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寺庙简介

2020-03-02 08:58: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寺庙佛塔

武宁县弥陀寺初名毗庐岗,后易名凤鸣禅林。是江西省重点宗教活动地之一。座落在武宁县杨洲乡境内重峦叠嶂、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瓜圃(相传东汉孙权祖父孙钟,种西瓜于圃口而得名)之蒂--凤凰山。据《长明灯会碑》记载,明万历癸未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释弘耐大师,又将此寺改名为\"西瓜古寺\",后简称\"西瓜寺\"。一九八五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应该寺住持释传开大师之请,将此寺更名为弥陀寺。并亲笔题写了\"弥陀寺\"、\"弥陀寺佛殿\"、\"大雄宝殿\"三幅匾额。弥陀寺四百多年来,几度兴废,历尽沧桑,\"*\"期间更蒙厄运,使古寺片瓦无存。今弥陀寺住持释传开大师(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法曾孙--洞云

宗五十一世传人),一九六一年由庐山东林寺迁至于此,曾一人独居深山,戒行清净,德高望重,笃修善行,爱国爱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九八八年武宁县政府将弥陀寺列为全县开放寺庙和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信徒如香港圣一法师、初慧法师、台湾常缘法师、夏碧樱居士、马来西亚陈玉兰居士、新加坡、美国肖欣华等居士及内地、港澳居士黄传照、潘法芳、关惠明、关法泰、肖法馨、梁法莉、余顺爱、李少凤、张伍万等等大德居士纷纷捐款。弥陀寺如虎添翼,发展迅速。从一九九一年来陆续建成了惟因老和尚舍利塔、客堂、禅堂、斋堂、僧房、山门、功德堂、放生池等群体建筑。并在一九九三年修通了通往弥陀寺的山间公路、停车场、从山脚到山门的石阶等。台湾释本通法师捐赠了一部价值贰万美元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一九九五年开始兴建的大雄宝殿,于新千禧之年前已竣工,并且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已陆续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道场庄严。殿内正中塑有江西最大樟木雕塑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鸟、大殿东西二壁塑有贴金的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形态逼真,朝圣后,令人那肃然起敬。预计还将陆续兴建念佛堂、藏经楼、海会塔、云水堂、方丈室,还将重建斋堂、大寮、山门等建筑。近年来,它以悠历史和严谨修学道风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僧侣、居士、游客纷纷前来礼佛、参观,已逐渐成为江西省弘扬佛法道场,游览观

光胜地。

庐山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社。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寺慧远为始慧远(334~烦(今山西宁结“龙泉精筹建东林寺。聚沙门上千历住江陵五层寺、琵琶寺。

九江天花宫为从前民间求子之所,俗称娘娘庙。座落九江市区李公堤中段。宫半湖绕,登楼凭窗,可眺湖光山色。据《德化县志》载:宫系同治九年所建。砖木结构,外表塔型。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和禅房等,占地约1100平方米。所供奉的送子娘娘,其实为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宋太祖乾德三年,因为孟昶战败不久死去,花蕊夫人被送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从宫中传到民间,晚清年代,把张仙男身宫也自然供托所谓的送火十分旺盛。

能仁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内风景秀丽的庐山北麓,九江市浔阳区庾亮南路,是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九江能仁寺同戒录》和《德化县志》载: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时代(502-527)。唐大历元年(766),有位白云法师云游至此,见寺院一片瓦砾,就结茅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宝殿和大胜宝塔,从此香火不断。宋哲宗元祐六年,增建铁佛寺。元代以来废于战火。明代 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为能仁寺。明万历元年(1573)重建了藏经楼。直至清代,乾隆皇帝又赐给能仁寺《大清三藏经》,同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现存的寺院建筑,多为同治九年(1870)所建。

能仁寺的建筑依坡就势。寺内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三面环坡,紫烟作屏。寺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在中轴线上展开。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砖木结构,单层重檐,八角高翘,朱柱回廊,显得古朴庄严。殿内

像改花蕊女身像,天花子娘娘了,过去一度香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祖。

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楼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荆州,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严安详,光辉普照。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一,栩栩如生。

寺中的大胜宝塔是九江市的标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同治三年(1864)又修建。塔高43米,分七层六面,石凿成栱,砖砌牙檐。登高远眺,浔河风光尽收眼底。

能仁寺除了每日暮鼓晨钟外,还组建了佛乐团,拍摄过电视片《天音》。它的佛乐融南、北佛乐为一体,保持了肃穆、淡雅的风格。

星子县白鹿洞,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 白鹿洞主要由我国现存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和庐山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海会寺及灵霄、木瓜洞等景点构成。其特点为,观赏历史文化书院遗址、古寺庙、石刻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高耸雄伟的五老峰为主景,探觅自然洞穴,欣赏秀丽的田园风光,远眺湖光山色之美景.白鹿洞书院,在星子县城北9公里处,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有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因唐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养一鹿,故称白鹿洞。南唐曾在此办起国学。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朱称白鹿书院,南宋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亲手恢复并亲身执教白鹿洞书院,使之与瞧阳、石 鼓、岳麓共称为当时天下四大书院。这里周围四山回合,一溪蜿流其中,泉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有华盖松,回流山;有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院内\"慎思园\"等处,明清两代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最著名的数明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有\"白云深处\"四大字;有\"五老高呼\"四飞白体草书大字;有南宋石刻\"四明史泰叔,雁荡赵季清携家来游\"等。灵霄四周,为云雾茶茶园。 木瓜洞,在庐山东南石船峰前,因唐道士刘混成种木瓜为食而得名。洞门上有\"木瓜洞\"三字石刻。洞内摩岩有\"石破云修\"、\"枯木云留迹,瓜生月播烟\"。洞如石屋,洞顶薜苈蔓延,藤部有果如小莲蓬,俗呼为木瓜球,可洗粉而食,清凉解热,又有木瓜树,结实如梨,可渍糖而食。洞下有石嵩隐道人墓及太极池。 现今浔阳江边,耸立一座古楼,高度21米,面积为1800平方米,外观三层,

内里却有四层,整体格局,浑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非凡,这就是重建的浔阳楼。它是一座仿宋模式建筑,显得古色古香。原楼是座酒楼,始建于唐,宋朝重修,以后屡经兴废。宋时楼的题书“浔阳楼”三个字传为苏东坡所写,如今匾额三个苏体金字出自赵朴初的笔端。登楼凭窗纵望,江水滔流,烟霞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更有“消磨醉眼,倚青天万迭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之感。

所谓九江浪井,妙在江面兴波,井里起浪,堪称一绝。此井,传为西汉名将灌婴于高祖六年掘凿,故又称灌婴井。壁铭:“颖阴侯所开。”靠近江边浪井巷内,是九江历史悠久的古迹。一度井迹塞没,直到东汉末年才被孙权发现,喜命重开,视为祥兆,改名瑞井。如今,因江边筑堤防汛,堵住两水相通,奇观不复可见。但古井保护良好,设有护井亭和碑记。

位于长江之滨,九江市东北隅,傲然屹立,高耸蓝天,潇洒古朴,伟岸气昂,塔影锁江,风雅微妙。塔高35米,造就七层,六面锥状,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宛如撑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内原有木梯,沿梯盘上,登临顶端,极目环顾,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蓝空蔚媚,俯看碧江波粼,正如当年悬挂在此对联所云:“百荻波光当岸绕,黄梅山色过江来。”是为浔阳十景之一。 此

处原系一回龙矶,江岸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流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明万历十三年,九江郡守吴秀等筹集民间款项,汇集高师名匠,修锁江楼和锁江楼宝塔于石矶上,并铸铁牛四条护卫,为的是镇锁蛟龙,消灾免患,永保太平,与配阁、轩组成一体,相映异彩。塔内底层东面墙上嵌有明代碑记一块。所谓锁江楼、锁江楼宝塔顾名思义,是为锁住不驯服的江水。另锁江塔一度又以矶名,称回龙塔。头上风云变幻,脚下波涛翻腾,由于历经四百年变迁,江岸崩溃,楼毁、牛沉、阁倒、轩塌,只存宝塔安然挺拔于残存的回龙矶上。近年又予重修,为九江标志和象征。

九江著名寺庙江矶寺简介[推荐]

寺庙简介

江西九江旅行社

江西九江庐山概况

江西九江一中考察报告

江西九江庐山概况

贵州寺庙简介

九江出口加工区简介

江西九江庐山牯岭导游词

寺庙简介和自查报告

《江西九江寺庙简介.doc》
江西九江寺庙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