”民生工程为载体,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民生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2003-2007年,我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49.6亿元,年均增幅23.11%。去年,全市财政支出增量中的80.8%用于民生。

1、就业创业工作有效推进。始终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来抓,积极扩大就业,大力鼓励创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难”问题基本缓解。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出台就业优惠政策、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筹办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机制等措施,积极扩大就业,实现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03年以来全市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1.3亿元,有3.82万人享受到优惠政策,有10.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五年来全市净增就业岗位21.7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2005年我市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自2004年以来,共累计培训43.19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17.66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1.03万人,转移培训就业率62.46%。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去年以来,广泛开展创业创新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制定出台1+8”政策意见,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创业致富。至去年,全市私营企业达1.5万户,投资者3.7万人,雇工20.3万人,注册资本(金)272.3亿元;个体工商户达11万户,占市场经济主体的81.8%,从业人员33万人,占湖州市总人口的12.5%,其中去年全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2.48万户、私营企业2536家,创下了近年来同期增量的新高。家庭工业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家庭工业1.3万户,从业人员达

6.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12607元增加到去年的19663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5536元增加到去年的9536元,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2003年的10435元增加到去年的16188元,年均增长11.6%。

2、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加大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近三年来市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累计达到35.9亿。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7.5%,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9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全市高考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健全扶贫助学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券”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县区和乡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县区、强镇标准;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和各县疾控中心等重要公共卫生设施相继建成启用。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到2007底,全部完成67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3个服务站建设,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49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96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3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制度、面向参合农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低保对象“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72%,人均筹资水平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124元;先后有150万农民得到免费体检。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连续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1‰,平均期望寿命达76.53岁。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湖州音乐厅、湖州大剧院等一批城市重要文体场馆,建成省级东海明珠乡镇37个,占全市乡镇数的60.1%;建成省级体育强镇15个,占全市乡镇数的25.4%,创建体育设施达标村400个,占全市行政村的39.9%。多次举办湖笔文化节、全国极限运动会等重大文体活动,深入实施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2004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高雅艺术508场,举办大型广场文艺演出754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8806场,送电影下乡6万余场。

3、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省率先建立“五费合征”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到2007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47.4万人、37.63万人、27.39万人、38.51万人和20.78万人。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2003年以来已调整养老金4次,企业养老金的平均水平由756元提高到1069元。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到2007年底全市已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制度的被征地农民累计达13.98万人,已享受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待遇累计6.35万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全市低保对象由2003年的6594人增加到2007年底4.47万人,市区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由2003年的210元和100元提高到2007年的300元和180元。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各类福利机构达80家、床位达883张,农村五保对象、“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7%;全市已建慈善总会6个,累计募集善款12811.3万元,救助47399人次、支出4016.11万元。残疾人救助帮扶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全市现有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站)442个;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劳动就业率达到89.53%,有2.4万多名残疾人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累计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帮助1784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了危房。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建立以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老居住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4+1”住房保障体系,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2007年底,累计开工兴建经济适用房小区近40万平方米,共有39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了配房;廉租房保障线从2002年的人均8平方米逐年提升到2007年的15平方米,累计惠及1577户低收入家庭;五年来已实施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67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旧包新”改造25万平方米和楼道白化60万平方米,改善了1万多户、近4万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2004年以来,投入资金7729.5万元,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4497户。市区人均住宅面积从2003年的25.1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33.5平方米,远高于全国住房平均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1.8平方米。

4、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篇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近年来,**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臵,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县民生状况明显改善。

一、发展现状

(一)社会保障方面。近年来,我县的社会保障工作经过积极的改革探索和推进,形成了以参保对象多领域、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城乡居民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我县建立的社会保险种类有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2010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5亿元,发放、支付各类社保基金3.18亿元,完成社会保险扩面40233人。2011年上半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2亿元,发放、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基金1.7亿元,完成社会保险扩面7259人。

2、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910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93人,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援助33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193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4%;转移农村劳动力10.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8万人。2011年上半年,全县共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3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1%;转移农村劳动力10.1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35万人,国外输出1080人。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当前,我县有12.6万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不用缴费,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每年660元,大大缓解其基本生活开支压力。其他不到60周岁的居民在每年交纳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费后,财政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补贴,以后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养老金。目前,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工作进展顺利,机构已设立,人员已到位,于8月底进行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4、城乡低保范围扩大、待遇提高。截止去年底,我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24户3776人,农村低保对象22119户28988人,农村五保对象2584人,城乡各类优抚对象4723人;今年以来,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对象新扩面分别为500人、5000人。2006年以来,城市低保标准先后提高6次;农村低保标准自2007年开始,先后5次提高,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以有效解决。

5、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新成效。投资2100万元对全县各乡镇进行改扩建和新建,并全部安装了电视、洗衣机、冰箱、风扇,其中9个乡镇敬老院安装了空调。针对城乡因病治贫群众生活困难实际,逐步加大资金扶持,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在给予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大病救助。2010年,全县拨出专款153万元,对城乡1157名病困群众实施大病救助。2011年上半年,全县拨付57万元,对338名农村大病群众和70名城镇大病群众进行了救助。加大孤儿保障力度,全县92名孤儿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的生活补助。推行爱心助孤活动,组织一对

一、多对一帮扶孤儿活动,全县孤儿实现了有学上、有衣穿、有饭吃。开展爱心复明工程,免费为80名贫困老人实施了手术。开展重生行动,为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 (二)公共服务方面。

1、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0处,其中小学 164处,初中23处,普通高中4处,职教中心1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5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高考补习学校1处。共有在校生103366人,在职教职工8688人。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津贴、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统一标准,统一发放。大力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全县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的落实。2010年县财政配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保障经费509.3万元。

2、医疗卫生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参合人数866516人,行政村覆盖率100%,参合率99.93%,筹集新农合基金11227.54万元。全年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8879.51万元,参合农民受益达365.6万人次。今年以来,全县参合农民79.58万人,参合率100%。1-7月份,我县新农合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8076.88万元,参合农民受益达218万人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0年,全县21处乡镇卫生院累计投入2600余万元,新建门诊楼、病房楼20座;累计投资9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79处村卫生室。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及综合配套改革。2010年12月30日零时,在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和216种省增补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3、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处,一类文化大院280个,农家书屋240个,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16个,每年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次。每逢重大节庆日,各乡镇、各单位都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城乡供暖、供气、供水等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供暖方面。投资7600万元,完成主管网敷设52公里,供热保有量105万平方米,整体供热能力200万平方米。供气方面。完成投资3500万元,建设门站、主管网敷设等工程,中压管线敷设25公里,居民用户保有量7600户、工业用户2个、公服用户2个,年供气总量1100万立方米。供水方面。城区现有水厂四座,乡镇水厂三座,污水处理厂一座。水厂年供水量约为700多万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7万吨,污水配套管网26.3公里。 (三)城乡环境方面。

1、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我县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建设鲁南经济文化强县的任务目标,每年都组织实施一大批重点城建工程。2010年,总投资8069万元,新建道路14.69千米,面积18.65万平方米;改造道路7920米,面积11万平方米;新增广场面积3.5万平方米,园林绿化1.8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19.12千米。2011年上半年,投资4700余万元,新修道路27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改造道路5370米,面积11.8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铺设2400米,园林绿化2.1万平方米,郯子湖及排水管道清淤5.9万立方米,建设停车式港湾21处。

2、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全县共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30万元,硬化道路面积12.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60盏,建设广场3.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2.6万米。2011年上半年,各乡镇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土地、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3670万元,组织实施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及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小城镇环境面貌改观

3、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展较快。2010年,全县共完成集中连片建设住房12073户、面积155.22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325户,改造面积20.9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2011年6月底,全县整村建设在建和完成户数6637户,占全年计划(8740户)的75.9%,总投资9.5亿元,其中城中村改造3269户,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投资5.7亿元;改造危房篇三:关于政府改善民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政府改善民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前言: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2012年桦甸市政府民生改善与提高任务共分就业增收、安居保障、环境整洁、医疗惠民、困难救助、教育助学、文化生活、便民畅通、平安创建、公共服务10个方面,计121项(其中吉林市下达58项,桦甸市自定63项)。目前已完成113项(其中完成吉林市下达的57项,桦甸市自定的56项),其余8项正在全面推进。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们家乡政府改善民生的措施落实状况及其影响,以及掌握家乡的生活条件,如:困难救助、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和医疗卫生问题、安居保障问题、助学补助等方面。从而了解我家乡具体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 调查对象:

从进行任意抽取若干户人家进行访问咨询,是否了解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一些惠民政策,再到政府干部那里了解一些近几年来的各户家庭的总收入、个人收入、以及其收入来源等问题。

三、调查方法:

在政府领导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且亲自询问了一些同乡的亲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关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对桦甸市政府推行的关于民生改善的基本问题是否了解,包括:就业、住房、贫困补助、义务教学、两免一补等政策和他自己城镇所存在有哪些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

四、调查的内容: 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几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内容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所调查的各项问题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问题,数据分别为:25.5 % 、24.8% 、14.9 %、12.8 % 、12.1%。

1、对于医疗问题,在问及群众的家庭月收入时,在800元以

下的占有44%,800-1200元的占有15%,1200元以上的占有41%,而家庭医疗费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占有38%,500-1000元的占有39.5%,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占有22.5%。近几年,群众的收入的确有了明显的增加,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群众的医疗费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另外还对你是否有医保卡,持有的群众有94.4%,没有的约占5.5%。所在乡村是否有配备正规医保人员和齐全的设施,80%的村民认为不齐全,18%的群众认为很齐全,22%的群众认为没有。此外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7年在我县全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0.1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从这个调查当中我们看到,医疗卫生的问题也是十大民生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

2、教育方面,对于国家有关减免学杂费政策是否落实有66% 的人认为落实了,有32%的人认为没有落实,剩下一些人表示不太清楚。身边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是否落实的问题,有90%的人认为落实了,10%的人不了解。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贫困资助的政策是否落实的问题,85%的人认为基本落实了,15%的人认为落实的不是很完全、目前我市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一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考大学成为子女就业的集中选择,由于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具备条件的群众对当地高中教育质量缺乏信心,学生择校情况比较普遍。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市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优势人力资源补充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等问题,影响了我市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是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通义务教育九年制”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

3、对于住房问题,我们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对房地

产价格影响问题进行了提问,有54%的群众认为调控作用不大,需要继续加大调控力度,有42%的群众表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是无法抑制房价上涨,住房、房价问题也不容忽视。 4 、本次调查中,还对群众们的切身问题进行了调查,如对于

是否购买过不合格的食品,有86%的群众认为有过,14%的群众表示从来没有过,有53%的群众认为当今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很差,看来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

5、此外,我们还了解到政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的“六大工程”,包括:一是实施安全饮水入户工程,饮水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桦甸市投资480万,改水7276户,使全市人民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二是实施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桦甸市水泥路建设由“村村通”向“屯屯通”和“户户通”转变,据统计,累计投资5100万,修水泥路132.9公里,边沟55公里;三是实施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入户和电信网络覆盖范围;四是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建设沼气池1639个,投资456万元,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五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使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包括清理垃圾、清理污泥、清理路障、清理柴垛、安装路灯等,累

第11篇:改善民生演讲稿

改善民生、创新管理,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了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国家和政府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在我国不仅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且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民生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教育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

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三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三大矛盾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这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是有关的,去年是30:1,今年大约是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估计是60:

1、70:

1。近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就业指导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前已存在的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后随毕业生的数量增加;结构性就业矛盾,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不适应。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高校也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另外,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就

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户籍、经济、文化等。所以国家必须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有关法律,依法保护农民工就业权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取得突破。

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群众

关心收入分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增长问题,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由于体制、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落后地区收入差距最为明显。而且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城乡医疗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肉、粮、油等都在上涨。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资源性价格的持续上涨,税收的快速增长,民众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我国曾经设想的民生路径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去解决民生问题。但是,长期对民生问题的忽略,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使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向后拖延。我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0.4%,但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所以要关注这个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

常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初衷,“肯

定不是让它为政府挣钱,而是为群众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一些政策上的矛盾致使这个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医院收入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追求

高利润,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现象广泛存在。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备、盖病房“作贡献”。

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显得尤为突出。“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不同的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教育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在教育初步普及后,要注重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从宏观上看,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巨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巨大;师资队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差距巨大。

当前我国学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差异甚大,办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不尽一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这都迫切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完全可以驾驭中国航船胜利前进。

第12篇:谈谈改善民生

谈谈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

何谓民生?民生顾名思义,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简要的说,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稳定物价,搞好收入分配的调节,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让人民感觉幸福。

二、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就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1、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二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

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难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药有所值、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第13篇: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核心词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制度。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差别化住房信贷、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顺民意 解民忧 增民利(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回望“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惠民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展示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抓住执政的根本,才能把握发展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团结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不注重改善民生,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改善民生,枝叶关情。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冷暖为念,时刻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十二五”期间绘就更精彩的民生画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14篇:民生生活会整改措施

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

某某单位

年月日

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安排和第一督导组的要求,根据集团党总支的安排, 12月5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由某某书记主持,集团领导某某某一行到会指导。单位党政干部群众党员列席了会议。

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民主团结、触及灵魂,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明确提出了整改方向和措施,整改措施如下:

针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结合第三环节的工作要求,整改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整改、协同推进。目前,已经整改完成11项;即行整改任务4项;长期改进完善任务6项。

一、已经整改完成11项。

1、按照单位出台了的改进文风、会风、工作作风的20条规定,尽量减少使用纸张,OA系统上的文件不再要求都打印出来,确实需要打印的使用双面打印,开会不用官话套话,有一说一,用事实说话,写总结材料尽量控制篇幅,实事求是。

2、围绕集团公司降成本、强管理、增效益的过紧日子“36条措施”,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办法、风险管理办法、库房管理办法、班中餐管理等制度要求,

认真执行,开展了“金点子”征集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执行,全单位上下形成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风气。

3、针对政治理论学习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的问题,制订了学习计划,严明了学习纪律,每月由支部书记组织班子成员重点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报,山西省委四个实施办法以及集团公司20条规定等内容。

4、针对不熟悉工作程序的问题,仔细学习工作程序,各分管干部都对自己分管的方面做到了心中有数。

5、关于公务用车问题,按照车辆管理办法,工作时间内使用建立台账,统一派车,工作时间之外确因工作原因用车,必须请示,不得私自用车。

6、针对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领导与3名困难职工结对子,利用中秋佳节之际,对困难职工进行了慰问,送上了组织的关怀,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距离。

7、针对过紧日子意识不强、铺张浪费、接待超标的问题,加强了食堂管理,加强了采购管理,即让职工吃好、吃饱、又减少了浪费。

9、针对深入群众少,调查研究时走马观花、不掌握现场情况的问题,出台了《党员干部包小队制度》、《一帮一实施方案》。

10、针对干部怕吃苦,不想参加日常工作、安全技术工作等苦、累、脏、险工作的问题,严格实行干部跟班作业,干部到现场,并进行了考核。

11、关于工作不细、不深,工作漂浮,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每月都进行考核,对工作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二、即行整改4项。

1、关于存在机关作风,精神懈怠,协调配合不够的问题,每月召开队委会,进行考核讲评,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对不作为、工作不到位、错位越位等行为,对照单位制度,进行责任追究。

2、关于“一言堂”的问题,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提高议事效率。

3、安排工作有“一刀切”、脱离工作实际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严格按程序运行,做到周周有计划、天天有工作图表。

4、关于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加强学习,多向上级领导请示。

第15篇: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就业、带动创业、转移劳动力等方面,我州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着重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配套机构,就业再就业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

2010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57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组织劳务输出1921人;就业型企业新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36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安置1158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975人;组织创业培训623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50069人,新增扩面3023人;征收失业保险费2809.9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州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州劳动保障信息网、州就业网等网站,采取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加强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谐中国民生行”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宣传和创业典型宣传,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知晓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努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招用人才和劳动者求职服务,根据我州当前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了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宣传及现场招募等活动。

(1)开展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

为切实贯彻州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州工业工作暨园区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阿坝州灾后工业“北上”战略,举办“阿坝州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收集提供3000余个岗位,涉及电工、钳工、焊工、统计、管理、机械操作、自动控制等26个工种。有36户企业发布用工信息,22家企业到现场开展招聘活动,吸引6400余人到现场求职。通过企业与求职者的现场对接,有1700余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2)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以“富民、惠民、为民办实事”为主线,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重点帮扶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如何申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宣传资料共2万余份,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知晓新一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

组织开展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服务进城务工,促进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创业”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我

州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活动期间,全州共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3.5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会14场次,为7658人提供了免费服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26人,本地企业吸纳1082名农村劳动者就业,22人自主创业成功,组织393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94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4)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共组织140余家州内外民营企业参加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信息12300余个,涉及营销、技术、管理、普工、旅游、会计等多个行业、30余个工种。共有134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网络求职。包括高校毕业生330余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78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220人,其中,有1160余人签订了就业意向,317人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4647份,为1600余人次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

(5)组织开展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活动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街头设点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共组织报名284人,经初审合格258人,面试合格95人,成功输送95人到富士康集团。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1)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帮助受“双重冲击”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就业岗位,全州有264户企业制定了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措施,为336户困难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638.86万元,涉及20830名职工;为36户企业办理了缓缴失业保险费手续,缓缴失业保险费25.93万元,涉及2090名

职工;为264户困难企业办理了岗位补贴,补贴金额2439.13万元,涉及17261名职工。

(2)通过比选确定培训机构,着力开展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比选,把州内外11家信誉好、培训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州委、州政府“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为抓手,举办乡村旅游和厨师培训班,大力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效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全州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011人,培训合格率达95%。

(3)建立健全基金内控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坚持基金要情报告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州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加大失业保险审计稽核力度,对全州41053名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了稽核,稽核面达82%,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失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程序,规范了失业保险征缴、使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为全州失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保障工作,为130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6.2万元。

(4)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竭力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全州新设县级担保基金530万元。大力宣传国家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

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SIYB创业培训,帮助学员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加强贷后跟踪服务,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形成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良好局面,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直接扶持228人创业,带动603人就业。

(5)重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着力开展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阿坝州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标准,摒弃思想上的顾虑,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条件和程序,全面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全州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20人,其中,“4050”人员434人,残疾人员59人,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304人,征地和因灾失地且农转非人员1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105人。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政策,帮助49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效益。全年支付社保补贴3075.6万元,帮助7778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8.89万元,帮助112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1941.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128个;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25万元;支付职介补贴48.62万元,帮助3322人成功就业。在全州就业系统开展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自查,拟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做到阳光作业,透明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大部分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小富即安,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部分大中专高校毕生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就业部门提供的民营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应聘。加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高,从而导致岗位多,成交量小,求职成交率低的现状。

(二)各项管理有待规范

全州职介手段及行为不规范,劳动监察力度不足,私招乱雇时有发生,用工单位和企业不反馈用人信息、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更谈不上签订劳动合和办理社会保险。

(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力

贯彻执行援企稳岗政策全州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事业单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对失业保险重视不够,应纳入财政预算的保险费迟迟不纳入,造成失业保险产生新的欠费。

(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我州部分县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视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破难题,攻难关的信念和精神。还未形成有效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协调、衔接配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我州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川府发[2009]13号、川办发[2010]10号、阿府发[2009]1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四类群体人员”就业再就业。一是进一步做好援助对象、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灵活

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四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分轻重缓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失业人员而言,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当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深入分析陈旧观念存在的危害并说明目前就业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推荐就业过程中不断宣传和灌输新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再就业;坚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群众”,积极树立和宣传就业典型,促进失业人员转变陈旧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

对大中专毕业生而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州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三)着重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和用工报告制度。组织力量、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辖区内各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详细填写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表,并逐步建立动态机制,健全空岗报告制度,为招用工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与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导作用,规范企业招工行为,要求企业招工通过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为缺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将辖区企业用工

需求信息在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阿坝州就业服务网上长期发布。三是配合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规范我州人力资源市场。

(四)健全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尽快制定《阿坝州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积极检查教材、落实培训质量。依托我州确定的培训机构对州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劳务合作,完善服务、培训、维权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返乡创业。

(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州具体情况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享受到创业指导服务、融资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16篇: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要义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各级干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与群众联系最多,因此,切实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御的重大职责。作为一名乡镇的工作人员,我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扶贫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谋职求业能力。劳务输出是现阶段扶贫工作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输出劳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加上无专业技术,因此去做的多为重活、粗活、苦活,技术要求不高,工资因此也不高,盘点下来,结余不了多少钱,对家庭的帮助不大,在村里的影响也小,达不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目的,更说不上成为品牌,有的甚至因工资低,吃不了苦等原因中途返乡。因此,

我镇可以大力依托职业教育通过村校联动、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经济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等形式,采取经常性教育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因人施教,按需培养的原则,抓好劳务输出前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行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用人单位放心、舒心,为家乡人外出谋业提供良好机会。

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通过政府贴息,农信互助等形式,帮助群众筹集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有资源优势的地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资金投入,努力倡导投资方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建,投资方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当地群众为投资方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使双方互利互惠,和平共处。

3、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捆绑式扶贫。以往的扶贫项目种类多、资金分散,加上追求覆盖面,这里投一点,那里用一点,处处费事,遍地开花。钱花了不少,但由于涉及面广,每个项目所得资金并不多,不能带动创业,偶遇天灾人祸便随着返贫。我认为在项目扶贫方面应将各种资金集中起来,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重点投放,我镇可以依托有利地势整合部分资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实行重

点投入,促使每个项目实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用创业带给更多人就业机会,真正使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局面,预防和抑制返贫现象发生,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1、要完善民政保障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该济应济。关注民生,是我党宗旨的体现,是十七大要义之一,民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在民政工作中自觉地、自始自终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注民生对民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军人优抚、高龄老人补助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工作。我镇现救助城市低保242人,每月发放资金28930元;农村低保924人,季度发放资金104940元;我镇今年新增农村低保120人,在此次农村低保新增人员的工作中,我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本着公开、公正的精神,严把救助对象入口关,严格按上级规定确定救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我镇现阶段正在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对残疾人员、精神病患者、智力缺陷人员及白内障患者进行普查登记,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进行及时救助。同时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保户、优抚人员申请的医疗救助及时给予审批报销,从实际上解决群众困难。同时我镇及时准确地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救灾救济等物款及时发放到应得人群,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我镇加强了对敬老院的管理

和服务,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保食、保衣、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目标,要让他们住得无忧无虑,生活顺心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还要加大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济力度,确保实现温饱。低保的数额必竟有限,有些人虽没达到低保条件,但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对这些人,应采取政府投入,公众参与,结对帮扶、倡导社会救济等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实行定期补助或救济,使他们能解决温饱问题。

2、加大合作医疗参合资金收缴及帮扶力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作好宣传动员工作,要将政策讲清讲透,要以具体事例说服群众,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合作医疗。二是医疗服务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热情、精心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困难群众代缴参合资金,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医疗保障。

民生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现在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生活在底层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好我镇的经济建设。

三、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1、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惠。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贴、种粮直补、农村合作医疗、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强监管力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认真抓好一卡通的执行力度,

使各项补贴能切实直接的打到农户帐号上,尽量方便群众。

2、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服务。一是推行乡村一体化办公机制。规定每逢场天各村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到镇政务大厅参与办公,为本村村民办事,提供现场咨询和答疑。二是推行党员承诺办事制度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即由党员向群众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为群众办理某一事项,群众找乡村干部办事的,由乡村干部为其到乡里办理,办理结束后在24小时内将办事结案送达当事人。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从而减少群众办事差旅费、生活费等费用,降低办事成本。

3、加强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推行领导责任工作制,联系村领导按地域管理权限,全权处理该村一切事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处理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凡拖延不理或不及时上报的一律追究联系村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做到真正让干部沉下去,想问题,办事情,切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取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第17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荐)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

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第18篇:民生改善专项行动计划

民生改善专项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构建和谐****,根据我区实际,特制订****区民生提升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是:坚持群众第

一、民生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重点实施创业就业、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等六大民生改善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工作目标是: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创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和省级义务教育均衡达标区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困难群体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与全区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工作内容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1.完善村级人社服务站功能,10月底前启动实施全区综合培训中心建设,构建区、办、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

2.完成创业培训2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780人。

3.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二)实施教育提升工程

1.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4个基础设施项目:功能室(包括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验室等)建设工程8月底前完成,许衡中学标准化运动场以及五中、小尚学校食堂建设项目9月底前完成,和顺幼儿园建设项目10月底前完成,

2.提升教育质量。3月底前制定并实施“三名工程”方案,12月底前完成考核认定;8月底前完成城区中小学生均经费提高工作。

3.加强校园安保工作。5月底前完成全区学校的专职保安聘用工作。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三)实施医疗健康工程

1.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2月底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卫生监督所投入使用,确保120急救指挥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开工建设,年内启动实施区中医院、集聚区120指挥中心、朱村美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2.提升医疗服务能力。10月底前完成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全区三级卫生信息网络全覆盖;11月底前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完成应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年底前完成集居民健康档案、医疗机构就诊信息于一体的居民健康卡推广工作。

3.优化计生服务。6月份开工建设区计生服务站,年内完成主体工程;11月底前完成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区创建各项筹备工作。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计生委

(四)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6月底前启动实施老年活动中心、中心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作,8月份开工建设****办事处家庭服务中心,年内启动实施投资2800万元的敬老院项目。

2.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年”活动。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1月底前完成改造提升,****办事处、冯封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10月底前开工建设。

3.完善提升服务体系。探索推行“五险合一”工作模式,11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4月底前完成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工作。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局、区残联、相关办事处

(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1.实施2个道路搬迁安置项目。光华路****三村安置小区、中南路东王封村安置小区项目6月底前开工建设。

2.实施2个集聚区安置小区项目。和美安置小区二期工程年底前建成并交付使用。和祥安置小区建设工程6月开工建设,年底前一期主体基本建成。6月底前启动西冯封、王庄整村搬迁,年底前完成新庄、老君庙两个村庄搬迁。

3.实施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雪莲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底前7栋楼主体完工,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00套。

责任单位:区房管中心、****西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许衡办事处、府城办事处

(六)实施文化(体育)繁荣工程

1.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开发。投资300万元改造提升许衡陵园,5月份完成许衡墓国宝批复工作,9月份举行揭牌活动。

2.打造“10分钟健身圈”。完善高尔夫球场、武钢矿体育场等活动场所基础设施,积极筹建全区文体活动中心,提升全区文体事业整体水平。

3.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全年举办8场以上的大中型文体活动。5月份举办全面健身月活动、残疾人运动会等,9月份举办国家南太行山地越野大赛。

责任单位:区文体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成立加快推进民生改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民生改善行动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项目推进。各责任部门要积极申报、包装项目,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和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确保各项民生改善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强督查督办,促进项目落实。根据项目建设计划,建立督查机制,定期督查,跟踪问效,强力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加快推进民生改善行动取得实效。

第19篇: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又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呢?

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要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第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第四,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第五,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20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持久动力。按照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决定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10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1.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住房是当前头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实现城镇住房“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三年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加上近几年旧城区改造中的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安置房,力争解决占城镇人口30%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所有公租房必须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房屋环境和质量不低于普通商品房。城镇住房困难家庭、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来渝工作人员,只要有稳定收入,都可申请租住;租金一律控制在同类地段、同等品质商品房租金的60%以内。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住性购房,抑制投机性炒房和豪宅,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2.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以深化林权改革为动力,念好“山”字经,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政府筹资100亿元投入万元增收工程,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引导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种苗,派1万名农技人员下乡从事技术服务,建成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000个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力争“两翼”农林总产值达1000亿元,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收入由1.5万元增加到2.5万元以上。“两翼”以外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农户增收。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打造100个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新建和改造集镇自来水厂300座,解决6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给予31个远郊区县城每年3000万元专项支持,加快配齐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业街等“几大件”,全部具备区域性小中心功能。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对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进行动态扶贫开发。完成1000个村整村脱贫,易地搬迁38万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

3.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优的人居环境。大搞荒山绿化,推进城市增绿,营造良好生态,新增造林120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32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让市民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全面完成主城区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今明两年综合整治老旧居住区1.2亿平方米,改造主城干道31条,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特色风貌街区。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高度,新建一批大中型广场、公园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着力解决如厕难、过街难、停车难问题。新增轨道交通营运里程120公里,完善换乘系统和公交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4.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平安是民生之要、百姓之福。建立校园安保支(大)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全市70%以上中小学、幼儿园至少“一校一警”,规模小、人数少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校一警”全覆盖;每校配备1名保卫干部、2名以上专职保安。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配备1.3万名交巡警;安装50万个公共视频,监控治安重点部位;在全市社区和公共场所设立5000个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方便群众报警和监督办案。继续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快建设雷锋式警察队伍,推动警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全市公安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5.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构建全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底前,农村养老保险扩展到全市40个区县,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确保全市农村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到不少于80元的养老保险金。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完善救灾体系。加快区县社会福利中心、区域性儿童福利院、乡镇社区托老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所建设,确保老有所养、灾有所济、孤有所靠、残有所助。

6.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新建115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保持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市中小学标准化达到6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7.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合法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权益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后同等享有城镇居民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8.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实现“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建设13所区县三甲医院,改造升级23所区县医院,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疑难杂症能够就近医治。对5.5万名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扎根基层。办好药品交易所,抑制药价虚高,在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加快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逐步提高到70%、50%以上,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以妇女儿童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20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使群众少生病。 9.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力争新增微型企业6万户。市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按企业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补助,并通过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创业,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10.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访12次以上,及时化解本地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信访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利益有人维护,两年内基本消化现有信访积案;建立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减少新的矛盾产生。各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7天、新招录公务员和新提任领导干部至少30天“三进三同”。“结穷亲”实现机关全覆盖、干部全部参与,与农村50万贫困户全都结对,结对干部每年深入“穷亲”家不少于2次。村和社区党组织要把落实“三项制度”作为刚性职责和看家本领,严格督促考核,做到接待服务全天候、入户走访全覆盖、办理反馈全落实。

在办好以上重大民生事项的同时,要深入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切实加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文化体育、物价稳定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顺民意、贴民心的好事实事,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水平。

《改善民生整改措施.doc》
改善民生整改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