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2020-03-02 20:2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张 学号:2010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联系方式:187

摘要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

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烦躁焦虑,忧郁苦闷、导致压抑、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划)等心理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

情绪

学习

人际

恋爱

职业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积极的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因素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倾向于自信、热情、憧憬、舒畅、紧张、急躁等。 自我控制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主动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独立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突出表现。 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

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已开始将自我分离为主我和客我,当在现实中看到许多人比自己还出色时,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产生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自信与自卑感的冲突。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有资料报道,大学生的自卑占28%左右。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内心极为矛盾和痛苦。 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需求,渴望友谊,寻求社会归属。但许多人在与群体共处时却又表现出狭溢意识,以自我封闭的方式进行消极防卫,小心呵

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生怕露短。这种矛盾冲突,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和谐,倍受孤独的煎熬。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表现出强大的唯我惯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价值膨胀,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而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致使人际关系多不和谐,同时又具有从众心理,过强的从众心理将导致缺乏个性和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在遇到具体问题情境时,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随波逐流,有碍于心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适方法

1.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2.建立合理科学的参照体系;3.抓住机会恰当地展示自我;4.有意识地加强个人修养、磨练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三:大学生情绪问题分析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① 烦恼。烦闷苦恼的事人人都有,失恋、考试不及格、同学关系不和、经济拮据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烦恼的内容。对于烦恼,重要的不是烦恼本身,而是能否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②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焦虑是应激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威胁机体康宁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焦虑者常表现出精神运动

性不安,来回走动,不由自主地震颤或发抖,还伴有出汗、口干、呼吸困难、心悸、尿急、尿频、全身无力等不适感。

③ 抑郁。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不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的行动。

④ 暴躁。暴躁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一触即跳\",他人发生矛盾,因一点小事就表现出粗野蛮横,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许多人还有很重的\"哥们义气\"。

⑤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大学生学习问题分析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学家陈家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①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②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③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④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

2.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像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①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②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③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 3.学习过度焦虑

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 ①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②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得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③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 4.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活动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或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经济问题、思想问题等。 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1.择优心理

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应该肯定,大学生恋爱中对异性进行一定的比较、选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择优。有的女子要求对方身高不低于一米八;有的男子把女方相貌俊俏、身材苗条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强调对方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青春。 2.嫉妒心理

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情。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 3.掩盖心理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由于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理想,会遭到恋人的不满,因而有意向对方隐瞒,这叫做有意掩盖。还有一种叫做无意掩盖,就是无意识地把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回避有缺陷的一面。事实上,大学生恋爱中的掩盖心理不是单方面的。感情炽热的恋人都希望各自的行为能赢得对方的欢心。 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多学知识,立志将来做一番事业,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爱情我们要做到:

1.正确把握爱情。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给予而不是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恋爱与事业、爱情与友谊、恋爱与道德。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恋爱与事业。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固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

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对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就读的大学生朋友们来说,更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应当将爱情纳入人生事业中,使之服从于伟大的理想与人生抱负,才会超越狭隘的私人感情,获得健康幸福的爱情与充实的人生。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友谊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纯洁的友谊是恋爱发展的基石。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同情是友谊,好感是友谊,但都不是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

对本课的建议

1.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讲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事。 3.很喜欢你讲的课,有很多收获。 4.希望课时多点。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 2.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6(4) 3.石校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强迫症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强迫症_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