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危机管理的优缺点

2020-03-03 12:46: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案例二“公共危机管理与中日地震处理”

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优缺点

1、危机预警预防能力。预警的信息、情报系统不完善

缺点:①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种类繁多,而灾情信息分散于各部、局、省、市、自治区。我国主管公共危机预警的专业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都各自建有内部的预警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在部分城市和地区也已经建立统一的灾害数据库,然后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在公共危机特别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区由于条块分割,使得一般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无法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潜在危机,不利于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危机或者对即将发生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的信息和情报系统,仍需要进一步整合。

②民众的危机意识亟待加强。民众的公共危机意识缺失,政府缺乏必要的危机知识普及,导致逃生方法不当,造成无谓的伤亡。因此,加强民众的危机意识教育,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是一件很迫切的事情。

③灾难应急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一些房屋缺乏必要的加固措施,人口密集的建筑缺乏必要的加固安全。例如学校、医院等。

2、危机决策能力

优点:①危机处理机制更加快速高效。地震发生后,中央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迅速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地震消息,抚平公众恐慌情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各地的应急反应机制也随即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十余万子弟兵、数千名医护人员、各种专业救援队伍迅速奔赴一线,铁路、交通、民航、电力、电信、公安等部门干部职工紧急行动,为抢救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于因地震损坏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抢险救援队伍争分夺秒进行抢修,努力争取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抵达重灾区。同时,在救灾过程中动用了一切先进科学设备,包括生命探测仪、医疗设备、战备医院等。 缺点:①缺乏有关危机的统一立法。汶川大地震中催生了中国十大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避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征用调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地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赈灾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中国国家危机管理的新起点。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缺乏完整统一的紧急状态立法的问题。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国防法》、《戒严法》、《防震减灾法》等一些与危机状态有关的相关法律,但是,我国的紧急状态立法至少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在宪法中没有完整的紧急状态规定,也没有一部完整的紧急状态立法。如果紧急状态产生原因非常复杂,就会出现无法可适用的现象。第二,相关的紧急状态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权力的行使范围,这就为某些行政部门过度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成为可能。第三,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缺乏底线。目前立法多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提供依据,但缺乏在紧急状态下公民合法权利和侵犯如何救济的相关规定。

3、危机信息沟通能力

优点: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与过去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备受质疑相比,这次抗震救灾信息的快速、公开、透明,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也是我国政府对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交出第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表现在:一是信息发布快,许多重要资讯都是在第一时间报道,始终掌握着这灾情发布的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信息透明度高,对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人员的伤亡情况,财产的损失程度,遇到的困难,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了如实的报道,使公众对灾区的情况完全知情,从而让各类谣言止于真相;三是允许国外媒体深入灾区报道,从而及时把地震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国际社会,使政府的国际形象迅速得到提升。

缺点:①中国的慈善体制不健全,慈善管理混乱,不透明,民众的信任度低,丑闻不断。从而导致西南旱灾“宁愿捐水也不捐钱”。

②有些官员贪赃枉法,由于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不够透明。从而使一些官员利用权力侵犯公共资源。例如一些乡镇的官员用赈灾款买车,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③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致使一些情况恶化。地震期间中国政府打的标语是“不准打劫”,而日本政府却是“怎样逃生”,巨大的反差令政府颜面何存。

4、资源整合能力

优点:①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更高,充分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由于这次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极大,仅靠一级政府的力量根本无法应对,因此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救灾与重建工作中来。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在全国进行了总动员,号召全国人民参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捐款捐物,志愿者纷纷赶赴灾区,迅速形成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对危机局面,有效提高了危机治理进程和效果。同时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压缩本年度办公预算5%用于抗震救灾,近期不得进行新的办公楼建设,并确定由北京等21省市分别对口支持四川一个重灾县。各地政府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安置灾区学生上学,受伤的灾民救治,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②危机管理更加全面系统。地震灾害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成灾面广、次生灾害多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发生时,震动使水库大坝破坏,造成溃坝而引起水灾,以及由于地震而造成人们的心理伤害。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非常注重对地震灾害的系统和综合治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了此次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政府积极启动了心理援助,组织心理专家和心理志愿者奔赴灾区,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和个人进行心理干预,预防和降低由于地震灾害对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合各方面专家对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的险情进行分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了险情,有效避免了因地震造成次生灾害的发生。

缺点: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对物资发放疏于管理,对灾民疏于引导,导致哄抢物资现象。同时,赈灾款项还没有落到实处,例如有的地方官员以权谋私。 ②政府为了救灾,对企业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山东铝业,政府强行让其分摊“简易房”,造成其运转困难,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放不出来。

日本政府危急管理的优缺点

1、危机预警预防能力

优点:①情报系统精确高效。情报是危机管理的关键,自199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情报本部以来,大大减少了过去各情报机构各自为阵带来的弊端,情报传递得以畅通无助,减少了失误。此后,又于2001年3月增设了“紧急动态部”,专门负责收集和处理可疑船只进入“日本领海”的情报,以加强“领海防务”,对日本的情报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众危机意识强烈。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一旦危机来临,大众的极度恐慌会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日本很重视安全时期对国民的危机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教育和学校的危机教育,以增强防范危机意识,尤其重视培养全民危机意识和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②基础设施健全,紧急避难所及时安置受灾群众。同时避难所里有水、干粮、帐篷,地下通道直接就是简易厕所,避免瘟疫的发生。就是由于如此完备的基础设施,使得灾难来临时民众能从容应对。

2、危机决策能力

优点: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共有防灾减灾法律近40部,由于法律体系完善,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在防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②日本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首相,内阁官房,安全保障会议和中央防灾会议。其中,首相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和地位都非常重要。在有关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时,首相有权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召开内阁会议提出议案,与内阁成员商讨对策,做出决定。内阁官房(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办公厅)是首相的辅佐机构和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机关,在日本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保障会议主要承担日本国家安全危机管理的职能。中央防灾工作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当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台风与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负责制定和促进防灾规划的实施,同时,还设有由专家学者及官员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如“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域专门委员会”和“地震防灾基本计划专门委员会”等。日本政府还在首相官邸的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日本政府将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危机管理。

缺点:①日本政府决策不够快速高效及时。首相菅直人在地震发生两天后才到达灾区,影响了救援的进程,受到民众的谴责。同时在东电瞒报核泄漏的问题上表现的优柔寡断,只是让他们道歉了事,致使核危机扩散,推迟了救济。在救灾过程中,“时间就是一切”,而日本政府却表现得缓慢而不够灵活,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危机的信息沟通能力

优点:①政府、媒体与民众良性互动、信息透明。危机管理组织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三角关系,既受制于政府,又影响着政府,既引导着公众又满足着公众需求。在这三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危机管理者需要主动与媒体协调关系,妥善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如在这次地震海啸中,正是因为有了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灾区居民的协助和支持下,抗震救灾工作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还避免了震后疫病。

缺点:①外交决策失误,日本政府一开始拒绝美国的支援请求,表现出民族的狭隘心理。同时缺乏公德心,将受污染的海产品卖给中国,同时还拒不认错,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受到国际舆论强烈谴责 。

4、资源整合能力

缺点:政府资源整合能力差。主要力量是企业和公民,虽然政府提供避难设施,但提供生活物资少,主要靠避难者自行解决许多人都是一天一瓢水、一两个饭团,许多都是临时从周边超市购买而来,饮食供应难以为继、居民缺乏御寒衣物。在这种大灾中,政府应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救援灾区,让救援物资紧急达到灾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们在灾区很少看见政府的影子。同时,东电核泄漏时间后,需要政府迅速转移群众,而政府救援迟缓。真不知道日本政府是怎么想的。

总结出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方案

1、危机预警预防能力

①提高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

危机意识的缺失是最大的危机。目前,我国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公共危机的预警,不能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常常导致重大公共危机的爆发,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缺乏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因此,当危机来临时,人们常常手足无措,应急预案形同虚设。为了保证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政府必须加强对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危机应对技能的培训,同时还要制定科学、操作性强的危机预警应急预案,并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②政府在危机预警中与其他社会主体及国际组织的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预警在与其他社会主体及国际组织的合作还不够。在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中往往以政府力量为主,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还不够。但是,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必须包括一个广泛的社会预警网络,而不是包括政府组织一个管理主体。由于公共危机预警需要资金和资源,政府必须联合各种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及技术以更好的进行公共危机的预警。社会公众和媒体能够将危机征兆信息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从而使政府相关部门尽早发现危机征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公众和媒体在公共危机预警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必须将其纳入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来。

2、危机决策能力 ①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是建构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制度保障。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因此,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必要重视和加快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首先,要在宪法中对危机状态的确认、紧急状态的实施、政府紧急管理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管理法》,统一的紧急管理状态法应该就下列主要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紧急状态的确认和宣布;政府的紧急管理权;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回应措施;紧急状态下的法律责任等。最后,还要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

②决策快速及时高效,应该以国务院牵头,总理为核心、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各 部门协做配合。这次汶川大地震,我国政府各部门快速高效,紧急应对,表现出 色。

3、危机信息沟通能力

①利用媒体开展政府公关,化危机为转机,塑造政府危机管理新形象。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因为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迫使其重新进行抉择,挽回损失,树立形象。这时,政府就要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公关,帮助政府塑造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化危机为转机。 ②建立政府、舆论、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媒体与民众良性互动、信息透明。危机管理组织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三角关系,既受制于政府,又影响着政府,既引导着公众又满足着公众需求。在这三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危机管理者需要主动与媒体协调关系,妥善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③完善我国慈善管理体制,加强对赈灾款项的使用监督,确保政府在赈灾管理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的信任,让捐款在阳光下运行,打造阳光政府。

4、资源整合能力

①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这次汶川大地震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社会的觉醒,广大人民群众、民间组织都积极参与进来,捐钱捐物,充分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面对大灾,政府应义不容辞,但同时,民间力量开始崛起,在救灾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钱要花到刀刃上,加强对物资的监管,避免发生混乱现象,同时各级政府要对物资合理调配,积极发展灾区经济,不能以权谋私。 ③建立一个全面整体的危机处理系统。地震灾害是一个过程,不能为救灾而救灾,要及时迅速处理一些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时要解决好灾区人民的心理问题,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让他们勇敢的活下去,共建美好家园。

如何消除恐慌

法国学者勒莫作过一个比喻“社会像一只蛹,蛹的外壳是多细孔的,内外可以相通的,社会的消息就通过从多细孔的网,不断从一个层面渗透到另一层面,从一个群体渗透到另一群体,从一个角色渗透到另一角色,其结果就是不断地改变社会实在性内容„„”。勒莫的比喻,也非常适合突发危机降临时的信息状况——各种信息和谣传无序涌流、四散传播、到处弥漫,在社会这张网上,充斥着的混乱信息改变着“社会实在性内容”,造成极大的不确定。这时只有政府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才能澄清谣言、传递真相、稳定人心,主导危机事件的信息流向。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和管理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作用:

1、权威发布。研究表明,重大突发危机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潜伏阶段处于量变时期,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时间。对于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事件,人们一开始就在巨大的震惊中陷入短暂的混乱,对地震发生地、余震强度、死伤人数、破坏程度等陷入一片迷惘。但是,我们看到,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很快就提供了实情,展现了真相,消除了恐慌和不确定性。与“非典疫情”初期的人心波动、流言飞布相比。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起到了极大的稳定作用。据中国人民大学《5•12大地震抗震救援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95﹒13%受访者认为政府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后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程度较高,只有4﹒97%的受访者认为公开透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的权威发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在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体系中所处的领导地位、掌握的权威信息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决定的。

2、消弥谣言。重大危机总伴着谣言流布,加大了危机应对的难度,这时政府信息是谣言的克星。汶川大地震次日中午,成都市流传都江堰上游化工厂爆炸,自来水被污染。短短几小时,成都市居民出现了在超市抢购纯净水和大量囤积自来水现象。成都市政府及时进行调查,并在挡获三名造谣者后快速发出通告,消弥了谣言,制止了恐慌。政府的果断行动,信息的公开透明,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体的快速传播,让谣言不攻自破。在这一事例中,政府与传媒的信息整合、传播、扩散,无疑有效地阻止了流言的进一步散布。

3、稳定人心。人心不稳、秩序混乱,是危机爆发的重大特征,这时,及时公开发布的政府信息则是人心和社会的稳定剂。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政府出于稳定人心的目的实施了瞒报策略——在发现污染后,加大丰满水库的放流量,以稀释污染物,却不通过媒体告知百姓,反而以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手法,营造出有序、有效的虚幻事实。结果造成信息流障碍,给百姓带来极大伤害,产生严重社会后果。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在灾情较为严重的都江堰、彭州市等地,有谣传称紫坪铺水库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即将垮塌,致使众多群众举家离开都江堰市,向外地转移。对此,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及时率领专家赶到紫坪埔对水库进行全面检查,并与政府一起借助传媒向公众发布水库大坝运行良好的权威信息,稳定了群众情绪。这一事件则说明政府信息的公开传播策略,更有利于问题解决。

4、引导舆论。舆论是一种内容十分庞杂而多变的社会精神形态,也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的混合体。尤其是在重大危机事件中,舆论信息和内容十分混乱,这时,政府信息应当成为舆论的主导者,去充分调动自身所能动用的传播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一致的舆论氛围。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信息的发布起到了巨大的舆论主导作用,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成了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声势,汇聚为政府与传媒的舆论合力,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抗震救灾的持续深入。

5、塑造形象。汶川大地震中的“信息公开”表明,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塑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这是因为危机处理得当,就能化危机为转机,变被动为主动,化低效为高效,最终为政府形象加倍得分。

日本政府结构

日本政府[材料]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管理学派优缺点

危机管理提纲

公共危机管理

《日本政府危机管理的优缺点.doc》
日本政府危机管理的优缺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