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箴言

2020-03-02 09:29: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为人处世的箴言

△凡事以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法恢复当初的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很容易踌躇满志,而招来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当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涵养与识见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若学温和,则于急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无是无非又一天”,心灵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划等号。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满招损,谦受益。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要说可以诱发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为的话。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宁受智毁骂,不用愚称赞。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改过与自强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耶?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如矣。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怡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灭罪消之象也。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圣人为天下无怨无悔,小人为自己常忧常愁。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我们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积德、惜福与感恩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妄势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为恶恐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近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行,远之惟恐不速。

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名言

为人处世心理学

学会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36字

为人处世小结

学会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原则

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处世箴言.doc》
为人处世箴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