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主

2020-03-03 23:15: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湘潭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论印度式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名称历史系

班级国际政治

学号2011070524

姓名高晓进

课程名称第三世界发展研究

任课老师高鹏老师

完成时间2014年6 月

内容摘要

在外部世界人们的眼中,印度是个奇异的令人难以理解的国家,人们对印度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期待。在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的发展前景普遍被人看好,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政府,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实行

有计划的发展政策,非常低的国防支出,但实际结果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发展却很缓慢,许多经济社会指标落后于周边的一些国家,印度没有出现“经济奇迹”,创造“经济奇迹”的是原先并不被看好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然而,没有创造“经济奇迹”的印度却创造了“政治奇迹”。独立60余年中,印度一直自诩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传统印度社会与知识精英

民主,特别是现代形式的民主,总被认为是西方特有的发明,东方传统社会被认为是独裁的,等级森严的,不可能允许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发生和发展。即使是许多印度人,当他们在自诩自己的国家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时,实际上也在承认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模式,即西方的民主模式,印度当代政治更像西方的现代民主制度,而不是像东方包括印度古代那样的政治制度。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西方一种民主制度的话,那么与西方文化传统如此不同的东方文化传统也能发展起自己的民主模式吗?显然不可能了,因为近代开始的西方殖民主义历史进程已经打破了这种可能性。“19世纪和20世纪,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曾经从殖民的西方广泛地向全世界输出,这使得人们认为,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安格鲁,即欧洲人独家拥有的东西。自由市场经济、自主个性、理性技术伴随着假设的政府民主体制,曾以不同的暴力程度强加给了亚洲各国。亚洲各国不管愿意与否,已经被迫接受了源于西方的许多东西。

托克维尔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也对它的政治制度发生某种影响。我们在正式讨论印度的民主起源前,有必要对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农业领域,无论是河水泛滥的农业还是水塘农业,是水而不是土地成为印度人生产和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这种因素使得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制度在印度无法盛行。因而,土地私有制无法植入与发展起来,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恩格斯也说:“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确是了解东方的一把钥匙,这也是东方全部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基础。”

大家族公有制有利于种姓制度的维护。在村社中,各大家族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从事手工业服务职能,有的从事田地里劳动职能,有的从事管理组织职能。这种分工世代相传,不可逾越。就印度来说,那种由传统村社中的生存经济伦理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众所周知的“种姓制度”,而与这种社会制度相对应的集体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印度教”。

村社的内聚与牢固性妨碍了印度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和延续。印度人信封多种宗教,各地的印度寺庙的偶像并不相同。印度历史上就是一个分散性、多样性的国家,因此可以说,印度的国家形态既没有达到欧洲封建世代国家的水平,离中国长期存在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更是相距甚远。

印度的民主还同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有关。英国人对村社制度的破坏,英国人带来的印度统一,英国人推行的法制建设和观念,英国人建立起来以文官制度为基础的行政体系,英国人推行的西式教育,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有关权力监督、参与与下放的现代政治理念的灌输与实践,宪政改革的推行等等。英国人所做出的这一切,确实为日后印度民主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切不能看成是英国人统治印度的恩赐,因为直到英国人退出印度,并没有给与印度人民普选权,也没有建立起由印度人组成的具有立法权并代表人民对政府实行监督的议

会,英印政权仍然控制在伦敦的大资产阶级手中,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的印度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这种有限的民主可以称作是精英民主,它在独立后必然要求面临挑战,这些挑战既可以给印度民主带来危机,也可能存进民主制的进一步深化。

印度的国家制度建设

同其他二战后获得独立的新国家一样,印度也面临着国家建设的急迫而繁重的任务,为了维护民主制度,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文职官员的公正不偏,至少在高层应是如此,二是独立于社会各政治集团,同时又处于宪法控制下的军队。下面我从党政关系的分离、司法独立的维护、军警等强力部门的非政治化等方面对印度民主的发展展开分析。

第一、党政分离。有无政党是区分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一大标志,一个先进的国家应该是政党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从理论上讲,党组织和政府是两个不同机构和组织,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他们之间功能的分殊对提高政府的效能和维护民主制度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印度,权力集中到政府派手中,党政分开产生出党组织空壳化的危机。直到今天,尽管存在政党官僚化和官僚政治化的现象,但这种变化的趋势尚未打破党政之间的界限,印度官僚系统仍保留自己的完整性。政党随大选上上下下,但行政系统仍保持稳定的运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左派的共产党掌权还是右翼的教派主义政党都曾在邦一级甚至中央执掌政权,他们具有不同的政策取向,但都未给印度带来剧烈的动荡,这不能不归功于党政分离,因为制定政策的是以执政党为代表的政治集团,执行政策的则是政治上“中立”的官僚系统。

第二、司法独立。如果说政党和官僚体制的分离形成的相对制衡的力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党官僚化和官僚政治化又使得印度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话。那么,这种局限性由于司法独立以及司法对行政和立法的监督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长时间保存的基础便是以行政、立法、司法为支撑的三权分立体制。

独立后的法官比独立前具有大的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宪法赋予的,印度宪法规定了印度司法制度的全部框架,毕竟司法是宪法的执行人,宪法为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法官的任命方式、服务年限等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尼赫鲁在理论上服膺于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但他像其他人一样期待司法部门应为国家的整体目标服务,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独立性在行动上与政府形成二元对立。尼赫鲁的计划治理模式力图使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工具。只要司法部门自身不阻挡尼赫鲁的印度计划,其余的一切好说。印度独立后所制定的宪法从其内容看,是一部激进的宪法。这表现在宪法不仅明确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在国家政策指导原则中宣布国家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成功的维护了自己的司法独立性。司法独立性对民主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司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相对的杜立性时,才可以对议会和行政实施制约。尽管印度司法部门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反对进行损害有财产者利益的社会改革,从此点上带有精英主义和反对民众的倾向,但当印度统治者腐败和国家侵犯人民民主权力加剧时,法官行使了对其审查监督权,履行作为一个治理机关的权力。司法部门是一个具有实质独立性的机关。高等司法,尤其是最高法院,已完全利用其权力或义务来执行和解释宪法,它已经从政府的

行政和立法的怀抱中建立起很高标准的独立性,它已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的怀抱中建立起很高标准的独立性,它也成为捍卫基本权利的前沿阵地。由于这些,它已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合法性和尊敬。

第三、强力部门的专业化和“非政治化”,如果说司法独立有利于民主的运作的话,军警等强力部门的特立独行则可能对民主进程造成威胁。亚非拉地区新独立的国家几乎一开始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由文官行使行政权力,然而不久这些国家便相继陷入政治无序或失序状态,一些军人乘势而起,用手中的枪杆子夺取政权,成立军人政府,控制该国的法律、经济、教育和传播媒介,军人干政因而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中的常态,只有极少数国家避免了军事政变和军人干政现象的发生,印度是其中之一。一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发生军事政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政局平稳,国内治安良好,无须军人干政,军人作为防止国内政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不常被使用;二是在制度建设上防止军队干预政治。印度强力部门的构成包括了四个方面(1)治安民警(2)邦武警(3)准军事力量(4)印度军队。印度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的原因是多元的,第一,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国防部队的最高司令”是印度总统,但总统要“根据法律行事”,没有哪个总统试图独立对武装力量发号施令。印度军队不仅在法律上收到限制,并且受到有权势的国防部官僚们政治上的制约,其次,印度按照族群种姓组建军队有利于各部队之间的监督,有利于防止他们串通一气干预政治,从而降低了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带有明显族群种姓特征的军队建制。

尽管难以预言今后印度是否会发生军人政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印度的民主治理不发生危机,并且危机的程度没有达到只有呼唤军队才能解决的程度,印度就不可能产生军人政权,印度军队距离公开干预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走。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可以视为印度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谈判妥协的政治方式达成发展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现发展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印度国内政治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使得改革摆上议事议程。进入80年代,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改革之风刮到了南亚次大陆。对比东亚和东南亚和改革后的中国的发展,印度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对独立后印度经济的表现深感失望与焦急。印度政府在80年代末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放弃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半管制政策,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印度真正的经济改革被认为开始于90年代,在此之前的改革被描绘为“偷偷摸摸、缺乏果敢精神、不平衡的、慢吞吞的和肤浅的。”在印度学界,对自由化的政策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派学者认为自由化是由寻求效率和刺激增长的动机推动。另一派认为印度的资本主义已经成年,印度资产阶级具有信心,面对全球竞争。第三派学者认为自由化事实上是资产阶级绝望的企图,它不能再在进口替代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增长,信战略反应了印度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内在弱点,即放弃早期增长过程中的民主制度。

印度之所以采取民主的而不是威权主义的方式发展经济是由印度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印度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阶级基础,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印度的资产阶级不管在人数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的扩展为印度民主的发展道路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在这里强调资产阶级在形成印度发展共识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印度普通民众的作用,实际上,独

立以来民众政治的激进化,印度政治已从独立之处的精英民主过渡到现今的大众民主,这种转变已经在影响“共识”的过程,人民有效地利用民主的权力使自己的权益不至于因为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而受到过多的损害。

进入21世纪后,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局趋于稳定,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印度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达到共识。这一点在最近几次全国大选极其结果中反映出来,尽管不同政党上台下台,但印度政府坚持经济自由化的方向与政策没有动摇。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民主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

印度的危机处理办法

人民对民主制度在战后新独立国家的效用往往存在深深的忧虑,担心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民主制度能否有效解决新独立国家面临的社会危机冲突。印度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局面的不再和“尼赫鲁王朝”的终结不是印度民主的悲剧,而是印度民主的深化和加强的结果。它标志着印度政治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印度政治由精英民主阶段过渡到大众民主阶段。

印度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国度,数千年来印度人严格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使外人不免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传统的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权力斗争,而那些争权夺利的人不不可信任的。领导人,理想的领导人,应超越政治利益之上。从历史上看,印度人确实并不是一个热衷政治的民族。这种观点由甘地及甘地主义者不时地谴责政党政治,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权力的政权”而得到表达。但是如果因此认为今天的印度人仍然漠视自己的权力,从不反抗则是大错特错。凡是到过印度的人,对今日印度的各式各样的群众运动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印度独立初期,印度曾被视为广大后殖民地国家治理秩序井然的典型。如今,每天发生在印度各地成百上千的抗议活动,大部分是和平的进行的,但都潜在的带有暴力。暴力事件使得印度政府的形象受到一定损害。治理危机反应在90年代后,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已经消失,没有哪一个党可以在人民院拥有过半数席位,因而不得不组织联合政府。

总之,近十余年来,印度政坛风云变幻,给人以危机的感觉,但实质上却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更加成熟与巩固的趋势,人民争取自己的权力的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人谴责暴力,主张和平对话相互妥协解决矛盾分歧,不仅左派、中派政府是这样,就连右派的人民党也是如此。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的60余年里,印度民主制度先后经历了来自共产主义运动、种姓主义运动、地方分离主义运动、威权主义运动、教派主义运动的挑战而存续下来,印度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历届政府均由选举产生,公民们参加政治的热情很高。参加投票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的西方民主国家,国际社会对此赞誉有加,印度人也经常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国家引以为豪。

印度人民对自己的民主政治更加充满自信,印度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积极和充分的参与政治,政治不再是独立之初一小部分精英的专利,同时实现了政治稳定,1999到2004年印度人民执政党满五年,并取得经济上的发展。2004年大选中,国大党上台。2009年,国大党再次上台,印度政治出现难得的稳定局面。这些年,关于印度崛起的议论已经取代了十年前关于“印度危机”的担忧。这一切说明了印度正在和平的实现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

小结

印度的民主经验告诉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民主看做一种目的或手段,而是应更多的视为一个过程。声称哪个国家或民族能或不能享受民主都是荒谬的,声称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制度也是荒谬的。民主的过程就像是流向大海的溪流,小小的溪流汇成江河,流向大海,沿途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但绝对不会是一个样子,其共同点却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新的水流汇入其中,否则就会因自然挥发而在地球上消失。因此,世上有英国的民主、美国的民主、印度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无论哪个民主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并且加以研究,就像是地球上每一条江河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一样,每一种民主都是构成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王红生《论印度的民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安东尼 吉登斯《民族 国家与暴力》

印度:瑜珈

印度游记

印度瑜伽

印度狼孩

印度:瑜珈

印度礼仪

印度理工

第二节 印度

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教案

《印度民主.doc》
印度民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