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梁祝》欣赏

2020-03-02 03:35: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感

音乐艺术的形式多姿多彩,诸如轻音乐、圆舞曲、小夜曲、咏叹调„„,轻音乐轻松优美,圆舞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小夜曲的活泼浪漫,咏叹调的抒情动人„„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在之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而这学期选修了《交响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之后,我的看法大为改观。其实,交响乐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知道了,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柔和唯美,时而变幻莫测的旋律背后,或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或是欢乐有趣,热闹非凡的晚会盛况,或是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它什么也不是,仅仅是一句句细腻的心灵旁白罢了。那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如此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再通过演奏家富有感情的演绎,当我们闭上眼倾听的时候,眼前已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不得你自己,就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包含了它的四个审美特征,即情感特征、秩序性、内在性和三度创造性。

情感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接近情感自身的特征。音乐的素材是声音,每个瞬间的声音是音的声波线起伏进行的基点,形虽分散,长短不一,却在时间的运动中表现为连绵不断、翻腾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音乐的音响与节奏的种种规律及其内在的情感性特征正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逐步展现出来的。因此,就其本质来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情感的时间艺术,它是以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对应为基础的。这音响的泉流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的“激情的语言”。这些情感表达由音乐家浓缩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中,其音响与节奏都存在着一般不会引起混淆的特征和规律,在加上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况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特征,使得音乐存在了表现各种思想情绪的可能性和基础,从而使人们产生形象上的联想和感情情绪上的共鸣。

秩序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数理结构和建筑性特征的艺术特性。一幅优美的绘画或建筑图的特点,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受着一个内部和谐法则的制约。正如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任何音乐作品,其形式既包含着人们经过严密的计算,以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乐音秩序,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单音、乐思、乐句、乐节、乐章乃至整部作品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的安排,如其高潮点一般都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具有美的秩序,尽管音乐的比例是流动的,只能听到,看不到,但倘若没有安排,没有配置,没有建造,只会使听众产生一团混乱的感觉,就不能称其为“音乐”。交响音乐是取精用宏、内涵深邃、色彩丰富、最具有引人入胜魅力的高雅音乐,较之其他各种音乐形式,能更完整、更全面地表现重大的题材内容,更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内在特征性是指指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声音艺术特性。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闻其声如见其人。”心理学上讲的这种通感现象,既是欣赏者感知音乐形象或意境的心理基础,也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所具有的内在性特征。一般来讲,音乐的造型是通过模拟、暗示、类比和联想来实现的。由于音乐是以乐音的“波浪形”运动来造型,所以,它不可能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具体形象,只能绕一个弯子,渲染气氛和展现主题形象。

三度创造性特征是指在整个音乐鉴赏过程中,创作、表演、鉴赏这三者都分别处在不同环节上完成各自创造的特性。首先,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在乐谱上为音乐造型。其次,作曲家的创作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够被欣赏。第三, 从表面上看,听众只是音乐信息的客观接受者,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在实质上,音乐艺术活动终极的美、生命和意义恰恰体现在听众能动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中。

我下来反复听了各种版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有西崎崇子,俞丽拿,吕思清以及盛中国的。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梁祝》,都是余音绕梁,听的人声泪俱下,百感交集。感人之处,动情之处,无以言表。

第一次听的是西崎崇子的版本,在课堂上,那一束旋律犹如一湾流动的水瞬间流入我的耳朵里,如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似那长亭外的少女,风华正茂,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夕阳下的时光总是那么叫人追忆。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开篇的旋律完后,节奏一下转快,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伯与英台嬉笑欢乐的同窗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玩乐,相互关心已然形成一种默契。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勇敢去爱。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接着进入下一个乐章,十八相送。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别。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依依不舍,大提琴的厚重似山伯的木讷,小提琴似英台的羞涩,欲说还休,依依不舍,一切都在这无言的离别的之中。

接着,节奏变得紧张和严峻,那是英台回到家中,被马文才逼婚。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小提琴的节奏越来越快,犹如拼命挣脱的缰马,不就是英台与封建礼教拼命抗着的写照吗?两者的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不幸的事发生了,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此时的旋律凄凉伤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最后一章是化蝶,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爱情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为各类文艺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愧是中国当代经典且不朽的作品,越是反复聆听,越是回味无穷。

交响乐梁祝赏析

交响乐欣赏礼仪

交响乐欣赏作业

交响乐欣赏心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音乐教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交响乐《梁祝》欣赏.doc》
交响乐《梁祝》欣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