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20-03-03 15:46: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

)1963开发建立。 2.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

)。 3.鉴别语文试卷的优劣,有三个重要的指标:(

)、(

)、(

)。 4.语文课程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信息化资源等是根据其(

)。

5.在分层次阅读教学中,一般认为,阅读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直觉的阅读、理解的阅读、(

)和(

)。

6.写作教学的理念有:(

)、(

)、多元思维理念、个性化表达理念、写有对象理念。 7.口语交际应遵循(

)、(

)、适合语境、和理解差异的要求。 8.一般而言,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大致过程是:(

)、(

)、(

)。

9.根据教育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将现代教育媒体分为视觉媒体如幻灯等;听觉媒体如广播等;(

)如电视等;(

)如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

10.(

)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11.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由(

)、说课、上课、(

)。

二、不定项选择。(每道题2分,共10分)

1.阅读能力包含内容有人文方面的,也有工具方面的。偏重人文方面的有(

)。 A .感悟和思考能力

B.理解阅读能力

C.多角度观察能力 D.发现和创新能力

E.想象和审美能力

2.关于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那些事非智力因素对写作的影响(

)。 A.思维

B.意志

C.动机

D.想象

E.习惯 3.下列那些属于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

)。

A.再现性

B.多样性

C.共享性

D.交互性

E.虚拟性 4.下列那些属于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的内容(

)。 A.记叙文教学的地位

B.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C.记叙文写作训练文法

D.记叙文的特征和功用

5.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二级课程指的是(

)。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三、名词解释。(每道题5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评价:

2.综合性学习:

3.教案:

4.语文教学模式:

四、简答。(每道题6分,共24分)

1.你是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怎样看待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3.为了响应全民读书活动,某中学决定在全新举行一次“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篇课文”的比赛,要求参赛者从下列课文中选择一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推荐理由,80字以内。请你参加这次比赛。

备选课文:《范进中举》《我爱这土地》《那树》《威尼斯商人》

4.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五、论述。(每道题13分,共26分) 1.论述课堂提问的艺术?

2.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的理解。

答案:

一、1.爱伦博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效度、信度、区分度 4.物理性质和呈现方式

5.评价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6.作文即做人理念、生活本原理念 7.准备清晰、文明礼貌

8.确定主题、活动开展、交流总结 9.视听媒体、综合操作媒体 10.程序教学法 11.备课、评课

二、1.A D E 2.B C E 3.A B C D E 4.A B C 5.C

三、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评价就是对照从教育目标导出的评价标准对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语文过程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改进激励功能、研究预测功能和评定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2.综合性学习应当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3.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方案。教案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备忘作用。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质量效益的保证,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4.语文教学模式即语文教学的模型或范例。它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标准形式,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论化和抽象化。语文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四、1.(1)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即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2)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的内容,它是吧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汇在一起的。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地位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对话的关系。学生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是配角,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2)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可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3.(1)《范进中举》示例:中举前十癞蛤蟆,中举后是文曲星,《范进中举》通过一个书生中举发疯的闹剧,运用对比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现状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我爱这土地》示例:愿化为鸟儿,为暴风雨打击的土地,为悲愤的河流歌唱;死后也腐烂在泥土里。《我爱这土地》用朴实的语言,抒发了要和祖国土地融为一体的深情。

4.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育观的核心,主导着语文教育的实践,影响着语文教育理念的建设,对语文教育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定位,它将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制订语文教育方针大计的依据,是我们实施语文课程的出发点。

五、论述。

1.(1)课堂提问的功能:打开学生思想闸门,获取教学效果信息,推动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

(2)课堂提问的形式。常用形式:直问;曲问;“泛”问;特问;激问;连问;复问;逆问;自问。深化形式:质疑性提问;发散性提问;推想性提问。

(3)课堂提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在知识关键处;把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巧设活设梯度,问在思维飞扬处;灵活应变,问在提高实效处。

(4)课堂提问的技巧:编制矛盾,架起桥梁,调适心理。

(5)指答艺术:兼顾法、搭配法、呼号法、对应法、互问法、推选法、角色法;助答艺术:察言观色,重申题意,对症下药等

2.(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也能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和提高的过程。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反过来可以帮助和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和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听、说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读、写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必须“读”“写”“听”“说”并重,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d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