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调查研究

2020-03-03 12:35: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我校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调查研究

制作人: 陈谊

章鑫

余慧慧

李庆招

徐贤群

陈增达

导师:郑蓓蓓

1.引论

做这个课题为的是了解高中生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及原因 ,本课题为找出消极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了解以怎样的心理面对种种问题才是健康的。这篇论文关键叙述在学习困难,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变化,找出压力源,再逐一解决。

2.关键词

学习问题关心环境教育方式交际高考各类考试

3.前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文化素质人才转向了包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无可推卸地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多年来,社会各界朋友和同事最经常问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严重了?”其实,全球都呈现了这样的需求,抑郁、自杀等方面报道屡见报端,周围也可以经常听到“郁闷”、“心烦”的喊声,以及关于“抑郁症”、“精神疾病”的谈论。在物质发达的今天,精神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学生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社会的重要团体,其心理健康不仅仅关乎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关乎所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与人类的未来。特别是学生中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自身愈加关注,社会位置更加特殊,社会责任更加艰巨,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人关注。近几年较为关注的大学新生社会适应和人格障碍问题,很大部分取决于大学之前的心理成长和应激模式,特别是应激事件较重大的高中阶段;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其问题很受社会注目;初中生小学生因其未成年特点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等因素,其健康也非常受关注;恰恰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处于未成年与完全成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人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较少关心其心理感受和严重心理状况。如果不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那么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前功尽弃,而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像是空中楼阁,虚幻不踏实,所以加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急切而且有必要!(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4.正文

(一)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看

1.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精神需求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迈进,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你耕田来我织布”的传统平淡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方面,人们在改善物质的同时无暇顾及我们精神的需求,甚至牺牲精神利益换取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微妙的变化,过去的平面便利的四合院关系被有层次有隔阂的上下楼关系取代,交流沟通渐渐减少,纯朴真诚不再重来,不信任、不亲密取而代之;事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们不是不再需要这些纯朴真诚信任亲密了,反而比过去更加需要。

这一社会背景也影响到了孩子,楼层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邻里交流越来越少;看起来个人空间更大,而内心不安全感却与日俱增……孩子与社会的交流明显缺乏,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减少,致使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减退;一方面更多的内心问题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孩子能够用以解决的工具和途径却日益减少。

2.独生子女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

80年代国家针对当时国情正式出台“一胎化”政策,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80年代末期出生,绝大多数都生活在“421家庭”中,从小到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起码六人以上,时时围着“小太阳”转,事事以“小太阳”为中心,这在无形中使孩子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他人意识、集体意识被过分削弱,也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依赖他人,不善于自己解决的习惯模式;当这些“太阳”不得不开始脱离家庭,融入集体,都自我中心的“小太阳”们在一起,大家都自以为自己还应该是当初的太阳;而事实上,离开家庭的庇护,突然之间大家都找不到“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了,各自的内心冲突情绪障碍人格问题以及人际冲突就这样爆发了。

3.家庭结构和家长角色的调整:

家长由于自身生存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对孩子的内心深入交流不多、引导不够、方式不恰,往往选择以物质或者溺爱的方式加以补偿,导致孩子的判断能力跟不上,与父母的关系从内心上疏远,缺乏情感的后花园;再加上由于社会变革、西方观念影响以及物质利益引发矛盾等因素,很多家庭结构稳定性减退,父母长期争吵乃至最终离异等事实,给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伤害,并影响深远。(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一)高一年级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高一学生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的调整等,从而使学生尽快踏上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1.适应不良: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们在入学前往往对所考入的学校和所要开始的高中生活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对所要开始的高中段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业和生活准备。在入学后,他们往往觉得高中老师不再像初中老师那么关心关注他们,同学也没有初中同学那么亲切好相处;同时,感觉同学间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能力见识等各个方面差异较明显;学习任务较重,但老师抓得少。

2.失落感: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

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大部分学生都感觉自己在学习上面不可能再现以前“辉煌”了,感觉自己从初中时的拔尖,沦落到高中的默默无闻、甚至低人一等,特别是在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之后,这种感觉得到量化和强化,由“落差”引起的焦虑的预防和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3.焦虑情绪:高中学习跟初中比科目多、难度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据某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适应型还是焦虑型这一项测试中,全年级被测试人数为322人,属于适应型只有59人,占18.3%,属于焦虑型有62人,占19.3%,介于适应型和焦虑型之间为201人,占62.4%。可见,高一刚开学阶段,自我意识的调整、学习生活上的重新定位显得非常重要。高一学生相对而言升学的压力要小些,因而焦虑状况相比高

二、高三学生要低。

总之,到了高二,学生开始进入了高考状态,担负着学习完高中课程并为高考奠定基础的任务,因而我们应加强关注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二年级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之后,听学生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郁闷啊”,他们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了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走过这个时期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困惑和茫然,他们在对生命的探究中往往过分执著,却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转向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一开学,大部分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怎么大家突然间变得那么用功了?”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以及对人生的探究,大部分同学开始意识到时光流逝的痛苦和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上个学期还在喊“迷茫、郁闷”的学生,基本上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焦虑,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它方面的关注。

1.焦虑和孤独感:高二学生的焦虑和孤独感最强烈,主要原因有:首先,高二学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文理分班,重新面临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第一次面临大规模大考试——五门功课的省会考,因此焦虑状态最高。其次,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2.厌学情绪:高二年级也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高峰期,班级同学之间两极分化明朗化,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

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4楼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三)高三年级

由于高考的压力,长期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当普遍,也最受社会关注。如不进行适当指导并给予解决,轻者影响学习效果,重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至出现极端行为。主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学习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形势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这一挑战,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的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身体反应(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他们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场心理的训练、考试后分析总结以及心态的调节显得至关重要。

1.考试与学习心理问题:

考试前后:这是高三生心理冲突表现最激烈的时候,也是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考前和考试中的情绪调节和放松训练,考后的认知调整和学习策略调整至关重要。

平时学习:某学生的话代表了很大部分高三生的心理状态——“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我发现自己总会受到别人的影响,看见别人在看什么学科的书,就会产生自己这门学科没学好也要和别人一起学的想法,产生焦虑情绪,诸如此类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久,我也想到了可能是自己不够自信的缘故,也反复对自己说„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还是忍不住的去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别人转笔发出的声音,咳嗽的声音等都能让我紧张好一阵子”。大家都比较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正如平时学习的不良习惯能导致考试中犯错误一样,平时学习中的不良心态和习惯也是造成考试心态不良的可控原因之一。

2.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问题:

自我期望高是高三学生普遍的状态,几乎每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每一次都没有发

挥出来,每一次都可以发挥得比前一次好。适当的期望和动机有利于斗志的激发和成绩的发挥,另一方面如果期望动机过高,反而阻碍正常发挥,患得患失。(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为了更直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在我校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具体题目如下。

比较起来下面的生活事件哪5个比较重要?

A.考试排名次

B.考试失败

C.交上新朋友

D.掉座位

E.与同学关系融洽性

F.高考及各类考试

G.过生日

H.被误解

I.受到家长、老师称赞

J.开家长会和受到表扬

这次调查人群具有代表性,分别在高

一、高

二、高三段进行,每个段都取男、女生各5人。其中每个段重点班2男2女.剩下的名额在普通班随机选3男3女.。 调查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分三个图如下:

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研究”总结工作

《关于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学生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关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我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

为学生解除心理压力评语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关于我校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调查研究.doc》
关于我校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调查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