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应该教会孩子的十件事

2020-03-02 16:42: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制定家规家训和家庭教育方案

复兴国学的热潮和讨论自民国已有之。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自有其生机和活力,这无需辩驳。但也要看到,自汉独尊儒术,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以来,为迎合统治者和社会制度的需要,儒学就有了许多的腐朽糟粕。诸如等级观念、个性压制、伪善可欺、不谈利益、不争权益等等。砸孔家店是有道理的,它不适合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等新兴的社会制度,但确实是砸错门了,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虽然摆放在孔家店里面,但货主确实不是孔子。古文一字多义,一部论语,万千种解读。其实论语的每一章节,就是一部逻辑严谨的议论文,是有中心思想和逻辑论证顺序的。所以我们读论语不必去咬文嚼字,去求甚解,只要了解论语中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就可以了。

现在有许多人把儒学、儒家称为儒教,这真是无奈和悲哀。儒学是文化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关系和人际相处知识的学问,孔子所反对的恰恰是将文化等同于宗教。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孔子在八佾篇专门讲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华夏尊礼重祭传统与宗教信仰和宗教祭拜的本质区别。儒家确实尊礼重祭,但崇尚的是文化,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向自己内心、向祖先、向天地探求真理,而非去求神拜佛。儒学是我们祖先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种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文化信念,而非导人向善、吃亏是福的宗教信仰。

也有许多人说,儒学会让我们软弱,会让我们无法适应当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真是误解和误读。论语中可没

有不求利益、不求富贵之说,也没有以德报怨,曲已从人之念。论语是对社会关系的客观解读,是对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的思索和探求,是对社会矛盾、利益纠纷处理方式和方法的科学分析和总结。论语是教会我们聪明,教会我们正确面对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的学问。以现代的观念来理解的话,大概属于哲学和心理学的范筹。孔子论语的中心思想是恢复和维护社会秩序,将一切的社会纷争纳入秩序之下。无规矩不成方圆,春秋乱世将临,孔子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乱世的根源就是社会利益的无序竞争。没有了道德秩序,也就没有了社会稳定,最终所有人的利益都将被毁灭。保护不了皇帝的法律,也保护不了平民;保护不了平民的秩序,也保护不了帝王。

那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被各个社会阶层所接受的,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社会秩序标准呢?孔子师从上古,提出了仁和礼的概念。在里仁篇,孔子提出仁是社会关系的最佳状态,礼是实现仁的最佳方式。仁是礼之内涵,礼是仁之体现。礼,不仅仅是礼仪,而是保障仁这种社会状态的所有制度和标准。要实现仁,必须推行礼。而要大家都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制度和言行标准,需要具体的办法。首先,要让大家了解这些标准和规定,并且学习它、认同它,实践它,执行它。其次,要有具体的步骤。孔子认为,社会首先是由家庭所组成的,家国天下,先治其家,国必自安。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依礼来参与社会事务,礼这种社会道德规矩和言行标准就能够推行于天下国家,仁这种社会秩序就能够建立起来。这些就是学而篇的内容。

正如我们现在依然重视家庭的教育和传承。儒家的学问就是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参照标准。那我们每个家庭应该

遵行什么样的礼制道德呢?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一些什么规矩和言行标准、处事方法呢?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在讲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如何处事。标准就是孝,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知回报,知感恩。是懂得付出与尊重,懂得家庭利益的平衡。弟,是将孝的理念,从家庭延伸至社会。那如何让孩子学习孝弟诚信的理念呢?学而篇、八佾篇、为政篇、里仁篇前四篇儒学总章中,从不同角度,都有具体论述和标准、步骤。

一是守礼不违。即教会孩子一些社会基本礼仪。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个无违可不是听话的意思,而是守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古代,许多家庭会制定家规家训,也就是孩子必须要守、要做的一些礼仪规矩。

大致有以下内容:

①酒扫庭锄,衣食自理。即规定孩子从会跑会讲话开始,就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个人卫生和穿衣吃饭等个人生活事务;同时,要根据孩子身体状况,安排一些诸如打扫房间、院落等家庭事务。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为他提供生活的一切,他也应该为家庭有所付出,使其从小树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理念和家庭责任感、归属感。

②请安问好,言语恭敬。要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让孩子向长辈请安问好,长辈也要回礼应答。要从小树立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和感谢。请安,不只是问好那样简单。要结合孩子年龄,安排他们每日给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爷爷奶奶敬茶、铺床;如给父母捶背、揉肩等。问好,也不只是说些诸如晚上好等那么简单。要规定一些具体的话题和敬

语。如用尊称,不得直呼名姓等。比如您辛苦了,您请用等等。要使孩子习惯对长辈保持关爱和尊敬。

③明确奖罚,方向掌控。孩子的具体言行可以不必规定太细,但奖罚标准必须严格和认真。要从小树立孩子的纪律观念和对秩序的尊重。有人讲那会压制孩子的个性自由。错了,如果真的压制了孩子的个性自由,只能说你的规定过于有倾向性,过于片面和详细,那可以调整和更改。个性也好,自由也好,也都需要约束。孩子的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千万不可放任。惩罚是必须的。古代多为体罚,打手板,打屁股等,有小杖,有大杖,所以孔子讲,小杖受,大杖走。现代人可以不用体罚,可以借鉴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孩子的惩罚方式,如罚做家务,罚禁闭等。同时要注意,孔子孝的理念是双向的,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次,要注意公平、公正。要与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奖励他或者惩罚他,要让孩子参与到奖罚标准和是否该执行的讨论中来。要充许辩护,讲求事理,判明是非。简单讲,就是现代法庭那一套。不过一但裁决,就必须强制执行。

二是敬爱尽心。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言行的表面上。要让孩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让孩子真正了解孝的本义。父子母女,姻缘天定,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互相关爱,互相珍惜,就是孝的本义。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些呢?需要言传身教。

①祭祀。清明、年节,要有家庭祭祀活动和规定。古代的祭祀活动可不像现代这样简单。上柱香,鞠个躬,说说笑

笑便结束了。孔子讲,为上不宽,居丧不哀,吾不欲观之矣。华夏民族对祖先的祭拜,是有很深的含义的。这是对家族传承的尊重,是对先祖的学习和汇报。哀,不是悲观哭泣,而是庄重恭敬。用现代的话来讲,要树立孩子的家庭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我们古代有许多文化世家、科技世家、军事世家;现代东西方,如日韩、英美法德等国也有许多这样的世家或家族。我们过去把这些都当四旧毁灭掉了。当时,我们的这些世家传承大多因历史原因走入歧途,成为等级观念和阶级特权压制的代言人,确该整治。但完全抛弃这些,现在来看,也是有问题的。对于家庭祭扫活动,的确应该重视和规范。在祭祀活动中,要宣讲祖先的功绩,要讲述先祖的德行,让孩子们去敬仰、去怀念,也要让他们去学习和模仿。现代孩子有许多连爷爷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连父母的经历都很少了解。这也不能怨孩子们不去敬仰祖先,而去追星了。这正是非其鬼而祭之的结果。

②聚会。我们中国人的情感是含蓄的。过去在古代,什么情啊、爱啊,不会喧之于口。长辈与晚辈之间也缺乏思想沟通。大概是受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话的影响,受了封建理教思想的束缚。这不是孔子的要求,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论语的每句话,都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搞清楚逻辑论证的顺序,才能明白到底是何含义。在宋代之前,春秋战国和汉唐时代,我们有许多固定传统的,家族聚会就是其中之一。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整个家族会团聚一堂,交流情感,共商家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家族中的优秀长者对家族中的孩子进行考评。所有这些聚会的目的,除了鼓励孩子上进之外,除了帮助孩子们找准人生的方向和榜样之外,就是培养孩子们对长辈的敬爱,

培养家庭成员之间亲蜜感情。现代,我们可以学习古代和西方一些做法,定期与孩子组织一些家庭聚会或者是游玩活动。可以将聚会或游玩活动,交给孩子们去操办和组织。通过这种类似父子角色互换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服务意识,让他们体会父母照顾他们的不易,学会去照顾人,学会和提高组织能力、办事能力。

③荣誉展列。过去,我们中国的家族之中都有家族祠堂。祠堂给人的印象是专门祭祀的地方,其实不然。祠堂中有一个重要的陈设,就是家族荣誉的展示厅。用现代人的观念来讲,好比家庭博物馆。我们现代家庭多会为孩子专门准备一个生活房间,房间墙上大多会贴满孩子的奖状。其实有些搞反了,应该拿出一个专门的空间,来陈列父母、祖父母的一些物品和奖品。也可以同时弄一个小祭台。当孩子犯错或遇到节日时,让孩子们去向祖先祷告,背背家规,回顾下祖先的为人和事迹。

三是责任担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孝的最终结果,是由晚辈履行对父母长辈的赡养义务。不论去往何地,不论父母关系远近、矛盾深浅,都要充满敬意和爱意地对父母的晚年生活有所安排。所谓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在这里有不论什么变故,事奉父母始终如一的含义。古语讲,久病床前无孝子,现代有些人对父母缺乏爱心和耐心。对比古人事奉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别说三年无改,甚至三天都坚持不下来。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回报意识,树立他们

赡养长辈等家庭事务的担当意识。

①要行冠礼或举办成人仪式。在古代,当孩子不断长大,家庭的诸多事务和事业都将慢慢交给他们。老人开始退居二线,由下一代承担起家庭生产、生活的掌控权。现代则不同,我们退休的年龄逐渐延长,年青人就业和创业的准备期也在延长,甚至有些年轻人到了三十岁,还要依靠父母来生活。这是溺爱,会毁了这一代年轻人。无论中国古代还是西方社会都有成人礼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仪式。古时候,年轻人到了十八岁或二十岁,要举行冠礼,由长辈为其加三冠,并赐表字。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上所载,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祭告天地、祖先。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了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要以武力维护家庭,保护家人;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代表家庭参与社交事务。行冠礼的最终结果,是要求孩子们从此自立。包括经济方面,家庭不再无条件为其提供生活费用,其自己必须工作、创业,自收自支;情感方面、社交方面等,个人也将有更大的决定权,家庭不再过多干涉。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代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古人取名和字都很庄重,不敢随意。名,代表家庭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字,代表这个孩子的品行、性格。用现代语言来讲的话,大概相当于人生寄语和座右铭。

②要有过堂之问。就是俗称的过堂语。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想要外出,过中堂而遇孔子,孔子问了他课业之后,方才放行。后来人们常用过堂语来形容严父。是的,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父母负有很大责任。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面讲,入则孝,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将孝的概念,由家庭而推及社会,就是弟。要谨慎言行,诚实守信,对社会、对他人要有爱人之心,怜悯之念,这就达到成人的标准了。但这只是作人的要求,学会作人之后,还要学会作事。所以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谓学文,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父母对孩子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学习,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要时刻监督,检查学习进度。要每月拿出专门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查看完成情况。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帮助其找准方向,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我们现代人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许多孩子到大学毕业依然不知道将来靠什么来生活,对未来和事业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如此这般,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不好,还怎么去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呢?

③要培养情操,提高情绪控制力。古代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培养。琴棋书画,骑马射箭,等等。其实就是把学习之外的时间也安排好,培养孩子正确的兴趣爱好,提高竞争意识和情绪调节意识。有了爱好,就有了社交圈子,有了同龄人之间的比较,要让孩子们习惯公平竞争,习惯面对输赢,保持一个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很注重。但有一点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好,不要以输赢为目的,每个人的天赋有高有低,只要孩子能安下心来、静下心来即可。

掌控内心情绪情感,经权达变灵活处事,注重尺度力求

中庸;大胆尝试,科学妥协,坚守底线。这些就是我个人读论语和历史的一点心得,不敢称全,也不敢说对,希望对所有家长有所帮助和参考。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一部适合自己孩子的家规家训和教育方案。

大学教会我的十件事

教会孩子感恩

合格家长,应该做到十件事

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十件事

大学期间应该学会的十件事

大学应该必须要做的十件事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如何记笔记

教会孩子感恩父母

教会孩子自己学习

《儒学应该教会孩子的十件事.doc》
儒学应该教会孩子的十件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