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十一五”工作回顾总结

2020-03-02 05:08: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科技局“十一五”工作回顾总结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五年来,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相继组织开展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年”“技术创新引导年”“技术创新攻坚年”“民生科技促进年”和“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年”等活动,科技创新环境氛围明显优化,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十一五”时期,太原市全社会R&D投入累计 165.3亿元,是“十五”的6.5倍。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累计15287 件和7335件,是“十五”的4.6倍和2.8倍。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累计694项,比“十五”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累计1682项,比“十五”增加457项。成果转化率达 47%,比“十五”提高了 22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16%,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高速动车组轮对、太阳能单晶硅片、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等一大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3个,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相继出台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等4部地方性科技法规, 我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我市连续五年蝉联全省依法科技行政目标责任制先进,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十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区)考核,迎泽区、清徐县、古交市等7个县(市、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太原市2008年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200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2010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1、法律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2010年11月26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太原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我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以1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市直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60余个配套政策文件,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深化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自主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共同参与的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千人百企科技行”、“ 千人百村科技行”等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中小企业。

2、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

青年拔尖人才茁壮成长。坚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鉴定、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在科技项目中实行“导师制”和“助理制”。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实施科技明星专项,每年支持30名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一批研究成果被SCI和EI收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80余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强劲。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5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每年支持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确立了科技计划项目顶层设计的新模式。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加强科技专项顶层设计,凝炼实施了技术创新“双十工程”、民生科技“三大专项”、绿色转型科技创新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

完善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的新措施。建立“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和“五制一化”科技项目管理制度(项目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通过公开招标立项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2.1%,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达到45万元/项,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1、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94项,比“十五”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682项,比“十五”增加457项,其中51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十一五”增加118项。南方重汽自主研制的“煤层气燃料重型汽车”实现了我国新能源重装汽车的重大突破,太重集团自主研制的WK-55矿用挖掘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太重煤机自主研制的“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填补了我国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生产的空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287 件和7335件,是“十五”的4.6倍和2.8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257件和1958件,是“十五”的6倍和5.2倍。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活动、实施专利特派员和专利专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等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十一五”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47%,比“十五”提高 22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2010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20亿元和136 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47%和21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1%和24%。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521亿元和2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和37.2%。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实施“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的开发研制 ”等15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企业创新稳步推进

2010年,全市拥有各级创新型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3家,市级10家;企业技术中心8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7家,市级48家,太钢、太重两家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113%,涌现出了“大型起重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的中小企业大幅增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某县科技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下学期工作回顾总结

上学期工作回顾总结

我市上市工作回顾总结

科技局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羽毛球赛回顾总结

情况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实施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阳光教育特色工作回顾总结

《科技局“十一五”工作回顾总结.doc》
科技局“十一五”工作回顾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