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2021-04-29 来源:党建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整顿劳动力市场行动工作总结

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招工行为的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毕署人社局明电[2010]2号)内部明电精神,决定在我县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现将此次专项行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配合

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中介的法律法规规定,认真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加强对这次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大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方县公安局、大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成立了大方县清理整顿人力资源秩序专项行动协调指导小组。

二、认真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和严格执法

为营造有利于开展专项行动的舆论氛围,大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商请大方电视台、大方县司法局等部门,并由局党组全体成员带领局办公室、劳动监察大队、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等全体人员到大方汽车站及西大街人员密集地等地方,进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就业促进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等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一万余份。加强对职业中

介机构和用人单位招工行为的监督,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 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联合协调执法,认真清理排查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清理排查未发现有以职业介绍为幌子的违法犯罪活动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通过对永贵集团五凤煤业、小屯煤矿、贵州毕节马干山煤业有限公司、贵州华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方分公司、大方永贵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37家用人单位的检查,未发现发布虚假信息及广告、扣押劳动者证件、非法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等违法行为。今后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就我县实际情况而言,主要对用人单位招用工行为进行规范。对发布虚假招工内容的广告及其他虚假信息,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招聘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将严格依法查处。

大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O一O年四月五日

推荐第2篇: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4、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5、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都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7、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8、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9、弹性就业: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10、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11、失业补贴:指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放。

二、简答题

1、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答: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社会因素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

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

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

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2、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

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

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

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

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劳动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答: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4、为什么会出现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

答: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是由于工资紧张的结果。

所谓工资紧张就是指某个企业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处于不满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诱发了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

在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于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或集团自愿减少或增加劳动支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5、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

答:(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6、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

答:(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股力量聚合,对就业形势构成了新一轮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GDP都比较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难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

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就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保体系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很远;(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

8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

答:(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就业者。

9形成弱势群体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

(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

(3)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力度也会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化了。

(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发展目标的,而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10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

答:(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答: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我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的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2、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

答:(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劳动力流动使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活劳动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活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作职位是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雇主政策的结果。

(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通过流动使劳动者能够从衰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和地区,能够使这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置劳动力,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所需的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权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

(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要求。

3、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答: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竞争原则的否定,严重的市场分割将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市场的影响有:

(1) 降低经济效率

这将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效率: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因为分割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影响着劳动效能的激发;二是配置效率的损失。制度性分割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非市场途径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经济主体利益的非一致性,计划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肯定要偏离最优状态。

(2) 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定化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大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部分有着密切关系。二是,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应该带来收入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人才匮乏,教育的收益回报率该更高。

(3) 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外部劳动力市场存在吸纳力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型等特征,第一个层次是低层层次市场,主要吸收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4) 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

(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

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4、论述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不足:

(一)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在总体框架上存在诸种矛盾和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

(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 解决:

(一)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二)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泛的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

5、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现状,这些现状有哪些措施?

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三)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既影响就业服务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其他收费业务;

(四)从业人员问题。

措施:(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从业人员。

推荐第3篇:德国劳动力市场

德国就业保障的发展与特点

1927年,《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颁布,德国开始强制推行失业保险制度。1952年,德国建立联邦就业与失业保险局。1969年,《就业促进法》颁布,以此取代《失业保险法》。同年,《职业培训法》和《联邦教育法》颁布。1970年,《联邦教育促进法》颁布。1974年,《失业救济条例》颁布。1980年,《职业培训促进法》颁布。1994年的《就业支持法》,允许建立私营职业介绍所。1992-1998年,科尔政府将失业扶助的重心转移到就业者就业机会和帮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2003年,施罗德政府的“2010年议程”,提出减少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2002-2005年,哈茨法案I-IV开始运行,哈茨法案强化就业服务,扶助老年失业者,提高了失业者领取失业津贴的要求,缩短失业金领取期限,引入竞争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快职业介绍进度,对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管理,给长期失业者提供更多支持。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I和失业救济金II,其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职业培训的“双轨制”。德国职业培训采取企业内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体制,职业培训分为四个层次,包括能力测试、求职申请和面试技能培训、初级培训课程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德国还实行“培训券”制度,给予失业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学习技能的权利。第二,就业服务法律健全。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层次较高。第三,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为了应对失业问题,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和就业服务,且将失业保险的享受与就业服务相联系。第四,就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德国就业服务机构既有政府举办,也有私人机构举办。德国就业服务由健全的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完成,政府机构还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德国就业政策研究通过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机构完成,同时德国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逐步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如个人服务代理机构为失业者提供临时工作岗位。第五,就业服务机构设置科学。德国设立垂直管理的就业服务机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设有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联邦劳工局、地区就业办公室、联邦伤残人权益委员会、地方伤残人中心、地方联合处、地方联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均设置职业介绍部门、职业指导部门、失业保险部门和事务管理部门。第六,就业服务机构分类化。德国就业服务机构包括特殊群体职业介绍机构、临时用工介绍机构、专业职业介绍机构等。

德国“人事代理服务社”(PSA)

德国在本世纪初为了应付高失业率,也开始进行公共就业服务改革,从2001年到2003年,联邦政府每年投入1500万欧元进行改革试点,修订社会法典时规定要运用积极的政策工具,引入个人特征归类、失业者必须与地方就业办公室(Federal Employment Services, FES)工作人员协商订立就业融入协议等。改革主要依赖联邦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但为此计划增加人员的空间有限,即使FES一线工作人员努力适应新制度的要求,仍旧收效甚微,传统的由公共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显示出其局限性。2002年2月联邦审计办公室发现FES在其报告的业绩中有夸大就业安置统计数据的情况,“安置丑闻”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论,也加速了德国现代化公共就业服务的改革步伐。‘雪同年,德国成立“劳动力市场现代化服务委员会”,由德国大众公司的副总裁哈茨领导,因此也被称为“哈茨委员会”(Hartz Commiion),共由15人组成。委员会于2002年8月16日提出长达343页的报告,对德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了多项大胆建议,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将失业人数减少200万,把介绍新工作的周期从33周减少为22周,把联邦劳动局给失业者的支付从400亿欧元减少到130亿欧元。改革方案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强化就业服务。联邦劳动局更名为联邦劳动服务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将劳动部门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成立职介中心,把所有为失业者服务的部门和环节集合起来; (2)提高效率,加快职业介绍进度;(3)大幅削减失业金,给长期失业者施压,逼使他们努力寻找工作;(4)提供更加灵活的培训机会,适应市场需要,发行“培训券”;(5)扶助老年失业者;(6)将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管理;(7)鼓励并奖励企业创造或保护劳动岗位,灵活工时等;(8)建立“人事代理服务社(PSA ) \",劳动部门自己举办或与“派遣公司”合作举办PSA,雇佣失业者,然后将其出租给用人单位;(9)鼓励创办“个体公司”;(10)联邦劳动局改革,工作人员按工作业绩领取报酬,公务员人数压缩,机构向下分散,自主性增强;(11)通过新的“筹资方果”帮助企业增加劳动岗位,如设立“雇工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这种债券利息较高,可以作为较好的投资方式,将这一途径筹集的资金用于中小企业雇佣职工。

德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改革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将各项服务职能进行集中和整合,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同时,德国充分利用派遣服务的优势,将公益性就业服务外包给私营派遣公司运营;此外,一贯重视职业培训的德国进行培训券和职业介绍优惠券制度的探索,通过从服务供给方导向转向更集中于需求方导向的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市场化水平,以优化服务效果。

德国探索以劳务派遣①方式帮助特困失业群体解困、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最早可能追溯到1994年巴伐利亚州进行的“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经历统一的德国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减少失业人数、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994年,在巴伐利亚州劳动局长拉德马赫的建议下,该州经济协会职业培训中心启动了一个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的项目,即“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一般为培训机构)将有求职意向的就业困难人员招收进来进行必要的培训,然后租借给企业和用人单位,直至双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这个项目是非营利的,企业租用学员所需支付的费用比雇用正式员工所需支付的工资要低很多,当然政府劳动部门一般会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项目参与者都是就业特殊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5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者;高度残疾者;领取社会救济金人员。失业者首先须与培训机构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合同(通常为1年),合同签订以后,失业者即成为项目参与者,不再是失业者或社会救济金领取者,也不能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在项目参与者被企业正式录用以前,由项目实施单位发给生活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项目实施期间,企业通过发订单向实施项目的培训机构提出用人要求,培训机构将按照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然后将接受过培训的学员租借给企业使用。如果学员租借到企业以后,能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获得正式雇用,则其与项目实施单位的合同解除,其工资从正式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由企业给付。如果经企业试用后被退回,则项目实施单位继续为其推荐工作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被退回到再次推荐到新的工作岗位前的这段时期叫租赁间歇期,在此期间项目参与者仍旧是项目实施机构的员工,后者必须继续履行培训、推荐工作、发放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职责。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取得了明显的促进困难人员就业的效果,据统计巴伐利亚州实施该项目十余年中,有58%的项目参与者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实现了再就业。①目前,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作为解决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中的一项积极、低成本措施,己经被德国联邦政府纳入全国社会就业行动计划。

进入新世纪以后,德国进一步在全国推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人员租赁公司的合作,“哈茨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成立人事代理服务社(PSA ),解决困难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人事代理服务社其实就是公共就业服务外包的一种具体形式,即德国政府劳动部门以招投标的形式与地方的PS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将失业人员派给PSA,由PSA向其提供就业服务,政府则按合同规定支付工资性补助和职业介绍补贴。

德国劳动和社会事务部下属的联邦劳动服务局在全国各地设有181个地区办事处或服务中心,政府要求每个办事处至少组建一个人事代理服务社,这种机构负责以临时派遣的方式向客户企业提供求职者,要力争使这些人能够在不依靠补贴的情况下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此外还会向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咨询服务。德国的PSA是特殊形式的具有司法意义的租赁公司或职业介绍机构,是国家认可成立的,出资人包括政府或其部门。一般经过公共投标程序产生人事代理服务社,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出邀标书,投标者必须证明自己是富有经验的商业性或非营利性劳务派遣机构,或者曾经参与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投标者明确报价(最终的基本补贴额和安置金额将在此报价基础上确定),同时说明这个未来的人事服务机构将如何运行,其中必须包括人事安排、拟采用的集体协议、从用工企业那里获得佣金的战略、预期的安置时间、准备实施的培训以及可达到的安置率等。然后,政府会根据标书的报价和质量来进行评标(价格和质量的权重分别占60%和40%)。最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与投标金额最低的不超过5家投标机构进行谈判,选择其中一家签订一份固定期限为24个月的合同(合同可以延期一次)。

德国劳工总局定期向PS.A派给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员,人事服务机构与求职者签订为期9个月的固定期限雇用合同,求职者成为PSA的雇员,PSA承担雇主责任,同时按照1人照料20人的比例(1:20)对失业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经历招收期(深入家庭、多方联系、确定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分析规划期(对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拟定服务方略)、改善期(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安置期(寻找岗位、匹配就业)、跟踪期(保持6个月的跟踪联系),最终圆满完成政府派给的任务。在这9个月中,政府对进入人事服务机构的每一位求职者提供每月固定的一笔补贴(前3个月提供100%的基本补贴,中间3个月提供75%,最后3个月提供50%)。如果人事服务机构能够帮助求职者实现自立性就业,还能额外得到一笔安置奖金。安置的时间越早,奖金的额度越高,在失业者被接收的头3个月中完成安置的,人事服务机构能够得到相当于200%的基本补贴额的奖金;在第4-6个月完成安置的,奖金为150%的基本补贴额度;7个月以后实现安置的,奖金为100%的基本补贴额。奖金分成等额的两部分来发放,分别在失业者实现正规就业满3个月和6个月时支付,以鼓励人事服务机构将求职者安置到一个能够实现持续就业的岗位上去,而不是仅仅用临时派遣的方式把他们安置出去。

从20世纪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经历着“从统治到治理”Cfromgovernment to governance)的转变,传统公共领域的公共机构垄断局面逐步得到改变,与非公共组织和公民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成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趋势。政府通过服务外包和权力下放,让市场和社会主体发挥其灵活性和专业化的优势,代用券制度则体现了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因为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提供服务的机构,服务提供者之间竞争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Friedman, 1965 )。美国是最早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推行代用券制度的国家,起初主要运用于教育和健康照顾,2003年美国重新批准的《劳动力投资法案》(Workforce工nvestment Act, W工A)要求地方劳动力机构使用个”人培i)11账户(Individual Training Accounts, ITA),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i)11 o哈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行职业介绍优惠券和职业培训券制度

(Bildungsgutscheine),通过引入消费者选择机制来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规定凡3个月以上没有重新就业的失业人员,均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有效期最长为3个月的培训券,所持培训券在接受培训机构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到私营职介机构接受推荐就业时可以当现金使用。培训机构每培训一人,就可以凭券从劳工局获得1500-1900欧元的补贴,职介机构每成功介绍一人,也可以凭券从劳工局获得1500-2500欧元的补贴。与过去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指定培训机构、监督评估培训服务、给予相应补贴的做法不同,培训券制度赋予失业人员更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权力,在政府购买职业中介机构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消费者

(就业服务对象)控制的环节,培训机构也需要关注培训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以吸引更多学员参与培训计划,换句话说,培训券是以服务提供方为导向

(supply-oriented)转变为以需求方为导向(demand-oriented)的制度。

推行培训券制度以后,德国的推进职业培训就业计划(Further VocationalTraining Employment)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节约了公共财政资金。统计显示,公共支出用于培训和相关劳动力市场计划的部分占GDP的比例在2002-2004年间的降幅超过20%。二是开始接受公共资金买单培训的求职者数量降低了。根据FES发布的统计资料,培训券制度的参与者人数从2000年的52, 3000减少到2005年的13, 2000,减少了64%。从实践来看,德国的培训券制度推行的政策效果并不乐观,Hipp&Warner (2007)的研究发现,在培训券发放以后的几年间,有8/9的培训券并没有被使用和兑现。对德国18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的163个机构的执行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培训券未能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求职者不具备寻找到适合的培训机构的能力。`\'Kruppe (2008)对培训券使用过程中选择行为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受教育程度低、选择能力缺乏等,求职者真正使用培训券的比例很低,形成了培训计划多与参与率低的反差。:J可见,虽然培训券制度具有通过市场手段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理论预期,但培训券的实践,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需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推荐第4篇:4、加入劳动力市场

加入货币市场且价格可变-AD-AS

第一章、总需求模型

1.1.总需求曲线的导出

一、凯恩斯主义:从IS-LM模型推导出AD曲线。

1.

2.

3.凯恩斯效应: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应量上升-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庇古效应: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财富增加-消费增加-IS曲线右移-总需求增加 总结:价格下降,总需求上升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凯恩斯效应带来的投资增长,另

一方面是庇古效应带来的消费增加,使得AD曲线更加平坦。

二、货币主义:从交易方程式推导出AD曲线

1.

2.主要观点:经济主体的支出愿望(总需求)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能够用于这些支出的货币量。交易方程式:MV=PY,当MV一定的时候,价格水平P和总需求Y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总需求

曲线即为一条双曲线。

(一)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

一、

素。

二、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的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的结果就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三、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时际替代效应。

四、开放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从而商品中需求量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代替出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机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三个因

1.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一、凯恩斯主义:任何使IS曲线、LM曲线发生位移的因素都将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

1.IS曲线的位置移动:

1)

2)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自主性消费、自主性投资、政府购买 边际消费倾向、政府转移支付、从量税

3)

2.

1.

2.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 MsPLM曲线的变动:,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M、V同向变动:MV增大——AD曲线整体右移。 M、V反向变动:

1)

2) 当V稳定可测时,即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可测时,M与PY的关系稳定,M是影响名义收入的唯一因素。 当V波动很大时,即货币需求不稳定时,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没有多大分析意义的恒等

式而已。

二、货币主义:取决于MV的乘积的变动

三、两大学派的分歧:

1.货币主义只注重M是影响名义收入的唯一因素,而排除了凯恩斯注意的自主性支出变动对AD

的影响。因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LM不变),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很弱,h很小,LM曲线接近于垂直,自主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上升,从而使私人投资被完全的挤出。

2.凯恩斯主义看法,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很强,h很大,所以LM不是垂直的直线,而使斜向

上的直线,所以当自主性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后,私人投资不会被完全挤出,会使总需求增加,从而使AD曲线发生位移。

3.折中的看法:

1)

2)

3) 凯恩斯主义突出强调了自主性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货币主义突出强调了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自主性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直接,货币作用曲折;在货币注意看来,货币供给作用直接,自主性支出作用曲折。 在货币主义的交易方程式中推导出的总需求曲线的框架下,自主性支出对AD位移的作用

机制:政府购买增加——货币供给Ms不变,货币交易性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货币

需求上升受到抑制——只好加快货币流通速度V来弥补交易增加时需要的交易媒介需求—

—Ms×V增加——PY整体右移。

第二章、总供给模型

2.1.研究总供给曲线的意义

一、总供给由就业水平决定,而就业水平又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况决定。

二、总需求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1.

2.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两个极端:

1)

2)

3.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时候,AS曲线是垂直的,总需求的任何扩大只能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的上升,而不能对实际产出产生作用。当经济处于极度萧条,有大量闲置资源的时候,AS曲线是水平的,总需求的任意扩大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只能引起实际产出的扩大。 实际情况是短期内的AS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长期内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当总需求增加,短

期内会导致P和Y都上升,而长期内当Y回归充分就业水平时,只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变高,实际产出保持充分就业水平不变。

2.2.各个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一) 古典模型: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一、古典主义假定:

1.

2.工资和价格水平的调整是非常灵活的,瞬时完成的,能够使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能够马上被雇主和雇员双方观察到,并且反映到双方的决策中去。

二、四个图像的互动关系:图形、解释

三、古典主义结论:名义工资的调整,不管是上调还是下调,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实际工资始

终维持在从分就业的水平上,因而就业量就可以稳定的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所以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二) 凯恩斯主义模型:名义工资刚性与总供给曲线

一、凯恩斯主义的假定:名义工资刚性

1.

2.现实中工人存在货币幻觉,只注重名义工资收入,而不注重实际工资收入,他们欢迎名义工资的上升,抵制名义工资的下降。使得名义工资具有某种刚性。 即使劳资双方成功的降低了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也无法降低到均衡水平。因为工资下降,使得

工人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消费,使得价格在成本下降导致的下降的基础上由于市场需求的降低的原因而进一步下降,从而实际工资无法达到原有的均衡水平。

(三)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主义模型:预期错误模型

一、主要假定:

1.

2.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比较灵活的。短期内,工人和雇主对价格水平具有信息不对称,雇主对价格水平有着较多的了解,按现行价

格水平做出决策来决定劳动力的需求函数,而工人不了解现行的市场价格水平,只能根据他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做出决策来决定劳动力供给函数。

3.长期内,工人们会注意到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会依照市场价格水平调整劳动力供给政策,使

得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发生整体位移,从而恢复充分就业水平。

(四) 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的预期错误模型

一、主要假定:

1.

2.

3.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比较灵活的 没有假定工人和雇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将其看成统一的生产者。从而劳动力需求曲线随现行市场价格P而变化,劳动力供给曲线随生产者的价格预期P而变化。 预期错误:由于不可能随时对所有产品的价格进行观察,按照分工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生产者

可能会将总体价格水平的上涨误认为只有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所以造成了总需求曲线随现行市场价格水平P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供给曲线不变,从而产生了就业量对充分就业水平的

偏离。

4.理性预期:人们总是会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以获取的信息,对未来进行尽可能精确地预期,因

而产出对充分就业的偏离只是暂时的,生产者会马上发现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使总体水平的变化,迅速将产量调整为现行市场价格下的产量,从而使就业量恢复均衡水平。

(五)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粘性工资-价格模型

一、主要假定:

1.

2.

3.

1.粘性工资——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人们总会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对未来进行尽可能精准的预期。 经济人假定。 长期合同说:名义工资粘性

1) 经济中存在着长期合同,这些合同规定了雇主在未来某一段时间支付给工人的名义工资,

当他们签订合同时,是按照当时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测来确定的,当未来价格水平变化和预测不符时就发生了预测错误。

2)

3) 生产者是理性的,他会察觉这种预期错误,并且准确知道变化后的现行价格水平,但是长期合同已经将名义工资固定,所以就业量偏离充分就业水平。 只有当该长期合同到期时,劳资双方才能按照新的价格水平签订合同,使就业量恢复到充

分就业量。

二、粘性工资——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

3.1.两种极端情况

一、古典模型:货币中性

1.理论解释: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货币供应的增加只能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增减,

不能导致国民收入的任何变化,即“货币面纱论”,也就是说,货币只会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货币仅仅是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是中性的。

2.

1.

2.图形分析: 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横线,所以货币供应的增减引起的总需求变化完全作用于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 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的固定价格总供给曲线:货币完全非中性

推荐第5篇:内部劳动力市场(优秀)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各有何优缺点?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一个用人机构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优点:

1、建立在系统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准确性高

2、保证内部员工申请中高级职位的优先权

3、对市场上HR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比较了解,费用较低

4、资深员工对企业行为方式和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比较了解,更容易适应企业氛围,适应较快

5、内部选拔可给其他员工提供一个美好的愿景,激励性强

缺点:

1、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妨碍组织文化的革新

2、容易导致内部政治的帮派化、集团化

3、竞争过度时会影响内部团结

4、容易抑制创新

外部劳动力市场是指在公司外部积极寻求就业,同时又符合公司招聘需求的人,即称为外部劳动力市场。

优点: A 容易带来新理念、新作风、新思想、新方法的冲击

B 可以打破现有的企业政治格局

C 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D 树立形象

缺点:A 选拔人对被选拔者了解程度有限,决策风险大

B 让内部人失望,让一部分元老伤心,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C 进入角色慢

D 招募成本大

E 筛选难度大,时间长

推荐第6篇:劳动力市场学1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1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2社会因素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4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为什么会出现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1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是由于工资紧张的结果。2所谓工资紧张就是指某个企业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处于不满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诱发了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在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于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或集团自愿减少或增加劳动支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股力量聚合,对就业形势构成了新一轮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GDP都比较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难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就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保体系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很远;(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

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2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3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什么是劳动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1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2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答:(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力流动使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活劳动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活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作职位是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雇主政策的结果。(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通过流动使劳动者能够从衰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和地区,能够使这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置劳动力,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所需的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权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要求。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竞争原则的否定,严重的市场分割将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市场的影响有:1降低经济效率 这将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效率: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因为分割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影响着劳动效能的激发;二是配置效率的损失。制度性分割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非市场途径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经济主体利益的非一致性,计划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肯定要偏离最优状态。2扭曲收入分配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定化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大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部分有着密切关系。二是,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应该带来收入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人才匮乏,教育的收益回报率该更高。3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外部劳动力市场存在吸纳力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型等特征,第一个层次是低层层次市场,主要吸收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

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就业者。形成弱势群体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3)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力度也会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化了。(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发展目标的,而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职业介绍作为一种就业服务工作,在实行过程中应把握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引导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无偿性原则。

社会稳定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

(一)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在总体框架上存在诸种矛盾和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述我国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

(一)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二)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泛的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三)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既影响就业服务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其他收费业务;

(四)从业人员问题。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措施。详细请参照答:(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从业人员。

推荐第7篇: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 1999 年 6 月 18 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3 年 4 月 21 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关于修改 〈 江苏省劳动力市

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 2004 年 8 月 20 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求职择业、招用人员、职业介绍等劳动力市 场活动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劳动力市场运行应当遵循平等竞争、双向选择、公开公正、诚实信用 的原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领导,统 筹规划,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力市场 的主管部门,负责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监督。

第六条 工商、财政、物价、税务、公安、建设等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 责范围内,协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求职择业

第七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因民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八条 凡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劳 动力交流洽谈会或者直接向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求职等合法渠道 求职择业。

第九条 求职者到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求职登记手续或者通过其他合法渠道求职 择业的,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提供相应有效证件和材料,并如实介绍本人 的有关情况。

从事技术工种或者特殊工种的求职者,还应当持有相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第十条 劳动者求职择业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如实提供与其 择业有关的情况。

第十一条 在职人员转换用人单位的,应当依法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离职。321 第十二条 境外人员来本省求职择业,本省劳动者出境求职择业的,按照国家 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求职择业,法律、法规有 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招用人员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招用人员的自主权。

用人单位应当遵循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的原则招用人员,自主确定 招用人员的数量、条件和方式,自愿选择职业介绍机构或者人才流动等中介服 务机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

(一)通过职业介绍机构;

(二)参加劳动力交流洽谈会;

(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

(四)利用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

(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途径。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公布招用人员简章。招用人员简章包括用 人单位的性质、地址,招用人数、工种、条件,用工形式、工作期限、劳动报 酬、福利待遇和劳动保护等基本情况。

公布招用人员简章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招用人 员广告的,必须符合国家广告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向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招用人员登记时,应当提供单位介绍 信、营业执照(副本 )、招用人员简章和经办人身份证件。

第十八条 城镇用人单位招用外地或者农村劳动者,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规定 的,从其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境外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或者 变相收取其他费用;不得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押金等;不得扣押被录用 人员的身份证件。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在被招用人员第一个工作日前与其订立书面

劳动合同 , 并自订立劳动合同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 公民招用家庭服务人员的,当事人之间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被录用人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 期限内。试用期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有关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

被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未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322 动合同。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录用人员之日起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为被 录用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用人信息;

(二)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三)招用人员从事违法活动;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招用人员为名进行欺诈活动,侵害他人合 法权益。

第四章职业介绍

第二十五条 职业介绍机构是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对职业介绍 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或者兼办职业介绍业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 条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领取职业介绍许可证,并依 法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变更或者终止的,应当到原登记机 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下列服务活动:

(一)为求职者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进行登记;

(二)为求职者提供用人信息、择业指导、求职咨询和介绍用人单位;

(三)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招用方法、国家规定的招用标准等咨 询服务和推荐求职者;

(四)指导当事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五)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洽谈场所和条件;

(六)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的供需、报酬等信息;

(七)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

第二十九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用人单位、劳动者的需要,职业介绍机构可 以为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失业人员代办档案保管、代理 社会保险等有关事务。

第三十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收取服务费的,必须执行国家和省

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 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 不得以任何理由获取规定以外的报酬和谋取其他经济利益;介绍不成功的,不 得收取中介成功服务费。

第三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经批准开业的合法 证照、服务项目和核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323 第三十二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涉外劳动力中介服务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职业介绍机构必须依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出核准的职业介绍业务范围;

(二)提供虚假信息;

(三)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职业;

(四)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忌从事的职业;

(五)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或者无合法身份证件的求职者进行职业介绍服 务活动;

(六)以暴力、胁迫或者欺骗等方式进行中介活动;

(七)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五章管理监督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指导和调控,制定扩 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各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各项规定,做好就业工作。

第三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行跨区 域、跨系统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开 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三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信息采 集,搞好劳动力市场供需预测,为促进就业提供服务。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监督,对职业介绍 机构实行年度审验制度 , 取缔非法职业中介 ; 对招用人员简章和招用人员行为、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受理投诉和检举,查处违法行为,维 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举办大型劳动力交流洽谈会的,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第三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支持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依 法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介绍机构中介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行为进行 社会监督,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规定的,由劳 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按照《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 规定未办理社会保险的,由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可以处一千元324 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三 十三条 规定招用或者介绍人员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 所得,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 予赔偿;违法介绍人员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 损害国家利益 , 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 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管理工 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 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 对人才流动的管理 , 按照 《 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 》 执行 。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 1999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325

推荐第8篇: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我们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背景我简单说一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失业的问题很突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中国有三个问题:第一,摩擦性事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第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问题。

这个结论怎么得指出的呢?自然失业率就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它怎么影响中国的失业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文献的角度来函,北美和欧洲的研究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中摩擦性失业是很大的问题,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中介非常发达,大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关注对就业的促进,换句话说,它的问题并不是严重。我们关心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中介在就求匹配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二,中介对就业的影响是什么;第三,影响中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做了15个报告,分了3大部分。

我把结论跟大家分享一下,四个结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匹配方式在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分为四个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是初步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90年代跟着中国经济的变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从2000年后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北京的公共就业中介组织调查发现,这是我们原来没有感受大的,这次调查非常有意思,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占了57.7%,本地求职者占42.3%,个人工作搜集渠道的变化,五年前和五年后变化也很大,最大的变化是网络在中国工作搜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上升了14.5%.最大的下降是传统的招聘方式。

第二,中介通过信息发挥着就业促进作用。摩擦性失业是中国失业的主要问题,目前16-24岁没有工作的失业者占了70%,大部分都是短期的,一年以上的失业非常低。就业信息是中国现在很大的问题,访问公共就业组织仍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的渠道。这个是三类人群,青年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都提出了就业信息缺乏的问题。最有效的帮助,亲友占的比较大,信息渠道职业中介机构还是第一位的,亲友、报纸,社会招聘会和网站。

不同中介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影响。教育程度高的人用网站现代的招聘手段比较多,初中以下只有3.6%,大学本科是64.3%.公共服务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教育程度低的人比较多。劳动派遣这方面也是困难群体用的比较多。失业的者认为公共就业机构和社会关系对找工作最为有效,失业群体很依赖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

六大因素是中国中介对就业促进的作用:第一,有相当就业者没有使用过就业中介机构。通过了解发现,50%以上的人没有使用过中介,中国就业匹配中中介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为什么有限?公共就业组织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中介本身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很大的问题。第二,招聘信息少,更新迟、反馈慢。目前中国中介信息发布非常落后,到现在也没有国家信息统计发布的制度,每个单位在招聘职位信息中很随意,没有国家专门做这种统计。这个信息发布以后新非常慢。在职人员调查,大家找工作第一是社会网络,校园招聘会,就业的中介网站。大学生基本上是校园招聘会,其他的没有什么效果。近五年职位招聘信息25.45%的人仍然通过家人、亲戚朋友、熟人、老乡,与五年前26%的比例变化大。

第三,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宣传不够。中国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没有多少人知道,大部分都是通过路过看到,或者存档案,交保险的时候才知道。黑中介的滋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家缺少公众认知度。第四,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问题;第五,中国的中介信用问题突出;第六,法律法规的问题。

中国现在中介的问题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关系,我们的平台建设,包括职位分类、职位空缺的调查统计。第二,就业需求信息是核心。所有的大学都不去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本身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部现在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强调学历之外,还要强调做人力资源的经验要求。

推荐第9篇: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特 点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2.1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造成的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2.2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 ,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3.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2.3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

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但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效果,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提前完成,其结果已经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面表现出来。

2.4 失业率有下降趋势,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改革以来,城镇就业总量连年增长。这正是由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国有单位和城市集体单位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他城镇新兴单位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等单位的就业则从无到有,逐渐上升,就业结构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2.5 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约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应地带出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没有迹象显示这种现象会扩展成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从中长期看,这种状况会导致缺工地区企业工资水平被迫上涨,从而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退出该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2.6 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会更加凸显。一方面,城镇劳动力需求强劲,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区技能型工人的供给不足。

三、总结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发生变化。针对未来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国内存在“劳动力短缺论”和“劳动力供大于求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管哪种观点正确,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发展和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决定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必将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也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更面临着特殊的制度约束,这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开始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这个群体具有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经济社会特征和行为,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其劳动供给行为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形势,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再次,就业形势更复杂。当前和未来中国就业形势不仅面临劳动力规模问题,而且面临劳动力结构的挑战,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突出;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日趋复杂;此外,国际经济将加深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最后,人力资本提升和效能发挥更显重要。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中国而言,这个关键因素无疑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推荐第10篇:劳动力市场供需五大错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劳动力市场供需五大错位

作者:

来源:《职业》2004年第03期

来自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增多,就业增长首次大于失业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渐缓解,但是市场急需人员招不到,高学历人群失业增多,技术单一型、年龄偏大人员找工作还比较困难,供需不平衡,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的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高校毕业生成把抓,复合型人才难寻觅

持续几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使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形成了涌动的求职热潮。但市场的反馈告诉我们,以为高学历就可以高枕无忧,捧稳“铁饭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高学历人群失业增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价值,而高学历者,一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都求比较高,而他们中许多人往往缺少实际操作技能,且专业不对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已打破了以往用人的怪圈,不再一味地提学历要求,能用专科生不用本科生,不但节省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体现了“唯才是用”的用人准则。在“山东省首届青年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上,400多家招聘单位在录用条件上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除个别专业比较强的岗位,更多的岗位要求招收复合型人才和“二合一,多合一”类的人才。他们在注重毕业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看重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放在人才可以为本单位创造什么价值上。例如,企业对计算机人员的需求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同时兼有英语知识、组织沟通和社交能力,适合具体工作岗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要求。从市场需求看,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

餐饮服务业供需失衡,经理、主管、服务员不好招

旅游业迅速升温,带动了酒店、宾馆等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一些难题:有的酒店聘请的外地管理人员合同到期,酒店管理人员急需本地化,还有许多新开办的酒店、宾馆急需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因为酒店、宾馆管理这个特殊行业,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在确定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上具备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能进行实际运作,而那些一般的学管理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并不能充分满足酒店、宾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另外,酒店、宾馆餐饮服务业的主管、领班因年龄等原因改行的较多,再加上人们的观念问题,不愿从事餐饮服务业。近几年,这个行业招生培训比较困难,造成了优秀生断层。济南几家知名企业与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联系,长年招收酒店、宾馆经理和服务员,从职业分类看,餐饮服务业招聘人数占整个招聘人数的39%。随着酒店、宾馆餐饮服务业的经营走向品牌化,专业酒店管理和服务员队伍也逐渐壮大,这将是一个很大的用人市场。文化素质跟得上趟,技术能力不相匹配

从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体,求职人员的文化结构超过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等级的求职人数,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职业供求排行中可以看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工程师、车、铣、刨等专业人员市场需求量大,占省职业介绍中心招聘人数的37%。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土木建筑工程师、建筑预算工程师、房地产销售经理、物业管理等与房地产方面相关的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在劳动力市场上很难寻觅,十分稀缺。同时,随着山东省机械加工等企业规模的扩大,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技术型人才也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宠儿。与往年相比,市场的突出特点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的要求和求职者具有的技术能力很不匹配。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方面,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基本一致,而在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方面,双方差别较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加,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和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仍然是劳动力市场追捧的对象。

“等价交换”不公平,许多工作没人干

从求职者对企业类型的选择看,97%的求职者对企业性质和类型没有特别要求,但对工资水平、社会保险等待遇有明确详细的要求,表明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很多岗位没人干,许多企业通过做招聘广告、到市场设摊位招聘、参加各类招聘会等形式广揽人才,可偏偏就是招不到人。这是省级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又一个新特点。许多职业工种提供的岗位大大超过求职人数。如销售和业务经理需求人数比例为5∶1,推销员为4∶1。供求脱节最大的要数商业保险业务员,保险公司提供的岗位与求职者比例达30∶1,有的到劳动力市场设招聘摊位,并作宣传牌、放录像、现场讲解,但十有八九招不到几个人。

餐饮服务员需大于求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进入市场招聘饭店服务人员的以个体、私营的小餐馆居多,工作环境差、管理不规范、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不健全,大多数求职者不愿意去这些单位就职。另外,保姆、清洁工、病人陪护等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市场需求量大,但求职者很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用人单位为追求企业“零风险”,而将风险转嫁到员工头上;求职者不愿从事保险业务员、营销员是因为这些行业风险太大,没有最低工资、缺乏起码的保障,有的忙活一两个月一分钱也拿不到;有的人认为饭店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的工资太低又不缴纳社会保险,工作待遇没有保障。由于近几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处于“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乘机“压价”,使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工种价格走低,侵犯职工利益的事时有发生。

劳动力市场是特殊市场,价值规律起主要作用,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反映价值。部分行业、企业一时压低用工成本,甚至不支付成本,在这个奉行“等价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市场上招不到所需人员。

知名企业好招人,吸引力来自四方面

从去年山东省的招聘活动看,上市公司、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企业、世界知名企业吸引力较大。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需要过多地包装和宣传,报名应聘者就十分踊跃。美国的沃尔玛和法国的家乐福两家世界知名企业进驻省城后,职业介绍中心先后为他们举办了两场招聘洽谈会,求职场面十分火爆,报名者达7000多人,录用与报名人数为1∶7,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些企业好招人,一是办理招工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心里比较踏实。二是进入这些企业工资保险待遇有保障,职工无后顾之忧。三是用人单位机制比较健全,没有过多限制,劳动者的技术才能在这些企业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有的企业用人条件比较宽容,用工形式比较灵活,一般不受年龄、性别、地域限制,只要愿意干就可应聘;在用工形式上,根据岗位工种特点,设全职或兼职、季节工、小时工供应聘者挑选。

第11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1]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2]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 1

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3]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真正确立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论观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力的流动,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行政壁垒,正视并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一个局部,是市场体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反映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力市场还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市场。

[4]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离WTO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并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首先,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健全的、全国统一的,运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其次,通过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完善,使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使困扰宏观经济发展的失业特别是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从而减轻劳动就业方面的社会压力;再次,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化的就业机制相结合,实施“就业型经济增长”战略,克服“增长型失业”,改变我国当前就业弹性偏低的状况。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除了解决好上述几方面的目标定位问题外,还必须努力抓好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是加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与管理。再次是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劳动力市场的载体主要是各种职业中介机构,例如职业介绍所等。其建设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地说,一是明确代理制,即职介所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沟通供求信

息,协调供求关系,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进行诚信高效的招聘或求职;二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档案管理,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并进入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及时的更新;三是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条件;四是对职介所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严禁信息欺诈、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在各地方、各行业、各部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最后是培育真正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具体地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载体—劳动者。其中政府是劳动力市场特殊的主体。这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机关用人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也是劳动力的需求方之一,但同时政府又是独立于市场之外、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国家机器,代表国家行使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能。[5]所以,政府应建立必要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以保证其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公正和高效,从而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走向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湛新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3]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

[5] 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2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第12篇:1月专升本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

2014年1月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劳动力市场:

答: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狭义: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为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

答: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

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答:

1、主体要素。

2、价格要素。

3、基础要素。

4、保障要素。

5、调控要素。

4、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答:

1、资源配置

2、激励配置

3、经济促进

4、信息传递

5、窗口导向

5、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答:

1、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

3、工资机制(价格机制)。

6、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

答:

1、组织性因素的影响(政府、工会)

2、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

7、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答:

1、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

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

1、信息障碍

2、市场缺陷

3、制度障碍

第二章

1、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

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

答:

1、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反之则

越小。

3、要素间的相互替代。难度越低,则劳动力需求的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4、资本的供给弹性。但若资本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那么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

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就越小,即降低了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2、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答:

1、斜率为负。

2、预算约素馅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3、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约束线也将随之变化。当工资率上升,预算约束线将绕A点向上移动,这

使得预算约束线更加平坦。

4、当存在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约束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3、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公式为:劳动力供给弹性Es=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S/S/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W/W。

4、劳动力弹性的分类:

答:

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无弹性

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此时,工资率是固定不变的,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有无线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此时,劳动力供

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坦的曲线。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

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

答:

1、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劳资双方对他们赖以存在的劳动力市场都享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部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

象。

3、劳动力劝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工序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答:

1、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2、岗位的特殊性。

3、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五章

1、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答:

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4、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第六章

1、劳动力市场分割:

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2、试述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

答:

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

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

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七章

1、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政府为调控劳动力市场使其正常运行和不断完善而制定实施的政策。

2、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3、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4、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

答:

1、加强就业服务。

2、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3、加大教育投资。

4、激励就业。

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5、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八章

1、就业的功能

答: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1、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

2、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3、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2、就业的社会功能。

1、增加社会财富功能。

2、社会稳定的功能。

3、社会的发展的功能。

2、国外政府促进灵活的就业的经验有:

答:

1、政府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政府建立指导机构,对灵活就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

3、政府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第一,制定用工标准,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改革和发展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4、政府积极引导不规范灵活就业的发展。

第九章

1、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的分类:

答:

1、女性劳动群体

2、残疾人群体

3、未成年工及童工

3、弱势群体的成因:

答:

1、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城市化进程缓慢。

3、产业结构调整。

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

2、第三部门的特点:

答:

1、从第三部门的产生来看,其动力模式日益多样化。

2、从第三部门的资金来看,其投资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

3、从第三部门的发展轨迹看,“官民二重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3、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于解决弱势群体的意义。

答:

1、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平等的社会秩序。

2、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3、有利于建立一个政府与弱势群体沟通的良性渠道。

4、有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就业压力。

5、有利于形成互助博爱的理念和热心公益的社会氛围。

4、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是:

答:

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三大险种。

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一,健全最低保障制度;第二,建立广泛的援助,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5、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

第十章

1、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

答:

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

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

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

2、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

答:

1、依靠政策力量。

2、加大政府投入。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

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

6、推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

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

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服务从业人员。

第十一章

P270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练习册)

第13篇: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汇报

关于建设潍坊市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汇报

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向

二、三产业转移,拟建潍坊市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构想如下:

一、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

多年来在海龙路与兴隆街交叉路口自发形成了以零散务工人员集结的劳务市场,由于无人管理,存在着人乱、车乱、秩序乱的现象,导致了市场脏、乱、差、险的局面。

现在劳务市场每天少则近百人,多则几百人来此找工作,由于务工人员素质低,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雇佣双方无用工协议、无备案,纠纷不断,纠纷处理无依据、难度大,严重损害了雇佣双方合法权益;同时市场周围出租车和各种大型工具车辆停放无序,严重影响了交通和市容。多种问题的同时存在,与当前我区文明城市的建设不相适应。

为规范市场秩序,理顺用工管理,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场所,目前市场急需整顿。

二、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初步打算

(一)建立综合服务平台

1 内设三个区:业务服务区、劳务洽谈区、信息发布区。

1、业务服务区主要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创业指导、优惠政策、劳动权益保障等项服务。

2、劳务洽谈区主要是开展为雇主和农村劳动力搭建用工洽谈平台,实行用工登记备案、就业信息挂牌服务。

3、信息发布区主要是设置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求职人员信息和相关人力资源政策、法律法规等,确保就业信息通畅。

(二)建立综合培训教室

内设综合培训教室、多功能培训室、技能培训教室、创业培训教室、创业指导室。

1、综合培训教室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专业理论培训。

2、多功能培训室主要是用于家政服务、物业管理、面点等专业培训实习。

3、技能培训教室主要是开展电工、电气焊、架子工等专业培训实习。

4、创业培训教室设置“U”字形教学平台,主要是对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

5、创业指导室主要是组织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三)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1、建立部门配合协调机制。成立由人社、公安、城管、交通、街道、工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管理机构,负责对市场进行管理。

2、建立劳动保障维权机制。由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就业等单位联合成立劳动保障维权监管小组,负责对雇佣双方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仲裁。

(四)建立有序的停车管理

设立出租车位,规范市场周边出租车辆管理,设立夜间停车场,节省出租车司机费用。

设立民工停车场,为务工人员提供车辆停放场所,降低务工人员的交通费用。

设立劳动工具租赁超市,为务工人员提供多方面用途的各类劳动工具,改变务工人员自带工具的不便,方便农民工进城务工。

(五)建立有关服务设施

1、设立市场服务休息区。设置仲裁调解庭、农民工休息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学习、休息、活动的场所。

2、设立辅助服务设施。引导快餐店、购物小超市在市场附近落户,解决农村劳动力就餐、购物需求。

三、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成运作

农村劳动力市场以低偿、无偿服务为宗旨,实行有序运作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务工洽谈、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劳动维权等项服务,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增加务工的收入,减少雇佣双方的纠纷,改变原有市场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成将成为潍坊市中心城区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市场,对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务工市场管理规范化起到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各街道农村劳动力务工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2010年8月28日

第14篇:0907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2009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促进经济B.资源配置

C.信息传递D.增加收入

2.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工资机制B.市场机制

C.供求机制D.竞争机制

3.在短期生产内,额外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是【】

A.产出增量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D.总产量

4.在短期内,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A.为0B.越小

C.越大D.不变

5.自家庭成立(结婚)至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我们将其称为【】

A.个别劳动力供给B.家庭劳动力供给

C.社会劳动力供给D.劳动力总供给

6.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其代表人物是【】

A.马克思B.凯恩斯

C.希克斯D.瓦尔拉斯

7.劳动者在企业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职位之间进行的流动是【】

A.国家之间的流动B.企业集团内部的流动

C.地域之间的流动D.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8.在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为出发点来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进行决策的模型是【】

A.刘易斯模型B.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C.托达罗模型D.哈利斯模型

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最大化的是【】

A.自由竞争B.垄断竞争

C.政府干预D.寡头垄断

10.实行最低工资保障的直接目的是【】

A.确保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B.确保劳动者的工资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C.约束雇主的行为

D.维护社会的稳定

11.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

A.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

B.与雇主合作,为其找到最理想的工人

C.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

实施进行监督

D.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和参加用人单位民主管理

12.就业对劳动者个人而言,最基本的功能是【】

A.自我价值实现B.生活保障功能

C.养家糊口D.服务社会

13.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力量是【】

A.政府B.个人

C.家庭D.社会

14.残疾人群体是一种【】

A.社会性弱势群体B.生理性弱势群体

C.先天性弱势群体D.民间性弱势群体

15.现阶段我国就业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严重,违背了【】

A.机会平等原则B.社会公正原则

C.自由竞争原则D.社会公平原则

16.公共就业服务最传统的服务项目是【】

A.职业介绍B.职业培训

C.发放失业津贴D.组织生产自救

17.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运行的常态是牌充分就业状态,不存在【】

A.自然失业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D.非自愿性失业

18.凯恩斯认为,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

A.工资刚性B.工资粘性

C.有效需求不足D.通货膨胀

19.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货币学派B.供给学派

C.新古典学派D.凯恩斯学派

20.下列理论中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是【】

A.身上流动的劳动供给理论B.效率工资理论

C.自然失业率假说D.IS—LM模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工资的基本形式是【】

A.按劳分配的工资B.基本工资

C.货币工资D.奖金

E.津贴

22.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包括【】

A.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B.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C.能够促使人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D.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E.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23.形成劳动力市场侵害的原因包括【】

A.歧视B.文化习俗

C.技术进步D.竞争因素

E.政策法规

24.灵活就业的特征包括【】

A.一般采用月工资、日工资的报酬形式

B.与社会保险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

C.劳动报酬低、环境差

D.劳务收入牌税务监管的“盲区”

E.劳动关系非正常化

25.下列关于新古典学派提出的摩擦性失业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有【】

A.一种临时性失业的状态

B.季节性停工引起的暂时性失业

C.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

D.在新古典学派描述的就业均衡里,不存在摩擦性失业问题

E.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时,才存在这种失业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7.内部劳动力市场

28.二元经济

29.自然失业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0.简析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因素。

31.简析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之间的关系。

32.简述体制性劳动力市场侵害的主要表现。

33.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4.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各类?

35.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理论模型及其政策启示。

37.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5篇:工商系统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工商系统2013年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工商系统和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有关基层党组织、市场开办单位,立足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市场党建工作,促进了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指导,积极探索完善市场党组织网络

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协调指导,采取依托基层党组织、工商机关、市场开办单位等形式,建立健全市场党组织,为市场党员安“家”落“户”,健全党员档案,完善组织关系,切实解决了市场内有党员无组织问题。××科技市场为加强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管理,于____年_月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下设两个党小组分别开展工作,为市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提供了条件。××服装市场服务中心在当地组织和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在市场管理人员和市场业户中成立了党支部,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商户开展活动。××批发城工商分局经市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党委,并在辖区市场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各市场管理所的党员所长兼任;市场党支部根据经营种类划分区域,成立了__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长同时兼任市场管理的行业组长;在党组织隶属关系上,党支部隶属分局党委领导,理顺了经营户党员的管理关系。据统计,截止今年_月底,在全市____多处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专用的市场名称、固定的交易场地和设施,并实行天天交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中,开办单位管理人员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场内经营业户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共建立各类市场党组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___个,纳入管理的党员达_____人。各地还积极从市场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业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有效凝聚了优秀人才,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二、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市场党员教育管理

市场党组织成立后,针对市场党员存在的流动性强、难集中的特点,××积极指导市场开办单位根据市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市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市场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党员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诚信经营,加强对市场党员的教育管理。××服装市场党支部采取开短会和个别座谈等形式与业户党员交心,业户党员用书面汇报等形式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钢材大市场党委规定党员每半年向党组织交一份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既兼顾到市场党员的特点,又保证了党性教育的经常化和实效性。该市场内业户××公司专门腾出一个大会议室,_间办公室作为党总支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市场党员业户先后主动捐资__万元,配置了党员电教设备和活动设施,订购了学习资料,确保了党员教育有内容、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

三、突出特色,广泛组织党员开展系列活动

联合或指导市场开办单位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党员业户挂牌经营、党员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引导党员业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每年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评选,推选文明经营、奉献社会、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商户为“党员示范经营户”。党员示范经营户连续满两届并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可升级为“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近年来共发展“党员示范经营户”___人次,“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__人次。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一个“党员示范经营户”带动一个经营网格,市场内的“党员示范经营户”已与网格的____名商户建立了对口帮扶联系,为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一条主干经营街培育一个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示范岗带起一条主干经营街道的目标,创建__个党员示范岗,带动本区域街道商户依法经营、文明经商,成为了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服装市场规定对连续三年被评为“党员示范经营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户”的商户,还可参选“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东营市积极组织开展争创“党员售货台”、“十佳信用文明经营户”和“共产党员模范先锋岗”活动,带动市场业户遵章守纪。××市场下发了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评选条件、步骤和要求。××钢材大市场在市场党员业户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统一制作悬挂“共产党员经营户”牌匾,亮明党员身份,公开经营承诺,并聘请__名义务监督员,设立顾客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临沂市批发城___多名党员业户全部实行挂牌经营,发挥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据统计,全市有_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业户挂牌经营活动,开展挂牌经营的党员达____多名;有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评选创优活动,共评选出党员示范户___个。××工商部门还引导党员业户带头积极参与“规范化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经营户”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业户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市场业户诚信守法经营。近年来全市共创建各级文明诚信市场___处,有___处市场开展了文明诚信业户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文明诚信业户_____多户。××工商部门和市场开办单位对评选出的党员示范户和文明经营户进行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发挥党员商户的先锋带头作用,让广大业户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增强业户的自律和争先意识,促进了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四、市场党建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效

一是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经常而又广泛的组织生活,增强了市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许多非党员经营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从市场优秀业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改善了市场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成为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服装市场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许多业户积极追求进步,先后有___多名商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__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班,__名商户经党组织培养考察发展为中共党员。××钢材大市场自____年以来先后有__名市场业户职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培养确定入党积极分子__名,有_名业户的优秀管理人员被发展入党。××建材市场党员人数由支部成立时的__名发展到__名,新培养党员__名,有__人向支部递交了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入党申请书,共产党员在市场上成为业户学习的楷模和追求的目标。

二是促进了市场稳定繁荣发展。各地市场组织党建工作成为促进市场和谐稳定的“稳压阀”,促进了市场稳定和持续发展。市场党员示范户和诚信经营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了广大市场业户诚信守法经营和共同致富,市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了全市市场不断繁荣壮大和持续健康发展。××服装市场在老服装市场向新市场搬迁中,涉及面广、动迁难度大、矛盾隐患突出。党员业户自己带头搬、党员业户结对与其他业户一起搬,党员业户带头做工作、主动做表率,使____多个摊位的整体搬迁仅用一周时间就全部完成,没有出现一起_事件。目前市场年交易额达___亿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大专业服装市场。××市钢材大市场党总支通过组织凝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找准了党建工作与市场发展的最佳结合点,____年销售额突破___亿元,利税____万元。

三是宣扬了社会文明风尚。广大市场业户以评为“党员示范经营户”、“诚信文明经营户”为荣,形成了讲诚信、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市场党员业户富裕之后不忘国家,积极社会多做贡献。不论是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灾害期间,还是救助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和困难学生,广大市场党员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钢材大市场党支部号召业户为灾区捐款捐物达___._万元,该党支部还组织业户捐款资助贫困学生__人,走访慰问贫困农户__户。××建材市场党支部提出了市场党员“四个不忘”,即下海不忘党员身份,经商不忘党纪国法,办事不忘党的宗旨,致富不忘社会责任,督促党员业户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市场党员先后捐资__万余元,资助__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党支部书记××出资_万元为支部添置了办公用品,建起了“党员之家”,每年还独自承担_万多元的党员活动经费。

四是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党建工作的促进下,各地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显示出强劲的辐射带动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市场带动全市发展针织服装服饰企业____多家,带动起专业村___多个,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_._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____家;培育驰名商标_件、××省著名商标__件、××市著名商标__件;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达_._万人,从事配套服务的从业人员__万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__万余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第16篇:工商系统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工商系统和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有关基层党组织、市场开办单位,立足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市场党建工作,促进了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指导,积极探索完善市场党组织网络

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协调指导,采取依托基层党组织、工商机关、市场开办单位等形式,建立健全市场党组织,为市场党员安“家”落“户”,健全党员档案,完善组织关系,切实解决了市场内有党员无组织问题。××科技市场为加强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管理,于____年_月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下设两个党小组分别开展工作,为市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提供了条件。××服装市场服务中心在当地组织和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在市场管理人员和市场业户中成立了党支部,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商户开展活动。××批发城工商分局经市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党委,并在辖区市场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各市场管理所的党员所长兼任;市场党支部根据经营种类划分区域,成立了__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长同时兼任市场管理的行业组长;在党组织隶属关系上,党支部隶属分局党委领导,理顺了经营户党员的管理关系。据统计,截止今年_月底,在全市____多处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专用的市场名称、固定的交易场地和设施,并实行天天交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中,开办单位管理人员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场内经营业户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共建立各类市场党组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___个,纳入管理的党员达_____人。各地还积极从市场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业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有效凝聚了优秀人才,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

二、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市场党员教育管理

市场党组织成立后,针对市场党员存在的流动性强、难集中的特点,××积极指导市场开办单位根据市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市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市场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党员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诚信经营,加强对市场党员的教育管理。××服装市场党支部采取开短会和个别座谈等形式与业户党员交心,业户党员用书面汇报等形式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钢材大市场党委规定党员每半年向党组织交一份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既兼顾到市场党员的特点,又保证了党性教育的经常化和实效性。该市场内业户××公司专门腾出一个大会议室,_间办公室作为党总支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市场党员业户先后主动捐资__万元,配置了党员电教设备和活动设施,订购了学习资料,确保了党员教育有内容、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

三、突出特色,广泛组织党员开展系列活动

联合或指导市场开办单位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党员业户挂牌经营、党员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引导党员业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每年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评选,推选文明经营、奉献社会、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商户为“党员示范经营户”。党员示范经营户连续满两届并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可升级为“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近年来共发展“党员示范经营户”___人次,“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__人次。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一个“党员示范经营户”带动一个经营网格,市场内的“党员示范经营户”已与网格的____名商户建立了对口帮扶联系,为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一条主干经营街培育一个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示范岗带起一条主干经营街道的目标,创建__个党员示范岗,带动本区域街道商户依法经营、文明经商,成为了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服装市场规定对连续三年被评为“党员示范经营户”的商户,还可参选“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东营市积极组织开展争创“党员售货台”、“十佳信用文明经营户”和“共产党员模范先锋岗”活动,带动市场业户遵章守纪。××市场下发了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评选条件、步骤和要求。××钢材大市场在市场党员业户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统一制作悬挂“共产党员经营户”牌匾,亮明党员身份,公开经营承诺,并聘请__名义务监督员,设立顾客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临沂市批发城___多名党员业户全部实行挂牌经营,发挥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据统计,全市有_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业户挂牌经营活动,开展挂牌经营的党员达____多名;有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评选创优活动,共评选出党员示范户___个。××工商部门还引导党员业户带头积极参与“规范化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经营户”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业户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市场业户诚信守法经营。近年来全市共创建各级文明诚信市场___处,有___处市场开展了文明诚信业户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文明诚信业户_____多户。××工商部门和市场开办单位对评选出的党员示范户和文明经营户进行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发挥党员商户的先锋带头作用,让广大业户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增强业户的自律和争先意识,促进了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四、市场党建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效

一是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经常而又广泛的组织生活,增强了市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许多非党员经营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从市场优秀业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改善了市场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成为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服装市场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许多业户积极追求进步,先后有___多名商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__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班,__名商户经党组织培养考察发展为中共党员。××钢材大市场自____年以来先后有__名市场业户职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培养确定入党积极分子__名,有_名业户的优秀管理人员被发展入党。××建材市场党员人数由支部成立时的__名发展到__名,新培养党员__名,有__人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共产党员在市场上成为业户学习的楷模和追求的目标。

二是促进了市场稳定繁荣发展。各地市场组织党建工作成为促进市场和谐稳定的“稳压阀”,促进了市场稳定和持续发展。市场党员示范户和诚信经营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了广大市场业户诚信守法经营和共同致富,市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了全市市场不断繁荣壮大和持续健康发展。××服装市场在老服装市场向新市场搬迁中,涉及面广、动迁难度大、矛盾隐患突出。党员业户自己带头搬、党员业户结对与其他业户一起搬,党员业户带头做工作、主动做表率,使____多个摊位的整体搬迁仅用一周时间就全部完成,没有出现一起_事件。目前市场年交易额达___亿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大专业服装市场。××市钢材大市场党总支通过组织凝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找准了党建工作与市场发展的最佳结合点,____年销售额突破___亿元,利税____万元。

三是宣扬了社会文明风尚。广大市场业户以评为“党员示范经营户”、“诚信文明经营户”为荣,形成了讲诚信、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市场党员业户富裕之后不忘国家,积极社会多做贡献。不论是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灾害期间,还是救助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和困难学生,广大市场党员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钢材大市场党支部号召业户为灾区捐款捐物达___._万元,该党支部还组织业户捐款资助贫困学生__人,走访慰问贫困农户__户。××建材市场党支部提出了市场党员“四个不忘”,即下海不忘党员身份,经商不忘党纪国法,办事不忘党的宗旨,致富不忘社会责任,督促党员业户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市场党员先后捐资__万余元,资助__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党支部书记××出资_万元为支部添置了办公用品,建起了“党员之家”,每年还独自承担_万多元的党员活动经费。

四是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党建工作的促进下,各地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显示出强劲的辐射带动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市场带动全市发展针织服装服饰企业____多家,带动起专业村___多个,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_._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____家;培育驰名商标_件、××省著名商标__件、××市著名商标__件;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达_._万人,从事配套服务的从业人员__万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__万余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17篇:工商系统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工商系统____年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工商系统和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有关基层党组织、市场开办单位,立足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市场党建工作,促进了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指导,积极探索完善市场党组织网络

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协调指导,采取依托基层党组

织、工商机关、市场开办单位等形式,建立健全市场党组织,为市场党员安“家”落“户”,健全党员档案,完善组织关系,切实解决了市场内有党员无组织问题。××科技市场为加强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管理,于____年_月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下设两个党小组分别开展工作,为市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提供了条件。××服装市场服务中心在当地组织和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在市场管理人员和市场业户中成立了党支部,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商户开展活动。××批发城工商分局经市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党委,并在辖区市场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各市场管理所的党员所长兼任;市场党支部根据经营种类划分区域,成立了__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长同时兼任市场管理的行业组长;在党组织隶属关系上,党支部隶属分局党委领导,理顺了经营户党员的管理关系。据统计,截止今年_月底,在全市____多处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专用的市场名称、固定的交易场地和设施,并实行天天交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中,开办单位管理人员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场内经营业户中有党员的市场达___处(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市场___处),共建立各类市场党组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___个,纳入管理的党员达_____人。各地还积极从市场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业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有效凝聚了优秀人才,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

二、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市场党员教育管理

市场党组织成立后,针对市场党员存在的流动性强、难集中的特点,××积极指导市场开办单位根据市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市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市场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党员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诚信经营,加强对市场党员的教育管理。××服装市场党支部采取开短会和个别座谈等形式与业户党员交心,业户党员用书面汇报等形式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钢材大市场党委规定党员每半年向党组织交一份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既兼顾到市场党员的特点,又保证了党性教育的经常化和实效性。该市场内业户××公司专门腾出一个大会议室,_间办公室作为党总支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市场党员业户先后主动捐资__万元,配置了党员电教设备和活动设施,订购了学习资料,确保了党员教育有内容、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

三、突出特色,广泛组织党员开展系列活动

联合或指导市场开办单位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党员业户挂牌经营、党员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引导党员业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每年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评选,推选文明经营、奉献社会、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商户为“党员示范经营户”。党员示范经营户连续满两届并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可升级为“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近年来共发展“党员示范经营户”___人次,“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__人次。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一个“党员示范经营户”带动一个经营网格,市场内的“党员示范经营户”已与网格的____名商户建立了对口帮扶联系,为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一条主干经营街培育一个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示范岗带起一条主干经营街道的目标,创建__个党员示范岗,带动本区域街道商户依法经营、文明经商,成为了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服装市场规定对连续三年被评为“党员示范经营户”的商户,还可参选“党员示范经营户标兵”。东营市积极组织开展争创“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www.daodoc.com/党员售货台”、“十佳信用文明经营户”和“共产党员模范先锋岗”活动,带动市场业户遵章守纪。××市场下发了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评选条件、步骤和要求。××钢材大市场在市场党员业户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统一制作悬挂“共产党员经营户”牌匾,亮明党员身份,公开经营承诺,并聘请__名义务监督员,设立顾客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临沂市批发城___多名党员业户全部实行挂牌经营,发挥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据统计,全市有_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业户挂牌经营活动,开展挂牌经营的党员达____多名;有__处市场开展了党员评选创优活动,共评选出党员示范户___个。××工商部门还引导党员业户带头积极参与“规范化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经营

第18篇: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化,以往存在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的现象凸显,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人, 2003 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 万人,比2009 年的611 万人多19 万人。人保部门表示, 2009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而实质上这包括了出国以及继续深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就业率只徘徊在70% 左右,意味着有近200 万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然而,这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供给总量绝对大于需求量而造成的供给过剩,而是大学生不能尽快就业或者找不到与他们的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是人才分布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局部地区、个别行业的大学生供给过剩。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其一,学历结构不平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大学校园的考研热愈演愈烈。考研人数近几年 “井喷式”增长,连续5 年保持在120 万人以上,其中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因为无法顺利就业或现有的学历无法获得预期工资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其二,专业结构不平衡。麦可思2009 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2.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和乡镇人才稀缺,并且就业区域选择集中,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加剧了区域型人才供需矛盾;从行业选择来看,出于对工资、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尤为青睐。按照前述各项数据的显示,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争相涌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作为大学生就业首选的主要市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下降,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依然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数量较多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将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直接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家庭对孩子较高的教育投入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过度使得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着人才高消费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失业又造成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另外,大量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可能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 根据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解释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前者大学毕业生的存量较多,有的地区和行业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过度,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的工作岗位,就业稳定、工资高、工作条件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机会,要求的教育水平较高、发展稳定的职业习惯;后者的大学毕业生存量少,甚至可以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工作不稳定、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教育水平要求低,不鼓励也不要求发展稳定的工作习惯。另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几乎不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也少,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却是经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市场包括两部分:一是国有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单位的工作稳定性好,轻易不会被解聘,收入比较高,而且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非国有单位中的外企、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合作企业、跨国企业等,这些单位一般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它们与国际市场接轨,管理方式先进;公司内部的培训机会较多,以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工作富有挑战性,每个员工都拥有平等的晋升机会;工资较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也比较完善。在主要市场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障碍,即如果劳动力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之间流动没有制度性成本,则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大学毕业生到次要市场就业,边工作边找寻,等有合适的机会后就离开次要市场到主要市场去就业,而不至于在主要市场形成失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次要市场就业,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1.主次劳动力市场预期收益存在差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可以获得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无法比拟的分割性收益。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瑟收益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明显偏低,就业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个人收入分配有很大影响。另外,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变异系数也从1985 年的证明所有制类型以及行业类型都可以导致分割性收益的存在。既然主次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性收益,那么要求大学生树立“哪里需要到哪里”的择业观显然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实质上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分为两次来完成, 一次是大学前的专业选择,区分“热门”和“冷门”专业,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另一次是就业前的职业选择,考虑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成本可以认为是既定的,毕业之后的预期收入越高,则教育投资的回报会越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学毕业生自然会选择在预期收入较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获得分割性收益。

2.流动成本高大学毕业生一旦去了次要劳动力市场,若要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会面临较高的流动成本。一是对新单位的搜寻成本,即在寻找新的工作单位的过程中所支出的各项成本。其中包括交通、通讯等各种可量化的成本,也包括为找寻新工作而放弃其他培训、社交机会的机会成本;二是单位导向的人力资本以及与原单位相关的各种福利的损失。新、旧两个单位的工作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离开原单位意味着必须去适应另一项工作以及工作环境,努力建立新的交际圈,在原单位的人力资本投资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失去原单位的各种福利,相关职业保障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制度性因素无法转移而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流动到新单位的过程中必须向原单位支付的种种成本以及若原单位设卡不放个人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前者比如所谓的违约金和人情费,后者则指在新单位已联系好但是原单位不放人的情况下新旧单位的收入差。 3.信号传导误差

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在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职位特征:主要劳动力市场都是有大公司、大企业组成,对劳动力限定的资历要求往往只有家庭背景优越、学历高的劳动力才具备;原本受歧视而被迫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其生活方式长期适应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征,使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更低;公共援助制度无法区分自愿与非自愿性失业,因此不能排斥这部分人群,在其失业找寻工作期间可以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正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性的大学生如果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也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履历会向潜在雇主传递一种信息:他们是由于竞争力太差才不得不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

第19篇: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增加和促进了就业。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05.4万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其中“4050” 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全省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2003年底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状况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供求总量达475.51万,与上年相比,增加134.64万,增幅达39.5%。其中需求236.99万,增加70.95万,增幅42.73%;求职238.52万,增加63.69万,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区域。珠三角地区需求177.14万,同比增加51.82万,增幅41.3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求分别为41.87万和17.98万,同比增加13.08万和6.06万,增幅为45.42%和50.77%。产业。第

一、

二、三产业需求分别为3.09万、113.25万和120.65万,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47.79%和50.9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43万,降幅12.18%,

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2.46万和38.91万,增幅分别为40.19%和47.16%。行业。制造业需求87.70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8.60万,社会服务业需求17.55万,三者合计163.85万,占需求总量的69.14%,同比增加55.37万,增幅51.04%。单位性质。企业需求206.75万,占需求总量的87.24%,同比增加61.48万,增幅42.32%。其中,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需求居前两位,分别为74.49万和37.09万,占总量的31.43%和15.65%。职业工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服务业人员需求量最大,分别为85.45万和74.41万,合计占需求总量的67.46%。性别年龄。16-34岁年龄段是需求主体,达175.89万,占需求总量的74.22%;男性需求69.07万,女性需求108.64万,男性需求比女性少39.57万。

(二)求职人员类别。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分别为58.91万、53.14万和57.24万,合计169.29万,占求职总量的70.98%。比上年增加37.47万,增幅28.43%。性别。男性127.93万,女性110.59万,同比增加30.82万和32.86万,增幅为31.74%和42.28%。年龄。16-34岁年龄段196.80万,占求职总量的82.51%,同比增加66.34万,增幅50.85%。35岁及以上年龄段41.72万,占求职总量的17.49%,同比下降2.65万,降幅5.98%。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4万,占求职总量的74.31%,同比增加34.40万,增幅24.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1.28万,占求职总量的25.69%,同比增加29.28万,增幅91.52%。技术等级职称。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为112.16万,占求职总量的47.02%,同比增加45.58万,增幅68.47%。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65.99万,具有技术职称的46.17万,分别占求职总量的27.67%和19.35%。

二、2004年广东劳动力供求的特征2004年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运作属于正常状态,但有如下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增幅和企业缺工明显。从第二季度开始,广东企业缺工明显。去年省劳动保障厅两次组织企业缺工调查,

7、8月份调查了1138家企业,有普工缺口的395家,缺工企业面超过1/3;11月份,又调查了290家反映有技工缺口的企业,技工缺口人数占在岗技工的18.3%。同时,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而且大幅增长。 一是供求总量。 03年需求总量166.04万,求职总量174.84万;04年需求总量236.99万,同比增长42.73%,求职总量238.52万,同比增长36.43%。 二是流动就业。 2004年末本省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总量约600万人,新增量由2003年的47.8万增加到 2004年的67.5万,同比增长41.21%。外省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达1600万人,比2003年的1300万增加300万,同比增长23.1%。 三是广东新成长劳动力。 据劳动力市场的数字显示, 新成长劳动力2003年48.05万, 2004年58.91万,同比增长22.60%。各类需就业的应届中专、中技毕业生, 2003年15万,2004年25万,同比增长66.7%;大专以上, 2003年17万, 2004年20万,同比增长17.7%。

(二)行业、企业间需求增长失衡明显。近三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95.3万个,大大超过上世纪90年代70万个的水平,2004年创记录达到105.4万个。但在行业、企业间,需求增加不是平均增长。比如,2003年第二产业需求81.66万,同比增幅136.21%,而第三产业增幅只有8.23%;2004年第三产业需求达120.65万,同比增幅49.17%,而第二产业增幅38.67%,比03年大幅下降。需求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的失衡。

(三)工资、综合福利对供求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在广东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完善,市场运作也已规范,因此,工资价位对供求的调控成为主导。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总量二十多年增长了86倍,与此同时,广东企业外来工的工资也在提高, 2000年前广东外来工月均工资约在450元左右,2004年底达800元左右,但员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未能合理对应,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比,总体工资水平低100-150元。据组织对有缺工反映的1138家企业调查,有69.42%的企业普通工月均工资(含加班)在800元以下,而11月又对缺工状况没有改变的100多家企业回访调查,有54.70%的企业普工工资在600-800元之间,由于企业工资缺乏吸引力,老员工留不住,新员工又难招。去年据部分企业反映,有30%的员工流向长三角。据四川、江西等地区反映,近两年新输出劳动力有超过50%的流向长三角地区。

(四)劳动力供求结构错位更加明显。广东企业缺工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结构错位,且表现越来越突出。从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数字显示: 一是性别错位。 用人单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男女工需求严重偏离,比例高达1:4,而劳动力市场男女求职比例为3:2。 二是年龄错位。 绝大部分企业要求招用18~34岁年龄段,尤其是25岁以下的,求人倍率达到1.16;而35岁以上年龄段的求人倍率均小于1,特别是45岁以上的求人倍率只有0.56。 三是劳动力素质错位。 对有技术等级劳动力需求去年76.96万,而求职65.99万,缺口10.97万;专业技术等级越高,求人倍率越大,初级、

005年GDp增长在11%-12%左右。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会有所减少。按照一般规律GDp增长速度在10%,新增就业岗位约60万个。如果今年广东的总体经济增长在10%-12%,劳动力需求量将比去年减少,供求矛盾也相应缓和。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加大,结构性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据预测,到2010年,广东制造业的九大产业中,传统产业占了三个,其他都是新兴技术性行业,对劳动者素质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使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

(三)企业缺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结构性用工短缺现象将持续一段时期。 一是 广东的产业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阶段,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只能逐步转移或淘汰,用工需求仍比较多; 二是 部分缺工的企业过去依靠压低员工工资来达到盈利,提升员工工资的空间非常有限。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民工薪酬标准不高,企业缺工问题的矛盾将会继续存在。

第20篇: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增加和促进了就业。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05.4万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其中“4050” 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全省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2003年底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状况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供求总量达475.51万,与上年相比,增加134.64万,增幅达39.5%。其中需求236.99万,增加70.95万,增幅42.73%;求职238.52万,增加63.69万,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区域。珠三角地区需求177.14万,同比增加51.82万,增幅41.3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求分别为41.87万和17.98万,同比增加13.08万和6.06万,增幅为45.42%和50.77%。产业。第

一、

二、三产业需求分别为3.09万、113.25万和120.65万,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47.79%和50.9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43万,降幅12.18%,

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2.46万和38.91万,增幅分别为40.19%和47.16%。行业。制造业需求87.70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8.60万,社会服务业需求17.55万,三者合计163.85万,占需求总量的69.14%,同比增加55.37万,增幅51.04%。单位性质。企业需求206.75万,占需求总量的87.24%,同比增加61.48万,增幅42.32%。其中,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需求居前两位,分别为74.49万和37.09万,占总量的31.43%和15.65%。职业工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服务业人员需求量最大,分别为85.45万和74.41万,合计占需求总量的67.46%。性别年龄。16-34岁年龄段是需求主体,达175.89万,占需求总量的74.22%;男性需求69.07万,女性需求108.64万,男性需求比女性少39.57万。

(二)求职人员类别。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分别为58.91万、53.14万和57.24万,合计169.29万,占求职总量的70.98%。比上年增加37.47万,增幅28.43%。性别。男性127.93万,女性110.59万,同比增加30.82万和32.86万,增幅为31.74%和42.28%。年龄。16-34岁年龄段196.80万,占求职总量的82.51%,同比增加66.34万,增幅50.85%。35岁及以上年龄段41.72万,占求职总量的17.49%,同比下降2.65万,降幅5.98%。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4万,占求职总量的74.31%,同比增加34.40万,增幅24.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1.28万,占求职总量的25.69%,同比增加29.28万,增幅91.52%。技术等级职称。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为112.16万,占求职总量的47.02%,同比增加45.58万,增幅68.47%。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65.99万,具有技术职称的46.17万,分别占求职总量的27.67%和19.35%。

二、2004年广东劳动力供求的特征2004年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运作属于正常状态,但有如下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增幅和企业缺工明显。从第二季度开始,广东企业缺工明显。去年省劳动保障厅两次组织企业缺工调查,

7、8月份调查了1138家企业,有普工缺口的395家,缺工企业面超过1/3;11月份,又调查了290家反映有技工缺口的企业,技工缺口人数占在岗技工的18.3%。同时,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而且大幅增长。 一是供求总量。 03年需求总量166.04万,求职总量174.84万;04年需求总量236.99万,同比增长42.73%,求职总量238.52万,同比增长36.43%。 二是流动就业。 2004年末本省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总量约600万人,新增量由2003年的47.8万增加到 2004年的67.5万,同比增长41.21%。外省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达1600万人,比2003年的1300万增加300万,同比增长23.1%。 三是广东新成长劳动力。 据劳动力市场的数字显示, 新成长劳动力2003年48.05万, 2004年58.91万,同比增长22.60%。各类需就业的应届中专、中技毕业生, 2003年15万,2004年25万,同比增长66.7%;大专以上, 2003年17万, 2004年20万,同比增长17.7%。

(二)行业、企业间需求增长失衡明显。近三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95.3万个,大大超过上世纪90年代70万个的水平,2004年创记录达到105.4万个。但在行业、企业间,需求增加不是平均增长。比如,2003年第二产业需求81.66万,同比增幅136.21%,而第三产业增幅只有8.23%;2004年第三产业需求达120.65万,同比增幅49.17%,而第二产业增幅38.67%,比03年大幅下降。需求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的失衡。

(三)工资、综合福利对供求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在广东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完善,市场运作也已规范,因此,工资价位对供求的调控成为主导。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总量二十多

《劳动力市场党建工作总结.doc》
劳动力市场党建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