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工作总结

2020-09-11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静电实验教学

静电实验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原理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条件

(1)相互摩擦的物体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是相同的,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因此不可能起电。 (2)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如果用手拿着金属棒去摩擦别的物体,金属棒是不会带电的,这是因为金属、人体、大地都是导体,摩擦过的金属棒上带的电通过人体传给大地,因此金属棒不会带电。 △ 常见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由弱到强的次序:毛皮<玻璃<云母<羊毛<尼龙<丝绸<硬橡胶<金属<松香<硫。

3、为什么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这是因为当带电体靠近轻小物体时,轻小物体由于静电感应也带了电(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4、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笔杆吸起了碎纸屑以后,碎纸屑马上又掉了?

1 这是因为当碎纸屑被带电的笔杆吸引后,它就带了与笔杆相同的电荷(这是一种接触起电现象),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碎纸屑马上又掉了。

5、为什么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变直,也就是说,为什么头发遇静电后会变直?

带电体靠近不带电体时,不带电体靠近带电体一侧会感应带上异种电荷,从而与带电体相吸。梳头时,头发因摩擦而带上同种电荷从而相互排斥。

6、金属棒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起电

理论上,任何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都要发生电荷(电子)的转移,在绝缘好的情况下,无论是绝缘体还是导体,都能表现出带电现象。

取一把长约20厘米、塑料把的螺丝起子与有机玻璃棒摩擦。

7、金属棒之间摩擦能起电吗?

不会,因为金属是良导体,就算你摩擦出电荷,这些电荷也会很快转移,并且马上发生中和反应,所以是不会起电的。

二、静电计与验电器

一、

1、构造上的差异

最常用的金箔验电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最简单的仪器,在玻璃瓶口处有一橡胶塞,塞中插一根金属杆,杆的上端有一金属球,下端悬挂一对金箔(或铝箔)。当带电体与金属小球接触时,箔片因带同性电荷相排斥而张开。为了避免气流的影响,金属棒和箔片封闭在一个玻璃瓶中,棒与瓶间有绝缘材料相隔。

而静电计是用静电方法测量电势差的仪器。实验室常用的静电计是布劳恩静电计,它的结构是在一绝缘底座上装一鼓形铁壳,铁壳的前面装有透明玻璃,后面装有标有刻度的毛玻璃,在金属壳中绝缘地安装一根金属杆,杆的上端为金属小球,金属杆下部的水平轴上装有金属指针,可绕水平轴灵活转动。圆筒的底部有接线柱,可用来接地或与其他导体相连。这样,静电计的金属外壳与内部的金属杆及金属指针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容器。

2、工作原理及用途上的差异

(1)验电器原理及其用途

验电器的原理:当验电器指示系统带电后,由于同种电荷的排斥力使指示器发生偏转,它是从力的角度来反映导体带电的情况。当指示系统具有一定的偏转角时,其重力矩与静电力矩平衡。

验电器的主要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比较带电的种类以及所带电荷量的多少等。 (2)静电计原理及其用途

静电计的原理是:从上面的构造分析,我们知道静电计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电容器。金属球、金属杆、指针相当于电容器的一个电极,金属外壳也相当于一个电极,它们之间是绝缘的。其电容的大小由金属壳的几何尺寸的大小和金属杆及指针的长短、位置所决定。因为指针的偏转角变化对静电计的电容的影响很小,故在指针转动过程中可近似认为静电计的电容值不变。

现将一个已充电电量为Q的平板电容器与静电计相连,此时指针和金属杆带正电,外壳的内表面将出现负的感应电荷,从而在金属杆与外壳间形成电场,指针表面的电荷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或者说受到来自杆上同种电荷的排斥力及金属盒内壁的异种电荷的吸引力,使得指针偏转,带电量越多,场强越强,则指针的偏角也越大。

当静电计电容保持不变时,静电计两极间的电势差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U越大,Q越大,指针所受电场力越大,指针张角因此就越大。由此可见,指针张角大小能定性地反映静电计两极间的电势差的大小。

由于静电计的特殊结构,使得它又具备验电器不能替代的某些作用。它不但可以定性测量两导体的电势差(这点上面已有,故不重述),还可以定性测量某导体的电势,甚至还可以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势差。既然静电计本身也是一个电容器,那么把静电计并联在直流

3 电路中电势差不为零的两点时,静电计就会被充电,其指针就应该偏转。但实际上在一般直流电路中,由于电压较小,使静电计所带电荷量很小,指针的偏转角度几乎觉察不出来。静电计上的刻度一般是以静伏(静电系单位)为单位的,而1静伏=300V。故一般的直流电压不能使静电计指针有明显偏转。如果把静电计接在具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伏电压的直流电路中,静电计指针就会有明显偏转,也就可以用静电计来测量某两点间的电压。例如把静电计接在感应圈的副线圈上,指针偏转角度会忽大忽小,说明感应圈输出的是不稳定的脉动电压。

由上可知,验电器与静电计从原理和用途上看都不能说是一回事,它们只是在结构上相似而已。

二、尖端放电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 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 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4 (1)电风车

(2)风吹蜡烛 (3)避雷针

(4)静电滚筒

主要部件是一个绝缘塑料筒和两个电极杆,塑料筒可绕中轴自由转动,两个电极杆安置在滚筒两边,且与滚筒中轴平行,每个电极杆上平行排列着一排垂直于电极杆但指向滚筒切线方向的金属尖端。

当两个针形电极杆间加上高压后,尖端处的电荷面密度最大,尖端附近的电场最强,强电场使尖端附近空气中残存的离子发生加速运动,被加速的离子与空气分子相碰撞,使空气分子电离,产生大量新的离子。与尖端电荷异号的离子受吸引而趋向尖端,最后与尖

5 端上电荷中和;与尖端电荷同号的离子受排斥而飞向远方形成“电风”,即电离的气体流,因此尖端放电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推动滚筒而产生的力矩使滚筒转动。

四、韦氏起电机

1、结构

(1)带金属片圆盘一对 (2)电刷

(3)电梳、放电杆、莱顿瓶

2、原理

感应起电

3、极性判断 极性可随即变化

五、感应圈的原理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低压直流电变成高电压的装置。

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源接通。电流通过W、P、L1。构成初级线圈L1回路。此时,铁芯被磁化,吸引断续器簧片P,使L1断路,瞬时无电流通过,铁芯失磁,簧片P返回,L1回路再度接通。在这样的重复过程中,L1中即产生断续的电流。

在通、断的瞬间,由于铁芯的磁通量随之变化,L1的自感电动势会猛增至约450伏。由于次级线圈L2的线圈匝数为L1的130倍,于是在L2的两端即感生5-6万伏的高压,而且是显正负极性的。出现正负极性的原因主要因为断续器是一机械开关,通、断电时间相差较大,在电路接通时,由于初级线圈的自感作用,电流增加较慢,铁芯磁通量变化也不快,因而次级线圈感生的电动势较小。但在

7 断电时,初级电流瞬间消失,铁芯磁通量变化极快,就产生远高于通电自感电动势的断电自感电动势。所以,通、断电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在次级两端感生的电动势是呈正负极性的脉冲电压。

六、静电除尘

1、构造

2、工作原理

气体电离:在电场作用下,空气中的中性原子变成正离子和电子。你说的很对啊,金属圆筒与金属线之间的强电场使空气分子电离,由于金属线接负电,所以吸引电离出来的正离子,同时空气分子中电离出的电子质量非常小(相比于正离子,电子的质量要小的多的多),所以电子吸附在尘埃上(类似万有引力,小质量的被吸引),尘埃上积累一定量的电子后相当于尘埃本身带负电,被接正电的金属圆筒吸引,随后由于重力作用落入漏斗。

处于强电场中的空气分子会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

负离子的定义

空气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是指获得1个或1个以上的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氮占78%,氧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对电子无亲和力,只有氧和二氧化碳对电子有亲和力,但氧含量是二氧化碳含量的700倍,因此,空气中生成的负离子绝大多数是空气负氧离子。它是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了自由电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电(闪电)现象、光电效应、喷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负离子具有极佳的净化除尘,减少二手烟危害、改善预防呼吸道疾病、改善睡眠、8 抗氧化、防衰老、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效果,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 空气维他命”等美称。

气体电离

气体受到电场或热能的作用,就会使中性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引力而成为自自电子,同时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由于失去了带负电荷的电子而变成带正电荷的正离子。这种使中性的气体分子或原子释放电子形成正离子的过程叫做气体电离

空气是由氧、氮、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不带电(显中性),但在射线、受热及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会失去一些电子,即所谓空气电离,这些失去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它又会与其它中性分子相结合而得到电子的气体分子带负电,空气中,多种气体分子\"俘获\"电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其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较强,而氧气在空气中占20%多,二氧化碳仅占0.03%。因此空气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获得。

在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等的作用下,有些空气分子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成为正离子;有些分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成为负离子。

空气中有正离子,也有负离子。

在五十年前,负离子的含量高于正离子的含量。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负离子的量越来越少。 环境污染,使得正离子增多,而负离子减少。 现代人的文明病和负离子减少也有最直接的关系。

地面附近空气受宇宙射线(主要成份为电子和质子)幅射影响, 带磁性的氧分子容易吸引电子,形成负离子;极性水分子容易 吸引质子,形成正离子。

常温下

氧气负离子稳定性差、水正离子稳定性来得高,这使 正电荷总数超过负电荷,使大气带正电,这也是大气电场为什 么总是带正电的道理。

空气如果是被人工电离的,那空气中有多少种成份就有多少种 含有这此元素的正离子,但不可能有负离子,负的只有自由电 子。只要能量足够强大,可将它们的电子全部打光。

电晕放电:大量离子运动在极附近形成的电流(在极附近呈蓝色光环)。 电场击穿:电离范围扩大,极间空气全部电离,形成放电现象。 尘粒荷电:离子运动时与尘粒碰撞,使尘粒荷电。

荷电尘粒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板运动,并沉积在阳极板上。

处于强电场中的空气分子会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利用此原理可以进行静电除尘.如图所示,是一个用来研究静电除尘的实验装置,铝板与手摇起电机的正极相连,缝被针与手摇起电机的负极相连,在铝板和缝被针中间放置点燃的蚊香.转动手摇起电机,蚊香放出的烟雾会被电极吸附,停止转动手摇起电机,蚊香的烟雾又会袅袅上升.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烟尘因为带正电而被吸附到缝被针上

9 B.同一烟尘颗粒在被吸附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小

C.同一烟尘颗粒在被吸附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大

D.同一烟尘颗粒在被吸附过程中如果带电量不变,离铝板越近则加速度越大

10

推荐第2篇:静电测量

静电测量

静电测量就是用相应的测量装置有关静电的物理参数。主要的静电参数有:静电电位,介质的质量电量密度和体积电量密度;静电放电火花的放电电量、放电能量、放电电流;电阻、电容、电感;介质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电阻率、介电常数;放电时间常数等等。测量用的仪器设备有:静电电位仪、高阻计、电容电桥、电感电桥、检流计、示波器、静电衰减仪、法拉第简、静电感应测量装置等。

静电测量时候应注意:

(1) 应选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的测量仪表。在爆炸危险场所测量仪表应选用防爆型。

(2) 测量前仔细阅读仪表使用说明,了解其测量原理和使用范围。

(3) 测量前凋零、调整灵敏度并选择量程。

(4) 测量分析由测量导致引爆的危险性。在排除引燃危险性以后再进行测量;并应事先考虑发生意外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5) 为防止测量时发生放电,应使测量仪表的探头缓慢接近带电体。即使防爆型仪表也应如此。

(6) 同一项目应测量数次,在重现性较好的情况下,采取平均值和最大值。

推荐第3篇:静电喷涂

3.3涂料与溶剂

根据静电涂装的原理,涂料微粒在电场中荷电荷的能力,与涂料的电性能有关,所用涂料是否适合静电涂装,对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涂料的选择使用非常重要,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涂料的电阻率和粘度。同样的涂料,因使用溶剂的种类不同其涂饰结果也不同,如能适宜选配涂料与溶剂,即使不是很适合静电喷涂的涂料,也可有效地使用,获得良好的涂饰效果。一般来讲,涂料电阻率越高,涂料微粒荷电越困难,越不易带电,静电雾化与涂着效率越差;涂料电阻率小,涂料微粒荷电好,静电涂饰效果好,但涂料电阻率过小,在高压静电场中容易产生漏电现象,可能送不上高压电。适宜的电阻率范围应通过实地测试来确定。一般涂料电阻率在5~50MΩ/cm为宜。

调整涂料电阻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计生产专为静电涂装的涂料,普通涂料电阻率往往大于100MΩ/cm,在设计涂料配方时添加有关助剂,降低电阻率;另一种方法是普通涂料添加电阻率低的极性溶剂(如二丙酮醇、乙二醇乙醚等)或专用静电稀释剂来调整涂料的电阻率。在调整涂料电阻率的同时,必须兼顾涂饰质量,添加低沸点溶剂,则涂料雾化过程中溶剂即已挥发,涂层流平性不好,涂膜出现桔皮或泛白;所以,静电涂装多添加某些高沸点溶剂,以控制溶剂的挥发速度,提高涂层的装饰性。但是,涂料中添加的高沸点溶剂不能过多,防止涂饰出现流挂现象。

一般涂料粘度愈高,雾化性能愈差,对喷涂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国内企业静电喷涂多控制在15-20秒(涂-4杯)。但从涂饰效率、涂饰质量和涂饰成本因素考虑,涂料粘度应尽可能高些,为此采用提高喷涂温度的措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国外生产线采用30~40℃甚至更高的恒温喷房,喷涂底漆粘度为25~30秒,面漆粘度为30~40秒,可满足高固体份涂料的静电喷涂。

静电涂装一般设计采用流水线生产,所以使用的涂料应适用于红外线干燥和热风干燥,在短时间内能干燥固化为宜。木制品静电涂装常用涂料有酸固化氨基醇酸漆、硝基漆、聚氨酯漆、丙烯酸漆等。 电导率的单位编辑

μS/cm为微西门子每厘米,相当于0.1mS/m毫西门子每米。和电阻率MΩ·cm(兆欧)成反比。

即:0.1μS/cm=10MΩ·cm ,算法:1除以0.1微西门子=10兆欧;1除以10兆欧=0.1微西门子。

目前国际上通常用mS/m,中国国家实验室分析用水标准9

2、08版均是使用mS/m。水处理行业通常使用电阻率和MΩ·cm。为方便换算,电导率则使用μS/cm。

推荐第4篇:手机静电测试

二)手机静电放电(ESD)整改措施

目前在手机的静电靠扰测试(ESD)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有如下九处: 1:Receiver 2:麦克风MIC 3:键盘 4:喇叭Speaker 5:金属饰件 6:电池后盖 7:侧键及USB口 8:显示屏

9:中间缝隙,滑盖缝隙等

在对手机ESD出现问题的整改过程中,大致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 1.导:就是用导电胶带导电泡棉或者铜箔,将静电引入GND。 2.堵:就是用类似绝缘胶带,堵住放电的路径,让静电放不出来。 下面用两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以上这两种方法的应用。 实例一:LCD屏幕。采用导的方法。

屏幕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之一。屏幕上可以使用导的方法,把打在屏幕上的静电及时的疏导到主板地上。在处理的时候,有些地方要注意贴上绝缘胶带防止短路(如图1)。然后用铜箔包住屏的三个边,下压的时候正好接到主板地上(如图2)。正面屏边上不能露出太多的铜箔,不然装机后铜箔会露在外面(如图3)。

实例二:Keyboard键盘。用堵的方法。

键盘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之一。特别是金属按键的键盘,基本上都需要处理。 如图4,中间按键+/-8K静电不过。打开手机,用绝缘胶带把整个键盘都包裹住,而且要用一整块的胶带,不能一小块的拼凑起来(如图5)。

最后把键盘的FPC线也用绝缘胶带包裹起来,FPC线静电也很容易打坏。

以上两种方法,不管是导或者堵的方法都能达到通过ESD测试的目的。用哪种方法可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笔者倒是习惯用导的方法,与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推荐第5篇:静电喷涂要点

粉末静电喷涂工艺技术介绍及操作流程 2012-04-19 粉末涂装是近代涂装工业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新工艺,也是我国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一,应用于家电产品及其它领域,优越性十分明显。粉末涂装是高防护、高装饰的涂装方法,要得到满意的涂装效果,就必须对影响涂装效果的因素加以控制。作为粉末涂料的操作施工人员,如果对涂装过程中易产生的弊病知识了解不够,将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或一出现问题就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一、粉末涂料的优越性

粉末涂料是一种粉状不含液态溶剂及稀释剂的新型涂装材料。由于其高装饰、重防腐性、粉末可回收利用,无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等特点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空间。 粉末涂料施工与传统的油漆施工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粉末涂料是一种不含溶剂的涂料,这就决定了不需要把主要成膜物质及辅助成膜的物质、添充料及颜料都溶于有机溶剂中,解决了某些有机溶剂无法溶解的高分子成膜物质均可作为涂料使用的难题。而许多难被溶剂溶解的高分子物质却是防腐及装饰性涂料必可少的中坚力量。

2、粉末涂料因不含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不易燃烧爆炸,只要防止粉尘积聚过多就可解决着火爆炸的隐患,这一点油漆等易燃的溶剂性涂料却无法克服。

3、由于粉末涂料本身不含有机溶剂,施工操作及制粉过程中无刺激性气味,不但可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而且对操作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大为有益。

4、油漆类液态涂料施工过程中的利用率仅达到50%—60%。而粉末涂料一次上粉率约为70%—80%(受工件形状等因素影响),其余粉末可二次回收利用,利用率在90%—98%。

5、油漆类液态涂料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入30%—50%的稀释剂,而这些稀释剂的作用只是调整粘稠度,并不是固化成膜的必须成份,回化过程中又挥发掉了。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做了大量无用功,浪费了原料,提高了生产成本;粉末涂料施工过程中则根本不需要这类稀释剂。

6、油漆类液态涂料的厚度一般为15—30μm,而粉末涂料一次涂装便可达到60—150μm之间,可一次涂装达到要求厚度,减少劳动强度,适合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操作。

7、粉末涂料固化后的外观丰满度高,色泽柔和,令油漆类液态涂料经固化后的外观效果望尘莫及。

8、粉末涂料由于不含溶剂,固化过程中不易形成针孔和气泡,而液态涂料由于存在挥发性溶剂和稀释剂,固化过程中易生成针孔和气泡。

9、粉末涂料便于运输,不会渗漏和挥发,而液态涂料运输则很不方便,易渗漏和挥发,甚至可能燃烧爆炸。

10、粉末涂料的防腐装饰性好,生产综合成本低,油漆类液态涂料则无法与之相媲美。正是由于上述诸多液态涂料所不具备的优点,粉末涂料在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地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粉末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换色困难、生产设备复杂、必须高温固化等缺点。这正是从事涂装行业的广大同仁需通过不断努力攻克的难题。

粉末涂料真正应用到工业和生产中在我国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在生产工艺和施工应用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内和国外掀起了一股“粉末热”,尤其在我国,近几年的粉末涂料年增长率曾超过25%,这在涂料史上是罕见的。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由于起步早,基础好,目前以年增长率10—15%的速度增长。两相比较,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就目前市场产品,大到冰箱、洗衣机、防盗门,小到五金制品,无一不与静电粉末喷涂有着不解之源。这足以预示我国粉末涂料行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二、喷涂施工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及性能

静电粉末喷涂是将粉末涂料在压缩空气作用下雾化得细而均匀,凭借高压电场的作用均匀地吸附于金属工件表面,高温固化成膜的一种先进的涂装工艺。由法国Sames公司于1962年最先研制成功,1965年随着英、法、德、美、日等国相继推出成套静电粉末喷涂设备,在工业生产中达到了广泛的应用。

粉末静电喷涂属涂装后处理,必须在工件进行了严格前处理(除油、除锈、磷化)后进行,工件表面无油、无锈、无飞扬的尘土,无挂灰现象,且绝对不允许有高温(180—200℃)易分解的产物存在。尽可能采用喷砂或锌系磷化(铁系磷化效果很差),不允许除油除锈后,直接用亚硝酸盐等钝化防锈即进行静电粉末喷涂,易导致涂层附着力不好及大面积脱落现象,这一点在许多厂家曾有过沉痛的教训。 静电粉末喷涂所需的主要设备有:

⑴喷涂主机(含高压发生器、喷枪、供粉桶、控制系统一套); ⑵喷室 ⑶回收装置

⑷输送系统(含输送链及运货车等)

⑸固化装置(含自动控温装置及通风装置) ⑹空气压缩机(含油水分离系统)。

下面就各设备的主要作用及重要参数简单介绍如下: 1.喷涂主机

市场上使用的喷涂主机有的是分散型的,有的则结合在一起。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作用是相同的:使粉末涂料雾化均匀,吸附于金属工件表面。高压静电发生器主要作用是产生高压电荷,与零电位的工件产生电位差,形成粉末涂料微粒吸附的主要动力。一般高压发生器输入电压为220V(也有输入24V或36V的)经过多次高频振荡,倍压放大,输出电压可高达50—100KV,但正常条件下(非短路状态)输出电流只有10—20uA,对人体无损伤作用。正常工作时将喷枪高压调整到45—50KV即可使粉末涂料良好吸附(工件悬挂装置应接地良好,R≤4欧姆),如第二次补喷,电压可调到60—70KV(或预热工件后喷涂),否则不易上粉。 喷枪是粉末涂料由供粉桶到达工件的关键部件,枪体必须绝缘性能良好,工作时工件离喷头的距离应保持在120—180mm之间为易,根据不同工件要选择不同的喷粉扩散体固定于枪头上达到雾化均匀。如果距离工件太近易短路打火,造成涂层表面有击穿点,影响涂装效果;距离太远不易吸附上粉。喷涂时一定要保持枪与工件平面垂直,前后移动速度均匀,速度为0.1米/秒左右,上下间距不留空档,不过喷和漏喷。输粉管路一般长3—5米,高压电缆线应绝缘良好,不可相互对接。生产过程中操作工应穿导电鞋,禁止下垫绝缘板操作。 供粉桶是影响粉末喷涂过程中出粉量及雾化的主要设备。一般市场上多采用流化沸腾式供粉桶,生产前一般要装入粉末涂料达桶容积的三分之二,调整沸腾气压(又叫流化气压)一般在0.05—0.08Mpa,调整供粉气压0.08—0.12Mpa,使供粉量一般在80—150g/min之间,(根据工人熟练程度和工件形状及难易吸附而定)。如果在供粉桶中添加回收粉,一定要过180目的筛后添加,添加比例按一份回收份和三份新粉混合为易。停产时一定要将供粉桶中粉末涂料清理干净,防止粉末受潮或微孔板受潮堵塞。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磁阀和减压阀等,通过枪柄开关控制供粉量及空气的通和断。 2.喷室

喷室是让工件在其内接受表面涂装的主要设备,要求其高低及开口易于工件进出及生产工人的操作,开口越少越好。 3.回收装置

目前市场上的回收装置一般有两种,老式的传统回收分一级回收和二级回收;一级回收即旋风式回收,通过旋风除尘器回收,在底部留下大量回收粉,把含粉的空气排入二次回收装置。二次回收装置由滤袋和振打装置组成,把空气通过滤袋壁排出,超细粉(只有很少量,约占2—5%)留在滤袋底部。老式回收装置存在占地面积大,清理及换粉困难的不足之处。

新式回收装置是在老式回收装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把二次回收和一次回收返过来使用,让含粉的空气抽到滤袋或芯壁上,抽走空气留下回收粉(留到了喷室内),每隔二至三分钟靠反脉冲装置形成气流反吹并在几秒中完成,使吸附于滤袋或滤芯上的粉末震落到喷室中,然后重复其初的工作状态。脉冲反吹时几个滤芯交替进行,才不会使粉尘外溢。目前的滤芯大都用纸做成,外涂有机树脂,表面光滑,不易粘粉,滤纸强度大,透气性好,外有金属网保护,可长期使用。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回收,均必须保证室内粉尘不外溢为宗旨,一般喷室内应形成0.05—0.09Mpa左右的负压,喷室开口处空气流速应控制在0.5—0.6m/秒,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4.输送系统

输送系统主要包括输送链和运货车等。大型自动化喷涂生产线采用悬挂式输送链较多,直接将工件送到喷室,喷涂完成后直接送到固化炉内,操作工人只负责挂货、卸货。这类输送链要求调好电机转速,达到固化时间20分钟,同时在喷涂时有足够的时间。输送链润滑良好传输平稳是保证有良好涂层的关键,必须采用耐高温润滑剂(二硫化钼或耐高温钙基润滑脂),小型生产线常采用手动操作,喷涂后挂于运货小车上推入固化炉。此时运货小车要求运输平稳,推动方便,高低适合于悬挂工件即可。 5.固化装置

目前静电粉末喷涂采用的固化装置从结构上分有窑洞式和隧道式两种,隧道式固化炉适宜于批量大、品种固定而单一的产品。配备自动输送链,产量大,能耗高,适宜于连续式不间断生产,而窑洞式固化炉正好与此相反,故很受中小型个体企业喜爱。从热能源上又分为燃油式、燃煤式、电热式。燃油式及燃煤式烤箱控制不精确,但生产成本低,燃煤式烤箱成本约是电热式的十分之一,只适合于个体企业的涂装工件,自动化程度低:燃油式烤箱一次性投资设备较贵重,需要燃油器、散热管等。电热式固化炉由于易控温而广泛使用。电热式加温的加温源分为电阻丝、远红外碳化硅扳、石英加热管、低碳钢加热管等。采用远红外加温:要比传统的电阻丝加温节省能源,缩短加热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因而更受欢迎。

目前为了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固化炉中用电阻丝加温已逐渐减少,广泛采用红外线或远红外线加温措施。采用碳化硅远红外加热板,加热迅速,但—般每块板功率都在1-2KW,热量太集中,易出观局部烤黄观象,因电负荷大,接线头常易烧断。碳化硅板反复升温,降温易破裂,且升温滞后,热容量较大:石英远红外电热管热量不集中,升温迅速,自身热容量小,恒温断电后缓冲能力低,且外观透明,便于观察工作状况及时维修,但易破碎是最大的美中不足,应十分注意工件掉下砸伤引起短路连电的可能性,必须有保护网;低碳钢远红外加热管热容量较石英管大,前期升温较石英管缓慢,恒温断电后缓冲能力比石英管人,恒温周期长,自身强度好,在市场上有广泛的应用。

一般静电粉末涂料要求180℃±5℃的环境中,固化20分钟才能达到充分固化的目的。固化炉中为了保持温度均匀一般还要有热风循环装置。热风循环装置一般应该在固化炉中温度高于150℃时才开始循环。固化炉一般配有自动控温仪,自动计时仪和到时报警装置(通过式固化炉只配有自动恒温装置,靠输送链运行速度确定固化时间)。对于厚壁工件或铸铁工件,由于其热容量大,必须适当升高固化温度才能达到正常的固化效果(铸铁件一般在预热至200℃,喷塑固化时采用190---210℃左右,约30分钟的固化条件)。 6.空气压缩机

空压机是产生压缩空气的唯—设施,双枪喷涂要选择气量为0.76m3/min或更大的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输出气压0.4--0.6Mpa为易。要求必须有空气净化系统(又名油水分离器),非常洁净的空气是保证涂料均匀雾化、涂层优良的重要一环。

三、粉末涂料固化温度及时间固素

塑粉的固化过程是一个化学交联成膜的过程,环氧聚酯混合型粉末涂料的理想固化条件是:180℃,20min(也有其它固化条件的塑粉,参看其说明书)。

如果固化温度太高,且时间偏长,会出现涂层老化现象,白色的涂层老化后会泛黄。如果固化炉设计不合适,温差太大,还会出现局部烤黄的观象;此时,应增加热风循环系统,并调整炉温在合适范围。一般涂层老化后发脆。有一些厂家升温时间太长,由室温升到180℃需2-3小时,到180℃后恒温20分钟,这样也容易过度固化,应使烤箱密封保温,升温时间在20-40分钟为易。并使内部热空气相互对流,温度均匀。

采用远红外加热管升温时,应注意工件同加热管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m),如果场地限制距离太近,白色涂层易烘烤过度而返黄,可在工件与加温管之间加一块铁板(厚度1.5-2mm),钢板上打孔,这样可减少“烤黄”的可能。

对于固化温度太低或时间太短的涂层,则交联成膜不彻底,涂层附着力差,对于亚光、无光粉末则表现在光泽太高,附着力差。出现此类问题,只需再次合理固化即可得到合格产品。

四、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

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涂层外观质量及喷涂面积的一个重要因素。

手工操作一般在不漏底的前提下涂层厚度应控制在80-90μm为易。喷涂操作时应始终保持与工件呈垂直状态。左右平移速度均匀,上下间距适中,不过喷不漏喷,开枪后一至两秒钟不对准喷涂部件,让出粉均匀后再开始喷涂(有少量喷枪刚开枪时有吐粉现象)。

对于铁丝及细条型、管形工件应让出粉量小一些,枪移动速度慢一些,一般平移速度80—120mm/秒。而对于铁皮状工件,因上粉率高,可把出粉量调大一些,同时让枪移动的快一些,这些措施都是保证上粉率高、回收粉少的有效手段。

五、与前处理的配套使用

金属工件的涂装,前处理的效果非常关键,前处理是指涂装前将金属表面的油、锈(氧化皮)完全除去,并生成一种与涂层有良好结合力的磷化膜的综合过程。 针对铁皮制品,要么涂有一层防锈油并附着很多灰尘(冷板),要么氧化皮严重,如果不处理干净进行涂装就如同高楼大厦建于沙滩之上,后果可想而知! 处理不干净,不但严重影响附着力,而且表面吸附塑粉量下降,表面流平性很差,因此要做好前处理工作。对于表面有坑的局部,还要涂导电腻子并自然干燥或中温(100—120℃)烘干然后砂纸打磨至表面平整状态进行涂装处理。

抛丸后要清擦表面附灰(不可用潮湿布清理),对有坑的局部,表面还要涂导电腻子并自然干燥或中温烘干(100-120℃ 30分)然后砂布打磨至表面平整状态进行涂装处理。

六、涂装过程中常见弊病及解决对策

粉末涂装是近代涂装工业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新工艺,也是我国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一,应用于家电产品及其它领域,优越性十分明显。粉末涂装是高防护、高装饰的涂装方法,要得到满意的涂装效果,就必须对影响涂装效果的因素加以控制。作为粉末涂料的操作施工人员,如果对涂装过程中易产生的弊病知识了解不够,将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或一出现问题就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在粉末涂装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涂装设备、操作工人因素及前处理效果的影响而导致的不合率达到80-90%,而粉末涂料自身因素只占10-20%,如果不能正确识别产生弊病的根源,很可能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根据这些年我在众多厂家指导生产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下面就粉末装过程中易出现的弊病及解决对策介绍如下,供生产操作人员参考使用。

1、涂层表面变色,涂层固化后与色板正常颜色有明显差别。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不同厂家或不同性质的粉末混杂使用

1、换粉时清干净,防止混色。

2、回收粉使用比例过大应调整比例

2、采用适宜的比例同新粉混合(一般一份回收粉同三份新粉混合不影响性能)

3、固化温度太低,没有充分固化和流平

3、调整合理的固化条件,无光或亚光的粉末固化不充分时,光泽明显偏高。

二、涂层固化后光泽改变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粉末涂料本身颜料不耐高温或树脂原料高温易变黄。

1、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2、工件前处理质量差,有残留物。

2、前处理后擦干净,涂装前清擦杂物。

3、固化时间太长或固化温度太高,局部温度过高或离加温管太近。

3、选用适宜的固化温度和时间,固化炉增加热风循环,确保工件与热源的适宜距离

4、两种不同色泽或性质粉末混合了

4、换粉时要彻底清理供粉桶、回收系统、输粉管、喷枪、喷室等装置。

三、涂层表面有颗粒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制造粉末涂料时挤出温度太高,部分树脂已胶联固化。

1、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2、粉末涂料受潮堆积结块,喷出时雾化不好。

2、改变库房条件,不使用过期塑粉,改造涂装设备。

3、工件涂装前表面有颗粒杂物。

3、涂装前清理干净。

4、涂层喷得太薄,基体轻微痴病难以覆盖

4、增加涂层厚度。

5、粉末中有大的颗粒,分离筛破损。

5、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6、加入的回收粉太多且未过筛

6、加入的回收粉适宜且要过筛

四、涂层表面有气泡和缩孔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工件表面清洗不干净,有油污或水份未彻底干燥已进行涂装。

1、涂装前检查,确认没有杂物、油分或水分后进行。

2、采用压缩空气中油、水含量超标。

2、增加油水分离器,达到干燥压缩空气。

3、粉末涂料本身含水份超标或原材料不合格,挥发份超标。

3、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4、象铸铁类工件本身材质疏松有孔

4、预热工件到200℃左右,再进行涂装。

5、喷枪距工件太近,造成电击穿孔。

5、采用适当距离(150-200mm)进行涂装。

6、粉末涂料本身流平性差

6、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五、涂层表面桔皮严重(粉末涂层固化后只允许有轻微桔皮)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工件表面太粗糙,涂层流平困难。

1、用砂纸打磨等方法使表面细化,涂层适当厚些。

2、粉末粒度太粗。

2、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3、粉末自身流平性差。

3、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4、涂层太薄或太厚,太薄时呈肌状皱纹,太厚时显斑纹桔皮。

4、掌握出粉量及喷涂时间,保证适宜厚度(60-90μm)

5、静电屏蔽,涂膜厚薄不均匀

5、改进喷枪,尽可能减少静电屏蔽区域或选用磨擦式喷枪

6、固化温度太低,未充分流平。

6、提高固化温度,延长流平时间110-135℃为熔融流平区域,这一区域应升温慢些,时间8-10分为易。

六、涂层附着力太差,达不到二级以上标准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磷化处理效果差,基体上有附灰等杂层

1、采用合格的磷化液,生成致致密均匀的磷化膜,涂装前清擦工件表面。

2、使用了简易的钝化处理(如NaNO2)

2、采用合格的磷化工艺

3、除油不彻底,有加工硬化层未处理干净,生成磷化膜不连续。

3、加强除油、除锈、使磷化膜生成致密、均匀。

4、固化温度太低,未充分固化。

4、提高温度,充分固化。

七、工件上粉率差,吸附力不够,回收粉太多;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喷涂时电压调得太低。

1、电压调到适当值40-60KV。

2、工件接地状况不好。

2、增设地线,使电阻不大于4殴姆。

3、高压发生器电阻太小,输出电流太大

3、增加电阻的阻值,达到40-80兆欧。

4、喷粉气压太大。

4、减小供粉气压。

5、挂钩绝缘,导电性太差

5、清理挂钩,使导电性良好。

6、喷枪离工件距离太远。

6、调整喷枪距离,达100-120mm

7、粉末性能差

7、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八、喷枪及文丘里泵易堵塞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粉末涂料受潮,易结块,流动性及分散性变差。

1、加强库房及原料进厂管理,防止粉末涂料受潮结块。

2、压缩空气中含油、水成分太多。

2、增加油水分离器,确保得到干净纯洁的压缩空气。

3、加入的回收粉比例太大,回收粉末涂料中有纤维毛。

3、加入适量回收粉并同新粉混合,回收粉应严格过筛。

4、采用的供粉气压太小。

4、调整供粉气压至适量范围之内(0.08-0.12Mpa)

九、涂层覆盖能力差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涂层太薄

1、应达到60-90μm,浅色粉易适当喷涂得厚些。

2、粉末涂料中填料太多,导致涂料本身覆盖能力低劣。

2、改用优质粉末涂料。

十、美太型粉末花纹太小或无花纹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涂层太薄,难以使浮化剂起到作用。

1、增加涂层厚度(100-150μm)。

2、气压太大,使有效成份难以形成花纹图案。

2、调节到适宜的供粉气压。

3、粉末涂料配方不合理,难以形成花纹

3、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4、烤箱升温太慢,固化时间太长。

4、载货车未入烤箱前先预热箱到150℃缩短升温时间。

十一、喷涂工件边缘处涂层很薄或流挂严重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涂层厚度太薄(露底)或太厚(流挂)

1、改善喷涂速度及上粉量。

2、粉末涂料自身熔融状态时粘度及流平性不适宜。

2、改用优质粉末涂料。

十二、粉末涂料喷涂面积太小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1、设备回收效率太低,有大量粉尘外溢。

1、改善回收装置,增大抽风量。

2、简易的回收装置抽风量太大,许多粉末涂料排入到了空气中。

2、改善回收装置,减少抽风量。

3、操作工人不熟练,喷涂过厚。

3、提高喷涂操作水平不过度喷涂,确保涂层厚度适宜。

4、粉末涂料品质不好,加入填充料太多。

4、选用优质粉末涂料。

推荐第6篇: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

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1.4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 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1.5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细绳,使他们都能吊在细线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静电现象,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静电现象视频和静电现象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7.4 摩擦起电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活动7.5 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

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推荐第7篇:科技小论文:静电

中山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徐晓玉

学生:李家吉

原来我身上也有“电”

昨天晚上,刚到九点,我的“快嘴”妈妈就像赶小鸡似的把我赶上了床,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快上床了,不然明天早上又要赖床。”我说不过妈妈,只好上了床,刚上床,妈妈便“啪”的一声把灯关了,我立刻成了“睁眼瞎”,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脱衣服,当我脱毛衣时,忽然看见了蓝色的火光,尖叫了一声,:“啊,着火了”然后飞快地把毛衣扔在床下。爸爸听见尖叫声,迅速赶来,我对爸爸说:“毛衣着火了。”;爸爸捡起毛衣,看了看说:“傻孩子,你看,哪儿着火了。”,我半信半疑地拿着毛衣,小心翼翼地找,果然没有着火。我满脸疑惑地对爸爸说:“奇怪了,刚才有火,怎么又没有了呢?难道是幻觉?”爸爸笑着说:“这只是因为人身有静电,脱毛衣时会摩擦,便会有蓝色的火花而已,你先睡觉,明天上网查查就知道了。”

第二天,我打开计算机查静电的数据。哦,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当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

静电真是个捣蛋鬼: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 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

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然,防止产生静电的措施一般都是降低流速和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最

1 中山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徐晓玉

学生:李家吉

简单又最可靠的办法是用导线把设备接地,这样可以把电荷引人大地,避免越积越多..对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当你关上电视,离开计算机以后,应该马上洗手洗脸,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在冬天,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常用加湿器。有人喜欢在室内饲养观赏鱼和水仙花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种好方法。

静电虽然对人类有许多坏处,但静电对人类有不少好处:人们利用静电产生的原理,发明了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净化空气等;静电除尘:可以消除烟气中的煤尘,静电复印:可以迅速、方便的把图书、数据、文件复印下来.,高压静电还能对白酒生产、酸醋和酱油的陈化有促进作用。陈化后的白酒、酸醋和酱油的品味会更纯正。没想到这令人讨厌的静电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原来我身上也有“电”,对于静电这一隐蔽的捣蛋鬼。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气,扬长避短就能让它为人类服务。

推荐第8篇:《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分类。

2.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通过摩擦起电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会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2.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二、新课: 活动:摩擦起电

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聪明的脑袋上多摩擦几下,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摩擦起电实验]:

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结论: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活动:两种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得出: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 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丝绸带负电荷,玻璃棒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可以吸引小纸屑。 3.[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活动1:投影一盒碎纸屑,师出示一把塑料梳子,问:将这把塑料梳子靠近碎纸屑,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反复多梳几下);

活动2:如果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去靠近刚刚梳过的头发,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①脱帽时头发飘起来②手触碰到静电球时头发会竖起来③云层碰撞时产生的闪电等等 提出问题: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原子内部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使学生得出:[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________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 (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_____到另一个物体

三、小结: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课堂练习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 ,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

3.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 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5.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 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 和带正电荷的 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6.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7.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9.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 10.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12.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

六、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

曹云云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设计本课时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摩擦起电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学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界其他物体摩擦时会产生带电的性质,从而进一步认识静电现象。然后通过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学生知道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做好这两个探究实验。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1、关于生活中和自然界中静电现象的利用。静电现象在我们的自然界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大到闪电,小到灰尘,所以本节课教学时就从生活入手,由静电现象 引入新课,又从静电现象带给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避免和利用静电结束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多次尝试后发现手心有汗水时,会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上课时提醒同学们保持实验器材的干燥。果然多数同学都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本节课不足:本班学生属于活泼好动型,再加上教学过程中自主实验的设置,极个别同学并没有真正将心思全部投入课堂,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将这几个同学拉回课堂;本班同学两极分化严重,上课时对于问题的解答时间上有所差异,因此常常出现一部分同学已经明了,另一部分同学茫然无措的场面,鉴于这种情况,考虑到是对问题设计的层次还不够,过渡时没有照顾到后进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推荐第10篇:静电除尘清理规程

静电除尘器检修安全规程(草案)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静电除尘器检修作业具有高空作业、带电作业、密闭容器内作业等特点,安全可靠性差,容易发生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属危险作业范围。

第三条

静电除尘器检修作业应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作业人员在作业前,要进行安全防护措施教育;有作业禁忌症人员、生理缺陷、劳动纪律差、喝酒及有不良心理状态等人员,不准从事危险作业。

第四条

检修作业使用的设备、设施、工具、备件和劳动保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规定,并做到配备齐全、使用合理、安全可靠。

第五条

检修作业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指定一名安全责任心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负责现场的安全监督。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特别情况施工单位负责人要现场指挥。

第六条

进行检修作业前,应办理危险作业申请,填写“危险作业申请单”,制定作业计划和安全防范措施,并经单位主要领导批准。

第七条

检修作业现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做到现场整洁,道路畅通,警示标志明显。

第八条

检修作业时应对静电除尘器高压、低压及控制电源全部停电,高压直流电源部分要进行放电、验电,并悬挂“有人工作、禁止操作”告知牌。

第九条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1、作业前要了解静电除尘器的缺陷和检修部位,制定作业方案。

2、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分析,制定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3、开工前对参加检修的人员进行组内分工,并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

4、使用电动工具时,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加装漏电保护器。

5、在静电除尘器内检修时,工作人员进入前应加强通风。

6、在静电除尘器内工作时,不准同时进行电焊及气焊工作。

第十条 静电除尘器内部清灰作业:

1、清灰作业前应使静电除尘器内部自然冷却一定时间(自然冷却时间一般不少于8小时)后,才可打开人孔门加速冷却,严防突然进入冷空气,造成温度骤变使外壳、极线、极板等金属构件产生变形。

2、当内部温度降低到40℃以下时才可进入除尘器内部工作,进入内部工作人不少于三人,一人作业二人监护。

3、清灰前应初步观察阳极板、阴极线的积灰情况,检查极板、阴极线框架是否变形、脱落或松动,检查槽形板,气流分布板、导流板吊挂固定部件的磨损、腐蚀情况及焊接固定情况,如果出现脱落或松动,应暂停作业,消除危险后方可恢复作业。

4、清灰时要自上而下,由入口到出口顺序进行,灰斗堵灰时,不准从灰斗人孔门放灰。

5、静电除尘器中照明采用低于36V的安全电压。

6、进入除尘器内维修现场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穿防滑鞋。

第十一条 阳极板、阴极线及振打装置检修:

1、初步观察阳极板、阴极线的锈蚀及电蚀情况,检查极板、极线的固定螺丝是否松动,焊接是否脱焊。

2、检查极板排夹、撞击杆是否脱焊与变形,撞击杆是否在限制在导轨内,并留有一定的活动间隙,极板下部与灰斗挡风板之间要有足够的热膨胀系数,左、右边无卡涩、卡住现象。

3、调整极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弯曲变形的可通过木锤或橡皮锤敲击弯曲最大外,均匀向两端延伸敲击予以校整,严禁敲击极板的工作面。

4、检查阴极线是否脱落、松动、断线,芒刺线放电极是否钝化、结球或芒刺脱落,调整螺旋线松紧度,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结合极板积灰情况查找振打存在的问题,检查振打锤头是否松动、脱落或碎裂,螺栓是否松动或脱落,焊接部位是否脱焊,并进行调整。

6、检查锤头小轴套磨损情况,轴承座(支架)是否变形脱焊,定位轴承是否位移,以免造成振打轴卡死。

7、检查绝缘端子表面是否有机械损伤、绝缘破坏及放电痕迹,

承重支撑绝缘子(或绝缘套管)是否变形。

第十二条

检修结束后安全检查:

1、检修负责人要会同有关检修人员检查检修设备内是否有遗漏的工器具。

2、因检修需要而拆移的扶手、栏杆、防护罩等安全设施要恢复正常。

3、检修所用的工器具应搬走,脚手架、临时电源、临时照明设备等应及时拆除。

4、检修作业完工后,应对现场进行整理,及时清除垃圾、废料,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为正常生产创造安全条件。

第十三条 本规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安全生产部

2011-12-27

第11篇:08章静电教案04

第八章 静电场

1.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 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了解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场强和电势。

(2) 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的条件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3)理解电场强度通量和电位移通量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电场力作功和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8-1 电荷 电荷守恒 库仑定律 §8-2 电场 电场强度及其计算

§8-3 电场线 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8-4 静电场的保守性 静电场的环流定理 §8-5 电势能 电势

§8-6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学时:10学时;

3.教学重点:掌握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静电场的特定:电场线的有源性和无旋性;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流定理。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教学难点:场强叠加的矢量性,场强和电势的叠加原理计算的微积分方法,使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的条件和方法,使用场强积分计算电势和电势差。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叠加原理的灵活应用。

5.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6.主要参考书:唐南 王佳眉主编《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讲稿(见附件)

第一单元

第三篇

电磁学

第八章

静电场

§8-1 电荷 电荷守恒 库仑定律

电荷与电荷守恒

基本概念:电荷、电荷分类、电量及其单位、点电荷。基本规律:电荷守恒。 二

电荷的量子性

1 三

库仑定律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q1和q2,设矢量r由由q1指向q2,则q2所受的库仑力为:

Fkq1q2r2er

其中:k9109Nm2/C2为静电力常数。或:

Fq1q2er

40r21其中:018.851012C2/Nm2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4k讨论: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

§8-2 电场 电场强度及其计算

电场

电场的概念:电场概念提出的背景、什么是电场、近距作用观点、电场的物质性。 二

电场强度

试验电荷,电场强度的定义

EF q0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电场强度的单位,电场强度的矢量性。 三

电场力及其计算方法

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场强叠加原理 (1) 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EqFer q040r2(2) 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E 点电荷系产生的电场

Eii

nE4ri1qi2eri

dq图8-8 静止点电荷的电场

0i连续带电体产生电场的规律

EdEQ40r2er

对应于连续带电体的体分布、面分布和线分布三种情况,可以化为如下三种形式

2

dVe2r V40rdSEdEer

2S40rEdEEdEdler 2L40r第二单元内容

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 电偶极子的概念,电矩

p=ql

例8.

2求电偶极子中垂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

图8-11 例8.2图 电偶极子的电场

图8-12 例8.3图 带电直线外一点的电场

例8.

3试求一均匀带电直线外任意一点处的场强。设直线长为L(见图8-12),电荷线密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荷)为(设0)。设直线外场点P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为x,P点与带电直线的上下端点的连线与垂线的夹角分别为1和2。

均匀带电直线可以理解为实际问题中一根带电直棒的抽象模型,如果我们仅限于考虑离棒的距离比棒的截面尺寸大得多的地方的电场,则该带电直棒就可以看作一条带电直线。P点处的场强可以通过微积分来求解。

在带电直线上任取一长为dy的元电荷,其电量dqdy。以P点到带电直线的垂足O为原点,取坐标轴Ox,Oy如图8-12所示。元电荷dq在P点的场强dE沿两个轴方向的分量分别为dEx和dEy。因而

dExdEcosxdy40r3

3dEydEsinydy40r

3 由于yxtan,从而dyxcos2d(此式在几何上表示,

当dy很小时,dy对P点张开的角度d与dy的关系),由图1.7知rxcos,所以

dExdycosx40r34d 0x由于对整个带电直线来说,的变化范围是从2到1,所以

E1cosxdEx(sin24d0x40x1sin2) 同理可得

E1ydEysin4d(cos20x1cos2) 0x4P点总场强的大小可以由下式得到

EE2xE2y 特例: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外任意一点处的场强,本题中无限长的准确描述是

1290,故有

E2

0x例8.

4求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场强。如图8-13所示,一均匀带电细圆环,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设q>0),圆环轴线上场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x。

图8-13 例8.4图 均匀带电细圆环轴上的电场

例8.

5试求均匀带圆盘轴线上的场强。设带电圆盘半径为R(图8-14),电荷面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电荷)为(设0),求圆面轴线上距离圆心x处场点P的场强。

图8-14 例8.5图 均匀带电圆面轴线上的电场

第三单元内容

§8-

3、场线 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8-18) 一

电场线

1.静电场的有源性 2.静电场的无旋性 二

电场强度通量 1.有向曲面的概念 2.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 3.电场强度通量的计算公式

图8-19 E通量的计算

sES 均匀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E通量

eESco任意的曲面上的E通量

edeEdS

S4 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图8-20 通过闭合曲面的E通量

高斯定理

eEdS

SeEdSSq内0

即: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E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围的净电荷(电量的代数和)除以ε0。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实际上是静电场有源性的数学表达。

5 例8.6 如图8-22(a)所示,有一边长为a的正方形。在它中垂线上距离正方形a/2处有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正方形上的E通量。

a/2 a q q (a) 图8-22 例8.6 图

(b)

应用高斯定理求解具有高度对称性的带电荷体系的电场 1. 点(球)对称的情况

例8.7

求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分布。已知球面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设q>0)。 例8.8

求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分布。已知球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

图8-24 例8.8图 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

图8-23 例8.7图 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分布

2. 轴(柱)对称的情况

例8-9

求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分布。已知直线上电荷线密度为。

例8.10

求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面内外的电场分布。已知圆柱面(半径为R)上沿轴线方向的电荷线密度为。

6

例8.1

1求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体内外的电场分布。已知圆柱体半径为R,电荷密度为ρ。

图8-26 例8.10图 无限长的均匀带电圆柱面的场强 图8-27 例8.11图 无限长的均匀带电圆柱体的场强

3. 面对称的情况

例8.1

2求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分布,已知带电平面上电荷面密度为。

+ – I II III

图8-29 例8.13图

图8-28 例8.12图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

例8.1

3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图8-29),其电荷面密度分别为1和2,而41011C/m2。求这一带电系统的电场分布。

第四单元内容

§8-4 静电场的保守性 静电场环流定理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在任意静电场中,电场力做功都是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即静电力是保守力。 二

静电场的环流定理

Edr0

L 7 物理意义:静电场的保守性。

§8-5 电势能 电势

电势能

点电荷q0在任意电场中a点处的电势能为:

(0)(0)WaaFdrq0aEdr

零点常常选为无穷远处(在工程技术上常以接地为电势能的零点),此时

W

aq0aEdr

电势

VaWaq 0电势是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有

Va(0)aEdr

若取∞处为电势和电势能的零点,上述电势的积分公式变为

VaaEdr

三 电势差

UabVaVb

即单位正电荷在a、b两点处所具有的电势能之差。或

UbabaEdr

即把一个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三

电势的叠加原理 1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

Vpq4

0r2 电势的叠加原理

nVaVai

i1对于点电荷系

Va对连续分布的带电体系

4qi0ri

Va4dq0r

例8.1

4一个电偶极子电量为q,相距l。点电荷q0沿半径为R的半圆路径L从左端A点运动到右端B点,如图8-32所示,试求q0所受的电场力所做的功。

O x dx L R P x L R A -q l +q B

图8-32 例题8-14图 图8-33 例8-15图

例8.1

5有一长度为L,电荷线密度为λ的均匀带电直线段(如图8-33所示),求其延长线上距离近端为R的P点的场强和电势。

例8.16

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细圆环,所带电量为q,求在圆环轴线上任意点P的电势。

图8-34 例8.16图

例8.17

求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中的电势分布。球面半径为R,总带电量为q。

图8-35 例8.17图 图8-36 例8.18图

例8.18 图8-36表示两个同心的均匀带电球面,半径分别为RA=5cm,RB=10cm,分别带有电量qA2109C,qB2109C,求距离球心距离为r1=15cm,r2=6cm,r3=2cm处的电势。

例8.19

求电荷线密度为λ的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场中的电势分布。

图8-37 例8.19图 图8-38 例8.20图

例8-20

求电偶极子的电场中的电势分布。已知电偶极子中两点电荷q,q间的距离为l。

第五单元内容

§8-

6、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等势面

场强分量与电势方向导数的关系

Er

dV dr10 ErdV dr三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如果电势的分布已表示为笛卡儿坐标x、y、z的函数V(x,y,z)

ExVVV

,Ey,Ezxyz矢量表述公式

E(VVVijk) xyz电势梯度定义为

gradVVVVVijk

xyz(8-59) 其中表示一个矢性算符,定义为

ijk,表示对函数求空间变化率。于是 xyzEgra(dV)V

(8-60) 即电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等于该点电势梯度的负值。

例8.22

根据8-5节例8.16中得出的在均匀带电细圆环轴线上任一点的电势公式

求轴线上任一点的场强。

例8.23

根据在8-5节中例8.17中已得出的电偶极子的电势公式

求电偶极子的场强分布。

Vq40(Rx)221/2

Vpcos40r2

图8-42例8.23图 电偶极子电场

第12篇:静电部分实验教学设计

篇1: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 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 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篇2:《“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河北区光明小学王建华

篇3:静电实验教学探索

静电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 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影响实验成功的各种因素,讨论了在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是确保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静电 静电实验 静电产生

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属于较难在课堂上驾御的物理演示实验,原因是影响静电实验成败因素颇多。因此,就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又要在实践中研究静电实验的规律,分析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方能在一个具体实验环境条件下,把握试验关键,确保静电实验成功。

一、静电研究的历史

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电现象,不了解他们内在的联系,认为它们是各不相干的。有些现象实在无法解释,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现象的人,吉尔伯特的工作停留在定性的阶段,进展不快。1752年,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将雷电引下来,把“天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从而弄明白“天电”和“地电”原来是一回事。18世纪后期,贝内特发明验电器,这种仪器一直沿用到现在。它可以近似地测量一个物体上所带的电量。另外,库仑发明了扭秤,用它来测量静电力,推导出了库仑定律。科学家使用了验电器和扭秤以后,静电现象的研究工作就从定性走到了定量的道路。经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对静电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对电的本质问题,一直到研究物质结构后,才算比较清楚。

二、静电中的电荷本质

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但电荷与物质不可分离,自然界不存在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电荷,电荷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它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导体上所带的电荷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自由电荷,以传导方式实现电荷的转移;而绝缘体带电情况与导体带电情况大不相同,绝缘体所带的电荷是以束缚电荷的形式出现,不能以传导方式转移,而是以放电形式实现转移。所以,带电的绝缘体与导体接触后,导体上所得到的电荷是通过放电形式转移而来的,即金属中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从金属表面逸出,导体表面电荷集中部分最易发生这种现象。我们通过接触可以实现绝缘体与带电体上电荷的转移,但其本质上不是传导而是放电,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论上正确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通常物体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正点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由于正、负电荷相等,一般物体呈中性而不带电。

第13篇:《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宋晓楼

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221212

sym200404@126.com 教学内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六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知道摩擦起电,知道带有电荷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通过阅读、活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认识验电器的构造;

4、通过阅读了解静电的危害及其防护,了解静电的应用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设计理念: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反思、评价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对教材进行补充,学生自制(备)的一些器材如“起电瓶、支架、泡沫棒、气球、塑料尺、梳子、纸屑”等,实验室提供验电器、铁架台、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共8套,演示实验一套;多媒体计算机一台,幻灯片,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演示两个小实验“①、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气球;②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吸引自来水管中流出的细小水流(实验室中有自来水)”创设实验情境,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摩擦起电

师:对于摩擦起电,你们知道多少,能说说吗?

生:什么叫摩擦起电、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师: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下吗? 生活动,并走上讲台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

一、摩擦起电

1、定义: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带有电荷的物体叫带电体,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继续演示:将梳子沾水之后继续与头发摩擦,再去靠近气球(水流),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不再吸引,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提出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在此处做出介绍:“摩擦起电与物体的绝缘性能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为后面的实验成功打下伏笔。

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呢? 生:两种 师:哪两种

生: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师: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呢? 生:规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师:电荷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可能回答是从书上看到的、从其他资料上获得的,也有的可能说自己做过了实验,从实验中获得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设置学生活动) 师:能演示一下吗?

学生活动、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

学生思考,此处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在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之后,请学生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顺逻辑关系,为探究活动做准备。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证明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 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

二、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2、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师演示实验1:用手(梳子)梳理一扎塑料绳,细绳飘起来 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生:摩擦之后绳子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飘起来 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生(思考之后):用梳子梳头,有时越梳头发越乱 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生:梳子上沾水之后再梳。

教师演示实验2:①、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泡沫球,排斥小球。 提出问题:小球带电吗? 生:带电 师:理由呢?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且小球带负电

②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泡沫球,吸引小球。 提出问题:“泡沫小球被吸引,小球带电吗?” 生:带电

师:带什么电?理由呢?

生:带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可能不带电 师:为什么呢?

生: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而泡沫小球就是轻小物体

(学生也可能先回答不带电,还可能回答小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提问的策略)

在学生回答之后,给学生留一些时间感悟,体会何种情况下能确定物体带电,何种情况下不能确定。

师:有没有办法确定小球是否带电呢?

生:可以使用验电器进行检验(此处学生可能说出,如果说不出教师可直接告诉) 顺势过度并板书: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那毛皮带电吗? 生:带电(或不带电) 师:能验证你的猜想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针对学生的办法提出问题:“有几种办法可以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两种方法:“①利用带电体的性质,②利用验电器” 师:毛皮带正电还是负电呢?有办法验证吗?

师演示: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箔片闭合。 学生观察,感悟出判断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问题:通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那丝绸带电吗?带正电还是负电呢? 学生回答:“丝绸带电,且带负电”

师: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去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怎样呢? 生思考并回答“相互排斥”

过渡: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毛衣啪啪响并发出蓝色的火光、刚穿的新裤子会有灰尘”这是为什么呢? 生:静电(静电危害) 师板书

四、静电危害:静电放电,吸附尘埃,静电感应 师:关于静电危害,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播放幻灯片“油罐车的尾巴”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了解如何进行防护

过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静电同样如此,其实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科技、纺织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有哪些应用吗?板书:

五、静电的应用:静电植绒、静电复印、静电喷涂、静电除尘 总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整理知识结构

三分钟后适当选择展示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并进行点评,给学生再展示教师整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处理通过评价、反思、对比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略)

问题: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为下节课铺垫,同时将学习延伸到课后 教学反思:

在对教材解读之后,对本节教学内容做了一些重组、增减,将分子的结构放在了第一节分子模型中进行教学,将摩擦起电原因的解释放在本节教学之后留作课后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将知识的学习延续到课后,让学生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为下一节的教学作铺垫。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创设一些列的实验情境、问题情境,从问题入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给足学生探究是时空,让学生在充分、全面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灵活地掌握知识,自主地发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超越、欣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表述和理解,通过一些列的方式方法,让学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14篇: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静电小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第15篇:液化石油气静电危害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液化石油气储存站和罐瓶站的统称,并兼有两者的全部功能,其火灾危险性表现在液化石油气上。

1.容易燃烧

由于液化石油气主要是由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lo)、丁烯(C4H8)等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而这些烃类化合物闪点和自燃点均较低,故液化石油气极易燃烧。

2.容易爆炸

液化石油气发生事故往往是先爆炸、后燃烧。因为液化石油气的热值较高,比城市煤气约高6倍,所以燃烧猛烈,破坏程度严重,且爆炸威力极大,1公斤液化石油气爆炸产生的威力相当于好几公斤TNT炸药所产生的威力。

3.容易产生静电

4.容易膨胀、易流淌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快速气化,1升液化石油气挥发能变成250-350升气体。因其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泄漏后容易流淌。

5.容易引起中毒

液化石油气五色透明,有烃类的气味,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1%时对人体没有伤害,但长时间接触浓度超过10%以上,会使人出现昏迷、呕吐、窒息甚至死亡。 防火对策

危害因素分析

静电危害。易燃易爆气体(如液化气)发生小孔喷射时,因流速快,会产生高位静电,实践证明,液化气在高速喷射时产生的静电电位高达9000 V,特别是气体中伴有其它微粒物质时,其静电危险性更大,而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很低的物体相接近时,只要电位差达到300 V 以上,就会发生静电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当火花能量超过0.3 mJ 时,就足以引燃处于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的液化石油气,引起燃烧和爆炸。1998 年2 月26 日,江西九江石化总厂储运分厂液化气罐区排空爆燃,就是因805.2 输料管端头板处大量液化气高速喷射,积聚静电后放电产生火花,引燃液化气和空气的混合物燃爆起火。

第16篇:油库加油站静电预防措施

油库加油站静电预防措施

静电是油库加油站着火爆炸事故主要点火源之一,油库加油站中的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静电。油品本身属于易燃易爆液体,当静电放电能量超过油蒸气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就可引燃引爆油品。因此油库加油站在营运过程中静电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静电危害的原因,采取工程技术手段和管理对策,是预防和避免静电事故的一项重要任务。 静电事故分析

1、静电产生

根据双电层理论,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流动、搅拌、沉降、过滤、摇晃、喷射、飞溅、冲刷及发泡等接触、摩擦、分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静电。

2、静电积聚和放电

当静电产生后,由于容器内的油面上积聚的电荷亦可通过油品向接地的四壁流散,但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本身存在着导电性能差和对地电容,所以静电电荷积累是必然的。

静电除流散外,还以放电进行消散,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在空间放电。放电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和火花放电三种形式。电晕放电能量小而分散,引起火灾的几率较小。刷形放电因放电不集中,所以释放的能量也较小,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电晕放电的灾害几率高。火花放电是两极间的气体被击穿而形成通路,又没有分叉的放电,这时电极有明显的放电集中点,在瞬间内能量集中释放,因而危险性最大。

3、静电灾害的条件

静电灾害是在一定条件下造成的,静电作为火源引起爆炸和燃烧的可归纳为四点:(1)有产生静电的来源;(2)静电得以积聚,并达到足以引起火花放电的静电电压;(3)静电放电的能量达到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4)静电放电火花周围必须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存在。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就可预防静电事故。但油品在装卸、储运过程中,静电荷的产生、积聚、作业场所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抑制静电荷的产生、积聚,消除放电火花间隙,加强作业场所的管理,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 消除静电危害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油品作业过程中防静电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减少静电产生;促进静电流散;避免火花放电;加强安全管理。

1、减少静电产生

(1)控制流速。油品流速愈高,则产生的静电量也愈大,因此控制流速是减少静电产生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灌装油初速度限制在1m/min左右,待油管出口被浸没以后,可适当提高流速。

(2)控制油罐车卸油方式。如果油罐是从顶部喷溅卸油,油品必然冲击罐壁,搅动罐内油品,同时加速油品蒸发、雾化,使容器内油品的静电量急剧增加。采用潜流式灌装油代替喷溅式灌装油,可以减少冲击、喷溅。加油站要求必须密闭卸油,即进油管应距离油罐罐底不大于0.2m,以减少静电量的产生。 (3)减少油品与高起电材质剧烈摩擦。电导率很低的高分子聚合物、丝绸、水、杂质、空气等都是高起电材质。禁止在加油管口、加油枪口加装绸套进行过滤。输油前,注意排放输油系统的水分和杂质,吸入口系统的连接和填料应密封,不让空气吸入。不要用高起电材质制作轻油容器和输油管,不能用非导电的塑料桶装汽油。

(4)人体静电防护。操作人员在危险场所频繁作业和接触设备,可能由于带电会造成事故。人体穿着的内外衣,由于材料不同,在穿、脱情况所产生的静电也有差异。人体穿着的内外衣为化纤织品或毛织品产生的静电最高,放电可能引燃引爆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机遇较多。因此,在危险场所应避免穿化纤衣服,应穿着防静电服,或棉织品的衣服;在加油站勿用化纤和丝绸类纱布去擦试加油机、油罐口、量油口等;在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座椅,也勿选用人造革或化纤类作靠垫的座椅;在爆炸危险场所,工作人员严禁穿脱衣服,不得梳头、拍打衣服。

2、促进静电流散

(1)静电接地与跨接。金属储罐、泵房工艺设备、输油管线、鹤管等均应可靠地接地。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和输气管道的始端、末端和分支处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卸车场地,应设用于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为卸油设施跨接的静电接地装置。油罐测量孔应有接地端子,以供采样器、测温盒、导电绳子等接地。需接地的设备应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直接相连,不得彼此串联。接地电阻不大于100Ω,容量大于50m3油罐接地点不应少于二处。油品的输油、输气管道的法兰接头、胶管两端、阀门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2)其他导静电措施。其他措施主要有汽车油罐车采用导电橡胶拖地带,以消除油罐车运输途中产生的静电;在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危险场所的入口处设置人体导静电的接地柱,以消除人体静电;场地喷水,增加湿度;在储油罐进口设静电缓和器;油料中加静电添加剂;在油罐车装卸系统消静电器等。

3、避免或减少静电放电机会

(1)金属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相邻设备形成等电位。

(2)油品静置,正确选用检测工具。

4、防静电危害的安全管理

(1)进行防静电危害安全教育。

(2)建立防静电设施档案。

(3)检查测试。

第17篇:静电的杂文随笔

不能说是讨厌去洗衣房,而是每次从洗衣房回来都会面临苦恼,带回来的静电无处释放,混迹在烘干的衣服堆里面鼓鼓囊囊的。冬天到来的时候,总是蹭得一身静电,回到暖气房摘下围巾脱下衣服时其实都在累积静电,然后要不就是打开水龙头的瞬间,要不就是接触到水的瞬间,会被狠狠地炸了一下。不能说是轻微的放电,感觉是一个鞭炮在手上炸开。

与朋友出门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碰到对方,就会被电到。

拿起货架上的东西时也会被点到。

所以朋友都不会和我靠近,因为害怕静电引起的疼痛。

我也不会轻易拿起易碎品,因为害怕静电引起的麻痹使我松开了手。

但是不转移电荷的话,静电还是会继续储藏在刚刚烘干的衣服里面。即使放上好几天,靠近时候也能感受到毛毛的氛围。如此观之,对待静电,是痛痛快快地被电一场好,抑或畏手畏脚地被电一场好?如果储藏的电荷其实是烦恼的真实写照,那么对于无处躲避的烦恼,我选择释放他们。不必伪装视而不见,痛痛快快地,结束这场电荷积累竞赛。

其实啊,一个人是否带有很多静电,肉眼真的无从判断呢。

第18篇:静电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静电静电实验静电产生

论文摘要: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影响实验成功的各种因素,讨论了在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是确保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

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属于较难在课堂上驾御的物理演示实验,原因是影响静电实验成败因素颇多。因此,就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又要在实践中研究静电实验的规律,分析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方能在一个具体实验环境条件下,把握试验关键,确保静电实验成功。

一、静电研究的历史

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电现象,不了解他们内在的联系,认为它们是各不相干的。有些现象实在无法解释,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现象的人,吉尔伯特的工作停留在定性的阶段,进展不快。1752年,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将雷电引下来,把“天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从而弄明白“天电”和“地电”原来是一回事。18世纪后期,贝内特发明验电器,这种仪器一直沿用到现在。它可以近似地测量一个物体上所带的电量。另外,库仑发明了扭秤,用它来测量静电力,推导出了库仑定律。科学家使用了验电器和扭秤以后,静电现象的研究工作就从定性走到了定量的道路。经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对静电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对电的本质问题,一直到研究物质结构后,才算比较清楚。

二、静电中的电荷本质

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但电荷与物质不可分离,自然界不存在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电荷,电荷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它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导体上所带的电荷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自由电荷,以传导方式实现电荷的转移;而绝缘体带电情况与导体带电情况大不相同,绝缘体所带的电荷是以束缚电荷的形式出现,不能以传导方式转移,而是以放电形式实现转移。所以,带电的绝缘体与导体接触后,导体上所得到的电荷是通过放电形式转移而来的,即金属中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从金属表面逸出,导体表面电荷集中部分最易发生这种现象。我们通过接触可以实现绝缘体与带电体上电荷的转移,但其本质上不是传导而是放电,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论上正确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通常物体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正点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由于正、负电荷相等,一般物体呈中性而不带电。但当物体经过摩擦、加热、感应、照射等变化,往往使物体获得或失去一些电荷(电子),呈现带静电状态。由此可见,静电产生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实验中静电的产生

1.摩擦带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起电方法。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由于两种物质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不同,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电位差,叫接触电位差。因电位差存在,常常有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从而使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两物体相互摩擦,摩擦的作用使两物体接触的点增多,接触更紧密,从而增加电子转移的机会,加之摩擦温度升高,加速了电子转移。但是,从物理本质上来讲,摩擦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相互接触紧密时的接触电位差是主要矛盾,相互摩擦的两种材料之间挤压的越紧,越容易实现电子在两种材料的转移而使之带电,而只有快速.反复而不紧压的摩擦是不易生电的,有经验的教师是用紧压的摩擦来成功使物体带电的。 实验中有时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却得到两玻璃棒带电性质相反的反常现象。研究后认为,用丝绸摩擦第一根玻璃棒,因玻璃棒失掉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在空气特别干燥时,丝绸上的电子不易漏失。当与第二根玻璃棒一起摩擦时,由于摩擦次数较少或较轻,不仅没有使玻璃棒失掉电子,反而把丝绸上的多余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使第二根玻璃棒带负电,发生两棒相吸现象,为防止反常现象发生,第二次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起电前,应用手充分与丝绸接触,使丝绸原先所带负电荷放净后,再于玻璃棒摩擦。

2.感应带电也是静电实验中较常用的方法。静电感应是静电场中的导体内,自由电荷受到场力作用移动,电荷重新分布,最后达到静电平衡,从而使导体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感应带电是在静电感应的条件下,使导体的一端接地后,去掉静电场,则导体另一端的电荷重新分布在导体表面,用这种方法使导体带电的优点是:导体容易带电且带电量也易控制,需注意导体是处于与地绝缘状态。

3.实验中注意静电的特征

静电具有高电压特征。例如,人在地毯行走或从椅子上起立时,人体静电电压可高达一万多伏,静电的电量小、电容小。为什么电压高呢?原来两导体之间的电容、电压与其上电量之间保持U=Q/C的关系,而C=εS/d.如果介电常数ε,极板面积S保持不变,则电容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举例说明:如两物体紧密接触时,其间距离为25×10-8厘米,其接触电位差很小,当两物体迅速离开至0.1厘米时,由于距离增大为原来的40万倍,电容则减小为原来的40万分之。如果分离前后物体上电量保持不变,电压将升为原来的40万倍。即使接触电位差只有0.01伏,分离至0.1厘米时电压可达4千伏。因此,数万伏静电压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分析,不难看出,静电的高压特征主要来自电容,而不是来自电量。故其电量小,但电压高。

静电在高电压的特征下,对绝缘体材料性能的要求相应也很高。有些教师在流电实验范围形成的绝缘体概念,在静电范围许多材料却是亚导体,电荷易漏失,导致实验失败。因此静电实验要求使用高电阻率的绝缘材料。一般电阻率为107欧姆米以下的物体,在静电范围都属静电导体,而电阻率为107獈1014欧姆米的物体只能算亚导体。静电绝缘体,一般指电阻率为1014欧姆米以上的物体。因此,静电实验中,要选好用的静电绝缘体。如:有机玻璃,各种塑料,硬泡沫塑料,石蜡等等,而不能用亚导体:棉线,纸张,木材,橡胶,胶木,玻璃等做绝缘体,认识这一点是查找静电实验失败原因的关键。

在静电实验中,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一是空气湿度,二是仪器的绝缘性能,绝缘材料表面受潮,不清洁导致其绝缘性能下降致使实效差或根本做不出来。解决的方法是,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最好用钨灯烘烤。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湿度对静电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而仪器的绝缘性能处于主要地位。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需要改善仪器绝缘性能,一是用清洁剂将仪器洗净,清除杂质,增加绝缘性。二是改善仪器中关键的绝缘元件的绝缘性。仪器的清洁是静电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每个教师要确保课堂教学成功,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静电实验教学的成功,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又要在实践中研究静电实验的规律,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静电实验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啡暇.材料物理性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马文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3]张瑞琨.教学全书物理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第19篇:《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第20篇:石油化工场所静电检测PPT

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防静电接地检测

江阴气象局 王澄忠

1、7月16日18时许,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火势燃烧了15个小时才被扑灭。起火管线为直径900毫米的原油储罐陆地输油管线,后引起700毫米管线起火。据称,10万平方米的3号储油罐被烧毁。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系一艘30万吨级的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卸油附加添加剂时引起了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泄漏。(4张照片)

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连夜紧急赶到事故现场,指挥灭火救援工作。

扑救工作共调集了辽宁省14个市和4个企业消防队338辆消防车和2000多名消防官兵参与灭火。

此起事故引发原因与卸油操作不当及静电引起的爆燃有关。

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事故65%为静电引起的,因此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防静电接地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2前言: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交通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重要中枢型港口。境内有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是中国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之一。目前,长江沿岸江阴段有中石油、中石化及华西石化码头、南荣化工码头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仓储企业,(4张照片)

这些场所,均属于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防静电安全不容忽视。

3、防静电接地检测依据

在中国气象局8号令 第四章 十九条 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无锡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其他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对计算机机房、加油站等场所和设施应当同时进行静电检测。

GB50057-94(2000)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04

建筑物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T21431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规定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爆炸火灾环境防雷检测技术规范QX/T110-2009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

(2009年9月送审稿)

规定第5.1条 :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应每半年检测一次

规范出台的背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防雷检测工作以来,对于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检测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如部门争议,以前劳动部门,质检部门,气象部门等均开展过此类场所的防雷检测工作,后随着法律法规的规范,气象部门开展此类场所的检测过程,也遇到了技术上的争议,各地石化部门就对加油站、油库的检测内容、点数有不同看法,认为我们没有检测技术规范,检测内容随意性太大,有些静电接地不需要我们检测。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原来较少的油气站,民爆库等检测场所,逐步扩展到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化工储运等各个生产领域,这些领域在生产、使用及储存这些易燃易爆物品的过程中因雷击或静电放电引发的灾害事故,往往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而实际应用中,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的大量共用,或无法保持有效距离,就为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的检测工作容易遗漏重大安全隐患,为此,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中增加了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检测内容。

静电术语:

1工业静电:

静电是对观测者处于相对静止的电荷。由它所引起的磁场效应较之电场效应可以忽略不计。静电可由物质的接触与分离、静电感应、介质极化和带电微粒的附着等物理过程而产生。工业静电是生产、储运过程中在物料、装置、人体、器材和构筑物上产生和积累起来的静电。 2静电起电

由于物体的接触分离、静电感应、介质极化和带电微粒的附着等原因,使物体正负电荷失去平衡或电荷分布不均,而在宏观上呈现带电的过程。 3静电积聚

由于某重起电因素使物体上静电起电的速率超过静电消散的速率而在其上呈现静电荷的积累过程。 4 静电泄漏

带电体上的电荷通过带电体自身或其他物体等途径向大地传导而使之局部或全部消失的过程。

5 静电消散

带电体上的电荷由于)电中和、静电泄漏、静电放电而使之局部或全部消失的过程。 6 静电静置时间

在有牟电危险的场合进行生产时,由设备停止操作到物料(通常为液体)所带静电消散至安全值以下,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7静电放电

当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局部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8静电放电能量

带电体所形成的静电场,通过静电放电所释放出来的总能量。

静电产生的原因: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

2 流动起电

液体类物质与固体类物质接触时,在接触界面形成整体为电中性的偶电层。当两相物质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偶电层被分离,电中性受到破坏而出现的带电过程。 3 剥离起电

剥离两个紧密结合的物体时引起正负电荷分离而使两物体分别带电的过程。 4 喷射起电

固体、粉体、液体和气体类物质从小截面喷嘴高速喷射时,由于微粒与喷嘴和空气发生迅速摩擦而使喷嘴和喷射物分别带电的过程。 5 吸附起电

物体由于吸附场所中的带电微粒而使之产生静电的过程。 6 沉降起电

相互混合、接触的各种固体微粒、液体、气体,由于比重差异发生沉降,使在不同物质交界面上形成的偶电层发生正负电荷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7溅泼起电

溅泼液体时,微小的非湿润液滴落在物体表面并在其界面产生偶电层。由于液滴的惯性滚动而发生电荷分离,使液滴及物体分别带上不同符号电荷的过程。 8 喷雾起电

喷射在空间的液体类物质由于扩散和分离,使之形成许多微小液雾和新的界面,当此偶电层被分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9 感应起电

利用静电感应原理,使导体带电的过程。 10破裂起电

物体破裂时发生电荷分离,由于正负电荷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1 碰撞起电

粉体类物体由于粒子与粒子或粒子与固体之间发生碰撞,形成快速的接触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2 滴下起电

当附着在器壁等固体表面上的珠状液体逐渐增大,由于自重形成液滴,致在坠落脱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 极化起电

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介质极化而使其界面出现束缚电荷的过程。

静电的防护:

静电接地是防止静电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石油化工企业的防静电设计,应由工艺、配管、设备、储运、通风、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综合考虑,并采取下列防止静电危害措施:

1 改善工艺操作条件,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大量产生静电荷:

2 防止静电积聚,设法提供静电荷消散通道,保证足够的消散时间,泄漏和导走静电荷;

3 选择适用于不同环境的静电消除器械,对带电体上积聚着的静电荷进时行中和及消散;

4 屏蔽或分隔屏蔽带静电的物体,同时屏蔽体应可靠接地;

5 在设计工艺装置和制作设备时,应尽量避免具有高能量静电放电的条件,如在容器内避免出现细长的导电性突出物和未接地的孤立导体等;

6 改善带电体周围环境条件,控制气体中可燃物的浓度,使其保持在爆炸极限以外;

7 防止人体带电。

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检测

油气罐区

A检查储罐应利用防雷接地装置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

B检查使用前储罐内各金属构件(搅拌器、升降器、仪表管道、金属浮体等)与罐体的电气连接状况,测试其电气连接。连接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C检查浮顶罐的浮船、罐壁、活动走梯等活动的金属构件与罐壁之间的电气连接状况,测试其电气连接。连接线应取截面不小于25mm2铜芯软绞线进行连接,连接点应不少于两处。

D检查油(气)罐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量油孔、放空管及安全阀等金属附件的电气连接及接地状况,测试其电气连接。

E检查在扶梯进口处,应设置人体导静电接地装置,测试其接地电阻。 油气管道系统

A检查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及管道在进出工艺装置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储罐等)处、分岔处应按要求设置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

B检查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接地一次,测试其接地电阻。 C检查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每隔20~30m作电气连接,当管道交叉且净距小于100mm时,应作电气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

D检查管道的法兰应作跨接连接,在非腐蚀环境下不少于5根螺栓可不跨接,测试法兰跨接的过渡电阻。静电连接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E检查工艺管道的加热伴管,应在伴管进汽口、回水口处与工艺管道作电气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静电连接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F检查储罐的风管及外保温层的金属板保护罩,其连接处应咬口并利用机械固定的螺栓与罐体作电气连接并接地,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G检查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两端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或采用截面

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跨接后接地,测试跨接线两端的过渡电阻。 H检查非导体管段上的所有金属件应接地,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油气运输铁路与汽车装卸区

A检查油气装卸区域内的金属管道、设备、路灯、线路屏蔽管、构筑物等应按要求作电气连接并接地,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接地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B检查油气装卸区域内铁路钢轨的两端应接地,区域内与区域外钢轨间的电气通路应采取绝缘隔离措施,平行钢轨之间应在每个鹤位处进行一次跨接,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接地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C检查每个鹤位平台或站台处与接地干线直接相连的接地端子(夹),应与鹤管端口保持电气连接,测试其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D检查罐车、槽罐车及储罐等装卸场地宜设置能检测接地状况的静电接地仪器,测试其静电接地电阻。

E检查操作平台梯子入口处,应设置人体导静电接地装置,测试其接地电阻。 油气运输码头

A检查码头趸船应按要求在陆地上设置不少于一处的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测试其静电接地电阻。

B 检查码头的金属管道、设备、构架(包括码头引桥,栈桥的金属构件,基础钢筋等)应按要求作电气连接并与静电接地装置相连,测试其电气连接和静电接地电阻。接地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

C 检查装卸栈台或趸船应设置与储运船舶跨接的导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线的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测试其电气连接。

D 检查在趸船入口处,应设置人体导静电的接地装置,测试其静电接地电阻 油气泵房(棚)

A检查进入泵房(棚)的金属管道应在泵房(棚)外侧设置接地装置,测试接地电阻。

B检查泵房(棚)内设备(电机、烃泵等)应作静电接地,接地线材质、规格宜符合标准要求,测试其静电接地电阻。

C检查泵房(棚)入口处,应设置人体导静电接地装置,测试其静电接地电阻。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更高要求,对爆炸火灾环境中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检测与防雷装置检测同为重要,作为一名检测人员,不仅仅对防雷检测规范要理解掌握,也需要对防静电接地装置有更多的了解。

参考依据规范:

爆炸火灾环境防雷检测技术规范QX/T110-2009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 静电安全术语大全 GBT 15463- 95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92

谢谢

《静电工作总结.doc》
静电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