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2020-03-03 16:53: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鄣山中学

董丽华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些子女由于身处不完整的、破碎的、窘困的家庭,他们自小心灵中一个美满幸福的组合被粉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都存在这或多或少的缺憾,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活上都给孩子在心里添加上了一个无形得压力,这种压力越积越大。单亲家庭孩子大多有不良心理,其主要表现有: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不良现象,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育方法,现在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全面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学校教育。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也是团体中的一员,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需要看清“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培养单亲子女的积极情绪。当他们碰到不愉快的事儿时,教师可多与他们聊天,采用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及时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平时多注意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做好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其次,补偿爱的教育。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破损而导致了教育的缺损。祖辈们往往给与的是溺爱,使儿童逐渐养成了对长辈的依赖性,情感较为脆弱。为此,教师要在给与爱的同时,进行爱的补偿教育。多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到底缺乏来自哪方面的爱,如果来自父亲,那么首先鼓励儿童要学会坚强,学会爱妈妈,做个有骨气的人;如果来自母亲,教师则要更多的给与他们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需要感情,他们的感情首先取决于大人对他们细致、周密、诚恳、绝对自然的关怀。再次,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的儿童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应得到理解和体谅,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应被受关注。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将特殊的爱给与这些特殊的儿童们。首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我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与同学比家庭转变到比道德、比学习上面来。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教育孩子正视逆境,给他们讲一些在逆境中成长为优秀人物的故事,激励他们向困难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他们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第四,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教师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第五,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探求他们心理障碍的成因。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一般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他们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时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他们既敏感自卑,又不肯轻易向他人吐露心声,要想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可以通过正面观察,即经常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颜观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由于总是担心受到外界伤害所以他们通常不愿意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这样正面观察不会收到多大效果,教师就可以采用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等来获取真实材料。

二、在师生间、同学给以“家”的温暖

使单亲的孩子感到来自老师和班级集体的温暖,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并在学生中找了一活泼的、性情温和、善交谈的同伴和她结成对子,做好朋友,带领她一起玩,使她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同伴的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的幸福家庭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一份亲情,这时孩子们多么希望亲人回到身边,关心照顾自己。老师和同学们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因些教师应当跟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他在班集体中体验到家的温暖。我班同学张莹的母亲去世,父亲忙于经商,常年在外奔波,除了能不断给她零用钱却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张莹由于缺少关爱,身体瘦弱,性格孤僻。我就在她在父亲出差时把她带到自己家里照顾,有时也让同学们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跟同学们一起度过一两天,让他在老师和学生家长那里找到“父爱”、“母爱”。经过了一学期,张莹不但长胖了连性格也开朗活泼了许多,她显得身心愉快,学习也比以前更带劲了,这一切都缘于她找回了家的感觉。

在各种文体活动,学习竞赛活动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就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与此同时,还教育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关心,被同学尊重,都敞开了心扉,主动地加入了维护,建设班集体的活动中去,他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可见“家”的温暖可产生多么巨大的动力。

三、认真做家庭工作,配合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据一次心理学家统计,三成单亲子女有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单亲子女所占比便较高,由于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当,单亲子女这个群体易形成种种人格缺陷,常出现多种问题行为。如何让单亲子女健康成长,家长要把握教育的“度”,“过”与“不及”都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虽然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但在忙于生存与生计的间隙中,也不应该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爱。离异是大人的事情,双方毕竟还是孩子的父母亲。作为孩子,他们依然希望可以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或追随在爸爸的左右。这时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爱母爱,他们更需要像许多正常家庭一样可以向妈妈说一些学校里的趣闻或自己的悄悄话,可以向爸爸讨教做一件玩具得手艺。父母双亲的谆谆教诲及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在孩子的头脑里刻上深深的铭印,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乃至整个人生。通过与父母双方的相处,还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或本质上认识单亲

的意义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离异后的另一方要定期抽时间陪孩子玩耍或学习,以免造成孩子性格或行为的偏离。

离异后的父母,必须尽早调整各自的心态,尤其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应尽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与正常状态,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己,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在孩子面前将这些消极的情绪暴露出来,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离异后的父母决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有些离异的家长在孩子受到父母离异伤害的同时做了更愚蠢的事情。他们往往禁止孩子去对方那里,“不要去找爸爸,他会给你找后娘,”“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没有妈妈”这些说法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自卑自怜的阴影,也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失望。要知道,作为孩子的生身父母应竭力让孩子发掘人生的真善美,不要利用孩子传递敌对的信息。这样做就等于把箭通过孩子的身体射向对方,受害最深的还是无辜的孩子。李强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学生,由于很小时,父母就离异了,在他的心灵深处,他认为自己没有妈妈。有时课上讲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时,他会站起来说:“老师,我从来就没有妈妈。”这才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啊!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许认为自己天生是没有母亲的。

对于成长中的子女,该怎样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走稳自己的步伐,该怎样使他们具有将来独自面对人生难题的能力,这应该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及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单亲的父亲或母亲,更应奉献出十倍、百倍的爱心及耐心,陪伴这些孩子走好这不平凡的一段人生之路!离异的父母们,别忘了你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不管怎样的关爱,怎样的教育,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这些孩子,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抚,生活的力量,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幸福一生。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3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关注单亲家庭子女差异教育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单亲家庭的子女该如何教育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doc》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