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

2020-03-02 21:27: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

安纯人

从2009至2010年,民盟宁夏区委会先后多次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宁南山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入地银川市科技产业基地走访调研,他们发现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亟待培训、提升。

就民盟宁夏区委的调研来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三多三少”特点:一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少数。据调研统计,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2/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不足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10。二是掌握常规技术的多,熟悉新技术的少。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掌握了化肥、农药使用等基本的农业技术,而掌握发展“两高一优”等农业新技术农民占劳动力的总数不到10%。三是接受理论培训的多,受实践指导的少。多数农民仅通过参加培训班或学习科技手册,从理论上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而通过实践指导使其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新技术的农民较少。

培训方式单一

据调研,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大多是从涉农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培训服务队,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演讲式培训和印发宣传资料为主,没有形成企业、科研单位、经纪人、科研院校等共同参与,多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而且,培训场次相对较少,参加培训的农民较少,实效性不强。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这些培训班大多是讲一些常识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想搞养殖的农民往往只能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有的农民想掌握温棚种植和养殖等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却只能参加大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市场需要电子工,却只能对农民进行砖瓦工培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过于单

一、不全面、不系统。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小

调研发现,诸如农产品加工,果树丰产栽培、品种改良、测土施肥和温棚种植、养殖等农业先进技术,大多在一些农场和科技示范园区推广运用,覆盖面小,大多数农民仍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绝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对市场需要的装潢工、电子工、皮革制造、手工艺制造等新技术,受设备限制很难进行培训。

培训资金分配不尽合理

调研中了解到,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给予培训补助性的资金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少;用于生产性的资金多,而用于培训性的资金少。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用于引导性培训和路途补助的多,真正用于提高技能和跟踪服务的资金少。因经费不足,很难对农民进行多技能培训。

农业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相脱节

有的地区发展设施养殖业,只注重牛棚建设和牛的进购,忽视对养牛技术的系统培训,导致农民虽然建起了标准化牛棚,也购买了牛,可就不知道如何科学养殖,最终只好把牛又卖掉,牛棚闲置,投了钱,不见效益。有的地区实施菌草种植、温棚无公害化蔬菜生产等农业生产项目,由于对农民没有进行系统性技术培训,致使这些项目推广面小,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政府是计划培训,农民是市场取向,尽管培训在努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但这种变化仍然是比较滞后的。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府包揽的多,靠市场运作的少。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适应市场供求规律,强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尤为重要。

调研表明,多形式、广范围、宽领域强化对农民的培训,真正打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关键所在。

对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分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村劳动力

按照“阶梯式”的培训模式,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首先各地要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市场用工的趋势,聘请专家对本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系统性技术培训,让其熟练掌握适合本地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解决当地科技人员少,服务面小的问题。再由这些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把村干部和文化程度较高、观念新、脑子活的农民培训成农村“能人”,通过农村能人引导示范,把其他农民培养成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农民。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建立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根据农民普遍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按照“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的总体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推广体系。让农民通过示范区(点),亲自感受科技效果,再通过示范户的实践操作和示范引导,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知识。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按照“市场+企业+农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农民”和“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农户”、“农业科技人员+农户”的模式,下大力气让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由单纯的业务管理向科技创新、指导服务转变。构建农村技术市场体系。把农村技术市场同人才市场、信息市场和资源市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使农村技术商品化,参与要素市场分配,让农民可通过掏钱买到自己所需的农业技术或劳动技能。

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培训新机制

建立高等院校参与农业技术开发的新机制。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要围绕地方优势特色的产业,开设专门学科,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专题技术攻关,切实做好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技术研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推广运用。建立对中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新机制。将农村科技的普及推广列入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开设专门课程,作为选学内容,让初中和高中学生都能掌握符合当地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科技知识,既可学以致用,又可把科技知识传递到各自的家庭,逐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职业技能教育新机制。各省、市要把各自设立的农广校、农机校、劳务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初高中生毕业后,不想升学或无法升学的学生和农村青年,接受技能培训,逐步让更多农家子女,走出家门从事非农产业,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引入竞争机制。农民可以持培训券,跨省、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形成竞争,提高培训质量。

多渠道解决农村科技

培训经费短缺问题

增加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门经费。要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重点用于购置培训设备和基础设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培训的硬件建设。同时,把给予培训农民的各项补助性经费,尽量用于示范园区、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发展上,有效避免“撒胡椒面式”资金的使用方法。提高农业生产项目中的技术培训经费比例。对于林果业开发项目、温棚种植和养殖等每一个农业生产项目,首先要拿出20%以上的项目资金,作为培训资金,对项目覆盖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让其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再实施具体项目,从而确保项目的实效性。积极争取各类农村科技推广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农村劳动资源特点和市场的用人导向,积极争取农业科技项目、各类农业专项资助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农村科技事业大发展。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汇报

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办法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培训

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汇报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

《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doc》
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