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2020-06-17 来源:教学试卷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

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语文校本课 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有以下几种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校内课程资源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要实现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

前者指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后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文体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

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不强,而达成目标的过程有多种手段和途径。因此可以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形式,将多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为一体,创造出既有语支课程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综合性的崭新的校本课程。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网络校本资源的特点

网络资源可以在多个层面影响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具体表现在: 第一,网络数据库可以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第二,作为教学工具,网络跨越时空的传输能力,可以为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提供便利,并使得校内外教学联网成为可能;

第三,与网络相配套的多媒体终端、教学课件,可以延伸出情景创设,教学过程纪录,教学成果展示以及专题学习等多种新功能。

二、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即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多媒体展示功能、多向互动功能,对原有的语文课程——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和实施,形成一种课鲎教学的新式样——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其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其二,出示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其三,师生互动,达成学习目标;其四,课后交流、展示等。

2.将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具甄别、使用、整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如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开展小课题研究;利用某些专题网站开设系列选修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网络学习软件是由专业公司开发的专门掌习近平台。它往往针对学校教育或学科教学中某一方面的内容,例如作文学习、名著阅读、唐诗宋词鉴赏等,以课堂教学方式为参照模式,利用专门开发的软件系统,借助学校局域网,将与某个专题有关的学习资源预先整合在一起。教师利用这样的平台,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教学。

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 1.专题式绍合

以往诸多学习网站的构成元素是学习功能分类,例如“教师之家”、“虚拟社区”、“大众论坛”、“文史选萃”、“论文摘登”等。语文校本课程应该以专题内容作为信息结构的核心元素。在专题下面,再设置相应的功能窗口。

2.分级式呈现

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

推荐第2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重“知”轻“能”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向注重写作知识和写作文体,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这种写作教学只强调教师应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这种综合培养是指,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重“外”轻“内”

与以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之间联系的记忆与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习者形成对语词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行为联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即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三、重“写”轻“说”

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合起来才是“语文”。而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却普遍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重让学生多写、多练,直至多多益善,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说”和“写”均属于信息输出(“听”、“读”则属于信息输入),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诃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

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重“理”轻“情”

这里所说的“情”指“情感”。理是指“理论”、“理性”,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写作教学中偏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理论知识固然应当介绍,问题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我们绝不应忽视写作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五、重“文”轻“境”

传统写作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即重视对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对于范文不应该仅仅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几大块进行讲解,而应该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所带来的真实气氛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第二节 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一、写作能力研究概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能力研究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写作能力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关于写作能力内涵、外延的界定;二是关于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研究;三是关于写作能力培养目标、水平的研究。

分歧的焦点实际上在于:写作能力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或者是两者的叠加?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写作的一般能力与心理学领域中所说的一般能力等同,即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从特殊能力角度理解写作能力,有两类:一是指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二是写作各种题材的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如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等。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新理念

世纪之交兴起的语文课程改革对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了一次全盘反思。程改革所倡导的写作教学理念无疑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写作教学需要着力实践的基本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传统理念的再强调: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

我们的学生今天为什么要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

第三,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三、创新的写作教学实践举隅

(一)三级作文训练体系

1979年,刘腓腓、高原就尝试建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三级作文训练体系总体结构是: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分别在三个年级中进行:一年级着重观察能力,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语言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三级之间的关系,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二)农村教师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农村教师的研究中有许多具有闪光点的观点,例如:教学内容的开放提及了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重视写作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写作教学的过程开放包括:命题形式的开放、向学生思维开放、向学生情感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让学生自主合作作文、写作修改要开放、作文批改形式的开放;写作教学的手段、方式要开放是说要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整理有关写作的信息,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

(三)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快乐”、“趣味”、“大作文”等概念,把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生活和激发写作热情放到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与写作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的天然联系——文字处理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目前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

语文学科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前面我们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表达与交流。信息技术的产生首先改变的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以及方式。那么,计算机对教师、学生而言有何用途?“目前,计算机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是文字处理”。所谓文字处理,主要是文字的输入、输出和编辑。

二、信息技术赋予写作教学的发展契机

(一)丰富写作资源

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以承载海量信息。这是写作教学青睐信息技术的重要理由之一。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建设写作素材库的方式:第一,软件、平台系统中的写作素材库;第二,相关网站导航;第三,是写作网站或一般语文网站上开放的写作素材库与网下个人电子写作素材库,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可以随时添加、更新(上传或下载)写作素材,供学生阅读。

(二)赋予自由的发表空间

网络写作以及网络文学受到大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拥有了自由发表的空间。“自由发表”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主体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自由选择发表的时间和场所。 第二,写作主体自由地选择表达的形式,自由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三)拓宽交流的渠道

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显得四通八达起来。这些交流渠道对于写作而言尤为可贵。从参与者角度来看,日常写作教学中至少有三种写作交流方式可适用于网络: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专家参与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给写作教学带来许多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写作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对写作内容新取向的包容分寸

考察当前中学生的作品,带有信息技术色彩的两大类写作内容新取向值得关注:一类是写作内容直接反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点滴与思考;另一类,写作内容可能与信息技术本身及相关的生活体验无直接关系。

(二)新的写作形式带来的困扰

小说之兴起要归功于印刷术的应用,网络是否像印刷术催生小说一样催生了什么新的“体裁”?

特定的写作形式可能会张扬特定的写作特质,同时淡化某些写作特质,新的写作形式又会酝酿某些新的写作要求。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而言也许基本的态度是积极面对种种新的写作形式,但前提是能意识到种种写作形式的特质及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特定意义。

(三)新的评价方式及其质量与意义问题 1.“跟贴”——新的评价方式

微观的“新的文学批评文体”——“跟贴化文体”已经自然诞生。写作教学情境中, 师生也已经自发地加入了“跟贴”者行列。

“跟贴”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显现出了巨大的话语力量和批评效果。三两句话,几句点评,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好”字就构成了一次跟贴,它能给网络文学作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支持。

2.写作教学对“跟贴”的要求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当“跟帖”作为一种评价形式时,“跟贴”要求不需要达到文学批评所追求的标准,无需苛求“厚积薄发的气度”,但应该有他特定的取向和分量,应当从可以启发、推动作者和评者的思考角度追求评价的质量。

敏感于“跟贴”这类新的写作评价形式,并关注“跟贴”的质量,这应该属于学校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

推荐第3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

1、学习语言、

2、关于学习的语言

3、通过语言学习

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

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

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

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3、语感比语识丰富

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语 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

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在一 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 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

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

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 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 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1、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得各种因素

2、狭义:是指形成课程得直接因素

课程资源分布特点:

1、广外延、宽涉面

2、可加工、易转化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再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的特征: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打交道。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式:

1、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课程项目等

2、课程选择即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得教材

3、课程改编即对国家课程进行某种形式得改造

4、课程整合即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5、课程创新即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

一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资料、机遇、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 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 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得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

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

1、专题式组合

2、分级式呈现

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2、讲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观念被统觉——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和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指导性、简捷性)

2、美感体验的过程(知识与生活、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

3、人格构建的过程(教化与陶冶、体验与唤醒、理解与表达)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知道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2、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突破勒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八字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展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于都要求,指出教材重点、难点,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议论,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

钱梦龙得语文导读法: 即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勒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课,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得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能力训练,以自读训 练为主要内容,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

2、教读,就是交给学生自读之法

3、作业课,指学生学习新课文后完成一定的书面或口头作业

4、复读课把学生已学过得 若干篇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单元,温故又知新。

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包含这六种因素。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1、定向

2、自学、3讨论、

4、答疑

5、自测

6、自结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关系:

1、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3、知识、能力与智力

4、听说读写之间得关系。

听说读写的关系:

1、从读与写的关系来说,读是基础,反过来写也能促进 读。

2、听和说得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得,只不过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

3、总之,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四种能力得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才有保证。

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依存性(教学理论、教学环境)

2、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性和局限性)

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浅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语文教学原则: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处理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教学原则的分类:

1、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科学性与思想型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宇宙

7、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关系:目标(对岸)任务(河)方法(桥、船)原则(指导建桥、船的原理法则)

区培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分述: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A重视知识中蕴含得人文因素B恰当的转译和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内涵C怎强语文教学测评中的人文性题量及意义性成分D文道统一的教 学方式的探寻)

2、激发对话与教学体验(A共同尝试用描述性诠释性得方式阅读作品B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C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反驳、批判)

3、再言 语活动中进行知识教学(A知识解析结合言语操练B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注重知识运用水平C创设言语活动情景)

4、读写听说全面训练(A一种能力训练契机 进行其他能力训练B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两种以上的能力训练C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全面教学)

5、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延伸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接轨

6、教 读与自读结合,优化讲解行为,自助自主性阅读行为,交给自学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看起是否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话的理论支点: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得构建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1、阅读对话

2、课堂教学对话(上下互动式、对等互动式、交错互动式、视域融合式)

3、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推荐第4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对诗歌的鉴赏、写作等)是不适当的。客观性测验的标准化强调学生对文学问题看法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灵活的教学和测评内容成为了语文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其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

(二)关注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

(三)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尤其反对行为主义依靠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人的心理进行推论的简单做法。

总之,兴起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各个方面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进行了反驳,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二)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3.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4.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 5.异质分组

6.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从做中学

(四)教育评价

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重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及个体差异,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消极方面

1.忽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只注重课程要符合学生个人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忽视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已有知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设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观主张,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做到:

1.目标设置三维化

语文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语文高级技能(策略性知识);

2.教材编制结构化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编制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具体包括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图式理论的教材要促进学生图式的习得和精致。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在实施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加工语言信息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式要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

(三)关于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

认知心理学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的一种认识论范畴。该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的,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的和客观的实在;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景;

第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于社会协商; 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要用真是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2.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拓学生的课程资源; 3.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实践学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二)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的;

2.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并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

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6.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推荐第5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 :

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

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

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7、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8、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9、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20、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21、创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人是:钱梦龙。

22、良好的阅读习惯有: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3、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4、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25、阅读能力有: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26、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如: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说明文中的事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27、写作教学训练的任务: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

28、写作教学过程包括的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批评,互相沟通。

29、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

30、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1、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1、口语交际的态度;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

3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

1、提高自觉性;

2、严格要求自己;

3、反复训练;

4、典型激发;

5、教师的示范作用。

33、教育史上曾有过的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4、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5、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包括: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能力等。

36、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37、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路包括:

二、问答题

(一)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任务有哪些?

1、育人训练。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2、积累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有所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材料主要有如下途径: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3、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的进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善于想象和联想、深入的思考生活。

4、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鲜活、丰满,文章才能光彩照人。只有语言文质兼美,做出来的图画才能味笃情浓,栩栩如生。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5、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方式、修改文章等的训练,这是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训练。在审题方面,要准确理解问题含义,弄清写作的要求;在立意方面,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在选材方面,要做到真实、典型、新颖;在谋篇布局方面,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6、文体训练。记叙文要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要指导学生立意,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语言要简明、得体,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快速作文也需要有熟练的写作技巧,需要加强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

(二)如何科学和艺术地使用语文教材?

教师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用教材教”。一个知识渊博、热爱自己工作、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具体注意事项有: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整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目标导向式,比较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加深理解,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主要方法有: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教材。

(三)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过程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素质。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实施。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

5、依据学生特点。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教学方法适用于个别教学,而有些则可能适用于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1、测定学习成绩。通过评价,可以测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了解其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情况,客观的评定其语文学习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鉴定教学效果。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等。

3、检验管理水平。评价过程可以检查学校是否全面、正确的贯彻教育方针,是否积极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管理语文教学等。

4、获取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家长能了解子女的语文学习情况,从而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5、预测发展方向。语文教材评价通过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式测试所取得的资料,不但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在某种成都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反战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

(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突出了哪些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体现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练习。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六)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

1、导向作用。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推进作用。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

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

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5、管理作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七)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多样性原则。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优化组合。

2、综合性原则。教学方法设计要求综合的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功能,恰当的选择和合理配合教学方法。

3、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的多变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情景,发挥最大功能。

5、优化组合原则。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强化各自的积极方面,弥补各自的消极方面,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

(八)研读过程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

2、内容要素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说明文中的事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3、写作技巧分析。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构思、剪裁的技巧,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

4、语言分析。分析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即语法分析、修辞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

5、重点分析。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讲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推荐第6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汉语语用知识;2.文章教学

推荐第7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评价目的片面

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评价范围狭窄

把评价的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现在新课程目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而不能只有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三)评价手段单一

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认为只有定量化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四)评价主体局限

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二、课程标准中的儿个重要评价思想

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评价改革的思想讯中体现在。评价建议”中。“评价建议”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原则性的总建议。原则性的总建议主要表述了几个重要的评价思想和规定了若干评价原则。

第二部分为五项分建议。五项分建议则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交代了评价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课程标准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万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而这些评价中的诸如“成长记录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等评价手段,正是以往的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结果的判断。

第四,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语文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它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确定的。语文考试要突出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除了知识与能力之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不可回避。

从一份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对篇章的阅读来说,局部测试指的是立足于组成篇章的字、词、句、段的测试;而整体测试,指的是立足于篇章整体,测试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把握主旨、思路、章法、人物形象等。

二、语文考试应加强综合性

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

(一)单项测试及其优缺点

单项性测试指的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所进行的测试,一般不需要具体的语境。

它的优点是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命题比较简单,调节比较容易,答案比较客观,评分误差小。但由于缺少上下文等语境,掌握不好容易产生难题,偏题、怪题等现象。加上它缺乏应有的综合程度,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综合性测试

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它应该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听、说、读、写等多个侧面(当然,书面考试不能涵盖口语交际),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等多元的指标。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

以往的语文考试,尤其是知识性考试往往是脱离语言环境考孤立的知识,或者以技术操作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它容易走向偏题、怪题。比如,“五颜六色”形容什么?“五”、“六”各形容什么?因此,语文考试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加强语境因素。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主观式试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测试来说它的重点是作品的形象、意境和语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鸣。在考试中,要考虑文学作品欣赏的特殊性。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统一的固定答案评价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主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较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

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语言文化大致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一是文学,二是典籍。因此,看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看他们能否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

推荐第8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 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第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重要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水平,其一是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二是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校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者在自己的团队里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因此,学习者共同体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

最后,要加以强调的是,对学习者已有学习策略的了解。

这一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者的策略意识、策略数量、策略应用水平等。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圭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这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 其次,了解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

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

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了解包括知识结构、思维优势、生活积累、教学风格、表 述特点、师生关系等内容,这些都是最终确保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

针对目前教师的实际,特别提出以下两点: 第一,教学效能感。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自己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主观预期和体认。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感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

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从策略角度对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含策略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

(二)对策略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记忆策略等一系列策略。

第二,教掌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

第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推荐第9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题

10/1’ 判断题

5/1’

名词解释8分

2/4’ 问答题20分

4/5’

应用题57分

2/6’

1/45’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到清代末年),我们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我国第一本教育理论著《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启而弗达”。

第二个阶段(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们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这个学期影响较大的是人物有: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

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 刘国正、朱绍禹。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教学)的所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偏理论

运用性

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

教什么样的语

文和学什么样的语文

怎样去学语文

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

3、封建社会,教育发展更快。

一类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类蒙学读物,“

三、百、千、千“即《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三类文选读本,如《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

4、古代语文教学方法----识字写字方面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5、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至此,中国文学正式单独设科并有了学科的宗旨和要求,同时,中国也具有了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统称“国文”。

6、1949年正式定名为语文,“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8、语文教改实验热潮彼伏此启

a、于漪:上海。把教语文和培养人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情感教学风格。人们称她为“情感派”的代表。

b、钱梦龙:上海,“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自渎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c、宁鸿彬:北京。卡片辅助教学法。 d、魏书生:注重心理学原理

语文知识树。

“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e、李吉林

“情景教学法” f斯霞 g 霍懋征

9、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 A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B 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 C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a、人文性、b实践性

c、形象性、主观性 E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F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G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0、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 争论焦点 “为什么教语文”,二是“教什么样的语文”。

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历程,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性(1978年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1997年之后)

A

1959年6月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 展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

“文道之争”

b 20世纪80年代

叶圣陶

吕叔湘

提出“反对少惯费差”提倡“多快好省”即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本问题

c 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

2 “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1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2、语文课程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3、语文课程其他性质

综合性

社会性

文学性

14、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四个方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2)、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5、语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学科目标就是从本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16、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两个部分。两种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到“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

19、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口语交际训练的凭借物,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20、语文教材的概念:

A、泛指性

指对人的语言文学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皆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学科特殊性和现代“大语文”教育观)

B、特指性

语文教材指的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的汇总。它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的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

(学校语文教材的群体特征) C、专指性

(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1、语文教材的功能

a智德启迪功能

b语文历练功能

c语文积累

d知识扩展

22、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

a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观而非教教材 b吃透编辑说明,了解教材特色 c灵活处理教科书

确定语文思维训练点,情感与人格的培养点,对教材作合理补充、删减、修正、重组提升找好突破口,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材再将生活与语文联系作为线索,按所反映的生活非类组织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

4

23、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

A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

1924年黎锦熙先生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b 建国后语文教育发展

1949年---1956年“语”与“文”的统一,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一律命名为“语文”的名字,即“语文”不再命名为“国文”或“国语”(从此语文有了自己的名字,即“语文”学科正式定名)

1956年---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命的发展轨迹。

C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d 1919年蔡元培倡议

将由纯文言构成的中国文学课改为国语课 e文学课改为国语课,北洋政府不得不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白话文正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

推荐第10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学习目标:

1.了解“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学习型组织”等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四个理论支点

3.懂得如何辨别并避免教学假对话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核心概念

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1962)

拓展概念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

信仰:知识的传授(复制和再现)

技术:独白式教学—教师中心—满堂(讲)灌

目的:应试

三、对话式范式的必然

外部动力: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国际竞争(接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辩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信仰: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技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目的: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人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对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陈桂生, 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 第1期

张运霞,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

巴赫金、哈贝马斯

张华: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对话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隐喻意义,强调对话的精神与品质

一是实际意义,强调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引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

二、对话的类型(略)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统觉背景)

1.对人的价值、情感和意识形态等差异性的确认

2.对人的本质的未完成性与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与社会之间共通性与互动性的确认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

博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

(三)海德格尔的对话前提

“理解前结构” ;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是理解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和文化所综合给定的

前有:一个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时代的知识水平、精神和思想状况、物质条件、民族心理结构等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

前见:特定的解释视角或切入点

前设:预先已有的假设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外求取向:知识与能力

内求取向:学生的内在感受性(幸福度、满意度、需求度)

通过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产生与进行,促使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等。对话的最终目的不是外在知识与能力,更不是附着在学习者身上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学习者本人的发展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通过人的认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二、师生的教学合作观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在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平等者。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

(一)对话式教学采用的是交往生成的方法,对话的目标是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等都是生成性的,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当然,对话教学并不排斥部分目标或过程的预定或预设。

(二)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具有 “悬置” 的,而不是“实现”的。在交往过程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和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是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即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

(二)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一言以蔽之,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参阅韩雪萍:《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提高对话素养

三、案例比较分析

《荔枝蜜》

第11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 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 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 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 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 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第12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 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 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第13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2010 年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综合型语文教材 2形成性评价 3发现学习4陈述性知识 5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

1语文学习为什么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2何谓“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3语文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4语文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有哪些主要方式?

三、论述

1什么叫坚持“三个维度的统一”?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三个维度的统一 2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2011 年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说明:下面四题,第

一、第二题选做一题,第

三、第四是必答题

1、请概述一下语文课程的美育目标,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目标。40分

2、朱自清说“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实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通过什么办法可以使中学生喜欢阅读经典作品。40分

3、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哪些功能?我们应当如何来利用这些功能促进语文教学。50分

4、你觉得当前语文教学遇到哪些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来迎接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60分 2012年 华东师大考研科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基础题30分

1、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名

10分

1、《经典常谈》

2、《诗论》

3、《语文常谈》

4、《文言津逮》

5、《新著国文教学法》

6、《教育评价》

7、《教育过程》

8、《教学设计原理》

9、《读书作文谱》

10、《教童子法》

二、名词解释

20分

1、癸卯学制

2、发现学习

3、信度和效度

4、教学相长

5、阮真

三、、论述题 120分

本大题共四题(前两题为必答,

3、4两题选一),每题40分

1、什么是语文教育目标中的智育目标?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2、在语文教育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有什么不同特点?你认为应该如何来安排我们的教学才更符合教学规律?

3、你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应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4、简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当前妨碍中小学阅读课外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013年 华东师大考研科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作家作品

《新著国语教学法》——《文心》——《经典常谈》——《教育评价》——《教学设计原理》——

二、名词解释

学制

效度

发现法

非智力因素

三、论述题

本大题共四题(前两题为必答,

3、4两题选一),每题40分

1.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有什么不同点,应如何安排教学

2.丹麦语言教育家叶斯帕森说“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 联系现实,说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你读过现代教育家(黎锦熙、叶圣陶、朱自清。。。)的有关著作吗?选一本简单评述

4.你读过当代国外教育家或心理学家(布鲁姆、布鲁纳、奥苏贝尔)的有关著作吗?选一本简单评述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912学科语文真题题型(回忆版)

一、作家作品(10个,一个2分,共20分) 1.《教育评价》布鲁姆 2.《千字文》周兴嗣 3.《文心雕龙》刘勰 4.《谈艺录》钱钟书 5.《教童子法》王筠 6.《语文常谈》吕叔湘 7.《经典常谈》朱自清 8.《新著国语教学法》黎锦熙 9.《奥德赛》荷马 10.……记不得了

二、名词解释(记不清了)

有考到:语文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三、简答

1.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各写出三个,并默写两派词各一首(20分) 2.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应该如何安排?

3、语文教材的类型及优缺点

四、论述

1、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2、就你所看过相关专业的书籍谈感受(30分)

2014华东中文系学科语文复试题

一、书名作家(并说明年代)不好意思,记不全了(20分)

《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国文百八课》——《千字文》——《经典常谈》——《教育分析》——

二、古文翻译(10分)和阐释(20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三、论述

1、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如何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20分)

2、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功能?如何利用这些功能促进语文教学?(30分)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912学科语文真题题型(回忆版)

一、默写以下两首宋词 1.苏轼《水调歌头》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二、作家作品(古代作品写出朝代) 《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 《读书作文谱》 《文心》 《经典常谈》 《文心雕龙》 《教育评价》

三、简答

四、论述

1.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各有何特点?如何安排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 2.请介绍并评述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外皆可)

第14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 目标的实质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一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二利于交际,沟通感情。三磨砺思维,发展智力。四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礼仪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课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审美教育任务和作用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在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二社会美的教育 劳动美、风尚美、生活美,三艺术美的教育

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一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本二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 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较色转变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成为研发者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55 一汉字的特点 二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1

课程特点1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上看,他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是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 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二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三确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学主体性,主体交互性,多元开放性,意义生成性

对话教学的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第15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设计者:吴明刚 作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教学理念

2、了解作文教学内容

3、学习作文教学方法

4、掌握作文教学过程及作文训练方式 【基本概念】

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的基本理念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过程

作文训练 【重点难点】

1、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2、作文中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3、作文后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4、作文训练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 第一节

作文教学理念

一、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

 一)什么是作文?作文的基本理念  二)什么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作文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 作文的含义

作文教学的内 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 在中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写短文。 作文的基本理念

1、开放与自由的表达

2、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教学的含义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和关注社会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写作

3、重视学生全过程的指导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 作文教学的意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1、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

3、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第2学时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1、兴趣的培养

2、习惯的养成

3、作文教学的原则

4、作文教学的要求

5、思维的练习

6、技能的训

7、积累的方法

一、

中学生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1、激发自信,养成良好习惯

2、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3、打好基础,训练写作技能  二)高中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1、学习必修课程,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选修课程,强化写作能力。 三)中学生作文的兴趣 

1、中学生作文兴趣的一般特点

 ①初

一、初二上学生喜欢在作文中说心里话;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在在字数上;喜欢模仿作品(课文)写作方法

 ②初二下、初三思想封闭,深思,喜欢写内容深刻的文章,如哲理散文。  ③高中生写作观念逐渐淡薄,力图用作文表现自己思想情感,力求融合写作知识有所创新

2、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意义  ①克服害怕心理

 ②使学生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

3、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 ①初始阶段强调情感因素,鼓励自信愉快的写作  ②义务教育第一阶段“对写话有兴趣”

 ③第二阶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乐于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 ④第三阶段具有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 ⑤第四阶段自觉写作  ⑥高中阶段“有写作欲望” 四)中学生的作文习惯

1、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一般特点  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作文热情较高,热爱自然,留心生活。盼望教师讲解写作技巧与方法,自觉性强。写作是精力集中,富于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创意的表达。

 ②积极性较差的同学作文有的奉命写作缺乏自觉,文体适合自己的味口,才有兴趣;有的害怕作文,纯粹糊里糊涂,完成任务。 

2、培养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方法  ①端正写作态度

 ②培养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和能力  ③对书写、行款、标点、作文修改等有  一定的常规要求。

二、写作教学的原则  总的原则: 

1、作文与阅读联结

2、作文和生活联结

3、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作文教学的要求

1、激发写作动机

2、培养读者意识

3、多给予练习写作的机会

第3学时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的过程

 作文教学的过 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写前和写前指导,写中和写中指导,写后和写后指导。 学生定向——学生写作——学生参与——互相沟通 教师引导——教师帮助——教师批改——交流评改

二、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1、作文准备和作用

2、作文前指导内容

 ①定题的准备和指导(命题和选题作文)  ②构思和构思指导(可与立意选材同时进行)

三、作文中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1、继续就取材、立意、构思和文体指导

2、指导确立文章题目(选题作文)和用字、遣词、造句、修辞

3、指导书写格式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4、指导长文章写短

5、指导自行修改  1)自行修改的意义和作用  2)自行修改的内容

 ①材料无价值或价值太小的;  ②材料堆砌或不足的地方;  ③意思不积极、不健康的地方;  ④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  ⑤用词不当、句欠通和累赘的;  ⑥修辞上毛病;

 ⑦文字符号和书写格式错误。  3)指导修改的方法

 ①重读自己的文章,标记有误,然后修改;  ②同学中交换修改;

 ③先自行修改,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共同修改,最后自己修改。

四、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1、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的作用

2、作文批改

 ①作文批改要求:提示学生批改;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围绕一个中心批改;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 ②批改的内容: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 ③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教师指导学生该;师生共同改。 

3、作文讲评

 ①作文讲评特点和要求

 ②作文讲评的类型和方式: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分类讲评。

第4学时

第四节

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作文训练的方式

单项作文训练

命题作文训练

供材料作文训练

想象作文训练

话题作文训练

研究性作文训练 自由作文训练

二、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

 一)记叙文

 二)议论文

 三)说明文

 四)应用文 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 叙述能力

 描写能力

 抒情能力 二)说明文写作训练

 区分说明与记叙

 抓住特点说明

 说明的顺序

 说明的方法 三)议论文写作训练

 学会分析

 谋好结构

 准确表达 四)应用文写作训练  文体特点与要求

 演讲稿的写作

第5学时

第五节

考试作文训练

一、目标要求

二、试题特点

三、指导策略

四、案例分析:  “高考作文 ——

首尾两段的写作”

1、有关首尾两段的论述

明谢榛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

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

 开头--小巧而俊秀

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或揭示全文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或切入正题,使全文纲举目张,便于下文条分缕析。 

如: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2]运用修辞格(如引用、比喻、排比等)开篇,营造一种氛围,引人入胜,然后急转直下,切入正题。引用指引用名言、警句、诗文或与文章有密切关系的话语 。

如:

心灵的选择是一组生命的方程式。在无限的空间求解着有限的未知,在茫然的心灵中找寻着最终归宿,在付出与收获的天平上衡量是非与对错。

《心灵飞扬》湖北考生

[3]抒情开篇,拨动读者心弦,烘托渲染气氛,引出所叙说的人和事。 如:

黄山!这就是以奇秀俊美而闻名于世的黄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可要好好记下这里的世外美景!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4]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注意,急于卒读。

湛蓝长空上云彩是什么形状?似鲲鹏,像蛟龙,如骏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鲜花怒放的苗圃里哪种花最迷人?牡丹高贵,秋菊雍荣,玫瑰艳丽„„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结尾--华美而有力

[1]照应开头,结构圆合。这种方法因为前呼后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开头:“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美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结尾:“轮椅上的孩子,愿你已经找到了你生命的出口,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生命能够更精彩!”

[2]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意境得以升华。如: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我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3]抒发情怀,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法,因为感情激越,常使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安慰您啊,为什么您一想起外公就满脸泪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我的记忆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感动和幸福。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抹去您眼中的泪花,让您重现昔日的芳华!

《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 [4]蕴含哲理(包括引用名言警句),发人深思。如: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字!

第16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主要是阅读、写作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高中阅读教学、初中写作教学)

三、主要参考书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

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

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

(二)语文课程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

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 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

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

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

(四)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教学

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

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

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

第17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隐性课程

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 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性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 隐性课程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入产生影响的,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的。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科知识,就是“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就是“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就是“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 关系:这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它们各有其存在价值,存在着内在联系。

 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某种程度的综合;而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综合课程总是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

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同分科课程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学科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学科的支持者不断要求将新学科纳入学校(中小学和大学)课程体系之中。然而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学科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那么,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学习的共同知识核心是什么?  泰勒曾指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校课程体系开始被视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共同核心课程”,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为“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 核心课程:人们主要在两种取向上使用这一概念。

 第一种是把核心课程视为学科取向的组织模式。认为核心课程即是对所有学生都必要的,因而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学科领域。泰勒也指出核心课程包含5门主要科目:语言、文学、数学、历史与科学。

 第二种是把核心课程视为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认为核心课程是谋求学习者、社会、学科彼此间平衡与整合的课程组织模式,以学习者的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问题和领域为核心,融合必要的学科知识,以使学习者共同际遇人类经验的最重要的领域,由此达到平等与优异兼得的教育理想。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一些必修科目。

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关系:为什么有些学科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些却被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为什么有些课程盘踞于课程体系的核心成为核心课程,而有些课程总是或隐或现、时有时无,作为边缘课程而存在?要理解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影响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确立的主要因素。  首先,新学科或已有学科的新分支不断涌现出来,当这些学科进入课程体系的时候,必然引起课程体系的重组。  其次,学生变化中的需要、兴趣与关切是影响确立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的重要因素。  第三,社会需要和期待是影响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确立的又一重要因素。

 因此,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本身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核心课程,也不存在惟一正确、永恒不变的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结构体系。中心与边缘并非对立的,也非主导与依附关系,而是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

近代学校的诞生与语文的单独设科

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将其八股取土、科举选人的制度的弊病暴露无遗。于是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日趋激烈。革新教育已势在必行。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设十二门课,其中有“读经”(即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和“词章”(即学习记事、说理、章奏传记诸文体及词赋诗歌等。) 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又改为“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

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8月,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隋朝开创的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除。

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小设“中国文字”一科,“其要义在使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梧,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 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设“中国文学”一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读古文每日字数不宜多,止可百余字,篇幅长者分数日读之,即教以作文之法(详见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兼使学作日用浅近文字……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之团结。”

 《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与颁布实施,是传统语文学科从综合走向分科,也标志语文单独设科开始。在教学方面已具有语文学科的性质,显示其工具性的追求。

第18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班级:10语教 姓名:匡琴 学号:20101203120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

答: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课程资源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它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根据这种界定,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有:知识技能与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有:人力物力与财力、时间空间与媒介、设施设备与环境,以及认识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源。

1、以文本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在学习文本后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如学习了《猴王出世》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草船借箭》要求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了毛主席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阅读毛主席的其它诗词;学习了《向往奥运》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等等,既加大阅读容量,又拓宽知识视野。

2、以文本为凭据,增强习作能力。即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写作资源,让学生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反写课文,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充分利用主体图。主体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帮助学习拼音。第一册中的声母、韵母、音节、词语、短句、短文均有插图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拼读相关音节和学习普通话 ,尤其是拼音配有情境图和提示字母音与形的画面融为一体,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趣味性。

(2)帮助理解词句、课文内容。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图上画得很明白,一看便清楚;《詹天佑》中的“设计了一种 ‘人’字形线路”,形象地反映坡度特别大,“人”字形的岔道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3)帮助背诵课文。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有五节,其中有三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豆荚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借用三幅形象逼真的图画帮助背诵,便于学生记忆。

二、学校资源

课程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从人物来说,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从时间来说,有课堂资源和课间资源;从地点来说,有教室资源和操场资源。

1、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语文老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往往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常常想一想课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抓住课内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让随机出现的小插曲和异常情况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与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课程资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错与对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而错误是学情的具体反映,不能置若罔闻,要巧用错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教室资源。教室的环境布置是隐性课程资源,可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墙壁开辟学习园地,创设学习氛围,如:开辟“我真行”评比栏, “看谁写得棒”习字栏,高年级办手抄小报园地等。

4、开发校园、课间资源。如:标语、地图、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都可吸纳到语文教学之中。课间休息,学生常常会玩一些喜爱的游戏,可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在操场上,参加体育运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生活资源

1、立足家庭。家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1)利用家长。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家长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孩子共同学习。如: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培养孩子地朗读能力;给孩子修改作文,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和孩子一同讲故事,训练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孩子做家务。因为有家长的参与,学生无顾虑,学习热情高,效果就好。

(2)利用家具。家具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可在家里的家具上做文章。如一年级识字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可布置语文作业,让学生在家里的家具上贴字卡,这样便于学生识记生字。

2、立足家乡。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识字训练。利用家乡的特产,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如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利用它们识字,即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丰富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有亲身体验、经历、感悟,就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观察的景色与他人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他人商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养成了尊重别人、善待他人、谈吐文雅的习惯,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社会资源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新闻资源

观注新闻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

2、环境资源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着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民族气息。如:毛乌素沙漠、黄河、贺兰山、沙湖、鼓楼、玉皇阁、清真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课程资源。利用环境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做平罗人的自豪感,即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3、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它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抓住自然界中那美丽的一幕,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写写系列作文、记记连续观察日记。做做组合作文。

五、网络资源

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1、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2、网络资料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是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二是引导学生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知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资料。如: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像声音资料、影视资料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再现。

3、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平台。

总之,不管是课本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第19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3、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是由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简答:

1、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相互依存关系,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4、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答:(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5、中国古代课程与教学的弊端有哪些?

答: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6、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古代语文基本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古代、近现代(1840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以1919年为界,分为近代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当代三个阶段。古代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教育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专制,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五经”。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对今天语文教学的启示。

答:首先,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借鉴意义。(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同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也存着问题与弊端,我们应尽力避免。(1)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学内容问题,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过分拟古,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2) 弊端: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8、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在我国,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作了如下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沿用了这一提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负载它的文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学科,而其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把掌握和运用语言作为教学目的,其他学科只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但也不要“泛化人文性”,语文也并非“纯人文性”,切忌“语文包打天下”和“四不像”的误区。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语文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产力,社会要求有掌握这种生产能力的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你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偏差在哪里。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偏差:首先,在认识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语文教育总体目标上,过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特的、自主的存在而需要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尤为严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混乱甚至缺失;在教学方法上,只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形式,刻板单

一、单调无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在师生关系上,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语文教学评价上,过分看重智力因素,几乎以分数作为唯一杠杆,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0、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1)国家教育方针;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语文学科内容;

(4)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11、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了哪些思想?

答: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2、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

答: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上。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不与其他四个领域在一个层面)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在阶段目标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采用描述性的表述,于是呈现为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3、教材的本质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教材的本质是范例性。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里,都没有完美的教科书,而只是有完美的教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4、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答:(1)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5)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15、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功能(1)德智启迪。德,指思想品德修养,智即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3)语文积累。包括语言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4)知识扩展。学科学习是积累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关于自然和社会各领域的百科知识,利于视野的开阔。

要素(1)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

(2)知识系统。语文知识列入语文教材始于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后来形成系统,包括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四个领域。语文学习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为根本目的,最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实践活动系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相配合的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助读材料,是教科书编写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可作为教学参考,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1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答:(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17、什么是读议讲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答: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由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把教师、学生的读议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它的一般程序为: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2、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讨论法和谈话法。

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例如《诗经·伐檀》的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

18、新的学习方式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哪些变化?

答: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以下事项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

19、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

答:(1)教育信息化不仅使教育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而且加快了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教育信息的密度,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发展教育的观念、动态执教的观念。

(3)教育信息化更加有力地促进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育信息化有效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20、教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包括单元题目、课文题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是教案的纲要部分。课时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常规教案包括: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年级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五)课时安排。或称教学步骤。

(六)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1、课时课型。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5、板书图示设计。

6、教具使用。

7、教后记。

21、自选课文,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活动。(略)

22、思考: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答: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

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

总之,科学性是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没有科学性的教学设计是谈不上任何艺术性的。没有艺术性的科学性,也同样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23、你认为目前阅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1)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

(2)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主要是老师读,学生只是单纯的接收知识。

(3)在教学目标上,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过分强调文本形式,而不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

(4)在教学方法上,几乎以老师的“单向输出式”为唯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培养。

(5)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本为本”,教师的主体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而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与课外阅读实践。

改进:(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读是他们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方法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引导学生阅读。

(2)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

24、你怎么看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 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后者是“教教材”的动态性生成与提升,没有前者作基础,后者就不可能生成,它是不能离开前者的。所以,如果忽视“教教材”,冷落教材文本资源,单纯追求“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就会失去依据。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适当地“用教材教”,才能使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性生成与拓展。但同时又是有区别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的背景下,“用教材教”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在上述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25、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答:

1、明确阅读的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6、阅读能力有哪些要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等要素。

(1)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2)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把握阅读的规律。任何选文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的基础上要能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法,对于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阅读方法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思,处理好博览与精思的关系;做好读书笔记等等。

27、举例说明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答: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基本上属于认识论为基础的系统学习模式,其常规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就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实验来看,阅读教学过程的模式从“三环节”到“十二环节”都有。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引导过程包括预习、解题,如《药》揭示主题等、介绍有关资料,如《七根火柴》让学生听王愿坚的讲话录音等、课前谈话,如《谋攻》先提问:根据你们看到的战争故事或战争理论,你们知道攻击敌人有哪些方法?比较起来哪种方法最重要?研读过程包括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如《变色龙》中五次“变”的作用等、综合阶段,如对《红楼梦》中心的概括等。运用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指导学生背诵《桃花源记》的方法等。

28、阅读教学中“对话”脱离文本的是非。答:阅读底线问题(自己组织语言)

29、你认为目前的写作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对照阅读教学问题(自己组织)

30、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写作训练的内容与任务有: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积累训练,写作首先要积累,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文体训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1、写作训练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训练方式:有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命题作文与非命题作文,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快速作文与研究性作文,各类文体的作文训练等。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写观察笔记是其重要形式。命题作文训练,老师出题,学生据题作文,命题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供材料作文训练,半命题作文,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要求作文。想象作文训练,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话题作文训练,开放式的作文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自主作文训练,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32、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

33、写作评价及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起什么作用?

答:(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比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4、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见名词。功能:1.诊断功能。所谓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例如通过学业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了自身教育课程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课程提供信息基础。

2.甄别功能(鉴定功能)。所谓甄别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例如通过教育测量和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鉴定,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出鉴定,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等。

3.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评价指标所肯定的东西,就成了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否定的东西,就成了无价值的,为人们所舍弃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忽视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因此,新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要求相一致。

4.调节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5.促进功能(激励功能)。所谓促进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业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努力。

6、交流功能。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进行接触交流,既要给被评价者以发展性的建议,又要给评价者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评价双方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行为达到一个更清醒、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程及其评价的认识。

35、语文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答:问题:(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改革:学生评价改革重点(1)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灵活、开放、多元;(3)考试与其它方法结合。

教师评价改革重点:(1)打破传统的以学生成绩论老师业绩的方式;(2)“自评”,反思。

36、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答:语文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其方式有:(1)考试法,(2)考查法,(3)评语法,(4)成长记录袋,(5)听课法。

37、谈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作用,一切智力因素就只能在暗夜里沉睡;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崇高的目的和坚强的意志,而智力又完全可能成为邪恶的卑鄙的服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二者共同和谐发展。

3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影响。

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总的看起来,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的态度好。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生对教材、教法、课外活动等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适当的组织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讲课有条理,态度和蔼可亲,有风度的老师的偏爱,就容易引起他对科目的兴趣。

39、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1)提高自觉性;(2)严格要求自己;(3)反复训练;(4)典型激发;(5)教师的示范作用。

40、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师研究的特点。

答:关系: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或是道理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新发现、新认识,从而推动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其理论成果应该建立在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中,要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有一定难度,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二者难以完美的结合。

特点:(1)研究领域的扩大化,研究问题的细密化,研究理论的系统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而生活又是广阔的,语文教学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等因素,决定了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不断扩大的,而且必须不断扩大;

(2)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与教学工作对立统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研究是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的,就有一定的实用性,用于指导教学。

41、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什么?联系新课程,谈谈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角色转换。

答:语文教育观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高的过程。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角色转换: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主宰到平等的交流者;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育的创新者。(原因略)

42、教师要树立怎样的教师观? 答: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现代教师观包含多个方面:(1)教师使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2)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前瞻性。(3)教师素质: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4)专业精神: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负责、参与。

43、谈谈语文教师要确立哪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答:(1)树立大语文观;

(2)坚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3)围绕以学生为主体。

第20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定和质量要求。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课堂教学行为: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和具体实施过程的内外部关系,在个人的经验及个性、习惯影响下,对实施中的诸多可操作因素进行择别、组合、运用和监控的工作行为。它通常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默语言、教法和教学程序、情绪和情感等活动化地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了教师对校内外、课内外相关教育教学因素的职业态度、文化观念、学科知识、技术理解、心理调适以及将它们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能力。

呈示行为: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呈现、明释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语言/言语行为:教师用于传达教材信息、转译教学内容和组织学习、启发学生的有声语言行为。

解释式讲解:教学中进行知识转述、意义交代、程序说明、结构揭示、符号传译的讲解范式。

描述式讲解:教学中进行内容陈述、细节描摹、形象分析、材料呈示的讲解范式。 原理中心式讲解:教学中进行定义解说、理念论证、原理演绎、观点归纳、思想分析的讲解范式。

问题中心式讲解:教学中进行能力训练、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答案求证的讲解范式。

多媒体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语文教学评价: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等。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 论文式测验(主观性测验):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

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客观性测验: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表现性评价:指评定学生在工作项目中的实际行动为表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行为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符,同时必须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实施。 档案袋评价: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袋,有目的地搜索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学生自己努力、进步的情况和获得的成就, 效度:可据性,指通过测试能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 信度:可靠性,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

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发展历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以及其他质性材料,用以展现学生的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教学设计: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1) 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倪文锦)

2)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 文校本资源,从范围上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由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环境、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师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额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复习、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放到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观察、分析、反思与解决,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的智慧与能力。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实行的全员性在职培训模式。

倪文锦:

程序教学: 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按照期内在的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项目(或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项目组合出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德驯良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个知识项目;在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评估: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要求很高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建构出作品的一种测量评价方法。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

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铜鼓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课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只为了有效的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例文“以及我们最近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教学内容:包括(1)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激发作用。(2)同计划(即课程内容)相应的素材内容(包括教材内容)。(3)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因素相应,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规范行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就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是把教师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全部纳入评价的范围,一是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不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对学生阅览的管理、对阅读书目的评价、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内容。而是看学生在阅览课上的表现,主要是专心、投入的程度,如能不能认真做摘录、能不能读指定的数目、能不能按规定时间读完应读的书等。

弹性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对优生不予限制,对暂时略逊一筹的学生不加苛求,让他们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马太效应:对阅读指导有很重要的启示:当儿童阅读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的时候,如不加以帮助,落后的儿童只会更落后。一位他们会随着年岁的渐长而自然赶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 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

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自己引导学生尽享学科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主观预期和体认。

范式:是指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总和。 语文教学范式: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的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反思性理解。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明锐、丰富感受领悟能力。 反思性教学:教学主题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时间和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校本教研: 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生时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doc》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