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测评》 教学大纲

2020-03-03 21:10: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人才素质测评

课程英文名称:Talent Quality Aement 建议最低学分:2学分

建议开设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

二、课程基本性质

1.“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定位

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程之一,“人才素质测评”是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从管理咨询实践以及我国领导人关于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来看,该课程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强、实践性新的特点,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带有分析工具等手段,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重要内容。“人才素质测评”属于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技术层面的课程。它有自己的测评和评价手段,并通过各种方法以及工具、软件等恰当形式来完成和实现它技术层面应有的作用。比如,通过学习人才素质测评,MPA学生应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各种方法、品德、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测评技术,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等有所掌握。因此,该课程旨在阐释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测评的方法和手段有更为精确的理解和应用,致力于培养MPA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测评技能。为此,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实践应用的讲授。

2.“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的人员测评与选拔对MPA学生的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资源,只有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才能高效的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客观评价人才以及开发人才,才能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现。

人才评价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凡是存在人才选拔与考核的需要的地方都有人才评价活动。基于人事管理并有文字记载的人才评价工作,我国西周以前就存在了。但是科学的人才评价,则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才出现的,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现代人才评价的基础和前身。

国内外的人才素质测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期,大约在公元前165年以前,二是初创期,大约在公元前165年至公元627年,主要以中国的汉代的察举制度、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隋代的科举制度为代表,三是成熟期,大约是公元627年至公元1940年,主要以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为代表,四是改革发展期,时间是1940年以来,主要以西方心里测验、面试与评价中心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代表,以评价的专业化、多元化与广泛应用为标志。

1 人才素质测评是人才评价的科学手段,是人才评价方法的现代化形式,本课程的特点是力求兼顾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既注重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又有较多的方法技术强调量化分析与应用,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建议授课教师注重训练MPA学生熟练使用测评方法和工具对人才测评和选拔进行分析。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1.“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作用

本课程建议围绕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人才素质测评对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等模块,从理论、工具、方法和技术等层面,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类型、原理、历史发展、模型方法、测评内容、测评方法、测评分析以及应用等,使MPA学生熟悉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了解公共管理的人才选拔实践,掌握人才测评和选拔的要领,能够将人才测评和选拔的方法和技术等应用于工作实际,懂得各种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懂得使用测评系统和测评软件以及使用统计软件(如Excel和SPSS)进行描述、解释。借此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为从事公共事务治理、政府管理实践,以及参与公共管理类人才选拔、测评等奠定基础。

2.“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地位

“人才素质测评”的教学实践建议安排在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属于MPA课程体系的第一序列。

在MPA教育培养体系中,该课程的地位是有效地服务于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现实需求,在提升政府人员测评和选拔方法,发现和培养人才以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为公共实践服务。

四、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设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围绕思维养成、理论养成、知识养成、能力养成、方法养成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培养目标来进行。

MPA学生应完成必要的专题阅读和小组讨论活动,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大部分MPA学生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能够将特定的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议题转化为或形成一个“可研究的问题”(2)能够设计和开发人才素质测评软件,或者使用已有的人才素质测评软件来完成一项人才选拔的任务。(3)能够参与涉及人力资源领域定性和定量社会研究实践的讨论。(4)能够运用本课程获取的技能与知识对人才培养、选拔、测评等进行实质性的操作。

五、课程预备知识

总结我国开半MPA项目的建设历程,参考“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典型MPA 2 院校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对于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生且具有三年以上公共部门工作经验的MPA学生的要求是,应具有大学文科的统计学知识,具备数理逻辑基础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在本科未接受过统计学课程或未接受过方法论训练的MPA学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在推荐至少两本不同难度的教材基础上,给出辅助性的专题阅读,以适应MPA学生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辅助阅读材料的范围可以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根据2011年颁布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MPA课程“人才素质测评”不少于2学分。本课程教学单元为2学分、36课时。

第一单元 理论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类型、功用、原理、历史发展与量化理论。了解我国古代人才选拔与任用的案例,了解西方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发展以及近代中国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人才素质测评有一个理论基础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需要学生掌握人才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人员测评和选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了解我国古代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以及方法,熟悉人员测评的原理。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使MPA学生了解人才素质测评这门学科的基本逻辑框架。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导论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结构与素质的特点。 (2)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 (3)人员选拔、人才素质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的异同之处。 (4)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有效发挥的条件因素。

2.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特点 (2)中国古代人员选拔中的测评思想与方法 (3)西方人员测评选拔的发展历程 (4)我国近代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的发展 (5)当前人才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向

3.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原理与基础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人员测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人员测评的学科基础与实践中的原理

(3)工作分析对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应用性作用 (4)胜任特征模型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素质测评的类型以及素质测评的原理是这部分的重点,难点在于西方人才素质测评的思想研究。

(五)建议思考题

(1)素质与绩效、发展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其分类情况如何?

(3)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的主要功用有哪些?

(4)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的素质测评思想有哪些?

(5)结合人员分析技术来谈谈测评与选拔指标的设计。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以讲授和提前布置阅读材料为主。通过提问MPA学生或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其思考相关问题。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二单元

对象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了解素质量化的理论与方法,了解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的标准体系。通过理论、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量化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从思维方式上真正接受人才素质测评的量化研究是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教学内容

1.素质量化的理论与方法

(1)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量化及其作用 (2)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与广义量化 (3)测评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4)差异检验的方法 (5)多元统计分析

(6)综合测评量化的数学模型

4 2.人员测评与选拔的标准体系设计

(1)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设计的基本问题 (2)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的步骤 (3)胜任能力模型理论

(4)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设计案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重点在于掌握测评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难点在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建议思考题

(1)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量化在人员测评中的作用。

(2)结合某一案例,应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测评数据,并具体阐述其中的量化思想与方法。

(3)为什么说工作分析是构建测评标准体系的基础?

(4)试一试,能否对一位营销经理的品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体质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指标划分层次结构。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运用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做示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三单元

方法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了解心理测验方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履历档案分析等方法,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和选拔人才。同时要学会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如书面分析、物理测试、员工推荐等。另外,知识测评、品德测评、能力测评也非常重要,学会了这些方法,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选人用人标准会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篇,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具体应用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具体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人才测评的细化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主要方法

(1)心理测验法 (2)面试法 (3)评价中心技术

5 (4)履历档案分析

2.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

(1)书面信息分析 (2)操作能力分析 (3)物理测试 (4)员工推荐

3.知识测评

(1)知识测评概述 (2)常用试题的编制方法 (3)测评试卷的组织

4.品德测评

(1)品德的概念及品德的含义 (2)品德测评的理论依据与量化 (3)品德测评的方法 (4)品德测评的案例分析

5.能力测评

(1)一般能力测评 (2)特殊能力测评 (3)职业能力倾向测评 (4)领导能力测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掌握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主要方法和能力测试方法。难点在于评价中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五)建议思考题

(1)什么是心里测验?进行心里测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卡特尔16PF测验和艾森克人格测验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3)评价中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4)怎样设计一份具有良好测评功能的申请表? (5)怎样的推荐信是有价值的?

(6)怎样理解智商的含义?怎样表示智商? (7)能力倾向测评对于选拔人才有什么意义?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做示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四单元

技术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了解心理测验方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履历档案分析等方法,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和选拔人才。同时要学会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如书面分析、物理测试、员工推荐等。另外,知识测评、品德测评、能力测评也非常重要,学会了这些方法,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选人用人标准会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篇,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具体应用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具体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人才测评的细化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质量检验与分析

(1)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2)人员测评与选举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3)人员测评与选拔项目的质量分析 (4)其他质量指标的分析

2.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报告与运用 (1)测评与选拔结果报告 (2)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运用 (3)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 (4)案例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可靠性分析和结果报告的创作。难点在于人才测评与选拔项目的质量分析和测量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

(五)建议思考题

(1)什么是测评信度?信度包括哪几种类型? (2)什么是测评效度?效度包括哪几种类型? (3)如何分析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4)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总结编写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报告的思路。

(5)怎样进行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做示 7 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七、课程教学方式

(1)鉴于本课程理论性和方法性兼具的特点,建议每单元课前布置理论性性的阅读资料,课堂以讲解案例分析和方法运用为主。同时,配合教师分享课题(或项目)的研究经验,部分单元辅以测量软件使用的演示教学。学生的讨论分组,应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情况。

(2)各单元教学采用分组研讨(课上、课下皆可)、案例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主持人选取的进行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研究项目)。

(3)课程主持人在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课程的方法论特点、重要的知识点和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选用相关资料,提供理解典型案例,有效分析研究对象,合理选择对策思路。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1)鉴于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方法性,建议采用MPA学生期中、期末评估方式。

(2)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选修课程,考虑到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建议采取全体选课学生期末考试(可以开卷)方式,同时,结合学期初确定分组研究选题,期末提交研究报告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九、课程参考文献

(一)

萧鸣政等.人员素质测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凌文輇,方俐洛.心里行为与测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二)翻译著作

[美]雷蒙德.A.诺依等.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三)外文著作

Mark Cook,Personnel Selection(Third Edition),John Wiley&Sons,1998 Talya N.Bau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ection and Aement,John Wiley&Sons,1998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1)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器材,有教学实验室,每位学生可以上网网或上机。 (2)本课程在定性与定量分析教学环节,教师使用的计算机预装测量分析软件,教室的桌椅能够移动以进行分组讨论。

十一、课程评估

(1)本课程采用学生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双向评估方式。

(2)课程评估时间:考虑到课程的整体性、逻辑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建议采取其中征求部分学生意见反馈,期末填写课程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估。

(3)课程的评估指标和指标体系,各学校按照《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方案》要求,根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特点自行拟设。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一)课程主持人

主持人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负责整体的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对于该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该课程主持人设置为1名。

1.专业背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据此,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讲授“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主持人的教育背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专业设定。

本课程主持人的专业教育背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2.主要职责

(1)负责设计“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包括设计课程内容、讲授章节、讲授重点、讨论问题;设计课程的讲授方式、课程时数;规定课程要求、考试方式、计分方法;主持教学过程;安排答疑。

(2)安排课堂教授,承担课堂教授任务;主持课堂讨论。

(3)安排助教工作任务,明确助教工作要求和规范,领导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4)批阅学生作业和结业论文(或者考试卷),给予课程成绩。 (5)解决教学过程和课程结业的其他问题。 3.资格要求 副教授1名。

(二)助理教师

“人才素质测评”课程的助教可以由专任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具有以下专业教育背景或学习以下专业的研究生担任。

1.专业背景

(1)研究生专业教育背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 9 管理办法》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因此,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该课程助教的研究生专业教育背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设定。

本课程助理教师的直接相关专业:公共管理、应用经济、社会学等。 2.主要职责

(1)协助课程主持人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课件和讲授方式、课时安排。 (2)收集和准备相关案例、议论议题、参与课堂讨论,主持小组讨论或主持分组汇报。

(3)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及时在课程主持人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沟通。 (4)协助课程主持人批改学生平时作业和课程结业论文(试卷)。 (5)协助课程主持人解决教学中的其他问题。 3.资格要求 讲师1名。

(三)兼职或客座教师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程“人才素质测评”的特定教学环节,可以由兼职或客座教师担任。

1.专业背景

该课程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应该具有国内外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背景,其学历或学位证明必须合法有效。

2.主要职责

(1)参与该课程教学或讨论内容的规划。 (2)围绕该课程内容,组织相关的讲座。 (3)积极提供课程学习材料和典型案例。 3.教学方式

该课程的兼职或客座教师主要以讲座方式进行专题。

《人才素质测评》培训

人才素质标准与测评

如何通过素质测评识别人才

人才测评

素质测评

人才测评知识

人才测评项目

人才测评试卷

人才测评题

人才测评复习题

《《人才素质测评》 教学大纲.doc》
《人才素质测评》 教学大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