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问题与建议

2020-03-02 13:08: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问题与建议

【摘要】本文对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调查,问题,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科学的调查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求实、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正因为如此,西南政法大学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4学期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并在第5学期初提交调查报告,成绩合格则获得2个学分。这一环节的训练极大地增强了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作为指导小组的成员之一,笔者更关注的是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对策,在此择其要点而论之。

一、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确定研究问题阶段

1.研究课题不够具体、明确

指导老师给出的备选课题列表大多只是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尚需学生在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把调查课题具体化,明确调查内容和视角。比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状况、同伴关系等等。但不少同学在此环节注意不够,追求“大而全”,结果在调查时往往浅尝辄止、顾此失彼,呈交的调查报告也难免“大而空”。自选课题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2.文献查阅不到位或者不得法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其中,文献查阅尤其重要,但不少同学文献查阅工作不到位或者不得法:要么没有在泛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问题然后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文献查阅,要么文献查阅的关键词找得不对路或者不全面,要么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直接跳过这一环节。

(二)研究设计阶段

1.混淆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

分析单位是研究的对象,是一定的;而调查对象是发放问卷、调查访问的对象,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调查对象。比如,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固然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深度访谈(或者二者结合),同时也可以并且应该对了解相关情况的当地教师、当地教育口负责同志、家长等人进行一定的访问调查,一是了解他们所掌握的情况,二是了解他们的态度、看法。当然,如果能够拿到当地关于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相关统计资料,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但很多同学在这方面注意不足,调查对象过于单一,从而对调查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

2.问卷及访问题纲的设计不合理

问卷设计的基础是操作化,即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搞清主要的维度及具体指标,但很多同学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效度。另外,学生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还包括: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有倾向性,问题有多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答案设计不穷尽、不互斥,语言不通,等等。

深度访谈的问题一般应该遵循开放性原则,要尽可能地鼓励被访者多说。但很多同学不明白这一点,把访问题纲设计成为一份没有答案的结构式访问问卷,从而使得深度访谈的优势损失殆尽。

(三)资料收集阶段

1.前期准备不足

比如,在进入实地之前,没有事先了解当地相关基础情况,没有打点好相关“关系”资源,没有准备好纸质调查问卷和观察表格,没有携带照相、录音设备,等等。

2.对各种资料收集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娴熟

比如,一旦遭到拒绝就一筹莫展,自填式问卷出现他人代填或多人共同填答的情况,结构式访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控制访谈环境,深度访谈过程中不知如何打破僵局,不善于提问、倾听并适时追问,不善于从被访者的表情、神态及周边环境中发现问题,等等。

(四)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1.缺乏明确、合理的分析思路

很多同学前期文献准备和研究设计工作不扎实,从田野回来之后又没有结合现有文献对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思考,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分析思路,这使得他们的调查报告在内容上非常松散、跳跃。还有一些同学,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扎实,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料收集和原有设计差距较大或者发生了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其中一部分同学依然固守原有的研究框架,而没有根据具体调查结果调整或重新形成分析思路。

2.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不足

比如,对定量数据的挖掘不够,只是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基本的单变量频数统计,没有进行必要双变量交互分类和相关分析等。再比如,对于定性资料,没有在结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逻辑,达成对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五)报告撰写阶段

1.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不合理、不准确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介绍过于笼统,比如,只说自己做了问卷调查,进行了抽样或者随机抽样,但没有介绍具体的抽样方法和程序;2)对抽样方法的介绍不正确,比如,有同学只是向自己(及几位密友)的QQ好友以及自己(及几位密友)所加入的所有QQ群里的成员发放问卷,回收回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却在调查报告中宣称自己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3)对回收率的介绍不正确,比如,有同学调查青年农民的婚恋观,等距抽取了150人,在其中有50人外出打工无法接触、10人拒访、成功回收90份问卷的情况下,号称自己的回收率是90%;4)做实地研究、个案调查的同学,尽管绝大多数人是基于可行性和便利性的考虑选择的研究个案,但总有一部分同学宣称自己调查的个案是“有代表性”的,殊不知代表性意味着“能够以样本来推论总体”。

2.调查资料的呈现和运用不得法

比如,做统计调查调查的同学,却没有或者很少用数据说法,而是脱离调查数据空做议论,或者没有注意在图表呈现的基础上则其要点而论之,而是光在文字中一一罗列百分比。再比如,很多同学对于实地研究中的访谈资料不知道怎么呈现和运用,只会将其转化为“我”的语言进行表述,却不会适时适当地直接引用,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其他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3.其他问题

比如,文章结构安排不合理,调查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脱节,缺乏必要的讨论与对话,摘要撰写不合理,文献标注不规范,语言表述不通顺、不妥当,等等。

二、提高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社会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相关课程主要开设于学生暑期社会调查之前,相关教师应该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原则的前提下,引入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前期准备和研究设计工作,从而在实际上延长学生准备社会调查、接受老师指导的时间,进而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的质量。

2.加强社会调查之前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第4学期末,在指导小组中遴选出一部分兼具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调查经验的老师,分小班对学生进行有效动员和系统培训。一方面,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家“从实求知”的科学意识和求索精神;另一方面,分别开展“选题与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处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写作”等培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调查研究的基本流程以及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3.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

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整个社会调查过程的始终,学生在调查的各个环节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并接受指导。可以借鉴课堂教学的管理办法,在社会调查报告提交后、成绩公布前,让学生在教务系统中对指导教师进行“评教”。当然,因为实践环节的特殊性,具体的评价指标应另行设计,确保科学、合理。

4.建立必要的衔接机制和激励机制

指导小组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根据住所地、对调查问题的兴趣等组成团队进行调查(但调查报告必须独立撰写)。可以鼓励学生将社会调查与科研训练创新活动、三下乡活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衔接起来,为后续的环节做好扎实的资料准备工作。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还可以在社会调查结束之后,由指导小组共同评选出一些优秀调查报告,予以经费支持或者科研立项。

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

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安排

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

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说明

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方

10月级本科生社会调查提纲

《社会调查实践》封面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心得

《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问题与建议.doc》
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问题与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