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2020-04-18 来源:工作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2)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工作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2)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4)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推荐第2篇:民族工作调研

加强民族工作 实现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强调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区提出了到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求,为推进少数民族与全区实现同步小康,我区成立了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查整理、系统的研究分析,现就全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区。全区共有38个民族成份,662812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8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59%,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常年保持在1000多人。少数民族以彝、回、藏族为主,其中彝族1686人,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回族566人,占15%;藏族460人,占12%。

少数民族人员主要集中在社区、院校,少量散居在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有的甚至不懂汉语,因此多数人不得不从事那种不需要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行业,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或在建筑工地、工厂、餐馆打工,人均年纯收入普遍低于当地的汉族群众。来乐经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常年保持在500多人,主要来自新疆和阿坝州,在乐山城区经营点(含流动点)有20多个,主要经营烤羊肉串、兰州拉面、销售葡萄干、哈密瓜和饰品等。据调查,他们的市场竞

1 争力相对较弱,总体收入也较低,但大多数人认为与家乡相比,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二、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促进民族团结

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市中区把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制定下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学校、会议、党政网、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民族工作的先进典型经验,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模范事迹。各民族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市中区通过政策引导、争取资金、项目引进等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通过实地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连续四年每年向省、市民委争取了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万元,扶持剑峰乡、白马镇、青平镇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村道建设等。以上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带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积极为少数民族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落实相关民族政策。申报少数民族龙头企业“四川罗城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为民

2 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并积极向上争取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推动少数民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2年该公司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

(三)抓维权,保障平等权益

1、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一是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文件标准执行,在征兵、升学等方面按照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优惠,对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职工给予每人每月5元的伙食补助。二是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八届区政协委员安排少数民族5名,其中:回族3名、藏族1名、蒙古族1名,区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1名,目前我区有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人。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征用九峰镇明月村5.4亩土地作为回民墓地,使得党的民族政策“穆斯林群众去世后可以实行土葬”落到实处。

2、引导基层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政策服务。及时帮助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家庭办理低保、子女上学、就业培训等相关手续,帮助他们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在医疗保险上,与全区汉族群众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利用基层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寓乐的活动,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节日,开展联谊、走访慰问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归属感。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不少少数民族群众缺乏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有的甚至习惯于“等、靠、要”,习惯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二)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市中区目前还没有符合清真条件的屠宰牛、羊的屠宰场,屠宰牛基本上集中在杨湾乡,屠宰羊的活动分散在市区城乡结合部,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基本是在自家宅基地上进行生产,环保设施落后,屠宰加工水平偏低,大部分以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屠宰活动,在部位分切、细分包装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肉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与市中区地处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不相适应,从源头上制约了清真食品行业的发展。乐山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来乐旅游、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计其数,目前市中区境内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回民餐馆,现有的回民餐馆接待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国内外回民游客的饮食需求,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尽理想。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如

4 牛咡桥、黑桥一带少数民族群众占道经营、销售管制刀具现象,相关部门虽然多次送法上门,但收效甚微,还有发展状大趋势。再加上一些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易抱团,使得城市管理执法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要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还得从解决群众的教育问题着手,扶贫先扶智,只有素质提高了,认识到位了,思想开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和方向。在民族教育工作中,一是抓好学校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二是抓好社会教育,要充分利用相关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发展信心,形成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习,让群众掌握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提高群众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构网络 一是在中心城区,以街道、社区为单位设臵一名兼职民族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内涉及民族工作内容的第一手资料情况收集、整理、上报。二是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应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民族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三是应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信息台帐,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员动态,加强与公安、工商、城 5 管等执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提升服务和管理效能,优化各部门协同合作模式。

(三)合理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的特点是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聚集很多的生产要素,这其中就包括劳动力这个最活的要素。城镇化程度越高,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越强,产生的辐射效应更强。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相应增加,随着留在农村的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经济收入会明显提升,这样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推进小康进程。

(四)政策资金扶持,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和开发项目上的扶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可在区境内选址建现代化牛、羊定点屠宰加工中心,依托现有少数民族企业“罗城牛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对杨湾乡原屠宰牛的经营户以及其他屠宰羊的经营户进行整合。规范牛、羊肉定点屠宰,既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品质,又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非物质遗产苏稽跷脚牛肉品质的提升,促进全区优势产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谓是一项一举多赢的惠民工程。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的引导,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困难户、城市改造建设中的拆迁户进行自主

6 创业,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小额融资贷款,在办理各项手续以及经营过程中酌情减免有关费用,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企业帮家庭,汉族群众帮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办法,携手并进,共同发展,齐奔小康。

2013

乐山市市中区委统战部

年10月 7

推荐第3篇: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6106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46.5公里。县辖4乡2镇1场,50个村队(行政村39个)、5个社区,驻有兵团第九师161团,总人口6万人(含161团0.5万人)。全县有耕地58万亩、草场707万亩,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2015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4.18亿元,较上年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6万元,较低上年增长2.86%;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

一、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前

六、七世纪,古老的呼揭部落及塞种人就在巴尔鲁克山一带游牧。汉朝***辖境属乌孙东境。北周属突厥,唐代为葛逻初部游牧地。五代、辽宋时期从服于辽王朝设立的西突厥王府。后归西辽管辖。成吉思汗派兵击灭西辽,地入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分封领土时,***辖境为成吉思汗三儿子窝阔台的封地。清为蒙古、哈萨克诸部游牧散帐之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塔城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属塔城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在古尔班宗设立设治局,名曰古尔班宗设治局,后改为察汗托海设治局,仍属塔城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察汗托海设治局改为***设治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治局升格为五等县***,县治察汗托海。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3月***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9年县人民政府由察汗托海迁至目前的哈拉布拉镇。

二、主体民族发展史

***地域辽阔,物资丰富,境内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蒙古、锡铂、达翰尔、俄罗斯、土家、壮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55%,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10%。长期以来,各民族相融共生,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友爱相处,为***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做出了就有的贡献。其中人数较多的几个主体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里仅列举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六个民族。

(一)汉族

清朝同治七年(1872),甘肃人冉廷喜兄弟来塔城做皮毛生意,亏本无钱返乡,被塔城直隶厅指派到新地(现团结村)开荒种地。民国14年(1925)河北移民赵龙官等7户农民西迁***,被官府指派到哈拉布拉河西岸开荒种地,垦荒千余亩。随后,汉族人投亲靠友,人口不断增加。民国3

3 年(1944)***建县时,汉族人口已增至363人。1959年,为建设边境,保卫边境,***从山东省东明县,安徽省望江县接来青壮年500余人来本县安家落户,开荒种田。60年代以后,从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甘肃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招收青壮年来***工作。每年还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国家干部和职工分配到***工作。1966年,从乌鲁木齐收容大批自动来疆人员约1000余人,同年4月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管处分配来的60名劳动力,***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到2014年底,全县有汉族人口35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

(二)哈萨克族

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陆续迁至巴尔鲁克山游牧,最多时有万余人。光绪四年(1878)正月二十六日,甘肃总督左宗棠根据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调查塔尔巴哈台中俄情形后报称,‚原塔城所居住哈萨克族有三种,其一,阿吉公所部之哈萨克,分十二克烈,素称良善,现经随地划归俄国三克烈半,其八克列半现属塔城;其一,‘黑宰’哈萨克,内有中国所设头管,年远无考;其一为拜吉格特哈萨克,淖坦汗所属,此两种人数众多,各以数万计‛。 逐水草而牧的哈萨克人,遍布巴尔鲁克地区。后来中俄边境之争和反清运动烽烟四起,致使哈萨克人难以安居,同治元年至光绪元年(1862~1875),原来居住在现***境内的哈萨克族‚黑宰‛部落为逃避战乱迁到‚干额啉哈尔噶‛等地,这段时间,巴尔鲁克、玛依勒等草原人烟很少。1875年‚穆赫‛、‚把拜‛率领部分哈萨克人从阿尔泰西迁至巴尔鲁克,到光绪十四年(1888),察汗托海一带有哈萨克的1个‚乌克尔代‛(蒙古语为千户长意,隶属塔城管辖)、5个‚赞格‛曼别特部落和1个‚赞格‛吐尔图乌勒部落。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境内有哈萨克族12993人。1962年4月22日‚伊塔事件‛中,不少人去苏联定居。1963年,哈萨克族已锐减到5688人。后从额敏、托里陆续调进和迁来一部分哈萨克族干部和牧民。到2014年底,全县哈萨克族人数增至18714人。

(三)回族

清朝末年,境内有回族32人。1944年后,从甘肃、宁夏、乌鲁木齐等地迁来部分回族来***经商或开荒种地。‚三区‛革命时,回族人口有所减少。1954年,全县共有回族56人。1959年以后,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回民陆续来***安家落户,从事农牧业生产。1980年,全县有回族人口1997人。到2014年底,全县回族人口达到3957人。

(四)维吾尔族

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南疆迁来部分维吾尔族来额敏河南岸从事农耕。1944年***建县时,境内有维吾尔族45人,从事农业或商业。到2014年底,全县维吾尔人口为176人,大部分居住在哈拉布拉镇,以经商为主。

(五)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大多由于经商、战争和饥荒而流入***境内。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全县有俄罗斯族637人,他们大多从事手工业,运输业和修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中苏双方达成协议,前后有三批俄罗斯人回国定居,致使境内的俄罗斯人口锐减。1963年,俄罗斯人只剩8人。1990年,境内的俄罗斯族有197人。到2014年底,全县俄罗斯人口为232人。

(六)蒙古族

成吉思汗分封时,***辖境归窝阔台汗国管理。境内蒙古人盛极一时。根据陈澄之所著的《塔城地区和阿山区》一文中记载,清初境内有蒙古人9977人。后来蒙古人又陆续迁离此地,多数迁移到**县定居。民国33年(1944),境内蒙古族仅有5人。1990年,境内的蒙古族有135人。到2014年底,全县蒙古族人口为148人。

三、2015年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是少数民族边境县,19个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形成了独特的爱国、戍边、援疆等文化和‚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县委、政府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根据这一县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议每年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在县委扩大会议等重大会议上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11次,通报创建活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落实推进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对民族团结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取消绩效奖励并严格追究责任。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把民族团结工作经费作为专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充实创建工作条件,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保障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扎实开展。四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机制,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和各族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在职少数民族县级领导干部10人,占总数的27%,在职少数民族科级领导干部105人,占总数的2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占专业人才总数的31.63%。

(二)深化主题教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方面,围绕‚七进‛,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即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进乡村,建设文明幸福的美丽农村;进社区,构建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进学校,营造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进宗教场所,培育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进企业,培育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进军(警)营,培育军民一家亲的良好风尚。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县143个单位积极申报,目前已有102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41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创建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细胞工程‛,在社会各层面形成了人人争当好居民、好职工、好学生,争创好家庭、好巷道、好楼道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评选好村(居)民22609人、好家庭8400户、好巷道236个、好楼道299个、好小区28个,评选比率达到91.2%。另一方面,积极培植挖掘树立典型。近年来,我县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3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45人。今年,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40位先进个人,并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增强了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民族团结意识渗透到社会各个细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哈萨克族医生吾哈斯,不管严寒酷暑,不分节假休息日,始终长年坚持在农牧区一线为看病不便的各族农牧民群众免费义诊,播撒医者仁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维吾尔族姑娘阿勒米拉多年如一日的赡养患癌症的哈族孤寡老人,直至老人安享晚年离开人世;被自治区妇联授予首届新疆妇女儿童慈善奖和爱心贡献奖的‚爱心妈妈‛社会组织,救助全县各乡场镇各族贫困学生175名,贫困家庭21个,救助资金达到16万元。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个个模范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和动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我们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县、法治稳边、兴旅富民‛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祥和安逸的养生之都‛,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3亿元建设重点景区,成功打造了‚小白杨‛哨所边塞红色游、巴尔鲁克山徒步健身游、吐尔加辽草场田园生态游等景区,巴尔鲁克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以新疆***山花节为平台,举办了放风筝表演赛、国际赛马大会、山地自行车大赛、CBA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把***山花节与民俗游、自驾游、徒步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度,增进了文化认同感,使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凝聚在一起。今年,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给予扶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并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全力开发旅游就业岗位,鼓励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聘用本地农牧民,从事景区车辆驾驶员、餐饮服务员等工作,着力解决农牧民增收难题。旅游业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明显,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7.15%。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旅游人数18.8万人,旅游收入1.28亿元。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重点发展了特色农牧业。按照种植业围绕旅游业和畜牧业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红花产业,开展特色作物多点试种,在旅游沿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畜牧业以发展优质肉牛肉羊为主攻方向,按照‚增量在农区、高端在草原‛的思路,设立1000万畜牧业发展基金,突出发展巴什拜羊产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2486元,较2011年7786元增加4700元,增长60.36%。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全县各族人民跟党走的信念,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四)突出民生保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连续5年开展了‚民生建设年‛活动,民生建设投入超过财政预算支出的84.5%。近三年来,我县突出夕阳情、育教情、惠民情等主题,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赛马场、安居富民房、定居兴牧、城市保障性住房、牧民定居楼、集中供热改造、供排水改造、自来水净化处理、城市主干道改扩建等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实现了城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全覆盖;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从学前幼儿园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建立5所民汉合校,打造2所双语示范校。村级卫生室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年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7684万元,实现2412户、8872人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1206户、4436人。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比例,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84人;共为312名少数民族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033万元;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5849人(次);全县实现少数民族就业1026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了群众基础。

(五)强化融合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共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一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双拥‛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军地、军民结对共建活动,共同谱写‚军爱民、民拥军、各族军民心连心‛的和谐篇章。高度重视国防、军队建设工作,投入150余万元,解决了驻县部队的水电、交通、通信等各项设施建设。共开展走访慰问驻县部队40余次,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折资80万余元。驻县部队官兵积极投身于‚第二故乡‛建设,为民做好事1500余件,为我县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兵地融合共建结合起来。坚持以民族团结引领兵地团结,加强与兵团第九师161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签订了兵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定期召开兵地联席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援疆资金,实施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集中供热工程、生态园、哈拉赛村整村搬迁、一中学生宿舍楼、加依勒玛街社区办公室楼、安居富民等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援疆项目,把援疆项目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各民族友谊的民心工程。援疆干部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主动融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民族团结工作的持续推进,激发了全县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成一股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力量。

推荐第4篇: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市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荆门市属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现有城市常住少数民族23个,386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4%。2011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4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40人,西北回族71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及各县市城区。

(二)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状况

近年来,我们及时化解处理了3起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事件起因包括城管执法、市场经营权等方面。

2011年12月25日和2012年1月1日,钟祥市分别发生两起新疆籍烤羊肉串从业人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并斗殴,导致新疆籍人员和当地人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害案件。

2011年12月25日凌晨3时许,新疆烤羊肉串人艾散〃努日麦麦提〃维吾尔(男,39岁,维吾尔族,新疆墨玉县奎雅乡人)与老

- 1对案件侦办和维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一是对新疆人的艾散医治费用全部由钟祥市人民医院垫付,确保尽快治愈出院;二是民宗局、公安局主要领导与清真寺的阿訇到医院看望伤者,送去了慰问金,并多次上门做艾散本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三是由民宗局安排专人主动找艾散、努日麦麦提在荆门的负责人阿布力孜〃阿布来海提及其妻子陈双梅(原市二医护士、现在新疆生活,曾受到*同志接见)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四是公安机关已根据视频资料画出嫌疑人照片,公开征集线索,全力查找嫌疑人。

2012年1月1日斗殴事件发生后,荆门市公安局迅速指令钟祥市全力做好工作,并向市委、市政府、市维稳办作了报告。上午10时,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松青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及宣传、维稳、公安、国安、民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钟祥市委政法委、维稳办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对妥善处臵好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进行了研究。与会人员对近日发生的两起涉新疆人治安案件及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了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明确了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并形成工作意见:一是荆门市和钟祥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律取消元旦休假,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工作;二是钟祥市为两起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的处臵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事件的处臵工作,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和若干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力争3日内全面查清案情,确保伤者早日康复、情绪平稳;三

- 3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鄂发[2006]3号文件相继颁布和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定期听取民族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为营造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共处的环境,我局采取编印政策法规资料、印发竞赛答题试卷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也采取翻印•政策法规‣、办专栏、挂横幅和刷写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三个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民族条例纳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条例知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工作基础。

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全市建立了市、县、街办、社区四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依托社区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对本社区范围内少数民族及流动人员,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台帐。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到社区服务之中,把他们与本社区居民同等看待,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照。街道、社区干部一周至少走访一次辖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思想动态。

- 5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宣讲相关法规政策,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的法制环境;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为其提供工商、税务等服务。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提供生活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窗口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少数民族服务工作方式,更好的发挥服务职能。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少数民族接待窗口,并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来访接待,为少数民族提供了热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做到规范流程、一事一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结果。四是活跃社区民族文化。社区利用文化艺术节、纳凉晚会等形式,组织社区居民跳新疆舞、马鞭舞、打太极拳和扭秧歌,让少数民族群众和居民一起联欢,为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组织举办各族群众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充实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民族经济,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与工商、教育、公安、卫生、城建等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现场办公,免费为来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办理了健康证、工商执照、暂住证等,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协助规范经营。针对外来少数民族经营

- 7口较多、社区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配备民族工作专(兼)职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要配备民族工作联络员。三是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为少数民族在务工、经商、入学、就业和技能培训和清真饮食、殡葬服务、欢度民族节日、传承本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服务,及时反映和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生活。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逐步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地区和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基础数据库。

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重点建立完善城市常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数据库,逐步实现网络化、动态化、一体化管理。一是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人员信息库,对常住少数民族实行逐户登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实行逐人登记;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汇总各社区人员信息库,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数据库,并建立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少数民族经营户、困难户等重点人士资料卡片,实行台帐式管理,逐步实现市县两级联网管理。二是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定期将服务少数民族、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辖区少数民族人员变化等情况上报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中心在汇总后进行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明确工作重点,指导社区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

- 9使各族群众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受益者,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单位建设。

(四)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

要把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抓好落实。一是不断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把工作做在平时、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群体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同时,也要防止把民族问题当作一般的社会问题来处理。二是制定完善民族工作预警机制、突发性事件联合处臵机制和应急预案,坚持重大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臵制度。处理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处理,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小事变大事,引发大的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要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和法律尊严。

四、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建议

尽快出台我省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评内容;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

- 11

推荐第5篇:民族旅游调研报告

浅析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中国回族文化展示地”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镇党委协同纳家户村村两委班子日前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纳家户村旅游文化进行调研.

一、杨和镇纳家户村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我县总人口20.4万人,有汉、回、满等13个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18%。其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回族特色建筑等,而杨和镇纳家户村更是回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她以中华回乡文化园为依托,深度开发宁夏世界穆斯林城,推进了中国回族文化和世界穆斯林文化的展示.在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

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明朝时期的清真寺古建筑和回族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纳家户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回族是由波斯和中亚地区各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宋时期到元代快速发展,进入明代,回族人进一步融合了汉、蒙、维吾尔等族人并不断得到繁衍,回族居住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为当代回族的分布奠定了基础。

宁夏是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早在宋代、西夏时期,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大食人在宁夏一代定居。而素有盛名的纳家户则是宁夏伊斯兰“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分布代表。目前,伊斯兰教已不单纯是宗教,而是一支建设美好宁夏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

2、回族饮食文化

回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手抓羊肉、羊杂碎、贺兰山野蘑菇面、糖醋鲤鱼、油香、馓子等清真菜和清真食品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回族特有的盖碗茶由茶叶配以各式干果、糖类,五颜六色,味道醇香,营养丰富,是回族饮食文化中的又一地方特色的饮食。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全羊宴、烤全羊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

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宁夏回族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3、特色体育、民间文化

“踏脚”随着丝绸文化繁盛时期由伊斯兰教徒传入中国,是一项对抗性活动,也是回族人外出的防身之术。一般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艺高低自由对峙。随着时代的发展,“踏脚”已逐渐成为人们在农闲时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现在文艺工作者根据“踏脚”改编的“踏脚舞”,已多次获奖,而且已经成为代表宁夏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传统表演项目。

每年九月至十月间 “中国西部民族花儿歌手邀请赛”,全国各地的民歌选手齐聚中华回乡文化园一展民族文化。而其中宁夏的“花儿”以悠扬的旋律和直白的唱词,展示出宁夏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已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特色民居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回族的家庭居室与汉族的建筑已无很大的差别,但回族的民居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室内陈设和装饰上。传统的回族家庭,进门正面的案桌上,设有香炉、香瓶和香盒;有的家庭中间摆放经匣,装有《古兰经》等经

典。回族室内一般不臵人物或动物画,一般以山水风景、几何图案取代,挂历也是印有伊斯兰教历与公历相对照的,图案以著名的清真寺为主。一般回族家庭多在清晨、傍晚点燃苏荷香使房间空气保持清新。回族家庭庭院总是保持干净整洁,院子中间种植葡萄、玫瑰等花卉植物,使得生活更加幽雅。

二、杨和镇纳家户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宁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纳家户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杨和镇纳家户村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纳家户村毗邻109线,纳家户清真大寺是典型的中国殿堂式清真寺,现在纳家户清真大寺-中华回乡文化园-鹤泉湖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拉动了永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回族原创舞蹈月上贺兰作为中国回族文化走出国门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回族文化。这也给回族聚居区和发祥地杨和镇纳家户村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杨和镇纳家户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回族民俗游,把当地回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回族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伊斯兰语。对古街进行进一步的休憩修葺完善,构建回族文化建筑群,打造精品回族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一是积极鼓励、支持文化创作和民族研究。我区的回族研究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回族文化论坛、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宁夏的一个重要平台。二是回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回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

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回族节日精品游”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杨和镇纳家户村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回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回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杨和镇纳家户村旅游内容,突出杨和镇纳家户村文化旅游内涵,保持杨和镇纳家户村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

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6篇: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2008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

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

一个与泸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GDp的可能性,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充裕的资金投入,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三、工作建议

(一)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四)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推荐第7篇: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乡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根本要求,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发展好民族区域经济

,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全乡少数民族村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全乡地处中山河谷地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418.65 。呈“三大冲,六面坡,两大煤田一条河”的地形。

2、土地利用

全乡总面积 56.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15706.7 亩 , 占总面积的 18.6% 。其中:水田 2916.7 亩 , 旱地 12790.1 亩 , 林地 20945.9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24.9%; 牧草地 23522.4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38.7%, 园地 60.5 亩 , 占 0.07% 。

3、地理位置

**乡位于**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毗邻,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4、气候

全乡气候温湿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 ℃,年平均降雨量 1482.3 毫米。

5、交通条件

全乡有郎关公路 14.6 公里,化捞公路 19.2公里,在建靛红公路**乡过境段,村级公路网络已基本贯通,贵(阳)昆(明)铁路和株六过境段长9.8km,内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6、人口素质和民族结构

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428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9%,初中文化的有2315人,占32.9%,高中文化的有21人,占0.3%,中专文化的有48人,占0.7%,大专文化的有28人,占0.4%,大学文化的有14人,占0.2%。小学阶段适龄人员的毛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高中阶段毛学率达99%。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为:小学532人,初中483人,高中26人,大专8人,大学12人。文盲、半文盲有320人,占总人口的2.6%。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年,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

**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民族人口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少数民族男性3206人,女性3820人。0-6周岁683人,7-12周岁562人,13-15周岁467人,16-18周岁359人,19-24周岁1204人,25-50周岁2865人,51周岁886人。

7、劳务输出

**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8、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情况

结合村级实际,实施的项目有林下养鸡、养猪、肉牛养殖、种草养羊等项目。近几年来,我乡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根据本地实际,选准经济发展路子,有规划,有项目,有措施,效果明显,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消除了“空壳村”现象。

全乡2008年达到10.4万元。其中:**村达到1.5万元; **村年达到1.8万元; **村达到2万元; **村达到1.8万元; **达到1.2万元; **村达到1.6万元; **村达到0.5万元。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做法和经验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民族乡工作条例》和县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利用好和

把握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贯彻好和应用好《条例》和《意见》,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乡工作条例》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原则。《意见》是努力方向,是目标,也是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依据。通过贯彻落实《条例》和

《意见》,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2000年,新政府办公大数的建成并成功搬迁,为**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几年来,**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乡人民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均递增10.5%,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1、着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群众通电困难

1997年前,**乡仅有两个村通电,而且是搭接铁路供电工区的电,用电受到很大制约,没有自己的输电线路,大部分群众是靠煤油灯照明,通过努力,完成了全乡农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2、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2000年至今,共争取各种饮水项目资金9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拉通了全长67.5公里的自来水管。解决8534人和3726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3、逐步解决“行路难”问题

自2000年以来,共争取公路建设资金321.1万元,修建和改造39.7公里的乡村两级公路,是2000年前8年以来的5.2倍。特别是**至**公路,**公路油路改造,在建的**红公路**乡过境段,**大街的修建,对今后**乡开发煤炭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通讯问题得到解决

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共安装30台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个广播室,建6个世行卫生室,7个村党建多功能活动室。架设了铁通、电信通讯光览,开通了铁通、电信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500余门。修建了联通、移动手机站,信号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

5、努力实施茅草房改造

五年来,为切实解决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户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民政渠道解决了350户茅草房户、无房户和危房户群众住房问题。

6、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2004年至今,投入600万元,实施了我乡**村半坡、倮纽两个自然村寨97户移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村组、**村箐脚组移民搬迁工程。

7、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2075吨提高到现在的4437吨,累计造林22861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7%;完成坡改梯及配套水毁工程2850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 7651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二)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入财扶资金36.9万元,分别在荒田村、**村、过瓦村、坝子村、下麻翁村等村实施,并逐步探索肉牛养殖模式;争取到挂钩扶贫单位团市委、市药监局市残联的扶贫资金投入发展肉牛养殖;投入223.1万元资金在荒田村、过瓦村实施了种草养羊项目,完成圈舍改造面积7122平方米,实施种草4330亩,购基母羊4200只。通过实施一些种养殖业项目,农民群众逐步从传统的种养殖业方式向科学技术种养植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组织劳务输出。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2036人(次),同时,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近解决一部分群众务工,特别是全乡大面积退耕还林后,部分群众大胆尝试种植竹荪,取得成功,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年的1931元,年均递增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可开发式贫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扶贫,给结对子的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逐步使我乡可开发式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施沼气池建设2000口,分别安排在全乡7个村实施,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30万元,实施“义教工程”项目3个,新建**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希望小学、乡中学、**小学和**片区小学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1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008年的96.9%,为乡中学和各片区小学配备了微机,在中小学实行电脑教学。改善了教学条件,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有条件的村建篮球场,举行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

农村卫生保健有了保障。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并村后完善了x个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文化活动室),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和预防保健工作,使“四苗”覆盖率得到提高,疾病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医疗工作得具体落实,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农村计生工作全面实现了村自管理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下移到村,村级计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四)乡卫生院建设及农村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乡党委、政府加大卫生工作硬件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要求及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建设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投入20万元资金新建乡卫生院。配齐了村级卫生员,使村级卫生工作正常开展。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扩大四苗接种率,推广新法接生,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全群众参与,清扫村寨环境卫生,人口密集场所,组织机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大扫除活动,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使“脏、乱、差”的现象得到遏制,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完成260口小水窖的水质化验,使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得到改善。

2、农村生态建设情况:在实施沼气池建设同时,配套改厕、改圈、改灶,,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对“两基”工作投入,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的落实。投入资金,配备图书柜、仪器柜、实验器材等。

加大对扫盲工作的督促,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针对全乡扫盲工作发展不平衡现状,乡人民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两基”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并加以经济处罚。强化推进扫盲工作的措施,稳步开展扫盲工作,确保扫盲工作任务的完成。

落实农技培训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落实了相应培训措施,明确了参加培训的单位、培训教师、培训内容,确定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

兴办寄宿制学校。投入158万元修建第二轮“义教工程”—**乡中学及附属工程。落实了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对二女孩户孩子入学学费全免,市、特区高中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20分录取办法。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乡7个村均是少数民族村,经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

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低保,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生存环境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界的认知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教育起步较晚。

四、贯彻民族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受环境条件制约和资金来源途径的束缚,建设速度慢、难度大。

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看病治病难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

3、乡镇企业受安全生产、金融危机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产量下降,新办煤矿企业又难以办证,优势资源得不到开采利用,从根本上讲,就是未彻底实现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民族干部的发展、选拔、培养力度不够。

5、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群众的科技教育局限性比较大,农民群众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还不高,制约了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存在以上突出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第一、扶贫必须首先“扶志”,着力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懦夫懒汉作风,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

第二、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资、信贷及种子、化肥、柴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继续予以优先、优惠的特殊照顾。对于确实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特困户可给与适应帮助和救济,必要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给贫困地区“输血”是必要的,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之尽快赢得脱贫与致富的主动权。

第三、以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我乡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天然草场、宜林地、石漠地、煤炭资源等都蕴藏着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其潜在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必须要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前提下,把着重点放在“借鸡下蛋”的方略上来,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

第四、将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位置。应当把科学培训作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应建立由有关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救济基金会。可采取财政、民政、民委、扶贫等部门及社会帮助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特困村、特困户、特困人口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缓解地方财政用于扶贫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生存环境条件。采取以财政扶贫的方式,投入资金,恢复损坏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缓解发展压力。重点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学校、引灌沟渠、“行路难”、农村医疗卫生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第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巩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民族村建篮球场、图书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斗志,让少数民族群众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六、近期发展规划

近期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牧强乡、生态立乡、科技兴乡、旅游活乡的关键时期。

1、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我乡总体上还属于项目带动型经济,要多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活民间资本、促进银行贷款,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机遇,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对我乡的大力支持,建设1-2个重大项目;二是进一步做好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增加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三是制定和落实投资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五是积极探索建设的投资与营运方式,进一步扩大投资。

2、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探索有效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好属地企业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税源保护;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配合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基本建立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乡情村情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3、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落实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使我乡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运用政策导向、法律规范、指导协调、信息咨询、财政投入、监督检查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引导,突出发展重点;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产业区域布局的合理调整;四是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加速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种产业。

5、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乡

进一步完善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相关领域的产业化步伐。人才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实现规划目标最重要的支撑,但在我乡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十分贫乏。所以,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才待遇,积极落实有关人才保障机制,大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突出抓好领导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营销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环境质量创新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发展的资本和空间的观念,坚持把环境质量创新作为一项全民工程、永不竣工的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一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规范行政行为,正确履行职责,多服务,少干预,从严治政,坚决反对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确保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上来。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一门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三要纠建并举,狠刹不正之风。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坚决惩治各种严重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形象的不正之风,形成人人都是对外“窗口”、爱护**形象、关心**发展、办事廉洁高效的良好氛围。四要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鼓励正当自由竞争,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来**能留住,能发展,真正使**成为其施展才华、创业致富的基地。在大力改善软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的硬环境,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六、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需要帮助协调反映解决的问题

1、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帮助协调解决沙石场一个。

2、帮助协调解决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项目。

3、呼吁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养殖业项目上加大投入。

推荐第8篇: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2011年底都匀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其

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

都匀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匀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匀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为支持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都匀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编印了一批教学教材,如2008年编印的《苗文课本》、《水书教材》等。2010年,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满足教学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重新组织人员编印了一批新教材,如《苗族双语教学课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纳入教学内容的主要有:苗族、水族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飞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作,古法造纸,蜡染,挑花,刺绣,剪纸,绘画,泥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芒筒,铜鼓,木鼓,琵琶,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板凳舞,瑶族长鼓舞,竹杆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荡秋千,以及龙舟表演等民族民间体育;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民族文化歌舞表演队,并在市级、州级乃至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众多新闻媒体对此工作的关注。2006年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到奉合民族小学、阳和中心学校进行采访拍摄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工作情况,并于2006年10月2日在央视新闻联播“祖国经典”栏目专题播放水书进课堂实况。同时《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对奉合、阳和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做了详细报道。都匀市民族中学2007年118名学生参加省艺术、体育高考学科考试,术科进线率高达95%;2009年都匀市选送的少数民族合唱《踩鼓舞》、舞蹈《芦苼场上》,芦苼独奏《火车进侗乡》分别获全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表演类

一、

二、三等奖,2012年3月该校学生李豪又获“金芦苼”首届国际民族吹管乐大赛芦苼组优秀奖。2012年11月3日“全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在都匀市会展中心举行,都匀市坝固中学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如此等等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后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小学、中学、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等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学工作,约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0%,共创建了市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8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4所,通过逐级建立重点示范校,以达到在全市全面铺开的目的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费不足。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有教学器材、服饰道具,要购买这些教材道具,则需要大量资金,由于都匀市经济占黔南州经济总量比重小、经费困难。加之省、州每年下拨的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有限,且有一半是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虽然很多学校的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热情高涨,但是苦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许多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只能小打小闹,无法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没有

推荐第9篇: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也刻不容缓,利用暑期,我走访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村寨-----高荡村,就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高荡村系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千年布依古寨。古寨具有典型的第三土语区布依族村寨的特点,传统民居与古寨风貌特别是石头古建筑保存完整,周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积淀厚重,古文化遗址遗迹多,遭到破坏不大,具有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掘潜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高荡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丧、节庆民族习俗,敬天地、尊师祖的民族信仰传承比较完整和丰富。蜡染、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高荡村布依族人中不断的沿袭和发展。高荡村不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双枝并秀,而且蕴藏着极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价值。

一、高荡具有丰富的布依文化资源

高荡村居民300多户,近2000人口,全系布依族,且只有伍杨两姓,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民间文化风情:

1、有独特的山寨建筑。村落内的建筑布局井然,房屋建筑均为石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均是木料结构屋架,有的石料间隔,有的木料间隔,石板盖顶,墙多数用石料垒砌或浆砌,用石灰或混泥土勾缝、材料就地取,造价低廉,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在建筑形式上,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纵横交错,古朴悠远。

2、有传统精湛蜡染、织锦、挑花等民族工艺,山寨80%的成年妇女都会制作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很多农户家里设有染缸,从事织锦、蜡染及传统民族服饰的纯手工制作。

3、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在文化起源上,有《铜鼓的来历》,在传说类有《滴水滩瀑布的传说》,在民风民俗上,有《六月六的传说》、《姊妹箫的传说》等,在民间>故事类,有对爱情忠贞不谕的《睡在草凳上的>小狗儿》、《三妹与蛇郎》。有富于幽默对事物认识讲究哲理的《征舵的故事》,有讽刺贪财愚蠢,描绘善与恶斗争的《妹妹智杀老变婆》、《人与虎斗智》等童话故事。

这里的布依民歌不仅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流传广泛,布依民歌有古歌、酒歌、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从少年儿童到老人,几乎个个会唱布依族歌,唱歌成了布依人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里有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其中布依族民间音乐有两大类:一是民间器乐曲调,如铜鼓调、竹箫调、唢呐调、木叶调。二是民间曲调,如念经调(属宗教类)、立房上梁调、情歌调、酒歌调等。

布依族民间舞蹈有铜鼓舞、撒麻舞、花包舞、唢呐舞等。

4、有丰富多采彩的布依族节日,有三月三(油团粑节)、六月六(男女青年赶表定情节)、尝新节,俗称稻米节(即七月半)等。一年中,最隆重、活动内容多要数“六月六”了,六月六这天这一带的布依男女老少聚集在山寨的民间文化场所,进行对歌跳舞,男女青年赶表(谈恋爱),同时还进行唢呐、击铜鼓、木叶、飞石打靶,抓羊子,母鸡护蛋、水上漂石等技艺比赛。

二、该村在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荡村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表明她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民间文化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认可,这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当地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提高和开放,必将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2、高荡村被省政协书画院定为创作采风点,为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3、高荡村作为布依千年古寨,不仅历史悠久,解放前还是镇宁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以来,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因此,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旧时的“儒林村”变成了文化村,在过去的60年,全村通过读书正式被大学、中专录取读书参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学生。高荡被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绝无仅有。

三、该村民族文化濒危情况:

该村的布依文化有部分内容已逐步消失,总的来说,衰退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世代相传,为人皆知的民族风情、民间音乐、古歌、民间神话、传说等部分无人传承了。

2、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传统的项目少了,变得空乏无味。

3、一些独特的布依民间工艺品无人传承制作

4、一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母语传承存在危机。

5、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些曲雅古朴、工艺精湛的建筑逐步被现代建筑所取代,需尽快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

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高荡村如今被定位成布依千年古寨进行旅游开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民族文化建设与开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抢救、保护很有必要,现充分利用全乡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和措施:

经调研后,高荡村如今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帮扶下,开始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在此略提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授予荣誉称号、给予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文化人才,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2、统一规划村民建筑,保护地方独特的村寨建筑风格。

3、修复村寨的水碾和农户门前的石磨、舂对,在围绕村寨流淌的梭罗河沿河两岸制作竹筒水车,自流灌溉农田。同时衬托村寨淳朴民风,重现民族远古文化的见证。

4、积极抓好布依文化风情的开发,保护利用。把布依族习俗和文化活动场面与旅游观光很好地协调起来,增加旅游者与当地群众的情趣交往和生活方式,采取解说布依习俗的成因、神话、传说故事、表现形式等方式,让游人对布依习俗有正确了解,增加参与程度甚至产生共鸣。

5、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蜡染、织锦、挑花等旅游纪念品等。

综上所述,相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定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银城镇宁的旅游兴县战略也将由此打响一场由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的漂亮的胜仗! 《>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推荐第10篇: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也刻不容缓,利用暑期,我走访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村寨-----高荡村,就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高荡村系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千年布依古寨。古寨具有典型的第三土语区布依族村寨的特点,传统民居与古寨风貌特别是石头古建筑保存完整,周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积淀厚重,古文化遗址遗迹多,遭到破坏不大,具有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掘潜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高荡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丧、节庆民族习俗,敬天地、尊师祖的民族信仰传承比较完整和丰富。蜡染、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高荡村布依族人中不断的沿袭和发展。高荡村不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双枝并秀,而且蕴藏着极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价值。

一、高荡具有丰富的布依文化资源

高荡村居民300多户,近2000人口,全系布依族,且只有伍杨两姓,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民间文化风情:

1、有独特的山寨建筑。村落内的建筑布局井然,房屋建筑均为石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均是木料结构屋架,有的石料间隔,有的木料间隔,石板盖顶,墙多数用石料垒砌或浆砌,用石灰或混泥土勾缝、材料就地取,造价低廉,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在建筑形式上,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纵横交错,古朴悠远。

2、有传统精湛蜡染、织锦、挑花等民族工艺,山寨80%的成年妇女都会制作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很多农户家里设有染缸,从事织锦、蜡染及传统民族服饰的纯手工制作。

3、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在文化起源上,有《铜鼓的来历》,在传说类有《滴水滩瀑布的传说》,在民风民俗上,有《六月六的传说》、《姊妹箫的传说》等,在民间故事类,有对爱情忠贞不谕的《睡在草凳上的小狗儿》、《三妹与蛇郎》。有富于幽默对事物认识讲究哲理的《征舵的故事》,有讽刺贪财愚蠢,描绘善与恶斗争的《妹妹智杀老变婆》、《人与虎斗智》等童话故事。

这里的布依民歌不仅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流传广泛,布依民歌有古歌、酒歌、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从少年儿童到老人,几乎个个会唱布依族歌,唱歌成了布依人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里有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其中布依族民间音乐有两大类:一是民间器乐曲调,如铜鼓调、竹箫调、唢呐调、木叶调。二是民间曲调,如念经调(属宗教类)、立房上梁调、情歌调、酒歌调等。

布依族民间舞蹈有铜鼓舞、撒麻舞、花包舞、唢呐舞等。

4、有丰富多采彩的布依族节日,有三月三(油团粑节)、六月六(男女青年赶表定情节)、尝新节,俗称稻米节(即七月半)等。一年中,最隆重、活动内容多要数“六月六”了,六月六这天这一带的布依男女老少聚集在山寨的民间文化场所,进行对歌跳舞,男女青年赶表(谈恋爱),同时还进行唢呐、击铜鼓、木叶、飞石打靶,抓羊子,母鸡护蛋、水上漂石等技艺比赛。

二、该村在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荡村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表明她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民间文化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认可,这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当地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提高和开放,必将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2、高荡村被省政协书画院定为创作采风点,为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3、高荡村作为布依千年古寨,不仅历史悠久,解放前还是镇宁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以来,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因此,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旧时的“儒林村”变成了文化村,在过去的60年,全村通过读书正式被大学、中专录取读书参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学生。高荡被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绝无仅有。

三、该村民族文化濒危情况:

该村的布依文化有部分内容已逐步消失,总的来说,衰退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世代相传,为人皆知的民族风情、民间音乐、古歌、民间神话、传说等部分无人传承了。

2、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传统的项目少了,变得空乏无味。

3、一些独特的布依民间工艺品无人传承制作

4、一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母语传承存在危机。

5、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些曲雅古朴、工艺精湛的建筑逐步被现代建筑所取代,需尽快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

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高荡村如今被定位成布依千年古寨进行旅游开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民族文化建设与开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抢救、保护很有必要,现充分利用全乡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和措施:

经调研后,高荡村如今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帮扶下,开始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在此略提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授予荣誉称号、给予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文化人才,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2、统一规划村民建筑,保护地方独特的村寨建筑风格。

3、修复村寨的水碾和农户门前的石磨、舂对,在围绕村寨流淌的梭罗河沿河两岸制作竹筒水车,自流灌溉农田。同时衬托村寨淳朴民风,重现民族远古文化的见证。

4、积极抓好布依文化风情的开发,保护利用。把布依族习俗和文化活动场面与旅游观光很好地协调起来,增加旅游者与当地群众的情趣交往和生活方式,采取解说布依习俗的成因、神话、传说故事、表现形式等方式,让游人对布依习俗有正确了解,增加参与程度甚至产生共鸣。

5、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蜡染、织锦、挑花等旅游纪念品等。

综上所述,相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定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银城镇宁的旅游兴县战略也将由此打响一场由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的漂亮的胜仗!

第11篇: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扶贫工作站曾仁勇)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民族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96人,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的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2户1935人,其中:落水组99户(茅草、无房69户)、马路114(茅草房无房90)户、青杠48户(茅草房无房27户)、大麦42户(茅草房无房22户)、包包83户(茅草房无房60户)半坡36(茅草房无房9户),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和51%;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耕地面积1711亩,牧草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8030亩,人均粮207公斤,人均收入约596.46元,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便利,局部交通团塞,农户住房条件差,总体

1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2007年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人们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苗族聚居地,文化水平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加之观念传

统保守,经济文化

发展迟缓。

2.交通条件

差,出入民族村的

道路,都是土路和

沙石路,晴天尘土

飞扬,雨天满路泥

图一:苗寨中随处可见的茅草房 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

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

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固守低效益的

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都无力解决,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薄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的难题。

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

探寻脱贫新思路

(1)消除“等

靠要”思想,激发

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加强精

神扶贫,激活农民

图二:充分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 的潜在发展动力,

帮助农民转变落后

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

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

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

选择适合本地条

件,有优势、有特

色的产业和产品作

为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引导农民规模

生产,形成有特色

的区域性主导产

业,使潜在的优势

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 尽快转化为现实经

济优势,创造最佳

经济效益。当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农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此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

(4)区别不同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

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第12篇: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情况报告_0

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县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为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全县民族工作,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城市民族工作发展新路子。最近,我局对保和镇南路社区、社区、十字街社区的城市民族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专项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城市少数民族成份,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区县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县内世居民族有傈僳、汉、纳西、白、藏、彝、普米、怒、独龙九种民族。保和镇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城所在地,全镇面积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委会,个社区居委会于成立。全县总人口为15412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3761人,占总人口%,社区少数民族人口为521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773人,占社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多为在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傈僳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约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0%。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大理州、丽江市,多数为白族、纳西族。近年来,民族交往日趋密切,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助合作,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增强,共同发展的关系更加牢固。

城市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条

件、就业、婚姻、文化程度及子女就学、享受低保医疗等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社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子女就业有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部分干部、工作人员的第

二、三代子女就业问题仍然十分坚刚。子女就学方面:能实现有学上,上好学的相关保障。低保、医保方面:按现行相关城镇和农村保障性政策能落实到位。

城市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愿望、利益诉求表达方式或途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较高,各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平等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政治地位和待遇的完全平等,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城镇少数民族参政议政途径,一是以15户选一名户代表参与社区一事一议和社区居委会班子选举,实现基层

自我管理组织的参政议政;二是按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办法和政协委员提名办法产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州、县的人大、政协会议,实现上一层次的参政议政;三是社区以街道或片区的形势把一个社区分为若干个组或片,实现片组长管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城市各民族兄弟般地相处,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为适应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城市生活环境,他们不断的改革不适应的因素,汲取汉族先进的文明。但是,他们仍然不同程度的保持着,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各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社区所辖范围的主要情况。包括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设施及开展活动情况,清真餐饮服务和管理情况,宗教活动场所等

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土驻民居汉族的大词戏三江藏族弦子锅庄协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射驽协会,各社区都有门球队,但没有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设施。在县城从事清真餐饮服务的食馆有3家。在县城有一个县基督教中心教堂,是县内唯一的宗教团体。

社区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社区缺少规范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制,缺少社区各少数民族传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应场馆。

二、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1、领导重视,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各社区、村委会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少数民族工作格局。

2、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

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以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宣讲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五保、低保和生活困难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并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二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积极争取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宣传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民族间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营造出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4、完善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呈现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重点:一是促进城市社区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二是城市社区土驻民居即汉族改革后,县内从其他乡镇流入到城市社区常住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之间构建和睦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问题;三是城市社会提高城

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健全保障服务机制的问题;四是创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活动,彰显党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职能的问题。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难点:一是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和流动人口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因这些差距诱发心理不平衡,潜在的矛盾和突发事件隐患时刻存在;二是现有的城市发展水平难予满足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元素不断增多的现实需求,比如:社区公共设施不足,社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弘扬等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经商务工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

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二是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三是城市社区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各民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是城市民族工作缺少经费和相应的社区民族工作服务平台机构。同时缺少城市少数民族开展本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的社区活动场所。载体创新和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五是我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傈僳族自治县又是边远特困县,县级城镇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是来自本县和周边地州的少数民族,比例和数量都相对较少,大部分城市流动人口都是从四川、湖南等地的大汉族,同时,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从事

餐饮服务、建筑工地等较为艰辛的体力劳动,所以因劳资和维权方面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五是我县城市社区少数民族主要来源地是上一代或二代内从全县各乡镇农村到县城工作安家后逐步增多起来的,在新时代的就业形势下,由于父母辈有工作、有固定收入,到如今子女和孙子、孙子女辈一部分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又没有土地和从事经营的产业,因此,当地党委政府面向这部分群体提供就业住房等保障的压力逐年加重。

四、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对策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加大对民族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健全解决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5、加大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6、创建城市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示范点建设。强化提升城市社区民族工作。

7、健全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组织,让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就地能全面享受现行党和国家各项民生政策。

8、加大培养并扶持本土少数民族企业,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在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创业就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13篇:民族调研汇报

汇 报 提 纲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14日

按照市人大通知要求,现将我县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唯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县辖11个乡镇、12个农林牧渔场,其中包括7个蒙古族聚居乡镇、28个蒙古族村,有蒙古、回、朝鲜等16个常驻少数民族,总人口5.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2%,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2%,呈现了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特点。

近年来,在市人大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战略,坚持围绕中心抓大事、突出主题促发展、服务大局保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全县民族宗教领域持续稳定,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1

发展。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9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29元、7819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亿元,同比增长40.9%;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4亿元,分别增长24.8%、50.6%。

二、全县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面对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将民族团结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全县民族工作不断深入。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民族工作健康发展。一是健全民族法制体系。始终把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作为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发挥民族政策法规优势,加大向上争取落实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民族立法权限,制定完善•自治条例‣和11部单行条例,今年还将着手修改•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着力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完善民族工作组织体系。将民族工作纳入县委社会工作的范畴,建立健全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充实完善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延伸到 2

机关、乡村、社区、街道,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搭建民族融合体系。每年定期举办“那达慕”、“民族文化节”、“敖包会”、“开斋节”等民族传统活动,大力建设蒙古族聚居村农民书屋和民族文化大院,为各民族相互增进了解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妥善解决穆斯林墓地及殡葬问题、基督教堂周边征地和县棚户区改造等问题,促进各民族紧密团结。

(二)认真贯彻民族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民族工作氛围。始终把贯彻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县•自治条例‣的贯彻落实力度,全力推进民族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民族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年”活动,针对贯彻落实省•实施办法‣,进行全面任务分解,不断加大向上争取落实力度,“十一五”期间,争取合作开发油田实现全口径税收16亿元,直接实现县本级财政收入5.6亿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民族团结日益紧密。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坚持“讲团结、促发展”原则,牢记“三个离 3

不开”思想,胜利召开全县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真正把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谋进步、社会稳定求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民族执法扎实有力。充分发挥民族部门监督职能,不定期对学校、商场、饭店、旅游景点等重点窗口单位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全县各行业从严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杜绝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事件和行为,维护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四是民族干部培养成效显著。坚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使用,突出培养和选拔民族干部,全县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占科级干部总数的比例达到25.6%。选派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县内双向互派挂职和信访挂职培养,每年挂职锻炼的少数民族干部都占挂职干部总数的43.9%。与中央民族大学达成为期五年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计划,现已完成两批60人培训任务。2006年以来,先后选送123人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培训班,全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三)不断发展各项民族事业,提升民族工作水平。一是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以•蒙古语文工作条例‣为法律保障,大力发展以蒙语授课为主的民族教育,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深入规范办学行为,形成了从学前到高中、较为完整的全程“双语”教学体系。通过与内蒙古自治区实行 4

对换招生,每年有50余名“双语”高考学生享受“全免一补”政策,即蒙语授课教学班的学生在初、高中就读期间不交纳任何费用,并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投入补贴资金17万元,“双语”学生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双语”教学吸引力显著增强。优先保障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建设完成县蒙古族中学8000平方米综合教学楼,今年还将建设县蒙古族实验小学2000平方米教学楼,为蒙古语文教学创造有利条件。突出民族教育师资培训,每年培训人员40余人,先后为民族学校补充教师124人,为县蒙古族中学引进蒙语授课教师8名。执行蒙文教师评优晋职优先政策,保障蒙古语文教学积极性。丰富校园蒙古语文文化活动,利用蒙语演讲、蒙语故事大赛等多种形式充实校本课程,创办了校园蒙古语电视台,开办了马头琴、蒙古歌舞等特长班,不断增强蒙古语文吸引力。二是突出扶持民族经济。为加快蒙古族聚居乡镇、村屯经济社会发展,将蒙古族聚居乡镇、村屯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确定上,重点向蒙古族村屯倾斜,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6%和40%。广泛实行蒙古族聚居乡村包扶制度,切实解决蒙古族聚居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006年以来,落实扶贫、国债、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等资金1.39亿元,全部用于蒙 5

古族聚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蒙古族聚居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全面繁荣民族文化。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会,积极保护、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势文化。•杜尔伯特那达慕大会‣、•杜尔伯特草原赛马‣、•杜尔伯特民歌‣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推进县歌舞团改革,打造“天堂草原”精品民族歌舞节目,编撰•杜尔伯特文化系列丛书‣。高规格推进文化产业,与美国施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积极磋商,计划实施“施朗国际(民族)文化产业园”项目,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民族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完成综合训练馆建设工程, 全县构建了以田径为基础、以摔跤、速滑为突破点的训练框架,遍布城乡的健身设施方便了各族群众,全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四是大力发展其他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医疗救治和预防三级网络更加健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试点改革,现已全员竞聘上岗,医改工作在全省领先。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四)积极发展城市民族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以建立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和基层基础建设为着力点,落实责 6

任,强化措施,全县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是健全维稳工作网络。从单一民族工作部门到民委成员单位参与,维稳工作力量不断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作用明显,各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全面掌握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及时掌握动态,杜绝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二是实行维稳人性化管理。针对维族流动经商人员,民族工作部门为其购买返程火车票和食物,帮助他们返回家乡。针对流动少数民族经商占道经营现象,民族工作部门与城管部门沟通,积极劝说规范经营,坚决杜绝矛盾激化。三是积极发展清真食品商业。目前,我县清真食品商业主要以经营清真饭店和牛羊肉铺为主,全县清真饭店达到8家、牛羊肉铺达到20家。四是全力维护宗教和谐。我县现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4种教别,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处,信教群众7300多人。近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把握宗教规律,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保持了宗教领域稳定、和顺。

三、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族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牧业 7

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战略升级,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到“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14.8%、14.9%,分别达到130亿元、6亿元和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5.4%,分别达到1.8万元和1.6万元。

(二)建议

1、关于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的建议。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隶属于大庆市管辖,这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扶助。目前,我县“三县”建设战略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市里在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及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投入力度,以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2、关于为我县制定“促进牧区发展具体实施办法”的建议。201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就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十分具体意见。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主要牧区所在地,归属于大庆市管辖,请市里根据国发„2011‟17号文件要求,制定出台促进杜尔伯特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使上级政策在我县得到具体实施。

第14篇: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居委组建了南水民族艺术团,定期开展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宣传家庭伦理道德,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

,共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南水回族社区先后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

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特点,市民委注重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市伊协及时换届。现任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市民委多次编发《条例》宣传小册,指导社区开设宣传栏,组织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晓面,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伊斯兰教协会筹资130万元对南关清真寺进行大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场所,也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全市城乡兴建回民公墓达十处。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城区回民公墓用地问题,帮助兴建了回民公墓。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均属一流。2007年,市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全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市政府协调市文化局将回族古建筑探花第交给市伊斯兰教协会,开辟为**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万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07年,经国家民委领导实地指导和严格把关,陈列馆顺利通过了审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领导来我市隆重举行授牌仪式。为加强传统回族聚居区建设,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市民委、市规划局和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市、区两级财政拨款30万元对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进行规划。四是做好清真食品的服务和监管工作。2006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19万元在城郊新建了清真宰牛场,实行生牛集中定点屠宰,彻底解决大南门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市财政又拨款8万元对宰牛场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市政府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五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目前,清真宰牛场运行正常,确保了市内清真牛肉的供应;,支持清真网点建设,加强清真饮食服务,在确保清真饮食经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民族、商务等部门妥善解决了百年老店马永兴清真饭店的问题,现该饭店已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包,修葺一新,重新开张营业;近年来,我市清真饮食业有了较大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约有120余家,其中市区接待能力超过百人的规模较大的清真饭店3家,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扶持重点民族企业发展。在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民委的共同努力,2007年,柏兆记清真食品厂、清怡针纺织品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008年两家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强设备改造,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柏兆记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清怡针纺新建了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3千万元。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每年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宣讲民族政策;市民委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目前,市文广局、市民委正在积极创作一台以**回族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融合为主题的黄梅戏《民族英雄马大用》。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制定了《**市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市先后妥善处理大大小小涉及民族方面纠纷近20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市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只接受工商和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民族工作部门基本没有参与进来。个体清真食品工商户均未通过市、县(区)级民族工作部门认定,国营清真食品企业也没有经过市、县级民族事务部门审批。清真食品生产,尤其是个体经营,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监督管理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清真不真”的现象,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宜经商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

3、城乡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清真食品行业仍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虽在近年有了一些发展,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民族村(场)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数少,容易被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各级政府应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大对民族村(场)、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健全解决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5、将清真食品的监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探索清真食品监管途径。一是联合工商、商务等部门对全市的清真饮食网点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市伊斯兰教协会参与清真食品监制工作,适时推行清真标志监制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的现象;二是继续加大对重点清真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落实好对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支持民族村场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充分发挥民族村场肉牛养殖传统优势,将肉牛养殖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扶持,支持联户经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产业效应。在增加民族村场群众收入的同时,缓解牛肉市场供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牛肉价格过高的问题。

第15篇: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010-06-29 19:11: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

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

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

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

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第16篇:某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XX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海陵区全区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常住少数民族584人,分回、满、蒙古等29族别;随着我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区外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主要来源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年流动人口近1000人,族别构成复杂,其中以回、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为主。全区现有清真网点30多处。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下,区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发展,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解决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难、重大问题。区民宗局围绕工作重点,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新体制,加强街道民宗助理、社区民宗信息员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与信访、公安、国保等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化解矛盾。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我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构成情况,按照不同省份、地区明确少数民族召集人,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了解少数民族情况,遇到突发事件,通过他们做好各自老乡们的工作。

2、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力度。XX年,区民宗局开展了民族工作进社区工作,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多次举办汉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学生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社区的生活氛围。城东街道春晖社区、试采社区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困难开展帮扶。区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帮扶,针对生活困难且因病、灾等加重经济负担的少数民族家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请少数民族群众来听法律讲座,宣传《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二是支持伊斯兰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我局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过开斋节等宗教节日费用,保证他们在泰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我区提供专门的回民公墓。三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针对少数民族在我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认真办理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加分审核等手续,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子女上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教育局以及相关学校联系对接,均得到圆满解决。在对清真网点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清真餐饮店经营证照不全,管理中时有矛盾发生,在加强对清真餐饮业主宣传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优惠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经营、放心经营。四是培育民族经济健康成长。在泰州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对泰州市主城区唯一一家清真馆的易地扩大规模重新营业争取了5万元三产扶持引导资金,解决了清真食品供应点建设问题。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区民宗局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印成传单,到市中心进行发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政策。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组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元宵联谊会,近期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我区先后妥善处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主要特点

我区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1、小聚居,大分散。城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城东地区,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较多,其他各个街道也都有少数民族群众分布;

2、民族成分较多,其中回族占绝大部分,其他民族较少;

3、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

4、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虽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们对清真餐饮店政策扶持,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减免相关费用为他们办好各类证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饮店未领取营业证照,处于非法经营状态;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现象,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我区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应点虽然经过政府资金扶持,但由于经营理念陈旧,生产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对企业发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随着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的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得不到本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同省别、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矛盾也时有发生。

3、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服务的意思。

2、全面推广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设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经营“110”,对清真网点科学引导,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推广清真标志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现象;加大对重点清真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清真企业的亏损状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经营理念更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二是帮扶“110”,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开展帮扶。三是突发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以民族召集人为工作抓手,大力开展民族领域维护稳定工作。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17篇:安顺市民族古籍现状调研报告

安顺市民族古籍现状调研报告

一、民族古籍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古籍主要指古书,就是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民族古籍,则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范围内生活过的或者正在生活着的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字(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及汉字),具有某种文化含义的符号(文字的雏形)及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化载体,大体划分为文献古籍和口传古籍两大类。民族古籍的时间下限一般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凡是叙述1911年以前内容的都算做民族古籍,如果是1949年以前内容重要的民族古籍,也可以列入民族古籍的保护范畴。民族古籍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历史、法律、医药、天文历算、哲学、宗教、地理等领域。

二、民族古籍普查工作

民族古籍普查工作主要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方法,对民族古籍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普查登陆,从而建立民族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安顺市在贵州省民宗委的指导下先后在2008年和2016年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古籍普查工作,主要是普查摸排古籍分布、收藏情况,整理登录古籍条目,2008年至2010年搜集整理

1 的古籍普查成果已经编纂出版了《安顺市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2016年民族古籍普查工作主要是顺应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对民族古籍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利用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收集整理民族古籍,主要是民间流传的各种口传古籍,为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基础。此次安顺市共普查登陆民族古籍条目534条,获得省民宗委审核合格民族古籍条目387条。

三、安顺民族古籍现状

安顺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6.15%。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带有安顺地域特色的黔中文化,特别是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民族古籍这个载体得以保存和流传。

(一)布依族古籍现状

安顺市现已整理出版《古谢经》、《超荐经》、《故殡经》、《摩经》、《布依族神话故事》等布依族古籍书籍。普查登录《洪水朝天》、《初识歌》、《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等28首布依语诗歌,《步杰上天取铜鼓》、《灶神菩萨》、《石破惊天》等130个布依族神话传说故事。

在布依族聚居地,除了文献古籍以外,其民间口传古籍相当丰富。按照文体的不同,大致分为神话、史诗、传说、

2 故事、民歌;按其内容可分为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社会习尚、衣食住行等。其中民间故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幻想故事(童话)、动植物故事、风物民俗传说故事、历史传说故事、生活爱情故事(包括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谚语故事等;布依族的民歌和谚语,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历史、时政、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爱情、自然现象、道德论理等方面。流传在镇宁扁担山一带的《抱老多》讲述一位叫抱老多的老人,采青石盖成了天,用泥土铺成了地,后来洪水暴发,淹没天下,有两兄妹坐在葫芦船三幸免于难,于是二人结成夫妇,生下一个肉团,他们把肉团切成许多小块,撒向四方,变成了人,从此人烟才慢慢多起来。

布依族的民歌除用布依语歌唱外,还有用汉语歌唱的。一般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有一定的体例。

布依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简短而意义深刻的谚语。如批评等待思想的“栓牛等草长,”批评不求实际而蛮干的“明知是刺蓬,偏去晒垫单”,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的“鸟中最黑算乌鸦,心肠最毒数管家”等。

布依族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谣。在紫云自治县布依族聚居地就流传着古歌、礼仪歌、叙事歌和情歌几大类歌谣。古歌有造天造地、造人造物歌等;礼仪歌有开亲歌、敬客歌、开柜歌、筷子歌等;叙事歌有忧愁歌、寡崽歌等;情歌有长

3 调、“

四、

六、八句”和结巴歌等。

(二)苗族古籍现状

苗族是一个苦难的、迁徙的民族,他们的古歌传唱着因为战争、政治等原因他们从黄河边往西迁徙的历史。苗族大多居住在山林深处,交通不便,文化不太发达,苗族的歌师成为民族的知识分子,复杂祭祀活动时吟唱古歌古词。苗族群众喜爱歌舞,他们创作了许多情歌、生产生活之歌,记录了对生活、生产劳动的感悟和经验。由于苗族居住分散,形成了许多直系,直系之间文化、语言都有很大差异,彼此之间认同感不强。

安顺市现已整理出版的苗族古籍有《杨鲁的传说》、《蚩尤的传说》、《亚鲁王》等资料。现已普查登录的苗族方言诗歌有《创造万物》、《开天辟地》、《物本种源》等45首,《太阳和月亮的由来》、《两兄弟分家》、《龙女与两兄弟》等神话传说故事84个。

安顺苗族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记录了不用时期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状况,反抗压迫、与大自然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开天辟地》、《兄妹成婚》等关于天地产生、人类起源的传说。《找人烟》、《两兄弟和虎姊妹》等关于迁徙和与环境作斗争的故事。《蛇郎》、《狗犁田》等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螺蛳姑娘》、《蛤蟆后生》等关于爱情婚姻的故事。《苗阿五》、《杨九的传说》等

4 关于民族反抗的故事。

安顺苗族还流传着许多古歌,主要有酒歌、情歌、叙事歌、开亲歌、祭祀词等。酒歌通常是在除老人亡故以外的各种场合演唱的歌曲。演唱形式有对唱,有问有答,也有一人唱大家和,或者各人唱其中一段。如流传在镇宁自治县马厂镇一带的《板凳舞歌》。叙事歌主要是叙述苗族迁徙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情歌主要是年轻人在相互交往中演唱的歌曲。开亲歌是专门叙述苗族联姻由来和有关婚姻的一些礼节问题。祭祀词多在各种祭供场合由祭师说唱,分常用祭祀词和指路词。祭祀词是平时用鬼、祭供祖宗的词语;指路词是老人过世专门使用的。

(三)仡佬族古籍

仡佬族因人数少且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目前,仡佬族中大约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现已整理出版的仡佬族古籍有《仡佬族古歌》,普查登录的古诗有《泡筒歌》、《丧葬歌》、《仡佬族孝歌》等45首。《金银洞》、《阿力和达勒的故事》、《姑娘出嫁打伞的来历》等17则仡佬语故事传说。

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

5 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

四、民族古籍工作的困境

现在民族古籍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民族古籍专业人才。由于许多口传民族古籍主要掌握在一些年纪大的摩师、老人手中,他们不通晓汉语,就需要通晓民族语言,且具有一定民族工作经验,有文字功底的专门人才去搜集、翻译民族口传古籍,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二是资金缺乏。开展民族古籍普查需要深入民族村寨,和少数民族打交道,难免产生交通、食宿及器材等费用,但是省、市、县用于民族古籍普查的经费杯水车薪。另外,

三是古籍流失速度快。许多老摩书等,只有摩师才看得懂,由于保管条件限制,许多书籍残缺损坏,甚至跟随摩师逝去。许多口传古籍没有传承人,无法再口口相传。

五、民族古籍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大中专院校合作,积极培养民族古籍专门人才,提升民族古籍科研水平。

二是抓紧抢救优秀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要组织一定人力尽快搜集、整理民间艺人的口传资料,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口传古籍音像资料库,整理出版

6 一批少数民族口传古籍声像出版物。同时,对那些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时全面记录整理,长期在民间传诵的少数民族古籍,要有意识培育口传古籍的传承人。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对一些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要投入必要的财力和人力进行原生性保护和修复,以保持古籍原貌。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现有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抢救,以加强和改进再生性保护。同时,要广开渠道,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民族古籍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议民族部门、文化部门和图书、档案、文史、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加强合作与交流,整合力量,集中有限的资金共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民族古籍普查成果的梳理,分类和应用,发挥少数民族古籍在保存历史、资政育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五是要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古籍宣传工作。要广泛组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知识,推广民族古籍工作的先进经验,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打造《亚鲁王》这样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工程,展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优秀成果。

第18篇:民族工作

5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二分公司根据上级安排,结合我二分公司实际情况,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喜迎新中国成立62周年的新形势下,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62周年,全力打牢职工群众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坚定广大党员干部战胜困难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为主题,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我中心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主要工作方向,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新疆营造良好的典论氛围,加快我中心的现代化建设。

二、领导高度重视。中心领导,对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进行了安排,要求单位每一个职工都要紧密围绕“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首府”这一主题,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单位召开了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在西山街道片区积极参加了板报展览活动。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我中心开展庆祝周年一系列活动。

1、召开我中心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动员大会,由中心领导小组组长李德恒做动员讲话;

2、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先进典型,推动我中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3、出一期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和“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为主题的板报,营造了一个大力弘扬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宣传氛围;

4、看望和慰问我中心困难民族职工,让他们感到组织的关心和大家庭式的温暖。中心领导进行走访其他民族职工,为民族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体现出对民族职工的关怀和体贴;

5、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进行“三爱”宣传教育、深入“四个认同”教育,让全中心职工畅谈自己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上的经验和好的方法,在全最中心形成一个浓厚的人人讲民族团结、时时注重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6、开展了“民汉职工结对子”活动,不断增进了民汉职工之间的团结,全面提高了少数民族职工文化和技术水平。

四、认真总结经验、大力表彰先进。今年我中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中心党支部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

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教育,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三是落实到位,活动的各项措施成效显明。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开展下去,为构建和谐首府,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9篇:民族工作

民族事务局2010年 工作实绩汇报材料

东胜区民族事务局 (2010年11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鄂尔多斯市民委系统2010年工作目标考核责任状》要求。我局结合地区实际,认真安排部署,深入组织实施,民族、宗教、蒙古语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就东胜区2010年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给我们的工作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请各位领导、同志们评议!

一、共性目标

(一)强化机遇意识,科学规划基层组织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组织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是加快创建学习创新型、高效服务型、争先创优型、廉洁奉献型民族宗教部门的难得契机。我局按照区委部署,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党建,坚持以“创先争优”基本要求谋划自身发展,以新的理念认识民族宗教部门在政府与少数民族和信教公民间的桥梁性作用和重要职能,以新的思路推进服务型民族宗教部门的建设和发展,以新的措施维护和

1

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开创党建与政风行风相结合,党建与少数民族和信教公民的满意度相结合,党建与规范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将我局建设成为重塑政府形象的新阵地、提高服务和效率的新平台,少数民族和信教公民表达利益的新空间,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通过努力,第三季度在回收500份向社会各界发放的测评票时,满意占99.5%,基本满意占0.5%,单位平均得99分,我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再次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以上包括党建、政风行风、行政执法等内容)

(二)强化导向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数字城管的不断推广,政府信息的不断公开,政务信息的传播日趋加快。为牢牢把握社会舆论舆情的正确导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引导社会舆论舆情热点,我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本单位政务网络内容更新速度,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实现了惠民政策和非涉密信息的全部媒体公开,全年利用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开信息近30条,工作动态70多期,调研报告5篇,向上级反映舆情的信息24条,使信息公开、政务网建设真正成为了服务群众和上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以上包括政务公开、政务网建设、精神文明、各类信息任务的内容)

(三)强化首创意识,开启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我局采取奖励机制,调动每个人的创新意识,

2

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创造性和政策性,聘请了市委党校奇海林教授等4名鄂尔多斯地区著名学者为政策顾问,为促进民族宗教工作出谋划策;为进一步推行职权公开、阳光民委,制订了《行政执法流程图》并报法制办核准,推动了我局行政执法规范化、文明化进程;不断探索推进民族工作新举措,民族政策惠及面不断扩大。“养老金”延伸至城市,民族特色产业踏上了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业务目标

(一)民族工作呈现长足发展良好态势。依据“大城市,小农村”的区域特征,按照鄂尔多斯市核心城区总体规划,做大做强我市“民族工作排头兵”的总体格局。

---加大对边缘人群的帮扶救助力度,实现“弱有所助”。一是努力实现少数民族“住有所居”。今年在分配经适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时与住房保障办初步达成了向少数民族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共识,为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居者有其屋”又迈出了一步。此项工作正在实施中。(2008年区政府提出每年为少数民族安排100套保障性住房,力争利用三年时间解决主体少数民族住房问题,后因房价、付款方式等因素制约,使这项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截止目前,仅仅解决了63套,还有700多户需解决)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医疗救助,力争实现“病有所医”。对42户因病返贫或因病致贫的困难少数民族给予了

3

3.5万元的临时性救助。三是关注“老龄化”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农村65岁以上、城市7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少数民族老人每年发放1200元和600元补助;筹措3万元,组织参加了鄂尔多斯市第四届原生态蒙古族老年文艺汇演,并获集体三等奖。四是帮助困难少数民族就业,实现其“劳有所得”。争取上级资金7.5万元,采取“先持证、后上岗”的措施,对50名农村和城市青壮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此项工作正在实施中。另外对45岁以上城市无固定收入劳动力和农村种养殖户进行了科技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和生产能力,受训人达120人次。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确保少数民族“学有所教”。一是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每年区财政安排1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专门用于解决民族学校教学设施配套及民族特色教育需要。并出台优惠政策,为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平均提高了两档工资。二是为解决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部分学前幼儿上入园难问题,投资6千多万元在铁西区新建了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助学力度。按照小学生每月100元/人,中学生每月120元/人,蒙语授课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助学金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提高50元,蒙古语授课幼儿每月30元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了助学补贴。区财政安排75万元为蒙古族专、本科学生每年各发放3000元、5000元助学金。

4

---大力推动民族经济健康发展。为推进我区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更多的少数民族提供创业、致富机遇,政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2011年在罕台镇撖家塔村实施少数民族创业项目,目前园区设计、征地等前期工作已结束。项目包括养殖区、特色企业区、特色产业区等三个功能区。项目的建成可解决近300人的就业。(此项目也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极大支持,市民委为此项目配套了100万元)为《蒙纯乳业发展项目》和《建设街道打造民族特色社区项目》争取到自治区发展资金40万元,另外为扶持自主创业争取到市级项目资金10万元;及时向上级反映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优惠政策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经我局多次协调,内蒙古大力神清真食品企业的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得到了落实。从2010年6月起,大力神每月可获得24300元的贷款贴息。

---建立数据库,探索民族工作新道路。在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日益增长,各民族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我局不断探索开展民族工作的新方法,建立了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数据信息系统。数据库共录入7865户、26875名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为突出今后民族工作重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事实依据。(将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时更新)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5

一是精心组织筹备了两个盛会。圆满完成了自治区第七届民运会和鄂尔多斯市国际那达慕期间,我局承担得民运会闭幕式、部分赛事和接待东胜赛区穆斯林来宾等任务。二是在全国各地因清真食品企业违规操作,频发群击事件的背景下,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对我区清真食品企业大力神进行了5次检查,并提出了4项整改意见,确保了社会环境的稳定。 ---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认真组织实施了东胜区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民族和谐、宗教稳定”的东胜形象,“民族团结”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二)大力推进蒙古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建设。一是注视蒙古语文,使之成为推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的一项重要指标。今年在举办全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训班时将是否懂蒙古语作为考核培训对象一项重要指标,从全区100多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中选定了27名蒙汉兼通后备干部在鄂托克前旗进行了体验式培训。二是设臵机构,加强翻译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和我区实际,经我局多方争取于3月份成立了东胜区蒙古语文翻译中心。致使东胜区大型会议材料和文件翻译率达到了100%。另外该中心于10月份翻译并在《鄂尔多斯日报》刊登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全文。全年翻译各类会议材料、提案议案、广告牌匾等近15万字。三是结合“创城”、“创卫”工作,

6

大力开展创建社会市面用文蒙汉并用示范街(路)活动,加强“翻译、审批、制做”三环节的管理,建立印章网上审批系统。年内对城区主要街道、镇区、旅游景区和10

9、210国道沿线的近1万多副不规范牌匾进行检查,全年下达整改通知书180份,已清理整顿牌匾160多副。全区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情况大为改观,并逐步趋于规范、标准,为全自治区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和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的举办营造了良好的市面用文环境。四是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4月社会市面蒙汉语并用审批办公室入住东胜区行政审批大厅以来,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年新审批牌匾3000多幅。五是狠抓源头管理,强化对制作企业的指导和培训。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牌匾的出现,对城区所有的牌匾制作企业、刻字店进行详细调查,并登记造册,3月份对其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与负责人签订规范制作牌匾责任状,按照“谁制作、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了源头管理。本次培训班共有41家企业63人参加。六是积极搜集民间古籍藏品。自筹62万元整理、出版了17世纪蒙古佛教古籍丛书--《莲花宝藏史》和《鄂尔多斯民歌经典》。

三、工作措施

---认真调研,突出重点。民族宗教工作牵涉的领域广,千头万绪。因此,我局结合区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经过深

7

入细致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民族宗教基本情况,以城市民族工作为重点,形成“围绕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真正把有限的精力、财力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我局结合东胜区“大城市、小农村”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新途径,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机制,从过去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扶贫方式转变到“城乡统筹兼顾”的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农村少数民族适应城市化的新发展,保障进城少数民族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救助体系,帮扶困难少数民族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注重创新,力求实效。创新是工作的灵魂。我局采取奖励机制,设臵创新奖,调动每个人的创新意识,提高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找出路、寻机遇的能力,克服“少部分人想问题,出主意,众人旁观”的现象,取得良好效果。以服务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为总旨,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得到区委、政府和上级部门领导极大地支持。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后,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如: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干的工作队伍首先有良好的素质。面对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我局利用每周二下午时间,加强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定课题、轮流领学等方式,督促每个职工写体会、讲感受,对

8

学习认真、表现突出的职工采取物质奖励,调动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干部职工的推动民族宗教工作科学发展的谋划能力、破解制约民族宗教工作科学发展的创新能力、处臵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应急决断能力明显提高。

---维护团结,加强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能出成绩。我局领导班子时刻关心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主动热情地帮助解决困难,做到公平对待、公正评价。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事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执行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发扬民主,推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禁个人独断,做到决策民主。

---完善制度,合理布臵。发展要靠好制度,因此我局从制度建设上抓起,认真实施考评考核工作,形成“制度促进工作,工作完善制度”的良好局面。首先在用人机制上,抵制“论资排辈”,推行重要岗位竞争上岗机制。其次,在利益分配上,实行与实绩挂钩制度,彻底杜绝“混日子、无作为、摆资格”的消极现象,确保干部职工以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工作量化公平、布臵合理,建立“人人有担子”的工作分工机制,克服“部分人干、部分人闲”现象的出现。

第20篇:民族工作

二〇〇九年东胜区民族事务局 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汇报材料

(2009-12-6)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鄂尔多斯市民委系统2009年工作目标实施方案考核责任状》要求。我局结合地区实际,认真安排部署,深入组织实施,民族、宗教、蒙古语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就东胜区2009年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给我们的工作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共性工作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习是加强责任意识和提升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干部职工轮流领学制》,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和效率。增强了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使干部职工无论组织上分配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力争干好、争当第

一、创造一流。

---认真调研,突出重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收缩转移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阶层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课题,工作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少

数民族、信教群众的需要,我局结合东胜区整体工作意图,深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民族宗教基本情况,确定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了东胜区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成果。2009年,将少数民族“晚年幸福金”发放范围延伸至城市75岁老人,为中低等收入少数民族家庭安排了保障性住房,少数民族奶牛养殖和奶食品加工业踏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宣传本地区、本部门,是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今年,我局撰写调研报告共11篇,理论文章4篇,其中内蒙古日报采纳1篇,市级报刊采纳1篇,其中《民族工作决定落实情况调研》得到区委、政府信息调研室的好评;全年上报信息56篇,区级采纳7篇,其中《东胜区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救助体系》一篇,被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采纳并上报中央;加大部门工作宣传力度,在自治区电视媒体上报道3篇新闻(内蒙古蒙古语卫视台2篇,内蒙古汉语卫视台1篇),市级电视媒体上发表新闻7篇(鄂尔多斯汉语电台3篇,鄂尔多斯蒙古语电视节目4篇);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上发表新闻稿件2篇,鄂尔多斯日报(蒙古文版)发表新闻报道32篇。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反映少数民族民生问题,草拟了两份有质量的政协提案。

- 2

资金18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10万元,民族工作经费5万元,少数民族助学金31万元,少数民族养老金6.9万元,宗教特需费2万元,蒙古语文工作经费4万元,那达慕活动经费100万元,整理出版民歌光盘22万元,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经费13.2万元,合计374.1万元。

---大力保障、改善少数民族民生。民族教育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少数民族教育“三金”(助学金、奖学金、特困学生补助金),向287名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发放了237520元助学金,为蒙古族幼儿园127名蒙语授课幼儿发放30480元助学补贴,向25名考入各类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了3万元奖学金,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按时入学和完成学业。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不断地从农村拓展到城市,为20名少数民族低保户的学生发放了12000元(每人600元)助学金;劳动就业保障方面:一是积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采取划出相应名额的措施,定向招录了10名少数民族社区工作人员。另外以给予加分照顾,在文化、公安系统的岗位上招录了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二是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劳动技能培训。采取“先持证,后上岗”工作措施,对50名东胜区户籍的农村少数民族进行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名少数民族已完成培训并顺利就业。至此少数民族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方面:为16户少数民族困难户发

- 4

尔多斯旅游文化艺术品公司等民贸企业与金融系统的协调会,力争民族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与统战部联合,经过认真考核,将15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推荐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特别加大党政机关内配备蒙汉兼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目前,我区257个行政事业单位11500名干部中少数民族1395人,占干部总数12.1%,蒙古族干部893人,占干部总数7%,副科以上886名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96人,占干部总数11.1%;积极参加市民委组织的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全年参加培训达4人次。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工商、卫生防疫、质量技术等部门联合,对清真食品市场的生产、加工、保存、运输、销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整顿,共检查整顿15个清真餐饮点、1家加工企业、1处屠宰点。并结合清真寺重建,正在新建一处清真食堂。投入数千元解决了在园穆斯林幼儿的吃饭问题。多措并举,清真食品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习惯得到了充分尊重。

---第26个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认真组织实施了东胜区第26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投入资金132400

- 6

三、蒙古语文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及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宣传《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鄂尔多斯市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将《条例》纳入了“五五”普法规划和党校的必修课程,成为全区学习宣传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共举办培训班3次,培训300多人次;发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法律法规书籍500份。

---狠抓社会市面用文蒙汉文并用并行工作。一是摸底调查各类广告牌匾基本情况。5月份,对市区主要迎街各类广告牌匾进行了集中整理,修改不规范牌匾420块。目前,全区迎街各类广告牌匾蒙汉文并用率达到99%,规范率达到98%。二是狠抓源头管理。对城区所有的牌匾制作企业进行登记造册,按照“谁制作、谁负责”的原则,签订责任书,提高制作企业的责任心,加强了对各类牌匾制作企业的管理。10月份,举办了一期制作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共37家制作企业参加了培训。四是通过规范翻译、审批、制作三环节,进一步加强网上审批工作。进入审批网的广告企业已达120家,网上审批广告牌匾2400多块。

---加强翻译工作。按照鄂党办发(2008)11号文件精神,就我区翻译工作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向区委、政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提高蒙古

- 8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doc》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