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随笔

2020-03-02 12:04: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随笔

大王庄中心小学 孙宝锋

学生“减负”教师肩上的担子不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举国上下部把学生“减负”问题视为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有人这样说:“现在学生减负了,教师的工作轻松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片面的——我不赞成。

“减负”了,学生不必整日埋头于书堆,也不必苦苦修行于题海;教师不必再用早、午、晚的时间和牺牲“双休日”去给学生加班补课,也不必去为漫天翻资料到处找考题而操劳。就此看来,老师肩挑的担子是比过去轻了些。但你是否想到: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要在“减量”不“减质”的前提下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去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减少课时,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这对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绝对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新世纪、新形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如果当老师的能力平平,素质一般,那如何谈得上“师高弟子强”呢?要给学生每人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口永不干涸的井。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综合能力上不去,整体素质提不高,根本就不行!教师在工作之余,如果不加强学习,不设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就难于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迟早要被挤下讲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当教师的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减负”教师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教师应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学生若没有作为起点和基础的创新灵性,就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免不了还会用上一些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传统”的做法。我曾在某教育刊物上读到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了水,有的学生说变成了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了春天。结果,回答变成水和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表扬,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老师训斥为“胡说八道”。这位教师的做法确实令人悲哀——学生中唯一有创新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气。这一番打击的后果如何?或许这个世界上就因此而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实施素质教育”这难道是喊喊口号吗?非也。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请问我们的这位糊涂先生,你为什么老是用成人的眼光及陈旧的观点去“审视”那富有生命和想象、充满童真和灵气的儿童世界呢?你那“老掉牙”的所谓“标准答案”难道不是束缚着下一代发展的枷锁吗?

“反复强调”并非高明之举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怕学生学不好,记不住,固不牢,往往会把一些“重要问题”讲了又讲,如是再三,不厌其烦。这种教法看似很好,教师也是显得挺有耐心的,可我个人却不赞成老是这么做。

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作点必要的“反复强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强化记忆。但“反复强调”如果用得过多、过滥的话就等于白白的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且这样日久天长了当老师的讲起话来也会逐渐变得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越来越罗嗦了。

从学生方面讲,“反复强调”用多、用滥了照样是无益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特点,只要是我们随时可以看到,随时可以听到的,不知为什么就不会认真地去看、去听,甚至于还会因此对此事物失去兴趣。父母唠唠叨叨的叮嘱,老师不厌其烦的说教,这也许就是小孩不听话的原因和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的症结所在。他们认为反正家长还会再说、老师还会再讲,所以就不愿意去认真的听、用心的记。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既然“反复强调”有负作用,我们就应该改变一下方式——不妨在开讲时提醒学生:“请注意,这个问题老师不再重讲,错过就没有机会了。”这样,既有利于节省教学的宝贵时间,又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体育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随笔

《小学教学随笔.doc》
小学教学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